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0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卷目錄

 重慶府部彙考一

  重慶府建置沿革考

  重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重慶府星野考

  重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七卷

重慶府部彙考一[编辑]

重慶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编辑]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周武王時為巴子國。秦惠文王與楚共滅巴,置巴郡。漢因之,治江州。劉璋遷治安漢,即今西充縣,分置永寧郡,仍治江州,未幾以永寧為巴郡,治安漢者為巴西,與固陵為巴東,有三巴之號。晉改永寧曰巴都郡。宋、齊復名巴郡。梁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改巴州。後周改楚州。隋初郡廢,改渝州,大業初州廢,尋復為巴郡。唐天寶改南平郡,屬劍南道。乾元初,復為渝州。五代時,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初,又為巴州。崇寧初,改恭州,陞重慶軍節度,以其地界紹慶、順慶之間,故名。元初設宣撫司,後改為路,置總管府。至正末,為明玉珍偽都。明洪武四年,玉珍歸附,仍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一。

皇清因之。

巴縣

周巴子國。漢為江州。蜀漢改巴郡。後周改巴城縣。隋為渝州。唐因之。宋為巴縣。元併壁山入焉。明因之編戶八十一里,為重慶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江津縣

漢江州縣屬巴州。西魏改江陽縣。後周因之,置七門郡。隋廢郡,改今名。唐天寶中,改屬南平郡。宋因之。元屬重慶路。明因之,編戶三十八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長壽縣

本楚黔中地。漢為枳縣地。晉屬巴郡。唐置樂溫縣。元因之。明改為今縣,編戶二十七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永川縣

本渝州壁山地。唐分置,屬昌州。宋因之。元併入大足。明復置編戶二十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榮昌縣

本資州內江縣。唐置昌元縣,為昌州。宋因之。元改昌寧縣。明改榮昌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甲。

綦江縣

宋屬南平軍。元置南平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改綦江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南川縣

漢江州枳縣地。唐置南川縣,屬南州。宋置南平軍,後省入隆化縣。元併南平軍及隆化入焉。明因之,編戶四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黔江縣

隋置石城縣,屬庸州。唐改黔江縣,屬黔州。宋屬紹慶府。元因之。明改今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合州

周巴子國亦濮國地。秦為巴郡之墊江縣。漢因之。晉因之。宋置東宕渠郡。齊以墊江屬寧蜀郡。西魏置合州,改郡為墊江縣。隋改為涪州。唐改合州,又改巴州。宋改縣為石照,後遷治釣魚山。元併入州。明因之編戶四十一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忠州

周為巴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梁為郡。唐改忠州,以「巴蔓子」 及「嚴顏」 皆忠烈,故名。宋為咸淳府。元為忠州。明因之編戶七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酆都縣

漢枳縣地。梁置臨江郡。隋屬巴東郡。唐屬忠州。宋因之。元併墊江入焉。明改今縣,編戶四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墊江縣

漢臨江縣地。晉因之。西魏分置墊江縣,屬渠州。唐屬忠州。宋省桂溪縣入焉。元併入酆都,後復置。明因之編戶一十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涪州

周巴國地。秦屬巴郡。漢為涪陵縣。後周徙治漢平縣。唐置涪州。宋以溫山縣省入,後移治三台山。元復舊治,尋併涪陵、樂溫二縣。明因之編戶一十一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彭水縣

漢武陵郡酉陽縣地。自三國至梁,俱為黔陽地。隋置彭水縣,為黔州治。宋以洪杜、羊水、信寧、都儒四縣省入,為紹慶府。元為紹慶路,縣仍舊。明省路仍為縣,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重慶府疆域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编辑]

重慶府疆域圖

重慶府疆域圖

本府。巴縣附郭。

東至萬縣界,六百四十五里。

西至隆昌縣界二百六十七里。

南至播州宣慰司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岳池縣界二百三十里。

自本府至省城一千二百二十里。「至」

京師八千七百里

東西廣一千五里,南北袤五百里。

江津縣

東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

南至播州宣慰司界三百里。

北至巴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南川縣治四百里。

東北至銅梁縣治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合江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榮昌縣治二百二十里。

自縣至省城一千九十里。《至》

京師五千七百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長壽縣:

東至黃草山涪州界,三十里。

西至沙溪交巴縣界,三十里。

南過大江,至千佛寺界牌仍,交涪州界,二十里。北至玉溪里馬路橋,交順慶府鄰水界,七十里。東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五十里。

自縣至本府一百四十里,水路一百六十里,至省城一千一百九十里,水路一千六百六十里。北至

京師五千三百六十里,水路七千七百五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永川縣 八至缺

榮昌縣

東至永川

西至隆昌

考證

南至瀘州

北至大足

自縣至本府三百一十里。

綦江縣 八。「至缺。」

南川縣 「八。」 「至缺。」

《黔江縣 》「八。」 至「缺。」

合州 「八」 「至」 「缺。」

忠州 八至缺

酆都縣 「八。」 「至缺。」

墊江縣 八。至「缺。」

涪州

東至三華山,抵酆都縣界九十里。

西至黃草山,抵長壽縣界六十里。

南至冷水關,抵南川縣界一百里。

北至沙河徐家渡,抵墊江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牛皮箐,分水嶺抵武林司界八十里。西南至鐵瓦寺抵巴縣界一百五十里。

自州至本府四百五十里,至省城一千六百里。至

京師八千一百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彭水縣

東至細沙鋪,界于酉陽土司八十里。

西至江口鎮,界于涪州武林司八十五里。南至龜池,界于貴州婺川縣一百里。

北:至清明山,界于湖廣中路唐崖二土司,九十里。

東南:至桐木溪,界于酉陽土司八十里。

東北至亭子關,界于黔江一百里。

西南至洋水,界于遵義府真安州七十里。西北至木棕溪,界于涪州武林司六十二里。自縣至本府水路七百八十里,陸路八百三十里。至省城水路一千三百里。陸路一千八百八十里。至

京師,水路九千四百里,陸路七千五百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形勝附      總志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巴縣附郭。

《華陽國志》:「地勢剛險,承三江之會。」

唐《元和志》:「東至魚復,西僰道,北接漢中,南夜郎。」 舊志:「環江為池,塹崖為城,岷涪合流,重屋累居。」 《寰宇記》:「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

唐權德輿《黔州觀察使廳記》:「五溪襟帶,為一都會。」

江津縣

界瀘渝之間。「鼎山聳前,几江繞後。」

鼎秀為屏,岷江為几。華蓋列天表之障,馬驍壯北門之籬,鶴山、太公左右其翼,龍門、珞峽開闔其流。際水陸之衝,紐黔、益之會,洵川東雄治也。《長壽縣》。

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桃溪在左,桂源在右。「金龍蜿蜒,鳳山翔翥。南臨龍寨,半壁摩天,北擁羅圍,孤峰如削,綿亙百數十里,望之如重城焉。」

永川縣

環邑皆山,郊外平衍,西北險絕,東南稍平。《榮昌縣》。

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爽塏。

「群峰秀拔,二水紆迴。」 巴渝上游,陸路衝要。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倚長巖,最為險固。「青巒圍其四畔,《赤水》繞乎東南。」

綦江縣

左挾瀛山右依石筍

南川縣

據涪之南接播之北

黔江縣

外鎮諸洞內靖涪彭

合州

枕三江之口,為眾水之湊,水環巴字,山擁飛鳳,地勢峻迫,閣道連居,山環水繞,地美土腴。忠州

東接夔,西通涪,南連石砫,北抵梁山。

酆都縣

面江倚山中衍平川

墊江縣

山水環拱土地坦彝

涪州

會川蜀之眾匯,控瞿塘之上流。川峽陡險,山箐崎嶇。

彭水縣

地接荊楚襟帶五溪

控楚連黔,山擁摩圍之峻。撫苗綏漢,江翻溪峒之濤。扼天險于黔南,雄跨劍閣;固地維于蜀徼,勢踞蠶叢。當蠻部之襟喉,據東川之要隘。

重慶府星野考        總志[编辑]

府總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 益州為參,分重慶當井鬼之次,入參三度。

重慶府山川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巴縣附郭。

塗山 在府治東一里岷江南。崖高七里,北向,有石中斷,曰「龍門。」 其下水與岷江通,夏禹塗后祠故址存焉,有路通山。

方山 在治東北三十一里,高五里,東向。一名「凝脂」 ,常有雲氣若凝脂狀,堯時洪水不沒。又名「浮山」 ,無路可通。

白崖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高二里,北向,又名「朝陽山」 ,有路通山。

踰越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八里,北向。其峰峻拔,高出眾山,因名。無路可通。

臥龍山 :在治東一百一十里。高四里,南向,無路可通。

瀛山 在治南二十里,高九里,南向,壁立高峻,有四十八面,青翠鬱然。唐置瀛山縣于此,無路可通。

來鳳山 :在治西一百三十里。高五里,東向。以形似名。無路可通。

蹲猊山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高七里,北向。勢若蹲猊,無路可通。

重壁山 :在治西一百三十里,高十里,北向,一名「巴山。」 四面高,中央平,周迴約三百里,中有一孤山,西北險絕,其東南一面坦平,因名曰「重壁」 ,無路可通。

南平山 :在治南一百五十里。高四里,南向。又名「青山」 ,無路可通。

銷劍山 在治東五十里,高七里,北向。《圖經》云:「昔人於此銷鐵為劍,無路可通。」

仙女山 在治西四十里,高八里,東有路可通。雲鳳山 在治西四十里,高二里,東向山有川主廟,有路可通。

屈賓山 在治東南一百里,高五里,北向。石獅埡山 在治北九十里,高十里,東向。二山峭峙,四壁皆險絕,無路可通。

真武山 :在治東南一十里,高九里,北向。山勢高聳,山上有真武宮,有路可通。

楊井山 :在治西九十里,有奇,高四里,北向,山上有泉,號「楊家井」 ,有路通山。

寨山 在治西五十里,高五里,上有古寨。在合州西二十里,昔人避亂保聚於此,有路通山。龜停山 在治西五十里,高四里,南向岷山之中,宛然如龜形,無路可通。

四面山 在治北九十里,高三里,北向,四面皆同。上有金田寺,在銅梁北二十里,有路通山。霖峰山 在治南一百里,高七里,西向。遇旱禱之輒應,無路通山。

縉雲山 ,在府治西八十里,高十里,北向。上有蹲猊峰,下有璧水分流,左右無路通山。

涅婆山 :在治東五里,高半里,向北。

蟄龍巖 在治西二十里,高五丈,北向。有泉出石縫,潟入巖下,求雨輒應,無路通山。

魚鹿峽 在治北二十里,高四里,北向,於中流突出一石狀如魚,一石狀若鹿,故名。無路通山。洪崖洞 在治西三里,一名滴水巖,中有巨石上懸其下嵌空,上瀑布瀉出,巖刻蘇軾詩。長安洞 在治西八十里,洞深一里,其水泓深,不可以往。

棲真洞 在治西大茆峽內。

溫湯峽 在治西南一百一十里,上有溫泉。明月峽 ,在治東五十里,高四十餘丈,石壁圓孔,形如明月。

銅鑼峽 在治東二十里。懸崖圓石,狀如銅鑼。

考證

涪江 ,由嘉陵江經合州至巴縣北合岷江。巴江 在府城東北,閬水與白水合流,曲折三面如「巴」 字。

岷江 經府境,下「長壽」 至涪州。

渝水 自閬中來,流至城東,與涪江宕渠水合。曲尺灘 在府治北八十里。

下巖灘 :在府治北七十里。

下新灘 :在府治北五十五里。

替蛇灘 :在府治北五十二里。

土腦灘 在治北五十里。其上五灘,水勢略平。丹溪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自涅婆山發源,經流五十里,至丹溪口,與大江合流,水色如丹。蛟龍溪 在治東北二百餘里,流入岷江。側有古水如蛟龍狀,即長壽龍溪河。

海棠溪 在治南一里。舊多花木,昔為渝人遊樂之地,今廢。其溪水係大江瀼水,遇秋夏水漲則有溪,水涸則溪乾。

黑墨潭 :在府治西五十里。其水黑,歲旱於此祈禱輒應。

新井 在治南。周封巴子都此,因險置城,江遠無水。唐刺史黃甫珣鑿石六尺方及泉。

清水穴 在治西。水清味甘,亦名「粉水井。」 巴人以為粉,則膏膩鮮明。

滴珠泉 :在洪崖洞下。

梅溪 在治東北,自鄰水縣經流至觀音橋,入巴縣界,接流六十里至太洪岡,十里至偏打,正入岷江合流。

江津縣

馬驍山 在治東,隔江一里,高半里向西。昔驍騎將軍馬藐葬此,因名。有路通山。

鍾秀山 在治北,隔江一里,高半里向南。宋張商英隱此,上有石佛寺,又名石佛山,有路。白君山 在治北,隔江四十里,高一里向南。昔有縣令白公修真於此,因名。今荒山無路。聚寶山 即石子山。山多小石,在東安門外,自播發脈,迤邐千里,風氣凝萃,卜葬者多發祥焉。華蓋山 在治西北,隔江二十五里,高一里向南,荒山無路。

女仙山 在治西北隔江一百二十里,高一里,向南,兩峰峙立。昔有羅氏女于此遇仙,因名。君井山 在治西隔江四十三里,接巴縣之西南,壁山之東,高半里,東向。上有井泉,名曰「老君井」 ,有路通山。

綾錦山 ,在治西八十里,高一里,東向,花木如錦,因名。今荒無路。

聖威山 :在治西五十里,有奇,高半里,向東,祈雨多應,因名。有路通山。

鼎山 在治南一里。高半里,向北,其形如鼎。南宋置鼎山縣,廢,有路通山。

固城山 :在治東南一百二十里,高一里,向北,荒山無路。

龍登山 在治東南一百里。高一里,向西。宋太祖潛時常登,因名。上有虎跳嶺,雙峰絕頂有井泉。又有龍塘、石蟹四圍,石壁高聳,有二路可升。珞璜山 在治東七十里,高一里,西向,即《巴中記》所謂「峰窮峽」 也。今荒無路。

雲篆山 在治東九十里,高一里,西向。山勢如鸞之翔,雲氣飛揚如篆,因名。有路通山。

石筍山 一在治東二百里,平地一石突起,高二十餘丈,旁有石磴可升,絕頂方平,容十數人,上有石刻「棋枰對奕」 ,今現存。一在治西,隔江一百里,二山相峙,如筍插天,絕頂有石床丹竈。右一石池,水溢不竭,汲盡,頃刻復盈。

馬鞍山 :在治西五十二里,高半里。

棋盤山 在治南三百里,高一里,有路通山。岷江 上自瀘州合江縣界,經流一百八十里至縣治,環繞狀如「几」 字,又名「几水。」 順流五十里至巴縣銅罐驛,東注。

巨蟹泉 自縣北鍾秀山下發源,自石孔流出。邑人祈雨,得黑蟹即雨,因名。

寨溪 自鼎山下山谷發源,流半里入城,環帶學宮,繞流半里至大通橋,復流出城下大江。樂城溪 ,在治西三十里,自馬鞍山下山谷發源,經流二十里至德明橋,六十里至馬騣橋,又五里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筍溪小河 在治南三百里。自棋盤山谷發源,經流十里至續昌橋、一百五十里至牛渡、一百五十里至南江口,合流入大江。

綦江小河 在治東。自綦江白渡接流八十里,經龍登山下,又一百里至南江口,入大江合流。遊溪 在治西四十里,自壁山縣𩰚牛石流十

里,經華葢山下二十里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龍門灘 在治西,上水十五里,大江內石梁如門,水漲甚險。

七門灘 在治東四十里。下水大江,內有七石橫江,望之如門,因名。

魚池 在治北,岷江十里,中一沙洲,水源自上則分流,半里至魚池,又半里復流入江,水漲池淹,水涸池現。

天水池 ,在治北隔江二里,鍾秀山之上。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為春遊之所。池中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

長壽縣

鳳山 :在治西一里。高半里,南向,以形得名。在大道旁,有小道通山。

牛心山 :在治西十里,高五丈,以形似名。在大道旁。

樂溫山 :在治西四十八里,高一里,南向。其地溫燠,稻穀早熟,名曰「樂溫」 ,無路通山。

長壽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高三里,南向,有小路通山。

漏明寨山 在治北四十里,高一里,南向。山皆石壁,中有孔漏明,兩旁亙,見有小路通山。雲臺山 在治北八十里有奇,高一里,南向。上有雲臺觀,故名。今毀,有小路通山。

三峰山 在治西十里,南向三峰高三里。菩提山 在治北十里,高半里,南向,上有菩提寺,故名。有小路通山。

天臺寨山 :在治北四十里有奇,四面陡峻。先為天臺寺,後遭亂,居民避居於上。

岷江 在縣前。上自巴縣接流,下至涪州,東注。龍舌灘 ,在治東南六里。水落石出,狀若龍舌。三江灘 ,在治西三里。江中湧二沙堆,水分三坌,經流五丈餘,仍合流,因此得名。

不語灘 在縣東八里。舟人過此,如多言則勢洶湧,不語則平易,故名。

桃花溪 :在治東二百里。上有桃花洞,因名。其溪水自老龍洞發源,經流三十里至桃花洞,五里過新橋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玉溪 在治西北七十里。溪水自鄰水縣發源,經流界內二里,復入鄰水。

永川縣

鐵山 :在治東二十里,高一里,西向,石色如鐵,有小路通山。

同心山 :在治東二十里,高二里,南向,與石筍、二郎二山相連,故名。無路通山。

桂子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南向。上多產桂,無路通山。

龍洞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高一里,下有洞。盧龍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東向有路。石松坪 在治西南六十里,高一里,南向,通瀘州小道。

箕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通山。壁山 在治西南十五里,高一里,南向,一名茅菜山。上有唐刺史趙延之廟,今廢。

縉雲山 :在治北二十里,高一里,東向接巴縣西界,一名「鳳凰山。」

龍梭山 在治北三里,高一里,東向有路。龍璫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西向無路。湯峽口山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高一里。文曲水 在治東,溪水東來,纏繞縣城,四面盤旋,故名「文曲。」

水 在縣治城外。一水自東,一水自西,一水自南,三江匯碧,故名。水直達松子溉。松子溉 在治南一百里,發源龍洞山,別流下大江東注。

八角井 :在治西南十里。

張公井 在治北二百餘里。治平中,夏旱,知縣張本覓井,得石,掩舊井,深四丈餘,汲之不竭。「儒林井 」 在儒學前。教諭李時鑿井,深六丈,底一竅,泉從中湧。

榮昌縣

馬面山 ,形似馬面,因名。在治南三十里,高一里,東向無路。

白塔山 在治北二里,高三里,南有小路。北山 在治東二里,高二里,南向。唐置城於此,今廢無路。

五桂山 :在治東,高一里,西向,無路。

寶頂山 :在治東十里,高五里,北向,因寺得名。有小路。

迴萬山 在治東三十里,高二里,西向,無路。龍王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高四里,無路。

陔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高四里,南向無路。牛口山 在治東南六十里,高三里,西向無路。《米糧關山 》其形似「關」 ,因名。在治東二十五里,高一里,西有小路。

化龍關山 :其形似關,因名。在治東三十里,有奇,高一里,南向無路。

玉口山 在治東南九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巫林山 在治東北三十五里,高一里,西向,無路。

艾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南向,無路。

石龍岡山 :在治西一十里。高五里,東向。其山環拱若龍鱗,因名。有小路。

三華山 在治西二里,高一里,三峰峭立無路。磁窯山 即老淮山,在治西三十里,高三里,南向無路。

銅鼓山 在治北一百里,高一里,南向無路。葛仙山 在治東十五里,高一里,西向,旁有大道通永川。

青松山 在治東三十里,高半里,北向,無路。馬鞍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高一里,東向,無路。慶雲山 在治南六十里,高一里,無路。

觀音灘 在治北二里。溪水自順慶府安岳縣發源,經流大足縣,過榮昌縣,路通孔河,接流二十八里至觀音灘,二里至思濟橋,三十五里至青江灘,流入瀘州界,不通舟楫。

青江灘 在治南五十里。

白雲溪 :在治南三十里。

赤山溪 在治東六十里。溪水自銅梁縣六瀛山發源,經流四十里,至縣屬普安場接流,十五里,至沙河溪合流。不通舟楫。

沙河溪 在治東南七十五里。溪水自玉口山石谷發源,經流十五里至沙河溪,合赤水溪。經流五里至舊石壩,交銅梁縣接流,穿城東注涪江,合流不通舟楫。

單石溪 在治南九十里。溪水自玉口山下發源,經流五十里至烏龍灘,交永川縣接流,至銅梁合灘。合流東注涪江,不通舟楫。

綦江縣

牛心山 在治南五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雞公嘴山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高半里,周圍二、三里,東向,上有小路。

老瀛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牛岡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西向。狀高聳若牛形,有路。

朽石埡山 :在治南一百二十里,高一里,東向,有路。

龍登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二里,南向有路,古劍。山 上有東嶽廟。掘基時得一古銅劍,迄今存。

「聖燈」 山 ,上頂有石,其凹肖燈,光明達旦,今惟間明。下有石油流出,取以點燈,風雨不避。龍鳳山 ,上有玉皇觀。

太公山 上有二石,各立一峰,其頭微俛,若垂釣狀,故有「大太公」 、「小太公」 名。

龍遯山 相傳建文帝隱避,曾住錫於此,故名興文山 ,舊名寨子山。楊酋破縣,留兵於此扎寨,蕩平之後,鄰士楊繼宸建議開縣,謂「演武修文」 ,故更名「興文。」

綦江 在治前。一自播州發源,即今之遵義府。經流桐梓縣坡頭河,接流四十里,至綦江趕水鎮,三岔河合流。一自桐梓縣松坎接流五十里,至趕水三岔合流。一自仁懷縣李漢壩接流六十里,至趕水三岔合流。三溪至此總匯,故名三岔。又自三岔起,順流一百一十里,入南川縣南江口會合河名「綦江」 ,通行小舟。又順流四十里至綦江縣城,環繞於左,西入岷江,合流東注。其舟自南江口止,上不通舟楫。

砂溪灘 在治北三十里。

馬腦灘 在治左一里

龍骨溪 在治東河岸。溪水自老瀛山下發源,流五十里至縣東下渡,與綦江合流,不通舟楫。金沙溪 在治北,對岸二里。

南川縣

熊井山 ,在治南三里,高二里,南向。上有井,水味清鹹,井掩無跡,亦有小路可通。

金佛山 :在治東百餘里。

來遊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二里,通巴縣小道。鰲頭山 在治南一里,高一里,南向有路。九盤山 在治東十二里,高三里,東向無路。置燈山 在治南二里,高二里,北有小路通鄉。九遞山 在治東六十里,高二十里,東向無路。

最高山 :在治東南九十里,高六十里,北向。形勢峻拔,視眾山若培塿,今荒無路。

櫃崖 在治東南一百里,東向,峭崖壁立,上有洞門,中有一櫃,今荒無路。

水從山 :在治西五十里。高三里,無路。

奉恩山 :在治西一十里,高二里,西向,有小道通巴縣。

馬嘴山 :在治東五十里,高三十里,西向,有小道通真安州。

方竹箐山 :在治南五十里,高三十里,南向,有小道通桐梓縣。

南江 在治南七十里,一自水從山發源,經流一百里至三溪口。一自桐梓縣大丫增溪水接流,五十里至三溪口。一自桐梓縣乾溪溝接源,經流十里至三溪口會合,因此得名。眾流會合,五里至龍床溪,八里至綦市,十里至南江口,與綦江河合流。今舟在綦市止,其上不通舟楫。流金水 ,係舊隆化縣南五里,今距治北十里,挨四十八渡河邊流出黃泥澣水,泥沉者色似硫黃,因此得名。

四十八渡水 :在治東三十里。兩山壁立,一水灣環其中,凡四十八渡,穴如戶牖。發源自馬嘴山下,經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右南側傍徑數百步,湧一石臺,形高七丈,中有一洞,名曰「普濟洞」 出水。洞前有石龍二,遇歲旱請水輒應。又四十里至流金水,二十里至水東橋合流。

三潮水 在廢隆化縣北五里。舊傳「早晚三潮,晷刻不差。每潮則水下有聲如雷。春夏分,其潮倍常,聲聞十里。」 今石崩井掩,潮亦不應。

奉恩溪 :在治西十三里。水源發自奉恩山下石谷發流。遇多雨,溪則有水,遇旱斷流。

孝婦泉 :在治南門外。泉極甘冷,舊傳為孝婦所感而出。

黔江縣

酉陽山 在治東五里,高二里,西向,有小路。羊頭山 在治西北二里,高一里,南向,有小路。羽人山 在治東四百三十里,高五里,西向,一名「神仙山」 ,無路。

八面山 :在治西三十里。高四里,東向。上有池,四時不竭,無路。

狼山 :在治東二里,高一里,西向,無路。

三台山 ,在治南三里,高二里,北向。山若三台星,故名。無路可通。

柵山 在治西三十五里,高六丈,東向,無路。小歌羅山 在治東北五十二里,高二里,西向。近北又有黃連大埡、黃連小埡,二山俱無路。武陵山 在治西九十里,高六里,南向。天寶中賜名「荒山」 ,無路。

青巖 在縣治內

二十五里巖 在治內,上有二巖,藏蜂產蜜。金雞箐山 在治西四十里,高二里,北向,無路可通。

大木溪 自西北八面山下發源,經流二里至阮公橋,一里至沙子壩,與七十八溪合流。七十八溪 自梅子關發源,經流四十里至縣城沙子壩合大小溪,又八里接酉陽魚灘,六十里至南溪,五十里至龔灘,合彭水,出岷江。縣東。小溪 自湖廣大唐崖司峽口發源,經流四十里至洞口鄉,三十里合酉陽魚灘,出彭水,下岷江。

縣南小溪 水源自金雞箐山谷發源,流三十里至亭子關,交彭水縣界,接流五十里至郁山鎮,四十里至鹿渡,三十里至彭水河合流。小舟通至郁山鎮,上不通舟楫。

合州

釣魚山 在治東,隔江五里,高二里,西向,上有天池。山南石坪有巨人跡,相傳余玠徙城之所。純陽山 在治北,山高一里,南向。唐女冠范志立得道處。

九煉山 在治北七里,高一里,東向。相傳李伯陽煉丹之所。丹井、丹竈、石床現存有小路。青石山 在治西二百四十里,山高二里,南向。漢高時,巴屬爭界,久而不決。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處直若繩引,於是巴屬州治始判。

龍多山 在治北一百里,高二里,東向無路。瑞應山 在城北隅,高半里,宋乾德中出,有異木生,文成「天下太平」 字,魏了翁有記,今廢。學士山 在城東隔江五里,高一里,昔有荔枝,異本合幹,唐文若賦名學士山,有小路通鄉。銅梁山 在治西,隔江五里,高一里,北向。上有宿雲巖、松風閣、趙伯業讀書堂,有小路通鄉。

六贏山 在治西十五里,高一里,東向。唐趙延之集義兵於此,六戰六克,因名。有小路通鄉。巴嶽山 在治南十五里,高二里,東向,有崑崙洞。

皋陶山 :在治西八十五里,高二里,東向。古有皋陶廟,因名。荒山無路。

鍾山 :在治西南十里,高一里,南向。

龍透山 :在治西三十里。高二里,東向。

計都山 在治南三里,高一里,有小路通鄉。「桂山 」 在治南五十里,高一里,東向。

觀音山 :在治東四十里。高一里,南向。

新開山 :在治東六十里。高一里,南向。

聖燈山 :在治西六十里。高二里,東向。岸東,夜有光如燈。

羅㬋山 在治北五里,高一里,西向。「崆峒山 」 在治東十五里,高一里,東向。

《雙山 》,二山相對,一在大足縣東六十里,一在銅梁縣南五十里,高二里許,南向,兩峰並峙,無路可通。

珠玉山 在治南一百里,高一里,南向。上有石,瑩潤如珠玉,因名。

斜巖山 在治東北八十里,高三里,西向,有石橫在巖腹,如拖修帛。巖下洞有龍湫,旱禱有應。今荒,無路可通。

武勝山 在治東五里,高二里,西向,舊名「飛龍峰。」 元憲宗征釣魚城,屯兵於此,有小路通山。「九多山 」 在治東二里,高一里,西向,無路。焦石山 在治北四十里,高一里,東向。其山石色焦赤,因名無路。

麻油山 :在治南六十里,高一里,南向。土黑而潤,山下有路。

飛鳳山 在治城內儒學之右,高半里,西向。形若飛鳳,故名。

冠子山 ,在治城內儒學之左,高半里,南向。上有城隍廟,形若道士冠。

南峰 :在治東七十里,高二里,東向,是以為峽山之勝。有洞深五里,水伏流其下,出為大澗,今荒無路。

中峰 在治東南九十里,高二里,東向,山環如盤,上有寒泉,名「天池」 ,無路可通,連合州界。白上坪 在治東北六十里有奇,高一里,西向,地多梔子,望如積雲,今荒無路。

宕渠江 水自巴州經流渠縣、廣安州,過岳池,至合州界丹溪,接流一百里,至渠口州治東北,與嘉陵江合流東注。

嘉陵江 水自廣元經流保寧府閬中縣、順慶府南充縣,至李渡場交定遠縣界,接流一百八十里,至定遠縣城。又自定遠縣順流十里至南溪口,交州界接流一百九十里,至宕渠江會合。又十里至合州城東,與涪江合流東注。

涪江 水,自桐梓經流潼川州射洪縣、遂寧縣,過白禪交安居縣界,接流五十里至兜溪河,三里至安居縣城,十里至陽壽鋪交合州界,又四十里至合州城東,與嘉陵江合流東注。

溫泉 在治東五十里,自巴縣縉雲山發源一里半,入大江。

馬灘河 溪水自六贏山谷發源,流四十里至大足縣普安場,過赤水溪,合流沙河溪,仍入本縣舊石壩,接流經東淮遠洞河,六十里至縣西門入城,流平淮溪半里,與巴川河合流。出城,二十里至合灘,十里至樓灘,五十里至侯溪,與涪江合流東注。

東淮遠洞河 ,源出馬灘河。

巴川河 自龍透山谷發源,經流三十里至城北,環繞縣前,如「巴」 字,故名。又流至縣東,穿城過臨清橋半里,至平灘溪下,與東淮遠洞河合流東注。

小安溪 在治南二十里。自大足縣玉口山下發源,經烏龍灘過永川界,流至銅梁縣跳石溪接流,五十里,至合灘合流。

悅池 在治西城內,池水深丈餘,清徹如鑑。苦竹溪 在治南二十里。自寶泉發源,流三十里至永濟橋,三十里至苦竹溪,下嘉陵江,不通舟楫。

花石溪 在治東,隔江二里。發源由岳池縣至黃溪鋪交定遠縣界,接流十里至此。溪下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鹽灘溪 在治南十里。發源由蓬溪至浴馬坪,交定遠縣界接流五十里至倒石橋,八十里至溪,三里出南溪口,下大江,不通舟楫。

寶泉 在治南,每天旱汲之,可供千人。

兜溪河 在治東北隔江三里。發源自合州龍多山下山谷流出一百里至兜溪河,下涪江合流,不通舟楫。

關箭溪 在治南城外。自潼川州屬遂寧縣發源,經流至陽馬橋,交安居界,接流六十里,至縣南,與涪江合流。小舟自關箭溪通至陽馬橋而止。

忠州

翠屏山 在治南,隔江三里,高二里,北向,一名「屏鳳山。」 有大禹廟、陸宣公祠、姜維鑿井。古蹟有小路可通。

引藤山 在治南,過江四里,高二里,北向出引藤,可以汲酒。

九亭山 :在治東北六里,高一里,北向。舊有九亭,今俱燬。

倚天山 :在治東南,隔江六十里,高十里,北向,險峻,有小路。

白石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高三里,北向。山多白石,故名。有小路可通。

羊鳴山 :在治東三十里,高三里,西向。上有羊鳴觀,因名。今燬。

雞公山 ,在治西北一百里,高三里,北向接墊江縣南,以形似名,有小道通山。

折魚灘 在治東三十里,有石嘴入江,水勢甚激,魚至此處折回,故名。

猴子灘 在治東一里

鳴玉溪 在治西北十里。懸崖瀑布,高五十餘丈。自劉家溝田沖發源。溪流十里,轉下大江,不通舟楫。

黃華洲 :在治東二十里。

姜維泉 在治南二里屏風山下。漢姜維所鑿,有碑記,漫滅,有小道。

曹溪 在治北一百里。自袁家溝田沖發源一十五里至溪口,與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黔江 在治前,源出黔州,因名。經酉陽司,出彭水武隆縣,凡五百餘里,至涪州,東合於岷江。經酆都至忠州,經五十八節,名灘,與施州江合酆都縣。

石龜山 在治北五十里,高一里,南向無路。平都山 在治東北一里,高一里,南向即《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 ,紫府真仙之居,王方平得道處,上有五靈樓。

雞公嘴山 在治東北三里,高二里,南向無路。「大鋒山 」 在治東,隔江五十里,高五里,北向,無路可通。

固城山 :在治南,過江七十里。高五里,北向,無路可通。

燈盞窩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四里,南向,無路。火峰門山 在治東,隔江六十里有奇,高四里,北向無路。

紅花山 :在治南,隔江三十里。高六里,北向,無路可通。

金盤山 :在治北三十里,高三里有奇,西向,形若金盤,故名。無路可通。

白鹿山 :在治西一里,高一里,東向。白鹿鳴於上,有路通山。

青牛山 在治東三里,高一里,南向。形若青牛,故名。有路通山。

礬石灘 在治西南二里。

大江 ,上自涪州匯黔水順流而下,由縣前下忠州,東注。

龍停溪 在治東二十里。溪水自改河壩山谷發源起,十五里至古家田壩下大江合流。靈泉 在平都山景德觀內。水味甘冽,相傳為王方平所鑿,清濁增減,與江相應。

墊江縣

將軍崖山 :在治東南十五里。高二里,東向,路通長壽。

璧斗山 :在治北三十里,高五里,西向,路通梁山。

望月山 在治南五十里。高二里,西向。其形若牛望月,故名。無路可通。

曲尾山 :在治東南六十里。高一里,西向荒山,無路可通。

石人山 :在治西二十里,高三里,東向,荒山無路。

白龍洞山 :在治西十里,高三里,東向,荒山無路。

三河口 在治東。自永安門起二十里。一水自石人山發源,經流二十里;一水自白龍洞山發源,經流二十里;一水自將軍崖山發源,經流五。

十里至何公橋,俱匯三河口,合梁山水出高灘溪河合流。

高灘 在治東南五十里。溪水自梁山縣經流至墊江縣界,穿璧斗山接流,四十里至高灘溪,又五里至惠民橋,三十五里穿高洞,接長壽,出龍溪入大江合流。

涪州

北巖山 ,在州治隔江之北河崖上三里,高半里,南冋。昔有王真人修煉於此,即伊川普淨院註《易》之所。舊有鉤深堂、四賢樓,今皆燬,荒山無路。

合掌山 在治西北隔江五里,高一里,南向。二山對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旱禱輒應,有小路通山。

龜山 在治西十里,高二里,東向,路通長壽。鐵櫃山 在治北過江五里,高十丈餘,形如鐵櫃,故名。西向有小路通山。

五花山 :在治西,過江二十里,高五里,五山排列如花,北向荒山無路。

望川山 :在治西南五里,高三里,東向,路通南山。

遊蘭山 :在治東七十里,高三里,北向。昔有蘭真人修煉於此,故名。有小路可通。

玉壁山 :在治西五十里,高五里,南向,路通長壽。

許雄山 在治南,名「五里牌」 ,有「誓虎牌」 雙峙,漢時建。

飛龍洞 ,在治西六里。其洞無水,高三丈,荒山無路。

白龍洞 ,在治南五十里。其洞無水,高一丈,荒山無路。

「黔江 」 自貴州省黔州發源,至沿河司,交四川酉陽司界,接流「五十里至酉陽城子頭,七十里至龔灘,十五里至鹿角鎮,交彭水縣界,接流一百里至縣城,二十里至木棕灘,三十里上新灘,十里至鹿角灘,十里至石蛇灘,十五里江口鎮交武隆縣界,接流一百二十里至關灘,五里至縣城,五里至石床灘,十里至白馬」 灘,交涪州界。接流一百一十里,至涪州城東,與岷江合流,東注酆都縣,會忠州下流,夔州出峽。

岷江 發源岷山,經嘉、敘、瀘,過巴縣,匯嘉陵江,至長壽,經涪州,合黔江,過忠州,下夔州,出峽橫石灘 ,在治西二里。後漢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即此。俗名「二石。」

銅柱灘 在治東一里涪陵江。《寰宇記》:「馬援欲鑄銅柱於此。」

歇神灘 在治北州前。向傳張桓侯被刺,其首漂流至此,歇一宿去雲陽。土人立廟祀之。群豬灘 在治東十里,水落見群石如豬。百汧灘 在治東五十里。

錦繡洲 在銅柱灘下,水落則露,一名「沙洲。」 羅雲溪 在治東五十里。自羅埧水洞發源,經流六里入大江合流。

彭水縣

龍橋山 :在治東五十里,高二里,形如龍。下有空洞,南向,荒山無路。

鑽天山 ,在治北三十五里,高十里,西向,路通酆都縣。

七龕山 在治北二里,高半里,上有七穴,東向,有路通山。

青雲山 :在治東北五里,高一里,南向,有小路通山。

石尖山 :在治北十一里。高半里,西向。今荒無路。

筆架山 ,在治南二里,高一里,勢列如筆架北向,路通真安。

登春山 :在治南,隔江七十里。高五里,向東,荒山無路。

老鷹寨山 :在治東二里。高五里,向北,山形如鷹。

獨勇寨山 :在治東二十里。高五里,向西。山險峻,無路可通。

歌羅山 :在治東北三十九里。高四里;向西,無路可通。

伏牛山 在治東二百四十里,左右有鹽井。壺頭山 在治西三里,高二里,向東有路通山。摩圍山 在治西二里,高一里,向東。道家以為洞天福地。上下有龍室床,太宗時慶雲現,呼為「天圍」 ,無路可通。

二十盤山 :在治西二十里。高五里,向東,無路可通。

南陽山 在治西南隔江二里,高二里,向北。唐置洋水縣,因名。有路通山。

甘山 :在治東七里,高三里,向南。奇峰秀嶺,清泉茂樹可愛,有路通山。

東山 :在治東三里。西向,無路可通。

惡崖 在治南八里,高三里,向南有路通山側坡 在治北十五里,高四里,向南。

水梭灘 在治南,下水二十里。

上新灘 在治南五十里。

鹿角灘 在治南六里

石蛇灘 :在治南七十五里。水勢甚險。

關灘 :在治東五里。兩山排列,中多巨石。飛湍激怒,聲震如雷。

石床灘 在治西五里

白馬灘 一在涪州東一十二里,一在武隆西一十五里,灘石形如白馬。

黔江 在縣治前。上自彭水縣江口鎮接流,下至涪州合岷江東注。

黔江 在治前。上自酉陽司接流一百里至縣前,又八十里至江口。出武隆縣,下涪州合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