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6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六十卷 |
第六百六十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八
江寧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卷
江寧府部彙考八
[编辑]江寧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治北金川門外,舊在城西南,與江寧縣社稷同處。明正統間,專建於此。
山川壇 在府治東南雙橋門內。
泰厲壇 在府治西北,神策門外。
都城隍廟 在雞鳴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建,「英靈坊」 十廟,城隍其一焉。本府縣祈晴禱雨,禦寇、治獄,咸禱於此。洪武二十年,敕學士劉三吾撰「碑。」
皇清康熙甲辰,里中紳士因順治己亥寇逼郡城,感
神之祐,重修建坊。分守道胡昇猷為之「記。」 府城隍廟 在府治前。本府朔望行香祈禱,俱集於此。明萬曆戊子,府尹姚思仁建。
皇清康熙丁未,知府陳開虞修。
古城隍廟 :在石城門大街。康熙四年重修。歷代俱有靈感於民。
漢壽亭侯廟 宋慶元建於城東隅,明洪武中遷於雞鳴。欽天山學士劉三吾《碑記》。
皇清順治七年庚寅,督府馬國柱、馬鳴珮分守江寧。
道林天擎重修,有《碑記》,改置大門,設鐘鼓樓、拜殿、祭臺。
府關帝廟 ,順治二年,知府李正茂建,感神夢移西華門神像於此。本府朔望行香。興大利,治大獄,有司集焉。李正茂為之碑記。
觀音門關帝廟 在燕子磯「撫江亭」 之前。江山環拱如畫。
皇清順治七年,督府馬國柱捐俸重修,勒石為記。
小營。關帝廟 順治己亥,提督管效忠伐覆舟山木起建,規制宏壯,塑像威嚴,立有碑記。省城內外,帝廟不一,淮青橋、鐵獅子衙、雨花臺最著。晉忠烈廟 ,祀漢秣陵尉蔣子文,子文逐盜至鍾山死,死而靈異。吳大帝初立廟,孫陵岡封為中都侯,改鍾山曰蔣山,晉加相國,重為立廟。南宋初廢,後復修封。蔣王齊進號蔣帝,南唐諡曰「莊武。」 徐鉉撰《碑記》。宋賜額「惠烈。」 明洪武二十年,建於雞鳴欽天山之陽,劉三吾為之記。崇禎加號「威靈」 ,易今額。
皇清康熙癸卯,里人重修太平門外鍾山蔣廟,今廢。
卞忠貞公廟 ,祀晉尚書令卞壼。蘇峻亂,壼為將軍,死難,二子眕、盰皆赴敵死,葬冶城,立廟諡「忠貞。」 南唐即墓側建忠貞亭。宋慶曆中,葉清臣改曰「忠孝。」 明洪武中,建忠貞廟於雞鳴欽天山,學士劉三吾奉敕撰記,冶城廟如故。又即廟側建歷代忠臣祠,祀南唐中書侍郎陳喬,宋通判楊邦乂、御前都領姚興、王拱。雞鳴「山廟廢,冶城廟存。」
劉忠肅王廟 :祀南唐清淮節度使劉仁贍。周師壓境,仁贍鎮壽州,力戰固守,援絕,其子欲降,仁贍立斬之。城陷,不屈而死。廟舊在上元縣西,明洪武二十年建於雞鳴山,黃子澄撰碑,今廢。曹武惠王廟 :祀宋樞密使曹彬。彬平江南,不妄殺一人,宋人立祠祀之。舊祠在江寧社壇前,明洪武二十年建於雞鳴欽天山,賜額「武惠」 ,學士劉三吾奉敕撰碑記,今廢。按《江寧縣志》,今南城兵馬司內,尚有曹王廟,相傳即武惠王之墓。衛國忠肅公廟 ,祀元江南行臺御史大夫福壽。至正丙申,明兵下集慶路,福壽死之。明祖詔立廟旌其忠。在城南土門岡,洪武改建於雞鳴欽天山。宋訥記。
祠山廣惠王廟 在雞鳴山陽,明洪武二十年建,宋訥《記》。
皇清順治年間,制府馬鳴珮重修。
真武廟 ,在雞鳴山陽十廟之中。石磴三層,俱百級。一望都城如畫,人呼曰「高廟。」 明洪武二十年建,宋訥撰文。
皇清順治十三年,制府馬鳴珮重修,勒石為《記》。
五顯靈順廟 廟列欽天山者,皆有功德於民,典在《太常》,五顯廟亦居一焉,以其效靈於國也。前明國子祭酒宋訥有碑記。
元武廟 在後湖中。宋元嘉中,有黑龍見,乃立廟。
歷代帝王廟 在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建,今廢。別祀伏羲、神農、黃帝於其地為三皇祠,以其為醫師之祖。按洪武六年八月,監察御史答祿與權等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繼天立極,為帝王之所宗。宜于《春秋》躬行祀事,庶成一代之典。」 上納其言,命禮官參攷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生民者,立廟祀之。敕宋訥為記。歲仲春遣祭,從祀名臣凡三十五人,列兩廡。
三聖廟 :在府治西北。按《金陵新志》,「神即史皇蒼頡廟 ,在臺冶西偏御街。」 未詳所始,然其來必自六朝省部所祠。
禹王廟 在保寧坊磨盤街口。其地有溝,名「建業溝。」
明功臣廟 :「洪武二年正月,立功臣廟於雞鳴山,六月,廟成,上論功列祀二十一人,廟宇今廢。洪武三年增戰沒功臣,五年增百二十四人。七年,令都督祭堂上都指揮以下兩廡。」
吳大帝廟 唐建。按《金陵新志》:「在清涼寺之西,相傳即吳故宮。」
晉元帝廟 唐天祐二年置,在卞將軍廟西。宋嘉定五年,黃度作新廟於石頭,兩廡,列當時名臣三十六人,祔享,葉適為《記》。
武成王廟 唐開元中立,南唐改建於御街之西。
吳伍相廟 在上元縣長寧鄉。《景定志》:「子胥解劍渡江處,曰胥浦。西有伍相林。竹篠溝有伍相白馬廟。」
周江乘廟 在攝山上。相傳吳時人,蓋賢令也。梅將軍廟 ,晉梅頤嘗屯營於雨花臺東岡,後即其地立廟。明王以旂。《廟碑》略云:「留都聚寶山麓,有廟一楹,蓋祀晉豫章內史梅公頤也。」 始公居其地,或云「常屯營焉。」 至今人稱為梅岡廟,圮不治。弘治中,有僧感夢,葺於永寧寺側,凡禱輒應。同郡張寅瞻拜廟下,迺徵言鑱石。
康樂公廟 在縣西南杏花村北。《乾道志》:「唐咸通九年建,在城西南隅。宋開寶四年重修。乾道間,統制魯安仁改近鳳凰臺,即今廟基。」 孫之翰《記》。「景定四年,制使姚希得重修。明正德中,太常羅𤣱改建,規制益宏,自為記。」 文孝廟 ,在縣西南飲虹橋西,臨淮水。「廟祀梁昭明太子。宋建炎間圮毀,紹興五年重建,今廢。」 炳靈公廟 在飲虹橋西南,唐昇元中建,長興四年封威雄將軍。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封炳靈公。一在城內新橋地,明天順七年建。
羊頭三聖廟 按《金陵志》:「七國時功臣旌忠,是其封號。」 今南門外越臺,其祠也。今廢。
靈澤夫人廟 舊《志》:在長干寺後龍池側,事見曾文昭《曲阜集》,今廢。
起鳳祠 在翔鸞坊南。祀諸葛武侯。
世學宗祠 在城南來賓、澗子兩橋之西。明崇禎辛巳,祀縣理學如真李登,以弟半野、從子克愛祔焉。顏曰「世學宗祠。」
元帝祠 在城外南城馴象街。明嘉靖三十三年,里人范文會重修。
天王廟 在城外南城善世橋西南,聚寶門外二里,臨水背山,地亦近幽。相傳「古廟,明正德十年,臨安大長公主重修。」
九天廟 在城內驍騎右衛地,明嘉靖間建。「龍都東嶽廟 」 ,在通濟門六十里,明正統間建,萬曆十三年重修。
吉山祠山廟 在聚寶門三十五里,南城吉山,登嶺見大江。宋時建廟其上,明天順間修,嘉靖間重修。
板橋祠山廟 在郭城安德門外,南城地「天妃廟 在郭城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明洪武間建,成化二十三年重修。」
水府廟 在郭城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元建,名「放燈祠。」 明萬曆十八年,道士伊貞陽重建,改今額。
元帝廟 在郭城江東門外上新河南岸。明宣德己酉建,萬曆八年重修。
熒惑廟 在郭城江東門外,上新河南岸,明萬曆初建。一在城內驍騎右衛地,隆慶間建。五顯廟 「一在郭城江東門外,上新河南岸,明成化四年建,嘉靖十八年重修。」 一在聚寶門外南城馴象街。
火星廟 在郭城江東門外南壩,元時建,明弘治十年重修。
大勝關天妃廟 在郭城安德門外南城,明建。
今募重修
劉忠肅公祠 。在蔣山東。公諱珙,淳熙初為建康留守,有惠政,上元等五縣士民相與繪像立祠,李處全撰記。
侯將軍廟 祀侯瑱。瑱與王琳戰於烈山下,大捷。土人以瑱功烈甚盛,故名山曰「烈山」 ,建祠祀之。
武烈帝廟 在冶城西,祀陳杲仁。《唐書》:「隋末,越人寇長州,柴克宏帥師往救,杲仁見夢曰:『吾遣陰兵助汝』。」 及戰大勝。克宏奏封武烈帝。唐贈忠烈公。宋加封賜額,復封克宏靈翊將軍。壁有董羽畫,世傳名筆。
雙廟 在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祀張巡、許遠。褒忠廟 ,祀宋建康府通判楊邦乂,在城南門外報恩寺南。宋建炎三年,嘗即邦乂所立廟,以褒其忠。紹興七年,詔守臣修之,知府事葉夢得為《記》。端平初,更建祠於學,魏了翁記之,尋廢。明萬曆四年,復建於墓前。
旌忠廟 在城南鐵索寺之東南。祀宋統制姚興。紹興中與金人戰死,樞密葉義問立祠,賜額「忠節。」 廟 祀宋忠臣王珙。在城東三里。張浚督軍江淮時,珙戰歿,贈閬州觀察使,立廟寨前,賜額「忠節。」
忠烈廟 在竹街,祀宋靜江軍節度使牛富。富,霍丘人,以統制守樊城。元兵陷城,赴火死。詔贈官,諡「忠烈。」
東平忠靖王廟 在江寧鎮,元至正二年建。曹南王祠 在柴街,祀元阿剌罕。至正元年建,中書左丞許有壬撰「碑。」
徐將軍廟 在獅子山。明洪武初建,學士宋濂《記》。
董將軍廟 在上元門外。將軍名成,隨曹武惠王下江南,保全民命,祀之。
嘉惠廟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紹興元年賜額。《慶元志》:「丞相沈該,政和中作邑,上元禱雨應,刻詩於祠。」
李王廟 在城東南十里。南唐李主也。里俗呼曰「李帝廟。」
軍師廟 在鎮淮橋東北,祠諸葛武侯。
白馬廟 在崇福鄉。宋顧琛為朝請,晚至方山下,商船數十泊東岸,見有朱衣介幘乘白馬執鞭者,屏諸船曰:「顧吳郡將至。」 後琛果為吳郡,乃即所見處立廟。按《慶元志》,廟在江寧縣隨車鄉,去城三十里,近方山。
先賢祠 舊在青溪之東。宋開慶元年,制使馬光祖建。所祀諸賢,皆生長金陵,與遊宦往來於斯者,共四十一人,各有記贊。閩士陳宗上書言「蘇文忠亦嘗往來題詠金陵山水間,宜入祀。」 末後祠毀。明太史焦竑言於大學士李廷機、葉向高,乃屬祠祭郎葛寅亮,於普德後山建祠設位,為文以記,補入蘇文忠春秋祀之。
程明道先生祠 在上元縣治中。紹興中,主簿趙師秀即廳事西偏繪像祠先生。嘉定乙亥,主簿危和在簿廨東偏,得鈐轄廨舊基,改建明道祠。中嚴繪像,外護重門。未幾,鞠為軍儲,賓寓之所。明景泰初,知縣姜德政於縣治東南隅建祠宇南向,塑像於中祀之。國子祭酒吳節撰記,翰林陳沂為祠堂記。
范忠宣祠 在舊轉運司,宋嘉定八年,真德秀建。
真文忠祠 寶祐間,馬光祖重建於壽思堂之西。
馬莊敏祠 在城隍廟東,祀宋制使馬光祖。南軒先生祠 在天禧寺。先生侍父魏公居建康時,即天禧寺竹間構屋讀書,名「南軒。」 宋淳熙三年,杜杲建祠,為之《記》。
一拂清忠祠 在清涼山麓,祀宋鄭介公俠。鄭,閩人,以監安上門《上流民圖》,力言新法之弊,去國,僅存一拂,故人稱「一拂先生。」 父江寧監稅。先生隨父任,讀書清涼寺中。嘉定間,總領商碩為祠以祀。後圮。明萬曆中,里人葉向高修復之。又建堂,祀明靖難閩中死事諸臣葉福、陳彥回、陳繼之、林英,及諸生曾廷瑞、伍性原、陳應宗、呂賢、林玨、鄒君默等,而以張經、周起元祔焉向高為之記。
陽明祠 在西華門大街許真君廟側,今廢。焦竑有《重修陽明先生祠堂記》。
廉直祠 在富民坊西,祀工部主事何遵。正德時,諫南巡,杖而死。嘉靖初,贈尚寶司卿,祠祀之,堂名《表忠》。
「耿天臺祠 」 在清涼山之南,祀明督學御史耿。
定向有坊額曰「耿天臺先生講學處。」
表忠祠 在全節坊。明萬曆三年,本府奉詔創立,崇祀。建文時靖難諸臣,經筵學士方孝孺、魏國公徐輝祖等百二十人,建坊於朝天宮之東,巡撫宋儀望為「記」 ,知縣林大黼為祭田祭器記。崇禎五年,賜諸臣諡,府尹詹士龍重修,南禮部侍郎錢士升有記。後祠宇頹圮,木主殘失。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總督阿山修葺重新木主殘失。
尚有遺漏無考。內惟四川斷事方法十一代孫泗州訓導方世宏呈請補入方法木主按《表忠紀》:方法,桐城人,建文己卯舉人,為四川都司斷事,抗直持廉,永樂即位,不肯署表賀,被逮,舟過皖江,瞻望再拜曰:「得望我先人鄉可矣。」 遂沈江而死。妻鄭收其爪髮葬之。
青溪黃忠節祠 在桃葉渡,祀明禮部侍中黃觀妻翁氏及二女配焉。相傳即妻女死節之處。萬曆中重修,禮部侍郎趙用賢有碑,葉向高有《黃公忠烈祠記》。
黃侍中祠 ,在馴象門塞洪橋之東,有墓在焉。相傳妻翁氏與二女投水而死,家人亦從之。即此地。焦竑有碑記。
青溪夫人祠 ,在金陵閘。夫人,南朝甚有靈驗,宋猶有之,今廢。按青溪小姑者,漢秣陵尉蔣子文妺也,嘗遇難,妺挾兩女投溪中死。青溪小姑祠,其來舊矣。明萬曆戊戌間,有《通紀》,載黃觀夫人翁氏死節,挾兩女投淮青橋下,見此像相似。以為當時隱其跡也。遂改作節烈祠,祀翁氏母子。焦竑云。《祕閣見書》載翁氏母子死節在塞洪橋,三屍倚岸,久之,有以一木共收之者。至明弘治間,始以土掩之。塞洪橋近馴象街,其「配象奴」 之說恐誤。
方正學祠 在聚寶山之南。先是,祠面東北堂與鍾山相對,垣不盈丈。像愨頭朝服,秉笏端坐,常向孝陵,示不忘也。祠以南有墓在焉,祠西,木末亭也。相傳門人王稌輩拾遺骸葬此。明萬曆己丑,始於其地祠之。甲申祠毀,其十七代孫方樹節死於墓側。今
皇清順治十三年,洪若皋、朱謨、白夢鼎謀復其舊守。
者以山巔不可久,迺建今祠。易堂而西,易亭而南,易愨服而冠裳,其祀則存,而北向之志則失。庚子祠成,洪若皋、白夢鼎為之碑記。其題柱有「起懦廉頑,一夕秋風生木末;成仁取義,千年春草在長干」 之句。
景御史祠 在聚寶山正學祠左。明靖難兵至,一時元勳國老、大夫士庶,以暨樵牧緇羽匠作憤發敢死者,數十百人。御史大夫景清特著《周忠節祠 》,祀衡府紀善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太和人。舉明經,為霍丘訓導。陛辭,高帝問家居何為?對曰:「教人子弟孝悌力田。」 高帝喜留之,命侍東宮講讀,尋改周府紀善。建文元年,王有過,盡逮府吏詣獄。是修以嘗諫得免,改衡府紀善。衡王,建文母弟也,未之國。是修留翰林,纂修《國史》,數陳國家大計。燕兵渡淮,與蕭用道上書,指斥用事者誤國罪。及師入金川門,宮中自焚。是修留書別友人,付以後事。具衣冠入應天府學,為贊繫衣帶上,自經於尊經閣下,故於學宮立祠祀之,修撰焦竑為之記。
三忠祠 在聚寶門外南岡,祀宋楊忠襄邦乂、文忠烈天祥最後祀南大司馬李邦華。三人皆吉產,而以靖難死事諸臣,吉水王艮、王省、永豐鄒瑾、魏冕、鄒朴、廬陵曾鳳韶、顏瓌、泰和周是修、龍泉張彥方九人配之。忠襄死事,建康父老百世祝之。文忠烈過金陵,懷忠襄死燕市祀之。南大司馬李死京師賊難,江東父老思之不忘,合祀之。
惠澤祠 在善世橋。隆慶元年,邑人趙善繼等建。祀官斯土有功於民者十人。苑馬寺卿盧璧「記。」
丁清惠祠 祀南京工部尚書丁賓丁,初任句曲令,有惠政,民尸祝之。後歷任南操江大司空,行條編法,裁革坊廂,均賦役,里甲坊甲,各有定制。興學校,濬河,造橋梁,惠民便商。與海忠介先後,德澤被於江左。紳士庶民感之,祠於淮青橋之西南,賜額曰「勞績祠。」
倪兵部船政祠 祀南兵部車駕司郎中倪涷,字雨田,上虞人。轄船政,剛方愷悌,定運甲法,衛所感之,立祠於朝天宮卞將軍廟左。
王府尹祠 在雨花臺側,祀應天府尹王爌。爌為尹,有德政,民立祠祀之。
汪府尹祠 在梅岡下,祀府尹汪宗伊。
鄭郎中祠 與汪祠並祀兵部武選司郎中鄭。
一麟
黃府尹祠 在秦淮貢院左,祀府尹黃承元。張莊節祠 祀太子少保左都督張可大。在雨花臺、松風閣。祠向南,中為佛殿,右東向為閣,閣之北為小閣,為青竹軒。閣之後為半閣,殿之右為西軒。群室數楹,庖湢略具。先是,其子鹿徵購為讀書之地。崇禎壬申,可大死登州難,鹿徵伏闕上書,得賜祠祭,贈廕祠額「旌忠。」 例於里中建特祠,遵賜額。患難之後,力不能舉,乃奉主於閣之上,以妥時祀。乙巳,子鹿徵復奉先代神主於西軒,顏曰:「張氏家祠,歲時修祀。」 鹿徵無子,乃銘於東壁,以示後人曰:「高閣層軒,先靈妥焉。一木一石,一瓦一椽,皆經心血,護此几筵。灑掃必親,享祀必虔。勿替引之,是在象賢。鬻及借人,雜聚叢愆,是」 曰「不孝;罪通於天,神之聽之,苟曰無然。」 《汪文毅祠 祀》,明翰林檢討汪偉與繼室耿氏,同日死節。
皇清順治八年,詔恤「崇禎」死事諸臣,賜諡、賜祭、賜祠。
各有差。賜翰林院檢討汪偉祭葬,諡「文毅。」 建祠江南,賜田七十畝,春秋祀之。其子孝廉觀擇地於冶城之西,古城隍廟之北,西園故地而祠祀之。
陰山廟 ,在江寧縣西南十二里。晉建武中,王導於岡阜間,隱約見步騎數十,駐立壟上,導怪之,使人致問,俄失所在。是夜夢曰:「我陰山神也,昨隨帝渡江,寓泊於此,卿為我置祠,當福晉祚。」 導以是事聞,上為置廟,名曰陰山。宋開寶八年,平江南,曹翰重修,因為記,書於堂之西壁,今廢。蜀三大神廟 :清源君、梓潼君、白崖君,皆蜀中神。制使姚希得自蜀來,建三神廟於青溪之側,即今洞神宮是。
二郎廟 在西華門大街巷內,祈禱靈驗。順治己亥,馬鳴珮建痘神廟於旁。
華光廟 在上浮橋西
蕭公廟 在驍騎營西隅,臨城,明萬曆中重修,學士余孟麟為之《記》。
翔鸞廟 在武定橋南翔鸞坊,明萬曆中重修。五顯靈官廟 在聚寶門外來賓橋西南小巷西善橋。又五顯廟,鄉人香火亦盛。
劉公廟 在三山門外西南。
眼香廟 在牛首山旁。俗傳宋高宗妃避難於此,死而為神。眼疾禱之輒愈。
插花廟 在上元縣東清化鄉。廟建於元季,祀土神。明崇禎中重修,閩黃居中有《記》。
宗三廟 在三山
李氏女廟 在三山
西齊王廟 在東流,不詳所自。俗謂「夫人能治目疾」 ,並祀焉。
白仲都廟 在白都山
句容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一里。明洪武元年立。舊在子城北,後移青元觀西南。
山川壇 在縣治東南二里。明洪武九年立。「邑厲壇 」 在縣治東北。
「鄉厲壇 」 凡十二所,在各鄉。
城隍廟 在縣治南,元立。明景泰三年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重修。
關帝廟 一在東門,一在西門,一在南門內。宣聖廟 、一在福祚鄉許巷。紹興間,四十八代孫孔端隱立祠。明永樂間,五十八代孫孔禧移於今處。五十六代孫孔希潮記。萬曆間,六十二代孫孔聞敕重修,吳文梓為記。一在縣坊郭東南隅,四十八代孫端佐為記。一在承仙鄉北社村,子孫書香,蕃衍不絕。
真武廟 在縣東北隅。宋景定間建,今坊民重修。
三茅真君廟 ,按舊志,「漢詔敕郡縣修丹陽句曲真人廟,以茅君分理赤城,每年十二月二日,駕白鶴會於此。」
護聖廟 :在茅山元符宮,祀句曲山神,歲五月五日有司祭。
廣濟廟 在茅山前有龍池,相傳陶隱居豢龍於此,歲旱禱雨輒應。宋紹興,敕封「敷澤廣濟侯」 ,歲令有司驚蟄日祀之。
「夏禹王廟 」 一在「秋千村」 ,一在「赤山湖。」
梁文孝廟 在東門內。昭明嘗讀書茅山,邑人祠之。
文昌廟 在縣南政仁鄉東岡村。
駒驪山神廟 在縣東北移風鄉駒驪山下。「三義廟 」 在西門外關王廟後。
龍王廟 在縣東門內。明萬曆二十四年,禱雨。
有應重修
都城隍廟 :在縣治南臨泉鄉。即漢將紀信。居民遇旱潦虔禱,其應如響。
李衛公廟 在縣治東南。唐武德四年,輔公祏據丹陽反,靖討平之,民遂祠祀。
顏魯公廟 在縣東顏家村,宛陵太守王遂有《記》。
盧大王廟 在縣西北。《南唐史》:「盧絳任江南昭武節度使,城圍日,頻立戰功。及金陵陷,募兵入閩,以圖興復,不果而敗。邦人立廟祀之。」 舊以為盧綰者,誤。
曹王廟 在縣南,祀武惠王彬。
張王廟 在縣南十里福祚鄉。有張墓數百里。紹興經界時,蠲賦禁民佃。東有石柱,前有陂池,相傳王飲馬於此,今額「正順忠祐靈濟昭烈廟。」 武烈廟 在東門南。唐陳杲仁以陰兵助柴克宏取捷,奏封武烈帝。
劉明府廟 在縣東門內,祀晉邑宰劉超明。天順間,劉義為令,有德政,民肖像祠中。
戴尚書祠 在縣南六十里政仁鄉。祀後周禮部尚書宏,迄今子姓烝嘗不廢。
馬祖廟 在縣之北馬廠東。明景泰間,管馬主簿楊立建。嘉靖十六年,令周士重建,今廢。季子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
達奚將軍廟 在縣東南隅白羊門內,至元庚辰重建。
西祠山廟 在縣郭之西。宋天聖間建造,明正統、成化間重修。今重門回廊,殿宇,深邃可觀。三聖廟 在縣治東南隅晝錦坊。「宋元間建造,明天順五年尚書曹義重修。」
射烏廟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瑯琊鄉射烏山。「龍王廟 」 在縣治東三十里來蘇鄉虎耳山。後禱雨有應,新其殿宇。
張果老廟 在縣治東望仙鄉張果老洞前。祕書郎廟 在縣治南句容鄉。秦檜、巫汲、江賓、王常過廟前,有異報。後三人皆登第,任顯官,人愈崇信之,奉祀不怠。
沈使君廟 在縣北七十里仁信鄉。祀宋沈慶之。
溧陽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宋嘉定中,陸子遹建。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初建。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明洪武初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明正統初建,成化重修。伍相廟 在西南六十里護牙山下。貟奔吳及破楚,道經此地,後人廟祀之有二:一在平陵城,一在濟渡橋。
顯惠廟 在縣北二十里埭頭村。祀漢司空、溧陽侯史崇。宋大觀二年賜額。政和二年封靈濟公。
貞義女廟 在縣北鳳凰橋。按《吳越春秋貞烈傳》:貞義女,黃山里史氏女也。吳王僚五年,伍子胥去楚,自鄭奔吳,中道而疾,乞食溧陽,值女擊綿于瀨,筥中有飯,子胥跪而乞餐,女子飯之,子胥餐已欲去,謂女子曰:「掩子壺漿,毋令其露。」 女子嘆曰:「嗟乎!妾獨與母居三十年,自守貞明,不願從適,何宜饋飯而與丈夫,虧越禮儀,妾不忍也,子行矣。」 子胥行,反顧,女子已自沉於水。其後闔閭十年,子胥以吳兵入郢,還過溧陽瀨水之上,長嘆息曰:「吾嘗飢,乞食於女子,女子飯我,自沉而亡。欲報以百金,而不知其家。」 乃投金水中而去。
土穀祠 在縣北十里,即社稷之散見者也。馬神廟 在西門外一里。溧邑舊有群牧之地,茲廟猶為《祀典》所載也。
岱嶽廟 在北門外
火星廟 在城隍廟東。「熒惑夏火,主霍、揚、荊、交四州。」 此南方之正祀也。
溧陽侯祠 在埭頭村。祀漢司空史崇。宋政和三年,禱雨有應,加封靈濟公。大觀元年,賜廟額曰「顯惠」 ,其子孫稱為祖侯廟。元至元四年,裔孫史禮之重修,迄今世守焉。按侯祠建於漢南,唐昇元中,旱禱多應。郭延紹撰記:宋崇寧丙戌夏不雨,知縣李亙率吏民迎神歸。車蓋發途,雲靄隨至,晡雨晨足,歲以有秋。上其狀,漕使者以聞。明年正月,詔加廟額,以答神貺。李亙《序》云:「池湧三泉於神位之下,花發一枝於古楓之旁。」 蓋《實錄》也。
趙王廟 在趙城,按林雲《記》,似亦報功之祠也。梁城廟 在梁城湖,昔之白龍三塔寺也。梁敬王子劉欽封於此,或其建國廟祀之所乎?今不
存
關帝廟 :在報恩寺左。
潘真君廟 在三鶴山。按《寰宇記》:「潘氏兄弟三人化鶴者也。土人立廟,禱雨有驗。」 又朝山有白鶴廟,亦云仙人之蹟。
忠祐廟 在東門外三里。祀隋將陳杲仁,宋陸子遹重建。按杲仁字子威,隋末保據常州。南唐時,陰助守將柴克宏奏封「武烈。」 宋宣和中,加封賜額,并封克宏為佐,曰「靈翊將軍。」 溧與毘陵鄰壤,亦捍患則祀之義也。又按:元延祐五年,准常州路牒,加封武烈顯靈昭德仁惠孚祐真君,而俗復有「武烈大帝」 之號,則黷而不典矣。
三節祠 在顯惠廟側。史文焴之女善貞,死紅巾之亂,其從子以辰刲股療母病,元傑以千戶死交趾之役。裔孫史學合祠祀之。
祠山廟 在西門外招遠坊。相傳神姓張名渤,發蹟廣德、句容二處,稱「忠祐靈濟廟。」 溧與《廣句》近,故亦祠之。二月八日云是誕辰,走祀如鶩。然以為神佐禹治水有功,則荒唐矣。
高、鄭二王廟 在縣北街,不知何神,相傳漢所封也。
明王廟 在縣南街,即土地之神。按林雲「《趙明王廟記》在趙城」 ,此或後人倣置者也。
「武程將軍廟 」 在西北青安門外,不知何神,今改為「湯氏祠。」
土城廟 在縣東北隅,云亦東門土神也。普濟廟 在縣北十五里楊莊。亦祀祠山之神。輔順廟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相承亦隋陳子威之祀。
顯康廟 在社稷壇側,即「五顯」 也。
赤鄒將軍廟 在北二里屠塘右。俗傳史壯侯將也,今止存一竹園。
三郎廟 在北門外,相傳其神姓金,兄弟三人,俗曰三寶武靈廟。明弘治間,知縣沈瓚廢,萬曆中復建。按:唐李善云:「野仲、遊光兄弟八人,常在人間作怪害,今世俗所奉五顯靈公、木下三郎皆是。」 按《江表傳》:孫皓時有石印三郎神,皓以太牢祭之。巫祝詐以朱書石云:「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 始皓喜,以為太平之兆,遣使以印綬封三郎為王。此廟或謂即武烈廟,蓋又因陳杲仁而譌也。華光廟 在縣北三十里,即「五顯」 之屬。
聖姥廟 在曹山下
茅司徒廟 在東門外一里崇莊巷,今毀。按《稽神錄》,浙江僧名德林者,遊舒州路,見一夫荷鉏治方丈地,左右數十里無居人。問之,對曰:「頃自舒逕此,暴得痁疾,臥草中,四望無人,惟聞虎嘯,自分必死。俄一人至,部從如大將,下馬良久,召二卒曰:『善守此人』。明日送至桐城縣,遂去,惟二卒在。某強起問之,卒云:『此茅將軍也,常夜出獵虎憂汝被傷,故使守汝』。」 某即從行,意甚輕健,至桐城倏不見,今病愈,於所見之處立祠祀之。德林至舒十年回,則村落皆立茅將軍廟,今俗呼為茅司徒者是。
溧水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明洪武二年建,嘉靖四年改今地。
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二年建。
邑厲壇 在大東門外
鄉厲壇 每鄉各一
城隍廟 在縣治通濟街。按宋乾道提舉王端朝《記》云:「神為唐縣令下邽白公,諱季康,元和四年為縣令,而終於溧水。歸葬下邽,溧民尸而祀之,數百年不忘,即縣治為祠。紹興中,請於朝,賜廟額正顯,後進封廣惠。」 從子白居易《誌略》曰:「公為人溫恭信厚,為官貞白嚴重,友于兄弟,慈于子姪,鄉黨推其行,交遊讓其才。自」 尉下邽,至宰溧水,皆以廉潔通濟見知於郡守,流譽於朋僚。才不偶時,道屈於位,而徙於州縣,竟不至於青雲,命矣夫。明嘉靖重修。萬曆中,縣令陳子貞重修,建《懷白亭》,有記。
關聖廟 二明萬曆間建,在河東岸;一在縣南邰村,唐垂拱五年建,宋孝宗甲辰修,明萬曆重修。
三賢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梅梁渡。邑民建,祀賀一桂、傅應禎、吳仕詮,明萬曆初時刱。聖母廟 在縣東一十里。蓋中山神,俗號俞母。宋元豐間,禱雨應。
樓子岡廟 明成化間,訓導郭鋐有記。
曹山廟 在縣西北一里。明嘉靖間旱,諸禱弗應。聞東南六十里溧陽界有曹姥神,長吏遣迎。
之甚謹,果禱而應。及他禱雨者至,罔不應。是歲遠近大穰,遂立廟祀之。按《建康志》:姥獨居曹山,卒石室中,後人稱聖母云。廟名曹山者以此。東嶽廟 ,在城隍廟西。元至正元年建。明成化間縣令王弼修。嘉靖甲寅主簿孫祿重修。張真君廟 ,在大西門外半里。
元壇廟 在樂安坊,創於明初,嘉靖間修。崇禎十三年,邑民馬繼桂、「道士陳尚坤倡募重建。」 三公廟 在小西門外。
準提殿 僧《觀生》募建。
「都天降福廟 」 在望京街。
八仙廟 在小西門外,俗名「眼香廟。」
五顯廟 在南門內永安街東。
木下廟 :「在唐朝巷。」
吳童廟 在大東門外演武場側。東晉昇平元年刱。相傳晉時水大發,有一木匣愬流而上,至廟後旋轉不去。里人異之,發匣得一童子木像,長尺許。遂立廟祀之,有禱輒應,像至今存。蒲神廟 在縣南五里,今存其址。舊《志》作「杜城」 ,誤。
竹塘廟 在縣東南八里。
晏公廟 在縣南二十里。
祠山大帝龍王廟 在縣南仙壇鄉十九圖,久圮。明嘉靖間祈雨應,白鹿鄉陳鳳山重建。祠山廟 在縣北三十里。明崇禎間建。
楊塘廟 在縣東四十里。
關帝廟 在縣南六十里邰村市,一名為「崇寧觀。」 建於唐垂拱五年。宋孝宗甲辰歲修,明萬曆初重修。
楚平王廟 宋知縣周邦彥有詩。
荊將軍廟 在縣南四十五里孔鎮南大路西古城內。《舊志》未詳何時人。
左伯桃羊角哀廟 ,在縣南七十五里。左羊事詳墓下。廟因墓而立,中侑以介子推像,莫知其故。舊《志》云:「地名介墟者,有子推墓,像亦因之耳。」 今其地其基皆無考,況子推晉人,而自焚死於晉者,安得墓在此乎?劉向又謂介以仙去。東嶽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吳村橋。
「五顯廟 」 在邰村市,歲久傾圮。明嘉靖間,居民商賈共修建之,每以禱雨有應。
祠山廟 在大西門外開福寺後。明嘉靖六年,陳璋、陳灌建。萬曆丙辰年,何桂、陳文熊增山門三間。
大山廟 在縣北四十五里崇賢鄉柘塘市南,唐時造。
三官廟 在城南南渡橋右。明萬曆甲辰年建,道士王德遷造前門正殿,僧碧天增佛殿於後。東平王廟 在縣東北三里,邑庠章星文施基,明崇禎間建。
花馬廟 在縣東一十里,順治十一年重建。七郎廟 在縣東三里。
魯塘廟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
丞烈廟 在縣東五里。陳有序募建。
娘娘廟 在湯村,明萬曆二十六年建。
昌福祠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甃壩。明萬曆間,邑人王知充建。有顧起元《碑記》。今改為淨雲禪院。
文昌祠 在北門外永壽寺內。
禮部侍郎劉公祠 ,在縣北三十五里,名「太真」 ,唐時人,宋杜子源有《記》。
表忠祠 在北門外望京街。明嘉靖四年,邑令王從善建,祀兵部尚書齊泰,扁其堂曰「勁草」 ,名曰「中山書院。」 萬曆改元,詔復建文死難諸臣爵,予春秋祀縣令傅應禎,建坊顏曰「表忠。」
徐公祠 在北門外望京街。明萬曆間,邑民建,祀嘉興徐必達,邑人王守素記。
江浦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明宣德九年建。
山川壇 在縣治西北三里。
邑厲壇 在縣治北二里。
鄉厲壇 凡二十九,在各鄉。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天順四年修,萬曆四年重修。
項王廟 在烏江,去縣西六十里。
馬神廟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魁星樓 上丁日祭
土地祠 :「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慕賢祠 祀陸象山、陳白沙、王陽明。
文昌祠 春秋仲月祭
關王廟 :在縣城外。五月十三日致祭。
忠烈祠 原名「雙忠」 ,在縣北門外。教諭秦松華。
倡復,訓導張士猷、典史張士稷共捐俸修葺。定山祠 在縣治南大街。明嘉靖十三年,知縣劉縉建,祀理學名臣莊昶,南京禮部尚書增城湛若水《記》。
六合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門外。明洪武間立。正德間遷今處。
山川壇 在南門外,明洪武間立。
邑厲壇 在縣治北。明洪武間立。
城隍廟 在縣治西高岡上。按舊志,廟即淮南九江王黥布祠。宋景德、紹興、開禧間,靈跡顯著,賜廟額曰「昭衛。」 明洪武封為監察司民顯祐伯,歷正統、嘉靖、萬曆間,英靈益著。
皇清順治間重修。康熙丁未,邑有虎害民,知縣顧高
嘉為文,告神以驅之,虎三日即遯。
「關帝廟 在東門河干,滁、冶二水合流處。」 「東嶽廟 二一在縣東二里冶浦橋西,未詳何時建,宋嘉定十年,縣令劉昌詩建門樓廊廡。明永樂十一年,道士金元正、民人徐仁重建。正德十一年,道士李日昕、士人金玉建前殿及兩廊,後道士張守元、民人余金造山門。」 按東嶽廟素著靈爽,歲久殿圮。崇禎戊寅年,有徽商汪沖宇捐千金勸募合造大殿三楹,迴廊一轉,悉皆金碧。左瞰靈巖,若以翠屏扶之,蓋宛然日在於觀,天為之門矣。一在縣北四十里。
泰山行宮 在東嶽廟西。明正德十六年,邑人余金、唐昂建。嘉靖初,道人陳道恩修。
祠山廟 二一在東嶽廟西,舊廟久廢,宋嘉定九年,縣令劉昌詩修造。明永樂十五年,民人陳佛保重建。嘉靖二十九年,道士時守相重修。一在縣西北五十里。
順應廟 按《嘉定志》:在長蘆江上,即安濟夫人祠也。有僧於漁人網中得香木刻成夫人像,夜夢曰:「吾丁氏也。」 因置小祠於江岸,禱祈即應。後宋天聖間建立,大其祠宇,奏請加封安濟夫人。紹興十九年,淮東漕運湯鵬舉復奏賜額「順應。」 明洪武七年,民人林文傑重修。
五聖廟 「在縣治西。明弘治十年,知縣翁諫、耆民瞿端、道士陳道德建;嘉請。二十六年,道士奚陵澤、民人胡恩、趙俸重建」 山門、正殿、法堂及兩廊。
真武廟 二「一在縣西北元真觀之基後,明正統間道士盛永泰建。弘治元年知縣翁諫重建,住持道士王景星建三官殿,嘉靖三十一年道士朱常清、道人莊浦淨建山門、二門、火星殿、瘟司殿及後山一座,前塘一面,繞以磚石垣牆。一在瓜步山,明洪武十六年巡檢劉安建。永樂五年江陰衛千戶王天麟修,日久傾」 頹。正德八年壽官謝宗旦重建,益以玉皇殿三間。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張啟宗重修三殿,鼎建二門,扁曰「治世元岳。」 按縣西真武廟,乘元真觀之來脈,去市未遠,便覺幽閴。前有池如偃月。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冬,池有冰梅如畫,根皆起近岸處,或藂發,或孤挺,或老幹槎枒,或氣條旁出,或稍頭有滿月輪,或初月,一眉痕耳。位置天然,人力未逮,經旬不澌,可稱奇絕,觀者如堵。又永樂間,金水河及太液池冰凝結樓閣龍鳳花卉之狀,奇巧特甚,蓋以與此同稱「冰異」 云。
慈濟龍王廟 在縣南五里龍池之東。按《嘉定志》載:宣和六年,敕賜王爵。父老云:「池龍託夢於靈巖寺主僧,謂池傍居民不潔,願徙巖下,冀聽法音。」 主僧旦率眾西望迎之,果起雷雨。於山中立白龍祠,舊廟廢於兵火。嘉定九年,縣令劉昌詩臨池上立祠,塑像作楚辭招之,遇旱禱雨於此。
龍王廟 三「一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馬頭山上,元至正二年,民人陳得等建。十三年六合縣達魯花赤伯士寧修。明洪武二十一年民人胡有興等修,正統十二年重修。一在縣東南十五里靈巖山上。宋至道間廟隳塌,明永樂三年豹韜衛千戶周興重建。一在縣東五里冶浦橋東,明弘治十六年,民人沈清建,久廢。嘉」 靖三十年,知縣董邦政建,禱雨於此,有應。
吳大帝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瓦梁堰高壟上。按《嘉定志》名吳王廟,即孫權也。《成化志》云「權屯兵之所」 ,未詳何年建立。元泰定三年,邑人徐斗祥重建,有碑記。
白龍王廟 在縣南一十五里。宋天聖八年建,值兵燹。明洪武七年,民人徐伯榮重建。
白馬將軍廟 在縣西南五里。明洪武三年,民人湯得先建。
茆司徒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按《嘉定志》,「廟有碑記,載司徒為驅虎神。」
忠賢祠 在縣治北。南京禮部尚書霍韜立,祀名宦鄉賢。按舊志,「唐康大尹禱雨投江,志切民隱。宋韓世忠、岳飛禦金兵,往來江上,勇烈顯著;明歐陽得基,宰邑惠政,為民哀思,皆六合名宦之著者也。都督楊能,策勳邊塞;參議黃宏,死節抗逆,皆六合鄉宦之賢者也。廟食茲土,於禮為宜,創為忠賢祠。」 後續元處士郭淵明,廣東按察使王弘二人,又邑人張約人,前代以忠見殺。明知縣唐詔,首稱「循良。」 俱入祀。今未修。
泰山廟 在冶山。明嘉靖二十年,道人汪潮建,僧性鎧重修。
將軍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黃董山上。
后土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竹鎮市。宋建炎四年,僧岳欽立,頹毀。明嘉靖二十一年,道士劉景暘重建。
天妃廟 四一在縣東南五里,一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三十三里。
東王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
落帆將軍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帆山上。按:落帆將軍廟居帆山之巔,凡舟過必禱石帆也,而後布帆無恙。後一洞藏唐神,建禪師肉身其中。屢代雩禱,立霈甘澍。近洲龍舌漸長,被之蘆葦,密邇瓜步,若可搴裳涉者。
昭烈張王廟 在縣西北趙家山上。
高淳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明弘治間立。
山川壇 在縣治東南。明弘治間立。
邑厲壇 在縣治北
鄉厲壇 每鄉各一
里社壇 每里各一
城隍廟 在察院西。明嘉靖五年建,萬曆五年重修。崇禎三年復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再修。
關王廟 在北門內,設縣初,明府丞冀綺建。
皇清順治四年重修。
祠山廟 在縣東六十里,祀漢張渤。明高帝提兵至此,卜之,神吉,為詩二章紀之。戰於彭蠡,神助戰滅敵,遂封真君,春秋致祭。
水府祠 二一在縣東南東新橋,明弘治間建。一在縣西五里,明萬曆四年圩長陳爵二修陡門圩,今改「永濟庵。」
楊家祠 在縣西十二里。祀唐相楊綰。順治初年重修。
昌福祠 ,在縣東南三十里。
五顯廟 三一在東門外,陳希仁建。明天啟六年,陳汝光修。
皇清順治四年,僧紹隆募資重修。一在唐昌鄉禮村。
一在松兒鋪
晏公廟 四「一在縣治東望洋門右,秦江倡建,男尚文修。明太祖征偽漢,助戰於鄱陽湖,令應天五府祀之。」 一在縣南二十七里劉家橋,明崇禎間劉以清修。一在相國圩,茅城葛氏建。一在練城村。
磚砌廟 在縣東三十里。
遊山廟 在縣東三十里遊山頂。明萬曆十年建。
白鶴仙廟 在縣東三十里遊子山。
大王廟 :在縣治西,康熙六年建。
雀岡廟 在縣東五十里。
安興廟 在縣東六十里。
泗洲廟 在縣東六十里。
半山廟 在縣東六十里。
三義廟 在縣東六十里,今廢。有知州張著《詩》。東嶽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下壩一在廣通鎮上壩北。明隆慶二年,湯玉、曹永愷倡修。崇禎間,湯彥仍、吳學廉、曹尚卿、楊顯德重修。
宗三廟 一在縣西十里,明正德五年建,今改額為「永勝庵。」 一在縣東南十五里,明隆慶間建。蛇王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
划船廟 在縣西三十里。唐文德間建,祀水神。五月五日,居民以龍舟競渡,盛禮致祭。
八仙姑廟 在縣北十里。祀蠶神。
成楚王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莫考所自。花樹廟 在縣東六十里。
中山聖母廟 在縣十里。中山廟以是山得名,山有聖母廟。按舊志,「南唐昇元六年韋真君記」 ,蓋相傳為后土之神云。元豐間,民禱雨輒應。
皇清順治癸卯,知縣馮泰運重修
遺愛祠 在府館右。明萬曆間,知縣項維聰修,并祀知縣劉啟東、知縣鄧楚望,又祀知縣董良遂、董其鳳有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