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9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九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卷目錄

 松江府部彙考二

  松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松江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六百九十卷

松江府部彙考二[编辑]

松江府山川考二       府志[编辑]

上海縣:無《山》。

黃浦 在郡南境,即古之東江,乃《禹貢》三江之一也。戰國時,楚黃歇鑿其旁支流,後與江合,土人相傳,稱為黃浦,又以歇故,或稱春申浦,為南境巨川。其首曰潢潦涇,受黃橋斜塘及秀州塘水,東流至詹家匯為瓜涇塘,凡南北兩涯之水皆入焉。至鄒家寺折而北流,趨上海縣,東西兩涯之水皆入焉。東北會吳淞江以入於海。瓜涇塘有東西二渡,入上海界,有黃浦渡、高昌渡。滬瀆江 在縣北一十里。《吳郡記》曰:「松江東瀉海曰滬海,亦謂之滬瀆。凡水發源而注海曰瀆,吳之滬瀆是也。」 《晉史》:「虞潭為吳國內史,修滬瀆壘以防海寇。」 《通鑑》:晉隆安二年,吳國內史袁崧築滬瀆以防孫恩,後竟死於是。《寰宇記》云:「袁崧城在滬」 瀆江上,舊有東西二城,其旁為蘆子渡,俗呼蘆子城。東城廣萬餘步,有四門,元時徙于江中,餘西南一角。西城極小,在東城西北,兩傍有東西蘆浦。《永樂大典》云:「江側有滬瀆壘。」 今考其地,吳淞江直趨而東,又七十餘里入海,無復有瀆,兩岸皆平疇茂林,故壘寂然,其東西蘆浦,亦止通潮汐而已。

金匯塘 在十六保,從令涇之東,其南接和尚塘,北流過金匯橋,西折為倪家灣,北為岡涇塘入浦。其支渠著者曰「百曲港。」

駟馬塘  紫岡塘 在十八保,並在盤龍塘東,其北通六磊塘,至橫塘止。紫岡之西為沙岡,東為竹岡,為橫濼,為新涇,並見前通江諸浦下。新涇之南,古鶯竇湖也。

六磊塘 在十八保。自盤龍分支,東流為車溝,東北為新村塘,為吳店塘,其北為夏家濱,東流為廟涇,為新港,為烏泥涇,東南為華漕港,北為八尺港,並入於黃浦。明萬曆中重浚,今淤。烏泥涇 在二十六保。其上有鎮。北為鄭家漕,為曹胡涇,為灌涇、日赤浜、陸家浜、薛家浜、徐家浜、肇嘉浜、坊浜、侯家浜,南楊涇、北楊涇、矴溝浦並入於黃浦坊浜。肇嘉之間,為上海縣治。經縣而東,為下海浦、曲浦、楊樹浦、尹祥浦。

鶯竇湖 在二十一保。《續志》云:「已廢。」 按顧彧志:在上海西南五十五里,週五里,舊有邢、竇二姓居此,故名。今已淤塞,訛為櫻桃匯。又按蔣參議《性中墓誌》:「所居側近鶯脰湖,往來病涉。蔣以縣官立坊物,作橋濟之。」 是湖雖淤塞,而故道猶存也。據蔣宅在新涇南,故書於此。

蒲匯塘 在十八保。西受盤龍、泗涇、橫泖等水,東流過沙竹岡、橫濼諸水。竹岡、橫濼之間為七寶鎮。又東行為龍華港,由龍華港入於黃浦。明萬曆崇禎時,屢經疏濬。其東分一支,上海縣城者曰新港。按《縣志》,「東出龍華,在上海之西,華亭之東北,黃浦之正西,三縣於此分界。」

龍華港 在二十四保。接蒲匯,東流過漁水窪,東西上澳,東南至百婆橋,入於黃浦,故亦名百婆塘。見顧彧《上海志》。今呼百步塘。自葑澳塘至此,為泖東郡北東流之水。

許浦 在三十保。南通橫濼,北入於江。

魚浦  郭巷浦 《舊志》列許浦後。

新涇 在二十九保橫濼東。古名新涇浦,北通松江。按《縣志》,「浦支渠東有石橋浜、周家浜、菖蒲涇、野奴涇、彭家浜、橫清涇、交紋涇、漁水窪、劉家浜、蕭師浜,西有陶涇、師家浜、陸家浜、五漕、金家浜、上江涇、唐子涇、橫涇,皆支通浦水,以灌田疇。」 其東為上澳新涇,南通蒲匯塘,而北入於江。西:上澳浦  ,東上澳浦 ,俱在二十六保,並南通烏泥涇,東通黃浦,北入松江。

西蘆浦  、大蘆浦 俱在二十七保,今名蘆子浦,並北入松江。中有沸井,古於此置渡後飛梁南北,人呼為「江橋。」 今廢。

上海浦 即黃浦下流合江處。

范家浜 即上海東大黃浦,明夏忠靖所開。南蹌浦 在二十二保。按《顧彧志》,「在上海東北。」

三十六里,其支流為東溝浦、西溝浦、馬家浜,今縣東北有水,曰「蹌港」 ,曰大蹌浜,其南近都臺浦,疑即南蹌浦之故跡也。

都臺浦 在二十保鹽塘東,故曹家溝也。明天順中所濬,上有行臺,因名。綿亙五十餘里,年久淤塞。萬曆七年,大加疏浚。東北為連家漕,北為水仙塘,為郁家港,為官路港,為邵瀝港,並西通鹽塘。邵瀝之東為翁家港,北為陶河港,並東通運鹽河、通江諸浦,舊《圖經》以趙屯、大盈、顧會、崧子、盤龍為五大浦。五浦之中,趙屯、大盈皆直受澱山湖水。趙屯迤西為白鶴江,大盈迤東為青龍江。昔人論湖水下流,必由白鶴匯以達於江,又謂「由青龍江入海。」 今白鶴、青龍雖以江名,僅同溝澮。顧會、盤龍從府城來,絕橫塘入泖語兒涇 在十六保沙竹岡之西,與上海分界。東即紫岡,又東為韓倉港。姚港南通黃浦,閘港 在十九保,自新場西流入黃浦,其入處乃浦之折而北行處。新場之東,去海不遠,故論者指此為東江入海之故道。按東江入海故道,以形勢論之,當是柘湖海口。然《志》所載有《水利圖》可據,未敢以為非也。兩存之以備參考。馬路浦 在十九保新場鎮北。一支自東南起中前所,至倪家行而入;一支自東北,連一竈港,亦自倪家行入。西流,絕鶴沙塘而南,過石角倉,踰新閘沿三十里,絕青村運河出閘港。舊止築堤壅水,以資灌溉,稍旱則涸。明正德中,民倪升遠、盛鶴鳴等相繼開浚,遂為通渠。

下沙浦 舊亦名鹽鐵塘,世傳吳越王為此以運鹽鐵,因名。宋紹興間,開港浦一十八處,鹽商舟楫,往來交通,改名曰「浦。」 自浦北流為鹽塘,鹽塘之東為都臺浦,又其東即運鹽河。

鹽塘 在十九保。自下沙場北流,絕沈莊、周浦、三林諸塘,通中新河、橫眠港,西入黃淄漊。三林之北為北鹽塘,又北為曲鹽塘。

沈莊塘 在十九保下沙浦北。其東通連家漕,南折為鶴坡塘,並西入黃浦。

周浦塘 一名杜浦,東通水仙塘,西流入浦。按《縣志》在十七保,明季淤成平陸。

皇清順治五年,里民顧君陶捐資開濬,至今利涉。

三林塘 在二十四保周浦。北自鹽塘西流,其南為橫裊涇,其北為杜婆涇,西入黃浦。

楊淄港 在二十四保三林塘北。自北鹽塘西流入於黃浦。

黃淄漊 在二十四保楊淄漊北與白蓮涇合,南為「中汾涇。」

馬家浜 南通都臺等浦,西入吳淞江,東北至界浜,與嘉定分界,有寶鎮堡在焉。東溝浦  、西溝浦 俱在二十二保。按《縣志》,下沙浦與鹽鐵塘各為一水。其南有新港,又有孔家浜、急水港、顧家浜、王家浜、四水黃。淄漊之北,有白蓮涇、唐子涇、蟹漊、俞家浜、華曹港、楊涇一作洋涇。范家浜《新志》多闕。按《新志》有東奚浦、楊木浦、下海浦、江苧浦、椿樹浦,皆云在高昌鄉,而《舊志》不載,水道之改易多矣。如都臺浦乃曹家溝之易名,黃浦乃范家浜之故道,東溝、馬家浜本南蹌浦支渠,其勢俱大,而南蹌反微矣。吳淞江迤西北之水,有牧瀆港、桃樹浦、盧浦,俱北通真如。徐公港、俞家港、沙浜,俱北通江灣。下海浦、曲浦、楊樹浦、尹祥浦,並北通舊江。而舊江及江灣浦,皆引西水東入吳淞江。明萬曆中,曾次第疏治,然潮泥易淤,時宜查濬。自運鹽河至此,為下沙以北,西流入浦之水。

張涇 在二十九保。自府南張堰鎮之西,接新運鹽河,北行,從詹家匯出瓜涇塘,遂絕而北流,為駱家浜,為鶴塘涇,為蘆涇,東北與米市塘合,折而北行,至張涇橋,與城河合。《續志》云:「張涇起南門太平柵,至張堰,長六十三里。」 今城內太平橋與張涇南北相望,古未有城,故為柵云。沙岡 在十六保。黃浦入松江,承浦水入南塘橋,抵柘林,至捍海塘止。明萬曆七年重浚,西通巨漕,東接竹岡。

竹岡塘 在十六保沙岡東。首尾延亙如一。至蒲匯塘而北,別名為「小萊圃。」

橫濼塘 一作「橫瀝」 ,在竹岡東。其南通黃浦,中通蒲匯塘,北絕淞江,入嘉定界,踰太倉

青浦縣

鍾賈山 在干山之東,與盧山對峙,周三里,高二十丈。相傳以鍾、賈二姓得名。或以介九峰間,故名。中介山。山之陽有玉清觀、壽安寺,內有棲雲樓、半雲亭、心遠堂,皆名蹟。寺西陳氏墓,垂絲檜二株,徑幾五尺,蓋數百年物也。郡守熊軫峰。

題曰:嘉樹林。楊樞《鍾氏譜敘》云:「九峰之間有儒者曰鍾子鳴,其先與賈姓同隱於壽安山中,時人遂以鍾、賈名其山。鍾氏世居茲山之陽,自唐以來,六百有餘歲矣。」

澱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機山西北。周三百五十步,高三十丈。舊《志》云:在薛澱湖中。今湖四面皆為圩田,山在平陸矣。山形四出如鰲,上建浮圖,下有龍洞,云通太湖。山屹立湖中,亦落星浮玉之類。旁有小山,初年僅兩席許,久之寖長。寺僧築亭其上,牓曰明極,曰鰲峰塔。今寺法堂地曰龍淵橋,曰潛龍洞,曰通靈泉橋在山陽,洞在山陰,泉在山巔,宋慧燈禪師鑿石十六丈得此,初名寒穴,曰回經石,相傳有僧西域取經回,過湖漂水墮此石上。石在山麓。洞西曰白蓮池,在小山下,與洞吞吐。曰三姑祠在寺旁。曰一色軒,曰徹見閣,在法堂後,并明極為十景云。今山在平田,去湖益遠,亭宇塔院,僅存數棟矣。有禪寺,曰普光王寺。昔在薛澱湖中,有道人登禪師者,始結屋於山喦之西面,多漁家。自師結庵以來,居人採捕,竟日不得魚,因就師問其故,師曰:「但以爾舟載土詣吾山者,當遂所願也。」 既而果然。自爾遠近歸之,積累既久,因以建寺,名普光王寺。嘗因浮圖放光,故為塔神名號。在宋朝有敕封伽藍神。又西北一小山,山皆石骨,名曰「箕山。」

橫雲山 在崑山東北,本名「橫山」 ,天寶六年易今名。或云以陸士龍名也。其巔有白龍洞,潛通澱湖,深不可測,下有祭龍壇,歲旱禱焉。宋皇祐中,浙西旱蝗,華亭令吳及禱於此,立致甘澍,蝗不入境。今山陽採石,闕然成窪,如失面目。近歲府同知張什下令禁之,然山民力田不給,以石為生,未能止也。按山中古塚纍纍,世傳以為多,晉陸氏所葬。元至正二十四年,有封姓者發一塚,磚上有「太元二年造」 五字。按太元乃東晉武帝時,計九百十餘年矣。塚中得古銅器二百餘,內一水滴,長五寸,高四寸,作獅子,昂首軒尾走躍狀。一人面部方大,髭髯飄蕭,騎獅子背,左手持無底圓桶,右手臂鷹腦心為竅,以安吸子。吸子圓頂正蓋,腦心,儼一席帽。其人衣摺及獅鷹毛羽,種種備具,通身青綠,吸子渾若碧玉,其製作非晉人所及,知為漢器無疑。或即陸氏所殉葬也。

小橫山 在橫雲東。中限一水,嶐然而興。上多瑩石,多萬年松,俗呼「仙人澆酒石。」 由絕頂至東北,皆峰巒隱起,壁立數仞,色盡赭,遊人呼為「小赤壁。」 盡壁斬然一罅,如虎丘試劍石狀。前有石,可踞而坐,下瞰小澗,亦九峰奇絕處也。山之麓有小山招隱,元孫稷所居。又傳有僊雲館、凝翠軒,為蘇東坡遊賞處,今無跡矣。

盧山 在沈涇塘東,疑亦以盧姓得名。頹然一丘,參峙於干將、鍾、賈間,環絡蒼翠,不覺其孤。山下有水一泓,清澈如泉,當華青孔道。明萬曆時,僧慧解蓮儒建甘露亭,隨時施茗飲薑湯,風雨之夕,或施燈火,行人便之。元至正間,有龍見於盧山,雲霧蓊鬱,鱗爪分明,從西北入於泖澱。明萬曆二十五年五月間,蛟起盧山,崩西南一角細林山 在盧山南,舊名神山。唐天寶間易稱細林山。元時僊人彭素雲遍遊名山,至武當,遇張真人於紫霄宮。素雲執廚汲水,苦行三年,得受接神煉氣之旨。明洪武十四年,至此居焉。二十七年八月旦起,沐浴更衣,趺坐而逝。七日顏色如生。又舊有「神鼉僊館」 四字,是呂純陽書,筆法奇異。嘉靖間為太守吳黃州取去。有元旌義士夏椿墓,上有石碑,有素翁仙塚,有石洞,雲出其中。有崇真道院及晚香亭,今廢。萬曆時,郡人張之象於道院側創四祠,祀張季鷹、陸士衡、士龍、顧野王。按梁簡文帝有《神山銘》,其《序》曰:「神山本名秀林山。」 則秀林乃此舊名也。

佘山 在縣城南十八里盧山東北。由神山塘折而東,舊有佘姓者養道於此,故名。按《吳興志》亦有佘山,上有東漢佘將軍廟,好事者遂指此為東佘云。其高與干山等,東西二峰延亙數里,招提蘭若隱見其中,望之穠郁深秀,遠近皆宜,惟自富林八曲以入,盡得其勝。土宜荼,有泉名洗心,甚清冽。《雲間通志》云:「佘山高八十丈,周一十八里,上有三庵,中為靈峰庵,今昭慶、慧日兩寺;西庵今宣妙寺;東庵今普照寺。有秀道者塔,有山月軒,有金沙地、芥子庵,有虎樹亭。東山多奇石,明徵士陳眉公隱於此。自名其居為神清之室,為頑仙廬,其上為高齋,折而北為清微亭,亭之下為水邊林下,水石俱勝。今漸蕪沒矣。」

薛山 在佘山東,中限一水。《吳地記》:昔薛道約居此,因名。山下嘗掘地得石,誌曰:玉屏山形亦肖,故又稱玉屏山。下有羅池,產藕甚佳,今涸。鳳凰山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圖經》云:以其據九峰之首,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名。東枕通波,西連玉屏,山形修峻,孤起無附。陟半嶺,則外山拱揖,如奧區焉。左有青壁,高數十仞,如削成。其上有虯松古藤,蒼森可愛。有二泉,曰鳳凰,曰陸寶,故陶九成有「丹泉陸寶祕精靈」 之句。衛宗武《秋聲集》云:吾郡諸山,以杭天目為祖。鳳凰東飛,來自虎林。虎林有鳳凰山,故以雲間為小鳳。厙公山 在鳳凰山南,與陸寶山隔溪相對。昔有厙公隱此,故名。周一里,高七丈,實鳳山之附庸也。土宜盆盎,可栽蘭竹。

《陸寶》山 在鳳凰山旁,與厙公山對峙,本陸氏家山,介鳳凰、玉屏之間。山多土少石,而土又美,人爭取之。今已為平陸。

簳山 在鳳凰山北,顧會浦東。周三里,高五十丈,上海之境自此始。《嘉禾志》作竹簳。俗呼北簳,因干山在南,又訛為北干。舊云土宜美箭,故名。或傳產鐵,今皆無有。東鄙壁內一石中斷,相傳為干將試劍石。山有玉竇,泉甚寒冽,有雨華洞,宋張頭陀隱居於此。元時遊人猶訪之。今塞元有余瑾,亦居此山,自號笴隱生,幼夢掘地得大小墨數百笏,遂善屬文,故又名「笴山。」

福泉山 在簳山北。周二里,高五丈,下皆黃土。初因其形似號「覆船」 ,後以井泉甘美易今名。隆然而起,僅十餘畝,殆古所謂「息壤」 也。又北為駱駝墩,亦以形似而名,又稱為「落彈墩。」 古有道者薛冷雲嘗居此,又名「薛道山。」

酒瓶山 在青龍鎮。相傳宋韓世忠以酒勞軍,瓶積成山,遺址尚存。

薛澱湖 ,一名澱山湖,以中有澱山也。其源自長洲白蜆江經急水港而來,周圍幾二百里,實古來鍾水之地。北由趙屯浦,東由大盈浦,瀉於松江。東南由爛路港以入三泖。舊《志》云:「西有小湖。」 又云:「縣西北有白蜆、馬騰谷、瑇瑁四湖。」 且謂白蜆越在長洲,馬騰谷、瑇瑁三湖相去僅五七里,而澱湖茫然一壑,不復可辨。其後又載《錡湖》云:「有陸錡宅,曰瑁湖,曰邢湖,曰新湖,皆在西北。」 以今考之,澱湖之南有瓢湖,其旁有金銀,東清、東白、西陳、大葑諸蕩漾。北即蔓萊洲,在長洲縣界,皆涵浸相屬數十里。其西過金澤,又有西黿、蕩雪落漾諸水,而不得其名者尚多。澱山,宋時在水心,並湖以北,中為一澳,曰山門溜,東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正當湖流之衝。山門溜之中,又有斜路港。斜路今與崑山縣磧澳鄰大石浦、小石浦,通洩湖流,後潮沙淤澱,漸成圍田。元初,湖去西北已五里餘,今趙屯、大盈去湖益遠,顧由何家港及南北曹港受湖水以泄於江,水患之多,蓋有由矣。每歲,湖人以湖水清渾辨歲之豐凶,或清或渾,或清渾析,清豐渾凶析亦從之。按《縣志》:上流勢緩,潮沙日積以注湖,內漸淤澱,故湖以澱名。

白鶴江 古稱「白鶴匯」 ,自此至蟠龍環曲為匯,水行迂滯,溢而為災。宋嘉祐間,自其北開為直江,徑瀉震澤之水,東注於海,吳中得免水患。今江蓋故匯遺跡,雖以江名,僅同溝澮而已。其南為西霞浦,俱東入大盈,與青龍江斜對。

青龍江 上接龍江,下通滬瀆。《圖經》云:「昔孫權造青龍戰艦於此,故名。」 唐、宋時,其上為巨鎮,今鎮為丘墟,江亦阻溢。其上流西接大盈,東接顧會,下流合浦家江,西為趙浦。趙浦在青龍江北,越吳淞江入嘉定界,此開江取直分屬於南之驗也。蔣浦亦然。自宋以前,浩瀚無涯。韓世忠拒兀朮於秀州,以前軍駐青龍,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即此地也。其上置市舶司,設鎮學,海舶百貨交集,梵宇亭臺,極其壯麗;龍舟水嬉,冠於江南。論者比之「杭州。」 明嘉靖時,曾建青浦縣於故址之西,今猶稱舊「青浦」 云。

趙屯浦 在縣西北三十里澱山湖北。舊直受湖水,瀉於松江,其闊至五十丈,通江五大浦之一也。今自北曹港分支北流,愈北愈隘,浦口束以石梁,僅通舟楫而已。其接曹港處,又名新河。東南流入曹港者,曰南小趙屯浦。東北流入江者曰北小趙屯浦。南趙屯亦名李墟涇,其北為望湖涇,西為鳥觜塘。望湖之北為孔宅涇,又北為蘇溝,並西通趙屯,東入大盈浦。趙屯之西,為內勛、會仙二浦。蘇溝之北為直盧、古盤諸浦。內勛浦 其上流曰古塘,西為石浦,入崑山界。會仙浦 即內勛之分支王可交、遇仙處也。

直浦   盧浦   、古盆浦今名「古盤浦。」 南澥浦  、梁紇浦 五浦,並自蘇溝左右分流入江。

大盈浦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澱山湖東。舊亦直受湖水,自白鶴匯以達於江,闊三十丈。今起自南曹港口,北接利濟橋,至唐行鎮,絕橫泖,與北曹港合,歷塘行倉、郭家窯、杜村,至大盈橋,過青龍江,又過白鶴匯,北入於松江。利濟橋之南,為柘澤塘、沈涇塘之下流也。

顧會浦 在大盈之東。自通坡塘出府城,北流為五里塘。又北為祥澤塘,遂別為崧子浦。北出鳳凰橋,絕橫泖,至簳山入上海界。又北通新江塘,西合青龍江,東接艾祈浦以入松江。按:宋章峴《記》云:「華亭縣西北六十里,趨青江鎮,浦曰顧會,南通漕渠,下達松江。舟艎去來,實為衝要。自簳山之陽,地形中阜,積淤不決,漸」 與岸等。每信潮吐納,纔及半道而止,垂三十年。又按《圖經》,「縣管塘浦大者五,顧會是其一。」 而崧塘源與顧會合,俱支流股引,環積民壤,則顧會之關大矣。艾祈浦 在青龍鎮盤龍塘之間。

朱墅浦 《舊志》列艾祈浦後。

崧子浦 舊名崧塘,自顧會浦分流,下注舊江口。舊《圖經》:「崧子浦在縣東北五十里,崧子塘在縣北十五里。」 蓋北十五里者,崧子浦南口,自顧會分流處。東北五十里者,入江處也。與顧會浦同流異派,皆瀉水於松江焉。

淮浦   華潮浦 《舊志》列崧子浦後。赤眼浦 一名赤鴈,在崧子浦西。

西。舊江  嚴倘浦  、周涇 俱在赤雁浦。盤龍浦 在崧子浦東。其上流曰盤龍塘,自府城東三里華陽橋北流,過六磊塘,過泗涇,又過蒲匯塘,遵朱坊橋以入松江,長八十里。其入江處曰盤龍匯,介華亭、崑山之間,步其徑纔十許里,而洄泬迂緩,逾四十里,如龍之蟠,故名。宋寶元中,葉清臣疏為新渠,道直流速,水用無滯。嘉祐之間,白鶴匯祖其法也。按《明一統志》:盤龍浦自上海縣西達於江,每歲大雨泛溢為民病。宋乾興間,范仲淹守平江,嘗經度之。

北曹港 在縣西南,與崑山分界。西接蹌開河,東行過縣城入橫泖。一支北折為新河,入大趙屯浦。一支出北水關入大盈浦。北曹港自澱湖東北行,北為新河,入趙屯浦,東入大盈浦。又東南為橫泖,其西為「三分蕩」 ,在崑山界。自蕩而東至西虹橋,皆宏闊迅駃,湖水之泄瀉,賴有此耳。瀕港田最下,北岸有白瀼,南有叢基浜。相傳湖人於此為叢,取魚,則湖化為田多矣。有琴村、阮村。琴阮諸村,田復高秋可種麥。

南曹港 即舊鹹魚港。自澱湖東南何家港東流,納龍河水,東北為斜瀝,入北曹港,東出泰來橋,折北為大盈浦,南接柘澤,東為諸家塘港上有曹宣慰宅。南北曹港,疑以其姓得名。

泗涇 在縣東三十七里。自祥澤塘折北而東,納通波涇、外波涇、洞涇、張涇四水,故名。東合蟠龍塘,北行折而東,為蒲匯塘。元初水盛於橫塘,至正間,潮徙而南,涇面廣三十丈,深二丈,延袤九里,為水道之要。今自此至蒲匯塘皆淤淺,稍旱可揭而涉天台,陶宗儀、南村《草堂》在焉。爛路港 在澱山湖東南,引湖水南行入於泖。東為「山涇港」 ,西為「金林蕩」 ,為「金同路、蔣家路。」 「爛路」 之西為「連湖蕩」 ,「金同」 之西為「鄒家蕩」 ,水勢迅駛,四縣漕舟所由也。

橫泖 自北曹港分支,經唐行鎮,絕大盈浦,東流過崧宅塘,絕顧會、崧子二浦,東接胡涇,為東橫泖。南至樓下張管山前,有樓無山,有張管山庵,為橫塘。望龍歸庵,斜入盤龍浦,遂東貫沙竹岡塘,止西上澳。明萬曆八年疏浚,為潘蕩、崧宅低鄉洩水之經道。按《縣志》,其源自當湖長泖來。其支流為華家涇、丁家洋、泖港,其東為秋涇、崧宅塘 自橫泖分支北來,西折為界涇,為孔涇,俗呼「林道浜。」 北為七匯港,為秋末涇,為篠涇。西對望湖涇,東通郟店、楊家莊、鳥塘。細流百折,至嘉定紀王廟鎮,過江為楊林,與江灣、真如、南翔、婁塘諸鎮接跡。江灣以下,皆嘉定地界,產蘿菔、薯蕷、黃麻、藍靛之類,嘉湖賈販者多從此道以避江潮之險,然皆淤淺,稍旱則舟楫不前,此濱江諸浦之通患也。

諸家塘 由柘澤東流,歷天聖莊為潘蕩,抵陳坊橋,納神山塘水。歷佘山之陰,益清駛寬廣。經柘溪塘入顧會浦,又折而北入橫泖。自神山塘分支東北行為八曲港,為印涇、千步涇、苧墩涇。自北曹港至此,為湖東、郡北諸浦上流之水。

谷水 一名谷泖,一名華亭谷水極清冷。《吳地記》:「海鹽縣東北二百里有長谷,陸遜、陸凱居此。水東二里有崑山,其父祖葬焉。」 陸機詩:「髣髴谷水陽,婉孌崑山陰。」 則此水在崑山之北。《寰宇記》:「華亭谷水下通松江。水經松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東南出,謂之谷水,南接三泖。」 士衡詩所云,即此水也。《方輿勝覽》:「谷水」 出吳小湖,經由拳故城下。則谷水在長泖北,屬青浦,而遜凱士衡所居亦在是矣。《神異傳》:「由拳秦長水縣,後陷為谷水」 云。按《明一統志》,谷水出鱸魚、蓴菜。急水港 在縣西南五十里,長二十餘里,闊處至三十丈,西接吳江白蜆江,乃東江之上流也。金澤塘 在澱山湖西南,東南流入泖,其西為西黿蕩,與吳江縣分界;東為《東清漾》,西北為「周莊,北為甫里」 ,屬長洲界。

章練塘 在金澤南。其源出陳湖,東流入泖,其入處與泖塔對。其一支東南流入泖者,曰「曹墳港。」 南為濮陽塘,又南小貞、大貞二塘。其西通白牛塘,東入泖,北為毛練蕩、王家涇。

濮陽塘 在章練南,其東北由大蒸入泖,上有濮陽王廟。

小蒸塘  、大蒸塘 並在濮陽南。其西通白牛塘,東入於泖。北為毛練、白蕩,為王家涇,其地有古濮陽王墓,元嚴陵邵桂子別業在焉。按:濮陽王墓蒸土為之,其地因有「大蒸」 、「小蒸」 之名。白牛塘 其源自當湖來,過雪水涇,至楓涇,過潛鳳橋,又過牛滑橋,北流入長洲界。茱萸港在其東,自谷水至此,為三泖西界之水。

葑澳塘 在三泖東。其南連走馬塘,北通南曹港。其西一支為龍河。龍河之西,即澱山也。

水利附        府縣志合載[编辑]

上海縣:按:「華亭婁縣」 無考。

將軍堰 晉左將軍袁崧所築,因以為名。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三十五里。

薛家浜石閘 在小南門外,明萬曆二年建。「日赤港」 石閘 ,在西城外六里許。明萬曆十三年本府通判鄒志學、知縣顏洪範築。

龍華石閘 在龍華江內。明萬曆年間,知縣劉一爌用徐伯光啟議築,陳所蘊有「記」 ,今廢。郎官橋堰 在肇家浜,因浦近城,故築。吳淞江新石閘 ,在北門外。吳淞江二壩

皇清康熙十一年,蘇松常道韓佐周築。

「護塘 沿塘舊有遺址。明成化七年,海泛溢。九年,巡撫都御史畢亨、巡按御史鄭銘、督水僉事吳㻞,交檄府縣修築」 ,西接華亭,東北抵嘉定,凡長一萬七千七百四十八丈。歲久傾頹,修葺不時。嘉靖二十二年,太學生喬鏜捐貲倡修,兩月訖工。凡九十里,開竇八處,民甚利之。

備塘 在護塘外,自南起至北止,長九千二百五十丈五尺。萬曆十二年知縣鄧炳起工,至十三年工始成。

青浦縣

捍患隄 在海隅鄉邑之西郊,地勢卑窪,又濱於湖,故恆有水患。明弘治七年,知縣董鑰請於撫按官,乃築此堤,延委百餘里。錢福有《記》。吳淞江閘 ,宋大觀三年,兩浙鹽司請開淘,松江復置十二閘。元大德九年,江水湮塞,任仁發請疏之,特命平章董濬鑿之役,復置閘竇,啟閉以時。

松江府城池考        府志[编辑]

本府。華亭縣婁縣附郭。

松江府城池 廣袤凡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壕廣十丈,深七尺。門凡四,東曰披雲,西曰谷陽,南曰集仙,北曰「通波。」 水門各附其旁。門有樓,樓外為月城,元末張士誠據吳時築。明洪武三十年,因而葺之,立松江守禦千戶所,專管守護城池。上建敵臺二十座,窩鋪二十六座,雉堞三千三百八十九垛。其地後殿九峰,前襟黃浦,大海環其東南,三江繞乎西北,平疇沃野,四望極目,東南之重地也。嘉靖間,島賊入寇,知府方廉捐俸增葺。萬曆二十三年,華亭令王廷錫葺治,旋崩。二十六年,巡撫趙可懷檄令重繕,高闊並加五尺,外壕深廣皆濬治如初。萬曆三十六年,傾於積雨,凡數百尺,華亭令聶紹昌修築。崇禎三年,郡守方岳貢修葺,增高城堞,修建窩鋪敵臺,各置軍兵防宿。編號分明,遞籌擊柝。城樓四座:東曰「迎生」 ,西曰「寶成」 ,南曰「阜民」 ,北曰

拱宸

皇清康熙二年,秋霖兼旬,城西南隅當大張涇衝齧。

之處,咸遭傾圮,他處亦多崩損。提督梁化鳳、巡撫韓世琦捐俸修葺,於是通加浚築向來城堞,併三為一,共一千二百有奇。凡水關城樓之屬,煥然重新,雄峙一方,遂為巨鎮。

外縣

上海縣城池 周圍凡九里,高二丈四尺,門大小凡六:東曰「朝宗」,南曰「跨龍」,西曰「儀鳳」,北曰「晏海」,小東門曰「寶帶」,小南門曰朝陽。水門三:其東西者跨肇嘉浜,其在小東門者跨方浜。城有敵樓一,平臺二,堞三千六百有奇,穿廊七十有八,壕廣六丈,深一丈七尺,周迴瀠繞,外通潮汐。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府方廉因倭亂築濬。三十六年,同知羅拱辰於城四門益以敵樓三楹,沿城益以箭臺二十,環壕益以土牆,又於要害處益以高臺層樓。其名凡三:曰「萬軍」,曰「制勝」,曰「鎮武。」萬曆二十六年,知縣許汝魁加高五尺,開小南門水關,引薛家浜水以通市河,南城居民至今賴焉。後知縣徐可求、劉一爌相繼甃內城加闊,自大南門迄北門,俱甃以巨石,凡十餘年而告成。三十六年久雨,內城傾數十處,知縣李繼周次第修築。四十六年,增置穿廊八十餘間。青浦縣城池 ,周圍一千三十丈,以里計者六,高二丈三尺。箭垛一千七百一十五,敵臺七,窩鋪四十八,門樓六,旱門五。東曰望海,南曰觀寧,小西曰來蘇,大西曰永保,北曰拱宸。水關三:南曰躍龍,北曰充賦,大西曰通漕。月城三,在南、北、大西,餘未建。壕廣三丈,深一丈,周圍八里。明萬曆二年,知縣石繼芳創建。嘉靖庚子,以糧稅無徵,議建於郡之西北,離城七十餘里,地名「青龍」,歷知縣楊垚、呂調陰幾十年。值徐文貞入相,有稱不便者,壬子議廢。又二十年,而少司馬蔡汝賢時為給諫,疏議復之。蔡即其邑庠生也。萬曆元年,移建於唐行鎮,凡城池、縣宇及學宮、察院、倉儲之屬,皆邑令石鼎建。三十五年,知縣卓鈿增修城垛,重建敵樓。崇禎間,知縣吳之琦、署篆同知趙元會前後修城浚壕。按:松屬衛鎮諸城俱附於後。「金山衛城池 在府南七十二里。西連乍浦,東接青村。周圍一十二里三百步有奇,高二丈八尺,壕周於城,深丈有八尺,面廣十二丈。陸門四,水門一,門樓四,南曰鎮海,北曰拱北。角樓四,腰樓八,敵臺八,間以箭樓。凡四十八,雉堞三千六百七十八。其外營堡烽𠋫,氣勢聯絡,隱若金湯。明洪武十九年,欽差安遠侯等官起嘉湖蘇松等府衛軍民所築。永樂十五年九月,欽差都指揮使谷祥增高五尺」,潮沙淤塞,復命指揮侯端等督修,挑深一丈四尺,闊一十丈。

柘林城池 本堡原係古鎮,以其臨海。明嘉靖甲寅,倭至取便,結老巢于此。巡按御史尚維持因建議築城,周圍四里,高一丈八尺,旱門三座,水關二座,雉堞一千八百七十垛。城壕原未深闊,後經巡撫趙可懷復重濬,面闊十丈,底闊六丈,深一丈五尺。

青村城池 「在府城東一百十里。周圍六里,高二丈五尺,壕廣二十有四丈,深七尺餘。城門四,上各有樓,外各有月城。角樓四,敵臺十一,箭樓二十八。明洪武十九年,安遠侯議築。永樂十五年,都指揮使谷祥增修城池,周圍五里八十步,月城四座。萬曆二十六年,巡撫趙可懷檄委署海防同知李暹重修」 ,城加高厚如故,壕面浚闊十丈,底闊六丈,深一丈六尺。

南匯嘴城池 「在府城東北一百五十里,青村北五十里。周圍九里百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壕周於城,深七尺餘,廣二十有四丈。」 陸門四,水門四,門樓、角樓各四,敵臺四,箭樓四十。明洪武十九年,安遠侯築。永樂十五年,都指揮使谷祥增修。弘治初,指揮使翁熊重修。內有鎮撫司、軍器局、廣儲倉。外有演武場。《祀典》有城隍、旗纛二廟,其備瞭守。瀕海有墩塘三十五墩,自一墩至十八墩,在捍海塘外,每墩一瞭守,軍士五人。塘一十七,即海塘置鋪舍,以便瞭守,每塘一瞭守,軍士二人。萬曆二十六年,巡撫趙可懷檄重修城牆,高厚如制,壕面闊十丈,底闊六丈,深一丈四尺。

川沙城池 在八團鎮。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趙忻、巡按尚維持、兵備熊桴興築。內設守堡、千戶、公署、百戶所、軍器庫、把總司、撫按行臺、鐘鼓樓、城隍廟、社學、下沙三場、二場、鹽課司、南蹌巡檢司、三林莊巡檢司、演武場。又置附堡營田若干畝,除輸糧外,餘贍守堡公用。邇來生聚日繁。

人文漸盛,巍然為瀕海巨鎮。

寶山城池 在上海東北,與嘉定接壤。明永樂初,沿海設備,築高丘二十丈,延亙十里。事聞,御製文樹碑焉。今沒于海。舊有旱寨,後廢。嗣築新城,但城隘而兵力單弱。萬曆七年,撫按議題改築。城周三里,高丈有八尺,以吳淞所官兵,聽本府委官統練,以備守禦,亦海壖一險阨也。西倉城池 在府城西門外,周圍二里,高一丈八尺,陸門凡四,壕廣六丈,深三尺餘。明嘉靖間興築,以衛漕糧。內有公署、神祠、倉廒,俱萬曆己末,知縣章允儒重修。崇禎八年,知府方岳貢以「漕艘運軍泊舟水次,恐滋他端,遂築敵樓於倉橋北岸,增置城樓四座,葺城濬河。其城中空地,許民間納價給帖。」 於是居民鱗比,倉廒整翼,屹然成一方之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