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3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三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三十三卷目錄

 鎮江府部彙考九

  鎮江府風俗考

  鎮江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三十三卷

鎮江府部彙考九[编辑]

鎮江府風俗考        府志[编辑]

本府。丹徒縣附郭。

舊《圖經》本泰伯之化,有謙讓之風。

《通典》「人性輕揚,永嘉後藝文儒術,斯之為盛。雖閭閻賤品,處力役之間,吟詠不絕,蓋因顏、謝之風扇焉。」

《寰宇記》:「禮遜謙謹,婚嫁喪葬,雜用周漢之禮。承泰伯之高蹤,存季子之遺意。蓋英賢之舊壤,雜吳夏之語音。」

《方輿勝覽》。「小人習戰,君子尚禮。」

《咸淳志》:「土風質而厚,士風淳而直。」

丹陽縣 俗尚和,為三吳上游,習《詩》《書》而尚禮節,務農桑以崇儉約。

金壇縣 士習《詩》《書》,敦簡素,民閑故土,力耕稼,不急工商之利,嗇于自奉,婦人恥出門戶,此其近美者。然猶尚掊克,好訟訐,強凌弱,富吞貧,子壯出,分婚嫁,論財喪,用浮屠。惑風水,好淫祀,鮮行古禮。司政教者,宜因俗而教化之。

元日 ,天臘節。夙興,男婦各盛服拜天神、祖先,以序祝尊長及鄰里親戚,飲屠蘇酒。

正月十五日 ,比屋張燈,遊人放各色花火以助歡。打《元宵鼓》。

二月十二日 為花朝,掛彩于花樹,以是日晴煦無風,卜果之豐熟,寒食祭墓。清明插柳,人簪一枝,謂「辟邪。」

四月八日 浴佛,烝青精飯相餉。

夏至 ,《食李餉餛飩》。

端午 天中節,又為「地臘節」 ,啗角黍,造龍舟競渡,泛菖蒲雄黃酒,門懸艾虎,婦女簪健人,綵符絨虎佩香囊,謂「辟邪。」

六月六日 作醋,謂之《六月紅》。

七夕 道德臘,女子設瓜果于堂中乞巧。七月十五 中元節,祀先妝,《滿池嬌》,浮屠作盂蘭會。

中秋 具酒餚,賞月啖月餅。

重九 饋麪糕,雜糖果珍羞為之,俗名「重陽糕。」 十月一日 ,民歲臘節祀先,作湯餈。

冬至 《賀冬》合祀于宗祠,同族團拜

臘月八日 為王侯臘,煮豆粥,雜以珍果花菜,為《臘八粥》。謂辟邪祛寒郤疾毒。

二十四夜 ,祭竈。二十五日 ,炊赤豆飯。宋范成大詩云:「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

除日 ,寫桃符繪門神,祭先祖,懸真像于家庭,供奉「烝年糕。」

《除夜 祀群神》。寫桃符,繪門神《爆竹守歲》《爇天香》。

鎮江府祠廟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丹徒縣附郭。

社稷壇 在金銀門外西北。宋社稷異壇,皆北向。壇制崇二尺五寸,方廣二丈五尺。繚以周垣,四陛四門,由北門入。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二尺,埋壇之南,正中少見圓尖。石主外別為木主,高二尺。社神左,稷神右,並南向。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山川風雲雷雨壇 在虎踞門外之南。宋、元惟京城得立。明洪武元年,詔天下郡縣祀境內山川。明年,以風、雷、雨師合一壇,用驚蟄日告祭,用雷收聲時報祭。六年,以風、雲、雷、雨、山川合一壇。八年,又合城隍祭之。壇制與社稷壇同,惟由南門入為異。風雲雷雨之神居中,山川左,城隍神右。歲致祭與社稷日同。

厲壇 在定波門外之北。壇制高一丈五寸,方廣二丈。前豎告厲碑,歲以清明、中元、十月朔,凡三日致祭。屆期迎城隍神位於壇南,榜「無祀鬼。」

神祭之

里社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一社,命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一、豕一、酒果,祭五十五穀之神。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無祀鬼神壇一,謂之「鄉厲。」 命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一、豕一、酒果致祭。

城隍忠祐廟 在府治西南。舊在府治西,宋紹興七年移置。二十七年里人鼎建,乾道元年賜廟額。郡守方滋奏:「城隍祠,潤人相傳實漢高帝將軍紀信廟食此方,綿歷數千載,發露靈德,不可勝紀。舊廟在府治西,已移南墉之上。二十七年郡人鼎建,請禱雨暘,無不響答。三十一年,金人犯瓜州,前守臣趙公偁祝於祠」 下,以求陰相,未幾,其首自斃,乞下有司議封。詔賜額「忠祐。」 元至元中,殿燬重建。明洪武中,《都紀》吳仁厚重建元武殿,永樂中郡守羅觀繼葺。景泰乙亥歲凶,朝廷遣大臣禱祀。

皇清康熙十一年,郡人大加修葺。

下元水府廟 在金山。宋祥符初,賜額曰「顯濟。」 元豐中,僧了元移於還京門外。建炎初,廟毀,大帥劉光世重創。紹興丁卯,都統制王勝重修,以十月十五日有司致祭。

白龍廟 在常山之麓。宋元豐六年,賜廟額曰「靈濟。」 宣和中,封惠澤侯。是歲大旱,州禱而雨,郡守許遵以狀聞,乃賜廟額。紹興癸酉,加為「靈應昭濟公。」 《祀典》以四月三日有司致祭。

漢荊王廟 在府治前,高祖從兄賈廟也。賈既戰死,人為立廟。唐先天二年重修。宋紹興三年,郡守胡世將重建。乾道戊子,陳天麟重修。明正統、弘治間俱修葺,後復傾圮。天啟乙丑,郡守賀仲軾重修。復構前廳三間,外創大門,立「漢荊王廟」 額入祀典,以七月五日有司致祭。

焦光祠 。在焦山普濟寺內。宋祥符中,真宗以感夢封明應公,親製詞以告,刻石幢祠內。隆興中,加封英濟。郡守方滋以神有庇民之德,請于朝,詔加「英濟」 二字。蘇師德記,米芾銘。有司春秋致祭。

褒忠祠 在銀山下。宋忠州刺史魏勝與金人戰,死之。隆興間,贈以節鉞,賜諡,立廟祀典,十月五日有司致祭。後廢,與韓蘄王世忠並祀金山表忠祠內。

旌忠廟 舊在通吳門外,以祀宋韓蘄王世忠。都統李郁建,後廢,因建表忠祠于金山。

表忠祠 在金山,合祀韓世忠、魏勝,有司春秋致祭。

周濂溪先生祠 在鶴林寺西。知縣龐時雍增修石蓮池並光霽亭。先生奉母,依舅氏鄭龍圖居潤,母卒,遂葬焉。「讀書寺旁鑿蓮池,故即其地建祠祀之,並以和靖尹先生配享。」 尹先生,開封人,建炎中奉詺赴紹興,經鎮江新豐鎮,夫人郭氏亡,遂葬焉。及先生沒後,子孫乃家于丹徒,奉祀與「表忠祠」 、「四賢祠」 俱明萬曆丙申,郡守王應麟改正。

四賢祠 在壽丘山。明正德中,敕建宗忠簡公祠于此山,以文正范公、信國文公、丞相陸公合為一祠。蓋范公少隨母讀書,寓隆化寺,宗公祠其舊址也。文公使元,脫難於京口,陸公亦居郡中,其舊祠在陽彭山,非其所,故俱祀於壽丘山,名曰「四賢祠。」 後廢。

宗忠簡祠 :在縣儒學龍門內之東,春秋有司致祭。

范文正祠 。「四賢祠」 廢,遷縣學,尊經閣下,春秋有司致祭。

《文信國祠 》、四賢祠廢遷金山,春秋有司致祭。《陸丞相祠 》、四賢祠廢遷城南鶴林寺,春秋有司致祭。

石公山神廟 在郡東北九里。

白兔山神廟 在縣東南十五里。

句驪山神廟 ,在縣西南七十里。

仰山廟 在通吳門內,許俊建。俊藉仰山神之靈,收洞寇獲功,遂建廟。

后土神別廟 在府治西南,神號「后土皇靈地祗」 創始,未詳何代,即今道沖觀也。

都土地廟 在城隍廟西山下。

夏禹王廟 在禹跡山上,紫府觀之東。

東嶽別廟 二,一在陽彭山,唐天祐間,大夫周敬福建。敬福裔孫淮浙守邦傑重修。宋右相周必大感神夢至行祠,獲金銀二笏,益廓廟制,為郡民祈福之所。明巡撫周忱追念祖緒,檄郡邑大加修葺,廟無羽士。今守廟祀者,猶周氏子孫。

考證

也一在戴港鎮

西嶽別廟 舊在雲騰山下。唐太和中,丹徒令彭彥規建,今廢。

文昌祠 二一在報恩觀西廡,元泰定中重修。一在儒學,

「龍王廟 」 二:一在北固山,一在金山。

昭惠廟 在雩山,即烏龍王廟。宋紹定四年,郡人韓大倫建,奏賜額。「嘉定」 五年夏旱,農人禱於廟,有人偶於龍池內捕得一蟹,焚之,隨遭雷震。紹定四年,大倫鼎新,禱雨輒應。

瓜步江神廟 在金山

關王廟 在江口坊,豎土山之側。元大德三年,縣尉孫琳建。琳禱雨有應,又禱蝗不傷禾,率眾建廟。

金龍四大王廟 在京口關王廟左。王姓謝,名緒,宋國戚也,憫宋將亡,隱杭之金龍山,築望雲亭居焉。聞謝太后北行赴苕,溺水死,誓曰:「苕水逆流,是吾為神時;黃河逆流,是吾報怨時。」 屍浮苕而上八十里,土人即祀之。明洪武初,驅群蜂助戰河上封以王爵。萬曆末,運糧軍及商賈建廟江口。

徐偃王別廟 二一在崇德鄉大瀆山下漕河西,宋紹興間創,州郡春秋致祭。元燬于兵,延祐中復建。一在下濞塘西南二里。

漢留侯廟 二:一在丹徒鎮漕河之東,未詳所始,土人亦謂之「張司徒廟」 ,非也。今別有張司徒廟,在官莊口,但此廟未知所始。或謂有土人至中州,過留侯祠,奉香火以歸,立廟。宋建炎燬,紹興辛酉重建。景定四年,隱者徐梅窗新之。元廟圮,皇慶元年,里人令德新、胡體仁重建。一在彭城,宋嘉定間建。

武烈帝別廟 在朝陽門外,始為陳府君廟。唐乾符二年追封忠烈公,中和四年加感應;梁開平四年進福順王;南唐保大十三年冊武烈帝。按校書郎顧雲記及《毘陵舊志》,「神姓陳,諱杲仁,字世威,晉陵人,漢太丘長十七世孫也。年十八,舉秀才,對策拜監察御史。隋大業中,受詔平寇,授大司徒。娶沈法興女,法興有異」 謀,懼公未發,潛以藥毒之,唐武德三年也。後法興中神矢斃,郡人以神忠孝、文武信義,謀辨八絕奏于朝,即神兵仗庫立廟。

都天廟 在烈帝廟之右。明崇禎間,僧若昧募建。

東平忠靖王別廟 在小沙中保。宋季里人裔傑重建,今廢。

蕭梁公主廟 一在「澗港」 ,一在京峴山。

真武廟 在北固山之南土山上。明弘治戊申建。

天王廟 ,宋諸軍寨皆有之,元季存者二,明僅存。其一在縣學古寨巷頭。舊傳,唐太宗起兵,有神自號「毘沙門天王」 ,願效力定亂,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詔天下公府皆祀之。

辛王廟 在辛豐鎮,宋紹興七年立。楊大成《記略》曰:「韓國趙侯辛君,諱翼,字大鵬,灌陽人也。事韓為郎中,避秦入閩,以家財求客,為韓報仇於秦。後居毘陵,聞秦已破,盡發帑藏救饑民,無疾而逝,葬辛塘之南。至隋,立祠于南岡之東。宋真宗始封王號。紹興七年,遷祠于此。」

張王別廟 舊名「廣德王廟。」 一在城西南,未詳所始。宋崇寧間,新而廣之,為建炎兵火所壞,元至大三年重修,廟外石坊、石橋、有亭。

皇清順治中重修。《一》在華山,

炳靈公廟 在丁角鎮

明靈昭惠祠 二俗呼「皮場廟。」 一在草巷南;一在京口閘。

三真君廟 在塔山。奉周、唐、葛三真君。土人多言周為晉孝侯處。攷《一統志》處州祠廟言三人乃周厲王諍臣。

晏公廟 三一在丹徒鎮,明初敕封;一在江濱;一在小沙。

壽丘司徒廟 在上河街普照寺,即壽丘山神,南唐時封為司徒。

靈順別廟 在鎮西橋側。宋淳熙二年,郡人成大興創。明初,裔孫福重建,福孫振,景泰中繼葺。成化辛丑,曾孫源新作山門。

白馬司徒廟 在府治之西高橋北。

康王祠 在城隍廟西廡。宋紹興壬午,郡人艾欽文建。時郡人大疫,欽文業醫,夢神授《香蘇飲方》,乃煮藥于庭,病者飲之輒瘥,遂建此祠。元延祐六年,加封威顯昭惠聖順忠烈王。天曆己巳重修。按舊志,浮梁景德鎮有宋石刻云:「王姓康。」

名保裔,洛陽人。仕周,以戰功為東州押班。父死,宋太祖以保裔代之,後與契丹戰,死之,真宗贈侍中。已而靈跡顯著於信之弋陽。熙寧中封英顯侯,慶元間封「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

張司徒別廟 ,在丹徒鎮官莊口。

水府三官廟 在南閘下,運河岸南首。

漢劉使君廟 在郡城北。創建歲月未詳,宋慶元間重修。

李衛公祠 在甘露寺,宋元祐中,郡守林希創。蘇丞相頌祠 ,在因勝寺。

林仁肇廟 二一在因勝寺,一在朱方門外。按

《蘇氏談訓》
仁肇宅在朱方門外一里後為蘇丞
[编辑]

相頌居第。頌以「仁肇忠勇」 ,為立廟于宅之東側,今廢。

林文節希祠 在紫府觀。

柳如京廟 在北固山下,今廢。

「錢良臣祠 」 、《趙彥逾祠 》、「宇文紹節祠 」 並在甘露寺。

劉武翼祠 在登雲門外,祀宋武翼大夫劉挺肅。練三姑廟 在縣東三十里。

石馬廟 在郡西四十里高資澗西。元天曆元年重建。

司馬公廟 在義里鄉炭渚橋。

楊文襄祠 在京口驛西。明萬曆丙申,郡守王應麟建。

郭侍郎祠 在京口驛西,文襄祠左。明萬曆丙申,知縣龐時雍建。

五聖廟 在唐頹山巔

九里廟 俗呼「吳季札行祠。」

丹陽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

《山川》風雲雷雨壇 在縣治西南。

邑厲壇 在縣治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宋宣和間僧道淵建。嘉定間重建。明洪武、永樂間增建。景泰二年修葺。正德二年增建後殿並店房十楹。」

《皇清》仍其舊。月朔望,邑宰率僚屬行參謁禮。每赴任,

先日齋宿廟中,厥明致祭,而後詣縣。

善利廟 在縣東北五十里,即嘉山龍祠。宋禱雨有應,賜額封「昭澤侯。」 《祀典》仲夏十三日致祭。慈感廟 在縣東南五十里,即吳塘龍母祠。宋紹興戊辰賜額封「嘉惠贊福夫人。」 明正統五年,邑宰陳誼重建,以仲夏十八日致祭。

延陵季子祠,即嘉賢廟 ,在延陵鎮西北九里,即吳季子廟也,不知何時所立。東漢會稽守第五倫毀之,其後更復。按唐高紹《謁廟記》引《丹陽記》言廟有三,南廟在延陵東郭外,北廟在武進縣博落城西,北廟即此是也。第五倫謂宜簡于一,唯存南廟。其後人悉更復之。唐大曆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為記,吳郡張從申書之。宋元祐戊辰,敕賜廟額,歲久廟圮。宣和、建炎間因舊址新之。慶元中,封昭德侯。嘉定間,重修十字碑亭。廟有百井,內沸井四,又古碑四,皆頌神之德。歷元至明,殿傾圮。宣德辛亥,邑人稍加修葺。正統中,邑令陳誼始新其殿。祀典歲以孟夏十三日致祭。

東嶽廟 在土地橋西。宋嘉定間,貢士談從龍建。明洪武中,建西閣,永樂中,建東閣。正統間,廟燬重建。弘治壬子又燬復建。

顯濟廟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即彭山龍祠。有池靈異。宋嘉泰初賜額,邑人士《戎棣》增創,仍置田以給守廟。

漢王廟 三:一在閭塘,祀高祖。按漢制,所嘗幸郡國皆立廟。初,荊王賈為九江王布所殺,上自擊布幸荊國,故得立廟,因而不廢。二在越塘村。村前者曰「前漢王廟,祀劉知遠;村後者曰後漢王廟,祀光武。」 按:所謂「前漢」 、「後漢」 者,蓋因塘在村前村後而別稱耳。後人以劉知遠亦號高祖,故妄意之,而祀光武者,豈亦以後漢而遂訛之耶?順祐王廟 在縣南五十里荊城,即漢荊王廟。明嘉靖間,兵馬贈尚書賀鎬重建。廟近鎬墓。白鶴三仙廟 在縣西十五里鍾離村。一名三仙院。宋紹興間建,明景泰四年增建。廟有漢孫鍾灌瓜井。

「孱陵侯廟 即吳將呂蒙祠」 ,在縣東呂城鎮。「顏良廟 」 在呂城大定橋北。

丁令威祠 在丁橋太霄觀。

武烈帝別廟 在縣東南三里斜橋下。明洪武中,知隰州里人楊魯建。弘治中,道士沈景暘修葺。

梓潼帝君廟 在縣東靈順廟西,宋寶祐己未。

蔡逢建

陳少陽祠 在北門外,舊為五聖廟。明正德十四年,巡按葉忠命太學生孫育建立,歲令有司致祭。一在舊城,即賀憲副宅。裔孫陳憲應科、體新等世襲奉祀。今奉祀生惠懿,即少陽之十九世孫也。

石曼卿祠 在縣治。前歲,有司致祭。

桓忠烈祠 在柏岡,俗呼「桓將軍廟。」 彥範死後,即其家立祠祀之,今仍舊。

尹和靖祠 在縣東長溝里,宋嘉定時建造。明萬曆庚戌,邑宰曠鳴鑾重建。歲二仲丁後三日,邑令同儒學致祭。

報功生祠 舊為定善院。明嘉靖十九年,巡撫夏邦謨有德於邑,立生祠以報其功。

蔡天啟祠 在沈家橋西北,裔孫汝榮倡修。汝榮,邑耆賓,子璨刲股救父,以孝聞。康熙二十七年。

天子覃恩,查取先賢嫡裔奉祀本祠。督學院以《蔡十》

六代孫蔡煌彙題《令守祠祀》。

徐偃王廟 在縣北七里灣。明嘉靖中重建。毘陵閣、僧雲山等建。

廣惠廟 即張王廟,凡七:一在縣東華店橋北,一在縣西都觀村,一在縣南延陵鎮東,一在縣南珥村鎮西,一在縣東張村,一在縣南竹塘村,一在縣東南大華村。

三孤廟 在縣東北觀音山後。

關帝廟 :在北門。太學生姜大鋐建。

靈順五聖廟 五舊在北門,名「新廟」 ,後改為陳少陽祠,廟移於陳家橋。一在縣西龍城村,一在豐樂村,俱元大德間建。一在陳村,一在埤城鎮,俱明正統間建。

太尉堂 在儒學東

陳司徒廟 在東嶽廟東。

蕭相公廟 在南河上

龍王廟 在練湖上。明嘉靖四十三年,邑令李學道建。

葛仙翁廟 在蓮堂庵西。

張子房廟 在草堰東,俗呼「張大王廟。」

忠王廟 在金雞山

郭子儀廟 在呂城鎮南。

酒坊七郎廟 在縣東一里灣頭。

平浪侯廟 在縣東三里。

鮑公廟 二一在縣東五里,一在麻巷門內。太尉廟 ,在縣西三十里馬村。

新建關帝廟 明嘉靖四十五年,邑人知州丁一敬經始道士馬景榮募建。

倪司徒廟 在縣西北黃林村。

白馬司徒廟 二一在縣西北馬林村,一在縣西普墅村。

竇莊廟 在縣東四十里。

珥村東嶽廟 在縣南四十里。

靈山廟 在珥村鎮東

十里廟 在縣南

鳳凰廟 在縣南

柳大王廟 在城南,俗呼「三壩廟」 ,祈嗣有「應天妃廟 。」 明嘉靖四十五年,邑令張德夫建,在妙覺寺內。

東泊關帝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尚書張捷建。菰川關帝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蔣墅村,明天啟間光祿賀懋光建。廟近菰川別墅,故名。柳公廟 在縣小南門內,相傳為「柳下惠祠。」 華店廣惠廟 在縣東十里九曲河北。宋元香火。明季僧幸惠、同僧明鏡修建,廟基五畝餘。鄂王廟 在紫陽渡,「歷久傾圮,岳繁之等倡首重建。」

金壇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

《山川》風雲雷雨壇 在縣治南。

邑厲壇 在縣治北

城隍廟 肇于漢之建武。宋、元廟在縣東北,後以為西察院。明洪武三年,知縣蔡原臣改建于廟西南百步許,復秩祀于山川壇,主祭于邑厲壇,復舉廟祀。每月朔望,縣掌印官率屬詣廟行香。初蒞任者先日詣廟祭神而誓,典制益詳。正統中,知縣劉訓重建正殿,增置兩廡,題名尚存。弘治間,知縣秦銳增建寢殿。嘉靖乙巳,知縣黃縉重修,邑人按察副使王臬建。崇禎三年,知縣劉宗祥重修前殿,邑人戶部侍郎干仕廉「記。」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康萬寧重修,邑人即廟右建。

康公書院基地,「東五十步至察院,西三十六步至曹宅,南十七步至大街,北二十三步至後街。」

靈濟廟 在縣南十里大澤洲上。唐御史魏仲舒因感夢建廟祀之。舊傳有白龍見于此,人為立祠,故號其澤曰「白龍蕩」 ,祠曰「白龍廟。」 宋皇祐初,縣令曾旦禱雨獲應,新其廟。紹聖三年,封神為昭澤敏應公,龍母為嘉惠夫人,復新之。崇寧中賜額,封「孚惠王。」 淳熙中重修。嘉定中,敕封龍母為上善夫人。九年增修。十一年,加封孚惠靈佑王。咸淳八年,增封順應靈濟孚惠王。廟前有明秀軒,米友仁書扁。五月十八日,有司致祭。明洪武初,稱「思湖白龍之神。」 正統間,知縣劉訓重建廟前地九畝,令廟守者種植。正德十六年,知縣任佃禱雨有應,復重新之。

皇清仍定為常祀。順治中增修。

東嶽廟 在朝天門外東北隅。古祭五嶽,僅為壇壝,唐始置廟于嶽麓。郡縣有祠,自宋始。嶽廟元豐中創建。紹興十四年,邑人戴思恭為父祈報,建五嶽崇樓于殿前。邑人進士李質「記。」 元至治二年,呂桂子重修。按舊志,後殿壁乃大觀四年名筆,所畫侍衛、優伶、衣冠、器仗,皆極精妙。歲久將壓,呂桂子再加修葺,惜其奇古,為木函護之。梁柱雖易,而壁顧無恙。明洪武戊辰,創經堂兩廡,成化十二年重修。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黃蘭芳重建。移五嶽崇樓于寢殿後,即其基為「格思堂。」 正印官于三月三十日致祭。

皇清康熙十一年,道會嵇利益、江貞鎬邑人王若玉。

募合邑重修。樹外屏,闢閣道,移地藏寶坊,對觀音勝境,規制益加閎麗矣。

忠祐廟 在縣治東北半里。祀隋大司徒陳杲仁。宋紹興二十七年重建。

袁太守廟 在縣西十五里三洞鄉。前晉袁宏沒,葬于此。唐末,其裔孫仁敬即墓所立廟祀之。宋元豐三年,裔孫彥博重修。鄉人歲時祈賽,大著靈應。

皇清順治八年,里人重修。

陶貞白祠 在縣西五十里孝德鄉陶村。丹井古銀杏樹尚存。

太常寺卿廟 在縣治東南。太常寺卿殷芊之廟,避宋祖諱,止呼其官。

「李司徒廟 」 不詳其始。

運使周侯廟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東周村。唐運使周稹以死捍難,鄉人德之,立廟以祀。侯處士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西岡。元虞集撰碑,趙孟頫書,已廢。

夏禹王廟 在縣西二十里沙湖之上。

河西土地廟 在縣南興元坊巷。明太祖丁酉歲東征問筊,筊躍起直豎不仆。太祖曰:「神無大小,敬之必靈。」

皇清康熙十五年,重修擴地,築高垣屏其前。

文昌閣 在望華門外西禪寺左。明萬曆十七年,知縣龔文選、訓導達榮建。賓興之歲,有司餞送生儒在此。《勸駕》一在文明門外,太虛觀左。明萬曆中,封左參政于束建。

吳季子廟 一在顧龍山巔,明萬曆四十六年,邢臺吳道明以知縣謫丞金壇建。一在九里村。尹和靖祠 在縣東二十二里上湯村,明萬曆四十年,裔孫尹守元建。先生諱焞,河南府人,避金亂徙蜀。紹興中,用薦應召,南渡,經鎮江新豐鎮,夫人郭氏亡,遂葬焉。先生沒後,子孫因家丹徒,世衣巾奉祀,十一世而遷上湯,裔孫守元具詞府縣請建祠。詳允。依丹徒例,給守元衣巾奉祀,祭田六十畝,歷免雜差。天啟三年定例,春秋丁祭後三日,縣學教諭致祭。知縣郭如楚撰《碑記》。

玉皇殿 ,在拱極門外一里,創始莫攷。

皇清康熙十二年,邑人候官知縣虞宁重建。

華光廟 相傳創自齊梁,世祀五顯靈官,在北城大街,西向。明嘉靖三十五年,以其地為便民倉,改建于茲雲寺左,南向。歲久圯壞。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縣康萬寧,令僧普浩募「里人」周

代芳司欽等重修

關帝廟 在縣東北武烈帝祠左。舊為林、陳二侯祠,明季練兵官居其中。

皇清順治二年,「湖賊」入城,焚其居,知縣胡延年討平。

之。先是,殲賊時,延年夢關帝為助,因建廟報祀。至今邑令朔朢行香,仍祀林、陳二令主於其右。邑人德胡令專祀之閣下祠左為「文昌閣」 ,康熙六年,知縣高种之建,並給田四十一畝四分五釐以供香火。

蔣太師廟 一在縣南壩太虛觀右,相傳建自唐代。一在縣南羅家寨。

皇清順治初里人建。一在縣西二十都屯山村,為《龍
考證

《舟勝會》按:神諱歆,字子文,河南函山人,東漢末為秣陵尉,擒盜,傷其額裡創,復戰殲敵而後殞。孫吳時大著靈響,封為中都侯,立廟蔣山。宋孝武初加太師、大都督;南唐加諡「莊武」 ;宋仁宗景祐二年賜額「惠王廟。」 明初加封忠烈武順昭靈嘉祐王,歲時致祭。

張大帝祠 一在縣西北五里,一在望華門外西禪寺左,康熙八年重修。神句容人,屢封「南宮大帝。」

泰山碧霞元君廟 在文明門外,太虛觀左。明嘉靖中,翰林編修曹大章建。

監生神祠 在望華門外西禪寺右,明天啟中建。

柯邑侯去思祠 在朝天門外,北禪寺左,明崇禎九年建。

宋邑侯去思祠 在顧龍山巔,圓通庵左。明崇禎十年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