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八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八

  淮安府風俗考

  淮安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八卷

淮安府部彙考八[编辑]

淮安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山陽縣附郭。

《舊志》。楚俗輕剽勁悍,挾節負氣,重然諾,履信義,士崇學問,人尚廉恥,衣冠禮樂之美,甲於東南。然豪右崇華黜素,競勢逐利,以財力侈靡相雄長,細民棄本事末,雖文物之盛倍蓰於前,而渾厚之風亦少衰替。明宣、正間尚殷庶,敦龐儉質,有從先進之風。嘉、隆以還,凋瘵日甚,俗漸澆漓,儇黠躁悍之為民害者,又從而鼓煽蠹之。郡邑之間,寖以多故,詞訟日滋,公行繁紊,奢侈譸張,此倡彼和,月異日舛,縱恣頹敝,囂凌極矣。士風 性資穎邁,雅稱醇恪。先輩力學攻苦,划華務實,「邇習染,純駁不均。有敦倫介樹者;有篤志潛修者。有驕盈浮佻,詭隨世味者。或雌黃時政,靦縷官府,武斷鄉曲,結交權要者。類皆習之使然,非才之咎。」 近《尚古》者稍遜於前。

農業 斥鹵沮洳,腴田最少,旱澇相仍,民多窮徙。歲豐則償,稱貸不足,租稅從而迫之。稼甫登場,室已懸磬。蓋「膏沃之畝,多入富豪之室;蓋藏之積,率充子錢之家。」 此務農作苦,無怪逐末之多耳。原其田功,不知耕耨之宜,居亢不營鑿灌之利,近澇不解排障之方,惟徼雨澤,弗明力作,亦難,委天行之數也。

工伎 恆產之民,百無一二。耕種之外,巧黠者託跡於公門,駑鈍者肩傭以自給。若執藝之營生,而擅奇絕技者稀。惟女紅、巧手,鍼黹履舄之外,更工麻枲絲蠶織紝也。第水陸之衝,四方輻輳,百工居肆,倍於土著。

商賈 民憚遠涉,百物取給於遠商,即有行販,自「粱秫、麥菽醃、園蔬、水鮮」 之外無聞焉。若布帛鹽鹺諸利藪,則皆晉、徽僑寓,大力者負之而趨矣。

《婚 六禮》中,僅行「納采」 、「納幣」 耳。更惑於年命,嫁娶非時,而冗費奢僭逾於曩昔。緣五方雜處,豪商巨賈,互相矜炫。更有鬧房撒帳,喧謔不堪惡俗。近有舊族寒門,敦質守素,不受聘財,而奩具量備者,亦足矯浮夸之陋云。

喪 ,初立訃布,殮用冬服,焚用楮帛。弔賻者至,張樂宴賓。遇七延、浮屠追薦,即窶乏,有破產為之者。出殯日,冥器紛列,鼓吹導擁,甚且執紼延款,演劇縱飲,抵暮而歸,侈悖極矣。緣牙儈之徒,爭飾耳目,浸淫成風,在士大夫持正者實恥之祭 。淮人不立家廟,不藏祭器,但供神於寢室之中,而祖考龕櫝依次附焉。眾世不祧,亦或有禫而遂焚之。祭則望拜者,清明節先後數日,謂掃墳塋,添土致奠,中元及四時拜於家,並薦用時品為常。

春 元日禮神、祀祖,賀節換桃符,春帖門神,上元花燈,元夜走橋度厄,元宵《嫁娶無避忌》云。立春取春牛泥書門,萬事吉。新春餽春盤,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 ,稚子蓄髮,貧者冠巾髮。清明墓祭,踏青插柳。

夏 四月八日,寺僧洗祓盂蘭會。是月西湖盪舟。端午,佩艾虎,飲菖蒲酒,食角黍,戴綵勝百索香囊。

秋 七夕,設瓜果乞巧會,中元祭祖、水陸醮,中秋翫月會。九日登高,採萸菊餽糕。

冬 十月一日拜墓。十五日下元醮。「冬至賀冬節」 ,民間祭祖。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 二十四夕祀竈祭祖。是日嫁娶無禁忌。歲除,爆竹、燃松盆,祀神,會飲守歲。

服飾 「先輩黌門衿士,常服衣履率用青布,非仕宦不披繒帛。所居室閭同於白屋。晚近衣飾雲錦,豪富綺靡,至於巾裾,奢侈異製。閨閣麗華炫耀傭流優隸,溷與文儒衣冠相雜,無分貴賤。且宴會室廬衣帽今皆違式,奢緃無忌。」 《鹽城縣》:

《府志》:地僻海隅,俗尚簡朴,士敦禮讓,民樂魚鹽,輕生樂鬥,奮氣自輕薄,惡健訟,間多有之。自高堰築、射湖開,而魚鱉之窟蕃,耕鋤之地出。近由

數鄉紳「謙謹」 之倡,而俗漸淳古。

《縣志》:地僻海邊,俗尚簡朴,士惇禮讓之風,民樂魚鹽之利。嘉、隆以來,大水百里為壑,百姓多鮮食,衣不蔽體,愚者重貨輕訟,致有以法律為詩書之號。自潘中丞築高家堰,凌尚書開射陽湖,向者魚鱉窟率就耕鋤,衣食足而禮義興。信哉!鹽民素輕生樂鬥,一言不相能,輒自經死。楊令瑞雲禁抑之,民間始無經死者。

清河縣

《府志》:「縣犄山陽,隔河衝衢,煩於供億,水旱流徙不時,吉凶禮簡,婚禮省費,喪祭如禮,服飾從朴,婦人途行,男子避道。會酒不數餚,器無華飾,近滋奢侈,仍遜於淮。元旦禱五瘟,小兒色衣祛不祥。燈夕豐燈,會清明墓祭,端午雄砂酒避惡,中秋祭月,餘同通俗。」

《縣志》:清河在昔為宋、魯之裔,衣冠文物較夫南有餘古。嘉、隆以前,邑里方盛,而俗特簡朴。「士大夫家居無樓閣,出無輿馬,衣無錦綺,婦人塗行不妝飾,男子遇於道,返避之。成童子皆緇撮,青布衣,出入齒讓,路見長者則拱揖以待其過。或有不率,必為之責其父師,父師登門謝過。」交際之禮,非納采不用幣,非耆艾不賀壽而弔喪。雖非士類,必變服,攜楮幣,親往。賻奠之儀,猶約如也。歲時宴會之設,簋蔬不盈,醴酒小醉,一席之費,不過一二百錢,而情誼真篤,有古風焉。然地近淮浦,其大家連婚姻,通交好者,每每漸染華風,以侈相尚。習俗漸變,雖賢者不免矣。《安東縣》

《府志》:土沃物豐,生齒蕃庶,士篤學問,民知法網。近罹河患,豐歉不常,鹽鹺孔道,物產有恆。《縣志》:安東水毀木飢,無歲無之,民皆野處路爨而輕去其鄉,其有懷墳墓、戀故土者,又率衣百結而不完,食半菽而鮮飽,方救死之不暇,而暇治禮義哉?雖然,移風易俗,使百里之民回心而嚮道者,固有司之事也。

桃源縣

《府志》:「泗口末流民,性質直,負剽悍之氣,有忠諒之風。冠婚喪、祭,稍違古禮;節義廉恥,頗倣鄰邦。《縣志》」 :「士多自愛,敦行積學,有古人風。」

農不知糞,多,力勤為上,故市多棄灰,屢禁約,仍習而安焉。民好善奉佛,頗稱《易》治。

沭陽縣

《府志》:「土瘠民貧,惟務農畝,無事商藝,科第未多,好學者眾。『《四禮》』」 不講,婚葬從俗公門營幹,犯分者多飲博逞忿,驕偽寡信。惟冬至、歲除、清明、中元、十月朔五祀,以歲暮祭竈。《縣志》:「土瘠民貧,俗尚簡朴,農務耕耘,地多鹵莽,無事經商,工藝,不肯輕去。其鄉近因田代逃徭,熟包荒稅,轉徙四方者始眾。」

海州

《府志》:「古諺」:「海州十八村,村村出賢人。」稽之郯子之國,只尺東海。乃今《郯志》所載,半雜海州。如漢于公父子、東海孝婦,蕭望之、徐陵、徐勉、后蒼、薛宣、何無忌諸賢,皆見《郯志》,有據且眾。蓋地境相接,歲久文淆,無怪也。今按《海志》,士朴而不文,安分無競;民俗勇悍,不畏強禦;惜名節不事奢華;保身家不務刁訟,地曠斥。民逐海利,土磽收薄,工商皆外人。市無販婦,郊無遊女。婚朴禮簡,病事禱禳,喪無停柩。不按家禮待弔客,豐酒食,陳鼓吹,多帛亭綵戲相誇詡者,俗亦漸變。班氏以東海近齊俗,然好飲博,爭錐刀,逞小忿,寡情實。近連沴荒,較前少疲。

《州志》:士多朴實,民皆淳良,市無販婦,郊無遊女,土廣而瘠薄,所稱「海濱廣斥」 是也。田野不闢,米粟不豐,故小民不事商賈,不習工藝,雖本土貿易者,亦皆外來人為之,故民多貧。喪葬一事不按家禮,惟豐酒食,具鼓吹以待弔客,妝絹亭,扮彩戲,以相誇詡。即孝子順孫,不免隨習俗而奪哀感。天啟甲子,州學長倪效先會同以《大義》曉諭,士民感服,弊俗因之一變。

贛榆

《府志》:齊魯之交,俗重禮信,土瘠民稀,沿尚質直。業勤農畝,少事營商,性拙不閑工藝,婦人罔習女紅,輕生多自盡,疾病但求巫,瑣忿輒訟,作魘害人,暗火焚燒房屋,連場賭博。婚不論財,隨分行禮。多豪猾衙役,開張設局。喪遵依家禮。士宦家居,不乘輿張蓋,節孝頗同通俗。二月二日,以灰圍倉屋,重農。

《縣志》:「士矜直不甘卑辱,民愚戇不畏強禦。」 《邳州》

《府志》:風氣勁悍,從昔多英烈剽勇之俗,士尚忠。

淳向善立本,貴穀帛,賤珍奇,重廉恥,崇信義,寡詞訟,淡交遊,市肆驛遞之民不古,而鄉村里落有先代之遺風。

《州志》士風膠庠,頗重氣節,閉戶讀書者,知自愛其身,遇佻達浮薄輩,遠之若恐浼焉。急公守法,貧窶孔多,衣冠皆從簡朴,罔敢華飾以趨時。宿遷縣

《府志》「下相古邑,鄒魯遺風,剛質忠淳,俠烈勁悍,智勇居多。從古多瓌瑋之士,好學崇禮,土腴農怠,百工不勤。」

《縣志》:「宿邑古魯地,風氣勁悍,從古以來,所產多英烈瓌瑋之士。然俗尚樸茂,賤巧詐,力本好學,崇禮畏法,猶有魯先王之遺風云。」

睢寧縣

《府志》:農業耕桑,士崇學問,厭末作,尚廉恥,朴而不野,直而不肆。但俗尚鬼巫,齋食燒香為美譚,窩訪為得計,往往藉為局騙報讎之媒,而輕生樂鬥。「四禮從簡。」

《縣志》:「縉紳出不張蓋,市不輿馬,與鄉人飲,咸以齒,敘而秩之,卓有古人風。」

淮安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山陽縣附郭。

社稷壇 改建郡城南門外西南百餘步;風雲雷雨山川壇 改建南門外西南數百步;郡厲壇 改建連城西天衢門外。

武成王廟 在郡城東隅。

八蜡廟 在東門外。祀先嗇、司嗇、百種、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之神。

府城隍廟 在軍門東。明洪武三年,封顯佑公,府曰公,州曰侯,縣曰「伯本。」 廟後東西通達,為居民擁塞,知府宋祖舜清出。

山陽縣城隍廟 在河北。

土地祠 府州縣治儒學關廂,各鄉俱有。火神祠 ,在都土地祠督府西,祀山陽公劉主。旗纛廟 在淮安衛內。

馬神廟 在大營西南

「真武廟 」 在信字壩新城內清江浦,「元帝山。」 「玉皇殿 」 在竹巷三元宮東。

火星廟 在城內外各處多有,額曰「彤華宮。」 鎮海金神廟 ,在新城東門外。

海神廟 在清江浦

淮瀆廟 在新城北門外。

「北沙龍王廟 」 在北沙鎮,今頹。

大王廟 在郡城外西南隅。金、龍四大王姓謝,名緒,宋處士,隱於金龍山下。宋亡,赴水死。屢顯英靈,有功於河。

英烈王廟 在朝宗門外。祀伍子胥,今頹。關帝廟 四門內。新城、高家堰軍營。中清江浦、板浦各鄉鎮俱有。

龍王廟 在新城北城上,《元碑》猶存。

五顯廟 俗云「靈官廟」 ,在大聖橋西,一在新城東南隅。

高真廟 在新城西北隅。

東嶽廟 四所一在郡城震隅,唐貞觀間創建。明永樂年,都指揮施文重修。宣德間平江伯陳瑄修。成化間知府楊㫤禱雨屢應,增修。一在清江浦,戶部前。一在彭家店,古之梵王莊,在城南二十里《董家集》。一在清江浦西北。

三官殿 有數處,一在相家灣,一在竹巷。威濟祠 。金人渝盟,李寶自海道禦之於石臼山,風順,縱火焚其舟,大勝。詔封其神曰「祐順侯」 ,就楚州立廟,賜額「威濟。」

陰澤侯祠 在清江浦。河神漕運遣官致祭顯應祠 在草灣。明萬曆四年六月,草灣河工成,河、淮二水大漲而不侵城,總河奏允建立河、海、淮三神廟宇一所,欽賜祠名。於九月十九日都御史吳桂芳率徐州兵備副使舒應龍、水利僉事黃獻吉、淮安知府邵元哲等,躬親致祭。山陽縣編廟夫二名。

福運祠 在清江浦東河廠,祀漕河龍王神。「壽濟祠 」 在西河廠,郎中顧元鏡建。

靈官廟 在舊城大聖橋西。一在新城東南隅。靈應祠 在清江浦戶部前。

洪濟祠 在清江浦,工部前。

柳將軍廟 在西門外河南岸,明隆慶五年建。淮陰侯祠 在郡治東南,祀韓信。

楚元王廟 在郡治西南數十步。按舊志,祀漢高帝少弟交。宋建炎間,賊李成遣將馬進將數萬眾攻城,立望樓十餘丈,窺城中。是夜,州人禱於神,潛自東門出,設伏櫻桃園。遲明,賊眾方攻城,伏兵突出,掩擊望樓。樓上人不及下,盡殺之,賊乃奔潰。州人遙望,見樓上有「王之」 旗幟焉,因移祀城中。

東海恭王廟 ,祀漢光武廢太子。

鍾離相公祠 在治南七十里,祀楚將鍾離昧。趙康州祠 在郡治東,祀宋趙師旦。

顯忠祠 在郡城西門外,祀宋開府死城守趙立。

忠武祠 祀宋總管耿世安,為賈似道調往漣水軍增戍,鏖戰死,理宗詔祀。

旌武祠 在西門內,祀宋韓世忠。

褒忠祠 在郡城東門內,祀宋死節知州魏勝。節孝先生祠 二:一在東門外三里塘,明天順二年重建。一在縣治東徐積故宅。

安定先生祠 在郡城西北,祀宋安定胡先生瑗。

陸丞相祠 二一在縣治東,與節孝祠並;一在清江浦,祀丞相陸秀夫。

范張祠 在郡治南市橋南。舊有碑,謂范巨卿、張元伯。有道士供香火,不知何時潛易其扁曰「南道堂。」 毀其真像,別塑二仙像于私室,以杜人言。明正德十二年,知府薛𨭉責令道士復范張祠原額。《舊志》並載之。萬曆初,知府陳文灼修。《府志》云:「南道堂即范張祠。」 《陳志》重建。

漂母祠 在西門外

烈女祠 在治西北十里窯溝新街。明正德四年,推官馬騤為烈女何氏建,依其塚而立其碑略云:天久旱,耆民康鎮疑為冤氣,白郡守為表其墓祭之,大雨三日。正德十三年,本祠女道陳道隆具奏,賜額「貞烈」 ,令有司歲清明致祭。烈婦祠 在府上坂。祀烈婦謝氏。雙烈祠 在治西。明正德四年,莆田御史黃如金及都御史李翰元,為弘治間烈女何氏不從淫行死節立祠。又成化初烈婦徐氏聞夫死漕河,赴水而死,與烈女齊名,並祀之,名曰「雙烈」 ,在舊城府治西,後移建府東,又改為別館待客,移二木主至東南隅,改天王院為祠。隆慶三年都御史毀淫祠,承命者不知是祠與焉。

恭襄祠 在治西北三十里清江浦。明正德六年創建,祀平江伯陳瑄。

報功祠 在姚家蕩,祀都御史李燧殲倭功。鹽城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運河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一里。

邑厲壇 在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五聖廟 在岡門鎮

真武廟 在大同鎮

東嶽廟 一在縣治西門外一里。明萬曆十年,知縣楊瑞雲重修。一在岡門鎮。

龍王廟 在東門外四里。

真君廟 在治西南

安方廟 在治西二百四十武。

雙土地廟 在治東南十餘里。

祠山廟 在治西北,廢。

關帝廟

馬神廟 在治北

孫夫人廟 漢禧平初,孫堅為鹽瀆丞,葬母于此。故邑有孫夫人廟,久廢。或云「孫母葬富春」 ,不知孫夫人者謂誰。

順德龍王廟 在東門外四里。

天妃廟 在治北門外二里。明萬曆八年,知縣楊瑞雲重建。正殿三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大門一座,遷沙溝備倭營於此,遂為一方勝概。天仙廟 在治西北。

王祥廟 在沙溝鎮。按王祥,瑯琊臨沂人,沂水乃其臥冰故處,至今沂水皆冰,獨臥處不冰,儼然如臥人跡也。今有廟在沙溝,不可考,或慕其孝而祠之與?然每歲冰結經月,而此數丈洲不冰,亦為仙跡云。又河南洛陽縣有孝水店,前有河曰「孝水河」 ,亦相傳為王祥臥冰處。

陸公祠 在學西,祀宋丞相陸秀夫。

范公祠 在學大門內,祀宋范仲淹。

潘公祠 祀明總河潘季馴,以築高堰禦水患。「集仙堂 」 在治西三百四十武。

三官堂 「在集仙堂後,明萬曆十年建。」

清河縣

社稷壇 舊在縣治河南岸三十步。明洪武九年,知縣陳立本改置于治西北半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建置同上,門扁曰「南壇。」 邑厲壇 舊在治西一里。明洪武九年知縣陳本立建。弘治十五年知縣劉慧遷治北半里。城隍廟 在治東半里,明洪武三年建。

關帝廟 在治西半里。明天啟二年重建。淮神廟 在治東二里。《舊志》載明武宗南巡,旋至徐州,神著靈異。上問:衣紅衣者何官?神對曰:「清河淮神送駕至此。」 因賜額,春秋祭焉。

大王廟 四處,一在運河口,順治十一年,遣官致祭,康熙十年,又遣官致祭。一在治東百步許,一在通濟閘,一在洪澤鎮者廢。

惠濟祠 在舊新莊閘口。明正德三年建。武宗南巡,止蹕祠下,顧瞻久之。嘉靖初,章聖皇太后過此,賜黃香禮獻之。敕賜額曰「惠濟祠。」

九龍將軍廟 在運河東岸。明天啟五年重建。張將軍廟 在運河口。

薛將軍廟 :在治東二里。康熙七年建。

晏公廟 :在洪澤鎮,今湮廢。

耿公廟 在治西十里

馬神廟 原在治西南壇之右,歷經河決湮廢。順治三年,知縣李用質更建於縣署之西,春秋致祭。按《周禮》,「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 ,天駟房星之神。先牧始養馬者馬社,始乘馬者馬步,神為災害馬者也。

土神祠 一在治內,一在治西。康熙十一年重建。

吳王廟 按舊志,在老子山。按郡舊志,「在治南六十里,明永樂六年重修。」 按《通鑑綱目》《五代史》,「唐乾符文德間,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後天復二年封吳王,據有淮南壽、泗、盱、漣等二十八州。是時清河并漣州屬泗,為行營之地。今治西十五里有吳王墓,墓西有吳城」 ,則吳王之為行密審矣。

淮陰侯廟 按宋蘇軾有《淮陰侯廟銘》曰:「宅臨舊楚,廟枕清淮。」 則廟當近淮陰故城,淮水之岸。今舊廟無考。

甘韓祠 舊祠甘羅、韓信於淮陰故城上西隅,肖像致祭。明萬曆末猶存,今廢。

陳元龍廟 ,按《後漢書》及《郡志》《淮安文獻考》:「陳登,下邳淮浦人,後世稱為伏波將軍,廟祀於泗之洪澤橋,時清河隸泗州,故云。泗之洪澤,久湮于水。」

烈婦祠 舊在治西如意菴內,祀節婦趙氏。三官廟 在治東一里。

真武廟 在魚溝鎮

東嶽廟 在馬頭鎮東二里。

龍王廟 在洪澤鎮

「二郎廟 」 在魚溝鎮。

上真廟 在洪澤鎮

玉皇廟 在治西一里許,明崇禎十一年建。火神廟 一在治前,一在治東,明萬曆六年建。陶許廟 在治東,明萬曆元年修建。

清源祠 在治西半里,明天啟五年建。

元帝廟 在官亭鎮北界,明萬曆二十一年建。「天妃廟 」 在官亭鎮北界,明萬曆四十年建。《安東縣》。

社稷壇 在治西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西南。

「邑厲壇 」 :在治東城坊。每三月、七月、十月祭城隍廟 。孫愈重修。頭門花石鼓係神物。八蜡廟。

文昌祠 在儒學戟門左。旗纛廟  、土地廟。

馬神廟 在縣內東南隅。

顯節侯祠 在治東十里。祀唐侍御王義方。今河漲,祠廢,碑沉於河。

盧醫廟 在治北二十五里。

節孝祠  兩賢祠

龍王廟 在治東南九十步,即柴溝龍神。元封「至靈英濟白龍之神。」 至元年建,後兵燬。明洪武四年,束贄重建。又有傅龍王廟,去治東北七十里,大湖龍王廟,去治東北一百里。

東嶽廟 在治東北一里。

關王廟 :在治東北一里三百步。

二郎廟 在治東察院前。

三皇廟 在縣北一里。在澳河。

晏公廟 在治西南五百六十九步。

虛空廟 在治東二十里。

白馬廟 在治東北九十五里。

大王廟 在治西南

五聖廟 :「在治東一里一百七十九步。」

靈通祠 在五港口岸

桃源縣

社稷壇 :在治北半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南半里許。

邑厲壇 在治東北一里。

城隍廟

三義廟 在治東北八十步。一在古城鎮,祀漢昭烈帝、關公、張公。

馬神廟 在治西南一里。

衙神廟

夫子廟 去直北三十里。明嘉靖間,永嘉《議天》下

文廟俱毀土,像易以木主。邑生員朱勳泣請於縣。

遷於河北顏家岡,立廟祀之。

三義廟 在治東八十步,建置不可考。至明洪武二十二年,知縣陳德章重修。成化四年,知縣滕卓重修。廟內有神仙洞、還魂廳。

東嶽廟 在治西百步。宋土神劉真君建。明正德年間,知縣胡金倡舉葺飾。萬曆三十年,知縣喬光顧重建。

娘娘廟 在治東里許,原在治西五里賈家墩,順治十五年,知縣鄭牧民移建。

關王廟 一在治北百步,一在治東百步。陶許廟 ,祀二真人之神于醫者。

龍王廟 在治北一百步。明洪武二十五年,知縣陳寧創建。景泰五年,知縣趙經「重修。」

真武廟 ,「在治北百餘步。」

火星廟 在治西北里許。

三皇廟 ,「在治西百步。」

九星廟 ,在治西南百十餘步。

靈著廟 在治西三十餘里河北崔鎮之東。相傳祀劉真君也。宋元祐丙寅間,賊圍城,軍兵呼其官位射賊。賊退,聞於朝,賜廟名「靈著。」 明洪武十一年,知縣殷亮重建。

沭陽縣

社稷壇 在治西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西南半里。

邑厲壇 在治北半里

城隍廟 在治河南

關帝廟 在城內東北草巷口街北。

龍王廟 在治西五里張家溝,沭水至此分流。廟臨水口,每旱禱雨必有應。

火星廟 在東關

八蜡廟 在南關

馬神廟 在舊衙左

土地祠 在舊衙左

旗纛廟 在治西北。《禮制》,「以霜降日致祭。」 龍王廟 在治東河口,今廢。

楚王廟 在治東北六十里韓山下。「漢時建,明永樂九年重修。」

關帝廟 :在東關何家口。

東嶽廟 四處,「一在治西北四十里陰平鎮,一在治西北九十里,皆元時建。一在城南里許,明時建。一在治東北五里東流鎮。」

清源真君廟 ,「在治西六十餘步。」

二郎廟 在治東十里

虞姬廟 在治西四十里。《顏家集》:

泰山行宮 一在治南里許。一在治西里許。三官廟 四處:一在治西里許。一在治東七十里下埠橋,一在治東九十里高家溝,一在治西二十里新挑河鎮。

海州

社稷壇 :在治北門外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

州厲壇 在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在西城

八蜡廟 在南門

土神祠 在西門內

馬神廟 在城隍廟東

龍祠 在伊盧山西畔。元至正元年創建石罅,有水科甚多。俗傳有龍潛於內,旱禱輒應。明弘治十四年,知州侯鏜歲增二祭,迄今不廢。東嶽廟 在白虎山左。

五賢祠 ,祀漢于定國、疏廣、疏受、匡衡、蕭望之。《六勇祠 》在東陬山,祀征倭陣亡陳升六人。《孝婦祠 》,在巨平山地,祀東海孝婦。

由吾大夫廟 在巨平山南。按「《由吾道榮》沭陽」

人。少為道士,聞晉陽有人大明法術,乃尋之。是人為人家傭力無名者,久求訪,始得符水、禁咒、曆數、天文、藥性,無不通解,乃悉授道榮。後道榮遇事多先見。隋開皇初,辟授開府,封沭陽縣公。卒年八十五,葬于此,後人為立廟。今廢。

蒲神廟 在石湫鎮,漣河西畔。每蝗蝻生發,祈禱輒應,崇祀之。一在南門外坤隅。

忠武廟 宋副總管耿世安死節,祀之。

旌忠祠 宋通判侯畐與山東李松壽戰死,立廟祀之。

魚骨廟 在東海城北。宋寶祐中,黃公能咒刀壓虎,因祀之。今呼為「司徒廟。」 梁以鯨魚骨為之,故名。

海洋龍王廟 在墟溝。其神屢有靈異。明洪武四年,倭寇奄至,居民驚懼,請禱於神。及旦,寇乃大潰,追殺俘之。或問其故,曰:「見兵甲旗幟彌山而來,故遁。乃知神之佑也。」

「真武廟 」 在北門城上。明洪武三年,知州陳德輔建,知州王同題有扁對聯。

義勇武安王廟 在北門內街東。

崔生祠 在東海城東六里社林山。

關帝廟 在北門內街東。

文昌祠 在儒學東南

碧霞宮  、東嶽廟 並列在白虎、青龍、朱雀、元武四石之中,真天下奇觀也。久頹廢。有僧人壽極,本州人,夙具慧根,遊天下名山,于此住。錫率其徒延鳳募化,二載而二廟煥然改觀。州牧嘉其戒行清嚴,錫以扁額曰「如來正果。」

贛榆縣

社稷壇 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邑厲壇 在城北

八蜡廟 舊在城南里許。明崇禎十一年,知縣徐維翰、邑吏張其蘊遷於地藏菴左。

皇清康熙七年,傾圮,十一年,知縣俞廷瑞捐貲重建。

城隍廟 :在治西。明知縣樊兆程重建。

皇清康熙七年傾圮,十一年,知縣俞廷瑞捐貲重修。

關帝廟 二一在治東,明崇禎三年,知縣李樞重建。一在徐福村。

陳、顧二公祠 在治南一里。祀知縣陳治典、顧鈐也。

賢侯遺愛祠 在西關南首。明崇禎十三年建。祀知縣樊兆程、劉一全、謝啟廷、徐維翰。

天神廟 在申家畽

府君廟 在唐生口

顯惠王廟 在治西北四十里山上,後有塚。俗傳吳山神仙水旱祈求輒應。唐封為「顯惠王」 ,宋延祐間建。

司徒廟 在唐生團

王相公廟 在溠金山

魚骨廟 在朱蓬口,相傳海中魚骨為之。白馬將軍廟 ,在武強山,去治三十五里。古傳有黃雄者居山下,常率民以禦海寇,因立廟,以其常乘白馬,故名。

火星廟  、張仙廟 並在治西南。

玉皇廟 在城東南

《三官廟 》五一在重光寺西,一在西關,一在大石橋官莊,一在吳山東,一在臨洪鎮。

東嶽廟 十一一在城子村,一在壘墩村,一在來汪,一在龍王廟鎮,一在六里莊,一在埠池村,一在高店村,一在土山村,一在岡上村,一在荻水口鎮,一在洛要鎮。

龍王廟  、二郎廟  、土地祠。

邳州

社稷壇 :在西門外百步。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半里許。

州厲壇 在北門外一里。

土神祠 在州署二門東。

城隍廟 在治東,建於元時。明洪武年,判官裴玨重建。十三年,祁榮甫修繕,給帖令子孫看守。「八蜡廟 」 在治東北五里。築墩上禱蝗旱水菑,厲疫必應。

馬神廟 在城外東南一里。

東嶽廟 舊城有二廟,一在城東,一在東南舊隄。

河神廟 有二,一在舊城大隄上,新建;一在城西舊隄上。

元帝廟 有三:一在舊城,一在東南舊隄,一在泇口鎮。

關帝廟 有五:一在新城,一在舊城隄上,一在白蓮埠,一在土山,一在泇口。

三官廟 有二:一在舊城西,一在舊城東南隄。火星廟 在舊城南竹竿巷西。

黃石公廟 在半戈山

留侯廟 在舊城西門外,今廢。

淵德公廟 在舊城西六里,近岠山。韓稷為下邳令,有遺愛於民,民立廟祀之。

孫公祠 在城北門外

柳將軍廟

朱山相公廟 在下相社朱山東。祀朱買臣。旱乾,禱之輒應。

天仙水母廟 在舊城西二十里。

龍王廟 在下邳驛東

西楚霸王廟 在治北一里,祀項羽,今廢。靈感通濟廟 在舊城西北三里,祀金龍四大王。

泰山聖母廟 在舊城北郭外一里許。

晏公廟 在舊治東南

郯子廟 原在舊治東北,今廢。

侯成廟 原在舊治北,今廢。

甘泉廟 今廢

玉皇廟 在半戈山

宿遷縣

社稷壇 在治西一里,今改遷在馬陵山東。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南一里。

邑厲壇 在治東北隅半里。

城隍廟 在舊治南二百步。明洪武二年,縣丞方鐸建。永樂十二年,知縣梁孟嶽重修。正德九年,義官高堂重修。嘉靖四十二年又修。一在新治儒學東。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孫湛創建。馬神廟 在新城東北。明萬曆五年,知縣喻文偉改建。

三元暨龍王廟 去縣五里。明萬曆間,知縣何東鳳建。

金龍四大王廟 敕封「黃河福主。」 明隆慶辛未,兵備馮敏恭、知縣宋伯華建。萬曆辛卯災,參政郭子章、知縣聶鋐建。萬曆丙申,知縣何《東鳳》額曰「敕封黃河福主」 「金龍四大王廟。」

忠孝祠 舊在儒學東南,奉祠伍員,今廢。明萬曆五年,知縣喻文偉改遷新學正殿西。

三傑祠 在靈傑山。明嘉靖甲午,知縣李相建。萬曆丁酉,知縣喻文偉始舉春秋二祭。

三公生祠 在舊治南,為先任知縣崔、吳、宋三令立。明萬曆甲申,知縣孫湛重修。

俞公祠 在新治前。明萬曆乙酉,知縣孫湛重修。萬曆丙申,知縣何東鳳「重修。」

玉皇廟 在圍田湖,去治四十里。明萬曆丙申,知縣何東鳳建。

崇寧真君廟 在舊治東南白茅墩上。元延祐六年,監官伯顏創建。

東嶽廟 在舊治南。元至正四年,縣尹完《者禿》重修。元末兵燬,明洪武間,里人徐天才重修。朱山相公廟 在下相社朱山。元至正間,里人為漢朱買臣建,旱澇禱之輒應。

朱山大王廟 在順德鄉。元順帝時,皁河水怪殺人,遂載朱山大王來除之,因立廟祀焉。關帝廟 在新治前。知縣何東鳳造鐵刀一柄,重八十斤。

三聖廟 在舊治南

火星廟 凡二:一在舊治南寺東,一在新治南門外。

晏公廟 在舊治南二里。明萬曆丁酉,知縣何《東鳳》刱建。

真武廟 凡四,一在馬陵山,一在小河口,一在下相社,一在季家村。

張將軍廟 祀河神張襄,明弘治間商于南,至伍家營,為舟人所害,沉之水。夜托夢其母,明往尋得其尸,甚奇驗。告伸冤畢,著靈于鄉人,謂為「小河口河神。」

張龍王廟 在治西「黃河」 之滸。

三官廟 凡四:一在靈傑山,明嘉靖四十年,耆民施隆、劉鏊、邊鑾、劉文禮、王大諫等建。一在季家村,萬曆丙申,知縣何東鳳建。一在埠子湖,知縣何東鳳建。一在嚮水溝,知縣何東鳳額曰:「黃河顯應三官廟。」

楚霸王廟  。八蜡廟。

虞姬祠 在三元宮內東。

旗纛廟

烈女祠 在靈傑山東麓。明萬曆三年,知縣喻文偉建。萬曆丁酉,知縣何東鳳重修。

泰山行祠 凡五

睢寧縣

社稷壇 在縣城外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治北一里通濟橋北。

城隍廟 「在治東南。明洪武元年知縣汪質刱建。永樂中縣丞梁鴻、正統中知縣閔義,成化中知縣黃守濂,嘉靖中知縣陳嘉略,萬曆中知縣申其學,先後重修。」 大門內柵欄二座,正殿三間,寢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崇禎三年圮于水。

皇清順治五年,署縣事經歷侯昌蔭,起建正殿三間。

寢殿三間。東廊五間。大門三間

土地祠 在縣儀門外。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喬鎮重修。門樓一座,正祠三間。崇禎二年,圮於水。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石之玫重修。

馬神廟 在縣治南,今廢。

關帝廟 改建東門外

泰山行宮 :在縣治北門外。

火星廟 在縣治東北

東嶽廟 舊在廟灣迤南。明正德間,洪水囓之,遷移其像于縣治北門外二郎廟之中楹,而「二郎神」 之像塑于左焉。

天仙廟 在縣城外西北,今廢。

太平殿 ,在《潼郡集》東南,去縣四十里。

柳將軍廟 在辛安集,去縣五十里。明嘉靖三十二年,運河淤塞,糧艘弗上。將軍一夕效靈,見夢於都水郎彭,以開河自任,復降神于巫,與夢合,一時異之。總督河道侍郎曾鈞具以事聞,遂封之,建廟崇祀,扁曰「敕封得道有感柳將軍。」 三皇廟 ,在找溝集,去縣四十里。

三官廟 在魏家集,去縣三十里。

火神廟 在嵐山集,去縣四十里。

黃石公祠 在黃山,有黃華洞,邑貢生李枝翹建。

大王廟 在《常川集》。

三司廟 在南關外二里。

寺觀附[编辑]

本府。山陽縣附郭。

報恩光孝禪寺 ,在治東數十武。自觀風門遷此,原祥輝觀舊基。宋開山虎岩伏禪師創建「開元教寺 。」 唐開元五年,僧金臂奉詔賜額。宋末兵廢,元僧寶林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有勝因禪寺、廣福寺、慈氏院,歸併為叢林。

龍興禪寺 ,在治西北清風門裏。晉大興二年創建,砌浮屠二座。

皇清順治庚子,總漕蔡士英築堆廣數畝,建「大悲閣。」

于上「設橋數十丈,以通往來,四圍築堤放生,于內種柳數百株。」

觀音教寺 在治東百步,宋淳祐年建。

臺山寺 在郡治北,宋崇寧四年建。

地藏寺 在治西大聖橋。唐咸平中僧圓廣建。景慧禪寺 ,在郡城西北二十餘里缽池山。千佛寺 ,舊名「崇恩。」 千佛寺,在郡城西南隅。開福寺 ,在治西南市橋內。宋延祐四年建。水陸禪寺 ,在治西北大軍倉西。宋嘉定五年僧智賢建。

常住觀音院 在淮陰北鄉青澗北岸。

壽安院 :在廟灣鎮。宋時建。

臺通院 在南門裏街西。

戒壇寺 在治南一里

圓明寺 在新城東北隅。

《圓通觀音寺 》又名「接待寺」 ,在新城小北門內。《壽昌寺 》:在治東北二里。

普應寺 在清江浦西北,去治西三十里。明平江伯陳瑄創建,奉敕賜額。

湖心寺 在城西北五里。背堤面湖,亦曰「十方禪院。」

觀音寺 在清江浦,有毗盧閣。

華嚴寺 原在治東北十里淮河北岸,宋元豐年建,後復遷淮河南劉伶臺前。

洪福禪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宋淳祐年建,後改名「菩提社」 ,又後復今名。

普濟寺 在郡城西

祖堂寺 在滿浦烏沙河。

廣福寺 在新城西門外竹巷口。

永福禪寺 在西湖中

通源寺 在治西十里窯溝,即古大悲菴,宋建。淨名寺 在治北二十里,宋元豐年建。

橫溝壽安教寺 馬邏鄉,去治六十里,宋宣和年間創建。

上生寺 在治南七十里,白馬湖《古跡》。

檀度寺 在清江浦

淨慈寺 在清江浦南

等覺菴 在天妃宮旁,即開元寺。

《普蔭菴 》在烏沙河。

北極菴 在北門外

壽佛菴 在東長街,舊名「元天宮。」

杯度菴 在清江浦

觀音堂 在板閘

元妙觀 在郡城西,唐白鶴舊址。

老君殿 ,在治西北隅郭家池東,即唐之「全真菴」 也。

棲真堂 在治西南

三仙樓 在萬柳池後。祀漢鍾離、呂純陽、李鐵拐三仙。

三茅祠 在西湖嘴

青蓮菴 在西湖嘴對岸水中長堤環流,萬柳掩映,是一勝地。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每往來觴詠,書贈扁額。

廣勝菴 在青蓮菴後

《招隱菴 》即「招隱亭。」 明淮安太守陳文燭嘗與王世貞兄弟及山人郭次甫往來倡和。

淨土菴 在招隱菴左

三元宮 在運河北

大悲菴 即「育嬰堂」 ,在西湖嘴內。

長生菴 在水橋西

八佛菴 在繩巷北

「卓鍚菴  」 大寺 俱在白沙。

靈惠祠 在竹巷南

痘神祠 在粉章巷。順治五年,推官馬頎建。「金剛社 」 在繩巷北。

廣蔭菴 在治西北三十里。

三界菴 漕撫吳惟華建,在城內東南隅。「漂母祠 」 原在舊城西門外,後移置韓侯釣臺側。康熙二十三年,邑令王命選捐修。

鹽城縣

永寧教寺 在縣治北。唐武德三年創建,明洪武十七年重建。萬曆十年知縣楊瑞雲重修正殿,西南建更衣亭三間,為本縣祝釐之所。《彌陀西寺 》在岡門鎮。宋開寶元年創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彌陀南寺 :在岡門鎮。

淨居寺 在縣治西南八十步。宋宣和六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

觀音院 在新興場

利濟院 在縣治南三十五里。

報恩地藏院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大雲院 :在縣治西一百一十里。

小地藏院 在縣治西南十里。

舍利院 在縣治北六十八里。

蘆溝院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

湛溝院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

南彌勒院 在縣治南六十里。

高姥院 在縣治北六十里。

淳化院 在縣治西南九十里。

寶雲院 在縣治北

大乘塔院 在縣治西南八十里。

桑臺寺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

高作院 在縣治西北九十里。

永福院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利濟院 「在縣治西北八十里。」

廣利院 在縣治南三十里。

北彌勒院 在縣治北,今廢。

法興院 在縣治西一百里。

羅漢院 在縣治西北一百一十里。

朦朧院 在縣治北一百里。

慈氏院 在縣治西三十五里。

尚真院 在縣治北九十里。

天王院 在縣治西,今廢。

招攜院 在縣治西一百一十里。

廣澤院 在縣治西,今廢。

祥輝觀 舊在縣治西北二百武,今改為守備府。明嘉靖四十年,重建於府東。

三茅觀 在岡門鎮內,有泉水甚甘,大旱不竭。上真觀 在縣治北一十八里。

祐聖觀 在伍祐場

清河縣

興國教寺 在治東半里。元皇慶間,僧果林有戒行,能文辭,建小菴以居,賜名「興國院。」 元統初,改為寺。明洪武元年,僧宗宥重修。

上真觀 ,在治東半里,明永樂間重修。昔稱靈境,羽客幽棲。正德初年,遊此觀者,尚有古檜,修

《篁石床老鶴》之語,以紀其勝。

文殊院 在治東北一里許。明崇禎間,僧非數募建,請古岩和尚說法。後久漸傾頹。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為本邑勝境。

地藏菴 在治東北半里許,明萬曆間建。邑之艮隅,舊有線河,以洩通境之集潦,形家以為害氣,建此鎮之,以鎖水口。

延壽菴 在治東北一里許。康熙二十四年建。永福菴 在治前。明萬曆九年建。

觀音菴 在治東,明崇禎十二年建。

準提菴 在治西一里,明崇禎八年建。

《極樂菴 》,在治西,即崇正書院舊址。初為「如意菴」 者。

銅臺院 在娘子莊,金皇統元年建。昔傳《白鶴墩》,為本院仙跡。

崇福院 ,在洪澤鎮。傳為本鎮古剎,不知建始。常住院 即「皇住院」 ,在官亭鎮東北境二里許。明太祖微時,曾寄跡于此,及有天下,乃召主僧賜之田而修院。今久湮廢,猶存石礎石級。青龍菴 在治東北十里許中河北岸。

天仙行宮 在治西二里。明正德四年建安東縣。

能仁教寺 ,在治西二百六十步,宋天聖元年敕建,舊名承天寺,即婁道者証道之所。祥符間賜額曰「能仁」 ,塔曰「妙通」 ,藏道者舍利。

章化禪寺 在治東二里四十步。原額「章化寺」 三字,米元章書。

覺慧寺 在城北三十里金城鎮。

東山寺 建《鎖水口》。

上真觀 在治東北一里三百步,徐依稀修真處。元季兵燬,明洪武元年,道士稽志重建。弘治間,道士馬微瑜重修。內有九陽洞。

青雲閣 在治東門左偏城頭,祀「文昌。」 順治三年,知縣李湛重修,地震傾廢。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李儀重建。

桃源縣

興國寺 在治西南八十步。肇建于宋之太平興國年,至元至正間毀於兵。明洪武六年,僧性朗重建。佛殿廊宇,繪塑莊嚴。後平江伯捐俸以成。始于宣德丙午,成于宣德甲寅。其地自南官街至北溝,長五十八丈六尺。前金剛殿至南城隍廟界九丈四尺,至西界十七丈五尺,後闊三十七丈五尺。東南公館一所,今為「倉。」

湧蓮寺 「在治東九十餘步。明天啟甲子年,淮安府署桃源縣事通判張大行建正殿。崇禎乙亥年,知縣龔奭建中殿。」

檀佛寺 去治百步,孫東曉建,邑令龔改題「金粟菴。」

沭陽縣

招德寺 在治東五里。元大德二年,僧德貴創建。元末,火于兵。明洪武十九年,德貴重建。永樂四年,僧會司定徹重修。內東南隅有古塔,相傳為唐貞觀時造。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崩頹,僅存其半。

洪福寺 在治東八十里。舊燬,明洪武二十年,僧成興募化重建。

聖福寺 在治東十五里下寺鎮。

觀音院 在治東南三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滿德創建。

聖福院 在治東八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僧德旺重建。

普濟院 在治東北四十里。舊燬,明洪武二十二年,僧德貴重建。

釋迦院 在治西北五十里。舊燬,明正統年間,僧紹林重建。

勝福院 在治北二十五里。舊燬,明正統十四年,僧元昇重建。

方廣院 在張倉山頭。元時所建,《元碑》仍存。準提院 ,在治西二十里新挑河鎮。

紫陽觀 在治河南百步,宋一張道人創建。明天順七年,道會呂立中重建。嘉靖十八年,副憲仲選捐貲,暨鄉耆蔣勳、陳縉等增修。

海州

大慈寺 在治西街北。宋嘉祐三年創建,至正間燬。明洪武十五年,僧德暇重修。隆慶六年,知州鄭復亨因念朝賀習儀之所,捐俸米十石,首倡軍民之家出金重修。

興國寺 ,在巨平山東北,唐元和二十年建,唐末兵廢,宋元祐二年重修,十四年僧宗顯重修。佛陀寺 ,在大伊山前。宋景定元年建,兵燬。明洪武三年僧大應重建。

古佛寺 在大伊後。宋皇祐二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僧大良重建。

元妙觀 在舊城西南。唐開化三年建,後燬。明正統間,道士李啟箴重修。

祥雲觀 在距平山,常有白雲氣生於上,故名「上真觀 。」 在治東一百里。明正統六年,道士劉道明重修。

玉泉菴 在青龍山,有石洞,洞上有石刻書,延祐七年建。

圓林菴 在青龍山下,舊廢。明正統三年,僧正《融全》重建。

《紫竹菴 》在青龍山,南唐時建。

善林菴 在板浦鎮,明正統初,兩淮鹽運司建。二仙觀 在清風頂。

彩雲觀 在南山紫竹菴東半里。

「蓬萊菴 」 《在白虎山》之陽。

後頂觀音寺 ,在青峰頭之後面北,俗稱為「北海觀音。」 白鸚紫竹,常現雲中。其開山僧號相空,立一石上,不避風雨,但餐松枝,如是者三年,天下人朝禮之。後所立石旁生菩提一株,益見神異焉。

贛榆縣

重光寺 「在治東。宋元祐五年建。元季燬,明洪武二年重建。正統九年,僧會祖澄重建。萬曆丁丑年,知縣顧鈐募民顧橋、劉棟重建。萬曆十八年,又建方丈五間。每歲祝釐於此。」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傾圮。僧海蓮募義次第修。

紫陽觀 在西門外紫陽橋。

重光塔院 在治西南三里。

大聖院 在治北二十里。

廣生宮 在城隍廟西

聖福寺 在治南二十里。

釋迦院 在治南五十里。

彌陀院 在治南七十里。

地藏院 在治東南五十里。

興福院 在治西四十里。

玉皇宮 在治西五十里。

觀音院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

祐德觀 在治西一里

興國寺 在治北三十里。

地藏菴 在城西南半里。

重明寺 在城于村

「延壽菴 」 在馬廠南首。

洪祖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邳州

洪福寺 ,在城北小山,因寺改名「洪福山。」 住持僧本貴修。

準提菴 在舊城大隄上。

觀音堂 在舊城大街,竹竿巷西。

龍興寺 在舊城南門外。

崇善禪寺 在羊山

昭惠觀 在舊州治東南。

白玉寺 在石羊埠,元至正二年建。

「半戈山寺 」 ,在泗河之南,舊出《金蓮》。

宿遷縣

壽聖寺 在舊治南。元大德四年建。明洪武三年,僧慈潭修葺,二十四年幾廢。永樂十年,僧善祥重建。天順八年,僧智兆重修,為本縣僧會司。《興國寺 》,在新治東門內,僧淨善新建。

竹城寺 在舊治東二十里。明洪武三年,僧淨塵創建。永樂十八年,僧善祥重建。

洪福寺 在治北瓦窯村一百里。

《沈黑寺 》:在治北四十里,僧沈黑建。

邵店寺 在治東北四十里。

堰頭寺 在治北七十里。

觀音菴 在舊治南門外。

龍泉菴 在司吾山,去治六十里,元延祐年建。「玉虛觀 」 在馬陵山。

孟城菴 在運河西,去治五里。

彌陀菴 :在馬陵山後,僧繼祐建。

普化禪林 知縣何東鳳建。

華嚴菴 :在馬陵山後,尼僧建。

《極樂菴 》在治北馬陵山。

淨土菴 在劉馬莊,去治一百里。

妙峪菴 在縣東南二里,僧離一創建。

睢寧縣

崇寧寺 明洪武十一年創建,在縣治後。萬曆十三年,知縣申其學改建于縣治東北角上。建大殿五間,中殿三間,大門三間,伽藍殿三間,習儀更衣廳三間,東西僧舍各十五間,週圍牆垣悉備。今圮於水。

考證

觀音閣 在崇寧寺後

元真觀 ,在縣治西北,不知創自何時。觀後三清殿三間,建於明弘治年間。殿西神藥室三間,鄉官公建。

金山寺 在彭家山,去縣三十里。

石屋寺 在董家莊社,去縣六十五里。

固兒寺 在黃山社,去縣七十里。

芹溝寺 ,在芹溝社,去縣三十里。有磚塔。普照寺 ,在治東北三十里。

范家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

白衣菴 在《塋桂集》,去縣二十五里,貢士周明遠建。

玉皇閣 在南關外一里。

蘇悉菴 在南關外一里。

護國菴 在縣治東南二里,監生王任久建。「甘露菴 」 在治東南。生員湯孫將建。

「慈雲菴 」 在東門外,貢生王應坤室人湯氏建。「百子堂 」 在縣治東北。

孫家堂 在縣北,邑人孫倫建,孫鎮重修。「大士菴 」 在縣治西,邑飲賓魏夢豸建。

華嚴菴 :在縣治西門外,內貯水陸藏經。。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