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七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五

  揚州府關梁考二

  揚州府封建考

  揚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五十七卷

揚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揚州府關梁考二       府志

[编辑]

興化縣

鹽務橋 在字橋里,一名「高橋」 ,即東嶽廟橋。中和橋 在字橋里,一名「登瀛橋」 ,即八字橋。東來之水,自此折而北,中和、「永福」 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然。

永福橋 在太平里,一名「長安橋。」

太平橋 在儲秀里,一名「滄浪」 ,即縣橋。

崇儒橋 在文林里,一名「崇福」 ,今稱文林。淌水橋 在文林里西大街。古名「惠政」 ,知縣傅珮塞之,今廢。

崇武橋 在西營一鋪,一名「馬橋水」 自惠政折而北,經此,出西關,今亦堙。

少府橋 在迎恩里。一名「迎恩」 ,即城隍廟橋。羅漢橋 在昇仙里寶嚴寺前。西接內隍水,南分一支入昇仙蕩。

毓英橋 在毓英里。一名「毓秀」 ,即南門高橋。廣福橋 在通利里。即東寺橋。水自中和橋北來經其下。

讀書橋 在通利里,即北門高橋。知縣詹士龍讀書於此。

富安橋 在通濟里北門大街。

玉帶橋 在中、營二鋪,與富安東西相望。知縣傅珮鑿玉帶河建此。

寧武橋 在西營二鋪。一名《英武》。

毓水橋 在西營二鋪

南津橋 即「南閘橋。」

濟民橋 即北閘橋

左家橋 在陽山里

通文橋 在《百花洲》上。

濟川橋 跨海陵溪,久廢。

土橋 在縣北十八里。楊侍郎果有記。

鳳凰橋 在縣北四十里長鄉,仲舍人居此。豐樂橋 在縣西河口鎮,與高郵州分界處。萬善橋 在勝湖里龍珠禪院前。森鑑禪師建。邑人袁繼鳳詩:「策杖迢遙謁上方,石頭路滑不須防。衰年司馬經秋病,落日垂虹飲澗長。分隔迷津思寶筏,到來彼岸即慈航。入門卻笑青青柳,漏洩東風一兩行。」 李國宋詩:「牛車真乘往來稀,法演無生有是非。愁絕津梁疲此老,不知岐路幾人歸。」

龍舌津 在城東

南津 在城南

寶應縣

嘉定橋 舊名孝仙橋,在縣東,跨市河,唐尉遲恭建。宋嘉定間改今名。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一年,知縣劉達重修。俗呼「縣橋。」

廣惠橋 在儒學東,跨市河,唐尉遲恭建。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一年,知縣劉達重修。俗呼「新橋。」

忠佑橋 在縣東南城隍廟前。明嘉靖四年重建,知縣聞人詮撰《碑記》。

通濟橋 又名「小橋。」

玉帶橋 在縣西,順治二年建。

倉橋 :在西門內,順治二年建。

瑞芝橋 在東門內。宋元豐三年建,產芝五莖,因名。明隆慶三年,邑人張元敬重建。

愛蓮橋 在儒學西

嶽神橋 在東嶽廟南

張仙廟橋 在張仙廟左。

便民橋 在東門外,俗呼「民便橋。」 元末廢,明啟禎間重建。

通海橋 舊名「遺愛橋」 ,在北門外邑厲壇西。明萬曆四十三年重建。

鐵橋 在北門外,邑厲壇東。

五里橋 在縣五里氾光湖口。

「《老和尚》橋 」 :在七里溝。

潘家大橋 在瓦溝溪

扛橋 在界首北

《智者》橋 在氾水。農夫朱國卿者,年七十,無子。

盡出所積白金建橋,喬侍讀名之曰「智者橋。」 白田渡 在南門渡口巷西。

三里渡 在縣北三里

《白馬渡 》在白馬湖邊。

黃浦渡 在黃浦鎮

𥟖城渡 在黎城鎮。槐樓渡 在槐樓鎮。

蔣家渡 在縣西十五里。

晏村渡 在縣西南七十里。

五里涇渡 在黎城之西南。

泰州

迎恩橋 在南門內大街。

豐利橋 跨市河南水門,入第一橋也。自南村負草來鬻者,多聚於此,俗呼「高草橋。」 舊名「募春」 ,宋淳熙三年建,近圮省祭,夏時雨募修。

登仙橋 宋乾道元年建,南水門,入第二橋。樂真橋 「宋淳熙十二年守萬鍾建。嘉定七年守李洪重建,南水門,入第三橋。」

嘉定橋 在街心。宋紹興十年,王守創開東西市河建此。嘉定七年修,以年號名。明洪武七年,守張遇林重修。舊名「日中橋」 ,俗名「八字橋」 ,又名「小市橋。」

太平橋 宋淳熙十一年守萬鍾建。嘉定十一年李駿重建,又圮,明洪武三年守張遇林建,南水門,入第四橋也。以近稅務,俗呼「稅務橋。」 泰寧橋 宋淳熙十一年守萬鍾建,嘉定十一年李駿重建,南水門,入第五橋也。

王家橋 係板橋。《舊志》不載。

迎准橋 在北門內。今名「且樂橋」 ,俗呼「姐姐橋。」 以上諸橋,皆跨市河。

北水關板橋 《舊志》不載。

太和橋 即今州橋,以近州故名。或云上下有圈,名「週橋。」 或云周孟陽建,名「周橋。」

鳳凰橋 在州治南,跨長堤舊貢院前,今廢。「度僧橋 」 ,在南山寺西,今存小磚橋。

天寧橋 在光孝寺東。宋嘉定十三年,守李駿建。寺舊名「天寧」 ,故名。

伏龍橋 在州治西南。舊傳宋太祖從周世宗兵至泰,避難橋下。及太祖受禪,遂名。今惟「片石」 、「三思橋 」 以近州令訟者至是三思而行,故名。今為溝。

嘉慶橋 以橋成於嘉定、寶慶之間而名。淳祐元年,守陳垓修,今改為「板橋。」

經武橋 宋嘉定十三年,守李駿開新河創教場建。

金蘭橋 :跨太子港上。以易「斷金如蘭」 之義名之。

利名橋 宋淳熙十二年,守萬鍾建。明洪武二年,守張遇林重修,又名「泰寧。」

小橋 :「跨《東市河》。」

又小橋

如皋縣

宣化橋 在縣治南,舊名「閘橋。」 邑人劉士茂捐修。

惠政橋 在縣後,東西各一。

通江橋 在縣東

迎春橋 在縣東

安定橋 在縣東南

集賢橋 在儒學東

雲路橋 在儒學,左右各一。

楊家橋 在縣東南

豐樂橋 在縣西

謝恩橋 在縣西

德義橋 在縣西北。鄉耆陳元復重修。

霞山橋 在縣西北

紅橋 在觀音堂左右各一。

慶裕橋 在北門外

玉帶橋 在城東。歲久圮,邑紳衿宗範鄧士英等捐貲修建。

西門外弔橋

通濟橋 在東門外

盧家壩橋 在縣東七里。

林梓橋 在縣東五十里。

通濟橋 在縣東四十里丁堰。

隆興橋 在丁堰西,舊名「鬼橋。」

豋津橋 在縣東六十里白蒲。

仁和橋 在縣東九十里馬塘。

迎恩橋 在馬塘

嘉定橋 在馬塘東

豐利橋 在縣東七十里。

卞家橋 。包家橋 。永豐橋。

永寧橋 。魚骨橋 、「安橋。」

歐家橋 以上七橋俱在豐利。

磚橋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掘港。

東賓橋 在掘港

汊陵橋 在縣西三里

鎮安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十九都。

窯子橋 在縣西一里

倉橋 在縣西潘涇。舊為便民倉,今為倉池境南橋。

菖蒲瀝橋 在縣西九里。

楊花池橋 在縣南十八里。

宋家橋 在縣南十九里。

大名河橋 在縣南三十里。

王莊橋 在縣南八十里。

沿江馬橋

立發橋 在縣北三十里。

惠民橋 在西場鎮

通州

平濟橋 在州治前。宋太平興國間,郡人劉義等造。明正統間,郡人陳敏構亭其上。萬曆四年,知州林雲程易石。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王廷機重建。

中正橋 在察院左。唐總章二年,郡人張景芳造。

文武橋 近儒學與守禦所。旁有大聖廟,俗又名「大聖橋。」 宋淳熙八年,郡人王覺壽造。

崔家橋 在錦繡巷口。宋建炎間,郡人崔敦熙造。

文津橋 在學前,一名「泮宮橋。」 郡人張元芳重建。

樂家橋 在大聖廟北

丁家橋 在樂家橋北,皆東西跨河。

元武橋 俗名「五鋪橋。」

印虎橋 在元武橋東北。

印龍橋 ,在印虎橋東,一曰「浴豐」 ,以河塞廢市橋 ,在平濟橋西。

虹橋 在市橋西。宋開慶元年,郡人姚亮等造「展龍橋 」 ,在虹橋西。

玉帶橋 在展龍橋南。明洪武中造。

鳳凰橋 在玉帶橋南

小石橋 在寺街後

拱辰橋 在小石橋北,明隆慶二年,指揮秦鵬建。

黃家壩橋 在拱辰橋西北。

通聖橋 :在東水關內。

通賢橋 在學前

通天橋 在西水關內

東水關橋

西水關橋 俱在城外

通濟橋 即南門弔橋。元至元中,郡人周茂等建。明天啟元年,郡人陳實功易名。

望仙橋 在通濟橋南。元至正六年,郡人趙公造。明成化中,兵部員外徐宗重建。

鎖瀾橋 在東嶽廟前

江家橋

馬家橋 俱在興化寺東。

避風港橋

眾安橋 在望江樓外。明萬曆四年,知州林雲程重建。

澗橋 在望江樓外一里。明洪武中,郡人沈萬三造。天啟四年,陳實功易石。

段家橋 在望江樓外二里。

永豐橋 在望江樓外三里。

白塘橋 在城東三里。俱陳實功重建。

三元橋 在東門外。明崇禎中,郡人張元芳建。龍津橋 在崇川書院前。明正統中,知州孫徽構木為之。成化中,知州鄭重易石,舊名「龍王廟橋」 ,判官史立模改今名。

石磊橋 在龍津橋右,又名「迎春。」 明正統中,知州孫徽造。

板橋 在城東

永慶橋 :郡人徐文耀造。

高橋 二橋俱在城北

端平橋 在西門外,郡人王覺壽等造。明正統中,知州劉復、孫徽相繼重修。

積善橋 一名「起鳳」 ,又名「豐樂。」 明天順中郡人崔廣造,成化中陳昺易石。

鐵錢橋 石有錢紋,今廢。

永興橋

灣橋 郡人顧能造

延慶橋 、便民橋 、興濟橋。

通濟橋 在白蒲鎮。落成之日,龍見於河,又名「見龍。」

天生港橋 在西鄉

魚骨橋 在餘中

拱聖橋 。飛龍橋 。米市橋。

太平橋 俱在石港

太平橋 在西亭,士人楊彬造。

平政橋 。「澄清橋 。」 「川上橋。」

龍門橋 俱在海門

揚州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淮南王 英布高祖四年秋七月封。

《荊王 賈》高祖從兄六年春正月封以淮東五十三縣。

淮南厲王 長,高祖子。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擊殺荊王賈遂立長為淮南王,兼有衡山郡地。後遷死。按《通鑑》,衡山去六安西南九十里。淮南王 安長子。文帝六年冬十月,淮南長謀反,廢徙蜀,道死。十六年,封長子阜陵侯為淮南王。

淮南王 喜,城陽王章子,文帝封,後仍徙城陽。《江都易》王 非,景帝子,前二年封汝南王。吳楚反,討平之,徙王江都,治故吳國。子建嗣,元狩間反,自殺,國除。

廣陵厲王 胥,武帝子。元狩元年,淮南王安謀反,自殺。六年夏,立胥為廣陵王。宣帝五鳳四年,廣陵王胥有罪自殺,國除。元帝《初元》二年,復立胥子霸為廣陵王。

《廣陵王 子荊》,《光武》建武十四年封永平十年荊有罪自殺封荊子元壽為廣陵王。

《淮南王 允》武帝太康十年冬十一月立皇太子允為准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

廣陵王 遹淮南王允子武帝孫後惠帝立為太子。

淮南王 子孟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誕反廣陵伏誅立子子孟為淮南王。

淮南王 叔彪高宗太建八年封。

後魏

廣陵王 羽,孝文帝弟。太和元年封。羽薨,子恭嗣。建明二年,爾朱世隆立廣陵王恭為帝。《北齊》

淮南王 仁光武帝子河清二年封。

廣陵郡王 元儼太宗子太平興國二年封廣陵郡莊孝王 宗誼濮王允讓子。

廣陵郡康簡王 德《雍魏王廷美子》。

鎮南王 脫歡,世祖子。至元二十一年,封鎮南王 。帖木兒不花,泰定帝泰定三年,封鎮揚州。子孛羅不花襲。

揚王 陳恭外戚。太祖洪武元年追封。

揚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江都縣附郭。

「府治 先在開明橋西、駱駝嶺,明洪武三年,知府周原福移建通泗橋西北。天順間知府王恕、成化間知府郭岑、弘治間知府王鐸、正德間知府孫祿相繼修拓。」 中為正堂,堂後為川堂,東西軍器庫、大積庫,兩廊列吏廨,中當甬道,立戒石亭。前為儀門,左為鑾駕庫,右為土地祠。儀門外為二門,左為理刑廳,今裁署存廳。南為清晝堂二門右南為司獄司,前為大門,川堂之後為知府宅,西為庫、官宅、吏舍。陰陽學之左有縣官廳,東南隅有衛官廳街東西各有門,構樓其上,東曰「望海」 ,西曰「奠江」 ,置鐘鼓於二樓上。「申明」 、旌善亭俱在府治東。

清軍同知署 在府治街南。

江防同知署 在府治左。

管河通判署 在府治右。

督糧通判署 在「管河廳」 相近。

江防同知分署 別建瓜洲。

經歷署 在管河廳前

檢校署 在經歷署相近。

照磨署 在檢校署相近。

督撫都察院 在府西南。

海防道 在府東南

鹽法察院 在開明橋東南。

兩淮鹽運使司 在大東門外。

遊擊府 在教場西

戶部分司衙門 在「鈔關」 內。

廣恤所 在府治西

「盤詰廳 」 在各城門內。

稅課司 在南門內

瓜洲稅課司 在本鎮通江橋西。

陰陽學 ,在府治大門左。

醫學 在府治大門右

僧綱司 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明真觀

軍儲倉 在府治東

義倉 在廣儲門

江都縣治 舊在城慶年坊。宋建炎後,徙桂枝坊。元徙治北關外。明徙儒林坊。洪武七年知縣盛惟中建。正統七年知縣陳驥、成化十年知縣陸愈先後重修。堂後為知縣署。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主簿署西

東察院 在府治左

西察院 在府治右

漕儲道 在瓜洲鎮

「甎廠公館 」 在瓜洲鎮。《甘泉新署 》在《甘泉鎮》。

邵伯巡檢司 在縣北四十五里。

瓜洲巡檢司 在縣南四十里。

萬壽巡檢司 在縣東四十里。

上官巡檢司 在縣西六十里。

預備倉 六處一在西門內,一在邵伯鎮,一在宜陵鎮,一在豐樂鄉,一在揚子橋,一在大橋鎮。便民倉 在便益門外。

養濟院 在北門外

外州縣

儀真縣治 在城內西北隅,即宋真州治也。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知縣賈彥良因州治舊址建。永樂中知縣王愷,正德中知縣楊文俊,嘉靖初知縣熊彰,隆慶初知縣申嘉瑞,相繼修拓。

皇清知縣童欽承、胡崇倫再修,堂後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今廢

典史署 在舊主簿署前。

漕撫行臺 在縣東南,今廢。

察院 一在縣東儒學右,一在城隍廟東。明萬曆間,知縣唐邦佐復建二所於資福寺左,鹽法公館

舊江口巡檢司 在縣東南十里。

稅課局 在縣南一里

清江閘閘官廳 在縣東南二里。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俱在縣治相近。

廣實倉 在澄江橋東

預備倉 在縣東一里

泰興縣治 南。唐時建於柴墟。宋乾德後徙今城,在東北隅。明洪武二年,知縣呂秉直改建。天順八年,縣丞張淮重葺,堂後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正堂東。今官裁,署廢。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 在縣東

公館 在縣西

口岸鎮察院 在跨鶴橋北,名「柴墟館。」

口岸巡檢司 在城西四十五里。

黃橋巡檢司 在城東四十五里。

印莊巡檢司 在童橋鎮。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相近。

僧會司 在慶雲寺

道會司 在延祐觀

預備倉 在儒學東北

兌軍倉 在周家橋

高郵州治 ,明洪武元年,知州黃克明建。正統後,知州韓簡、謝在、李襲芳先後修拓。堂後為「知州宅。」

州同知署 在正堂東

州判署 在州同署前

管鹽判官署 在正堂西,今裁。

吏目署 在州判署前

東察院 「在州治前。」

西察院 在州治西

工部分司 在州治中市橋西。

府館 在中市橋北

泰郵公館 在盂城驛

時堡巡檢司 在州東北百二十里。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俱在州治相近。

廣儲倉 在高公橋北

預備倉 在市河西,有東、西、南、北四倉。

兌軍倉 在北門外

興化縣治 在城北隅。明洪武元年,知縣徐士誠建。嘉靖間,知縣陳洪範、胡順華增修,堂後為「景范」 ,堂北為知縣宅。

縣丞署 主簿署

典史署 俱分列堂之東西,今主簿裁署廢。察院 在縣治東。

府公館 在察院東

稅課局 、河泊所 今俱廢。

安豐巡檢司 在縣東北六十里。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寶應縣治 。明洪武十一年,知縣劉維則建。嘉靖中,知縣聞人詮、馬仲芳、蔣遵正、李纘、陳可大相繼修建。縣署在堂北。

縣丞署  主簿署

典史署 :俱分列堂之東西。

察院 在縣東

工部分司 在「槐樓鎮。」

府公館

南湖館 在南門外

《北城館 》在北門外。

河泊所 在東門外

槐樓巡檢司 在縣南二十里。

衡陽巡檢司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預備倉 在縣治西

泰州治 在城東北隅。明洪武三年,知州張遇林即古海陵縣基建。景泰間,知州劉綸、成化間知州陳志先後修刱。知州宅在堂東北。

州同知署 在堂之西北。

州判署 在堂西

吏目署 在堂東

巡撫察院 在州治東

海防兵備道 在州治南。

東察院 在州治東南

府公館 在州治南

稅課局 在州西南

河泊所 在北門

海安巡檢司 在州南一百里。

西溪巡檢司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寧鄉巡檢司 在州北六十里。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如皋縣治 ,明洪武元年,知縣宗行簡建。正統間,知縣曹立、弘治間知縣劉文寵相繼修葺。知縣宅在堂北。

縣丞署 在堂東

典史署 在堂西

察院 在縣治東

府館 在縣治西

石莊巡檢司 在縣南六十里。

掘港巡檢司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

西場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

通州治 ,明洪武元年,知州熊春建。正統後,知州孫徽、徐澤、傅錦、蔣孔暘、夏邦謨、鄭舜臣、屈希尹、林雲程先後修葺,堂北為知州宅。

州同知署 在正堂東,今裁廢。

州判署 在正堂西

吏目署 「在正堂稍南。」

察院 在州治東

石港場察院

海防道署 在察院西

河泊所 在南門外

公館 在西門外

稅課局 在南門內

狼山巡檢司 在白蒲鎮。

石港巡檢司 在石港場。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通濟倉 在察院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