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1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十五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五
太平府兵制考
太平府物產考
太平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八百十五卷
太平府部彙考五
[编辑]太平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整飭池太》兵備道」 一員,以按察司副使領之。康熙三年,併安慶一府入池太道,駐池州。康熙六年間,以兼領關榷事,仍駐蕪湖。隨奉裁省建陽衛 守備一員,千總四員,駐郡城,專司漕屯,不與城守。
蕪采營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經制馬步戰守兵丁四百五十名。
「總督部院」 標下遊兵營 把總一員,防守江汛,駐當塗采石鎮。
分防各汛
「蕪采營 」 中軍守備一員,統領馬步戰守兵丁,駐郡城。
城內防兵五十五名
分防
《塌橋 》烏溪 葛家渡。
王家潭 「多福 」 、大小花津。
《陶墅村 》《釜山 》《新巿》。
丹陽 博望 長流嘴。
沙埂鎮 鄉庵 、唐溝 、黃池、湖陽 以上諸汛,共防兵一百三十八名。采石汛 ,防兵十名。
橫山汛 防兵十名
新開眼汛 :防兵十名。
演武場 在北關外
「蕪采」 營 遊擊一員,把總一員,統領步戰戰守兵丁,駐城內分防。
清水河 、七里窯 、落篷灣 :以上諸汛,共防兵一百五十五名。除事故兵丁在外,演武場 在東關外。
《蕪采》營 :把總一員,統領馬步戰守兵丁,駐城內防守。計防兵三十名。
演武場 在東關外,演武廳一所。康熙六年,知縣郭衛城建旗鼓臺一座。
太平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穀屬
秈稻 、晚稻 、糯稻
黑稻 、大麥 、小麥、
蕎麥 、黃豆 、青豆
黑豆 、菉豆 、《豌豆》
蠶豆 、「赤小豆 、《白小豆》」
蔬屬
芥 、芹 、莧。
萵苣 、油薹 、《苦蕒》、瓢兒 、烏菘 、竹筍。
百花頭 、雞頭 蓴
薤 ,「蕨 、薺。」
果屬
梅 、杏 、桃
李 ,《石榴 》《銀杏》。
櫻桃 、林檎 、棗。
枇杷 、《梧桐子 》《梨》。
栗 ,橙 、橘。
葡萄 菱 、芡。
藕
木屬
柏 、榆 、柳
楊 ,桑 柘
桐 、槐 、椿。
樗 ,楓 楝。
橡 櫟 冬青。
烏柏 ,松 杉。
竹屬
筀竹 、茅竹 、水竹。
《斑竹 》《紫竹 》。《苦竹》。
花屬
梅 、蠟梅 、《桃》
《薔薇 》《月季 》。《酴醾》。
蜀葵 、《鳳仙 》《玉簪》
木樨 菊 。「雞冠。」
玉蘭 、《繡毬 》《木香》
《蓮 秋海棠 》。《玫瑰》
水仙 、山茶 、《罌粟》
草屬
藍 紅花 箬葉。
鳳尾 、牛筋 、鵝腸
羊蹄 薜蘿 酸漿。
茅 莎
羽屬
鷗 ,《鳧 鴈》。
燕 鴝,鵒 鳩。
《啄木 畫眉 》。《百舌》。
鸕鶿 :布穀 ,鷺鷥。
鵪鶉 黃鸝 ,鶺鴒。
毛屬
虎 、獐 、鹿
貍 、兔 狼
狐 、貛 、猴鱗屬
鰣 鰉 鮰鱭 ,比目 河豚。
土石屬
白土 ,出當塗姑孰鄉廣濟圩白雲山,一曰「白土山。」 取土白色,燒瓦堅白,又用以粉物。
「石炭 」 ,即「煤炭」 ,出赭圻山,土人鑿山為穴,橫入十餘丈,用以鍛鍊鐵石。
寒水石 《宋太平圖經》云:「出蕪湖荊山」 ,今不產石墨 。《宋太平圖經》云:「按《方輿記》,梁大同九年,鴻臚卿傳詔往姑孰翰壁山采石墨,在當塗縣東北四十里。今無采者。」
石碌 舊《志》:「唐開元中,於南陵仁義鄉置石碌場,因其地產,百姓因便輸納。」 今繁昌即南陵析五鄉置者。舊采石碌處,今莫考焉。又采石望夫磯下,尚有綠石,土人亦有採用作顏色者,然不甚佳。
膏風 ,繁昌土人掘洿下地,得黑土,燥之可以炊,燄盛而色綠,或疑劫灰即此是山煤外又有此一種也。
貨屬
茶 製用炒,俗名「炒青繁產。」
《凍綠布 》繁昌迎熏門外有泉曰「烏泥井」 ,土民當寒沍時,以此水凍綠,色倍鮮明,他水凍者不及也。
麻 :有黃麻、白麻、檾麻、苧麻數種。棉 山地多種之,花作絮子壓油。
青靛 圃,人習以為業,販者多收之。
漆 ,本作「桼。」木汁可以。《物》樹高二、三丈,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出繁昌山中,俗呼「金漆」,然亦間有,不多。
紙 《繁昌》紅花山出,又土名「高墈」 ,二處紙戶造紙。
草蓆 ,出繁昌徐沖地方,俗即呼「徐沖。」 蓆甚粗,價賤,與蘇州者不同。
山炭 ,以木燒閉成炭,用栗樹者佳。
石灰 一名「石堊」 ,燒青石為灰。有風化、水化二種。取鍛石置風中自解者,有力;以水沃之,熱蒸而解者,其力稍差。亦繁產。
窯器: 出荻港,土製粗器,最堅厚。一種小竈勝於銅鐵,煮藥尤佳。桐油, 山間所出。桐樹子取壓油,用以澤物,亦可入漆。
竹器 其類不一,繁昌尤多。業此者多住金峨山下,俗甚便之。
太平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本府。〈當塗縣附郭。〉
漢牛渚巖 ,將軍孫桓守此。後周瑜、陸遜亦屯兵作鎮。
「三國吳思瑾亭 」 即今采石館驛。「皇華亭」 ,昔人思周公瑾而作,有碑記在驛壁。宋淮西總領吳槻建,江東漕運真德秀書扁,元廢。
晉,燃犀亭 在采石牛渚磯上。溫嶠平蘇峻,還鎮至此,燃犀燭怪,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
車馬,著赤衣幘。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
桓公井 在白苧山,晉桓溫鑿。
掛袍石 在白苧山西。晉桓溫率賓僚燕飲,醉後掛袍於上。
誓清堂 在黃山。祖逖渡江擊楫誓師於此。宋嘉熙己亥,吳淵重建。淳祐丙午,陳塏修葺,以米芾所書「極目亭」 三字易之。
賞詠亭 在采石驛前。晉謝尚鎮采石,月夜泛舟,聞別艇詠詩,邀與談論達旦,知為袁宏,薦於朝。後人作亭志之,今廢。
《謝公城 》,謝尚鎮采石,築城轉水塘,其旁有鐸角橋。
宋凌歊臺 在黃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世傳即宋孝武帝避暑處。
齊謝脁宅 在青山之椒,即今「保和庵。」
謝公井 在青山保和庵前,今名「謝公池。」 陶弘景書堂 、丹竈 俱在橫山,為陶弘景煉丹處,即丹竈寒煙及五井也。環天碧嶂,雲物最奇。
「梁望江樓 」 在慈湖慈姥山江滸,俗傳昭明太子讀書處。
唐十詠亭 在府城東。李白有《姑孰十詠》,因以名亭。
李白宅 在青山之麓。白至姑孰,依塗令族人李陽冰見茲山幽邃,營宅以居。
「謫仙樓 」 即「太白祠」 ,始基於唐,復建於明。
皇清順治中,被焚。知府胡季瀛、推官許巖光、知縣葛
元福命僧募眾重建,規模較前弘麗。樓下《蕭雲從畫壁》,四樓後原有「清風亭」 ,即其地建殿,肖太白像祀之。
捉月亭 即「暮雲亭」 ,陳塏修,元廢。相傳太白泛舟醉狂,從水中捉月,故名。
「暮雲亭 」 在采石鎮唐賢坊神霄宮內,因元廢捉月故,新建。此乃藏李白《宮錦》處。
周惟長宅 在橫山
王居巖宅 在青山
宋潘閬宅 即今郡學基。
采石石塔二座 一在采石河北,樊若水命僧建,繫纜以造浮梁者。一在古唐岡,胡白虎建。郭祥正宅 在東街二條巷壽俊坊。
陳規宅 在東街成賢坊。規官少師,與劉琦極力破敵,因名其所居里《成賢》。
羅彥輔宅 在西長街
「李左司宅 」 在《薛店市》。
孟公亭 在官圩東岸。宋知州孟知縉投身救水,水為之卻,故祀之。
元張鐩宅 在東街,有孝蓮池。元郡守董章表其閭曰「孝感。」
遇龍亭 在采石磨盤山。昔朱化隆遇明高帝於此。高帝問其名,對曰:「化隆,喜音與化龍相似。大為嘉賞。」 後人作亭以志,今廢。
陶安宅 在東街昭文坊。
范常宅 在府學南忠節坊。宅中古柏,銅質苔斑,有干霄攫雲之勢。今尚存。
「雙桂堂 」 在都城東街,為李習、李翼建。
柏山亭 在府內後堂北。明洪武間,命皇太子展鳳陵,因至太平府訪渡江遺跡,存問一條巷陳迪家,即太子所生處,賜白金五十兩。太子駐柏山亭後,郡守不敢居,用貯儀仗。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李之英毀亭,得小匣內絨繩。
一條,小刀一把。未幾,李及於難。
碧雲亭 在府子城上。宋太守何昌言建,後改為「麗譙樓」 ,今廢。
絳雪亭 在郡圃中,按《明一統志》:「舊名杏花村,宋郡守楊倓改今名。」
官梅亭 在郡圃霜蕤亭南,宋吳淵建,元廢。駐春亭 在郡圃霜蕤亭南,宋吳淵建,元廢。清風亭 一在郡圃,宋吳淵建,元廢。一在萬壽寺西湖上,明巡撫周忱移建采石翠螺山謫仙樓後。
生雲亭 在郡圃,宋洪邁建,元廢。
照碧亭 在郡圃窈深堂東。瀕池,元廢。
少休亭 在郡圃,與「照碧亭」 相對,瀕池,元廢。霜蕤亭 在郡圃熙春臺東,元廢。
平遠亭 在縣圃,宋吳淵建,元廢。
杏壇亭 在府學大成殿東。宋紹興十三年,郡守鄭松年建。明廢。
仰高亭 在縣學南池中,四面皆水,為弔橋以通往來。明洪武九年,當塗令王俊建。永樂十五年,知府徐敬暨教諭王振、訓導洪幼捐俸重修。
後廢
手詔亭 在縣門外,宋趙汝勣建,元廢。
南州亭 在清源門外,陳貴謙建,即「接官亭」 ,元廢。
聽江亭 在南津門外。宋乾道七年,洪遵重建,元廢。
姑孰亭 在下門浮橋中,李白有記,或以為即姑孰堂者,非。
折柳亭 在城西江口五里,元廢。
半山亭 在縣東景山二里。明洪武八年,當塗縣知縣王俊建。永樂十五年,知府徐敬重修。極目亭 在黃山巔,與凌歊相倚。宋廢扁移「清誓堂。」
四望亭 在白苧山椒。張瓌創建,楊倓重修,元廢。
湖山「煙雲亭 」 在縣東三里月盤山,據遊觀之勝,今廢,遺址存。
時雨亭 在月盤山。祀龍神,旱禱輒應。
月盤亭 在月盤山,一名「三遊。」
景風亭 「在月盤山」 ,今廢。
《百花頭上亭 》在尼山巔,元廢基址存。
談笑亭 在采石白鶴觀北山坡上,郡守按閱水軍之所,元廢。
觀瀾亭 在縣北蛾眉亭左二十五里,元廢,基址存。
江山好處亭 在縣北二十里,蛾眉峰左,今廢。蛾眉亭 在縣北二十里,據牛渚陡絕之壁。熙寧三年張瓌建。遠眺二梁,嫣嫵如黛。《擁翠》亭 在藏雲寺,今廢。
雙蓮樓 即下南門城樓。宋乾道八年,常平倉後池產雙蓮花,知州胡元質建此樓以誌慶。明廢。
姑溪樓 在南城門上,宋乾道二年,吳芾建,元廢。
璇魁樓 在城內西街。本名「熙春」 ,岳珂易名「慶豐」 ,馬光祖易名「擢桂」 ,牟子才易茲名,元廢。揮麈堂 在郡圃,臨大池,舊名「近民」 ,吳淵重建,易茲名,元廢。
窈深堂 在郡圃揮麈堂後,吳柔勝立,吳淵重修,元廢。
橫碧堂 在郡圃清風亭東。舊名「碧雲」 ,吳淵重建,易茲名。元廢。
玉春堂 在縣治後,宋趙汝勣建,元廢。
開見堂 在府學浴沂橋南,周葵建,元廢。復禮堂 在府學進德堂後,丘岳建。宋寶祐二年燬於火。明年春,吳淵重建,元廢。
序賢堂 在府學。宋徐清叟建,元廢。
三登堂 在行春門外。宋慶元四年,倪思建。端平二年,鍾震重修,元廢。
姑孰堂 在湖孰門外,南臨姑溪,北負郡城。宋嘉祐中,朱從道建。乾道三年吳芾重修,元廢。懷古堂 在凌歊臺後。宋乾道四年,吳芾建。淳祐六年,陳塏修,元廢。
意一軒 在府學,舊名深谷,蓋取《盤谷》之意。徐清叟易茲名,取周濂溪「窗草不除日與自家意思一般」 之義以名也。元廢。
坐嘯軒 在府治後,宋吳淵修,久廢。
黃山塔 在黃山嶽廟後,建置、修葺未詳。金柱塔 縣西二里金柱山。縣令章嘉禎建,鄧光祚竣其事。初議起九級,後貲不繼,改七級。下有「端都御史」 犀帶一圍,為鎮基物。
凌雲塔 在邑東凌雲山巔。明嘉靖間建,議者取為「文峰。」 不意塔建而武益盛,文運莫振,議者又以塔為「戟剌」 之象踣之。迄萬曆四十三年,御史駱駸曾與知府何士林復建,增高益丈,下構廈房圍繞。不數年房圮。今塔存。
薛家窪 《明朝小史》曰:高帝初渡江,至采石,駐薛嫗家,饑甚,坐穀礱架上,問嫗:「此何物?」 對曰:「礱床烹雞為食。」 問曰:「何物?」 對曰:「鐓雞飯以大麥,曰『仁飯』。」 帝聞之默喜。蓋「登基」 、「龍床」 皆吉語也。迨天下已定,召嫗賞之。人傳其事為美談,而薛家窪之名遂著。
《南禪寺鐘 》「明崇禎十四年,寺殿災,光烈百里。大鐘飛起,鏗然空中者久之,漁人聞其東南去也。」
南禪寺石鼓 ,唐貞觀間,崔氏宅改寺。吳國公尉遲公來刺,迎二石鼓于石臼湖,壯觀。其門相傳為石季倫家物。石色輕紫玉潔,一線中分徹底,蓋兩石合成者,亦奇物也。
《古柏 》橫山大聖院古柏,高十丈,大於車輪,非唐宋間物,則院之從來可知矣。
黃山《石上詩 》凌歊臺旁一巨石,上有字跡,年深為風雨苔蘚所蝕,莫詳何字。徽人鮑山、潘之恆輩,偶至其處,反覆詳玩,終莫能曉。夜夢一丈人翠衣長髯,向鮑云:「子輩朝來繹石上字耶?此石吾友也。」 宋人徐復之題詩云:「巨石如巨人,峻立山之側。古今不復知,疑剖和氏璧。」 予感子輩探索之意,故來告丈人。蓋石旁古松也。
飲馬池 在石城山。相傳熊繹飲馬之所。八角井 在石城山。亦傳熊繹居此,所鑿。吉祥寺古松 ,徐知訓圖李昪避此樹下。是松在南唐已蔽人矣。竟陵鍾惺亦比之「燕山石松」 也。
《巢雲亭 》在當塗青山白雲寺。
蕪湖縣
春穀廢縣 在陶莘圩。孝武時,改春穀為陽穀。安帝時,併陽穀入蕪湖縣,遂廢。今為普照院。晉王敦城 在今縣東。敦鎮姑孰,築城於此。張伯玉詩云:「不作忠良臣,高城有何益。」
南豫州城 ,在縣東北一里。《金陵志》云:「姑孰之南,淮曲之陽,晉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治蕪湖」 ,即此。
上黨郡城 ,在縣西南五里。晉孝武寧康二年,上黨百姓南渡,即蕪湖地僑立上黨郡及襄垣、逡遒、定陵三縣以處之,即此。
宣春城 按:《輿地紀略》亦在蕪湖,今邑東尚名宣春門,殆晉時徙置,當宣城、春穀之間,建為此城,遂合兩地而名之耶?姑志以備參考。
于湖廢縣 ,晉太康中,分丹陽縣之南境置邑。《括地志》云:「縣東四十里有圩,曰威保圩,古丹陽于湖縣廢址也。」
《淮南郡 》,晉成帝時,百姓南渡,乃於于湖僑立淮南郡,即此。
七磯官窯 在縣北十五里。六朝建都石頭城,嘗於此燒造城甎,有窯基五座,土人時掘地得甎瓦,後被民間侵占。弘治間,清理窯基,改田四十畝。縣令張伯祥申為學田。後又被屯軍侵占,冒入南京羽林衛馬廠,學田遂廢。
夢日亭 ,在縣東北一里,故王敦城上。
玩鞭亭 在縣北二十里。太寧二年六月,王敦將舉兵內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駿馬,微行至于湖陰,察敦營壘而出。有軍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晝寢,夢日繞其城,驚起曰:「黃鬚鮮卑兒來耶?」 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類外氏,鬚黃,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見逆旅賣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騎來,可以此示也。」 俄而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已遠矣。」 因以鞭示之。五騎傳玩,稽留遂久。又見馬糞冷,信以為遠,不追帝,僅而獲免。二亭俱宋僧蘊緗建,遺址碑石俱存。
宋御書閣 在縣後西能仁院。宋盛時,路當上下衝要,常有守臣臨之。時頒太宗御製敕諭。淳祐三年,石懋建閣,懋自記。
滴翠軒 赭山廣濟院塔左旁,舊名檜軒,有扁云「山谷讀書處」 ,即山谷所書也,今遺址存。《舊志》云在塔後,又云改為十女廟者,俱非。十女廟自在赭山,非此地也。
韋許宅 在縣河之南,築堂扁曰《獨樂》。
張孝祥宅 在縣西南昇仙橋,有歸去來堂、禁蛙池 。昇仙橋西,張孝祥築堂成,鄰人江氏以池內群蛙鼓噪為讓,孝祥怒,取硯投之,應手而絕。今為巿垣矣。
清輝閣 在承天院後,宋建,元廢。
縣圃 舊有小道場,稍東有德初堂,直北有心閒堂,背負古城,面對大池,為堂曰「颺鳧」 ,曰「明遠亭」 ,曰「蘭波」 、浮香塢、奈月臺、遠香洞、蒸霞谷、欒里坡、煙霞境、水竹村,俱元廢。
雄觀亭 吉祥寺右。山之巔名「觀瀾亭」 ,西向,吳仁傑易以南面,有記。淳熙中,張似重記,張孝祥書扁,即八景中「雄觀江聲」 也。今無存。
吳波亭 在縣西,瀕大江。宋隆興二年建,張孝祥書扁,即《八景吳波秋月》也。明初,楊偁構字為迎送之所。後河水衝塌,遺址遂廢。
一覽亭 在赭山巔,邑人張應南建,趙崇玭有記。遺址尚存,即八景《赭塔晴嵐》也。
志喜亭 在神山巔。乾道七年秋,縣令沈端節禱雨李衛公祠,感應建亭,以東坡《喜雨亭記》中語命名。今廢。其上為三茅殿。
清風樓 為御史黃讓建,在驛磯山之陽。知縣劉憲、林世遠相繼修葺,以「東坡清風閣」 之舊額命名。大學士丘濬「記。」 近亦廢。
識舟亭 在鶴兒山,俯瞰大江,明朝建,舊名「八」
角亭崇禎四年,山陰王思任蒞榷蕪關,易今名。「中江塔 」 在縣西河水入江處,建於明萬曆,工未就。
皇清康熙八年,增建。
赭山塔 在縣北赭山廣濟院後。
「普同塔 」 三座,在縣西周家山六渡庵,僧在瀛募建。
雙高堂 在蕪湖。宋淳熙間,知縣朱似重修。「觀德亭 」 在蕪湖。明永樂五年,縣丞周宗溥重修。
繁昌縣
晉赭圻城 ,在縣西三十里延載鄉,桓溫築。梁南陵廢縣 。梁於赭圻置南陵縣,陳廢。唐陳商宅 在馬仁山。
王沖霄「洗硯池 」 在馬仁山,臨池洗硯,至今池水猶黑。
南唐張瑁宅 在黃山下,扁曰「義居。」
董季翁宅 在董公山下。
公孫捷宅 在公孫山麓。舊有廟,今廢。
宋焦蹈宅 在獅子山麓,地寬平,有焦家里井。仙壇石室 在浮丘內,有石几石案,洞門有拄杖跡。浮丘仙人遺蹤也。
縹緲臺 在舊縣後山巔,下瞰大江,前對濡須,茂林修竹,隱映左右。宋熙寧間,易「表裏江山。」 元廢。
北園 在舊縣寶山,元廢。
竇香亭 在舊縣治東
極目亭 在治南,俱廢。
射亭 在「縹緲臺」 側。宋熙寧元年,知縣蔡確建,後廢。
擁翠亭 在舊縣治東
挹清堂 在舊縣北。宋端平間,知縣鄭良臣修。元俱廢。
麗景樓 「在舊縣北圃」 ,宋熙寧元年,蔡確建,後廢。
艤舟亭 在舊縣治西濱江。元知縣韋繼遠建,久廢。韋號雪江,李習有《雪江記》。
翠麓亭 在清隱院北,元廢。
洗心亭 在圓照寺,今廢。
柱維亭 在縣東一里。亭成,即遭雷擊,今存其址。
觀多亭 在邑南金峨洞。
《官山塔 》「通邑文峰。」
陵墓附
[编辑]本府。〈當塗縣附郭。〉
三國吳景帝孫休陵 在縣東凌家山。明崇禎間,有掘出者,隨掩之。舊《志》以為在洞陽者,非。齊和帝蕭寶融陵 在縣北黃山,今嶽廟基是也。梁主蕭衍遣鄭伯禽摺殺之,葬此。
漢徐州牧陶謙墓 在丹陽鄉北。
陶雍墓 ,在丹陽鄉北。
陶超墓 在小朝山下,碑陰云:「漢徵君墓、陶氏諸墓 ,自夏舍人山南有陶氏諸墓,九十九塚,皆稱虛墳堆,相傳疑塚也,侈制不臣,內多磚甓。又有陶墓灘,亦數十塚。」 宋楊萬里云:「五代陵阜相近,志書不載,故不得妄稱耳。」
三國吳交州刺史陶基墓 在橫山之麓,地名「陶墓門。」 宋淳祐間,墓碑猶存。
晉交州刺史陶璜墓 在縣東六十五里。太守陶回墓 在小朝山下,與超同域。有石門二,石獅六,華表二,守墳奴婢五戶。
陶如海、陶登二墓 俱在超域,有碑陰云:「如海、道登父子相繼為忠孝墓。」
陶景仁墓 ,在陶墓東七十里。
「大將軍桓溫」 墓 ,在縣南十五里青山。北支尚有石人、石馬,製極精巧。
吏部畢卓墓 ,在郡南十里龍山。
蜀太守毛璩墓 。璩守蜀,發檄討桓元,部下焦蹤,襲殺之,葬縣南七里尼山圩。宋大明中,遣祭桓溫毛璩墓。
府君楊亮墓 在縣東十五里泊山南。亮,弘農人,楊震七世孫,為雍州刺史。桓溫北伐,亮仗策來歸。後從桓沖北伐,亮拔五州,進攻涪州。沖為慕容垂所逼,亮全軍而還。及死,瘞此地。碑陰有「故蜀將吏五百人」 名。宋知州楊倓移置郡學,今不存。
殷仲文墓 ,在縣南十五里。
梁南海太守陶黔墓 ,去縣六里。
陶芳覽墓 ,在縣東十里。
上柱國陶融墓 ,在縣東十里。
陶敦墓 ,在縣東六十五里。人代無考。
唐供奉李白墓 ,在青山西北麓。
賈島墓 字閴仙,范陽人,初為僧,韓愈更其服,舉進士,官水部郎中,不樂進取,客死。葬當塗城南二里省莊圩。鄭谷《弔詩》曰:「五字與八韻,俱為時所先。幽魂應自慰,李白墓相連。」
宋馬夫人墓 在縣南八里瑞柏院後。
夏舍人墓 ,在縣東六十里夏舍人山下。少師陳規墓 ,在縣南姑孰鄉青山之北。編修李之儀墓 ,在縣東北十五里藏雲山女仙祠側。
李左司墓 ,在縣東三十里薛店巿。
郡馬孫德昭墓 在博望鄉丁葛村。尚主無考。德昭,諡「忠烈侯」 ,賜葬地。曾孫應成,進士。
承直郎孫應墓 在甑山北之南村。賜葬及祭田三十畝,至今存。
「孫真人墓 」 ,在采石白鶴觀前左首松下,今塚不存。
元九女墩 在郡城北六里小神山下。相傳兵亂,一門九女不受賊污,相率溺於河塘。里人哀其死,合塚瘞之,故名。
張飛卿墓 飛卿,元健將,鎮采石,死於陣,葬翠螺山麓關帝廟前。陳友諒亂後,遂失所在。完顏權墓 ,在邑東凌家山。
明孫冨十墓 :至正乙未,明高帝渡江,冨十以行軍斷事翊運取太平,卒于軍。參謀李善長奏聞,賜城南周家山一區以葬。
學士陶安墓 在郡治北五里喻家鋪神山,洪武元年卒於江西行省。夫人喻氏,于金陵先卒,翰林學士宋濂撰《墓誌銘》。及安沒後,移櫬至姑孰合塚,遣學士朱彥暉賜祭葬。
右都御史李蕙墓 在馬鞍山。成化間,遣官督造,賜祭二壇。
右都御史端廷赦墓 在府城東北八里張塘。嘉靖三十二年,敕賜祭葬,予祭二壇,知府任有齡治葬事。
副都御史喻智墓 先葬喻家鋪長山,後遷斗兒山。嘉靖間諭葬,賜祭二壇。
右都御史倪嵩墓 在府城東十《里牌》。萬曆間,諭祭葬。
大學士何如寵墓 桐城人,江寧籍,萬曆戊戌進士,由翰林歷官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贈太傅,諡「文端」 ,予祭九壇。妻方氏封一品夫人,予祭三壇。諭合葬於太平府城東五十里歸善鄉之濮塘村。《蕪湖縣》。
楚干將墓 ,在縣東北九十里赤鑄山。
三國吳將軍周瑜墓 在城北周村鋪,吳置守塚戶也。而繁昌亦云有墓。《一統志》又載其墓於廬江。賢者之死,猶藉以為榮,固如是哉。
晉王敦墓 ,在縣東北周村,有大塚,父老傳為「敦墓。」 蓋敦嘗屯蕪湖,病,夢天降白犬囓之,俄卒,葬於此。
唐太史令李淳風墓 在江干半里許。明洪武間,知縣李行素渡江,見一棺隨波而下,令舟人取視之,上鐫字數行云:「唐朝李淳風,洪武水來衝。蕪湖李知縣,載我過江東。」 亟命載之。至江岸高阜,棺忽不動,遂葬於此。
宋金紫大夫石待問墓 皇祐二年卒,葬縣南二十里丹陽鄉。黃庭堅題其墓曰:「有宋賢良方正,贈金紫光祿大夫九調而不悔,自下劘上眉山石公之墓。」
太守石禹勒墓 在縣南二十里丹陽鄉。黃庭堅題其墓曰:「宋臨川守秉,直道不能詭,隨陷冤獄,終見昭雪。石使君墓。」
宣義郎石天麟墓 與蠻人力戰而死。詔贈宣義郎,葬城南二十里丹陽鄉。米芾書其墓曰:「宋故死節之士蕪湖石君墓。」
參軍陶居仁墓 元兵攻鎮江,居仁死,忠義大帥棺殮送回,不時頃至,家葬於邑東南二十里移風鄉白沙圩。
獨樂居士韋許墓 在縣治前數十步,居民室中,久莫知所自。然頗有靈異,雖小兒亦不能犯之,故其塚歷久自若。今銓部韋弦佩其後裔也。尋究得實,乃以價易其居,通神道達大街。元十女墓 ,在縣東四十里德政鄉。貞烈丁月娥率其家諸婦女死難,不為寇辱者。
明副千戶萬通墓 父榮,石城二都人。以屢從征討功,授管軍百戶,守太平。洪武初,賜田三百餘畝,在神山前。子通嗣,又以功陞瀋陽左衛,世襲副千戶。三十六年卒,賜葬「神山。」
都御史杜智墓 在縣赭山之陰。正統十二年
遣官諭祭營葬如制
繁昌縣
漢定遠侯班超妻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黑沙洲,有碑記。
三國吳將軍周瑜墓 在十八都,有周瑜墓里。將軍黃蓋墓 在十八都有渡,近墓號「黃墓渡。」 明都御史吳琛墓 在春穀鄉麟山下。明成化間,遣官諭祭葬。
都御史嚴升墓 在延載鄉。祭酒陳敬宗撰《誌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