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3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三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二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六
鳳陽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鳳陽府戶口考
鳳陽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二卷
鳳陽府部彙考六
[编辑]鳳陽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编辑]府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鳳陽縣附郭。〉
鳳陽府儒學 在譙樓西雲濟街。明洪武十八年,建國子監。十九年改為鳳陽府儒學。廟中大成殿,兩廡肖聖賢像,列興賢、育秀坊於戟門外。景泰間,知府仲閔修。成化間,知府章銳開大成路,置生員內號房,建尊經閣。弘治間,知府孟俊修。嘉靖十年命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州縣悉如其制。崇禎四年,災於火。六年,知府徐世廕修建大成殿五楹,明倫堂三楹,東西兩廡各九楹,東西齋房各五楹,尊經閣三楹,前戟門三楹,東西坐房各一楹,名宦祠三楹,鄉賢祠三楹。泮池前大成門一座,東北啟聖祠、敬一亭、土地祠。射圃。西魁星樓、教官宅。東首大門三楹,內東角門一楹,外櫺牆一圍,東西門樓各一座。歲久漸就傾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戴斌、司李黃貞麟《略》修其左右。
齋房、尊經閣、敬一亭、魁星樓,未竟厥功。至十八年知府耿繼志蒞任之始,於晉謁時瞻顧惻然,遂於十九年冬捐俸倡始,又申請鳳廬道孫蘭,率同同知劉芳聲、劉忠國暨州縣各量捐不等,擇吉鳩工,委訓導程之烺及繼任教授湯原振董其事。自大成門以至殿廡、齋祠、堂亭、墀廊、門屏、繚垣,大加修葺,煥然一新。
書院 「一在府治東南,明崇禎年建,今廢。一在大察院東,明崇禎年建,今廢。」
社學 在府治西。明永樂年建,久廢。
義學 在府儒學東。康熙十年,奉安徽巡撫靳輔,十六年又奉巡撫徐國相檄行各郡設立義學。知府章欽文力為舉行,捐本府項下地租,又申請鳳廬道范時秀項下地租共銀一百一十兩四錢八分,以為膏火之佐。十八年知府耿繼志復踵其事。自十九年奉行踏勘,鳳令王將地丈入縣冊,隨糧起解,止存租銀四十九兩五錢五分,為社師束脩及月課供給之用。
鳳陽縣儒學 在舊縣治東南。明洪武間建。正統間,縣丞趙進建「文昌祠。」 弘治間,知縣潘永嘉重修。萬曆壬寅,署縣事通判李光前捐俸開雲路、玉帶水。萬曆癸丑,知縣萬嗣達開泮池。
皇清康熙九年,戶部分司圖鼐、詹惟聖、教諭岑兆旂
捐貲「重修。」 後正殿、兩廡及櫺星門圍牆盡圮。二十一年,知縣丁耀祖、教諭項龍章、訓導張昊各捐俸募貲重建。二十四年,知縣史昭傳、教諭吳文鎔現在增修。
獨山書院 明嘉靖間,知縣趙楷奉巡按御史張唯恕建,今廢。
社學 在縣南。明萬曆甲寅,知縣萬嗣達建,額曰「聖功。」 今廢。
義學 附在「府義學」 內。
外州縣
臨淮縣儒學 舊在塗山門內,即今廣儲四倉。明洪武三年置,中立縣,知縣樂瓚始建。先是郡學在縣治西崇儒坊。二十七年,遷郡學於府治,徙縣學於其基。歷宣德至嘉靖,知縣徐逵、韓斆、滑浩、張紀、胡文璧、盛杲、吳鼎繼修。嘉靖二十二年大水,學宮盡圮,乃即曲陽門外書院權奉
「先師神主。」 隆慶六年、知縣陳哲改「天地宮」 舊址為
學宮,萬曆十五年,知縣陳民性仍遷於縣治西舊址。二十五年,知縣薛芳重修,被燬。三十三年,知縣賈應龍修。
皇清順治六年,淮水衝沒。七年,知縣徐必進復建於
曲陽門外書院舊址。十八年,署縣事同知郭顯功復遷正殿於崇儒坊。水溢為患,康熙九年,署縣事盱眙縣縣丞葛翊宸、訓導尤運昌復改於聞賢門外。後知縣魏宗衡勸募繼修。順治六年,淮水衝沒,凡經九遷,未卜其吉。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陳宗彝、教諭蘇應秋擇地於南門外滋德坊,捐俸重建。
書院 在曲陽門外,舊為「睡仙庵」 ,年久傾頹。明
嘉靖十三年,知縣謝廷舉奉巡撫御史張唯恕改建,今廢。
義學 在縣西,知縣魏宗衡修。
懷遠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唐蔚、教諭王景章即故址創建。成化十七年,淮水漲溢,學圮於水,移建縣治東。正德七年,提學御史黃如金、知縣李豫復移建今學。嘉靖二年知縣徐玠、九年知縣任俊,十七年知縣商承學。萬曆二十二年知縣王存敬,崇禎十六年知縣莊祖誼,相繼修葺。明季寇殘,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傅鎮國、教諭申詒芳。康熙十
一年,知縣于鴻漸、訓導余潛飛相繼捐修,稍復其舊。
西山書院 在縣西荊山之麓。明嘉靖十三年建,今存遺址。
義學 在城隍廟左。知縣于鴻漸因舊社學修舉。
定遠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宋淳熙六年,改建縣治東南,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朱玉即舊址重建。正統二年,知縣沈安修。弘治間,知縣朱恭、曾大有、章澤相繼重修。嘉靖三十三年,知縣高鶴捐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高萬仞、訓導談《志》仝修。康熙
三年,知縣徐杆捐俸加修。
青雲書院 在東後街。明嘉靖十二年,知縣高璧建。
義學 在縣治南
社學 在城四坊各一所。在鄉二十九所,北爐鎮一所,明嘉靖二十七年建。
五河縣儒學 原在縣治東。元至大間,徙縣治西北。明洪武三年修建。嘉靖間,河溢傾圮。十五年,知縣蕭文明遷於澮河北。天啟七年,知縣陳善學又遷於澮濱。崇禎十六年,知縣王師保卜遷於城西鳴鳳岡,添建「文峰塔一座。」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雲景捐俸修建。
書院 在《澮河》北岸。
社學 康熙十年,知縣李雲景設。
義學 在縣治前
虹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正統七年,知縣何誠遷於察院東汴河北。萬曆二十八年,知縣任愚「遷於舊址稍東。萬曆間,知縣伍元正、天啟間,知縣張鳳翼相繼重修。」 後漸傾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章欽文捐俸重修。
書院 :在儒學旁。康熙十二年,本府知府章欽文捐俸銀五十兩創建。
義學 知縣龔起翬於縣前隙地創建。
壽州儒學 唐宋並在東南。元移之西清淮坊。明洪武二年,知州夏侯顯修。正統七年,知州惠理、景泰間,知州王長福繼修。成化間,知州陳鎰建尊經閣五楹。弘治間,同知董豫開學前地為賢路,題其坊曰「泮宮。」 正德間,知州林僖新之。嘉靖辛卯,知州栗永祿大加修構,因水頹廢。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州李大升「捐俸助修。」康熙十八
年,學正荊拯、何琴雅,訓導程登鼎相繼修葺。安豐書院 在正陽鎮,明知州王鎣建。
湧泉書院 在城北八公山麓。明御史楊瞻建。循禮書院 在州治東北。明署學舉人黃奇士建。今改為「梓潼觀。」
社學 四所俱在城內
正陽關社學 一所
下蔡鎮社學 一所
瓦埠鎮社學 一所
隱賢鎮社學 一所
義學 在州東春坊梓潼觀。
霍丘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五年教諭于達創建。宣德五年知縣嚴敬,成化五年知縣高顯,二十年知縣蕭翀,正德六年義官許誠,嘉靖二十七年邑人許珠,四十二年鄉官時晹、余翊,萬曆三年知縣周珮,十九年知縣武之望,天啟元年知縣鄧英,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管抒素加修。康熙二年,知縣楊
顯德教諭沈德輿,十一年知縣姬之簋、訓導劉湘相繼增修。
義學 明季兵火後,書院無存。知縣姬之簋以儒學內聚星閣及東、西兩廡權為義學。
蒙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元貞間,縣尹劉正平相舊廟東空地,重建新廟。至正二十一年,縣尹李仲卿建學於縣治東南。明洪武四年,因元舊基重建。永樂元年,知縣王克學、教諭廖潛仲修之。正統五年,知縣同蠡、張本相繼增修之。成化末,知縣齊霄改修明倫堂。弘治元年,縣丞孟
統修建戟門齋廡。嘉靖十四年知縣王誠、教諭周麟,四十一年知縣任照修。萬曆十年知縣吳一鸞大加修葺。天啟四年,知縣張從容建尊經閣、宰牲堂、省牲堂。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蔣錄楚、教諭吳璧因「《明倫堂》進。」
德、《修業》兩齋傾壞,重修之十年。
先師殿傾,知縣田本沛、教諭汪作霖募修。康熙六
年,大殿又圮,本府同知高之章署縣印,修之。八年,知縣竹綠猗重建戟門。十二年,教諭黃學懃、訓導施階重修兩廡。
社學 在儒學東。明景泰二年知縣孫震建,久廢。一在學門內,一在縣治西,俱係萬曆間知縣吳一鸞建。
義學 在學宮後「尊經閣。」
泗州儒學 在州西北。元至治丙戌,州守李守中因舊創建。明永樂、景泰間重修。成化十六年,知州言芳改建未就,知州婁鑑畢其役。正德辛巳,知州汪應軫大修。後日久圮廢。萬曆二十二年,潁州道李《驥千》捐俸以訓導靳朝相董其事,修構弘麗。
皇清順治六年,半為水廢,十一年尊經閣火。康熙十
一年六月,雷震櫺星門,俱未修復。
《甓山書院 》一在甓山,今廢為廟。一在西城,今沉水底。
決科書院 在州治西北。明巡按張惟恕建,今廢。
龍泉書院 在儒學東,今圮於水。
泗水書院 :在百客堂左。順治十年,州守宋德芳捐俸買庠生戚士鼒宅樓房二十餘楹,題曰「泗水書院。」 為校士課學之所。今沉水中。
社學 舊有三,一在走馬街,一改南宮祠,一在學宮射圃前,俱州守袁淮置,今廢。
盱眙縣儒學 宋時在縣治西,後因兵廢。元泰定間,徙縣治於山城,學亦徙於玻璃門。明洪武三年,仍舊基重建。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李時茂修。十六年,教諭馬士芳
修
崇聖書院 昔孔安國父子相繼為臨淮守,創立書院。
天長縣儒學 明洪武四年縣丞嚴植「建於縣前。十五年知縣劉道源遷於縣東城隅。正統七年知縣周安修。成化九年知縣王哲修。成化十三年知縣鄭仁憲重建。弘治九年教諭吾翕修。正德十五年知縣胡大有、教諭陳佐修。嘉靖二十八年知縣邵時敏修。隆慶元年知縣楊子龍修。崇禎元年傾圮愈甚,幾不蔽風」 雨矣。知縣臧太初、教諭曠昭,鼎建明倫堂,重修大成殿、兩廡、兩號房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江映鯤、教諭張希哲、訓導呂光
盛重修
始興書院 在縣治東。明成化五年,知縣易居仁建。後東社學又改為「公館」 ,今廢。
「同人書院 」 在秦欄朱孝子祠堂之東。邑人王心等建。
義學 在儒學西,即「同人書院。」
皇清順治初年,知縣李毓秀建。康熙十二年,知縣江
映鯤修葺
宿州儒學 在州東。元至元十一年建,知州左昺、趙良臣重修,後因兵廢。明洪武三年,知州吳彥中重修。正統初,御史彭最更新之。成化間,知州張黼修,規模大備。萬曆間,知州崔維嶽捐俸增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呂雲英、學正賈之坊捐修。
社學 二所一在察院西,一在馬神廟西。明萬曆中,崔維嶽修。
義學 在東門城上呂祖堂內。堂係明季建立,有樓祠宇,山亭相連,樹木環拱。知州呂雲英延士訓課其中。
靈璧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至元間,知縣李良佑建,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穆政因元舊基重建。正統二年,提學御史彭勗、知縣呂琮增修。成化十二年,知縣孔彥麒重修。弘治五年,知縣陳玉、萬曆四十五年,知縣陳泰交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馬驌復修之。
義學 在城東舊祠堂內,知縣馬驌設。
潁州儒學 。宋景祐中,蔡齊以戶部侍郎出知潁州,奏「潁故名郡,宜設立學校。」 從之。肇建於西湖上,明洪武十年,徙於南城內,草創未就。正統間,提學彭勖、知州王希初鼎建。成化間,中丞滕昭、陳燮屬知州李溥重修。嘉隆及啟禎蒞潁者,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七年,知州孫可成、學正朱應昇捐修。西湖書院 在潁州西湖之南。宋歐陽修守潁時,樂其風土,及致仕,復築室於此。
社學 三一在城內,今廢;一在儒學西,明萬曆三十九年,知州孫崇先建。一在東六十里鋪,知州孫崇先建,鄉民饒崇恩施地。
義學 :知州傅天祥卜地於察院西,捐俸金并紳士捐輸創建。
鄉序 在州譙樓東。中為觀德廳,為後廳,為左、右掖廂。廳前為露臺,中為射圃坊,又前為門扁曰「鄉序。」 原係兵備道李石壘創。明嘉靖丙申,督學聞人北江巡歷鳳陽,詢及州之射圃,以原在總鋪後狹隘,因就此改為《鄉序》,而以射圃附焉。潁上縣儒學 舊在壽春門外,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四年,知縣車誠遷於縣治東。十八年,縣丞孔克畊重修。成化十年,御史鄭節度學東隙地拓之。嗣是知縣李時儀、曹琦、魏頌、廖自顯相繼修葺。隆慶元年,知縣郁言概移上南數十丈。萬曆間,知縣黃蘭芳、何豸、張大業加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鮑弘仁重修。
社學 計八所,今俱圮廢。
義學 在縣治前
太和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知縣馬良因元舊基重建。崇禎四年,教諭朱統鐀建尊經閣。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陳虞化、訓導汪則大重修。
義學 在城內公所
亳州儒學 舊在州治東,唐故址也。宋慶曆間,節度使夏竦重修。汝南忠武王張柔俊建。
文廟兩廡前後二堂。元至元間,知州蓋《苗同》監郡。
「阿里海牙建兩廡,繪七十子像。築宮垣學室,召師生居之,後燬。明洪武三年,知州張文弼因廢址重建。宣德十年,知縣陳溫修。正統元年,知縣盧試榮修殿門、廡齋庫、神廚。景泰五年,徐貴徙明倫堂及學門於殿右。天順六年,知縣鄧昱建大成殿。成化九年,知縣王瓘建明倫堂。弘治十四年,知州王沂因縣改州,闊大」其制,增設二齋倉庫。同知張淮修正殿戟門。十八年,知州劉寧開興賢街。正德十六年,知州顏木遷於州治西南。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張開正南神道,題其坊曰「文明。」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州唐協同師生重修。
社學 計四所,今俱廢。
義學 在儒學東,文昌祠後,知州郝爾瞻建。
鳳陽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府總
原額人丁五十二萬二千三百一十八丁五分。內除《編審》開除故絕逃亡人丁外,見在人丁三十萬一千一百七十九丁。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一萬七千九十六丁。又於順治十六年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人丁一千三百六十二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三萬二千九百六十一丁五分。
康熙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四萬五千三百三十六丁五分。
康熙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五萬六千七百二十二丁五分。
康熙十六年審,增併節年招徠、清出隱漏實在人丁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二十九丁五分康熙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三十七萬四千五百六十九丁,內除優免人丁四千八百五十九丁,實在當差人丁三十六萬九千七百一十丁。
額外歸併省外衛原額黃快竄併上中下三則閒丁,共三萬五千三十丁五分,新增人丁一百九十一丁。內除駕運屯丁、領佃不納丁銀,併故絕逃亡各丁,共二萬三千九百二丁五分。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九丁。
以上實在當差人丁,併歸併《省外》衛屯丁共三十八萬一千二十九丁。
鳳陽縣
《人丁》九千九百九十三丁。
每丁科銀三錢七分三釐三毫零。
又「歸併外衛屯丁二百六十九丁。」
上則每丁科銀五錢,中則每丁科銀三錢,下則每丁科銀二錢。
臨淮縣
《人丁》一萬三千三百丁。
每丁科銀二錢八分三釐零。
又「歸併外衛屯丁」 五十六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懷遠縣
《人丁》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一丁。
每丁科銀四錢四分二釐九毫零。
又歸併外衛屯丁四百二十三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 科徵。
定遠縣
《人丁》三萬五千七百六十九丁。
每丁科銀一錢二分
又歸併省外衛屯丁四千二百九十五丁人丁每丁科銀二錢六分,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五河縣
《人丁》二千四百丁五分。
每丁科銀五錢一分九釐八毫零。
又「歸併洪塘所屯丁」 六十六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虹縣
《人丁》三千八百一丁。
每丁科銀四錢六分二釐五毫零。
壽州
《人丁》三萬六千二百八十二丁五分。
每丁科銀二錢
又歸併外衛屯丁九百四十三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 科徵。
霍丘縣
《人丁》二萬一千四百九十九丁。
每丁科銀五分
又「歸併外衛屯丁」 九十六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蒙城縣
《人丁》二萬九千五百六十二丁。
每丁科銀一錢一分
又「歸併外衛屯丁」 九丁中下二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泗州
人丁三萬九十丁
每丁科銀三錢一分一釐一毫零。
又「歸併省衛屯丁二十丁五分。」
黃丁:每丁科銀三錢,《協濟》銀五分。
《快丁》:每丁科銀三錢,協濟銀五分。
盱眙縣
《人丁》一萬八千二百八十九丁。
每丁科銀一錢五分
又「歸併省衛屯丁二百八十四丁黃快丁俱照泗州歸衛科徵。」
天長縣
《人丁》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九丁。
每丁科銀二錢一分四釐六毫零。
又「歸併省衛屯丁四千七百一十丁五分,黃快丁俱照泗州歸衛科徵。」
竄丁:每丁科銀三錢,協濟銀五分。竄丁:每丁科銀三錢。無協濟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宿州
《人丁》二萬六千五百丁。
每丁科銀二錢七釐二毫零。
靈璧縣
《人丁》二萬四千一百七十一丁。
每丁科銀三錢三分三釐一毫零。
潁州
《人丁》四萬一千一百六十五丁。
上則人丁,每丁科銀六錢。中則人丁,每丁科銀三錢。下則人丁,每丁科銀一錢。
又歸併潁川衛屯丁二千九百九十八丁,上丁每丁科銀二錢一分,中丁每丁科銀一錢八分。中則中丁每丁科銀一錢五分。中則下丁每丁科銀一錢二分。下則上丁每丁科銀九分。下則中丁每丁科銀六分。下則下丁每丁科銀三分。
潁上縣
《人丁》三千七百四十四丁。
每丁科銀二錢八分一釐三毫零。
又歸併潁上所屯丁一千二百五十三丁,中中丁每丁科銀五錢四分,中下丁每丁科銀四錢四分,下上丁每丁科銀三錢四分,下中丁每丁科銀二錢四分,下下丁每丁科銀一錢四分。
太和縣
《人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六丁。
每丁科銀九分五釐零
亳州
《人丁》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七丁。
每丁科銀一錢四分四釐四毫零。
又歸併外衛屯丁一百四十七丁,上、中、下三則人丁,俱照鳳陽縣「歸衛科徵。」
鳳陽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府總
原額官民田地二十二萬九千八百五十六頃六十九畝四分四釐三毫一絲一忽。內除荒蕪田地一十萬九千五十二頃二十一畝二分四毫三絲,又節年開墾陞科田九千五百八十一頃八十畝三分一釐一毫六忽,仍有荒田九萬九千四百七十頃四十畝八分九釐三毫二絲四忽。
順治十四年,實在成熟田地一十三萬三百八十六頃二十八畝五分四釐九毫八絲七忽。又於順治十六年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屯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內除民衛續拋荒田地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五頃二十一畝八分四釐一毫六絲二忽,又節年開墾陞科田二萬六千九百七十九頃八十九畝二分九釐七毫二絲一微四纖二沙。仍有新舊民衛拋荒田地八萬九千六百三十五頃七十三畝四分三釐七毫六絲五忽八微五纖八沙。又節年清出溢額陞科田一十頃九十五畝二分二釐九毫七絲八忽。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溢額共田一十四萬八千四百六十五頃四十八畝七分三釐五毫二絲三忽一微四纖二沙。又節年開墾陞科田一千一百九十六頃五十六畝一分一釐八毫五絲一忽二微。仍有荒田八萬八千四百三十九頃一十七畝三分一釐九毫一絲四忽六微五纖八沙。又清出溢額陞科田地六十三頃五畝九分八釐四毫七絲。又清出溢額積荒田地五百六十八頃七十七畝四分八釐二毫五絲。又除堤占水沉新荒田地三頃四畝八分五釐四毫。查壽、靈、太三州縣田地等則不一折實成田,計折去田一萬八千二百八十九頃六畝二分九釐六毫九絲七忽九微四纖一沙三塵三埃三渺七漠。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并溢額折實田一十三萬一千四百三十二頃九十九畝六分八釐七毫四絲六忽四微六塵零。
共該徵折色起存銀三十三萬四千五十五兩三錢六分二釐六絲九忽零。本色米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九石六斗六升八合八勺零;麥九千四百九十三石三斗九升二合三勺九抄七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銀,「更名《田地》,漕院供應草場租牛犢銀,營繕司料價、翎毛、匠班」 等項,共銀一萬二百八十一兩二錢一分五釐一毫七絲四微零。遇閏加銀三錢三分七釐五毫。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八抄九撮零。麥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一勺四抄八撮零。
額外歸併省外衛原額折實屯田共一萬四百三十九頃九十四畝八分四釐九毫六絲八忽一微零。內有積荒田地除節年開墾陞科抵補外,仍有荒田三千三百七十頃一十六畝八分二釐三毫九絲四忽零。又節年開墾并清出溢額田地五千二百二頃三十畝一分九釐六毫八絲五忽。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折實屯田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二頃八畝二分二釐二毫五絲九忽二纖零。
共該徵銀三萬四千二百八兩四錢三分四釐六毫二絲一忽五微零;米一萬六千四十九石三斗七升八合八勺六抄九撮零;麥三千七百三十二石三斗一勺五抄四撮零。折色豆一千八百七十六石五升八合一勺五抄五撮六圭零。每石折銀七錢,折徵銀一千三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七毫八忽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集租、火藥、楞木等銀,除豁免拋荒無徵銀外,實該銀三百四十一兩八錢一分六釐一毫四絲六忽五微零。
鳳陽縣
原額、田地二千九百二十五頃九十四畝一分
一釐。今實在成熟并溢額田地二千九百八十九頃九釐四毫七絲
每畝科銀二分九毫二絲零。
科米六合七勺八抄四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銀六兩。
更名田租銀二百二十二兩八錢七分五釐五毫五絲零。
本色米五百八十九石八斗七升五合五勺八抄七撮一粟三粒四顆。
《草場租》正腳銀一十七兩一錢五分二釐一絲七忽九微零。
天鵝翎毛、銀三兩三分。
《匠班》銀六十四兩八錢。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五百一十九頃一十畝四分一釐三毫四忽零。
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三百四頃五畝九分六釐七毫三絲三忽零。
內鳳左衛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糧折銀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七釐五毫六忽零。
鳳前衛肥田,每畝科糧二升八合七勺零,科糧折銀三分三釐五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四釐一毫零。
瘠田每畝科糧一升八合。
科糧折銀二分一釐
科軍器牛角、銀八釐八毫五絲零。
鳳陽後衛屯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六抄零,科糧折銀四分二釐八絲零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六釐五毫零。
懷遠衛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
科糧折銀四分二釐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九釐五毫零。
洪塘所屯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一勺零,科糧折銀四分二釐一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三釐四絲零。
臨淮縣
原額田地三千九百九十二頃六十七畝四分。除荒外、實在成熟、并溢額田三千五十三頃一十七畝六分六釐三毫四絲
每畝科銀三分二釐三毫一絲零。
科米一升二合一勺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契銀六兩,更名田地銀二千九百一十兩九分四釐八毫七絲八微零。
米五百三十八石二斗五升五勺六抄七撮二圭九粟。
草場租銀三十五兩三分五毫八忽一微一纖四沙。
《匠班》銀三十一兩五錢。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一百三十六頃九十一畝五分四釐一毫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八十九頃九十一畝五分四釐八毫一絲二忽零,內鳳左衛屯田科糧三升六合三勺零。
科糧折銀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七釐二毫一絲零。
又鳳前、鳳後、懷遠、洪塘等衛所田地應徵糧米并糧折軍器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編徵懷遠縣
原額《折實》田五千二百七十五頃二十三畝六分四釐。除荒外,實在成熟田四千七百四十八頃二十畝九分二釐九毫
每畝科銀四分五釐七毫。
漕贈銀四毫三忽零
科麥六勺二抄零
科米一升三合一勺零
漕贈米四勺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銀三十兩五錢,漕院供應銀七十兩四錢五分三釐。
更名田銀一百三十五兩五錢五分六釐九毫一絲零。
麥二石五斗九合九勺五抄零
米四十一石六斗六升三合二勺二撮八圭四粟零。
匠班銀四十五兩四錢五分。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六百四十八頃二畝九分八釐四毫四絲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四百五頃四十五畝三分六毫一絲二忽零。內懷遠衛屯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
科糧折銀四分二釐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九釐四毫零。
又招撫開墾田,每畝科糧二升五合一勺零。
科糧折銀二分九釐二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三釐五毫零。
又鳳前鳳後田地應徵糧米并軍器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 徵解。
定遠縣
原額田一萬四千一百一十四頃七十四畝五分二釐四毫九絲九忽。今實在同。每畝科銀一分七釐三毫零
漕贈銀一毫四絲零
麥八勺一抄八撮零
米四合二勺九抄零
漕贈米一勺四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銀一百一十兩一錢九分五釐。
漕院供應銀四十四兩二錢九分二釐。
更名田租銀三百九十四兩八錢八分一釐一絲一微零。
麥、九石二斗二升六合四勺一抄九圭三粟四粒零
米一百八石三斗二升一勺六撮零。
《匠班》銀三十二兩四錢。
又歸併省外衛,原額屯田三千二百五十八頃八十畝八分一釐六毫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一千六百九十七頃六十二畝八分二釐四毫九忽零。
內比田科正耗米八升六合四勺。
《增協》銀九釐二毫三絲二忽。
徵麥改豆比田科正耗麥八升六合四勺。每麥一石改豆一石五斗。
《增協》銀九釐二毫三絲二忽。
科田每畝科正耗米三升八合三勺二抄,增協銀六釐七毫四絲九忽六微。
「徵麥改豆科田」 ,每畝科麥五升八合三勺二抄。每麥一石改豆一石五斗
《增協》銀六釐七毫四絲九忽六微。
又科田科米五合四勺
《協濟》銀一毫六絲二忽。
增餘二田,每畝科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協濟》銀一釐七毫四絲九忽六微。
草場田:一則科銀四分,一則科銀二分,一則科銀二釐。
外不在丁田徵解集租銀六十四兩二錢八分,制錢十千文。
火藥銀五兩七錢九分
楞木銀四十三兩三錢七分七釐五毫五絲。拋荒屯折銀一百九十五兩三錢四分三釐五毫九絲六忽五微
內鳳左衛屯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糧折銀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七釐七毫二絲零。
又懷遠衛招撫開墾田,每畝科糧二升五合一勺零。
科糧折銀二分九釐二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一分三釐六毫零。
又鳳前鳳後、懷遠等衛屯田應徵糧米并折糧軍器牛角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徵銀。《五河縣》
原額田地一千二百七十頃六十一畝二分六釐三毫八絲。除荒外,實在成熟田地七百八十一頃八畝四分六釐六絲
每畝科銀六分二釐五毫零。
漕贈銀三毫九絲零
麥四合二勺三抄零
米一升一合七勺零
漕贈米三勺九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魚船銀七十兩八錢五釐。
《匠班》銀一十五兩六錢六釐。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三百三十九頃二十三畝五分九釐五毫五忽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一百四十八頃一十一畝一分九釐四毫八絲六忽三微零。內鳳前、洪塘二衛所屯田應徵糧米并折糧軍器、牛角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編銀。
虹縣
《原額》田二千八百三十二頃八十六畝九分二釐三毫九絲。除荒外,實在成熟田一千二頃六十五畝九分九毫三絲五忽。
每畝科銀四分七釐七毫零。
漕贈銀二毫五絲零
科麥五合二勺六抄零
科米七合八勺五撮零
漕贈米二勺五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草場租正腳銀七兩八錢八分三釐四毫零。
匠班正腳銀四十五兩九錢四釐五毫。
壽州
原額田地三萬八千二百四十頃二十九畝九分。除荒外,實在成熟折實田二萬六千九百頃四十畝四分一釐一毫。內中田地一畝五分,折上田一畝。下田地二畝,折上田一畝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分五釐四毫零。
漕贈銀八絲三忽零
又上、中、下地折實田,原不徵米,每畝科麥八勺二抄一撮零。
又上、中、下田原不徵麥,每畝科米二合一勺六抄零。
漕贈米八抄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更名田銀六錢三分八釐一毫一絲五忽一微零。
《商稅》銀四百七兩二錢五分五釐。
草場租並營繕司料價,銀九百八十五兩八錢二分二釐四毫九絲零。
匠班銀五十七兩二錢六分七釐。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二千五百四十一頃五十二畝七分九釐六毫四忽零。除荒外,實在并溢額屯田二千一百九十六頃六十五畝八分九毫七絲零。
內「壽州衛一則屯田」 科折色銀三分。
軍器、牛角、軍餉等銀四釐五毫六絲零。
一則樣田每畝科折色銀六分。
軍器、牛角、軍餉等銀九釐一毫零。
一則班軍田地每畝科折色銀一分八釐,軍器、牛角、軍餉等銀二釐七毫四絲零。
又鳳左衛屯田,每畝科糧三升六合三勺零,科糧折銀四分二釐三毫零。
科軍器、牛角、銀七釐九毫四絲零。
又鳳前、鳳後、懷遠等衛屯田應徵糧米并糧折、軍器、牛角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編徵。又懷遠衛有順治八年招撫開墾田,每畝科糧二升五合一勺零,折色銀二分九釐二毫零,軍器、牛角銀一分三釐六毫零。
霍丘縣
原額折實田地二千六十二頃九十七畝六分。除荒外、實在成熟折實田八百六十六頃五畝三分四釐三毫九絲零
每畝科銀一錢四分八釐一毫零。
漕贈銀六毫七絲零
科米一升八合五勺零
漕贈米六勺七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漕院供應銀二十五兩五錢,草場租銀五十六兩三錢七釐八毫二絲七忽三微零。
匠班正腳銀一十六兩三錢二分六釐。
又歸併外衛原額屯田四百九十五頃二十八畝三分四釐四毫三絲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二百九十九頃二十五畝七分九釐六毫三絲零。內鳳前衛肥瘠屯田應徵糧米并折色軍器等銀,俱照鳳陽縣衛田科則徵銀;又壽州衛田折色等銀照壽州一則屯田科則徵銀。《蒙城縣》
《原額》田地九千九百二十六頃九十三畝五分五釐。今實在成熟、并溢額田、共九千九百三十一頃二十一畝八分三釐四毫
每畝科銀一分八釐四毫零。
漕贈銀三絲一微零
查額田內有寄莊小地一千七百六十九頃八十六畝七分四釐。每頃莊地除納正賦外,仍納莊銀一錢九釐零。
每畝科麥七勺六抄零
科米七勺六抄五撮零
漕贈米三抄一圭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銀二十兩七錢,草場租銀八十二兩二錢八分七釐二毫二絲五忽。
太僕寺牛犢銀三兩六錢。
匠班銀九兩
又歸併懷遠外衛原額屯田二十三頃三十三畝二分三釐二毫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屯田一十五頃七十六畝九分七釐七毫三絲八忽三微。
每畝應徵糧米、并折色軍餉牛角等銀、照《鳳陽》
縣衛田科則徵銀。又招撫開墾田,照壽州歸「衛田科則徵銀。」
泗州
原額田地六千四百七十二頃三十四畝七分四釐八毫。除荒外,實在成熟田四千四百八十二頃七分九釐八絲
每畝科銀四分四釐四毫零,加漕銀三釐三毫零。
科麥四合三勺四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銀九十一兩三錢七分一釐。
更名丁田銀九百五十二兩九錢五分四釐九毫二絲零。
麴稅銀三十兩
匠班銀四十四兩九錢九分五釐五毫。
盱眙縣
原額田地一千四百四十八頃八十八畝四分四釐六毫。除荒外、實在成熟并溢額田一千四百四十八頃五十二畝五分五毫三絲
每畝科銀一錢六分一釐四毫零。
漕贈銀一釐二毫零
科麥七合二抄九撮零
科米二升八合二勺零
漕贈米一合二勺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更名田糧銀五百八兩五錢四釐一毫零。
《商稅地契》銀九十四兩九錢四分;
《匠班》銀一十兩二錢。
天長縣
《原額》田七百九十四頃二十七畝二分七釐四毫。今實在成熟并溢額田七百九十五頃三十六畝四分七釐六毫四絲八忽
每田科銀二錢八分七釐四毫零。
漕贈銀一釐四毫零
科麥二合二勺九抄零
米二升九合五勺零
漕贈米一合四勺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秋糧軍餉銀一百三十八兩三錢三分。
牧馬場租銀八十七兩五錢四分一釐三毫二絲零。
匠班銀三兩六錢
又歸併省外衛原額屯田一千七百七十八頃六十畝六分二釐五毫八絲零。除荒外,實在成熟并溢額屯田一千八百二十三頃六十五畝一分八釐一毫六忽零。
內比田科正耗米八升六合四勺。
《增協》銀九釐二毫三絲二忽。
科田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
《增協》銀六釐七毫四絲零。
增餘二田,每畝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協濟銀一釐七毫四絲零。
投誠官兵領墾比科等田,俱照「沙壓比田」 一則起科,每畝科米折并新增銀三分六毫四絲外,不在丁田徵解集租銀三十兩二分五釐、火藥銀三兩。
又高郵衛屯田。每畝科米麥折銀三分三釐六毫零
軍器、牛角等銀七釐五毫九絲零。
又丈出無糧田,每畝科糧折牛角銀三分四釐零。
清出隱墾田,每畝科糧折銀三分三釐六毫零。《宿州》
原額地六萬八十七頃九十七畝七分七釐七毫。除荒外、實在成熟地、二萬四千一百七十八頃三十七畝三毫
每畝科銀八釐八毫八絲零。
漕贈銀三毫
又一則二則地,每畝科麥二合二勺六抄零,科米七合九勺二抄零。
漕贈米三勺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契銀一十五兩,草場租銀三十七兩二錢八釐四毫。
《匠班》銀九十二兩七錢。
靈璧縣
原額地、四萬五千三百八十七頃六十六畝四分八釐。除荒外、實在成熟地、一萬一千二百三十一頃九十八畝八分三釐一毫零
內「中則地一畝五分一釐零,折地一畝。下則地二畝三分三釐六毫零,折地一畝。」
每折實地一畝,科銀一分一釐一毫零。
上則地科漕贈銀九絲九忽零。
中則地科漕贈銀七絲五忽零;
上則地科米二合七勺零。
漕贈米九抄九撮零
《中則》地科米二合六抄三撮零。
漕贈米七抄五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正腳銀一十七兩七錢三分二釐二毫零。
草場租銀三十六兩四錢二分三釐六毫三絲,匠班銀四十五兩九錢。
潁州
原額田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頃四十五畝五分。除荒外、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二十七頃六十三畝四分三毫
每畝科銀二分一釐八毫零。
漕贈銀九絲八忽零
科米二合四勺零
漕贈米九抄八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麴稅銀四百五十一兩六錢,比照寺田地銀一百一十四兩六錢三分一釐三毫零。
米一十六石一斗二升七合七抄零。
《草場租》正腳銀二十七兩三錢五分七釐八毫七絲。
《匠班》銀一十一兩七錢。
又歸併潁川衛原額折實地六千七百二十頃。除荒外、實在成熟地四千二百七十九頃七畝四分九毫五絲
每畝科銀二分四釐五毫三絲零。
潁上縣
原額田地七千七百一十九頃八十八畝七分一釐四毫。除荒外,實在成熟田二千七百九十五頃二十二畝八分六釐三毫
每畝科銀二分二釐四毫零。
漕贈銀四絲六忽零
科米一合二勺六撮零
漕贈米四抄六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夏稅、軍餉銀三十九兩二錢二分,秋糧、軍餉銀六十七兩五錢一分,宿緣寺欽賜火爐田銀三十三兩四錢八分一釐八毫一忽零。
米二石二斗九升五合八勺一抄零。
草場租銀五兩一錢八分一釐三毫。
匠班銀四兩一錢三分一釐。遇閏加銀三錢三分七釐五毫。
又歸併潁上所原額田一千五百一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除荒外,實在成熟田八百九十五頃一十畝六釐五毫。
每畝科銀四分四釐六毫零。
太和縣
原額地一千二百一十頃三十六畝三釐。除荒外、實在成熟折實地二百九十六頃八十九畝九分二毫六絲七微零。內中地二畝,折地一畝。下地五畝,折地一畝
每折實地一畝,科銀六錢三分六釐六毫零,漕贈銀二釐三毫零。
米五升九合二勺零
漕贈米二合三勺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草場租銀一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零。
匠班銀九錢
亳州
原額田七千二百九十九頃五十五畝五分六釐三毫四絲二忽。除荒外,實在成熟田五千六百一十六頃二十五畝二分六釐六毫零。每畝科銀四分二釐三毫零。
漕贈銀一毫九絲零
科麥四勺二抄零
米四合九勺七抄零
漕贈米一勺九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銀一百一十四兩六錢一分六釐。
《麴稅地契》銀五十七兩六錢三分二釐九毫七絲。
更名廠,銀一千一百四十一兩二錢九分二釐八毫零。
麥、一十三石九斗七合七勺八抄零
米一百六十一石八斗二升二合三勺五抄一撮零。
《草場租》正腳銀一十三兩七錢八釐零。
匠班銀五兩八錢五分
又歸併武平衛原額屯田六百九十九頃一十畝五分。今實在成熟并溢額屯田五千二百九十一頃五十七畝六分一釐七毫零
每畝科糧折銀一分八釐。
軍器牛角銀七釐三毫七絲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