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6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六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五卷目錄

 廣信府部彙考五

  廣信府古蹟考墳墓附

 廣信府部藝文一

  遊大林寺記       唐白居易

  鉛山學記         宋朱熹

  浮橋渡記          前人

  雄石鎮跋         陸九淵

  善濟橋記         真德秀

  遊西山錄         周必大

  昭烈廟記          蔡薦

  廣信府城記         王雷

  遊信州巖峒記        洪芻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五卷

廣信府部彙考五

[编辑]

廣信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故縣基 在府城西北天津橋之原。元末兵燬,今為社稷壇。

洗墨池 在郡城南祥符寺。相傳昔有道人洗硯於此,其水常黑,遂名。郡守王翰詩:「靜觀魚躍波文皺,彷彿松煙在硯池。」

跨鶴臺 故址在郡城南祥符寺側。其地高爽,州境一望可遍。今廢。

南池 按舊志:在城南,相傳為州學之泮池,廣一里許,有菱蓮可愛。起居舍人王洋、曾逮、通判趙不慳、趙善扛嘗築以居。有古亭、新亭、荷池、「南峰」 、「半僧寮、水村」 諸號,品題甚富。

壽松白雲洞 ,鄭望之弟吏部侍郎資之居溪南時所名,故址在今山川壇

南臺 宋郡守忠定趙公所立。故址在祥符寺。「劉氏義門 」 在安輯鄉葛源。延祐間,編修劉光分田以贍書院,析財以周宗鄉。時朝廷義之,旌表其門。今尚存。

周瑜故宅 在縣治後數十武。今半為察院分司,半為縣學基。按御史桂榮《松皋東野詩序》云:「府城東北隅有萬松墩,隆阜高圓,土膏沃衍,前左介兩學間。」 舊傳為周瑜故宅。

四望亭 韓魏公有《寄廣信軍四望亭》詩云:「西北雲高拂女牆,危亭虛豁望中長。」 即此。今基址無考。

稼軒 ,宋洪景盧《稼軒記》云:「郡治之北可十里所,故有曠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廬以居。」 則稼軒在信郡之北矣。又云:「東岡西阜,北墅南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研有渚,皆約略位置,規歲月緒成之」 ,此皆蕪沒。《一統志》乃云在鉛山縣南二里,抑另有考乎?

宋徐梅埜宅 在永樂鄉周村。案:夏東岩《雞鳴峰詩》云:「節彼雞鳴峰,下有先賢宅。」

寓屋 故址在郡城。宋吏部侍郎鄭望之所居,今廢。

竹院 在郡南一里。宋淳熙間,弘文閣直學士晁謙之所居,今廢。

疊山書院 按《明一統志》:「在上饒縣南安輯鄉,宋謝枋得講學之所。」

府治中和堂 在府堂西。宋紹興六年,知州事趙彥勵所建。前有廳,廳後有香遠亭,翼以二齋,曰《思無邪》,曰「悟覺。」 其址今為黃冊庫。

西山堂 在中和堂西北。宋嘉泰四年,知州孟獻所建。後跨小山,久廢。

皇清康熙壬寅,知府蔡廷輔即其故址建《來青亭》。至

己酉歲,郡守高夢說復加修葺,仍扁曰「古西山堂。」

溪山堂 宋南豐、曾黃州游歷之地。故址在府城外南山之巔,面直靈山,下臨冰溪,故名。今廢。鄰幾堂 在信義坊,舊司法廳。宋江鄰幾為司法時所建,教授林至有《記》,今廢。

會心堂 舊名「百花莊」 ,在府城西門外。宋章良用為郡時所建,今廢。

望靈山堂 在城南一里。宋韓元吉建,今廢。思默堂 ,宋徐元杰夢神人繫二犬過堂下,初未知何祥,是歲登第,文有「默思默通」 云者。有司以為神語,乃悟「默」 于字為「黑犬」 ,複用之,繫二犬之徵也。元時,其孫子奇建是堂。

兩賢堂 在府城西北三里,宋咸淳間,建《兩賢》

謂「中書舍人呂居仁、禮部侍郎曾逮」 也。

天恩堂 在周村,周氏祖居也。相傳宋帝避元兵間道入閩,常寓是堂。因命書「天恩堂」 三字,御記其事。今堂尚存。

「清樾」 軒 在「廣教寺」 ,曾文清所居,今燬。

橫碧軒 曾文清所居,在孔雀院,今廢。魯起元詩:「嵐光懸座蒼翠濕,寺影拂波金碧寒。」

友直軒 在溪南太霞宮,諫議大夫尹穡所居。曾文清為之名而賦詩,今廢。

「尚論軒 」 周氏寓居之號,今廢。

翠微樓 在縣治南。宋慶元間,知州趙伯瓚所建。

迎賓樓 在郡城南。明天順間,知府金銑、同知蔣益建。弘治八年,知府王瑭改為「皇華亭。」 歲久亭廢。

「至樂齋 」 ,周舜元寓居之號,今廢。

善人齋 昔徐觀道乞歸,陛辭,稱之曰「善人」 ,因以名其齋,今廢。

山齋 在府治東。初置州時已有。宋淳熙間,通判鄱陽洪粹重葺,今廢。

一杯亭 在郡城南。趙忠定公為郡,未踰年,政成惠洽。郡人即祥符寺靈山閣之傍建祠堂以祝壽。公聞而止之,不可。堂成,將涓日設公像,公故觴客於中,戲名一杯亭,而撤其繪事。蓋取「且盡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之句。揭一聯云:「過目煙雲,何用浮名寄浮世;會心山水,漫將清興托清樽。」 明萬曆間,知府姚體信以山形如印,易名「印山亭」 ,尋仍舊。天啟間,知府蔣如奇建樂聖亭於左。崇禎癸酉,知縣董時選建復「一杯亭」 於右。歲久俱廢,惟存樂聖石亭,至

皇清順治初,防守康時昇重建。

狀元亭 在府城西烏龜山。明嘉靖壬寅年,少師夏言、知府吳希孟建,為餞送鄉試之地。牓一聯曰:「讖語春濤打龜背;臚傳曉日占鼇頭。」 後知府林光祖別建山堂於麓,而移其亭於內山之右。同知廖文光改山名為「五桂」 ,而鐫三大字於《水滸》。萬曆間,知縣王炳璿扁其堂曰「叢桂。」 分守湖東道尚德恆建石坊於水口,扁曰「聚奎文麓」 ,尋為「風仆亭」 ,今廢址存。

含輝閣 在城外溪南谷神山半。明萬曆乙亥,知府姚體信建。

大忠臺 在溪南謝文節公祠後。臺據山巔,登眺,則邑境可遍。明萬曆丙戌,知府孫從龍建。表忠閣 在溪南。疊山祠,明萬曆間建。

白鷗園 在府城西泰安坊。明嘉靖癸卯,大學士夏言建。臺榭竹木甚盛。中有「賜閒堂」 、「望宸樓」 、「環翠亭」 、「水雲軒」 、「明月榭」 、「濯纓處」 、「碧漪亭」 等名,今皆廢。

集勝園 南城西,太平坊天津橋畔。光祿署丞吳萊建,知縣事崑山王炳璿題扁,今廢。

樂歲樓 在溪南谷神山靈雨祠側。明嘉靖間,知府吳希孟禱雨有應,因建樓。

寶澤樓 在城西隅。明嘉靖甲午,為大學士夏言敕建。其下為「忠禮書院」 ,即今文愍公祠,樓尚存。

白鶴樓 在縣治西溪南。北面靈山,下臨葛水,登眺勝地。明季圯於水。

皇清順治庚子,知縣程汝璞重建,扁曰「碧天過影」後。

有呂仙祠

德生亭 在郡城南景德寺門外。祝聖既畢,即此放生,因名。宋淳祐間,郡守章鑄重建,今廢。仁智亭 在廣信門外。面溪背城,左右為亭,曰「仁智。」 今廢。

松風亭 在郡城西北。廣教寺曾文清建,今廢。化雨亭 在府學。知府金銑、同知蔣益建,今廢。燕喜亭 在府學。知府金銑、同知蔣益建,今廢。信美亭 在府城南。明成化間建,尋廢,以其地建靈雨祠。今亦毀,址存。

玉溪館 即「和義館。」 宋淳祐六年,知州事章鑄重修。遺址在郡城信美坊,今廢。

東館西館 故址在郡城門外,乃仁、智二亭舊基。後知州事錢象祖扁東館為「明暉閣」 ,孟猷扁西館為「橫碧軒」 ,今廢。

石山書舍 在縣西泰定坊,明石山、方崙講學處也。邑少卿鄭邦福為賦《石山十景》,其一曰:「獨坐茅堂枕石山,門開畫艇見來還。宛然一幅煙波景,置我洞庭青草間。」

玉山縣

沙礫鎮 玉山縣。未為縣時,號「沙礫鎮。」 舊有沙礫廟,相傳唐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草寇蜂起,里人徐叔倫紏率鄉民保守里社,土人德之,立。

考證

廟祀焉。後經兵燹,土民以是基為鄉社廟。杏花村 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故名。蔡家園 在縣治西隅,與杏花村相近,今廢為桑地。諺云:「水衝蔡家園」 ,其年出《狀元》。

曹王廟 在縣治東五里。宋理宗朝,賜忠顯廟額。咸淳二年,特加褒敕。故老傳稱為曹王廟。前有潭,亦以曹王名。今廟燬而碑尚存,民猶疊石以祀。

谷隱堂 在縣西。尚書郎東萊呂丕問在中原時所居,名「谷隱。」 後以榜自隨,及居是,猶以名其堂。

翕和堂 在北鄉。宋理宗御書其額,賜韓祥兄弟。

芳潤堂 在懷玉山之陽,元鄭伯飛建,取陸機《文賦》語名堂。堂前有亭曰「若冉」 ,堂左有樓曰覽暉。王訢《記》云:「觀其堂,知其學於文;觀其亭知其志於用;觀其樓知其審於出處。」

製錦堂 在舊縣治內。宋令章得象有善政,去後,人思之,乃取《楊大年贈詩》名其堂。

老山堂 在縣治錦衣鄉。昔姑蘇李弭大避亂時,依山為堂,故名。

夢山堂 里人王珉中玉所創。呂東萊有《題四賢堂 》,邑人為前令曾易占「章得象」 、「青陽楷」 ,秦敏學立。舊名「鄒公堂。」

歸雲堂 汪應辰詩:「浮雲本無心,人心逐雲去。」 便作歸雲堂,雲歸境何處。

水雲堂 在東尉廳。宋縣尉喻樗所立,取章郇公《玉光亭》詩名之。

「方齋 」 在錦衣鄉,宋諫議大夫尹穡居懷玉山時所名。

劉氏義學 按《明一統志》「在玉山縣順成鄉,宋邑人劉允迪,割田丘屋,聘知名之士,以教族子弟及鄉人之願學者。」

君子亭 在智明寺前。宋直龍圖閣趙暘字乂若,奉祠時所建,施舜顯名之。

魚記亭 ,趙暘父叡居鄭州時所名,宇文黃中為之賦。後四世孫蕆復作亭於縣之章泉,以舊賦刻石,亦以名其亭。

黃公亭 在溪南智門院後。知縣事黃袞有惠政,秩滿,民挽留不獲,因築亭以識去思,榜曰「遺愛」 ,後人因呼曰「黃公亭。」

天開圖畫亭 在縣治南鄉。宋南山祥遠所築。龍溪新亭 在縣治北懷玉山法海寺中。眺覽亭 在縣治南武安塔下。又名「半山亭。」 「玉光亭 」 在舊縣治內。今廢。

列岫亭 宋龍圖閣學士潁川韓元吉所居,故址在溪南。

冰玉亭 在縣治東。宋淳熙間,江東提舉周文正所建,取唐戴叔倫《送嚴明府》詩語名之。「半山亭 。」 俱近水南武安塔。

赤松庵 宋顯謨閣直學士李彌大所居,在衣錦鄉。

「歲寒庵 」 在普寧寺旁。有古松,因名。

鳴遠樓 在縣治東。舊曰「朝宗門。」 知縣林岱改門為樓,置鐘其上,以司晨昏。

冰玉樓 在東津橋西。知縣方中即橋亭故址,取唐人冰為溪水,玉為山義,扁曰「冰玉。」

環翠軒 在縣治北。里人姜承仲江東廉訪副使致仕時所建,後人慕其遺澤,更名時思。尤美軒 在小葉村。縣尉喻子材建,取《醉翁亭》「林壑尤美」 句名之。

《孫烈婦碑》亭 在縣城隍廟外門之左,明弘治十六年知縣賀洪為前令孫景雲妻鍾氏建。弋陽縣

廢寶豐縣 在新政鄉。舊為寶豐鎮,宋淳化五年陞為縣,慶曆三年廢。

石室 在縣南十里。昔有張氏住居於此,琢石為室,其形如囷。郡守庾翼欲表之,隱而不見。碧落洞天 在縣東北一里。山甚巖險,石壁有「碧落洞天」 四大字,書法精妙,相傳神仙筆。錢倉 在縣東一十五里。有石臨河如廩,高數丈,號曰錢倉。相傳晉太和中,有異人過石闢,其錢自出。

蓮榭 宋刑部郎徐兢所居,曾文清有詩。真意堂 在縣治東,亦徐兢所居,今廢。

梅亭 在縣治南山之陽。元隱士陳德文所築。「鷗波亭 」 在九川。李少卿致仕時所建。

溪山勝覽樓 在葛溪驛前。明宣德間知縣王尚㻞建。「綠衣堂 」 在萬全鄉,元祐間邑儒周秀民建。松埜草亭 在潭石。乃松埜處士,贈監察御史。

黃敬讓立

貞節堂 :在潭石。黃觀妻李氏,孀居守節,故扁此。

貴溪縣

故縣基 在今縣治西里許,舊為教場。

《招隱園 》在縣南,宋徐紹遊玩之所。

洗藥池 在縣南三里長廊巖下。漢王表煉丹之所。趙子昂詩:「真人棲隱處,洗藥有清池。金丹要沐浴,玉水自生肥。」

《煉丹井 》,趙子昂詩:「丹成神仙去,井冽寒泉食。甘美無比倫,華池咽玉液。」

義井 在縣西儒林坊。俗傳昔有人被兵逐,并欲掠其妻,皆自投於井,故名。

花園 在縣東,唐吳武陵遊翫之所。

瓊林臺 在龍虎山

凝翠臺 在龍虎山,去上清宮西十里。元饒宗魯有《記》。

素華臺 在龍虎山下。陳璇詩:「白玉尚懸文玉樹,碧宮還結水晶牆。」 張伯雨詩:「內景天光虛白室,九秋露濕太清家。」

飛昇臺 在縣治南三里。道家言:「異人王表修煉於此,白日飛昇。」

雄石鎮 ,唐武德八年設,今廢。

「江山勝覽」 樓 在龍虎山。

草堂 唐常建,《題張天師草堂》。

石鼓 ,在縣西五十里。石形如鼓。舊傳「鼓自鳴,為兵兆。」

能賦堂 宋嘉定間,縣尉曾敬之創。紹興間,燬於盜。

象麓草堂 ,桂州夏言所作,以為養痾讀書之所也。堂在三峰山之右,因作三峰亭,東去象山書院半里而近,故名「象麓草堂。」

絕塵軒 宋嘉定間,縣尉曾敬之創。紹興間燬。「松軒 」 ,明洪武間建。

《敬齋 》宋淳熙間,縣尹吳博古敏叔建。

主簿廳 在縣治東。紹興間,盜起,恣焚掠三日,邑治鞠為荒墟,惟主簿舍巍然獨存,以主簿陸筠有善政,盜不忍燬也。有記其事於廳壁者。望火樓 在仙源鄉,邑人夏原友之所創也。明洪武間,歲祲疫作,民饑而死者相枕藉。原友雄於資,乃盡發囷粟以周濟鄉人。鄉之人待之舉火者,遠近無慮數百室。原友復晨夕策杖,日往來於芋荷之源,登高山而四望焉,見屋無炊煙者,則使人囊米往賑之。明年,歲乃豐,鄉人競償以粟,原友一無所受,因即常所登望處建樓,名曰「望火。」 歲久樓壞而名尚存,後人因名其山為「望火樓。」

歸鶴亭 :趙子昂詩:「仙去人間有古亭,四山林木鬱青青,步虛聲轉松風響,思掬巖泉洗耳聽。」 翛然亭 :韓雍詩:「九載名山五度過,山容鬱鬱勢峨峨。洞穿海外飛仙島,水接天中織女河。白鶴盤風秋氣近,紫簫吹月夜涼多。宦情也動幽棲念,可奈深恩未報何。」

仰止亭 在三峰山下,象山書院之後。正德辛未年,知縣謝寶建。

三峰亭 「邑人夏言建。」

五宜庵 都御史高明上疏乞休,以為無才:一宜退;有疾、二宜退親老,三宜退。後閩中有事,宜再起;事竣,宜再退。故號「五宜」 ,因以名庵。

「早閑」 亭 都御史高明所建。

鉛山縣

故州基 在北關外,今名「霞落園。」

屯田莊 縣東石塘。五代間,民皆屯田,耕戰兩便,「屯田寨」 故基存焉。

「武尉司 」 不知所始。意五代間未為縣,則置一尉以彈壓之耳。

巡鹽寨 亦不知所始,今廢。

鑄錢院 在縣西一百步。後以銅鉛滋弊廢,併入永平監。今廢。

相公府 在縣北三里,地名霞落。宋紹興間,閩寇范汝為作亂,丞相李綱將兵五千人駐焉,後人呼為「府。」

《神仙突字書 》。在縣北八里黃土嶺一酒肆中,題其柱曰「趙慶老過此。」 下書歲月,字細莫辨,其文皆隱起,世傳唯真人能突字書。

節婦洲 在旁。羅傅四妻祝氏死節之所也。白鶴仙岩 在旌孝鄉,去縣南八十里。昔有道人修煉處。左有丹丘,右有印架,前雙峰對峙,丹成,乘鶴而去,故名。正統間,旱,禱之輒應。

半隱齋 陸游記「邯鄉賈逸祖元放作《半隱齋屬會》。」

兼濟倉 在天王寺之左,直文華閣趙不逖所立也。初慕黃「兼濟平糴」 之意,以穀賤時糴,至明年穀貴,則損價以糶焉。始,淳熙十五年,米百斛,歲增益,後至十斛,意欲自少至多,自近及遠,不為定額,鄉人德之。慶元五年,狀其事於州,州以聞,詔除直祕閣,以慰父老德之之心。

書樓 ,直敷文閣趙不迂所建也。邑之人舊無藏書者,士病於所求,今所儲凡數萬卷,《經》《史》《子》《集》分四部,立一人為司鑰掌之,來者導之登樓,樓設几席,使得縱觀。

飛昇臺 在縣西五十里許葛仙山。漢葛仙翁道成飛昇於此。

《壽字碑 》。水北趙氏立。

唐鵝湖張濱詩 :「新嶺下。」

《花庵獨坐》詩 ,司馬光書。

《真率約 》,司馬光書並鐫者東洋傅氏。

《金剛經 》蘇軾書,鐫者東洋傅氏。

《分水嶺磨崖銘 》翁挺撰。

章巖題名

群賢堂 在縣治南西湖之傍。宋紹定間,知縣章謙亨所建。以祀邑中賢士及宦寓之有功德聞望者。如朱晦菴、呂東萊、陸復齋、陸象山、劉狀元、龐穎公、劉資政、虞宗丞、趙少傅、辛稼軒、趙嘉遁、祝刺史、賈元放、傅長者,凡十四人,名曰「群賢堂。」 徐梅埜為之贊。

無訟堂 舊名「大有堂」 ,知縣黃永存易名劉輝有記。今廢。

養志堂 在縣治東。宋紹興間,縣令蘇堅所建,今廢。

會元堂 在「鵝湖書院。」 元皇慶年間,趙惟齋建,今廢。

經綸堂 在縣南三十五里崇壽院。宋紹聖四年,縣尉方元以丞相龐籍侍其父格為是邑征官,嘗肄業於此堂,識之,且為之「記。」 時知縣羅彥成肖其像,因圖於楹。

敬榮堂 ,喻南仲記信之枝邑為鉛山,鉛山之義門為周氏。周氏之令兄弟,為藻、為芸、為苾、為芾,四人相與謀,辟室之巽隅作堂,命之曰「敬榮」 ,取《棠棣》首章之箋「弟以敬事兄,兄以榮覆弟」 之語。

絃歌堂 馬永卿《記略》:「鉛山在州之南八十里,蓋新奧之區也。其鎮湖山,其浸大溪,而地壤膏腴,風物閒美,是故君子之為吏隱者,亦不屑為之。紹興九年五月,鄱陽韓公來斯字民,以邑人善服其化,可以絃歌而治,遂以為堂之名。」 四賢堂 ,按:《明一統志》:「在鵝湖山,祀宋朱熹呂祖謙及陸九淵兄弟。」

駐雲堂 在鉛山縣東二里。宋白玉蟾《記》:紫金溪 ,在縣南四十里。紹興間,崇安人章才卲微時,夢人以詩告之,有「春風先到紫金溪」 之句。後調官監鉛山場,過紫金溪,質之耆舊,始知前夢證云。

鄉校齋 ,刺史祝可久與其弟可大所建,以訓鄉族子弟。李彌大題額,馬永卿為作《六齋銘》。義榮齋 ,宋劉煇所居。

《好仁齋 》在縣廳後。

「駐雲樓 」 在鵝湖鄉,宋白玉蟾記。

思遠樓 鉛邑素多水患,簿廳視他所尤洿下,方春漲溢,奔走以避。後主簿劉設斯樓,水至而升高,名曰《思遠》。

狀元亭 宋劉煇遊歷之地,故址在縣西北五里。

濟眾亭 故址在鵝湖鄉。初,縣俗尚鬼,病者求巫禱祭,不事醫藥。令方仲禮因作亭,錄《濟眾藥方》以示民,俾縱觀,家傳之,榜曰:「濟眾。」 自是病者多以藥全。

永豐縣

永豐鎮 ,唐元和中省縣為鎮,宋熙寧復為縣。乾封驛 ,今廢,改為永豐縣。

高風門 ,在西關外,為王貞白建,今廢。

後樂堂 在縣治忠愛堂後。明正德間,知府沈譚所建。

《山齋 》唐校書郎王貞白所建,今廢。

巖巖亭 ,危素《記略》信之,永豐周師曾所居,之西有巖穴焉,其山阜穹峻,上有望雲軒,軒西有巖巖亭。

興安縣

橫峰窯鎮 縣舊為鎮,居民以陶器為業,多剽悍,因設捕盜通判。嘉靖間立為縣。

師姑臺 在二十四都。師姑姓柴氏,學道於此,蛻化仙去。後人就其地開墾,多得其遺器形模。

古朴如銅鐵狀

環勝亭 姜憲卿建,在十五都。

福地雷壇 在十五都

華嚴堂 在十五都

會慶堂 在十七都

會觀樓 在十七都

竹波精舍 御史李艾讀書處,在十七都。「永鎮樓 」 在十七都。李姓建。

李氏義塾 御史李艾立。田六十畝,教訓鄉族子弟。

墳墓附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宋向子騫墓 在河南,乃文簡公之孫。靖康之難,子騫死節,宣撫使以聞,贈其官。汪喬年為《志》。徐元杰墓 ,在吉陽山東斗門之原。

余堯弼墓 在永樂鄉元溪里之原。

韓元吉墓 在本府城東。

明渤泥國王叔墓 ,在本府城南三里。永樂十年,王進貢還國,卒於此,遂葬焉。

劉光墓 在安輯鄉江井山。

陳文尉墓 在來蘇鄉五十八都。

玉山縣

唐閻丞相墓 按《通志》:在普寧寺後,名立本。宋鄭驤墓 ,在縣治東郭。死節後,人嘉其忠,葬衣冠於此。

汪應辰墓 在北鄉二十三都界常山。

喻樗墓 在縣北鄉二十一都。

喻則成墓 在北鄉匿坑。

弋陽縣

漢李惜墓 在雙掘頭。惜,漢車騎將軍,封赭亭侯。

宋周執羔墓 在永平鄉鳳凰山。

謝枋得墓 在玉泉鄉。龔原先生死節京師,其子定之奉柩歸葬,門人誄題之曰「文節先生墓。」 明鄭齡墓 在萬全鄉。

貴溪縣

宋王埭墓 在舒山。埭,字儀仲,臨川王文公之孫,以顯謨閣學士為開德路安撫使。金人入寇,死於王事。贈資政殿學士,賜葬於此。

明高明墓 在縣治西北金沙嶺。

夏言墓 按《通志》在縣南中防渡。

鉛山縣

宋陳康伯墓 在鉛山縣九龍岡,孝宗御書其碑曰《旌忠顯德之碑》。

辛棄疾墓 在七都。紹定間敕葬於此。舊有金字碑立驛路旁曰「稼軒先生辛公神道。」

周十公母墓 不知所在。孫覿為《墓銘》曰:「公十歲喪母吳氏,哀慕如成人。嘗從外氏卜葬地,行次鉛山,夜夢人曰:『翌日山下有雉飛出,即汝母葬處』。黎旦行里許,果見一雉決起草莽中,眾驚異之,葬其處。曾孫執羔,策進士第二,官至尚書。」 王大資墓 縣西北六十里。火田,名埭,字儀仲,臨川伯元澤之子,守開德府,以死節贈今職,葬衣冠焉。

晁謙之墓 在鵝湖山。謙之,檀州人,南渡後居信州。

賈元放墓 ,在縣北十五里。

明費宏墓 按《通志》,在縣南二十里。

永豐縣

唐王貞白墓 在縣西一里,舊有祀堂,久廢。宋張叔夜墓 在周安鄉。靖康間,死節葬衣冠於此。歲久,神道榛塞,莫知所在。弘治壬戌,知府王塘剪闢出之,甃石以代封土,自是氣象尊嚴。通判丁輔齋詩:「宣靖君臣未足論,空山獨拜弔忠魂。白溝天遠愁雲斷,青塚春深落日昏。冠履甘心從異服,英雄束手望中原。可憐當」 日勤王者,惟有簽書不並存。

興安縣

宋徐夫人墓 宋司空徐誼祖母也。精女科。慶曆二年應詔醫皇后疾愈,賜命金帛遺婦。墓在十七都柏樹林,今存。

「義士」 墓 在縣治三里許。為李坤四立。

明黃林《背義塚 》,正德姚源賊亂,暴骨如莽。御史李艾立塚三所收葬。

廣信府部藝文一

[编辑]

《遊大林寺記》
唐·白居易

[编辑]

予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 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中、 堅、利辨道建、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凡十有七人。自「遺 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 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 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節氣」 絕晚。於時孟夏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 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怳然若別造一世界 者,因成絕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 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名姓文句, 因與集虛輩歎且曰:「此地實匡廬第一境,由驛路至 山,無半日程。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無繼來 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鉛山學記》
宋·朱熹

[编辑]

鉛山學,故在縣東南百許步,因地形為屋。東鄉既,諸 生以夫子不南面,于禮為不稱,乃徙置縣東山下。然 其費皆出民間,有司者無所與。以故度地褊狹,不能 具廟學制度。至若師生具員而絃誦輟響,則亦既二 十有餘年矣。淳熙己亥之春,義興蔣侯來領縣事,始 至,進謁堂下,俯仰太息而有志焉。後數月,政成事簡, 「民裕財足。」乃買地鑿山,度材致用,而屬役於其屬雷 君霆。以歲十有二月丙申始事,越明年四月戊申而 舍菜焉。門觀顯嚴,宮廬弘敞,神位清密,祭用畢修,圖 史之藏,几筵之設,與凡所以棲宿炊鬵拚除之須,無 一不備。既又為之召墾田,立僦舍,日給弟子員三十 餘人,而官無乏用,民不病役。邑之父兄相與聚觀,顧 歎言曰:「令之所以幸教吾子弟者,其厚如此,是豈可 使後人無傳焉?」于是雷君聞之,則以其意來請,且曰: 「學雖具,而諸生未知所志,願吾子之因是而有以發 之也。」予嘗謂道無古今之殊,而學有古今之異。蓋周 人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其德六:曰智、仁、聖、義、 中、和。其行六:曰孝、友、「睦、婣、任、卹;其藝六曰禮、樂、射、御、 書、數。」是以學者日用起居飲食之間,既無事而非學; 於其群居藏修遊息之地,亦無學而非事。至於所以 開發其聰明、成就其德業者,又皆交相為用而無所 偏廢。此先王之世所以人材眾多,風俗美盛,而非後 世所能及也。國家建立學宮,周遍海內,其所以望於 天下「之士者,豈不亦若先王之志」,而學者無以識其 指意之所在。於其日用之間,既誕謾恣睢而不知所 以學,群居講習之際,又不過割裂裝綴以為能,而莫 或知其終之無所用也。是以其趨日以卑陋,而惟利 祿之知幸。而一二傑然有意於自立者,則又或窮高 極遠而不務力行之實,或循常守舊而不「知其義理 之所以然也。」是以其說倚於一偏,而不得以入於聖 賢之域。於是時也,異端雜學之士、阿世徇俗之流,又 或鼓其乖妄之說而乘之。嗚呼!吾道之不亡,特民之 秉彝有不可得而絕滅者耳。予之力固不足以救之, 而竊有憂焉。是以既書蔣侯之事,又因雷君之請,而 附見其說,以告夫學於此者,以為有能因是而反求 之,則庶乎其知所志矣。蔣侯名億,字仲永,才高志遠, 平居抵掌論當世事,滾滾不窮。蓋嘗有意合兵萬里, 為國家立非常之功者,其辦一邑,固當有餘力。唯其 不以一切治理為功,而汲汲乎化民成俗之先務如 此,是則後之君子亦將有考於斯焉。

《浮橋渡記》
前人

[编辑]

貴溪之水,其源東出鉛山,北出玉山,合流為大溪,過 弋陽縣西流經縣治南,少西乃折而北流。大溪之南 有小港焉,出縣境南北流,至縣前乃入溪。居民行客 之往來者,以舟楫為渡。縣治西南絕大溪者曰「中溪」, 其西流北折之處者,曰「鑿石小港」,水落時,廣不過百 餘丈,褰裳可涉。霖潦暴至,則廣深往往百倍,而亦為 「一渡。中溪之舟,常為橫波所蕩,人力不能施,鑿石則 水觸西岸,鬥怒騰駭,其險為尤甚。故二渡之舟,歲率 再覆。」邑人病之,欲為浮梁濟人,而役大費廣,無敢為 倡者。今縣大夫建安李君正通陰計而默圖之,久之, 乃得縣之餘材八十萬,將以屬工。邑之大姓聞之,有 以銕之,連環千五百丈以獻者。有稱其林竹十餘里 以獻者,又有以米百斛佐之者。於是李君乃相大溪 二渡之間水平不湍之處以為浮橋,其可以致久遠 矣。以紹興三年六月始事,民爭趨之,不日告成。西岸 礱石為磴,高者五百尺,卑者亦次第減之。橋之修九 百尺,比用船七十艘,且覘之上下而損益。又准十艘 以梁小港,作雙纜以航巨浸。于是東西行者,春夏免 漂沒之危,秋冬無病涉之患。其工甚大而費則省。蓋 其規模籌畫,一出於李君主,使工師拱手受成,不能 有所預也。既而留錢五十萬於「明覺」浮圖氏,使其資 貸為歲輸,其贏以為增葺之費。明年,李君有此橋之 功,百里之人與四方往來者,因以頌而歌之,宜不待記而顯。且其才之果毅明達,用無不宜,又非獨此而 可書也。始為記其本末,以告後之君子,使知其成之 不易如此,相與謹記而嗣修之,是則李君與邑人之 志也。

《雄石鎮跋》
陸九淵

[编辑]

象山西址。瀕溪有渡,曰「石龜」,曰「西山。」西山之背有山 峭峙,與西山同出,曰聘君山,故老相傳,古有隱者在 其上,累聘不就,人號「聘君」,因名其山。山麓有寺曰「資 國」,猶藏其立官時帖,乃雄石《鎮帖》也。字體結密,行書 有法,非今時吏書所及。年曰「龍紀元年」,仍書歲次乙 酉,亦不類今時文移。官曰鎮遏使,御史簽書者曰押 「衙兼副將印,曰『信州雄石鎮文』」,今其地屬貴溪。史傳 所記,故老相傳,皆未嘗知有雄石鎮。鄉人嘗言永泰 二年置貴溪縣。考之《唐史》,貴溪之建在永泰元年,而 次年為大曆元年,改號在長至日,是永泰嘗有二年 矣。建議至已立涉兩年,亦事勢之常。置縣之年,至龍 紀後永泰百餘年,而人不復知有雄石鎮,何也?《六典》: 「鎮鎮有鎮將,副掌鎮捍防守,兵部郎中。」又曰:「凡鎮皆 有使,一人曰鎮遏,使曰副將。」蓋互見矣。又曰:凡諸軍 鎮兵三百人置押官一人,曰押衙者,豈幾是哉!施其 地者,曰周承鄴之官,曰押衙兼都監,似亦鎮官。然則 此鎮有兩押衙,又有都監。《唐百官志》本《六典》,《六典》乃 皇明所撰。史臣固曰:永泰後諸鎮官額增減,開元之 舊,則固宜不盡。考承鄴稱鎮長曰中丞,而其官實御 史。唐供奉官、御史中丞、侍中、御史聯班,由此,足以知 非後人所能偽也。其地則曰承鄴宅,曰東坑,曰聘山, 初無「君」字,然山上有井,其深無底,是時禱雨多應,謂 之龍井。水流出為石坑,謂之聘君坑,實有「聘君」二字 云爾。寺僧名守瓊,乃周氏子承鄴之後也。好文學詩, 懼此帖久之磨滅,將刊諸石,求予為跋。今觀唐于今 為近,其季為尤近,龍紀距今纔三百有三年,史傳所 記,不復知有雄石鎮髣。髴,是帖之傳,亦足為考古者 之監,故稱論而書之。

《善濟橋記》
真德秀

[编辑]

昔者生民之病涉也,聖人憂之,取象于渙,以濟不通, 于是舟楫之利興,而橋則未聞也。迨周人造舟為梁, 厥制略具。又其後也,有徒杠以通徒行,有輿梁以便 車載,而橋之制備矣。其來本于天地之自然,而成于 聖人之心思,其終則渙天下而利萬世。考諸《春秋外 傳》與《孟子》之書,蓋以是為先王之政,而非民之事也。 嗚呼!王政之弗行也久,《溱洧》濟人,雖未及達於政,然 與民同患之意猶切切然,非若後世官與民為二,凡 有司之所當任者,悉使吾民自為之也。民於斯時,以 其仰事俯育之餘,又代任有司之責,可謂難矣。幸而 賢有力者出於其間,以眾人之所共任者任諸己,雖 其事有異於古,而其義實可稱於今,「此予之所喜聞 者也。」距信城二里許,有溪焉,其源發於閩建,舊為梁 以渡。遇春夏間甚雨浮潦,纜絕艫解,對岸千里,招招 舟子,覆溺相尋。里人葉君澤目擊斯害,毅然以為己 憂。迺相形勢,庀工徒,疊大石以址之,架巨木以梁之。 經始於嘉定辛巳,至寶慶丁亥告成。凡為屋五十有 四楹,枕溪百餘丈,靡金錢幾十萬緡,旁為僧廬,以職 守視。割田立墅,以備繕修。縣大夫陶候木濃墨大書 扁以善濟,美其利之溥也。嗚呼!世習媮薄,夫人以朘 利自營,豪宗右族,巧漁橫獵,其不為州里大蠹者鮮 矣,況能心於濟物乎?以濟物為心者鮮,況能發其家 之集,以去州之所甚病者乎?葉君此役,其可謂賢也 已。昔陽虎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蓋仁之與富,不相 為謀,有仁者之力,而無仁者之心,不暇以濟物;有仁 者之心,而無富者之力,不能以濟物。葉氏之在上饒, 未得以甚富稱。惟其篤於好仁,故能盡力以既厥事。 其不謂賢矣乎?天之於人,無私覆也,顧獨有富與貧 之異者。財出於天而寓於人,猶吏受藏於「官司,其出 內非能專而有之,錮而守之也。心仁而施公,其受任 也必久,享報必豐,否則獲戾於天,轉而他屬,亦猶吏 之私其藏,而廢戮隨之矣。故萬金之家,有一再傳而 流為餓隸者」,其不以是歟?惟君用心,其澤可及百世, 故予喜為之書。君字潤卿,終將仕郎。子孫多且賢,其 興殆未艾云。

《遊西山錄》
周必大

[编辑]

十一月乙丑朔。丙寅,日南至扺豫章,泊南浦亭,在洪 喬。職方乘云,對岸即殷洪喬投書渚也。登拄頰亭,望 西山,以陰雨不快心目。丁卯,遊鐵柱觀,柱在小池中, 高二三尺,狀類假山。道士云:「每歲池水溢則江漲,枮 則江落,今歲反是。」辛未,上藍長老了賢挾素饌來。壬 申,赴府,會於滕王閣,天氣晴爽,得西山之勝。職方乘 引《水經》及《十道四蕃志》云:「西山,一名厭原山。」甲戌,出 北門,過大寧寺,同長老登列岫亭,得西山之面。又過 大梵寺,登秋屏閣,職方乘云,「不知誰所立」,但引曾子 固云:「見西山正且盡者,惟此閣耳。」又過薦福寺,觀淺 沙泉、馬跑泉。寺有鐘,光化三年節度使鍾傳造。乙亥赴汪漕會於列岫亭,酌淺沙。馬跑泉,程公闢嘗作雙 泉堂,潘興嗣為記。其旁即清原真人祠,所謂灌口二 郎也,舊皆在城內。李伯紀紹興初為帥,損城使可守, 遂在城外,然其闊亦未易守也。丙子,赴沈帥,會於孺 子亭,亭在東湖,陳阜卿所創,四圍皆荷也。丁丑,以小 舟絕江,為西山之遊。初至沙井口,按《圖志》云:「在章江 西岸石頭之上」,許旌陽謂:「吾昇天後一千二百四十 年,豫章江心忽生沙州,掩過沙井口,是八百人得仙 時也。今相去尚十數丈。」陸行二十五里,至貞觀院,登 閣觀《禪月羅漢》摹本。又五里,入上藍莊,至吳靖州伯 思墳庵。又五里而遠,至鸞岡。三徐蓋葬其旁。三徐者, 衛尉卿延休騎省鉉內史鍇也。元祐八年,張商英作 《祠堂記》,今有畫象,稍前即翠崖也。棟宇沈隱,氣象閎 壯。南唐保大間,有澄源禪師無殷住此山,李主甚敬 之,既死,祭以文,時本朝建隆元年也。韓熙載為之銘。 其後死心居此,而雲峰悅亦悟道,故江西號為勝地。 飯罷,同長老了賢步觀洪崖,井深不可測,舊有橋跨 其上,今廢寺,引崖水以給用,又匯其流激大輪為磨 院,去崖數十步,有奉聖宮,今曰紫清,徐鉉為記,有唐 肅宗像,道士僅數人。歸宿翠崖方丈,《觀李主賜無殷 詔書》,皆用澄心堂紙。每畫日後即押字,印文如絲髮。 予題云:「李氏世敬桑門」,其賜書遍江左諸剎,至於不 失舊物,如翠崖者鮮矣。戊寅早,乘小舟,循溪依嶺行 一二里,望所謂藥臼者,在石澗湍流中,如石盤然。次 度牛欄嶺、茶園嶺,最後度湯家嶺,回望生米洲,乃至 香城寺,榜曰「香城蘭若。」咸通八年,鎮南節度使嚴景 書。昔東晉隆安中,曇顯肇居此山,嘗與陸靜修搉論, 見《北齊高僧傳》。今長老如晦,妙喜弟子也。方丈側娑 羅樹兩株,葉皆下垂。又羅漢菜,常以正月生,飯罷杖 策登山。初過榧林,其間一株最大者,圍丈五,號「將軍 樹」,相傳近千年矣,程公闢有詩。次至舊院基。次至硯 石山,長一丈四尺,闊六七尺,程公闢有詩。次至靈觀 尊者坐禪石。次至屋壇,高六尺,闊七尺,是為香城絕 頂。靈觀者,隋開皇初新罷沙彌也,為此壇行道求戒, 尋償宿仇而終。自寺至此五里,積雪猶未消。遠眺章 江,略見府城,山後即江東建昌縣界。周覽移時,復至 寺中,讀《順禪碑》、二蘇詩刻《潘興嗣記》、文《慈順塔記》,遂 還翠微,日方晡矣。同堅老登愈好亭,在寺後,前長老 了因取《寒山頌》中「微風吹幽松,靜聽聲愈好」之句而 為名,自作記,粗可觀望。寺場左右山環抱,而鸞岡正 當水口,即三徐祠堂也。方丈之右有半月軒,蔣穎叔 有詩。又有「聽松堂。」澄源塔在寺右,大竹成林,圍丈五 六,傍有齊王廟,即李王弟撫州牧景達也,亦署澄源 敕。嘗捨田入寺,故廟祀之。法堂左階花磚,猶是南唐 舊物,隱起之文皆踏平,向來僧徒大集故也。晚再同 堅老及西堂三人過洪崖,俯視深潭,草木蒙蔽,岸崖 峭絕,不容測窺,「而水聲湍洪,疑其有異。乃並澗十餘 步,披草而入。始見硤中石數十丈,飛激浪數節傾射, 而左崖懸瀑數道,相去三丈,妙絕不減棲賢之三峽。 又其右多磐石,可坐。前此三道皆不知,但窺井而已, 若非再至,幾成徒行。」主僧善權,巽中舊題詩云:「水發 香城源,渡澗隨曲折。奔流兩崖腹,洶湧雙石闕。怒翻 銀漢浪,冷下太古雪。跳波落丹井,勢盡聲自歇。散漫 歸平川,與世濯煩熱。飛梁瞰靈磨,洞視竦毛髮。連峰 翳層陰,老木森羽節。洪崖石仙子,煉秀搗殘月。丹成 已蟬蛻,井臼見遺烈。我亦辭道山,淨杯愛清絕。攀松 一舒嘯,靈風被林樾。尚想騎雪精,重來飲芳潔。」亦佳 作也。《己卯拂旦,游洪崖資禪院,去翠》微十里而近。道 中石澗湍流,淙激可愛。度落馬嶺,乃至本白石道者 智新所居,殿宇甚小,法堂已摧,寢室窗外,對梅嶺如 屏障。真宗嘗御製詩四篇賜智新,有「明珠為戒曾無 玷,拳石充糧永不饑」之句,謂其煮白石而食也。其餘 敕劄皆在。歸飯翠巖同賢老及三西堂。再過洪崖,芟 草道,坐崖石汲泉烹茶,縱觀飛瀑而行。《賢老送別三 徐祠下,至江頭僅三十里,前蓋誤而迂也》。

《昭烈廟記》
蔡薦

[编辑]

玉山縣治南走二三里,山旋水會,盤盤焉。一勝地,為 崇奉東嶽天齊仁聖帝之廟。淳祐辛丑冬,薦來于茲, 節朔奔走庭下,每見邑人士若他郡來者,相屬於道。 一日,進父老而問,則對曰:「嶽帝之功德大矣,抑神有 主錫福案者相焉?嶽帝廟貌尊嚴,民惟嚮拜,答貺若 神,此民之所以不能忘也。」因舉手加額,凜凜若怖畏 狀。薦變色請曰:「神何爵也?」曰:「是忠靖威顯靈祐英濟 王也。」且曰:「廟故基在普寧寺之西,中更兵寇,再罹水 患,皆出倉卒,邑人士請命輒免。紹興癸亥,合力建今 廟,前規後踵,益至於今,輪奐以盛。」始王亦未有列號。 淳熙初,忽暮夜有奉像置於俗所謂取命案者,廉其 人。或曰「旴南豐民。」而意卒莫之明。無何,歲饑癘疫大 作,民多暴夭,胥疑王有所怒。後有恍惚遇之者曰:「吾 實福汝,不信,視吾足下之泉。」寤而往,果得泉,飲之疾 良瘉。已而謁飲之者皆瘉,乃安而敬之。邑令陸君翼年易其案曰錫福。後之人又別為殿,以翼於廡之左, 且屬薦記之。薦惟王始。廟考《太常祀典》,潭之衡山、沅 之城西、南嶽廟,皆有張太保祠,姓而不名。以水旱盜 賊之變,有大威力,士人德之,陳乞加封,自政和暨紹 興累至今爵,妻曰協惠夫人。又考淳熙九年江西憲 臣方師尹所記弋陽昭烈廟,謂嘗效官京口,被旨如 淮陰賑濟,得《棄指亭記》,論王始末。按《書》以為記,王本 諱抃,唐天寶間,睢陽城陷,與張巡、許遠死難者三十 六人。王夢其家曰:「吾得請於帝,命輔南嶽,為司錄事。 出乘輕車,迅捷如飛,巡按人間善惡,條具以聞,而加 賞罰,吾乘此可誅不忠。」後賀蘭進明遇疾,若雷霆之 震,蓋其驗也。故祠得依南嶽廟,然此獨以東嶽廟顯 者。五嶽崢嶸,萬靈所都,風雨之交,陰陽之會,倏忽去 來,固無不在也。乃告父老而明告之,自今日從賜額 揭曰「昭烈之廟。」作《迎送神》二詩,使世歌以祀。辭曰:「坎 擊鼓兮歌舞,駿奔走兮靈廡。奠桂酒兮羞蘋,穆將愉 兮神君。神君不來兮我心憂,蹇誰留兮山川悠悠,宛 望之兮雲為車馬,神之靈兮紛紛其來。下邑欣欣兮 上堂,裌鎧甲兮赤幘繡裳,恍其來兮忽其高翔。為有 錫兮福穰穰,挾矢弧兮射彼伯疆,我民敬事兮千載 無殃,飲而食兮壽而康。」

《廣信府城記》
王雷

[编辑]

信之為郡,江以東望鎮也。其地上於饒,其俗美於廣。 牙閩控粵,襟淮面浙,隱然為衝要之會。而四境迥遠, 旁多深山大谷。人有巢穴其間者,皆輕生好鬥。脫遇 儉歲,不無猩請幫助識別此字。嘯竹之警。然府治雄壯,市井蕃庶,闤 闠填隘,民之店聚族處者無慮數萬家。所恃以帖然 者,以有城也。城周於外,延袤幾里,雉高廣如古侯之 封制,障堞環繞,闉堵峙立,得設險守國之義。前賢謂 「宣和清溪之盜,建炎寇數雲擾,皆莫能犯其城,郡治 巋然如故」,可以占城之有功於郡矣。考諸圖志,皇祐 二年夏六月,郡有洚水破城沒官,湮舍民居,城嘗壞 矣。時晉陵張公實守信,亟命修補,自七月九日役工, 至九月七日,城之舊觀粗復。乃淳祐壬子,距皇祐庚 寅二百有三年,郡再有水,高於城,懷襄之禍尤烈。故 前城復壞,水平城,如鋸斯囓,東北隅以南一帶,彌望 幾無甓,非復疇曩之城矣。寶祐乙卯之三月,知郡澹 軒陳公以外府丞出守,憑軾入境,首歷壞城而觀,曰: 「嗟乎,城所以設險也。一日無城,土不可守,墮而不葺, 可乎?」涖事之始,問之倉庾,則垂罄也;問之府庫,則赤 立也。公蹙額久之曰:「城不可以緩修,又不可以遽修, 緩必病民。盍以經之營之為定規,經始勿亟為良規。 若夫費之不給,非所憂也,當自吾身始。」於是節泛費, 屏宴遊,薄奉養,正賦之外,秋毫不以入。錙銖積累以 為版築。計龜吉鳩工,作息有程,丈尺有度,夫匠供億 有數,陶塹斲礱礪堊之備,皆有成畫。始事於乙卯之 九月,訖事於丙辰之十月,田里寂無繹騷之患,縣邑 了無利益之文。昔之偃者俄而起,固者俄而平,斷者 俄而聯。映帶玉溪,長「蛟之伏也;環抱靈山,蟄龍之蟠 也,一望曄如新創」,信之精神百倍於昔矣。吁!敝而補, 廢而興,固不易然。至於工舉而役不疲,材集而賦不 侵,業就而民不知其為勞,工亦宴然若無所於事事, 此則人之所難能也。回視皇祐之為役,計日纔五十 六,今踰年而後畢,其遲速殆較然矣。是不然,害有淺 深,功有倍半,事力有豐嗇,寶祐二年之信,非皇祐二 年之信也。夫人久病之餘,元氣萎薾,若投之以迅厲 之劑,鮮有不生他證者。與其躁切驅迫而或無成,孰 若舒徐經理而迄有成。善治水者,行其所無事,此豈 淺淺者所可蠡測哉!

《遊信州巖峒記》
洪芻

[编辑]

山,有穴曰「岫」,信之山大抵皆岫也。出葛溪門二十五 里,西遊至月巖,自石梁望之,正如半月形,空洞通達, 大樹中生,又如月之影也。穿巖脅,登石磴,傍山繚行 百步,得西林院浮屠,導予行月巖之背。繚西而北,轉 有大山,前後有田,耕者或聞穴中有笙簫輪轂音。由 山後口別過一大山,其底洞透,遂與皂隸十餘輩俛 首而過。既出穴,循山行,又數百步,至一山崦,仰視有 大棺閣巖中,上為鹿頂狀。自下望之,目可睹,足不可 到,鄉民壇其下以禱雨焉。又循山行,深入一源,路窮 處得幽巖,余所名也。巖有泉溜,泠泠然出山。循道行 二里許,隔大田望遠,巖極峻,上又有棺,正猶人間所 用匣也。又二里,至雲洞,山形截然如城,世謂之僊人 城,相傳仙人蛻骨葬於此,有三棺,或壞,因大風雨雷 電,則復完如初,疑有鬼神云。復出大道十里稍南至 靈巖,吳赤烏中開山浮屠,導予登重閣,余以「朝陽」名 之。又五里至待賓巖,梁大同中開山,有鶴銜木石出 錢水漂木之異。自黃藤五里至丫頭巖,若仄大甕然, 山形岐首也。又南行三十三里而近,至黃巖,石壁黃 赤色。自汭口望之,有大山截然向水者,章巖也。自弋 絕水行五里至雙巖,又五里至南巖,嚴最大,旁有響 石,人呼其下。其上岑應,唐開成大和中人所題名具存。又十五里至吉巖,距寶峰鎮七里。自寶峰鎮東行 至黎家步,得獅子巖,僧居口中,未至貴溪。二里許,又 得月巖,在水之南,山頂正平,如城如門。自縣步直渡, 至招真觀,得僊巖,正在三山下,昔有王仙者隱居於 此,後僊去,三巖相屬,有會昌中唐人大篆題名,形如 碧落碑也。其巖無人居,其下有石底泉,色正碧,俗號 天井。歲旱則郡縣取水求雨輒應。余欲遊不果。自永 豐縣三十五里靈鷲院得光相洞,亦巖也。入洞行百 餘步,穴塞不可進,相傳舊兩浮屠入洞中,一人不復 出云。出沙溪門四十五里,至黃雲巖,窈窕邃深,前後 通達。自道傍望之,半山白堊者是也。又深行二十里, 至扶竹巖。山形如覆鐘,兩巖重複,上下皆可容數百 人。復出大道二十里餘,至星巖,余所名也,亦曰「僊巖。」 巖巒仰綴白石甚夥,夜秉燭,則昭然如群星麗天然。 自玉山縣東門三十五里至洞巖,初至一巖,石乳下 重,彩色絢綠,遍一巖中,如世所作普陀巖。又至一巖, 有石蜿蜒如龍形,巖後復有水泉,前後皆相見。凡廣 信之域中,岩洞之美,無出其右者,余名曰「章巖。」自巖 洞上山,又二里許,復得一巖,穴口甚窄,其中黮闇。秉 燭而入,乃極寬廣,兩壁隱出十六大阿羅漢,中有釋 迦兩菩薩像,衣文相好皆具,瑰瑋絕特如此,然余不 及見也。又五里,至韓巖,溪漱其根,或隱或見,僧居附 焉。此皆余身見而足歷者也。士人多不及知,故具列 之,以俟幽討者有考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