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0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八卷目錄

 瑞州府部彙考四

  瑞州府戶口考

  瑞州府田賦考

  瑞州府漕運考

  瑞州府風俗考

  瑞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九百八卷

瑞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

瑞州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實在人丁八萬五千四百三十八丁,共實徵銀一萬八百八十二兩五錢二分五釐八毫。《高安縣》:

順治十一年,開除逃亡人丁一萬九千九百一十八丁,開除婦女口二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順治十五年,新收陞補人丁三千四百二十三丁,新收陞補女口六千一百三十口。實在人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丁,實在女口三萬一千八百四十五口。

順治十八年,人丁如前。每丁徵銀一錢四釐九絲一忽六微。每女口徵銀三釐三毫九絲四微四纖。

康熙元年審編本縣「人丁」 六千五百一十四丁,陞補婦女四千六百口。

康熙三年,實在人丁四萬三千三百八十一丁,婦女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五口。

康熙六年,新收人丁二百九十一丁,婦女二百零三口。

康熙九年,實在人丁四萬三千六百七十二丁,婦女三萬三千六百四十八口。

新昌縣

戶一萬六千一十三,口九萬一千一百五十八。康熙二年,除陞補逃亡人丁二千三百,實新收撫人丁一千三百二丁。

上高縣

順治十一年,清理新收抵補外,實在男口二萬七千,婦女二萬六百八十一。

康熙二年審,編口共四萬二千一百一十七。

瑞州府田賦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實在成熟田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七頃五十七畝五分四釐九毫四絲六忽八微九沙。

地四千一百九十九頃二十畝五分七釐九絲四忽六微五纖三沙;

山、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七頃九十八畝四分五釐;

塘四百九十一頃三十三畝六分九釐九毫一絲一忽八微七纖八沙。

共實徵銀七萬二千二百四十一兩四錢九分九釐五毫八絲六忽三微九纖四沙。

實徵米六萬八千四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九合五勺六抄九撮三圭四粟八粒。

高安縣

官民田地山塘二萬三千六百一頃二十五畝七分九釐三毫。

田九千五百二十五頃七畝二分八釐,每畝如官田,科米一升六合七勺,折銀四釐四毫四忽五絲,不派四差如民田,共銀五分一釐二毫二絲三忽,積九畝六毫為官。民糧一石,官米每石派折色糧銀二錢六分六釐一毫一絲三忽,民米每石派本色米六斗二升九合二抄,折色糧銀三錢七分六釐五毫一絲七忽四差銀一錢一分九釐三毫九絲一忽一微。其優免增減,聽糧道每年派單

地二千七百二十六頃四十三畝二釐,內一則地二千六百二十四頃八十六畝四釐,每畝如官地折銀二釐六毫六絲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地折色糧銀一分二釐八絲六忽,四差銀三釐八毫三絲二忽,共銀一分八釐五毫七絲九忽。積二十三畝七分五釐三毫為官。民糧一石,每石派糧,差與田則同;二則地一百一頃五十六畝九分八釐,每畝科民米折色糧銀三釐七毫六絲五忽,四差銀一釐一毫九絲三忽,共銀四釐九毫五絲九忽。積一百畝為糧一石,每石派

本色米六斗二升九合二抄八撮二圭。折色糧銀三錢七分六釐五毫一絲七忽,《四差》銀一錢一分九釐三毫九絲一忽。

山一萬一千一百一頃四十三畝三分。內一則山四百四十三頃九十六畝九分,每畝科折銀五絲。積一百畝為鈔一貫,折銀五釐。二則山一萬六百五十七頃四十六畝四分,每畝科鈔八文,折銀四絲。積一百二十五畝為鈔一貫,折銀五釐。

塘二百四十八頃三十二畝一分九釐三毫。內一則塘六十頃九十二畝七分,每畝如官塘科折銀二釐六毫二絲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塘科折色糧銀三分七釐六毫一絲一忽,四差銀一分一釐九毫三絲九忽。共銀五分二釐二毫一絲一忽。積九畝九釐一毫為糧一石,每石派糧差與田則同;二則塘七十一畝六分五釐,每畝科官米折色糧銀二分九釐二毫七絲二忽,不派四差。積九畝九釐一毫為糧一石,每石派銀二錢六分六釐一毫一絲三忽。《三則》塘一百八十六頃六十七畝七分,每畝如官塘折色糧銀二釐六毫六絲一忽,不派四差,如民塘科折色糧銀一分八釐八毫二絲五忽,共銀二分七釐四毫五絲六忽,積一十六畝六分六釐六毫為官。民糧一石,每石派糧差與田則同。已上田地山塘共派官米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一石七斗四升五合一勺,民米九萬九千九百一十八石一斗四升三合六勺,內除優免米二千五十二石四斗,實編差米九萬七千八百六十五石七斗四升二合六勺。

秋糧項下額編官民米一十一萬八千七百九石八斗八升七合七勺。內官米折色糧銀五千兩七錢四分一釐一毫二絲七忽;民米派本色米六萬二千八百五十一石三斗三升三合,折色糧銀三萬七千六百五十八兩三錢七分四釐二毫五絲。

新昌縣

官民田地山塘七千八百二十一頃二十四畝三分二釐,內田四千三百三十二頃一十二畝六分五釐三毫,內一則田三百二十頃八十二畝六分四釐三毫。每畝科本色正耗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折色糧銀五分四釐二毫三絲六忽,四差銀一分九釐八毫二忽。積五畝四分四釐六毫四絲為糧一石。每石本色米七斗七升八合一勺八抄,折色糧銀二錢二分五釐三毫八絲八忽,四差銀一錢七釐八毫四絲九忽。二則田一千二百二十五頃九畝四釐四毫,每畝科本色米一斗一升三合五勺二抄,折色糧銀四分三釐九絲一忽,四差銀一分五釐七毫三絲三忽,共銀五分八釐八毫二絲四忽。積六畝八分五釐為糧一石,每石糧差與一則田同。三則田二千四百九十八頃九十四畝九分九釐六毫,每畝徵官民正本色米八升四合一勺,折色糧銀三分一釐九毫四絲七忽,四差銀一分一釐六毫六絲四忽,共銀四分三釐六毫一絲一忽。積九畝二分四釐六毫二絲為糧一石。每石派糧差與一則田同。四則田四百八十七頃二十六畝九分二釐。每畝科官民本色米五升七合七勺三抄,折色糧銀二分一釐九毫一絲七忽,四差銀八釐二忽二微四纖,共銀二分九釐九毫一絲九忽。積一十三畝四分七釐七毫五絲,為糧一石。每石糧差,與一則田同。已上優免增減,聽糧道每年派單。

地二百一十七頃四十六畝七分三釐三毫。內一則地三頃七十三畝八釐八毫,每畝科本色米五升七合七勺三抄九撮,折色銀二分一釐九毫一絲七忽,四差銀八釐二忽二微,共銀二分九釐九毫。積一十三畝四分七釐七毫五絲。為糧一石。每石糧差與一則田同。二則地二百一十三頃七十四畝六分四釐五忽,每畝科官民本色米三升二合五勺八撮,折色糧銀八釐五絲四忽,四差銀三釐一毫一絲,共銀一分一釐六毫六絲三忽。積三十四畝五分七釐三毫為糧一石,每石糧差與一則田同。

山二千九百四十六頃九十畝四分,每畝科租折銀四絲五微,積一百二十三畝四分五釐七毫為鈔一貫,每貫折銀五釐。

塘一百二十四頃七十四畝五分八釐四毫。內一則塘九十頃八十六畝三分七釐八毫,每畝科官民本色米八升四合一勺六抄,折色銀三分一釐九毫四絲七忽,四差銀一分一釐六毫六絲。共銀四分三釐六毫,積九畝二分四釐六

考證

毫銀二分七釐六毫,無閏銀七兩六釐六毫,水腳銀二錢一分一毫。

上高縣

官民田地山塘六千三百一十頃七畝二分九毫,內田四千二百九十頃四十六畝七釐三毫,內一則官田一百六十頃三畝三分二釐,每畝科折色糧銀八分六釐六毫五絲四忽,不派四差,積三畝七釐八毫為糧一石,每石派折色糧銀二錢六分六釐七毫一絲一忽;一則民田一百五十八頃六十畝三分,每畝科民米,內本色正、耗米一斗三升八勺九抄三撮,折色糧銀三分九釐一毫七忽,四差銀一分七釐九毫四絲一忽,共銀五分七釐五絲三忽。積七畝四分七釐七毫為糧一石。每石派本色正、耗米九斗七升八合六勺,折色糧銀二錢九分二釐三毫九絲二忽,四差銀一錢三分四釐一毫七絲九忽。「二則民田」 ,四百六十一頃二十一畝二分四釐三毫,每畝科本色正耗米一斗一升五合一勺八抄六撮,折色糧銀三分四釐四毫一絲四忽,四差銀一分五釐七毫九絲二忽,共銀五分二毫七忽四微五纖。積八畝四分九釐六毫為糧一石。每石計派糧差,與一則民田同。「三則民田」 ,一千三百一十六頃六畝三分三釐三毫。每畝科民本色正耗米一斗四合七勺一撮,折色糧銀三釐五毫八絲九忽,共銀一分一釐四毫一絲三忽。積三十八畝三分八釐三毫為糧一石。每石計派糧差,與一則民田同。

山四百二十九頃六十四畝七分五釐。內一則官山,二頃七十五畝五分,每畝科租鈔一十文,折銀五絲,積一百畝為鈔一貫,每貫折銀五釐。二則民山,四百二十六頃八十九畝二分五釐,每畝科租鈔八文,折銀四絲,積一百二十五畝為鈔一貫,每貫折銀五釐。

「塘一百三十四頃三十一畝七分二釐二毫。每畝科米本色米四升八合九勺三抄,折色糧銀一分四釐六毫一絲九忽,四差銀六釐七毫八忽九微六纖。帶派租鈔五十五文,折銀二毫七絲五忽」 ,共銀二分一釐六毫三忽。積二十畝為糧一石,每石派糧差與一則民田同。已上田地山塘共派糧米五千三百四十七石三斗八升八合八勺。民米四萬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七斗四升四合四勺,內除優免九百八十六石一升二合,實編差米四萬三千二百六十六石七斗三升三合五勺。

秋糧項下額編官、民米四萬九千六百石一斗三升三合三勺。內官米五千三百四十七石,折色糧銀一千四百二十六兩二錢九釐二毫四忽八微;民米派本色米四萬三千三百七石六斗四升四合八勺,折色糧銀一萬二千九百五十八兩九錢九釐二毫三絲一忽。

瑞州府漕運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高安縣本色起運漕糧,兌軍趲運原額正米二萬九千一百九十石。

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一萬四千六十九石六斗六升六合四勺。

原副米、二萬五千四百七十石九斗

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七千四百五十六石九斗二升三合一勺九抄。

原腳耗米、二千五百四十石八斗六升。

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一千二百二十四石七斗二升四合。

原額淮安倉改兌正米九千三百六十九石一斗。

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四千五百一十五石九斗三升四合。

原副米四千九百六十五石六斗二升三合。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二千三百九十三石四斗四升五合二抄。

原腳耗米、八百一十五石五斗四升。

除汰浮減米外,實徵米三百九十三石九升二合六勺五抄。

《隨漕》各項下,共銀七千五百九十六兩八錢五分三釐九毫七絲八忽二微。

除汰浮逃亡減銀外,實徵銀三千九百九十九兩五錢七分一釐七毫七絲四忽九微四纖。新昌縣本色起運兌軍趲運,除浮荒外,共正副

米、一萬三千五百四十一石六斗一升四合九勺四抄

正米八千三百七石七斗三升九合二勺三抄,副米四千四百三石一斗一合七勺九抄,腳耗米八百三十石七斗七升三合九勺二抄淮安倉改兌正副耗米,除荒浮外,米四千三百四十六石四斗四升七合九勺九抄。

正米二千六百六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五勺二抄。

副米一千四百一十三石二斗六升二合二勺三抄

《腳耗米》二百六十六石六斗五升三合二勺五抄。

隨漕項下,除浮荒外,實徵銀共二千五百一十三兩六錢六分八釐六毫七絲八忽七微八纖。「兌軍三六」 輕齎銀一千四百九十五兩三錢九分三釐六絲一忽四微。

上高縣漕糧項下本色正副耗米,原額二萬七千八百八十石一斗七升二合。

題減浮糧米一萬七百一十五石三斗七升三合七勺五抄

除《原荒》米一千四百九十六石三斗九升二合七勺三抄。

順治十五年開墾,十八年陞科米三十一石五斗五升八勺三抄。

康熙三年報墾,六年陞科米一十七石一斗四升七合四勺五抄七撮。

康熙四年報墾,七年陞科米一百八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二勺八抄九撮五圭。

康熙十一年,題准減除續荒米二千二十八石二斗二升二合九勺七抄四撮九圭五粟五粒,實徵正副耗米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二石六斗九升九合一勺一抄一撮五圭四粟五粒。題准減除續荒米三百三十六石六斗八升八合六勺八抄四撮六圭四粟七粒。

「隨漕項下《輕賫》」 等款,原額銀四千二百六十二兩二錢五分五釐五毫七絲二忽五微三纖。題減浮糧銀一千六百二十一兩三錢二分一釐二毫。

瑞州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隋書·地理志》:「君子知務本,小人勤稼穡。人多衣冠,俗少爭訟。」

《杜氏通典》藝文儒術為盛。

《寰宇記》:「風土爽塏,山川特秀,家給人足,多尚黃老清淨之教。士大夫重于隱遁,有徐孺子遺風。」 黃山谷《江西道院賦序》:「士大夫秀而文,不嚚于訟,樂鬥尊巫。」

《豫章郡記》「人好經學,尚清淨。」

《通志》:男女之別嚴,而婚姻論閥閱主僕之分明,而城市尚輿皂。

市無娼優人無賭博

「珥筆之民,新昌頗多;積年之害,高安為最。歲時俗節,隨方異尚。」 而瑞郡所屬,大較不甚相遠。

《新昌縣志》:「士秀而文,工慧而巧。」

俗儉多富氣高好事

上鄉山深俗厚,下鄉土瘠農勤。

《上高縣志》:「男務耕桑,女務紡績。」

賀歲 元旦、男婦夙興。焚香楮。拜天地家堂尊長畢。出拜宗族親友。初出門曰出方

逐疫 正月夜深,束芻像人,剪綵紙為衣,巫祝咒禳,送河邊焚化,投水中。其小家執杖鳴鑼,鼓讙譟擊,逐鬼出門。疑即古儺遺意也。

煙火 元夕家戶張燈,街市巧匠用火藥綵紙製造煙火機竅藏。《故事》每月一層,閏月加之,從下上焚,旋轉光明可愛。

啟學 上元之後,鄉塾延師以課訓子弟,城中社學則官府董之。知府陶履中論「民間啟學,務在人日之後,擇吉勿令稽遲。」 仍頒《童蒙八要》,以勗其勤。

浸種 春社之日,民間醵錢辦品物,祀本社土穀之神,乃濕種子,以需播種。

《花朝 》二月望日,友朋塒花之家各邀客飲,文者賦詩。

考證

《踏青 攜酒》之俗,士民皆然。

醮墓 清明之日備牲醴、殽核、鼓吹,攜男婦長幼往墓所祭掃。或陰晴不測,亦有在清明前後者。

迎神 三月二十九日,郡城諸神迎入東嶽廟宴享,綵亭錦帳,鬥巧爭奇。

慶誕 四月七日、九月二十八日。俗傳城隍五通神誕辰,市民邀僧道齋醮相慶。

浴佛 四月八日。俗傳彌勒佛降生,男女蔬素,供佛飯僧,以祈冥福。

「競渡 」 端午日,民間門戶插艾解粽,飲雄黃蒲酒遊戲。少年置綵旗、錦幛縳、五色繒帛,干舟為龍形,多鼓棹楫,鬥于江中,爭先為勝。

《乞巧 》七夕,陳瓜果于庭,飲酒賞牛女。銀河之會,婦女置蛛籹盒中,觀其成網,以驗巧拙。《賽神 》八月初一等日,群謁許仙真君,即旌陽也,祠名「長樂宮」 ,男女燒香旗鼓,迎賽甚眾。《賞月 》中秋之夜,士宦之家多飲酒賞月登高 。九日,士大夫賞菊登高。

報成 。九、十月間收穫已畢,農家設辦祭品祀神,名曰「秋社。」 一以報土穀,一以慶豐年。

長至 郡城,如度歲然。祭獻祖先,親友交相拜慶。

「小年 」 臘月二十四日,俗呼為「小年。」

年贐 ,親友互相餽遺曰「送年。」 母家以果餅之類遺女家,謂之「芳年。」

《猖祭 》,召師巫著五色衣,鳴鑼吹角跳舞,以祀五通神。云:「即猖亡敗鬼,祈福免災。」

陽戲 即傀儡劇也,愚民或從而神之。執而弄者曰「棚戲」 ,挈而弄者曰「提戲」 ,用以酬神、賽愿、送窮 。每歲除之夕,備酒果享神,名曰「送窮。」

瑞州府祠廟考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高安縣附郭。

社稷壇 在阜城門外。明洪武間,繚以周垣,廚庫祭器,并如武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高明門外。

城隍廟 在府治鳳山西。唐刺史應智頊有功于民,沒祀之。明弘治十七年,知府劉璣復新之。郡厲壇 在廣教坊社稷壇左。

縣城隍廟 :在縣治左。順治十六年,知縣黃奎齡創建。

旗纛廟 在演武亭內

二賢祠 在府城西六十里。「二賢」 ,唐應智頊、辛南容也。

「三閭大夫廟 」 在城東金沙臺,祀楚屈原也。漢長沙王子拾封建成侯,後免爵,徙家臺上,立廟祀之。

龍王廟 :在城西北五里。祀龍王幸潭也。「幸潭」 似是龍王名。

古譚廟 在朝陽門外,祀譚侯。侯名申,宋紹興間守筠,有惠政,民懷其仁,立廟祀之。

唐二賢廟 在調露鄉,祀應智頊。辛南容相王廟 在蔣家湖下,祀伍子胥。

米山廟 在縣北三十里。相傳祀李英。英本州人,為高安縣尉。唐武德中,刺史應智頊命代金牛卒,于是居民因祀之。宋靖康元年,賜廟名「孚應。」

惠民廟 在南城連通坊,舊名「清源廟」 ,況莊有記。

關王廟 「在筠陽書院」 左。

利貺廟 在浮橋邊。匾曰「江山勝概。」

東嶽廟 :在城南西安門內上水鋪,唐時建。俗沿每年三月,合城諸神迎會于此。

昭明太子廟 :在南市儒榮坊。

忠濟廟 在世濟橋上。祀吳將甘寧。

清源廟 在連通坊。祀永康、灌口神。

祠山廟 在禪寂院,即聖果寺側,祀祠山之神。「刑山廟 」 在朝天坊。

聖郎廟 在狀元坊

仁濟廟 在縣務農鄉。祀三國劉繇。宋慶元間建。

飛仙廟 :在仁濟坊。祀明香真人。

筋竹廟 在縣南七里櫟山之旁。

石鼓廟 在縣西五里蜀江岸北。

《三聖廟 》在縣治東蓮湖村。又有行祠,在蒙山市。

三賢祠 在府治南,祀余靖、蘇轍、楊萬里。方山二龔廟 在陂頭南去二十里。其神蒙山人,多著顯應。

末山「輔應王廟 」 在縣西五十里。末山之下有行祠在九峰。

三將軍廟 在《曲禮》之水口山下。

陶靖節祠 在縣治之南。宋咸淳中建。

四賢祠 在縣治南。祀黃山谷、蘇東坡兄弟及米元章也。今廢。

三劉先生祠 凡三:一在淨慈院,一在靈山院,一在新豐鄉之橙塘,祀劉西澗奐與子道原、孫羲仲。

「三俊祠 」 在遼山西莒岡化城院。祀姚雪坡、勉胡、方湖、仲雲、劉山居元高

大愚叟呂寺丞祠 在大愚山。黃奇叟謁其祠,有詩。

高安張令祠 在縣西五里。元令張珪,至順間治邑有善政,民懷其德,作祠附于龍王廟中祀之。

郡侯魯公祠 在縣學東。

五鹽靈祠 在縣治東隆道觀左。

平浪王祠 在迎恩門內,舊名「晏公廟。」

存梅祠 在天寶逍遙,亦名「尉山」 ,諸生劉全曜建,鄒維璉有記。

劉文成祠 :在鳳山東。明嘉靖中,知府許仁卿建,有石坊。巡撫虞守愚撰「記。」

節愍祠 在本府治後洪山寺故址。祀按察使司周憲及其子幹。兩廊祀蕭亮、姚一桂、鄺勤,諸戰死華林者。正德八年建。

「貞烈祠 」 在迎恩門內。祀通判姜榮妾竇氏及本邑婦女之死節華林者。明正德七年建。「文山祠 」 在鳳山。今增陶靖節、劉文成公為三先生祠。

新昌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鹽嶺下。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縣治南門外釣月灣旁。邑厲壇 在縣治北門外。

城隍廟 舊在稅務場右,後改建於此。

市團廟 在西關上

關聖祠 在治東青龍山觀音閣後。

上高縣

社稷壇 初在縣西,後改建於河北七郎埠。風雲雷雨、山川壇 初在縣東,今遷河南。「邑厲壇 在河北。」

里社壇 :每里百戶立壇一所。

三皇廟 在縣治之東。元大德間建立。

二郎廟 在縣東二十步。祀押射神,即秦蜀守李冰之子,嘗佐其父囚孽龍,弭水患,故邑人祀之。

輔應廟 在縣西末山五十里,旱禱數應。資聖廟 在縣西東溪路口市。

倉曹廟 在河西白沙上灣,所祀黃倉曹將軍。相傳舟行溺死于此,數著靈應,故鄉人祀之。英烈廟 在河南岸魚巷尾,祀宋康保裔。掩石廟 在縣東舉子團。

金甲神廟 在縣西鉤石。

東祥廟 在縣南蒙山下。

寺觀附

[编辑]

本府。高安縣附郭。

觀音寺 在南城高明門西偏,唐時建,原賜額「三論道場」 ,宋時改名「太平蘭若。」 元末兵燬,明萬曆中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興復。

太平興國寺 在府治南。唐建,宋名今額「雲居資教寺 。」 在石鼓潭上。

真如寺 在府治東,一名「大愚寺。」

禪那寺 ,在府治南鳴鳳坊,故有額曰「鳴鳳山寺。」 寺前有池,圓如鏡,極旱不涸。相傳舊產叢蓮,每年花九品,因名九蓮池。

棲隱寺 在城南靖安門內。相傳陶淵明曾棲止此處。

南山寺 在高明門內,有銀杏樹二大株參天,今廢。

大愚寺 亦名「真如寺」 ,守芝禪師住此,五祖戒又終于此。流風餘韻,代有其人。

祥雲寺 在北城外七里橋,原「烏龜觀」 ,今改寺。壽聖寺 ,在郡城西,今額存。

北青蓮寺 在三十都艮山,順治初,僧了一建。戒香寺 在二十五都,僧遍度建。

願山寺 ,在灣頭,與長樂宮對。劉潔庵建。「香林寺 」 ,在車田。康熙元年建。

普會寺 在十二都興隆山。順治庚寅年,僧印初、悟空新建。

靖忠寺 在四十二都

淡雲寺 在三十四都。康熙十年,住持洲淇建。「大愚內院 」 在朝陽門內。明萬曆間,僧中白建。太平院 在朝陽門外,原懶雲窩故址。

寶梵院 在三都

明心院 在一都

禪寂院 在縣後,與聖果寺鄰。

惠日院 在三寶嶺

聖壽廣福院 在府城南門外,有法堂。

資教院 在府城南七里。

淨慈院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宋劉澳故里。妙真宮 、古元陽觀在城,唐元和七年移,與葫蘆井相近。

銅湖宮 舊名「銅湖殿」 ,在二都溪上,各姓建,旁有書屋。

蜀江觀 在靖安門外,今廢。

十華觀 在三都

玉成觀 在七都

紫府觀 在十一都山畬,原在鈞山之麓,移置此處。今有《鈞山福地》,古額現存。

蟻子觀 在北城拱辰門外。

崇元觀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有丁義真君女秀英煉丹之地。

昇元觀 在府城西來賢鄉,有仙壇,嘗生瑞竹。浮雲觀 ,昔孫志諒創室,人見其上,嘗有雲氣飄飄,故名。

靈寶觀 在府城西五十里,漢梅子真所棲處。玉宸觀 在府治東七里,晉黃仁覽朝斗煉丹淬劍之地。

棲霞觀 在府治南三十里,即王子喬所遊之地。東晉置三皇觀,後廢。宋初復建。

白衣庵 在縣學側。明崇禎間建,邑人熊坊改額曰「覺庵。」

茶坪庵 在三十都

馬祖庵 在四十都

《水雲庵 》「在赤土。」

白沙庵 在三十五都。康熙戊申年,僧無見建。上乘庵 在五都龍頭山原。「鐵爐庵」 ,宋咸淳間建。

「一宿庵 」 ,即賈家庵。百丈源和尚過此,因名。「天竺庵 」 ,在上湖鋪,順治庚寅,僧弘學建。「中和庵 」 ,在桂林前有三元殿。

「益庵 」 ,「在赤土。」

禮佛庵 在拱城門外,附《徐氏書院》。

西來庵 在朝陽門外,附《古譚廟》。

大洪庵 在古祖橋

新昌縣

鹿苑禪寺 在八都

智門禪寺 在三十都。久廢。

定惠寺 在十一都

圓明禪寺 在二十七都。

清涼寺 在縣南十五里。

普利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宋黃庭堅所書《新豐吟》,刻于石。

淨覺寺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宋武帝建,唐柳公權書額。

報恩光孝寺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即唐宣宗與僧聯句處。

度門院 在三都。龔瑞曾讀書于此。

離相院 久廢

隆教院 在五都

社香院 在八都

寶福院 在三都內,有亭,顏曰「寒泉。」 僧慧雲創建。

澄心院  福河院 俱十都。

保聖院  彰聖院 俱十三都,久廢。

光相院 在十六都。久廢。

迦葉院 在二十都,僧省于建。

覺性院 在二十七都。明正德盜起擾境,縣丞朱袞駐兵于此。

鳳凰庵 一名「旅雲山」 ,在三十二都仙人石上。僧智樞重修。

準提庵 在二都佛子嶺。

此钁庵 在五都雙峰,僧行格建。

羽塘觀 在八都。久廢。

義城觀 在十五都。今廢。

洞陽觀 在三十八都,今廢。

安樂觀 在三十一都,今廢。

奉真觀 在三十四都。久廢。

五雲觀 ,在縣北三十五里許。旌陽常遊此,前有仙人石跡及龍潭。

佑聖觀 在縣東北,宋建。

敖仙觀 在縣東一十里。相傳晉敖真君修煉之地。

上高縣

九峰崇福禪寺 ,在縣西五十里米山。其地即唐鍾傅王故宅。

蒙山聖濟禪寺 在縣南三十里善塘村。唐道明禪師開山。

清漣寺 在縣西二十里南源村。明天啟二年,沙門妙靜重建。

蒼岡法忍寺 在縣二十五里磻村。

香山院 在縣西八十里,唐建。有過客題其壁云:「誰將萬斛旃檀子,撒向于春古道場。萬壑曉風吹不斷,至今猶自滿山香。」

安國院 在縣南十里石陂。舊曰「楊林。」 唐大順間,僧大琮開山。

無為院 在縣西三十里舍溪,僧真道開。山上定林院 在縣南米山,今廢。

雲岩禪院 在縣西八十里東溪。

內宮院 在縣河北,今廢。

真祐觀 在縣西

虛白觀 ,在縣東十五里。晉時有甘、羅二真人嘗遊其地,舊曰「甘羅」 ,宋治平間改額。

招仙觀 在縣南十里,今廢。

希夷觀 ,在縣四十里。舊曰「永豐」 ,俗傳許旌陽曾遊此地。

上清觀 在縣北十里,今圮。

蒙山「天曉庵 」 :曹顏建。

環水庵 在東溪

種松庵 在杭頭

大士堂 在縣北關帝閣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