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二卷目錄

 袁州府部彙考二

  袁州府山川考二府志未詳山川

  袁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九百十二卷

袁州府部彙考二[编辑]

袁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编辑]

萍鄉縣

徐仙山 在縣西三里。世傳有徐姓者於此修煉成仙,上有徐仙亭。

石羊山 在縣南五里。山上多石,其形如羊。毛仙山 ,在縣東二十三里。古有毛仙驛。《方輿記》:昔有人過此山,逢一人遍體有毛,言辭異常,後不復見。宋朱熹嘗問驛吏,云「狐魅所為。」 遂題詩驛中:「人言毛女住青冥,散髮吹簫夜夜聲。卻有郵童解端的,向儂說是野狐精。」

石姥山 在縣西五十里。有石屹立,如姥瞻望。宋周兌詩有云:「頑然本是無情物,應誤行人指望夫。」

南源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廣利禪院。宋宣和中,縣令鄭強建,以息兵厲。

浴室山 ,在縣北五十里。山下有浴池,世傳楊朱嘗浴於此。

九嶷山 ,在縣東七十里。連帶九峰,因晉時三真人得道之所。山側有二嶺,若雙鴻飛舞狀,曰「仙鶴嶺。」

五金山 ,在縣西七十里。五峰相連,皆面西方,因名。

楊岐山 在縣北七十里。世傳為楊朱泣岐之所。旁有玉女殿,內有九石房,相映如屏風,世傳為仙人所居。又有普通院及隋煬帝壇。

瑤金山 ,在縣北七十里上栗市,普明祖師道場,上有淥水洞、靈丹井。

楚山 ,在縣北九十里。相傳昔楚昭王經此,山頂有楚王臺遺蹟,下有昭王祠。

武功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羅霄洞之嶺。宋紹興間,洞寇猖獗,趙扆統禁軍𠞰捕有功,立柵山上,因名。山根盤八百餘里,跨吉、袁二郡。相傳葛元煉丹於此,亦名「葛仙峰。」

雲蓋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羅霄山 與武功山相連,崇數千丈,延廣百餘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測。《寰宇記》云:「潭水旁出石乳,歲旱禱之,以大木長三四丈者投水中即雨,木湧出,雨即止。」 或曰:昔人羅霄居此,因名。有羅霄洞。

筆架山 在縣南里許。高聳秀拔,與縣後山相對,宛然有賓主之像。舊名「迎鳳嶺」 ,以縣治勢如飛鳳,而此山與之相迎也。宋紹興中,建塔其上,高七丈許。明嘉靖間,以孤峰獨聳,增建其二於東。三塔相連,形如筆架,俗名「筆架山」 ,為縣治前案。

明山峰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特立聳峙,登之四遠皆見。中有仁濟院。

「石筍峰 」 在葛仙壇之右,峙立如筍。

玉女峰 在縣東六十里。亦名玉女墩。《輿地志》:天將雨,有五色雲氣湧出石間,俗云「玉女披衣。」 相傳昔有女子修道於此,因名。

聖岡嶺 在縣東五十里。眾山迤邐,望之蒼翠。晉甘卓嘗築壘其上,有聖岡廟,即甘卓廟也。案山嶺 在縣北五十里。左右兩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又有亭曰「高寒」 ,為往來休息所。白鶴嶺 在縣北五十里。世傳白鶴仙人遊此。馬跡嶺 在縣南七十里,坦平修遠。晉甘卓過此,上有馬跡。

羅漢巖 在縣北萍實里南源山。

帝鐘巖 在縣東鄉里。高十丈,深四丈,中有倒石,長三尺,其形如鐘。

真如洞 在縣西長豐里。洞有石鐘、石龜,又有石如人形。

裡大洞 在縣南長豐里。圓如覆鐘,兩洞相接。上洞有石,名「雪峰」 ,一石竅斜穿,投以石,良久乃抵洑流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當前中有小谿,兩洞可容千人。

下石陂洞 在縣北金山里。有巨石窒其門。宋靖康中,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難,空曠可容千人。

羅漢影石 在縣東大安里白鷺坑。晉時巨石中裂,其聲如雷,一屹立、一墜田間,各有形如羅漢。

金星石 在大安里。石如室,有光若金色。萍川水 ,在縣南三十餘步。源發楊岐山,東流轉西四十里到縣,又九十里入醴陵,出淥口,過潭州,入洞庭。

泉江水 在縣東二十里,名「教里」 ,江心泉涌出,故名。水中生絲花可食,泉入江合流,旁有寺。羅霄水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大安里。源出羅霄洞,下分兩派,東流者合蘆谿水至宜春,西流者出本縣,合湘東江入醴陵境內,羅洞雙波其一也。

蘆溪水 在縣東五十里,名教里聖岡廟側。源出羅霄山,東流一百里入宜春秀江。

楊岐水 ,在縣北五十里宣化里。即萍川水之源紆迴縣前若帶,為境內名景之一。

金鰲洲 在縣西萍寔橋下。其長百餘步,狀如愬水之魚。魚頭水分兩派,至尾復合楊岐之水,至此而匯為潭,流入萍川,此魚乃為中流砥柱。舊名「金魚」 ,以其形長而大,改名金鰲。又蟠踞儒學禹門之西關。明知縣陸世勣建占鰲閣其上,為禹門鰲浪,稱名景。

新江 在縣東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顏遐福奏開以通湖南,纔鑿十餘里而輟。今俗稱其地為「新江。」 耆老相傳,開江時誤殺白龜,遂不就敷潭 在縣北七十里之秋江,盤旋若渦,有龍居之,旱禱即應。旁有惠澤龍王廟。

韓滸潭 在縣北十里清教里。深可二丈,蕩漾澄澈,旁有《韓將軍廟》。

蕭仙潭 在縣西八十里金源里。匯五溪之水,岸有巨石平坦,世傳「蕭史休息於此。」

王母潭 在縣西八十里唐昌里。世傳「王母過此。」

青龍潭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新安里。深不可測,世傳龍居其中,旱禱輒應。

羅霄井 在羅霄山下,有浴池,即葛仙翁修煉之所。境內名「景葛井」 ,浴丹居一。

義井 凡四:一在縣治左皇華坊,一在縣治右宣化坊,一在縣治東進賢坊,一在縣治西「仁和坊。」

暖泉 在仙居里蘇家村,冬溫如湯。又有冷泉,在宣教里,夏冷如冰,飲之能已熱疾。

寒泉 在縣東清江里道旁。盛夏極清冷,往來人多飲之。宋尉潘友文作《寒泉亭》。

雨湧泉 在縣北楊岐山。天欲雨,水先涌。周兌詩:「楊岐山下出靈泉,與海相通亙古傳。洶湧便知天欲雨,為言陰石不須鞭。」

卓劍泉 在萍實迎祥觀。舊傳許旌陽卓劍於此。

錫杖泉 在縣治東劉家井。世傳彌勒佛卓錫而成。

泉田泉 在縣南名教里。周廣深八尺,湧出田心。旁有泉江堰,地名泉村,山谷詩所謂「絲花出泉村」 也。

劍泉 在縣南長豐里,闊三尺。世傳潘、羅、傅三神將軍插劍取泉飲之,故名。

聰明泉 在縣西一百步溪旁。其泉甘香。鳳凰池 在縣治南百餘武公館之前。宋宣和間,因邑民多瞽,乃相縣後地形如飛鳳展翼,因鑿二池以象二目,而民遂無盲疾。元至大中,池產瑞蓮,年久污塞。明萬曆中,重新疏濬,立《鳳凰池碑》,令民種蓮於池,清翠交暎,境內名「景鳳沼」 ,風光居一後塞。

皇清知縣《重濬》。

萬載縣

龍山 在縣治後,龍江經其下。其勢峛崺,來自衡霍,為縣之鎮。

月臺山 在縣南浦橋之陽。狀如圓月。

日塔山 ,在縣東南二里許。舊有明真院及白將軍墓,相傳白起也。

穩山 在縣西八里,俗呼為「穩山關。」

銀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下有巨石,潔白如銀。有洞可容數百人。相傳避寇者多居此。

紫蓋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勢崇聳,屹若車蓋,舊名「雲蓋。」 或云仙人謝仲初嘗遊此,有紫雲上蓋,故名。

五雷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地五山,與逍遙觀拱對。

湯周山 在縣西三十里。相傳晉安帝時湯、周二仙修道之所,上有觀,觀後有棋盤石、試劍石。

「八景」 有「湯周《雪霽》。」

峰頂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相傳為馬祖禪師修道之所。舊有上中下三塔,今惟中塔存。有泉清冽,歲旱禱雨輒應。古有月光寺。

金雞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有巨石在山下,遇夜金雞現,故名。

清泉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絕頂有瀑布泉,因名。林木森菀,泉味清冽,形若郡之仰山,俗呼「小仰山。」 徐鉉墓在焉。

謝山 在縣北七十里。《輿地廣記》《九域志》《明一統志》皆以因劉宋康樂公謝靈運得名。或云謝仲初修真之所,上有仙壇、丹井、試劍石及履跡猶存。而《筠志》載仲初住高安西北山中,亦名謝山。意謝仙到處,隨以名山,則謂因靈運得名者非與。舊志有靈應觀劉長者讀書堂,今廢。書堂山 在縣西八十里,山谷深鬱,雖霽嘗有雲霧。世傳晉習鑿齒因苻堅陷襄陽,避地讀書於此。

東台山 在縣南九十里。石壁峭峻。舊有護法院在石巖中,今廢。

九龍山 ,在縣西一百里。其山有九,嵯峨秀麗,嘗有雲覆,相傳三人修道於此,道成不知所之,後人為之立祠。

鐵山 ,在縣西二十里。

鵝鼻峰 ,在縣東五里,地名「東岐。」 元虞文靖愛此山若蜀中鵝鼻峰,因名。

鶴嶺 ,一名「洪岡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與仙遊嵒相望。

十八渡嶺 在縣北四十里。舊路在嶺下,循環一水,往來凡十八渡。後闢路嶺上,人便之,俗呼為「十八洞」 ,非也。

古廟嶺 在縣西六十里。

白水嶺 在縣西八十里。高數十仞,嶺下平坦,廣袤數里。居民眾多,中有小溪,水色白。

太陽嶺 在縣西一百里。形勢陡峻,周一百里,未旦光先射,就昏光且不暝,故名。

黃皮嶺 在縣北八十里,與謝山相對。上有石屋。相傳黃、皮二仙修煉於此,鄉人祀之。

陶逸巖 在縣東三十里。世傳唐竹谿六逸,陶沔晚歲居此。巖突起平田,約高三丈,巖巒清潤,中有石屋,人稱為「陶公石」 ,俗訛為桃花石。仙游巖 在縣西六十里,與鶴嶺相望。高數尋,可容數十人。有兩石色紺碧,一石形如鐘,扣之其聲清越,一石形類道士,人稱仙人石。

水晶巖 在縣西五十里嵒中。飛瀑瀉出如濺玉,歲旱禱焉。

靈棲巖 在縣西九十里。高數丈,有崇勝寺。巖下有泉,自周公洞流來,灌田數百畝。

龍成巖 在縣西九十里梅陂。山勢聳特,中有石室。宋元祐中,獵者逐獸至其中,獲一獸骨,其頂穹然如角,識者謂「龍蛻骨」 也。室中有石如列仙者數十,下有石鐘,扣之有聲。有石硯巖溜注之,墨橫硯上,筆在硯旁,皆石也。有石人坐白沙旁,如鬻鹽狀,或掃之,他日復積。

赤硃岡 在縣西一里社稷壇左。

竹山洞 在縣南二十里。其洞甚闊,有水經其中,為學前江源。前後兩門深五里許,內虛敞,有石田石屋一,石高三丈,類塑像。游者自後洞入,由前洞出,禱雨輒應。

雲峰洞 ,在縣西九十里黃茅岡。門闊丈餘,中虛敞,循級而下則漸黑。有石若鐘磬,若仙佛狀,多不可紀。有澗水產魚及石燕。

筆架山 在縣治東南二百步。旁有潭,深濬莫測,石屹立,中流挺然平突,三尖,小石旁附,狀類筆架,與儒學對。

叵囉石 在縣東一里許荷花池東山巖側有石,高數尺,上有孔,吹之若叵囉聲,迴風入竅亦然。

獅子石 在縣北五里。狀類獅子石。下有潭,亦名獅子潭。上鐫「獅巖,大德二年春月書」 九字,未詳何人書。

石筍 在縣北十五里。唐南平王鍾傅廢宅,有石如筍,高數丈,俗呼「鍾令公石。」

謝仙石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麻鞋石。」 上有鞋跡,相傳為謝仙跡。

龍江 在縣北五里,源出縣西一百二十里金鍾湖,下流入瑞州府境。舊有浮橋,易以舟渡。舊《志》八「景龍河喚渡。」

多江 在縣北七里。源出石洞金鐘湖,二水會流抵此平泛水涸,露小洲三五,橫阻江水,支流合泒,故名。

錦江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謝山,邑人敖玉谿建橋。

金鐘湖 在縣西一百二十五里。水分二派,一東流至官莊,過竹渡入龍江,一流入瀏陽。康樂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謝康樂嘗遊此,因名。」 源出謝山,東流至丘江合龍江。水出上高。

野豬河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金鐘湖,北流會竹渡水合龍河,奔澎峻急,舟過甚險,立「水府祠」 鎮之。

石洞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竹山洞,北流過楊河山,合白沙水南浦橋至學前,過雙虹橋而入龍江,出上高。

劍池 在縣西一百里。池廣丈餘,別有曾家源水經過於池,合流下井田,同棲靈巖。水出沙江,入金鐘湖。舊傳許旌陽捕蛟洪州時,蛟潛逃於此,旌陽捕斬之,因名。

綠陰池 在縣治南百步再思橋右。

龍潭 在縣東北之龍江。相傳有穴與獅子巖通。舊有龍江亭,今廢。

龍洲 在縣東北二里許龍河渡,約廣數百畝。石洞、金鐘湖二水西來環抱合流而東注。「聖井 」 在縣東北安仁坊。世傳宋乾道間,普庵禪師嘗遊息於此。時值多疫,師取井水飲之,疫遂痊,故名。

真君井 ,在縣西廂外二百步。世傳謝仙曾經此,就嫗求水,嫗辭水遠,謝指其地曰:「斲此可得水。」 後果應。

仰山井 在縣西十五里仰山廟後龍山頂上。舊有亭,今廢。

義井 在縣南百步公館後,井深五尺許,用之作腐,較他水增多,取其有益人,故名。一在康樂坊譚族門首。相傳曾救大兵之渴,故名「義泉。」 「溥泉 」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儒學前,臨河,味甘美。

卓劍泉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廣報》觀。世傳謝仙以劍刺地,泉湧出。舊有亭,今廢。

涂泉 在縣東十里,名泉陂,約廣十畝,澄澈泓渟,有龍居之。每旱,官民禱焉。

魚鱗灘 在縣西六十里。水峻急,亂石橫密如鱗。

《府志》
未詳山川
[编辑]

《宜春縣志》
[编辑]

獅顧山 ,在集雲鄉,邑治四十里。原有古剎,今僧閒雲創建「棲雲禪院。」

《分宜縣志》
[编辑]

行山 在縣南五十里神龍鄉清風里。山頭有路,故名「行山。」 又有小行山,在縣南二十里。伏虎山 在縣南五十里,下有會勝院。

定心臺 在縣南五十里豐樂鄉雙源里。其上有葛仙翁祠。

西磯岡 在縣北四里,神龍鄉善和里。

五猴山 在縣北三十里。側有「明惠院。」

貴山 ,在縣北四十里。

龍王山 :在縣北七十里彰善鄉德興里。山有泉,上有龍王祠,故名。

清泉山 在縣北十里文標鄉清溪里。山有池,泉清澈,故名。

寶應山 在縣北一百里清教鄉崇孝里。花林山 在縣北六十里彰善鄉。

大泉山 在縣北三十里儒林鄉袁山里。有「崇法院。」

蟠龍山 在縣北八十里旌儒鄉東揚里。墓石嶺 在縣北三十里豐樂鄉。有清源真君廟。其山多石,故名。

雪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彰善鄉寧安里。鍾袁山七峰之秀、鎖昌山三摺之灣。古木繁陰,冬有積雪。

三松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挺秀鄉江揚里。下有「淨覺寺」 ,僧手植三松於寺前,故名。

紅花嶺 在縣西二十里化全鄉長壽里。其北有閱城君廟。

大梅山 在縣西六十里文標鄉清溪里。其山多梅林。

三峰山 在縣北一百里。下有明教禪院,地名旌儒鄉陳雷里。

馬鞍石 在縣東鐘山峽水中,以形似故名。石馬水 在縣北清教鄉崇仁里。其水出於石馬村,流數十里過楊橋。

庾塘水 在縣西彰善鄉德崇里。流大塘東折而出鵬津,下秀江。

大龍塘水 在縣西化全鄉德全里,源發大龍田山麓下,南出謝恩橋入秀江。

社山龍潭水 ,在縣北德興里。源發山下,出下城,同桑林合流,下新喻。

禁山水 與大源水俱在縣西化全鄉德全里。源發山下,過土田流入秀江。

盧塘水 在縣西彰善鄉寧安里。源發塘中,北流出江,斜下秀江。

塢源水 在縣南招賢鄉登龍里。源發塢嶺,出苦竹,下流至新祉,合流出峽石,入秀江。

十家礱水 在縣南招賢鄉登龍里。源發礱下,出新屯,南合檀溪,流下新喻。

梁塘水 在縣北儒林鄉潘溪里。源發塘內,出湖潭,過陂合流,下新喻。

痕山水 ,在縣南登龍里。源發山下,東北出曲江,流下新喻。

楊柳潭 在縣南三里

金塘水 在縣北二十里宣揚里。舊傳金家居此,有丐子來,眾皆叱之。一婢私與饅飯,丐謂婢曰:「若有犬銜鞋走,可徑趕去。」 婢如其言,趕至山下,回視其家,則已成塘,因名。

狀元洲 :在縣西關黃土潭之下。

黃土潭 在縣西南二里。

學步潭 在縣西真果寺前。

轉鐘潭 在鐘山之峽。世傳黃巢黨以鐘烹牛,其鐘靈轉於水。或云:「漁者入水,嘗出入於鐘鼻之間。」

《萍鄉縣志》
[编辑]

椅梧山 ,在縣東五十里。名教里山。多梧桐樹,因名。

玉皇殿 在縣南六十里長豐里灣田。層岩仙跡,峭壁飛泉。上中下構三殿,額題「天下第一名山。」

青山 在縣西十里。下有青山鋪、望山橋。其水東流注縣,即西青水之源。

小南嶽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白竹山勢嶙峋,上插雲表。每秋月登眺,赤霞紫彩,絢縵萬狀。瀟湘廬阜,悉在目中。為本境八景之一。

黃沙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大安里。其嶺峻拔,土黃。

烏岡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仙居里。兩峰相峙,茂林蓊蘙,人行常不見日,故名。舊《志》:「下有烏岡市」 ,今廢。

土珠嶺 在縣西五十里仙居里。有石堅赤如珠,冶者取以煆鐵,又名「土珠。」

仙鶴嶺 在九嶷山

雞鳴嶺 在縣北二十里清教里。人煙曠遠,世傳昔有人過此,忽聞雞鳴。

天仙嶺 在縣東一百里新安里。其形蜿蜒蕭疏,上有石屏風及巨石屹立如人,因名。

大佛嶺 在縣東八十里新安里。其嶺圓頂盤旋若跏趺狀,故名。烏龜嶺 在縣西七里崇賢里。

嚴壺嶺 ,在縣西八十里。《唐昌一圖》。

豸跡嶺 在縣南三十里。山勢聳矗,豸石奇峭,上有土壕,相傳禦紅巾賊扼險於此。

蛇嶺 在縣西四十里金源里。以其盤旋而長,故名。上有五峰臺。

五花白石嶺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里。白竹五石燦列,潔白如玉,因名。

牛頭嶺 在縣之西永平里。高聳雲表,陡峭嶔嵌,首尾延袤四十餘里。上建茶亭,以便行人憩息。

措大巖

婆婆巖 在縣西八十里柘村。歲旱禱雨,每多靈應。

羅霄洞 ,在羅霄山,上有葛仙壇,側有黃龍潭,四時雨霧沾灑,景氣凜冽,暑月亦然。

曹源洞 在縣西北二十里懷信里。洞深闊可容千人,中有小溪水,從曹家山發。

焦源洞 在縣北七十里萍實里。洞深闊可容千人,中有小溪水從曹家山發。

仙人石 ,在縣南五十里長豐宗閭五霧湖,宛若仙座,臀足森然。

石駝石 在縣北七十里萍實里廣利院前。高丈餘,以形似名。

懸鐘石 在縣北萍實里,臨江宛如鐘焉。屏風石 在縣東七十里新安里。其平如砥,廣十餘丈,宛若屏風。

禪石 在縣東四十里宣化里。廣十餘丈,中虛如龕。相傳「昔有仙坐化其中。」

胡椅石 在縣南二十里長豐里三灣中。儼然仙座,懸屹江千,與紗帽石相對。

《萬載縣志》
[编辑]

雞籠山 在邑東南五里。平地突起,如雞籠狀。周圍盤旋,巉石壁立。西南有洞,從穴入,可容數人,有泉不竭。山色四時變現,蒼翠可掬,為郊郭勝概,人多遊之。前令設有營房,置營兵防守,令開墾荒土抵餉。今兵撤,營房基址猶存,荒土仍舊。

東岐山 在邑東七里。山多盧橘、楊梅株栗,地接宜春上高之間,逶迤屈曲,路徑多岐,故名。禮山 ,在邑西三十里。形如拱揖,人以有禮也,故名。

坤山 在縣西八里。山當其衝,聳峻嵯峨,林箐叢密,東曙不及,惟斜陽可到,行者多息陰於此。皂山 ,一名「蓮香嶺」 ,在邑北六十里,其山屹然,介新昌、萬載之間,山色似皂。

龍門山 在邑北九十里。群峰環聳,蟠踞如龍。中有凹路,狀如龍門。

石頭山 在邑北三百步。其山多石。

網雞山 :在邑南三十里。其山突出若雞,眾山四面如網張捕。

遊龍山 在邑西三十里。其山發脈,自大圍山至大關嶺分支迤邐盤旋數里許。每旱,鄉人視雲有無,以為雨驗云。

盤山 在邑西八十里。其山合抱,如月灣之狀。小嶺 在邑東五里,山從太樂岡支派連起二嶺中通徑路,樵蘇絡繹。舊志八景有曰「小嶺樵歸。」

乾陀嶺 在邑東八里。下有乾陀村。

大關嶺 在邑西六十里。群峰聳翠,中道崎峽,俗呼「大官嶺。」

浮樓嶺 在邑東十里。巑屼秀麗,兩山突出如角,遠觀若樓浮雲中。

苦竹巔 在邑北一百里,產苦竹。

牛嶺 在邑西十里,一山突出如牛。

翠巖 在邑北城外百步。石壁凌空,面挹龍江。巖下有穴,泉噴清洌。

周公洞 在邑西七十里。

王居洞 在邑西八十里,地名「小源。」

銀山洞 ,在邑西十五里。其洞居半山間,人遊循石壁而上,中可容數百人。

楊桐岡 在邑東北二里許。其岡多產白楊桐樹。

大樂岡 :在邑東十里。

《金龜》石 ,在邑西三十里,其形類龜。

石鍋 在邑西南九十里,地名鍋泉潭,有三巨石,濱於江滸。石中有泉,天將雨,雲氣自中起如炊煙,故稱「石鍋。」

石籠 一名「石城嶺」 ,在邑東南五里,即雞籠山。「鐘鼓石 」 在邑西四十里藍田市,兩石相對,形如鐘鼓。

學前江 在儒學前。源自竹山洞,北流過楊河,會白沙水,出天陂兩河橋,下南浦橋,遶學前,出雙虹橋、龍河橋,至林家磨合龍河。

三江 在儒學前左。一源出鵝鼻峰下,西流至麻布塘入地,伏流一里許,至明真院前,地隙濆湧,繇塢溪入城,會學前江水合龍河。一源出地名廠塘,西流入城仁壽坊,即中分兩派,夾流過九仙宮前,至後街石江橋,會學前江水合龍河。中洲 江水,在邑東北七十里,源自嚴田黃蘗山,周家源,過龍門山,出藏溪,會羅城水,出灌上社田江口,合龍河。

龍河 在邑東北三里,即龍江。昔有浮橋,今易以舟渡。

塢溪 在邑東一百六十步。源自鵝鼻峰山下,西流會學前江水。

獅子潭 :在邑北五里。相傳有穴與龍潭通,即獅子石下,深不可測。

清泉 即清泉山瀑布泉也。大陽嶺泉自頂上流出,十折入武陵界,俗謂「十八溪」 ,上有清泉院、泉溪井 在後街,汪永善開砌,水最清洌,秋冬不竭。

官洲 ,在儒學前三江口中,約三畝,與筆架山對峙,陰陽家稱為「書案」 云。

袁州府城池考        府志[编辑]

本府。宜春縣附郭。

袁州府城池 ,「漢高帝五年定豫章郡,六年築城。唐武德四年建築郡城,高二丈,周圍四百八十四步,東、南、西面開壕,闊七丈,北以江為壕,城外甓內土,白露屋皆覆以瓦。」 至長壽二年,刺史魏元表遷州治,出城東北二百步。乾寧二年,築羅城一千五百餘丈,增築外城,濬治壕塹,展東南面城。偽吳乾正二年,又於四郭城門外置鋪柵、羅城諸門,以備守禦。太和五年,又築「開羅城,濬壕及修東南面子城,悉用磚石。」 宋大中祥符、開禧中,皆相次修築。元仍宋舊。明洪武四年,增修城堞,濬壕立柵,剏四門城樓。門外增修月城,覆以串房,間以箭樓。天順七年,水溢城圮。弘治、正德、崇禎中,復相繼重修。

皇清重加增築、屹若金湯矣

外縣

分宜縣「城池 邑治,居郡下游八十里,南接安城,通楚、茶、攸,為郡東鎖鑰。縣舊無城,明正德七年,始興城役。東西北三面,以甓為墉,高僅丈餘,厚不及三尺。南濱水,惟稍壘石堤,列木柵其上。嘉靖戊午,度地計工,視舊址加闢,長四百七十六丈,高一丈八尺,基廣一丈二尺,面八尺。南面河岸,自西徂東,長三百二丈,加女」 牆六尺。舊城門四,後增為五:東仙臺通新喻;西昌峽通宜春;南清源通安福;北袁峰通萬載。稍西曰「小北門。」 城樓五座,水關二道。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萍鄉縣城池 ,舊無城,明正德七年築土城,惟週西北,其東南民居環匝,濱河未城。「十二年,乃培石基,拓馬道,周九百一十八丈,高一丈五尺,闊九尺。立四門:東來陽,南達秀,西連湘,北通楚。有小西門以便民往來,東門加設三小門,以便汲道。」

皇清順治九年重築。

萬載縣城池 ,舊無城,明正德六年,度地建城。八年立子城三門,曰雙虹、勝跡、南浦。十三年復置土垣,架木覆瓦,高丈餘,下廣一丈四尺,上廣八尺,延袤計一千二百三十一丈。立七門:東朝京,南南浦,西錦衣,北龍江,後曰小北門、小南門。小龍江門。惟龍江塢、石江隔流,城不相續。一砌石橋,一列木柵,以聯比之。嘉靖元年重創石橋,左右設二小門,一通大北門外水次倉,一通龍河渡,今呼為「龍河哨。」 於木柵右開小門,通東岐等處,今呼為「仁和哨」 ,又名「塢溪哨。」 二十一年修門四:東曰「通吳」 ,西曰「適楚」 ,南曰「朝陽」 ,北曰「拱辰。」 四十三年創門樓,上更其匾:東曰「迎春」 ,西曰「通楚」 ,南曰「萬春」 ,北曰「望闕。」 易以磚石,仍建四門:東曰「元生」 ,西曰「利收」 ,南曰「亨育」 ,北曰「貞藏」 ,各小門如故。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