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四卷目錄

 袁州府部彙考四

  袁州府戶口考

  袁州府田賦考

  袁州府漕運考

  袁州府風俗考

  袁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十四卷

袁州府部彙考四[编辑]

袁州府戶口考        府志[编辑]

府總

順治十三年,編入「宜、分、萍、萬四縣棚」 民戶二千四百四十三,丁口四千五百三十六。

順治十三年,戶五萬二千八百四十四。口一十六萬九千九百一十四。

順治十四年,戶照舊新增口三百四十六;新舊共口一十七萬二百六十。

康熙二年,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七;新增口四千一百七十五;新舊共口一十七萬四千四百三十五。

宜春縣

順治十三年,戶一萬七千七百九十五。口五萬四千七百九十八。

順治十五年,戶如舊。口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二。順治十五年,附編棚民戶五百九十一,口二千一十七。

康熙二年,戶照舊口新增五百三十四;新舊共口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二。

康熙八年,新收見在戶共五千四百三十七,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六。

康熙十二年,戶一萬二千五百零一。口四萬三千二百五十六。

康熙十七年,新增棚民戶三百七十八,口四百九十七。

康熙二十一年,戶口如前。

康熙二十二年,見在戶一萬三千七百四十,口五萬五千七百五十七。

分宜縣

順治十三年,戶八千三十七,口二萬三千八百五十七。

順治十四年,戶照舊口新增二百五十二;新舊共口二萬四千一百零九。

康熙二年,戶四千七百五十七,口新增九十七;新舊共口二萬四千二百零六。

康熙二十一年,戶七千七百九十五,口一萬六千四百六十一。

康熙二十一年,新編棚民戶七十三,口八十四,共戶口一百六十八。

萍鄉縣

順治四年,新增棚民戶三百七十八,口一百九十七。

順治十三年,戶一萬七千三百四十七。口三萬九千二百八十五。

順治十四年,戶照舊口新增九十四;新舊共口三萬九千三百七十九。

康熙二年,戶四千九百四十,口新增三千五百三十四;新舊共口四萬二千九百一十三。《萬載》縣:

順治十三年,戶九千六百六十五。口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四。

康熙二年,戶照舊口新增一十;新舊共口五萬一千九百八十四。

康熙八年,戶新增一十,口照舊。

康熙二十二年,見在人丁九千六百七十五丁,新增棚民一百五十五丁口。

袁州府田賦考        府志[编辑]

府總

順治初年、原額田地、山塘共二萬三千四百四十四頃八十五畝二分五毫

歲徵:銀一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兩八錢二釐一絲九忽四微七纖。除優免外,

順治十年二月題准清汰浮糧夏稅米一萬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七合三勺,秋糧官民米一十萬四百三十二石五斗六升七合八勺二抄,共

減糧差加贈銀七萬八千八百五十一兩五錢五分八釐六毫。本年七月,又題准開除荒蕪,十三年五月,按院笪續報未墾實荒併水推沙塞田地山塘共五千四百四十五頃一十八畝八分四釐九毫,減銀一萬五千四百八十四兩九錢二釐二毫。

《實在》成熟田地、山塘共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九頃六十六畝三分五釐六毫。

實徵銀七萬六千二百一十九兩三錢四分一釐二毫一絲九忽四微七纖。除優免外,

徵兵米六千六百七十石一斗八升七合五勺五抄。

原額、田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六頃三十六畝一分一釐五毫

原派銀一十五萬八千三十六兩一錢九分一釐六毫。

內除清汰浮糧銀七萬七百三十七兩七錢六分六釐三毫,又除無主入官沙塞田一千九百九十一頃七十三畝四分六釐六毫,減銀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兩八錢五分七釐四毫,實在成熟田九千九百三十四頃六十二畝六分四釐九毫。

實徵銀七萬二千四百九兩五錢六分八釐。原額地一千七百一十四頃四十五畝九分。共編銀一萬九百八十三兩二錢四分一釐五毫。

內除清汰浮糧銀七千五百三十兩三分七釐四毫,又除無主入官沙塞地一百六十七頃三十二畝二分五釐五毫,減銀三百九十六兩三分八釐。

《實在成熟地》一千五百四十七頃一十三畝七分四釐五毫。

實徵銀三千五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九毫。原額山九千三百五十一頃四十九畝八分,原科租鈔不徵銀米。二次題報「荒蕪入官」 、山、三千二百一十一頃一十五畝九分一釐

《實在成熟》山六千一百四十頃三十三畝八分九釐。

《原額》塘四百五十二頃五十三畝三分九釐,原共編銀一千七百六十八兩五錢四分五釐七毫。

內除清汰浮糧銀五百八十三兩七錢五分五釐,又除荒蕪入官塘七十四頃九十七畝三分一釐八毫,減銀二百兩六釐六毫。

《實在成熟》塘三百七十七頃五十六畝七釐二毫。

實徵銀九百八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一毫。秋糧官民米共二十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升四合八勺。

今清汰浮糧,除一十萬四百三十二石五斗六升七合八勺二抄。

夏稅官民米麥二萬一千七百九十石二斗八勺。

今清汰浮糧,除一萬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七合三勺。

外牛租米一十一石九斗,照舊。

課靛租米一十一石六斗四合六勺。照舊宜春縣。

原額田三千六百九十一頃九十畝五分。開除荒蕪沙塞田三頃九十五畝

「《實在成熟》田」 三千六百八十七頃九十五畝五分。

實徵銀二萬六千六百三十八兩一錢六分九釐。

原額、地、四百九十頃五十一畝五分

《開除》荒決地三十三畝九分五釐。

實在成熟地四百九十頃一十七畝五分五釐。實徵銀九百二十七兩七錢八分四釐一毫。原額藍靛地五頃七十一畝

未議汰浮

原額、桑地四十八頃一十七畝七分

未議汰浮

原額、山七百六頃二十二畝七分

每畝科鈔一百八十四文七分七釐。

原額塘一百七十二頃六十四畝五分。照舊學塘三十一畝五分。

「照舊」 ,未議「汰浮。」

官民米六萬八千二百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二合二勺。

汰浮米三萬二千八十一石三斗五升七合七勺。減糧差銀二萬四千八百四十七兩五錢五

分四釐五毫

夏稅米,六千八百四十五石四斗六升二合七勺。

汰除浮米三千二百二十二石八斗一升外,牛租五石九斗。

分宜縣

原額、田二千一百六十七頃七十八畝九分二釐三毫

開除荒決田一十四頃四十九畝四分四釐三毫。

《實在成熟》田二千一百五十三頃二十九畝四分八釐。

實徵:銀一萬六千三百七十兩二錢九分六釐七毫。

原額、地五百一頃六十六畝六分

未報荒缺

原額、藍地四十六畝三分

未議汰浮

原額、桑地六頃四十六畝九分

每畝科絲不徵銀米

原額、山五十七頃五十四畝

每畝科鈔不徵銀米

原額、塘四十二頃九十五畝七分一釐。

未報荒缺

官民米四萬九百六十八石九斗八升一合七勺。

汰浮除一萬九千三百八十四石四斗一升四合七勺七抄三撮七圭五粟。減糧差銀一萬五千八百兩二錢一毫。

夏稅米,四千一百一十八石七斗四升一合四勺。

汰除浮米一千九百五十一石三斗七升七合四勺七抄。

外牛租米六石

萍鄉縣

原額、田三千一百六十一頃五十八畝三分。開除荒缺田一千六百一十五頃四十二畝九分八釐九毫

《實在成熟》田一千五百四十六頃一十五畝三分一釐一毫。

實徵:銀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三兩二錢四釐三毫。

原額、地、二百九十頃七十八畝四分

開除荒地一百三十三頃二十一畝三分。見在成熟地一百五十七頃五十七畝一分。實徵銀三百一十三兩六錢九分五釐八毫。原額桑地二十九頃八十九畝九分

未議汰浮題報全荒

原額、藍靛地一十六畝八分

未議汰浮題報全荒

原額山七千一頃七畝

《開除》山三千二百一十一頃一十五畝九分一釐。

《實在成熟》山三千七百八十九頃九十一畝九釐。

每畝科鈔八百二十九文六分四釐九毫。原額塘一百五十七頃七十六畝三分。

開除荒塘七十二頃一十二畝六釐七毫,實在成熟塘八十五頃六十四畝二分三釐,實徵銀二百三十三兩一錢七分四釐八毫。原額魚塘二頃一十八畝八分。

題報全荒

官民米五萬六千七十石六斗四升六合三勺。汰除二萬五千三百四十石八斗三合八勺,共減銀二萬六百三十六兩六錢三分六釐。夏稅米五千五百八十一石二斗九升八合七勺。

汰除浮米二千五百二十九石四斗四升五合九勺。

課靛租米、一十一石六斗四合六勺。

萬載縣

原額田二千九百五頃八畝三分九釐二毫。汰除荒缺三百五十七頃八十六畝三釐四毫。實在成熟田二千五百四十七頃二十二畝三分五釐八毫

實徵銀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七兩八錢九分八釐。

原額、地、三百四十頃六十畝八分

「汰除荒缺」 三頃七十畝二分五毫。

《實在成熟地》三百三十六頃九十畝五分九釐五毫。

實徵:銀六百一十二兩九分八釐四毫。

原額、山一千五百八十六頃六十六畝一分。科鈔二萬六千一百九十貫七十六文。原不派徵銀米

原額塘七十三頃九十畝八釐。

汰除荒缺塘六十六畝四分五釐一毫。

《實在成熟》塘七十三頃二十三畝六分二釐九毫。

實徵銀一百八十七兩九錢七分三釐二毫。原額「二則塘」 二頃七十六畝五分。

科租米一十四石二斗三升九合七勺五抄,不徵銀。

官民米五萬一千七百九十七石七斗二升四合六勺。

清汰浮米二萬三千六百二十五石九斗九升一合六勺二抄。減糧差銀一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兩一錢六分八釐。

夏稅米五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九升八合。清汰浮米二千三百九十二石二斗一升三合三勺。

袁州府漕運考        府志[编辑]

府總

本衛軍數原額軍二千戶。《舊志》「見在操運精局、門哨各差正餘軍共一千六百四十三名。」 後屯運逃亡,連年兵寇,丁亥奇荒,順治六年,止存屯丁一百九十六戶,屯運二差俱在內。又時逾十餘年逃亡十餘戶,比之原額一千六百餘戶,所存不及十分之一矣。

本衛運船「明初額船一百隻。正德間,宸濠之變,南昌兵冗,分撥二十隻到衛。本衛船多軍累,於萬曆間屢控院司,乞將南昌衛撥來船二十隻,盡數撥回,以甦袁軍,因撥回十隻歸南昌衛,尚餘十隻未還,以致本衛運船額載一百一十隻,每船編軍一十一名,共一千二百一十名,催運軍伴五十九名」 ,時每船該軍三銀二十一兩九錢,民七銀五十一兩一錢,及封底心銀十兩,共八十三兩。本旗親領造船,除領官價之外,尚多賠墊。然彼時缺船頗少,衛軍殷庶,以數十戶合造一船甚易。明末,袁郡七遭兵燹,衛軍十不存一,漕船被燬、被奪,竟無一存。

皇清順治六年,始百計搜僉前後造船一十九隻、衛

弁參罰。日至又將見運船內幫丁、撐駕丁析僉朋造九隻,而舊船滿料者復有八隻,則仍是二十隻之數。衛無餘丁,船難足額。康熙四年,知府李芳春同推官鄭𤐣,以袁、衛凋殘獨甚,漕船僉造無人等事,具詳守道施閏章轉詳巡撫部院,董衛國仍移署糧道分巡周體觀會議,以淺半減造,量裁三十七隻,在袁、衛已「邀浩蕩之恩,尚存七十三隻,終是以蚊負山,誠計不知其所出也。」

《分宜縣志》
[编辑]

萍鄉縣

隨漕項下協濟各衛所漕運旗軍月糧倉米,銀二千六百八十五兩七錢。

《題減浮糧》銀一千二百一十四兩四錢八分一釐九毫。

淺船民七料銀一百二十一兩七錢。

萬載縣

隨漕項下協濟漕運倉米,銀一千二十八兩九錢八分九釐六毫。

淺船料價銀一百七兩七錢。

一解布政司項下費額銀一百五兩九分六釐。一解督糧道項下漕運加增額銀七十兩六錢二分八釐。

一、《編徵屯丁項下》:

額編屯丁四十丁。內運丁一十三丁例不編徵外,餘丁二十七丁,每丁徵銀九分五釐八毫二絲三忽五微六纖九沙。

以上共徵丁銀二兩五錢八分七釐二毫三絲六忽三微六纖二沙。每逢閏年,每丁加銀三分三毫七絲。

共加閏銀八釐九毫九絲四忽二微三纖六沙。

袁州府風俗考        府志[编辑]

本府

《隋書地理志》:「江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亦無饑餒。其俗信巫鬼,好淫祀,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

羅秀序「山高水清。好尚儒雅,有豪傑之士。」 韓愈《謝表》:「賦稅及時,閭里無事。」

《杜氏通典》藝文儒術為盛。

《輿地志》:「事簡民醇。」

《寰宇記》:「風土爽塏,山川特秀,家給人足,多尚黃老清淨之教。」

黃庭堅《道院賦》:「士夫秀而文,細民險而健。」 《汪應辰序》:「土俗愿樸。」

阮閱《無訟堂記》:「士力學,知廉恥。民樂耕,好儉嗇。」 張九成《袁州學記》:「儒風之盛,甲於江右。」

宜春縣

其民二男三女,其穀宜稻,

講誦為業,士尚《氣節》。

士人並好經學,諷誦之聲,有若齊、魯。

《故家遺俗》皆知,尚氣節,畏清議。

《禨鬼》之俗,習而未變。凡有疾病,多聽於巫門設符籙,術行禁架。

重去其鄉,不習商賈業。

元旦行獻歲禮,尚慶賀人日俗呼「上七。」 食羹湯畢,農事,農工士習士業。

上元張燈,家設酒茗,極絲竹管絃之樂,明末為盛。

清明於墳頭,掛紙錢拜掃。

五月五日早,設「開聾酒」 ,具角黍,門懸蒲艾,舟人競渡為戲。

中元祀先祖,焚冥資,僧寺多設「盂蘭會。」

臘月二十四日,俗曰「小年重祀竈。」 除夕守歲飲屠蘇酒,放爆竹、擊鼓、鳴鑼,以待雞鳴,曰「迎歲。」

分宜縣:按分宜風俗與宜春同。

萍鄉縣

士知廉恥,不撓邑政。「民務農桑,輸賦以時,壤沃而闢,民夥而富。」

風俗近古

《刁梗之風》雖戢,《匪僻之心》猶存。

萬載縣:按萬載風俗與宜春同。

袁州府祠廟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宜春縣附郭。

社稷壇 在西門外街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街南一里。厲壇 在北門外二里。

五穀壇 計一百三十六所,在各里。

鄉厲壇 一百三十六所:

城隍廟 在宜陽門內,報恩寺左。

仰山古廟 縣治南六十里。仰山獺徑潭之側。昔有邑人徐璠,舟行至大孤山,有二蕭生云居宜春仰山,遂同載而歸。至浦東告別,期至石橋相訪。後徐至其處,見二龍,乃知為仰山神,立廟祀之。

仰山正廟 縣治南三十里,地名「堵田。」 唐會昌間建,元重修。

仰山行祠 。在宜春臺上。宋建炎二年,金兵至城,見黃衣白馬往來雉堞間,賊駭異而走。紹興間,遂立行祠。

關帝廟 ,在宜春臺下二十步。

龍王廟 即報功祠,治西七里。唐李將順於此疏陂水入城,民利之,遂立廟以祀。明正德九年重修。

三賢祠 府廳左,明洪武間建,祀皋陶張釋之、于定國《三賢》。

韓文公祠 宋時建於府學講堂西,以李翱、皇甫湜、盧肇、鄭谷配,明末圮。

皇清康熙己酉,知府李芳春重修。

五賢祠 即「秀江書院。」 祀宋先賢周惇頤、程顥、程頤、朱熹、張栻。明萬曆間建,後毀。

李衛公祠 在城西北五里化成巖之側。祀唐李德裕。

袁高士祠 即「高士書院。」 祀鄉賢袁京。

袁天罡祠 在譙樓上

都官祠 在城北七里。祀唐都官郎中鄭谷,今毀。

王待制祠 。在縣治東南宜春臺下。待制名「古。」

宋紹聖間,守袁,有德政,民立祠祀之,後移仰山分宜縣。

社稷壇 邑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東門外。

邑厲壇 在東門外

鄉厲壇 三十五所,在各鄉都。

五穀壇 三十五所,在各鄉都。

城隍廟 「邑治西四十步。」

「仰山行祠 」 在鈐岡之巔。

諸賢祠 祀「名宦:宋郎簡、王揆、過輔、謝諤、許及之、明張仁、戴備訥、陳繼宗、周瑛、吳江吳㻞、莫立之、曹忠、吳蘭、應昌、夏思義、李藩、曲入繩。《鄉賢》:漢陳重、唐盧肇、宋孫億、趙若燭、趙杞材。明劉仲質、黃子澄、嚴孟衡、李香、袁怡、宋希堯。」

歐陽學士祠 祀元歐陽元。

陳重祠 在邑北陳雷里。

耽江水府廟 邑東五里。世傳土人李公者,歿為水府神,託夢邑令,立祠祀之。

黃太常祠 在縣治西新街巷內。明正德中,祀太常黃子澄。

萍鄉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接官亭之左。邑厲壇 在治北。

五穀壇 一百二十七所,在各里。

鄉厲壇 一百二十七所在各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一百五十步。

楚昭王廟 在縣北七十里同唐里楚山之下。昔楚昭王引兵駐此山上,後人為之立廟。山勢挺拔,無水供爨。鄉人祈禱,持斗水以自給。忽一夕風雨,廟徙山下。

關王廟 在東門左蘇家山中。

聖岡廟 在縣東五十里。名「教里。」 即甘卓之廟也。

冊岡廟 在縣南十里崇賢里。潘徽、羅藪、傅康皆本里人。晉末大亂,結為兄弟,率民以禦寇,民賴其惠。歿後立廟祀之。

天符廟 一在縣南二里許山上,邑人呼為「高山廟。」 其山屹立,頂上有井。晉太和間,民間多疫,乞水於井,俱獲安愈。邑人蕭居齋立祠祀之。韓滸廟 在清教里,去縣東十五里。世傳將軍戰國時人,後人立祠祀之。

烏岡廟 在仙居里內。奉仰、山二神。

王子廟 在邑治西,即定王子宜春侯成。東嶽廟 舊在西門外,晉永和二年,居民李泉建。

敷潭龍王廟 在安樂鄉萍實里。相傳,昔有兄弟三人結庵修真於此峰巔。忽一日隱然而去,雲霧滿天,風雨晦冥,徙庵於平陸,析而為三,各著靈異。其一在澤馬,號德勝龍王。又一在流源,號雞潭龍王。又一在敷潭,號「惠澤龍王。」

濂溪祠 在縣東蘆溪鎮。祀宋周茂叔。

鄭公祠 宋知縣鄭強有惠政,民立祠祀之。《萬載縣》。

社稷壇 在治西二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南二里。

邑厲壇 在治北廂外楊桐岡。

「里社五穀壇 」 二十四所在懷舊等鄉。

「鄉厲壇 」 二十四所,在懷舊等鄉各里。

真君壇 在縣西二十五里,地名岱源。世傳唐時有十二真君集於山下,講論道法,因名其地曰「過講。」 後鄉人立祠於山之絕頂,以為祈禱之所。

三皇廟 在按察分司後。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二十七年廢。

十王廟 在縣治後。宋嘉定年間建,久廢。城隍廟 在治東集賢坊。明洪武三年建,永樂間被燬。正統、景泰、弘治間相次修建。

關王廟 舊在雙虹橋,久廢。後改為靜安寺,前為「護法。」 明崇禎六年重修。

關王廟 :在城隍廟前。康熙六年建立。十四年重修。

孚惠廟 在縣東北。順治年間重修。

天符廟 在邑西。元延祐間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嘉靖四年被燬,崇禎間重修。南浦廟 在大南關下。

何家巷廟 在南興賢坊。

五顯廟 在縣治左。元至正中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重建。

便民倉廟 在邑北石頭山上。

濠洮廟 在縣城外龍河渡北。張、劉二姓重修。

水府廟 在北關龍河渡外大江洲,舟楫往來祀之。

晏公廟 在邑東北,地名「多江」 ,明洪武十四年建,萬曆中重修。

五通廟 在靜安院右

東嶽行祠 在邑東東岐山麓。其祠以祀東嶽之神。

南嶽行祠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上襁」 ,宋建炎丙申建。

仰山行祠 在邑東集賢坊,以祀仰山,並祀關王。一在十五里奇圃市,今廢。

江東行祠 在縣治東北靜安院左。元至正間立,明洪武三年重建。

華光祠 在縣治衙內

湖仙祠 在白良之段口。古有三湖仙,修道成仙,立祠祀之。

東嶽、南嶽二祠 在白良上保。

沙江祠 儺神在邑西六十里沙江橋。明初鄉人丁姓建。

昌田祠 在邑西四十里,地名「進城」 ,祀仰山神像。明隆慶年間創建。崇禎年間,邑庠生吳隆敬、隆敷、隆教重修。

故鄉祠 在邑西十里,地名「竹渡。」

三元殿 三一在邑南城外月臺山下,康熙四年建立。一在治內靜安寺西,一在邑西二十里高城市。

文昌閣 在邑南月臺山前。

三元閣 在邑東關外,萬曆己未年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