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十三卷目錄

 衢州府部彙考三

  衢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衢州府戶口考

  衢州府田賦考

  衢州府漕運考

  衢州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一千十三卷

衢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

衢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府志

[编辑]

本府。西安縣附郭。

衢州府儒學 在郡治西。宋景祐四年建。元至正中,明天順、成化、嘉靖中,代加修葺。中為太殿,南為戟門、櫺星門,前為泮池廟,北為明倫堂、《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東為啟聖祠、鄉賢祠、名宦祠。西為敬一亭、尊經閣。閣之兩翼為舍,凡二十楹。萬曆三十四年,改南向。崇禎中,新建魁星閣、敬一亭,作西二齋,遷修啟聖、名「宦鄉賢祠。」

皇清順治十七年重建。康熙十一年,重加「鼎新。」

西安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中,徙於城北,廢斗室法院為之。正德中,遷於宋貢院遺址。嘉靖中,改建於舊祥符寺址。萬曆、崇禎中,又相繼修建。

皇清順治甲午,重濬泮池。康熙十三年,毀於兵。二十

五年依原址重建。三十七年,「啟聖祠」 傾,邑令陳鵬年重修,新建。

明正書院 在縣治東

柯山書院 在爛柯山右,去城二十里。宋宣和間建。

清獻書院 在拱辰門外二里。宋咸淳中立。明成化間,再加修葺。後遷於城北祥符寺左,書院遂廢。

定志書院 在縣學右,明萬曆中建。

衢麓講舍 在府治龜峰之麓。

青霞書院 在北門浮石渡口。

社學 七:城中、東、南、西北隅各一所。

學田 共六畝五分,收租備銀二兩零七分,交縣起解學院賑濟貧生。

外縣

龍游縣儒學 在治西一百步。宋政和二年立。宣和七年重建。紹興三年建御書閣。十三年,改明倫堂曰「泮林。」 淳熙中,建四齋:曰存誠、《育德》《敏行》《克己》。嘉定元年,易「泮林」 為「登俊堂」 ,後燬。元至元中重建。至順三年重修。至正末復燬於兵。明洪武初重建。景泰中重修。大成殿、戟門、明倫堂、齋樓、門廡、房舍。嘉靖、萬曆中,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十九年鼎新,規模弘敞,更勝於昔。

九峰書院 在縣東九峰山下。

雞鳴書院 在儒學北二百步。

文昌社學 :距縣二百步。舊在靈耀寺右,今遷儒學西。

王村社學 :距縣十里。在水北王村。

靈山社學 ,距縣四十五里,在仁惠廟左。《湖鎮》社學 ,距縣三十里,在舍利寺右,並廢。學田 。明萬曆間置,田六十三畝九分。

江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二十步。南向俯河。宋紹興十四年,丁昌朝鼎新,改門南向,且造浮梁,絕河以渡。」 淳熙中增修。元初燬於兵。至元二十三年,徙縣治之西,重修講「堂、齋廡、櫺星門,並開文明池。明洪武初重建,並立文明坊。跨河為橋,對櫺星門。永樂初,闢東偏為門。天順、成化、嘉靖、崇禎中,相繼修葺。」 凡殿、廡、堂、齋以及戟門、櫺星門,「啟聖」 、「名宦」 、「鄉賢」 諸祠,規制悉備。明末兵燹,圮燬。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康熙二十二年重加鼎建。

逸平書院 舊名「南塘」 ,在縣西五里。

江郎書院 在縣西五十里江郎山上。

清漾書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

「高齋書院 」 在沙堤。

克齋書院 在縣西

崧山書院 在長臺鎮

仰山書院 在縣南五里。

「景濂書院 」 在石門。

留齋書院 在石門

東溪講舍 在寶成寺後。

三益書院 在石門內

社學四 :一寶成寺,圓成廳一所。一海會寺,法琛新廳一所。一施水寺,成德樓廳一所。一靈寶經堂廳一所。

學田 五頃七畝三分,地四十九畝七分,山一十九畝,塘四畝六分。以上共租一百八十三石。常山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五十步,宋紹聖中建,後遷縣西,尋廢。紹興辛巳,復建於舊址。元元統重修。明洪武乙巳,增建泮水亭并教諭居室,闢射亭,建膳堂,東西兩齋,啟聖、名宦、鄉賢祠,規制大備。

皇清順治戊子,明倫堂圮,丁酉,重建兩廡,櫺星門《康》。

熙二十一年復修

「石門書院 」 在石門山。

社學 七十五所。東、南、西、北、中隅各一所。「登豐、宣豐、君子、博望、定陽、還淳、邊善、常山、懷安、敷教」 等鄉各七所。

義塾 在縣西數十步

學田 共五百六十七畝。

開化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五十步。宋政和間,徙縣東。淳熙乙未遷溪濱面筆峰。元至元大德、延祐、泰定、元統、至正間,節嘗修理。明洪武初重建。永樂、天順、成化中,復相繼修葺。嘉靖十八年,以洪水圮廢,改遷縣東南百步。萬曆中,復改遷於望極門外錘山之麓。」 堂廡齋舍,悉加創建。崇禎中圮。

皇清順治間重建。

包山書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地名「馬金。」

衢州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原額人丁一十五萬八千四百七,丁口五分。內除康熙十三年西江、常、開四縣閩變以來,故絕逃亡無徵丁口三萬一千九百三十,丁口五分。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十二萬六千四百七十七,丁口五分。

西安縣

原額戶口、人丁四萬五千一百七十,丁口五分。自康熙十三年閩變以來,故絕逃亡無徵。丁口五千三十八,丁口五分。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四萬一百三十二口。龍游縣:

原額戶口人丁二萬二千八百四十五丁口。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二萬二千八百四十五丁口。

江山縣

原額戶口人丁二萬九千七百五十四丁口。自康熙十三年閩變以來,故絕逃亡無徵丁口八千四百八十七丁口。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七丁口。

常山縣

原額戶口人丁七千三百八十八丁口。自康熙十三年閩變以來,故絕逃亡無徵丁口二千七百五丁口。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四千六百八十三丁口。開化縣

原額戶口人丁五萬三千二百五十丁口。康熙十三年閩變以來,故絕逃亡無徵丁口一萬五千七百丁口。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三萬七千五百五十丁口。

衢州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

府屬總

原額、田一萬七千三百六十八頃七十六畝二分七釐

康熙六年,龍游縣丈缺田二百頃五十五畝一分二釐七毫二絲五忽,該田一萬七千一百六十八頃二十一畝一分四釐二毫七絲五忽,共除荒棄田一千七百二十六頃八畝一分六釐三毫五絲五忽四微三塵八渺。

共增開墾田三百二十九頃八十六畝四分七釐五毫一絲一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田一萬五千七百七十一頃九十九畝四分五釐四毫三絲五微六塵二渺。

共實徵銀一十三萬七千七十四兩五錢四分八釐一毫九絲九忽一微四纖四塵九埃二渺四漠。

共實徵米九千七百三十四石九斗四升八合。

五勺八抄二撮四圭五粟五粒四黍二粞二糠。原額地六千八十七頃八十三畝六分五毫,康熙六年,龍游縣丈出地三百二頃五畝一分四釐三毫,該地六千三百八十九頃八十八畝七分四釐八毫。

共除荒棄地一千一百六十一頃一十六畝八分九毫五絲五忽四微一纖七沙三塵九埃一渺三漠。

共增開墾地七十九頃九十一畝四釐七毫八絲二忽一微七塵。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地五千三百八頃六十二畝九分八釐六毫二絲六忽七微五纖二沙六塵八渺七漠。

共實徵銀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三兩一分九毫八絲六忽一微一纖一沙七塵一埃九渺四漠。共實徵米一千七百三石八斗八升七合六勺一抄五撮七圭三粟三粒一黍七粞三糠四秕。原額山六千六百二十八頃八十八畝二分七釐。

康熙六年,龍游縣丈缺山二百六十頃三十畝二分七釐一毫八絲。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山六千三百六十八頃五十七畝九分九釐八毫二絲。

共實徵:銀四千六百二十八兩八錢九釐四毫五絲八忽九微。

共實徵米三百四十五石三斗二升六合三勺一抄五撮五圭六粟。

原額塘湖蕩坎六百二頃六十六畝一分四釐。康熙六年,龍游縣丈出塘、湖蕩坎三十五頃九十五畝七分三釐五毫二絲。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塘湖蕩坎六百三十八頃六十一畝八分七釐五毫二絲。

共實徵銀三千五百九十兩七錢九分四釐三毫六絲八忽二微四塵。

共實徵米二百四十七石六斗六升四合五勺二抄七撮六圭。

原額桑柘木三千四百五十一株五分四釐。康熙二十年分,《見在桑柘木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十九兩三錢三分七釐六毫二絲四忽。

以上田地、山塘、湖蕩坎等項,應共徵銀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兩八錢七分九釐一毫三絲六忽三微九纖六沙六塵四埃三渺四漠。加收零積餘米改徵銀三十四兩三錢二分三釐四毫五絲三忽。

蠟茶折色加價銀五十四兩九錢四分五釐六毫四絲四忽二微七塵,共該徵銀八十九兩二錢六分九釐九絲七忽二微七塵。又加外賦不入地丁科徵銀:七百一十四兩三錢一分八釐二毫三絲三微三纖六沙八塵八埃五渺二漠。以上地丁并外賦等項,通共實徵銀一十九萬二千三百九十一兩四錢六分六釐「四毫六絲四忽三纖五沙二埃八渺六漠。」

通共應徵米一萬二千三十一石八十二升七合四抄一撮三圭四粟八粒五黍九粞五糠四秕。除收零積餘米三十四石三斗二升三合四勺五抄三撮。

通共實徵米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石五斗三合五勺八抄八撮三圭四粟八粒五黍九粞五糠四秕。

遇閏地丁加閏,實徵銀三千四百九十兩六錢七分四釐八毫六絲九忽七纖五沙三塵八埃三渺六漠。

外賦不入地丁加閏實徵銀一兩五錢七分五釐四毫一絲。

《地丁》加閏實徵米一百五十八石四斗

衢州府漕運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府總

糧驛道專轄漕運本色月糧,給軍米一千九百石八斗。

加閏米、一百五十八石四斗

隨漕折色銀六千九百五十二兩五錢六分四釐五毫三絲二忽一微四纖六沙一塵二埃七渺二漠。

內貢具銀九十三兩四錢三分九釐五毫。

廩工銀一百五十八兩四錢。

月糧七分,給軍銀四千四百六十五兩二錢六分七釐九毫六絲九忽二微七纖二沙七塵二埃七渺二漠。

加閏銀一百一十兩八錢八分。

《淺船》銀二千二百三十五兩四錢五分七釐六絲二忽八微七塵三渺四漠。以上俱五縣徵解《西安縣》

額徵本色月糧,給軍米七百八十五石八斗九升。

加閏米五十三石三斗八升八勺。

隨漕折色銀一千一百八十二兩五錢九分六釐六毫五絲。

加閏銀三十七兩三錢六分六釐五毫六絲,月糧七分。給軍銀六百四十一兩八錢三分三釐二毫七絲六忽。內:

貢具銀二十兩四錢一分三釐三毫七絲四忽。淺船料銀五百二十兩三錢五分。

龍游縣

漕運銀米:《府、縣志》俱未載。

江山縣

額徵本色月糧,給軍米四百五十七石二斗九升。

加閏米四十三石八升四合八勺。

隨漕折色銀一千一百一十六兩六錢二分一釐六毫一絲三忽六微。內:

淺船料銀四百四十五兩三分七釐。

貢具銀一十六兩四錢三分二釐八毫八絲九忽。

《廩貢》銀一十三兩三錢六分三釐七毫二絲四忽六微。

月糧七分,給軍銀六百四十一兩七錢八分七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

加閏銀三十兩一錢五分九釐三毫六絲。《常山縣》:

漕運銀米:《府、縣志》俱未載。

開化縣

漕運銀米:《府、縣志》俱未載。

衢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府總。西安縣附郭。

《漢志》:「吳越之習好勇,其民邊楚,戰鬥兼并,輕死易發,其俗果以悍。其君子耿耿好氣,敏於事,有古遺風。民醇事簡,風俗敦厚。」

《舊志》:「衢本吳越境,居廣谷大川之間,風土樸野,民俗淳龐。」

《超覽堂記》:「君子多亢言而厲行,易知而難狎,有古遺風。」

《保安院記》其俗悍以果,其君子耿耿好義,敏於事。

西安密隸郡治,自漢以來,浹洽政化。宋南渡後,士風益競,名鉅迭出。至今敦行古道,雅尚禮文,君子重廉恥,惜名節;小民畏刑憲,寡詞訟。「居市井者文而浮,處鄉野者質而鄙。」

士力學操觚,安貧砥行,無越禮犯分,告訐「狡獪」 之事。

冠 不行「三加禮」 ,惟擇日命冠,冠已,祀其先而已。

婚 、納采、請期,悉如常制,惟不行親迎禮。至其訂親,亦頗重門第。媒妁以親戚有力者為之喪 。富家則用小殮,停柩中堂,置楮於門。門外設告訃以牌,牌上書「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終。」 以七日受弔,累至五、七而止。

祭 歲時恆祭,皆於中堂。即吉禮宴會、祈禱,皆奠而後食。至於追遠,惟於各時節舉奠祖先。忌辰、諱日,子孫不茹葷,誕日則否。

「元旦 ,夙興,禮拜天地神祇及祖先尊長,親朋交賀三日乃已。」 擇日上墓,具酒果祭墓,掛楮錢。元宵 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張燈凡五夜,觀廟鼓樂以娛神。市并數家植竹木為棚,懸燈當道,士民競觀。

清明 掃墓,具牲醴,掛楮錢,會族飲,插柳於門。四月八日,家造青精飯,相遺,謂之「烏飯。」

端午 ,俗無競渡,惟懸蒲艾於戶,飲雄黃、菖蒲酒,幼者繫以綵縷,姻戚以角黍相遺。

六月六日 ,「士人曝書」 ,「沙門曝經」 ,民間浴畜於水濱。

七月七日 ,不行瓜果乞巧之事,但小兒以五日所繫之綵剪之,泛以水送置屋上,以為鵲橋之渡。

中元 ,俗稱「鬼節」 ,設齋薦先。里人集浮屠,修燄口道場,為「盂蘭盆會」 ,亦有夜放河燈者。

八月中秋 ,邀賓朋置酒賞月。

重陽 置酒登高,以秫米雜以肉果,蒸為糕,以會賓朋。

冬至 ,祀祖先於宗祠,外姓不行拜賀之禮。近踵事增華,亦有拜賀亞於元日。

十二月初八日 ,「僧寮以五穀米雜諸果菜。」 煮粥供佛,延居士食「臘八粥。」

臘日 ,季冬二十四日為之。皆具茶餌祀竈。除夕 ,家換桃符,作春聯祭報先祖,燔柴於戶外,設宴守歲,爆竹之聲達旦。五邑舊俗相沿,要亦大同小異。

龍游縣

「俗悍以果,尚氣誇功而健於訟。婦人少出戶庭,貞節相望。君子務學,多亢言厲行,有古之遺風。」 瀫水之南,民務耕稼,其北尚行商。

江山縣

士尚節氣而勵德行,民務稼穡而健訟。

常山縣

常山,閩楚之會,地狹民稠,習尚勤儉,業事醫賈,婦人供紡績,不出戶庭。宋朱晦庵、呂東萊、張南軒講學於此,故今學者知向方,民無終訟,科甲代不乏人。

開化縣

無平原沃野之饒,民多好勇而易馴。惟雲臺鄉尚樸而野,依稀古道,大略醇厚,勤耕織。士大夫重廉節,科第得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