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3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七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五

  福州府城池考

  福州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七卷

福州府部彙考五[编辑]

福州府城池考        府志[编辑]

本府。閩縣侯官縣附郭。

福州府城池 ,自無諸開國建城都冶。至晉太康四年,郡守嚴高改築越王山之南為子城。唐天復間,閩王審知築羅城。五代梁開平初,審知又築南北夾城。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又築東南外城。至淳熙間,惟子城如舊,其餘各存數門。咸淳九年,詔增築外城。元初漸墮廢,後陳平章友定又加繕葺。明洪武四年,命駙馬都尉王恭因元故址築焉。北跨越王山為樓,曰「樣樓。」 南則因故外城,遶九僊、烏石之麓,廣袤方十里,高二丈一尺有奇,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城上敵樓六十有二,警鋪九十有八,堞樓二千六百八十有四,女牆四千八百有五,表裡闢夾道各二丈許。成化十九年六月,烈風淫雨,摧毀殆盡。鎮、巡藩臬漸次繕修,悉完其舊。嘉靖三十八年,防倭,增置外敵臺三十有六,環城三面,塹壕深七尺五寸,廣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奇。城北枕龍腰山里許,古傳「龍腰」 不可鑿,審知時嘗鑿之,或以為不可,遂城之。門七:曰「南門」 ,在舊南夾城寧越門外,有九仙橋。曰「北門」 ,在舊北夾城嚴勝門外有池,橋上有亭,曰「東門」 ,在舊外城行春門外有橋名「樂遊。」 曰「西門」 ,在舊北夾城迎仙門外有迎仙橋。曰水部門,在舊南夾城水部門有板橋,其名「鎮海。」 曰湯門,在舊外城湯井門外,有湯門橋。曰井樓門,在舊外城船場門外有四明橋。城之水關四:一在水部門東,引南臺江潮,自河口繚繞,凡三十有六曲,由水關入城。明弘治中,鎮守內官議鑿新港,而三十六灣始廢,形家以為非宜。嘉靖初,謝給事蕡奏復不果。一在西門之南,引洪塘江潮,自西禪浦亦三十有六曲,由西水關入城。城中河數十曲,縈迴於民居,前後舟航,隨潮汐往來。其在北門、湯門二關,但以洩潦水云。

塘頭民城 在閩縣合北里。嘉靖倭患後,里人董世道捐貲造。萬曆四十年拓而大之。

塘灣民城 在閩縣合北里。嘉靖間造。

甖崎民城 在閩縣江右里,嘉靖間造。

外縣

古田縣城池 ,明弘治十三年築,西北跨山,東南濱溪,廣袤七里許,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為門者四:東曰「南安」 ,今改「澄清」 ;西曰「永豐」 ,今因舊名;南曰「迎恩」 ,今改「太和」 ;北曰「望闕」 ,今改「節鎮。」 水關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陽,曰玉灘,曰觀瀾。城上敵樓四,警鋪十有二,女牆三千三百有奇。初,縣無城,弘治九年辦事官翁士昂等奏聞。時邑人羅榮為郎中,主其事。巡按御史陸偁檄永福縣姚禎開基築之。後本縣知縣蕭謙至,遂成。

閩清縣城池 邑無城,惟東南北三面,刱三敵樓,置柵為門,朝夕啟閉。曰「迎恩門」 ,在縣南;曰「大西門」 ,在縣西;曰「北敵樓」 ,在縣北。

長樂縣城池 ,明弘治間,縣令潘府創,廣僅里餘。至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詹萊為防倭故,奉撫按檄,拓而大之,廣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一千四十五丈有奇,闢門五: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水關五,警鋪五十有七。三十七年,增置敵臺一十有三。四十年鑿壕。

梅花守禦千戶所城 在縣二十四都,去縣治四十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一丈八尺,厚六尺,周六百四十餘丈,門三,女牆一千二百,敵樓二十有四,警鋪二十。

蕉山巡檢司城 在縣十五都,周三百六十餘丈。初為寨,嘉靖三十年始建。

松下巡檢司城 在縣二十都,周三百一十餘丈。初為寨,嘉靖三十九年始建。

小祉巡檢司城 在縣二十都。舊為寨,嘉靖四十一年始建。

壟下民城 在縣二十都。

連江縣城池 ,明嘉靖十八年,通判徐訪、知縣袁鑑始築,廣四里許,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周九百丈有奇,闢門四:東曰鎮定,南曰廣化,西曰承恩,北曰「懷寧。」 萬曆四年,知縣張賢增高三尺,置敵樓十一,警鋪三十六。十七年,洪水崩壞署印,縣丞孫繼謨脩葺之。

北茭巡檢司城 在縣二十六都,去縣一百一十里。周一百五十丈。

蛤沙河泊所城 在縣二十九都,去縣治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丈。

定海守禦千戶所城 在縣二十七都,去縣八十里。垣高一丈五尺,周六百丈。警鋪一十有六,西南各關門一。城外壕闊六尺,深三尺。以上三城,俱洪武間江夏侯周德興督造。

羅源縣城池 ,舊本無城。弘治中,知縣徐珪始於衢路列柵,為門十,以司啟閉。正德十四年,知縣黃相又於東西二門築垣,以備捍禦。嘉靖三十七年,倭訌海上,巡撫王忬檄推官徐必進盡拓其舊而築之,延袤三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周七百一十有三丈。闢門四:東曰賓日,西曰承金,南曰阜薰,北曰「朔易。」 敵樓四,水關三。萬曆七年,分巡僉事李樂請銀六千兩,改砌以石,崇墉屹然。

永福縣城池 ,明嘉靖三年,知縣何謙始築,後知縣文惠、陳克侯相繼脩之。城高一丈五尺,厚丈許,周七百二十丈有奇,為門樓四,串樓一百二十,敵臺十。萬曆十七年,山寇作,士民以東北城垣環於山灣,呈請移入山頂,周圍計六百六十丈。東西南北闢門四:東曰永泰,西曰永平,南曰阜殖,北曰瞻京。

福清縣城池 ,明正德八年,始為四門,東曰文興,北曰玉屏,南曰龍江,西曰「雙旌。」 嘉靖三十三年防倭,更築垣,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周九百九十三丈,女牆一千三百,警鋪二十四,建門樓四,水關二。至三十七年,築三敵臺,城增高四尺,環垣上為堞樓,表裡闢夾道,濬壕深廣各二丈。本年陷於倭,至萬曆三十一年,知縣丁永祚始移舊城四百餘丈,新增城二百丈,益以月城。鎮東衛城 ,在方民、新安二里間,去縣治十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二丈三尺,厚一丈,周八百八十餘丈,為門四,警鋪四十有三,女牆一千三百四十有九,敵樓三十有一。」

海口鎮民城 在縣治東二十里。周八百四十四丈,女牆一千六百有五,警鋪二十四,敵臺七,闢門五。嘉靖三十四年,倭始寇閩,犯海口,鎮民死者半。巡按御史吉澄請發帑金七千七百餘兩賑恤之,鎮民願以所賑築城。其後島夷屢犯福清,此鎮以有城可守。

化南民城 在縣東南六十里。嘉靖年間造。沙塘民城 ,在縣南五十里,隆慶年間造。萬安守禦千戶所城 ,在福清縣平南里,去縣治一百二十餘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周五百二十五丈,女牆八百二十有七,警鋪一十有三,敵樓一十有八,東西南為三門,上皆建樓。

福州府關梁考        府志[编辑]

本府。閩縣侯官縣附郭。

垾寨 古嶺樂土橋 在雙門內,俗名《毛應橋》。

勾攔橋 在元壇河邊

通關橋 在花巷口

龍鬚橋 在屯田道西

長利橋 在開元寺南,俗名「剃刀橋。」

仁愛橋 在右衛前,舊子城定安門橋今塞,石梁尚存。

太平橋 《在左衛》之南。

獅橋 在井樓門街之南。

延慶橋 在慶城寺南

馬站橋 「在普光塔後。」

去思橋 俗名「澳橋」 ,舊為木梁。宋刺史謝泌驅石改造,百姓思之,故名。一名「相橋。」

化龍橋 在罾浦坊內

德政橋 在新橋之東。宋紹興間,僧覺漸建。

得勝橋 《水步門閘》。

使君橋 在水步門內,俗呼「新橋。」

通津橋 在津門樓之南,舊名「兼濟」 ,偽閩築羅城時所鑿也。宋改今名,俗呼新河。

釣鱸橋 在福星坊內

安泰橋 在南門直街,舊利涉門外。

樂遊橋 在東門外,木梁。

石浦橋 東抵鳳坂,西抵水部門。厚浦橋 南抵鳳坂,北連項嶼。俱在崇賢里。登龍橋 在歸善里。

蹴鰲橋 在靈源洞前

蓬岐橋 在鼓山里

七門橋 在桑溪里

鰲溪橋 俗呼「霓溪。」

登龍橋 宋嘉祐間建,燬於兵。明成化間累石為之。

浩溪橋 宋時建,後圯。明成化間重建。

象西橋 宋乾道間,刱圯於水。明成化間,因舊址伐石重建。

際橋 宋時建,明成化間重建。

下湯橋 、橫嶼、斗門橋 二橋關閩、連江二縣水利,向苦狹隘,水勢善崩。明弘治初,知府唐珣大加濬築,便民為多。

馬鞍橋 橫跨孟溪之上,在合北里。

迴龍橋 在江右里迴港之上。

奉真橋 在東嶽廟前,宋元豐間建。

草參橋 宋建中間建

晉安橋 一名「樂遊橋。」 宋元祐中建。

朝天橋 在易俗里

大坑橋 在宋北里。以上俱郡城東橋也。九仙橋 在南門外。木梁。

沙合橋 在中亭街。有《紹興碑記》,豎鹽倉。萬壽橋 ,跨南臺江三百餘丈,俗名大橋。元大德七年,王法助奉旨,始刱石梁,水門三十有九,翼以石欄,南北構亭,翰林學士馬祖常為「記。」 明成化、弘治間屢脩。萬曆六年,巡撫都御史龐尚鵬重砌石欄。

中洲橋 接萬壽橋,達於鹽倉前,俗名「小橋。」 「青龍橋 」 下有青龍池。

鹽嶼橋 在仁豐里

龍頭橋 在光德里

義橋 在西集里

安民橋 跨義溪上

廣坑橋 :在大義坊口。

苦竹橋 在小苦竹溪頭。

安境橋 在積善里

林橋 在開化里

扈嶼橋 在還珠里扈嶼江。萬曆四十年,改設陽崎官路,故造此。

里尾橋 在大田驛南。以上俱郡城南橋也。板橋 :在水部門外。木梁。

通仙橋 在板橋之南

新閘橋 在水部門閘外,萬曆十六年,知府汪鐸建。

韭菜橋 、象橋 俱在高惠里。

紅橋 在永南歸仁里

登龍橋 在歸仁里

廣利橋 在嘉崇里

通路橋 在河口尾。明弘治間建。

尚公橋 在「進貢廠」 ,內臣尚春造。

四明橋 在井樓門外,木梁。

眾樂橋 在按察司之南。

雅俗橋 在按察司之西,俗名「楊橋。」

髮苗橋 在水流坑北

會潮橋 俗名「雙拋」 ,與髮苗橋相對。

新街橋 在大中寺前

開通橋 通眾樂橋

便民橋 在大中寺東,今塞。

定遠橋 在「監軍道後。」

宜秋橋 在北門後曹,俗名「毛胡橋。」

悅濟橋 在悅濟坊內

北水關橋 在定遠橋北。

金墉橋 、王師橋 俱在浦尾河邊。

車弩橋 在三山驛東

太平橋 在西門水關之東。

西水關橋 在三山驛後。

宜興橋 在西門水畔,今塞。

三合橋 在浦尾

金斗橋 在金斗門東,舊羅城壕也。以上三橋俱在城西南隅。

虹橋 俗名「板橋」 ,在光祿坊內。

澳門橋 在光祿坊口。二橋俱在大街之西。「迎仙橋 」 在西門外。木梁。

熊兵橋 在古熊兵營

泥門橋 俗名「平橋。」

觀音橋 :在西門直街。

高峰橋 在柴巷

《打鐵橋 》在官園前。

柳橋 在草市都

洗馬橋 在西南關廂榮親里。

《鳳凰橋 》在鳳凰亭。

石湖橋 西禪浦橋 二橋俱在美宅里。中濟橋 黃山橋 二橋俱在永欽里。

地藏橋 在一都義倉前。

神仙橋 在瓦埕頭,又名雷打橋。

洪山橋 在萬安江口。向為石梁,明成化間造,僉事章懋「記。」 水門二十餘,其七門當衝流,善崩,蓋屢脩之。萬曆六年,都御史龐尚鵬重治水門,建屋其上。三十六年燬,三十八年重建。

丁板橋 、帶橋 俱在洪塘方鶚里。以上俱郡城西橋也。

黃宅橋 閩諫議黃諷宅址。

棲雲橋 其南有棲雲慈峰院。

石碣橋 桐山尾橋 。上四橋俱在郡城南三秀里。

觀頭橋 在曉岐

「元通橋 」 、「新橋 。」 「高岐橋 」 以上三橋俱在靈鳳里。

合山橋 在南嶼

逕橋 在江口

李宅橋   、「下浦橋   」 、「遼沙橋。」

蘇崎橋   、「浯水橋   」 、杜豹橋 以上六橋俱在明光里。

張坑橋 在白鶴

接武橋 白嶼橋 俱在清政里。

涼傘橋 六橋 俱在永康里花嶼山下。宋林安宅居址。

十四門橋 在招賢里。疊石為橋,釃水凡十四道。

綠榕橋 在綬平里慶城莊前。

萬安橋 在西門外梅亭鋪之北。宋紹興七年建,當衝流。明正德、嘉靖、隆慶間屢脩之,作亭其上。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三十八年重建。靈光橋 在桐口,水急善崩,屢砌屢圮。己酉洪水衝壞。天啟間,郡人觀察使曹學佺募緣重建。遺愛門池橋 在北門,木梁。

文山橋 在文山下

江洋橋 在十七都

石塔橋 在十九都

飛坑橋 古田人孟賢建,構亭其上。

拈坂橋 建寧府民劉道同建,在二十一都。林門橋 在二十二都。

陳橋 鳳岡里人。劉世隆重脩。

周宅橋 二橋俱在城西南八都。

四達橋 在芋原驛南

文振橋 在芋原東南,俗呼「問政橋。」

洋下渡 在鼓山里

螺山渡 在仁惠里

南臺渡 在嘉崇里

方山渡 在清廉里

王埔渡 在嘉登里

大義渡 在西集里

西峽渡 在歸仁、高詳二里間。

白田渡   。洋門渡   。洞江渡。

營前渡   、洋嶼渡   、籌崎渡。

浮崎渡   甖崎渡

高崎渡 自洪塘至水西高岐,故名。

瓦埕渡 在二都

西禪浦渡  、報恩前渡  、新道渡。

林豫洲渡 俱在一都。以上郡城西渡也。源口渡 在郡城西南八十都。

白沙渡 在三十四都

大目溪渡 在三十三都。

安仁渡 在二十四都。以上郡城西北渡也。石邊頭渡 在七都。

陽崎渡 在九都、十都間。元鄭潛置舟立義田,鄉人號「鄭公渡。」 立碑吳海為記。前改設官路由此渡江。

澤苗渡 亦鄭潛所立

吳山渡 沙溪渡 俱在十三都。

新崎渡 舊名「仙崎」 ,因改設官。路由陽崎渡江,新立公館。

石岊渡 ,經甘蔗洲,凡三百六十里至水口。黃石渡 ,在郡城西北。

古田縣

《南閩保障 》、北門鎖鑰 二關在水口街之南。北俱縣令劉曰暘重修。

玉境中封 ,在縣南四十里。

塔嶺隘 在一都。嘉靖乙巳年知縣徐建立。槐源隘 在縣治之西三十里。嘉靖辛酉年知縣王所立。

白溪隘 與寧德縣界,去杉洋府館十一里。有樓。

梧漈隘 在本縣三十四都,去杉洋府館十里。有樓。

仙胡隘 與寧德縣東界,去杉洋府館十里,有樓。

長林隘 與羅源縣南界,去杉洋府館七十里,有樓。

雙澗隘 在本縣三十九都,去杉洋府館十五里,有樓。以上五隘俱明正德年間建。

前乾隘 與寧德縣界,去雙溪館七十里有樓。嚴家洋隘 與寧德界,去雙溪館四十里有樓。禹溪隘 與政和縣界,去雙溪館五十里有樓。分水隘 與建安縣界,去雙溪館八十里有樓。以上四隘俱萬曆十七年知縣沈志文立。迎仙橋 在縣治西北後街。

煥文橋 在縣治北大街。

勸農橋 在縣西。元時建,縣令舊於此勸農,明景泰間重建。

平湖橋 在縣南

藍玉橋 在二十六都

普濟橋 在四十四都

錦溪橋 在四十五都

凌橋 在崇禮里

清潭橋 、潮魚橋 俱在和平里。

洪坑橋 在縣南

曹陽橋 在七都

公濟橋 在橫溪里

雙溪橋 在郡南里

丁字橋 地名「沖峰」 ,今俱廢。

鳴玉橋 在萬安橋之南。

迎駟橋 在和平里

浣溪橋 在崇禮里

湯壽橋 、高攀橋 、鄭源橋 俱在新興里。雲津橋 在縣北。

石平橋 在縣東南。下有磨劍石。

朝天橋 在和平里

水通橋 在一都監運分司下。嘉靖五年建,萬曆三年重修。

谷口橋 在二都。萬曆甲辰年知縣王繼起建。萬壽橋 在二都谷口。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劉曰晹建。

寶坑橋 在四都。弘治間重建。嘉靖四年毀於水。

花橋 在四都。萬曆乙巳,縣令王繼起重修。槐門橋 在八都。

會堂橋 在十都

轉水橋 在縣治北。嘉靖三年重建。

鄭源橋 在十七都。宋時建,今廢。

西溪橋 在二十一都

大河橋 迎祥橋 俱在二十三都。

滄溪橋 內有「三寶堂」 ,在二十四都。

包地橋 正德十一年,典史鍾奎重建。

古下橋 在二十六都

長橋 又名「遷善橋」 ,在二十八都。嘉靖間,通判崔建。

虎溪橋 在十四都

沉字橋 在四十一都。舊造橋時,有神童過而題之,語奇筆勁,墨跡透在橋梁間,若沉入而不可去,故名「沉字」 云。

松巖橋 在四十三都。舊圮於水。嘉靖三年,都民募建。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劉曰暘捐俸重修,葺屋其上,宏壯勝前。

天字橋 在四十四都。萬曆二十六年,都民新建。

百花橋 在臨水廟上。萬曆間,縣令王繼起新建。

下橋 :在縣治南門外。

喜雨橋   龜頸橋   、紫橋 俱在十三都。

淅洋虹橋  、新田橋   、「登雲橋。」

遊道橋 俱在移風里

吉口橋   長洋橋 俱在四十五都。清潭渡 在二都。新有橋,渡夫工食,撥與報功祠門子。

楊頭渡 在一都

萬安渡 二保水關

通津渡 在縣南

湯頭渡 今有橋

臨洋渡 在十四都

溪山渡 在東門

紫橋渡 在十四都

閩清縣

度仙橋 在縣左,《三山志》作「鵲仙橋。」

龍津橋 在縣東安仁里。

曇口橋 在縣西宣政里瞿曇溪口。

龍爪橋 在仁壽里。旱禱即雨。

羅公橋 在縣西三里,知縣羅才造。

白塔頭渡 在縣東北

「天王渡 」 ,在天王寺前。

梅溪渡 在東昇平坊

馬坑渡 在縣西賀恩里。

龍岡渡 在縣南

「白雲渡 」 :在白雲莊。

長樂縣

沛浦橋 今水關

中橋 在嶺口洋

迎春橋 在東門外

永濟橋 在縣西南

獵溪橋 一名「辣溪。」

豸橋    延祥、斗門橋 洋門橋 俱在三都。

斗南橋   拱北橋   、後溪橋 俱在三都。

牌頭橋   龍首橋   丘舍橋 俱在四都。

郭橋    、行相橋 俱在六都。

靈源橋 在七都

中橋    、渡橋    、溪上橋 俱在八都。

桃坑橋 在九都

藍盤橋   、三圳橋   、過水橋。

登龍橋 俱在十都

山南橋   、山北橋   、圳頭橋 俱在十一都。

新寧橋 在十二都

劐溪橋   象橋    、遊溪橋杜橋    、震龍橋 俱在十四都。

錦橋    閘頭橋 俱在十五都。

龍津橋 在十七都

祉溪橋 在二十都

資福橋   。塔頭橋   。化鱗橋。

三間橋 俱在二十都

七間橋   :西溝橋   、「單橋。」

沙合橋 俱在二十三都。

雲龍橋 在二十一都

陽夏渡 在縣西

洋門渡 在二都

坑田渡 在四都

广石渡 在二十二都。橫江渡 在籌港口。

館頭渡 在柿浦口

過江渡   、洪塘渡   、永福渡 俱在縣西。

連江縣

把截寨 在光臨里

垾寨 在北茭。美政橋 在縣前。

登雲橋   、金璧橋   、魁龍橋 俱在欽平上里。

通濟橋 在縣城南,跨鼇江,疊石為梁,一十六間,長五十丈。宋政和間建。

高梁橋   、吳舍橋   、新亭橋 俱在安慶里。

烏石橋 在烏石山下,跨財溪。

財橋 在嘉賢下里

浦下橋 在欽平下里

合沙橋 在二十七都

通仙橋 在二十六都

塘邊橋 在集政上里

化龍橋 在二十九都

天然橋 在建興里。石跨兩山,下通水,若天成者,故名。

溪尾橋 在安義里

朱公橋 邑宰朱定建

山坪橋 在仁賢里

升龍橋 在保安里

登仙橋 在安定里

安利橋 宋紹興間建。明崇禎間,曹學佺募建。陳溪橋 在光臨里。

龍門橋   溪林橋 :俱在中鵠里。

館頭渡 在新安里

馬鼻渡 在保安里,東達福寧。

毫頭渡 在欽平下里

橫槎渡   羅崙渡   、潘渡 俱在光臨里。

東岸渡   、七猴渡 :俱在安中里。

荻蘆渡   、船步頭渡 俱在永貴里。三子崎渡 在嘉賢里。

羅源縣

後張橋 在新路口

雙石橋 在縣西南

澄波橋 在水門

沈尉橋 宋元祐中,沈尉造,在縣南。

護國橋 在縣北護國寺前。

官亭橋 在縣西

興龍橋 在縣西。萬曆三十九年圮於水,知縣陳良諫修。

起步橋 在縣東北元妙觀前。

「白巖橋   。」 「洪洋橋   。」 「葉令橋。」

皇認橋 俱在縣西北

巨濟橋 在羅平里

翠雲橋 在黃重下里

險橋 在招賢里。嘉靖間造。下有深潭,巖壁高險,傳有神龍在焉。

大獲橋   、小獲橋   、白柯橋 俱在拜井里。

西門橋 「萬曆元年,韓氏造。」

應德橋 在漳應亭下,萬曆三十九年造。資壽橋 ,在縣北。

匹練橋 在縣西南

三港渡 在縣東五里。河泊譚貫刱。

霍口渡 在黃河下里。以竹筏濟。

雙溪渡 在林洋里。一水出懷安,一水出古田,故名「雙溪。」

永福縣

平政浮橋 在縣東

永濟橋 在十都。舊名「汰口。」

通京橋   、宣和橋   、政和橋 俱在開平里。

永福橋 在安樂里

越峰橋 在縣西

蓋竹口橋 在十五都

清涼橋 在十六都

花林橋 在二十都

大章渡 在三都

赤崎渡 在六都

湯泉渡 在二十六都

丘演渡   洪面渡 俱在二十八都。五十口渡 在二十九都。

嵩陽渡 在三十三都

溪東渡 在二十五都

洑口渡 在三十六都

福清縣

龍首橋 在南門外,宋天聖間建。

水陸橋   、永濟橋 俱在西門外。

龍江橋 在方民、仁壽二里間。宋政和三年建。新橋    、「嶺東橋   」 、「嶺西橋。」

流橋 俱在方成里

塹柄橋 在方成、永賓二里間。

作坊橋 在遵義里

石塍橋 在太平鋪

無患橋 在宏路驛南

波瀾橋   、三陽橋 俱在方興里。

王董橋   、里尾橋 :俱在永壽里。

橫溪門橋 在永豐里

漁溪橋 在萬安里

王鐵橋 在靈得、萬安二里間。

迎仙橋 在光賢里興化江口。舊名「上洋橋。」 三山橋 在化北里。

東山橋 在五十九都

屯上橋 在化南、平北二里間。

白馬橋 在六十都

行下橋 在化南里

士林橋 在西門外,今廢。

「間下橋   」 、「盧溪橋   。」 「桐溪橋。」

洋子橋 俱在修仁里

古屯橋 在善福里

海口渡 在方民里

崎頭渡 在靈得里

城頭渡   、益崎渡   、柯嶼渡。

蒲頭渡 俱在臨江里

下渚渡   、白沙渡 俱在江陰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