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4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八
福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卷
福州府部彙考八
[编辑]福州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本府。〈閩縣侯官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郡城南釣龍臺故址。明洪武三年建「惠澤山」 ,六年移今所。
社稷壇 在郡城北天王山下。舊在城南七里,唐觀察使楊發遷於南澗寺東。偽閩時,遷於烏石山之陰。元初,遷法海寺北。明洪武六年,知府楊士英移建今所。
郡厲壇 在郡西北寶福山。明洪武三年,建於馬鞍之後。八年移今所。
城隍廟 在越王山之東,晉太康中遷城建。旗纛廟 在斷事司。務原在都司後堂之北,明洪武元年建。鎮東衛、梅花所、萬安所、定海所,各建廟一。
文昌祠 在萬歲寺定光塔後,閩縣學之東。明萬曆間建。
熒星祠 在華林寺之西。明萬曆二十六年,巡撫許孚遠建。舊為「明離殿」 ,在九仙山。
真武廟 在北城,《全閩》第一樓。明正德二年,太監梁裕建。
關王廟 在西門甕城內。郡城七門俱有廟。漢閩越王廟 在閩縣嘉崇里釣龍臺西,祀閩越王,無諸左右二王,相傳王二將也。唐大中十年建。宋宣和初,浙寇竊發,連陷數郡。提刑俞向自建康領兵至閩,黃蜂以數萬隨舟,二神現於雲端,境內帖然。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紅二蛇,蜿蜒香几間,向異而記之。明洪武十年,布政葉茂禱雨獲應,疏聞,詔封漢閩越王之神。閩越王祖廟 在郡城南二里許。廟傍有塚,自唐大中間更立廟於釣龍臺。明弘治間,太監陳道命有司重建,後圮。萬曆間復建。
廣應廟 在閩縣桑溪里,東山大乘寺南山峽間有二潭。昔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射中大鱔於此,土人因為立廟,祈禱輒應。宋紹興中,大雨,夜水暴出,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高可二丈,峙廟後如堵。紹定間,增封「孚祐王。」
明德贊福王廟 在府治西,舊號「西湖廟。」 漢閩越王郢開州西大路,畚土成丘,後人即其地立廟祀之。
忠懿王廟 在郡治東慶城寺之側,本閩王審知故宅。宋初,錢氏納土,敕建,後廢。萬曆二十八年,發公帑重建。四十年重修。
靈濟宮 在府治城南積善里之梁山。祀南唐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證兄弟嘗將兵至閩,郡人德焉,為立祠。永樂十四年重建,封為「真人。」 東嶽行宮 即偽閩所建東華宮之泰山廟。宋大中祥符間,廣其制,萬曆二年重修。
天妃宮 ,在水部門內城垣下,建自前代。明永樂至萬曆年間,累經修葺。神姓林,莆田都巡簡孚之季女也。生於五代末年,少而靈異,能知人禍福,室處幾三十載而卒。宋紹興間,以靈異聞,封靈惠夫人,賜額曰「靈應。」 永樂七年,改封弘仁普濟天妃。奉使外夷,航海必載其主舟中。每遇風濤,有禱則應。或蝶、或雀、或燈光,舟人見之,則險夷而利涉矣。
烈威祖廟 在使君橋之北。陳姓一門,以貞義自持,沒能為民禦災捍患,禱無不應。宋時累封為侯。
會應廟 在閩縣左三坊,舊為靈澤廟,偽閩時建。宋紹聖四年修,乾道三年賜額「靈澤」 ,淳熙十四年改今名。
五顯廟 在郡治東南通津門樓上。樓與九仙鼇頂相峙,俗呼「青門樓廟。」 初在河之南岸,舊名「五通廟」 ,亦名龍官廟。後廢祀於此。
振遠安福行祠 在府治北。宋嘉泰初建於北城樓上。元季海寇攻城,曲時敬領兵擊之,禱於神,不許,與戰,果不利。明日再禱,許之。兵既接,彷彿若有神助,遂大勝,乃大新祠宇於門之東。靈溝廟 在郡城南郊外下鄭洋。元至正間,溪水泛溢,忽一木像乘浮槎往來洪溝者數日。鄉
人異之,乃登於巨石上。是夜里中父老咸夢一緋衣神謂云:「吾素習岐黃,今當廟食茲土,以福汝等。」 翌日各言所夢皆同,即其處立廟,凡疾疢瘡瘍,有禱輒應。
馬仙廟 在縣十五都甘蔗洲上。廟中有井,名「龍淵」 ,歲旱不竭。初,建安馬氏適人,一歲夫亡,誓志不二,紡績養姑,每跣足出入,遇溪暴漲,無舟可渡,張傘仰置水上,乘之以濟,眾盡駭異。閩人像祀之。馬坑江上亦有廟。
祠山廟 在府治南,法雲寺東。神姓張,吳興人。閩祠已久,頗著靈跡。成化十八年重修。
剛顯廟 在烏石山之巔,祀唐處士周朴。宋紹興初,丞相張浚謫福州,夜夢一白袍士來謁。後浚帥閩,遊烏石山,詣祠下,見朴廟像如所夢,喟然太息。朴死事三百年未有廟額,乃疏於朝,賜號「剛顯。」
昭利廟 在越王山之麓。
靈顯廟 在螺江之滸,祀唐將劉氏兄弟三人。宋淳熙間建。初,黃巢亂淮甸,人劉行全、德全、待全兄弟禦之有功,閩人祀之。
七賢祠 在西門大街,宋建炎初建。七賢皆鉅野人。五代唐天成中,群盜嘯聚,民賴保全,故祀焉。又有行祠,在善化坊內。
顯應廟 在飲井山西麓。
北廟 舊在遺愛門外,今北門外,去郡城十里許。
榷務廟 在鳳池坊東
閩山廟 在郡城西南文儒坊內,元建。明正統間重修。
顯靈廟 在府城西南勝平里。
通濟王廟 在光俗里,宋嘉定初建。
劉巡檢廟 在北門外,元至正間敕建。
彰義祠 在南門外吉祥墩,祀禦倭陣亡將卒。明嘉靖四十年建。
古靈祠 在萬壽巷內
道南祠 :在郡城光祿坊內,舊名書院,祀先儒楊龜山。宋寶祐六年建,明成化元年重建。萬曆初廢天下書院,有司改額「三山公館。」 三十八年查復舊址,修葺一新。
道原祠 在貢院南,正德十七年建。
林文昭祠 在三山驛之南。創自前代宋儒林之奇與其徒呂祖謙講學處也。明成化間重建。黃勉齋祠 在府學射圃之左。嘉靖間建,祀宋儒黃幹。舊在烏石山之西,地廢,移今所。
李忠定公祠 在西門外,正德十五年建,祀宋丞相李綱。
忠毅侯祠 在譙樓之左,祀元都元帥陳君用。董忠憲祠 在驛左,祀元參知政事董文炳。兩賢祠 在提學道之左,萬曆二十二年建,祀提舉羅倫、舒芬,三十八年重修。
忠烈祠 在郡城西善化坊內。嘉靖初建,祀參政孫燧。萬曆二年、三十九年皆重修。
懷憫祠 在郡城西南,嘉靖十二年建。
殷公祠 在唐公祠之東,萬曆間建。
龐、商二公祠 在仰德祠左。萬曆八年建,天啟二年重建。
督學姚公祠 在城南。嘉靖間建,後廢。萬曆三十九年修復。
仰德祠 在西門外貴安山,隆慶四年建。尊道祠 在提學道射圃內,萬曆三十九年建。宗公祠 在烏石山鄰霄臺之西,祀宗臣。嘉靖間,臣為閩藩參議,值倭起,逼會城,諸門皆嚴扃,獨臣守西門,縱民入。父老德之,因祠祀之。唐公祠 在城西鋪之左,弘治間建,歲久傾圮,萬曆十六年重修。
留愛祠 在萬安橋西,隆慶間建。
懷德祠 原在府學之東,萬曆三十九年改建,今移共學書院。
忠烈祠 在水部門外河口,正德十五年建崇報祠 在九仙山之南。正德間,三衛軍變,郡人林廷玉、高文達諭定之,上其事,詔建祠以祀。世忠祠 在縣治東,萬曆十年建。
古田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
社稷壇 在縣西七里
厲壇 在縣治西三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西里許。明洪武三年,因宋元舊址重建。
劉侯廟 在雲津坊西。宋崇寧初建,元大德間重修。
靈應廟 在西北臺山,宋嘉定間建。
李延平祠 在縣治南門,舊為南升營,嘉靖初建。
崇德祠 在縣三保坊,嘉靖初建。
報功祠 在南門外,萬曆間建。
順懿廟 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元末重修。《閩清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懷德廟前。
社稷壇 在城隍廟前。舊在縣北,今圮。
厲壇 在縣北七里
城隍廟 在縣西門內,天順六年移建。
昭顯廟 在梅川。洪武初建,永樂間火,正統六年重建。
薛丕廟 在護仁里名山之上,即薛丕故居也。丕有神異,鄉人祀之,凡水旱禱之,多應。正統八年重建。
武功廟 在仁壽里龍源。
董公祠 在縣治之西。祀元縣尹董禎。
長樂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三峰塔下。社稷壇 在西分司後。
厲壇 在縣治西三里許。
城隍廟 在縣東。正統間因宋元舊址重建。五賢祠 在六平山下。祀朱文公,配黃幹諸人。正德五年建。
靈感廟 在縣東賓賢里。祀唐汾陽王郭子儀。顯應廟 在縣南八都,又名「植柱廟。」
金吾祖廟 在縣東北隅大宏里。
連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新安里。
社稷壇 在玉泉山麓。舊在縣治前慶政街;西、厲壇 在縣治北欽平上里。
城隍廟 在縣治左。永樂十七年,因宋元舊址增建。萬曆間重建。
劉鞠二公廟 在東湖壩上。祀唐令劉逵、宋令鞠仲謀。二公先後興復水利,邑人祀之。
英顯廟 在縣南新安里兌峰。洪武十八年重建。
大小亭廟 在二十七都江口。
靈顯廟 在省魁坊內,永樂十七年建。
爐峰廟 在縣北,號「東鄉。」
羅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東隅沈尉橋之西。社稷壇 在西隅棣華坊。
厲壇 在縣治東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洪武十二年因宋元舊址重建。
忠烈王廟 在縣治西二里許。
昭祐廟 在羅平里石塘。元至正間重建永福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沙灣橋之南。社稷壇 在十三都橋溪北。
厲壇 在縣治北十二都。
城隍廟 在縣治左,洪武元年建。
龜嶺廟 在西南二十八都。
徐真君廟 在縣西二十都高蓋山。祀東漢徐登,俗呼「花林廟。」
福清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隅玉屏山之北。社稷壇 在南隅龍門江之右。
厲壇 在縣治北鷲峰山下。
城隍廟 在縣治東。洪武初因宋元舊址重建。龍江祠 在海口龍山之南。中為殿,祀孔子。旁為「三賢堂」 ,祀宋儒。宋末建。
鄭介公祠 在青湖之旁,祀宋監安上門鄭俠。「忠烈祠 」 在縣城東,萬曆二年建。
東平王廟 在縣溪頭。祀唐張巡。
寺觀附
[编辑]本府。〈閩縣侯官縣附郭。〉
開元寺 在縣治東芝山之南。梁太清三年建。舊曰靈山,尋改「大雲。」 唐初曰龍興,開元二十六年以年號改今名。旁有莊嚴寺,宋慶曆中,合二寺地重建,更名開元莊嚴禪寺,明為祝釐之所。佛殿南有亭,又南為靈源閣。亭東有平懷堂,堂北有經院,院有鐵佛,高數丈,下有古井。
萬歲寺 在九仙山之西,有塔曰「定光塔。」 唐天祐元年,閩王審知建。梁開平中,祝天子壽,取其名也。宋乾道中,丞相史浩改為華封定光寺。明正德十二年修,萬曆十一年重修,尋廢。四十年修葺。
法雲寺 ,在九仙之南,五代唐清泰元年建,初名地藏通文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明宣德。」
中重修。有千佛閣、吸翠亭。
法海寺 在羅山下,本孟司空宅也。初,寺在城南,後徙城西。晉開運二年,唐兵壓境,遷今所為「興福院。」 宋祥符中,改今名。有羅山堂、金積園、萬緣堂諸勝。嘉靖初廢。萬曆己亥,復為寺。
慶城寺 在縣治東北。本王延羲宅。石晉天福七年,捨為「永隆金身羅漢院。」 宋祥符三年賜金額并高麗銅佛二、石筍小木塔。今廢。
普光塔寺 在城東甘棠坊內,宋熙寧五年建,有塔五級。今塔毀,寺僅數楹,後壁有宋畫金碧佛像。
安福寺 ,在丁戊山上。唐咸通十三年建,梁乾化二年閩王審知建。木塔七層,俗呼「新塔」 ,今廢。神光寺 ,在烏石山之麓。唐為金光明院,後改名「大雲。」 大中間為監軍孟彪南莊,越歲捨為寺。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庭,覽奏異之,賜今名。成化十九年重建。有絓月蘭若、紫雲禪窟、愨頭石。仁王寺 ,在神光寺西。石晉天福三年建,初名「道清天王院」 ,後更今名。洪武間修,萬曆甲午重建。有雨花閣、橫山樓。
南澗寺 在神光寺東。梁大通六年,蘇清捨宅為之。唐乾寧二年,閩王創天王殿。三年,號南澗護國,以居澗旁,故名。有石佛像。
石塔寺 在南澗寺東。唐貞元十五年,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建塔,賜名「貞元。」 晉天福二年,王延羲重建。永樂、宣德、景泰、成化間,屢修葺。今廢,一塔僅存。
《地平伽瑜》教寺 在烏石山北,元至正十七年建。明景泰六年,改為法禪寺,俗呼「地平堂。」 今廢為養正書院,復改為提學道。
五百羅漢寺 在烏石山之麓,本雪峰廨院。梁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僧數百,奕奕有光,所至有雙檜並池,旦尋而得之,改今名。今廢為常豐倉。
華林寺 ,在越王山之麓。宋乾德三年建。初名「越王吉祥禪院」 ,正德間賜今額。舊有《轉輪經藏》,今圮。
大中寺 在鍾山。梁太守袁士俊捨宅為之。隋改為鴻業寺。唐初更名「福唐」 ,大中四年,賜今額。舊有定慧塔、八百羅漢像、觀音像,今廢。
乾元寺 在城北,本無諸舊城也。晉太康中遷城以為紹因寺。唐乾元三年賜額。有琴石、金雞井、飲馬池。今廢。
迎仙道院 在浦尾官園前。宋時迎白玉蟾居此,嘉定二年賜額。
西河道院 在眉壽坊內。元大德九年建,傍有元壇祠。
劍池院 ,在越王山劍池之上,唐元和十四年建。
湧泉院 明改為寺。有華嚴臺、妙峰閣、一多庵、痴坐軒、憨睡室、無盡門。嘉靖二十一年為火所焚,今僅存白雲廨院在山趾。
東禪寶峰寺 在白馬山,郡人鄭昭勇捨宅為之。舊改為「報恩光孝寺」 ,元至正中重建。有放生池、芙蓉閣、東野亭、蔡襄書扁、「清陰亭。」 明成化三年改今名,嘉靖間廢。
寶月寺 在易俗里。唐乾寧初建。宋乾道六年,為功德院,改「廣因報先院。」 明永樂元年重建為寺。今廢。
華嚴寺 在埔頭。宋太平興國八年建,即地藏塔院也。其地本唐翁承贊故宅,有晝錦亭、狎鷗池,今廢。
大乘愛同寺 在東山。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十二年置愛同,唐大中十一年合為一,宋元祐中為功德院。中有夜光臺、神僧室、放生池,今廢。文殊般若寺 在東山。唐景龍四年建,咸通中賜額,成化七年重建。寺後有山,相傳產金沙。今廢。
聖泉寺 在東山。唐景龍元年,僧懷一見二禽翔噪於地,劚得泉,因建寺,舊名「法華。」 先天二年,賜今額。
吉祥寺 在橫山。宋景祐元年建,成化間重建。嘉靖間毀,萬曆初復建。
報恩光孝寺 在時昇里。宋崇寧二年建於浮橋之南。危亭百級,波光入戶,真江南之勝也。政和初,改天寧萬壽禪寺。紹興十三年,改今名。內藏六菴、海月亭、來薰亭今廢。
瑞跡寺 在甘泉山之東,唐咸通元年建,明萬曆初重建。
龍瑞寺 在永南里,唐建。
雲林寺 在永南里,宋建。
真隱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二年建。地近西峽,往來必憩於此。有「且止堂」 ,今為公館。
方山寺 在方山。陳天嘉元年建。有阿育王塔及石壇、石床、石棋局。有唐賈島《章敬國師碑銘》。枕峰寺 ,在西峽渡南。宋建隆元年建,候潮者每憩於此。明正統九年重建。
吉祥寺 在枕峰寺傍,宋景祐初建,明成化間重建。
梁山寺 在還珠里。宋建,今廢。
混元堂 在紹惠里。元建,今廢。
靈洞寺 在至德里,唐建。
太平興國寺 在光裕里。舊名「咸通般若」 ,宋賜今名,今廢。
雲門寺 在雲門山。宋紹興初,大慧禪宗杲居此。嘉定中建寺,明永樂間重建。
石泉寺 在江左里,明洪武二年建。
衡山寺 在江右里,唐景福二年建。
西禪寺 在永欽里怡山,一名域山寺,即王霸所居也。五代唐長興中更名「長慶。」 宋天聖中修葺。明宣德二年重建。有奎華閣、明遠亭、紫翠亭、放生池。
雪峰崇聖禪寺 唐乾符間,僧義存登山巔,遇雪,留宿其上。閩王問義存曰:「師住象骨山有何異?」 師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 王曰:「可名雪峰。」 人之,其徒益盛。藍文卿施田七千餘畝,乃建寺。舊名應天雪峰禪院。宋太平興國間賜今額。明宣德間重建。
超山報國寺 在十三都。超山隔江沿浦而入,有山超然突起,故名。元泰定初建。
洪山寺 在橫山橋西,舊廢。明正德間重建,萬曆六年重修。
妙峰寺 在洪江妙峰山之巔。
精嚴寺 在七都。唐長興二年建。有妙觀亭、「獨露庵、金界亭、綠陰亭、喜見亭、華峰亭」 ,俱宋元符間葺治,明洪武間重修。
石松寺 一名「石嵩」 ,在三都。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靈鳳。」 紹興十年,僧天石於石上種松,因易今名。明成化九年重修,萬曆間復建。
仙宗寺 在六都。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元至正二十二年重建。有寶峰亭、白鶴嶺、洗缽池、曇花磴、樞松關、金雞岩、卓錫泉、垂蘿徑。
龍安守 在三都歷山。唐乾寧元年建,明成化三年重建。
岐江寺 在仙崎江滸
安元寺 在五都,宋建,明正統中修。
雙峰寺 在水西。唐咸通五年,僧師復自小箬雙髻峰移建今所。觀察使李瓚請賜寺額「奉先寺 」 ,在三都。梁乾化三年建。
報恩寺 在一都,唐天復三年建。
禪林寺 在六都,五代唐天成五年建。
靈隱寺 在八都古靈。唐咸通二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靈源院,宋嘉祐中建。
安林寺 在九都。宋大觀三年建。
南禪寺 在十四都。五代唐乾化三年建。石泉寺 在十四都。宋乾德三年建。
南山寺 在三十五都,宋慶曆間建。
報恩院 在九都。宋至和元年建,今廢。
隆壽保福寺 在二都郡厲壇之北。陳天嘉二年建。初名「唐安」 ,明洪武初重建,賜今額。
昇山靈岩寺 在飛來山巔,陳天嘉三年建。九峰寺 在興城里。唐大中二年創,咸通二年賜名「九峰鎮國禪院」 ,明萬曆間重建。
壽山廣應寺 在稷下里,唐光啟三年創,明萬曆初重建。
翠微院 在興城里。唐天成元年置,明重修芙蓉寺 在稷下里。唐太和七年建,咸通八年賜額「延慶禪院。」 宋太平興國間改名興國禪院。今廢。
元沙寺 在昇山下。五代梁開平元年建。宋紹興間為功德院。有熙春臺、不溢泉、鬼磨石、仙昇岩、靜游亭及宗一禪師塔院。明永樂間重建為寺。
鳳池寺 在鳳池山。五代漢乾祐元年建。宋紹興間為顏岐功德院。有擢秀亭、翠微亭、覽輝亭、鳳池軒、華池閣。建炎二年進士題名於此。玉泉寺 在萬安橋西,唐建。宋景祐二年重建。有荔枝軒。
彌陀寺 在九都。以上五寺俱廢。
太平地藏院 在銅盤山,後唐同光四年建。林洋寺 在遵化里。唐天福元年建,明初廢,萬曆辛亥重建。
靈雲寺 在十九都。舊名「靈峰」 ,明嘉靖間建。雪峰庵 在福星坊內,本雪峰寺廨院,今廢。九仙觀 在九仙山之巔。宋崇寧二年建,舊名天寧萬壽觀。紹興間改「報恩廣孝」 ,尋更「光孝。」 政和間郡守黃裳增創樓閣。元至正初改今名。永樂間重修。有寥陽殿,今存。喜雨樓、玉皇閣今圮。萬曆辛卯重修。
嵩嶽觀 ,在丁戊山之南,稱「中山蒿嶽崇福行宮」 ,今廢。
紫極宮 ,在英達坊內,唐建,今移在還珠門。《叫佛庵 》,在華林寺西北,明初建。
越山庵 在華林寺東,萬曆中建。
沖真道觀 在登雲坊。元至正二十年建,有「瀛航亭。」 正統初修,成化間重修。
海印庵 在東禪寺傍。元至正間,僧雲谿建,號「梅邊小隱」 ,又曰「水竹幽居。」
元妙觀 在東嶽廟東。閩時建為東華宮。宋祥符中,稱天慶觀。元元貞初改今名。明正德間重修。
栖雲庵 在金雞山之巔。明嘉靖間建。
雙溪庵 在孝義里雙溪,舊神光莊也。明初建「金山塔庵 」 在洪江之滸。有一小阜,砌石為橋,以達於庵。
尋山庵 在七都。陳大建元年建,今廢。
沖虛宮 在西禪山東,唐貞元中建。舊在山南,隆慶間移建今所,俗呼「西宮。」
古田縣
吉祥寺 在縣後。宋太平興國四年建,有石塔七級。明成化間重修。
天王資福聖禪寺 在二都。唐天寶六年建。初為天王院。宋大中祥符八年,賜今額。明萬曆十六年重修,又名「大吉寺。」
資福寺 在八都。宋熙寧七年建。
開寶寺 在八都。宋開寶元年建。
靈瑞寺 在九都。唐咸通元年建,明成化間重建。
極樂寺 在十二都。唐天寶元年建。明永樂、成化、萬曆間皆重修。有息見亭、貞日軒、放生池、伏虎庵。
天王寺 在十五都,唐中和二年建。
彌勒寺 在十六都。宋大中祥符四年建。靈聖寺 在十六都。宋大中祥符三年建。皈依寺 在十六都。梁開平四年建。
齊雲寺 在十七都。宋治平三年建。
鳳栖寺 在十七都。宋景德四年建。
上生寺 在十七都。宋顯德四年建。
慈雲寺 在二十都,宋乾德二年建。
鷲峰寺 在二十三都。宋元祐七年建。
寶林寺 在二十四都,宋乾德二年建。
靈峰寺 在二十五都。宋太平興國二年建,明萬曆間再建。
寶慶寺 在二十六都。五代唐長興元年建。雙峰寺 在二十七都。唐咸通元年建。
白蓮寺 在二十七都。宋開寶二年建。
北巖寺 在二十八都。宋雍熙元年建。
靈巖寺 在二十八都。宋太平興國二年建。錦福寺 在二十九都。宋建隆元年建。
布金寺 在三十都。宋大中祥符元年建。善慶寺 在三十都。宋崇寧二年建。
南泉寺 在三十都,後唐清泰元年建。
寶泉寺 在三十都,宋建隆二年建。
寶興寺 在三十一都。五代唐長興二年建。鳳林寺 在三十五都。五代唐天成三年建。禪林寺 在三十五都。明景泰四年建。內有「獅子石。」
保福寺 在三十七都。宋建隆二年建。
瑞雲寺 在三十七都。宋慶曆元年建。
秀峰寺 在四十都。五代漢乾祐元年建,宋祥符八年賜今額。有放生池、龍爪石。
幽岩寺 在四十一都。五代晉天福五年建,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保福觀音寺 在四十一都。宋開寶七年建。長生寺 在四十三都。唐光啟二年建。
瑞岩寺 在四十三都。宋慶曆四年建。
廣勝寺 在四十四都,唐咸通元年建。
觀音寺 在四十四都。宋太平興國二年建。西峰寺 在四十五都。唐開元元年建,明成化間重修。
大國寺 在四十六都。唐咸通二年建,明永樂二年重建。
牛頭寺 在一都,一名「大雲。」 五代唐天成五年。
建有「白雲堂」 、「寒林軒。」
寶峰寺 在十都,周顯德七年建。以上二寺俱廢。
仙樓道院 在五華山上,邑人禱雨於此。醴泉道院 在仙亭山下。元時建。
金仙庵 在十四都
翠屏庵 在十五都,明洪武間建。
紫極宮 在縣坊
棲真觀 在玉華山巔。元延祐間建,明成化十年重建。
閩清縣
白雲寺 在十七都賀恩里。宋景祐三年建。有仙峰巨石。
報恩普賢寺 在護仁里,五代梁貞明二年建。有《放生雙溪堂》。
積善院 在縣南蓋平里。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右丞許將讀書處也。今廢。
龍門庵 在鼎峰之陽。宋邑人林正卿建。「圓通庵 」 在宣政里。又有「興福庵」 ,宋開寶三年建。
泗水庵 宋景德四年建。
芹山觀 在鍾南山之左,亦名「仙源道觀。」 舊傳白玉蟾煉丹處。元末廢,明初重建。
金沙堂 在金沙里,宋紹興二十九年建。明正統四年重修。
長樂縣
天王寺 在縣西隅。唐大中七年建。初,有檀木溯江潮而上,牧童取之,夜中發光。里人林錡夢其木謂「我北方毗沙門天王。」 遂捨宅為寺,賜額靈感天王。寺有天王閣、煙蘿亭、望江亭、樂壽臺、松石峰,今多頹圮。
南山三峰塔寺 在縣西隅登高山。宋崇寧間建。建炎間造塔七級。明永樂十一年重修。西峰寺 在六都。五代梁開平二年建,元至正九年重修。
當陽寺 在七都柏山之麓,唐咸通六年建,有二堂,曰《山月、雷音》。
資壽寺 在九都。宋太平興國二年建,治平中修。有「芬蘭」 、「祖意」 二軒。
竹林寺 在十二都。唐大中十一年,林勣捨宅為寺,有藏經寶函,乾德中得之於海上,以巨螺乘之,發函,乃《妙蓮經》也。寺後有龜山寺,背有白龍巖,乃唐末甘蔗洲白龍院。
光嚴寺 在十三都。陳大建中,里人嚴光捨宅為之。宋元豐間建照山堂,又有瀑布泉、龍澤潭。靈峰寺 在十九都。唐大中七年建。初名「龍龕寺」 ,八年賜今額。有香爐、靈山、天池諸勝。明萬曆間重修。
巖泉報恩寺 在二十一都,唐天復二年建。有寂照軒、宏源洞。
靈山寺 在二十一都。唐咸通九年建,十年賜額,明永樂十五年重修。
祥雲寺 在方安里,唐光化二年建。初因潭中有龍,名曰「龍澍。」 宋治平初,避諱改今名。
崇信寺 在大宏里,宋建隆二年建。
皇恩寺 在二十三都。五代梁太清元年建,唐咸通九年賜額。
碁山寺 在二十四都,唐咸通二年建。
觀音寺 在縣東隅。唐咸通四年,邑人光祿大夫王想捨宅為之,今廢為察院。
五雲寺 在十七都。唐建,今廢。
秀峰院 在嵩平里,唐長興二年建。
瑞峰院 在同榮里。周廣順二年,太保王紹齊以開山僧居巖間,常有煙雲覆蓋以為瑞,始創院,有垂露亭。以上二寺俱廢。
龜石庵 在十都。宋紹興元年建。庵前有石如龜,故名。
仙源庵 在十二都,宋乾道元年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修。
寶溪庵 在十三都,元天曆元年建。
寶林庵 在十四都,宋雍熙二年建。
仁壽庵 在十四都。元至正二年建。
瑞應庵 在十六都,宋紹興四年建。
西石庵 在二十一都西石巖。元至正二十一年建。
尚書庵 在二十一都。宋紹興間,鄭丙讀書於此,後官尚書,故名。
東林庵 在大宏里广石。明嘉靖十三年重修。湧泉庵 在大宏里鴈峰之麓。有泉湧出,故名。董塘觀 在十四都董塘嶺。
真元觀 在十六都。宋至和元年建。
東華觀 在縣治東北。宋開寶元年建,今廢。觀音堂 在岱邊,元至正二十五年建。
泗洲堂 在十九都。唐開元中建,宋紹興中重建。
連江縣
大中玉泉寺 在縣西里許玉泉山之麓。隋大業元年建。唐天寶中,浮屠百餘引泉自給,壽高強健,御賜今名。明永樂、成化間俱修。
石門寺 在新安里覆釜山下。唐中和元年建。成化三年,僧繪圖以進,詔賜今額。
寶積寺 在二十七都。宋嘉祐二年建,明正統元年重建。
龍興寺 在嘉賢下里。宋建隆元年建,明景泰四年重建。
寶應寺 在仁賢里白巖,唐乾寧三年建,張瑩尚書讀書其中,夜間鐘鼓自鳴,正統元年重建。清洋寺 在賢義里東塘坡,五代周廣順元年建,明景泰間重建。
龍漈報恩寺 在安義里尖山。唐乾寧九年建,明景泰四年重修。
報國寺 在保安里東村,宋熙寧三年建,初名「安國。」 元至正十一年重修。
光化寺 在保安里茶洋。唐乾寧元年建。宋咸淳三年賜參知政事常挺為功德院,更名「報國寧觀寺」 ,後復今名。
龍臥寺 在欽平上里。隋仁壽三年建,明正統四年重建。
護國天王寺 在欽平上里。唐大中二年建,舊名「竹林。」 咸通間賜今額。明成化二十年重建。崇壽寺 在縣西。宋天聖四年建,明宣德七年重建。以上三寺俱廢。
寶林院 在中鵠里。唐大中六年建,有獨覺巖。觀音庵 在清河里江邊。唐大中元年建,明洪武間重建,曆三年復建,有塔。
寶華巖庵 在玉泉山之右。唐大中元年建,明永樂十七年重修。
龍興觀 在欽平下里。宋景定二年,常挺以龍興廢寺田請改為觀。明永樂十二年重修。清隱觀 在中鵠里。元至正四年建。
元都觀 在永貴里小澳嶺頭。
三仙觀 在安德里。元至正十五年建。
羅源縣
水陸寺 在縣西篤行坊,即舊縣址也。五代周顯德四年建,明洪武三十二年改為公館,成化三年復為寺。內有甘泉。
金粟寺 在臨濟里,五代唐清泰五年建。有妙喜洞,刻石於山半。
聖水寺 在蓮花山下,宋紹聖三年建。有筆硯峰、龍虎巖、仙源泉、彌陀石、玉井、金鐘潭、棲雲洞、眠鶴亭。
崇壽寺 在新豐上里。五代唐天成二年建,有放生池。又一在寶勝山中,亦曰「崇壽寺。」
慶田寺 在安金里,唐建。
雪峰寺 在臨濟里,宋建。
龍華寺 在徐公里,五代唐建。
聖壽寺 在羅平里,五代唐建,明弘治間重修。龍興寺 在羅平下里,宋建,明嘉靖間重修。應德寺 在新順里,唐建。
旃檀寺 在黃重下里,唐建。
曹山寺 在黃重下里,五代周建。
鳳山寺 在霍口,唐建。
信安寺 在拜井里呂洞,唐建。
白塔寺 在鐵嶂山下。宋開寶二年建,今燬。西溪庵 在縣治南,明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泚,林木繁茂。
洞宮天慶觀 在縣東北。唐天寶七年建,有八仙亭。
永福縣
方廣寺 在保安里方廣巖下。五代漢乾祐二年建,後燬,明永樂十四年重建。
重光寺 在縣南開平里。唐大中二年建。宋宣和二年改為神霄宮。建炎元年,復為寺。有放生池、羅漢閣。明隆慶三年重建。
能仁寺 在縣西南舊保德里。群峰峭拔,寺介其中。五代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 ,僧無爽結廬於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 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極樂巖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明隆慶間重建。
名山寺 在二十都高蓋山之下。唐明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賜今額。有東西二石室。
枕煙寺 在縣東八十里。唐永徽元年建。越峰院 在開平里。宋開寶元年建,有玩芳亭。龍泉寺 在縣東六十里。唐咸通十年建,今廢。雲際院 在待旦里。唐大中五年建,有蘇老亭。今廢。
三清觀 在縣東,舊名「東嶽廟」 ,宋端平元年更今名。
福清縣
聖蹟寺 在縣北隅。五代唐天成五年建,明弘治間重修。有靈源洞、放生池。
瑞巖寺 在新安里,宋宣和四年建,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靈石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四年建,宋天聖初重修。有「仙人碑」 、蟠桃塢等十勝。
黃蘗寺 在縣西南清遠里。唐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 ,德宗賜名「建福禪寺」 ,明重建。
安福寺 在清遠里。唐大中間建,宋嘉祐間重建。有「熟梅軒。」
天竺寺 在方興里,唐咸通間建。相傳仙人汲泉碾茶處。
斂石寺 在斂石山下,唐建,明隆慶間重建。應峰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間建。
天王寺 在縣北遵義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 ,唐咸通二年賜今額。
延慶寺 在新安里。五代唐長興間建,初名「靈矅」 ,宋天聖中賜今額。山泉甘冽,所產茶異常品。福興寺 在化南里。宋慶曆四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靈隱寺 在龍仁寺旁,宋政和五年建。有不溢泉、平步臺、小龍潭、海月庵。
重興寺 在西南光賢里,五代周顯德二年建。初為庵,名「大悲」 ,至是拓之,乃更今名。旁有石高峰、石馬泉。
新興寺 在光賢里,宋太平興國中建。本崇福院舊址,翁仁凱廬墓之所。
瑞峰寺 ,在海口。城東北龍山之巔。有石浮屠七級,可觀海日。
福山寺 在新豐里。唐時建,鄭俠讀書處也。以上三寺俱廢。
玉峰道院 在縣治西塘邊。元至正二十五年建。明永樂八年重修。
福真觀 在海口城,宋元祐七年建,政和二年賜額。中有丹井,為道士林知源修煉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