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五卷目錄

 延平府部彙考一

  延平府建置沿革考

  延平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延平府星野考

  延平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五卷

延平府部彙考一

[编辑]

延平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

秦隸閩中郡。漢為東冶縣地,建安初,始分候官之北置南平縣,即今府地也。吳永安三年,屬建安郡。東晉太元四年,改為延平縣。隋屬閩州,復改屬建安郡。唐武德元年,為建、福、汀三州地,三年,置延平軍。五代偽閩改為延平鎮,尋置鐔州。晉開運二年,南唐兵拔鐔州,復以為鎮。明年,改為劍州,轄縣三:延平富沙,劍浦。「劉漢仍為劍州,轄縣六:延平、富沙、尤溪、沙縣、劍浦、順昌。宋太平興國四年,為南劍州,以建州之將樂來屬,省延平、富沙二縣,領縣五:劍浦、將樂、尤溪、沙縣、順昌。至雍熙二年,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改南劍州為路,屬福建行中書省。至正末,陳友定據而守之。明洪武二年,取延平路,改為延平府,屬福」 建布政司,領縣五。景泰三年置永安縣。嘉靖十四年析尤溪又置大田,轄縣七。

皇清因之。

南平縣:附郭。

本漢會稽郡地。吳置南平縣,屬建安郡。晉曰延平縣。五代時,改為延平鎮,尋改永平鎮。王延政改為龍津縣。晉開運二年,南唐改縣曰「劍浦。」 宋仍之。元大德中,改為南平。明仍舊。

皇清因之。

將樂縣

本漢建安地。吳永安三年,始析建安之校鄉置將樂縣,屬建安郡。晉隆安三年,析縣之西鄉為綏安縣。義熙元年,又改為綏城縣。隋開皇十二年,併入邵武縣,隸撫州。唐武德五年,復析邵武仍為將樂縣,亦隸撫州。五代晉開運中,偽閩為鐔州。南唐復為縣,屬建州。宋太平興國四年,始屬南劍州。元為將樂縣,隸延平路。明仍舊。

皇清因之。

大田縣

在府治西南。本尤溪縣地。明嘉靖十四年,割尤溪縣一十四都、永安縣一都、漳州府漳平縣一里十社、泉州府德化縣黃認一團,凡四十圖地,置縣曰「大田。」

皇清因之。

沙縣

本漢南平縣地。晉太和四年,析其南鄉置沙戍。劉宋元嘉中,始置沙村縣。隋改為沙縣,尋廢。唐武德四年,復置,隸建州,後省入建安縣。永徽六年,復置,大曆十二年改隸汀州。五代南唐及宋、元、明俱屬延平。

皇清因之。

尤溪縣

本晉延平縣之山洞。唐開元二十二年,經略使唐修忠招諭其民高㐲,請以千戶入版籍。二十九年,始開拓,置尤溪縣,隸福州。五代晉開運二年,南唐滅閩,取其地為制置鎮。又三年,割隸劍州。宋、元仍舊。明隸延平府。

皇清因之。

順昌縣

本漢建安地。唐貞觀三年,以東隅二鄉置將水口,為蠲科鎮。景福二年,改為將水鎮,尋改為永順場,隸建州。五代漢乾祐元年,南唐始置順昌縣,隸劍州。宋熙寧三年,割劍浦縣交溪鄉益之。元、明隸延平。

皇清因之。

永安縣

本沙、尤二縣地。明正統十四年,沙尤寇鄧茂、七平以其地險遠,難於控制。景泰三年始析沙縣新嶺以南與尤溪縣寶山以西地置縣,曰《永安》。

皇清因之

延平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延平府疆域圖

延平府疆域圖

本府

東抵建寧府建安縣界五十里。

西抵汀州府清流縣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抵福州府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抵邵武府邵武縣界一百八十里。

東南抵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泉州府德化縣界三百九十里。

東北抵建寧府甌寧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抵汀州府寧化縣界二百六十里,至

京師五千二百九十三里。

廣三百七十五里,袤三百里。

南平縣:附郭。

在府治東三里而遙

東抵建安界五十里

西抵順昌界,一百二十里。

南抵尤溪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抵甌寧界一百里

東南抵福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抵永安界二百里

東北抵甌寧界五十里

西北抵甌寧界一百里

廣一百四十五里,袤一百八十里。

將樂縣

東抵順昌界一百里

西抵歸化界,一百三十里。

南抵沙縣界四十里

北抵邵武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抵順昌界,四十里。

西南抵汀州界一百二十里。

東北抵邵武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抵汀州界一百里

廣一百五十五里,袤一百六十里。

大田縣

東抵尤溪界,一百四十四里。

西抵漳平界二百里

南抵德化界六十里

北抵沙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抵永安界,一百五十里。

廣三百三十四里,袤一百二十里。

沙縣

東抵南平界七十里

西抵永安界一百里

南抵尤溪界六十里

北抵順昌界八十里

東北抵順昌界一百里

西北抵將樂界一百里

東南抵尤溪,界八十里。

西南抵永安界一百里

廣一百七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尤溪縣

東抵閩清界,一百三里。

西抵德化界八十里

南抵永福界八十里

北抵沙縣界,五十五里。

東南抵永福、閩清二縣界,八十里。

西南抵德化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抵南平界七十里

西北抵大田界一百一十里。

廣二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順昌縣

東抵南平界,一百二十里。

西抵將樂界一百里

南抵沙縣界二十里

北抵甌寧界,一百三十里。

東南抵沙縣界二十里

西南抵將樂界五十里

東北抵甌寧界二十里

西北抵邵武界六十里

廣九十里袤七十里

永安縣

東抵尤溪界八十里

西抵清流界一百里

南抵大田界一百里

北抵歸化界一百里

東南抵龍巖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連城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抵沙縣界八十里

西北抵清流界一百二十里。

廣一百八十里,袤二百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在八閩,則咽喉也。崇山峻嶺為郛郭,驚湍激流為溝池。宋楊時曰:「《山川》清明偉麗,為東南之最勝。」

將樂縣

當延、汀二郡之衝,北鎮西臺。其山高出霄漢,而支壟逶迤,左環右抱,曰封山,曰「五馬。」 巖岫磊砢,翠山浮嵐,而溪流清泚,橫塹其前。

《翠簾》翔舞於前,《含雲》蹲踞於後。龜山蜿蜒於左,五馬馳逐於右。

大田縣

當三府四縣之衝,為八閩之中域。二水東流,雙峰北峙,虎山障其西,仙峰屏其南,中萬山而廓平原,為西南要鎮。

沙縣

沙邑據閩中之勝,北聳危岡,以臨邑郭,右襟西嶺,左帶東麓,大溪建瓴南下,塹設天險,重山盤錯,外環屏阨,蓋南劍喦邑也。

尤溪縣

雙峰北聳,二水東注,帷山翼其西,象山揖其南。其他疊嶂層巒,東拱西顧,如象如獅,形狀特異。清溪一帶,抱邑之左而東注焉。

順昌縣

邑介江西邵武之衝,九龍山蜿蜒於縣北,五馬山跳躍於縣南,石溪東流,密溪西繞,真山,溪之秀麗也。

永安縣

巉巖峭壁,驚駭遊目。栟櫚山北峙,石羅山南列。其他峰巒巖岫,不可勝數。

延平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閩與浙相絡,諸郡縣志據《周官》保章氏辨九州之分野,《春秋傳》「吳越同壤」 ,《吳越書》屬星紀,《前漢書》屬牽牛、婺女之分,以斗、牛、女連度。吳山陰、閩嶺南蒼梧亦接壤,或分或合,總皆在牛、女二星。蓋斗、牛二宿,同在星紀一次閫奧之中,似不宜分論。惟風雲物氣,乃一郡所發,可以專視也。或曰:「吳越數十郡而統於分野徵」 應不專於一郡。然徵應驗焉。

延平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龍山 :一名龍崎山。山勢凌雲,長松蓊鬱。山之半有道南、大忠二祠。

西山 舊有學,據其絕頂,傳云「得地之勝。」 梅山 有梅山寺,寺廢,其址改建今府儒學。九峰山 峰巒九疊,旋繞瀠迴,為府治諸峰之冠。

展旗山 宋黃裳詩:「崢嶸南揖展旗山」 ,旗鼓相

臨縹緲間

衍仙山 舊名含源山。晉衍客結廬煉丹其上,傳以為仙去,因名山。山有文峰,巖中一石特立如佛,名曰石佛山。按《輿地紀勝》云:「此山東面略通人跡,山中產橘可食,不堪攜出,否則迷道不得歸。」

虎頭山 :形如虎踞。舊縣學在其下。

《天柱山 》一峰屹立,凌雲如柱。

蓮花山 在天竺里,重巒疊峰如蓮花。

《溪源》鳳山 在劍津里。上一井泉,有龍居焉。歲旱禱雨輒應。

篔簹山 在安福里。上多竹。

寶雲山 在資福里。山勢秀拔,時生雲氣。百丈漈山 在府城東北新興里。極高峻。寶龜山 平田突出一石,儼若龜形。上二山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龍山 其山九峰,蜿蜒如龍。右有獅子巖,其石盤旋俯伏,如獅子狀。巖左有石,壁立峭聳,號「禪巖。」 下有書院,祠楊、羅、李、朱四先生。廢址猶存,在長安北里。

金山 餘慶田,山側有石洞,名「金鍾」 ,相傳昔有仙居之。

龍湖山 四山環峙,中為平原,旁有龍湖寺。廢。虎掌山 以形似名。上二山俱在保福里。葫蘆山 在大溪邊,以形似名。

屏山 如畫屏然,故名。宋蔡君謨建《畫屏軒詩》云:「畫屏曾指孤舟看,今日孤舟在畫屏。」 以上五山,俱在府城東南。

南山 在羅源里。宋羅豫章先生家其下米頭山 ,相傳,巖畔有石竅出米山下,道菴賴以給日食。後有吳釋子者大其竅,米遂絕。上二山俱在開平里,府城西南。

碧山 巖壁峻絕,上有一「金」 字,在郡城西北。文筆山 在郡治西。峰巒秀麗,奇峭插天,堪輿家以為文星。先是頑民鑿石煉灰山下,損傷氣脈,經知府徐一唯禁止。兩庠諸生建治全山功惠碑亭記之。

小鷲峰 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鷲鳥狀。宋元祐中,漕使曾子方過此,愛其奇秀,有詩云:「面前山好無人識,定是飛來小鷲峰。」

蓮花峰 在梅南里。層巒疊嶂,狀若蓮花。二峰俱在府城東。

美巖 在雲蓋里。相傳唐劉姓者於此坐化,遺菴尚存。

麂坑巖 在府治南。怪石巉巖,橫截溪畔,劍水合流而下,藉以砥柱。邇來頑民鑿石其間,大傷下砂風水,亟宜禁止。

百花巖 劍溪之東,石壁峭立,勒「百花巖」 隸書。其上方春,百花鮮麗,故名。有百花亭,廢址猶存。郡守蕭公來鸞因舊蹟開闢,疊砌石級,上建鐘樓,培植風水。

「大巖 」 ,即三千八百墈,下有滴水巖,在大湆上。「中巖 」 ,在演仙下里,高出眾山,上有瀑泉,自巖中飛下。

雲頂巖 在汾常里。常有雲氣冒其上,故名。上四巖俱在府城東。

天井巖 山石中一竅通明,故名。上二巖在大源外里。

聖泉巖 在天竺里。當道旁有巖,泉清而甘,歲旱不涸。夏月行人競飲之。相傳「有聖僧過此,鑿以濟渴。」

「碧巖 」 在長沙上里,相傳曾出異石。

青巖 在梅東里。四時有青色隱隱,故名。上五巖俱在府城西。

白土巖 在府城東北新興里。山產白,土人取以製粉。

郭巖 在府城西北壽巖里。相傳梅福煉丹於此。又云「上有仙翁庵」 ,仙翁郭姓,故名。

虎掌巖 在餘慶西里。狀如虎掌,故名。

文筆石巖 尖峰如筆。上二巖俱在普安里。已上四巖俱在府城東南。

獅巖 在府城東南普安里,地名「吉溪。」 其狀類獅,逶迤而南。薦山祠在其麓。

獅子巖 在府治新興里漈上,以形似名。下有洞,可容數十人。半里許有巖高峭三十餘丈,傳有三十六洞,如張、蕭、劉連洞、馬仙洞、雷公洞、袈裟洞、蓮花洞、電母洞,其最著者也。舊《誌》云:遵教里滿山石巖,巖下三井,中井傳有龍居,里人立廟於側,祈禱輒應。前太守孫衍、管大勳,因旱請水於井,而親迎於郊,大雨驟至。

聞猿洞 ,在府城元妙觀右。昔有方士袁深嘗

煉丹其中二白猿,往來相狎,風晨月夕,時聞清嘯,故名。深。《詩》云:「聞猿何似不聞猿,聞時終妨一夜眠。息個心猿如了得,洞門深鎖月明天。」 含源洞 在梅東里霧騎山洞,四時泉聲鏦錚不絕,靜夜聽之,如笙簧然。

蓮花洞 在府北梅南里。巖石赤紋,狀若蓮花。隱鱗洞 在崇福里。左百花巖,右傍藏春峽,前抵雙劍化龍之滸。宋隱士吳儀嘗漁釣其中。花心洞 在劍津里。山有九曲,似花心然。金源仙洞 在梅東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隱其姓名,修真於此,賜號「顯跡道場。」 上二洞俱在府城西。

碧雲洞 在府城溪東百花巖下。

紫芝嶺 在北隅。嶺道逶迤,民居稠密,通舊府學之西。

石鼓嶺 在梅南里。其山聳絕,方圓數丈,以石扣之,其聲如鼓,故名。上二嶺俱在府城北。湖頭嶺 在府城東演仙下里。昔張觷設伏敗張徹處。

梧桐嶺 在府西資福里。山多產梧桐。方道隆《詩》云:「不報新秋到,惟生待鳳棲。」

白沙嶺 土產白沙

風波嶺 去縣南三十五里。羅明祖有《詩》云:「峞嶺延十里,堪復唉風波。風撼侵星座,波飛倒漢河。潭澄鷴沐浴,樹壓鼠娑婆。祗應崎嶇死,何時釋網羅。」

花紋石 有五綵紋

「蝦蟆石 」 ,臨水如蝦蟆狀。夏月居此,石無蚊,今鐵冶是焉。

愨頭石 在府城南劍津里。

《金星石 》:其色黃瑩如金,故名。

《鳳味石 》相傳昔有孝子,母思鳳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鳳肉。」 擊塊煮食之,疾愈。

仙書石 在崇福里蕭坑,或指以為「仙書。」 上三石俱在府城東。

玳瑁石 如玳瑁狀。上二石俱在府城西長砂上里。

磐陀石 在府城東南杜溪里。一石坦平,方廣丈餘,四山環崎,清泉湧出,佳木陰森,境絕幽雅。宋朱、李二先生嘗遊息其上。

馬鞍石 在府城南,狀如馬鞍。

珊瑚石 在「李延平祠街左」 ,色紫黑而潤,有紋理,高丈餘,狀如人立。

歸雲峽 在府城北演仙下里。雨後嘗有雲氣飛颺,故名。

嵢峽 在府城南安北里。兩岸青山迴合,溪流轉折而去。其岸有巡司,前有二榕甚古。《碑記》云:「朱文公手植」 云。明林兆蘭詩:「嵢峽雙榕秀,文公手自栽。古根盤石老,新蔭帶雲開。漢柏南陽廟,秦松封禪臺。一般長歲月,翹首重徘徊。」

藏春峽 在府城東崇福里,劍溪之東。兩山崇擁,繁花雜卉生其間。

篔峽 :在府城西天竺里。多產竹。

金砂 溪砂,淘之有金,因以名砂,又以名其里。白砂 溪砂,淘之有銀,故名。

劍潭 一名劍津,又名龍津,府城東南,建寧、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晉雷煥得二劍於豐城,一與張華留,一自佩。華死,失劍所在。其後煥子佩劍經此,劍躍入水,化為龍,即其處也。唐歐陽詹詩:「想像精靈欲見難,通津一去水漫漫。空餘昔日凌霜色,長與澄潭生晝寒。」 胡曾詩:「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危岑一萬重。昨夜七星」 潭底見,分明神劍化為龍。

萬丈潭 在府城南劍津里,靈源庵之前。其深莫測,潭上有亭,以「潭」 名名之。

九里潭 在府城東南金砂里。上下皆急灘,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三溪 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長汀縣,經將樂縣東流至順昌縣西,與邵武溪合,又東流經王臺驛前,至砂溪口與沙縣溪合,四十里至劍潭。東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縣,凡五派合流,會於建寧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劍潭,遂合流而下,俗呼為丁字水者曰「南溪。」 又九十里與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海,謂之「三溪。」

大芹石橋溪 長砂上二小溪發源尤溪,界丹溪嶺下,約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 發源自沙縣界黃泥隔,約三十餘里至篔簹。

開平里溪 發源自大源里,流五十餘里至武口,又十餘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在府城西。羅源里溪 發源自威溪,流經本里至壽山里。

雲蓋里溪 :發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下澗,又二十里經羅源里,至壽山里合流。

大源里溪 發源自本里,經大地,歷巖頭蔡坑口至㐲溪口,約二十餘里至大芹石橋下。杜溪 發源自坑柄里,下十里,會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東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 府城東南。發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經本里小演溪,約流五十餘里至黃源口。上八溪皆入三溪。

吉溪 在府城東南。發源自建安蓼溪,經普安、遷喬等里,由於吉溪橋,出大溪匯於省

峰溪村坑 上七坑俱發源演仙下里山谷間。馬坑 在府城西,發源自浴嶺後、興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龍橋下。

西門坑 發源小浴嶺下,至舊縣尉司前石橋下。

花心洞口坑 源出溪流,經大浴嶺下,約十餘里,至羅源鎮口。鎮安橋上二坑在府城西劍津里。

水磨坑 源出劍津里尤溪,約七里至坑口。田坑 在府城南,源出廣教寺之東西坑,至中巖合流,經水雲村,至府城西四鶴橋下。

林塘坑 在府城南壽山里。水俱注入三溪。大洲 在城東南壽山里安濟鋪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 在城西南長砂上里水中,平地起焉。仙洲 有山,介二水之間。

黃龍洲 一名黃龍沙,在府城東南。張司空祠前。俗以此洲每春水後,土人視洲沙之多寡,占歲之豐歉。宋黃裳詩云:「看此黃龍沙斗起,滿城歌吹入豐年。」

東溪諸灘 ,曰汾、曰「竹林。」 「後」 曰「高洞」 、曰鑿、曰「黯淡。」 此下直至劍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灘,古稱最險。宋天聖中,郡守劉滋開其港道。元豐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歲度僧一人,道湮塞。紹興間,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謙之、范同、通判吳達、知縣吳叔虎謀,以義財募閑民鑿其險,為港闊三丈,又為二乾港闊減三之一。官復以錢三十萬付院僧,收以佐用。於是東溪之險悉平。

西溪諸灘 ,曰「石柱,曰壯豬」 ,曰「張八嫂」 ,曰「三門,曰小黃口,曰大黃口,曰張巖,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蘇坑口,曰星窟」 ,曰「大湍」 ,曰小湍,曰「城門」 ,曰「將軍」 ,曰「黃墩頭」 ,曰「慈油。」 此下直至劍津,接東溪、南溪諸灘 ,曰「劍鞘」 ,曰「嵩口」 ,曰「大傷」 ,曰「小傷」 ,曰「五港」 ,曰「天柱」 ,曰「鳩道」 ,曰「同場,曰龍窟。」 其中大傷、天柱、龍窟諸灘,古亦稱最險。宋紹興間,郡守上官愔等既開黯淡灘,愔復議大開諸灘。有僧祖日者,能相灘勢,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錢百萬鑿此灘,愔復請於朝,願益助費。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錢一百五十萬,而南溪之險悉平。

放生池 一在府城東,迎恩亭之前,舊為宋南劍州放生池。一在溪南元玅觀下,舊為宋劍浦縣「放生池。」 即劍津上下水深處,禁漁捕。

綠淨池 在府治東,地名「天河」 ,古放生池也。蓮花池 在田坑南山之陽。

葉家池 在府城梅山麓,今廢。

茯苓泉 在府城北中巖畔。舊有古松,根下結茯苓,泉出其側,故名。

槃澗泉 在劍津里。源出下巔,盤迥石澗,泓深清潔,其味甘美。

育德泉 在延平書院橫翠樓之右。其泉寒冽。宋羅從彥、李侗、朱熹三先生講道於此,飲此泉取《蒙》卦象之語名之。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 在府城西二里許。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 開平寺方丈之後,極清冽,遇旱不涸。《將樂縣》。

西臺山 一名鐘鼓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臺,因名。山麓有真濟洞。又山形如鐘,五代時名州為「西鏞」 ,以此。

大旗山 :高聳如旗,邑之鎮也。

封山 ,大旗正支土色常赤,昔人種松使之蒼翠,以免火患,建亭曰「萬松亭。」 上有玉龍萬壽宮,古傳楊道真君煉丹於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楊時有記。元張本有詩。上二山,龍池都龜山 。封山之支阜狀如龜,宋楊氏世居其下因以為號。今尚有祠在焉。宋尚書馮夢得有詩。百丈山 在崇善都,與江西南豐分界,懸崖絕壁,高出群山,蒼藤古木,交翠拂雲。昔越王嘗於此建置臺榭

五臺山 在永吉都。峰巒環拱,林木森然,上《五》

考證

山俱在縣北

天湖山 在翠簾山上。三面峰環,中平而曠,有龍窟承天瀦水,因以名。

天階山 ,石磴崱屴,高若升天,故名。山有聖泉,相傳赤松子採藥處。其下即玉華洞。

馬鞍山 又名「雙蝶」 ,今名「雙薦」 ,兩峰突屼,狀如馬鞍。上三山在玉華都。

石壁山 ,周迴三四里,蒼崖壁立,險阻難登。金泉山 ,《建安記》云:「山南枕溪,有細泉流出淘沙,可得紫金,故名。」

五馬山 五峰森列,如馳馬狀。其一金谿山,即下金谿巖,其二即金泉,其三在忠臣祠後,其四在金谿門外,其五築金谿門城墉。而山在城內,名「卞山」 是也。餘脈環繞於縣南十字街,自東而北,盡於大夫亭,為縣治前案。

東寶山 在南勝都。其山高聳,甲於群山,朝暮嘗有光焰,如寶氣煇煜,因名之。

天柱山 在三溪都。其山孤峙撐雲,望之若天柱然。上八山俱在縣南。

僊靈山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西華鄉。

「九仙山 崇岡疊障,如龍翔鳳翥,夏皆寒,冬多雪,相傳嘗有九異人煉丹於此。」 明林鴻詩:「仙山有樓觀,虛爽軼浮埃昔日九仙人跨履茲山來赤鯉去不返仙人安在哉空餘彈碁處白石生蒼苔」 吳以敏詩:「懸崖絕壑走罡風石險流清一徑通古柏歲寒非愧影青幡風動已離宮夜光久入窺禪定天氣纔開失混濛好」 事愛教頻。蠟屐香城,遊與故人同。

石帆山 聳峰如帆,故名。《坤元錄》云:「將樂石似張帆。」 即此也。上二山俱在忠孝都。

孔子山 ,層巒矗起,溪濱山半有石竅,深邃玲瓏。遇水漲,則巍然卓立,砥柱中流。舊傳:山有獸人形,名曰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明張鳳有詩「仙橋山。」 山勢橫截如飛橋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雲衢山 在高灘都,勢高木茂,時生雲氣。上五山俱在縣東。

含雲山 朝暮間嘗有雲氣氤氳,下有寺。宋楊時嘗建一讀書樓於左,詩云:「竹間幽徑草成圍,藜杖穿雲翠滿衣。石上坐忘驚覺晚,山前明月伴人歸。」

求雨墩山 在縣北儒學扆山。舊建「文明樓」 於其上,尋圮。後建「三元宮」 於其址。

鳳山 兩峰對峙,狀如飛鳳。此與「含雲」 俱在縣南。

龍棲山 在縣南義豐都。群峰峭拔,勢聳千仞。緣坑深入,鳥道縈紆,林下幽映。山底多石潭,有龍潛止,故名。昔宋傅尚書世居於此,有祖墳融結天成。土人謂發跡自西,頓伏而來,又名龍西。今子孫梯巖散處,但所傳《尚書》無考。土人多造文紙。

蓮花山 在龍池都。其山石壁嵯峨,宋廖棠世居其麓,狀若蓮花之瓣,因名。

鍾翠山 在縣治後,四時竹林蒼翠。舊有亭在其上。明御史吳復有撰《記》。

三石山 在縣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白紅如人形,俗呼為「三郎石。」

雪裏山 在三溪都沙縣界。由山麓闢徑,盤折二十里餘,其土膏砂礫,絢白如雪,樹生木耳。「四望山 」 其上可遠眺,山頂有臺,山之曲有庵,邑人士多讀書於此。

通天王山 在水南。都來龍,近被居民多鑿魚池傷脈。

烏石山 山下有烏石,故名。宋楊龜山先生敕葬於此。

白雲山 ,常有白雲繚繞。《演武場》在其麓,上有庵,邑人每於六月登山祈禱,多應。

獅山 在演武場之右。石壁巉巖如其狀。知縣吳勝、副使吳璟旌表。林節婦墓在其麓。

象山 石骨蒼翠,直插至溪,如象鼻,亦如垂簾,故又名「翠簾」 ,與龍、獅二山相聯,為邑下關。宋龜山先生在朝,人鑿石為利。及歸,建閣其下。後圮。崇禎間,紳衿余化淳、蕭夢瑚等請於署縣司理吳家瑞,允僧建庵,仍令植樹成蔭。今復遭居民樵伐。已上四山皆在縣之水南都。

九峰山 在漢源都。明蕭夢瑚詩:「碧插丹霄九疊雄,聳身天際擁芙蓉。煙流六㝢瓊飛海,霜滿諸巖石掛松。遙望白雲勤舜慕,誰題紅日繼萊蹤。行行最上尋真蹟,笙鶴依稀紫氣濃。」

貴人峰 :在縣城後山西北原。其峰圓秀,不知何年划平。前知縣傅宗皋、王之柱相繼培植種

《樹建》亭,「今圮。」

太陽峰 在萬安上都,高插霄漢,日初出此,先得其光,故名。

山門峰 在永吉都。高聳雲霄,下有兩石,對峙如門,其中小徑可通往來。

羊角峰 在隆安都。雙峰並秀,如羊角然,故名。「丫峰 」 ,兩峰對峙,如丱角狀。

塔峰 其峰岧嶢,出雲漢之表,絕類浮屠,故名。上二峰俱在忠和都。

君子峰 在南勝都。宋政和間,邑人湯相巖築室隱居其下。其人文行脩潔,稱「君子」 ,因以名山。以上四峰俱在縣南。

笏峰 在縣東高灘都,其峰卓立如笏。

大靈峰 在縣東北上衢都。峰巒峭拔,樹木陰翳,人跡罕到。峰頂有巖穴嵌空,相傳「有靈物藏其間,故名。」

凌霄峰 在義豐都,勢如卓筆,絕頂一登,建寧、歸化、順昌、泰寧四邑,舉在目睫。邑人蕭玉庵刱亭其上。

漠山峰 在富谷都陽布村後。其峰一員一銳,高聳青霄。嘗有雲氣杳藹,竹密樹稠,環繞於庵,世謂之「仙境。」

寶臺峰 在龍集、龍興、張源三都界上。「寶臺」 蓋取蘊玉之意。

油雲巖 在縣北龍渡都。崖石𥗬砢,泉流其間,每天欲雨,則雲氣油然而生,故名。

瑞雲巖 在桃源都,一名「普陀崖。」 下有石室,中立觀音像。

永興巖 在興善都。石壁峭拔,藤蘿垂綠,可玩。鳳凰巖 在興善都。狀如飛鳳,故名。

金谿巖 在石壁山之巔。旁有惠應禪師庵,右有亭翼然,俯瞰溪流,為邑人遊樂之所。以上四巖俱在縣南。

甘露巖 在高灘都。相傳嘗有甘露降其巔,故名。

龍津巖 在龍池都。崖石森聳,下臨龍潭。以上二巖俱在縣東。

「白雲巖 」 左有石室,楊道真君嘗煉丹於此,竈尚存,禱雨輒應。旁有馬仙祠。

聖水巖 巖穴中有泉一脈,病疫者飲之輒愈。仙井巖 ,在楊岸都,孤峭崔嵬,畔有泉一泓如井,深不可測。

普照巖 在隆興都。巉巖聳立,一覽之際,景物無窮。

聖者巖 ,其巖最絕處有靈泉,禱雨輒應。花巖 在縣西,多產嘉茗。

春巖 在水南都,又名「春谷。」 林木蔭翳,花卉繁植,四時如春,故名。

龍頭巖 在玉華都。一名「虎頭。」 峰巒秀絕。旁一石類虎形,有石門自山下通山頂,其中明爽可居。下有定光古佛道場。重樓殿閣,為一邑勝處。楊時有《記》。

東巖 在縣東南龍安都。巖竇出泉,或為神龍窟宅。歲旱禱雨多應。上二巖俱在縣東南。寶頭巖 一名寶華巖,在水南都苦竹村。構庵祀劉聖者。庵之左右列烏石,或如人立,或如獸蹲。鄉人祈禱之所。

玉華洞 ,在天階山之下,洞有石門,相去一二里許,窈而深,繚而曲,中分二路,會於後門。人窺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楊梅、果子、藏禾、黃泥六洞,又有靈泉、龍井泉、石泉,合為澗而出怪石,奇偉萬狀,如世間人物器用。內產藥石,品類頗多,若石英、寒水、禹餘糧、井泉砂、鍾乳、石燕、龍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入其邃處,有一小竅,上通「天光。」

寶華洞 在玉華洞之陰,南華洞之左。一室谽谺,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南華洞 石室方平,景物尤勝,昔人稱為「三華。」 石門洞 在龍池都。相傳嵩真人煉丹於此。石燕洞 在崇善都,崖壁陡絕,洞方廣丈餘,中有數石如燕。

油雲洞 在龍度都。洞戶劃然,泉清石潔。相傳宋淳熙十三年丙午,有蕭公者遇異人於此,遂得道。至今有庵存焉。上三洞俱縣北。

金華洞 在永康都。山高十丈餘,洞口風出甚急,內多蝙蝠。宋有僧普盈,築庵居此。鄉人遇旱,禱雨輒應。

鐵華洞 ,在大里都。洞不甚深廣,其中泉聲清亮,雲氣吞吐,亦一佳境也。

龍居洞 在君子峰之巔。巖谷幽邃,石泉清泚,嘗有雲氣蒙洞外,或疑有龍居之,故名上三洞。

俱在縣南

靈源洞 在縣東忠孝都。「山巒秀絕,由石逕而上一里許,蒼崖陡壁,泉響如雷。一石室廣可六七丈,旁一巨竇,俯傴而入。其中深邃,壁石奇潤。好事者鑿歸。旁種菖蒲,供御清玩。久塞洞門,以絕需求。下有泉水,遇旱祈禱輒應。」

楊道真君洞 ,在封山之麓,相傳為真君煉丹處。

西洞 在玉華都員子坑,磊石薜蘿之陰,小竇深入,中有仙跡,又名「京華洞。」

藤嶺 在縣西二里。其嶺高峻,起伏縈迴,嶺側多藤蔓,故名。

馬嶺 在龍渡都。峻絕難躋,如怒馬奔躍,故名。張源嶺 在張源都,嶺路盤曲十餘里。二嶺俱縣北。

亭嶺 在玉華都。其嶺崔嵬,難以行步。嶺半舊有亭,以為行人憩息之所,因名亭,廢址存。三崎嶺 在湖管都,其嶺陡峻,三崎嶺頂有山泉一脈,清澈可愛。

湛嶺 在蛟湖都,又名蛟湖嶺。嶺道僅一里許,極險峻。上有古木數株,俯視大溪,蛟湖在其下。以上三嶺俱在縣南。

星窟嶺 在龍池都。路出山巔,下有落星穴,故名。

五岐嶺 在積善都。嶺道峻絕難躋,其岐有五,故名。以上二嶺俱在縣東。

新嶺 在縣南桃源都。嶺高十里,南鄉五都之民胥此來往。昔環山下,行者苦遙。新開是嶺,以為捷徑,故名。

青石嶺 在龍池都。嶺道甃,石多蒼碧色,故名「三公石 。」 三石峭立,儼如人形。

金雞石 相傳昔人鑿石,有一金雞飛出,石穴尚存。以上二石俱在縣北隆渡都。

麻子石 在縣南翠簾下。其石散碎,色斑斕如麻子然。

《龍津巖》,石 光潤,可以為硯。

《石劍》:石 鋩利如劍,故名。

雷公石 與石劍相望。相傳石罅中有泉,土人禱雨汲水,即有雷聲,故名。上三石在龍池都。「聖石 」 相傳嘗有僧禱雨於石,頃之雨澍,故名。石門隔石 光潤,可以為碑為硯。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賢石 在高灘都。里人余氏世居其傍,相繼登科者七人,因名。上六石俱在縣東。

石獅石 在縣西北大里都鐵場山。屹立如獅之蹲。

蓮花石 在積善都牛矢嶺。「有依山而立者,有覆水而露者,瓣皆如蓮花。」

星穴 在縣南蛟窟之右。舊傳,村民一夕聞有聲如雷,起視之,見一星大如屋,黎明陷地為圓穴。

白石潭 在縣南蛟湖都,下連黃竹灘,洲多白石,故名。

龍潭 在縣東龍池都。二水夾流,匯而為潭,靈物潛焉。每風雨晦冥,則波濤騰湧可愕。

金谿潭 在縣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靜深,崖畔有亭。

莒峽潭 在龍池都。山勢盤繞,而瀦水淵深不可以尋丈測,鱗介之屬多殖焉。

大溪 在城南,水南都發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寧、泰寧,合流至金谿,經縣前折而東,過順昌,會邵武溪入三溪。

安福口溪 在積善都。源出泰寧縣界,經萬安寨之前。

龍池溪 在龍池都,源出泰寧縣界張源嶺下。小漠溪 在高灘都。源出沙縣界。

小常溪 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澗。以上四溪俱在縣東。

水口溪 在永康都。源出沙縣黃源嶺,下經南勝都,與隆安都石牌場溪合流至此,抵大溪。望江小溪 在子教都,源出本都山谷,會諸澗之流。

蛟洋湖 在縣南楊源都。孤峰絕頂,水光澄澈。相傳嘗有巨蛟於此化龍,因以為名。

西湖 在縣南桃源都,一名「野水。」 自桃源漈而下,至此會而為湖,澄碧如鏡。

白水漈 在池湖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餘丈,望之如白虹。

竹洲 在縣南竹洲都當溪之中,竹林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飯籮洲 在縣東龍池都。每值詔書,降溪中湧。

出《小洲》,形如飯籮,則邑士有與薦者。

浮洲 在縣南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寬袤,鄉民十數家有佛廬。相傳昔人嘗立寨屯兵於此,俗呼「水砦。」

橋洲 在縣治南將溪之中。三華橋跨於其上,而直抵溪南。

「重灘 」 在楊源都。亂石巑岏,水勢湍激如注。「《搖濺》灘 」 在義豐都。灘勢曲折,巨浪驚濤,舟過則搖曳焉。

黃竹灘 在桃源都。亂石齦齶,水勢奮湧,約一里許。以上三灘俱在縣南。

三磵灘 在積善都灘中集沙成洲,春漲則分為三,縈紆而下,約一里許,復合為一。

白渡灘 怪石屹立,水勢奔瀉如建瓴然。常灘 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淺而急,僅一里許,較之他灘視為常焉。以上二灘俱在富谷都。瀨口灘 在高灘都,石瀨險駛,其聲潺潺。以上四灘俱在縣東。

硿頭灘 俗呼「謝家硿」 ,又名「榕林灘。」 左列亂石,右峙沙洲,當中一石巋然。

延澗灘 遇暴雨輒濤浪掀轟,晴明則可厲而涉。以上二灘俱在縣西睡龍都。

將溪灘 在縣西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勢迅急,舟師患之。

仙池 一名「仙塘」 ,在縣南大里都隴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龍池 在縣東龍池都。唐大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歲嘗以二水交流,淵深莫測,指有龍居其中,名曰「龍池」 ,後因以名都。

靈泉 在封山之巔。相傳昔人禱雨於此,有泉湧出,汲而洒之輒雨,故名。今有石穴,無泉。金泉 :在石壁山下,山如金星,泉出其下。湯泉 :在池湖都靈山寺東崖之巔。其泉混混而出,氣溫如湯。

仙泉 在大里都仙唐之側。其泉時盈時涸。上三泉俱在縣南。

蟹眼泉 在高灘都巖下有兩石竅如蟹眼狀,泉出其下。

亭嶺泉 在永吉都。亭嶺巔石罅中出泉,味極甘冽。好事者鑿小方池,以濟行者之渴。

藤嶺泉 在藤嶺之下。泉味甘美,長流不竭。「含雲泉 」 在含雲寺後。石穴涵泓,其味甘美,夏月人多汲飲。

蛟窟 在縣溪南。相傳,昔一小兒見溪旁一巨螺抬歸,穴地瀦水畜之。未竟日,其地忽陷,水勢洶洶。民懼,以經卷鐵器投之,方息。今周迴寬畝許,水清澈不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