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九卷目錄

 延平府部彙考五

  延平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延平府驛遞考

  延平府兵制考

  延平府物產考

  延平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九卷

延平府部彙考五

[编辑]

延平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志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天寧光孝寺 在城西隅。唐名廣濟。宋政和間賜名天寧萬壽。紹興間改名報恩,尋復改光孝。元至正間燬,尋建。明永樂、景泰間俱嘗重建,以為祝聖之所。成化間復燬。弘治間,住持僧能持募眾成之。能持幼穎悟,稍長遍遊名山,歸,結菴松關。年四十餘,足不出關。至八十一,將歸於寂,會寺眾曰:「吾寂後三年外某日,有星自東飛入於西,葬吾時也。」 僧徒將其身安於草堂簥中,三年蠅蚋不侵,無穢氣。至其時,眾曰:「曩云星過,幻語也。」 言未畢,有星大如斗,從東入西,遂葬之。眾號曰「天印禪師。」 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彭澄加寺扁曰「萬壽山。」

普通寺 在城北,五代時梁建。舊為院,宋改為寺。淳熙間燬,明宣德間重建。

梅山寺 在府城東。宋紹興間建為院。元改為寺。明吳恭詩:「玉樹橫斜第一峰,金烏浴海湧微紅。雙溪城郭煙霞上,萬戶樓臺錦繡中。玉漏滴殘催奏角,禁門方啟罷鳴鐘。何郎東閣多詩思,應與揚州興味同。」 劉璋詩:「峻嶺回陽谷,樓臺幾百家。金烏離海島,飛彩到梅花。」

高山堂 在府城東隅。明萬曆初,知府林梓改為「興林寺。」

靈寶堂 「在府治東南」 ,宋祥符間建。

準提閣 在府治天河邊坊,順治四年建。鐵像堂 在府治東南,宋祥符間建,以鐵鑄《真武》祀之,故名。正統間,逆賊鄧茂七臨城寨,九峰親見福州門黑幟隱隱七星,見有披髮仗劍於下者,賊知神兵也,心自驚怖,不久遂敗。

閩王殿 在威武坊。原殿燬,王屢有神驗。歲火,遙見火中有袍冠人救止者。有司以舊社學基擴其殿,虛左基為南令某生祠,社學之廢始此。「三義殿 」 祀漢劉、關、張三位,在劍浦驛左鄰之東。

皇清順治間建。

興化寺 在府城西,舊名「資壽」 ,五代唐建,宋太平興國間賜名「興化院」 ,有李綱扁。元改為寺。寶雲寺 在劍津里,舊名南峰普滿院,元改名為寺。

龍德寺 在劍津里,五代梁建,明景泰年間重建。

黯淡寺 在演仙下里。唐建,舊為院,元改為寺。當黯淡灘之陽,灘水陰悍,舟過多覆,僧無示者,始結菴於此。募工疏鑿,湍勢稍平,因以菴名。明宣德間重建。

佛智開平寺 在開平里。五代梁建,舊名「報國顯親院」 ,元改為寺。明洪武間燬,尋復建。

林重寺 在杜溪里,唐建,初名院,後改為寺。報國寺 在新興里,五代唐建。舊有開山寺,僧普明嘗留醋一缶,囑其徒遇佛諱日以湯投之,酌而且用以和蔬。後經數百餘年,尚存色味,猶不變。

西巖寺 在太原外里,唐建。舊為院,後改為寺,明景泰間重建。

慈恩寺 在天竺里,唐建,名「西峰寺」 ,宋改為院,元復改為寺。

西平寺 在太原內里,唐建。明正統間重修。含清寺 在餘西里,宋紹興間建。初為院,元改為寺,明正統間重建。內有含暉閣、清暉堂。太平寺 在太平里,唐建。

西崇福寺 在建興里,唐建。明正統間重建。彌勒寺 ,在唐源里,宋建。

三吾寺 在長安南里。唐建,舊為院,元改為寺。西林寺 在府城東南,五代梁建。宋朱文公謁李延平受學,嘗寓於此。文公詩:「觸目風光不易裁,此間何似舞雩臺。病軀若得長無事,春服成時歲一來。」 今廢。

報恩寺 在太平里。唐侍讀張翥建。遺蒸嘗苗田一十五石。今併入天寧寺。

釋迦寺 在仁州里。舊廢,今重建。

塔寺 在仁州里。釋迦寺前。名「定光。」

披雲菴 在府城西,宋建,明洪武間重建。蓮花菴 在天竺里,元至正間建。

圓覺菴 在唐源里,明永樂間建。

同仁菴 在長安北里。明成化間,太監黃賜、潘瑛奏請建。

元妙觀 在溪南九峰麓。五代周建,名招仙道院。宋改為天慶觀。元元貞間賜額名「元妙觀。」 明洪武間暨正統末,兩燬於兵,尋復建。內有太乙宮、普化院,左有雲深亭,瀕津有泠風閣。正德間,有提點陳本潤,自號清心,得正一法,遇至人授以洞天祕訣,遂能叱咤風雷。時大旱,知府孫衍令祈雨,雨隨應。歷年八十,鶴髮童顏,五十餘年不出關。辛亥正月,忽然謂眾曰:「我擇三日脫去矣。」 《口占作別》云:「八十二年清我心,不妨白髮日相侵。而今得入無為境,片月長空古亦今。」 果於是日命道童誦經靜坐而逝。

東嶽宮 舊在紫芝嶺坊,明知府彭澄改建於藏春峽。

華藏靜室 在溪東三里許。僧元福初結茅於此。明天啟癸亥,創為室。

法雲菴 在溪東五里許。明萬曆間建,額名「新菴。」

皇清順治庚寅年,改今名。

象山菴 在溪東五里山隈。明崇禎十七年建,以形象,故名。

「地藏菴 」 在城西披雲院前,明崇禎間建。「斗蓬菴 」 在城西半山之麓。

皇清順治庚寅年建。

三官堂 在城北郊里許,明建。

皇清順治丁亥,燬於寇,庚寅年重建。

無量寺 ,在高桐入山五里許。宋名定光寺,明改「南峰塔寺。」

皇清順治八年,更為「無量寺」,僧來雲居之,頗稱「叢林。」

有《重興碑記》並《南峰八景》。

將樂縣

含雲寺 在縣西本山下。宋建中靖國間建,明洪武十七年重建。今為祝聖所。

佑聖觀 一名「佑聖行宮」 ,在十字街西。宋淳熙四年建,明永樂十年重建,成化十年燬。二十三年吳洞暘建,弘治十二年燬。正德間,吳太初建,嘉靖三年燬。徐元鏳建,二十三年燬,二十八年建,萬曆十二年燬,尋復建。明末猶存。順治五年寇燬。十年,知縣宋可發令民買其址,以價另置觀於南門角上,即今所。

明真道院 即「海棠洞,元大德三年建。明永樂十年,里人張存初重建。」 弘治元年,千戶許勛復建。嘉靖三十七年圮,知縣張星主建。

永福塔 在城東隅,宋建,原有寺石塔,今存。大施寺 在龍池都。唐文德元年建,明洪武八年,僧弘鑑募里人陳敬等重建。

皇清順治十年,寇燬。十五年,龍頭岩僧員燇修建。

四望臺 在本山,淳熙五年建。弘治九年,楊永通募邑人趙箴捨田同建。徐霖詩:「秋山如畫隔江開,策馬從君陟望臺。童冠舞風依點瑟,岩花帶雨落陶盃。連雲百雉開絃誦,泛水群鷗逐客來。攜手相看成一笑,江湖廊廟總豪才。」

瑞光寺 在水南。宋元祐三年建。明洪武間併入大施寺,有塔,建置同寺,構木為之。永樂四年燬於寇。弘治間知縣何士麟重建,徐濟有《記》。嘉靖三年圮,至萬曆五年縣丞范大護募建,始皆用磚。其後鄉紳王階獨力重建,功成七級。封山觀 在本山。一名封山道院。相傳楊道真君煉丹於山麓小石洞,曰楊真君洞,今迷其跡。宋慶元元年建觀。元季燬於兵,明弘治十五年,千戶羅縉等募眾重建。順治間燬。

煙霞道院 在玉華都,宋嘉定七年建。相傳金請幫助識別此字。頭煉丹於此。明成化間,里人黃璟重建。萬曆十一年,庠生孟臣、林仕道募修。林鴻詩:「入山塵念空,清夜宿珠宮。高枕薜蘿月,銜杯松桂風。衣冠人世外,天地玉壺中。君但頻來此應逢洗髓翁。」又詩:「不作南宮吏,來從物外遊。閑傾松柏酒,醉渡桂花秋。谷響疑天籟,霞消訝海樓。下方塵世近,倚檻笑蜉蝣。」又詩:「昔人煉金鼎此地餘還丹至今鳳凰鳴猶疑下笙鸞出嶺訪靈異投山宿天壇一片月色古千年松桂寒醴泉為我酒丹霞為我餐都無世人夢但貯風中看夫子苟有意相期此投冠到家興未已更取吾琴彈」迎禧觀 在玉華都,舊名梅仙觀。宋祥符八年建於城東,相傳梅福嘗煉丹於此,元季燬於兵

陳友定鑿其址為城壕,明洪武二十四年徙建今所,即演真道院之旁。弘治間燬於寇,曹大亨募建。正德元年又建。

崇業寺 在南郊。宋熙寧七年建。明洪武十六年重建,尋燬於兵。成化十八年僧永福再建。金泉寺 ,在五馬第二峰下。唐貞觀間建龍頭岩菴 舊名虎頭岩。宋元豐六年知縣謝夢符建。明正統十三年燬於寇。成化十年黃琮募建。嘉靖間謝孔時重建山門,改今名。邑人汪崙詩:「神物隱巖穴,吐氣成雲煙。散作彩霞綺,乘風吹上天。」

白雲菴 「弘治十七年重建。」

「天湖菴 」 :在煙霞道院之巔。

洞山菴 在玉華洞巔

龍津巖菴 在龍池都,唐大順元年建,明弘治十六年重建。

皇清順治間,燬。

金谿巖菴 在石壁山上,宋建炎間建。俞一中詩:「逍遙傲吏情,岝峉煙霞島。未探金谿幽,空戀玉華好。載酒恨來遲,投屐恨歸早。雲樹藹婆娑,山禽唱幽藻。」

《西臺山菴 》一名「鐘樓山。」

證果寺 在黃潭都常口,今為叢林。

報恩寺 在高灘渡頭

《靈山寺 》,在白蓮都林厝塅,今圮壞。上一寺 在萬安都市上。以上四寺為古道場,今唯證果為叢林。其三則或傾壞,或無僧,只攝于附郭寺僧而納糧餉焉。

大田縣

感德寺 在三十九都

福岩寺 在萬足里

崇興寺 在四十四都

九湖寺 在四十五都

萬安寺 在四十七都

三峰寺 ,在聚賢里浮田社,有苗田六石。藥師寺 ,在聚賢里。上館舍。

白岩菴 在城西,有田。

世尊岩菴 在四十四都。宋紹興間建,有田。龍宮菴 在四十五都,有田。

雲歸堂 在三十九都,有田。

明覺堂 在四十四都

黃龍堂 在黃龍岩洞合改山,外有田。

小壺宮 在三十五都

崇惠宮 《在桃源社》。

沙縣

太平興國寺 在縣東凝翠峰前。唐中和間建,名「中興。」 宋太平興國間賜額。李綱謫監沙縣稅,嘗寓於此。有《寓軒記》。

雲際寺 元延祐間建,明景泰間重建。

天王寺 在縣西北。唐中和間建,宋元祐間建二門。陳瓘為《記》,明景泰間重建。

福聖寺 在縣東北。舊名天王臺,五代晉建。宋元祐間重建,賜今額。有僧文軫善黃白之術,因臺建塔三級,後燬于兵,僧端一意塔下有宿藏,發之得泉一泓,病者飲之輒愈。明景泰間重建。延福寺 在縣東二都。唐會昌間建。宋張致遠嘗賦《佛波》《寧亭》《茅草亭》《竹檻》《古渡》《老杉》《喬松》《修竹》《溪聲》凡八詩,皆寺中景明景泰間重建興化寺 在二十一都,舊名「萬興」 ,唐中和間建,明景泰間重建。

棲雲寺 在九都。偽閩王延政建,宋建隆間重建。

保福佛珈寺 在縣北。五代周顯德間建,移孝效忠院 在縣東感義里。宋曹輔功德院沖和院 在縣西歸仁里。宋建。

圓通堂 在縣西,《黃誌》作「圓通閣。」

宜福堂 在縣溪南。宋元祐間重建,淳祐間改為「觀。」

玉華堂 在興義坊,元至正間建。

尤溪縣

保安寺 在積善坊,唐建,舊為菴,乾寧間改為寺,明景泰間重建,成化間增建。

永興寺 在晝錦坊。唐天祐間建,閩王氏賜今額。宋紹興間重修。明正統間燬於寇,景泰間建。古華寺 在縣治東,五代梁建。

天湖院 在乘駟坊,高峰頂有池。

觀音院 在迎春門外

羅漢院 在五都雞山

劍門庵 在二十五都,唐乾寧間建。

顯跡庵 在十六都。元至正間建。

白鶴堂 在縣興文坊,宋淳熙間建,祀鍾、呂二。

《仙》,相傳鄉人趙希彥以郡守歸,春三月建丹陽會,忽有道人戲畫一鶴於壁,道人撫掌歌舞,鶴亦舞。既而莫知道人所之,因扁以今名。

順昌縣

正識寺 在縣北,一名「天湖藏院。」 宋隆興間建,明洪武間重建。

西來寺 在縣西。元至正間建,今為「祝聖道場。」 普慶寺 在石豆都。晉天福間建。

西峰寺 在西峰都,元大德間建。

彌勒院 在縣西,周顯德間建。

獅峰院 在石頭都,宋嘉定間建。

天湖菴 在縣北,宋紹興間建。

東岳宮 在縣北,今為「道會司。」

永安縣

高飛寺 在縣治北。唐中和間建,明正統間重建。

進福寺 在二十四都,五代唐建,明成化間重建。

禪林寺 在三十都,宋建。

寶應寺 在二十五都,宋建。

資福寺 在二十七都,五代晉建。

善積寺 唐會昌間建,明正統間重建。

同化寺 唐中和間建,明宣德間重建。上二寺在二十五都。

栟櫚寺 在二十七都,五代晉建,明宣德間重建。

寶林寺 在二十九都,元延祐間建,明景泰間重建。

招化寺 在二十都,唐會昌間建。

上靈峰寺 在縣東北二十四都,唐天祐間建。翠雲院 在二十五都。宋陳世卿、張若谷嘗肄業於此,明宣德間重建。

永興庵 在二十五都,宋咸淳間建,明宣德間重建。

白雲庵 在二十七都,元延祐間建,明宣德間重建。

斗山庵 在縣東南。明宣德、景泰間重建。石筍岩庵 在二十八都。宋咸淳間建,明正統間重建。

龍安庵 在二十都,宋咸淳間建,明正統間重建。

觀音堂 在縣治西,元至順間建。

瑞峰堂 在四十一都,宋嘉定間建。

延平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總鋪 在府治前

城東鋪 達福州路

倪坑鋪   安濟鋪 上二鋪在崇福里。橘溪鋪 在遷喬里。

金砂鋪   茶洋鋪   白砂鋪 上三鋪在金砂里。

龍源鋪   清風鋪   武步鋪 上三鋪在長安北里。

嵢峽鋪 在長安南里

兵墩鋪 達建寧路

高桐鋪 在仁州里

大橫鋪 在汾常里

城西鋪 達邵汀路

秋竹鋪 在羅源里

西芹鋪   發竹鋪   砂溪鋪 上三鋪在長砂上里。

吳坑鋪   王臺鋪 ,上二鋪在天竺里。樟槎鋪   篔簹鋪 ,上二鋪在資福里。《三連》鋪 ,在建興里。

白沙鋪 在大源內里

康隔鋪 在開平里。每鋪設司一所,兵四名,以司急遞。

「冷鋪 」 在城四隅,人煙輳聚之處,每十餘家間各一所,蓄滅火之具於其中,夜則輪流守宿,以備緩急,兼警防盜賊。

將樂縣

總鋪 在縣治前,又名「桃溪鋪。」

莒峽鋪 在隆池都,到縣十里。

孔山鋪 在積善都,到縣二十里。

懿庵鋪 在富穀都,到縣三十里。

高灘鋪 在高灘都,到縣四十里。

黃坑鋪 ,在高灘都,到縣五十里。已上在縣東。桃源鋪 ,在桃源都,到縣十里。

蛟湖鋪 在蛟湖都,到縣二十里。

永康鋪 在永康都,到縣三十里。亦名「郭公鋪。」 裡灣鋪 在南勝都,到縣四十里。

隔頭鋪 在隆安都,到縣五十里。

將安鋪 在池湖都,到縣六十里。

大里鋪 在大里都,到縣七十里。

蓋竹鋪 在大里都,到縣八十里。

舊場鋪 在隆蔭都,到縣九十里。已上在縣南。冷鋪 凡十有五,在城四隅,人煙輳集之處。大田縣

總鋪 在縣治前

上蔡鋪 在三十二都,距縣三十里。

龍門鋪 在三十八都,去上蔡三十里。

秋菊鋪 在三十八都,去龍門二十里。

萬積鋪 在三十九都。去秋菊三十里。

銘溪鋪 在四十四都,去萬積三十里。已上俱在縣北。

華口鋪 在沙縣界,去銘溪四十里。

官莊鋪 在沙縣界,去華口三十里。

赤巖鋪 在沙縣地,去官莊二十里。上三鋪俱在縣東北。

冷鋪五 一在察院左,一在分司右,一在後街口,一在縣後,一在東街右邊。

沙縣

總鋪 在縣治前

琅口鋪 在八都

高沙鋪 在五都

館前鋪 在二都

青州鋪 在一都。上四鋪俱在縣東,過此為南平縣界。

洋口鋪 在二十一都

尾歷鋪 在二十二都

荊村鋪 在二十三都。上三鋪俱在縣西,過此為永安縣界。

赤巖鋪   官莊鋪   華口鋪 上三鋪俱在縣南,過此為大田縣界。

大基鋪   羅巖鋪 上二鋪俱在縣西南,過此為尤溪縣界。

冷鋪在城四隅

尤溪縣

總鋪 在縣治左

馬坪鋪 在縣九都

白蓮鋪 在十一都

丹溪鋪 在十二都。已上各三十里。

大蓋鋪   鳩源鋪   羅源鋪 已上各二十里,俱在縣正東。

湆頭鋪 在五都

茅溪鋪 在四都。已上二鋪各三十里,俱在縣西北。

順昌縣

總鋪 在譙樓西

城南 鋪在水南都

郭閘鋪 在縣治東石溪都。

石溪鋪 在縣治東石溪都。

桂嶺鋪   陳坂鋪   杜源鋪 上三鋪俱在靖安都。

婁杉鋪 在婁杉都。已上俱縣西南。

高砂鋪 在驛站都

吉舟鋪 在吉舟都

石湖鋪 在縣西石湖都。

順谿鋪 在莒口都

白石鋪 在大幹都

富屯鋪 在富屯都

太平鋪 在崧溪都

陽坊鋪 在壽榮都

仁和鋪 在仁壽都

富實鋪 在杉溪都。已上九鋪俱縣西北。《永安縣》。

總鋪 在縣治東側

黃坊鋪 在二十七都,去縣二十里。

貢川鋪 在二十六都,去縣四十里。

張關鋪 在二十五都,去縣六十里。

新嶺鋪 在二十五都,去縣八十里。俱在縣治之北。

桂口鋪 去縣三十里

林田鋪 去縣六十里

東洋鋪 去縣六十里。俱在縣治南二十八都。

延平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延平副將一員 ,駐劄延平。統轄兩營、一府七縣。

遊擊二員   ,中軍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兩營馬步戰守兵丁共二千名,馬四百五十餘匹。

延平衛守備一員

左、右、中、前、後千總五員,專管屯糧。無兵。

「守道」 標營中軍一員:

康熙五年,總督張檄行府縣,「凡水陸險要處所,每十里設立塘屋望樓,安兵把守。每險要處十名山僻五名巡哨。水路則上下船隻,遇晚灣泊,支更防護。陸路商賈經過,務保無虞實裡地方。其兵在延營經制」 內撥,現今如舊。凡甲胄干戈之類,舊係本衛軍匠製,今皆屬延營兵丁自備,其庫局盡廢。

延平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穀屬

稻 有二種,其類甚多。春種秋熟曰早稻,有「秧歸」 、「金城」 、「江西」 、「早天降」 之異名;夏種冬熟曰晚稻,有赤芒、白芒、赤殼、半溪、廖元山之異名。然米有赤、白不同,而赤殼之米白而香也。又有早秫、晚秫,其性粘,宜釀晚稻,閩人呼之為「粳。」 延屬土瘠,並無一歲再收之田。

粟 ,山中野,人間種之。

豆 有紅、黑、斑、綠、黃之色,有大豆、小豆之殊。麻 、油麻、黑麻。

蔬屬

匏 短而腹大

苦蕒    、香蕈    、薯薤     、烏藤    、山蕨。

果屬

《甘蔗 》延平地瘠,雖有果味皆不美,獨蓮、菱味清,甘蔗可煎糖。

木屬

《杉 》杉可作室,鄉人多植之。

桐 梧桐花桐《光桐》。

《桕 桕子》取蠟可作燭。核可榨油。《楓 楓》皮可作香膏,即「乳香。」

桂 :桂花赤、黃二色。

棕櫚    、《相思木   》。《莎蘿樹》。

竹屬

貓竹 :其性剛勁,資用極廣。「順昌」 取其筍將成竹者,浸為竹絲,造各紙皆用。

「紫竹    。」 綠竹    ,《黃竹》。

石竹    。《苦竹    》。《綿竹》。

秋竹    、箭竹    、白竹

《人面竹   》。《江南竹   》。《瀟湘竹》。

藥屬

黃精    、地黃    。紫蘇。

蒼耳    、薄荷    、茴香。

瓜蔞    、茯苓    、《常山》。

茱萸    、枸杞    、天門冬。

麥門冬   、天南星   、馬鞭草。

黑牽牛   、車前子   。香附子

何首烏   、白扁豆   、山黃連。

花屬

梅花    、山茶    、《海棠》

《荼蘼    木槿    》長春。

杜鵑    、《山丹    》《茉莉》

「素馨    」 、芙蓉    、《瑞香》。

含笑    潑雪    蜀葵。

「玉簪    」 :《鳳仙    》《雞冠》

《千葉榴   》。滴滴金。

毛屬

鼠狼 虎豹猛獸,戕傷人物為甚。嘗驗之政平訟理,除奸去暴之世,此獸自遠引而其知其然,不則其害靡小。

鱗屬

白魚    :黃顙    、黃尾。

鯉     、鱸     、鱖

鯪     鯽     鰻。

鱔     鰌     蝦鯿 出劍潭,其味甘美,他魚莫及。貨屬。

銅 南平縣東一場,沙縣九都,古縣對岸一場,俱久廢。

鐵 尤溪、永安見今煽煉。

油 有三:茶油、桐油、桕油。桕油可燃燈,茶油可食,桐油可漆。

紙 出《順昌》有,各樣通兩京。

白苧麻 ,《將樂》者佳。

「滷水石 。」 《花紋石》。

《黯淡石 》「黯淡」 ,灘下急流處有石為硯,堅潤有文,極佳,相傳蘇東坡曾得之。

延平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廢鐔州 ,王延政以永平鎮為鐔州,尋廢。廢酒務 ,在府治東。嘉祐間,以前延平行榷酤之法,置諸酒務,後廢。其址為龍津驛,尋廢。廢船場 ,在溪南元妙觀東,後為南園。

小常村 在府境。宋時,叛卒楊勍寇南劍州,道出小常村,掠一民婦,欲與亂婦誓死不受污,遂遇害,棄屍道傍。賊退,人為收瘞,屍,所枕藉處,跡宛然不滅。每雨則乾,晴則濕,削去即復見,覆以他土,其跡愈明。

「水雲」 村 在衍仙之下,黃裳有記。

雙塔 一在水南九龍巖之巔,高七丈。一在水東化劍閣山巔,高九丈。明萬曆間建,有碑記。雙溪閣 在劍津上。宋陳瓘詩:「歲久謾傳龍變化,潭深誰睹劍鋒鋩。」 廖挺詩:「餘波下作雙溪水,秖欠休文八詠樓。」

劍歸閣 ,即化劍閣。明王鏡詩云:「兩鍔當年誤入流,至今投贈未曾休。千秋神物幾時去?空笑詞人尚刻舟。」 《序》云:「登樓遠眺,目炫琳琅。謬搆短章,截流橫渡。知我罪我,俟於來茲。」

「凌虛閣 」 ,即百角樓。唐先鋒李係之神廟,歷多名公題詠。

先儒羅從彥宅 在羅源里。

先儒李侗宅 在樟林崇仁里。

聞猿閣 在府治南。嘗有二猿啼於溪之南嶺,因以名閣。

妙峰閣 在府治東,黯淡院前,對高峰上舊有宋蔡襄題字及李孝彥草書。賈青詩:「溪聲灘外急,草色雨中深。客意自南北,山光無古今。」 冷風閣 ,在府治南,面仙山,俯劍潭,登者有出塵之想。宋王以《詠詩》:「劍水落霞晴熨錄,衍峰新月夜梳鬟。」

劍歸閣 在府治北。宋李綱書碑尚存。

凝翠閣 在太史溪上。李綱詩:「登臨縹緲出塵寰,疑是神仙晝不關。宴樂樽罍在天半,嬉遊歌吹落人間。」

平理堂 在府治左,宋建。

衍仙堂 在府治,據山之阜,溪山環繞,一目可盡,有登覽之勝。

六桂堂 在南平縣治東,鑿灘。宋仁宗朝,范迪簡父子六人相繼登進士第,因以名堂。陳瓘詩:「公家丹桂六枝芳,冷笑燕山竇十郎。」

世綵堂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宋尚書廖綱所居。

溪山偉觀亭 在府治內。宋真德秀《記》曰:「延平據山為州軍事判官廳,處山之半,後枕崇阜,前挹大溪。溪之南,九峰森羅,雄峙天表。廳事之西,故有小亭,對溪山最佳處,因名偉觀。」

越王臺 在府城北百丈山,相傳漢越王置。詠歸堂 在縣治東,宋邑人吳儀建。楊時詩:「微吟曳雙屣,踏破蒼苔紋。歸歟自樂只,此意將誰論。」

釣臺 在府城南遷喬里。宋隱士吳儀漁釣其上,有石刻「釣臺」 二字在壁。楊時詩:「君不見釣璜溪上白髮翁,一竿西去追冥鴻。畋車同載非羆熊,鷹揚烈氣如飄風。又不見羊裘石瀬垂綸叟,爽氣凌天動星斗。萬乘故人親訪求,臥對鑾輿忍回首。聖賢遇合自有時,潔身亂倫非所知。高風寥寥古已往,較然得失知者誰?」

將樂縣

廢鏞州 ,王延政以將樂為《鏞州》,尋廢。

廢綏城縣 在縣西鄉。晉隆安間置,隋省,唐初復置,後併入邵武縣。

落星穴 在縣北門。晉義熙中,有長星墜其處,忽成一穴。占者謂五百年後當生大賢。邑人因以「德星」 名坊。宋楊時生於此,人以為應。

葛陂 在縣南五里。古塚纍纍,故老指為「葛王塚。」 相傳西晉末有葛將軍,失其名,因世亂擁兵自據,僭稱王號。既沒,多設疑塚。後人發之,壙中多金磚。

高平苑 ,在縣南六十里。乃越王校獵之所。

城中街石 《舊志》「方言八字七星街。」 古制大方石八,大圓石七,各砌徑三尺餘,碁布四隅通衢中。

觀化樓 在縣南郊金谿潭上。明萬曆間,知縣傅宗皋建。左山上創月臺,石砌方數丈。右山上創環碧亭,高三層,分八角,為一邑遊觀之勝。校獵臺 在縣南。相傳越王之子建此校獵,故名。

大田縣

大觀亭 郡丞曹金有詩。

龍興堂 里人。僉事廖仲有詩。

沙縣

舊沙縣 在今沙縣治東一十里。隋置,尋廢。唐復置,始徙今治。

古銅場 在縣治東南。唐時置,今廢。

舊鼓樓 在縣治後山之西北三里。俗呼「古樓坪。」

湖山偉觀樓 在縣治內,宋時建。

「仰高」 亭 在廳右。洪武間建,為官僚游憩之所。「水心亭 」 在縣治內東池上。

宣詔亭 在縣治大門左。

頒春亭 在縣治大門右。

「涌翠亭 」 在儒學講堂之右。

詠歸亭 在學宮前。南面七峰,下臨流水。宋時建,鄧煥章有《記》。

傳心閣 宋淳祐間建,繪濂溪、二程、楊、羅、李、朱遺像於其上,胡清獻有記。

環翠亭 在縣治東南凝翠峰前。

觀音閣 在縣南十字街。

觀風閣 在翔鳳橋南

七峰閣 在興國寺前,對七峰,因名。

枕碧閣 在九都慶成庵東。廡鄧肅有詩。「凌虛閣 」 ,在縣南碧雲宮下。

觀瀾閣 在真隱峰之下。

涵清閣 在朝陽妙高峰間。上七閣俱在縣溪南。

一覽亭 在縣治南。宋給事張致遠詩:「三寺樓臺煙霧裡,一洲蘆葦畫圖中。」

碧天閣 在縣西北《陶金山》之側。

琅溪閣 在縣東南八都。

尤溪縣

拱秀樓 在縣治右,以毓秀峰環拱於前,故名《順昌縣》。

鉤玉亭 在石豆都。舊有池如偃月。宋紹聖中,邑令吳睿作亭其上,名「月池。」 紹興中,邑人佘良弼葺而新之,改今名。

石臺 在縣治北,甃石為之,上有石闌干。石龜 ,在順昌縣西四十里,石龜捍于水口,首尾皆見。

煉丹臺 在縣西興賢都梅仙山,漢梅福煉丹處。有細石圓如藥丸,名「藥壇。」 上累石為塔,危若累卵,風雨飄搖,弗墜也。

龍壇 在縣南門

永安縣

登雲塔 在縣治南。明萬曆間,知縣王廷繡建,蕭時中為《碑記》。

凌霄塔 在縣治北水尾。明萬曆間,知縣張守讓重建。

望霖亭 在東山。明本府同知陶崇政有詩。「錦墩 」 在貢川水尾,中流砥柱。明知縣張守讓建。

石屏 在縣北水尾。明知縣李如鴻鐫「乾坤清氣」 四大字於上。

金華殿 在縣北曹岩,即「生佛殿」 ,祀通公。

陵墓附

[编辑]

本府。南平縣附郭。

文質「豫章先生羅從彥」 墓 在羅源里。

文靖延平先生李侗墓 ,在崇仁里。

狀元黃裳墓 在劍津里。

「尚書將樂」 馮夢得墓 在王臺驛慈恩寺後。侍郎羅明墓 在寶雲山麓原,有司營葬。少保劉璋墓 在寶坑橋西原,有司營葬。御史胡瓊墓 在劍津南莊。

參政葉宜墓 ,在仁州延安。

參政黃焯墓 在徐陽街尾後山。

諫議鄭慶雲墓 在檀林隴。

知縣游綸墓 在鳳池山。

侍郎游居敬墓 在吉溪橋西,原,有司營葬。知府莫爾濬墓 在水東「華藏淨室」 之左山。按公號冰菴,北直大興人,崇禎癸酉科舉人。順治間,以工部郎中出知延平府。篤學好文,知人得

士,風流骯髒,遭時論罷,寓郡三年,貧難自給,憂鬱而卒。戊戌歲,僚屬紳衿子民卜葬於此,《將樂縣》

刺史穆肅墓 在金谿潭南岸砂磧中。成化二十年,洪水衝囓無存。弘治五年,監生謝恕白於知縣陳大經,以衣冠、木主徙葬於水南本祠之左。

閩將軍劉瓊墓 在五馬山第三峰下本祠之右。

文靖龜山先生楊時墓 在水南烏石山,宋胡安國撰《墓銘》,「歲久榛蕪。明成化六年,庠生余廉白於都御史滕昭,檄分巡副使何喬新命工修築,復建饗亭及神道坊。弘治七年,知縣陳大經復請於分巡僉憲王寅,于其墓左創饗堂三間,左右兩廊及庖湢之所,繚以牆垣。」

侍郎忠簡黃伯固墓 在積善都。宋紹興中,敕命有司營葬。

侍郎周世明墓 在黃潭都漢口。宋建炎間,敕命有司營葬。

布衣陳選墓 在睡龍都蕭坊棟松林。嘉靖十二年,御史白賁、副使潘璜檄知縣謝得仁、教諭蕭賜豎碑「致祭。」

余适墓 在西郊

蔡元芳墓 在卞山之麓。

梁伯臣墓 在蛟湖都

進士楊迪墓 在水南都株林裡。見《朱子跋》。文武狀元湯鸒墓 在永康都。

蕭廷臣墓 ,在水南都飯蘿山。

總管吳林清墓 在桃源都「朱坂」 之原,侍郎黃琛墓 在封山之麓。堔卒於官,櫬歸,侍郎俔謙撰《銘》,敕命有司營葬。

鄭克敬墓 在北郊

編修王暹墓 在「水南穆公廟」 左山。

副使吳復墓 在王華都石灰山。

蕭惟清墓 在水南黃土墩。

進士張聚墓 在胡管都。

陳真墓 在玉華都

知府李文殊墓 在封山之麓。文殊以知府致仕,壽九十一卒,葬於此。

推官溫儀墓 在北郊大旗山。

義民白必安墓 在北郊星窟嶺。

溫烈婦余氏墓 在西郊。

「張烈女貴娘」 墓 ,在池湖都。

節婦廖氏墓 在玉華都。

副使吳璟墓 在水南獅山之麓。

知府余化淳墓 在玉華洞藤嶺右。

鄉賢蕭崑墓 在褉村

鄉賢蕭來鳳墓 在水南都黃土墩。

鄉賢林鈿墓 在水南都瑞隆山。

大田縣

安撫范元起墓 在京口。

光祿大夫連引墓 在三十六都。

沙縣

越王墓 在八都。時閩越王屯兵歿於此,因葬焉。鄉人立廟祀之。

鎮將鄧光布墓 在十三都。墓碑尚存。

州司錄攝縣事曹朋墓 在高砂九曲水濱。左正言鄧肅墓 在八都。

太史曹忠達公輔墓 在沙州尾。建炎二年賜額曰「移孝效忠。」 楊時撰《墓志銘》。

修撰羅畸墓 在九都

刺史曹中墓 在沙州尾輔,族弟胡寅撰《墓志銘》。

「提幹倪閃」 墓 在半溪長坑。

朝議大夫陳偁墓 在馬坑菴。

崇政殿說書陳淵墓 在天王寺後。

學士陳山墓 在洛溪,有司營葬。

尤溪縣

副使田頊墓 在十八都。

順昌縣

評事廖澄墓 在安將溪。

光溪守將盧珖墓 在乾頭,一在松嶺。珖為閩將,卒於寇難,身首異處,鄉人義而收葬之。時不能合塚,故有二墓。

鄭宜人墓 珖之母,在興賢坊。

贈尚書原知縣林揆墓 在縣東。

學士廖剛墓 在鳳山

吏部左選郎廖德明墓 在靖安都。

學士余良弼墓 在石豆都龍山。

狀元姚珤墓 在驛站都軍校范旺墓 。旺死於賊,鄉人立廟祀之。

宣教郎翁邵墓 在新牆嶺。

永安縣

祕書少監陳世卿墓 在二十七都。

僉事李杏墓 在益口

御史林騰蛟墓 在蒙坑。

知縣羅明祖墓 在瑤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