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9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九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二卷目錄

 邵武府部彙考六

  邵武府風俗考

  邵武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九十二卷

邵武府部彙考六

[编辑]

邵武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晉郡縣志》:「治生勤儉,人信巫鬼,疾病罕延醫藥,鄉村尤甚。」

《舊志》:郡之風俗,力學好義,喜以儒術相高,衣冠科第,號稱「文雅。」

其俗剛烈峻整,其民尚氣鯁直。

《武陽志》:「人尚理學,彬彬乎道德文物,有鄒、魯遺風。」

尚氣節,厭浮華,蔚乎可觀。

夏志道南考亭之學興,郡中淵源理學,士風為之丕變,比屋絃誦,號「小鄒魯。」

《馮志》為士者,儒雅樂善,居鄉者,力農重穀,嫁娶尚門第,喪祭用古禮。

《邢志》:「郡在閩西,於楚為近,故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不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患,以故呰窳偷生,鮮積聚而多貧。」

其地風密土厚,民多壽考。元時有「真率會」 、黃鎮成諸人題序,猶有存者。明成、弘間,有「頤年會」 ,皆於受生之日,耆賓咸集,陳俎豆序。少長皓鬚龐眉,笑語歡洽,盡日而退。子弟執事甚恭,遇長者於途,必拱立以竢,既過乃行。圖形分贊,題詠頗多。郡守潘旦、王鑾,同知鄒武,教授周衝,教諭鄧杞,省元朱淛皆為之序,有集成卷。嘉靖間,亦有《續頤年會》,擬跡前輩。今俗每於懸弧之辰,繪圖贈序,鼓樂煇煌,親友盛服以賀,設席延賓,餚饌奢侈,或搬演梨園,幾至十餘日,耗費甚多。此亦擬古之太過也。

邵武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邵武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郡城南丹臺山之東。邵武縣從祭,不另為壇。

社稷壇 在郡西北舊儒學故址。邵武縣從祀,不另為壇。

府城隍廟 在城南隅。宋東嶽廟基也。明洪武二年,守周時中建。

皇清康熙元年燬,知府陳相文重建。無特祀,春秋仲。

月合於山川壇,祭厲壇則請神為主。

郡厲壇 在城北蓮花寺舊址。邵武縣亦從祭,不另為壇。

旗纛廟 在衛署西

關帝廟 在城東隅廣節坊。宋元豐八年建。東平祠 凡四,俱祀張巡。一在東嶽廟左。一在五十三都,洪武五年建。一在十三都,元至正十八年建。一在九都,永樂元年建。

惠靈通應祠 。在鳳池坊。神有三,一宋度宗次子,一樞密院使,一金吾將軍,姓名俱逸。開慶二年,元兵興,神率兵堅守杉關。德祐二年正月,與元兵戰於蓮塘,元兵縱火焚民居,三人力不敵,赴火自焚。鄉人義其忠烈,遂立祠祀之。

石鼓顯應祠 在城北,地名石鼓。神姓廖名懋,銅川人,夫人朱氏。唐文宗開成中監昭武鎮。鎮之西,溪山縈繞,嘗遊而樂之。一日驟雨,溪水暴作,衝出一石,其狀如鼓,神異之,命曰「石鼓。」 未幾,卒於官,民留葬石鼓之右。宋建隆中,蛇蝎為災,居民立廟禱之,災遂息。紹聖二年,鄉人上其事於朝,賜額加封「顯化惠濟永利侯、昭順協德靈應夫人。」 洪武初復建。永樂丙申圮於水,尋復建。天妃宮 在城東石岐山左,舊名「靈慈宮。」 神本莆田人,姓林氏。宋元祐以來,廟食於閩,累著靈驗。明永樂間,官軍從征西洋,當驚風怒濤,倉卒無措,忽桅檣之巔有絳炬見,賴以無虞。既歸,因立廟於此祀焉。成化六年重建,後燬。萬曆二十九年,拓前殿為「跨虹樓。」

歐陽太守廟 在城西五十里大乾鄉。以祀隋溫陵守歐陽祐。義寧初,祐官滿西歸,舟次大乾,聞隋鼎既遷,恥事二姓,遲留大乾溪山之間,挈家水死。鄉人葬之於大乾山之陽,墓側設祠以祀之,扁曰「歐陽太守廟。」 中有正殿、敕書樓、拜香亭、奉親殿、祈夢堂、鐘鼓樓。靈異昭格,有禱必應。祈夢搆語甚奇,亦奇應。

感應城隍廟 在四十六都嚴田市。

東嶽行宮 在行春門外。明洪武五年建,永樂十四年圮。弘治四年,邑丞鄭鑾重建。弘治八年,里人黃讓捐金蓋造後殿。「鄉人義之,為塑讓之像於後殿之右。」

福民祠 在十九都上麓。祀騶無諸,明永樂間建。其先禹之苗裔,世王閩地,佐漢滅項。高帝五年,以功封閩越王,受冊於南臺。宋熙寧、宣和間,屢著靈異。明朝永樂間,麓人丘孟宗輸運鎮東,驚風怒濤,莫不駴愕。籲王求庇,而卒恬以安回即建祠於麓之里以祀焉,額名「福民祠」 ,以民叩禱,無不應也。嘉靖己酉、辛未間,盜起,祟妖麓賴王俱脫於難,里人丘琚、陳成周等重建。

豐應祠 一在縣東,宋政和元年建。一在縣南,宋紹興間建。神姓陸,諱大巖。五代時為泉州牧,常道經邵武,以邑溪山之勝,因卜居焉。卒葬石岐山,頗著靈異,鄉人立廟祀之。宋紹興間封為「昭應靈祐通濟侯、顯順靈祐夫人。」 廟前有泉甘冽。又有保釐閣,弘治十七年重修。

五通廟 在四十八都。萬曆四十三年火,尋建。尚書祠 在南廂,祀宋尚書謝源明。

靈感廟 祀閩王審知之長子。王延稟以節守建州,喜文學,日與諸儒議論,民賴以安。與諸弟俱有靖寇功,民懷其德,遂為立祠。崇寧中,賜「靈感廟」 額,後累加封顯正英烈祐順善濟王、昭化慈惠夫人。廟有佐神朱慶,乃王帳下指揮使,為神前驅。嘉熙三年,亦封威惠侯。其廟一在四十八都,一在故院石鼓嶺下。郡人吳鑾捨田二石,以供香火。裔孫吳嘉泰於萬曆己酉年復為建正殿五楹。

靈山永應廟 在四十八都。神即靈感。王之弟。朱文公祠 。按舊志,文公以師禮事黃簡肅公,與何叔京為友。李方子則師事文公。任希夷、趙善佐、呂勝已、饒幹、葉武子、俞聞中、黃謙、吳壽昌、朱震、盧奎、梁琢、馮允中皆嘗從遊,問答甚多。弘治五年,同知張棨即府治南舊社學地建祠祀公,以何鎬、李方子配。諸嘗從游皆從祀。學憲姚謨、守潘旦、令曹察,各置有祭田,合三十三石九斗,歲簽守者一人。萬曆四十四年,署縣事同知鄔若虛斷犯人王恕、林近四所爭湖爐北民田租一石一斗,畀其裔孫,以為修理屋宇之資。佃人林孝保

李忠定公祠 在府治南門上水寨巷坊白蓮塘。宋淳熙十三年,肇創於軍學講堂之東,後燬。景定中,復建於城東行春門外古文廟側,榜曰「樵溪書院。」 元至元十六年,同知萬不花移建於樵溪五曲之上。明洪武二年,改書院為府學,祠廢。正統四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東。成化三年,教授張濟疏乞賜祭,以褒獎忠良。制可。省府修葺祠宇。成化六年,都憲滕昭從諸生議,復建於府學南樵溪四曲之濱。學士何潛記。正德十年,巡按張景暘重修。邑令蕭泮置祭田,守潘旦、同知鄒武各增田,合米五十六石五升,畀其裔孫,以綜祠事。嘉靖十四年重修,歲僉守者一人。四十三年,守吳國倫移建今所。

黃簡肅公祠 在四曲溪西。祀宋端明殿學士黃中,春秋致祭。舊在蒙谷山,燬,乃改築於金盤坪。嘉靖二年,守潘旦改南溪書院為今祠,扁曰「蒙谷書院。」 郡守劉元、潘旦,令曹察各置田合二十九畝一分,畀其裔孫,以綜祠事。

劉文簡公祠 在府治東隅。祀宋尚書劉爚。嘉靖二年,守潘旦改龍源書院為之。學憲姚謨等各置有祭田,合米一十一石二斗,畀其後昆,以供祭物。公本建陽人,葬於邑之焦屯桂林山,故祠祀公。真西山題《神道碑》。

胡將軍祠 在城東隅。祀宋殿前司裨將胡斌。斌死於王事,民即戰地立祠祀之。淳祐間,知軍王埜狀其事於朝,贈武節大夫,賜額「忠勇。」 嘉靖十八年,里人舉義重修。

劉縣令廟 在行春門外,以祀宋邵武令劉純。純死於王事,封義壯侯,賜額「忠烈。」 後火。嘉靖二年,同知鄒武重建。

謝修撰祠 在城北隅,以祀宋謝師稷。稷居鄉居官,到處皆著異績。

張文懿祠 在歐陽太守祠中,以祀宋邵武令張仕遜,後官至丞相,諡「文懿。」

呂侍郎廟 在城南靈臺坳,祀宋侍郎呂祉。紹興間,逆豫子麟入寇,命公護合肥諸將。酈瓊叛降,賊迫公偕往,公拒罵之,遂遇害。妻吳氏,在吳中,聞公遇害死,遂自縊。敕合葬於邵武之積善山,子孫因家焉。立廟於此,賜額「忠顯。」 舊《志》云:「道流混有其地。」 今不知其處。

「忠勇廟 」 ,不知其處。按《元史》,吳楚材,名炎,建昌南城人。德祐元年,建昌降。明年,楚材還其鄉,紏集民兵。時江西制置使萬石走邵武,遂繇邵武守黎靖德請於萬石,乞濟師。萬石不許,而授楚材迪功郎,權制置司,日戒勿興兵,楚材不聽。二月巳亥,率眾晨炊蓐食,將攻城,鉦鼓震動。甫至龜湖,北兵三道蹴之,奪其長梯鐵鉤,因進攻,材拒以水柵,不得入。事聞,遷楚材宣義郎,令知建昌軍,俾聚軍圖再舉,萬石匿其命。楚材既失利,且乏援,元兵誘降,其眾多解去。楚材走光澤,為人所執,及其子應登以獻。郡遣錄事婁南良訊之曰:「汝何為錯舉?」 楚材抗聲曰:「不錯,不錯!如府錄所為,乃大錯爾。府錄受宋官爵,今乃為敵用事,還思身上綠袍,自何而得?吾一鄙儒,特為忠義所激,為國出力,事雖不成,正不錯也。」 南良愧而語塞。及吳浚為江西制置招討使,斬楚材父子,傳首諸邑,時人聞而哀之,即邵武境上立廟,賜名《忠勇》。

盛公祠 在東郭昇仙橋東,南向。郡守盛顒多惠政於民,故立祠以祀之。今圮。

存棠祠 在盛公祠東數步,為邵武令曹察立。皆嘉靖十九年建,僉事米榮有「記」 ,今圮。

邵公祠 在府學南,即李忠定舊祠地,祀守邵德久。學士陳于陛「記。」

鄭公祠 在西門城內右街,以祀守鄭宣化,清介性成,愛民作士,卒於任,故民思而祀之。真清祠 在縣學東南,亦祀守鄭宣化者。商、龔二公祠 在府學泮池東。初為巡按龔一清改學有功,建祠祀之。督學王世懋「記。」 「後民思商公,《條鞭法》行,惠民不小,並祀於此。」

趙公祠 在城東長春橋左,為推官趙賢意建。周、馮、朱三公祠 在察院行臺西南尊經閣後,原祀同知馮運升、推官朱履儀者。二公購地以拓學基,故為建祠於此。三十七年,大水沖圮,有知府周之基,加意興文,卒於官。諸生擬建祠於馮、朱二公祠旁,至是建一祠,並祠三公。

啇公生祠 祀邵武令商周祚。一在縣治東四角亭南。一在縣儒學西。

宋公生祠 一在商公祠西,祀邵武縣令宋良翰。一在「王堂。」

光澤縣

山川壇 在縣南龍興寺後。

社稷壇 在縣西茶市。舊無牆垣。康熙二十年,茶市居民新創九龍庵,逼近壇壝,今築牆圍。城隍廟 舊在縣東登雲坊,今地為武平道,改立「福民坊。」 萬曆三十二年春燬,義民李友輔捐貲,經始未就。四十年,邑令汪正誼成之。

厲壇 在縣平濟橋東北,洪武七年置。

東平祠 凡四:一在縣東絃歌橋,一在縣東三十都,一在縣北十七都,一在縣西十都,皆祀唐忠臣張巡者。

惠應靈濟祠 在縣西龍興觀之左。神姓陳名思孟,字堯道,宋時授泉州通判,因挈家赴官,道經光澤,宿驛館,偶題壁云:「下馬夕陽館,題詩春水橋。」 異日夫婦暴卒,殯於館後。歲餘,其館賓師有成者過此,詢其故,具以狀答,館賓駭愕而死,亦殯於側。每出靈異,鄉人祠而祀之。後會戚溪溪流暴漲,漂蕩室廬,鄰境虫蝗害稼,群寇繼作,官民每禱於神,境內獲安。時郡守以其事聞,封「惠應靈濟侯」 ,敕配李氏封贊福夫人,館賓為神位,封為左司判。熙寧間,邑令上官均又即館驛地大其廟。

自鳴山神行祠 在縣南一都雲巖山麓。舊祠在貴溪縣西,山上有湖,天欲雨則鳴,其聲如雷。元以山神能致雨,祀之。按《神異錄》:「神姓石氏,東晉人,殺牛隱復父仇,後為此山之神。」 天曆二年,邑嘗大旱,迎神祀之,有感,遂立祠以祀之。惠濟廟 在種德坊。原廟在三都新坊。世傳宋末群盜入境,有王氏子率眾禦之,死於寇,流白血三日,因立祠。元至正間,鄉人遷廟於今所。關帝廟 坐西門外。舊《志》無。順治年間,鎮守總兵張承恩,因至光勦寇張自成,遂立廟以祀。其基原係名宦鄉賢邵公祠地基。

程公祠 坐西門外。程諱寰,歙縣人,萬曆乙未進士,知縣事,多惠政,興學校,故為立祠。

汪公祠 諱「正誼」 ,字兩。其建學校,多美政,故立祠坐學門右側。

王公祠 ,坐學門左側。王諱吉,字枚臣,廬陵人。戊子年,學宮災,王捐貲數百金,建正殿及兩廡、櫺星門等;故立祠祀之。

泰寧縣

山川壇 在水南

社稷壇 在西郊

邑厲壇 在縣北朝京橋之西,洪武三年置。城隍廟 舊在北隅魁星坊,明初改在今所,居縣治之南。洪武二年,令陳撝建。

李、朱二公合祠 祀李忠定公、朱文公。康熙十年,邑令洪濟建。

德教祠 在學宮。祀教諭清流雷用龍。

報功祠 在城隍廟右,祀郡守邵德久、邑令熊鶚有建城功,王譽命有修城功,故並祀之。忠烈祠 在下水南。祀主簿張彥聖,以禦寇有死難之節。

東嶽祠 在縣西,宋建炎間建。萬曆二十一年,道會黃廷柯、黃道暘捐貲重建。

忠烈祠 在東岳廟左,祀張、許二公。

關帝廟 一在東岳廟後,一在南門城樓。「五潔祠 」 在縣北杉溪,以祀葉氏三烈女,後益以黃元實女及齊雲巖、杜氏。

元壇祠 在小西門

真君祠 ,「在天主寺左。」

元帝閣 在縣北

三皇廟 在縣西罏峰山下。

祐民祠 在水南中

將軍廟 在水南尾

桂香殿 在水南福興橋,祀「文昌。」

孚應廟 宋封「廣順、廣惠二王。」 廟在水南迎恩橋東。

閩越王祠 在城步保

昭烈祠 在朱口。祀張、許二公。

孚惠行祠 有六,一均冨,一雙乾,一龍湖嚴家地,一楚口,一衢路。乃隋大業中,泉守歐陽祐合家死節於邵之大乾,即其地立祠,為「惠應廟」 ,每著靈顯,郡守阮士華有碑文。

五顯行祠 有五,「一信義保靈龜」 ,一「福興丘家地,一將溪鼻頭廟,一城步揭源,一南會油畀墟」 ,周廣平王廟 ,在城步揭源,長途祖道,必求香信而行舟車利有攸往。邑人江月山建。

梅仙祠 在長興保。祀唐梅福。

宋齊丘廟 在金鐃山。齊丘,洪州人,周顯德六年,南唐放之九華山,自殺。《建寧志》云:「潛竄於此,因亂戰而死。」

閻王廟 在善溪羅洋嶂。

滕侯祠 祀邑令滕養志。

錢侯祠 祀邑令錢吾德從祀《名宦》。

吳侯祠 祀邑令吳伯升。

于公祠 祀邵郡通判于元燝。《朱公祠 》祀邵郡同知朱懷吾。

朱公祠 祀邵郡司理朱士景。

《鄔公祠 》祀邵郡同知鄔若虛。

王侯祠 邑,士民為令,王譽命建。

建寧縣

山川壇 在水南。宋、元附祭於社稷壇。明洪武七年甲寅,邑令畢原始建於水南「靈應廟」 之故址。十二年己未,又遷今所。

社稷壇 在北門外。宋、元在縣西慶豐門外。明洪武十一年戊午,邑令畢原遷置今所。

城隍廟 在縣治東。唐觀察使陳巖宅基也。邑厲壇 在縣治水北。明洪武七年甲寅建。彰勇祠 在縣西慶豐門外。祀明巡檢許繕。嘉靖二十年辛丑九月繕,以追捕山賊,殞於陣。邑人建祠祀之。

義士祠 舊名雙廟,祀陳順、甯宗佩于中。明正統十三年,沙寇鄧茂七叛,剽掠諸邑,所至殘破。順佩率眾捍禦,與賊戰均口、鐃村等處,力竭,先後死難。鄉人義而祀之。正德五年,祠前忽生莧菜一本,大二尺許,高與廟齊。至十月流賊破,縣人始悟曰:「大限到。」 蓋「莧」 與限同音,是數之不可逃,而神默示其幾也。先是,祠雖設,而祭則缺,邑令何孟倫附祭於《彰勇祠》,庶幾不泯死事之義,亦可以勸來者。

風教祠 在朝天門外東一里。祀烈女楊氏玉英等,附祀烈婦姜氏、節婦范氏、何氏於中。「遺愛祠 」 在風教祠左。祀明名宦馬昇、江一桂。

何孟倫隆慶三年己巳建。

關帝廟 舊建於縣南青山麓巷。明萬曆三十九年辛亥,邑令項應瑞遷建長吉寺左。

東嶽廟 在縣西鳳山,宋時建。明嘉靖二十年辛丑,御史徐宗魯燬之。

完節廟 在鳳山。宋元豐間建。舊曰「二王廟」 ,祀唐張巡、許遠二公,後廢。明永樂間重建,又名「東平王祠。」 嘉靖二十四年,邑令何孟倫改今額,附祀巡檢許繕及義士甯宗佩、陳順於右。

滕長王廟 一名「忠臣祠」 ,即彰勇祠也。祀死事巡檢許繕。

五忠廟 在縣治北顯武坊。舊《志》云:「征蠻五將軍廟也。」 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燬。二十四年乙巳,邑令何孟倫重建。

五顯廟 在縣治西積善坊。原為唐觀察使陳巖享亭。宋改建本廟,後廢。明宣德五年重建。正德五年,寇燬,邑令周必復將址改為「濉溪書院。」 嘉靖間,神常顯應,坊民募眾購地基於縣治右。隆慶元年丁卯,令皮志文鼎建。

福善王廟 在水東小路口,祀隋忠臣歐陽祐。廟舊在蛇山,先年邑人余才久謀其地為宅,遂潛遣人負神像移駐今所。坊人即建廟奉之。元帝廟 在下渡東岸。

將軍廟 在將屯保

龍歸山廟 在永城保,亦祀隋歐陽祐。宋紹興二年建。本邑及江右人每歲秋祈夢於此。「七聖廟 」 在西鄉大南保。

五通廟 在藍田保

河東廟 在黃溪保

武婆廟 在南鄉赤上保。

慈濟廟 在南鄉鐃村保。

武安王廟 在洛洋保三溪橋頭。

天妃廟 :在下渡東岸。順治六年己丑,邑賈人募眾鼎建。

寺觀附

[编辑]

本府。邵武縣附郭。

寶嚴寺 在郡城北隅。唐大順元年建,賜額「興會。」 五代時,有楊蘊者,商於邵武,因慕寺僧環上人道行,遂出囊金百萬緡創殿宇,及買田安眾,遂居於寺而老焉。常曰:「天下之亂久矣,吾不畜妻子,恐為身累。捐金於此者,將以祝太平,邀福於天下也。」 貞明元年改名再興。龍德元年又改額「太平興福。」 宋乾德二年重建。天聖元年賜額「寶嚴。」 宋末燬於兵,元延祐二年重建。明永樂十六年圮於水。嘉靖丙戌火。丁亥寺僧福澄、都綱惠照重建。今祝聖慶賀儀節,於此行禮焉。清淨寺 ,在迎春坊委巷,色目人建以奉其教。香花洒掃,別為一家。

上生寺 在東廂中營,唐開元二年建。

資福寺 有二,一在縣東聯榮社,唐天寶五年建。一在冨陽上鄉八都,唐天寶五年建。東林寺 在縣東獵田,唐太和二年建。

靈龜寺 在縣東龜山,唐天寶六年建。

仁壽寺 在城南平疇中。隋仁壽中,闍那笈多者創建。唐乾符間,僧了空重建,後廢。宋端平間,郡人杜杲慕臥牛通禪師道行高潔,挽之入閩。初於城東《箬槎窠》杜家庵栖禪,後以狹隘,眾不能容,杜乃為之拓仁壽舊基重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十二年,僧本阡重建。永樂十四年圮於水,僧文生復建,僧大方又增置田百頃,以安大眾。而大方嗣徒東海,復建寺宇,煥然一新。又有《十景》:「寶殿凌雲,法堂留月。」 普陀勝境,梵海真源。「《貝葉函雲》,曇花濯露。」 繞徑喬松,迴廊古井。大方駐錫,東海傳燈。

超化寺 在丹臺山麓,宋乾德元年建。

惠林寺 在白渚段,唐開元元年建。

福山寺 舊名「鷲峰」 ,唐會昌間建。

西峰寺 在縣南廖家坪,唐開元二年建。靈巖寺 ,在縣南灣福橋東,唐開元間建。西庵寺 ,唐貞明二年建。

報恩寺 有三,一在芹田,一在冨陽上鄉,俱唐會昌元年建。一在晝錦上鄉,元至元間建。珠樹寺 ,在永城上鄉四十八都。

西塔寺 在金鼇山巔。唐時創建,名「聖壽禪院。」 因上有浮屠,又名「西塔院」 ,後廢。元大德五年重建。元末寺塔並廢。明洪武六年重建,後圮。永樂二十二年復建。夷高闢險,增廣殿閣。

大覺寺 紹興間建,萬曆三十六年重建。積善寺 ,在樵嵐源,宋治平中建。

船坑寺 在縣西丘家源,宋熙寧元年建。禪證寺 在縣西,唐天成二年建。

回向寺 宋太平興國間建,至元武德將軍元淮捨田宅為檀越。明嘉靖間,淮孫元愷重建。南禪寺 在縣西南烏茶源,五代開平二年建。唐興寺 在萬峰山西麓,唐乾符間建。

北巖寺 宋宣和二年建。

悟空寺 ,在南禪寺之左,宋治平二年建。華嚴寺 ,在越王臺,宋紹興間建。

禪興寺 在仁澤上鄉,宋咸淳二年建。

龍湖寺 在仁澤上鄉,宋熙寧間重建。

廣福寺 在仁澤上鄉,唐會昌間建。

松偃寺 在大爐保

安國寺 在故縣。宋景德三年建。淳祐間,圮於水。咸淳初,郡人工部尚書永成縣開國男宋仲用重建。郡人黃十三施田以安寺眾。明永樂間,又圮於水,尋建。

崇德寺 在仁澤上鄉五十二都,元至正間建。烏石寺 在梁謝坑,元泰定間建。

藥師寺 在永城下鄉三十都,宋咸淳間建。建峰寺 在永城下鄉三十二都。唐開元間建。寶林寺 在永城下鄉三十二都。唐會昌三年建。

靈山寺 在永城下鄉二十九都,宋咸寧間建。迎真觀 在福田山口,元大德間建。

元妙觀 在西熙春山之右。舊在城南隅。隋開皇中靈道者建,名「白鶴觀。」 唐貞元年改「隆興。」 梁貞明間,改九龍觀。宋改天慶元。元貞元年,改今名。明因之,禁鐘及道紀司在焉。正統九年燬於火,十一年重建。景泰五年,重建玉皇閣。嘉靖二十年,改為縣學,乃移觀於今所。

玉華觀 在郡西玉華峰,元至正建,今羅公庵。白鹿觀 在仁澤下鄉四都,隋開皇間建。槎湖觀 在冨陽上鄉,明洪武元年建。真君觀 在冨陽下鄉,明永樂間建。紫霄觀 在仁榮上鄉,唐貞元間建。

玉隆觀 在三十七都,舊名「天符」 ,唐貞觀間建。何公庵 在石岐山之隈,舊名「武塘」 ,宋咸淳間建,明景泰三年仍舊重建。

金盤庵 在縣東金盤山。元至正間建。

景慈庵 在縣東白猊峰之麓。元至正間建。寶華庵 在縣東北石岐山之上,為邵武水口。萬曆三十九年,署府事同知萬尚烈、推官楊春茂捐俸贖鍰,建七級浮屠,名曰「靈傑塔。」 造庵其上,召僧性參守之。

青龍庵 在縣東烏田,宋咸淳間建。

雲臺庵 在縣東靈臺山,唐長興元年建。「大隱庵 」 在西塔山之麓,元至正間建。

壽山庵 在壽山之麓。宋嘉熙四年建。明萬曆三十六年,同知萬尚烈命僧大通募眾重建。南山庵 在芹田南山。

銘山庵 在縣西黃亭,宋景定間建。

普濟庵 在縣西石結嶺。

萬峰庵 嘉定三年建

蓮花庵 在蓮華峰頂,宋皇祐間建。

小隱庵 在蓮華峰之麓。明萬曆初,頹廢成荒地。三十九年,河南僧性參重闢。

員照庵 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建。

西來庵 在城西北,元至元間建。

連山庵 在仁澤上鄉六都,宋端平二年建。「因地庵 」 在仁澤上鄉六都,宋至順四年建。天靈庵 在仁澤上鄉五十都。明景泰間建,萬曆四十七年重建。

太平庵 有二,一在仁澤上鄉五十都,一在冨陽上鄉十一都,俱元至正年間建。

陡峰庵 在仁澤上鄉五十都,成化十一年建。銀堂庵 在仁澤上鄉五十一都,宋紹興間建。羅巖庵 在仁澤上鄉五十一都。

福慶庵 在仁澤下鄉一都。元大德間建。普應庵 在仁澤下鄉一都。元至正間建。感泉庵 在仁澤下鄉三都。宋紹興間建。壺山庵 在仁澤下鄉五都黎坑。

塔山庵 在仁榮下鄉十七都。

顯相庵 在仁榮下鄉十八都七臺山。唐大順間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吳國倫捐俸重修。是為「劉祖師道場。」

報德庵 在仁榮下鄉,宋嘉定九年建。

北山庵 在仁榮下鄉十九都。

福雲庵 在晝錦上鄉四十一都。

翠雲庵 在晝錦上鄉四十二都。唐天祐間建,傳云張子沖創建。題其梁曰:「金谷翠雲峰。開山張子沖官添兒,擇日王郎繩墨工。」 其後修庵,以所題梁刨削,其跡猶存。張子沖即張三丰。事見。

仙釋類

谷隆庵 在晝錦下鄉,宋紹興間建。

慈雲庵 在永城上鄉,元至正中建。

天池庵 在冨陽下鄉。宋至道二年建。廣福庵 在永城上鄉四十四都。「九鼎峰。」 雙臺庵 在永城上鄉四十六都。

瑞應庵 在永城上鄉,元至正三年建。

扁嶺庵 在永城下鄉,元至正間建。

天平庵 在永城下鄉三十一都,元至正間建。憩庵 在永城下鄉三十二都,晉元熙間建。禪雲庵 在永城下鄉二十九都大埠,宋寶祐間建。

丹臺道院 在城南丹臺山。

崇元道院 在熙春山下,元至正元年建。蒼山道院 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建。

巾山道院 :在城西北,舊名「玉隆行宮」 ,亦名「金山。」

紫陽道院 在仁澤上鄉五十一都。洪武丙戌年建。

金山道院 在仁澤上鄉六都金山,元中統初建。

三皇道院 在故縣,舊為三皇元君道場。旱山道院 在旱山之玉龍峰,元至元初建。愨頭道院 在仁澤下鄉二都愨石山。

玉虛道院 在永城上鄉四十四都雲錦山。端平中建。

潭山道院 在永城上鄉四十六都,原在鳳凰岡。

真應道院 在永城上鄉四十六都,舊在臘田之會僊山。

中峰道院 在永城上鄉四十七都白壺山。元至正間建。

壽星道院 在永城上鄉四十六都白鶴山,舊名「旌陽祠。」

三臺閣 在仁澤下鄉

普庵堂 在仁榮下鄉十九都鳳田橋之水東。《光澤縣》。

龍興寺 在縣西一都。宋崇寧四年建。明洪武二十六年歸并為「叢林」 ,二十七年重建。

僊花寺 有二,一在城中,一在永寧里一都,俱宋咸淳二年建。

華嚴寺 在縣南。唐天成間建,今廢。

均山寺 有二,一在縣西十八都,宋太宗三年建;一在沖霄里八都。

龜山寺 :康熙二十五年建。

普濟寺 在永寧里,宋嘉定二年建。

寶蓋寺 在永寧里,又名「玉龍峰」 ,上有僊跡,明正德間建。

寶福寺 在永寧里一都,宋嘉定間建。

再興寺 有二,一在縣西歸仁里二都,宋乾道三年建,明宣德元年重建。一在永曆里十三都,唐乾符間建。

雙峰寺 在歸仁里二都,五代晉天福四年建。開山僧致歡坐化,有《肉身存》。

北坑寺 在二都,唐大通間建。

回龍寺 在歸仁里。晉永和間建。宋熙寧元年賜額曰「壽聖。」 舊號回龍,取其山形也。亦曰虎跳。龍安寺 在歸仁里四都。宋咸淳間建。

新興寺 有三,一在歸仁里五都,一在永曆里十一都,俱五代唐同光間建。一在永德里二十四都,五代晉天福元年建。

淨居寺 在歸仁里六都,宋咸淳二年建。《太平寺 》在歸仁里六都,唐長興間建。

福田寺 在歸仁里七都,唐會昌間建。開山僧西竺禪師坐化,存留肉身。

豐林寺 在歸仁里五都。萬曆三十七年,僧真照募建。

雲溪寺 在沖霄里九都,唐咸通中建。

象山寺 在沖霄里八都,宋淳熙元年建。安民寺 在沖霄里八都,宋淳熙二年建。報僊寺 在沖霄里八都。宋寶慶二年建。永城寺 在沖霄里九都。宋咸平二年建。南山寺 有二:一在沖霄里十都,一在永曆里十二都。俱宋天聖五年建。

白鹿寺 在沖霄里十都,宋淳祐間建。

惠海寺 在沖霄里十都,唐咸通五年建。真應寺 在沖霄里十都,宋天禧間建。

楊源寺 在永曆里十三都。唐長興三年建。西明寺 在永曆里十二都。唐咸通間建。上林寺 在永曆里十三都。唐天成元年建。白羊寺 在招德里十四都。五代唐時建。

資福寺 在招德里十四都,元至正十八年建。東林寺 在招德里十五都,五代晉天福間建。烏源寺 在招德里十五都,宋天禧二年建。崇安寺 在縣西十六都。唐會昌間建。上有聖泉飛瀑、蛟穴龍潭、七楮八松、萬竹雙柳之勝。禪福寺 在永德里二十九都。

龍興觀 宋建隆元年建,明朝為「祝聖道場。」 萬曆四十年,知縣汪正誼重修。

均山觀 在永寧里

東山觀 在永曆里十一都。宋建隆二年建。真武觀 在招德里十五都。宋淳化間建。南山觀 在招德里十五都。

玉樓觀 在招德里,宋咸淳六年建。

玉真觀 在永德里二十七都,宋咸淳間建,明正統間修。

玉清觀 在永德里二十八都。元延祐二年建。《明真觀 》在永德里。

西橋庵 在徐公橋頭,宋嘉定五年建。

寶蓮庵 宋咸淳七年建。

九龍庵 一名「宜山」 ,在縣西茶市,逼近社稷壇。康熙十九年,僧普應募建。

崇福庵 :在杭市將軍廟後。康熙八年,董首危國舉募眾建。

長春道院 在永曆里,烏佩蓮花山下。

天湖道院 在安福里,唐天禧二年建。

延康道院 在安福里。元皇慶二年建。

崇僊道院 在永德里,唐上元間建。

福寧道院 在永德里。明永樂間重修。

三元宮 ,舊名「三官堂」 ,知縣張彭倡建正殿。振錫堂 舊為「地藏堂」 ,在城東門外。鼎革,燬於兵。康熙六年,知縣趙之瑾糾董首藍廷喬等建,僧素文募眾重建,改今名。

真武治世堂 在安福里十八都,萬曆三十一年建。

老君巖 即「永興庵。」 萬曆甲申,僧如照建。康熙十二年重建。

泰寧縣

天王寺 在北隅。唐會昌中建,今為「祝聖道場。」 普勸寺 在縣治西爐峰之麓。唐天祐間建,明萬曆二十八年改學於此,寺遷西關舊學。保安寺 在西隅。宋天聖間建。

南禪寺 在水南,宋淳祐間建。

羅漢寺 在水南,五代天德間建。

萬德寺 在縣西城步保,五代梁開平間建。以上俱屬在城里。

唐興寺 在縣北清泰里,五代同光三年建。靈山寺 在清泰里,五代同光三年建。

善緣寺 在上高保,唐開元間建。

護民寺 在上高保,宋乾道元年建。

丹霞寺 在瑞溪保,宋政和六年建。

豐巖寺 在瑞溪保。唐天祐二年建。李忠定公讀書於此。

龍池寺 ,在崇化保,五代梁貞明四年建。感化寺 ,在朱口保,唐永隆間建。

寶蓋寺 在朱口之寶蓋巖,唐同光中蜀僧定惠結茅居焉。宋紹興八年建寺。

北林寺 在梅林保,宋祥符三年建。

祗園寺 在交溪保,五代梁貞明間建。

國興寺 在交溪保,唐乾寧間建。

寶安寺 在信義保,宋建炎二年建。

青峰寺 在龍湖東保,宋乾道四年建。

報恩寺 在龍湖西保,元皇慶元年建。

安福寺 在將溪下保,元大德三年建。

靜因寺 在大田東保。元中統間建。

感福寺 在大田西保,五代梁乾化間建。瑞雲寺 在梅口保,五代梁貞明間建。

保興寺 在依口保。宋治平元年建。

石僊寺 ,在善溪下保,五代唐長興二年建。資福寺 ,在善溪下保,五代梁貞明二年建。寶林寺 ,在龍安保。

龍安寺 在龍安保,宋大觀二年建。

保安寺 在仁壽保,宋咸淳三年建。

聖恩寺 在福山保,五代梁貞明間建。

普光寺 在長興保,五代梁貞明間建。

皈仁寺 在永興上保,唐垂拱間建。

靈龜寺 在上保,唐垂拱間建。

重興寺 在上保,唐垂拱間建。

安福寺 在永興下保,五代唐同光間建。臨江寺 在南會保,唐永泰間建。

醴泉寺 宋咸淳間建

西隱寺 在開善上保,宋紹定四年建。

龍德寺 在開善上保,元皇慶二年建。

龍山觀 在城西,宋政和七年建。

集慶庵 在西郊,元至正間建。

東橋庵 在東郊,元至正間建。

寶山庵 在城東,元至正間建。

集福庵 在水南,元至正間建。

小田庵 在水南,元至正間建。

鳳林庵 在交溪保。元至正建。

雲翠庵 在交溪保,宋景定四年建。

東山庵 在清泰里,元延祐間建。

古靈庵 在高平里,宋咸淳間建。

天堂庵 在朱口保。元延祐間建。

建寧縣

長吉寺 在縣南迎薰門內,偽閩永隆二年建。今為祝聖習儀之地。

龍興寺 在縣西鳳池坊,後梁龍德二年建。極樂寺 ,在縣西鳳山之麓。初名「西竺」 ,南唐保大四年建。

地藏寺 ,在縣東黃洲坊,後梁乾化三年建。佛頂寺 ,在水南街,後梁開平二年建。

金鐃報國寺 在東鄉將屯保,金鐃山之下,後梁龍德三年建。中有勝景八:白蓮池、紅芍圃、虎溪橋、蟾窟井、龍鱗松、鐵線梅、翠浦澗、白玉峰、崇政寺 俗稱「斗澄寺」 ,在黃舟保,後梁開平二年建。

永和寺 在開山保後梁乾化二年建。

報恩寺 在開山保,宋元祐元年建。

招賢寺 在永城保

中樂聖壽寺 在楚下保,舊為「壽聖院」 ,後梁開平二年建。

西隱寺 有三,一在冨田保社園下,後梁貞明元年建。一在淨安保,一在新城保,俱唐中和間建。

香林寺 在冨田保,唐天興元年建。臨田寺 ,在銀坑保,唐顯慶三年建。

臨江寺 在銀坑保後梁開平二年建。

長興寺 有二,一在上查保,明正統間建;一在都下保,唐中和四年建。

上生寺 在里心保,宋乾道二年建。

天王寺 在里心保,後梁貞明七年建。

禪福寺 在淨安保,宋紹定二年建。

福堂寺 在凈安保,宋天聖三年建。

新豐寺 有二,一在桂陽保,後唐長興二年建;一在里原保,唐咸通三年建。

龍歸寺 有四,一在隆安保,明洪武十三年建。一在排前保,唐建中元年建。一在隆下保,唐天成二年建。一在隆安保,明洪武十三年建。白雲崇聖寺 ,在客坊保,後唐同光二年建。山多勝景,宋王荊公曾遊此,有《雲山十奇詩》,今不存。神僧徐文君居此。

連江寺 在都下保,宋建隆六年建。

龍頭寺 在隆下保,唐天禧二年建。

龍坪寺 在鐃村保,宋開寶二年建。

順化寺 在鐃村保,唐中和四年建。

蓮花寺 在黃溪保,唐垂拱二年建。

安福寺 有二,一在黃溪保,明洪武二十年建;一在赤下保,宋紹興二年建。

永居寺 在安仁保,太平興國三年建。

興仁寺 在周平保。後梁開平元年建。

招福寺 在安吉保,宋咸平二年建。

臨池寺 在安吉保,宋明道二年建。

報恩寺 在藍田保,南唐保大二年建。

資福寺 在藍田保,閩天德元年建。

吉祥寺 ,在藍田保,五代晉天福二年建。崇福寺 ,在赤上保。

迎釐觀 在縣西鳳山之麓。宋政和元年建。溪東觀 在鄭公橋頭。元至順間建。今為真武廟,祈禱之地。

僊山觀 在永城保。明成化十四年建。

鹿山觀 在安吉保

五龍觀 在楚下保。明成化十年建。

清溪觀 在上黎保,明宣德元年建。

太平觀 在桂洋保

通覺庵 在綏城口山頂,明正德間建。

鳳翼山庵 在東山後支山巔。

下𤲞庵 在黃丹保,宋時建。「龍虎堂庵 」 在洛陽保栗樹坪。

玉泉庵 在楚下保。有泉自石罅中出,流入石池為井,清冽不竭。

瑞雲庵 在武調保

石塘庵 、江源庵 俱在開山保。

楊僊峰庵 ,在冨田保楊山頂上。新豐庵 ,在排前保。

寶峰庵 在銀坑保

嚴峰庵 在客坊保

福地庵 在新城保

「仰天峰庵 」 在長吉保,後梁乾化四年建。「崇德庵 」 在赤上保,五代唐長興二年建。「青雲巖庵 」 在赤下保張家坊。

兜率庵 在黃溪保楓源,唐顯慶二年建。「永福庵 」 在黃溪巧洋保。

洋背庵 在大南保

《五雷峰》庵 在永城保,唐景隆二年建。

同緣庵 在永城保,宋嘉祐四年建。

白雲峰庵 在永城保,元至正二年建。

妙峰庵 在安吉保,元至正四年建。

立德庵 在城北門外,康熙八年重建。

圓覺庵 在水南南湖,舊名「崇福。」

瀾頭嶺庵 在憩馬亭之左,明萬曆間建。楊覺庵 在長吉羊角源,明萬曆四十年建。龍樹庵 在北山障之外山。明萬曆間建。雲嶺庵 在朱家磜之外山。積善庵 在西門外天川巖山後坑。

蓮花山庵 在南鄉隆下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