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九卷目錄

 漳州府部彙考五

  漳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九十九卷

漳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漳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漳州府儒學 在府治東南。宋為州學,慶曆四年建。崇寧中,行三舍法,改講堂為二齋,以學東偏貢院為講堂。大觀中,增廣生員,以迎恩驛為四齋。政和二年,移學於州左。紹興九年復慶曆故址。前建櫺星門,次建儀門,中列戟門,東西出入。左右為兩廡,廡上為閣,東曰御書,西曰經史,中建大成殿。殿後鑿泮池,中建亭,曰「瑞荷。」 上接講堂,榜曰「尊道。」 分十齋:東曰自強、知新、戴仁、興賢、「潛心」 、西曰近思、擇中、升俊、誠意、行義、學正、學錄位在講堂西。直學位在學門左右。經諭位在東西兩廡。小學在學東南隅。學官直舍在講堂後東北。十一年學成。紹熙庚戌,朱文公守漳,刱賓賢齋以延耆儒,受成齋以訓武士,後建置不一。嘉定辛未,趙守汝讜闢前街,浚故渠,返侵地前揖名第山,南通溪流,氣象始軒豁焉。癸未,學宮災,鄭守昉重建。淳祐己酉,章守大任復浚丁水。初,傅守伯壽撥學田以廩生徒,傅守壅又置桂莊以助應試之士。紹定壬辰,李守勳又於鄭守昉所建文會堂西,闢為小學,匾曰「育德齋」 ,撥三廢寺田以給之。元置路學教授,縣學置教諭。又詔復舊學田,立小學,并立書院。時諸路縣多不能奉詔。延祐三年,總管張泉逸、教授高元子重修大成殿、兩廡及戟門、櫺星門。殿後為杏壇,又後為學廩。廩東為神廚,廚之東為宰牲房。廚前為神廚,殿西為明倫堂,左右為四齋。堂前為亭,亭外為書樓,樓下為大門,門外為泮池,池上為石梁堂後為樂器庫,堂西為饌堂,東為教授廨,又東為訓導廨。天曆二年,達魯花赤納兒占伯重修。明始為府學。洪武十三年重修大成殿及兩廡。二十八年修明倫堂、四齋及饌堂、書樓。三十年,修大成殿。宣德八年建後堂,匾曰「崇文」 ,移庫房於殿東。正統十年,重修廟學,建訓導廨於杏壇後。景泰七年,明倫堂災。天順二年重建,并修四齋,建教授廨於東,拓櫺星門外地。同知傅佐修經閣,易以石柱。成化十年,知府張璝即舊射圃地,建齋舍二十餘間。十五年洪潦,廟學傾壞。十八年修葺。二十二年夏,颶風大作,經閣及東西齋俱圮。知府劉瀚重建,匾經閣曰「奎明樓」 ,建號房二十六間於西齋後。正德六年,重浚丁水,作石渠四十丈。嘉靖十二年,增建號房凡三十有一間,匾其中曰「麗澤堂。」 二十八年,歲入銀一百二十二兩有奇於學,乃威惠廟租也。三十一年,知府盧璧修麗澤堂及號房。廟東廡後有麗牲亭,久廢,同知劉志學修復之。嘉靖四十一年,重修明倫堂。隆慶四年,颶風壞屋瓦,知府羅青霄重修。六年,又新置天寶等處學田八段。萬曆三十五年,知府方學龍建二亭於本學大門外之東西盡處。後堪輿家以「不利學宮」 拆去。三十八年,知府閔夢得查復街南麗澤堂故址,闢為泮池,疏濬砌石,由麗藻池以潛通海潮。四十一年大水,啟聖祠塌。

文廟兩廡傾圮,知府袁業泗捐俸重建。

皇清順治甲申年,明倫堂火災。康熙二十年,通判胡

宮,倡議相與營謀經始,閱癸亥告成。二十五年,清復麗藻池。四十三年,知府劉芳發出罰贖銀四百五十兩,通學扣廩銀三十五兩,鄉紳、生員各助貲重修廟學兩廡及過水亭,比舊制加備。四十四年,知府趙完璧捐俸修葺大成殿及二門。

「義學 」 一在芝山舊龍江書院,後燬,僅存文公祠,後復災於火。康熙二十一年,通判胡宮重新文公祠,乃築東西齋舍二十餘間,歲延名師訓誨少年俊秀。置田二十二畝七分,在蓮花後寧社帶南靖里班。姚興儒戶內十四畝,李君宗戶內二畝四分,謝輔墨戶內五畝三分,葉義戶內一畝。歲收穀五十石一斗,以為師資之費。又以山巔乏水,撥南橋上百餘間地租年八十三金,為油火及傭雇水夫之需,其出納係府工房經

「管,經知府趙完璧申詳撫院在案,併捐俸重修焉。」 今東邊齋舍倒壞。一在山頂巷,舊為「法華僧舍。康熙四十一年,知縣曹家甲因僧行不謹,逐出之,沒為義學。」 一在芝山朱文公祠之東,即仰文書院。康熙五十三年,知府魏荔彤捐俸修文公祠東齋,並建講堂延師,集生徒課業於中。另捐俸二百六十五兩七錢三分,置買入官田五十五畝八分五釐,歲入穀一百六十四石二斗。民以為「漳郡義學。」 學田除納錢糧外,資有志無力就義學讀書士子薪水之費,通詳各憲彙冊咨部。其田在上保者一百六十六坵,共一十二畝三分七釐。每畝徵銀一錢六釐零,共徵銀一兩三錢二分四釐零。又每畝徵秋米四合三勺,共徵米五升三合一勺九抄一撮。在下保者三百六十九坵,共一十五畝四分八釐。每畝徵銀則例如前,共徵銀一兩六錢五分二釐;徵秋米則例如前,共徵米六升六合五勺六抄四撮。又屯田一百四十九坵,共二十八畝,配屯米六石六斗。屯丁一丁,徵銀三錢九分二釐。

舊社學 一在府治西北隅,明正德元年,知府羅列建正堂、後堂各五間,東西齋舍共二十餘間,名曰「養正書院。」 一在府治馬棚街,明正德元年,知府羅列以馬棚有白蓮堂地,建為「履正書院」 ,教少年子弟習《禮記》於此。一在龍駭瀛,知府錢古訓為鄉先生教授郭邦文立,名曰「龍瀛義塾」 ,以教四方之來學者。一東西南北、中五社學。明萬曆二十年,署府推官龍文明即郡治之南,故有廢署,建清漳小學。又廉郡東四里許,曰市尾社,郡西十里許,曰溪口社,郡南里許,曰「南壇。」 前建立社學。又北廂父老請建社學,乃擇鑑光池之北,詢之,則泉軍屯業也。於是以府縣稅基易其地而建之。今皆廢。

龍江書院 在府治西北登高山上。舊為臨漳臺。宋朱文公守漳時,將築室講學,未果,後守危稹乃刱為之,以成公志。宋季燬於兵,遺址歸浮屠氏。明知府王文、陳洪謨相繼重修,未盡,復其址。嘉靖三十五年,知縣蔡亨嘉燬僧房,自東井以上闢為五經書院。內建講堂,扁正門曰「一郡精華。」 講堂之後,最高處曰「極高明。」 外建東西大門,曰「崇正闢邪。」 繼往開來,䂓制弘敞。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唐九德重修之,扁講堂曰「道一」 ,堂東西二門曰「崇正。」 學育英才,核其房間,號以《千字文》。命士肄業其中,每月躬往課之。今書院廢。院之東舊有道原堂,今為朱文公祠。又一在城外東北隅威惠廟之左。元泰定間,黃元淵買地刱建,學士虞集為《記》,今廢。

松洲書院 ,唐陳珦與士民講論處。觀瀾書院 初,宋儒龍溪蔡汝作於平林建鄉校以教學者,歲久傾圮。明洪武間,貢士鄭深道請於巡按御史陳仲述重新之,仲述為之《記》。後深道又遷於南陂,扁曰「觀瀾書院。」 弘治七年,致仕布政林同以南陂雜民居,乃遷於十一都文山之麓,中建正祠以祀。

先聖先賢前為書院及齋舍,為讀書之所。《正德四》

年,知府羅列請於院司,以稱孔子六十二世支孫孔文惇者與衣巾以主祀事,并撥給新洲田坐落瀛江等處。既而知府陳洪謨、張鵬相繼撥本山觀音寺田租入院,以充祭祀。今書院圮壞無存,而洲田、寺田仍充祀費不廢。後於察院西地重建孔氏家廟,猶沿「文山觀瀾」 為名。

養正書院 在威惠廟左。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相地議徙縣學於此。乃先建書院扁今名。前豎牌坊曰「山川靈秀」 ,今廢。

雲龍書院 在元妙觀左,今廢。

西清書院 在東坂後街,今廢。薌江書院 在二十三四都翰林社,即文公祠也。洪武二十三年,守錢古訓令劉孟雍刱祀文公,以陳淳、黃幹、劉宗道配。正統間,守甘瑛修。嘉靖二十八年,令林松復修。歲入「威惠廟」 租銀十兩。今現存。

建溪書院 在二十二都翁建社。洪武十二年鄉人蘇廷貴建,延邑中宿儒教子弟於此。育德書院 在城西隅。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汀漳道鄧秉恆、郡守汪世印捐。

貲買屋修建,延師教士,肄業其中。今為城守衙門,移在文信公祠後,更名「五經書院。」

麗澤書院 舊為閔公祠,在府學泮宮華表內,久經頹壞。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教授鄭駬、訓導戴天任據生員魏鈺等呈詳知府趙完璧捐貲合建,供祀閔公香火,并為通漳義學建築未成基址牆圍現在。

仰文書院 在芝山朱文公祠之東。康熙五十四年,知府魏荔彤捐建講堂,延師教士。朔朢之次日,集師徒講解《四書》《五經》《朱子綱目》。於中學。田 :一、柳陂莊,每年租錢五百五十緡;一留塘莊,每年租錢四百緡,俱法濟院廢寺田,後以全租歸於學。宋教授趙崇珜為之記。

一、天寶山麓田數十畝,知府羅青霄檄龍溪知縣李聯芳追逋租價一百八十金,置之受種四石一斗有奇,歲入租一百一十石有奇。

「一、知府袁業泗申允學租二所,刱自督學豐城熊尚文、建德鄭三俊行府買置。一在城海道後官地,屋七間,年徵租十兩五錢。一在詔安縣黃田莊,田十畝,地二畝一分,年徵租十九兩四錢,以充諸生講課之資。」 一,康山贍學官塘,舊有金峰寺田數百畝,環其區,因旱荒不得水,乃擇官地為塘,凡九十五畝有奇,傍滋灌溉,魚利廣焉。及寺廢,入於豪右之手。前龍溪令王士昌清查,仍據署府推官龍文明嚴覈,得課息四十金。計歲入額貯公帑,以贍貧士。郡守李日文為之記。以上學田、學租,今俱無存,惟官塘現在復為居民占掌。

新置學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學田,坐落「南」

靖縣北門外石碑牌坑岸赤單過《路掘》等處,共受種二石二升,全年稅額共粟六十石六斗大,年帶正供銀二兩一錢零八毫。官除納糧外,餘粟分給貧生。一康熙五十三年,知府魏荔彤捐置漳浦縣張坑上下保田五十五畝八分五釐有奇。

州學桂莊 嘉定四年,郡守傅壅撥西峰院租歲直二百一十八貫九百四十四文,以相士子西行之費。今廢。

平湖桂莊 端平初,郡人顏耆仲以私帑萬餘楮置漳浦縣田,地曰雲霄,保曰使田,歲入錢四十五萬八百有奇。又新陂洋未墾之田可百餘斛,盡以為「平湖桂莊。」 別置庫於天王院,以餽鄉士之試於禮部者。竹溪林逸為《記》。今廢。

龍溪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嘉祐辛丑,令許儀建。元祐七年令夏臻、淳熙九年縣丞楊讜、十六年令翁德廣、嘉定五年令陳士會,相繼修之。嘉熙三年,令黃師雍「闢大成殿,庭,增廣兩廡及講堂,尋燬,惟殿獨存。縣丞趙時瑀偕僚佐移講堂於殿後。」 淳祐八年,令潘律復闢隙地為齋館。元大德間毀於兵,縣尹趙塔納重建,因陋就簡,尋復壞。明洪武十年,知縣劉憲、教諭林原重修,中為大成殿,塑

先聖、四配、十哲像。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

泮池,外為櫺星門,殿西為明倫堂,堂西為饌堂,堂後為廚房,北為學倉,殿東為教官廨。宣德五年,知縣沈庸「重修大成殿。正統十年,僉事陳祚修建一新,但地勢卑下,潦至輒壞。」 天順七年,知縣周琳增高其址,重建明倫堂及大門。改刱兩齋於明倫堂東西南向。購西偏軍營地,建饌堂及廚房齋舍。成化元年,同知章俊重修尊經閣。十年,知府張璝以閣逼近民居,買地廣之,教諭黃深又買地益焉。二十一年,知縣李棨重新廟學於明倫堂之南。鑿泮池,跨以石橋。堂之右,闢樓凡二十八間,為諸生肄業之所。學之外門,舊從東出,至是鬻民居,通道南出,復為門,架樓其上,扁曰「大魁。」 後科第不興,人以為移易方位之咎。弘治間,知府汪鳳始復門路。正德四年,知府羅列復明倫堂故址。七年,知府陳洪謨建綽楔儀門外,榜曰「騰蛟起鳳」 、知縣史立誠增學官廨。十三年,知府鍾湘改鑿泮池於坊內。舊泮池通尼姑池,接潮水,為民占塞。嘉靖十三年,知縣劉天授復之。二十八年,知縣林松浚泮池於

文廟前,建石橋於其上,改《騰蛟起鳳》坊為「泮池坊。」

移魁星樓於泮池之東南,修訓導廨,改教諭廨。於廟之東,改建號房於明倫堂西一十有四間,泮池南二十有三間。購騰龍山東畔民居以闢新路,購山下魚池以入於學,又歲入威惠廟租銀一百兩以供學之公用。有王慎中「記。」 隆慶三年,正堂及儀門俱倒塌,教諭王憲春呈修,邑人謝彬有記,載《藝文》。是年,知府葛綸復修《頖溝》。

皇清以來,兩遭寇亂,衙齋拆毀無存,僅餘「大成殿勢。」

將傾圮。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貲,倡官吏重修,教諭劉士鐸、訓導詹旭董其役。二十六年,知縣線應彩捐貲建「明倫堂」 ,由是

文廟魁星樓、啟聖公祠煥然一新,惟衙齋尚有待。

舊社學 :東北隅二所,西隅三所,南隅四所,東

廂二所南廂二所,一、二三都十所,四、五都十二所,六、七都二十四所,八都二十六所,九都二十四所。以上一都至九都,自設澄邑,即屬海澄,今廢。十一都十五所,十二三都十五所,二十一都十所,二十四都六所,二十五都八所,二十六都七所,二十七都十五所,二十八都十三所,二十九都三十都共十一所,今廢。

外縣

漳浦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隅。宋天聖三年,縣令陳坦然遷於印山。慶曆三年,以虎患,遷於縣北。熙寧三年,從進士鄭郊等請,移於南官塘。紹興二十二年八月丁祭,苦雨潦,遷於城岡。乾道五年,以場屋不利,復遷於官塘舊址。嘉定甲戌秋,學宮災,縣令趙師縉即故地辨方正位,易《坎》為「亥。」 嗣是科第相續,元不改。明洪武初,知縣張理開擴之,建大成殿,塑

先聖四配十哲像,通判王褘「為記。」 殿之東西為兩

廡前為戟門,門外鑿泮池,架橋其上。又前為櫺星門,西廡下為祭器庫。宮庭外為神廚,殿之左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前為道義門,門左為膳堂,殿後為教諭廨舍,其東為訓導廨舍。十五年,知縣李賢建學廩於戟門西。永樂八年,縣丞黃禮又增建學廩於射圃東。宣德九年,府通判闕諒以廟學門路褊狹,勸民徐士畊割地廣之。正統十年,僉事陳祚勸邑士助貲,命教諭程孟于修建一新。成化六年,知縣劉璧徙建明倫堂、兩齋、道義門,修舊明倫堂為教諭廨舍,增建訓導廨舍於道義門外之左。十五年,知縣金泓修兩廊號房,移舊學門。自西而南,門內鑿池而梁之。十八年,知縣汪瑾遷膳堂於教諭廨之右,置神廚於櫺星門以石。正德四年,知縣胥文相建學倉,刻「宋文丞相魁」 字於明倫堂,自為序贊。七年,教諭林瓚率諸生勸壽官歐愚捐學前西南地,并復諸所侵地,以廣其路,亙繚以垣。嘉靖五年,推官黃直重修明倫堂,易朽以堅,規制完美。前路舊弗治,縣丞潘鈺砌以石若干丈。四十二年,知縣龍雨重修。

文廟兩廡:隆慶四年,教諭陳經復修號舍并廟宇。

萬曆三年,知縣房寰率廩生蔡宗禹等拓泮池東西各丈餘,增石梁一。次年丙子發解科薦者十人。三十二年,牆壁傾頹,柱桷朽壞,兩廡門堂幾不蔽風雨。知縣王猷捐俸修之。鄉紳、博士弟子各捐金助役,費視刱建三之一,而廟制、龕案皆一新焉。邑人尚書朱天球「記。」 崇禎間,知縣余日新復修葺之。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喬甲觀清復「澄心亭」,并濬。傅公

河。十八年,廟學因兵燹頹敝,鄉紳黃性震捐金六百兩,修治殿堂,益以闔庠優免銀為工費,而廟學更新矣。二十三年,構文昌宮於道義門左,復建「敬一亭」 ,刻

《聖諭》十六條於上三十二年修「澄心亭、梁山鍾秀坊。」

鄉紳黃性震助金三百兩,倡諸生助成之。三十八年,戟門壞,知縣陳汝咸率紳衿修葺,功竣,更謀修大成殿,先捐俸為倡,紳衿各出貲助役,益以「通庠優免銀」 計一千五百餘緡,費猶未給。生監等分道勸捐,更得三百餘緡,乃告成焉。董其事者廩生蔡衍鎤,朝夕食宿於殿之旁,鳩工庀材,其力尤多。

義學 一在文昌宮後。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遇建,有碑記。在道義門。一在銅山所,三十六年,知縣陳汝咸建。一在雲霄朱文公祠內。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建。另撥八分埔屯田一分及公溪泥泊諸渡稅為費。詳見《祀典》。列祠一在鎮海。五十年知縣汪紳文建。招集生童,捐俸延師,按月會課其中。

舊社學 。按周瑛《府志》:「社學十有七所,坊五所,都十二所,止四所。在坊而在都者俱廢無考。仁字社學,在縣治左,即威惠祠,而學寓焉。後推官黃直毀而鬻於民。明嘉靖六年,知縣周仲至以幼學無所,乃請於當道,出公帑贖諸所鬻地為社學。時生員林敏還所購威惠祠地而不受直仍改為仁字社學。」 義字社學在西隅。俗呼蔡姐廟,改為之。禮字社學,在城隍廟後。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猷移建於北關外迎恩亭之西南,增建「信」 字社學一區。智字社學,在北門外懷德祠後。改作「禮」 字,而以北關外社學為「智」 字。今俱廢。鴻江書院 在縣東十七都。洪武中鄉人陳列彝建,授徒講學,多所造就。正統十三年燬於寇,其子孫重修葺之,以教鄉子弟。今廢。

丹詔書院 在縣南三都。宋紹定間,南詔場周申建。淳祐中,郡守黃朴書額。今巳分為詔安縣。

「梁山書院 」 ,唐潘存實「讀書處。」

明誠書院 即東皋書舍;在東郊;明學士黃道周講學處。中扁曰「明誠堂。」 自署聯云:「一日天下歸仁,猶是克復請事;百世聖人不惑,依然寡過未能。」 堂前砌石為《天方圖》,莫有解者。道周既沒,諸門人即此堂祀之,而以從難賴敬儒、趙時培、毛元水、蔡春溶配。

東瀛書院 在縣鐘所城,舊為佛剎。嘉靖五年,參政蔡潮改建,塑朱文公像於中,以北溪、勉齋二先生配祀之。

崇文書院 在銅山所。嘉靖二年,督學邵銳建為「社學。」 隆慶二年,督學蔡國珍批允設立。

先師牌位知府葛綸扁曰「崇文。」 聽諸生朔朢行釋。

《菜禮》,其後中廢。萬曆四十年,生員陳王教等捐金修復,公呈有司,奉祀如故。

南溟書院 在銅山所。嘉靖五年,分守蔡潮建,塑朱文公像祀之,春秋兩祭,每歲支詔安縣綱銀四兩。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知縣陳汝咸重建,以「黃石齋先」

生配享

崇正書院 在陸鰲所,舊為白雲巖。嘉靖二年,督學邵銳建,祀朱文公,用本所渡稅供費。學田 一在十五都月嶼。歲入租一百二十石,載秋糧四石。明嘉靖三年,生員林賁捐,長洲陸完為之《記》。後每年折徵租銀二十三兩八錢四分七釐,不知起何年,因田地濱海。

皇清遷界後,沒於巨浸,經知縣楊遇詳豁。一在南靖。

「車田歲入租一百零三石四斗。園稅錢六千九百文,帶民米四石。」 明嘉靖十九年,富民吳子元捐。以上俱儒學徵收,以贍貧生,餘為學宮修葺之費。嘉靖間,因逋多,學官力不能催,教諭張泮申請學道,檄縣徵收,而學官不得支用。後此《志》無可考。或狡佃欺隱,胥蠹為姦,多所侵沒。今按年起解銀一十六兩一錢六分。初裁解充餉,至康熙二十三年復給廩生。貧生解府發學分給,俱就經胥追賠。一、萬曆三十七年六月,知縣黃應舉捐俸銀四十兩,買李應麟田二所,種一石一斗八升,實田八畝在車螯。洋租二十石,每年折銀五兩,為學中月課供給。一、三十九年知縣汪泗論斷,追吳宏銀一十五兩,買鄉民林信田種四斗,在八都盤陀庵前崎路下,與附近居民柯義耕作,年定稅銀一兩六錢二分,充入本學,分給貧生。學中立碑以記。

龍巖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皇祐間,建於縣治之東。後以地諠而隘,遷於縣南景雲橋之東。大觀間,縣令石復以其地卑濕,仍遷於縣東。建炎二年,縣令方世功以學地右實左虛,因東徙於東門外寬平之地。紹興以來,寖以傾圮。淳熙間,縣丞李永、曾祕相繼營建,朱文公為記。開禧二年,邑士葉琇卿又以地勢逼險,請於縣令張汝勉,改建今所。淳祐六年重建。元至元十六年燬於兵,二十四年重建。大德三年,縣令李瑀以規模狹小,始拓而大之,旁立文公祠。至正十七年縣令趙昱重建。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櫺星門,後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堂之右為廚庫、宰牲房。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吳子昇重建。正統十年,僉事陳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年,知縣韋濟徙建明倫堂及教諭廨舍於大成殿右,建學廩於道義門右。十六年,知縣陶博重建大成殿東西兩廡及兩齋號房。弘治甲子,知縣黃廷珪建應奎樓於東垣,憲伯胡《重器》給贖金,改建明倫堂。正德六年,知縣余成重建戟門,修華表,徙建明倫堂於殿後。嘉靖十一年,知縣陳瀛建號房十一間。十三年,陳瀛豎「泮宮」 坊於櫺星門外,闢空地直前為甬道。二十四年,知縣胡景華增石坊於兩旁。三十四年,知縣湯相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王有容捐俸重建。康熙二十年,

知縣左峴、教諭陳正朔改建儀門,知縣左峴自為「記。」 二十五年,知縣江藻修。四十五年,知縣王如岳重修。康熙四十六年,雷震學宮殿廡,梁柱傾圮。知縣王如岳、教諭蔡時升、訓導陳啟祖捐俸倡庠士題助重新,鼎建殿宇,并兩廡、戟門。櫺星門新塑聖像,四配十哲像,遷造奎星閣於櫺星門左。訓導游濂接任,隨同捐助,以成盛舉。復舊儒學門於學宮之左旋,南向宮牆煥然改觀矣。

義學 在縣城內。康熙四十五年,知縣王如岳設,延師以教育貧民子弟。

社學 附郭。東門外一所、龍門里小池一所、大池一所、適中二所、表政里「白土」 一所、萬安里塗潭一所、橫坑一所、溪口一所、松洋一所,共十所。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江藻建。

舊社學 共二十所後山巷下井巷武安坊、平寨、水南、大池、湖洋、上坪、銅缽、蔣武、船巷、冢皞、雁石、蘇邦、胡營、溫潭、橫坑、西坑、陳坑、「松洋」 ,以上有廢莫考者。

龍巖書院 在龍巖洞前。知縣胡景華、湯相相繼修治,即朱文公舊祠,後改為「文信公祠」 ,今廢。文峰書院 在下井巷。明正統間,邑人蘇德常建,今圮。

石埭書院 在義勇廟右,為知縣湯相建,因復任固辭,立為書院,與諸生講業。後祀湯像與韋濟。今江藻名為「永思祠。」

仰止書院 在朱文公祠左。明萬曆十五年設,今圮。

黃巖書院 在城西北隅,即黃巖廟。兩翼皆士子讀書之處。

《新羅》書院 :原府館,知縣楊開泰改為「瀛龍書院」 ,後燬。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江藻建為「新羅書院。」 士民感其德,立像祠之。

學田 在龍門里、上坪等處。舊為豪家所侵。明正統甲子,司訓張旭、僉事陳祚查復之。計得田一百二十畝有奇,歲收粟六十斛。因苗米寄在適中陳、林、謝三戶,歲久復為豪佔,今歷年止納銀九兩九錢。近有文,暫撥湊給廩生。貧士有立碑在明倫堂甚詳,形圖俱在碑陰。

長泰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三年,主簿張牧始建學。淳熙間,改縣西南。嘉定間,改縣東南。紹定六年,縣丞葉惟寅白於縣令陳淳,作新學於今所,建大成殿及尊道堂。堂東西為四齋,經籍、祭器各有庫。鑿泮池,瀦水駕石為橋。淳祐間,縣令趙與坦為記。明洪武二十九年,建大成樓於殿南。正統十年,僉事陳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六年,知府姜諒因知縣劉鐸之請,規措財用,修葺明倫堂、東西齋、膳堂、大成樓,建「興文祠及祭器庫。於大成樓之東,建教官廨二所於明倫堂之東西。又買民地,增建號房一十間,修泮池石橋,重建櫺星門」 ,易以石柱,闢學門及路。嘉靖四年,推官黃直毀淫祠,建大成殿於左。前為兩廡,為戟門,為櫺星門,建明倫堂於右。前為兩齋,為儀門,為泮池,為大門,庫房在兩廡之上。省牲所在戟門之東。儀門西南為教諭廨,大門外之南為訓導廨。東豎碑亭。十二年,知縣陳塘於殿後建「啟聖祠」 、「敬一亭。」 二十八年,知縣王用文修兩齋及垣庭,增置器具。三十一年,知縣張傑夫廢省牲所為名宦祠,即明倫堂西立鄉賢祠。三十七年,令蕭廷宣更置名宦鄉賢祠於啟聖祠左右。萬曆間

文廟圮壞,令張應丁、方應時相繼修葺。十七年、庚

寅颶風飄殿寢衙齋傾圮。二十八年,令管橘申請院道捐俸,倡紳矜輸助,計直四百餘緡,修建殿廡堂門,壯麗如昔。崇禎癸未災,俱成灰燼。

皇清順治己丑,知縣柴允欽與紳衿各斂資「興建費。」

「踰千金,而堂構僅完,丹雘未施,明倫堂尚留有待焉。」 康熙癸亥,教諭何龍文自捐全俸,知縣員養純、邑紳葉先登暨孝廉諸生各題捐有差。總督姚啟聖發銀五十兩助役,工未半而龍文遷去員令,掛吏,議遂中輟。是秋知縣王玨接任,發縣倉餘米三百石為修學費。甲子春,教諭張鴻逵至,力任其事。是年明倫堂告成。泰至是而廟學始全焉。

義學 在文公祠後。康熙四十五年,知縣何模設。

舊社學 在坊共四所:東街一,聯魁坊一,和平坊一、大夫坊一,今俱廢。人和里社學四所,一在錦江社,猶存。一在張山社者廢。餘俱無考。又欽化里社學四所,一在五通社,一在水陂社,一在京原社,一在古溪社,俱廢。方成里社學三所,俱無考。恭順里社學二所,一在山重名龍興,一在胡坂、小坂尾。彰信里社學四所,俱無考。石銘里社學四所,一在下洋山洋中,餘俱無考。旌孝里社學,一在蕭宅,今為庵寺。餘無考。善化里社學四所,一在林泉村,餘無考。

泰亨書院 在縣南登科山之東。洪武三十五年教諭章參建。中堂祀朱文公,以高登、陳淳配。前為齋舍,邑人黃文史為之《記》。成化十八年,知縣劉鐸重修。弘治元年,知縣洪福重修。嘉靖四年,推官黃直更建。內為文公祠,外為講堂。龍津書院 在縣治東。洪武三十一年教諭章參建,今廢。

狀元書院 在登科山之西。舊在縣南,山前有水塘,正德六年,提學副使楊子器命知縣葉洪

建中塑「狀元林震像」 ,後移今所。

學田 。一蓮池田四畝,每畝徵租銀二錢,內除五分為鄉民浚池蓄水。一威惠田七畝,每畝徵銀二錢。一官塘田二十九畝,每畝徵銀七分。以上田係訓導「李世重申報學道蔡國珍行縣徵銀解道,明萬曆間呈取回學召佃分耕,收粟賣銀,送縣解司。」 一旌孝里珪塘赤草坂田一畝八分,明萬曆元年,知縣侯嘉祐捐俸買置入學,不預前項學租之費。一、恭順里三重社田一石五斗,萬曆十三年,知府李載陽發到民田,撥入年收租銀三兩,分給貧生。一、石壁施陶唐洋田十四畝九分五釐,萬曆二十一年,推官龍文明審報慈寺僧弘琛隱匿田撥入年收租粟二十九石九斗。一、彰信里巖前田四斗,人和里陶唐洋田三斗四升。二項係推官龍文明官賣戴湖等田,價湊僧田租穀及佃戶認佃等銀湊買送學,帶民米三斗六升五合。一洲田八畝,在彰信里,係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管橘申詳「沈應南等私墾公洲,告首入官」 ,道府批送入學。一班鳩飛田四斗,除葬墳五首,官給銀與董用舒等領充學。一、金剛湖畬地一片,官斷馬文英盜賣,內除墳五首,官給價銀一兩,與曾宗特領充學。一、大潮山田一斗,官給戴世經領價五錢,充學。一、班鳩飛田四斗,內除墳三首,官給蔡尚文等領價一兩五錢充學。一、魏泉大寨邊田二斗五升,領官價銀一兩充學。一、欽化里山九段田,魏良盜賣多銀,縣官管橘,申道府批送入學,不給價。學塘 一在威惠廟,一在官湖池,今被民侵。一在欽化里南塘即官塘。一在人和里。蓮池本資民灌溉,明嘉靖間被鄉豪侵奪,鑄鐵塞源,填滿為田。迨隆慶二年,訓導李世重清復。田雖復而泉枯為病。知縣方應時因民訴請准開浚,其半蓄水備旱,今廢。

學林 在方成亭下,大一畝,今廢。

學店 一在縣治前左大井邊,三座帶鋪。一在東門外,三間;一在學口。

南靖縣儒學 原在舊治東。元至正十六年建。明洪武三十三年,知縣楊通重建大成殿。永樂十三年,教諭易誠重建明倫堂。正統三年燬,景泰後屢修。嘉靖四十年,饒賊陷城,燬。四十五年,知縣林挺春移新縣,更建「大成殿一座,儀門三間,左右旁為名宦、鄉賢祠。啟聖祠一座,在大成殿左。明倫堂一座,在大成殿後。左」 右廊為兩齋。教諭廨,在大成殿東啟聖祠後。隆慶五年,知縣曾球復建。

文廟兩廡并櫺星門、大門,及建名宦、鄉賢祠於廟。

之左。教諭、訓導廨各在明倫堂之西。萬曆二十二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乃即古漳南道故地建立學宮。後倚壇山,前面天馬學之制。西為廟,為兩廡,南為戟門,又南為櫺星門。門外周圍欄以石楯。東為明倫堂,堂左創立臥碑。堂兩翼為居仁、「由義齋」 ,次為東西號舍。由堂而南,下為露臺,為甬道,為儀門,為大門。門之外為泮池;池之東為敬一亭,亭北為堂,堂東教諭訓導廨。堂北號房,地從四丈,衡七丈八尺。初復城時,議營縣治於此後。堪輿家云:「此地榜山,前列王氣居多,當有異材,應期而出。」 知縣陳宗愈遂建學其上。落成之,庶吉士蔣孟育為之記。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張倬同進士張雄捐資暨闔。

邑紳衿重修。二十五年,教諭林芝重修明倫堂二門。三十八年,林芝重建大門。

義學 :在城隍廟左。康熙三十九年,知縣丘憲章建扁曰「霞西義學。」 四十四年,知縣汪培祖重修。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重修。

舊社學 在縣治大門外之左,明隆慶六年設,今廢。舊縣城內二所早廢。東門外一所習賢里四所,一在新寨,一在棉內,一在張倉,一在竹員。由義里三所,一在下葛,一在古溪,一在湖山。永豐里三所,一在荊山,一在大田,一在和溪。居仁里三所,一在馬坪,一在車田,一在西山。歸德里三所,一在橋南,一在五峰,一在鴈塔,今俱廢學田。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姚啟聖、知縣張倬捐俸置。

學田共二十一畝八分,邑人張天奎捐田園二十一畝五分,以為士子科舉之費。古田州園七十三畝七分四釐一毫,充入學修理之費。俱坐落南河。康熙三十五年,教諭林芝清出以為祭祀之費。

漳平縣儒學 在縣治右。成化七年,同知蔣濬、知縣陳栗建。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

堂左右為夾室、神廚、神庫,堂後為教諭、訓導廨。櫺星門之內為泮池及文昌祠,右為宰牲房,左為學門。十六年,知縣李斌鑿石砌築泮池。正德五年,知縣汪淳重建明倫堂及左右夾室,莆人尚書林俊為「記。」 七年,重建大成殿。嘉靖元年,署印照磨傅=修櫺星門,易以石柱。二年,署印經歷沈松、主簿周全相繼修。二十六年,東齋兩廡及各舍壞,署縣主簿朱召修。隆慶五年,知縣章述重修。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傅文勛重修。萬曆四十六年,知縣彭圾修。崇禎十一年,教諭何九雲建祭器庫於廟右,藏聖賢像於廟左。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震陽改泮池於櫺星門內。

改後登科者二,擢第者一人。二十二年,知縣查繼純、督學丁蕙各捐俸重建,查尋改任。二十三年,知縣楊于蕃捐俸續成之。

書院

「心源精舍 」 ,在縣治東南隅,曾廓齋建。廓齋受學於湛甘泉、陳白沙,其學簡易直截,不為支蔓,務歸原本,與諸生講究,自晨至夕,亹亹不倦。有

《心源問辨錄》
乃與諸生相質証者平自布衣而

[编辑]

「《廓齋》繼起。」 化導人心,風俗於是丕變。

平和縣儒學 在縣治南門內。正德十四年設縣時,南靖知縣施祥建。明倫堂在大成殿之後,左右列齋舍。殿前為兩廡、戟門南為泮池,有祭器庫、宰牲所。嘉靖二十三年廟宇傾頹,知縣趙進、邑博廖瑚重建。二十七年,知縣謝明德修。萬曆二十一年,教諭黎憲臣修明倫堂,增高三尺,更闢左右二門,附以廂房。門內二齋,東曰「崇正學」 ,西曰「育賢才」 ,堂北為「尊經閣」 ,堂東為教諭齋。後因設訓導,乃建二齋於殿之西北。三十八年,知縣黃應明移建於殿之西南。四十五年,知縣陳復初、訓導章崇正重修。崇禎六年,明倫堂傾圮,知縣王立準、教諭陳奎輝重新。

皇清順治十八年,署縣王孫樞重修。康熙二十年知。

縣金鏞、教諭艾日華重修。三十一年,教諭劉運昇倡率紳衿重修。

義學 :現在建設未就,暫以朱子祠為之。學田 :明萬曆六年,知縣楊守一捐銀六十兩,買民曾進附郭田七畝四分零,每年徵收租粟二十八石,以賑給貧生。

詔安縣儒學 在縣治前。明嘉靖十年,通判陳賢建。前為

文廟後為饌堂。堂之東西、為教官廨。明倫堂之兩

廊,為齋及號房十有八間。外為大門,門之內石衢若干丈,知縣吳桂砌築。廟之東西為兩廡,廡盡處為戟門,外為櫺星門,又外為泮池,池上有橋。橋之外舊無垣,教諭徐商始合廟與學而圍之。二十二年,知縣廖暹重修。二十七年,垣壞,同知龍遂更築之,又合灰與土築明倫堂,置几榻若干件,廟學改觀。隆慶五年,知縣陳素蘊復拓泮池垣而大之,浚池加深,環以石闌,立三坊:中曰「文明」 ,左曰「崇正學」 ,右曰「育賢才。」 萬曆間,知縣黃元立重修,改泮池,又改崇正學、育賢才二坊為「騰蛟、起鳳坊。」 崇禎間,又建石坊於學宮之東,扁曰「儒林。」

皇清順治十一年被寇燬正殿啟聖祠,僅蔽風雨十

六年,知縣歐陽《明憲》捐俸力倡。至康熙七、八年,殿廡諸工,始有次第。十七年,知縣趙國楨繼修。四十三年,大殿棟梁歲久蠹朽,幾不可支。教諭黃金榜、訓導周邦憲大集諸生,白之縣令,乃議興建,約費五百餘金,皆紳衿所捐助者。廟貌煥然一新。

義學 一在署南。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秦炯就公衙門為義學,捐俸延師,以教貧民子弟。又四十五年,知縣蕭永域於城內設立蒙館二所、經館一所。

舊社學 一在二、三都,一在四都,一在五都。《縣冊》云:一在東門廟,一在南門廟,一在港尾廟,一在真君亭。又有舊義學,明永樂初鄉人許伯壽建,以教鄉之子弟,在縣北新安村。其後許氏子孫嘗世修之,今廢。

新成書院 在縣北門舊內,為「老子宮。」 嘉靖間,知縣吳桂改建。

學田 :「一、六峒田租原額六十七石,每石定價二錢,共徵銀一十三兩四錢。每年內除四兩為文昌祭費,後因崩壞,只實解縣銀八兩九錢。近奉文撥龍溪縣銀五兩,湊本田租一十三兩九錢二分四釐,改給廩生。一、二都龍眼樹下田租原額十石,每石定價銀二錢二分。後崩壞,只存租五石二斗。內除五斗九升納官」 外,實收租四石六斗有奇,折租銀一兩五分,分兩齋貯用。一

九侯巖田租原額四十七石,每年追粟四十一石,每石價銀四錢,今止收粟一十二石,分兩齋貯用。一、東溪石頭鋪店,舊載二十七間,每間定稅二錢,今存十五間。又東嶽廟後五間,每年收取屋稅,俱分兩齋貯用。一、本學前後左右地稅以及園、山塘等稅,共銀九兩六錢。一、懸鐘江稅二兩金棘灣江稅一兩二錢;懸《鐘渡》稅銀四兩,「《石馬渡》稅銀三兩」 ,今止存懸鐘江稅銀二兩,餘俱廢。

新增學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銀五十兩買置。

學田:一在岑頭後坑,受種七斗,年科租七石。一在胡厝車後溪,受種六斗,年科租六石。二處共納官米八斗四升,餘存學以給貧生。一、訓導鄭佺捐俸二十兩,買東嶽廟後及橋頭關帝廟左店地六間,年收租銀三兩,以供祀文昌、魁星之費。

海澄縣儒學 在九都城中。隆慶元年,知府唐九德建。明倫堂一座,東西二齋。中月臺、甬道、兩廊。號舍五間,儀門三間。省牲所一間,在二門外。西大門一間。泮池一所,在大門前。教諭廨二座,訓導廨二座,俱在儒學左。廟在儒學右,東西廡各五間。櫺星門三間。萬曆三十一年八月五日海漲,宮牆圮壞。次年,知縣姚芝蘭重修。天啟二年易土以石。崇禎五年,知縣梁兆陽重建殿廡。

皇清順治四年兵燬。康熙十年教諭李岱率諸生請

於知縣王緯鳩工構造,殿堂始就,而甲寅變作後,張、許二學博繼成之。三十年,邑人總兵柯彩、提督許貞各捐貲重建啟聖祠、明倫堂及名宦、鄉賢祠。邑庠士陳偉、寅亮、宏都各捐貲助築泮池。其教諭、訓導廨,俱未遑起蓋。

義學 在文昌閣之後,共五間。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陳世儀建,延師以教民間子弟。

清漳書院 在九都儒學前之右。隆慶元年,知府唐九德、同知鄧士元建。今廢。

學田 明知縣姚芝蘭置田三石九斗,計三十二畝,歲取粟百石有奇。一新渡官津,年稅銀二兩;一邑東北城下官河,年稅一兩五錢,以供學費,以給貧生。邑人提學御史柯挺「為之記。」 《新增學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銀五十兩置田。

一石六斗,納正供銀一兩五分零,其餘以給貧生。

寧洋縣儒學 。明隆慶三年正月,知縣董良佐、教諭利灌、訓導鞏立中共謀建於縣署之右。中為廟,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中為敬一亭,前為泮池,上有橋,橋外為櫺星門。廟右為啟聖祠,祠右為明倫堂。堂前為儀門,為大門,旁翼為號舍十二間。」 教諭、訓導廨俱聯於明倫堂之右。萬曆二年,知縣鄧于蕃詳請改建。

皇清康熙五十二年春,久雨,宮牆圮塌。知縣王登賢

捐俸重建,改櫺星門紅牆增高三尺,泮池鑿深三尺。又修明倫堂及東、西兩齋。

義學 一在文昌宮前。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沈荃設。延宿儒為師,仍置田以為師資之費。又於城外鄉村聚處建立四所。

舊社學 。明知縣楊繼時於縣南構屋一廛,上列魁文,下供大士像。其後民間移香寮、《觀音》祀其中,而社學廢矣。萬曆十七年,知縣王澄于周公祠之左建屋數椽為社學,而師資兩缺,未見生徒聚焉。其各鄉社學止有七所:嶺兜一、黃土坪一。請幫助識別此字。口,一水口,一林口,一南坑,一洪沙口,一武陵社學即佛堂地而改為之。「麗澤齋」在文公祠之東,諸生嘗聚處講習焉。

豫章書院 在永寧里。請幫助識別此字。口。宋儒羅從彥祖居,今子孫在焉。

鍾靈書院 在南壇右,知縣鄧干蕃建。置田五十束在院側。今院廢,田歸縣學為《公費》。

共學書院 :在城內文昌宮前。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沈荃建。

學田 田一十八畝七分八釐,在西溪馬家山等處。歷年租粟折銀七兩一錢五分三釐。內扣除納糧外,實徵銀五兩八錢。歲久迷失。今止存赤水坑、南壇口、石寮嶺兜四處,年徵銀三兩七錢一分。崇禎壬午年,鄉掾蘇文龍將西門外魚池三口俱充入學,年徵池稅銀一兩。

新增學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銀四十兩買溪。

口拱橋頭田一百束,孟坪上洋田七十束,共計八畝五分。又知縣王時泰捐銀一十五兩置買。

謝田竹林坂田五十束,計共二畝,永為學田。學中立碑記。

興賢莊 知縣許祚遠,蒞任六載,惠政愛民。五十一年內陞,士民投櫃以助資斧,令卻不受,命紳衿耆老領置產業,名曰《興賢莊》,以為士子賓興之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