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2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七

  武昌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卷

武昌府部彙考七[编辑]

武昌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江夏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五里中和門外。社稷壇 在城北五里。

邑厲壇 在武勝門外五里。

城隍廟 在府治前黃鵠山麓,祀晉車騎將軍焦明。明。景泰二年,知府刁正建縣,移縣署儀門外西。

旗纛廟 在山川壇右

關帝廟 :一在長街,撫院林天擎建。一在小東門內,為水口關帝廟。一在郊天臺,為卓刀泉關帝廟。

三義廟 在縣西南。祀漢昭烈帝、關公、張公。東嶽泰山廟 在東門外。

《張王廟 》祀唐張雎陽,市中,不一其所。

岳王廟 一在縣東五里旌忠坊,祀宋岳飛保護上游有功。乾道六年,建廟于鄂,賜今額。嘉定中,追封鄂王。知鄂州羅願,以父汝楫為侍御史時常附秦檜,畏飛,不敢入廟。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再拜,卒於像前。人謂飛之恨不釋。明正德十年,布政司周季鳳即舊將臺驛址重建。大學士楊廷和《記》云:「廟有柏數株」 ,其一稍迫前簷,萬曆丙申將葺拜臺而礙,一夕雷震柏死,拜臺始成。一在賓陽門青草坡,萬曆中巡撫李維楨建。

古三皇廟 ,相傳孟恭武之所建,在孟城。潘濬有記,見《藝文志》。

陶侃廟 在縣西,晉咸康中建,有碑刻,見《邑藝文志》。

宋大憲廟 在縣西南明月橋左。其神漢宋無忌為火精。唐牛僧孺立廟祀之,以禳火災。唐韋建,除武昌軍節度使。夢一朱衣道人,從者數十,詣韋曰:「公將鎮鄂,僕所居頹毀,非公不能葺治。」 及至,訪無忌廟,其像即夢中所見,遂新之。宋知州王信、明知府冒政重修。

陸大憲廟 陸賈使南粵,至江夏而亡,郡人立廟縣西南祀之。

橫江王廟 在文昌門內,沿稱「祖廟。」 明洪武中敕建。

江東廟 「吳王孫權破黃祖於沙羨,建都武昌,有德於世,祀不絕。」

廣惠廟 在竹簰門外,舊名「順濟龍王廟。」 宋淳熙間,禱雨靈應,賜今額。

普應廟 在竹簰門外,舊名「三公廟。」 祀伍子胥、范蠡、馬援。

洞庭廟 「明萬曆己未建。」

十大王廟 在縣治內

蔣王廟 在縣東,祀金陵蔣山之神。

五顯廟 在貢院側。每大比入闈,士子無不祀祭,相傳「專司文場。」

晏公廟 在南門外。公諱戍仔,宋末清江鎮人,入元為文錦局,敕平浪侯。明永樂中,楚王建。蒲圻大王廟 在布政司前鼓樓西。據《蒲圻志雜紀》,江南溧陽有楚菩提大王廟,或傳之誤也。《稽神錄》及《棲霞寺碑》,皆云「神為靳尚,以讒譴為蟒,後受菩提戒」 云。

雙柏廟 在後府街

孝感祠 祀孝子孟宗,在城東二里。

魯子敬祠 在城西江邊。

周公瑾祠 在料鈔廠右。

周子祠 在武勝門內,祀宋濂溪先生。

雙孝祠 順治間,知縣黃雲會建,在縣學內,祀孟司空宗、黃尚書香。

文昌祠 一在明月橋,一在府學,一在縣學啟聖祠側,後傾圮。訓導魯錄倡建。

「四賢祠 」 在賓陽門內,祠周、朱、二程并王陽明先生。

忠義祠 在縣北。宋建炎間,金兵渡江,郡守李宜固守,民賴以安。後為賊所擄,投僧寺,僧疑而殺之。百姓傷感,為立祠祀焉。

表忠祠 祀明建文死難四臣,安陸姚公善、應城樊公士信、襄陽廖公昇、沅州周公拱元,都憲徐學謨有記。

馮大憲祠 明萬曆間,稅璫陳奉剝虐士民,巡道馮應京命健卒縛璫,使投之江。後為璫奏被逮,泣送江干者數千人,故立祠,至今祀焉。明提學竇子偁有記。

忠節祠 在長街

皇清祀左都督徐勇以「勇隨征湖南死難;贈太子太」

三忠祠 祀楚三閭大夫屈原、漢長沙傅賈誼,唐工部杜甫,明提學高世泰建。

痘母祠 在金華山陰。明馬傳道、丘履嘉建,總督羅繡錦、巡撫張朝珍重修,庠生劉純臣捐基創建。

武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二壇俱明洪武初知縣謝叔賓建。隆慶六年知縣李有朋重修,今俱廢。邑厲壇 在縣北。明洪武初知縣謝叔賓建。鄉厲壇 每鄉各立一所。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知縣孟吉建。成化元年,通判王蔓修。嘉靖十三年主簿閻瀾重修。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鹿兆圖重修。

土穀神廟 :每鄉各立一所。

龍王廟 ,去縣南一百二十里,在賢庾鄉揚哲岸山巔。

東嶽廟 在縣西北,一在金牛鎮,宋、元古像猶存。

張睢陽廟 在神山鄉葛店,宋時建。

瘟司廟 在縣東。成化間重建。

二郎廟 在縣東孝感坊。

鳳山廟 :在縣東三十里鳳山之巔。香火最為繁盛。

蘇文忠公廟 在寒溪寺東。宋知縣段震午建,今廢。

吳大帝廟 在縣西門外教場前。

陶太尉廟 在縣東北。咸寧初立,祀陶侃,後為「晏公廟。」

大姥廟 在樊山南,舊名樊姥廟。《水經註》云:「孫權獵山下,將夕時,一姥問曰:『獵何得』?」 曰:「『得豹』。姥曰:『何不立豹尾』?」 忽不見。權以天子鹵簿中後屬車,建豹尾於道路,事應在此,故為立廟。

龍巢廟 在縣西七十里永福鄉。

虯塘廟 在虯山下。《舊經》云:「開成中,邑佐黃基夢一姥問曰:『我樊姥也,有女未嫁,幸伊為媒嫁之』。」 黃視虯塘神未有室,備禮嫁焉。

彭塘廟 在縣東三十里麻陽。下馬步廟 在梁子湖上。按前世,嘗以仲月祭馬步之神,為災害馬者於祭用剛日。今以五月五日競渡,祭享於廟。

龍王廟 在燕磯縣東三十里,大江濱。

鼉龍廟 在縣東二十里。曹若參建。

關公廟 ,在飯羅山,縣南一百二十里。

韓公祠 在城隍廟左。士民建,祀韓侯相祠。現存。

潞公祠 在縣北樊山下。黃州司空以平陽翼萬戶統軍收捕山寇,樊口遇賊,舟覆而沒,封潞國公。祠久廢。

菊逸先生祠 在明倫堂左,知縣姚智立,今廢。鄒公祠 邑人公建,祀鄒侯逢吉。

忠節祠 在縣西,祀唐真源令張巡,今廢。一在金牛鎮,明嘉靖時,宋元古像猶存。

楓口祠 在邑東三十里烏龜嶺下。邑庠生孟振祖、王家臣、耆賓何覺非重修。

東皋祠 在縣南,祀義勇武安王。舊廟基在今壟巔,歲旱禱必雨,市人共迎之白花橋側,後傾圮。明嘉靖間,教諭朱瓚建祠舁,其神乘之。至今靈感異常。

汪公祠 即鳳臺書院。明嘉靖間,知縣諶謙、教諭朱瓚、生員陳善建,祠祀汪矦璽。黃文獻公祠 在西山後。宋縣令朱蕘建,今廢。趙忠顯公祠 在縣西吉祥寺側。宋建炎初,宣撫張復奏立廟,賜額「忠顯。」 慶元乙卯,知縣胡朝穎以田五十畝奉祀。元末兵廢,後建為浴佛庵。今亦廢。

三賢祠 在縣西,祀陶公侃、陶公潛、元公結。宋寶慶間,知縣段震午建,後廢。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熊登同士民重建。

陳文忠公祠 在儒學東。元祐五年立,祀陳公天祥,久廢。

黃、劉二公祠 金牛鎮士民建。祀黃侯應龍、劉侯曰淑。

嘉魚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舊在縣西,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縣令王孔昭遷於今所,即會真觀舊址。正統九年重修,後圮。至順治八年,輪奐一新。

關王廟 舊在縣東。明永樂三年,縣尹冉通遷置東嶺之上。今廢。

東岳廟 在縣東門外

張王廟 在縣東北里許,即沙陽寺址。明洪武十二年,縣尹吳啟文建,歲久傾圮。正統十三年重修。至明季,則並祀關帝、岳武穆為「三忠祠。」 今仍其舊。

吳王廟 在縣西南九十里石頭口赤壁山右。祀孫權。

五通廟 在縣東東嶺上。創始無考,今廢。梅山龍王廟 ,在楊藥洞口。創始無考。歲旱,入洞取水,祈雨有應。正統十四年重建。

六溪口龍王廟 ,元建,洪武十六年重修。許真君廟 在大岩山。真君名遜,字敬之,南昌人。初為旌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尋棄官。得異人術,周游江湖,悉斬蛟蜃,以除民害。年一百三十六,舉家飛昇。宋封「妙濟真君」 ,故所過皆祀之。

文昌祠 一在儒學儀門之東,一在法華寺山門之西。

「西嶽行祠 」 舊在西郊長堤傍,今遷於龍津橋內龍潭山麓。

吳王行祠 在縣西南八十里。地名「界石」 ,明洪武八年,徐福建。

東嶽行祠 在縣東三十里。元建,後廢。洪武二十二年,陶得成重建。明季邑人遷於縣治東郊外二里許。

關夫子祠 在分司舊址。

丁公祠 一在六溪口。感應異常,官商往來,必誠禱致祭。一在縣城水西門內。一在灌磯之麓,丁家池之上。

岳公祠 又為「岳公樓」 ,居縣治中,其下門衢四達,為市民貿易之所。

葛公祠 在縣東十里河泊磯山頂。祀縣尹任公中選。

蒲圻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北

東岳廟 一在五岳觀,一在縣西新店鎮。吳王廟 在西門外,祀三國吳王仲謀。邑人廖道南題曰「瑤圃廟。」 遞年眾姓修理。

通天明王廟 :在北門內。

皇清順治十四年重建。

五顯廟 在社。壇一在車埠鎮。

侯王廟 在仙雲觀下。祀魯公子敬、呂公子明、陸公伯言。

天妃廟 在河北龍翔山右,祀臨水夫人。

皇清順治中重建。一在官塘驛旁。明景泰三年,藩憲

劉重建。崇禎四年,知縣林增《志》復修。

王墩廟 在大田畈內。祀三顏公,明知縣曾栻死難之所,今圮。

龍王廟 在縣南荊泉山。

關帝祠 在縣北門內

顏忠烈祠 在縣南二十里白石山,祀顏公清臣、顏公昕與顏公允臧。元至元間,監縣帖木兒建。一在南關城外,一在縣治忠孝坊。

張忠烈祠 在縣治東積慶坊,祀張雎陽。明崇禎四年,知縣林增志創建。一在五嶽觀左,邑人謝師啟建。一在縣北五十里神山。

文昌祠 在東門內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任愬昉建。九年,知縣張圻隆增。

葛仙祠 在丫髻山,祀葛稚川。

黃霸祠 在黃霸山,近神山。

宣公祠 在盤石湖堤上。以修堤濟民,祀邑侯宣公大勳。

咸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一里金山之陽。洪武八年立。天順四年,知縣陳灝重建。正德中,知縣丘魁重建。

社稷壇 在縣西半里西河寺山之後。

邑厲壇舊 在縣西北五里隔河,弘治中,知縣施達遷近北門外,後復遷於東高山之下鄉。厲壇 每都一所。

鄉社壇 每鄉一所

城隍廟 在縣市後街南。明宣德中,知縣謝伸重修。正德知縣王介修。崇禎中,知縣孟良範重修。康熙間,知縣何廷韜再修。

關帝廟 在縣東一里東嶽廟之右。知縣陳灝建。崇禎丁丑,游擊劉承蔭平峽山賊神陰祐之,因重修焉。

朱老廟 一云朱牢廟,在羅家渡。相傳其神初為本縣牢吏,午節夜歸,聞鬼語將疫,散毒井中。公欲救之,恐詰朝語人不信,不若以身投井死,晨自無汲者。後起屍,毒氣所觸,唇若烏啄。至今午節祀之以御疫。一云:元末為獄卒,能以巫術療病,常手執珓杯,以口呵之,遂著口不可脫,自云死作衙門土地。元兵變,遷縣治於廟後。今廟其衙門也。康熙七年,建新廟於北門。

玉皇廟 舊在東峰之下,知縣陳灝建。天啟中,改建於西河寺後。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遷建寺前。

吳王廟 在馬驛姜家巷內。

皁角廟 在縣治東。祀五顯之神,以傍多皁角樹,故名。于中又有所謂「樂王」 者,荊楚故俗謂神酷好音樂,鄉人有疾,輒於廟中酬賽,覷福、擊金、伐鼓、歌舞傀儡以樂神。

東嶽廟 在縣治東一里。正統中,知縣龐端建。康熙六年,知縣何廷韜重修。

洞庭廟 在上七都白公潭。祀洞庭君。柳毅舟過斧頭湖必祭之。

張中丞廟 在資福寺左,祀張雎陽。

文昌祠 在儒學大成門東,明景泰間建,今廢。《崇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桃花橋畔。社稷壇 在西門外城隍廟前。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義城橋左。

張君壇 在縣北五里桃花洞下,有桃坪、朱砂橋。壇臨雋水,世傳張仙人修煉飛昇于此,繞壇皆清泉怪石。

城隍廟 在西關外。景泰七年焦𤣱重建。關帝廟 在邑西南二百步。邑人嚴真常建。廖將軍廟 在邑西。為廖忠昆季立。

吳王廟 在縣西北朝京門外百步。俗謂神乃孫權也,曾僭帝,五代楊行密竊據江南,號吳,曾易「唐年」 為宗。楊行密卒,子隆演嗣,追尊父為孝武王。楊溥僭號,又追尊孝武帝。泰定中,主簿吳秀重建,今廢為南城苦竹祠。吳王,即行密也,惟吳城港吳王為孫權。

太尉廟 在北門外。祀張巡、許遠、劉景韶,今為「景祐祠。」

普應廟 在東郭廣德觀左,祀周公瑜,今廢。「伏波廟 」 ,祀漢馬援,又云葛洪。

高真祠 在懸治西百步。周應中移置新城,今復修。

忠顯祠 在縣東南城上。祀宋令李涓。靖康之難,與敵戰死。邑人立祠祀之。

「司空祠 。」 即溫遷約之子崇禮也。墓在邑西七十里靈塘之源,今廢。

王侯祠 在喦頭寺。侯諱溉,嘗復寺田,與丞相李綱並祀。王炎《記》。

群賢祠 在北門內,祀歷任賢侯。

乖厓祠 在美美亭畔,民思其德而祀之也。嘉靖間,易「貞元」 ,徙縣治東。吳懽復祀北峰亭,後又祀於分司右,與龐家巷口對。

周侯祠 、杜侯祠 俱在石梘堰山麓,《通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半里。俱洪武初知縣馬極設立。

城隍廟 在縣西南百步。

關帝廟 在縣東南一里朝宗橋畔。萬曆十五年,僧海清重修。

東嶽廟 在縣西南九峰山。正統間,鄉民續朝貴重修。

三皇廟 在縣西南半里,今廢。

五顯廟 在東嶽廟右。天順四年,黃裳募修。成化十七年,楊允升復建。

三公廟 在縣南百步秀水之滸。祀會澤慈濟侯蕭公顯閏、廣利侯赤山、威潤昭惠侯葛翁。

廖將軍廟 下太里之茹山,祀邑人廖忠。吳王廟 在縣東秀水之右團山上。

主簿廟 在縣南錫山之陰。舊傳,主簿柳姓採礦,穴崩,官夫俱陷。後雷雨大作,擁出其尸如生。立廟祀之。

舍人廟 去主簿廟一里。相傳即主簿督礦,舍人亦卒于山,立廟祀之。

丁公廟 在縣北半里拱北橋西。

文昌祠 舊在縣北門,萬曆二十二年,知縣趙廷儼迎入青陽書院,祀之。

興國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西。

社稷壇 在州西

邑厲壇 在州北

城隍廟 在州治東

旗纛廟 在州西二里許。

東嶽廟 在州西北

龍王廟 在州東南三十里。

石使君廟 在州西南百餘步。西山之頂,始於唐開元季,今廢。

吳僕射廟 在州西過湖十里。

五侯廟 在東山之巔

昭明太子廟 ,在州西一百步。

高山廟 在州北六十里下千秋鄉。世傳吳王祀孫策。

敕賜九龍太子廟 在州西北蟠龍山。

陸宣公廟 去州南四十里,地名劉婆市。市苦酒稅,宣公出使,道經其家,謂當奏除,歲餘得免。民立廟祀之。

關王廟 :在大東門內。

岳王廟 在大西門內,祀于三太尉前殿。張王廟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

江山祠 在大南門內

文昌祠 在大東門內

廣惠祠 在州治西北,宋嘉定中建,今廢。昭勇祠 在富池鎮,祀吳甘寧。

疊山祠 在州治東二里謝公墩,祀宋疊山先生。

三賢祠 在疊山祠右,祀蘇東坡、黃魯直、王龜齡三先生。

大冶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

東嶽廟 在縣東半里

龍潭廟 又名「晏公廟」 ,又名「水府祠」 ,在縣西龍潭墈。

岳王廟 在金山上

講堂廟 在縣西南二十里。祀田氏三太尉神。見《方外》。

荊王廟 在保安鎮。祀漢劉賈。

司徒廟 在宮台里。《舊傳》漢司徒王允。

「太子劉封廟 」 在靈峰山,唐敕賜。

關帝祠 在採芹橋左

張王祠 在五家嘴

五顯祠 在縣大堂右

呂公祠 在縣北關外,祀文簡公調陽。

萬止齋祠 在城隍廟左。

文昌閣 《在青龍山》。

通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三里。知縣張世涵改建於縣西北羅阜山麓。

社稷壇 在縣西南一里。後改建於縣南翠屏山麓。

邑厲壇 在縣西北半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宣德二年,知縣劉剛、弘治間,知縣閔元相繼重修。

關帝廟 在縣西半里。明萬曆五年,知縣宋承殷建,都御史劉景韶《記》。

三閭大夫祠 在通津橋南。元延祐五年戊午秋七月,加封三閭大夫屈原為「忠節清烈公。」 舊建正殿,明嘉靖庚子朱侍郎重建。

伏波祠 在縣治內

文昌閣 在縣治東關外,明萬曆年間建。奎光閣 在縣治西關外。

寺觀附[编辑]

本府。江夏縣附郭。

長春寺 ,楚廢藩後,古黃龍祖師道場。左有龍池,其泉有二十四孔,俱以石板覆之。明洪武末,二蛟起,開二孔至。

皇清初,廢圮驛鹽道,余三汲新之,更名「黃龍寺。」

鐵佛寺 在文昌門內,舊名「報思。」 梁天監中,邵陵王捨宅建。唐天寶中,有紅白二蜘蛛出入寺井為祟,鑄鐵佛鎮之。癸未兵燹。

皇清順治中,總督祖澤遠鼎建,巡撫劉兆麟建《藏經》。

閣於中

龍華寺 在賓陽門內。明成化丁卯賜額「寧湖寺 。」 在明月橋北。有水怪。唐廣德間建寺鎮之。

頭陀寺 在黃鵠磯邊。齊王筠《記》云:「觀音閣枕黃鵠磯,相傳即頭陀寺也。」 明末火。

皇清初重建,魏廷謨有《記》。

寶通寺 ,即洪山寺。唐寶曆中,靈濟慈忍禪師自隨州大洪斷足移此。宋副使孟珙、都統張順重修,明楚昭王增修,莊王、靖王請賜金額。寺後有七層寶塔,在山腰東岩、洪山之東。

正覺寺 ,在府街後,明荊州惠藩建,楚武岡王額。

九峰寺 在城東五十里,明洪武初,楚昭王為僧無念建。

鸚鵡寺 在城東南里許。相傳即黃祖殺禰衡處。少保郭正域有傳。

修靜寺 相傳李北海宅。

小塔寺 ,古興福寺,隋仁壽間建,今重修。靈山寺 ,漢明帝時馬師建。元至正間,雲岩志公繼之。

南巖寺 在鴿子山南,廬州知府聶源有記。白水寺 ,在依仁里,土名「萬壽山」 ,唐時建鹿泉寺 ,相傳曾有白鹿跑泉於山陽,泉湧沸不涸。

靈泉寺 在靈泉山,楚昭王寢山後產茶,與九峰同。寺右有泉,四時不涸。

金雞寺 ,在六老山巒。

雲隱寺 俗名「青林寺。」

慈雲寺 在八分山中,前有龍湫。

迴龍寺 ,在金口鎮北,背山朝江,山水壯勝。清淨寺 ,在望山門內。創於唐貞觀,修於明宣德。洪武八年,有御製《聖號百字碑》。

圓通寺 ,在靈泉山外。

樂山寺 在八分山東麓。

萬壽寺 ,在八分山西澗中一里許,有石洞,洞中有石像,高一丈許。

《武當宮 》,在黃鵠山下,平湖門內,宮闕莊嚴。《延福宮 ,在賓陽門》內。

長春觀 在賓陽門外,每歲迎春於此。

鐵祖師觀 ,在文昌門內,祀真武之神也。真武觀 在九峰入山第一峰下。楚昭王世子巴陵王卒,卜葬此山。掘井不三尺,雷雨忽作,從窟中得石刻真武二將,綠苔斑駁。王異之,建為真武觀。

青真觀 即孟城「真武廟」 ,在縣北十里。

白鶴觀 在賓陽門外白鶴山麓。

玉虛觀 明洪武中,道士簡志和建。

「玉皇閣 」 ,在高觀,山東巡撫張朝珍建。

西菴 ,在洪山寺西。無念師開基太初,師搆室興隆菴 ,在靈泉山南。

《種德菴 》在武勝門外三里江邊。

旃檀林 在武勝門外大堤口。

武昌縣

荊陂寺 在縣南百二十里賢庾鄉。

《現龍寺 》寺側澗底多細石,足玩。

惠寶寺 在縣東,孫亮潘夫人建。梁邵陵王蕭綸撰碑,今廢。

無相寺 在樊山間。《舊經》云:「梁邵陵王蕭綸建。」 永明四年,樂平王移寺于澗飲寺基上,為樂平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

永豐寺 在賢庾鄉帥家。廩生孟萬生耆賓楊少溪建。

寧國寺 在金牛鎮,唐大曆四年建,宋祥符初改今名。元結《惠公禪居表》云:「入湧溪八九里,虯山之陽,即惠公禪居。」 而碑本作虯山,當以此碑為正。

報恩寺 在縣東,舊名「報恩光孝禪林。」 唐廣德間,僧無為開創。明洪武十三年,僧惠源重建,後燬。萬曆間,孟蓮湖重建。今廢。

新嘉寺 在神山鄉,唐建。

西山寺 在縣西,舊名「資福寺。」 晉太元間,遠公祖師開建。

寒溪寺 ,舊名資聖禪寺。晉陶侃得金像於海上,初送寒溪,即此。

香佛寺 ,在賢庚湖上,負山臨水。

皇清康熙壬子,廩生孟進同士民重修。

華容寺 在縣西六十里華容市,舊名禪林寺。唐貞觀中,菴前有藤纏木,僧惠光每見病鼠無毛,沿木而食,半月毛生。後太宗有疾,僧因採藤以進,服之而愈,賜予甚厚。惠光求歸,詔于本處建寺居之,曰「禪林寺。」 開元二十五年建。世傳武昌無楠木,一夕江水飄至大栰,因為殿。殿中有石刻舊經及梁武陵王《華容寺碑》。「元和中,馬祖師重建。後毀於兵。洪武元年,普銘重修。」 今名覺華寺。

永興寺 ,去縣一百二十里,在賢庾鄉童家。斗山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狀若覆斗,故名。唐中和中,僧智超建,後燬。明成化二年再建。懷恩寺 在縣西神山鄉。唐元和間南嶽讓禪師建,後廢。明洪武三年僧惠源重建。明季田連璧等修。

妙喜寺 宋泰始間建,後廢。明洪武二十年,僧永景重建。

皇清僧本開重修。

吉祥寺 在縣西五里。寺側有敕賜《趙忠顯公祠》,久廢。

洪山寺 在縣東。宋紹定間建,今廢。

碧雲寺 在神山鄉白滸嶺,宋建。

鳳鳴寺 在縣東二里,即鳳臺書院。

雷山寺 在縣西樊口。故老相傳,「雷氏捨宅為之」 ,故名。

清峰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符石鄉仙人山。靈溪觀 ,在靈溪。雷氏《武昌記》:「吳介像昇仙之地。」 有鶴籠橋、仙人沼、煉丹井、飛泉石。後橋為雷震,有篆文曰「神仙廣濟之橋。」 時人築壇觀,名曰靈溪。《舊經》云:禎明元年建,道士許慶長皆於此上昇。有萊悟真,開成二年七月二十七日亦上昇。黃巢之難,觀廢。大中祥符七年重建。有昭龍山、禮斗石、聰泉二仙人塘,九曲洞仙人壇,臨水石仙人橋,建炎四年毀。按:介像至武昌,吳主號為「介君」 ,為起宅,以御帳給之。

仙靈觀 ,在縣西三十步。建炎間焚燬,淳熙三年創于馬蹟鄉,十三年復移舊基。

仙雲觀 在縣東,本崇真道院,宋淳熙間改,今廢。

斗牛觀 在縣西九十里葛店鎮南。

元妙觀 在縣西,本仙雲觀。宋嘉定十五年,改為天慶,後名「元妙。」 有梓潼閣,今久廢。

紫微觀 在縣南一百里金牛鎮。宋乾道間重建,今廢。

妙門觀 ,在金牛鎮西。本「潛山」 ,舊額,「端平元年建」 ,今廢。

安福院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明頭山中。景德元年建。

羅漢院 在縣西,臨江陶太尉宅,今廢。

泗洲院 在縣南金牛鎮,唐上元間建。初名「昌化」 ,宋改今名。

遵勝院 在縣內一百六十里。咸平初建。龍泉院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院東有水曰「龍泉」 ,旱禱立應。

報恩院 即北山寺,在縣南一百七十里,景德間鐘猶存。

禪穹院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馬祖禪師居此。妙勝院 ,在縣南九十里。咸平初建。

永壽院 即隱龍寺,在縣南一百四十里,宋祥符初建。產蛟。當科年即起。庚子起九十條,戊午起十二條。今扁曰「永隆。」

花園院 在縣南。本吳西苑園基,亦名「瓜圻」 ,今廢。

靈山院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唐光化間建,有鐵觀音像。貞觀二年,上陽衛賞之女沉疾,藥石莫愈。有遊客教食狸肉,賞與獵者羅之林麓間,遇狸透縮而入穴,探穴得像,遂迎疾愈。賞欲置像他處,舁者莫能舉。至靈山迎像,若舉毛然。臨川陳貽粹記。

黃田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東晉己卯建。昌樂院 ,在縣南六里。建安二十五年,孫權作寺。宋初廢其地為武昌鎮。

新安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明嘉靖間毀。積善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舊蘆洲江岸水囓院圮,紹興十五年敕建,今廢。遺址與赤土磯相近。

寶寧院 在縣東一百八十步。世傳孫吳建都時立,今廢。

觀音院 在縣西一百里。有湧池石、「觀音禮拜石。」 紹聖間鐫記,今廢。

烏庵 在縣西南二十里。

長春庵 在縣東三十里。

樂道庵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水月庵 在仙堂山頂

天龍庵 在東南十里

石龍庵 在縣東三十里。

嘉魚縣

法華寺 在縣西南一里許。宋建隆三年立。至正壬辰遭兵燹。洪武元年,僧法壽重建。十五年,設為僧會司。二十三年災。二十七年,僧法慧復立。正統九年,僧會志新始建佛殿。

靜寶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元時建。明再建佛殿,中有石塔云名僧紹忠。守戒行修,數年不食煙火。常乘白馬,無轡,有黑犬,每隨出入,必前引馬,僧趺坐,犬即側臥。後入塔,端坐而卒。號「懶狗祖師。」 至今肉身猶存。

熟湖寺 在縣東,宋開寶間建。

紫霞觀 在白雲山嶺

大崖觀 在縣西南四十里九壟山,元時建。會真觀 在縣東南里許。宋咸淳間建。今為城隍廟。

「真武觀 」 ,有二,一在鳳凰山,一在北門外,《蒲圻縣》。

觀音寺 在方橋團。前有擂鼓峰,右有穿山洞。邑人黃錦讀書於此,離城二十五里。嘉靖間,僧應利建。萬曆四十八年,僧性覺重修。順治十七年,僧海濟募修。

金臺寺 在縣治金臺岡下。唐貞觀時修建。掘土得石,有「金臺」 二字,故名。

五嶽寺 在南門外。宋端平間,陳洞觀建於疊山之陽。明改《山川壇》為寺,後因之。

神山寺 在神山湖上

包泉寺 在占家崙

普庵寺 在池江

延壽寺 在縣治疊秀山。唐永貞間建,僧威公開創。明洪武十五年,為祝釐道場。天啟七年,邑人魏說建藏經閣。知縣林增《志》有記。

皇清順治十一年,有「洞宗睦堂和尚」演法寺中。康熙

六年,邑人鄒應錫重建鐵佛堂。九年闔邑重修。慧林寺 在西門外,為祖山寺,今廢。其左有無邊塔。

白龍寺 在鳳凰山。明弘治中,夢感楚端王,因鑄金像大士供奉。天啟四年,副使魏詔重修。鳳凰寺 在鳳凰山下,一名「靈鷲寺。」 唐廣德二年,僧郁峰建。明洪武初僧玉崖重修,有石塔現存。

上方寺 ,在荊港玉崖山,唐僧道馨建。明萬曆中,邑人謝師啟重修。明末,殿堂傾圮。

皇清順治十年重修。

碧潭寺 唐廣德中,僧照公創建。

香山寺 在偏髻山東香爐山。明嘉靖中,邑人馬練創建。上有《香爐古蹟》。

「觀音寺 」 ,在黃茅山右,明弘治中建,近黃泥洞。《白石寺 》,在蒲首山麓。

善慶寺 在福緣山,近畢家橋。明嘉靖中,魏翼如建。

香石寺 在轎子山,以山有石鼎峙,似香爐,故名焉。明嘉靖中,謝存儒修。

「小源寺 」 ,在羊樓洞大福山,原係岳州圓通寺分建。

龍興寺 在縣東北鳳隱山。明永樂中,僧法正募建。

白板寺 ,在鳳隱山,明嘉靖中僧慧鏡募建。石峰寺 ,在石坑渡石峰山,明嘉靖中建。牛泉寺 ,在白鹿山,嘉靖中建。

青龍寺 在青龍山下,中有刺史袁昭文《金字金剛經》,明景泰中建。

南泉寺 在火龍山,弘治中建。

《慧林寺 》在丁畝山擂鼓尖,唐建。

《太平寺 》:在太平山,僧慧銘募建。

古塘寺 在古塘山,僧慧澄募建。

集陽寺 在港口,明萬曆中建。

龍岩寺 在大洪山,明嘉靖中建,解元黃圖昇讀書其中。

雪峰寺 在丫髻山之陰雪峰山。唐咸通二年開山,七年造佛像。宋元祐七年重修,明景泰二年重興,明末毀於兵。

皇清康熙七年,僧雪松募建。

降山寺 在留雲山

「福壽寺 」 《在李青山》。

「實相寺 」 ,在赤馬港,即延壽祖寺,原係竇宅書。

院因「夢佛」 有感,捨之為寺,今廢址存。

大濟寺 在邑西五十里瑞雪山側,有李夫人墓。

回龍寺 在騎龍山

長泉寺 ,在芙蓉山,載《通志》。今廢。延壽寺,開山威公葬此,有塔。

官山寺 在行將山

竹山寺 ,在西泉山,普庵祖師曾卓錫於此。勝水寺 ,在感山,明弘治中御史黃玹建。洪山寺 ,在天馬山。宋元祐間建,明萬曆中邑人何思登重修。

木蘭寺 在祥雲山,明景泰中建。

靈泉寺 在石門山,明弘治中建。

羅峰寺 在來山鋪羅峰山,明嘉靖中建。董山寺 ,在南山。僧慧通募建。

西林寺 在縣北龍蟠山。

岳臺寺 ,在淨苑山,近官塘。

華嚴寺 在三峰山

雲坪寺 在土橋

獅臺寺 在汀泗鄉

道庵寺 在大泉山

《石惠寺 》,一名「經堂寺」 ,在紫仙山。

石來寺 在黃龍鎮河滸,以河中多峭石,故名。

皇清順治初建。

蓮花寺 在石珠山,唐建。明萬曆中,侍郎魏說重修。

黃沙寺 在白雲山,僧蘭谷自上方寺分建。「雲臺觀 」 在來山鋪,明天順中建。

金獅觀 在縣南荊沙鄉,明成化中建。古木蓊蔚,觀隱其中。

崇仙觀 在縣河東,明嘉靖中建,上有「葛洪丹井。」

仙雲觀 在縣河東山頂。嘉靖中,邑人廖道南建。

皇清順治中,合邑重修,刱有石屋,高丈八尺,又為「石」

砌曲折,歷三十六級而上。

佑聖觀 在河北龍翔山,今無。

玉樞觀 在雙丘燈籠山,明成化中建。

「靈濟觀 」 :在楓橋大山凹。

元明觀 ,在縣東五十里獨山下。

觀山道院 在三十二四都道觀山。

玉皇閣 在南門外十八沖。崇禎中,邑人魏說募建。

留香閣 在縣北轎子山,邑人龔嘉建。

白衣閣 在偏髻山。邑人熊大來建。

大士閣 在邑西門外二里大沙洲。明崇禎中,邑人鄧士亮、任蜀敬起。

觀音閣 在縣南門外,邑人黃圖昇建。

選佛社 在縣西十五里峽山。

皇清順治中,律師曦如建。

普庵堂 明嘉靖中建,原普庵祖師卓錫於此。「壽國堂 」 在新店。僧融通募建。

「白衣庵 」 在西門外,僧惟玉重修。

「留雲庵 」 在西門外,僧慈修重修。

此經庵 在南門外。明萬曆中,王學孔建。天啟中,王鼎彥重修。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額。本名「救苦庵 」 ,在南門外,侍郎魏說建。

靈鷲庵 在鎖匙嶺,邑人謝正先修。

《地藏庵 》,在縣東豐財山後。山頂平坦,庵隱其內,幽冥,鐘聲高送城中,發人深省。

白水庵 在縣西白水山,主張瑜光。

準提庵 在縣西

般若庵 在《洪山案》後。

草堂庵 ,在《楂林畈》南山下。濟宗現庵和尚開山演法。

左荊庵 在新店

《洪山案庵 》在北岸。

天井庵 在官塘

南悅庵 在洪下

開覺庵 在荊港十二里。明崇禎中,禪僧若初建。

「嘗定」 庵 :在荊泉,僧慈恆建。

淨室庵 在來山,僧慈容建。

「淨覺庵 」 :在峽山,僧印青建。

青蓮庵 在渡頭

普月庵 在港口

曇花庵 在官塘

白嶺庵 在青落

大雲庵 :在中坪。邑人王九真建。

「蓬萊庵 」 ,在荊泉山,主張瑮光。

湧蓮庵 在青石橋內,邑人知縣謝引璜建。

雨壇庵 在洪石鄉

聽點庵 在荊泉十二里。結搆莊嚴,林泉最甚。邑人鄒應錫修。

永鎮庵 在斗門,一名「黃泥洞。」

燕岩庵 在蒲首山

九龍庵 在洪山

百巖庵 在縣西南。密崖怪石層巒,引人入勝。萬年庵 在港口。有旃檀佛。明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建。

摩尼峰庵 ,在新店東,葛屺陽淨室,近燕岩。「羅峰庵 」 ,在沙田畈內,右有洞,僧碧玉辟穀修煉於此。

青雲洞庵 在縣北,明崇禎中建。

金粟庵 :在車埠,僧明常重修。

「金雲庵 」 在黃龍大坡山下。

大龍庵 :邑人王武臣即《四山園》「古剎」 遺址刱建。

月蓋庵 在北門外。縣令林增志建,邑人羅冕修。

「清涼庵 」 在河北龍翔山麓,前有茶亭。

桃花庵 在東山

咸寧縣

資福寺 在後街西,領僧會司。宋建隆間,僧福真開山。元延祐重修。明正統間,吳廷舉重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復建。

西河寺 在城西半里,為一邑勝觀。

九龍寺 在十二都,寓仙洞前。明天順間建,萬曆中燬,僧普念重修。

小水庵 在九都。尚書吳廷舉建。

三峰寺 在龍溪山。元末兵燹,明正統中,僧本來重刱。

禪臺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十一都。明景泰間重修。山頂有天泉。

甘首寺 在下五都。明正統間,僧昌昱重修。泉港寺 在六都。常壽僧本雲重修。

寶福寺 在上五都。僧修聰修,今名「西。」寺白沙寺 在十二都蓮蓬山,僧從智開山,鄉官朱古峰施有香火、田地、山塘,勒於石。

海龍寺 在四都碧泉山,有龍池,四時不涸。僧江英重建。

金塘寺 在縣東五里。明天順中,僧道澄建。正德間,僧智秀修。

黃山寺 在縣西二十里。明成化間,僧洪湛重建。

潛山寺 在縣南二十里,即潛山觀。宋馮京讀書之所。

白石寺 在縣東二十里,僧道滿修。

鶴林寺 在縣東二十里。僧覺正修。

白水寺 在縣東三十里,明景泰中建,僧德觀修。

寶潛寺 在上十一都。一名「衢道寺。」

北山寺 在三都黃石洞,僧法昌修。

白雲寺 在上五都。明景泰間,僧道珍重修。石門寺 在十二都。明天順間建,僧恆輝重修。初開山時得斷碣,為宋石門院故址,因名。崇福寺 在二都。僧寶中修。

祥雲寺 在三都狐嶺山。明天順間建,僧光智重修。

崇雲寺 在四都,即新開寺。明天順間,僧寶鐘重建。係資福分派。

靜安寺 在六都。僧如剛修。

禪池寺 在四都。景泰七年,僧法澗「重修。」 雲峰寺 在三都。僧廣濟修。

洪山寺 在六都

金雞寺 在三都金雞山。明天順間,僧道清重修。上有金雞井。

尖山寺 在三都,與石燕寺相鄰。

瞻泉寺 在十二都鳴水泉前。

谷雲寺 在上十一都棠棣山半。

圓覺寺 在八都,潛山寺分支。

八疊寺 在下七都

福民寺 在九都彭陂,畈僧寂真改建。

黎首寺 在八都,僧了性重修。

九重寺 在下五都月臺山下。舊為女僧寺。正統中,僧《普廣》重建。

多寶寺 在九都。有濟祖師塔,一名「尖山寺。」 天順三年,僧文學重建。

一都觀 在九都,今廢。

潛山觀 即馮三元「讀書處」 ,今為寺。

紫山觀 在下七都

金頂觀 ,在相山後,觀廢,基存。

城山觀 在官埠鋪,今廢。

龍興觀 在官船渡北

天聖觀 在上十一都大泉口。

《普廣堂 》在橫溝橋傍,鄭翰林讀書處。

崇陽縣

觀音寺 在縣治上市,領僧會司。成化間,僧定慧立。

西禪寺 一名「定明院。」 前有白龍池供禱,雨來修。寺 在虎嵒。禪僧智耀、德圓、德壽、邑庠陳載古建。

淨剎寺 ,一名「灌溪」 ,唐元和中建,距治十五里。「《金界》寺 」 ,在茱萸山,唐咸和中僧普觀建,宋治平元年僧智暹重修。

昌國寺 ,一名「巖頭」 ,唐乾符中,奯禪師建。壽寧寺 ,宋紹興間建。

常清寺 一名「蓮池。」

雷音寺 ,在獅岩上。人鐵木,以徽商落髮,誅茆鼎建。

石馬寺 :距縣西四十里。

壽安寺 一名「延壽。」 紹興間,僧竺賢建。

棲真寺 ,巖壑林泉,甲於諸剎。宋元豐五年,署縣令玉記。

臺山寺 、古塘寺 、法源寺 「以上諸寺俱距縣西七十里。」

廣化寺 一名「真密。」 距邑西一百里。

臨溪上潛寺 原名「千佛林」 ,在東門外。

五谷寺 在邑東五里

金蓮寺 在邑東七里湯泉之上。邑人陳冕建。石梘寺 即古龍泉院,陳仲微修陂,移此鎮,蛟龍

興福寺 :距縣治十八里。

慧林寺 一名《松岡》。

福田寺 在田洞旁

蘆潭寺 :在邑東四十里。邑人汪謙吉重修。紫龜寺 、五峰寺 、龜山寺 。以上三寺,距治俱四十五里。

寶界寺 一名《三峰》。

石屋寺 :距邑東五十里。

大崖寺 在邑南二十里。

茶峰寺 、古佛寺 俱在邑南六十里。

中峰寺 在白羊山,今改為「雨龍寺。」

興教寺 邑庠汪憲祖重修。

古峰寺 距邑東七十里。

大德寺 ,距縣北二十里。劉景韶修。

薦嚴寺 ,在西塘,距縣北七里。劉日孚修。長壽寺 ,一名「柘亭」 ,邑人汪槐修。

雪屏寺 在縣北三十五里。

下坑寺 去縣東南十里。

大名寺 ,一名「明福寺。」 距治十里。

寶林寺 一名「中岩。」 距縣西北四十里。

淨嚴寺 :距縣西南十五里。

菩因寺 一名「唐沖。」 距縣西南二十里。

唐峰寺 :距縣西南四十里。

羅漢寺 :距縣西北三十里。

文昌觀 一名「應感」 ,在朱紫臺上,咸淳中建,領道會司。

四聖觀 「楊林講約所」

紫皇觀 、天門觀 ,俱在許仙岩,距縣西三十里。

虎爪觀 、上金城觀 ,俱去縣西四十里。壽聖觀 ,在縣西八十里。

廣德觀 負郭。唐季故址。桃花溪口,歷代更名不一。

金城觀 在白石港下金城,一名「山谷書院。」 石鐘觀 ,去縣東二十五里,劉景韶修。

乾陽觀 在西沖,邑人陳治紀修。

龍頭觀 在縣東二十五里。

勝果庵 在西門外一里。

華嚴庵 僧弘續建

圓明庵 :「伍塘覺悟建。」

妙明庵 :在暇心畈,距縣七十里。

法華庵 在梓木峰

「香雲庵 」 :「在李朴山。」

妙峰庵 「唐禪師建,在縣西。」

道林庵 在縣東橫山下五里。

《靈濟庵 》一名「石坑。」

《名福庵 》,一名《高陂》。

祗園庵 :距縣東二十里。

回頭庵 一名「興誥。」 距縣東七十里。

趙州庵 在金界寺右,趙州方普庵居此,今廢。雞鳴庵 、碧峰庵 俱在縣西五十里。

考證

雪峰庵 在昌國寺右。雪峰存訪奯禪師駐錫於此。

新化庵 在肥田烏岡下。

白嵒庵 一名「青峰」 ,距治四十里。

板坑庵 :距治五十里。

泉坑庵 在縣南十五里。

一龍庵 僧慧模建

太平庵 去縣治北五里,伏虎禪師道場。「朝陽庵 」 在壺頭山南絕頂,中丞劉景韶建,諸生讀書其上,其景絕佳。去縣北二十五里。淨勝庵 一名「觀音庵」 ,去縣南四十里。

古泉庵 在團山,去縣西三十里。

通城縣

隆平寺 ,唐開元僧懷珍刱於銀山下。宋熙寧五年,陞鎮為縣,遷縣治西。後毀於兵。明正統八年,僧行重修。

錫山寺 在縣南三里,有泉石奇觀。正德十二年,金盆寺僧戒完建。

金盆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

真如寺 在縣西南十里。

大明寺 在縣東四十五里。

金仙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鳳山寺 在縣南門外

白雲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壽隆寺 在縣南十五里。

福源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

昭聖寺 在縣東三十里。

百華寺 在縣東南五里。

寶勝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

九嶺寺 在縣南二十里。

玅音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堆峰寺 在縣北二十里。

白石寺 在縣西十五里。

永興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回龍寺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東嶽觀 在縣南門外

真君觀 ,在縣東四十里。

金沙觀 在縣北十里

興國州

福聖寺 在州西一里。唐咸通八年,舊名「延壽。」 宋嘉祐八年,改賜「福聖」 ,後廢。明嘉靖年間,郡守吳希賢募建。

真如寺 ,在州南十五里。即磨三藏隱院也。今廢為民居。

香巖寺 舊名「善財院」 ,在真如寺側。

銀山寺 在州北十五里,前有石壁屹立,東坡謪黃州,訪李仲覽于此,大書「鐵壁」 二字。

景德寺 舊名「重巖」 ,宋真宗朝,詔郡國建景德寺。

羅漢寺 在富池鎮,有大檜樹,相傳陳朝所遺。《醉庵詩》云:「陳未亡時檜已蒼,風來歷歷說興亡。世臣未必如喬木,閱盡中原幾戰場。」

雙泉寺 在州東南六十里。四山圍繞,一徑可通,有泉自寺兩腋流出。

大佛寺 在州北二里,今廢。

長興寺 在州西七十里。

永壽寺 ,在州西六十里。正統八年賜額「石池寺 」 ,在州西北二十里。寺後有大石池,廣十丈許,唐天祐四年建。

石燕寺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大灝寺 在州東北二十里。

靈巖寺 在州北七十里。係本里嚴賢、馮朝等建。

龍湧寺 在州北二十里。

百福寺 在州西五十里。

楓林寺 在州西南四十里。

北臺寺 在上雙遷里。宋學士吳中復構別業於此,號「龍圖書院。」 後廢為寺,至今稱勝概焉。通真觀 在州北一里。

靈仙觀 在州南十里

鍾成觀 在州南十里

顏真觀 在州南三十五里。宋道士雷時中修煉之所。

白雲觀 ,在州北八十里。

三官殿 在太平天乙祐聖宮南二百餘里,宋時建。

楊成庵 在西山之側。宋紹興間,楊檐力成明月得道處。

雙樹庵 在州西十里

貝葉庵 在州西二里

赤庵 在州西三里。少司空平陽李呈祥巡縣。

時延名儒劉淳驥講學於此。

大冶縣

普濟寺 在縣西慈雲山麓,洪武末年造。

皇清康熙十年,僧官源啟鼎建「山門。」

南塘寺 在縣西龍潭墈,祀六臂明王。寺舊在普濟寺前,知縣程九萬移置今地。

隆濟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無極祖師道場。龍泉寺 ,在縣東三十里。明天順間建。

東方弘化寺 智仰禪師道場,唐元和賜號「寶峰」 ,宋祥符中改賜今額。

鐵山寺 古寺廢,洪武末年重建。

靈鷲寺 ,即「白雉寺」 ,在山上,義崇祖師道場,天寶三年建。

太平寺 即天台寺源公祖師道場。師倒插白果一株,枝葉下垂,不記年所,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吉祥寺 ,在吉祥山之陽。相傳隋文帝微時,常舟行江中,夜夢無左手,翌明登岸詣草庵,中有老僧以夢告之,答曰:「無左手者,獨拳也。」 當此大興。及即位,乃建此寺。

廣法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道信禪師開山,洪武間重修。

鳳凰寺 在鳳凰山上,廣惠祖師道場,唐建,有古井。

七門寺 在流水里。寺有古井,相傳有孝婦家燕子一窠「七門」 ,因名其地。

靈子寺 ,在書堂山下。

南山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建。

梅山寺 元至治間賜金額,明洪武間重修。栗山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

安田寺 在縣東二十里。

茗山寺 永樂間建

雙龍寺 在茗山背。段如龍建。

西泉寺 在縣北三十里。弘治間重建。

智洞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喬林寺 ,即「廣惠院」 ,在西野山下。

開化寺 在靈峰山下

延祥寺 在縣東七十五里大江濱。

栖隱寺 在縣西五十里,唐咸通中建。

永明寺 在縣西三十里。

勝山寺 在縣西二十里。有祈雨壇。

龍窟寺 ,在西塞山下。興國典題其石曰「虎豹關仙人掌。」

陳泉寺 ,在陳九仙洞。寒泉湧沸。景泰年間建沼山寺 ,宋元祐中建。舊有浮圖,俗云「塔倒狀元歸」 ,為馮京祖墓讖語。後雷擊塔頂,飛野中,掘得鐵箱云。至中,僧惠廣藏舍利於中山,後有潑牙泉,水出石圻中,頗異。

彌陀寺 在蓮花山

龍王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太平山。宋、元時鄉民禱雨於此,後廢。正德間重建。

百丈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懸崖千丈。明正統間建。

寶陀寺 在縣西南十里。

架谼寺 在縣北五十里架谼山上。

五峰寺 在馬叫嶺上

紫陽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地名「李鐵坳。」 度門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金雞山,景泰間建。寶蓮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正德年間建。三峰寺 在果城大唐山麓。有泉有洞。

雷山寺 在雷山。有石城、石屋。

妙明寺 ,在鳳凰山背。俗傳吳王第三女法名「妙明」 ,故云。

高峰寺 在縣北四十里。

大塘寺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崎。寺 在回山之坳,「飛雲洞」在焉。永寧寺 在換絛橋之左。

諸佛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龍坑山麓。弘治年間建。

金山寺 ,在縣西五十里金山下。正統年間建。報本寺 ,在縣東北七十里,周國公主建。青山寺 ,在縣西三十里千仞山畔,有雙泉,明洪武年間建。

五卦寺 在五卦山

太平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景泰年間建。「報恩寺 」 ,在縣西二十里黃草畈。

寒山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清涼峰。右有雞冠石,左有「陪石」 ,永樂間建。

東福寺 ,在縣南五十里,山後有老鶴坪。古塘寺 ,在縣西四十里。弘治年間建。

白雲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弘治年間建。

考證

吳坪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白雲山。

圓通寺 在縣北四十里走馬山,洪武年間建。龍應寺 在流水里,唐建。

馬泉寺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馬祖鍊丹之所。山頂有石竈、石窩,山腰有石眼,深不可測。山下有泉。

松山寺 在縣北三十里。天順年間建。

黃蓮寺 在牛頭山。弘治年間建。

洪山寺 在保安鎮

靈山寺 在縣西三十里。

新興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

流洪寺 在果城里。有古洞,泉水可灌田。弘治間建。

黃龍寺 在太興山,成化年間建。

白蓮寺 在「換絛橋。」

礦山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上有靈湫,洪武年間建。

華藏寺 ,在東方山,背平等山,殿宇宏麗,楚世子書額,武岡王書「顯聖禪林。」 萬曆間,胡、孟兩姓為曇晦禪師建。

萬壽寺 在石壁渡

石壁山寺 在三山湖中「石山」 之上。

金隄寺 在縣西二里大隄盡處。古寺久廢。

皇清康熙九年重建。

興道觀 在縣北一里。相傳許旌陽逐妖蛟過此,後人建觀因兵廢。永樂元年,豐城道士熊萬象募造。正德末年,道士歐崇明改造,萬曆年間重修。

崇虛觀 在縣西南,萬止齋讀書處,宋熙寧中建。

報恩觀 在西塞山。世傳呂文德葬此,其子建以「報恩。」

鼎新觀 在西野山上

迎仙觀 在縣北四十五里。太平,張真人顯蹟。太平庵 在瑤山。

佛母庵 在南塘寺前。水漲,環繞竹林,清勝。康熙年間,僧宗弘修。

通山縣

新興寺 在一都,去城二十里。

靈泉寺 在二都

雨霖寺 在三都,去縣十五里。舊為「鄂王武穆廟。」

茅田寺 在三都,去縣十里。

萬杉寺 在四都,去縣四十五里。

崇福寺 ,去縣四十里,即杉坑,後改今名。「靈覺寺 」 ,去縣六十里。

安平寺 在四都,去縣七十里。寺有劉伯溫肉身在龕中。

翠屏寺 在四都,去縣四十里。

郭城寺 在五都,去縣四十里。

龍崖寺 在五都,去縣七十里。

北山寺 在六都,去縣五十里。

雲梯寺 在六都,去縣四十五里。

多寶寺 ,在白寉山下,即僧會司殿,右為觀音堂。明嘉靖間,侍郎朱廷立建。

福壽寺 在縣治南翠屏山下。今廢。

佛堂寺 在六都,去縣七十里。

東溪寺 在四都,去縣四十五里。

永濟寺 在縣南五里

亢山寺 在縣北十里

洞淵觀 ,在縣西,領道會司。

觀音庵 去縣六十里

雞龍庵 去縣三十里

欽天瑞慶宮 在九宮山,宋淳熙中建,元至治間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