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4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卷目錄

 安陸府部彙考八

  安陸府風俗考

  安陸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卷

安陸府部彙考八[编辑]

安陸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鍾祥縣附郭。

《漢書》:「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採伐為業,果蔬臝蛤,食物嘗足。故啙窳媮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晉書》,荊強也。亦曰「警也。」

《隋書》:「荊州風俗,頗同揚州,其人率多勁悍決烈,蓋亦天性然也。南郡、彝陵、竟陵、沔陽、襄陽、安陸諸郡,多雜蠻左,其餘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其僻處山谷者,頗與巴、渝同俗。自晉氏東遷之後,南郡、襄陽皆為重鎮,四方湊會,故益多衣冠之緒,稍尚禮義經籍焉。江夏、竟陵、安陸,各置名州,為藩鎮重寄,人物乃與」 諸郡不同,《圖經》:「地多卑濕,人性淳和。」

《風土記》:「民俗樸儉,有西北風聲氣習。」

唐劉丹記《古風遺事》,有「陽春白雪」 之美。

丁謂詩:「民淳訟簡。」

《名賢文集》:「人自溫良,化作蠶桑之俗。」

《郡志》「敦禮讓,急公賦,重農輕賈。」

耕尚鹵莽,雖廣種而薄收;婚略禮文,每多贅而少娶。疾患則斂貲相卹,死喪則鼓歌雜哀。《舊志》:俗善釀,唐人謂酒曰「郢水春」 ,宋曰「富水春。」 地多異省之民,商遊工作者僦屋以居,歲久漸為土著。小民恆以賦役煩重,為之稱貸,質以田宅,久即為其所有。

縉紳「循法守正。足為士民範。」

語言服食之間雜於《中州江右》。

「風氣之寒」 ,燠似西北,亦似東南。

有木棉、麻葛,織紝麤糲。歲稍穰,即營治。宮室歉,或妻子不自聊。

元日 五鼓具香楮設齋供,家長率卑幼祀天地祖先畢,擇吉方出行,親友往來拜賀。

立春 先一日,農鼓耕具,羅百戲迎春於東郊。芒神土牛綵仗環擊以勸耕,禮儀俱同。他邑士庶飲春酒相慶。

元宵 十一日為試燈。夜結綵懸燈,鼓吹喧聚,親知燕集。燈作獅、象、魚、龍、鳳、麟、鰲山、走馬百狀。人或傅粉墨、簪歌髻、扮鬼神角觝,花爆鞦韆為戲。男女行遊達旦,俗名「走百病。」 鄉村女請紫姑、男請八仙,歌舞為樂。

春社 ,農家於社日祈穀,招巫覡歌鼓迎神,聯臂踏地為歌節。祭畢,飲社酒,分社肉。間有索餘酒者,曰「社酒」 ,治聾。

花朝 ,士庶踏青郊外鬥百草放風鳶為戲上巳 ,邑人臨水修禊事,追風雩蘭亭之歡寒食 ,兒女肅牲殽,祭先墓,掛紙幡拜哭聲相聞,兒童簪柳記年。徘徊竟日遠旅者野祭焚紙錢。

浴佛日 。是日,僧造烏米飯相遺,農家觀晴雨,以占旱澇。

午日 ,邑人作角黍相贈,飲雄黃菖蒲酒。兒童佩艾虎,繫五色續命縷,塗雄黃於面以辟毒。漢江中龍舟競渡,韻鼓奪標,以弔屈平,五日乃已。街市作醮事,為「紙龍舟」 以驅疫。

六月六日 ,農家去此日為龍曬衣,喜晴,雨則秋霖害稼。

七夕 ,是夜,士女設酒脯。時果候巧雲:「穿針乞巧。」 針度者為得巧。

中元 自初七日迎先祖,每日飲食必祭。十二日始,各處為「盂蘭會」 ,彙薦先靈,施食賑孤家。自設紙角殽饌,暮夜拜祭焉。

中秋 ,家具瓜果,月餅祭月。賓友讌集,坐待月華。

九日 ·《佩茱萸》:「登高會飲,賞菊贈糕」

下元 水官誕日,邑人設醮祈福。月朔日,民間飲酒,作「煖爐會。」

長至 ,農家於是日望天陰,以卜來年豐稔。臘八日 ,士庶家各為糜粥,雜置百果諸穀豆,謂之「臘八粥」 ,食之,及廣施貧者。

考證

念三日 夜供茶果、糖餅、草豆以祀竈,祭畢焚之,謂竈神。翌日五鼓朝天,奏一年善惡,故然竈燈三夜,前期禱送之。俗曰:「焚餘糖餅,與襁褓小兒食之,壓驚。」 又於念四日掃堂塵,是夜迎先祖回家,日祭飲食,於除夕夜,如中元祭送之,茲日為始。

除夕 ,插松竹枝於戶,掛五色紙錢,換桃符貼門神對聯。凡家貧婚禮不具者,并不擇期,俱于是日嫁娶。向暮分歲,少長畢集,飲酒辭歲。每室必置燈,云照虛耗。

京山縣

《富水志》:「民質直少文,務實樸厚。」

《郡志》:「地廣以遠,多山泉,民引泉為機,蓄堰水為業。」

縣。自新市由安陸分立新陽,由雲杜分立封略土宇,政令趨承,判然不一。迨至其後,二境一家,漸次馴習,顧其間「谿谷之向背,塗路之險夷,終有南北之殊。縣境三面阻山,山高谷廣,不能多得田;且壤瘠,不能多得穀。雖鉅室鮮儲蓄,稍有餘則易田授貧人耕之,而收其租以供稅。貧者則佃耕富人之田,而私其租以供食,殆貧富皆無全力也。」 民鮮淫巧,工多粗劣,且不能為逐末計。日用所需,惟徽商操其緩急而收其厚利焉,其積漸也久矣。至若歲時節令,元旦夙興放火爆,乃啟門然香燭,望空而拜,次拜祖考,次乃尊卑長幼,以序為拜,拜畢出大門,向吉方行。自此宗族親戚互相往拜,至三四日而止。元夕張燈街市起十三夜至十六夜止。前此簫鼓喧闐,士女雜遝,為「看燈會。」 近則燈火寥落,但星月交輝而已。立春迎土牛,城中各以會結綵為亭,扮演雜劇,近則循例應套,無足觀者。清明插柳於門,簪柳於首,拜墳祭掃,掛紙錢於上。四月八日為「浴佛會」 ,僧家每造青精飯相饋遺。五月五日插艾及菖蒲,食角黍,飲雄黃酒,或以酒瀝塗小兒眼、耳鼻諸竅。七月七日迎祖先,十五日或作佛會,以薦祖考。八月十五夜中秋相邀飲酒,為賞月會。九月九日登高飲菊花酒,惟好事者間為之。冬至節,士大夫家或交拜相慶,民間則否。伏臘之月,或為酒食聚會,曰分歲除日,具牲醴祀家神祖考於中堂,曰「送年。」 換桃符,貼春聯。鑿五彩紙為錢,曳長之,掛於門,儲水令足新年數日之用。是夜,祭門、祭竈、牛馬廄皆貼紙錢,次第而畢。男女圍爐而坐,曰「守歲。」 夜放火爆,設香案,列燈燭茶果。越歲三日,取其錢焚之,曰「燒年紙。」 於是士農工商各司其事矣。凡恆俗所習行,其繁簡不同,大都如此。李大泌嘗言:「成化、弘治以前」 ,縣之俗椎魯少機械,有小忿輒能遣恕,不相質論。其讀書為士者,雖被儒服,彬彬齒於縉紳學士之列矣。亦長厚,食不重味,衣無綺紈之飾。宴會招賓客,幅紙單報,轉相傳視。至則羅短案,妻子出拜,剌剌笑語,不以為嫌。長老有事,後生小子為之執役,若子弟童奴,其忠厚少文如此。自後聲名漸闢,文「物轉盛,生齒繁多,機心蝟起,強弱之勢一分,侵蝕之計叢出,甚或巧文舞斷,愚氓斂手,故令當道言《俗美下移》者,頗以京山」 為口實。蓋在壬午、癸未之間,縣之風俗實一變矣。自後密邇都邑,車馬繁會,五方奇巧之選,遞相慕尚,加之商賈負販,坐食富厚,百工技藝,雜然並集。蓋在丙午、丁未之間,縣之風俗又一變矣。嘉靖之季,則士敦其習,民念其家,漸復曩時淳龐之舊。「山谷遠氓,猶有尺布括首而不知節候者,有老死不見邑庭者,有孤婺赴縣投牒得理而起拜者,遺黎故態,令人可喜。至高貲甲姓,亦各顧惜生業,患難相扶,才美相譽,蓋繇山川清淑之氣以生,而終不忘其本性者也。」 慶曆之季,典型未泯,延及啟、禎,桑梓每多荊棘,即瓜葛棠棣不顧,甚至下流而訕上。如《章志》所云,未幾而城陷於寇,玉石俱焚,惟見「劫火青燐,東流白水」 而巳。

潛江縣

地本沮洳,百姓勤於本業,士尚文藝。

沔陽州

《地鹵》,民貧,以耕漁為業,萑葦之藪多盜。

《黃蓬山志》:「湖中多鴈,有以打鴈為業者。」

景陵縣

《郡志》:「地卑下,四望皆水,命各築垸自固。」

以魚罟耕耨為業,而少積聚。

荊門州

《郡志》:「俗尚緇黃。自陸九淵知軍事,風俗丕變,頗知禮義。」

當陽縣

《郡志》:「地臨沮漳,事簡俗樸,勤農尚儉。」

安陸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鍾祥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三里。祭以文廟之明日。舊有「八蜡廟。」 更衣廳久廢。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程起鵬捐俸增築周迴牆垣四。

十八丈五尺

社稷壇 在城北二里。萬曆十四年,知府房守士改建於西門外大橋北官道旁。有「《說召》亭」 ,鄧美政為司理時所建。越十年,分守荊西葺而新之。今廢。

邑厲壇 舊在城外,成化中漢水浸溢,始徙之子胥臺上,後復改西門外,後改北門外。

城隍廟 宋時在子城外之高阜,洪武二十年即三王廟基立之。弘治初改遷,從岵山東偏大東門內。祭日同。山川。府城隍封「威靈公」 ,「縣城隍封顯佑伯。」

旗纛廟 在東教場,久廢。

三皇廟 在縣南閘口外。

禹王廟 因城南一帶苦水漲,設廟以鎮之。兵燹後,基址僅存。

帝王廟 在溫峽口內,久廢。

東岳廟 凡四:一在府治左鼓樓坡,一在學宮側,一在寺下侯家塘,一在閱武門外新街。三聖廟 在縣南,久廢。

二聖廟 在縣北二十里。

三閭大夫廟 在漢江西三十里三尖山左。久廢。

龍王廟 在縣西,久廢。

桐柏廟 在縣東,久廢。

白馬廟 在縣南,久廢。

二郎廟 在縣東南

惠澤廟 在縣東

火神廟 凡三,一在縣東報恩寺,一在縣街,一在大東門內。

高廟 在縣東郭外,上有無梁殿。

草廟 在縣南四十里隄上。

三官廟 在縣南七十里。

黑虎廟 凡二:一在小東門外。一在文昌閣左。五顯廟 ,凡四:一在小東門內,萬曆間建。一在元祐宮右,正德十五年建,歷兵火如舊。一在東街,正德間,有白鴉栖止其處,居民陳錦掘地得石,有「五顯靈祠」 四字,因建。一在寺下十字街,萬曆間建。

五顯太平廟 在城西南馬頭上。正德十六年建。明末兵燹。

皇清順治十一年,卞國龍重修。

馬王廟 一在縣治東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程起鵬建。一在陽春門月城內。

漢瀆祠 在漢江邊,萬曆三十年重修。昔年天旱,赴祠禱之,立應。後漢江西徙今城南石橋關內,遺址尚存。

雲長祠 在蘭臺東偏,宋淳熙中建。今一在城內鼓樓坡,一在陽春門內月城左。

李靖祠 在東街高阜,久廢。

屈原祠 在漢江岸,久廢。

岳飛祠 在石城驛之西,萬曆二十六年,太監杜茂建。

「楚二王祠 」 在樠木山,久廢。

八蜡祠 在城南壇內,萬曆二十五年,知府常裕為百姓禳田而建。明末兵燹。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程起鵬重建。

土地祠 在縣治儀門之東。

包公祠 在察院東。祀巡按御史包節。嘉靖間,彈劾守備太監廖斌,被逮,卒於獄。郢人思而祀之,久廢。

三忠祠 在西門內。其一祀姚善,善為蘇州太守,死靖難。其一祀周憲,憲為江西副使,與華林賊戰死。其一祀劉概,概為行人,諫明武宗南巡,杖卒。

高公祠 在縣東七里灣外,祀分守荊西道高第。

葉公祠 在縣東七里灣外,祀分守荊西道葉。

秉敬

吳公祠 在縣東寺下腰城關內,祀分守荊西道吳尚默。

文昌閣 ,祭以季春之朔三日,是日建醮,演戲慶賀。闔邑父老子弟畢集,宴享神惠,歡聚竟日。《京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東南二里。

社稷壇 :去縣治二里。

厲壇 在縣治西北三里。

城隍廟 在縣治南鳳凰山。洪武三年,知縣劉桓建。正統間,知縣毛祥、嘉靖間,知縣李訒、羅向辰相繼修。

皇清康熙三年燬,知縣雷鏡重修。

關王廟 在縣治東二里。正統十一年,知縣毛祥重修。按邑無專祀,康熙十年,知縣雷鏡於城隍廟東買地新建大殿三間、頭門三間。邑人復建「雷公遺愛書院」 附焉。十二年,知縣吳游龍建,獻臺一間,又東西建道院房樓共八間。

東嶽廟 在縣治東二里。正統八年,知縣毛祥重修。

申大夫廟 在縣治東二里,祀楚大夫。申包胥廟在關帝殿旁。久為荒墟,像被虫蛀朽,僅存其首。知縣章聚奎塑其像,立祠以祀之。今廢。按《富水郡志》:在縣南門外圓覺院東。明崇禎間,改建泰山廟側。

惠澤廟 在縣南惠亭山頂。祀宋王安石。安石為京山丞,於邑有惠政,民因立祠以祀之。按《富水郡志》,在縣南鳳凰臺西,不言所祀。明初,縣人指鴨嘴山廟為惠澤,遂以惠亭名山。今考廟所奉乃二郎,而王荊公主竟旁置也。

五通廟 在縣治東門外。明成化間,邑人陳福壽建。嘉靖中,太監廖斌重修。

水府廟 在華景門外溾隄畔。舊名「老官」 ,後易今名。明嘉靖中,縣丞俞松為高閣以瞰清流。今廢。

淮瀆廟 在縣西

靈泉廟 在惠澤廟西

三皇廟 ,明洪武初立,三十三年廢。

昭惠王廟 在溫泉

「張良廟 」 、「諸葛武侯廟 」 今並廢。

白馬廟 在城北二里

潛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成化十二年,知縣胡璘修制如社稷,今廢,惟壇存。

社稷壇 在縣西,洪武三年,知縣史純一立。邑厲壇 在縣治西。成化六年,知縣汪志建。《水圮》,今遷於縣治北。

鄉厲壇 ,舊二十三里俱有祭,今隨鄉村各便祭,以九月九日。

城隍廟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知縣史純一建。天順七年,知縣呂文重修。成化六年,知縣汪志。弘治五年,知縣張昺重修。萬曆二年,知縣李之珍增修。」 前殿兩楹。《十廟》

夏禹廟 新豐苦水,因建廟以祀禹。

東嶽廟 一在龍淵寺。成化四年,知縣呂文遷於縣河南岸,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曹珩重修。一在「白洑。」

水府廟 舊在縣治正街。成化間,知縣汪志遷東河岸。嘉靖間,知縣黃學準遷北門外河岸,以鎮石磯。萬曆九年,主簿劉改增為樓。二十四年,知縣曹珩建三元閣於廟後。

楠木廟 :在水府左,知縣黃學準修,今廢。神遷入「水府廟。」

五顯廟 在十字右街,天順間知縣呂文建。蕭公廟 「一在縣治南,弘治七年知縣蕭瓚重修。一在縣治北二十五里,成化三年知縣呂文立。今俱廢。」

高興廟 據《省志》云:「在縣九十里」 ,今不知所在。漢壽亭侯祠 。一在縣南十字街左,正統三年知縣陳敏政立,天順七年知縣呂文重修,毀於火。弘治二年知縣張昺重建,嘉靖十五年復火,三十一年僧如靜募建,崇禎十年復修。一在縣西北忠義鋪,知縣潘之祥建,崇禎己卯年崩入河。一在縣南三里,邑御史劉寅建。

馬伏波將軍祠 在縣七里河東,黃漢垸。隆慶四年建。

高季興祠 ,在縣西北九十里。

周公祠 ,祀知縣周延,嘉靖間建立,今廢。「潘公祠 」 ,祀知縣潘之祥,在忠義鋪,今崩入河。「陳公祠 」 ,祀知縣陳夢珫,舊在水府廟後,今廢。康熙五年,邑人莫若玉重建於元真觀之左。

羅公祠 祀知縣羅萬象,在北門外,今崩入河。「朱公祠 」 祀知縣朱熙洽。舊祠久廢。康熙五年,邑紳士重建於縣前正街。

林公祠 在蘆洑三江口,祀開府林天擎。《沔陽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州南郭外。

社稷壇 在西北漕河西岸。

郡厲壇 在漕河北

里社鄉厲壇 並廢

城隍廟 舊在州西南。兵燬,乃遷東北。洪武初,再遷於東。天順、成化、正德間,相繼修。崇禎十四年重修。

馬侯廟 在州西北五里。祀漢伏波將軍新息侯援。洪武中重建,春秋致祭。

關將軍廟 在州城隍廟東,郡人數葺焉。以歲五月十三日為侯誕日。先期舁侯出,周行坊市民家,各以牲醴祀。元大德十一年廟災,侯像獨完,士民歎異。

旗纛將軍廟 在衛後。昔傳臺中崩,現金銀兵器。

東嶽廟 在漕河之滸

水府廟 在漢津橋外

泰山廟 在州北三里,疑即「碧霞元君祠。」 洪山廟 在城東十五里。

皇清康熙九年建。「漢南諸山皆發源於大洪山」,故多

以洪山名

靈山廟 在紅菱垸

紅廟 在縣西十里鋪

馬王廟 在鐵櫃村

樓閣廟 在呂蒙口,同知允釐改名「水梵庵。」 九宮廟 ,在竹林灣,同知茂芝改名「竹林庵。」 狄梁公祠 ,在城東門外。崇禎間火,廢。

李公祠 祀僉憲佺臺,又名「仙桃書院。」

鍾公祠 祀知州順,在滄浪水上,今廢。

孫公祠 祀知州衍,在仁風塔南。崇禎己卯,并祀林濟。

徐公祠 祀知州待任,在東門外,有殷湖。垸香火田二十二畝。

應公祠 祀知州汝稼

郭公祠 祀知州喬。二祠俱在東門外,戊寅火,廢。

「章公祠 祀知州曠。」 一在東門外,有藏書閣。一在沙鎮,居民看守。

景陵縣

山川壇 :在城南門外,知縣丘宜重修。

社稷壇 :在城門外西北隅。知縣姜綰重建。丘宜修,繚以垣牆,周百丈。

厲壇 在郭北,知縣姜綰「重建。」

城隍廟 在東南。明知縣張繼宗、姜綰、周端次第修葺。

「伏羲廟 」 在北雪門內五華山麓。

神農廟 在五華山,臨津門,伏羲祠旁有洗墨池、青錢亭,唐李翱讀書處。

鬥穀於菟廟 :在官城村。

水府廟 在縣北柳家河,祀蕭公。先是,土人發愿修廟,忽有商人遊此,許捐木助工,不言姓名而去。及期興造,忽山水暴漲,浮木百根至廟弗去。土人夢神告云:「吾即前商人,此木即許修廟者也。」 言訖而寤,於是發木造殿。

水府廟 在縣西湖隄

「先主廟 」 ,在留駕河上。

諸葛廟 舊在縣北上白湖村。正德間,知州徐咸修建。嘉靖間,知縣丘宜重建。崇禎間,知縣楊一㒞移祀古城內聚義樓下。又一廟,在縣西北舊圮。康熙六年,邑人陳應善重修。

關帝廟 舊在縣南城上,嘉靖二十二年,僉憲柯喬改建縣北古城岡前,左右有坊。

西廟 在城西五里。洪武甲辰,李廷琛刱建。弘治己未,知縣周端修。

白起廟 在白雲三汊口。

五顯廟 在縣西城上

子雲廟 在縣東北雲潭村。明初,指揮李廷琛所建。今琛葬處即與廟相近,名「虎形地。」

白馬廟 在縣南壇旁。合祀白起、馬援,非取《馱經》也。

二郎廟 在縣北古城西,即「清源妙道真君」 也。洪武年間立,崇禎己巳年重修。

藥王廟 在水月庵前,祀神農、帝孫、韋二真人。澨水廟 在縣西。馬溪河去石家河不遠,馬溪河發源趙橫寺,此三澨之「揚水」 也。石家河發源空洞如意寺,此三澨之「巾水」 也。二水發源皆有。

考證

寺,故於此建「澨水廟。」

九真廟 在縣北。崇禎年間,邑人江良相、良楨同修。

花臺廟 在縣北。萬曆乙巳年,胡觀光修。陸羽祠 在西塔寺中。萬曆癸巳,參議周芸建。泰昌庚申,舉人周命重修。後圮。

皇清丁酉年,僧松影復修。康熙丁未年,署縣事李馨

捐俸重修

劉郡守祠 在皂角寺社學亭。康熙四年,市民重修舊祠,改建公館。

劉邑侯祠 在古城關帝廟旁。公諱繼禮,字公立,萬曆甲辰進士,四川宜賓人;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任氏三烈祠 原任景陵縣訓導任高妻李氏兩女,瑞哥、留哥,因高陞萬載教諭,同舟赴任,至淨潭,夜被盜劫,脅姦不從,長女絕裾投水,次女罵賦投水,妻李氏亦赴水死。越三日,屍浮水面,交結相抱。時當盛暑,骨肉不腐,顏色如生,人以為貞烈所感。上其事旌表立祠,歲時學官親祭之。

大中丞徐公祠 在古城內。

鍾、譚二先生合祠 祀先賢鍾惺、譚元春,即鍾學憲故宅也。祠在通衢,譚公弟兵憲元方拓地建宇,祀二先生於其中。

荊門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治南,曰「南壇。」 中祀風雲雷雨,左祀境內山川,右祀城隍。設石龕三,制如社稷,今廢,惟壇存。鵝掌松一株,大數圍,形如鵝掌。

社稷壇 :在州治西北,曰「西壇。」 左社、右稷,設石龕二。舊有神廚壇門,今廢,惟壇存。

厲壇 在州北門外,曰「北壇。」 祭以正月望日、七月望日,十月望日。

城隍廟 在州治西。相傳元知荊門軍聶炳歿,為本境城隍。宋邊居誼築城時所建,廟屢經火燬。康熙二年,知州李燦重建。

關王廟 一在中街,一在掇刀鋪。

東嶽泰山廟 :在州南,賊燬,順治三年,州民重建。

馬王廟 :在州北門外。康熙二年,荊鎮合營同建。

岳相公廟 在州南七里。祀武穆岳侯。

五通廟 在州城後街

鄂相公廟 在州南新店鋪,祀尉遲敬德。淵感廟 ,在蒙泉上,祀龍神昭濟利善侯,因陸九淵「感泉」 而名。

文昌祠 :在學宮東北。

陸文安祠 在唐安寺右,祀陸九淵。

胡文定公祠 在州南臺,祀胡安國。

原公祠 在土門橋東,祀原瑛。明正德六年,藍、鄢作亂,盤据房竹山中,荊門海會寺石和尚應之,大肆屠戮。後原瑛招撫之,因而開設。鄖陽以瑛為撫治,故各處祀之。今為賊毀。

孫何、孫僅祠 在東山書院中。

吳公祠 在州城南,祀吳昉。

三賢祠 在州治南,祀陸象山、胡文定、朱震。《當陽縣》

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以上三壇俱洪武間知縣魏忠建。

城隍廟 在儒學東

關王廟 在縣西北五里。成化間,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祀之。

泰山廟 在城南

五顯廟 一在東門外,一在北門外隄上。張侯廟 在倒流橋東。

顯烈廟 在縣北六十里倒流橋。

楚莊王廟 在黃泥岡

「楚昭王廟 」 今失所在。

四公祠 在玉陽觀傍,祀中丞趙賢、守藩王琁、巡臬鄧林喬、郡守趙睿。萬曆四年,邑人以四公修城,故祀之。

胡文定公祠 在縣北十五里龍泉寺右。祀胡安國。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祭之。

張趙祠 ,在縣東五里。祀漢西鄉侯張飛、順平侯趙雲。

趙忠肅忠靖祠 祀宋趙方、趙葵父子。今并廢,僅存遺址。

雙忠祠 在縣東柘林灘上。祀申包胥、屈原,今廢。訛呼「雙塚子。」

四賢祠 祀宋唐質肅、胡文定、朱漢上、陸象山。在玉陽觀旁,亦曰「玉陽書院。」

楊公祠 明崇禎年間,邑人祀楊正芳,今為「白衣庵。」

三義祠 在縣治東。明天啟間,知縣胡汝川建。

寺觀附[编辑]

本府。鍾祥縣附郭。

普門寺 在縣北六十里。明景泰間梁莊王建。「上水陸寺 」 ,在縣東百里黃仙洞側。明成化十五年重修。

中水陸寺 在縣東五十里蒿河龍鳳山麓。相傳僧黃石公建。寺後一泉,清瑩甘冽,環遶殿廊,曲折而下,溉田甚廣,為郢中勝境。下水陸寺基址久廢,不可考。

龍泉寺 在縣東三十里。明嘉靖壬辰年建。諸峰環翠,萬松列蔭。山門外有水一池,悉自石龍口中噴出。

石城寺 ,在漢江南,久廢。

龜山寺 在縣東六十里。

羅漢寺 在縣南四十里。

玉林寺 在聯東四十里。

白鹿寺 ,在縣東六十里,梁莊王建。前有嵩寺,後有雲臺。諸山朝向,勢若星拱,蒼翠繁蔭,遊觀不絕。

松林寺 在縣東北百六十里。內有古松一株,歷百千年,如龍夭矯,孤幹撐空。

柳門寺 在縣東七十里。今廢。

瑜靈寺 在縣東四十里。

元通寺 在縣西北八十里。久廢。

龍興寺 凡二,一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在堤內東港,今廢。

㫰臺寺 ,在縣漢江西北百里,今廢。松門寺 ,在縣東七十里。

沿山寺 在縣漢江西十三里。

三尖寺 ,去縣漢江三十里。

保堤寺 在縣南十里

蓮花寺 :在縣南九十里臼口市。

炭鋪寺 在縣東五十里。

毛姑寺 在縣北四十里。

廣濟寺 即「團蓬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順治十年間建。

西來寺 在縣北九十里豐樂市。

崇果寺 在縣漢江西四十里石牌市。

廣佛寺 在縣漢江西十里。

寶積寺 ,即「貝音寺」 ,在縣北百六十里,前五代時建。

至樂寺 在縣南放鷹臺之頂。

唐山寺 在縣漢江西北百里,河地突起一山,俗傳有仙抬來。雙桂蔭墀,古槲當門。明末樹盡枯至。

《皇清》,枝仍青翠。

古佛寺 在縣西北百里,久廢。

平峰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久廢。

石龍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久廢。

石虎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久廢。

迴龍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今廢。

小洪山寺 在縣北九十里。今廢。

彌陀寺 ,在縣東聊屈山右,久廢。

報恩寺 即舊彌勒院,在縣東門外二里。宋開寶二年,鄉人吳福捨基與風穴紹禪師創。明洪武五年改今名,正統十年重建。明末,大殿燬於兵。

皇清順治初,僧宗鏡募修建《白乳高僧塔》。

吉祥寺 ,在城東三里。唐為靈濟庵。明正統初,梁莊王建,賜額。內有古松、銀杏各二株。

藏梅寺 在城內鼓樓坡上,久廢,尚有塔,相傳是白乳高僧塔。先曾有人欲拆之以為宅者,時風雨雷電交作,乃不果拆。

元妙觀 在元祐宮東。先名「天慶觀」 ,元季燬於兵。洪武三年冬,安陸侯吳復為揮使時建。七年改今名。成化二年,梁莊王夫人增修,後圮。崇禎庚午年,邑民毛靂等募修。

朝天觀 在縣東五十里龍鳳山巔,可瞰漢江,久廢。

龍尾觀 在縣西三十里。

火龍觀 在縣東二十里花港鋪,今廢。

太平觀 在縣南,久廢。

天慶觀 在縣西,久廢。

保堤觀 在縣南二十里堤上。

白鶴觀 在縣南。明萬曆丁亥年建,順治丁亥年重修。

三元觀 有二,一在縣南閘口,一在縣西新堤上。

宇寧觀 在縣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四年修。雲霧觀 有二,一在三尖山,一在馬良山。雲臺觀 在縣東聊屈山頂。

元祐宮 在縣南里許,即長壽縣舊址。明嘉靖十九年建。後有三洞閣,高麗輝煌,郢中巨觀。崇禎十六年燬於賊。

皇清順治三年,道人陳真一重修。

武當宮 在縣東七里灣外。久廢。

祖師殿 在縣西河街。順治十五年,漢水泛溢,有祖師木像自北順流至西關外,雖洪波中,龜蛇相隨不離。郡丞林公重修。

真武堂 在縣南,久廢。

大士閣 ,在石城山腰。高峨聳翠,溪水環流。翠屏庵 ,在萬壽山,庠生陳王孫建。

彌勒庵 在縣西岳王廟右,今廢。

天淨庵 在龜山之麓,今廢。

準提庵 在縣西河街

太音庵 在縣西五里漢江東岸,即茶庵。長堤密柳,交映道旁。崇禎六年,居民吳宗周募修,順治十七年重修。

鎮江庵 在縣南鐵牛關。

道斌庵 在縣東百里,今廢。

普濟庵 在縣西石橋外。天啟丙寅年,知縣任𠊨捐建。「廣嗣庵 」 在縣西上河街。

「三教庵 」 ,在北門內,惠太監刱。

水月庵 在縣東七里灣。久廢。

茶庵 在縣南五里堤上。

京山縣

慈化寺 ,在縣南一百里。宋名「天王保福禪院。」 滴水寺 ,在縣東北五里。

太陽寺 在太陽山南。相傳建於唐貞元中,然寺額猶題「長慶」 ,疑長慶間造也。宋敕蘇侍郎監修,巳而物故,留葬寺傍。殿東有大石槽,傳是普庵故物,可不火而炊。今斷寺弘麗,為縣諸寺冠。前代名賢多遊玩而題焉。有咸通六年碑字,磨滅不可考。元末兵燹罕存。洪武中,沙門明慈得運重建。弘治中法安、正德中智秀,相繼修葺。寺側有《娑羅樹》一株,與《觀音巖》者等。

興陽寺 在興陽山,宋名慈光禪院,肇於唐沙門道欽,相傳是文殊遺址。宣德九年,僧炤中重建。嘉靖中僧儒增修。宋沈存中《筆談》云:「郢州漁人擲釣於漢水,至一潭底,舉之極重,得一石,長丈餘,圓直如斷椽,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相比,綢繆鞏固。以物試抉其一端,得一書卷盈尺,乃天寶年所造金剛經,題志甚詳,字」 法奇古,其末云:「醫博士攝比陽縣令朱均施。」 比陽乃唐州屬邑,不知何年墮水中,首尾略無沾漬,為土人李孝源所得。孝源素奉佛,寶藏其書,蛤筒復養之水中,客至欲見,則出以示之。孝源因感經像之勝異,施家財萬餘緡,寫佛經一藏於郢州興陽寺中。

天王寺 在縣東北十四里。相傳肇於唐,燬於元至正中。明景泰己亥,沙門清亮重建。一名「保福禪院。」 宋鐵牛禪師開山,即多寶寺故址。萬曆末再圮,僧真賢、如鑑再修。

紫竹寺 在縣東六十里。明正統五年,僧慧瑩建。

富水寺 即富水廢縣,宋名「賢聖院。」 正統八年,僧普茂重修。

子陵寺 在子陵山南,宋名「淨安禪院。」

蒲圻寺 宋名廣福禪院,在縣西九十里。建於唐貞觀中。元至正九年重建,與蒲騷相望,故名。盤石寺 ,在縣東六十里靈泉山北。宋有二盤石,一名盤石山法濟禪院,一名盤石堰大雲禪院,未知孰是。然《富水郡志》紀晉柏云:「與大雲寺相近」 ,實在縣南三十里,固非今盤石。而《宋圖》中所列盤石與曹武市鄰,正今盤石也。

如意寺 在縣南三十里。元季燬,明正統三年,僧元浦重建。寺居眾山中,饒松石之勝。高伯宗兄弟四人嘗讀書於此寺後峻巖間,鑴曰「高氏講《易》處」 ,後繼而往者甚眾。

芭蕉寺 ,在縣北六十里。宋名「圓寂禪院」 ,在芭蕉山,即新羅僧所居,泉出比目魚者也。

趙橫寺 宋名惠通禪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黑龍洞側。宋乾德三年沙門歸柔建,至道二年重修。又《富水郡志》云:「靖康間,郝明據郢,遣其徒沒角牛領兵寇復州,過趙橫山,欲縱火。主僧求見,盛怒,將斬之。以其言貌不凡,遂加敬焉。既入」

寺寂然無聞,但見慈護菩薩塑像,懼而焚香,斂兵亟去。又寺中有唐殿,天寶時建,規模古雅,巋然尚存,與魯靈光無異。邑人郝玉吾書柱云:「地從天寶登三寶剎,是京山第一山。」 其子敬甫十歲,亦題一聯:「七寶梵王宮,神仙募造;有唐殿宋碑,半座高僧石塔;六朝丞相府,夜半飛昇。餘龍池韓井,幾株老影娑欏。」

潼泉寺 ,宋名「法興禪院」 ,在潼泉山,即獨孤標所開。

黃慈寺 在縣南四十里,亦乾德中鐵牛所,開元末燬,明洪武十年,碧巖和尚重建。

大蹟寺 ,宋名「普雲禪院」 ,在大蹟山,有大石。月掌寺 ,宋名「壽聖禪院」 ,在月掌山,有建隆古鐘。元末廢。正統九年,僧本珍重建。

纂峰寺 ,宋名「纂子。」 龍泉院,即鏡脫禪師卓錫出泉處。上有柏二株,大可二十尺,高倍之,蓋千餘年之物也。

泉激寺 ,宋名「感教禪院」 ,紹興二年建,元季廢。正統元年,僧繼紹重建。有古鐘一,大德五年造;響鐸一,至大二年造。

蓮花寺 ,在縣西百二十里漢水涯。

歸德寺 。宋名「廣聖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亦乾德中鐵牛所,開元末燬,永樂三年,沙門《慈惠》重建。

觀音寺 在縣南百二十里。孫權建。

穴河寺 在縣西南百三十里。相傳晉羊祜亭遺址,元時為寺。

千佛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元至正間,有千佛過此,取水沐浴,即湧出一泉。元末廢。宣德四年,僧道恕重建。今分為二。

龍山寺 宋名「廣福院」 ,在西龍尾山側,洪武中重建。

真如寺 ,宋名「永福真如。」 院有宋時鐘。明嘉靖間,土人於水涯得一佛像,重不可舉。寺僧鐃鼓迎之,不數人便昇入寺。

隍城寺 宋名「聖水院」 ,在隍城洞南,有泉遶寺,溉田甚廣。

圓通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延祐間建,後燬。天順七年,沙門普釗重建。有洞,洞有天生石,面壁《大士》。

法水寺 在縣南七十里,正統九年建。

金泉寺 在縣南四十里。明正統三年,沙門了善建,天順元年重修。

普濟寺 在縣北九十里,明宣德十年造。

皇清康熙八年,王振孫重修。

永康寺 在縣南四十里。明弘治元年建。有「泰定二年古鐘。」

永隆寺 ,在縣南一百里。正統八年,比丘法雲建。

湖山寺 在縣南。明正統間,比丘繼明、繼照建。臨溪寺 在縣南。宋天聖二年建。明正統間僧銘「瓊、嘉靖間僧廣誠重修。」

能仁寺 ,康熙年間斷橋和尚開山鼎建。里人劉良文「捐資助修。堂殿、廊廚共百餘間。引泉鑿池,闢徑種樹,頓成精舍叢林。」 南下五里宋家河水口,青龍庵僧了凡募建。

西香寺 ,相傳靈濟祖師登香巖,望見兩苑百草皆花。經此,沙門超基建。

下剎寺 在縣南一百里。

柳門寺 在縣西一百里。

松門寺 在縣東九十里。

香山寺 在縣北八十里西下有白龍庵,尚子登岸肄業於此。

大國寺 即大雲寺。嘉靖六年,僧惠明重修。寶香寺 ,在縣南一百里,今廢。

多寶寺 在縣治東,應德門外數百步。舊在縣南河畔。相傳宋乾德二年鐵牛禪師開刱,元季燬。明洪武十年,僧會悟鎧因白鶴觀故址,徙建今寺,僧會司在焉。天啟二年,殿朽,佛像自焚,僧募修鼎新焉。寺東溪水外有銀杏一株,數尺以上,半朽。通佐云「是紅巾時避兵人倚釜所燒。」 又有皂角樹三株,高三十餘尺,圍十餘尺,皆數百年物。山門外有牌樓一座,為賊毀,至崇禎末,知縣章聚奎重建,題為「京源首寺。」 寺後觀音閣,年久亦為風雨飄搖,寺僧貢文募修。

三里寺 明天順間建

彌陀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明正統二年建。上庵寺 ,在縣北一百里。明永樂間建。

下庵寺 在縣北一百里。明正統間建。

界河寺 在縣北一百里。明宣德年間建僊佛寺 ,明成化十六年建。

豹子寺 在境內

白鶴觀 在縣東二里。相傳多寶寺其故基也,後廢。有黃冠,即今處建,觀仍舊名。嘉靖三十二年,羽士董元真重修。三十五年,羽士王元靜增建「三清殿。」 觀旁亦有銀杏樹,視多寶寺更茂。樹下有井,甚甘冽。

東嶽觀 有古銀杏樹二本,各數抱,其一尚存。聖境觀 在聖境山。

長森觀 在縣東北百里。宋名「興福禪院。」 大德觀 在縣東北一百里。正統十年建。長慶觀 在天門山。大定中建。嘉靖甲寅,唐人重建。

騎龍觀 ,去縣七十里,在佛指山尾。

天王保福院 ,宋時寺也。今廢,為王諒、王易墓所。

禪房院 在禪房山,今廢。

中峰山院 在縣北,明永樂間建。

白雲庵 正統四年建。今廣為寺,在縣西南五十里馬頭山頂。

聖水庵 在縣北十里。正德中,荒蕪。嘉靖三十三年,多寶僧自寧復興之。

「郝氏海願庵 」 ,在縣西十里康樂園。華亭董思白、永嘉何無咎各手書佛經數十卷藏於其中。《潛江縣》

大佛寺 在縣西北。元泰定間開創。「吳元年建草庵,洪武元年重修,十五年設僧會於寺中。景泰三年重修大佛殿。弘治九年建廟廚,十一年建方丈,十三年建法堂,十四年建山門。嘉靖五年建禪堂於法堂後。」

常樂寺 宋紹興間建,在縣西南六十里。廣化寺 宋淳祐間建,在縣西南六十里。白鶴寺 宋嘉定間建,在縣西北八十里。萬曆八年七月,水圮。

蓮花寺 宋淳熙間建,在縣南三十里。

大安寺 元泰定間建,在縣北二十里。弘治十二年重修。

龍巢寺 宋嘉定間建,在縣西六十五里。新洲寺 ,在縣西十五里。天順間,水漲成洲,知縣呂文創觀音閣以鎮水勢。成化元年,黎淳更今名。後因水崩,遷建於隄內。

普賢寺 元至正間建,在縣西四十里。

白湖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元至正間建。清湖寺 在縣南五十里。唐宋年間建。

二聖寺 在縣西八十里。

萬壽寺 萬曆初,本府通判屠炳然建,在縣南二十五里。

通明觀 在縣治東,一名「妙庭觀。」 元時創,洪武初再建。天順六年,建玉皇閣、四聖殿,七年建鐘鼓樓。正德十四年,改建玉皇閣為蓬萊閣。萬曆二十八年,修元帝祠,累石為臺,高丈餘。

元真觀 在縣南二里。正德十四年建。癸未水圮重修。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潘之祥移三元閣,改建四真閣。觀門左有古樹二株,其下連根。大樂庵 在縣北護城隄上。崇禎年間建。崇壽庵 在縣南馬市潭。

金蓮庵 在縣南護城堤旁。萬曆二十二年建,賜額。

觀音閣 有三:一在東河街,乾河口右,萬曆四年建;一在大河東,黃漢垸伏波祠前,萬曆二十八年建;一在大佛寺天王殿後,萬曆二十八年建。

長春宮 在縣南三里

沔陽州

報恩寺 在城東隅。明洪武年間刱建,敕賜今名。

廣福寺 ,在黃蓬山,宋乾道元年,馬祖道一禪師建。

永固寺 ,在永興村。有古鐘一,景定元年十二月鑄,次年六月從太馬長河逆流至寺,聲甚鏗鍧,上有金環金釵,被盜竊去,鐘遂不復鳴矣。清正寺 ,在七里城上泗港。

法華寺 、圓通寺 ,俱在沙湖。

甘露寺 、西來寺 、響應寺 俱在仙鎮。花墳寺 ,在新隄。隄外有古柏樹,半懸江岸,後岸崩,由樹及寺。順治八年,軍門金以毋夫人病至寺前,問其地為金家灣,因議遷其寺於隄內。大柳寺 ,在千家村。

龍昇寺 在縣江口

上華嚴寺 在小林村

紫陽觀 在城北,一名天慶,故《志》內有古鐘一,神龍間鑄,及有三色檜。張耒詩:「亭亭古柏不知」

年《天寶以前耆舊傳》。

元妙觀 在城東南,即陳友諒故址。洪武甲辰,改為觀。

靈福觀 在黃蓬村,宋淳熙間建。

僊真觀 在永興村,宋元祐間建。

白雲庵 在旱潭村,元時建。

「無垢庵 」 在江北五岳園前。

貞林庵 ,在七里城,城即復州城漢廣門遺址。慧雲庵 ,在城南黃荊垸,僧元行募建。

廣長社 在上關,天啟年間建。

神壇社 在雲潭村,平地高丈餘,今名「地嶽廟。」 屯甲社 在南門外,逾河,相傳為偽漢陳友諒屯甲處。

景陵縣

乾明寺 在東湖中。明初,指揮李廷琛建。宣德間,知縣楊季安重建。崇禎末,燬於兵。康熙丙午年,署縣事李馨重建。

竹林寺 在縣便河東,成化間楊恬重建。按:竹林寺刱自唐時,明正統間,江西楊士奇之曾孫琚請乩,乩曰:「竹林寺裡鳴鐘鼓,黃獐起處」 開相府後,琚登景泰甲戌第,歷官藩於楚,舟泊景陵便河,夜聞鐘鼓,詢土人,曰:竹林寺也。晨起謁之,鐃吹喧處,黃獐突出。琚因憶昔年乩筆語,欣然構之,留其子恬居焉,因名楊恬。垸遂重建此寺。龍蓋寺 在西湖中洲,明成化丙申,縣令張繼宗重建,中有陸羽茶井。古記即《志》所云覆釜洲也。唐以前久為禪院,相傳晉支公住其中,即唐裴迪詩「不獨支公住」 是也。天寶間,大師積公住寺中,獲嬰兒於洲上育之,即陸羽也。積公化後,圖形其中,因名西塔寺,後改為廣教院。又以寺西有龍蓋山,因名「龍蓋寺。」

觀音寺 在縣東南十八灣。萬曆丙辰,楊宗禹重修。

白龍寺 在五華山

廣惠寺 在縣西北。秦苻堅寇襄陽,朱序母張夫人躬率女丁築城以捍,陰祝曰:「苟城不陷,生靈獲全,願捨景陵田園為佛寺。」 一夕,水暴至,秦兵奔潰,因建院。今廢。

聖臺寺 在縣南三十里。有池,產白蓮,其實圓而黑。又春無蛙鳴。張本潔詩:「白蓮異實原無種,青草同春不叫蛙」 是也。傳為無念禪師遺蹟云。中巾寺 在縣西北巾港市,今廢。

文殊寺 ,在縣東北蒿臺湖東林村,今廢。蒿臺寺 ,在縣東北蒿臺湖。

泗洲寺 在華嚴湖。相傳唐僧皎然尋陸羽至此。

白竹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天啟中,高僧寒碧靜修其中。

普濟寺 ,在縣西青山,傳為破竈墮公道場。龍興寺 ,在縣西南黑流市。

蓮臺寺 在縣東南,寺中有樹連理,柯葉參天。邑人李登少讀書其中,題詩壁間。其子純元跋之,至今稱「二絕。」

雲土寺 在觀海村。一曰「雲杜寺。」

資福寺 在舊隨口市

馬溪寺 在縣西北馬溪河。

湯港寺 在縣西北湯港河。

學禪寺 在建陽村,今廢。

然燈寺 在縣東南淘溪隔岸。唐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然燈夜,相思磬一聲。」 或謂寺取然燈者,此也。寺有唐僧皎然碑蹟。

觀音寺 在縣東北,去石堰口不遠。

聖水寺 在邑東北。寺在湖中,非舟不渡。《竹影寺 》在縣西北橫官鋪。

靈濟寺 在縣南上陽河。

東林寺 在縣東北。古名東嶽廟,今稱「三一庵。」 萬曆戊子,吳文企重修。

龍禪寺 ,在縣東北,去柳家河不遠。

白雲寺 ,在縣東。相傳寺有古井,通白龍潭,味如蜜。

桐柏寺 在城北,一名「龍華寺。」

丹臺觀 在城西南隅。相傳劉梓真人煉丹處,故云有丹竈、丹井。今丹竈無跡,惟丹井猶存。飛昇觀 在縣東三里石人汊,昔傳劉梓真人於此飛昇,有飛昇臺,故名焉。舊《志》以臺上有八卦爐,訛稱八卦觀,又傳有煉丹井,亦訛。按八卦觀在縣東南十五里,煉丹井在城內丹臺觀,非此地也。邑教授延鶴移築新觀,庠生吳貴捐田供祀,貢士吳贄築基為閣。

仙真觀 在五華山,成化八年修,正德十五年

考證

重修

泰清觀 :在湯港市。今廢。

白鶴觀 :在湯港市。今廢。

華容觀 在隨陽市,今廢。

玉真觀 在皂角埠西五里,前有玉真泉。清都觀 在北城外聚義樓東,邑舉人周命修。白鶴觀 在縣南門外義河邊。相傳劉梓真人跨鶴而下,駐此三日,復沖舉而去。

廣教院 在覆釜洲上,陸羽故居,近文學泉。迴迥庵 在縣北郭外,邑中丞徐成位建。瑞芝庵 在義河南岸,舊名「南禪」 ,邑方伯吳文佳建。崇禎庚午,庵後產芝,其子贄改今名。圓通庵 在五華山南,鍾伯敬建,與季弟居易談經其中。

「柳庵 」 ,譚元春構。

曼陀庵 在邑東北。李純元建。

水月庵 :在城內,邑庠生吳貴建。太史李維楨「記。」 「吳君累土為閣,凌埤堄而上,綺疏周遭,與湖波相掩映者,即此也。」

水西庵 在縣西隄,庠生吳邦彥建,後燬於賊,今稍葺。

祛塵庵 在義河南岸。明萬曆二十七年,邑人公建。

百穀庵 在邑東隄,崇禎年間建。按崇禎丙子水決,東隄壞,忽雷雨震動,有斷槎浮出水上,土人因取以為梁,建「穀神祠。」

文昌閣 在縣東一里。前臨義河,後踞東湖。新安程氏公建也。

鍾秀樓 在縣北古城岡。嘉靖十五年,知縣封祖裔設樓跨岡,以塞古城之闕。二十三年,知縣李仲𠊨改建關帝廟於樓後。萬曆三十七年,邑廉訪使徐成位撤樓,更新之,名曰「聚義樓。」 祀昭烈與桓侯張飛、順平侯趙雲於上。今康熙四年,知縣陶襄感異夢重修之。佛殿房廊為之煥然一新。

荊門州

唐安寺 :在州治西南一里蒙山東麓。唐時建,名唐庵,後賜額「廣福。」

紫雲寺 ,在州東南一百九十里。唐會昌元年建。中有無聞禪師註《金剛經》於此,常有紫雲擁於座前,出靈芝。

靈鷲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即今普濟禪寺。其泉上湧,又名「上泉寺。」

止觀寺 ,在州南七十里撤石山西南,即今仁惠禪寺。寺有井泉,故名「惠澤。」

仙居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仙居山上。世傳唐靈濟禪師至此駐錫,後人建寺,跨石壁而泉流於下,宛若神仙所造,故名。

偏角寺 在州北雞頭山。唐靈濟禪師自大明山至此,因渴,卓錫於石,泉水上湧。後人因足蹟建寺。

東山寺 在州東南一里。即古「天寧報恩萬壽禪寺」 遺址。

廣福寺 在州東七十里馬良村。

新崇寺 在州南六十里諸里村。

金閣寺 在州東百五十里馬良村。

海會寺 在州西三里。元季兵燬,有碑在焉。羊角寺 ,在州西南九十里。羊角哀故祠也。弘治間,鄉耆鼎建。

諸緣寺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前臨嚴家湖。萬曆間,耆民鼎建。

南黃寺 在東塞村中

嵩台寺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長湖之濱。《小台寺 》,在長湖濱。

喬母寺 在後港下十里。

龜山寺 在州南三十里。

二聖寺 在州東南一百里羔觀村。

元妙觀 在州治東,宋荊岑偉觀舊址。明洪武初開,設道正司,宣德間修,丘長春道人丹室也。中有三洞閣最高,相傳為荊門之瞻。今康熙二年燬,而丹井尚存。

三元觀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後港聚仙山,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景德觀 在州北,唐乾德間建。

馬仙觀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塔現存。三清觀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諸里村。

白龍觀 在州城西北三里。明末李化龍修,後燬。今順治間復修。

青龍觀 ,在州東北一里,荊門水口也。

福善庵 :在虎牙關北。上有「止西」 二字,後有僧即名止西。

當陽縣

玉泉寺 在縣西五十里天台智者入定,關將軍役鬼工蓋造,七日而成。隋煬帝朝,詔頒玉泉寺額。其夾道萬松,皆唐貞觀中僧法琪所植。大通寺 ,在玉泉東七里,楞伽峰之前。

一音寺 ,去玉泉寺五里,巖巔有寺,亦智者道場,今廢。土人呼為「音寺巖。」

龍興寺 ,在玉泉寺南二十里,今割入彝陵。「大雲寺 」 ,在玉泉寺之南,今南庵是其遺址,即真公蘭若。

蓮花寺 ,去玉泉西十餘里。相傳智者時陸地生蓮,故建。

斗山寺 在布裩塔院之旁,形如斗,沮水環流於前,佛耳巖峙於右。

祥雲寺 在縣北四十里香爐山。元至正間建,今廢。

雲坡寺 在縣東三十五里。

洪山寺 在縣南三十里。

普通寺 在縣南七十里。

慈化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唐黃龍祖師開建,明萬曆間重建。

富里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龍泉寺 ,在縣北。晉孝武時,遠公法師開建。紫蓋寺 ,在縣南六十里。唐德宗天皇悟禪師開建。

三星寺 在縣一百四十里。《碑》云「晉遠公法師倡道之所。」 兵燹,明永樂間重建。

聖水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寺前有石洞,名「聖母。」 歲旱,居民取水祈雨多應。唐德宗為道明禪師建。

普濟寺 在縣北三牛嶺,明永樂間建。

大通寺 ,在縣西十五里。有《神秀禪師碑》,唐丞相張說撰。

圓通寺 ,在縣北五十里,明宣德二年建。郝母寺 ,在縣東四十里,元延祐七年建。觀音寺 ,在縣南,明洪武初建。

紫盇觀 在縣南花陂。《荊南記》云:「有金牛,每日晦輒出見,出則光照一方。」

永興觀 在縣東,唐元和中建。

紫金觀 在縣北四十里方山,有石爐,元至正元年建。

燦霞觀 在縣東圓臺山,古塔尚存,唐玉真公主所建。

玉陽觀 在玉陽山內。有玉虛閣、王母祠。明崇禎己巳,主簿王家棟重建正殿。天啟三年,典史郭紹椿再建。

大魁閣 在學宮左。明天啟間,知縣胡汝川建。崇禎間,庠生汪士傑、梁燿等重修,尋燬。

「文昌閣 」 ,在玉陽山麓。知縣胡汝川建,今燬。「三元閣 」 在東門外城東稍曠,故於合水之處建此,以固風氣。

玉津閣 在北關。明崇禎間,典史張啟明建。五印庵 在城北。明天啟間,栗聯芳建。

潮音庵 在城西北隄上,層峰拱列,林木清映。七寶庵 在城北。明崇禎間,邑庠張清川建,今廢。

印善庵 :在城南,《汪錄》建。

三慧庵 在縣南六十里。明天啟間,汪宗洪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