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一

  黃州府建置沿革考

  黃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黃州府星野考

  黃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

黃州府部彙考一[编辑]

黃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春秋黃國地,後屬楚,楚徙邾君於此,曰邾城。秦屬南郡。漢曰西陵,屬江夏。三國魏為重鎮,後屬吳。晉曰西陽。南齊曰齊安。北齊曰蘄州。隋曰永安。唐曰黃州。明曰黃州府,領州一,縣七。嘉靖末年,割黃岡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黃陂之仙源鄉為黃安。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八。

黃岡縣:附郭。

漢西陵地。南北朝齊南安。北齊巴州。隋木蘭。唐黃岡,五代宋、元、明俱仍舊,屬黃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二里。

黃安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初置黃安縣。黃安分土,蓋黃岡、麻城、黃陂之裔。按《禹貢》地介荊、豫之交,在周為黃國地,在秦為南郡地。漢為西陵地,屬江夏郡。晉仍西陵屬弋陽郡。南北朝為南安、信安、南司州地,屬齊安郡。隋為木蘭、麻城、黃陂地,屬永安郡。唐為黃岡亭州、南司州地,屬淮南節度。宋為黃岡、麻城、黃陂地,屬淮西路。元屬黃州路江北道,隸河南行省。按《宋史》,「紹興間與金畫淮為疆。元至正中,徐壽輝起兵,里人鄒普勝、馮瑄佐之,據雙城。」 蓋宋元之季,即此為邊徼兵衝。目今堡址燧臺纍纍相望。至明高皇帝,命陶安撫定,戊申改路為府,三邑俱屬黃州府治,而轄於湖廣布政使司,此壤始為中土焉。

蘄水縣

唐堯之興,因顓帝所建為九州,其南為揚。杜氏《通典》:「蘄,揚州域。虞舜肇十有二州,其一揚州。」 夏、商制如唐、虞。周自湖南十州皆屬楚。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拔郢、蘄,并屬南郡。南郡者,即今江陵。始皇十六年,滅楚,虜王負芻於蘄,陳涉起兵於蘄,黥布王其間,置西陵及邾縣、蘄春縣,并屬江夏郡。東漢劉表令黃祖築城西陵,倚為鎮。魏黃初中,蘄春置為郡賀齊初,晉宗為浠口,即今縣。將以眾叛入魏,還為蘄春守,圖樂安,取保直,權以為恥,因軍初罷,六月盛夏,出其不意,下詔齊督糜芳、鮮于丹等襲蘄春,生虜宗復置蘄春。晉泰始元年,以西陽境俱隸弋陽郡,而蘄春省為縣。劉宋更為西陽郡,治建浠水縣及永安郡。北齊以南安兼置巴州,置黃陂及南司州,仍隸齊安。而蘄別置齊昌郡及羅州,尋更為齊興縣,復為齊水。梁析置縣蘄水,尋復浠水縣。隋開皇元年,置蘄州,以浠水屬之,更為蘄春縣。唐貞觀七年,以蘄山谷中多蘭,更為蘭溪縣,復為蘭清郡。天寶元年,復蘄水。宋端平元年,復蘄春縣。元至元十二年,改蘄州為路,復蘄春為蘄水,屬蘄州路。明洪武九年,改路為府,領縣五,蘄為外領。丙辰,改府而州領如故。己未,始改屬黃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八里。

羅田縣

《禹貢》:「羅田在荊州境內。」 《水經注》:「羅受英鄝崖併塘洞之流,廝匯於浠水,西南出蠻中五水,是名浠水。」 春秋為黃國地。《左傳》載:「楚屈瑕伐羅,羅與盧軍之,蓋羅君城國於申、信間,因始蒙羅名。」 蘇長公亦論:羅國在漢、黃間,楚滅而遂泯耳。戰國屬楚。漢隸江夏郡,即今武昌也。三國隸蘄春郡,即今蘄州也。晉隸弋陽郡,即今河南光州也。北齊隸齊安郡,即黃州。梁置為義州及義城郡,即今奉太鄉舊魁山下也。隋改為縣,復隸蘄春郡。唐省入蘄州浠水縣,即今蘄水縣也。宋仍陞為縣《宋書》:司馬黑石反,有小羅與田光興二人平焉,故稱羅田。元因廢復立。大德甲寅,知縣周廣遷官渡河,隸蘄春郡官渡河,即今縣前水也。明洪武乙卯,改隸黃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麻城縣

周為黃國地,黃帝之後,受封於黃,嬴姓國在今光州定城廢縣之西。《春秋》屬黃,後屬楚,楚徙邾。

君於此。戰國時,楚滅邾,遷其君於黃,遂名邾城。秦屬南郡。漢名西陵,屬江夏。衡山王吳芮嘗都之。三國時,魏名西陽,為重鎮,後屬吳。赤烏四年八月,陸遜以三萬人守之。晉為弋陽郡,又析置西陽國。東晉以邾城為豫州治所,城本後趙石勒將麻將軍胡秋所築城也,遂名麻城。後魏安陽孝昌二年置,治麻城。梁初置信安縣及北西陽縣。陳廢北西陽置定州。後周改曰亭州,分置東義州,又有建寧、陰城、定城三郡。隋開皇十八年,改麻城縣屬黃州。唐置總管府於麻城,後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尋復省。元和初,又以麻城省入黃岡,後復置,屬黃州。宋端平二年,徙縣治於什子山。元復舊治,名麻城,屬黃州路,隸淮南,改隸河南。明仍麻城屬光州,改屬黃州府,隸湖廣。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四里。

黃陂縣

春秋隸黃國。魯僖三年,黃人同江人盟於貫。後楚子伐黃,因屬楚。秦分楚為四郡,以黃屬南郡。漢改稱西陵。三國時,劉表守荊州,使黃祖城石陽,為鎮以拒吳,即今西城子地。北齊以鎮改置黃陂縣及南司州治名黃陂,蓋由此始。隋南司州廢,以縣屬永安郡。唐復置南司州,尋廢為縣,屬黃州。今黃陂隸黃郡由此始。宋仍舊,移治鄂州青山磯。元改屬河南,尋復舊治。《明編》:「黃陂屬黃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七里。

蘄州

《禹貢》荊州之域中為吳淮之交。周自湖南十州皆楚屬楚,以郢為南郡。晉武帝時,南郡郢治江夏。秦以蘄國屬之。《十道志》:「蘄,陽域。」 春秋、戰國屬楚。秦置三十六郡,屬九江郡。黃梅、廣濟、蘄水、羅田,在西。漢為蘄春縣,屬江夏郡。即今武昌。東漢置為蘄春國。吳改蘄春郡,省郡,以縣屬弋陽郡黃岡境。西陽城,即晉弋陽郡。東晉簡文帝鄭后諱春,以《春秋》為《陽秋》,以富春為富陽,蘄春為蘄陽。宋齊西陽郡,即今黃州府。北齊置齊昌郡,兼置羅州。隋初,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煬帝又改州為郡,置太守。唐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屬淮南節度使。宋因之為州,屬淮南西路。元世祖改蘄州為蘄州路,屬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明改路為府,領縣五,「蘄春為附郭,黃梅、廣濟、蘄水、羅田為外領。」 洪武丙辰,改府為州,罷蘄春縣外領黃梅等縣。至己未,割蘄水、羅田入黃州府,蘄州仍領黃梅、廣濟,編戶六十里。嘉靖二十八年,合為二十八里。

皇清因之。

廣濟縣

《禹貢》荊州之域。漢為蘄春東境蘄春漢縣,屬江夏。吳為郡。晉改西陽,又改蘄陽。後周分蘄立永寧,隋末廢。唐武德四年,平朱粲,改蘄為州,領蘄春、蘄水、羅田、黃梅、浠水五縣。其年,省蘄水入蘄春,又分蘄春立永寧。天寶元年,改永寧為廣濟,屬蘄,自是始名廣濟。唐末,楊行密據淮南地屬吳,後屬南唐。周顯德三年,征淮南。五年,李景盡獻江北地,遂屬周。宋仍故。元改州為路,屬蘄州路。明仍以蘄為州,領廣濟、黃梅,以屬黃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黃梅縣

虞夏屬揚州域蘄春郡名新蔡縣。按邑以蔡名,以地濱江,有山曰蔡,有湖曰五阜,俱產大龜。所稱「九江納錫大龜」 ,蓋在於此。而《明一統志》亦稱五阜湖在黃梅縣西。《禹貢》「納錫之龜,世傳出此。」 殷周仍之。春秋屬楚郡,縣皆同。秦屬九江郡,名蘄春縣。西漢屬九江郡,又改江夏郡,亦名蘄春縣。東漢屬江夏郡,名黃梅縣。按永元間,三老亭侯以山徙湖淤,蔡不復產,而地多梅,有上、中、下梅水,山有黃梅山、黃梅水,遂更名曰黃梅。三國吳立蘄春為郡,而黃梅在中。晉以蘄春入弋陽郡,即今光州,而黃梅在中。後周改蘄州,黃梅隸焉。唐屬蘄州,隸淮南道。按唐高祖武德年間,以梅地置南晉州,又析分四縣,曰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尋俱罷。今土人往往傳故址遺署焉。宋屬蘄州,隸淮西道。元立蘄州路,隸淮西江北道,而

《輿圖》
言梅元嘗僑治中州明屬蘄州並隸黃州
[编辑]

府統轄「湖廣武昌道。」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黃州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黃州府疆域圖

黃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江南宿松縣界,五百一十里。

西至本省孝感縣界二百八十里。

南至本省武昌縣界,十里,《界扺》武昌江岸。北至河南羅山縣界,四百七十里。

自府至省城,水陸俱一百八十里至

京師,陸路二千八百里,水路四千七百里。

廣七百九十里,袤四百八十里。

黃岡縣:附郭。

東至本府蘄水縣下巴河界四十里,至蘄水治七十里。

西至本府黃陂縣三山鋪界一百七十里,至黃陂治六十里。

南至本省武昌縣大江岸界十里,至「武昌縣治一里。」

北至本府麻城縣沙河鋪界一百三十里,至麻城縣治五十里。

東北:至本府羅田縣治一百八十里,以青山下口黃家廟為界。

西北:至本府黃安縣治二百四十里,以「細石嶺」 界牌為界。

西南至陽邏鎮,抱尾洲一百二十五里,及武昌府江夏縣江岸為界。

「東南至蘄州,水路一百八十里,陸路三百一十里,至黃梅縣三百七十里,至廣濟縣二百六十里」 ,並隔蘄水縣,以巴河為界。

廣一百九十五里,袤一百三十里。

黃安縣

東至本府麻城界四十里,至麻城縣治一百一十里。

西至本府黃陂界,四十里,至黃陂縣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本府黃岡界八十里,至黃岡縣治二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光山縣界八十里,至光山縣治二百六十里。

西北:抵羅山界,九十里,至羅山縣治二百七十里。

自縣至府治二百四十里。

廣八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蘄水縣

東至江南英山縣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黃岡縣界,七十里。

南至本府蘄州界五十里。

北至本府羅田縣界九十里。

自縣至府治一百一十里,至省三百二十里。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羅田縣

東至江南英山縣界,五十里。

西至本府黃岡縣界,三十里。

南至本府蘄水縣界一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東南至英山縣界,五十里。

西南至蘄水縣界二十里。

東北至霍山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麻城縣界,四十里。

自縣至本府,小路西行一百六十里,大路南行一百八十里,水路二百五十里至本省陸路三百五十里,水路五百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七百里,水路四千五百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麻城縣

五代時,齊、陳以木陵山為界,築大活城。後周顯德中,與南唐畫江為界,麻城則周南界。宋紹興間,與金畫淮為界,麻城則宋北界。明初,麻城廣二百三十里,後析置黃安縣,東西僅廣一百六十里,南北僅廣一百五十里。

皇清仍之。

東至本府羅田縣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黃陂縣界,七十里。

南至本府黃岡縣界,五十里。

北至河南光山縣界,一百里。

東北至商城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黃安縣界九十里。

西南至湖廣省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至

京陸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水路五千一百七十里。

黃陂縣

東至本府黃岡縣界,五十里。

西至本省孝感縣界,六十里。

南至本省漢陽縣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羅山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南五十里至黃岡縣界,地名「界埠。」 又七十里至黃岡縣陽邏驛。

東北八十里至黃安縣界,又八十餘里至麻城縣縣治。

西南六十里至漢陽縣界,又三十餘里至漢陽縣縣治。

西北八十五里至「孝感縣」 ,又一百五里至德安府府治。

自縣至府治一百九十里,至省城陸路八十五里、水路一百一十里,至

京陸路三千四百八十里,水路五千二百三十里。

廣一百一十里,袤二百里。

蘄州

東至江南宿松縣界,二百里。

西至本府蘄水縣界一百里。

南至武昌興國州界十里。

北至河南固始縣界四百四十里。

自州至府治一百八十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陸路三千八百九

十里

廣三百里,袤四百五十里。

廣濟縣

東至本府黃梅縣界,七十里。

西至本府蘄州界三十里。

南至江西瑞昌縣界,七十里。

北至本府蘄州界五十里。

自縣至本府二百五十里,至省四百三十里。至

京師三千餘里

廣一百里,袤一百二十里。

黃梅縣

東至江南宿松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本府廣濟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德化縣界,一百里。

北至本府蘄州界七十里。

東北至迴旆嶺宿松界,四十里。

東南至「鷂鷹觜」 宿松界,六十里。

西北:至中峰山「廣濟界」 ,五十里。

西南:至龍坪鎮廣濟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陸路三百五十里,水路三百九十里。西至省會陸路五百一十里,水路五百七十里。東至

京師,陸路三千二百里,水路三千五百里。

廣五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黃岡縣附郭。

郡城枕巴蜀,襟帶江、淮,合九江之流以達於海,亦湯池也。虎頭、石陽、石柱之險,鎖鑰金城,豈非三楚一重鎮哉?

黃安縣

週遭萬山,綿亙如塹,山外溪河,包絡如隍。畛域殆天造然。

蘄水縣

蘄水山勢巃嵷英、羅接壤,淮西上腴,治亂每相倚伏。鎮捍之功,為政者尚其力之哉。

羅田縣

山脈自多雲鎮、鹽堆山,歷大霧、熊岩、鳳凰,拱固於北。河流自鹽堆經黃石,與北峰合流,穿柳林,繞淘金岩,由烏馬潭環繞於前,而又塔山障其東,印台列於西,森然金湯之固也。

《羅田》雖稱「義水」 ,然其民素碞,碞則可使有勇,義則可使知方。加之山盤路阻,禦侮頗易,古名《羅國》亦儼然一轄也。

麻城縣

「萬山叢峙,江環於東,汴帶於北,皆百里而遙。峭嶄之勢,恃山而不恃水。五關實處此土,進可戰而退可守」 ,孟珙之遺制存焉。

黃陂縣

邑與羅山接壤,分阨東北,浮江漢,軫汝海,豈非奧區哉?然瀦澤衍沃,蓄洩宜時,故稱陂焉。嵐愬嵯峨,金鼓脈迤甘露,魯臺東、西、北三隅,列岫攢峰,宛若兒孫遶護。而黃安、羅山分司北門鎖鑰,灄源導自大城潭,界河合於滕子港,既由北而東折,亦南匯以西流,或由武湖入江,或紆灄口達漢,膏腴環衍,靈秀內融,夙稱「黃郡望邑。」 至夫軫通省會,郵接中州,尤三楚之要區也。蘄州

背麟岡,面鳳嶺,大江襟其前,諸湖帶其後。左控匡廬,右接洞庭。

《興復蘄州舊治記》「南距大江,北接光蔡,西連黃岡,東峙灊皖。」

張子師《廣教院記》「左舒、右黃」

《蘄春古郡記》「佳山秀水,還絡千里,有鼓吹白雲之勝。」

余章《三泉堂記》《江湖絕處》:

宋關詠《神光觀記》占「淮壖之上腴」 ,或又以「吳頭楚尾、荊揚交會之區」 稱之。

廣濟縣

舊《志》:橫岡跨其北,大江經其南。然橫岡自東而西而北,連峰峭壁,逶迤騰起者不可勝紀。邑去江稍遠,灌於湖瀦,難攻易守之地,因其地之善,以寓其經濟,豈不抗然於吳豫之間哉?

群峰雄峙,西有高山之險,東有大符、烏鴉之岨,與黃梅接壤,亦吳楚之要害也。

黃梅縣

梅、吳、楚咽喉之地也,屏淝皖,距潯陽,雖廣袤不過二百里,而阨塞最重。居其地者,但知其浮圖之靈宅,而不知其為陰陽之所交,則惑矣。梅居楚、黃末壤,控金陵上流,巡鄂渚而下,直走六百里。大江汪汪,衣帶一水。東峙潛、皖,南距潯陽,萬山嵷峻,諸水曲折,實為吳楚交會之區,更屬荊揚咽喉之地。

黃州府星野考        府志[编辑]

府總

《列郡分野》云:「黃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

翼、軫之分次在鶉尾,辰屬巳,卦屬巽。翼二十星,軫四星居中。又有二星為左右轄,長沙一星在旁,合為七星。

三台屬司命星。《宋志》:「三台六星為天階,太乙躡以上下。上台為司命,主壽;中台為司中,主宗室;下台為司祿,主兵。又曰,上台上星主兗豫,下星主荊揚;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下台上星主青,下星主徐。」《黃州》,亦在上台下星內。

《宋志》:「天市垣,東西各列十一星。東垣曰宋,南海、燕,東海、徐、吳、越、齊,中山,九河、趙、魏;西垣曰韓、楚、梁、巴、蜀、秦、周、鄭、晉,河間、河中。」黃州,在天市垣第二星。《天文志》:「五車五星在畢東北,其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也。東北星曰天獄,主辰星,燕趙也。東南星曰天倉,主歲星,魯衛也。中央星曰司宮,主鎮星,楚也。西南星曰卿,主熒惑,楚魏也。」論曰:「昔蘇伯衡謂分野視分星,古不謂地也。蓋地有彼此之不齊,而分星在天則一定而不易。以彼此不齊之地,必欲求配於在天」之十二次整然之分,其說之難通也固宜。由此推之,保章氏之說,亦隨其土之所屬,應其星之所臨,故謂之「星土。辨九州之地」,非如鄭康成言「十二邦,繫十二次」也。隨其國之所封,屬其星之所在,故謂之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亦非如賈公彥言「受封

之日,歲星所在國焉。大抵「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非地之在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南也。如吳與越在南,而「《星紀》反在丑」 ;魯與齊在東,而《元枵》又「在子之頻。」 豈惟翼、軫哉?即衡星、熒惑、三台、天市之度,亦如天之北極,為天之首,其體及背,未免有吳北魯東之差。說者何必牽合傅會,而定指後世郡國之名以求配也?昔孔子作《春秋》,記日食星隕之變,豈必皆周、魯之分而後言之乎?五星聚東井,漢入秦之應也。崔浩常言其不在十月。司馬光作《通鑑》,棄而不取。歐陽修志唐天文,日食、星孛,一一紀之,必不言其事應,亦未嘗拘拘於占星之說也。孔子曰:「成敗禍福,皆由於人。」知此可與言星占矣。

黃州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黃岡縣附郭。

黃岡山 在縣左,平岡迤𨓦而南,至洗馬池止。其脈來自天柱,土黃色,因以名焉。

兩耳山 在縣北二里,與聚寶山連,狀如兩耳。迴龍山 在縣北五十里還和鄉,有東嶽廟。赤壁山 在府城西北。屹立江濱,𡽱然如壁,其色赤,因名。一作「赤𡽶。」 聚寶山 在縣北二里。

玉屏山 在赤壁山後。山嘴為紅霞岫,近赤壁。柯山 ,一名「柯丘。」 在縣東南定惠院前。

赤山 ,在縣北五十里慕義鄉。

烽火山 在縣北稍東六十里還和鄉。

馬鞍山 在縣北稍東七十里伍重鄉。

孔子山 在縣北九十里伍重鄉。

雨華山 ,在縣北八十里。

大乘山 :在縣北百十里,近城林鋪。

王墓山 在縣北百十五里。

華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近陽邏鎮。

白楊山 ,在縣北六十里。

赤腳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有赤腳仙人經此踏石,足趾尚存。

樟松山 在縣西北百十里。多產樟松,故名。下為樟松湖一里許,名「萬松山。」

武磯山 ,近陽邏鎮,黃祖屯兵蒐武其上有古嶽廟、柳夫人祠。

蓬萊山 在陽邏鎮,上有閣。

香爐山 ,在縣北百二十五里。宋咸淳間,元世祖豋以俯大江、望武湖,命伯顏卜花帖木兒敗宋將夏責,遂拔陽邏。

石屋山 在縣北稍東百四十里。遠望如屋,下有石板潭,通麻城高岸河。

七丈山 在縣北百五十里。上有七丈潭。鏨佛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上有石佛龍井,居人廟祀之。

上干山 ,一名「上官」 ,在縣西北二百里,上有古廟併龍井,連黃安縣界。

城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上有「望省亭。」 正德間,知縣簡霄建。

五雲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有井脈通大江。白雲山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山下有古寺及尹駱塔,相傳尹、駱二女造,不知何代被雷攝塔頂落。今之「攝湖」 ,湖因此名。

淘金山 ,在縣北百四十里。上有三四穴,深數丈,相傳古淘金處。

馬臺山 ,在縣北百四十里庶安鄉。

丫頭山 ,在縣北百四十里庶安鄉麻城縣界。五頭山 ,在縣北百八十里。

金雞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慕義鄉。

洗幹山 ,上有仙人棋跡,在縣東北八十里慕義鄉。

金鋪山 在慕義鄉

烏石山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

樂養山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

豹子山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遠望如豹。泉華山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

大崎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治內之山,莫高於此。來自龜峰,為郡治之祖。山至巴河方盡。嶺有龍井,歲旱取水輒應。

「馬騎山 」 與《下巴河》對岸。

小峙山 去大峙十里,與麻城分界,巖壑更奇。天神山 與小崎山相對,相傳昔有神人逐金雞於此,因以名之。

鳳凰山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昔有鳳凰止此,因構臺於其上。今廢,遺址尚存。

龍岡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古者掘地得龍骨,因名為「龍岡。」 旁有木斛山,春夏雨作,陵谷間相傳有蛟起。

將軍山 在伍重鄉。峰甚峻,有巨人足跡。霸王山 ,在縣東五十里。相傳楚項羽、漢王戰地。

獨寺山 ,在縣東六十里。

虎崖 ,在縣北百二十里,以形名。

百丈崖 在永寧鄉

獅子巖 在縣北百二十里,以形名,亦云「獅子峰。」

觀音巖 在中和鄉紫潭河。石巖如屋,是為黃安交界之處。

祈祥嶺 在縣北百五十里。道觀河關隘。橫坡嶺 在還和鄉。

雞爬嶺 :在伍重鄉,近小崎山。

龍丘 ,在縣東百二十里。

西坡 今府衛治。明初,移築城圍,東西二坡皆在其內。

黃泥坡 在縣西。《府舊志》云:「黃岡山北接一字門」 ,即東坡所賦之黃泥坂也。長沮坂 近孔子山,徐公洞 近赤壁山。

留雲洞 在大崎山

節度石 在縣東南江中。

飛來石 在縣西板塔寺。宋太平興國中,因雷雨破石墜寺,故名。又小崎山南亦有之。

道人石 :在大崎山西畔,以形名。

臥牛石 在中和鄉長河中。

牛踏石 在中和鄉紫潭河中,上有牛足跡。茶房石 在縣中。

《大足石 》,一作「磯灣石。」 兩石凸出,陽邏江邊,舟行礙泊。

烏龜石 近陽邏鎮,下臨江岸,有石生成龜形。陽邏地形如水蛇,儼然神蛇逐龜之勢。今城東五里,亦有烏龜石。

「細嶺石 」 在縣北中和、上鄉、黃陂縣界。

《大江 》、岷山導江,自蜀東行,以入於海,《嶓》。導漾東流為漢,至漢陽與江會,兩水環抱。黃郡巴河, 在縣南四十里。

上巴河 在縣東八十里。發源治西北,迤𨓦至一流河,抵魚博,下巴河達江。

三台河 ,在縣東北十五里。

《孔子河 》,在孔子山前。

道觀河 在縣北百二十里,通大江,源出崎山龍井,經龍岡山陽,洩于鮑湖,灌溉利之。乃每值泛漲,其害于諸河為甚。

沙河 在縣北黃岡、麻城兩縣界。

界河 在縣北。自白沙關發源,南流至雙城鎮東流河直下官渡,至感化河,通樟松湖,至團風口達河。

高岸河 在縣境。自河南光山縣發源,南流至麻城縣,東南入長河。

舊洲長河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源出光山南下團風江。

街埠河 在縣西北百三十里。發源黃陂縣,至武港口達江。

朱大夫河 在縣北六十里還和鄉。邑人刑部郎中朱恕疏濬,故名。

沙武河 在縣西北百三十里。發源孝感,達大江,近武湖,因名。即《宋史》「沙洑、夏貴與元將伯顏戰處。」

白塔河 在縣西北

紫潭河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達漲渡湖。草埠潭河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發源南流至黃陂縣三十六灣,通武河口。

感化河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黃安縣界。發源羅田,至雙河口,會舊洲長河。

淋山河 ,在縣北八十里。

後湖 在縣東十里

沙湖 在縣東二十里。東坡買田於此。一云「螺螄湖。」

灄湖 在縣東四十里

窯步安仁湖 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

零殘湖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武湖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一名黃漢湖,為黃陂縣界,下有柴埠湖屬焉。

鮑湖 在縣西北六十里。

樟松湖 在縣西北一百十里。

舊洲長河湖 在縣北九十五里。源出河南光山,南入團風江。

土卯湖 在縣東四十里東絃鄉。

白塘湖 在縣東十五里,接沙湖。

漲渡湖 在縣西北九十里。內有七湖,併屬樟松湖。

團風湖口 :在縣北五十里。今崩入江。

伍洲 在縣東南

大壯洲 在大江中。按:大江支港直走樊口,於形家言少礙。比年「得勝」 、新生二洲已塞樊口則全。古諺云:「烏沙塞樊口,黃州出狀元。」

「崢嶸洲 」 在團風鎮。

佗鶡洲 ,在縣西北五十里。

鴨蛋洲 :在縣西北五十里。

木鵝洲 :在縣北九十里。

姜家洲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新生洲、白龜渚 」 ,今磯窩湖,一名「西湖。」

馬家潭 在縣東八十里。

紫潭 在縣北百六十里,通漲渡湖,達團風口。李家潭 ,在縣東十五里東絃鄉。

竹根潭 在縣北九十里,通團風,注大江。石頭潭 在縣北九十里,通大江。

龍潭 在縣北百十里,舊洲長河。

烏龍潭  石板潭

七丈潭 以上俱在庶安鄉。

火燒港 ,「在《魚博》。」

蓮花港 在中和上鄉黃岡、麻城兩界間。柳子港 在縣北百二十五里庶安鄉,源出灌口,入麻城界,會岐亭河,西流至三家店環川其水橫亙店口,亦云「橫河」 產竹,可為簟。

奔港 :在縣東四十里。

烏龍港 :在縣北百二十五里。

龍口港 在縣北百十里,通樟松湖,達大江。雙水港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近黃陂界。柳港 在府古城北小流水溝,洪武初鑿今城濠。

顏子港 :在孔子河北三里。

紫荊港 在庶安鄉

太平港 即塔石港。在縣北百六十里中和鄉太平橋。

徐家港 在縣西北中和上鄉。

曾貴港 :在中和上鄉。

羊兒港 在中和,上鄉。伍重,雞爬嶺亦有童家港 ,在中和,上鄉。

《夏隩 》宋夏竦鑿。今洗馬池。

白蓮池 在安國寺東。池上即韓魏公讀書處,久為僧業。

皇清康熙十二年,守道徐惺贖改「放生池。」

洗墨池 見《古蹟》。明末兵燬,康熙八年,通判宋犖、知縣董元俊重濬,復建竹樓、雪堂於池之上下。

七星塘 在城東南,有土墩七座,以像七星,今皆平之,種蓮藕。

觀塘 在元妙觀前

岳忠武廟後塘 俗名「高廟後。」

葉家塘 在覽勝亭下。形家謂「城脈為壬亥雙行」 ,此為壬龍,宜聚水。

沙陂塘 在東絃鄉

葉陂塘 在還和鄉

楊陂塘 在庶安鄉

長塘 在縣東一里,即古城濠。

相隱塘 在縣東南二里相隱橋側。近北為道院,近西為韓魏公讀書處。

官塘 在陽邏,蓬萊寺右。

《君子泉 》,近《赤壁》。

寶山泉 在聚寶山後

「金甲井 」 在赤壁磯下。

道泉井 在安國寺日新堂,知縣孟津浚,同知袁福徵有記。

蔡家井 在陽邏驛東百餘步。

馮家井 在陽邏驛前二百餘步。

吳公井 在縣西百八十里。隱士吳應澍鑿龍井 ,在崎山上。有九井,雩祀輒應。

「五靈山井 」 在山寺中,脈通大江。

華山井 在陽邏華山,舊有石欄鐫「義井。」 臥龍井 在陽邏鎮關旁,俗亦名「吳公義井。」 葛洪井 在元妙觀。

東坡《暗井 》在縣學前。

儀門井 在府儀門外

鼓樓井 在府治鼓樓側。

司獄井 在保釐坊下

學井 在府學明倫堂左。

梅家井 在府學宮前。久在民間。明知府潘允哲拓學前地得之。

皇清初,又為民占。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蘇良嗣修葺。

學宮查出

「鐵欄井 」 在報恩寺佛殿前。

《盧家井 》:在縣學南街,味甚清冽。

天寧井 在報恩寺右,一名「沙井。」

局林井 在縣學射圃右,舊係軍器局,有火巷、通天街,今為民居所占。

「義井 」 在憲司前,以眾共之,故名。

分司井 在布政分司前。

雙眼井 在清源門外「國寶坊」 下。

「通判井 」 在紅水巷。

「洗馬井 」 在洗白街,有大小二井。

八角井 在北樓灣

《一字井 》在一字門街,俗呼「濫泥井。」

聖井 在永寧鄉。明成化間,有僧卓錫得泉,土人鑿井,因建寺。

溫水井 在永寧鄉。有三泉,上燠,中可燖牲,下可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