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6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卷目錄

 常德府部彙考六

  常德府物產考

  帝德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卷

常德府部彙考六[编辑]

常德府物產考        府志[编辑]

府總

穀屬

稻 :《爾雅》:稌稻,《說文》謂「稻為粳、為糯。」 又云:「粳稻粘而糯稻不粘。」 其名不一,亦不能悉載也。蕎 稈紅,花白,有甜、苦二種。

《麻 可榨油》,有紅、黑、黃、白之別。

蔬屬

芥 味辛辣,有青、紫二種。

莧 凡莧性冷,食之宜和以蒜。

白菜 :形如芥菜,但莖大而葉薄。

蘿蔔 《本草》名「萊菔。」

苦蕒 :葉似波薐差大。《詩》「薄言采芑」 ,即此菜也。茼蒿 :三、四月開花,如黃菊而小。

藜蒿 生於湖岸

萵苣 種出倭國

蔕菜 臨春即生

油菜 :結子可榨油,因名油菜。

蒜 苗如蔥針。味辛大而獨子曰「胡。」

茄 一名「落蘇」 ,又名《崑崙瓜》。

韭 :《說文》云:「一種而久,故謂之韭。」

薤 葉似韭根似蒜

蔥 :有「燕蔥」 、樓蔥二種。

芋 :《本草》名「土芝」 ,東坡謂「玉糝羹。」

西瓜 近始出

胡荽 一名芫荽

白花菜 :其色略如野莧。

芹 :《本草》作「靳」 ,一名水英。

《苦瓜 》雖苦,而以之調諸肉,則苦不侵。

蕨 :《爾雅》謂:「蕨鱉,可為菜茹。」 其根磨之可作糕菱 ,一名茭白。生池中。

《莙薘 》秋種冬茂,葉微厚而光。

波稜 :葉稜而光澤,微似馬蘭。

《鬼芋 》葉如南星,即張騫之「蒟醬」 也。

果屬

桃 有數種

李 其名甚多

杏 花殷紅淡白

梅 品有二:山梅,實最繁而小品梅,花千葉,每一花三實。

柑 :孔安國疏:「小曰橘,大曰柚,皆柑也。」

芡 生水澤中,又名「雞頭實。」

枇杷 一名盧橘

棗 樹高多刺

栗 木類櫟,花青黃色。

榴 :味甜,出西域。張騫為漢使,得種于安石,名曰「榴。」

《楊梅 》木,似荔枝。

《木瓜 》葉厚如桂,味酸似梅。

菱 即芰實

藕 即蓮根

荸薺 《爾雅》云。「鳧茈,多生于田。苗如龍鬚。」櫻桃 《爾雅》云。《本草》云:「崖胡桃 樹高,外剛內柔。」

郁李 《本草》云:「名鬱李。」 蒲桃 藤生,一名馬乳。

銀杏 一名《鴨腳子》。

林禽 一名來禽,味甘。來,眾禽也,一名花紅,花屬。

《辛夷 》一名「木筆。」

玉簪 」 一名「白鶴」 ,素質而秋華,狀類玉簪。「《紫荊 木》似林禽,紫艷可愛。

瑞香 花如丁香,一名「錦薰籠。」

山丹 其花深紅色

木香 ,蔓生,有刺,與荼蘼相似,花小而繁。剪金 花如金茸,全類剪刻。

《滴滴金 葉露》滴地而生。

石竹 叢生高尺餘

扁竹 春生,苗高二三尺,華似鹿蔥。

《牡丹 》名「鼠姑」 ,一名「尺藥。」 葉大如掌,花如大碗。

山茶 :有「寶珠」 、單葉二種。

茉莉 :叢生,夏開,白色,重瓣,清麗而芳。

蓮花 俗名荷花。《爾雅》云:芙渠,又名水芝。萱草 俗呼鹿蔥。一名忘憂,一名宜男。

梔子 :一名《薝蔔花》,一名《玉樓春》。

薔薇 藤生,青莖多刺,花有紅、紫、粉三色。芙蓉 一名「拒霜」 ,八、九月開,故名。有紅、白二色,有單瓣者,有重瓣者。朝開色白,至午後漸紅者,名醉芙蓉,又名「添色芙蓉。」

雞冠 紫白二種。春種秋開,莖高三五尺。金鳳 花如飛鳳,一名鳳仙花。其子作房,生微觸即罅裂,俗呼「急性子。」

木犀 :一名「巖桂」 ,有丹、黃、白三色,其香最清,取入茶。蓋茶冷桂熱,性實相濟。

菊 :《爾雅》云:「冶薔。」 《本草》云:「節華。」 其品不一,名號各別,有百種。

木槿 :一名日及花。俗呼為「懶插籬。」

《夜合 》:一名《合昏》,一名《合歡》。

百合 根類胡蒜,花色淺黃。《本草》云「摩羅,一名中逢。」

蘭 黃山谷云:「一幹一花而香有餘,曰蘭;一幹七八花而香不足,曰蕙。」

葵 :《爾雅》云:「一名戎葵。」 蓋戎、蜀所自出,故名。芍藥 花二種:有草芍藥,有木芍藥。

碧桃 樹矮無實

《絳桃 花》,色最紅。

繡毬 ,樹高三、四尺,蓓蕾相聚如毬,純白如銀海棠 ,花如紫錦,有垂絲、硃砂二種。

水仙 葉如蒜,故一名「雅蒜。」 一莖數花。

酴醾 蔓生,有刺,承之以架,花白而香。

紫薇 按《龍陽縣志》:「道旁皆生。」

杜鵑 按《龍陽縣志》:「山中遍出,名艷山紅。」 虎刺 按《龍陽縣志》:「高不逾尺,花白子紅,因多刺,俗名鳥不踏。」

草屬

通草 :一名「附枝」 ,一名「丁翁。」 生山間。

三脊茅 ,《書》云:「包匭菁茅。」 《春秋》:齊桓公責楚包茅不入,無以縮酒。宋大中祥符元年,遣使沅江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王皓識之,補州學,賜以粟帛。

浮萍 舊傳桃花入井,經宿成。又云:「楊花所化,艾 攻百病,惟蘄州者佳。」

蘆 生江岸

藍 :有木藍、水藍、萵藍數種,用以取靛。

蘋 比蓼大花白

蓼 生淺水澤中,名水紅花,《詩》所謂「隰有遊龍」 是也。

蒲 其葉似艾,可去燈煙,一名「書帶草。」

芭蕉 葉碧而脆

谷精 一名「戴星草。」

馬鞭 :《圖經》云:「生濕地,花紫色。」

虎耳 生石上

鳳尾 生牆垣間,俗呼「竹葉菜。」

木屬

松 樹極高大,其皮如鱗,俗呼「老龍鱗。」

柏 其種不一,性最堅。

楓 :葉似白楊。《爾雅》云:「攝攝」 ,蓋攝攝,楓別名。槐 葉細,枝脆,綠陰最濃。

蠟樹 其葉常青,四時不改,即冬青樹綴蟲生蠟,故又名「蠟樹。」

柳 葉長而青,枝幹與楊同類。

楊 葉圓闊而赤,多生水岸。

栗樹 實名「栗橡」 ,其殼可染色。

烏柏 葉似梨而小,可榨油為燭。搗根可醫中滿病。

《苦楝 花》,小枝,脫木可造器。

櫧 :種類頗多,結實可食,堪作楝宇。《山海經》云:「作屋柱難腐。」

椿 樹極高,葉香者名「香椿」 ,臭即樗也。

楮 《詩》謂之「榖皮」 ,可造紙,最易生。

桑柘 人家所植者謂之桑,山中所生者謂之柘,皆可飼蠶。

柞 木堅韌,可以為弓梢、弩幹、車具。

樟 名《豫樟》,木高大,葉似柟。

棕 名㯶,性堅。黃楊 葉綠色,冬夏不凋,每歲長一寸,遇閏年則縮一寸。東坡所謂「唯有黃楊厄閏年」 是也。皂莢 生,莢如刀豆,去油垢。

栝 柏葉松身

梓 似桐,葉小花紅,堅韌光澤,取為材最美。杉 木類松而勁,古葉附枝,生若刺針。

桐 :《爾雅》云:「櫬,一名梧,結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名桐,結子,可榨油,曰桐油,一名水桐,可造屋、為柱、為板。」

檀 花黃,葉似槐,而性堅質,可以為弩。

榆 葉拋錢花作雪,是謂之「榆。」

竹屬

白竹 按《龍陽縣志》,「近皆遍地開花。」

叢竹 四時生筍,又謂之「孟宗竹。」

鳳尾竹 :葉細而長,形似鳳尾。

斑竹 節間有斑點,相傳種自君山。

方竹 :短小,形方節有小刺。

《金竹 》:其色金,其抽枝處仍碧。

篠竹 ,箭竹。《書》曰:「篠簜既敷。」

藥屬

《前胡 》苗似蒿,味苦微寒。能下痰。

桔梗 葉似杏而花紫,氣微溫,味辛苦。治肺經。黃連 叢生,一莖三葉,高一尺許,葉冬不凋,性寒,治痢。《本草》云:「澧州與雅州者勝。每枝重而大小相連,謂之鶴膝蜂腰者為上。」

車前子 大葉長穗,生道旁,俗呼為蝦蟆草,即《詩》所云「采采芣苢」 者是也。味甘酸寒無毒。治泄瀉。

何首烏 ,一名野苗,一名交藤。味苦、澀、微溫、無毒。因何姓人服之首烏,故名。此地間出,僅彈丸大。

《金銀花 》一名「忍冬花。」 有黃白色,故名。

菖蒲 一名堯韭,如劍生湖澤間。嫩者可鮮食,《詩》所謂「惟筍及蒲」 是也。生石上者,一寸九節,入藥性溫,寧心平胃。

葛粉 即葛根,土人掘之以濟荒歉。性寒,能解鴆毒。

益母草 一名野天麻。生田野園圃間,方莖,開白花,花生節間,能治產難,故名「益母草。」

澤蘭 葉似菊而尖長,其香如蘭,味苦,性微溫。一名《龍棗,一名虎蒲》。

麥門冬 叢生,冬夏色碧,根生連珠,形似穬麥顆,故名。性涼,清心去熱。

栝樓 《爾雅》云「天瓜」 ,《本草》云:「地樓蔓生,花淡黃色,實在花下,根謂之天花粉,性涼,解毒化痰。」 香薷 ,一名香葇,似白蘇葉細,生山谷石上者佳,性微溫,能祛暑。

荊芥 莖高一二尺,開花成穗,一名「假蘇」 ,以香氣似蘇,味辛溫,能解熱去風。

紫蘇 其種有二:一葉圓,一葉尖,紫色者甚香。入藥。夏採莖葉,冬採實。

倉耳 《詩》云:「卷耳,性溫,去毒。」

香附 ,莎草根也,俗云「回頭春。」 生圍圃間,小者不堪用,間有大者,能下氣開鬱。

半夏 獨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根下相連。有毒。性溫,利膈化痰。

天南星 有毒。性煖。去痰定氣。

萆麻 根赤有節,高丈餘,秋生細花,結實薄荷 葉,稍圓而尖,經冬不枯,唯似金錢者勝。茴香 叢生,葉細莖粗,性溫能下氣。

黃精 根葉大概似薑。《博物志》:「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令人長生。太陰之草名勾吻,不可食。牽牛 蔓生籬落間,有毒,下氣破積。」

《川芎 節大莖細葉香。一名蘼蕪》。

《旋覆 葉如水蘇花》黃如菊。

《黃柏 》,其皮入藥。

決明子 苗高三、四寸,葉如苜蓿而大,能明目。連翹 《本草》有大小二種,性涼解毒。

續斷子 一名「千金子。」 有毒。除痰。

《金櫻子 》子小而圓,煉之止泄。

茱茰 葉似椿而闊,實似椒子,性溫,行氣淫。羊藿 一名仙靈毗,又名三枝九葉草,根如黃蒼術而多鬚。蘇頌言:「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 是也。

地榆 葉「似榆葉而狹長,《兩邊作鋸齒狀,根形》略似胡蘿葡而瘦。」

劉寄奴「草 莖四方方處有稜如細線,葉皆逐節相對而生,漸出岐枝,開花結實作角,湯火金瘡咸用之。」

丹參 四方有節,方處有毛,鋸人俗呼鋸子草。金頂龍牙草 ,葉微似菊,莖端出穗數寸許,開小黃花,纍纍然若鞭節之形,蓋馬鞭草一名龍牙,一名鳳頸,皆因穗取名。草實與相類,而馬鞭花紫,此草花黃,故有「金頂」 之目云。

海金沙 ,大者如繩,細者如線,葉上多皺,皺處有沙,採得襯紙曬之,黃細如粉。主利小腸等病。《稀薟 》有二種,一種莖青碧,葉而圓《大薟臭折》。

之氣逆人鼻。一種莖青梢紫碧。葉稍狹長。亦不甚臭。而莖皆有直稜。葉皆對節。

天門冬 莖如釵股,有逆刺,生枝節,一莖數十枝,甚疏秀。

威靈僊 「莖有細稜如絲,莖相去數寸,對節生枝,葉在枝杪。」

「五加皮 ,類荊條,有刺,又類薔薇,高者丈餘。葉五出,結子如豆,霜後作紫黑色」 ,根皮黃黑,肉白骨硬。治風濕,壯筋骨,功力甚深。

貨屬

《棉花 》:一名「木綿樹。」

炭 有黑白二種

茶 ,深山有之,出石中者佳。

酒 其名不一

麻 有苧葛二種

布 、《綿布》《葛布》

蠟 黃者,蜂所釀,名「黃蠟」 ;白者,樹所生,煉之成蠟。

鱗屬

鯉 :陶隱居云:「魚王,唐人謂之赤鯉。」

鯖 似鯉而背青色

白魚 :版身肉美。《少陵詩》云:「白魚切如玉鱖 。巨口細鱗,頭大身促。」

鯢 首尖身長

鯇 形似鯉,青黑色,畜於池,飼以草,名《草鯇鰱 》。小口細鱗,身扁而色白。

鱅 狀如鰱而頭差大。鱧 《本草》作蠡。俗呼為黑魚。

鯰 《本草》曰:「鮧,大首,方口,無鱗,多涎。䰲 似鯰而小,腮邊有刺。鮆 ,《山海經》所謂刀魚是也。」

鯿 :形扁、口銳、項縮,味甚肥美。鯽 ,一名鮒,形似鯉而小,色稍黑,體促而腹大。鰌 《埤雅》云:「似鱔而短,無鱗。」 鱔 ,形似鰻而細長,亦似蛇。

鰣 ,《骨纎》且多,肉膩而味甚腴,四五月出,龍陽以下皆無。

花魚 一名「鬥魚」 ,似鰌而短。蝦 有數種,田澤生者最小。

鰻 :似鱔而頭大,色青黃,腹下白,無鱗。

金魚 狀似鯉而小,大不過二三指許。

介屬

鱉 :俗呼團魚。鱉之所在,必有浮沬,謂之鱉津。龜 《爾雅》云:「甲蟲三百六十,而龜為長。」 《史記》云:「龜千歲巢于蓮葉上。」

蚌 :大曰蛤,小曰蜆。

螺 類不一,性涼,能解暑毒。

蟲屬

蜂 蜜蜂色黃而小,作房,採花釀蜜。《埤雅》云:「蜂有兩衙,應衛其王。」 一種純黃而長,螫人尖銳。蝶 一名蛺、一名蝴蝶。

蚯蚓 ,土精,無心之蟲,老則白頸,一名地龍螢 。《月令》:「腐草為螢,夜飛,腹尾下有光。」

蛙 一名蝦蟆

蟻 一名「元駒」 ,有君臣之義,穴地作巢。

蝙蝠 一名伏翼,似鼠而小,有肉翅,日伏夜飛。《蟬 詩》:「五月鳴蜩。」 本生草中,夏至則登木而蛻,秋鳴為蟬。

蠅 前足有絞繩之狀,故字從「繩。」 詩人以刺讒,歐公以比小人。

蜥蜴 :似蛇而四足,尾青碧,生草澤中。一名「蛇師」 ,一名石龍子,又名蝘蜓,又名「守宮。」

螽斯 ,蝗屬,長而青,長角長股,一生九十九子,能以股作聲。

螟蛉 :桑樹上小蟲也。《詩》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螳螂 :青色,頭似蜻蜓,其背如鋸。《爾雅》云:「螳螂,深秋乳子,夏初乃生,一生百子。」

蜈蚣 :頭有珠,大小長短不一,最毒傷人。蛇 按《埤雅》:「蛇蟠常向壬。」 壬,北方也。又曰:蛇以眼聽,其類甚多。

蝸牛 背負殼,狀如小螺,驚則縮入殼中,頭有小角,故名。多涎在壁。

鳥屬

雞 :《易》:「巽為風、為雞。雞鳴五更」 者,日將至巽位,感動其氣而鳴也。

鵝 一名舒雁。《埤雅》云:「鵝伏隨日。」 東坡云:「鵝能警盜,亦能郤蛇。」

鴨 :家畜曰「鴨」 ,野鴨曰「鳧。」

鴿 一名「鵓鴿。」 雀四時有子,鴿逐月生子,雀 即麻雀,依人簷隙間壘巢。

考證

鴈 形似鵝,大曰鴻,小曰鴈。知陰陽之升降,按少長之行序。又《唐本》注曰:「鴈得中和之氣,熱即北寒向南,以就和氣。故為禮幣者,一取其信,一取其和。」

鳧 ,水鳥,似家鴨而小,色青、尾長,卑腳短喙。鳩 有數種:斑鳩,天將雨,則雄喚雌榖鳩,陰則逐其雌,晴則喚之。皆性拙,寄巢生子。

喜鵲 《淮南子》云:「鵲結窠,知太歲所在。其歲多風,則窠于下枝。」 《禽經》云:「鵲俯鳴則陰,仰鳴則晴。」 鴉 純黑而反哺者,名慈烏;身烏而頸白者,名夕烏,亦名鸒。《詩》云:「弁彼鸒斯。」 又一種似烏而小,群飛作啞啞聲,名慈鴉,今謂之寒鴉。

鷹 鷙鳥也,一名「爽鳩」 ,蒼黑色,頂有毛,角微起。七月則取禽以祭。

雉 :《易》曰「離為雉。」 《書》曰「華蟲。」 漢避女后諱,改「雉」 為野雞。

《百舌 》其聲嬌婉,兼眾鳥音。臨春始鳴,夏至反舌。

《鶯 詩倉庚疏》云:「黃鶯又名黃鸝、黃公。」 東坡云:「苦厭黃公聒晝眠。」

《燕 詩元鳥記》曰:「乙鳥」 ,陶隱居云:「胞紫身小為越燕;胞斑黑而聲大者為胡燕。」

鷺鶿 一名屬玉,大曰鶿,小曰鷺,人畜之。及馴,每至白露降日,則飛揚而去,故俗呼白露鶚 ,即鵬鶚。《杜工部賦》云:「將精於金,骨立如鐵;目通於腦,筋入於節;風勁則高飛戾天。」

鷂 狀如鷹,尾稍短,善擊鳧、雁,其種不一。鷴 似雉,色白,長尾,皆有細黑文。性閑雅,故名鷴。

鴝鵒 似鴉而小,穴居,金眼,純黑,剪其舌可學語,俗名「八哥兒。」

《鵪鶉 》此鳥無常居而有常匹,性善鬥。

鴛鴦 鳧類,雌雄不離。所謂「紫山交頸,寒塘並飛」 也。

山鷓 :一名「山鵲」 ,尾長、色碧,嘴距皆紅。

杜鵑 一名陽雀,一名子規。夜鳴達旦,血漬草木,始鳴向北啼,苦則倒懸於樹。《說文》謂蜀帝所化,至今寄巢生子,百鳥為哺其雛,尚知君臣。畫眉 ,似鶯而差小,色褐眉白,善鳴好鬥。梅聖俞詩云:「山鳥本無名,兩眉如粉畫。」

《蠟嘴 》似雀而大,其喙如鷂,色黃,故名。

叫天 善鳴鳴,愈疾,飛愈高。

啄木 《爾雅》:「鴷,雌褐而雄斑,喙長寸許,常琢木索蟲食,蟲不出,則以喙畫木如符篆,其蟲即出。」 白頭翁 ,似雀而大,以其頭有白點,故名鶺鴒 ,一名雝渠,水鳥也。有急難義,故《棠棣詩》取以比兄弟。

紅鶴 ,類鵝而喙長,色紅淺白。

竹雞 :俗呼《泥滑滑》,或云白蟻,聞其聲即化為水。

《稻雞 飛鳴,宿食皆于禾間》。

布穀 似鷂,尾長。牝牡飛鳴,一名戴勝。春暮鳴,曰割麥插禾。俗呼催耕鳥。

《青翠 》:其羽可剪為花。

鬼車 遇陰晦則飛鳴。或云「《鬼車》十首。」 一為犬斷,人聞其聲,則擊犬鳴以厭之。

獸屬

牛 :《易》:「坤為牛,陰物也,其性緩而和」 ,有水、黃二種。

羊 《曲禮》曰:「柔毛。」

虎 遊山莽間,其風颯然以從,故曰:「風從虎。」 蓋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也。

鹿 色黃有白點

獐 :《爾雅》謂麇。崔豹《古今注》:「麞有牙,不能噬。」 麂 形類麞,其皮可為人履。舄兔 ,兔生缺唇,前兩足短,後兩足長,其行必跳。《埤雅》云: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謂之兔。又曰:兔者,明月之精,視月為孕,故曰明視。

猴 :俗呼胡孫,《詩》謂之猱。性躁而多智。

獺 水居,青黑色,身如伏翼,善食魚。孟春取魚于水,四方陳之,進而弗食,故謂之「獺祭魚。」 野豬 一名封豕,狀似家豬,腹小腳長,毛褐色,牙利如鐮。又有毫豬,毛黑如錐,鬃有刺,怒則奮以射人。

狼 :大如狗,鳴則七竅出聲。《埤雅》云:「狼遠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起臥遊戲多藉草,草皆亂,故曰狼藉。」

熊 形類犬豕,而性輕健,好攀緣上樹,見人則自投而下。背上有脂曰「熊白」 ,夏月則無其膽,入藥明目。

常德府古蹟考        府志[编辑]

本府。武陵縣附郭。

司馬錯城 在府治西。秦使錯伐楚,錯於黔中築此城以扼五溪咽喉。後漢馬援征五溪,復修之。宋陶弼有詩賀奇曰:府西無此城址,獨府西五十里在江以南,有古城山,又有古堤,砌石為腳。又金雞堤亦有城腳,或即此城。前之為志者,井未深。入江以南,攷核不詳。觀陶弼詩句云:「當年洞裏栽桃者,便是斯時版築人。」 雖曰嘲譏之語,然「古城諸處去桃源洞不二十里許」 ,或亦按跡揣摩而為此語,未可知也。

空籠城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名空籠,即古索縣治與漢壽故城也。今為居民田業,而遺址猶有可攷者,故其鄉仍名漢壽。賀奇曰:「壽漢之城在空籠,而所轄則龍陽亦有地該焉。」 故漢壽名鄉者,武陵、龍陽皆有之矣。

南城 在府治善德山上。宋宣撫韓宣以常德城守不固,復築城於此,以為犄角,至今名為「望城陂。」

屈原巷 在府治東門外。濱江有屈原廟。隔廟一街,西通大河,北抵東門大街,名屈原巷。廟前有一亭,每歲五月五日,居民以竹葉裹米如羊角形,煮熟曰角黍以弔打造龍舟於中流競渡以招之,故名其亭曰:「招屈亭。」

樂令園 在府治。齊武陵令樂藹治園,植桃李種瓜,其善政感人,人于去後,不忍剪伐,因名樂令園,亦召公之甘棠也。賀奇曰:「樂藹之園,攷無他處,即縣治後隙地也,與唐介之教子堂並志不朽矣。良令之遺休,其益驗與!」

社壇木 在府治。《後漢書疏荊州記》曰:「武陵郡社中木麃,光武所手植。」

廢漢壽縣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本漢索縣,陽嘉三年,改曰漢壽。吳易漢為吳,又名吳壽縣。隋省入武陵,故其縣廢,以一半入武陵,一半分龍陽。

子胥亭 在府治漢壽城邊。傳子胥伐楚時建,或曰漢人修城時建,俱無確證。攷劉禹錫《漢壽城春望詩序》,有子胥亭、楚王古墳,或謂子胥所掘平王之墓,或曰楚昭王之墳,亦不可攷。但劉禹錫有「荒祠古墓對荊榛」 之句。

石櫃 在府治,有三:一為後唐副將沈如常所築,今之潮音閣前是也;一為東南之齒江者是;一為元郡監哈所築在今府學前者是。學書池, 在府治東北九十里,晉高士伍朝別墅堂下。朝少好學,每臨池學書,水為之黑。玉斝池 在府學東,近滌生池。相傳宋時人掘地得三玉斝,因以此名池。後為居民填實為園,郡人賀奇築夕堂於內,今圮。

玉帶河 在府治西北一里。自火星池流至西水關,出外城。宋端平間,太守龔穎篆「秀水斗門」 四字。有僊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條玉帶也,他年必應。」 後侍制張頡為章惇條畫平辰蠻事,充東南發運使,畀以玉帶,果驗其言。丹砂井 在府治北一百步,泉赤如絳。《武陵廖氏譜》云:廖平以丹砂二千斛,置所居井「中,飲是水以祈延齡。」 《抱朴子》曰:「余祖鴻臚為臨沅令,云此縣有民家世壽考,後徙去,子孫多夭。他人居其故宅,復奕世壽考,由是疑其宅井水殊赤,乃試掘,得所埋丹砂數十斛,去其井數尺,皆丹砂汁,因泉入井。」 又曰:「海蟾翁煉丹處,有僊人黃泰,嘗以丹砂置井中,病者取水服之輒愈。於井旁立耆壽坊」 ,今入為府第。

沈約臺 在府治西南五里福光寺。有臺即古樟樹,下一丘者是。劉禹錫《書懷》詩云:「沈約臺榭故,李衡虛落存。」 賀奇曰:「或疑沈約何以至吾郡,且以名臺。」 按《宋書》:沈林子,字敬士,約之父也。討郭亮之於府北七里澗,約或隨父於此,故以此名。

崔婆井 在府治西三十里武山下。在崔婆宅。相傳宋時道士張虛白嘗館于酒姥崔氏家,索酒不責償,經年無厭。後詢姥所欲,姥以江水遠,不便汲為詞。張遂指舍旁隙地為井,掘不數是,得泉甘冽過於酒,人爭市之,家道日裕。後,虛白有詩遺姥曰:「武陵溪上崔姥酒,天上應無地下有。南來道士飲一斗,醉臥白雲深洞口。」 今其地井猶故,而泉非其昔矣。

萊公泉 在府治北六十里甘泉寺。寇萊公南遷日,過武陵甘泉寺,嘗汲井飲水,題諸東楹曰:「平仲酌泉經此,回望北闕。」 黯然而去。後數年,丁謂南遷亦過此,題諸西楹云:「謂之酌泉,禮佛而去。」 人皆嗤之。張南軒乃特書「萊公泉」 三字令郡。

人扁之於寺門。賀奇曰:「平仲之賢,與泉不朽。丁謂效顰,益增其醜。南軒特書,名亦稱久。《春秋》直筆,洵未可苟。」

歸老橋 在府治,亦名拱辰橋。府城外西三里。舊有青林村、白馬湖、釆菱澗。宋柳拱辰掛冠于此。宋曾鞏有《記》。

朱文公《易繫辭》書刻 宋乾道間,文公書《孔子易繫辭》《說卦》三節,凡八碑,在府學明倫堂東壁,依堂壁逆行,「正統三年戊午,歷年二百五十。」 舊刻漫滅,知府周鼎重刻,刊正頒行。教授廬陵劉慶有跋。

《石壇精舍碑 》:在府治東一里黃龍坡上。宋山長丁易東建精舍以教訓生徒,捐己田以養之,立碑於舍旁,年久殘缺無文。

茉莉夫人鬼磨 在府治枉山東半里。或以茉莉夫人即諸天中摩利天,所稱鬼子母是也。攷《張三丰集》有茉莉元君,疑即夫人也。有巨石在竹林中,傳云「宣鑑和尚德山參證時,夫人以磨磨麪,供養大眾。」 公安袁宏道皆載此於集中。張若城 按《一統志》:在府治東。秦白起遣其將張若築此城以拒楚。後漢梁松伐蠻,又修之,自義陵移郡始此。

石刻 朱文公熹手書《說卦傳》,刊於明倫堂東。原係蔡元定為本學教授攜至常德。其書法端凝蒼勁,堅硬嚴慄,真法物也。今殘缺不全,惜哉!石磬 原在江南草茶坪之西岡內,其石五音俱備,明天啟間,分巡副使杜詩、知府李備取納明倫堂中。

鼎文閣 即南薰樓基上。明萬曆年間,郡人楊時芳斂貲創修,上供「文昌帝君」 ,其扁為督學董其昌墨蹟。

「武陵草堂 」 ,不知建造何人。唐人有五言古詩一首,見《藝文志》。

教子堂 在武陵縣內,宋唐介作尉時建,以教子者。韓琦作《記》,蔡襄為書。

詠歸亭 在府學前石櫃上。元延祐六年,築石櫃高二丈餘,建此亭。今廢。

南薰樓 明洪武七年,詠歸亭為洪水衝決,常德衛指揮孫德因修復城池,乃於石櫃建樓一座,以補其缺。監察御史黃義大書「南薰樓」 扁于上。八窗玲瓏,亦登眺佳景也。

招屈亭 在府城外。前瞰大江。傳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江而死,郡人每於是日競渡以弔之,遂立此亭以招屈原。今廟與巷尚存,而亭圮矣。楚望亭 在枉山上。後枕孤峰,前臨大江,望釣灣之魚艇,為府城之巽方。後因亭圮,後人楊時芳倡建以「八方樓」 ,名人題詠成帙。今以兵燹圮矣。

「臨睨亭 」 在枉山上。

仰止亭 在枉山上,合楚望、臨睨、仰止三亭。知府袁申儒有記。

《雙鶴軒 》在武陵縣之東,知縣應能建。

寓賢閣 在上石櫃二聖寺之左。明王守仁謫龍陽驛時,過武陵,與郡人蔣信、冀元亨於此講學,故創閣扁曰「寓賢。」 有詩。見《藝文》。

潮音閣 即「寓賢閣」 ,在二聖寺左建。此閣貯《大士》於上,以鎮水勢。

東壁館 在武陵縣治之東二十餘步。明天啟間,知縣鄒毓祚建,以課士。

調元閣 在臨沅門樓下。明崇禎三年,知府鄭時舉撤去府前鼓樓,累石為基,架此扁曰「調元樓。」

水星樓 在府城內東湖邊,以鎮火災而建。今圮,址存。

「世寶堂 」 郡人太常卿楊褫扁。堂後藏有古籍墨蹟,以遺子孫,今淪亡不存矣。

思樂亭 在善德山上。明弘治十一年建,府郎中陳珂創立。

雙松亭 在府北八十里文殊山上,應天禪寺之後。宋翰林學士黃庭堅有詩。

異泉亭 在府學內

白鶴軒 在府後堂之左。自太守李翱為亭扁「軒」 ,而後修緝,代不乏人,題詠可集。

「來月亭 」 、「靜芳亭 」 、「樂只亭 」 俱缺考。

心遠亭 在府西門外南察院後。

康樂樓 武陵柳氏所築。蘇轍子由題句云:「使君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

清陵館 按《一統志》,「在武陵縣。漢李陵為臨沅令,後沒匈奴,邑人思之,為立是館。」

《陽山聳翠 》:陽山為一郡雄鎮,松杉織綠,榆竹綢青,翠色欲滴,遙廕郡城。

朗水徹明 ,在府南八十里。酉水自辰流至此,謂之朗江。《漢書》:「何邵封此白:不延月漣,豈受風光徹玉壺。」 昔人樂封。

《桃溪花漲 》桃花溪去桃洞三里,每春三月,花片從洞中泛溪,溪水合沅而下,洞貯桃花片通溪水。維彼漁人,入從此始。

《穿石》雲眠 穿石齒,大江漢。馬援穿此以避酷暑,水從中出,石瘦而穿,雲懶而宿。輕舟東逝,吞吐相續。

《橘洲點黃 》:橘洲為李衡種柑處,殘籬剩棘中,尚有遺株。每秋晚冬寒,纍纍黃垂。經霜飽霧,胎玉孕珠。秋冬續職,黃點殘墟。

鼎港浮碧 鼎港,傳黃帝鑄鼎處,漸水浮諸湖從此而出,澄清如碧。至此合沅澹漸為名。興不敢竄黃金鼎成,浮碧以餞。

《赤砂吐硃 》,赤砂崖崩,其土最赤,遠望若丹硃然,浮溢碧波。中。元彝使者,玉簡金書,綠文浩瀚,赤字研硃。

《青草醉白 》青草即洞庭也。天色水光相為聯續,白雲明月,頓作浮沈。孤舟冷宿於草岸,旅夢僵聚于沙頭。舉杯邀月,湖色連天,客魂凄楚,詩思留連。

《善卷古壇 》,壇即枉山之孤峰也。善卷先生昔避世於此,鍊丹壇上。先生職隱,原非職仙,矗矗孤峰,托此以傳。

崔婆仙井 井在武山下。崔婆賣酒道士張虛白飲之不值,見舍旁隙地為之畫井,井水皆酒。老媼何俠,道士豈仙,涓涓不竭,為古酒泉。竹灣雪艇 竹灣府南二十里,中有洲,形如艇。浮雪滿江寒,孤舟中泛。竹垂殘墟,帆楫未現,枉渚魚罾 。枉渚,德山小港也。沿渚皆業魚人居寸屋豆人葉船,蛛網掛曬樹梢煙留霧,往南《湖耕雨 》。南湖去城二十里許,平疇曠畝,連陌襟阡,農夫蓑笠,牽犢耕田,

《白沙晴月 》「白沙下府三十里,沙白水清,宿雨新晴,有月皎潔,肌骨光生。」

《金霞返照 》,金霞去城一百里,為郡城,面屏峰。不隱秀,霞豈吝輝。畫圖懸掛,半幅翠微。

石骨渡江 在武山下,其石灣環如牛口,石根潛行水中,曰「石骨渡江」 ,即武陵溪口。水迴青嶂,雲渡綠溪,浩然昔詠,實成名題。

桃源縣

釆菱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其湖產菱,味甚甘美。楚平王嘗釆之,因築城於湖涯。又有「采菱亭。」

爛船洲 在縣南三十里。世傳晉漁郎見桃花泛溢,遂舍舟入洞。比及從洞而出,則船已爛矣,後因以此名洲。或曰:「漁郎纜船于此,始入洞纜繫也。」 然桃源洞之說,事屬荒唐,則爛船洲之名,亦屬附會,又何必過為分辯也。

煉丹臺 在邑南三十五里桃川宮。後唐瞿廷柏煉丹於此。

蟠桃巷 在縣西。宋大中祥符間,邑人掘地,見土龕,祥光照耀,得大果九枚。識者引《漢武帝內傳》井《博物志》以為蟠桃,因名其巷。

遇僊橋 在秦人洞前。初聯石懸駕,狀攲危欲墮,令人不敢迫視,歷千萬年不知所始。明天啟間,主簿孫廷蕙修砌一橋,而真蹟失矣。

石櫃 在學前。元延祐庚申,常德路權儒學學錄張壽識其年月,造者于石。蓋學宮之形勝,洚洞之關閘,所係甚鉅。明隆慶五年,洪水衝決無遺。萬曆二年,巡撫汝陽趙賢臨縣,因士民請,批府議重修。四年,知府秀水葉朝陽准動官銀二百兩給石工,知縣福清鄭天祐捐增資費,縣丞徐徽言董役,五年夏竣工。櫃南砌石陂以塞泉道,陂上砌馬頭東建「川上亭。」 亭久廢。

下石櫃 基在勸善寺前。當五溪之衝,通七省之衢,洪濤遄發,歲為民害。萬曆三十六年夏,暴水齧其址殆半。越五年,溫江劉炅令桃首先區畫,於四十三年冬工竣,為桃邑千萬年保障,功與此櫃並峙。

烏號弓 :《武陵寰宇記》:「延溪有柘樹若干,枝條暢茂,烏嘗集其上,枝下垂及地,烏去枝偶折,群烏號不已。土人取其枝為弓,名曰『烏號』。」

「空心杉 」 ,在桃川宮內,其圍三丈餘,中心空爛,可容數十人,皮外苔蘚深青,傳植萬年。

川上亭 在縣學前石櫃上。元延祐間建,後廢。明萬曆七年,知縣鄭天佐重修。

桃川宮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即捕魚人入洞之所。後人即其地建宮,有道士數人,主往來上下,於此中少憩焉。題詠碑碣,皆屬名人。

仙逕亭 在縣南三十五里,避秦人洞側。相傳為神仙遊憩之所,道人呂喦有詩。

漳江閣 在縣東半里。八景中《漳江夜月》,即此地也。江底有月,漁人夜棹,不時見之。

采菱亭 在縣東二十里。

桃川仙隱 ,即秦人洞,但洞中人本隱者流,非神仙輩稱隱額仙,未免過諛。千百世後,毋為所愚。

白馬雪濤 在白馬山下,濤湧如雪,元光洞天列三十五道書,《廣記》附會其語。

《綠蘿晴畫 》「雖雨,山有晴色,宛如畫綠。不緣樹色,匪嫁山強。名曰蘿雲凍石間。」

《潼汸晚渡 》,去縣五里,至晚時有渡者,即之不見。夕陽吞山,小艤橫岸,彼避秦人,招搖相喚。《楚山春曉 》,在縣東二里。當春花木先發,至曉雞先鳴,花解開。先雞知啼,曉氣幾所感,不獨鵑鳥。

《漳江夜月 》,在勸善寺前。江底有月,漁人夜棹,時常見之。月以水歸水,稱「月母。」 漁人知之,舟白江浦。

潯陽古寺 ,在縣東三里。寺久毀,每煙雨薄暮,猶聞鐘聲。佛已滅相,寺已毀形,惟鐘不靜,猶逐聲聞。

《梅溪煙雨 》,在縣東四里。雖久晴,煙生如雨,飛雲無托,以煙為族,幻作晴光,細雨相浴。

龍陽縣

橘洲 在縣西北,本名汎洲。郡人李衡,吳建興間曾為丹陽太守,每欲治產業,其妻習氏不聽,密遣人於龍陽汎洲作宅,種橘千餘頭。臨終敕其子曰:「汝母惡吾營家,故貧如此。吾於汎洲有木奴千頭,不責汝衣食,歲絹千疋。」 《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其入與千戶侯等。」 此之謂也。吳末,衡橘成,歲絹千疋。其園橘皮薄,味甘美,人呼曰絹柑,蓋此物也。今洲上猶有陳根餘枿焉。按《龍陽志》,又義興寺前回道人曾過此,題「勒馬問船牛鼻渡,釣魚望月橘林洲」 之句於柏樹上。後柏數十尺,好事者鋸之,片片皆字,今所存糵亦踰抱,稱為汎洲古柏云。

張旭墨池 在靜照寺內,有古墨池遺蹟。唐張旭,吳縣人,善草書,性嗜酒,每大醉乃下筆,時以首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號為張旭曾學書於此,故池水盡墨。《圖志》載:宋紹定間,斂山劉子澄特檄所部,過龍陽香積寺,訪墨池,見池亭俱廢,留私錢,屬征官重闢而亭之。南城鄧均、錢塘戴宗紹立石紀其事,今亭碑俱歿矣。萬曆丙申,知縣喻政即寺西南隅亭焉。亭前稍瀦池水,以存遺跡。後萬曆甲辰,分巡使者劉之龍巡歷其處,捐俸重建,額其亭曰「雲煙深處。」 登其亭者,東望洞庭,西望陽山,金牛居南,芷江居北,形勢壯麗,真一邑奇觀也。

寶塔河 在縣東北一里。世傳縣形如舟,昔人曾於此壘石牆數十丈,如浮屠鎮之,故名。今廢。蓋縣龍於此結局,逆轉支腳,為邑下關,挺出江心數十丈,上流瀠洄,江岸紆環,巨艦可泊,商賈往往利之。後為洪水頻衝,江濤直瀉,而石《骨磷》然。邇來薦紳長老謀築石櫃,宜訪舊塔遺制,保固城垣焉。

連理水 ,按《水經注》:「沅水之東合壽溪,內通大溪,口有連理木,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上承諸潮,下注沅水。」

清斯亭 ,在縣西十五里。因臨滄浪水,取「清斯濯纓」 之義。

墨池亭 在淨照寺內。舊《志》載:「宋紹定間,斂山劉子澄特檄所部,過龍陽香積寺,訪墨池古蹟,見池亭俱廢,留私錢,屬征官重闢而亭之。南城鄧均、錢塘戴宗紹立石紀其事。今亭碑俱沒。明萬曆丙申,知縣喻政即寺西南隅亭焉。亭前稍瀦池水,以存遺跡。後甲辰,分巡劉之龍巡歷其處,捐俸重建。登其亭者,東望洞庭,西望陽山,金牛居南,芷江居北」 ,形勢壯麗,僊跡宛然,真一邑奇觀。

敕書樓 在縣南。明正統間,按察副使胥必彰、孫本初尚義受敕,故建閣以貯之。

《金牛夕照 》,去縣六十里。峰巒疊出,其奇山工於秀成。此嵌巉夕陽,織繪狀態多端。

《滄港夜漁 》,在縣之西。漁人鼓枻而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哀吟屈平,唱和以續。

《墨池水湛 》在淨照寺內,唐張旭《洗墨池》也。誰云草聖,止號書顛。涓涓一水,狂態萬千。

眉洲波平 ,在縣西十里。突起水中,狀似娥眉。湘妃掩淚,虢國淡籹,留此一曲,宛水中央。

明月浴池 在縣東二百步。水清徹,陰晦常見星月,以月明池,以池浴月,空明相依,亦復莫測。玉帶通津 在縣學東。水曲而折,津潔而濚,回環若帶,聊為之銘。

《看竈殘煙 》:黃帝鑄鼎,此山猶見。其竈常有雲若煙,氣時斷續,煙疑起落。彼軒轅氏,雖仙不覺。《寶臺望橘 》,在縣北十五里,前對橘洲。九月登高,江清水落,纍纍而黃,殘籬蕭索。

沅江縣

劉公城 ,在縣西三里。漢昭烈嘗略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因築此城。

故關州 ,在縣東南六十里。漢將關羽屯兵處。臥龍墨池 ,在縣東烏龍寺內,舊名「臥龍池」 ,漢諸葛孔明嘗滌硯于此。

芷水濱 。按《通志》:「在縣西南,沅有白芷瀟湘一派,無月時,水天一色遠映。」

月明池 按《通志》:「在縣東二十里,水清徹,陰晦時,池中有月,娟娟可人。」

楚貢亭 在縣西二里。宋祥符間,祀泰山,因貢包茅立此亭。見《藝文志》。

望江樓 即公館門樓,知縣馮鋼建。

《蠡山殘廟 》即赤山,唐天寶改為蠡山。亡吳霸越五湖遍遊老豈歸此殘廟山頭。

寒潭遺竿 在縣南。相傳嚴子陵垂釣遺竿於此。五月披裘,既勞物色,寒潭雪滿,裘敝竿揭。昭烈古城 ,在縣西三里。昭烈巡武陵四郡,立城屯兵。草隕城荒,英雄淚落。氣可吞,吳魏焉足角。

臥龍墨池 ,去縣西三十里,孔明洗硯於此,「握管籌策,水為之黑,舍此入川,徒老蜀國。」

《芷水春花 》在縣西南。以沅有白芷,故名。芷江:瀟湘逆行,沅鼎西下,白芷春花,水香江瀉。《石湖秋月 》,在縣南。秋夜澄清,皓月當空,水天一色,湖光月色,原自相投,宜以詩人為之唱酬。《桐林聞鐘 》在縣西桐林閣,至晚其鐘自鳴,聲聞數里。聞桐擊石,其石聲弘。彼桐名閣,鐘鳴夜中。

《赤江喚渡 》,去縣東半里,昔有異人喚渡於此,其舟自濟,入水不濡,於何喚渡?雖云異人,未可深究。

陵墓附[编辑]

本府。武陵縣附郭。

虞善卷墓 ,在善卷村。

《春秋》楚平王墓 在漢壽城,即伍子胥所掘,上有子胥亭。

春申君墓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開元寺,葬楚春申君黃歇。唐杜牧詩:「烈士思酬國士恩,春申誰與快冤魂。三千賓客總珠履,欲使何人殺李園。」

龔元之墓 按:《明一統志》在武陵縣南。元之,晉徵士。

桃源縣陵墓無考

龍陽縣

宋徵士周德元墓 在縣南梅溪。

方伯李清墓 在縣南放生池側,建有石坊。封郎中李思文墓 ,在縣東。

知府丁應賓墓 在縣南六十里長崙鋪路右。贈布政史與祿墓 、太常卿史贊舜墓 俱在縣西陡門湖。

司李青宗益墓 ,在縣西南潭明寺左。

知縣劉守謙墓 在縣南毓德鋪白馬廟旁。都御史袁鯨墓 在縣南鐵山沖。

員外曾壽貴墓 在縣南毓德鋪斷堤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