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0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四
廣州府山川考四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卷
廣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廣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
[编辑]新會縣
圭峰山 在縣北二里。其上多松竹。舊《志》:「邑治之鎮也。」 上有玉臺寺,其下瀑布之水出焉。馬山 按《縣志》:「在縣東宣化里,下瞰文溪,以形似名。」 明洪武十七年,鑿山東北為城塹。今外城東角直階此山。山上為鐘敱閣,為大魁閣,山側為學宮,為白沙陳子特祠。
《西山 》在城內盈積倉後。
象山 ,一名金牛,今淤為田。按《縣志》,在縣西一里。源清《舊志》云:「象山山勢岧嶢,今皆淤為田。相傳漁人嘗見金牛帶索出,驚遁入石。」 方信儒詩:「金牛去後久淒涼,好景乾坤亦祕藏,滄海無窮月無盡,從今收拾入詩囊。」 山之左曰鳴山,有「壯哉亭」 、「陳子」 三大字。亭下為三廣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黃礱金牛洞、黃淳定帆亭。亭下有鳴山祠,右有文昌宮,下有兵道。何子明祠,祠右即象山,有象山書院,有知縣伍睿祠。
熊子山 ,分東西二山,並峙海中。《舊志》:「二山並面縣治,形如能熊,三足鱉也。食之殺人。」 山圓小而近水,故名之。
黃雲山 在縣城北一里。其上有黃雲,因名。舊《志》:唐一行禪師來遊此山。黃雲自山出,如金輝映衣袖,遂結庵山巔,弟子至者五百餘人。按《縣志》陳獻章詩:「繫艇黃雲下,黃雲幾度歌。登高雲壓帽,度密雨霑蓑。瀑澗宵鳴瑟,山花晝擁羅。野人攜茗榼,路向鐵橋過。」 《通志》:「有雲自出,色如金綠。」 護屏山 在縣北歸德,周迴八十里,南接圭峰,環擁若屏。李翱嘗讀書其上,詩云:「率性樵夫似逼真,玉臺山遠靜無塵。松枝攀折憂妨鶴,桃片驚飛怕惹人。遇藥身輕誠末事,觀棋柯爛卻何因。非仙非釋乖時樣,落魄雲邊一葛巾。」 大雲山 在縣西三里,形如蟠龍,雲氣旋繞之。按《縣志》:盤鬱若雲然。中有文昌宮,有龍興寺,有天妃廟,有六「祖庵。」 萬曆間,僧性明修復,費支甚鉅,大半抽其醫之入。
龍山 在縣西五里。中有龍窟,東西相望,以石投之,殷殷然,雩之輒應。按《縣志》:「上有洞穴者九,在東者冥不可窺,在西者玲瓏,俗呼為龍窟,往雩之輒應。」 有山曰分水岡,為渡船步,且有市。廬峰山 在縣城東北十里,又東十里曰月嶺山。
南山 在縣東二十里,上有巨人跡。按《縣志》:「其前有葫蘆山,在歸德,圓如覆釜。其南麓石上有足跡,長二尺許。」
鵝沁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民居其下。又東有山,曰鵝湖,上有白沙,墓,曰「飛鵝」 ,潮水注焉。石船山 在縣城西三十里,上有大石如船。相傳有村婦浴於中,雷震劈其骨為三石,亦震一角,墜於下。又西五里曰分水岡山,溪澗之水分流其下。又西三十里曰表山。
梁金山 按《縣志》:「在縣西八十里,其脈發源獅子山,左有雲裘山,右為五坑逕,前有大神嶺、古州岡,傳昔有道人梁金修煉於此,故名。」 其下沃壤,延袤七八十里,民環居。田之南接新寧,止間一水,北出嶺西僅數十里,為一方險要之衝。成化間,陶魯於山逕中立營,開塹數百丈,以禦西寇,廢址尚存。嘉靖二十六年,賊亂,御史楊以誠復立五坑逕營,撥兵守之。地險兵逃,三十二年隨廢。今鄉民議立縣其下,李謙詩:「碧雞唱徹紫騮嘶,珊樹交加玉削齊。天北仰來雙闕近,瘴南望去九夷低。春巖雨過花留潤,古洞雲深鳥自啼。欲訪仙翁問遺事,芝田瑤草露萋萋。」
將軍山 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潮居、瀧、水二都之間。自潮陽燕子尖山迤𨓦向瀧水,與雙門逕山相接。高大盤踞,以形似名。又學堂山與石船山相對,石壁千尋,下瞰無際,旁有仙井,亦勝概云。溫孔德詩:「繫馬振衣千仞屏,凌虛身世羽毛輕。長天雨歇雲容淡,遠島風來暑氣清。松鶴一聲聞碧落,漁舟幾點杳滄溟。」 逍遙不盡登臨。
興更向仙泉共濯纓
錦繡山 在縣西七十里。其鳥多杉雞。
金岡山 在縣城西一百五十里,其下有金洞,金之水出焉。《唐書·地理志》:「岡州地有金,故名。」 其下有溪,曰淘金坑。
璧雙山 :在縣城南七十里。高一百餘丈,其上多松棕。
九曲山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九德山。延袤至於厓海。崑山、崙山 ,高聳相並,在縣城西北六十六里。其上有天井,有白龍池。按《縣志》,白龍池水出焉。新化山高大,連亙曹幕,傳昔有道人植桃李其上,人得就而食之,懷歸即迷。路有水出山,注而為潭,曰白龍池,有龍居之雩即應。陳獻章詩:「西望不見白龍池,白龍上天何時歸?寸心晚逐飛雲去,半挂玉臺松樹枝。涵虛數尺鏡光懸,舊是頭陀洗缽泉。又有仙人來洗耳,白龍休占水中眠。雲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長白龍知。仙翁騎龍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漣漪。」
仙湧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風雷震怒之夕,湧出平陸,林巒周具,因名。在羅坑,其草多藜蘆。按《縣志》:此山形小而圓,山有泉,自石罅湧出,故曰仙湧。今其山與諸山相聯絡,安得云湧出平陸?抑所云紫衣和尚,亦妄也。上有仙湧寺。方信儒詩:「龍伯何年釣巨鰲,兩峰漂蕩逐洪濤。人間靈跡無尋處,仙湧羅浮相對高。」
金牛山 在縣西北六里。登覽有奇跡存焉。此雄據闤闠,一望數百里,雲山海月,舉無遁跡,雖白雲、景泰之勝,亦不是過。舊無亭榭,後始創海月奇觀於上。《圖經》云:「昔此山濱水有漁者見一牛,其色與索皆金也,為漁者所驚,遂入此山,有廟尚存。其西南曰石牌山,曰寶華山,俱去縣三十五里。」 曰筍山,曰歸林山,俱去縣四十里。曰「潯陽山」 ,去縣六十里;曰「落難山」 ,去縣一百一十里。曰「郭豐山」 ,一百五十里;曰「清泉山」 ,一百一十五里;曰「寶郭山」 ,一百三十五里。
厓山 在縣城南八十里大海中。高四十餘丈,周八十餘里,與奇山石對峙如門。宋祥興中,帝昺舟師次焉,為元將張弘範所迫,丞相陸秀夫負帝赴海,與禮部尚書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樞密使高桂等同死之。上有全節廟。大忠祠前有奇石,弘範嘗紀功,刻其上。舊大刻「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明朝更刻之,今已蕪沒。湯瓶觜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多文禽異木。按《縣志》,與厓山相對如門。自新寧金雞頭山北沿海而來,至古兜,與煙管嶺、甜水坑等山相接,以形似名。中有港,潮汐出入。陳獻章詩:「北風吹浪捲滄溟,步履橋頭候曉晴。滿路寒風吹不斷,一帆細雨濕湯瓶。」
天臺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小岡村。」 潮居自將軍山突起,列數峰,曰馬尾,曰小岡,曰石牌,東盡於海,多腴田,海旁有石如牌,巨浸不沒。山下有天臺廢寺,相傳為義寧縣故址。或疑山即茂山。
白水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上多蝶草。又南一百里曰萬斛山。又東南五十里曰鶚洲山,在海中。
曹幕山 在縣城西北八十里,界高要、新興之交。其山高廣橫列如重城,兵衛官曹幕府之狀。上有猺人墾山為畬,其木多楓柟,多杉松,其獸多麂鹿,多獐狸。有屈鳥,如鵲而小,飛則首尾搖動,其鳴自呼,見之則癘。按《縣志》:「宋紹興中,土寇嘗嘯聚於此。」 北藥逕口舊有巡檢司,今徙坡亭。南有石門崦峒,山水清勝,傳周梁二道人開種於此。西南有花果園,或曰「曹幕寺故址。」
龍護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四山遶之。又東一里曰象擷山,又二里曰龜山,皆以形似名。石逕山 在縣城西六十里,林木陰翳,中有石巖如屋,中可容百餘人。《縣志》:列石多類人獸,前有筍山,以形似名。又西六十里曰稽峰山,又西五十里曰白象山。
羅漢山 :在縣城北四十里。三峰鼎峙,周圍三百餘里。其木多樟楮。
大嶺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六里,上有古松,鄉人以祀社稷,在中樂村。
蓬萊館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中樂村,山與綠護屏相望,洪峻幽勝,俗呼雙梅嶺。上有懸路、田澗、丹井、煙蘿諸境。今有雙節婦馮氏、劉氏墓。
石門掩峒 在曹幕山之陽。多林木溪洞,民環居之。
梁金巖 「在金山之西北,深廣二丈餘,瀑水出焉,自巖頂而飛注於下。又西四十五里曰壁山巖。又西七十里曰寶光巖。」
企人峰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烽堠。
龍蟠嶺 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又北十五里曰大鴈山,又北五里曰三重頂,在古勞龍蟠上,嘗有雲氣,鄉人禱雨於此。」 大鴈山西北臨大江,高峙橫截,為海門之捍,利種茶。三重頂山界於南海,高明間峰巒疊出,上有泉。
駱駝嶺 、獅子嶺 俱在縣西八十里。又西七十里曰「大臣嶺」 ,又南一百里曰雷公嶺。
雷電山 按《縣志》「在縣西二里禮義坊,蕭莊二節婦墓在焉。」
馬鞍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獅子山,後有石室曰寶光巖,接駱駝山,右轉寶光巖,一名薛公巖,又曰寂感。石室天成,深一丈五尺,長八丈,有泉二出於石如乳,冬夏不竭。左有百步尖峰,望之竦然,最為奇勝。明天順七年,鄉人避寇於此,得免難。
金山巖 按《縣志》:「在縣西北,俗名鬼子窟,飛瀑出焉,一名西巖,深二丈餘,闊稱之,一水自巖頂飛下,白如練,有盤石,可坐數十人。每歲九日,鄉人遊賞於此。」
北立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里,東有遊魚山,南三峰相接,曰羅漢山,自恩平縣北來,與羅漢山相接,峰聯而高,形若旗,東麓有小山臨水曰遊魚,以形似名。按舊志有雙峰山,在西一百五十里,此三山皆不載,今從《新志》增入。
百足山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六十里,下有三山如龜,割立開平山,以形似名,界於會寧間,西接蜆岡山。
鱷洲山 。按《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南二里許曰嚚洲山。陳獻章詩云:「夕舫凌大波,北風吹我席;冥冥鱷洲煙,宛對君山碧。來鴈知天寒,歸人看月色。超超塵外心,浩以周八極。」 按鱷、嚚皆惡名,知縣周思稷謂諸山邑,朝山也,不宜以惡名踞向於前。改其中者曰中台山,左曰天壽、天福山、右曰天祿、天馬山;鱷曰拱奎山,嚚曰「合壁山。」 為文告之,刻石鏡心亭,議建文塔於天馬山上,業經三年,而緒未就。萬曆乙酉,知縣王命璿會同鄉官黃淳、何上新等區畫工程,推監生生員劉思聰、林嘉詔、黃家柱、譚經、李時潤、許欽質等董理其事。復特檄千戶張煒激率築之,佐以鄉民李光漢、舍人張煥。不數月而塔成。屹鎮滄海,上干雲霄。回望見龍樓王氣,祥光表裏,輝映橫江山 。按《縣志》,在縣東四十里中樂前有表山,至三瀝沙海涯復起一山,名曰豬頭
金人峰 按《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中樂上,有烽堠」
石螺岡 ,按「縣志」 在縣北四十里,古勞陸象賢有《螺源詩》。
螺江 :在縣城東三十里。其中多螺蜆。
小梁海 ,在縣東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鱣鮪,多鰋鯉。
韓家橋水 在縣東二里。其西六里曰龍溪橋水。曰灰竈水。紫水 即龍山萬壽寺前溪在縣西三里。水本清宋皇祐間,水色忽變為紫者旬日。又西十九里曰牛肚灣水,在新化都,支流百十,曲折而出於厓。文溪水 在縣東北三里,源於圭峰諸澗,流經學宮門,東出南水關,通於海。
湯湖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湯湖村。迤邐長溪中流一帶,其熱如湯,上下之流皆冷。
鑼鼓潭 在縣西五十里水口。衝擊如鑼鼓,今塞。
白龍池 在崙山頂。池生雲霞,則龍飛騰,旱禱輒應。
瓦窯井 在縣西一里,其泉味甘,與達磨泉相類。又西一里曰「道姑井」 ,又西南二里曰大井,又東南五里曰細井,出象山下。
譚家井 在縣南一里。其水清冽,冬夏常盈。石井 源於象山,縣人謝景元所鑿,有《井銘》曰:「象山之麓,磨石如玉。鑿得其源,甘泉湧瀑。酌之不貪,用之云足。宜人之壽,益人之祿。」 又西南三十五里曰大石井,曰寶華井。
紫衣井 ,源於仙湧山,其泉不竭。相傳紫衣和尚見石罅水甘而冽,遂決土甃之,隨汲隨滿。又西七十二里曰「竹兜井」 ,飲之可以愈疾。
五顯溪 按《縣志》,自外城西水關入,至北上橋,復趨南出於和尚橋。舊北上橋左有小溪遶東
北而入,橫通西城壕內。初,陶魯築時,鄉主簿許能靜言曰:「此溪似於縣治略相背,宜作小溪以環之。今民築塞者半,猶存者半,今復疏通之可也。」
小富涌 按《縣志》在東亭驛右,受城中諸水以達于驛海,原有左右大小之分,雨集不致溝盈焉。
黎岳海 按「《縣志》在源清,石木涌在宣化,第六涌在歸德橫江缺口海在中樂,俱為盜賊出沒之區,久為民害。明萬曆三十一年,知縣周思稷採取輿議,申詳撫按築塞。但各處之盜多自外來,而橫江之盜多出本處,獨於缺口嘴加塞兩度,并塞石山、柳墩二㴦,以絕盜賊窩泊。」 新涌、橫海通鄉,田園灌溉,潮汐消長,用杙不塞,招給黃德承管立「海天永賴碑」 ,樹之驛右。永杜復開西墩,新開㴦泗沖,而水皆直出。署印推官黃華秀以為泄風氣。海寇自西易直突,議從沙頭循故小河疏之,工未就而去。今議舉行。
江門海 詳見前《歸德》。
青膽洋 按《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受恩平、新寧諸溪澗,出蜆岡,沿於長沙,西合曹幕、梁金眾水,經潯陽至牛肚灣,迎潮汐以匯于厓門,汪洋百餘里,為西南天塹。其厓有青膽石,石上有廓然樓。李謙《潯陽》詩:「空濛春樹夕陽天,斜倚樓頭小小船。青草浪高三月雨,綠荷花發一溪煙。女兒連袂踏歌去,漁火隔江照醉眠。惆悵不堪重弔古,洞簫聲在水雲邊。」 吳國倫《廓然樓》詩:「宅里封喬木,賓朋應德星。樓懸山幔紫,石帶水雲青。浩蕩連諸粵,陰森駐百靈。壺峰數千里,相望海雲停。」
長沙海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合新興、恩平諸溪澗為交羅海,東南流經遊魚山以達於厓門。清水塘 按《縣志》,「在縣西一百里,其水容諸溪澗,常清瀦而不流,其中多魚。」
牛肚灣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源於曹幕,會於䱥魚頭,達於厓門石碑。仙井 ,按《縣志》,在縣城南八十里,出於石窟,雙虹合江,其深不測。
厓門海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里潮居外達烏豬大洋,兩山高峙,其口如門,吞吐潮汐,故名。水流湍急,常作洶洶聲。宋末有黃龍橫海,元張弘範彎弓射之,即此海也。汪廣洋詩:「牂牁流水碧潺潺,潮落潮生草木閑。一片海雲吹不起,越人遙指是厓山。」 橫江 按《縣志》,在縣東六十里。《中樂》
三水縣
大蕘山 在縣城南四十里。高百餘仞,屹然巨鎮,是多磈石。按《縣志》「在清塘都,上有巨人跡。」 雲秀山 一名象岡,在縣城東十里,多松蘿。龍岐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下有青雲橋,旁有洗缽井,民環居之。
頂頭峰 在縣河東七里。其上古有煙墩,今縣治水口也。陸宣詩:「野水橋邊景趣寬,東風吹暖入瀰漫。一川芳草迎行騎,兩岸垂楊拂釣竿。帶雨綠添松澗曉,拍天光接海潮寒。錦鱗躍出桃花片,人在金鰲背上看。」
城隍嶺 在縣城北一里。其上有連珠峰。按《縣志》:「高出諸山。」 離城五、六里,為縣治鎮山。其下有金帽嶺,其後分一支,至南逆轉為七星岡,為縣治下關。又北一里曰鐵帽頂。
橫石嶺 按《縣志》:「隔西北兩江,離城七八里許,秀峰千朵,為縣治右屏。其下為將軍嶺,有巨石湧出清泉,流達大江。相傳有龍躍此,故名曰龍井。」
魁岡 在縣東南百里,形如圓珠。《縣志》:「舊龜岡,後改名魁岡,建塔其上。」 又東一里曰馬鞍岡。金洲岡 在城南四十里,白上都屹立中流如鐘,又名金鐘。按《縣志》:「屹峙西江中流,下有婆角灘,東南岸為谿陵岡,瀕西江,有大石豎焉,曰新婦石。」
青岡 在縣城西三里,濱于河,河濱巡檢司在焉。又南四十里曰谿陵岡,岡半有新婦石。又西南十二里曰茅人岡,其草多茅管。明正統間,蕭養作亂,官兵屯營於上,設茅人持鋒刃,以壯兵威,賊遁去,因名云。
鳳岡 在縣城北二里。又曰「天柱岡」 ,在縣河東十二里。
書院坑 在縣城東十里。元至正間,梁以仁築書院於此,今墳在焉。又北七里曰「磨刀坑。」 鹿峒 在縣城東一里,其中多麋鹿。
浮沉石 在縣城東一里河水中。
朱祿岡 按《縣志》在城北,縣龍入首山。
龍鳳岡 按《縣志》在城內,龍岡即縣署地,鳳岡即學署地。
七星岡 按《縣志》,在城東四里,七山如聯珠。金帽嶺 按《縣志》,在縣東六里許。全體石峰,卓立雄峙,為縣左鎮,俗名鐵嶺。
白塔岡 按《縣志》:在城西南里許,舊有石塔數層。縣治既設,形家忌焉。忽夜雷電擊頹,僉謂地靈云。又舊有大樹二株,為白塔雙陰之景;今不存。
將軍嶺 在城西南,對河。
九十九岡 按縣志,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盧嶺 按縣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胥江,對山四會縣界,六祖嘗至此,下有華巖寺,今廢。羅傘嶺 按縣志,在城西北四十餘里胥江都。高數百丈,頂上廣平數十畝,登之可盼白雲。羅浮飛來諸峰,有瀑布飛流不絕。
界牌山 按《縣志》「在城西北九十里胥江上,與清遠交界。」
崑都山 按《縣志》:「在縣南對河三里,縣治右屏。上有斥堠,蒼江遶其下,即古三水之鎮也。」 宋廣州參謀劉領擒僧綦毋謹於此,今遺址尚存。山麓有古林讀書臺,林學憲所題也。今廢。
大路峽 按《縣志》:「在城南十里大路鄉。兩山對峙,為西北捍門。稍上有鱉魚灘,潦甚急,行舟者戒焉。」
大望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里胥江都。」 龍坡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三里胥江都。此山即華山也。下有地藏寺、龍真堂,今增建文昌閣。其上又有真武廟,廟前金沙井,味極清冽,前有青雲橋。山之東北約二百步,有雞藤圃,舊傳李仙飛昇,餘藥臼其間,鄰雞食之亦上昇,故以名圃云。
大潭山 按《縣志》:「在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都。石壁數仞,飛瀑如練,下注二潭,左曰龍湫,右曰天生塘,方廣二、三畝,深七八尺。居民引水灌田,歲旱禱雨多應。」
三江 源於臨晉西南,合湟水、湞水、桂水、鬱水,復分而為三,以注於海,是謂「肄水。」〈音如肄習之肄。見《山海經》。〉龍鳳水 在縣城內。其水環合,旋繞學宮。其左有井,亦曰「龍鳳井。」
鹿峒水 :在縣城東半里。源於峒,遶於魁岡,達於大河。
交溪水 在縣城南四十里,源於鎮南平由自白泥、清塘、龍池之東,直抵長岐、利瓊,凡二十餘里,入於大江。其魚多鯬鰋。
蘆包水 在縣城北四十里。東抵廣城,北達胥江。其水秋涸,夏始溢。按《縣志》:「東至三江鰔魚嘴,會肄流之水,達於靈洲官窯。」
鹵村涌水 :在縣城東十七里。源於楊梅,達於大河。
龍潭 在烏石岡橫河,其中有龍潛焉,相傳有龍潛於此。明弘治間,驟風,忽有舟掀起數丈,須臾乃下,舟人不溺,皆以為神云。
丹泉 ,在縣城南四十里,一名「葛仙井」 ,雲谷中。其水甘冽,秋冬不竭。
龍鳳澗 按《縣志》在邑城前,其上原為嚴自得鄉址。
河清灘 按《縣志》「在邑治上流西三里許,有石磯急灘。」
蒼江 按《縣志》「在邑治上流,西通西北兩江之流。老鴉洲、龍船沙俱在其西」 ,蓋沙洲皆界西二流中也。
北江 按《縣志》,從雄、韶、清遠而來,即湞水,源自庾嶺令凌水,會桂陽之武水南下者也。自清遠峽口北來,過鴨浦水,至胥江下分東支為蘆包水,其經流南下,歷欖江、棉水,至河清灘,遶邑治前,會西來鬱水,是為肄江。西江 按《縣志》,即鬱水,源自牂牁,合諸州之水而東下者也。從鬱梧來,歷流至縣西五里許,遶橫石而南,出大路峽,過金洲通江門入海。其上流分支而西者,為清峽水,達於四會,對橫石嶺前東折者,由蒼江遶邑治前,與湞水會於肄水。按:西江分遶縣治者,夏月四之一,餘月十之一耳。
肄江 按《縣志》即古白塔江,會西北流者。蒼江遶崑都山,通西北之水,從此下流至西南,分二支,其經西南潭者,則東行抵三江靈洲下石門之衝;其經老沙洲外者,則東行抵黃鼎小塘、荔枝園,而出於莊步之江。兩流皆達省會,舊多取
道石門,今則專行莊步。按《經》小塘之流,又分一支通西樵云。
清遠縣
峽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一名中宿峽。二山對峙,中通江流。《山海經:路史》:「黃帝生禺陽、禺號,禺號處南海,是為海司。任姓。生傜梁,傜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賁隅也。」 舊《志》:黃帝二庶子善音律,南採阮俞竹,為黃鐘之管,與二臣俱隱此山,豈即禺陽、禺號耶?然則番禺之名當始此,不特郡城中二山也。又有寺甚古,號曰「飛來。」 是多松竹。按《通志》:唐李翱詩:「一水遠赴海,兩山高入雲。」 許渾詩:「水曲巖千疊,雲重樹百層。」 蘇軾詩:「岸迫鳥聲合,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漱玉,砌淨筍遺包。」 迴岐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高數十仞,逶迤環抱,有回顧縣治之狀。
筆架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峰並聳,形如筆架。馬頭石山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狀類馬頭。中宿山 ,在縣東十二里。《方輿勝覽》:譚子相《海嶠志》云:「二、三、五、八月有潮至此,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名。」
觀亭山 ,其上多黃楊木。
觀音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高峰層巒,中有石巖,巖中有觀音像。
佛跡山 山有巨石,石上有巨人跡。按《縣志》,「麓有佛跡寺,今廢。」
大帽、小帽山 在縣北六十里。兩峰圓秀,因名。花尖山 。山多異花木。按《縣志》:「在縣北,奇峰峻拔。」
大羅山 ,在縣西二百五十里池水鄉。其脈來自陽山,西抵梧之懷集,猺獞雜居其間,上多藤蘿。
威整山 在縣西一百里,民環居之。又西二十五里,曰秦王山,下有秦王廟。
幖幡嶺 在峽山頂之南。唐大曆間,哥舒晃叛廣州遣將討之,夢神人謂曰:「見幡即回。」 及賊平,回師,果見掛幡於山頂,乃神之助也。
大龍嶺 在縣南七十里靖定鄉。峰巒屹峙如龍狀。
覽岡 ,在縣北十二里。《一覽》城郭在目。
和光峒 在峽山谷中,深窈莫測,其旁有五色榴花。按「縣志」 ,宋治平二年,安昌期得道隱此。詳見《安先生傳》。
臨漢峽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厓壁立,延袤九十里,其陽有大觀亭。
金芝巖 在峽山之巔,內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數十丈;一洞有三石並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宋開寶間,於巖獲金芝二十莖。按《通志》:唐開元中,望氣者云:五十里內有靈山,發金草。遣使求之,果獲靈芝,錚然作金聲。
龍磨角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有石澗二十餘丈,枕江岸,石堅而澤。」 舊《志》云:「每春時,龍於石上磨角,有蜑人維舟竊見,風氣凜然,雲煙渺漠,頃之定。後移舟睨之,其痕宛然在目。」
鸕鶿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石枕江,水落則鸕鶿集焉。
達摩石 在峽山之西。舊傳達摩坐禪之處,其廣十丈。老虎石在迴峽山岡頭,其高三丈。雲臺山 按《縣志》:在峽山右寺之巔,寬平約二丈許,峭壁上篆「雲臺」 二字,傳為羅隱所鐫。《舊志》云:「常有五色祥雲出其上。」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內,相傳昔有鳳凰棲此,故名。」 上有鳳凰臺。又半里有釣鰲臺,與水口鰲塔相望。其陽為安遠驛。又二里為柳煙灣。夏潦病涉,黎繼周始橋之。
溱源山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山交枕,絕壁竦峭,下有廟面流,蓋祀溱水神也。俗呼為秦王廟,誤也。
小羅山 按《縣志》與大羅山連,形差小。
白茫山 按《縣志》,「有石筍高二十餘丈,腰大十圍,在善化鄉。」
四望山 按《縣志》:「在善化鄉,高萬仞,中有仙女壇,歲旱祈禱輒應。」
北樓山 按《縣志》「在縣治東北,山頂上有天池,鄉人見龍躍水。」 兩峰對峙,俗名丫髻山。
大廟峽 按《縣志》:「在吉河口。水勢湍急,舟過必禱。」
猢猻峽 按《縣志》:在官莊水口。林木鬱茂,兩岸樹枝交連,常有猢猻攀援往來,故名。
蓮花峽 ,在興仁。《一圖》。
瑞峰 按:《縣志》「在城北」 ,狀如太陽,形圓而秀,今
建學於此
七星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七岡連珠,故名。王子嶺 按《縣志》,在縣東南潖江鄉三十里。兩峰並聳,為學宮。朝山常有雲覆,亦名雲騰嶺。巔有石池,秋冬不竭,相傳王子求仙於此。
靜觀巖 在峽山飛泉洞。
臥仙巖 按《縣志》,在飛泉洞中,有石床,故名。燕子巖 按《縣志》,在馬頭之麓。巖高三丈許,深如之,廣二十丈。昔有羅鎮撫、張千戶守營,隱此得道,今人呼為二官巖。巖有飛玉泉如雨,秋冬不涸。巖上產紫蘭、萬歲松。
黃巢巖 按《縣志》,「在池水,相傳黃巢駐兵覆舟於此。」
獅子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上。梁西域跋多羅三藏法師到禺山,見一老僧,形容怪甚。藏曰:「大德何來?」 曰:「居此山中,不知幾寒暑矣。」 請藏至舍。須臾進可十里許,忽失僧所在。藏曰:「異哉,此聖僧所也,當覓其居。如東南阿,見一怪石,形若狻猊,乃於石下三十步許,見一精舍,名曰獅子臺。」 今廢。
釣鯉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昔趙湖釣於此,得金鯉百斤,以貢秦王。」
葛壇石 按《縣志》:「在峽山寺西,高數仞,闊十餘丈。相傳葛稚川常游其間,左右花竹成列,積翠如圍。石上鐫『海闊天空』」 ,疑唐人所刻。
龜石 按《縣志》:「在迴岐山對面,兀立水中,拱向縣治,狀類龜,故名。」
仙人石 按《縣志》「上有仙人臥立跡,在潖江白沙塘後。」
紗帽石 按《縣志》:「在潖江石鼓嶺後,狀如帽,故名。左有一石室,能容二十人。右有一石鼓,大數丈,相傳舊時更點分明。明嘉靖甲子,雷擊始不響。」
鑼鼓石 按《縣志》:在下岳有二石,一類鑼、一類鼓,故名。相傳地方擾攘則鳴云。
珓杯石 一員。石中有一裂,故云。
歸猿洞 ,按《縣志》,「在飛來寺後。」 唐有孫恪者,納妾袁氏,後至寺,袁以一碧玉環獻老僧。少頃,野猿數十捫蘿而至,袁見之,乃題詩「化猿去。」 僧方悟,乃向所畜者環,其繫頸物也。
飛泉洞 按《縣志》:「在飛來寺圓通殿後,渡石橋,繇綠雲樓入,層崖瀑布,怪石茂林,不可名狀。明萬曆庚辰,邑人朱士讚闢逕,築亭其間。」
白雲洞 按《縣志》:「在清平蛇逕村之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內有耕耘塢,頂上有窩,窩上有田數十畝,林木茂蔚,洞口如門,邑人鄧綽建祠於此。」
湞水 在縣東南五里。源於大庾嶺,經古真陽縣,南流,與湟水合,過縣與靈峽水合。漢「樓船將軍下湞水」 ,即此。一曰冽江。其中多鰣魚。
瀾水 在縣東十五里,源於大帽山。
梨塘水 在縣東二十一里,源於大帽山,水旁多梨樹。
連水 ,在縣東南四十二里。源於黃嶺,至縣東與湞水合。
秦王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於秦王山。飛水 在縣西三十五里,源於大陂峽,水勢如飛,南流與湞水合。
臨漢峽水 ,一曰「政賓江」 ,在縣西北六十里,闊三尺許,兩厓壁立。濱水 ,在縣西七十里,源於陽山。
大燕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於番禺黃山。按《縣志》:「在迴岐對面,閩人以漁利甚廣,漁課入冊。」 廉水 一名山塘水,在縣西三十四里,昔有廉姓者居此。
沙河水 ,在後岡,與飛水合。
潖江 在縣西四十里潖江鄉。源於湞陽。月溪 ,在縣東四十六里。月夕則清光湛然,瀲灔浮壁。白泡潭 在峽山上流六七里,山灣深不可測,水盤迴則白泡出焉。
犀牛潭 在縣東峽山之凝碧灣下。舊傳,昔崑崙國王貢水犀牛,至此踴躍入於潭。
凝碧灣 在縣東峽山灣上。東坡詩「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 是也。按《縣志》:「峰巒疊翠,波水迴環。」
觀音井 ,在峽山寺西,其泉狹小,清淺味甘,常溢不竭。按《縣志》,昔跋多羅三藏法師居此寺中,乾涸無泉。一日,忽見一老人問師曰:「何求孜孜如此?」 三藏曰:「只為無泉可汲。」 老人以手指石云:「但定其心,何慮無泉。老人者,觀音是也。」 三藏遂
於巖前朝夕誦經,敬禮無怠。乃命工鑿石,忽有泉湧出,味同天泉井露,因名定心泉,又曰「觀音井。」 至今流泉不絕。
湯泉 在縣東十九里潖江鄉。有石方丈餘,中凹如鍋,圓八尺許,深一尺五寸。泉熱可烹食物,浴之可以已瘍。又縣西十五里善化鄉,亦有湯泉,其用亦如之。
東門塘 在縣東一里。官專其利,是多鰱鯽。又東三里曰蓮塘,又東七里曰「山湖峽塘」 ,又西二里曰後塘,又西五里曰蘆塘。
黃峒水 按《縣志》,在縣東北,源出小羅山。米貴水 按《縣志》,在金釵灣上。中有二水,相傳米貴水流朱溪岸,米賤水流綠林塘,故名。石頭潭水 在縣西二十里。
溱水 按《縣志》「源出溱源山,俗言秦王水」 ,誤也。或曰秦水以匯口有秦關,故名。
龍潭 在縣東南,常有龍起此。
放生池 按《縣志》,即峽山前峽水是也。上至白泡潭,下至犀牛潭。唐天寶年間,京師劉楚舟泊岸下,見五色雲從峽山起,夜夢數人,各青衣揖謂曰:「願易此海為安樂窩也。」 晨興與知者議曰:「莫非水族?必此界之神龍也。」 表聞於上,奉敕禁絕漁捕,賜峽為祝聖放生池。
新安縣
梧桐山 在縣東六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三峰秀拔,周匝數十里。山陰垂距東洋,山陽延袤境內,頂有天池,深不可測,多梧桐異草,山下有赤水洞。」
陽臺山 :在縣城北三十里。頂有龍潭,祈雨即應。山下有祇園庵。
南山 在縣南七里濱海上,與東莞界。按《縣志》,「上有雙石塔,有觀音院,有石似仙人足,鄉人多祈雨於此。」
文岡山 :在縣北三里。
杯渡山 在縣南二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高峻插天,一名聖山,南漢時封為瑞應山。有滴水巖,有杯渡庵,有虎跑井。」
靈渡山 與杯渡山相峙,舊有杯渡井,亦禪師卓錫處。
茅山 :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兩峰峭秀。
參里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與東莞界。按《縣志》《南越志》云:「邑人黃舒有孝行如曾參,因以名。」 大髻婆山 在縣北二十里,近陽臺,形似大髻,因名。
石龍山 在縣城北六十里。巨石嶙嶙,狀如獅踞龍蟠,禪師居焉。昔傳寇至,夜呼居民趨避。又有竹隱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鐘山 ,在鳳凰巖北。上有龍王壇,最靈異,下有《黃孝子祠》。
太平障山 在七都。延袤二十里,為縣疆界。盧山 在縣北八十餘里,與東莞界。按《縣志》,「上有虎頭潭,潭邊有線路,有田可耕。其山產仙桃楊梅。」
畫眉山 在縣東五十里。多畫眉鳥,在樟坑逕側。
柑坑山 在七都。周匝四十餘里,猺人居之,多產赤竹。
塘坑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七娘壇,嘗禱雨於此。下有雲井,將雨先出雲。
《黃木山 》三峰,峭麗如筆。
黃坑山 :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 在縣東七十里,尖秀插雲如筆。《葵涌》山 在縣東一百里。多生水葵。
九頓山 在縣東一百里。從山麓而上,連頓九層,至頂平曠,縣通大鵬所必由之路。
大鵬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鵬所鎮山也。一名「七娘山。」 傳昔有仙女七人遊此,以其如鵬踞海中,故名。
陶娘山 在大鵬東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內容艨艟數十艘。先年,寇據島險,海道何公用鄉耆民歐陽景昭等議,壘石塞之。
馬鞍山 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山腰有田數十畝,屋數椽。今廢。
大帽山 在五都。形如大帽,上有石塔,山中出茶。
梅蔚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前護縣治,後障東洋。叢生林木在海中。
官富山 :在佛堂門內急水門之東。宋景炎中,帝舟常幸於此,殿址猶在。舊設巡司,今遷入赤尾村。
「老萬山 」 :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週迴過於「大。」
《奚山》林木青森,昔萬賊巢此,故名。昔種類有存,今亡矣。
南亭竹沒山 :在老萬山之南,週迴數十里,內有盧亭。俗傳為盧循之後。能入水捕魚,鮮食,以棕蘭竹籜為衣。種類不多,言語不通,今已亡矣。龍岐山 在大鵬地海邊,山不高大。
丁洲山 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 」 在海中。
梭杯山 在海中
董公嶺 在縣東龍井村,上有龍潭。
雙魚嶺 在五都河上鄉,二山相對,水濱如魚戲水。
龍躍嶺 在五都。山高百餘尺,週迴十餘里,林木叢產,下有溪水,舊傳「有龍躍其間。」
石馬嶺 在縣東五十里石馬村後,極秀麗。黃龍岡 在縣東南二里許。
《大龍岡 》在周家村之西。
鳳棲岡 在參里山之南。形如覆杓,昔有鳳棲其上。
鳳凰巖 ,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廣數丈,洞徹若堂室,傳昔有鳳凰在其內。
烏石巖 ,在陽臺山之下,內有石巖,三面東缺,一面頂上有大石,堪作牆。鄉民祝曰:「惟願此石可補四面週迴無缺矣。」 是夜神助,即移此石補足補石痕猶在。
羅隱巖 ,在大鵬洛格洲石上,詩跡半存。照月巖 ,在縣南一里許,石刻三字尚存。滴水巖 ,詳見《杯渡山》。
瑞應巖 詳見《杯渡山》。
仙歌巖 在七都半凹山。巨石壘成峒,可容數百人。
梅沙巖 在梅沙尖山麓。天欲雨,巖即輒先響如雷。
白面石巖 在梧桐山北。巖中空闊,大者如屋,小者如倉。巖外有水,昔人常避寇於此。
赤水洞 ,在梧桐山下,泉出赤水。
黃金洞 在三都。多黃石。
《梅林逕 》在梅林村後,上有石坂,有大人腳跡,長二尺餘,闊八九寸,宛如人腳掌痕。
鹽田逕 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結若鱗,闊一丈許,延亙十餘里。相傳元季邑人蕭觀庇創造,有碑記。歲久湮沒,至今稱「停止步。」
樟坑逕 在畫眉山側,通七都必由之路。凹下逕 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聖廟。黎洞逕 在五都。
石壁逕 在七都
黃蓢逕 在四都。疊福逕 在七都。疊福村近海。
水頭逕 在七都,抵東莞界。
蓮花逕 在四都。往來官路,時多剽掠。明崇禎十三年,知縣周希曜捐俸置堡,撥兵防守。佛子凹 在二都、三都交界,為匿小寇之區。旱塘、當風二凹 在廣、惠交界。明隆慶年,惠寇連年西掠,多由二凹出沒。
白石牌 :在南頭海濱,與烏石牌相峙。
烏石牌 :在南頭海濱,與白石牌相峙。
仙人足石 在南山麓下有泉,澄清可愛。「龍爪石 」 在南山海涯,石有龍爪紋。
《老虎石 》,在固戍,形如虎。
遊春石 在縣城北壕畔。
蟾蜍石 在黃木山之左。峰巒迴峙,有神栖之,凡禱嗣者多驗。
應人石 :在城西,近栗木岡大路旁。呼之則應,故名。
望夫石 在官富海濱,背一小石,形如襁兒。仙姑化石 在陽臺山,石面四時紅艷,又名「應人石。」
零丁山 :按《縣志》在赤灣前海中。文天祥詩云:「零丁洋裏歎零丁」 ,即此。
虎頭山 按《縣志》:一名虎頭門,在縣西北六十里,有大小虎二山,對列海中,東隘如門。《宋朝錄》載張世傑奉帝保秀山,即此山也。為廣省要關,近設副將防守。
寶山 按《縣志》,「在縣北八十餘里,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水撞之,散出如芙蓉。」
黃坑山 :一名「大王山。」
觀音山 按《縣志》:在大帽山帳內。奇峰聳峙,仰干霄漢。山內有觀音廟。
桂角山 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上多桂,兩山并秀若角,一名牛潭山。其山有雲即雨,上有仙
女梳妝石
大奚山 按《縣志》:「在縣南一百餘里,一名大漁山,為急水、佛堂二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週迴二百餘里,有異鳥,見則大風生。山下有村,餘多鹽田。宋以為李文簡食邑。」
合瀾海 ,在縣北四十里,福永司之左。
南頭海 :在南頭一里。兩粵諸水合珠江經虎門,遶南山逶迤而東。海中有烏、白二石島,對峙中流。
後海 :距縣城五里,通於海。自西而東,北接梧桐山,遶護縣城。
急水門 在官富司之南。
佛堂門 ,在《官富司》之東,為南頭出海外關。舊設哨船防守,今廢。
潮 :自縣東南大洋通佛堂門,至南頭海,一派入虎頭門而止。其潮候消長,時刻不爽。
谿西灣
屯門灣
大傘、小傘洲 :在縣西南海中。
大王洲 :在縣西南海中。
孖洲 在縣西南海中
馬鞍洲 :在縣西南鄉村前海中。
平洲 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橫亙海面。舊鄉人放牛於此,自生自養,數年成群。今遵海禁無矣。
「龍穴」 洲 :在西北。有蜃氣,多蒸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正月常見之。
擔竿洲 :在縣西南外洋。
勒馬洲 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白鶴洲 在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蛟洲 在五都四圍。鹹潮繞之,中有井泉,甘美。夾洲 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灘 在七都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僅容一舟,水勢衝激,舟船過此危之。
甘溪涌 其水由東北逶迤數十里,繞學宮縣治西南,由北埠橋入於海。居民戴珍築隄防之。綠橘潭 在五都龍躍頭,多橘樹,歲旱,鄉民多禱雨於此。
流水響潭 在五都。發源處有數石井,天造地設,深約尋丈。春夏漲如驚濤瀑布,秋冬潺湲細響,有滴漏鳴珠聲。
城中二井 :一在東門學前,一在西門街中。「甘泉井 」 在邑南一里許,清冽甘美。
林雲仙井 在參里山側。明成化間,布政陳遷愛其清冽,命工修砌,又名「陳公井。」
湯井 :在勒村。水溫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沙井 在西鄉村,水甘,四時汲之不竭。古傳有羅隱跡。
瓢潮石井 在七都平湖鄉。左鄉數百人食之,僅可汲一瓢,日夜汲之不絕,亦不竭。
滘水 按《縣志》:在城東四十里。發源於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鉗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橫岡山逶迤四十餘里入後海。
大沙河 按《縣志》:「在城東北數里,發源陽臺、丫髻、董公諸山,歷新圍大涌二十餘里,至白石入後海。」
西鄉河 按《縣志》:在縣西十里。發源陽臺、大髻婆、大小茅諸山,至更鼓嶺、鐵岡合流,凡三十餘里,經西鄉入後海。
茅洲河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源大頭岡、鳳凰巖諸處,至新橋之北十里許,合流經茅洲墟入合瀾海。
壁頭河 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餘里,發源陽臺、大平、障閣、蓮花徑諸處,合流經燕村、涌頭、舟山五十餘里,至壁頭入合瀾海。
塘頭下海 按縣志:在縣北。發源於廓下、田寮下清湖、樟坑徑等處,經莊屋村大湖,至塘頭下入東莞界,又數十里會龍川江,入蛇犀海。沓潮 :按縣志《劉禹錫集》,「元和十年,終風駕潮,南海羨溢,南人曰沓潮也。」 劉恂《嶺表錄異記》:「每年八月,潮水最大,中秋後多颶風,當早潮未退之間,颶風作而潮不落,晚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廬舍,蕩歿禾稼,沉溺舟船,或十數年一有之。」
平洲 按《縣志》在縣西南海中。
媚珠池 按《縣志》:「在大步海,漢時採珠於此,久廢。」
桂角泉 :按《縣志》「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