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3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卷目錄
潮州府部彙考七
潮州府驛遞考
潮州府兵制考
潮州府物產考
潮州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十九卷
潮州府部彙考七
[编辑]潮州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海陽縣
鳳城驛 在北門外。明末廢。
皇清順治五年,饒鎮吳六哥重建。
產溪驛 在縣北豐政都。
總鋪 在府治前
思古鋪 、白雲鋪 、平福鋪 ,三鋪俱抵饒平西界。
英塘鋪 ,迥野鋪 ,二鋪抵揭陽東北;「雲步鋪 ,角洲鋪 ,塘湖鋪 ,三鋪抵揭陽東南。」
楓洋鋪 ,梅溪鋪 ,二鋪抵揭陽南界。北津鋪 ,峽產溪鋪 ,射箭鋪。
潘田鋪 鷓鴣鋪 、蔣坑鋪 已上諸鋪抵大埔縣。
潮陽縣
靈山驛 在縣南門外
總鋪 在縣前
岡頭鋪 、古埕鋪 、崩溪鋪。
草湖鋪 諸鋪俱抵惠來。
華陽鋪 ,河溪鋪 ,海田鋪。
《祿景》鋪 ,《門闢》鋪 ,廒頭鋪。
水頭鋪 已上諸鋪俱抵揭陽縣。
揭陽縣
桃山驛 今廢
總鋪 在宣化街
漁湖鋪 ,官溪鋪 ,桃山鋪。
登岡鋪 鳳翥鋪 萬里鋪 已上諸鋪俱抵海陽縣。
錢岡鋪 、鮀江鋪 、湖頭鋪 ,三鋪俱抵澄海縣。
橫岡鋪 ,白石鋪 ,七成徑鋪 ,三鋪俱抵長樂縣。
程鄉縣
欖潭驛 在縣西
松口驛 在縣東南八十里。
武寧驛 在縣南
總鋪 在縣前
海塘鋪 ,小密鋪 ,金坑鋪。
小立鋪 欖潭鋪 軬坑鋪 已上諸鋪俱抵興寧縣。
中坑鋪 ,青草鋪 、鵝潭鋪。
小莆鋪 、汪洲鋪 、四坑鋪。
將軍鋪 已上諸鋪,俱抵大埔縣。
饒平縣
黃岡驛 在陳塘堡
總鋪 在縣前
嶺前鋪 、湯溪鋪 、羅坑鋪。
大榕鋪 ,土坑鋪 ,黃田鋪。
樟溪鋪 、徑口鋪 、林姜鋪。
白沙鋪 ,鹿景鋪 ,陳衙鋪。
許墩鋪 ,小村鋪 ,鳳凰鋪。
永定鋪 、大水溪鋪 、嶺腳鋪。
南泊屯鋪 、蓮塘鋪 、九村鋪。
浮山鋪 ,鷂袖鋪 ,黃岡鋪。
竹林鋪 、黃山坑鋪。
惠來縣
北山驛 舊在北山村,後改建西門外。
武寧驛 在縣治東,後改建程鄉縣徑心村。大陂驛 ,在縣西九十里海豐縣界。
總鋪 在縣前
茶鋪 、徑心鋪 、武寧鋪。
靖海鋪 塘下鋪 黃岡鋪。
茆洋鋪 已上諸鋪,俱抵潮陽縣。
祿昌鋪 、北山鋪 、龍岡鋪。
雞岡鋪 、徑口鋪 、雙梅鋪。
蓮塘鋪 甘泉鋪 大陂鋪 已上諸鋪,俱抵「海豐。」
大埔縣
三河驛 明萬曆末裁
總鋪 在縣前
楊桃鋪 水聲鋪 ,蓬辣鋪 已上三鋪俱抵程鄉縣。
安樂鋪 ,三河鋪 ,大麻鋪。
銀溪鋪 ,古野鋪 ,烏州鋪。
黨溪鋪 鱷坑鋪 ,左拔鋪 已上諸鋪,俱抵海陽縣。
澄海縣
總鋪 在縣前
南洋鋪 、小江鋪 、環山鋪。
九崧鋪 已上四鋪俱抵饒平縣。
《上㴦鋪 》抵海陽,《鮀江鋪 》抵潮陽。
普寧縣
總鋪 在縣前
雨堂庵鋪 ,南洋鋪 ,大隴鋪。
石頭鋪
平遠縣
總鋪 在縣前
東石鋪 ,鐵嶂鋪 二鋪,東抵鎮平石井鋪 ,藤嶺鋪 二鋪,西抵長寧長田鋪 ,十二牌鋪 二鋪,南抵程鄉項山鋪 ,腰古堡鋪 二鋪,北抵長寧差干鋪 ,蕉頭壩鋪 二鋪,東抵武平鎮平縣
總鋪 在縣前
胡椒徑鋪 、松源磜頭鋪 ,二鋪,東抵程鄉徐溪鋪 、東石鋪 二鋪,西抵平遠金沙鋪 、石峰徑鋪 ,二鋪,南抵武平葉白鋪 、巖前鋪 ,二鋪,東北抵上杭。順治十四年,奉頒《全書》,開載驛傳銀,海陽、潮陽、揭陽、程鄉、澄海、饒平、惠來、大埔、普寧九縣解府及留縣,并發各驛支應銀三千三百三十八兩二錢四分九釐五毫,遇閏加銀九兩八錢二分一釐五毫。又潮陽、惠來二縣原議增靈山、北山、大陂三驛,添雇夫馬銀三十兩四錢三分五釐,遇閏加銀五兩八錢九分二釐九毫。
康熙十一年,通府額徵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千三百六十八兩六錢八分四釐五毫;內除報荒遷銀四十兩一錢七分六釐一毫五絲九忽四微,又除續遷并澄海縣全遷共銀三百五十二兩一錢二分八釐九毫七絲四忽二微,尚存徵銀一千九百七十六兩三錢七分九釐三毫六絲六忽四微,遇閏加銀一十五兩七錢一分四釐四毫。內除原遷銀七分八毫三絲四微,又除續遷銀一兩九分二釐一毫五絲五忽七微,實存閏銀一十四兩五錢五分一釐四毫一絲三忽九微。
海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百八十一兩零六分八釐六毫四絲。內鳳城驛銀一百三十七兩三錢八分二釐八毫四絲,產溪驛銀一百四十三兩六錢八分五釐八毫。內除續遷銀三十兩零九錢五分三釐二毫二絲二忽,尚實徵銀二百五十兩零一錢一分五釐四毫一絲八忽。遇閏加銀三兩九錢二分八釐六毫。內除續遷銀七錢九分四釐六毫四絲三忽四微,實存閏銀三兩一錢三分三釐九毫五絲六忽六微。
潮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七百五十五兩一錢零七釐四毫。內靈山驛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一分三釐六毫、大陂驛銀七十三兩零一分一釐、北山驛銀一百零三兩六錢八分六釐,議增靈山驛銀一十六兩二錢五分一釐,協濟產溪驛銀三百七兩零九錢四分五釐八毫;內除原遷銀二十一兩零三分六釐四毫,續遷銀六十五兩八錢九分六釐一毫七絲三忽,尚存徵銀六百六十八兩一錢七分四釐八毫二絲七忽,遇閏加銀一兩九錢六分四釐三毫。內除原遷閏銀七分零八毫三絲零四微,續遷閏銀二錢九分七釐五毫一絲二忽三微,實閏銀一兩五錢九分五釐九毫五絲七忽三微。
揭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七百二十兩零二錢三分一釐七毫,鳳城驛銀五百三十五兩二錢九分七釐,程江驛銀七十九兩九錢八分四釐,桃山驛銀七十一兩零三分三釐,議助產溪驛銀三十三兩九錢一分七釐七毫,內原遷銀五兩零六分八釐三毫四絲九忽四微,續遷銀九兩五錢三分九釐三毫五絲四忽三微,尚實徵銀七百零五兩六錢二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三微。
程鄉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五兩九錢八分一釐一毫五絲。遇閏加銀五兩八錢九分二釐九毫。內程江、欖潭、松口、武寧四驛支應。
鐃平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百四十七兩四錢三分七釐八毫。內原荒銀一十三兩四錢零五釐九毫九絲九忽,續遷銀三十兩零五錢六分六釐五毫六絲七忽,尚實徵銀二百零三兩四錢六分五釐二毫三絲四忽,俱留隍岡驛支應。
惠來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九十九兩五錢三分零八毫。內大陂驛銀三十七兩三錢三分二釐九毫,北山驛銀三十九兩五錢八分九釐五毫,議增北山、大陂二驛添雇夫馬銀一十四兩一錢八分四釐,協助產溪驛銀六兩零一分七釐四毫,協助鳳城驛銀二兩四錢零七釐;內原遷銀六錢六分五釐四毫一絲一忽,續遷銀二十三兩九錢零五釐四毫四絲七忽九微。尚存徵銀七十四兩九錢五分九釐九毫四絲一忽一微。遇閏加銀三兩九錢二分八釐六毫。
大埔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十二兩零四分二釐八毫。內三河驛支應銀一十一兩三錢六分一釐,本縣支應銀十兩六錢八分一釐八毫。
澄海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六分八釐二毫一絲。內「協濟武寧驛」 銀二十兩,協濟產溪驛銀一十兩,「松口驛」 銀一百二十三兩一錢一分六釐二毫一絲,黃岡驛銀三十八兩一錢五分二釐,全遷無徵。今奉展界,俟招墾開復陞科另報。
普寧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四十六兩零一分六釐,俱留本縣支應。
康熙二十二年,通府驛傳存留銀一千九百七十六兩三錢七分九釐三毫六絲六忽四微五纖,遇閏加銀一十四兩五錢五分一釐四毫一絲三忽九微。內於十七年奉裁充餉銀一千二百七十二兩零九分六釐二毫二絲三忽三微,二十年復回二分,銀六百三十六兩零四分八釐一毫一絲一忽六微,尚實徵額銀一千三百四十兩三錢三分一釐二毫五絲四忽七微五纖,遇閏加銀一十四兩五錢五分一釐四毫一絲三忽九微。
海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銀二百五十兩零一錢一分五釐四毫一絲八忽。十七年奉文半裁充餉銀一百二十五兩零五分七釐,二十年復回二分銀六十二兩五錢二分八釐五毫。見今實徵銀一百八十七兩五錢八分六釐九毫一絲八忽,遇閏加銀三兩一錢三分三釐九毫五絲六忽六微。
潮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銀六百六十八兩一錢七分四釐八毫二絲七忽。十七年,奉文充餉銀四百六十八兩一錢七分四釐八毫二絲七忽;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二百三十四兩零八分七釐四毫一絲三忽五微。見今實徵銀四百三十四兩零八分七釐四毫一絲三忽五微,遇閏加銀一兩五錢九分五釐九毫五絲七忽三微。揭陽縣一項驛傳存留銀七百零五兩六錢二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三微,十七年,奉文裁充餉銀五百零五兩六錢二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三微;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二百五十二兩八錢一分一釐九毫九絲八忽一微五纖。見今實徵銀四百五十二兩八錢一分一釐九毫九絲八忽一微五纖。
程鄉縣一項驛傳,有留銀五兩九錢八分一釐一毫五絲,遇閏加銀五兩八錢九分二釐九毫。查係僻邑,為數無多,應留備支。
饒平縣一項驛傳存留銀二百三兩四錢六分五釐二毫三絲四忽。十七年奉文半裁充餉銀一百一兩七錢三分二釐。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五十兩八錢六分六釐,見今實徵銀一百五十二兩五錢九分九釐二毫二絲四忽。
惠來縣一項驛傳存留銀七十四兩九錢五分九釐九毫四絲一忽一微。十七年奉文半裁充餉銀三十七兩四錢七分九釐,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二十八兩七錢三分九釐五毫。見今實徵銀五十六兩二錢二分四毫四絲一忽一微,遇閏加銀三兩九錢二分八釐六毫。
大埔縣一項驛傳存留銀二十二兩四分二釐八毫;十七年,奉文半裁充餉銀一十一兩四分一釐四毫;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五兩五錢一分。
七釐,見今實徵銀一十六兩五錢三分二釐一毫七絲四忽。
澄海縣一項驛傳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六分八釐二毫一絲。全遷無徵。
普寧縣一項驛傳存留銀四十六兩一分六釐。十七年奉文半裁充餉銀二十三兩零八釐,二十年復回二分銀一十一兩五錢零四釐。見今實徵銀三十四兩五錢一分二釐。
南工部匠
康熙十二年開載:通府南工匠餉共七百三十九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三百三十二兩五錢五分,水腳銀二兩六錢六分零四毫;遇閏加銀二十七兩七錢一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二錢二分一釐七毫。
海陽縣九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四十兩五錢、水腳銀三錢二分四釐,遇閏加銀三兩三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七釐。潮陽縣九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四十兩五錢、水腳銀三錢二分四釐。遇閏加銀三兩三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七釐六毫。
揭陽縣九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四十兩五錢、水腳銀三錢二分四釐;遇閏加銀三兩三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七釐。普寧縣五十五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四兩七錢五分、水腳銀一錢九分八釐。遇閏加銀二兩零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分六釐五毫。
惠來縣七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三十一兩五錢、水腳銀二錢五分二釐;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一釐。
饒平縣七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三十一兩五錢、水腳銀二錢五分二釐;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一釐。
平遠縣三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三兩五錢、水腳銀一錢零八釐,遇閏加銀一兩一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九釐。程鄉縣九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四十兩五錢、水腳銀三錢二分四釐,遇閏加銀三兩三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七釐。大埔縣五十五名,每名連水腳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四兩七錢五分、水腳銀一錢九分八釐;遇閏加銀二兩零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分六釐五毫。
鎮平縣二十九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三兩五分,水腳銀一錢四釐四毫;遇閏加銀一兩零八分七釐五毫,水腳銀八釐七毫。
澄海縣七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三十一兩五錢、水腳銀二錢五分二釐;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一釐。
潮州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府總
本府 總兵一員,遊擊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潮陽縣 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揭陽縣 潮鎮標分撥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
程鄉縣 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饒平縣 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四員。
大埔縣 饒平營分撥千總一員。
惠來縣 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
平遠縣 平鎮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澄海縣 副將二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普寧縣 潮州城守營分撥千總一員。
鎮平縣 平鎮營,撥守備一員、把總二員。海門所 潮陽右營,撥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井石寨 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黃岡營 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饒平柘林寨 黃岡營,撥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大城所 、黃岡營,撥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靖海所 、惠來營撥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蓬州所 澄海營,撥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本府 設兵一千八百九十三名。今新定營制,議於平鎮營抽兵五十八名、潮州城守營抽兵一百七十一名、澄海營抽兵七十八名,添入本營,共實額官兵二千二百一十七名,駐劄府城,分防揭陽縣鄒堂鄉汛及分配。續議艚船十隻,灣泊河下,以資防禦。設城守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九百六十五名。內抽撥兵一百七十一名,調入潮鎮營,尚實額兵七百九十四名。內撥官兵分防海陽汛及普寧縣城。
潮陽縣 官兵一千八百七十四名,內府右營官兵九百四十一名,防守海門所。又撥官兵分防桑田、東山、馬㴦、蓮花山、後溪、和溪南等臺汛。「續公疏」 :添兵一百名。今新定經制,額派艚船、彭仔船二十隻,灣泊海門港,該協撥官兵偵禦巡防。
程鄉縣 官兵四百七十二名防守。
揭陽縣 官兵三百四十七名防守。
饒平縣 官兵九百六十九名,內撥官兵分防三河內浮山汛地及大埔縣城。
大埔縣 撥兵一百名防守。
惠來縣 官兵一千四百八十八名,內分防神泉、靖海各臺汛。
平遠縣 官兵九百四十四名,抽撥兵五十八名調入潮鎮,尚實額兵八百八十六名駐防。內撥官兵分防鎮平縣及五指山汛隘。
澄海縣 官兵九百九十二名,內抽撥兵七十八名調入潮鎮,尚實額兵九百一十四名。續公疏添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六百名。內撥官兵分防南港、新港、鷗汀、背前等臺。又撥官兵配原捐船二十隻,灣泊澄海、平州河下,偵禦巡防各汛。
普寧縣 官兵一百四十九名防守。
鎮平縣 官兵三百八十六名防守。
海門所 官兵九百四十員名。內撥兵分防海港二炮臺、田心臺各汛。
石井寨 官兵一千一百九十一名,內撥官兵分防鋪前南北二炮臺。《續公疏》:添兵一百二十五名。今新定經制,額派艚船十隻,彭仔船七隻,灣泊石井河下,該寨撥兵偵禦巡防。
黃岡營 官兵九百九十一員名。內撥官兵分防草尾、林厝、大澳、獅頭、五塘、外孚山、市頭、員頭各臺汛。
大城所 官兵四百九十六員名。內撥官兵分防上里尾、橫山、仙村各臺汛。
饒平柘林寨 官兵四百九十六員名。內撥兵分防青山、鹽梅各臺汛。
靖海所 官兵五百員名。內撥官兵分防小黃岡、石簰澳、靖海湖口港各臺汛。
蓬州所 官兵五百員名。內撥官兵分防東港、西港溪、東港、小坑鄉各臺汛。
南洋 :係澄海營,分防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九十六名。內撥官兵分防東渡、平州等臺汛。
樟林 ,係澄海營分防,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官兵五百員名。內撥官兵分防鹽竈、東隴渡、三灣臺汛。
鄒堂鄉 《潮鎮》標,撥把總一員、兵一百九十七名防守。
鷗汀背寨 澄海營,撥千總一員、兵二百名防守。
五指山 平鎮營,撥把總一員、兵一百九十九名防守。
饒平三河司 饒平營,撥千總一員、兵一百名防守
內浮山 饒平營,撥兵一百名防守。
《惠來》神泉司 惠來營分撥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官兵三百員名防守。內撥兵分防神泉港東、西二炮臺。
《潮陽》、桑田臺 :潮陽撥兵一百九十九名,防守東山 ,潮陽撥兵十名,防守。
馬滘 ,潮陽撥千總一員、兵五十名,防守蓮花山 ,《潮陽》撥兵十名,防守。
後溪 、潮陽撥把總一員、兵九十九名,防守;「溪南 、潮陽」 撥把總一員、兵九十九名,防守;饒平、青山臺 、鹽田 、柘林寨,撥兵各十名,防守。
澄海南港臺 澄海營撥兵十名防守。
新港 澄海營撥兵十名防守。
《鷗汀》背前 「澄海」 ,撥兵十名防守。
石井寨南北二炮臺 。石井寨撥「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兵四百名防守。」
海門東炮臺 :海門撥兵三十名防守。
西炮臺 海門,撥把總一員、兵三十名防守。「田心臺 」 海門,撥兵二十名防守。
黃岡營 、草尾臺 、林厝臺。
大澳臺 、獅頭臺 、五塘臺。
外孚山臺 、市頭臺 、員頭臺 、黃岡營,各撥兵十名防守。
「神泉東」 炮臺 ,撥兵二十名防守。
西炮臺 :撥兵二十名防守。
靖海小黃岡臺 ,撥兵二十名防守。
石簰澳 :撥兵十名防守。
「《靖海》西」 炮臺 ,撥兵二十名防守。
湖口 ,撥兵二十名防守。
大城所上里尾臺 ,撥千總一員、兵三十名防守。
橫山、仙村 ,各撥兵十名防守。
柘林寨、青山臺 、鹽樓臺 ,各撥兵十名防守。蓬州所、東港臺 ,撥兵二十名防守。
西港 撥把總一員、兵二十名防守。
溪東港 :撥兵二十名防守。
小坑鄉 撥兵十名防守。
「《南洋東》渡臺 」 ,撥兵十名防守。
平州炮臺 ,撥把總一員、兵五十名,防守樟林鹽竈臺 。三灣臺 ,各撥兵十名,防守東隴渡臺 。撥把總一員、兵三十名,防守潮鎮兵額。
左營經制兵八百二十九名。
右營經制兵八百二十九名。
中營經制兵八百三十七名、
城守營:經制兵六百九十八名。
潮陽營經制兵九百八十四名。
海門所營經制兵四百九十二名。
達濠營經制兵二千九百二十名
饒平營經制兵六百名
黃岡營經制兵一千三百三十四名。
澄海營經制兵一千五百六十五名。
平鎮營經制兵七百名
兵餉
潮鎮左營:歲額俸餉銀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一兩。
右營歲額俸餉銀一萬二千三百六兩。
中營歲額俸餉銀一萬二千七百九十八兩九錢。
城守營歲額俸餉銀一萬五百二十四兩。潮陽營歲額俸餉銀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兩五錢。
海門營歲額俸餉銀六千九百九十兩。
達濠營歲額俸餉銀四萬三千九十三兩;饒平營歲額俸餉銀九千五百五十二兩;黃岡營歲額俸餉銀二萬四百二十九兩;澄海營歲額俸餉銀二萬三千二百一十一兩九錢。
平鎮營歲額俸餉銀九千五十一兩。
潮鎮左、右、中并各營兵,每名每月給米三斗、馬匹
潮鎮左營官兵馬一百三匹。
右營官兵馬一百三匹
中營官兵馬一百一十九匹,
城守營官兵馬八十匹
防守潮陽營官兵馬四十五匹。
防守海門營官兵馬一十匹。
防守達濠營官兵馬七十一匹。
防守饒平營官兵馬八十匹。
防守黃岡營官兵馬一百八十一匹。
防守「澄海營」 官兵馬八十六匹。
防守平鎮營官兵馬二十匹。
潮州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府總
穀屬
稻 為赤早,為白早,為烏種,為早秫,為大秫,為尖秫,為白占,為黃占,為赤腳占。其云「占」 者,蓋宋時分種自占城也。
麥 :為大麥、為小麥、為蕎麥。
豆 :黑、綠、黃、白、赤不一色。
麻 芝麻為胡麻,其色正黑。
稷 ,大粟 、黍
《粱 香米 》,落花生。
蔬屬
芥 芹 香菰。
木耳 、芫荽 、蕨。
萵苣 、冬瓜 、絲瓜
王瓜 苦瓜 。甜瓜。
西瓜 匏瓜 薯。
芋 葛 、《赤豆》
舄子豆 、長莢豆 、芥藍。
甕菜
雞鬃 :即「香菰」 之厚者。
果屬
荔枝 、龍眼 郭《雜記》曰:「《管子》曰:『纑土之次曰五壏。五壏之狀,芬焉若糠,以肥其種。大荔、細荔青莖黃秀』。」 予意大荔即閩越荔枝,細荔即閩越龍眼,越人稱龍眼為荔奴是已。龍荔二種,越止於韶州,至南雄則無;閩止於福州,至延平則無。大都近海之郡則生,不近海不生。如吾潮十縣,程平二縣,近山則無,蓋生荔之郡,意《管子》所為「五壏」 也。聞郡城荔枝,以唐吏部家一株為上。味奪閩之楓亭龍眼,以海陽丁家種為上。今兵後多伐矣。又語云:「荔枝惜花,龍眼惜子。」
柑 郭曰:潮果以柑為第一品,味甘而臭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有二種,皮厚者尤佳。柚 郭曰:「傳云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曰柚」 ,樹碧而冬青,實丹而味酸。今潮州有二種,實白者酸,實丹者味酸而甜,其華亦甚馥,其實甚夥。潮人燒其皮,以磁器覆之,用之可以引香。
佛手柑 、橘 、橙。
桃
楊桃 大葉繁枝果藂,生如車輪而無廓,土人以蜜漬之,食可化痰。
橄欖 :亦名「青果」 ,又名「諫果。」 枝幹皆直,最高聳。葡萄 、甘蔗 、菩提。
香櫞 、餘柑 、石榴。
《百納》子 黃彈子 。木瓜。
榛
蕉 郭曰:蕉有二種,惟牙蕉,黃時味甘,《蘇子》所謂「於粲荔丹與蕉黃」 是也,古人云:「疏竹甘蕉。」 牙蕉 開花如蓮瓣,長尺許,花落生子,食之寒沁心,頗有邪甜之目。又一種高二三尺,結子後樹移他窟以聽其自熟,名倒地牙蕉,味最甘。火蕉 類芭蕉而葉縷縷如剌,畜之可以辟火。美人蕉 亦名文殊蕉,花深紅色,結子甚堅,可為素珠。
觀音蕉 :似「美人蕉」 ,而花葉稍大。
布蕉 :其莖可以布,其實不可食。
波羅蜜 郭曰:「潮元無此種。有人自海南遺章別駕曰:慎波羅子二顆,植之十有年所。高可丈餘,枝葉扶疏,蒼然可觀。結實大如斗,圓如佛首,外殼上有刺,如荔枝狀,稍有酸辣,氣衝人鼻,以其重大,故易為風雨所摧,蟲蟻所蠹,僅存二顆以貺。予剖而視之,內純瓤,瓤中有子數十枚,如」
彈子大,瓤可用蜜漬。其味甘,子以火煨,去其皮,用之與熟栗子相似。
木屬
桄榔樹 聳直無旁幹,至木杪則相比而生。有層次,形類棕櫚而差異,微風動之,扶疏可愛。花淡黃色,長條飄颺,望之如垂簾、如瀑布。
木棉 :大者合抱,枝枝對節而生,花如木筆絳花。結實亦類綿,白如雪,不堪織紡。
桑 ,《相思樹 》:松
柏
紫柏 郭曰:「木香而文,可作器用。多產潮陽茶 ,潮地茶佳者罕至。」 今鳳山茶佳,亦云待詔山茶,亦名黃茶。
苦艼 :葉大而樹高,取其芽日乾之,味最苦,然性寒,不宜多食。
楓 、桂 樟
槐 、柳 、檜。
楠 、杉 、檀
桐 、《梨 榕》
柯 苦楝 ,烏桕橋 梓 柘。
樛
花屬
蘭 蘭之種不一。有倒蘭,性不近土。好事家以銅絲作筐,絡置簷間,花俱倒垂,紅紫色,每莖七、八枝,或曰「寤生」 ,劈花,根懸戶上即生,亦名「風蘭。」 樹蘭 ,大者名「三葉」 ,小者名「五葉。」 花如魚子,初青,久變黃色,香甚幽細,亦名「珠蘭。」
十里香 ,木本,葉類樹蘭,而枝幹蟉結甚古。花白色如柑橘,迎風嗅之,香聞十里,亦名「七里香。」 竹葉蘭 ,葉似萱,花則蘭也。深紫叢生。
素馨 似茉莉差小,蔓生,香馥烈。按此花本名那悉,陸大夫得種於西域,因說尉佗移至廣南。南漢劉鋹宮人素馨者,喜簪此花,故名。今美人塚旁特盛,號「花田。」
茉莉 有重臺者,有至四層者。藤本、木本有二種。
扶桑 亦名「佛桑」 ,有紅、白二種,或云即朱槿花。葉似桑,花似火石榴,四季皆有,經雨而退,成黃色。
馬纓丹 ,亦名百日紅,花大紅色,如繡毬,有絲,類馬首繁纓,故名。
草屬
芝 《石芝 》《木芝》
草芝 肉、芝 菌
排草 潮陽最多,以細嫩者為佳。
斷腸草 ,葉類蔞而小,對節生藤本,花金黃色。嶺南人輕生,稍拂意服之,腸立斷。解毒,首生羊血,次鷓鴣血,吐出即愈。
「屏風草 」 ,即「萬歲藤。」
席草 可織席
竹屬
筀竹 絲竹 。甜竹。
「苦竹 。」 《菫竹 》。《赤竹》。
淡竹 、慈竹 、苗竹
箭竹 黃竹 單竹
觀音竹 :明萬曆十二年,取觀音竹於潮,注云:「即棕竹,可以為扇骨。深山中老而長者佳。」 藥屬。
大腹皮 :即椰子之包裹也。
檳榔 ,潮人合灰食之,其功能下氣刦濕,固齒去膩。
蔞 《藝文類聚》曰:「樹如桑,取其實為醬。此漢人所謂蒟醬也。以潮陽縣生者為佳,味辛而頗甜。如欲遠攜之,以火炙乾,其葉如茶,然亦可食。」 蒟葉之蒟字,或作蔞,字或作留,所謂扶留者也。余意當直作蒟。《韻》曰:「蒟,果也。」 蒟醬曰浮留,狀似蓽撥。今嶺南取其葉及藤,合檳榔食之。蒟,俱雨切,其作蔞字,從婁來力主切。其聲相近,鄉音轉訛,故失之耳。蒟之實可食,滇人多用其實曰蒟子。其根可醬。《漢書》所謂「感蒟醬則開牂牁」 是也。羽屬。
白鷴 ,頂毛及腹下皆暗綠色,朱冠赤脛而短喙。其羽如雪,墨絲界之。尾長數尺,性耿介,不近人,其音「咮咮。」
鷓鴣 形如母雉而小,微有彩色。在萬山叢中啼云:「行不得也。」 哥哥畜之。久就手中取食,最馴穉可愛。山胡 形如鴝鵒而無冠,頭頂皆有白絲毛似白頭翁,音甚清婉。
鵓鴿 ,明世廟時所云「四停花」 也。
翟 ,《雉類》,所云文而不華也。
毛屬
熊 蝟 《竹豚》。
豪豬 、山豬 、山狗。
鱗介之屬
河豚 味稍遜江上
蒲 :一曰魚,昌黎詩:「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鱸 亦遜松江
《龍蝦 》約至四尺長,
鞋底 亦曰比目
水母 亦名海蜇。《嶺表錄異》云:「形如覆帽,腹下有物如絮,俗謂之足而無口眼。蝦寄腹下,嘔食其涎,浮水上,遇漁者即沉,乃蝦有所見耳。」班 魿 魴沙魚 白帶 草墨魚 《鰌 鯧》《馬鮫》 花鰱、 赤眼。
黃尾 鰻 鰳。
金鯪 鰵 鯁鱟 ,《山海經》云:「形如車文。」 《嶺南錄異》云:「鱟,眼在背上,雌負雄而行。」 韓昌黎詩云:「實如惠文冠,骨眼相負行。其血色碧。」
蠣房 昌黎詩:「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蓋麗石而生,肉各為房,剖房取肉,故名。又燒蠣房為灰,堅白細潤,用以塗壁,經久不脫。
螺 大者可容一升,味似鮑魚,名曰「香螺」 ,其殼可應軍中之用。又有鸚鵡螺,珠光可燭其外,文采五色,類鸚鵡,潮中不易得也。又有九孔螺,月姑 即西施舌,形如蛤蜊,稍長,肉白如截肪,其形似舌故也。
車白 亦類蛤蜊,而甲甚厚,味遜月姑。
蚶 :《海物志》名天臠;《爾雅》名魁陸;《本草》名瓦壟子。《雜俎》云:「鼎俎之味有蚶醬。」
文蛤 :如蚌而短小,殼有花文可愛。
章魚 亦名「章舉」 ,有八腳,亦名「八索子。」 能食蟹,吮其膏,故腹中之膏亦類蟹。
江瑤柱 一名馬甲柱,亦名江蟯。《昌黎詩章舉「馬甲柱鬥以怪」 自呈》。
蜃 亦曰「文蜃」 ,即大蛤。
布帛之屬
葛布 以「鳳葛」 為上。
麻布 有青有黃,潮揭出者皆佳。
綢 絹 出海陽。
繭紬 出程鄉者佳
棉花 :即木棉樹,也為《絲綿》。
苧布 。蕉布 。竹布。
貨屬
貝 :《南越志》所云文貝,可以解毒也。又元貝亦稱照貝。
白銅鎖 ,潮陽銅匠制最工,價值三百錢。烏糖 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煉成白,劈鴨卵攬之,使渣滓上浮。《老學庵筆記》云:「始自唐太宗時貢使所傳。」
蔥糖 極白而無滓
柏油燭
潮州府古蹟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海陽縣附郭。〉
潮陽舊縣 在今治西三十五里,臨崑山之麓。里人猶稱其疆坅曰「官廳坅」 ,其北有舊壕跡。古萬川縣 ,即今清遠湖寮城也。隋置,唐廢。石柱勒字尚存。
南海亭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東歷揭陽縣,王莽之南海亭,而注於南海也。越王走馬埒 ,在縣北十里。南漢劉鋹祖安仁為潮州長史時所築。其孫隱僭王南越,追封南越王。上平坦,可容數百人,遺址尚存。
曾氏忠孝泉 在城西一里,有曾井。南漢時,程鄉令曾芳因民苦瘴,給藥愈之,來者接踵,乃以大囊藥投井中,民汲水飲之皆愈。宋皇祐五年,狄青征儂智高經此,禱于井,泉溢出,軍士不苦疫癘。青凱旋具奏,仁宗降制封芳忠孝公,賜飛白書「曾氏忠孝泉」 五大字旌之。咸淳七年,知府蒲壽晟建亭井上云。
思韓堂 在府治後。宋知州孫叔謹建。堂東亭曰「壘翠」 ,陳堯佐書;北曰「獨遊」 ,今廢。陳有詩曰:「記得幽人舊吟處」 ,獨遊亭在野橋西。
《拙窩 》。宋周濂溪為廣東轉運判官,按部至潮,題詩大顛堂壁,因刻所作《拙賦》。或謂予曰:「人謂子拙。」 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 喜而賦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撤,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後廖德明通判潮州,刻是賦於金山崖石,以朱晦翁所書《拙窩》名亭「云亭」 ,舊名「遙碧。」
《鄭伸築城碑 》:「皇祐壬辰歲夏五月,蠻賊儂智高破邕管,乘流而下,攻五羊,有詔嶺外完壁壘以禦寇。潮州築城,土工不堅,未期悉圮。越明年癸巳九月,予到官,翼月庀役,至二月以農作蹔休。去年甲午十月又興工,今年正月畢。其始末存諸城記,茲姑紀其歲月云耳。聖宋至和二年乙未歲二月初吉,虞庠博士知郡」 事鄭伸《磨崖》識之。
《西湖題名 》:「宋熙寧四年夏五月二十日,屯田郎中知軍州事何延世茂之、殿中丞通判軍州事畢仲達景通、太子中舍前知漳州龍溪縣古宗悅夢臣、梅州軍事推官梁立儀定甫同遊西湖,立儀謹題。」
南珠亭 宋太守鄭厚建。韓愈《別趙德》詩云:「婆娑海水外,簸弄明月珠。」
鐵漢樓 宋劉安世以黨事安置梅州者數年,絕無遷謫憔悴之意。蘇軾稱為「鐵漢州人」 ,建樓以旌其節。淳祐間,知州楊應己復建鐵庵于治內,銘之。後廢。崇禎間,知縣陳燕翼移建北門城上,祀安世於樓中。
登瀛石 在惠來縣西八十里。甲子門有石屹立海中,四望無際。宋蘇軾過之,大書「登瀛」 二字于石上。
遠遊庵 宋吳子野栖隱處,蘇子瞻為之銘。在麻田山中。高山羅列,中多林巖泉石之勝。其上有來老庵,則宋僧來邏禪定之所,嘗創長生院於此。有亭在半山,翼然蒼翠之間,今庵與院俱廢。子野又有歲寒堂,子瞻為之作《十二石記》。思亭 在石窟都。相傳宋知州劉安雅瀕行,父老送之,餽以贐,不受,乃建思亭云。今廢。
彭知府故宅 在官溪浦口村。宋元豐間,彭延年占籍居之,著有《村居好詩》。
覽勝亭 在藍田都飛泉嶺,鄭進士書莊。朱考亭為書「落漢鳴泉」 四大字揭於亭中,又鑴嶺之危壁上。
李夢呂碣 ,循陽人,進士僉判。宋景定壬戌,遷潮州。咸淳丁丑秋,被旨放便。郡人柯治鳳、王炳發、林景泰、洪禧、王龔祖、林南一等為公祖道,碣而誌之。敬麗於李君卿守黃公汝礪石壁之左。見《西湖山》。
貢院故址 ,在程鄉縣治右,有貢院故址。宋嘉泰元年,知州劉煥建。
《湖山題名 》:「宋寶祐戊午大比,既上,賢能書,郡守莆田林光世逢聖偕董試,仙遊陳豹孫于文校文,三山孫鼎來甲父、番禺鄭得助子順、清源林時遇仲剛、昭武廖熙介夫、南海鄭福元君慶、南昌劉光伯持謙會飲於此。時郡博士溫陵趙崇郛性之校文,歸預焉。期而不至者,貳車三山陳元鳳儀叔。」
謝大夫宅 宋謝大夫名瑤宅,在宣化長坑村,遺址尚存,今村人祀之。
太子樓 在南澳山雲蓋寺海崖。壘石為樓,旁有行宮及指揮司甬道,云是宋幼帝駐蹕之所。又雲蓋寺石上有「紫雲華蓋」 四字。明郡丞劉晴川詩云:「跡尋華蓋遠。」 又鄰近有馬御史故宅,石池石壁尚存。御史名不可考矣。
北殿山 在華富村,去澄海縣十里,臨大河。相傳宋太子避元兵過此,設行在,故名。後人掘地得一碑,書「光天化日」 四字。邑人王弼詩曰:「行在有碑留化日,翠華遺殿鎖寒煙。」
侍郎洲 在南澳海中,有曰侍郎洲者,問之土人,云「有侍郎葬其處。」 初疑其地當近青徑口,以陸相墓所在名之。閱《東里志》,乃知非侍郎,乃辭郎也。宋景炎元年,帝舟遷於潮州,駐蹕紅羅山。明年正月,遷於惠州之甲子門。都統邑人張達率義勇扈從,其妻陳璧娘送達至此辭歸,故名千秋鎮 。惠來、龍溪都有千秋鎮,其地背山面谷,宋鄒㵯嘗駐兵其上,石刻云:「崇岡壁立,曲水長流。天險莫升,人謀曷籌。山川萬古,鎮壘千秋。」 百丈埔娘娘廟 娘娘為宋張樞密夫人許氏。
樞密扈蹕海上,夫人率步兵沿海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與戰陣亡。土人義而祀焉。後督學魏校亦以淫祠毀之,過矣。按百丈埔,即浮山邑。《前志》書百丈埔事云:「張世傑嘗會許尖人之師於此」 ,訛「夫」 為「尖」 ,更可笑也。
鳶飛魚躍亭 元王翰建,明正統三年,知府王源修,在韓山書院前。戴希文《詩》云:「西郭雲連沙樹晚,前池風薦水花涼。」
南巖 即老君巖,在湖山南。一石屋上平,下可坐數十人。巔有「古瀛洞天」 四字。湖濱石上有「鴈塔」 二大字,明唐伯元構臺其下,曰釣魚臺。梅花莊在湖山北,多植梅花。旁一石書「谷口」 二字。又山後石上有「蒙泉」 二字,今字蹟猶存。
中離書院 在中離山,為薛侃講學之所。《鐘銘》云:「晨昏二十四敲鐘,聲徹前峰井後峰。試問巖巖諸學士,已聞曾與未聞同。」
伏虎石 在金山之麓。俞大猷刻石上云:「有漢將軍射此,伏虎不洞,貫之乃止,沒羽。」
《栖雲亭 》在黃岡石壁山,余散人建。松筠蒼翠,石洞含煙,群峰盤繞,滄海在目。
東山磚室 明萬曆元年六月,大港東山柵塌一磚室,縱可丈餘,橫六七尺,高可七八尺,前作二小門,闤上有字,曰:「興和二年八月甲寅。」 按史,興和乃東魏孝靜帝年號,其二年即梁武帝大同六年,是時潮屬南朝,不應用東魏年號也。《蓮華峰題名 》:太子中舍人致仕范陽盧侗元伯、通判州事魯國夏旼粹翁、從事南陽仇公著晦之,「夏五月壬寅,避暑西湖,艤舟蓮華峰之東,徜徉容與,極暮乃歸。時改元元豐之歲。」
《湖平石壁題名 》:「宋寶祐甲寅季夏中澣,郡守莆陽陳煒光仲,郡丞合沙黃蓍成甫領僚屬清源王道翁弘道、呂大圭圭叔、合沙姚震特東起,臨漳余繼祖善夫、合沙陳長孺元善、莆陽方敬子景行、永嘉趙必淄其道、合沙趙崇」貴,僕延平陳綱宏宏父柯山趙孟瑢君玉,「臨漳陳泰興時可,合沙黃安汝行可,四明眭汝能舜卿,曲江鄺雋時杰,臨安史必大君洪,三陽林朝瑞廷卿,臨漳謝士立可貴,合沙趙汝踴文叟葉洽德潤,莆陽趙孟慕君厚,泛舟同遊。」時清源陳起龍震叔,莆陽洪崙德芳、陳琰玉汝,合沙陳材景山捧檄預集,因題名記歲月於湖平之石壁。
王源除怪石 明宣德丁卯,源奉敕祛除民害。指揮李侯通、陸侯雄等僉曰:「城西山屹立二石,一大數十圍,高數丈,一僅半,世號二蟾蜍。」 地理家以白虎上,主嚚訟火災,先欲去者千夫,力不能勝。源曰:「昌黎驅鱷,吾能除此。」 臘月既朢,命檢校謹孚典史王禮、驛丞秦祖等、糧老彭剡等,率百人仆碎琢為廣濟橋,用其下坐一石盤,盤下一白物,眉目口鼻類人形。叩誰為之,作妖明矣。父老曰:「此旁近一石自露,上有『回風』」 字,民有「『惡俗去,美風回』之謠。今公除此石,不閱月火訟息,其與昌黎驅鱷魚無異。」 源謝而鑱諸石。是時正統元年七月七日,龍巖王源啟澤韋庵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