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4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二

  肇慶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肇慶府部彙考二[编辑]

肇慶府山川考二       府志[编辑]

新興縣

峽岡 在縣北一里。發自貝嶺,形如連珠。至橋亭岡,伏為平坡。此山突起水濱,作邑後障。舊有梓潼廟,日久廢圮。明萬曆初,邑人重建。知縣趙德懋種松數千株,蔥蒨聳翠。

巨福山 在縣北二里,與峽岡對峙。明萬曆十七年,士民建真武廟於山麓,繼建坊亭閣榭,為形家利。

端峰 ,在縣北六里寧化都。高五十餘仞,周八里,端正不攲,為縣主山。

延長山 在縣北八里。舊《志》在州北。明萬曆《志》稱在照會,都非。

雲斛山 ,在縣北十五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山谷幽深,常有雲氣。旱禱,石中泉出即雨。

雲塢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里,常有雲氣。

老香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照會都。高三百餘仞,周七十餘里,崚嶒,多草木,與高要、高明接界。宜路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延壽都。高七十餘仞,周四十餘里,平岡陂陀,行人宜之。

小溫峰 ,在縣北延壽都。高三百餘仞,周三十餘里,崢嶸接天,其下有「小溫村。」

鶴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里,形勢崛起,上多松鶴,常棲之。

望州嶺 ,在縣東五里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十餘里,登之闔邑皆見。

十里峰 ,在縣東十里照會都,高百餘仞,周二十里,峰巒嵯峨,草木蓊鬱。

秀羅山 ,在縣東十五里照會都,高十餘仞,周十餘里,群峰秀列。

思防山 ,在縣東二十里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三十餘里。山形峭拔,登之則防阽危。

大羅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八十餘仞,周二十餘里,其狀如屏,群峰羅列於下。

羅陳山 在大羅山稍南,《仁豐》都,高百餘仞,周四十里,居民多羅、陳二姓。

嵐岡山 ,在縣東十里照會都,高八十餘仞,周十餘里,狀若翠屏,四時常有嵐氣。

碧雲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百餘仞,周六十餘里,常有碧雲。

通利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三十餘里。形勢平夷,產嘉禾美竹,利民。《文獻通考》:「新州有利山」 ,即此。

慈雲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照會都,高五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盤旋蓊鬱,上有福臻,縣今廢。雲秀山 ,在縣東四十里,高七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相傳有五色雲見,因名。

熙龍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二十餘里,上有報恩寺,今廢。

雲石山 在縣東五十里照會都。高四十餘仞,周二十餘里,巉巖多石,其下有慶雲寺,今廢。鳳華山 ,在縣東六十里照會都齊洞村旁,今為恩平界。高四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翩然如鳳之翔。下有真覺寺,今廢。止存一塔,名「龍境」 ,是贊聖禪師圓寂之所。

獨鶴山 在縣東七十里靜德都恩平縣界。俗呼為「獨鶴尖。」 相傳峰頂常有一鶴棲鳴,驛因以名。今靜居以割隸開平,惟驛仍隸新興。

雲宿山 在縣東八十里雙橋都,高一百餘仞,周百四十里,巍然際天。雲常羃之,副使毛吉遇害於恩平之雲岫山,問「恩平」 ,云屬新興,或疑即此。考恩平火燈逕出即新會,而仕峒、黃竹逕通良塘,雲岫吉從新會破賊,火燈逕追至恩平,雲岫遇害。邑人且不知,況其他乎?

皁幕山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雙橋都新興、高明、新會之界。高二百餘仞,周二百餘里,高聳參天,中通一路。產箭竹美木,左右岡隴如幕帳然。一名「曹幕。」

佐隍山 ,在縣西七里寧化都。高三十餘仞,周三十餘里,遶縣之右,因名。

寶蓋山 在縣西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二十餘里,頂常有雲,若寶蓋然。舊有延明寺,今廢。碧岡山 在縣西二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丈,周二十餘里,青碧四時不改,上有廟,今廢。

雲幹山 在縣西寧化都。高二百餘仞,周三十餘里。高竦如木幹然,上有桄榔寺,今廢。索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二百餘里。

冬瓜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寧化都。高二百餘仞,路通陽春、羅定、東安,形如冬瓜,故名。天露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仁豐都。陡峻插天,頂有巨石,泉出其旁,注為龍潭。鄉人立廟祀龍神。歲旱,以石投之,有聲如雷,即雨。《文獻通考》以為新州名山。舊有岱山寺,唐貞觀二年立,今久廢。產龍鬚草、桂樹諸果。開禧元年,大旱,郡守唐彪禱雨立應。奏聞於朝,封廟額為「顯應龍王」 ,有碑刻於祠。

賢嶺 縣東南四十里,俗呼為「圓嶺」 ,在仁豐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相傳是山之秀,多鍾為賢士,以此得名。

大面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照會都。高二百餘仞,周四十餘里,有路通高明景順鄉,上有仙人跡。

雙官山 在縣東南照會都,高百餘仞,周三十餘里,數峰相聯,兩峰秀出,儼然貴人之象。府君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雙橋都,高八十餘仞,周十餘里,路通高要縣界。

羅漢山 ,在縣東南雙橋都,高百餘仞,周十餘里,山北草木蒼翠,山南獨無草木,白石磥砢,故名。

蟠龍岡 在縣西南二里寧化都。高三十餘仞,狀盤旋如龍。

新寧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寧化都。高二百餘仞,周二十五里。山勢高竦,為一境之鎮。

錦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其上花木若錦,下有洪聖王廟。儀峒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寧化都。高三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山極峻峭,有猺。

贅峒山 ,在縣西南一百餘里寧化都。高三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千崖萬壑,深杳莫測,猺人居之。

接龍岡 在縣城南一里。從盤龍蜿蜒而來,趨演武亭,乃縣之落脈也。先年修城壕,將岡掘毀,邑境苦盜,民多殺戮。明隆慶間,府同知郭文通身荷畚鍤,率民培復。高二丈,廣五丈許,以接土脈。知縣鄧應平立《迎瑞亭碑》於「演武亭後岡」 ,紀其事。

相思山 ,在縣南十里仁豐都。高百餘仞,形勢端聳,草木茂盛。

霍山 ,在縣南二十里仁豐都。高九十餘仞,周四十餘里,山下多姓「霍」 者,故名。

龍山 ,在縣南三十里仁豐都。高二百餘仞,周五十餘里,蜿蜒如龍之蟠,上有天寧國恩寺,即龍山寺。有覺軒,宋左丞王安中《銘》。「寺為六祖大鑒禪師託生地,今其父母墳塋在焉。」

筆架山 在縣南四十里仁豐都。高三百餘仞,周百餘里,三峰並立,中峰卓越,宛如筆架。《成化志》:「城東南十里有龍境山,在靜德都,上有法相廢院。」 城南百二十里有官陂山,在靜德都。《嘉靖志》:「城東九十里有岡臺山,亦名金臺岡,在水中,亦名覆船山。」 今俱割隸恩平縣。又《成化志》:「城西北三十里有崖牢山,在芙蓉都,下」 有永福廢寺。城西北六十里有鐵嶺山,在芙蓉都,上有石壁如鐵。城北一十里有寶峰山,上有寶峰廢寺。今俱割隸東安縣。按《明一統志》,「新興有歌舞岡,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處。」 考歌舞岡在廣城越王臺。《明一統志》誤。

遶州文脈水 在縣城中。宋知州事梁立則決貝嶺白鱔坑水,西南流入城,釃為二渠,一經今接水亭環州治,名曰「遶州」 ;一自佐隍坊過泮橋,名曰「文脈。」 今縣治即古州治也。文脈渠水由姚初一宅左,劉智宅,右,出太師橋下,與遶州水合,從縣北出灌田。劉智改渠,避宅七丈,文事不興,士人遂以罪智。明成化間築城,水道復湮。嘉靖四十四年,兵備李某始修復,編水夫濬之。有南海布政司盧夢陽記。見《藝文》。

聚鱗池 按:《明一統志》:「在縣治西,水深魚聚,因名。」

夾岡水 在城北。發源夾岡,合錦山水,流十里。

至洞口合盧溪水

索水 在城東。發源懷政鄉諸村,過回龍合盧溪。

通利水 在城東。發源稔村,至索水合盧溪。錦山水 在城西南,發源仁豐都南大嶺舂下,西流至河頭,與天塘水合。又北十里與藍坑水合。又北五十里至山口,即二十四山路口也。乂北二十里至洞口,與盧水合。凡商貨往高雷,皆拖舟至河頭乃登陸。諸水合於洞口,謂之「新江。」 北流五十里至邏苛巡司,又九十里經新橋,出新江口入於大江。宋郡守張宋卿詩:「浩歌劇飲,不知暮雨,自新州江口來」 ,即此。

井千湖 在縣西南,其深莫測,魚多且巨。歲旱,擊湖水輒雨。

溫泉 在縣西南仁豐都三平村盧溪旁。長廣三丈許,熱如湯,隆冬不令。

盧溪水 在縣南。發源李峒嶺,經盧村,過龍山,遶縣城東門,北流合錦山水,六祖禪師所生之地,祖姓,因名。

清溪水 在縣南。發源筆架山,流至義塚岡,合盧溪水,出新江。

思龍水 在縣南。發源思龍山,合盧溪水,出新江。《萬曆志》「合倚岡水」 ,誤也。倚岡水東流,合石霤潭入海。見《成化志》。

天露水 在縣南。發源天露山,流至城東門,合盧溪水入新江。

文井 在縣西北隅,有副使王大用《記》。

十字街井 在縣治東五十步。清甘異於諸井。「明倫井 」 在儒學內,清冽可愛。

《成化志》不載錦山水。《嘉靖志》「水出天露山,其山在新興東南三十五里。」 其發源東流入海,為倚岡水,即牛岡渡水也。西南流入盧溪,為天露水。安有越清溪及李峒嶺、盧溪二水之源,復得一水西流乎?《萬曆志》不察其訛,遂將新興輿圖山川位置舛錯可笑。二十四山,乃新興來脈置錦山水之外。今逐一釐正。大抵天露山一脈,為恩陽新興脈脊,前人所指者廣,恐不但今日之天露已也。《萬曆志》:「西北四十里有容朗水,發源芙蓉都諸山,流至津頭,合盧溪入江。」 今芙蓉都割隸東安縣,容朗水已載《東安志》矣,俗呼為小水,其合流新江乃在羅苛巡司之上,非新興境也,故不復載。

陽春縣

涼繖岡 在縣北十里。高五十丈,周數十里。《邑志》云:「盤旋宛曲,有石骨過北隴河,為縣治主山。」 翹石巖 在縣北稍西枕江堧,訛呼橋石,故《邑志》八景有石橋游麟,往時澄潭無底,今漸淤淺。又有元笈巖、馬鞍山樵石。

魚王石 在縣北,屹立江潭,古木怪藤,石穴可愛。每歲旱,禱魚王廟,投藤藥毒。潭多巨魚浮出,則得滂沱雨。

潭西石 在縣北二十里,南廂三峰出水東,下有潭西巖,深廣十餘丈,中石乳若人物鳥獸之狀,甲於他峒。

高岡 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石穴,一名璇洞。旁有人居,呼為「高岡砦。」

龍蛻巖 在縣北二十五里,一名南巖。石中多龍蛻,土人鑿石出之。有巖面寺,有元至正碑,稱為「古良上里巖。」

赤豹巖 ,在縣北二十五里深處,炬而後入。相傳童真人騎赤豹出入傳道劉女處,洞內石豹跡猶存。

那虹石 在縣北三十里合水口有虹陽洞,穴凡二。初入卑隘,轉遂曠朗,深不可測。

大瑯石 :在那虹北,有瑯陽洞,連穴道,凡三四,傳有丹籙。

石壁 在縣北四十里。石攢簇水次,凡數十峰。昔人避亂,結石砦其上。

那烏石 在石壁稍東,下有人家,今移古良巡司於此。

潭葛石 在縣北五十里。石峰數十相倚,自那烏西達於水次。

石角巖 在縣北六十里。舊《志》謂之「石腳巖」 ,在順陽都。高五十餘丈,周三十餘里,穴廣五十丈,高丈餘,中有石泉涓涓。遊者至此,凄神凜骨,不可久留。

銅石巖 在縣北七十里。舊《志》作「峒石。」 在思良都。高五十丈,周五里。山西南有巖,高十丈,深廣數丈餘,內有池及古佛像。宋咸平初賜太宗御書,藏於石室。前有德慧禪寺,上半壁平處有周惇頤、祖無擇題名。

雲霖巖 在縣北八十里思良鄉。巖穴深邃,前明後暗。前巖深闊十餘丈,內有石田、石池,池水清冽可飲,鄉人有警避此。後巖深數百丈,遊者以燭入達巖背。

鉛坑岡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思良鄉。高五十餘丈,周二十餘里,岡之西南出鉛鐵砂礦。將軍岡 在縣東北八十里思良鄉,高三十餘丈,周四十五里,岡壟起伏,宛如波浪。舊《志》:唐李公屯兵於此,因名。按《通志》:姜晦貶春州司馬,嘗提兵陟岡禦獠,賊聞遁去,遂名將軍岡。疑即此。響石巖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順陽都冬瓜嶺之西南,山多石,無草木,內疊透山穴,三四圓廠如屋。

石窟巖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順陽都大撐灣之西。有上下巖。上巖軒豁,陸路可抵雷廉;下巖水從中出,可通小舟。兩壁奇絕,多魚龍鳥獸之形。《邑志》「二百三十里」 ,誤。《舊志》:「南鄉都六十里」 ,更誤。

寶帶嚴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順陽都。俗呼「大巖」 ,獞田環之,巖高朗,可容千人,四壁垂乳,多奇觀。

鐵坑山 在縣東二十里南廂。高七十餘丈,周三十里,山勢盤旋,古木森蔽,產鐵。

黃泥岡 ,在縣西十五里。高十餘丈,周數里,頂平多石,群鹿嘗遊食其上。

白豬石山 在黃泥岡稍南南廂,都高二十餘丈,周九里。巖有白石,宛然如豬,但損其鼻。相傳豬有神異,昔嘗馳突踐食,田禾被傷。

石綠山 在縣西三十里南鄉都,高數十丈,上有亂石,其色淡碧。每大雨過,山下常有石綠,識者云:「出綠之山有金礦。」

磁石山 ,在縣東南三里南廂。高十餘丈,周五里,一峰特起,四面平坡,產吸鍼石。

射木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南廂高百餘丈,周數十里,巍峨蓊鬱,屹然特立,縣治之案山也。一名雲靈山。雲羃其上必雨,開則霽。諺云:「雨未晴,看雲靈。」 有射木神祠於上,相傳以為李氏,非也。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宋史》:李氏姦回山神其肯託乎?

珠環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南鄉都,高六十餘丈,周五十餘里,諸峰如珠纍纍然,因名為陽江界山。舊《志》「四十里」 ,誤。

馬鞍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珠環山稍東南廂都三台。巔高百餘丈,山嶺有古瓦,盤圍八尺許,內載清泉,並無塵垢。登者掬飲將半,次早復滿,雖積雨不能溢。若有心尋求,不可必得。昔人相傳,以為神仙煉丹之所云。

鵝抱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巔上一石,如鵝抱狀,又有人馬之跡。俗傳此山內有大池,奇葩異果,無心而行,偶可得之,可食不可懷。有心往,竟不知處,人以為仙境也。

天馬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南鄉都高百餘丈,周七十里,一峰插天,群山拱伏。登其巔,煙霞縹緲,一奇觀也。縣治面之。

崆峒巖 在縣西南十五里南鄉都。石壁穹窿,深廣數十丈,中有石乳石鐘,叩之鏗然有聲。又有暗洞,炬行十餘丈。昔產金膏銀液、靈芝玉髓之奇,今則鮮矣。多名人題詠。

鸚鵡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南鄉都,高三十丈,周十五里,其山崢嶸,中有巨石如鸚鵡,山南石上有巨人跡。明萬曆辛巳,大雨,山裂,下成深潭,有奇石削八面者無數。《一統志》以此山屬陽江。旗鼓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餘丈,周二十餘里,山頂有巨石,儼若旗鼓。

羅湖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廣數十里。上有天湖,清澈澄碧。俗傳有鑼鼓妖響則雨。

鳳凰岡 ,在縣西南六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周六十里,山形宛轉,如鳳凰回翔之狀。

石人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高百餘丈,周十餘里。山平夷,上有巨石如人。

丫髻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一名白水山。高二百餘丈,周四百餘里,四時秀麗,若簪花然。上有天池、龍井,飛泉一派,凡十餘疊,古木旋生,晴響則雨,雨響則晴,上有白馬神祠。八景有白水瀑布,即此。

木欄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餘丈,周九里,峰巒整麗,林木茂密,若欄杆然。羅黃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百餘丈,周二十餘里,山峻,石上有仙人跡,又有瀑布數十丈,落而成川。山下多羅、黃二姓。

《成化志》:「西北一百餘里有雲浮山,在順陽都,高五十餘丈,周四十餘里,危峰特出,峰頂嘗有白雲,陳霸先曾居此山,上有偃松石床,泡泉流水,嘉葩異果,舊址猶存。今隸東安。」

舊學水 在城南。源出射木諸山,遶舊學基前,經縣南門西流入漠陽江。舊志不載,俗誤指為博麻。

博麻水 在城東北。源出譚來嶺,流二十里,合麻黃水入北瀧河。

北瀧水 在城北十里,源出東北諸嶺,西南流入漠陽江。

高遼水 ,在城東北二十里,源發臺嶺,其流曲折,經留村灣入於漠陽江。

羅鳳水 在城北五十里。源出白木嶺,其流瀠迴,折流六里,經龍江灣,西流入於漠陽江,亦名「江腰河。」

那烏水 ,在城北四十里。源發大峒東北諸山,經那烏,從石壁北入漠陽江。

雲霖水 在城北七十里,源出盤龍諸嶺,遶舊銅陵縣,至雲霖砦,南入於漠陽江。

古勤州水 在城北八十里順陽都,源出狼狂山,流十里與雲門水合,東南流入於漠陽江。博學水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順陽都,源發霜山,南流與古勤州水合,復東流入於漠陽江。雲浮水 在城北百里順陽都,出雲浮源有二:其一出山之巔,東下至客郎村,經新興界,過古富霖縣前南流,是為漢陽江。其一出山之西,下流經柳峒七十里,過瀧水西南入於記峒水。木柵水 一名甘婪水,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太平都庶山巖穴,水清而急,東北流穿巖底,過古富霖縣,入於漠陽江。《郡國志》云:「夷語以穴為甘,以穿為婪。」

石綠水 在城西二十里南鄉都。源出石綠山,水淺而急,流五六里,與渡口水合,入於漠陽江。輪水 在城南五十里南鄉都,源出谷江,流十五里,經南流灣入於漠陽江。

羅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發太平都羅黃山,水淺而急,北流五里,經大沙灣入於漠陽江。麻陳水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發源電白縣東嶺諸山下,水清而淺,流百餘里,合羅水入於漠陽江。

溫泉 有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太平都丹行村,闊三丈,長四尺,深尺許,自巖穴北流。一在城東南二十里南鄉都固村,長闊四丈,深二尺許,自巖穴北流出,俱熱如沸湯,寒沍亦然。

萬壽井 在城北一里萬壽寺傍。石甃,其水甘洌,人爭汲之。

陽江縣

金雞石 在縣治北小洲上。相傳,宋時有金雞飛立石上,追者至,墜於水,因立廟石側,時有金雞見。

北山 在縣北一里,縣治之後山也。高三十丈,周二里。山頂有石如掌,容十餘人,名仙人石。宋守王亙鑿渠,石上為葫蘆形,激水流觴,又名葫蘆石。開禧間,知州鄭大韶鑿。南有翠巖亭,四旁大石,多宋元以來詩刻。明嘉靖間,知縣吳煥章刻「小蓬萊」 三大字。舊有寧國、圓明二寺,俱廢。北甘山 在縣北二十里獨洲都,高三「百餘丈,周六十餘里。產餘甘子,上有猺人。」

麒麟岡 在縣北四十里。八所軍屯在焉。渴村山 在縣北,有猺。

走馬岡 在縣北十里獨洲都高五十餘丈,延袤六七里,形如走馬,故名。

東岸山 在縣北,有猺。

高嶺石洞 在縣北六十里南河都高嶺猺內。洞門紆曲,僅容一人,內寬廣容千人。有泉出其下,響如鳴珂。往有避賊者居其中,賊不敢入。間有古物,如人間甓瓮,搦之如粉。轉入一洞,上透天日,壁峭不可上下。鄉人名為「鐵城。」

鳳凰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高百餘丈,周二十餘里。《明一統志》:「一名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飛下,猿猱不能至。相傳鳳凰巢其上,遇大風雨,嘗墜其雛。其鶡雀之類乎?」 舊志自有北甘山,則此近北甘者。

石龍山 在鳳凰山之北。派高百餘丈,與嶄峒諸山聯屬,折而東行,至「籬竹逕」 止。

隨峒山 :在鳳凰山之南派。

翼峒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鳳凰山之南派,高百餘丈,有猺居之。

官山 ,在縣東北,高二百餘丈,周二十餘里,為翼峒山南派,舊名「紗帽山」 ,相傳宋尚書李喬木

經南恩葬此,改名「官山。」 群山萬壑,四面環繞。金花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馬銜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至金花嶺,又攀躋十里至山頂。高二百餘丈,處於眾山之中。有龍潭三,絕頂巨石如砥,容四十餘人。北復陡立二、三丈,周十丈,刻「龍潭聖跡」 字。石傍隙開,如馬受勒,水從隙注為上潭。潭周六七丈,清澈下深無際。環石右注為中潭。又流下山麓為下潭。旱取上潭水禱必應。復有碣,惟五「聖」 字可辯,疑古有祠,傍石如舟,刳其腹,山後連合溝猺。

合溝山 ,在縣東北,有猺。

合門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夾蓮塘水對峙如門。

秀石山 在縣東北馬銜東北。派高略類馬銜。山頂巨石平整,可坐百人,有猺居之。

三龍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高二百餘丈,有猺居之。

朝官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坑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自此以下,數山起伏東行不絕,如那鄧、湖湧等峰,各有猺居有名,餘不能悉記。此一派為陽江外藩也。

烏石山 ,在縣西北。有石如烏鳥,因名。

雨霖山 在縣西北,與烏石連接。多竹木,深林密箐,雖旱烈中,葉露恆滴,四時多雨,故名。羅嶺 ,在縣西北,與珠環、蟠龍皆雨霖,近派陽春界山。《明一統志》:「羅嶺出沉水香」 ,今無。

蟠龍山 在縣西北南河都,與陽春分界。珠環山 在縣西北南河都。舊傳「山出銀硃」 ,以竹入土中,硃即滿竹管而出,今無。

鼉山 在城內縣東二十餘步。地脈由東山突起平坡,延迤半里許,其形如鼉。縣治建於山西之平洋,今改建鼉山左側舊治,半建察院,半建守司。

東山 在縣東一里。高六十餘丈,闊三四里,怪石林立,為近城勝概。正頂有石塔,古讖云:「若還此地,好建塔鎮州衙。」 宋寶祐二年,知州黃必昌建塔以應驗,塔上字刻猶存。南有觀音巖,即余久大刻瑞禾石處,今鑴大士像。巖上僧構庵其下。山麓有唐馮盎墓及宋義塚在焉。

王母岡 ,在縣東三里。高百餘丈,周十餘里。岡西有妙法庵,今廢。

琨山 ,在縣東五十里,界於喬馬,平地二都高三百餘丈,周四十餘里,上有峰如卓圭。

斜嶺 在縣東九十里,那柳鋪東五里。界惡險,易藏盜。明正德九年,御史高公韶改路,避險就夷,人以為便。

茶托岡 在縣西二十里。形如茶托,故名。岡上有「父母」 二字,大二丈餘,深尺許,闊如之。岡周遭俱有青草,獨字畫內歲久不生,亦異也。

羅琴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餘丈,周八十餘里,眾峰攢立,四面不殊,朝陽為羅琴,夕陽為磨刀,陽為射龍,陰為茶水,各有猺。中峰龍潭雖冬不涸,潭鳴輒興雲,旱取水,禱之必應。相傳羅含㩦琴游此,故名。山頂有石刻琴形,又有碁局,或云仙人所為也。又有石如屏,產蜂蜜、梅、桃、金橘。攀躋甚險,人鮮能至。

廝打岡 在縣西三十里鴈村,都高五十餘丈,延袤五里餘。每歲五月五日,鄉人不拘老少,咸來奮鬥,勝則一方獲吉,否則生災咎焉。退錢嶺 在縣西五十里樂安西。往年地曠人稀,多劫掠,凡負重貲必敗,故名。或云:兩山聳拔,行者難前。作《退前》。

郎官山 ,在縣西六十里。高四百丈,覆百餘里。上有龍潭,深二丈,廣倍之。自生梅桃李菊之屬,題詠甚眾。

箭榦山 :在縣西八十里。舊多產箭竹。

鹿圍山 在縣西。多麋鹿麞麚之屬。尖嶺 在縣西百十里,稍北為鵝毛山,百二十里為虎頭山,近太平驛。

王公嶺 在縣西三十里馬村西。山逕舊疊石,不通往來,懸崖最苦。明萬曆四十八年,參將王揚德新開地方便之,遂名為「王公嶺。」

印山 在縣西百五十里。有印山鋪。

望夫山 傍有丫髻石,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外界電白縣,高四百餘里,上有石如人引領,世傳有婦因夫久商不歸,登望所化。

鐵帽頂山 :在縣西稍南,最高峻。上有巖洞,《紆迴宿》稱天險,猺狼據為巢穴,與雞籠山相近。舊常調神電衛指揮駐雞籠山守之。

梅峒山 在縣西稍北,高二百餘丈,周一百餘里,以產梅故名。舊《志》: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考

西北至陽春界僅六十里,故置此。

大坑山 在縣東南十里,高二十餘丈,周十餘里,流泉一里至洗腳陂,西北流,溉田數百畝。魚王石 ,在縣東南沸村。每年雞尾魚來朝一次。

峽岡 ,在縣東南二十里郡臺都。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兩岡對峙。

石鶴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有猺居。又東為那湖山、香爐山、蘇峒山、南坑山,皆有猺居。

海朗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臨海,後築海朗所,亦名「鎮海山。」

拳石洞 在縣東南。石勢騫峙,南望大海,極目天際。武林梁鵬亭榭其上,刻「拳石洞」 三字。紫羅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接連新寧縣界,高四百餘丈,周六十餘里,多藤蘿紫煙,故名。《明一統志》有瑞靈山在東,註云:「舊名煙蘿山。」 疑即此山也。唐時有瑞光燭天,郡白其事,敕置院開山。叢棘中發石龕,得古經一函,題曰「大佛名經。」 有古碑存焉。

頓缽山 ,在縣西南二里,臨於江,形如覆缽,縣之《水口山》也。

鴈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一十里,旱有雲覆之必雨,農家以為占候。丞相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百餘丈,周十餘里,上有碑,刻嘉慶元年乙卯二月丞相之記,餘字漫滅不可考。按《通志》,唐崔珙以丞相貶恩州司馬,嘗往州西登眺,後人名其岡曰丞相嶺,即此。但崔珙貶時乃會昌四年,與碑刻異。土人云:「宋丞相留正,紹興十三年授陽江尉,游此。後其子碩嘉定間來知州,立碑令馬村、高陂、黎村、宮花、博平、那羅六鄉守之,歲時致祭,免其更由近村道士上香」 ,迄今猶然。疑嘉慶即嘉定也。蓋石久剝泐,即上數字亦未真耳。

雙魚角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雙魚所左側。臨大海,頗險。

馬鞍山   、糞箕山 俱在縣西南,皆屹立大海中。

箕岡 在縣南二里。《縣志》作「糞箕岡。」 岡石環生,其形如箕,上有石屋,相傳為劉王女墓。

望海岡 在縣南六里郡臺都高百餘仞,周四五里,屹然獨立,縣治之案山也。宋紹興三年,知州王治築亭山巔,曰「望海。」 今廢。

尖山 ,在縣南十五里。高六十餘丈,周四五里。峰小而銳,故名。

北津山 在縣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自東沿海偊旅而來,外捍奔潮,內衛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海亭。明萬曆四年,總督都御史凌雲翼奏立「北津水寨」 ,十四年城之,陽江恃以無患。南津山 與北津山對峙,同夾海口。其山亦隄海而西,數里方止。

獨石 在縣南界南北津二山之中。高十餘丈,周四十餘里,出海口二里許,其下深不可測。銀坑山 在縣南南津山之側。高三十餘丈,周二十餘里,有十八井。相傳「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於此。」

馬母山 :在縣南稍西五十里大海中。

海陵山 在縣南七十里。大海環之,全載《壽文》都。周三百里。列為數峰,高三百餘丈。上有盤石,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螺殼,莫知其因。舊名羅州,又名羅島。其中峰名草黃山。東派為平章山,即張世傑葬處。西南為馬鞍山,下為戙船澳。西北為鶴洲山,海陵巡司居之。

龍渡山 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環大海。三汲山 在縣東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小鑊山   、中鑊山   、大鑊山 、「三鑊皆在大海中,相去數十里。大鑊高二百餘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 已非陽江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考明《成化志》,有龍鼉山,一名大人山,石口有泉湧出,號聖水,今已屬恩平水。東都又有琨玉峰,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餘丈,玉立蒼然,望之可愛。嘉靖、萬曆二志及《陽江縣新志》俱不載。《明一統志》,陽江西南有鸚鵡山,今在陽春境。

那吉水 ,在縣東北八十里。出那吉洞等山,入琨水。

籬竹逕水 ,在縣東北九十里。出籬竹逕諸山,西入《琨水》。

沙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發源烏石山,經南河都,民資灌溉,流四十餘里,合龍濤水。

輪水 在縣西北六十里。發源石坑諸山外界陽春境。流二十里,名「黃沙涌」 ,入鼉江。

甘泉 在縣南一里古南山壽寧寺,背深三尺,闊五尺,水甘香特異,秋冬不竭。宋淳熙中,知南恩州王亙尤嗜之,後號其地為「甘泉坊」 云。溫泉 在縣南一里,泉有二眼,一出北慣都熱水營官路南,秋冬尤煖,氣蒸浮如煙霧;一出南河都蚺蛇岡東,居民就以炮牲,與湯無異。清泉 在北津教場山麓,水從地脈湧出,最為清勝。汲而飲之。甘美特異。

淡泉 :在《三丫港》鹵水傍湧出一泓,味甘香。即海潮溢過,其淡如前,故名。

蓮塘河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恩平水東都白馬山,一名「琨水。」 流經那龍村,名「那龍水。」 五十里過蓮塘驛,名「蓮塘河。」 經合水山南流六七十里,經尖山渡,合於鼉江,由北津入海。

鼉江 在縣西百步。舊名漠陽江。發源陽春縣雲溪山五百里,歷受眾水,其勢始大,過麻橋,岐而為二。東派至獨洲都,激而成淵,深不可測,世傳有龍潛其間,因名「龍濤。」 水流經城西三百步,以舊郡名鼉山,則又名鼉江。或曰「恩江。」 自縣流二十五里,匯為石潭。西派隨地得名,及東洽合於石驛,由北津港入於海。

石河 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羅琴山,流二十里入黃江。

麻濛水 :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羅琴山,南流二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龍潭 在縣西五十里,白石都郎官山之東。潭深一丈,闊倍之。相傳有龍潛其間,流十里入於海。

丹陽水 :在縣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出大墟渡,南流五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白石港 :在縣西一百里。一名石門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

丹城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梅峒山,東流六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儒峒水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額港入海。

北額港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受儒峒水入海界電白。《明成化志》:「西九十里」 ,誤。

三丫港 :在縣東南六十里海濱。源出紫羅山,西流七十里入於海。

大澳 :在喬馬都東南。

無底潭 :在縣東南八十里。水族最繁。每遇陰雨,煙靄沸聲如雷。

豐頭港 :在縣西南四十里。受麻濛、大虛、丹城三水入海。

平章港 :在縣西南七十里。受海陵漲潦,以達於海;張世傑大風覆舟處。

戙船澳 在縣西南八十里,海陵山之西南。未立北津寨時,戈船戍此;後撤戍,寇遂深入那地澳 :在縣西南一百里,雙魚所南。

北津港 在縣西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陽。受陽春、陽江眾水以達於海。每潮起,洶湧而入,遇風則其聲砰擊如雷。舟楫往來,重防陰磧。蓋東南大海,港口皆亂石,舟可行者僅僅丈餘,必候大潮始進,故海寇不敢睥睨。上有永泰神廟。鎮海 在東北津外,向東屈而北,可達新會、東莞、廣州;西轉而南,可達高、雷、廉、瓊商運咸取道焉。

大海 在縣西南。自電白縣界連接陽江境,歷雙魚城,又歷海陵山,過北津港至海朗城,皆設兵防,蓋陽江之門戶也。大澳東北即新寧縣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門、上下川,俱倭夷停泊之所。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石井 城內外共十處:花亭橋二,宣化坊二,東門一,羅家巷一,五馬坊二,壕角港二。惟花亭橋街西石砌,深丈餘,闊三尺,泉清冽,四時不竭,宋人刻有「執瓢從之」 四字。

官井 在宣化坊大街北。水秋冬不竭,汲以煎茶,隔宿不膜。邑人相傳宋時所鑿。有淳熙簿尉區廉僉造石刻數字。明萬曆戊申,同知徐璘立碑其際,復建坊額曰「萬年惠澤。」

陶公井 在儒學明倫堂右階下,味沖淡特甚。他井相傳為陶魯改今學時鑿,故名。

風井 在縣西北五十里。南河都井,在眾山之巔,闊丈餘,深不測,其下空虛無物,天將大風,井內先鳴,三日鳴止必風,故名風井。不洩不盈,山谷神奇,殆不可曉。又舊《志》有石泉在龍鼉山,乃屬恩平,即聖水泉也。

明成化六年,僉事陶魯開河三道:「一起那龍渡東一里許,欲鑿以通恩平縣南階山鋪前之水,達於蜆岡;一起綿陽,涌鑿使西流,以達麻壕之。」

水,皆遇石而廢。一起南津港,沿海而西,以達豐頭港,今淤。然那龍之水達於階山,不過十里;南津之水達於豐頭,不過三里。取間道另鑿,迄有成功,亦百世之利也。

高明縣

青玉山 在縣治後。山形如龜。《愬水讖》云:「水到龜頭出狀元。」 明萬曆十年,知縣張佐治開西門,迎西溪以應讖。

春富山 在縣北一里。壁立稜層,上有石巖,巖際花木,方春尤盛,故名。

慶林山 在縣北一里,與朋峰相接,高五十餘丈,覆一里。宋提刑譚惟寅建書院其上。

朋峰 在縣北十里上倉步、太平二都,與虎坑山相接。兩山並峙,形如「朋」 字,高三百餘丈,覆五里。

官逕山 ,在縣北十里。脈自老香山來,東西連綿數十里,中通逕二十里,高明至郡必經之路也。

五龍山 在縣東北十里停步、羅塘二都。與鶴山相接。五山奔伏,中有圓埠,俗呼五龍爭珠山。鶴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停步、羅塘二都。高五百餘丈,覆五里。世傳有仙鶴止其上,故名。馬鬃岡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古霸都,靈雲山之來脈也。步洲竇水出其麓。《舊志》不察,遂以為古霸水。

靈雲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范洲都,舊名「師姑。」 尖。峰插漢,頂上石泉有錦繡魚,旱禱輒應。下有逕通高要,名「古道逕。」

三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即靈雲山別麓。三峰聯峙,因名。

平頭逕 在縣西北十五里,即鸕鶿峽也。西潦極漲,舟楫於此捷趨白土。

老香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布社、塘華二都,與新興縣界。高三百餘丈,延袤五十里。產香,饒竹木藤藥,良猺居之。

雲西巖 ,在縣西北六十里老香山畔。上有大書「無生普鏡心報恩在」 八字,今存。

碧玉山 在城內,儒學扆之。

蒼玉山 在縣東百餘步,城內豫備倉當其麓。仙蹟岡 在縣東四十里羅格甲,高四十丈,石上一跡宛若人足。世傳仙人自崑崙渡三洲,過此岡,入西樵,各遺一跡,故三洲有仙跡石,西樵有「仙步石」 云。

表山 在縣西二十里大幕、良村二都,與歌樂山相接。高百餘丈,覆二十里,高出眾山之表,故名。

蟾蜍逕 在縣西二十里,龍虎頭之西北。昔設官軍防守。

歌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大幕、良村二都。高三百餘丈,覆二十餘里。峰巒聳秀,四時風聲如奏音樂。

文儲山 在縣西五十里文儲都。高三百餘丈,覆一百五十餘里。群峰崚嶒,上有飛泉,下流成淵,名曰「聖潭。」 鄉人祈雨輒應。山麓麥氏居之。宋寶慶間,麥夢協有文,因名其山。

小白鸛岡 ,在縣東南五里,邑之下關也,議建浮屠其上。

豸岡 ,在縣東南十五里。清泰都。鄉人以形如「豸」 ,故名。

水蕉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泰都,鄉人築陂,瀦水灌田。

雲峋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田心都。與新會馬岡甲界,其東麓與南海大楂嶺相接,出鉛礦。龍虎山 在縣西南十里楊梅、上倉二都。二山對峙,左一石蹲如虎,右一石蟠如龍。虎有穴,清泉可掬,龍有巖,深邃可翫,俗呼為「龍虎頭。」 鹿峒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楊梅、大幕二都,拱向縣治,羅列如屏,高二百餘丈,延袤四十餘里。亦名「鹿峒尖。」

千歲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朱塘都,高百餘丈,周十里,形勢突兀,與文儲山相接。

粟砦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文儲都。高數百仞,周百里,其形巀然,中有石壁,飛瀑下流成潭,名武陵溪。按《明一統志》:奢山南有粟砦山,產山棗,葉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多錦鳥鮫魚。又有元鉤鳥,鳴則雨至。《郡國志》亦云,砦山在奢山南。今乃在奢山西北,「南」 字誤。

雲宿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文儲都,高百餘丈,覆五十里,新興縣界山。

石船逕 在縣西南七十里,近麥板村,路通新興雙橋都。舊為猺賊往來要害,設兵防守。今平。

文峰 在縣南二里,儒學之面山也。山本平衍,明嘉靖間,知縣周讚、訓導陳盎與邑人楊孟芳築之,峰如卓筆。自後科第相繼,改今名。

鳳山 ,在縣南五里楊梅都,高三百丈,覆一百里。水石清麗,林木蔥蒨。

龍岡 一名「龍峒」 ,在楊梅都盤谷中。一石方二丈餘,曰「聚仙臺。」 又有三生石,其上為雲竇,水注而下,飛瀑如簾,分流左右,左達鐵橋澗,入於大小龍井,右遶聚仙臺。外有養真庵,庵畔有丹井,沿澗產九節菖蒲。世傳嘗有仙人修煉於此山云。

皁幕山 ,即奢山,在縣南四十里楊梅都,從新會崑崙山下,向清泰都,與藥逕相接,高千餘丈,延袤百餘里,猺居之。《郡國志》云:「山有丹砂,夷語訛砂為奢。」 按《嘉靖志》,高明西南至新興縣雙橋都界九十里。《萬曆志》「只五十里。」 考《兵防志》,石船逕兵營在高明境,去高明已七十里矣。今宜定西南為七十里。又老香山,舊志在高明之西北五十里。高明正西至丫髻嶺已七十里,豈至老香山乃五十里乎?且老香發於獨鶴尖,脈西北行新興東至獨鶴百里,東北至老香山五十里,則高明可推,宜定為六十里。鹿峒山,《成化志》作六峒,其旁右一石如虎,左一石如龍。今龍虎頭與鹿峒山判然二矣。依《嘉靖志》。

步洲竇水 在縣東二十里。《舊志》相沿訛稱古霸水也。今考源出古霸都鶴山、馬鬃岡諸山,不得渾稱古霸。

范州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靈雲山,經范州,上接北港,下匯牛圍水,入倉步水。先是,北港引大江入,鄉民病潦。元至正四年,太平都民夏祖蔭奏塞。居民各請港為魚池,內潦無洩,新羅、范洲都復受其害。萬曆辛巳,郡守王泮因士民之請,通港設竇,名曰「騰蛟」 ,港稅除之,復以港口魚埠十一,梧州渡二,與竇坦市廛,永給修港之費,自為記。萬曆丁亥,郡守鄭一麟濬港通水,建閘設橋,亦自為「記。」

滘水 在縣東四十里,即官棠水也。出官棠諸山,溪流經高要、古耶羅岸、高明、阮埇新村,至官渡頭入倉步水。

鹿峒水 在縣東南五里。源出鹿峒山之北,經樟村至沙岡上入倉步水。

清泰水 在縣東南十五里。出奢山,東流三十里與暗竇水合,又數里與黃沙羅漢水合,北流十餘里入倉步水。《通志》謂劉宋以此水名縣,非也。清泰名縣自隋,或因縣名水耳。今俗名楊梅水。《明嘉靖志》稱獅子水。中有石如獅子,因名。石頭陂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泰都,源出蕨村諸山,謂之黃沙水。至楊梅墟下,入楊梅水。峽口暗竇水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志》在田心都。水自石竇中洩出,流四十里,灌溉一方土田四時不竭。《今考》:即龍峒水也。出楊梅峒深谷中,流經橫坑、井頭諸村,又經桂村,合楊梅水入倉步水。

倉步水 在縣南城外,一名「滄溪」,亦名「倉江。」源出老香山,東流二十里至合水村,雲宿水注之。又東二十里至更樓村,文儲、歌樂諸溪注之。又東十里至米埠,鹿峒西北諸溪注之,五里至南岸,幕田小溪注之,十里至小白鸛,鹿峒東溪注之,十里至清泰,楊梅大溪注之,步洲竇小溪注之,十里至牛圍口,范州水注之,十里至官渡頭。「滘水注之,總名倉步水。五里至泥滘,名泥滘水;五里至三洲,名三洲水;五里至龍攪灣,名都含水。又五里大楂小水注之。又數里入大江。」考高要、高明皆有古霸都。因高明析於高要,故二邑皆有古霸水。一流經古霸村,為高要水。入復源水,一發源古霸都之山,為高明水。入倉步江。二水源流,各自迥別。然高明未析之前,《明成化志》於《高要》混列二水,一稱古霸,在橫石都,經古霸村入江。又以橫石都之古霸水源出老香山,皆誤也。爛柯山一帶,上與高峽對峙,山下至大路峽八九十里,發脈於高明之茅逕、烏石水,分流西北為宋崇,東南流經古霸村,出雙竇,入復源水,乃真古霸水耳。若步洲竇之水,實因源出古霸都而名。高明、古霸都實無古霸村,猶之高要、橫石都亦無古霸村也。《成化志》不止二水同名之訛,今宜以高要流經古霸村入復源者,為古霸水。其高明出鶴山馬鬃岡,流經陳村至步洲竇入倉步水者,為步洲水,庶得源流之正。然高要、古霸受數十村之水,流深源遠,為雙竇洩之,高廣如雙闕,竇內可通舟航。高明步洲。水百不及也。又如泥滘。本無水源。只受近嶺雨潦

為竇洩之倉步,猶夫倫涌諸竇也。三洲都含亦然,舊志相沿失實,今皆刪去。《嘉靖志》有雲:晶水在大沙圍內,今築沮洳為桑田矣。《萬曆志》巳刪恩平縣

石神山 在縣北二里,亦名「鰲山」 ,擁縣治後。馬頭岡 在縣北八十里靜德都,下有神壇。天露山 在縣北,俗呼鐵鑪山。北下為新興境,南下為恩平境。

仙壇山 在縣北。山有仙壇,二水會流,中產青蒲。山間幽邃,樹蓋如室,人不易至。

雲峒山 在縣北八十餘里。明撫民副使毛吉遇害之所。有毛公祠,今遷於縣。嘉靖丙辰「征良塘巢」 ,即此。邑人不知,云山屬於新興,語在新興雲宿山下。

獨鶴山 在縣北一百里,亦稱「獨鶴尖。」 一峰聳拔,綿延三十餘里。東起伏為皁幕山,新會發脈之始。西北起伏為老香山,高明發脈之始。亦新興、恩平之界。

北獵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其形如旗,俗傳內有米船、米坑。

石圍口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巉巖峭絕。石壁刻「元至正癸巳學正鄭文趕撰。」 字皆蘚蝕,多不可辨。

溫泉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仕峒都。其形峻峭,下有溫泉。《舊志》亦名馬頭岡,以靜德都已有此名,不欲復見,故改。

鼓角樓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山下有泉,瀉十餘里,至牛岡渡,合流而東。

鴻觜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即鼓角山後。形如鴻觜,俗作「紅」 ,誤。連綿險峻,亙數十里,至獨鶴水止。昔為賊壘。明嘉靖丙辰征雙石頂,即此。茶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材木美盛,凡有工作,咸取於此。

雲立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仕峒都高二百餘仞。西南有石孔,中出溫水,其氣上蒸,滃然如雲。君子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良猺居之。下有水旋流,傳云「上有仙石,左有仙壇。」

獅子山 在縣東八里。由石神山斷而復起,蜿蜒聯綿。上有巨石,其狀如獅,因名。

羅漢山 在縣東六十里,外界新興、新會二邑。龍鼉山 在縣西十里,一名大人山,一名鼉山。高三百餘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龍潭,號「聖水。」 歲旱取水,禱雨輒應。東有穴,清泉瀉出,名曰「水磜。」 旁有紫霞洞,石壁奇絕,林木盤鬱。山下有廟,禱雨之所。《明嘉靖志》分鼉山、龍鼉為二,非也。《嘉靖輿圖》有鼉山,又有大人山,亦非。

藍坑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材木所產,作室者資焉。向為賊據,今平

石逕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昔十三村盜藪,今為樂土。

金雞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金雞頭。自此傅海上下川以至香山縣,皆其發脈。

印岡 在縣西南三十里。

雙羅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大人山之極南派也。

鳳凰山 ,在縣南十里。縣之前案山也。

白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水東都,特然而起,高三百餘丈,延綿二十餘里,其狀如馬,故名。金婆山 ,在縣南三十里,稍東。自此連山赴海,南至灣雷。

金臺岡 在縣南八十里。按《新興志》:在廢信安縣海中,形如覆船,初號覆船山,久屬恩平。今《恩平志》無之,疑即灣雷海中山也。

潭流水 在縣北二十五里。發源雲岫山,南流至聖堂,築陂,灌田甚眾。

牛岡渡水 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至此又二十里合新會石榴潭入海。

獨鶴水 ,在縣北一百里。源出官陂,與北獵山水合流,亦名「左步水。」

廟子水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清潭角,東流至琅琦埇口,合河水入於海。

相公潭 在縣西十五里。大田、漈頭二水交會於此。深數仞。歲旱,鄉民搗藥上流毒魚則雨。相傳吳元良投此潭死,時稱元良相公,遂名潭云。漈頭水 在縣西二十里。《縣志》作「帶頭。」 源出龍鼉山,東流至相公潭,合流入南門河。《府志》:龍鼉水東流至大水渡,即此。

橫水 在縣東南十里。源出藍坑山,過橫槎村,北流入南門河水。

南門河 在縣南一里。源有二:一出雙岡南村雙穴,一出上水竹峒,東流至大田合水村瀦為

相公潭接漈頭水,流至縣西,名泮亭水,官渡在焉。又名大水渡,遶縣南迤東達於蜆岡。《明一統志》所謂「恩平江」 是也。

灣雷海 :在縣南八十里,蜑戶居之,蟹鱟魚鹽所出。近為土豪把截,頗為厲民,宜革。

溫泉 三,一在那吉峒,一在雲立山,蒼松怪石,幽雅清麗,明萬曆五年,知縣毛鳳彩亭之。一在仕峒之馬頭岡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