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4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七
肇慶府田賦考
肇慶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九卷
肇慶府部彙考七
[编辑]肇慶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府總
順治十四年《府全書》開載,田地、山塘三萬九千一百六十五頃一十一畝三分三釐五毫,高要八千八百二十九頃二十四畝四分八釐六毫
《四會》四千三百八頃四十六畝六分八釐三毫;《新興》二千一百四十五頃九十六畝三分六釐七毫。
《陽春》二千七百二十六頃三十一畝九分四釐六毫;
陽江五千五十六頃七畝九分九釐四毫,《高明》三千三百九十五頃六十五畝五分三釐七毫。
恩平二千二百二頃六十九畝五分二毫,《廣寧》二千七十九頃三十七畝二分六釐八毫,《開平》三千八百三十七頃四十一畝八釐七毫四絲。
德慶州二千八百頃二十八畝六分五釐六毫,封川一千四百五十五頃二畝九分八釐九毫,開建八百三十五頃四畝五分三釐九毫,夏稅:農桑一百四十三石五斗四升五勺,高要六十四石五斗三合四勺。
四會一十四石一斗八升四合五勺。
新興,一十五石九斗二勺。
《陽春》八石九升五合八勺。
《陽江》五石九斗二勺。
《高明》四斗四升八合二勺。
《恩平》五斗六升八合九勺。
開平一石八斗二升八合九勺。
德慶州,五石六斗四升八合一勺。
封川二十三石一斗七升三合九勺。
《開建》三石二斗八升八合四勺。
秋糧一十四萬七千七百九十二石五斗八升三合四勺三抄一撮。
《高要》三萬四百五石四斗五升二合九勺。《四會》一萬四千五百九石七斗六升一合九勺。《新興》一萬五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八升二合七勺。
陽春八千六百七十八石八斗四升五合七勺,陽江一萬八千一百六石六斗六升一合三抄八撮。
《高明》一萬九百八石一斗七合八勺,
恩平七千八百八十八石三斗四升二合八勺,廣寧八千四百七十八石五斗三升四合八勺,開平一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石三斗四升七勺,德慶州一萬九百四石三斗二升九合三勺,封川五千八十二石四斗二合八勺。
《開建》二千一百一十六石三斗九升四合。魚課米一千六百一十七石九斗五升六合。《四會》三百五十石四斗。
新興,一百二十石九斗。
陽春一十五石六斗
陽江七百九十八石六斗六升。
封川三百一十石七斗九升六合。
《開建》二十一石六斗。
戶部項下 「京庫起運均一鋪」 墊料地畝餉共銀四萬八千六百八十五兩八錢七分六毫。兵部項下 驛傳節裁銀四千一百六十六兩七錢四分一釐六毫七絲。
工部項下 均一四司竹木翠毛魚油翎等料、共銀三千八百兩一分一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十二兩三錢二分二釐六毫
留備軍器 料銀一百三十三兩五錢五分三釐六毫。各州縣徵解。
留充兵餉 梧州府廣備倉米銀六千九百七兩五錢二分二釐四毫,水腳銀八錢七分五釐二毫解司備用軍餉銀二萬九千四百九十六兩五分三釐一毫。
廉州府廣儲倉米銀三百二十一兩五分五釐。
一毫本府豐濟倉民夏農渡米銀三千六十四兩四錢六分二釐九毫,遇閏加銀二百五十一兩七錢一分九釐一毫。本府庫閒月折色米銀一千九百八十一兩一錢七分六釐。本府儒學倉米銀三百五十五兩八錢,遇閏加銀二十九兩六錢五分。高州府神電倉米銀二百一十四兩一錢五分二毫,各州縣存留倉米銀六千五百一十一兩五錢六分四釐七毫,遇閏加銀五百九十六兩一錢二分三釐七毫。各州縣庫閒月折色米銀三千五百一十九兩一錢四分九釐六毫,遇閏加銀一兩八錢四分五釐。各州縣儒學倉米銀一千八百六十一兩四錢五分,遇閏加銀九十三兩五錢九分九釐九毫。原總兵廩糧改充兵餉銀四十六兩四錢九分二釐二毫,遇閏加銀二兩九錢四分九釐四毫。四會縣原議增會試水手,改充兵餉銀二十六兩,原增編雙魚、海朗二所,兵食銀二千八十兩八錢。魚課米銀四百五十兩三錢六分八釐九毫,遇閏加銀一十五兩二錢四分五釐二毫。
存留徭差、民壯、鹽鈔、驛傳、均平兵食,共銀六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兩六錢七釐二毫。徭差銀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九兩六錢五分七釐七毫,遇閏加銀一千一百八十七兩二錢六分六釐二毫。民壯銀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兩二錢五分九釐三毫,遇閏加銀一千五百七十二兩二錢二分一毫。戶口鹽鈔銀二千七百九十八兩九錢八分八釐九毫。遇閏、加銀二百一十一兩三分四釐六毫。俱各州縣徵解
布政司解戶共銀一千二百五十五兩一錢五分九毫。
總督部院俸薪蔬菜、心紅共銀四百六十八兩,遇閏加銀三十九兩。案衣、家人共銀一百六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十四兩。吏書廩給共銀七百二十兩,遇閏加銀六十兩。操賞銀八百六十七兩八錢四分。
分巡嶺西道俸薪蔬菜、心紅共銀二百八十六兩九錢一分六釐,遇閏加銀二十三兩九錢九釐五毫。修宅家伙銀一百兩,吏書、門皂、快手、轎、傘、扇夫、廳事吏、鋪司兵各役共銀四百七十二兩八錢,遇閏加銀三十九兩四錢。
本府知府俸薪、心紅共銀一百八十四兩四分四釐,遇閏加銀一十五兩二錢三分六釐九毫。修宅桌圍,共銀七十兩。書辦、門皂、馬步快、燈轎、傘扇夫、庫倉書庫子、斗級、禁卒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七百二十六兩,遇閏加銀六十兩五錢。修理倉監刑具,共銀二十兩。本府同知俸薪、心紅共銀一百一十兩五錢五分六釐,遇閏加銀九兩二錢一分二釐九毫;修宅桌圍共銀二十兩。書辦、門皂、步快、燈轎、傘扇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二百二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五錢。高要縣徵解本府通判俸薪、心紅共銀一百三兩四錢六分,遇閏加銀八兩六錢二分一釐六毫;修宅桌圍共銀二十兩。書辦、門皂、步快、燈轎、傘、扇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二百二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五錢陽江縣徵解。
本府推官俸薪《心紅》共銀八十三兩四錢九分;遇閏加銀六兩九錢五分七釐四毫。修宅桌圍,共銀二十兩。書辦、門皂、步快、燈轎、傘扇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二百三十四兩;遇閏加銀一十九兩五錢。陽春縣徵解。
本府經歷:俸薪共銀四十八兩二錢二釐;遇閏加銀四兩一分六釐八毫。書辦、門皂、馬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四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兩五錢。
本府照磨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門皂、馬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四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兩五錢高要縣徵解。
本府儒學教授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訓導二員,俸薪共銀六十三兩四分;遇閏加銀五兩二錢五分三釐二毫。齋夫、書辦、門子、掌教、分教、膳夫各役,共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遇閏加銀一十二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教官喂馬草料銀,共三十六兩,四會縣徵解。
本府司獄司司獄: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本府豐濟倉倉大使: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
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本府崧臺驛驛丞: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本府儒學廩生廩糧共銀二百八十八兩,高要縣徵解。
德慶州知州,俸薪、心紅共銀一百一十五兩六錢八分四釐,遇閏加銀九兩六錢四分三毫。修宅傘扇共銀三十兩。書辦、門皂、馬快、民壯、燈轎、傘扇夫庫倉書、庫子、斗級、禁卒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七百八十八兩四錢,遇閏加銀六十五兩七錢。修理倉監銀二十兩。德慶州吏目,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門皂、馬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四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兩五錢。
德慶州儒學學正: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訓導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齋夫、書辦、門子、膳夫、掌教、分教各役,共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遇閏加銀一十二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教官喂馬草料,共銀二十四兩。
德慶州巡檢司巡檢,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德慶州驛丞: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德慶州儒學廩生廩糧共銀二百一十六兩。會試舉人水手共銀一十五兩。州前鋪兵工食銀六兩,遇閏加銀五錢。
知縣共一十一員,俸薪、《心紅》共銀一千二十八兩三錢九分,遇閏加銀八十五兩六錢九分八釐八毫。修宅傘扇共銀三百三十兩;吏書、門皂、馬快、《民壯》、燈轎、傘扇夫、庫、倉書、庫子、斗級、禁卒各役煦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八千四百五十五兩二錢,遇閏加銀七百四兩六錢;修理倉監,共銀二百二十兩。
縣丞:共三員,俸薪共銀一百四十四兩九錢六釐,遇閏加銀一十一兩零七分五釐六毫。書辦、門皂、馬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百二十六兩,遇閏加銀一十兩五錢。
典史:共一十一員,俸薪共銀三百四十六兩七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十八兩八錢九分二釐六毫。書辦、門皂、馬夫、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四百六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十八兩五錢。
儒學教諭:共十一員,俸薪共銀三百四十六兩七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十八兩八錢九分二釐六毫。
訓導共十一員,俸薪共銀三百四十六兩七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十八兩八錢九分二釐六毫。書辦、門子、齋夫、膳夫、掌教、分教各役,共銀一千七百七兩二錢,遇閏加銀一百四十二兩二錢六分六釐三毫。教官喂馬草料,共銀二百六十四兩。
巡檢司,共十四員,俸薪共銀四百四十一兩二錢八分;遇閏加銀三十六兩七錢七分二釐四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二百五十二兩,遇閏加銀二十一兩。
倉大使,共四員,俸薪共銀一百二十六兩八分;遇閏加銀十兩五錢六釐四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七十二兩,遇閏加銀六兩。
場大使一員,俸薪共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十八兩;遇閏加銀一兩五錢。
驛丞:共七員,俸薪共銀二百二十兩六錢四分五釐,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三錢八分六釐二毫。書辦、皂隸各役,照會議每名月給銀五錢,共銀一百二十六兩,遇閏加銀十兩五錢。
儒學廩生廩糧共銀一千三百三十二兩。會試舉人水手共銀二百八十兩八錢六分六釐七毫。鋪兵工食共銀一千一百九十四兩。遇閏加
銀九十九兩五錢。協助南番書手工食,共銀一兩五錢。孤老口糧共銀三百二十九兩四錢八分二釐四毫。各縣徵貯備支。
歲辦拜進表箋,齎捧盤纏,共銀三十六兩。德慶州高要縣徵貯,備支拜牌習儀香燭,派銀六兩二錢。春秋二祭,府州縣儒學並山川社稷,派銀九百五十兩三錢四分。無祀鬼神,每年三祭,派銀一百七十六兩二錢四分二釐。俱十二州縣徵貯,備支曆日,派銀五十五兩五錢六分。高要、高明、四會,廣寧、新興、恩平、開平「七縣徵解迎春、土牛、芒神、春花、春鞭三牲,祈雨、祈晴、日食、月食、香燭、謝雷祭品等項,派銀七十二兩五錢;十二州縣徵貯備支門神桃符,派銀八兩四錢八分;十二州縣徵貯備支鄉飲酒禮二次,派銀一百一兩五錢。十二州縣徵貯備支軍門駐劄合用油燭、柴炭並門皂廚牢等役米菜,每年派銀一」 百八十三兩八錢一分六釐。軍門內外班門子、上班醫生盤纏,共派銀四十兩。俱高要縣徵貯備支。軍門取辦堅炭泒銀四兩四錢六分六釐。德慶州封川縣徵貯備支上司並府州縣朔朢行香合用講書紙筆,派銀三十二兩五錢六分。遇閏加銀一錢九分。新興縣徵解夫馬船隻,派銀二千二百三十三兩三錢三分四釐,夫馬頭銀一百兩八錢,遇閏加銀三兩六錢。高要、新興徵貯備支孤老口糧柴布,派銀五百八十六兩二錢四分七釐六絲,遇閏加銀二錢九分九釐六毫,德慶州徵貯備支
額辦軍門移鎮合用品物及鎮臨經過合用紙劄、油燭、柴炭、門皂等項,共派銀一十一兩六錢五分一釐八毫,各州縣徵貯備支。察院按臨合用紙劄、油燭、柴炭、門皂及考觀風生員合用卷餅、花紅、紙筆等項,每年派銀八十六兩六錢四分七釐三毫。察院閱操犒賞花紅。審錄酒席,每年派銀一十兩四錢,各縣徵貯備支恤刑按臨合用紙劄、油燭、柴炭、門皂等項,每年派銀二兩四錢八分。高要縣徵解提學道按臨合用紙劄、油燭、柴炭、門皂等項,每年派銀十六兩六錢二分二釐。各縣徵貯備支修理察院衙門銀六兩。陽江縣徵貯備支朝覲官員酒席造冊紙劄,每年派銀四十一兩七錢一分四釐。本府朝覲官吏盤纏每年派銀五十二兩四錢六釐八毫;「州縣朝覲官吏盤纏」 ,每年派銀二百七十二兩四毫。各州縣徵貯備支賀新進士旗匾花紅、羊酒,每年派銀四兩三錢三分三釐七毫。府縣迎宴新舉人旗匾花紅酒席,每年派銀一十八兩八分一釐;府縣起送會試舉人酒席水手,每年派銀七十一兩一釐四毫;府、州縣歲貢盤纏、花紅酒席,每年派銀五百三兩五錢五分;歲考府州縣學生員並童生入學果餅,每年派銀五十三兩二錢五分三釐三毫。府、州縣學科舉生員盤纏、花紅酒席,每年派銀一百二十五兩五錢一分一釐七毫。陽春縣儒學廩生二十名,共銀一百四十四兩,協助南、番二縣造冊書手工食銀一兩,俱各州縣徵解備支
雜辦歲派銀二千二十兩三錢七分六釐八毫,差壯、鹽鈔、驛傳均平,餘剩並兵食共解部充餉銀一萬四千六百一兩六錢八分五釐三毫四絲。遇閏加銀一千二兩四錢四釐一毫,留支經制官兵糧食。
康熙元年,原《全書》開載府、官、學、民、僧、道、寺、竈田地、山塘、湖濠、灣河、渡水並割附開平共三萬九千一百六十五頃一十一畝三分三釐五毫。內除元年原冊報荒蕪崩陷、遷移八千五百一十九頃四十畝八分三釐六毫二絲五忽九微一纖,續於元年墾復田地一千八百八十五頃八畝五分六釐三毫四絲四忽二微一纖。
實在田地、山塘等項三萬二千五百三十頃七十九畝六釐二毫一絲八忽二微。
《高要》田、地、山塘、河渡八千八百二十九頃二十四畝四分八釐六毫。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一十三頃五十二畝九分三釐六毫,實在田地、山塘、河渡八千八百一十五頃七十一畝五分五釐。
四會田地、山塘四千三百八頃四十六畝六分八釐三毫,內除元年報荒蕪一千八百四十三頃六十四畝七分八釐八絲,續於元年墾復三百二十二頃八十九畝八分一釐九毫三絲四忽三微,實在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七百八十七頃七十一畝七分二釐二毫二絲六忽三微,《廣寧》田地、山塘二千七十九頃三十七畝二分六釐八毫。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三百八十一
頃二十七畝七分二釐三毫九絲,實在田地、山塘一千六百九十八頃九畝五分四釐四毫一絲,續於二年、三年墾復三百八十一頃二十七畝七分二釐三毫九絲
《高明》田、地、山塘三千三百九十五頃六十五畝五分三釐七毫。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二百三十一頃一十一畝九分六釐三毫,實在田地、山塘三千一百六十四頃五十三畝五分七釐四毫。
德慶州田地、山塘、灣河二千八百頃二十八畝六分五釐六毫,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田地二百三頃一十七畝三分七釐四毫九絲,續於元年墾復田地二百三頃一十七畝三分七釐四毫九絲,實在田地、山塘、灣河二千八百頃二十八畝六分五釐六毫。
陽江田地、山塘渡五千五十六頃七畝九分九釐四毫,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遷移田地二千九百五十一頃三十九畝一分三釐六毫七絲七忽,實在田地、山塘渡二千一百四頃六十八畝八分五釐七毫二絲三忽。
陽春田地、塘、河、渡、石、山二千七百二十六頃三十一畝九分四釐六毫。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二十七頃二十七畝九分三釐二毫六絲八忽,元年墾復八十九畝二釐二毫八絲二忽,實在田地、塘、河、渡、石、山二千六百九十九頃九十三畝三釐六毫一絲四忽。
開平田地、山塘並新會縣割附二千八百三十七頃四十一畝八釐七毫四絲,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田地一千九百三十八頃二十一畝七分九釐「三毫八絲八忽九微一纖,元年墾復一千三百五十八頃一十二畝三分四釐六毫三絲七忽九微一纖,實在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五十七頃三十一畝六分三釐九」 毫八絲九忽,恩平田地、山塘一千六百九十六頃二十三畝七分八釐二毫,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九百八頃一畝九分六釐八毫五絲三忽,實在田地、山塘七百八十八頃二十一畝八分一釐三毫四絲七忽。
封川田、地、塘一千四百五十五頃二畝九分八釐九毫。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一十八頃七畝四分五釐一毫一絲二忽,實在田、地、塘一千四百三十六頃九十五畝五分三釐七毫八絲八忽。
「開建田地、山塘」 八百三十五頃四畝五分三釐九毫。
新興田地、山塘、湖壕二千一百四十五頃九十六畝三分六釐七毫六絲。內除元年報荒蕪田地三頃六十七畝七分七釐四毫六絲七忽,實在田地、山塘二千一百四十二頃二十八畝五分九釐二毫九絲三忽。
官、民、僧、道、寺、竈夏稅、農桑渡水、魚課、油料並收新會縣割附開平縣共米一十四萬九千四百七十二石六斗一升九合三勺。內除元年原冊報荒蕪、崩陷、遷移官、民、僧、道、寺竈、夏農渡水魚課、油料米三萬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七撮;元年墾復官、民、僧、道、寺竈、夏農渡水米六千六百一十七石六斗七升七合六抄八撮八圭三粟。實在官民、僧、道、寺、竈夏稅、農桑、渡水、魚課、油料米一十二萬五千一百六石二斗八升六合三勺六抄一撮八圭三粟。
高要官民夏稅、農桑、河渡米三萬四百七十八石三升一合九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官民米四十五石三斗四升一合五勺八抄六撮,實在官民夏稅、農桑、河渡米三萬四百三十二石六斗九升三勺一抄四撮。
四會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四石三斗四升六合四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米六千四百六十六石九斗五升八合二勺四抄一撮;元年墾復官民米四百四十六石六升一合七勺五抄二撮八圭三粟。實在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八」 千八百五十三石四斗四升九合九勺一抄二撮八圭三粟
廣寧官、民米八千四百七十八石五斗三升四合八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米一千五百九十七石五斗九升七合五勺八抄二撮,實在官民米六千八百八十石九斗三升七合二勺一抄八撮。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一千五百九十七石五斗九升七合五勺八抄二撮。
高明官、民僧魚課農桑米一萬九百八石五斗五升六合。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米七百三十六石六斗二升六合九勺八抄,實在官、民僧魚
課農桑米、一萬一百七十一石九斗二升九合二抄
德慶州官民夏稅、農桑米一萬九百九石九斗七升七合四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官民米六百七十五石六斗八升六勺一抄五撮,續於元年墾復官民米六百七十五石六斗八合六勺一抄五撮,實在官民夏稅、農桑米一萬九百九石九斗七升七合四勺。
陽江官、民竈、夏稅、農桑魚課米一萬八千九百一十一石五斗九升二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遷移官民魚課米一萬八百一十五石二斗六升七合三勺九抄,實在官、民米八千九十六石三斗二升二合八勺一抄。
陽春官、民、僧、道夏稅、魚課米八千六百六十八石四升二合七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米九十石八斗六升九合四勺三抄八撮;元年墾復官、民米一石七斗五合六勺。實在官、民夏稅、魚課米八千五百七十八石八斗七升八合八勺六抄二撮。
開平官、民、僧、夏、農米一萬五千五百三石九斗九升六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崩陷官、民米七千一百一十五石一斗六升三合八勺,元年墾復官、民米五千四百九十四石三斗一合一勺,實在官、民、僧、夏、農米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三石一斗二升七合九勺。
恩平官民、夏農米七千八百八十八石九斗一升一合七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夏農米三千三百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一合七勺七抄一撮,實在官民、夏農米四千五百四十二石四斗一升九合九勺二抄九撮。
封川官民夏稅、農桑、魚課、魚油料米五千三百九十三石一斗七升二合三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米六十七石二斗九升九合六勺四撮,實在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五千三百二十五石八斗七升二合六勺九抄六撮。
開建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二千一百四十一石二斗八升二合四勺。
新興官、民、僧、道、夏、農、魚課米一萬五千三百一十六石一斗八升二合九勺。內除元年報荒蕪官、民、僧米二十六石七斗八升五合,實在官、民、僧、道、夏、農、魚課米一萬五千二百八十九石三斗九升七合九勺。
康熙十一年,府、官、學民、僧、道、寺竈田地、山塘共三萬二千五百三十頃七十九畝六釐二毫一絲八忽三微。內除三年遷移田地、山塘一千八百八十一頃一十九畝五分三釐六毫六絲六忽五微九纖,續於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各年墾復田地、塘三千一百四十八頃六畝一分九釐八毫二忽八微九纖五沙九塵,實在田地、山塘共三萬三千七百九十七頃六十五畝七分二釐六毫一絲九忽六微五沙九塵,高要田地、山塘、河渡八千八百一十五頃七十一畝五分五釐。
四會田地、山塘二千七百八十七頃七十一畝七分二釐二毫二絲六忽三微,續於各年墾復田地四百八十八頃一十五畝六分八絲七忽,實在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七十五頃八十七畝三分二釐三毫六忽三微。
廣寧田地、山塘水二千七十九頃三十七畝二分六釐八毫。
《高明》田、地、山塘三千一百六十四頃五十三畝五分七釐四毫。二三年,墾復二百三十一頃一十一畝九分六釐三毫。實在田、地、山塘三千三百九十五頃六十五畝五分三釐七毫。
德慶州官民僧道田地、山塘、灣河二千八百頃二十八畝六分五釐六毫。
陽江官、民、竈田、地、塘渡二千一百四頃六十八畝八分五釐七毫二絲三忽,內除三年遷移田、地、塘一千五百六十五頃一十四畝四分七釐五毫二絲一忽八微一纖,續於各年墾復一千六百一十二頃二十三畝八分二釐六毫一絲四忽六微一纖,實在官、民、竈田、地、塘、渡二千一百五十一頃七十八畝二分八毫一絲五忽八微。
陽春官、民、僧、道田地、塘河、渡、石山二千六百九十九頃九十三畝三釐六毫一絲四忽,續於各年墾復田地二十六頃三十八畝九分九毫八絲六忽,實在官、民、僧、道田地、塘河、渡、石山二千七百二十六頃三十一畝九分四釐六毫,開平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五十七頃三十一畝六分三釐九毫八絲九忽。內除三年遷移田地。
山塘一百三十五頃九十六畝八分七釐九毫五絲一忽。續於各年墾復田地、山塘九十九頃二十一畝二分六釐七毫二絲五忽,實在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二十頃五十六畝二釐七毫六絲三忽。
恩平田地、山塘七百八十八頃二十一畝八分一釐三毫四絲七忽,內除三年遷移田地一百八十頃八畝一分七釐八毫九絲三忽七微八纖,續於各年墾復二百九十頃五十五畝三分七釐五毫四忽八微八纖五沙九塵。實在田地、山塘八百九十八頃六十九畝九毫五絲八忽一微五沙九塵。
封川官民田、地、塘一千四百三十六頃九十五畝五分三釐七毫八絲八忽。續於各年墾復田地一十五頃四十三畝七分五釐六毫二絲八忽四微,實在官民田、地、塘一千四百五十二頃三十九畝二分九釐四毫一絲六忽四微,開建田、地、山塘八百三十五頃四畝五分三釐九毫。
《新興》田、地、山塘二千一百四十二頃二十八畝五分九釐二毫九絲三忽,續於二年墾復三頃六十七畝七分七釐四毫六絲七忽。實在田地、山塘、湖壕二千一百四十五頃九十六畝三分六釐七毫六絲。
官民僧道、寺竈、夏農渡水魚課油料米一十二萬五千一百六石二斗八升六合三勺六抄一撮八圭三粟,內除三年遷移官民魚課米六千七百七十六石六斗九升五合七勺五抄六撮五圭六粟,續於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年墾復官民魚課米一萬一千五百四十八石九斗一升四合九勺九抄九圭。
實在官民、僧、道、寺、竈、夏農魚課油料米一十二萬九千八百七十八石五斗五合五勺五抄六撮一圭七粟。
高要官民夏稅、農桑、河渡米三萬四百三十二石六斗九升三勺一抄四撮。
四會官、民夏農魚課米八千八百五十三石四斗四升九合九勺一抄二撮八圭三粟。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一千五百九十三石九斗五升六合三勺八抄。實在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一萬四百四十七石四斗六合二勺九抄二撮八圭三粟。
廣寧官民米八千四百七十八石五斗三升四合八勺。
高明官、民、僧、農桑魚課米一萬一百七十一石九斗二升九合二抄,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七百三十六石六斗二升六合九勺八抄。實在官、民、僧、魚課、農桑米一萬九百八石五斗五升六合。
德慶州官民夏稅、農桑米一萬九百九石九斗七升七合四勺。
陽江官民米八千九十六石三斗二升二合八勺一抄。內除三年遷移官民魚課米五千七百二石二斗七升二合一勺三抄二撮一圭,續於各年墾復官民魚課米五千七百七十六石四斗三升五合三勺五抄九撮二圭。實在官民竈田地、塘渡魚課米八千一百七十石四斗八升六合三抄七撮一圭。
陽春官民夏稅、魚課米八千五百七十八石八斗七升八合八勺六抄二撮。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八十九石一斗六升三合八勺三抄八撮。實在官民僧、道夏稅、魚課米八千六百六十八石四斗二升七勺。
開平官、民、僧、夏、農米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三石一斗二升七合九勺。內除三年遷移官、民米四百三十八石五升四勺五抄四撮四圭六粟,續於各年墾復官、民、僧、夏、農米六百四十石四斗三升四合七勺五撮三圭,實在官、民、僧、夏、農米一萬四千八十五石五斗一升二合一勺五抄八圭四粟。
恩平官民夏農米四千五百四十二石四斗一升九合九勺二抄九撮。內除三年遷移官民米六百三十六石三斗七升三合一勺七抄,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一千三十二石七斗四升二合二勺七抄三撮九圭。實在官民夏農米四千九百三十八石七斗八升九合三抄二撮九圭。封川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五千三百二十五石八斗九升二合六勺九抄六撮。續於各年墾復官民米五十五石一斗七升二合八勺三抄二撮五圭。實在官民夏稅農桑魚課油料米五千三百八十一石四升五合五勺二抄八撮五
圭
開建官民夏稅、農桑魚課米二千一百四十一石二斗八升二合四勺。
新興官、民、僧、道、夏農、魚課米一萬五千二百八十九石三斗九升七合九勺。續於二年墾復官、民米二十六石七斗八升五合,實在官、民、僧、道、夏、農、魚課米一萬五千三百一十六石一斗八升二合九勺。
南工部匠 ,肇慶府總額匠六百三十九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百八十七兩五錢五分,水腳銀二兩三錢零四毫;遇閏加銀二十三兩九錢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錢九分一釐七毫。
高要一百三十一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二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五十八兩九錢五分,水腳銀四錢七分一釐六毫;遇閏加銀四兩九錢一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三分九釐三毫。
四會六十三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八兩三錢五分,水腳銀二錢二分六釐八毫;遇閏加銀二兩三錢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分八釐九毫。
《高明》四十七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一兩一錢五分,水腳銀一錢六分九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兩七錢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分四釐一毫。
陽江八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三十六兩、水腳銀二錢八分八釐;遇閏加銀三兩、水腳銀二分四釐。
《恩平》三十二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四兩四錢、水腳銀一錢一分五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兩二錢、水腳銀九釐六毫。《新興》六十六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九兩七錢、水腳銀二錢三分七釐六毫。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一分九釐八毫。
《陽春》三十八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七兩一錢,水腳銀一錢三分六釐八毫;遇閏加銀一兩四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一分一釐四毫。
廣寧三十七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六兩六錢五分,水腳銀一錢三分三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兩三錢八分七釐五毫,水腳銀一分一釐一毫。
開平六十五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九兩二錢五分,水腳銀二錢三分四釐;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三分七釐五毫、水腳銀一分九釐五毫。
德慶州四十七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二十一兩一錢五分,水腳銀一錢六分九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兩七錢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一分四釐一毫。
封川二十三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一十兩零三錢五分,水腳銀八分二釐八毫;遇閏加銀八錢六分二釐五毫、水腳銀六釐九毫。
《開建》一十名,每名連水腳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有閏連水腳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徵銀四兩五錢、水腳銀三分六釐;遇閏加銀三錢七分五釐、水腳銀三釐。
當稅 肇慶府「高要」 一名,該餉銀五兩。
《陽春》二名,每名稅銀五兩,共該餉銀一十兩;《陽江》一名,該餉銀五兩。
肇慶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本府。〈高要縣附郭。〉
地卑土薄,陽氣浮而不斂。一歲之中,暑熱過半。晨多昏霧,四時常花。晴即御葛,陰即披裘,無間冬夏。
夏秋間,每有颶風拔木發屋,居民以鵲巢占之;低則有風,高則無風。
四時虹常見。冬有紅霞,風即起,謂之「攪霜風。」 風自西北隨雨暴集者,謂之「石尤」 ,風物忌之。衣冠文物頗近會城。鄉村男女多椎髻跣足,著木屐以避濕氣。習尚簡朴,器用無華,魚米蔬果足以自給。病少服藥,好事巫祝,名曰「設鬼。」 貧民與富家鬥,力不能勝,常服胡蔓草致死以誣之。鄉民鮮智慧,困於輸役,每為姦民攬納,胥卒操切江閩,狡徒延漫境內,乘其急以取息,歲縻數倍。
里儺每歲冬月,盛為法事,謂之「禳災」 ,又謂之「保境。」 作一小船,鼓吹沿門經過,送之江,率三歲一舉。
四禮,男子多二十而冠,既冠而娶。三加禮惟士大夫行之。聘禮俱用檳榔牲果,富者侈以金幣茶餅親迎,請同輩偕行,導以旗鼓,謂之「伴郎」 ;以親屬婦人盛妝迎之,謂之「接嫁。」 合巹聚親屬與壻婦對享,謂之「煖房飯。」 嫁女務以妝奩糖果粉餌相高,雖竭所有,不顧,多者或數百金。三日後以子婦見家廟及父母親屬,獻幣帛帨履,親黨交賀。月餘,壻與婦皆往拜,其父母尊屬各以贄,外族亦各以金幣酬之,謂之「回門。」 娶婦之後多異爨,生子則邀親朋聚飲,必以薑,謂之「薑酒。」 親朋各餽牲禮果酒,謂之「煖月。」 《喪禮》多用浮屠,尚設七衰絰不解,朝夕號哭序奠。期功以上,男子寢於外室,謂之「守喪。」 親友相賻,然,泥風水槁,葬逾數年者有之。葬頗侈,四時之祭,惟士夫巨族或千餘人或數百人,則建宗堂,置祭田,輪收以供祀事。諱日群集於堂,祭畢而燕,以時獻新,雖小民亦然。或奉觀音、天妃、金花諸神惟謹。居處作室,富家多用鐵梨木,其堅如鐵,出於西粵,東西兩山亦有之。陶瓦砌甓,城郭少樓居,鄉落始構高樓以防盜也。
飲食餅餌之類,謂之茶食。祭祀享聘大禮,恆以斗粉雜糖油煎之,謂之煎堆。斗米作粽,積糟鞂火,覆大甕,累日而後熟。餈餳各物,皆務重大,以相誇侈。盤飣豆登,有高一尺者;近稍不爾。人家好葅芋筴及蕉心,逾年始食,而蕉葅尤美。衣服,士夫常服,不過吉貝舊葛。雖有絹帛,惟歲首及慶賀間服之,非士夫而衣帛,則群嗤之曰:「散仔。」
「語音要邑,高山大川,風氣峭直,音亦類之。」 語有三:有官語,有鄉語,有猺語。官語惟城郭之人及鄉人有識者能之。農氓與鄉人交,無問貴賤,悉以鄉語,十里之外,即稍異猺語,近山之人亦喻焉。闔郡鄉語,以要邑為宗,猶諸郡之宗會城也。大率粵音之相類者,廣郡則番禺、南海、順德、三水,肇郡則高要、高明,蓋順德分自南海,「高明」 分自高要,而三水則南海、「高要」 之所分也。「廣」 音稍輕而揚,「要」 音稍重而急,亦有有音無字、有字而轉其音者,然皆明白易曉,與官語相近。遊宦行旅,不踰月皆能以意逆之,談不離口而易辨。其為《廣肇》者,廣多帶「委」 與「這」 字,肇多帶「物」 與「羅」 字。又如「求金」 、「九醉」 、「師使」 、「垂因」 之類,則廣較正、偉、科、《化域揮》詠賜麟之類,則肇較正。若訓責屈及永榮雄級之類,則二郡胥失其正。肇發詞指事,多曰「那箇」 ,自稱則曰儂云稱人為若僕婢。稱其主父主母曰治頭公、治頭婆,「治」 訛音癡。稱父為爹,或為爸,母為媽,或為娘;或以子女難育,改稱父母為叔、嬸、哥、嫂者。祖父母為公婆,兄為哥,子為仔,女為妺,各加一亞字;姪亦為孫;婦為幾嫂,從其夫之行。外祖父母曰「公底、婆底」 、外父母曰老官、亞媽,壻曰「郎家。」 凡稱祖宗及神祗俱曰亞公。稱教官、曰師傅,稱工商亦曰師傅、稱教讀曰先生,道流亦曰先生。男子好吟詠,婦人亦或能歌。男子引其聲以約律,詩婉雅悠揚,高下緩急有序,謂之《越吟》。足以暢情發志,江南之人喜聞之。陽江海舶,尤憚颶風。每以水氣腥及「斷虹」 《犁頭》,雲為颶風之兆。
正月,桃始華。二月螻蟈鳴,蚯蚓出,黃瓜生,苦菜秀,然生而不實。若九月,禾乃登。十月水始涸,蟄蟲壞戶,草木黃落,見者以為瑞。
瘴癘之氣,近郭及村落夷曠處皆無,惟山林蓊蘙如德慶各屬邑及新恩有之。陽春為盛,古稱「恩春」 為「瘴鄉」 ,以處謫宦。
瘴候始於三月。止於九月。有「青草黃茅。桂花菊花」 之號。征行觸熱。飲食不調。每為所中。
日中酷暑驟雨過後,陰陽之氣交剝,草木蒸鬱。行人最忌宦遊經此,每至日中,輒駐節而避之。元旦 晨起,送香於壇廟,男婦行賀年禮,卑幼於親長攜果酒致敬。
迎春 太守率僚屬陳鼓吹迎春於東郊,民間相邀啖春餅、生菜。
元夜 ,城市有「魚龍、走馬」 、「花毬」 、「琉璃」 、「鰲山」 諸燈,男婦嬉遊達旦,塗歌巷舞,以花筒相勝,鄉落亦然。
春社 ,醵錢市酒,祀神祈糓。秋社亦然。清明 祭墓,是日男女皆出踏青。
《端午 》饟黍結蒲縛艾虎於門,男女戴朱符辟兵龍舟視先後為勝負。
《七夕 ,曬衣及書》。《女子羅果酒乞巧》。
中元 以十四日為節,備酒餚,薦楮衣以祀祖先。
中秋 ,士民具酒饌,薦新芋。
重陽 登高用糕祀祖先,出郊放紙鳶,或為鳥獸虫魚之狀。
冬至 祀先祖,燕飲,然不交賀。
除夕 ,具香燭酒餚祀祖先,燒爆爇炬,聚宴守歲。以語言美惡卜周歲吉凶,謂之「聽讖。」
四會縣
昔稱土秀而文,俗尚禮義,縉紳儒雅,代不乏人。今盡非其舊。婚姻論貧富,死喪用浮屠。兄弟異居,父子割戶,輕迯竄,喜告訐,最稱難治。諺云:「入廣逢兩會」 ,四會其一也。
二月,花朝,士人各攜酒餚郊外踏青,鄉人賽神祭社。歲立一社首,謂之「福頭。」 三月上巳亦然。《新興縣》
土頗知學,民皆力耕。商賈罕通,市無奇貨。糓米價平,亦少儲蓄。春秋社饗,聚飲唱歌。病不服藥,喪尚浮屠。民情貧薄,雖至親恆相爭訟。受人之恩,或以讎報。
居處地邑民居,每宜相得。前日承平巳久,民皆聚於城市,內外廂坊,殊無隙地。其制則前堂後廳,多渾樸而鮮彫麗。四方鄉落,猶為樸略。鼎革初年,燬圮過半。至今百堵初興,井里猶在。所慮「地當衝煩,差使兵馬,倉卒經臨,每徙鄉落,安土重遷,城居作堵,十無二三矣。」
「飲食,口腹之欲,奢儉攸分。大則祭祀之犧牲,小則賓客之燕集。新興嘉事,以及喪祀,俱從節省。明末少趨侈靡,餖飣之繁,珍羅水陸,即果餚饋遺,亦矜多旨,奢踵以儉,勢所必然。」 今風會初啟,民勤於農,士安其素。其日用朝,夕則煮米為飯,午則食粥。其菜蔬則鮮肉鮮魚、園蔬山茹而已。衣服從前,長裾大袖,導以蜉蝣鮮。楚女擬宮闈,雖不敢恣為冒法,而矜飾招搖,士習為瓌,耕鑿之夫仍留古貌耳。至今服制聿新,紺紅不尚婦女之靚妝,不侈珠翠。士庶之衣被頂帶雍容,未嘗有奇服以炫眾者。
語音新興土坦而民善發,為語音輕清平順。《郡志》謂「新興之音柔婉類廣信」 矣。邑人對語用鄉談,見官及接四方賓客用官語,亦惟有識者能之,餘不盡諳也。村落離城一十里許,又已稍異。猺語與彼鄰近鄉村音無差別,今且能為城語矣。
冠、婚、喪、祭大略與《高要縣》同。
陽春縣
編茅而處,衣食儉嗇。民不經商,器用貨物,悉資他邑。男子惟事漁獵,婦女紡績蕉葛。頗精城市衣冠,鄉村椎跣。先娶後冠,無子則迎壻於家。謟瀆鬼神,近多健訟。
《走馬會》五月十三日,各家以是日為關王誕辰,齊集關王廟前,馳馬奪幖鬥勝為樂。《陽江縣》
「倚山瀕海,氣習頗殊,好勇輕生,易興逆節。」 僑寓多江、廣之人,數違吏法,姦徒走險,私販橫行,器利多資他郡。地力可以自給,以故無甚貧甚富之家。文物聲名,未之有也。
房屋多用筒瓦抹灰,少開窗牖,以防颶風。房內多架樓閣,貯頓衣服簀箱,以避潮濕。
衣服常用韋布蕉葛,從其𥳑便,羅綺絲紵素封。子弟間或用之,不相競侈。
飲食粉餌頗精潔,冬尚圍爐,常餐必用蝦醬,飲酒不多強醉。男女四時常啖檳榔,伴以蔞葉白灰漬其汁於脣如丹。《東坡詩》云:「紅潮登頰醉檳榔」 是也。凡婚嫁賓筵,所在必用,寧少茶食,必不可少檳榔,故居民多販賣為活。
高明縣
士習𥳑樸,業《詩》《書》,尚禮文,家有稅戶、耕戶之分,婚姻論閥閱,娶婦重資送,喪禮少用浮屠,葬溺風水,交際尚豐。多習文移,為官府書掾,弄法舞文,險而健訟。
四月八日,「農家祀牛王神。」
恩平縣
土薄而瘠,民貧而樸。無華宇,無巧技,務耕稼而輕末藝,信鬼好博。遊手之徒相聚市飲。往時盜賊剽掠,愚民效尤,今稍易矣。
每以三、八、一、四、七、九日為期,各攜所有以貿易,午後即散,謂之《趁墟》。
廣寧縣
「邑居」 山僻,土饒竹木,叢箐邃谷,每為盜藪。人性獷悍,小忿輒爭,多務農而鮮工作。近風氣漸開,士知誦習,然標奇挺秀,有待而興。
開平縣
邑設未久,風氣未開,俗習鄙陋,農務之外,別無生計。人性悍而愚,易誘為非。邇稍知禮義,重誦讀矣。
德慶州
民獠相雜,食稻與魚。地多瘴癘,士尚𥳑樸,農務耕作,工賈樂業。畏法戒訟,頗有淳風。亦尚豪俠,近城負氣。好勝,至親不相信。大征之後,歲或不登,窘於兵役,鮮有文華。
大略與高要縣同。惟十月朔旦備楮衣、香帛、酒饌,詣墓致奠,謂之「送寒衣。」
封川縣
俗雖荒陋,樸而知義。民淳訟簡,男婦俱親執役。農少力耕,商不遠行。婚姻不論門第,惟視貧富。病尚師巫,服用無精巧,市肆無陶冶。喪葬聚眾酣飲,尤俗之可鄙者。
鄉宦不謁公門,生徒不喜奔競。民不事誇詐,畏罪怯法,歲無逋租。
開建縣
地廣人稀,猺獠雜居,民多健悍。男子喜習師巫,而恥為工賈。婦女蕉衫跣足。婚聘止用牲酒,待客惟尚巨魚。客至,舉家男婦出見以為敬。葬埋不用灰甓,朽則焚化。地最偏僻,氣習尤鄙。務稼穡,少逐末,貧非懸罄,富無多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