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0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卷

柳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柳州府城池考

柳州府關梁考

柳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卷。

柳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柳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縣志合載

[编辑]

賓州

南山 州治前案

天柱山 即燈臺山。按《通志》: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聳為諸山望。

馬鞍山 按《縣志》,勢如馬鞍。

馬碑山 ,相傳鍾馗常坐於此,今尚有遺形。金雞山 ,在州西,常有金雞栖止。

石壁山 按《通志》:在州東,與白羊山相對,羅鳳嶺 勢如長蛇,即州之後屏山。

《廖平巖 》,昔六祖常憩巖中。

葛公巖 昔葛公避暑於此。

白村巖 ,路通武緣,因賊出沒無常,乃塞巖口。仙影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北,傳有二仙女遊此。

嶺方山 《府志》無。按《通志》,古郡名,嶺方因之。武淥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南。

雙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與武淥山相對。古漏山 《府志》無。按《通志》,去州四十里,下有泉水滴漏,四時不竭。

鎮龍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南八十里,高出諸山,綿亙百里。

銅泉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十七里,下有神祠。

圓珠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南門外,大江灣流,如珠環抱。

甘村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西南。

臨浦江   。丁橋江   。《東恢江》。

龍龔江   、膺埠江   、《官橋江》。

思覽江 以上諸江,俱山源流注,聚成小江,惟思覽近鄒墟,小舟可渡,冬則灘險水淺。

李依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三十里,源出瑯琊鄉。

武陵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武淥山。

《寶水 府志》無載,《通志》

白鶴泉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

鱟寨泉 《府志》無。按《通志》:四時常溫。

馬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二十里。

古漏水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州西。源出古漏山,下流合賓水、李依江,入都泥江,合大江遷江縣

掛榜山 ,在縣東半里。過江東岸,迴亙十里,為邑屏障。

印山 在縣西,過紅水江三里,形如金印特峙,為邑後峰。

鷓鴣山 按《縣志》:「在縣東南,過清水江十里。相傳立峒山中,形如鷓鴣,暮春時,鷓鴣群集於上,飛鳴𩰚擊萬山之中,巖谷峻險,樹木蔽障。」 紗帽山 在縣東南,過清水江八十里,與貴縣交界,以形如紗帽,故名。內有巖,可容百人。巖有水常盈,舊有大林,賊伏匿於中,伺劫行人,因設清水鎮巡檢。

遇仙巖 按《志》:縣在印山半腰,巖口僅方丈光明,再入則幽暗。俗傳樵者避雨,遇二叟對奕,一叟踞側,雨息不見。遂塑三仙祀之。後增塑五像為八仙,募僧住持。巖外構亭,名曰「望仙。」 土人凡有災祲,禱之輒應。今廢。

瓦山巖 按《縣志》:在縣西十里,即龍江縣舊址。上層玲瓏光徹,可容百數人;下層平坦,堪居牛畜。山下凡有警,即村人攜眷牽畜入巖避之。戊子兵燹,得賴瓦全者,巖之力也。

黑洞巖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不甚高,巖有路可通往來。巖光亮,中一石壁障而幽,須然炬而過,隨復光明,多竹樹。傍一石盤,長丈許,寬二尺,玲瓏奇巧。內池三道,常畜金魚。前人欲取歸之,忽見一蛇蟠踞其上,迴遶逞螫,人勿敢近,遂棄之。又一石磬,扣之輒響,清音可愛。凡遇蚺蛇出曝,年必旱,土人以此驗豐歉。」

石牛巖 按《縣志》:「在印山之側。俗傳石牛現身,盜食橫州永淳田稻,夜盡百畝,土人跟逐至此,牛遂隱入石壁,乃募匠煮油,且淋且鑿,石裂,牛現形如黃牯。今牛跡油痕尚存。」

鴛鴦窩 按《縣志》:「在遇仙巖內幽處,產鴛鴦石。石有雌雄,不可炬取,伏行暗摹,或一對二對,取回磨如錢厚,見黑點即止。將盤貯醋,置石各一方,徐徐近,合雄石騎於雌石上,故名鴛鴦石。相傳婦佩之不孕。」

鐘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一里,下有巖。永昌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七里,石巖寬大。

《虎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二里,中有八仙洞,下有白石如牛。

煙合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三里,時有煙霞變現。

泊艦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五里,石筍奇特,行舟駐觀。

古黨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五里,《唐書》有黨州。

堡積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 縣東二里。疊石崔嵬,不通道路,山頂稍平,鄉民曾避寇於此。瓦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 ,在縣西十里,山峰險峻。

雙髻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十里,兩峰並列如雙髻。

清水江 源出上林,至城東北,合紅水江,下來賓,達潯梧、東粵。由江口轉江,通桂林、柳慶在上,魚梁灘險,大船難進,小舟僅可到上林鄒墟埠。紅水江 源出貴州,穿山瀉至城東北,會清水江,合流而下。秋夏水紅黃而難飲,春冬水青而難行。上有險灘十五處,名曰「十五灘」 ,漁人見之魂消。又云:「消魂灘」 高險莫比,大小船無敢進者。龍降江 離城南二十里。一源出自上里石疊村,一源出自中流村,至青水江會流而下。相傳白馬下飲,土人見而死之,是以名焉。

北三江 離城東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土縣板黃村,一源出北三牛蠟村,至那寺村合流直下,其北三各村布居兩岸。按《縣志》,「土人因淺處築壩,架竹為車,車水灌田,春冬水清見底,土人執鐵義,乘竹筏以射魚」 ,至莫通村,合紅水江流下來賓。

白瀑灘 離文輝塔二里,源出北四感舊村,至剝峽山,會紅水江合流江口,灘高丈許,水勢飛奔,俯而下視,驚濤虐浪,形如瀑布。

黃牛灘 離文輝塔下水七里。按《縣志》,紅水江中突出一石,形如黃牛,浪滾滔天,如牛衝擊,上水船纜斷,擊之即破,下水船浪衝,擊之亦破。銅鼓灘 即黃牛灘尾也。其水甚險。按《縣志》,下水右岸有水巖,懸一石鼓,冬月水乾往來,舟子以篙擊之,響如銅鼓。

北府淵 在城東北隅,即青紅水分界處也。上有灘頗險,下即深淵。按《縣志》相傳,淵有龍四川樓銅鐘,每夜常飛下,與龍相擊,至雞鳴鐘,勝則鳴而響如,負則寂然。其鐘為前人扣斷兩角,至戊子兵亂,鐘為賊碎。其灘之上,每年水漲,堆沙積成小坡,或在此岸,或在彼岸。如傍城岸則來歲主豐,傍榜山岸則來歲主旱。土人常以此驗豐歉焉。

都泥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

《龍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

賀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

武節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

武繩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

上林縣

《羅艾山 》,羅艾入山採茶,遇仙於此,遂移妻子家焉。

鏌鎁山 ,在縣南九里。昔有樵者入山得古劍於此,因名。

羅洪山 按《通志》:「在縣東五十里,中有洞,宋韋旻讀書處。」

八角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五里,一名扶嵐。

大明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十里,中有五峰插霄,上有深潭,昔傳有光燭數里。

羅勾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

石光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十里,日照山石有光,故名。

茶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上林鄉,產茶。」

羅密山   文梁山   磨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東四十里。

考證

雞籠山   、高眼山   、石蓬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東南。

雲陵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唐邑人盧六修道處。

獅山    螺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東五十里,平地特起,旁有獅螺江。

《旗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八寨。

輦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

爭光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

莫山巖 《府志》無。按《通志》去縣四十里,內有潭尖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十里。

章光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十五里。智誠洞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二十里,唐韋厥隱居處。

白雲洞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三十里,宋白雲先生韋旻隱居於此。」

古祿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六里,上有石壇,號仙殿。宋雍熙中,有盧氏登山採藥,遇仙於此。」

思鄰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一十二里。昔有何鄰者,隱居於此,頗有道術。年百餘歲,不知所適,鄉人思之,故名。」

南江 發源自大明山。按《縣志》,「南流環遶縣治,迤邐十餘里,與北江合,名曰通津。」

北江 發源自古零土司。按《縣志》,北流至章光嶺下,匯於南江,名曰「通感。」 二水合流東注,直達鄒墟大河。但石澗盤錯,瀠洄曲折,不可以通舟楫。

周利江 《府志》無。按《通志》出感化鄉。

黃龍江 里仁江 、化龍江 。周江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北,皆流注馬波。

龍母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三里,出大明山,合章光江。

馬波江 《府志》無。按《通志》源出茶江,流合遷江。樊廟江 《府志》無。按《通志》出淥洛山。

《澄江 府志》無。按《通志》,出大明山,入馬波江。淡竹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八里,出淡竹山,會於馬波。

明鏡湖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南,其水清澈。」

水利附           通志

[编辑]

馬平縣。附郭。

黃陂 在城西

羅池 在府城東。水以灌田。

「白蓮池 」 在城北關外,有九竅出泉,賴以灌田。「長塘 」 ,在駕鶴山下溉田。

雒容縣

《水利通志》、「府、縣志」 俱不載,無考。

羅城縣

回龍巖 按《縣志》名曰回龍圳。溪水灌田,土人利之。

西門江 ,按《縣志》,「水從西一里發源,邑田資溉。」 武陽江壩 ,在縣北六十里,民車水溉田。柳城縣

龍頭江 :按《縣志》:即龍潭之水所吐出者。清瀠澄碧,一派拖藍,灌溉民田,永無旱虞。

懷遠縣

《水利通志》、「府、縣志」 俱不載,無考。

融縣

上陂 、沙灣陂 俱在鐵坑段。

黃社陂 、下陂 俱在浮石段。

巖頭陂 、古龍陂 、大陂 、下陂 ,俱在西郭段。

大視陂 、爛石陂 、新田陂 、黃花陂 俱在上郭。

第三陂 在水東段

石字陂 在西岸段

「龔陂 」 、「相思陂 」 、「楊柳陂 」 ,以上諸陂,溉田不竭。

來賓縣

《水利通志》、「府、縣志」 俱不載,無考。

象州

大蓮塘 在城東

一澗 、二澗 、三澗 、四澗 ,以上俱賴灌田。慈悲壩 在南鄉。

東泉 按《縣志》「源出城東北門濟侯祠山下,可灌東方田。」

古鳳壩 在北鄉。其水灌田。

溫泉 按《縣志》:「源出聖塘山,至城北第四澗入大河,可灌東里田。」

武宣縣

靈湖 按《縣志》「在左廂靈湖村,水由大河伏流地中,陰來混出不絕,潤左廂各戶田苗。」

賓州

新官陂 在州西一里

舊官陂 :在城西二里。

唐陂 、托陂 俱在上郎青鄉。

州學陂 在州東一里

寶江陂 在縣東

上郎青鄉陂 十三處

下郎青鄉陂 十處

上賓化鄉陂 七處

下賓化鄉陂 十二處

安城鄉陂 十一處

瑯琊鄉陂 凡十二處。以上俱灌田。

遷江縣

《北三》江 :城東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板黃村,一源出牛蠟村,合流,民資以灌田。

上林縣

感化鄉一圖陂 五座

感化鄉《二圖》陂 十座。

上林鄉《一圖》陂 四座。

上林鄉《二圖》陂 三座:

上無虞鄉《一圖》。陂 九座。

下無虞鄉一圖陂 三座 ,又名李見陂。下無虞鄉三圖陂 三座 ,俱賴溉田甚廣,通津 通感 。按《縣志》,二水瀠洄曲折,不可以通舟楫,惟資其利。築壩架車,灌溉禾苗。

柳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馬平縣附郭。

柳州府城池 :城周圍共七百四十八丈,約七里半,高二丈,窩鋪四十五間,垛口九百三十七箇,東南、西、北靖、南五門,北有月城,城樓五座。近遭兵火,城郭半屬不完,現在修理。其水環城如帶,相傳一條玉帶束龍腰是也。又外羅城,久已傾圮,僅存基址。按《通志》:「舊無城,宋元祐間,知柳州事畢君卿始修築。明改為府。洪」 武四年,築土城。十二年,指揮蘇銓等拓之,易以磚,高一丈八尺,廣二丈六尺,延袤九百餘丈。為門五,外環以壕。

外州縣

雒容縣城池 :舊縣在洺清鄉中渡處。肇自唐、宋及明嘉靖,俱仍舊治。因猺獞攻城劫庫,遂遷於此,號新縣。今舊城基址尚存,民士亦有居其中者。現今城周二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垛口三百七十箇。除北邊依山不設門外,東西南各建有門。按《通志》:「舊土城,明景泰間為賊攻陷。成化間僉事何漢宗奏聞,改砌以石」 ,上覆串樓。嘉靖二年,巡按御史汪淵重為修築,周圍二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

羅城縣城池 ,建自明洪武二年,方圓三百六十丈零,東、南、西三門,城樓三座。按《通志》:舊無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劉頖、知縣艾俊始砌石城,高一丈二尺,闊四尺餘,周圍三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縣黃裳建東、西、南三門,樓三座,而池則因地多石,未鑿。

柳城縣城池 :城高一丈五尺,周三百五十丈,厚七尺。門三座,北曰正北,西曰西江,南曰石城。城樓三座,窩鋪五間,城垛八百二十箇。按《通志》:「在龍江西,舊無城。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委知府何楚英始築磚城,無池,西南以大江為塹。」 懷遠縣城池 :城垣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七尺,垛口四百五十三箇。闢四門:東曰歡雷,南曰丹陽,西曰新良,北曰治定。南北月城二座。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十四年置縣,地近猺賊,叛服無常。」 萬曆十九年,知縣蘇朝陽始復縣治。融縣城池 ,建立四門,城垣火磚,周圍二百一十六丈,係陽城。城樓四座,城垛七百二十一箇。自兵燹之後,城樓俱頹。前知縣王明道捐資起造南東門城樓。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縣熊飛渭捐資重新西、南二門。

城樓窩鋪九間按《通志》:「城築自唐至宋,安撫使譚壽昌廢舊城,拓東南北三面,創外城,周圍九里,為門三,曰通濟、鎮遠、威武,為樓三,曰朝陽、清遠、雄邊。」 元至正間,寇陷,權本州同知劉士學重修。明初,於城西拓廣二十五丈,復加營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環之以壕,增建城門,曰廣潤、來賓縣城池 。城池一,圍城樓三座。自偽變,城內被焚,西、北二樓僅存頹垣敗瓦;南樓盡行倒塌,東北二門無人行走,且城內被逆焚燬,權加堵塞。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間設守禦所,始築磚城。高一丈八尺,厚丈餘,方廣一百二十丈,垛」

考證

口六百零八箇。西南逼河,東北依山,為門四:曰「東安」 ,曰「西寧」 ,曰「鎮南」 ,曰迎恩門。各建譙樓並串樓。景泰間廢於賊。天順四年,巡撫葉盛令縣所共復修之。自明末變亂以來,樓焚城塌,正議設復。

象州城池 舊城甚隘,明洪武間,開拓稍寬,高一丈,周六百二十五丈有奇,壕闊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為門五:東曰賓陽,南曰鎮南,小南門曰進賢。城樓名俱同。西曰朝江,樓名瑤光。北曰象臺,樓名拱辰。小南門久因兵殘民荒築塞,以便防守。按《通志》:「舊土城,明洪武間設守禦千戶所,始築磚城。成化十四年,守禦都」 指揮楊觀於西北門上各建樓一座。

賓州城池 舊城在武泠山前。宋時被淥里賊攻城,知州蒙延永遂議改遷。制度淺狹,東門至西門不滿半里,州署至南門不足數丈。按《通志》:「舊無城,宋開寶中,知州楊居政築城,高二丈,厚一丈二尺,周一千二百二十步,後廢。明洪武初,設守禦千戶所,復修築。」

武宣縣城池 ,凡四門,啟閉屬武職管轄。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城。三十年,設守禦千戶所,又拓之。成化間,易砌以磚,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餘,周三百六十五丈,壕闊一丈五尺,深二丈,為門四,未幾廢。成化間,巡撫張鵬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陳陽重新之。環城四門,壕池深廣。」

遷江縣城池 治設於賓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設四門,因偽逆變亂被燬,今暫堵二門,留二門以通往來,城稍殘缺。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二十五年,開設屯田千戶所,千戶朱真修立城垣,高一丈五尺,周一百一十七丈。為門四:曰永安,曰太和,曰平彝,曰鎮江。」 東北臨江,西南開壕,闊三丈,深一丈五尺。去城三十里,有石零堡城。上林縣城池 城,原高三丈五尺,奉文加高三尺。周圍四百五十丈,城門二處,東南兩門,城樓二座,窩鋪四間,垛口七百一十八箇。城門城樓窩鋪俱被土賊燒燬,崩卸三十二處,計一十八丈三尺。今修完固。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戶所,始築土垣,僅容縣治倉庫。天順元年,鎮撫衙門委官復築為土城三百餘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揮岑瑛重修,易砌以磚,外環以壕,覆以串樓。」 明末被寇燬。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毛渾議捐修復。

柳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馬平縣附郭。

安定橋 在府城西二里。明永樂十一年,知府馮應坤建。

太平橋 在府城東半里。

五里橋 在府城西

柳橋 在府城西

軍步橋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東溪橋 在府城東

王家橋 在府城東一里。

大橋 在西門外

五鞏橋 在西門外

三江橋 南路十五里

滹羅橋 在一都城南二十里。

穿山橋 舊燬,今重修。

三江渡 在縣南十里

東門渡 、南門渡 俱在城外。

雒容縣

西江橋 在舊縣西一里,明洪武間建。

高車橋 去縣治一里。明洪武間建。

東江橋 在縣東一里

西江橋 在縣西一里

羅城縣

樂登橋 在縣南十里。明洪武十八年建。江有九曲三潭,深不可測,會合西江下流。橋石上有仙人足跡,古稱「樂登仙跡。」

大英橋 在縣西十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建。上邊橋 在縣西十五里,元至正二年建。小溪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遶江橋 在縣東四十里。宋寶祐二年建。良村橋 在縣西九里。明永樂九年建。

石門橋 在縣北七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柳城縣》。

冨龍橋 在縣北七十里。宋淳祐間,覃文察建。「古木橋 」 ,在古木塘官道。

張公橋 在東泉村

和尚橋 在城西北,對河。

懷遠縣

懷安橋 在縣南

茶零橋 在縣南二里

珠玉村渡 在城外

融縣

裕民橋 在縣南,明洪武間建。

惠民橋 通濟橋 、壽溪橋 俱在縣東五里。石門橋 在縣北十五里,元至正四年建。永福橋 在縣北四十里。宋淳祐六年建。于黎橋 在縣南三十里,元皇慶初建。

《黨陰橋 》傾頹,今架木橋。

「洞門橋 」 在老君洞前。

潯陽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來賓縣

南門渡 在縣南門外

象州

雲錦橋 在州西,明洪武十一年建。

土橋 在城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年建。

十里橋 在城東十一里。明洪武二年建。橋頭橋 在縣東北三里,宋咸淳十年建。廣化橋 在城東北六十里,元泰定四年建。通濟橋 、安東橋 、鳳凰橋 、沙江橋 、楊柳橋 俱在縣東北六十里。

武宣縣

楓林橋 在縣南二十里。

臨岐橋 在縣北三十里。

高陽橋 在縣北二十里。

濟通橋 在縣東

賓州

古漏關 在城南四十五里。

太平橋 在城南門外。明洪武六年,知州周樂建,州判錢積中重修。順治十八年,知州呂承亮捐銀修補完固。現今通行。

大惠橋 在城二里

行春橋 在城南門外

豐慶橋 在城東二里

惠政橋 在城東門

平政橋 在城西南,舊以木架。明正德二年,知州羅瑋始甃以石。

六馬橋 在城北二里

李依橋 在城東二十里。

閉村橋 在城南一里

七里橋 在城西北

三里橋 在城西

勒馬橋 在城北二里

頂橋 :在城南二十里。

四覽橋 在城北三十里。

李依渡 在城南三十里。

遷江縣

清水橋 在縣南十里

陳道橋 在縣南六十里。

劉披橋 、黃薑橋 俱在縣南。

軸水橋 在縣西七里

龍降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萬曆十二年建。五星橋 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七年建。合水渡 在縣北一里。

都歷渡 在縣北二里

上林縣

鏌鋣關 在縣南九里鏌鋣山崑崙關 。宋儂智高據此,為狄青所破,所謂「三鼓奪崑崙」 者此也。

八寨 要害之地,莫如八寨: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缽、曰都者,曰羅墨、曰剝丁。後益以龍哈布咳為拾原,屬遷江八所土司所轄。其地山谷巉巖,鳥道險巇,遙連各路諸峒,每為柳慶、思恩眾賊之淵藪。寨內各有數人抗據險要,獷悍橫行。明成化初,征勦無功,諸蠻益恣。嘉靖朝,以尚書王守仁督粵師,潛師分道,擣八寨諸巢。兵破石門,賊始驚覺,遂大奔潰。官兵乘勝追躡,共斬獲一千九百餘級,因議移衛置寨。未及行,而守仁以病歸。不數年,猖獗如故。隆慶四年,都御史殷正茂購賈人蕭紳者,久販寨中,善機警。令賫《文告》往諭。諸蠻讙呼,願輸餉公家,與良民為伍。遂聞之朝議,以思恩那馬司巡檢黃晹為長官司,部兵六百人,興隆巡檢韋觀、安定頭目黃昌各部兵二百人,分鎮其地,歲輸銀千七十有奇。土官照所轄地徵發,諸蠻唯唯。萬曆二年,龍哈獞樊尚糾黨二百餘人,嘯聚山谷間。撫臣郭應聘密令三寨土司選勁卒襲之,斬尚,餘黨悉散。其後土司弱不支,諸蠻復橫行肆出。

考證

七年,督臣劉堯誨、撫臣張任請征之,因委總兵王尚文調土、漢兵十萬,分為四部,約期並進。賊設險拒敵,我師賈勇,直搗諸巢,賊俱披靡。又以北五諸聚落習與賊通,移師破之,共擒斬九千一百三級,俘獲五千四百七十有奇。捷聞,陞賞有差。堯誨與任上《善後事宜》:一曰設三鎮以重彈壓,二曰屯三里以樹聲援;三「曰分汛地以重責成,四曰遷衛所以振武威,五曰議屯田以示優恤,六曰開道路以通險阻,七曰議錢糧以裕經費。」 制曰:「可。」 會張任卒,復起郭應聘於家。應聘至,議設三鎮:周安、古卯為一鎮,思吉、古缽羅墨為一鎮,古蓬、都者剝丁為一鎮。以土官族目韋應鼇、韋顯能、黃馮各授土巡檢職,御,部兵千人世守其地,復以思恩參將管轄之。建參將署於三里龍、哈布咳,各築左右堡,募兵各百五十名。遷南丹衛及八所土官,與參將同城而居。徙官庫舍以實邊地,遠近碁置,設險以守。今

國家承平日久,蠻服嚮化,防邊部伍漸次裁減已

無復曩時之戒嚴。惟三鎮尚設土舍,領鄉勇百有餘名,聽縣遣調,以備八寨諸蠻之出沒。際此赫聲濯靈之世,雖南蠻訛亂難治,有不俯首聽命哉?顧《周書》曰:「荒服不王」 ,言其性情慌惚無定也。以鷹桀悍暴之氣,復以靡常之性,即有必世之仁,難保一朝之變。遠慮綢繆,守斯土者,不可忽焉而弗講矣。

又有險隘四:香馬隘在上林鄉一圖。清水隘在上林鄉二圖。俱與古零土司山界相連。刁博隘、豬婆隘在上無虞鄉順業里,與遷江縣山界相連。四隘悉係獞蠻出沒之所,最為險要。良以遷江之落峒為蠻獞,深藪險兇,最難馴服。上林與之接壤,由刁博、豬娑隘口即入內地,雖設有堡兵防守,樵徑叢出,越山渡嶺,潛行劫掠,地方時以為患。入冬至春,農隙閒暇,其害更甚,不可不嚴為之備也。至當日分建土司之意,以猺獞狼蠻各種,不可盡殄滅,言語不通,嗜欲不通,不識文字,知不能以聖王之治治之也。故設各土司以世其職,因其俗而利導之,為內地屏藩。今沿傳日久,漸成紈褲,溺於酒色,類多夭折,權歸協理。婦人見小,惟利是嗜。頭目從而作奸,與蠻為伍,為邊隅害。向之賴土司以備賊者,今轉慮土司之窩藏奸賊,時移事變,可弗深長思也哉!鼓江橋 在章光嶺前。林邑關梁之險,未有甚於章光隘者也。危崖萬仞,陡立江上,波濤湧沸,無風有聲,過之者毛髮皆立。其上有高祖廟,靈爽實憑。道路往來,必頓首而後過。

會水橋 在南門外一里。

岑水橋 在東門外五里。

新橋 去白墟五十里。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張邵振捐貲修。

化龍橋 在感化鄉

鎮武橋 知縣林接雲修。

萬松橋 在城南半里

琴水橋 在上無虞鄉。今立巡司。

清趣橋 在南門外

正統橋 去縣十里

周利橋 單竹橋 俱在感化鄉。

清凈橋 去縣東五里

石蓮橋 在古淥里

桂樹橋 在上無虞鄉

柳州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馬平縣附郭。

柳州府治 在鎮南門內,明洪武六年,同知莫玉建。成化九年,知府何楚漢重修。堂西為經歷司,東為照磨所、司獄司,西南為巨實庫,已圮。順治間重修。

同知署 新建

通判署 新建

推官署 今裁。官署廢。

分巡道衙門 毀

分司署 半毀

經歷司署  、照磨所署  、檢校署 今俱廢。

稅課司 在府門左,今毀。

倉大使署  、司獄司署 今俱毀。

提督府 新設

柳慶城守署 在城外

原柳州衛指揮使、鎮撫司、衛經歷司三署俱廢。

陰陽學 在府門左,今毀。

醫學 在府門右,今毀。

僧綱司 在府城東開元寺。

道紀司 ,在東城外元妙觀。

大軍倉 按《府志》,「稍廢」 ,今議修建。

徵一所 按《府志》,久廢,今倡修。

馬平縣治 在府治東。明洪武四年,縣丞唐叔達建。成化十七年,知縣謝正始遷府北。嘉靖二年,知縣潘《志》重修。今僅存大堂。

典史署 半毀

新興鎮巡檢司 在縣南五十里。今廢。

雷塘驛 在縣東,順治十六年議裁。

穿山驛 在縣南四十里。今毀。

外州縣

雒容縣治 明洪武六年建,成化六年重修,正德十五年被賊攻破,嘉靖三年監察御史汪淵重建按《縣志》,「縣署共三座,在縣南。」

皇清順治十六年,亦被逆寇焚燬,至十九年六月知

縣林世定捐貲修造

捕衙 在縣北,被焚,今借住民房。

「城守」 營 在縣西,被焚。

僧會司 在寺

道會司 在觀

江口鎮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里。

年樂鎮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里。

洛容馬驛 在縣東北。俱毀。

羅城縣治 舊西羅鄉故址,明洪武三年遷於鳳凰山下多吉寺前,久毀。順治年間,署縣苗爾引草創茅屋數間。迄今內外房舍堂門仍頹敗如故,無力修補。

典史署 :在縣西。康熙二年,典史張應元創立茅屋後舍三間,堂三間。

莫離鎮巡檢司 舊址在平東下里。

武陽鎮巡檢司 舊在平西里巴台村。

通道鎮巡檢司 在通道鎮寨協村。

陰陽學 在縣東

醫學 在縣西

僧會司 在寺

道會司 在觀

柳城縣治 。明洪武三年,縣丞陳祖政建堂、廳、庫、門六房咸備。今毀,重修未備。

典史署 在治左

際留倉 在縣治北

陰陽學 在縣西

醫學 在縣南

僧會司 在感德寺

道會司 在三帝宮

懷遠縣治 。明洪武二年,縣丞李忠州建,久毀。今仍舊址。

駐防署 今圯

融縣治 明宣德十年,知縣鄧和建,久毀。康熙四年,知縣王明道復建。後知縣張鼎增造書房,知縣唐厚增造東西兩廊公廨。

分司一座 毀

倉儲二間 在縣右

《哨守》一座 ,提標把總防守。

來賓縣治 。唐乾封二年建,明正統元年修,至成化十六年重修。今毀,改建未備。

陰陽學 在縣南

醫學 在縣南

僧會司 在縣西

道會司 在縣西,俱無存。

界牌鎮巡檢司 舊在縣西,後遷南岡石牙村貴縣界,今毀。

在城驛 在縣治西二里。今毀。

象州治 。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元年重修,久毀,今仍舊址。

吏目署 在州治旁

分司衙門 在州左

府館 在城內

道正司 在元妙觀

武宣縣治 。明洪武三年,縣丞吳觀建,久毀,今存舊址。

分司 在城東北隅。久毀,今設,存留預備二倉。賓州治 ,在城北。明洪武元年,知州馮榮創建,俞德儒重修。弘治七年,知州梁魚重建。正德七年,知州孫佐重修。久圮。康熙年間復建。

分巡道署 :康熙二十一年,分巡副使簡上重修。

察院司 因兵火無存

分守道署 久毀

常豐二所 在治西

陰陽學 在治東

醫學 在南門外

僧正司 在報恩寺

道正司 在元妙觀

遷江縣治 。明正德七年,知縣黃振英建,今圮。

皇清順治間復建。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西

廣積倉 在縣治西。以上俱毀。

陰陽學 在縣東

醫學 在南門外

上林縣治 。明洪武七年,縣丞周偉建。宣德十年,知縣段順孜重修,知縣向隆復建,今仍之。「右江道 」 在府館東,今毀。

府館 在縣治南

福壽倉 久廢

僧會司 在勝業寺

道會司 在《玉虛觀》,俱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