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3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三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卷目錄

 梧州府部彙考二

  梧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十卷

梧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梧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志

[编辑]

容縣

南靈山 ,在縣南二里,上有古壇。

大容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以其迥闊,無所不容,故名。藤容、北流、興業諸縣,鬱林、高、潯諸州分據其麓,皆以北山為望。按《縣志》:「在城西北十五里,為縣治來脈。高五百餘丈,周圍千餘里。」

《風土記》
謂容山形如伏虎勢若驅羊者是也

[编辑]

天塘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塘水,旱澇不增減,故名。按《縣志》:「周圍二百餘里,南通廣東信宜縣。山上有泉,流下為池,分為九支,匯於渭龍江。」

都嶠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有八峰,曰兜子、馬鞍、八疊雲蓋、香爐、仙人、中峰、丹竈,而八疊奇秀。最高有南北兩洞,皆天造地設。《道書》「第二十洞天」 即此。南洞寬坦,中列浮屠大像。北洞差狹,為星壇凡八。中峰絕頂有室,曰中宮院。宋蘇軾《送邵道士還山》詩:「乞得紛紛擾擾身,結茆都嶠與僊鄰。」 按《縣志》,高三百五十餘丈,為縣治左臂。八峰之外,又有兩洞,其中俱有石巖。中峰絕頂一巖曰「中宮」 ,名曰「寶元之天。」 斷崖絕澗,下臨數百仞,可沿磴捫蘿而上。昔葛洪煉丹勾漏,常往栖息於此,故又名丹竈山。奇嶺山 在縣西南五里。

凌雲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與金牛相對。其上多產斑竹。

誥軸山 在城東十里,與掛榜山相連,鎖繡江下關。

石梯山 :在城南一百五十里。

西山嶺 去縣二十里,勢極高險。

真武嶺 在縣北二里,又名「北靈山。」 其狀如龜,色間青黃,粹然逼真。

金牛嶺 :在城北二十里,為縣治鎮山。

魁星嶺 為學宮正案。去城南五十里。嶺勢嶙峋挺拔。

桃核巖 在寶元寺右

波羅峽 在縣東

濯纓石 在縣西南三里。枕江有亭,曰「滄浪亭。」 下有石溝,曲水流其間,可泛羽觴,邦人因之而禊焉。

《讀書臺石 》其石上聳,其平如砥。昔漁人繫舟,夜宿於此,聞有朗誦書聲。

容江 在縣南。源出北流縣峨石鄉,東過藤梧,至廣東番禺縣入海。漢馬援云:「仰觀飛鳶,跕跕墮水中」 ,即此江。按《縣志》,一曰繡江,源出高涼峨石山,經北流綠藍山與渭龍合,環縣南而東出藤梧,入於南海。

波羅江 出波羅里,源亦自天塘山來。

渭龍江 在縣西南七里。源出天塘山,其流分為九,至此復合為一,流入容江。按《縣志》:「水分九支,其三別出,一向羅龍,一向古鄧,一向慶垌,一向都代,一向僥儀,一向六藿。自東而西,愬流分匯,是謂渭龍,入於容江。」 又從西而下,兩水瀠洄而來,內外朝宗。

絲羅江 源出大容,經水口、石頭、平地、離洞河邊,過平南地方,出竇家寨,入容江。下藤縣思登河 ,在城北五里,有橋當孔道。

龍潭 在城北十里。唐時風雨之夜,報恩寺鐘來與潭龍戰。

烏石潭 上有「石艾,每逢重午,則邑人採之。」 豬牙灘   《毬門》灘   馬埒灘

烏圭灘   。《河水灘   》。《歐公灘》。

「鬱夾灘   。」 《虎跳灘   》《波羅灘》。

蓮塘 在容縣治。唐元結栽蓮於中,嘗構亭其上。

溫泉 在容縣南五十里馮村。泉有二竅,東竅微溫可浴,西竅太熱如沸湯。

楊妃井 在容縣西,唐楊貴妃嘗飲者,今堙廢。《許子真記》:「楊妃,容州普寧縣雲陵里人,父維,母葉氏,生妃,有異質,都部署楊康求為女,時楊元」

琰為長史,又從康求為女,攜歸,後進入壽王宮,元宗召為貴妃。

沙澗井 在城外西南隅,泉甚清淺,四時如注不竭。

岑溪縣

黃石山 ,去縣十里,其山石皆黃色。

丁蘭山 ,在縣東三十里,中有屋基,即丁孝子故居,今為孝感祠。按《太平御覽》,「蒼梧孝子丁密,俗訛為蘭。」 《漢書》,「丁蘭,河內人也。」 按《明一統志》,山下有丁蘭村。

鳳山 在縣南一百里。山形肖鳳。按《通志》有大洞,形勢絕高。

都盤山 ,去縣二十里。

要峨山 :在城東七里,蒼岑交界。

皇華山 在縣南

馬鞍山 在縣東

烏峽山 在縣西北十里。壁立萬仞,為岑之門戶。按《縣志》:在廢牛兒營,每有賊截逕

雙貴山 在歸義鄉,俗名雙髻。按《縣志》:形如雙貴人。

土柱山 :在西鄉,尖秀如文筆。

《西瀧山 》山形聳秀,鎖岑水口。

天堂山   。大甕山   。將軍山。

白石山   、石人山   、根子山 以上諸山俱在上化合鄉。

排侯山 ,山路甚隘,舊多賊截逕。

雞頭山   、鄧公山   、冷水山 ,以上諸山俱在下化合鄉。

《蝴蝶山 》:即《丁蘭山》。

通天山 :「入《北科》」 由此路高峻。

大暈山 在廢獨州營

禾倉山   、仆船山 以上諸山俱在歸義鄉。

周公山 在松峒猺地。其下峻險,舊為賊巢。周婆山 在黎峒猺地。與周公山相對。徑隘不可攀躋。舊時兵大征,尚未至此。

封門山 以上三山俱在永業鄉。

淰水山   、廷泊山 、二山俱在中西鄉。六葵山   、黃儉山 、二山俱在南鄉。青墨山 舊為陳選賊巢

木嶺山 在南隘口

曇平山   、馬嶺山 以上諸山俱在連城鄉。

高城嶺 在縣城北。其嶺有三:一曰「馬頭」 ,一曰「大富」 ,一曰「登高」 ,皆極險峻。

通天嶺 :在城東三十里。高峻無比。

白象巖 在城東二十里,石穴巉巖,扣之有聲。葛僊巖 ,在縣東六里,其上有棋枰石,葛洪嘗寓此。

石瀧 :去縣治十五里。

潘洞江 在城西二十里。出連城鄉鳳凰巢,經南儀州通舟楫,經藤縣,合流大江。

皇華江 在縣南一里。出連城鄉,一源出中西鄉,合流皇華山下,南遶縣城,西流入繡江。按《縣志》:至崩塘山,合北科大峒水,流出歸義鄉,合龍潭水,逶迤而至縣治前,合烏峽水,一折而下西瀧,為六蕃蒙登水口,至三眼堡,合義昌鄉曇廷水口,會流而入於江。水路多石,小舟僅至瀧下,不能達縣。

竹子河 其源出永業鄉之腰峨山,至會村合黃陵根竹水。

南渡河 其源出廣東懷鄉木嶺峽,合眾水流入連城鄉,經平河司,合上里水,由魚脩、白蝶入南鄉,經南渡司,過西鄉,經荔黃水口,至下化合鄉,合羅末水口,會流入江。河中亦多石,極險惡,小舟至南渡白蝶而止。

瀧底河 《府志》無。按《通志》隸縣境。

龍潭 在歸義鄉。古松怪石,潭深無底,禱雨輒應。

韓泉 在大洞。取水煮茗,以祀昌黎。邑人高熊徵有記。

葛井 在城東山半,有泉為井,清甘而甜美,流入石穴中。

《丁蘭井 》即孝子汲水養母處。

懷集縣

齊嶽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山勢峭拔,出於眾山之上,故名。上有龍潭,歲旱禱雨輒應。按《縣志》:「在城北百一十里」 ,高類衡岳,因名齊嶽。山腰有銅鐘一、鐵鐘一,上存劉宋年號。鐘自有聲,風雨輒應。下有一山,即以銅鐘名。溫泉出其麓,寒月可浣,流遠亦能灌田。

天馬山 在城南五里。山間有水。萬曆十年,梁元祖鑿石開圳,運水灌田。

忠讜山 ,在縣六十里,以其靈秀所鍾,人多忠讜,故名。載《一統志》。

筆架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峰巒聳秀,如筆架然。按《縣志》,三峰亭亭聳插雲外,為學宮。前案,即八景中筆架文峰也。

雲頭山 去城一百四十里。兩山相並,雲起其間。

白鶴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常有白鶴群聚其上。

蓬崖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險峻,多白石,在務本里《詩洞》。

松柏山 :在城西北八十五里。山多松柏,撫猺居之。舊有營兵防守。

金鵝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水,昔人嘗見數鵝潛游,鄉人挖沙淘之有金,故以此得名。蘭峒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山多蘭,亦撫猺居。路通下帥、三江、石田至八排。

牛欄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山頂有路通賀縣。荔枝山 在城西七十里。

會龍山 :在城北八十里,四峰秀立。

亞帥山 :在城北九十里。桃花、白沙二水發源於此。

清水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下出泉清澈,流出花石,灌田數十頃。

戴帽山 :在城東一百里。煙嵐日覆其頂,狀若冠纓。

寧洞山 群峰疊出,竹木交生,在城西七十里之遙。

登仙山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相傳昔有道人修煉於此,後不知所往。

哆囉山 :在城西,與忠讜山相連。哆囉水出於此。

黃姜山 在城北七十里,通大歇嶺。崇禎十四年,知縣李設營山口防守。

蒲洞山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上有天池,為將軍會龍諸山之祖。

將軍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二峰峭拔,俗傳古出將軍於此。

梅子山 在城東一百里,壁立如削,梅樹叢生。「盤布山 」 在城東一百里,青竹叢生,象角廠,商人竹木皆出於斯。有葛可為布,故名。

蓮花嶺 在城北二里,為縣治主山。舊有蓮花寺,今廢。

懷高嶺 在縣西半里。縣之得名以此。

天勝嶺 在城東半里。下有古寺,上有池水,四時不涸。其麓又有古塔山莊。

登雲嶺 在縣北八十里。嶺頭雲霧常凝結不散,行經於此者若登雲然。按《縣志》,「嶺之秀拔,高入雲霄,當學宮之後,為邑中科第之應。」

燕嶺 在城西六十里。大燕高半於忠讜,遠連小燕雙峰。《懷陽八景》所謂「燕嶺樵歌」 是也。上愛嶺 在城西北六十里,為六祖駐錫處。獨秀嶺 在城西六十里,即佛嶺也。忠讜山綿亙逶迤,斷而復續,突立其中,四望曠遠,故以「獨秀」 名。上有盤古廟,禱雨輒應。

黃茅嶺 在城北一百里,多生黃茅。

旗嶺 在城西二十里,其狀如旗。

四門巖 在縣西五十里。山突起平地,下有石室,外有四門巖,中石乳凝結,為柱者八,為蓮花者一,因名花石洞。巖之東北又有遊仙巖,巖中有化龍石一,石人一。按《縣志》:「巖中平敞,高約一丈,東西深十五丈,南北加廣。」 天順七年,蠻賊焚城,民多避入,故又名花石寨。中有青牛洞,旁有望仙臺、釣魚磯。

沖天巖 巖在半山。高闊七丈。梁昌御鑿「雲鳥穿飛」 四大字。前有四門,巖內空闊,可坐千人。按《縣志》:在四門巖東,高插雲漢,里人梁允璋、允玳開石路九曲,一百六十級。由巖壁以登巖,寬敞洞達,一名望僊臺。深廣約八丈許,有石狀如虎。巖東有天柱石。

望嶽巖 在沖天巖東。一名白鳩巖。正對齊、嶽兩峰。邑人梁允玳開鑿,高廣十餘丈,題曰「白雲莊。」 中有素書臺,前有生明池,白鶴多聚焉。蓮花巖 在四門巖北。石嶺插漢,宛若擎蓮。又名觀音巖,上有飛來觀音一座。

遊僊巖 在道士巖東二里。有石蜿蜒從內而出,俗呼石龍。又有石若人狀者,突立巖左。道士巖 在蓮花巖北。宏敞玲瓏,六門結砌六路,又名「六龍洞。」 中有石,如藥竈、丹爐、几榻、鐘鼓。

等狀。旁一洞小黑,題曰「迷僊洞」 ,秉燭乃可遊。巖有澗源,春夏盈溢,惟秋冬水涸,可以步履,相傳葛稚川採丹砂及金鵝蕊處。巖東有雲門石。雲女巖 在道士巖西。石峰聳削,北有一石,小而長,名石女,讖曰:「雲淹石女,水流舂杵。」 下有洞高廣,東西可通。巖左有劍峰石,右有筆峰石。天馬巖 在沖天巖北,其巔有石如馬。石下有四巖,東西兩巖相通,低濕且黑。北一巖緣巖而登,石床天成;南入一巖,外明內晦,名「潛龍洞」 ,下有穴,深黑不測,俗傳亢暘久旱,內有白馬出嘶,風雨立至。

坑尾巖 在城北八十里。平地突起石紋,如笏如堵。巖門北向,深丈餘,必度水懸炬,而後可入,其高類蓮花巖。

六祖巖 ,在城北六十里。《傳燈錄》謂其逢懷則止,巖,其駐錫處也。巖在上愛嶺巔,內有六祖佛座,可容二、三十人。歲旱,鄉民禱雨,則無不立應者。

三潮巖 在城西六十里忠讜山麓。土山石洞,「巖口局窄,入丈許,開闊可容數十人。秉燭深入,其竅無窮,自東達西,三度水而後出巖外。其中石乳多類人物,劉仙女浣紗石尤為奇絕。巖下有石兜三四尺許,蒙泉微流。每至潮信,兜內颯然有聲,須臾湧沸。舊傳潮日三至,今惟春夏有泉微瀉,三潮」 其舊名耳。山下之田,俱藉灌溉。雙石巖 在城西六十里,巖極廣闊,持火入行無止所,今建永寧寺。每年正月二十日,四方遊者甚眾。

朝巖 在城西八十里。自忠讜山分脈而南,崒起石山數十,秀異可愛,以其面東,故名「朝巖。」 洞口約廣十餘丈,高三十丈,入洞約三百步,曲徑窄小,秉燭而後可行。又轉則寬大明敞,直透巖後。其中石液融結,如珠玉纓絡,鳥獸虯龍之狀者不可以數計。水流其中,源自忠讜山來,出洞後直通燕巖。

燕巖 在朝巖西南三里許。石山峻峭,洞口宏敞,中多燕巢,故名燕巖。入洞門,行約百餘步,石平如砥,可坐百人。石乳懸結,若墜復倚,若斷復續。巖蓋橫支一木如屋梁,復有石垂地,類人拱立,俗呼為「石僧。」 有石棋枰,旁有二石,似對奕者,其餘如芝菌諸物,疊附交加者無算。又有石如坐几盆鞋之狀,世傳劉三妹坐化於此。巖旁今有劉三妹祠,水自朝巖來,穿洞中北出小艇可渡舟子。巖內招呼,浮響若鐘。鄉人輸運者乘以竹筏,通開建江入梧州。崇禎十五年,知縣李盤構亭於洞口,以憩遊人,又禁居民取燕。邑人莫湖《題石僧》詩云:「禪居已覓巖為室,幻化還求石作身。悟得西來祖師意,千秋一片洞前雲。」 鰲巖 在「燕巖之北。第二山門,向西北進數十步,有三洞門。復進數十步,洞門亦如之。門內有石,如人倒眠於地。再進可數百步,然非列炬不能行也。」

白鶴石 在白鶴山上。有二石,手微指之可動,鄉人禱雨於上,輒應。

《三藏石 》在獨周里白黎村,其上可望百里。向北有巖洞,可容數十人。西麓有崩處,其形玲瓏如鑿。

珠投石 在白鶴山下,又名諸僊石。有古巖,時騰雲氣,水自西流東。正月十八日,四方遊者以千計,俗謂「踏青。」

「僊人鞦韆石 」 ,在三藏石南五里,形如鞦韆,峭直難上。其凹處有池,上有異果。

望夫石 在城東北三十里。石在山巔,形如婦人仰望,故名。下有大池,名「媳婦塘。」

釣魚臺石 在懷溪南岸,磐石如砥,廣三丈許,下有深潭,多白魚游泳焉。

禾倉石 在釣魚臺石右。橫亙若虯龍,屹然與學宮相映。《古讖》云:「若要懷陽多舉子。」 禾倉石上起高樓。萬曆六年,知縣陳一定欲捐資建樓,旋以遷秩去。七年,署縣事蒼梧簿唐良積經營未就。八年,知縣林春茂蒞任,興工完構,落成於萬曆十一年。題曰「達觀樓。」 督學鍾繼英、袁昌祚有記。

南溪水 ,即「懷溪」,源出齊岳山馬寧水,會西廟水、宿泊水、哆囉水、花兜水下。請幫助識別此字。水。佛燈水,西流經城南會甘峒水,又自南而東與桃花水合,經四會縣入海。

黃甲水 在城北,發源黃茅嶺。

甘峒水 在城南,發源登仙山。

佛燈水 在城北,發源登雲嶺。

下。請幫助識別此字。水 在城西南,發源登仙山

菩提水 ,在城南。出獞家陂,合大溪,發源甘峒山,北向朝城,形家所重。

象角水 ,在城東三十里,客商往來榷稅之所。桃花水 ,在城東,發源戴帽山。

哆囉水 在城西,發源忠讜山雞頭嶺。自哆囉山出,有石壁深潭,南經獨周鄉,民歲旱禱雨之處。流經朝巖、燕巖,合開建金莊水注於海。馬寧水 在城西,發源齊岳山。

宿泊水 ,在城西南,發源忠讜山。

《西廟水 》即「赤水。」 發源清水山。

石龍水 ,在城西,發源金鵝山。

永固水 在城南務本里。發源白崖山,流至廣寧江口,經四會入海。即唐置永固縣處。

大廟峽 縣治水口山,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廣寧縣界。

鳳凰灘 :在城北三十里。

龍門灘 在城北二十里。

三汲灘 在城北四十里。

雙燕灘 在城北十五里。

溫泉 在城東坊郭里鞋村路旁。溪流寒冽,有泉寬五尺許,四時不竭,其溫可浴。

石井 在懷溪之南,四季寒泉不竭,《八景》所謂「石井寒泉」 是也。

鬱林州

寒山 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南越王佗遣人入山採橘,十日方回。問其故,云:「山中大寒不得歸,因名。」 宋余靖詩:「空翠紛紛冷不流,風雲常是護靈湫。山神鞭起龍行雨,散作炎州六月秋。」 山腰有石,平坦方丈,其上刻云:「寒山感應龍王。」 又云:「神姓張,能興雲雨。遇旱,里人祈之輒應。」 信石山 在州東南二里,一名牢石坡,坡上有平石,又有夾石,形如鐘,側立。《舊經》云:「每歲秋日,鄉人共候此石,若雲氣覆之,其歲必稔。」

綠鴉山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州人於此淘取青黃泥,煉成鐵,鑄為鍋。

銅鼓山 在州南七十里。相傳昔有銅鼓現於此山。

西山 在城西四十里,其形如樓臺鼓角。荔枝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州治屏幛。

羅婆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石上有巨人跡。榜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

道庵山 ,去州二十里,內有三奇巖。

大容山 ,去州六十里。

金鼎山 :在州治內。其山多石。

龜頭嶺 箱蓋嶺 俱在州二十五里外。豸塘嶺 在州之後鎮,其形如豸,上建真武祠。流山嶺 在城五十里。為州險要。

東門嶺 在州東二十里,為州治。「來龍。」

獅子嶺 在州東二十里,以形似名。

伏牛嶺 在城南五十里,其狀如牛。章極詩:「落日度牛嶺,歸禽相與還。雲吞山一半,路沒水中間。村落多稱寨,行人每怯蠻。群黎入版籍,嗟爾一何艱。」

推來嶺 在州西二十里。

鳳凰嶺 去州三十里

峽嶺 去州三十五里

兩道嶺 去州十里,其峰尖麗,路分博陸、五岡嶺 ,五峰並峙,儼同文筆。

張道巖 ,去州二十五里,有石門通行。

隱仙巖 在州治西,有石室幽邃,相傳昔有仙人隱其間,壁上有「元和十四年來遊」 字。

「水月巖 」 聯絡二十八洞,最為佳勝。

白石山洞 ,距州三十里,週迴七百里,即《道書》「第二十一洞天。」

天馬洞 ,石多馬跡,與《水月巖》相聯。

「鈞天洞 」 ,與《天馬》相連。

石柱坡 距州三里,柱高三尺。馬援所立。「龍頭石 」 ,在州治前宣化坊內。

泥牛石 ,距州五里。鬱林郡東有池,池有石牛。歲旱殺牛取血和泥塗背,祀之即雨。

飛來石 在寒山廟旁

南流江 在州南。源出大容山,至此合西望、定川二江,南流至博白縣,合南立、陵馬諸水,又南經廣東廉州府境入海。

羅望江 在州北,又名「西望江。」 源出大容山,遶州北西流十餘里,會南流江入海。

定川江 在州西二十里,合鴉橋江水入「南流江」 ,源出興業葵山入江。

鴉橋江 :在城西四十里,源出綠鴉村,入定川江。

橋麗江 ,在州南三十里,源出陸川白石村,入

南流江

沙田江 源出博白六岑山,入南流江。距州四十里。

游魚洲 在南流江中,近紫泉。《讖》云:「游魚到瑞泉,鬱林出狀元。」

五龍潭 在州南三里。水深如靛,有石壁鐫「佛龍神」 三字。

紫泉 居南流之濱,有巨石如,伏群石間。二竇水湧出,復合一派,迴遶入江。宋淳熙間,名「濯纓泉。」 嘉定間,忽湧紫水,因更今名。洪武二十九年紫水出,永樂二年紫水復出。俱兆文明之盛。西甌池 在州治西,晨曉煙氣上升。相傳舊有蛟出於池中。

七星井 ,形如北斗,七星井以應之。

博白縣

鳳凰山 :在城北九十里。據《文獻通考》,宋時有鳳集於此。

宴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皆盤石,壁立峭絕。北臨大江,中有流泉噴激,有二石,相傳越王宴處。

伏割山 ,在縣西四十里。多鸚鵡、孔雀、象獸。山下有伏割村,因名。

飛雲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勢險峻,朝夕常有雲氣結於其上,有「扶祿王壇。」

九岐山 在城南七十里。層巒複嶂,分為九峰。「八將山 」 八峰攢立,形如八將相對。在縣城東一百三十里。

蟠龍山 在縣南八十里,形如蟠龍。

《大荒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山上池中有婢妾魚,大如楯,兩翼及臍下有三條似練帶,長四尺許,搖動有光。

凝霧山 在城二十五里。山勢屹立,朝夕雲集其上。

洞房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下有石洞如室。宋劉子羽曾寓居於此。

衛公山 高百餘丈,為一邑之鎮,高峻無比。去縣東十里,舊有靈應侯壇建於上,每遇旱祈雨則立應。壇址尚存。

雙角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兩峰角立,亦名「二角。」 上有冨林侯壇,下有金谷山園,相傳晉石崇寓居之所。

乳石山 在城三十里。石乳垂如華蓋,下有流泉。

萬祿山 在城西二十里,有顯靈侯萬祿壇址。天馬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其形如馬,鎮諸南方。

鳳飛山 :在城東一百里。

射寮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高有萬仞,上有應天侯壇,祈雨甚靈應。

綠羅山 ,在城西四十里,周一百里,下有「綠珠井」 ,并祠梁氏女綠珠故里。

射孚山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高百仞,有靈福侯壇在焉。

大僕山 :在城西七十里。山勢險峻,有大石,平可方丈。

射光山 在城南一百五十里。高峻屹立,勢插雲霄。山頂有井,井內有魚。舊封靈應侯壇在焉。射丰山 在城東十五里。舊封其山神曰「感應侯。」

綠秀嶺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百餘丈,周三百里,茂林清泉,下有澄潭。潭旁有龍母廟,遇旱祈雨輒應。舊封其神曰「惠濟夫人。」

將軍嶺 在城西北二里。宋狄青討儂智高,曾駐兵於此。

登高嶺 在城東一里。九日士民登賞。

勸農嶺 在城二里。春日登高於此勸農。六鰲嶺 在縣南五十里。

紫陽巖 在城南六十里。巖洞清虛,萬象森列,上連碧落,下瞷清泉,真如洞,府縣之最勝觀也。漢劉崇遠鑄鐵佛像,建浮圖於其上,有碑存焉。宴石巖 與紫陽巖相連,鬱蔥虛曠,乃真境也。其中石室寬廣,可容室宇。旁有「靜默堂」 ,劉崇遠所建。佛像銅鐘,有碑存焉。

石鐘巖 在城東二十里。巖內如室,上圓下方,懸乳如鐘,撞之則鳴。

將軍洞 ,在博白縣南三十里。有石門,門內石室石田,如伏龍狀。其洞三重,石室虛明,中有泉分,溫涼而流。崖石上有刻「南州太守領將軍龐孝恭」 十字。

獅子石 在縣南六十里。平地拔起如獅子狀,故名。

射聶石 ,距縣五十里,石形如鼓。

雞距石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皆石版,上有雞腳跡。

洗馬江 在城東一里,西流入南流江。

環玉江 :在縣治南一里。

頓谷江 ,在縣西三十里。

浪馬江 :在城西二十里。

南立江 :在城北三十里。源出綠澄峒,流入南流江。

綠淇江 在城東十里,源出洞房山,入南流江。南流江 在城西二里,源出大容山,流至廉州入海。

綠珠江 :在城西七里。源出綠羅山,會南流江入海。

浪醴江 在城西南六十里。源出上流鄉。飲馬江 在城南一里。漢馬援南征,飲馬於此。小白江 在城東十里。源出雲流山,會南流江入海。

鴉山江 :在城南十五里。源出凌青山,會南流江入海。

馬門灘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漢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難行,鑿去其石。餘二巨石雙立若門,其中流水如奔馬,因名。

北戍灘 在城西南一百里馬門灘下。唐咸通二年,安南都護高駢平南詔,旋經此,舟不可行,命海門防遏使楊凌疏浚之,至今賴焉。

龍潭 在綠秀嶺下石穴。

銅鼓潭 在城北二十里,有石高數仞,峭拔壁立。舊《志》:昔有漢銅鼓浮於水面,響聲聞於村,鄉人來觀,久之復沉。弘治十二年五月十四日,邑人護銅鼓一面解州,轉解梧州府送督府處。至今現存。

南門井 在南城外,水甘美可飲。

文石井 在縣治前。相傳,昔年邑中火,井泉湧沸,高數尺,邑人藉以滅火。官司以聞,封之曰「文石泉大王。」

登高井 在城東一里登高嶺下。

雙井 在縣城南

「溫井 」 即「湯井」 ,在縣南三十里陵山下。

綠珠井 在縣西四十里雙角山下。《太平廣記》:「梁氏女綠珠,有容貌,晉石崇為交趾采訪使,以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汲飲者必誕美女,里閭以為無益,遂鎮以巨石。」 雙角山有一水,流合容江,人亦呼為綠珠江。鄒文仲詩:「玉容捐委畫樓塵,一死甘酬石氏恩。古廟有碑旌節義,西風無主斷香魂。孤村夜靜鳴歸鶴,雙嶺雲寒唳斷猿。試向綠蘿尋舊跡,斷碑遺井見清源。」 《北流縣》

大容山 :在城北二十里。上凌霄漢,連亙四縣,嘗有雲氣層結。

勾漏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石峰千百,皆矗立特起,其巖穴勾曲穿漏。

筆架山 :在城東五里。三峰聳峙,如筆架然,故名。

綠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乃大容山之東一支也。

雙威山 ,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

銅石山 在縣東十五里。層巒秀麗,山巔甚寬,上有靈池,中有石如鯉魚,口內流水,冬夏不竭,名曰「鯉魚石。」 舊產水銀、硃砂,今不復有。

金龜山 在縣東一里許。高數仞,山豐隆如龜形,因名。

靈臺山 「在勾漏洞東十三里。臺高百餘丈,而其中空洞爽朗,外則嵯峨險峻,視之令人聳畏」 ,由絕壁攀援而上。元至元四年,縣尹陳楠建亭於巔,巔有飛泉,繞崖而下。東又有龍井,遇旱祈雨多應。

花石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巔有石散布如花。

雙女石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初有縣民,失其姓名,生二女,長者年十七,次者未及笄。性孝謹,春月養蠶,嘗以一女奴相隨,採桑銅石山側。里中有來議婚者,女則怒。既而父母以其年長,密以二女許同里陳、趙二姓者。二女覺,詰朝沐浴更衣,以「採桑」 為名,登山立化,變為二石人。其母往觀之,一女奴猶拱立二石之旁云。

印嶺 在縣東半里許。四畔皆平,中突一阜如覆金斗,巔紋如印。

白雲巖 在縣東北十五里。巖中有佛像,多題詠。

通津巖 在縣南壩鄉。有清溪自南而入從此。

而出。有石山,對峙於門,故曰「通津。」

普照巖 在勾漏山。山如覆釜,登巖卻顧,則黃陂翠巘,與石峰相間。其中僊壇佛塔,低昂交錯,靈幡寶幢,獵獵飛動。

獨秀巖 ,在普秀巖西。平野中,鬱然孤峙。洞門宏邃,古木蕭森,石室中可容數千人。石乳掛壁上,如彌陀大士像。

勾漏洞 在縣東北十里。石岑千百,皆挺拔特立,其巖穴勾曲穿漏,故以名山,又以名縣。洞有十所,曰寶圭洞、靈寶觀、白沙洞、韜真洞、普照巖、金龜洞、獨秀巖。十洞皆不相連接,而幽奇怪異,迥出人寰。道家謂靈寶洞為第二十二洞天。晉葛洪求為勾漏令,修煉於此。宋李綱詩:「問津勾漏山,散策寶圭洞。群峰羅翠屏,環合無缺空。」 白沙洞 在勾漏山,秉燭從竇入,俯傴扶伏,凡經六七竇,行里餘,乃至勾漏,甲於天下,而此洞為勾漏第一。

玉虛洞 在勾漏山,洞中物象皆瑩潔如玉,每雲從洞出則雨,風從洞入則霽。

玉田洞 在勾漏山。洞前三門,中門明廣可入。其中田數丘,有石花如玉色。田後二石池,中有小嶼,水潛通江。

景星石 在寶圭洞山頂。孔穿,望之如星。按《縣志》:「在寶圭洞西麓大路旁,狀如蹲虎。」

穿鏡石 在縣西十里

鯉魚石 在邑東二十里,狀如懸魚。

峨石 在城南一百里

綠藍江 在縣東。源出綠藍山下,有二派,至沖龍里中村,古設有容閘。又西流入平安江,會鬱林州妙林橋江,達廉州入海。東南一派經落桑橋入繡江,經容縣至藤縣城東北入大江。思賀水 源出雙威山下,東流至城西南入繡江。

龍鳳灣 在縣東里許

葛洪井 在勾漏山。相傳葛洪於此洗藥,久廢,惟石盤石柱存。

文石井 在寶圭洞內,其水甘冽。

聖水井 在靈寶觀南數十步官路旁。

「寺前井 」 、「劉家井 」 、「謝家井 」 俱在城內,今涸。《陸川縣》

鳳凰山 :在城西十里。山形如鳳,頂上有石盤,風景甚佳,泉出其中,更多產竹實、桐水。

石羊山 ,在縣西南十三里。有小石巖起如群羊。

金坑山 在縣東南十里。下有溪流不絕,溪沙黃如金色,故名。即古妙洞水。

低陽山 ,在縣南三十里。

石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上出灰。

鳴石山 在縣西十里。《寰宇記》:「董奉死,人見於鳴石山。」 《山海經》云:「長石之山,洪水出焉,山多鳴石。」 即此。其在縣境者,又有峨石、鶴峒、射爐、簫韶等山。

石袍山 :在縣治內。山多竹木,蔥翠如袍。山有肉翅虎,下山食人,食訖即飛還絕巖。

白羊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其色潔白,四面懸絕,上有飛泉,下有勾芒,木可為布。里人斫之,新條更生,取皮績之。

文黎山 在縣南五十里,其山多產黃藤。荔枝山 ,在城北四里許,有荔枝樹,夏月可避暑氣。

石湖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

大挾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聯絡博白。

後陽山 在城北一里。山聯絡起伏,為一邑之勝,古有「後陽」 形勝之名。舊嘗建報恩寺、元妙觀於其上。

東山 在城東三里。喬木蓊鬱,邑人龐右魯構亭其上。

分水山 ,在城北五里。一流至縣前,一流通廉州。

大這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峻通化州。文龍山 ,去城十里,一水遶縣。

天馬山 在城西四里,其形如馬,高聳逼天。中有一石,叩之有聲。即《寰宇記》云:「董奉死後,人見於陸川鳴石山,仙靈之宅窟。」

謝仙山 ,在城東三十里,分八峰,有潭鯉長盈尺。舊傳山中桃李柑橙四時有實,人至可食而不可懷,間有懷之者,輒迷歸路。上有流泉,自灣如瀑。

雙流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古置龍濠縣。馬旭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

三台山 :在城南一里。列如三台,縣學背向之。

黃嶺 在城西北七十里,連博、白界。

雙峰嶺 在城南三十里。烏江之左。

牛欄嶺 :在城南三十里。

妙洞巖 在城東八里,山高三十丈,中有泉水,南流入妙洞,一名「東山巖。」

妙洞 ,在縣東一里,與文龍水合流,遶縣左,煙霧不絕。

六穿石 在城北十里,壁立如碑,上穿六孔,每孔約圍尺許。

鞋石 在城南一里

紗帽石 距縣三十里

回龍江 :在城北十五里。橋林、登高嶺二水合流入西海。

路峒江 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鬱林州水。車江 在城東南三十里,流出烏江。

化龍江 :在城南四十里,通伏波灘。

崑崙水 在縣東三十里。水中有石似崑崙,下流經廣東廉州府石康縣入海。

下浪水 ,去城四十里,出博白界。

平南水 在城南三十五里,合化龍江。

妙洞水 在城南一里,源自妙洞巖出。

六潭水 :在城東二十里。源出謝仙山,入北流江。

《分水 》出分水,山仙靈宅窟。

黃箭水 在城北二十里,合回龍江水。

伏波灘 在城南四十里。岸左有㐲波廟,即烏江下流。有石纍起,舟經過此,極險。

溫泉 在妙洞水旁,自石竅中出,四時常溫煖可浴。舊構有亭,為邑士大夫遊冶之所。

西城井 在城西街,永樂間穿泉水甘美,四時不涸。

興業縣

北斗山 在城北十里。高百餘丈,七峰卓立,形同「北斗。」

葵山 在縣西十里。峰巒秀拔,山半有巖,茂樹交翳,煙雲不散。其上有龍井。世傳邑人修煉於此,得道為洞庭湖主蕭公大王云。

三台山 在縣南五里,三峰聯屬。

東斗山 :在城東十里。與北斗山相對。

萬石山 :在城西南四里。

鐵城山 在縣南十餘里。其色似鐵,中平衍可容數百家。外石壁險固如城。上多石竇,泉流不涸,惟東有路可通行人。門前石上有二牛跡宛然。南有基約四丈,俗呼「敵樓。」 西北多崎嶇不通,相傳古避兵處。

綠陰山 在城南二十里。喬木凌空,下帶清泉。有木如榕,蔭蔽百餘人。鳴水江遶其下。又名「甑山。」

芍蓊山 在縣東二十里。樹木叢茂,通大容山。松嶺 在縣東十里,高出雲表,其頂常有煙霧,頫望容、貴、鬱林,歷歷在目。舊多青松,其山神稱「松嶺得道夫人。」 歲旱,鄉人禱雨於此輒應。翻車嶺 在縣北二十五里,羊腸九折,險僻難行。

北馬嶺 在城北一里

黃嶺 :在城東南十里,高數百仞。

白馬巖 去城十里,高敞深廣,能容數十人。從石竇入小洞,隙光透天,常覆白雲如馬形,下有深泉流出。

石掩巖 ,高百餘丈,《靈山》路經此巖,有石掩之,若門板,相傳中貯仙丹寶籙,人欲啟之,石動欲墜,遂止。

古州巖 在城南九里。中有潭,四時不涸。東入一竇,有石下懸如鐘。石壁有元和十四年來遊字跡。按《縣志》:「在鐵城山北一里,廣數丈,前一高石,儼若佛立,內有拱臺若座。東西有數巖,一名織機,一名側身。」 又二水嚨中多奇觀,然炬方可出入。

牛龍巖 ,中寬坦可容千百牛,居民冬則驅牛入巖以避寒,去縣治南十餘里。

吐華巖 巖中有內外二洞相通,惟一石竇,中有深潭,清可見底,魚遊如織。洞中有石鼓,擊之鼕鼕然。

太上巖 在縣南十里。有「洞深廣,其下層崖邃穴,有水可汲,內奉老君像,乾竺石筍,狀若人形,有石臼,無斧鑿痕。門外徑曲臺危,可登以望遠。巖上古木怪石,參差嵯峨,有若屏障,青翠不彫。」 黃桑峽 ,去城二十五里。

岑江 ,在縣南八里。即縣前新江。水通新倉,下注廉州,會於海。

慕思江 :在縣城北一里。

上鳴江 ,在縣北十餘里。

下鳴江 在縣東二十里,諸水匯流於此。巨石突起,橫距兩岸。灘瀨飛激,聲淙淙若雷,聞里許。世傳科試之年,中有沙嶼浮起,即有中式者。通濟江 在城東門外。

龍母江 在翻車嶺下。山徑崎嶇,兩岸森密。清江 ,在城西南九里。發源葵山,會流於鳴水江。

通津江 在城南門外,即新江,知縣吳日乙開。《西水江 》在城北四十里,通貴縣。

龍川江 ,源出葵山,東南流二十里,經縣入定川江。按《縣志》名龍穿江。

龍江 在縣東十里。有龍灣,深不可測,鄉人常修禊濯纓於此。

樟木江 ,由遶塘通浪厲江,下大江。

馬山江 ,在縣南八里。水從龍穿江東下,入鳴水,通廉州。

龍穿水 在興業縣西八里。石山穹窿,水過其下。相傳昔有龍穿山以通之,流入定川江。古州潭 在縣南八里石巖下,泓澄可鑿。潭東有石,懸下若鐘,叩之有聲。

蛟龍潭 :在城西三十里。相傳石巖中有蛟龍蟠結,四時陰靄。

博泉 ,在縣南二十里。南漢封其神曰「龍母夫人。」 宋熙寧中,封惠濟夫人,有廟。

《石井 泉》清冷屈曲,石澗中有流觴。

魚井 在縣城中

水利附         各州縣志

[编辑]

本府。蒼梧縣附郭。

沙村陂 、石塔陂 俱在東安鄉。

漏塘陂 在長行鄉

林灘陂 在吉陽鄉

大陂 在多賢鄉

藤縣

蓮塘陂 在縣西四十里,灌田二十餘頃。大埇陂 在城南三十里,灌田四十餘頃。此四陂,水利之大者。

合水陂 ,在縣北四十里,灌田二十餘頃。法衝陂 ,在義昌鄉。

黃鑿洞 ,在縣南二十里,計灌田百頃。

冨埜洞 ,在縣東十里,灌田百畝。羅龍洞 ,在縣西百里,灌田百頃。

容縣

水源陂 :在羅面里,灌田二十頃。

蓮塘陂 在城西二里,灌田三十頃。

石村陂 在羅面里,產魚,灌田百頃。

李家陂 在縣北半里,源出大容,灌田百餘頃。思登陂 ,在城北五里,源出大容,灌田數百頃。《岑溪縣》

大車陂 在縣西鄉

大塘陂 在縣東十五里。

斷河陂 在縣東二十里。

赤水陂 小溪澗取水灌田甚廣。

仲塘陂   水花陂 以上俱在歸義鄉懷集縣。

官陂 在縣西六十里,接黃薑銅勾南性水堰,灌田數十頃。

獞家陂 在溪南。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翁堯英倡築。萬曆四十四年,大水摧崩,知縣謝君惠修築,灌田百餘頃。

斤水陂 :在城西四十里,灌田數十頃。

大逕陂 ,在縣西三十里。水可灌田。

甘峒陂 :在城南十里。陳、孔二姓築以灌田。原名「新陂。」

美樹池 在新陂東

金鵝陂 :在城西五十里,灌田十餘頃。

懸藜陂 :在城西西水里,接金鵝、斤水二陂,灌田甚廣。

平林陂 :在城西北十里,灌田數十頃。

《百了》水母塘 ,灌田數十頃。

橋寧陂 :在城西,其水灌田。

勤坑陂 在縣西北,灌田甚廣。

滑凌陂 在城東

南巴陂 :在城東十里,灌田數十頃。

居。請幫助識別此字。陂 在縣獨週里。富洞陂、   蓉樹陂、   甘巖

水母池 俱在西水里

「芙蓉陂   」 、「譚豆陂   」 、「黃牛陂 」 ,以上溉田不竭。

新陂 :在甘洞,居民引以灌田。

攬陂 :在城西北四十里。其水灌田。

聖堂陂   ,鵝梁陂   ,花石赤水陂,金陵陂   ,沙田洞陂  ,甘寺陂。

上益陂   、下益陂   、龍塘。

陂頭 以上諸陂塘,其水俱可灌溉,邑中居民田畝多賴焉。

鬱林州

官陂 在州北五里

赤墈陂 在州西四十里。

都毫陂 在州西三十里。

鴉橋陂 在州南三十里。

三山陂 在州西二十里。

綠袁陂 在州北二十里。

河埠陂 在州北五十里。

銀水陂 在州東北十里。

錦陂 在州北二十里

林陂 在州東三十里。以上俱灌溉極廣。《博白縣》。

龍母陂 在東鄉十里。可灌田三十餘頃。雙魚陂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中致鄉吳村。可灌田五十餘頃。

江口陂 ,在縣南一百里可利鄉江村,可灌田二十餘頃。

梁橋陂 ,在縣西四里西鄉官田垌,可灌田十餘頃。

官塘陂 、天塘陂 俱在縣南一里。

陳宥陂 、王家陂 、《六灌》陂 ,以上俱溉田甚廣,民咸利之。

北流縣

坑塘陂 、大陂 俱在小勞一里。

都莫陂 在都隴里

大塘陂 :在城西二廂。

大斗陂 在城西沖龍里。

東門陂 在城北平陵里。

龍陂 在城西吉京里

橫岡陂 在扶來里。以上溉田甚廣。

陸川縣

老鴉陂 在縣東三里

暗螺陂 :在城南三十里。

沙料陂 在縣東北三十里。以上三陂灌田,水四時不涸。

興業縣

南山陂 ,在縣北二里,溉田七十餘頃,久蕪沒為砂磧。

大陂 在縣北二里,灌田二十頃,今荒蕪。石羊陂 在縣西北二里,溉田七頃,今淤。竹山陂 在縣東南五里,溉田十頃,水沖淤無垠圳。

木林陂 在縣東五里,可灌田十頃,今荒。都林陂 、龍江陂 俱在德興鄉,溉田甚多。東馬陂 ,在縣西北十里,久圮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