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7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卷 |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卷目錄
臨安府部彙考一
臨安府建置沿革考
臨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臨安府星野考
臨安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一卷
臨安府部彙考一
[编辑]臨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三代時為句町國。漢置句町縣,屬牂牁郡。蜀漢屬興古郡。晉屬寧州。唐為羈縻牂州地,屬黔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南詔,置通海郡都督府。宋初,段氏改為通海節度,尋改秀山郡,後復為通海郡,阿僰部蠻居之。元憲宗時內附,置阿僰部萬戶、阿甯萬戶。至元初,改阿僰部置南路總管府,尋改臨安路,屬臨元廣等處宣慰司。明改路為府衛,領州四,縣四,長官司九。正德六年省安南長官司入蒙自縣。天啟二年復設。萬曆十九年置新平縣,又改隸新化州,屬府,領州五,縣五,長官司九。
皇清因之。康熙二年,併納更土巡檢司錢糧歸府徵。
收。五年裁新化州歸新平縣。六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設開化府溪處司。土舍叛誅,歸府。領州四,縣五,長官司五。
建水州。〈附郭。〉
唐烏麼蠻地接壤交阯,為雲南極邊。古稱步頭,亦云巴甸。元和間,蒙氏始城之。每夏秋,溪水漲溢如海,遂謂「建水。」 歷鄭、趙、楊、段,皆仍舊名。宋段氏時,為些、麼蠻苴𠠝所據。元初內附,置建水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中,改建水州,屬臨安路。明建水州。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裁「臨安衛」,康熙二十六年,又裁。
新安所分境屯賦《併州》。
石屏州
漢曰林麓,蠻語曰「舊忻」 ,唐烏麼蠻居其地。宋阿僰蠻奪據之,闢地得石坪,聚為居邑,因名石坪邑,後訛為「屏。」 元改邑為州,屬臨安路。明石屏州。
皇清因之。
阿迷州
漢蠻名「阿甯」 ,訛為「阿迷。」 元初,立阿甯萬戶府。至元間,隸南路總管府。大德間,隸臨安、廣西、元江宣慰司。明改阿迷州。
皇清因之。
寧州
漢益州地。晉寧州地。唐初,析置西寧州。貞觀中,改黎州。天寶末,沒於步雄部,蠻號浪曠,後屬爨蠻,割與寧蠻豆圭改寧部。元初內附,置寧部萬戶。後改寧海府。至元中,改寧州,隸臨安路,領通海、嶍峨、西沙三縣。後省西沙入州。明因州名,改隸通海、嶍峨,屬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後四衛分境屯。
賦併州
通海縣
漢,尼郎邑,屬牂牁郡。唐蒙氏為通海郡。宋段氏改秀山郡,復立通海郡。元初,置通海千戶,隸善闡萬戶府。至元中,改為縣,隸寧海府。府廢,改屬臨安路,為附郭縣,後隸寧州。明徙府治改為通海縣。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通海《禦屯賦》」併縣。
河西縣
唐初為西宗州之河西縣。天寶後沒於蠻,為步雄部,後阿僰蠻奪而居之,名其地曰「休臘。」 元初內附,即阿僰部立萬戶,休臘隸之。至元間,改為河西州,屬臨安路,後改為縣。明河西縣。
皇清因之。
嶍峨縣
漢益州郡地。晉屬南寧州。唐為嶍猊蠻所居,名嶍峨部。後阿僰蠻逐嶍猊據其地。元初內附,立五千戶所。至元中,改為州,領邛州、平甸二縣。尋降為縣,併二縣為鄉,屬臨安路,尋隸寧州。明嶍峨縣。
皇清因之。
蒙自縣
唐南詔置通海都督府,其地屬焉,以趙氏守之,有山,名《目》則訛為「蒙自。」 宋段氏時,為阿僰蠻所有。元初,置蒙自千戶所,隸阿僰萬戶。後改為蒙自縣。明蒙自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新安所分境屯賦併「縣。」新平縣
漢嶍猊蠻所居,唐阿僰蠻所居。元初內附,立千戶所。至元中,設平甸縣,屬嶍峨州。明改為平甸鄉,隸嶍峨縣。後為丁苴百改彝賊所據。萬曆十九年,討平之,改為縣。其所屬地,係元江、石屏、河西、新化四處分割湊編糧額。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新化州入縣,另編十二鄉。
納樓茶甸長官司
唐,蒙氏為茶甸。元初置千戶,隸阿密萬戶。至元中,改隸善闡宣慰司。後分為二千戶,隸雲南行省。尋改隸臨安宣慰司,又改「納樓茶甸。」 明置長官司,隸本府。
皇清因之。
虧容甸長官司
漢,舊鐵容甸部。元至元中,歸附,撥隸元江路。明改置長官司,隸本府。
皇清因之。
思陀甸長官司
漢舊為官桂思陀部。初管落恐、溪處二部,後分為三。元置和泥路,隸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明改置長官司,隸本府。
皇清因之。
左能寨長官司
唐舊為思陀甸寨,後改「左能寨。」 明置長官司,隸本府。
皇清因之。
落恐甸長官司
唐舊為伴溪落恐部,屬思陀甸。後改為酋長。元置軍民萬戶,隸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明改設長官司,隸本府。
皇清因之。
臨安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臨安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開化府界三百二十里。
西至元江府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交岡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澂江府界二百八十里。
由府至省,四百三十里。
東西廣五百七十里。南北袤五百三十里。建《水州》。〈附郭。〉
東至阿迷州界三十里
西至石屏州界四十里
南至蒙自縣界,三十里。
北至通海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至樣田阿迷州界,三十里。
西至黑沖關,石屏州界四十里。
南至娑羅莊蒙自縣界,五十里。
北抵曲江,至中鋪通海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馬鞍箐納樓界,六十里。
西南:至猛丁猛刺猛梭交岡界五百里。
由州至省五百里。《至》。
京師一萬三百里
石屏州
東至開化府界二百里
西至元江府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納樓司界二百里
北至通海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彌勒,交建水州界,七十里。
東北至樓寄白交,建水州界,八十里。
西南至雲臺里小河底,交元江府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昌明里彝茄格交新平縣界一百四十里。
自州至府九十里,至省城五百五十里,至
京師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五里。
阿迷州
東至開化府界二百里
西至建水州界九十里
南至蒙自縣界,五十里。
北至彌勒州界二十里
東至歪頭山開化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沙扎哨建水州界,九十里。
南至雷公哨,蒙自縣界五十里。
北至盤江彌勒州界三十里。
寧州
東至彌勒州界九十里
西至通海縣界三十里
南至建水州界九十五里。
北至江川縣界五十里
東至李得保哨,接彌勒州界,九十里。
西:至黑菁哨,接通海縣界,三十里。
南至大曲江,接建水州界,九十里。
北至螺螄鋪,接江州界五十里。
通海縣
東至寧州界十里
西至河西縣界二十里
南至建水州界二十里
北至寧州界五十里
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
北至江川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曲江六十里
東北至寧州四十里
西南至嶍峨九十里
西北至新興九十里
自縣至府一百五十里,至省城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一萬九百八十五里。其地界約略計之如此。
《臨安九屬》,疆域人民,犬牙相錯。或賦在別州縣,而民轄本縣,或土屬本縣,差隸別州縣者,以漢彝相雜,軍民互處耳。
河西縣
東至寧州界三十里
西至嶍峨縣界,四十里。
南至通海縣界十五里
北至新興州界三十里。按縣志地半山、半湖兩縣雜治,田賦甚少,民生促迫。《通志》所載疆域,徒存其名耳。
嶍峨縣
東至河西縣界一里
西至新平縣一百里
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
北至易門縣界,一百里。
東至寧來哨新興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舊沙、石屏州界五十里。
西至羅呂鄉新平縣界,七十里。
北至馬頭山,昆陽州界二百里。
東南至大白邑河西界二里。
西北至易門縣界二百五十里。
自縣至府三百二十里。至省三百三十里。至
京師一萬五十里
蒙自縣
東至開化府界三十里
西至建水州界八十里
南至舊新安所界,二十里。
北至阿迷州界四十里
東至簸博寨,接開化府摸臘寨界,三十里。南至新城子,接開化府「蠻耗寨」 ,八十里。
西至「倘甸鴉口哨」 ,接建水州新站界,八十里。北至「雷公哨」 ,接阿迷州界,四十里。
東南至租科密,接開化府清水河界,九十里。西南至撒結子寨,接建水州龍剎富家寨小河為界,八十里。
西北:至雞街子沙甸阿迷州界,五十里。
東北至簸博寨,接開化府恥補苴寨,界三十里。自邑至府一百五十里,至省城五百五十里,新平縣
東至嶍峨縣界,九十里。
西至者樂甸,界三百七十里。
南至元江府界二百里
北至南安州界三百里
東至怕念《嶍峨》縣界,七十里。
南至他充元江界,一百里。
西至者,「東景東府界五百里。」
北至丁癸鄉嶍峨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歸處,石屏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界牌營,南安州界四百里。
自縣至府四百八十里,至省城五百里,至
京師一萬二百里
納樓茶甸長官司
東至納更土巡檢司界,七十里。
西至元江府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建水州界九十五里。
北至鎮沅府界一百五十里。
虧容甸長官司
東至阿迷州界二十里
西至元江府界二十五里。
南至溪處司界一十里
北至石屏州界一十里
思陀甸長官司
東至元江府界七十里
西至落恐司界三十里
南至左能司界十五里
北至元江府界四十里
左能寨長官司
東至落恐司界三十里
西至思陀司界十五里
南至溪處司界十五里
北至思陀司界二十里
落恐甸長官司
東至溪處司界,五十里。
西至左能司界十五里
南至流河汪界,五十里。
北至思陀司界十五里
形勢附
[编辑]本府
舊《志》:高山大澤宅其中,長江巨河環其外,延袤千里,迴環四塞。九屬星羅,雄遠甸矣。五司碁布,鎖重關矣。
東距石巖洞穴,受三河之水。西阻華蓋連岡亙百里之雄。《煥文》南矗高霄,曲江北環深塹。控制交阯,翊蔽昆明。
建水州。〈附郭。〉
按《州志》:「南鄰交阯,為雲南極邊,廣西都會之地。」 石屏州。
菜山蒼翠,異海汪洋,名勝甲於屬郡。按《州志》「異龍湖臨其東,迤洛河帶其西,雲臺、玉几山襟其南,乾陽梅子岡枕於北。山川豐厚,風氣凝聚,滇省稱最。」
阿迷州
按《州志》:東距烏充,南峙冰泉,西連日沖,北倚蓬和,南來兩河奔注,瀠繞東下。
寧州
扄以樓山,環以《瓜水》,郡北簡僻之區。《通海縣》。
「秀山出群岫之表,寧海」 匯眾水之源。三郡大道,邑壤頗衝。
河西縣
南矚九龍池,北枕曲陀鎮。平原廣野,遠控七寨、舊沙諸蠻。按《縣志》,杞湖在前,螺髻擁後,据溪山之勝,極曠朗之觀。溶水碌山,奇石煙樹,千彙萬狀。
嶍峨縣
嶍山峨山並峙,襟水曲水駢流,臨元要害,防在
斯邑按《縣志》,「錦屏橫列於金方,翠秀高聳於坎位,雙江繞郭瀠洄,三台連雲矗立,踞新興、昆陽之上游,為通海、河西之唇齒。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也。」
蒙自縣
目山屏蔽,梨水盤旋,接壤交岡,逼處諸蠻之腹。按《縣志》,「邊徼一邑,密邇交南,開化鎮捍衛於前,阿迷州拱翼於後,為臨郡股肱之地。」
新平縣
崇山深谷,為野賊出沒之區,故屯守並在新嶍。按《縣志》:「群山夾江,勢扼蒲刺。」
臨安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府總
滇屬井鬼;或言觜參,或言在滇西北多屬井鬼,在滇東南多屬觜參,各辯不一。考《緯書》,北極高出地上三十六度,準地下三萬六千里。《通志》云:雲南北極出地二十二度。四時之日,皆出卯入酉,其間微分初刻、正刻耳。與京師出寅入戌、出辰入申之不同者,以京師北極出地四十度強故也。唐僧一行曰:「懸象在天,其」 本在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其占測以河山為界,而不主於州國。古之分野者,莫精於此。按《石屏州志》,楊士雲曰,迤東屬井鬼,迤西屬觜參。但滇之方輿幾何,而躔度如此遼闊耶?按《嶍峨縣志》,省會躔在東井臨郡,屬於東南,為井鬼之初度。屬邑所宗,以郡為準。
按《通海縣志》:「往歲熒惑入井鬼而普酋亂。熒惑守鬼,輿薄積屍氣而吳逆亡。」 因次舍所見之災祥,占其屬地,則滇屬井鬼無疑。通海居迤東之中,既在梁州域內,自應同其星躔矣。
按:《新平縣志》:「天文井,鬼躔在極南。」
《皇清曆》度,井宿三十一度,鬼宿五度,應入井初度,鬼。
末度天狼「天狐」 ,二宿之間。
臨安府山川考一 通志
[编辑]本府。〈建水州附郭。〉
晴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一曰「北嶺。」 山勢嵯峨,晴嵐映帶,郡之主山也。
煥文山 在城南三十里。學宮向之,三峰秀拔,其影倒入泮池。《一統志》:為判文山。明嘉靖間,學使趙維垣易今名。按《明通志》:本名判文山。昔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
連雲山 在城南二十里。按《州志》,四時常有雲。石巖山 在城東五十里,有巖洞三,又稱閻洞,遷客閻閎所闢也。一曰水雲門,前虛敞,可容數百人,瀘江、中河之水赴以為壑。冬月水落,架橋列炬而入,旋轉迴合,幾二十里。一曰南明,上有兩竅,陽光射入,見石床丹竈。一曰萬象山,更峻絕,躋石磴數十級,隱隱聞風雷聲,石乳嵌結若甗錡,亦曰「句町三洞。」
三台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絕巘凌空,羊腸一線,有梁王城。昔彝寇恃險為患,今已削平。捧印山 在城東二十里。按《州志》:「有石如印,在山之嶺,俗云僊人捧印。」
矣和坡山 ,在城東南沙寨村,高可千餘丈,林壑之美,宛如畫圖。
雲龍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林木蓊蘙,岡嶺延紆,古剎精藍,清幽絕俗。按《明通志》:「寺多名人題詠。扁二:一在靜室,臨崇禎御書;一在大寺,知州劉僖書,皆書法精妙。」
火焰山 :在城西北十里。土有硫磺氣。俗傳攣疾者臥其上輒愈。
黑沖山 :在城西四十里。雲暗樹深,上多瘴癘,人不敢往。
樂榮山 :在城西南三里。其土香美,作餅炙之可食。
青元山 :在城東四十里。
巖洞山
回龍山 在城東北,蜿蜒數十里,矯若游龍。「紹和山 」 在城西十里,觀宇參差,清幽絕俗。平
疇十里可資登眺,山麓即「古甸龍潭。」
翠屏山 在城東北五里,獨秀無競。
石門山 在城北百里曲江菁口。鑿石為門,以通車馬。下臨曲江,險隘可守。
寶山 :在城西南二里,夜望有光。
象山 在城南五里,其形如象。
馬鞍山 :在城西南十里,其形如鞍。
豐山 與火焰山相連,土地肥沃,居民富饒。白浪山 ,在州東十五里,異龍湖,南人以漁為業。日暮維舟樹底,烹鮮沽醪,棹歌相和,一派《漁家樂》也。
燕子洞 在城東四十里。按以上俱《建水州志》云云。
北嶺 按《明一統志》:「在城北三十五里,高五百餘丈,山勢嵯峨,樹木蔥鬱,與判文山對峙。」 巖洞 在城東二十里,山形綿亙,眾水歸宿,伏流會盤江達南海。初至曰洞口,上空下闊,可容數百人,但水流低狹,無徑可通。山行里許,名曰中洞,深遠渾涵,結橋而度,列炬而入,石筍倒垂,如龍蛇虎豹之狀,莫可辨詰。
「南明洞 」 ,在巖洞後,洞門卑淺,其中若無物者。躡蹬而下,漸覺寬舒。上露二竅,陽光直射,石林叢錯,藥床羅列,有竇谽谺,僅容一人燃燈以進,中復宏敝。緣崖而上,一竅天生,廣可三丈,煙霞翔集,雲影徘徊,奇樹璀璨,異草芳出。
萬象洞 ,與南明洞相連。洞形峻闊,嵐靄層結,如雲霞飛布其上,隨磴俯下,度石梁,借火光而入,千態萬狀,愈探愈奇。
曲江 在城東北九十里,源出新興,由嶍峨經河西入盤江。夏秋多雨,行者病涉。按《州志》,後於江尾建橋,路迂十里。
盤江 在城東北二百里。自新興經嶍峨、阿迷,合眾流入廣西府界。
三河 ,一自石屏異龍湖洩下為大河,名「瀘江」 ;一發源松子園塌沖,為中河;一自拖泥壩來為小河,過城西南,傍東南隅合入閻洞,沿流通盤江。
北溝河 ,源出小關山,過石橋會於瀘水,俗呼「窯溝。」
西湖 :在城西南五里。寬廣十數里,水四時不竭。月晦之夕,湖心清光,儼然如月。
《草海 》:在城南,寬二十里,與西湖相連。
白水河 在城南,與「草海」 相連。
瀘江 在城南。發源異龍湖,東至三河口入巖洞,匯郡城六河之水,總出阿迷州,入盤江。中河 在城西南,源出塔衝鷓鴣村。瀕河之田享其利,亦受其害。
小河 在城南,源出黑龍潭,由象沖河入白水河,與瀘江匯流入於巖洞。按:瀘江中河小河即
《通志》所載三河也分列較詳並存以備參考
[编辑]溫泉 一在城東北三十里,香林寺山下。一在龍剎,去城七十里,清瑩如玉,地皆幽僻,人跡罕至。一在曲江,發自山麓,有硫磺氣如沸湯,不可近。別流清冷,引而合池,澄澈見底,最可濯浴。一在阿六寨,浴可去疾。一在石子坡,水香可浴。黑龍潭 在城南四十里,為小河之源,利賴甚溥,每禱輒應。魚味甚佳。
北沙河 在城北。自晴山過石橋會瀘水,俗呼「窯溝。」
《賽公橋》河 由冷水溝南莊出賽公橋中所營,至馬軍營歸巖洞。
白龍潭 :在城北十五里,灌溉田畝。按《明通志》:「官建祠祀之,隨禱即應。」
有本泉 在城東南。按《明通志》,「其水清澈,四時不竭,一帶居民引汲灌溉,田地皆甚賴焉。」 溥博泉 按「明《通志》」 ,「水甚清潔,人呼大井。」 淵泉 ,俱在城南,俗呼大板井。小板井按「明《通志》」 ,「近大井,水味清美,烹茶甚佳,俗呼小井。」 楊公泉 在城東北四十里,知州楊緒爵開鑿,濟田千餘畝。
觀音塘 在城東五里,一鑑圓明,秋冬不涸。老鸛塘 在城東七里。
蓮花池 在城西,廣二里,清澈如鑒,每夏蓮開如錦。
有本泉 在城外東南
混沌泉 在城東
聖母泉 ,在城北,左有聖母祠。祈嗣禱之,得小白石者生男。一名「半天井。」
流泉 在城北
香林泉 :在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山巔,其味清美。
《白鶴泉 》在白鶴鋪,為郡中第一泉。
涼水井 在城西北八里。
龍井 在城南𤞑𤞑村。「玉潔井 」 在城東,味甘冽,色如玉潔,民資以造紙。
月芽井 在城南
石屏州
乾陽山 在州北五里。高百餘丈,田綿亙三十里,佳樹陰森,中有石洞。按《明一統志》:「高可五百餘丈,上有石洞,下有乾陽龍祠,歲旱禱之即雨。」 孤山 ,在州二十五里火田鋪下湖邊。
回頭山 在州東乾陽山東去二十里,如湧翠浪。至菜玉山,奇峰突出,有石碧潤。
五龍山 在州東十里,《湖南》。
捷報山 在州南十五里,朝拱尊經閣。
火龍山 在州南三里
雲臺山 ,在州南八十里。
《祖八》黑山 :在城南。
筆架山 在州西三十里「秀山」 左。
寶山 形如圓珠,又名「朝君山。」
《秀山 寶秀》,有「碧蓮臺。」
自阿明山 在城西
謝家山 在城北老衛寨。郡人謝禎買山新闢。數里外引流水,種竹木,景致頗佳。
塔卦山 在州北四十里。
阿古山 :在州北八十里。
坡羅山 山頂分水,東屬嶍峨,西屬本州,通黑山 ,連新平界。
馬鞍山 在城北
馬坂壟 湖中。舊建浮石庵,今廢,舊名「孟繼壟。」 《白浪島 》在州東二十里湖南,上建水月寺。《黃沙廠 》在州南。
杉木箐 ,在州北六十里。
箐丘 在州南九十里雲里臺,涼爽快人。有鳥名「松雀」 ,喜食松子,子隨飛失墜,即生松子,不假人力,松陰蔽山可愛。
乾陽洞 在州北五里許。其山高五百餘丈,盤旋而上,巖際飛泉若噴。巔有古洞,洞口虛朗可坐,梵宇絡繹池開,七星、太極、龍湖襟帶於前。四望奇峰森列,為州大觀。
紅崖洞 在虎頭山後,至十老寨萬山深處,林木榮茂,蔦蘿盤掛,洞中懸巖石筍,靈幻莫測。觀音洞 ,在州西北三十里。元時建剎時,有五郎溝、黃沙場出礦筍,見大士騎白象行其上。「玉屏山 」 在州南二十里。
鍾秀山 在州南四十里,產紫石,可為研。按《明一統志》:「在州南一十五里,其西北有寶山,如圓珠。」
海門山 在州東四十里,橫堵異龍湖口。按《州志》,「名東海山。」
菜玉山 在州東十五里,下有石碧澗。按《明統志》中有玉,謂之「菜玉。」
蓮花山 在州西三里
帽盒山 在州南二里。明萬曆間,知州蕭廷對改「南門」 ,向取為「賓山。」
異龍湖 在州東。有九曲三島,小島曰孟繼龍,中島曰小末束,前島曰大瑞城。周百五十里,流入瀘江。按《明通志》:中有三島,小島名孟繼龍,有蛇蟲,不可居,昔蠻酋以有罪者流此大島名和龍湖,蠻酋立城其上,漢名水城。四面皆巨浸,俗呼為海。
矣落河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元江,西入虧容甸。
僰東河 在南城外
哈糯河 、西邏河 俱在西城外。
三百八、「渡河 入元江」 ;
磨古河 在州西北六十里。
歸租河 在州西北極邊。
百花壟河 在州北三十里。
曠野河 在州北四十里。
大小龍港 、新海子港 :俱在東城外。
鑑湖 在州西三里許。有草塘,周圍約十餘里,有嶼如龜形,其勢向西首轉向北,有峰屹然者七,俗名「金龜朝斗。」 上建九天觀,下有堤閘聚水,澄澈如鑑。四面村落環繞,桃李盈堤,大為遊人稱賞。
五畝龍潭 在州西十五里。
白龍潭 在州南二十里。
僰東塘 在州南三里
生水塘 在州南城外
野豬塘 在西城外
九天觀塘 在州西三里。有閘聚水。
袁家塘 在州西四里
蕭家塘 在尚家寨
嘉家泉 在州西城外一里。週圍皆石,有池如偃月,水漚騰起如沸,遊人不到,珠寂噴小,及賓客喧笑,如萬斛明珠飛噴水面。
溥博泉 、左所泉 俱在東城外。
《作家泉 》從北山洞口流出,不知其源。
滾泉 在西城外
「黑龍泉 」 ,在北城外。
大、小龍井 俱在海東路旁。
白彝龍井 在城西三里。
月池 在州北四里許乾陽山下有龍潭,寬丈餘。無論陰晴,潭中有一月影。按《明通志》:「在州西數百步許。泉如偃月,四時不竭。」
五塘溝 在州南二十五里。水從石中流出,熱若沸湯,初春人多往浴。
阿迷州
東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州之鎮山也。舊名烏充。每晨有曰雲環腰,恍如玉帶。按《明一統志》:烏充山又名東山,嘗有烏飛集其上。其西有祿豐山,又其西有蓬和山,三山相連,環抱州治。祿豐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樂蒙村,與東山相接,形類石城。
歪頭山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五里。高六千餘丈,偏峰突兀,連亙開化。
南洞山 在州南十五里。翠岫巃嵷,蔦蘿森鬱。冰泉山 在州南五里。翠屏峭壁,影動清波,上有梵宮,多奇花古樹。
火山 ,在州北三十里。火伏土中,有火處土即裂,以竹投之輒灼。
西山 在州西三里。一名「充山」 ,高二千餘丈。雷公山 ,舊名「買吾」 ,在州東南。明巡撫鄒應龍東征雷,忽擊賊於此,改今名。
伏仙山 按《州志》:「在東山下,形如伏仙。」
水城山 在州東。按《州志》:「東一百里,平曠迥突,壘石巉巖,高三十餘丈,圍方里許,下周渚澤如城,故名。」
蓬和山 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環抱州治。按《明通志》,傍甸村又名豐樂山,與烏充、祿豐雖異處,然皆形連勢接,陡峻險阻。
覺朗山 :在州北十五里。
佐納山 :在州治南二十里。亭亭特拔,雄峙離方。
獅雲山 在州北三十里。形如踞獅,上有寺,林木環拱,泉石幽雅,青翠逼人,高二十餘丈。象山 在州西四十里,有餘形如伏象,故名。俗呼「掛榜山。」
楊廣山 ,在城西十餘里。相傳楊廣屯兵其上,故名。
橡山 在城北一里。舊《志》云:有老橡樹。鄉官王廷表先塋案:山今無樹,詢廷表五世孫逢誥云。魚山 在城北三十里,其形如魚。
萬象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與臨安閻洞互相首尾,土人多呼閻洞。入處高敞數仞,怪石萬狀,從高墜下,形容不能悉。人鐫其上為萬象洞,逐層下入,燈炬而前,觸處皆石。有通徑,有仄徑。入二三里,皆石壁崚嶒,土人亦不得其門而入。距半里又一洞,臨安之瀘江等水所從出,為渾水河,二洞亦號奇觀。舊《志》載「南明洞」 即此。是長坡 ,在城北五十里,林木叢雜,其下為安邊哨。
橄欖坡 :在城北二十里。
舊石洞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中多異獸,古木障天,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清泉可以鑑髮。與開化接壤。
觀音洞 ,在州西北七十里。山曲如肱,洞據其腹,遙望若普陀。內有石如觀音像,故名。向有隙深入,今壅塞。
傳聲洞 ,在州治南二十里集甸境。洞口石如捲席狀,一隙一孔,僅容人以氣,噓之如吹牛角,聲可聞半里。人少到,輒有蛛網封之。
南洞 在州東南十五里。中有水泉,資民灌溉。按《明通志》:「南洞舊名通靈洞,以火燭洞中,有聲如雷。萬曆二年,巡撫鄒應龍改今名。」 按《州志》:「南洞接州治,境內諸水,俱從洞中出。故治水者先治洞,洞在治南十五里,一名通靈,一名丹壺。清水河源分出三洞,實共一水,洞內河水可以通舟。曾有人用舟載炬而入,紆迴循」 洞三里許,聞有懸流瀑布聲,乃不敢入。相傳「東去老寨百餘里,外有落水洞,又牛阿白亦有落水洞」 ,即其源。
為勝境
盤江 在州北二十里。源發新興,經曲江,眾流所會,為阿迷、彌勒分界處。按《明通志》:「瀰漫浩蕩,亦為十八寨,彝人出沒隔限要路。」
摩沙勒江 ,源自大理白崖,經州東南八十里,入元江。秋潦有瘴。
樂榮河 ,源出異龍湖,至建水為瀘江,入於閻洞,出州西,東會盤江,下廣西府。
清水河 在治南。自南洞流出,環抱州城,會於盤江,為州之向水。
渾水河 在治西南。自閻洞流出,繞漾田山前,仍入山腹,紆曲至冰泉山下,合清水河,是為東河,亦名樂義河。
水頭洞 在州南四十里。水從洞出,灌溉大莊田畝。遇水漲即出,水小不得溢。土人曾鑿洞門石以疏水,方鑿,復長如故。
靈泉 在日衝山麓。源自通海,澄泓為沼。舊有亭其前,夏日坐可忘暑。
溫泉 「嬾盤寨前,離城三十里,渾水河流之,旁有石洞,泉從中出,溫然可浴,清潔可鑑,入河乃濁。」
清水塘 :在治西三十里,據群山之腹,漣漪為沼。方圍半里,水深清澈,旱亦不涸。
渾水塘 :在治西北五十里。
冰泉 在州西南四里。水淨且冰。
火井 在州東北三十里。其水溢出於田,常有煙氣,投以竹木則火燃,夜則有光。
寧州
華蓋山 ,「在州北一里許。為州主山。」
恩永山 :在治西南五里。
展誥山 :在治西南十五里。
三台山 :在治西十里。
簪纓山 :在治南十五里。
愨頭山 :在治北六十里。
覆盂山 :在治東二十里。
翠屏山 :在治南三十里。
天馬山 :在治東四十里。
獅子山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尖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
雙獅山 :在治南二十里。
呂公山 :在治西四十里。
玉泉山 :在治東六十里。
馬耳山 :在治南九十里。
象山 :在治東四十里。
觀音山 :在治西南九十里。
樓殿山 :在治東七里。
礐山 :在治南二十里。
陽暮山 即龍洞山。山腹有三洞,上洞崆峒,廣高如大廈,深入莫測。內巧石盤紆,如龍、如柱、如鐘磬,鏗然有聲。中洞亦廣闊,石如佛像。下洞有溪泉湧出,內多魚蝦,然水去來無時,人以為有靈物。山因夕陽倒影,金紫萬狀,故名。
木角甸山 在州備樂鄉一百三十里。舊出盧甘石,今閉年久。
西沙龍山 :在州老寨後大箐內,是土語呼「城」 為「龍」 ,土酋西沙所築,故名。
登樓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高千丈,袤八十餘里。山頂有池,方百步,多集翠鳥,葉落水中,鳥即㘅去。按《明一統志》:「登之則遠近之景,舉在目前。」 昔蒙氏封為東嵎之神,有祠在焉。
萬松山 在州東九里,麓盤頂削,松林蒼翠。文筆山 在州南十里。多產蘭蕙。
碧玉峰山 在州北五十里,高八百餘丈,綿亙三十餘里,上有古廟,曰「碧玉神」 ,巖畔一石如鐘,又名石鐘巖。
彩鳳文峰 :在治南七里。
五老峰 :在治北六十里。
分水嶺 :在治北四十里。
雷音硐 在治南十五里。
靈巖硐 :在治北八十里。
婆兮江 在州東六十里。源自撫僊湖,入於盤江。
高河 在州東備樂鄉圓山頂上。周二百餘步,不涸不溢。昔人盜水灌田,風雷迅作。
瓜水 在州南浣江之北。經恩永山,過丁矣衝,會茶部「衝」 ,形如「瓜」 字,流入廣西府。
浣江 在治西二里。按「明《通志》」 ,「水從青龍潭流下,江岸綠樹春陰,士夫行客嘗於此餞別。」 恩永河 在治西南五里。按《明通志》,「舊名海眼泉,雖遇亢旱不竭。」
茶部沖河
龍潭河 :在治北七十里。
龍井河 :在治東九十里。
白龍潭 :在治北五里。
七犀潭 :在治南九十里。
黑白龍潭 :在治北七十里。
雙龍潭 :在治西十五里。
必旦龍潭 :在治南九十里。
矣度畝龍潭 :在治南八十里。
渴池 按《明通志》:「在州海口海眼之中麓水甚清澈,熱如滾湯,每歲秋冬,鄉人多赴浴之。」 巔崖溪 ,在州東北十里茶部衝村,兩崖相對,一水飛瀉。
通井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水甚潔而旱不涸。」
通海縣
諸葛山 在縣南三里。俗傳武侯曾駐兵於此。秀山 在縣南,一名螺峰。巖巒蒼翠,黃龍山居左,白馬山居右。登臨俯瞰,城郭湖光,煙霞奇幻。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六十里,又名青山。列翠如屏,下瞰長河。山半有判府泉,味甘而清,飲之令人肥白。其麓有秀山,泉亦清美。
筆架山 在縣東十里
僊人坡 ,在縣東南二十里。每晨有沙印人跡數百,去之,明日復見。
富春山 去縣東十里。為董莊愍故里。
掛榜山 :在湖之外,遙對學宮。
窯山 在秀山右腋
白馬山 ,二山皆有谿水,入於湖。
東華山 ,山下泉澗入於河。
《鼉山 》,或石如拳,土如阜,結為金魚螃蟹鎖水口者,纍纍而若若。
「白馬巖 」 ,皆「秀山」 分支之形勢也。
通海湖 在縣北三里。一名杞麓湖。源自河西縣,周八十里。相傳昔水澇不通,有僧於縣東北石筍叢立處,以杖穿穴洩其水,因名「通海。」 白龍潭 在秀山過峽處,潭水甚小,其源甚深。白龍之尊,雄長東迤。
地藏寺潭 :在縣治東山。
小龍潭 在姚家灣
中龍潭 在金家灣
大龍潭 在小新莊。諸水匯沈家橋溝達於湖。烏龍潭 在東華山。
溫水塘 在秀山之西
「香墨泉 」 :在學宮後。
《白馬泉 》在秀山之東,水由大橋溝入湖,此橋易淤,宜濬築之,以通水道。
清水泉 在江家沖。其水或由「新村溝」 達於湖,或由楊廣溝達於湖。
洗頭池 諸水會秀山溝達於湖。
「大龍井 」 在秀山麓。
僊人井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僊人坡下。
河西縣
螺髻山 在縣十五里許。上壘石塔,塔前有池,中多蓴菜。其北長松挺秀者,為普應山。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五里,山頂如佛之螺髻然。
琉璃山 在縣北。按明《通志》,元時土酋建,居其上,城寨三層猶存。山勢崔巍,一縣偉觀也。按《縣志》,一名三台山。土皆五色,每初日注射,晶晶若琉璃,光瑩璀璨。
碌溪山 在縣東北,四圍皆水。按《明一統志》:「望之宛如錦屏。」
杞麓山 在治東五里,一名「魚山」 ,一名「碌溪山。」 自譚家營而下,碌溪湖在其西,溶湖界其腹,南入杞麓湖中。居民環處,其下雜植桃李,水色掩映,石勢嶔崎。
青山 在治北三里,群巒端麗,如拱如伏。白塔山 在治西北五里。元人塚墓多在其上。夾雄山 在治東北二十里。巍然特峙,為新興、寧州、河西通海諸山之祖。大溪水出其下。碧山 在夾雄山之南。群山環拱,一峰獨出,蔥蔚之色,輝映東渠。
茶山 在治南八里九龍池上。
蛾眉山 :在治東北六里,一名「龜山」 ,形若蛾眉。民立祠祀山神。
慈蔭山 :在治北七里,其狀若屏。慈蔭寺在其下。
曲陀山 :在治北三十里。林木茂美,氣象弘敞。元人立關其上。
翠雲山 :在治南十五里。
天壽山 :在治西五十里碌碑鄉碌碌河上山。
峻水深,土人於此祀段平章。
古城山 :在治西五十里碌碑鄉。群山四合,此獨居中。蒼藤石壁,大有林壑之趣。
仙人洞 ,在治西五十里碌碌河邊。洞甚敞,清泉乳滴,結為石筍,作玉柱、鐘鼓、鳥獸之形,不可名狀。
普應山 在縣西,建有「圓通」 古寺,以「普應晨鐘」 為景。
佛光山 在縣西十里。其形中高,左右稍下,圓若佛光。
翠微山 在縣東。其山清秀,狀如翠屏。
仙人洞 ,有三,一在縣西四十里溫泉下有石門二扇,外石形如獅象,內深廣十餘里,遊觀者執火聚眾,乃能入之。一在蒙自縣東七十里,寬二丈餘,四面石壁懸柱如鐘狀。一在納樓長官司東北五十里,流泉湧出,樵人往來,嘗聞洞中有聲,如呼雞犬者。
東渠河 在縣東,源自水磨村北。舊有河泊所,今裁。
碌碌河 在縣西北。源發新興,入於曲江。煉莊河 在縣北百里,出勝郎山,後經羅呂鄉山麓,灌溉煉莊田地。
杞麓湖 在治東三里,西流貫注通海。中有數島,民居其上,望若浮槎。每旭日東昇,煙光水氣與朝霞相映。
碌溪湖 在治東北三里。上承長河諸水,夏秋漲溢為其尾閭,產魚甚美。
溶湖 在治東北六里碌溪山隈,居人治圃其中,植柳為界,水色澄清,參差映帶,不減西湖。普應溪 在治北關外,發源螺髻山下,北行東折,及於縣治。每漲發,水無定位,山岸當之輒潰,不及城者數尺。
長河 在治北三十里。發源曲陀關下,經東渠諸村,出碌溪、三渡入杞麓湖。泥沙積久,水出地上,每泛濫,輒為民害。
窯沖河 在治東北十里。發源譚家營山後,東流折而南,自白石甸入於湖。渾濁多泥,公楊兩嘴、白石甸島皆其所淤。
葉家河 :在治南三里。發源螺髻山下,東流出陶家嘴,與碌溪山、公楊兩嘴、白石甸、大河嘴諸島迴環交織,羅於縣東湖中。
東山河 :在治西五十里碌碑鄉。發源曲陀關,下至東山合湖水東南流,過古城山下入碌碌河。
舍郎河 :在治西六十里。由舍郎村東流,經木加沙入碌碌河。
九龍池 在治南十里螺髻山下。中有九阜浮於水面,狀若龍首,蹈之輒墜。
龍潭 :在治北二十里水磨村。水源洪大,後有長河流出,故北路常受害。
古城龍潭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古城村。水寒田薄,居民甚貧。
碌碌塘 在治西北勝郎村,延八百步,袤五十步。明築。
祿卑江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五十里,一名沾夷江,源自新興州,流經縣境,東入於曲江。三龍泉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一里。舊傳有人汲水,見內忽化一物如蛇,有三頭,立廟其上。九龍泉 「按《明一統志》」 ,在縣西南十里,延百步,昔有僧見降龍有九頭,遇旱禱雨。
嶍峨縣
桂峰山 ,在縣南二里。多生叢桂。
五鳳山 在縣西六十里。按《明通志》:在縣西南九十里怕念鄉,五山連峙,狀如五鳳。
錦屏山 在縣南
嶍山 在縣東。按《縣志》「東北二里,元時建縣其上。」
峨山 在縣南
旗鼓山 ,在縣東北三里,宛如旗鼓。
帽盒山 在縣西,宛如帽盒。
屏風山 在縣前,列如屏幛。
紅石巖 在縣西二十里。巖上有桂一株,開時芳香數里。
邃巖 在縣西百二十里興衣鄉巡檢司前。其巖深邃廣闊。
東瓜山 在縣南,為縣治案山。
巽峰山 在縣東南五里。上建塔二座,以為文筆。「如是」 庵建於山麓,花木幽雅。
平頂山 ,在縣西南一里。宮宇森森,臺榭峨峨。山徑逶迤而上,一望縣治,咸在目中。
掛榜山 ,在縣西南二里,與文昌宮相對。
三台山 ,在縣北二里。
龜山 在縣北十里
寶巖山 :在城西百里。
鳳凰山 在縣東北。其地平坦,居民塚墓多在其上。
落磨起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巍峨高聳,樹木叢蘙。
翠屏山 在縣西二里。狀如屏幛,蔥翠靈秀。梅山 在縣南二里。建梅庵於上下。
登雲山 在縣東一里。上有「登雲」 古剎,為迎春之所。
龍山 在縣東南二里,與桂峰山相連。麓有龍泉,四時不竭,滋浥甚溥。
萃秀山 在縣北二里。環擁於縣治後,如聚秀然。
摩娑坡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泉源,流入昆陽州界。
仙人硐 ,在縣西三十里。中有石桌、石床,水從中出。前人題詠甚多。
筇川硐 在縣西百里。按《明通志》:外有石門,其水自硐湧出。
鳳山硐 :在筇川硐側。按《明通志》:在五鳳山之麓,其洞深廣,可容數十人。
野馬硐 在縣西二十里。
月音洞 ,在縣西南百里,下有龍泉。
三元洞 ,在縣西十五里,兩山並峙,東西兩門,高十餘丈,中可容一二百人。洞有三層,上層光明透徹;中層稍暗,奇石異狀;下層如小田坷坎,一水穿過。
合流江 在縣東北一里。一曰「大河」 ,自新化流至縣北。一曰小河,自石屏流至縣南,合入曲江。分界。江 在縣北二百里,江外為新平、新化、南安界。
練江 源出石屏界,經流新平界,至縣南匯猊江東流。
猊江 源發江州,經流新興至縣北,本名猊江,有練江匯於東南隅,又曰「合流江」 ,入建水曲江丁癸江 在縣西二百五十里,源自祿豐,經三泊,其水深闊洶湧,刳木為舟,以濟行旅。
臘猛河 在怕念鄉。流入新平之大開門河。瀠洄曲折,灌溉田畝。
亞泥河 ,源出丁癸,至新平縣歸江,離縣一百二十里。
戞洒河 ,源出南安州入丁癸江,由新平縣合流入江,離縣三百二十里。
龍潭 在興衣鄉,其水趵突,歸入沅江。
青龍寨河 離縣六十里。
溫泉 在興衣鄉,去城二里。泉溫煖去垢,人競浴之。巡檢王可用建亭其上。
蒙自縣
白雲山 在城西八十里。層巒聳翠,林木陰翳。上有泉數潭,清冷絕塵,四時多雲霧盤旋,故號「白雲。」
鸚鵡山 有二,一在縣西四十里,一在縣北七十里。
龍華山 ,在縣西北二里。昔有蘭若在其上,地湧靈泉,今無遺址。
象鼻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菊花山 在縣西三十里。其上多霧,多產菊花。梨花山 ,在縣東北百餘里。自元江流經本府納樓,至蒙邑,東南入交阯清水江。
寶華山 ,在《個舊》,距縣六十里,即麟山之背也。山勢崢嶸,怪石參差,中有泉,流出清爽,土人名曰「寶水。」
火焰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峰特聳,高騰直上。明嘉靖間,邑中苦火災,形家以此山為言。後萬曆間,於鹿苑寺建鐘樓以厭之。
目則山 ,在縣西三十里,列二十餘峰,多巉崖怪石。按《明一統志》:「秀麗如畫,百里外舉目則見,故名。」
雲龍山 在縣東,上多洞窟。
翠微山 在縣西四十里。按《縣志》,「奇嶺羅列,燦若五彩,多產翠微花,故名。」
羨裒山 ,在縣東九十里。按《明一統志》:「上多石筍,絕頂平地千頃,中有三池,水草四時不枯竭,最宜牧放。」
東山 在縣東八里。遇旱禱,多應。
耳鑼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縣無水源,每春苦旱,一聞山鳴,則風雨驟至。按《縣志》:巖石崔巍,草木蓊鬱。下有漏罅,為馬街哨潭。三時積潦成淵,魚潛其中。至冬,地氣下降,土人知魚將落,以曲
薄伺魚,忽而聲振,水即漩下。魚溯游而入,少縱之即逝。
奇木嶺 在縣東十里。昔為盜賊往來之路,設土兵哨守。今改為《白沙溝哨》。
麒麟山 在縣東二十里。有銀錫諸礦,每年課有定額,礦有盈縮,民甚病之。按《縣志》:「屹鎮西南,風鬃霧鬣,翠甲層層,蒼鬱如畫。」
誥軸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帶峰巒疊疊,左列天馬,右列玉傘,中矗起一峰,極蒼翠秀麗,故名。「龍洞 」 在縣東十里,地名「小東山」 ,有清泉出洞中,從山巔奔瀉而下。
飛霞洞 在縣西六十里。洞口敞開,周圍怪石峭拔,可坐百人。中一竅,人每持炬進之,可以通遠。山麓有泉,流入倘甸河,士民多避暑於此。梨花江 在縣東南。源自元江,經納樓司至縣入交阯清水江。
南湖 在縣南。廣數千丈,水涸則成平壩。倘甸河 在縣北七十里,發源水馬沖,灌溉田畝。
龍華泉 在縣北二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廢龍華寺內,相傳有靈物潛焉。歲旱取水,禱之輒雨。」 法果泉 ,在縣南十五里。地名。生三岊。明正德間,土酋那代作亂。殄滅後,置新安千戶所防禦之,疏通此水。
矣波草海 :在縣西北三十里外,千頃汪汪,澄澈如練,時有漁舟蕩漾其中。產菜如蓴魚,肥而美。
波黑海 ,在縣北三十里。
乍甸河 在縣西七十里。發源出判山。
長橋海 ,在縣西北二十里。橋長四十餘丈,四面皆水。
西溪 有二,俱在縣南六十里,其地曰「判村。」 鸚鵡塘 有二,俱在鸚鵡山下。其一旁高中下,有泉湧出,其一四面環旋,有水渟聚。
溫泉 一在縣東南五里。春時人往浴之,今無一在倘甸上。鐫名詩以誌其勝。
落龍泉 :在縣東可八里許。不知其源所自。遇雨水漲,流注泮池;秋冬間微流不絕。
白謙泉 在縣東二十里,今廢。
新泉 按《明通志》:「在縣南,源自生三岊諸處,經歷周崧等奉委開濬,厥濟溥焉。」
新平縣
鎮元山 在縣南五十里。
金營山 在縣南丁《苴地》二十里。
南洞 在縣南,凡七十二處。
倚樓山 在縣西七十里。崇巖峻嶺,若樓閣憑虛。
團山 在縣西南六里,形如滿月,一縣偉觀。二龍山 ,在縣南。
五桂山 在縣北里許。頂有五峰。
魯奎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險僻高峻,連石屏、元江諸處,為野寇之藪。今皆效順。
六祖山 在縣西一里。秀麗可觀。
法龍山 ,在縣西北,即今象山也。
鸚𪃿山 在縣西四十里,高五十里,幽深險峻,多猛獸噬人。按《縣志》:「往來必由之路,自巔至麓,險峻無比。」
哀牢山 ,在縣西大江之外,亙八百餘里。高險處,炎天冰雪不化。
磯閣山 在縣西北,向東南,綿亙蜿蜒,在三江口外。按《明一統志》「在州北一百里,五峰聳秀,峰北一泉下注。」
巒崙山 :在舊新化州西北五百里。
紗帽山 在舊新化州西一百里。高聳直立,狀若帽形。
水簾洞 在舊新化州北五里。
迤陑山 在舊新化州治東。山勢來自昆陽,連屬不絕。
迤阻山 在舊新化州治西,與迤陑山對峙。徹崇山 在舊新化州北五十里。林木蓊鬱,巖石峻險,延長一百五十里,下有溫泉,其熱如湯。馬籠山 在舊新化州西一百里,舊名馬籠,蠻酋嘗結寨其上,號「馬籠部。」
曲通山 在納樓茶甸長官司西南八里,山半有三泉,一流入祿豐江,二流入石洞。
波些山 在教化三部長官司西四十里,孤峰峭出冠眾山。
溪處山 在溪處甸長官司治西。峭拔延長,土民世居其上。中有溪澗,因名。
思陀山 在思陀甸,長官司治東。山頂平夷,有「思陀寨」 遺址。
松山 在納樓茶甸長官司西南一里,多產松子。
三江口 ,一源從易門綠汁江來,一源從祿豐星宿河來,一源從南安大江,會於縣西北流入沅江。
襟帶河 在縣南。自二龍山口出,東入平甸河。亞泥河 在縣東三十里,往來必由。
溫泉 :在揚武壩,距城一百里。泉煖除垢,人競浴之。
化龍河 在舊新化西七十里,入戞賽江。七曲河 在舊新化東南五里。
三岔河 在舊新化西北一百里。
磨沙江 在舊新化西一百里。源自祿豐,經戞賽通沅江,東入交阯。所轄各鄉,俱在江外。每遇泛漲,舟楫難渡。
溫泉 在舊新化北九十里徹崇山下,路險,人跡罕到。
牂牁江 按《明通志》,烏蒙界有牂牁太守陳立祠。莊蹻留王滇池置苴蘭牂牁國,漢立牂牁郡。虧容江 按《明一統志》,在虧容甸長官司西五里,源自元江入境,東經車人寨,出寧州境。魯部江 按《明一統志》,在教化三部長官司西南三十里,源自禮社江,經司境入黎花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