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8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卷目錄

 楚雄府部彙考二

  楚雄府關梁考

  楚雄府公署考

  楚雄府學校考

  楚雄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卷

楚雄府部彙考二

[编辑]

楚雄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楚雄縣附郭。

青龍橋 在府城東五里。明萬曆年,客民徐應中募建。明末漸圮。

皇清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同修。十九年。

地震傾圮。二十四年,總兵牛鳳翔、知府牛奐、遊擊王成功捐資倡修。康熙五十四年,知縣陸坦捐資重修。

延壽橋 在府城東十里,地震傾圮。知府牛奐同青龍橋詳捐重修。

凌虛橋 在腰站,去府東三十里。按《通志》,「明弘治四年知府邵敏建,萬曆三十九年推官陳以躍修。」

馬家橋 在府南五里

霜橋 在府西二里

大壩橋 康熙五十年,邑民公建。

濟生橋 康熙四十九年,典史雒永禧重修。「木蘭村橋 」 ,監生楊毓和建。

石頭河橋 :康熙四十六年建。

石橋 在府西十里

清水橋 在府西三十里清水壩。

濟川橋 在呂合。按《明通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呂合巡檢司前。先是架木為橋,成化二十二年,知府邵敏易木以石,長十丈,廣二丈,上有扶欄。」 呂仙橋 ,在呂合。

仁永橋 在城北。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三年,知府牛奐委吏張朝縉捐資重建。

濟渡橋 :在凌虛街腰站處。向無橋梁,人以船渡;水漲,屢有不測之虞。知府張嘉潁捐資起建石橋。土縣丞楊世勳董其事。工程浩大,贊襄之力居多。

中渡橋 康熙五十二年,耆民許志能等捐募重修。

定遠縣

會基關 在縣南四十里會基山上。

羅平關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通鎮南。

迎恩橋 在縣南三里

拱極橋 在縣北三里

會基橋   、利市橋   、觀音橋。

濟通橋   。「天神橋   」 、「雙橋。」

「土河橋   。」 「石河橋。」

五馬橋 在黑井提舉司中街,為行鹽要地。怒濤洶湧,下築石基三洞,高二丈,歷久將圮。康熙九年,提舉朱濠重修。按《通志》:橋東額匾曰「南浦飛雲」 ,橋西額匾曰「煙溪疊翠。」

永盛橋 在提舉司治西南。

永正橋 在琅井提舉司中街,開井時建。玉帶橋 在河尾。按《通志》:明萬曆間,井人楊永濂倡眾建。

皇清康熙己酉年,生員施浦、張仲斌等重修。

玉成橋 在提舉司北三里。

小石橋 在井西

北門橋 在縣北門外。因城門閉久,原未建橋。後開北門,新建,行人稱便。

永定橋 在邑南二十里,為府屬諸處必由之道。因河水泛漲,石皆湮沒。康熙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捐資率紳士里民採石燒灰,鳩工重建。《廣通縣》

趙普關 在縣東十五里。原設楚雄衛左所土軍鎮撫守禦。

蘭谷關 即響水關,縣東七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間裁。按《通志》,「兩山夾水,鳥道羊腸,最為險隘,接祿豐六里箐。」 回蹬關 在縣西十五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年裁,止存土巡檢並弓兵。按《通志》,即回蹬山。蒙氏閣羅鳳征雲南,拓東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勸之回,因名。元末紅巾陷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紅巾古田等,追至關,大破之,即其地。

羊毛關 在縣東北八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

員久裁,止存土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

清風橋 在縣東門外三里。明洪武十六年,知縣王正修建。嘉靖年陸芳重修。

蒙七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嘉靖間,堡軍徐昂修建。

黑苴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按《通志》,「明成化間,黑苴軍民共建。」

安樂橋 在縣東四十里捨資界。明嘉靖年,堡軍潘惠建。

廣濟橋 在縣東七十里新鋪。康熙二十八年建。

響水橋 在縣東七十五里響水箐底。明成化年建。

濯纓橋 在縣西門外。明弘治年,知縣蔣哲、縣民陸芳建。

明月橋 在縣西半里。明成化年,土官段鑑妻梅氏建,有碑。

通濟橋 在縣西五里。明成化年建。嘉靖年,堡軍周憲重修。

關山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回蹬關下。明弘治年,堡軍何榮建。

定邊縣

自普關 在縣北

普利橋 在縣治內。按《明通志》:「橋甚高廣,一縣壯觀。」

永濟橋 在新田驛前。明成化八年建。

平彝橋 在縣前,久廢。

德勝橋 在縣北十里。明初西平侯征南至縣,刀斯郎伏兵於此,俗傳武侯所建。大水久沖,橋址猶存。

永陞橋 在縣北十里,即在古德勝橋之上。康熙三十八年,署定邊縣事楚雄府同知衛淇置南安州。

會稽關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間設巡檢司。萬曆間裁。

鵝毛關 在州南八十里,通羊九、五尖路。妥梢關 ,在州南三十里。

趙通事關 在州西六十里。

天心橋 在城中正街,明成化間建。

迎恩橋 去城西半里,明成化間建,通府大路。擢秀橋 在城東門外,明成化年建。

新石橋 去州西半里,往表羅路。

小橋 在州西北二里,往府大路。

濟川橋 在州西南五里,往𥔲嘉路。按《通志》,明萬曆年,知府邵敏建,推官陳以躍、知縣羅弘謨重修。

妥梢橋 在州東南四十里。往法脿撒甸路,河窄流急,架木不堅。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捐資率士民砌以石,以利永久,改名曰「永安。」 弘濟橋 在州西南二百里。路通石羊廠,民皆病涉。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知州張倫至,捐資率眾鎔鐵索聯絡木石建之。

江橋 在石羊廠下。水流洶湧,舟楫多虞。康熙四十四年,武生滕凱捐基地,昆明吳學周率廠民捐建。四十八年,知州張倫至,捐資率各省洞民修。

西龍橋 在舊𥔲嘉北十里。三麻架橋 在舊𥔲嘉東八里。明景泰年,知縣熊飛建。嘉靖間,縣民楊江永重修。

魚裝橋 在舊𥔲嘉東南二里。麻紐河橋 在舊𥔲嘉西十五里。明弘治年,知縣虎臣建,楊江永重修。

鎮南州

鎮南關 :在州治西二十五里。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七名防守。後弓兵奉裁。

英武關 在州治西七十里。原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十三名防守。康熙二十五年俱裁。按《通志》:「躡山脊,越峻坂,箐莽陰翳,行者寒慄。」 阿雄關 ,在州治東南二百四十里,接壤景東府火石哨界。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十名防守。康熙三十四年,弓兵奉裁。

黑泥橋 在州治東半里。明萬曆年,知州尹為憲建。

應嗣橋 在州東南一里。明萬曆庚戌年,黃廷佐因祈嗣而建,果應。

豐成橋 在州西城外。明天啟年,知州盧伯寀建。

瑞應橋 去州西五里,即平彝橋。明萬曆年知州周國庠建。按《通志》:即丹桂橋,通迤西八府。永寧橋 ,在州西北七里。明萬曆年知州周國庠建。

考證

小橋 在州西北五里

鎮川橋 在州東南二里。康熙三十九年,土州同段光贊新建。橋左建觀音閣,以培一州風脈。知州陳元為「記」 ,勒石。

白塔橋 在州西三十里。明萬曆年,知州李茂魁建。

擢秀橋 在州治東城門外,知州尹為憲修。「天心橋 」 在州城內,通北門水徑。

長壽橋 在州東南三十里。康熙辛未年,監生李植建。

石官橋 在州南十里,土州同段明柱建。長坡橋 在州治東二十里。康熙三十九年,監生李植建。

三元橋 去州南一里許。康熙丙寅年,武舉徐乾元建。

羊草河橋 去州南六十里。州民王永清等同眾修建。

鼠街橋 去州西南二百里。康熙七年,客民趙英建,因水泛傾頹。三十八年,金元勳、武方侯等重修。

苴力橋 ,去州西四十里。

楚雄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楚雄府治 ,在大西門內,洪武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五年,知府史光鑑修。十九年地震,崩壞二

十二年,知府牛奐重修。按《府志》:「正堂三間,堂左為架閣庫,右為常盈庫,東西列書吏房各四,甬道立戒石。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外為大門。旌善亭、申明亭列左右。正堂後正中為知府署,後為思政樓。」

同知署 :在府署左。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一年,同知王鎮重建。

通判署 :在府署右。地震傾圮。二十三年,通判汪遴卿重建。

推官署 在右,缺裁。署因地震,傾圮無存。經歷司署 舊在同知署前,今傾圮。

照磨署 ,在通判署前。缺裁廢。

司獄署 在府治儀門外右偏。

稅課司署 在府治東,裁廢。

陰陽學 在府前

醫學 :在《三皇宮》。

僧綱司 在雲泉寺

道紀司 在北閣樓

楚雄衛署 :在府治東隅。衛裁,改為學道行署。後地震,盡圮。

分巡道署 ,在府治東南。正堂三,穿堂一,後有書廳五,左右廂房各二,堂左、右為書吏房,前二門外大門左右鼓棚各一。地震傾圮,知府牛奐詳請加增棚場,考較生童。

察院行署 在鷹塔山下。久廢。

守道行署 在小西門左。久廢。

兵備道行署 在元貞觀南,久廢。

𥔲嘉縣署 在縣署右,久廢。大有倉 在府治東。康熙十九年,地震,崩圮。二十三年,知府牛奐重修。

常盈庫 在府內

公館 一在鎮南州,一在沙橋,一在廣通。康熙十一年,知縣耿弘啟重建。一在捨資,耿弘啟修。一在石澗鋪,今圮。

督學道考場 在府治東,即守道舊署。地震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府牛奐重修。

楚雄縣治 在城內南,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十年,同知唐凱重修。萬曆八年,知縣王國寧遷於城內西社學舊址。

皇清康熙十九年,地震壞。二十三年,知縣李暄修。《二》

十九年,知縣李夢蘭重修。舊在城西南隅。康熙三十一年,闔郡紳士以規模狹隘,非臨蒞之所,具呈府縣,詳請兩院、司道,改於衛署舊址。土官縣丞楊毓秀捐建大堂三間,東西列書吏房六楹,前建儀門三間。門外左土地祠、右迎賓館,各三間;後樓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

典史署 在儀門外

演武場 在北門外,舊有演武廳,地震,傾圮。康熙四十九年,總兵駱儼、遊擊郝玉麟重建。新倉 :在府治南。康熙十九年,地震,崩圮二十

三年,知府牛奐、知縣李暄重建。

外州縣

定遠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田元凱重修。按《縣志》,年久全

圮。康熙三十九年,知縣張彥紳捐修,重建後樓三間,匾曰「裕後」 ;樓左右翼舍各二間,左右廂樓三間,建二堂三間,匾曰「敬簡堂」 ;堂左問月樓二間,堂右清嘯堂二間,左右各廂房三間。又左述古軒三間,瑞荷堂三間,廚房三間。又有箭場三間,匾曰「觀德。」 建大堂三間,匾曰「保赤。」 堂左右為神祠各二間,堂前建坊一座,大堂左右書吏房各五間,左右班房各一間,左更房一間,儀門三間,左右角門二間。儀門左寅賓館,右鄉約所。大門三間。左建鐘鼓樓一座,扁曰「鎮西樓」 ,右建鋪獄各三間。

典史署 在縣堂右

「土官主簿」 宅 在城外錦石平。

新定倉 在縣治內

赤草淜屯倉 在縣西北。

養濟院 在縣東南隅,平房三間。

漏澤園 在縣東門外。明嘉靖中,署縣事劉名弼置。

廣通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弘治十一年,知縣張羽重修。嘉靖十一年毀,二十一年,知縣王世昌奉文修理。明末兵毀過半。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張京鍷修葺。按《縣志》:大堂三間。

堂,左為庫,後為川堂。二堂三間,後為宅門,內為衙舍樓三間有翼,皆南向。大堂左庫房,堂下東為吏并民壯及糧禮承發房,堂右戶房,堂下西為兵、刑、工直堂房。儀門三間,左為土地祠,舊為賓館,右為獄,前為頭門,上為鼓樓,又丈餘,與儀門對,為屏牆。旌善、申明二亭,嘉靖間建於縣門左右,明末亂燬,今僅設二匾,豎立老人鐸守焉。縣東《日昇樓》

典史署 ,在縣堂右,前後兩層,前為堂,後為衙,與縣宅接武門南向,轉東。

主簿署 舊設縣治後,《左土官》因停襲,漸頹廢。鹽課司大使署 阿陋井縣轄。

回蹬關巡檢土官署 原設回蹬關,後移署珊瑚村,縣城西南十里。

《沙矣》舊巡檢土官署 原設響水關,後移署沙矣。舊縣城東北六十里。

公館 ,在城東街。前廳、後川堂、內宅左右兩翼、頭二門。外立屏牆,左有亭;前垣畜竹木數種。上司按臨,以為行署。知縣胡頊重修,顏之曰「聚星亭。」 本府同知馬天選題匾曰「立山望月。」

廣盛倉 舊在縣大堂左右,兵燬無存。今於舊分司內重建。

演武廳 在縣治東儒學右。原有廳,久燬,存其址。

迎春亭 在東門外青霜坡。舊有屋,亭以兵燹燬,今存其址。於時以松枝蓋覆春牛芒神,土人擊鼓旋舞樂焉。

定邊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成化十三年知縣馮源廣重修,丁亥焚燬。按《府志》,「猓賊焚燬無遺。」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牟從周徙建於舊治西南儀門。

大堂及川堂各三間,後堂五間,耳房十間。康熙九年,知縣呂崇簡重修;後樓三間併大門、土地祠。

典史署 在縣署內。按《縣志》:舊無署,康熙三十四年,知縣崔靖於縣署東建,置典史衙署。常平倉 在縣署,康熙三十一年設。

賑濟倉 在縣治左,舊在治東,明成化間,知縣祝子昌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牟從周改建於縣治左。

南安州治 在城內,明正統八年建。崇禎壬申,野賊焚燬殆盡,知州王明選重建。按《州志》:「大堂三間,旁列六房,大門、儀門、川堂各一。正樓一,寢室一。」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趙延鴻「重修」,《年久大門儀》

門正樓俱圮。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重修大門、儀門,易正樓,建廳五間。

吏目署 在州治左

分司 :在州治左,被偽兵拆毀無存。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建《鄉約》所三間。

常盈倉 在州治南

常平義倉 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同署學正黃應泰、吏目劉賜照設平房三間。

妥甸倉 原三間。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修葺;又於左建三間,右建五間。

養濟院 「在州東城外。」

鎮南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彭程漢。七年,知州卞廷松重修。

按《府志》:「正廳三,後廳一,儀門三,鼓樓一,旁房八,獄房三,吏舍四,旌善、申明亭各一。」 康熙七年,知州卞廷松建中樓三間。十九年,地震傾圮。知州李續祖重修。中樓及後。正房三,左右房六。內書房三,旁房三。康熙四十年,知州陳元修建。中廳三,顏曰「省過堂。」 左右建吏書房各五間。

吏目署 在州署內

土州同署 原在州治左;因「沙逆」 焚燬,遷居城東儒學之左。

土州判宅 在州治西

行署 在州治東。大門三,儀門三,大堂三,穿堂一,後樓三,吏書房六,皂隸房六。順治十八年,知州王發祥修,日久傾圮。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陳元捐俸重修,詳請改為「雞和書院。」

永興倉 「在州治內。」

預備倉 在州治儀門內東,共五間。

天成倉 在州東二十五里。

黑馬邑倉 在州西北十里。

養濟院 「在州西一里。」

育嬰堂 在州東古雲坊之左。知州岑鶴建,黑鹽井鹽課提舉司署 ,創自明洪武壬申,在金泉坊中大門譙樓一所,設鐘鼓,右監倉,左義倉、土地祠。儀門三間,東西列書吏房三間,中甬道立戒石。正堂三間,堂左舊為吏目廳。

皇清康熙三年,裁「右常川庫」,自康熙元年課歸商辦。

不由井解。今不設。川堂三間,右客廳三間,左書房三間,後寢樓三間。舊額「環山樓」 ,今廢。

鹽課司署 舊在東山穽口,後廢;今移德政坊玉璧山下。大門一間、二門一間;大堂三間,後樓三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琅井提舉司署 明初設鹽課司,原為鹽課司大使署。天啟三年,裁鹽課司大使,移安寧提舉於琅,改為提舉司署。舊坐東向西,湫隘局促,提舉尹三聘改坐東北向西南,增拓重建。又買井民基屋以為內宅。正堂三間,東西吏舍各三間。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川堂五間,廂房六間。內宅寢樓五間,左右翼舍各二間,飲冰廳三間,在堂右;石舫一間,在川堂右。「飲冰」 石坊俱提舉來度建。提舉沈鼐因石舫傾圮,改建書舍三間;「筠軒」 一間,在石舫南,提舉來度建;「涼亭」 在筠軒後,提舉周蔚建。

吏目署 :大門、二門各一間,正署三間,後宅三間,廂房共六間。

楚雄府學校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楚雄府儒學 在府治東。明洪武十九年建。成化「六年,御史郭瑞、參政顧學遷於城東隅。弘治十六年,知府朱繼祖建號舍,同知曾顯建會講亭。嘉靖六年,知府祝弘舒遷於府治東。十六年,知府李邦表建聚奎樓。萬曆九年,知府張廷臣、十五年,知府黃大年相繼重修。十八年,兵巡道楊寅秋拓大其制。」 二十三年,知府楊秉越重修。其經籍、祭器、雅樂、兵燹無存。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史光鑑修葺。十九年,地震崩倒。

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知府牛奐倡捐鼎建。按《府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各十六間,櫺星門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捐修。文明坊一座,在櫺星門外。泮池石橋三座。五十四年,知府張嘉穎等捐資築圍牆,建橋門三座於泮池兩岸,培植桃李。」 文昌祠在泮池左,魁星閣在泮池右。啟聖祠在大殿後,尊經閣在啟聖祠後,「萬世宗師坊」 、「德配天地坊」 、「道貫古今坊」 ,俱五十年知府梁文煖一概捐修。明倫堂五間,在學宮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捐修道義門三間,大門三間,東齋房十間今為府訓導署。西齋房十間,今為府教授署。西齋房於二十四年教授段繹祖捐建。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到任,因舊署無存,將西齋房一概重修,又捐建內廊房三間、外書房二間,另開一門,築牆垣、培花木,暫為教授署云。

龍岡書院 在府西門外,明嘉靖間,知府祝弘舒建。

龍泉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分巡僉事彭謹建。按《府志》:「在鴈塔山下,久廢無存。」

南峰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巡按御史黃中建。

新建書院 按《府志》:「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於府城西學舊址捐俸起建明倫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五間,大門三楹,為諸生肄業之所。置田四分,坐落曲甸,歲收租穀五十八石為會課之資,委儒學教諭董其事。」

義學 二「一在本城大東門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曾大昇捐米延師訓課。一在學宮之前。康熙四十八年,知府盧詢捐俸起建講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三間,大門三間,置義田二分,坐落毋巴喇,收租穀三十一石,委府學教授訓迪。」 楚雄縣儒學 「舊在府學左,明弘治十七年,知縣范璋建,隆慶中重修。泰昌中,知縣曾應」 龍復遷西門外鳳山之麓。明末沙賊焚燬。

皇清定鼎以來,不另立廟,同府廟祭祀。康熙二十六

年,教諭李載膺捐修聚奎樓按《府志》:「明倫堂在學宮左,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聚奎樓三間,在明倫堂後,今為教諭署。」 康熙五十年,教諭孫其茂重修。三十年,復設訓導。知府曾大升新建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二間,為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左。

義學 三一在大西門內,一在東馬房屯,一在常春庵。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夢蘭、教諭李載膺捐俸延師訓課。

外州縣

定遠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沈和詳請督學胡堯時建,知縣謝表繼成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黃朝彥、田元愷、教諭徐煒麒修。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曹振邦修飾。又以廟地淺狹,市地建尊經閣。按《縣志》:「大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櫺星門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敬一亭三間,廢進德、修業兩齋各七間,廢道義門,廢儒學門三間,啟聖祠三間。」 後二十四年,知縣曹振邦重新大殿、兩廡、名宦、鄉賢。戟門、櫺星門外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二坊,前置照壁一座。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重修,疏鑿泮池,有未備者,悉增補之。

書院 明嘉靖丙辰,定遠知縣越民表捐修,久廢。康熙三十五年,知縣袁乃湔重建平房三間。義學 二:一在儒學右側,一在天台寺。康熙二十年,知縣王芝裕捐俸延師訓課。

廣通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習建,知縣李第繼修。萬曆中,署縣事順州知州吳思溫開泮池,推官鄧林復置石橋。後經流寇焚燬。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楊象乾草創。三年,知縣張京鍷。

增修,十一年知縣耿弘啟繼修。二十二年知縣胡頊重葺。按《縣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四間,戟門、櫺星門、文明坊、泮池、青雲橋、崇聖坊、育賢坊、敬一亭、聚奎樓、啟聖祠,東名宦祠,西鄉賢祠,明倫堂、東西齋房、省牲所、尊經閣俱全。」 康熙二十四年,訓導全五倫同通學復建文昌閣。後知縣楊振藻改修文昌閣為龍吟閣。五十四年,知縣劉淑以正殿規模狹隘,併門坊祠廡日就傾圮,乃同教諭樊于升、訓導黃廷嶲、典史關弘道及紳士捐資一概重修。

義學 :舊有社學,在縣治左,今廢。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銓於其址立義學,捐資延師訓迪。五十年,知縣龍文玉、五十四年,知縣劉淑,相繼延師講學。

學田 舊租歲入米約三十石。兵火後荒莫能墾。歲納糧一石七斗。歲入租除交糧捐賑貧生外,額存銀七兩二錢七分三釐,解提學道射圃 按《縣志》在學宮右,傾圮日久,僅存其址。興賢書院 在廣通縣射圃。

定邊縣儒學 舊未設。明成化八年,知縣馮源廣建社學於縣治左。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胡廷珍重修。丁亥年,亂兵焚燬,知縣周希聖重建。壬辰,地震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呂崇簡建正殿五間於舊治《春》

秋祭祀,繼署事按察司經歷汪牧建啟聖祠、戟門。知縣何錫爵建兩廡、櫺星門。三十四年,知縣崔靖建明倫堂,署縣事本府通判周蔚鑄俎豆祭器。五十年,知縣楊書重修,復置月臺神道。開泮池,建名宦鄉賢祠,規模乃備。創建自康熙十

《年始》三十二年,始悉遵典禮。

義學 二: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康熙二十九年,知縣何錫爵捐俸延師訓課。

文龍書院 在縣治左。明嘉靖間,知縣越民表建。

南安州儒學 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化間,知州蹇蕙增修。弘治間,知州譚仕榮再修。萬曆間,知州尹理鑿泮池,知州李翹建尊經閣,知州林繼志、雷鎬繼修。崇禎末,知州王學廉復修。後為兵燬。

皇清康熙二年,分巡僉事張道祥率紳士重修。八年

知州朱璋、學正李納加修。十九年地震傾壞。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新建尊經閣、啟聖祠、門垣牆壁。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訪修葺。二十七年署事通判周蔚捐金鑄造祭器。按《州志》: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捐俸重修文明坊。五十一年學正王孫澹、訓導杜睆、吏目傅開世,率紳士公捐重修啟聖祠、大成門、名宦祠,新建魁星閣。

義學 ,在文昌宮。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李續祖捐俸延師訓課。

雞和書院 :在州。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陳元改立於行署內,延師訓迪。

義學 在東門內。康熙二十八年,知州王國脈捐俸延師訓課。後傾圮。

景賢書院 在州治西門外,知州苟詵生祠,今廢。

山仙書院 :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在州城內買民地,新建書樓五間,後講堂三間,左右書室六間。又置田租二處。「一、新化鄉,每年市斗穀三十石。一、四頭村歲納租銀三十五兩,延請學正王孫澹訓課生童。」

𥔲嘉社學 按《南安州志》:「在舊縣左,久廢。康熙四十九年新建。」

鎮南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永樂七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州溫元區改遷城東。隆慶二年,知州黃袍修葺。萬曆二十八年,知州周國庠遷建城南舊地。三十九年,署印楚雄府通判何居穀修。後經兵亂傾壞。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彭程漢重建。七年,知州卞廷松

學正夏允中修。十九年地震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岑鶴重修,新建鄉賢、名宦二祠。按《府志》,三十六年本府通判謝震署州事,捐俸製銅錫祭器。四十二年知州陳元重修。設兩廡先賢、先儒神主。

黑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內。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照各省鹽司事例建。崇禎十三年,署事通判曾曰琥重修。今廟貌恢弘,俎豆如故。按《府志》:「在司治北錦繡坊。」 明萬曆四十五年,永寧府署井事韋憲文卜建。天啟二年,署井事馬良德請照各省鹽司事例,詳定考案,建學設官。巡撫都御史閔洪學入告,「設學」 正二員,例照《州制》。吳思溫、曾曰琥相繼重修,日久傾圮。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井司沈懋价捐俸重建「南向」各

項,殿廡,規模俱備,悉遵典禮。己亥年儒學奉裁,其儒童撥入楚屬各學。

龍江書院 在黑鹽井。舊周圍十六間,水災傾圮。今井司沈懋价移至土主廟前樓,延師講學。琅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東。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請創建。崇禎年,署事推官陳荀產增修。

皇清康熙乙巳年,提舉簡高改建於司治之左,《規制》:

弘備癸丑年,提舉來度增修。按《府志》:「提舉簡高建廟,正殿五間,兩廡各六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戟門、櫺星門俱全。後提舉來度重加增修,殿角牆垣復加修葺,又建啟聖祠三間,其制始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重修,建啟聖祠。」

琅井義學 :舊未設立。康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捐資延師訓課。

楚雄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三丁,額徵丁銀四千三百九十五兩八錢五分五釐。又康熙二十五年編審清出人丁五丁,徵銀一兩八錢五分;二共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八丁,共銀四千三百九十七兩七錢五釐。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六十二丁,應徵丁銀二十四兩八錢三分一釐。

康熙七年,奉裁楚雄衛定遠所軍舍人丁,歸縣徵收。

原額軍舍人丁及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丁,額徵丁銀八百六十三兩四分。

按《府志》,原額:戶一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七萬七千四百二十二。

《賦役全書》:原編人丁二萬四千一百一十七丁,除逃故外,額存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五丁。自康熙二十五年編審至五十年編審,節年增出實在各項人丁共一萬四千八十三丁,實徵銀五千二百五十一兩五錢八分八釐。楚雄縣:

戶五千四百五十二,口四萬一千八百零八。原編人丁六千三百三十一丁,除逃故外,實在二千一百一十二丁。每丁編銀四錢,該徵銀八百四十四兩八錢。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九丁,增銀十一兩六錢。

實在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一丁,實徵銀八百五十六兩四錢。

定遠縣

戶二千七百五十二,口五千五百一十六。《民丁》原編四千四百九丁,除逃故外,實在四千一百三十丁。每丁編銀三錢七釐,該徵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九錢一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九丁,增銀八兩九錢三釐。

實在民丁四千一百五十九丁,實徵銀一千二百七十六兩八錢一分三釐。

所丁實在三百九十丁,上丁編銀六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八分,下丁編銀二錢八分,該徵銀一百八十三兩三錢六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四丁,增銀十兩五錢。

實在所丁四百一十四丁,實徵銀一百九十三兩八錢六分。

所舍丁,實在三十丁,上丁編銀六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八分,下丁編銀二錢八分,該徵銀一十三兩八錢。

自康熙三十年至四十年編審,共增丁四丁,增銀一兩六錢六分。

實在所舍丁三十四丁,實徵銀一十五兩四錢六分。歸併楚雄衛軍丁,實在二百二十二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一百六兩五錢六分。自康熙四十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七丁,增銀三兩三錢六分。

實在衛丁二百二十九丁,實徵銀一百九兩九錢三分。

歸併楚雄衛舍丁,原額一十二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三兩六錢。

自康熙三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五丁,增銀一兩五錢。

實在衛舍丁一十七丁,實徵銀五兩一錢。《廣通縣》:

戶一千一百四十五,口八千九百二十六。《民丁》原編三千七百四十一丁,除逃故外,實在一千六百七十九丁。每丁編銀三錢七分,該徵銀六百二十一兩二錢三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四十三丁,增銀十五兩九錢一分。

實在民丁一千七百二十二丁,實徵銀六百三十七兩一錢四分。

歸併楚雄衛軍丁,原額一百四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四十九兩九錢二分。節年編審無增。

歸併楚雄衛舍丁,原額一十一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三兩三錢。節年編審無增。

定邊縣

戶一百七十。口七千八百七十。

《民丁》原編一千四百六十八丁,除逃故外,額存一千一百三十五丁。上丁編銀五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二分,下丁編銀三錢二分,該徵銀四百四十一兩七錢。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四十一丁,增銀十三兩一錢二分。

實在民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實徵銀四百五十四兩八錢二分。

南安州

戶一千一百二十五,口七千四百四十六。《民丁》原編九百一十七丁,除逃故外,額存四百

五十四丁,每丁編銀四錢三分,該徵銀一百九十五兩二錢二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六丁,增銀二兩五錢八分。

實在民丁四百六十丁,實徵銀一百九十七兩八錢。客佃丁,原編一千五百四十六丁,除迯故外,額存八百三十七丁。每丁編銀一錢六分三釐,該徵銀一百三十六兩四錢五分。節年編審無增。

新化鄉丁額徵銀七兩四分五釐。節年照數徵收,無增。

鎮南州

戶一千一百有二。口五千八百五十六。

《民丁》原編四千三百六十五丁,除逃故外,額存一千八百三十九丁。上丁編銀五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五分,下丁編銀四錢,該徵銀八百九十二兩七錢三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上、中、下不等丁三十五丁,增銀十四兩八錢一分。實在民丁一千八百七十四丁,實徵銀九百七兩五錢四分。

歸併楚雄衛軍丁額存二百一十九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一百五兩一錢二分。節年編審無增。

歸併楚雄衛舍丁額存三十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九兩。

黑鹽井額存竈丁二百丁,差糧原額定遠縣徵收。

阿陋猴井額存竈丁五十三丁,差糧原額廣通縣徵收。

琅井原額土竈丁五十一丁,額存土竈丁四十五丁。差糧原額定遠縣徵收,輸撥安寧井竈丁八十七丁。明成化六年,安寧地震滷竭,竈民楊伏保奏討琅井,準撥八十一丁,併別省充發六丁赴井煎撥。至嘉靖時,張承祿等復告改輪煎辦,名為「輪撥。」 今仍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