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0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一卷目錄

 武定府部彙考一

  武定府建置沿革考

  武定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武定府星野考

  武定府山川考水利附

  武定府城池考

  武定府關梁考

  武定府公署考

  武定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一卷

武定府部彙考一[编辑]

武定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

戰國為滇國地。漢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郡。隋為昆州地。唐隸姚州,屬戎州都督府獹。等蠻居之,後附蒙氏。宋段氏使蠻阿𠠝治納洟。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曰「易籠。」其裔孫浸盛,以遠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時內附,置羅婺萬戶府,隸威楚。至元八年,併仁德、於矢二部入羅婺,更置北路總管府。尋改武定路,置南甸縣。明改為武定軍民府,省南甸縣入和曲州,省易籠石舊入祿勸州。隆慶間,改土設流。萬曆間,改為武定府,領州二,縣一。

皇清因之。

和曲州。附郭。

《漢》?叵《簉甸》僰。諸種蠻所居地多漢冢,或謂「漢人曾居此。」晉蒙氏時,白蠻居其地。宋段氏以烏蠻阿𠠝治之,統於羅婺部。元初,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中,陞為和曲州,領元謀、南甸二縣。明嘉靖末,築建府城,移州附郭,省南甸。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武定所。」二十六年,又裁《右後》。

「二衛分境」 屯賦《併州》。

元謀縣

元,舊名「華竹」 ,又名環州。至元中,置元謀縣,隸和曲州。明元謀縣屬和曲州。

皇清因之。

祿勸州

元至元中,以洪農碌券部置祿勸州,領易籠、石舊二縣,屬武定路。明以易籠縣省入州。正德間,又以《石舊》縣省入。

皇清因之。

武定府疆域考        通志[编辑]

武定府疆域圖

武定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曲靖府尋甸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姚安府大姚縣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雲南府羅次縣界三十九里。

北至四川會川衛界三百里。

由府至省,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九里。按《府志》,「東一百一十五里至普渡河,交尋甸州。」

西三百里至烏山哨,交大姚縣界。

南:四十里至白花山,交羅次縣界。

北五百里至「獅子廠」 ,交四川會川衛界。

東南六十里至者渡關,交富民縣界。

西南三百里至「敲梆哨」 ,交廣通縣界。

東北二百四十里至罵羊村,交尋甸州界。西北四百里至姜驛,交四川會川衛界。北至

京師一萬零二百里

和曲州。附郭。

東至祿勸州界十五里

西至元謀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羅次縣界,三十九里。

北至祿勸州界十五里

按《府志》,「東十五里至大坡頭,交祿勸州界;南四十五里至白花山,交羅次縣界。」

西一百一十里至「以赤朗」 交元謀縣界。

北一十三里至克梯交祿勸州界。

東南七十三里至雞街茶庵,交富民縣界。東北十三里至雄關,交祿勸州界。

西南三百六十里至「敲梆哨」 ,交廣通縣界。西北三百里至「金沙江」 ,交會川衛界。

元謀縣

東至和曲州界二十里

西至大姚縣界,四十里。

南至和曲州界十五里

北至和曲州界九十里

按《府志》,「東十五里至清溪哨,交和曲州界;西五十里至大路交定遠縣界。」

南三十五里至勤品甸交和曲州界。

東北一百里至環州驛,交和曲州界。

西南六十里,至勤品甸交和曲州界。

西北一百里至烏山哨,交大姚縣界。

祿勸州

東至尋甸州界一百里

西至和曲州界十里

南至富民縣界,三十里。

北至四川會川衛界三百里。

按《府志》:「東一百里至普渡河,交尋甸州界;南五里至馬豆溝,交和曲州界。」

西三里至秀屏山交和曲州界。

北十三里至克梯交和曲州界。

東南三十五里,至硝井交和曲州界。

東北二百四十里至罵羊村,交尋甸州界。西南三里至雄關,交和曲州界。

西北三百里至金沙江交會川衛界。

形勝附[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舊志》:「左翼筆架,右輔天馬。」 支雲一塔,高峙如峰,南北兩河,瀠洄似帶。

烏蒙東峙,僰陋西連。獅山嵂崒,雄虎視於江關;鳩水蜿蜒,儼龍盤於石舊。壯金沙之南面,控蜀道之北門。按《府志》,「四維千里,峭壁懸崖,諸箐深阻。」

元謀縣

「依馬嶺」 ,距金江,通蜀川,建會之要道。

東則馬頭,高數百餘丈。西則長山,亙數十餘里。金沙遶其北,西溪瀠其南。

祿勸州

屏山面水遙制撒,甸蠻北藩羅婺郡。

「據崇岡,面白塔。」 溪流瀠洄,山嶺合㳫。巉巖嶮峭,村舍參差。

武定府星野考        府志[编辑]

府總

《漢書天文》:井鬼分野,入參星一度。武定在滇之西北,為梁州外境。按川陜並屬梁州,《廣輿記》以川屬井鬼。又曰:滇西北屬井鬼,東南兼參觜。武定接壤於川,又在滇西北,似仍屬井鬼為近云。

武定府山川考    府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五鳳山 在府城正東。環翠拱峙,風脈攸關。吳士朱彥培有「劍合二龍趍武郡,峰迴五鳳見文章」 之句。

二龍山 在府城東北。有鳳氏亭臺遺址。白塔山 在府城東。上有支雲塔,玉筍凌霄,閤郡人文係焉。

白花山   、元鎮山 俱在城南。

猗朵山 在府城西,有泉,下流為南甸洞。洒拍山 在府城北。

佐丘山 :在城北十里。山中平坦,花木長春。有澤廣五畝,無盈涸,名洗馬池。一流為勒洟溪,一流為東波溪。

飛霞洞 在州里仁村。崖際玲瓏,飛青輝紫。樹木扶疏,藤蘿繚繞,燦然可觀。桃花流水,不亞武陵。

千佛洞 在州。洞內幽深,石盡,如佛如僧,或跏趺,或面壁。斜枕而臥者,抱膝而坐者,不可名狀。「香水泉 」 在城東二里。春時水香,飲之消疾,夏日洗頭去風。

《盤龍河 》曲遶紆迴,襟帶府城。

鎮槽河 :在城西南二十里。水味甘冽。

銀槽水 ,在獅山後,從石窟中湧出,清冷甘冽,武陽弟一泉也。鳳氏以銀為槽,珍惜之。

勒洟水 ,流入金沙江。

元謀縣

茶房山 在縣治東二十里,即馬頭山之巔也。高數百餘丈,特出眾山。立馬絕頂,極目四望,不僅縣轄十馬皆在覽中,而大姚、定遠諸峰盡供眼底,真元陽一大觀也。又為西蜀往來通衢,與和曲州轄之望城關相接。山高無水,行人苦之。順治初,縣人建庵置僧其間,刳木引泉,煮茶施濟,以解征途之渴,故以「茶房」 名山焉。

環州山 即和曲土舍李小黑之住山也。山雖隸州,而山峰山面實環列於縣之東北,與雷應山相倚。金江繞其北,西溪瀠其南。遙望層巒疊嶂,峭壁懸崖,樹木深秀,儼若翠屏插天。

長山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綿亙數十餘里。周圍多石壁,俯視臨大河。其間有洪福寺之清雅,海會堂、彌勒寺之幽深。明季吾必奎叛,結寨於此,至今尚有遺跡,故又以「吾必奎土寨」 名焉。翠峰山 在縣治西四十里。上有石洞,峭壁懸崖,清泉石澗,故建清涼寺於峰下。隔澗一山,水遶其後,與翠峰對峙。訪之土人,皆莫能名。山之陰為楊柳村,前俯平疇,秀色可觀,因名之曰「磨青山。」

丙弄山 :在縣城南門外。

龍山 ,在縣治西三十里。高峙金方,層坡疊嶂,清溪匯流,草木鬱蔥於山之首。康熙壬子年,建回龍寺,開山僧宗解苦行創立。

怕染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之西,翠壁萬仞,一峰斜插,有怪石下垂。

大梁山 :在縣西十五里。產火光石。

五簋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下有溫泉石穴二處,皆深五十餘丈,可坐百人。

象山 在縣西十里

獅山 在縣西十里,與象山相對。旁有狗扒崖、巖羊坡。

馬連山 在縣西十五里。有箐三:梅子箐、雷驚箐、老虎箐。

月臼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山下清流瀠繞,可以行舟。

蓮花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形如蓮,蔥秀可觀,故名。

溫泉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之東有石竇,水從竇中流出。

雷馬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產白銅。

雞鳴山 ,在縣北五十里。相傳有仙阻水成海,夜忽有雞鳴,遂名。土人建佛塔其上,吾必奎亂毀之。

水泛蓮華山 ,在縣北六十里。

叢蛇山 ,在縣北五十里。

午茶山 在縣東十里

佛應雷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城隍廟,又名城隍山。

虎嘯山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

大鷹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秋後鷹宿於此。《中山 》,在縣北五十里。

東甸山 在縣東十里

定見山 ,在縣東五十里。

雷布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

尖峰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蠃髻峰 」 ,在住雄山之巔,圓如髻,蔥翠可觀。「青山崖 」 在西溪河下,有清澗。

高坡 ,知縣劉晦改徙縣治於此,舊址尚存,界接和曲州。

「雙風洞 」 ,在怕染山,風自洞出,冬溫夏涼。「仙人洞 」 ,在翠峰山內,有天生石佛。

蝙蝠洞 :在翠峰山之旁,內聚蝙蝠數千。

石房 在苴寧村山之西巔高三丈餘,登之可望遠。

燕子窩 在縣東南八里。四季皆有飛燕。元馬河 在縣北門外。清流漪漾,冬夏不絕。「能海 」 ,相傳昔有僧朝南海至此問路,土人即指曰「能海」 ,僧誤聽為南海,即投胎為阮氏女。詳《仙釋》。

苴寧河 通金沙江

猛令河 自黑井山來,逾山澗迴繞二百里,達金沙江。

文岡河 在縣西十里

南號河 ,在縣南三十里。

初郎河 ,在縣東南二十里。

多克河 在縣西六十里。發源白鹽井,由姚安入境,合西溪河流入金沙江。

五茂河 ,在縣北八十里。

班古河 ,在縣西七十里。

龍溪 在迴龍寺前,龍山之陽。清流瀠匯,村落繞其右,峰巒峙其左。登樓望之,有萬頃澄波之妙,俗名「己保河。」

應元溪 源自和曲州虛仁驛,經馬頭山入縣北界,出馬元河,灌溉田畝甚多。

雙龍潭 在玉龍庵前。庵久廢。

虎跳潭 在多克河

五福潭 相傳昔有龍馬飲於此。

玲瓏潭 :在康家村之前。樹木蔥蕯,可以避暑。「九龍潭 」 ,在龍王廟前。樹木蔭蘙,堪避暑,土人遇旱潦,於此祈禱。

溫泉 有三:一在五簋山,一在《班者諾》,一在班。舊為土人堵塞,傍出者味臭不堪。

渾水井 在苴寧之北。相傳「豐稔昇平則渾,凶歉則清。」

仙水井 在翠峰山南,其水色白味甘,飲之可消癭疣。

迴龍井 在奇柳

大壩塘 在多克河西岸。上有石崖,可容數十人。

數星塘 在定見村。遇晴日,有玉螺出水面,遠視則明,近視則沉。其水色日綠夜清,照星甚明。土人於此指水數星,故名。

祿勸州

白塔山 在州正東二里。

蕉山 在州北十五里拖梯後。康熙二十五年,州士民爭水搆訟,知府王清賢步涉其巔,得水一泓,諭令分溝溉田,訟隨解。

三臺山 俗呼「龍三藏」 ,在州北五十里。四圍峭壁懸崖,密林豐草。羊腸一徑,紆回曲折,而上頂寬平,可容萬馬。又有清泉一灣,曲流成澗。昔鳳朝文為屯兵之所,故跡猶存。

仙臺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飛泉瀑布,出斷崖石峽中,下則草木藤蘿,盤如深谷。昔人建道院其上,樓閣掩映,常有煙雲飄渺之狀。

擁翠山 在州北二十里。建呂祖閣於山半。層巒疊嶂,峻壁飛泉,從溪聲鳥語中踏澗穿林而上,故云「擁翠。」

船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撒馬邑,因山似船形,故名。

元女山 在州東南十五里七星莊後。俗傳有女被風吹於岡上,化為石鳳氏建七星庵於左,像七星之朝元女云。

鐫字崖 在州北二十里,一名紅崖峽。山崖巉峭,下臨掌鳩河,《鳳氏世系》刻其上。

玉峰山 在州北二十里拖梯村。山勢嵯峨,林木叢密,左流綠水一灣,右列青松半畝。天光雲影,恍從頂上飛來,亦勝地也。

武陵洞 ,在州北四十里甲甸,背山左側,廣十餘丈,深里許,洞口藤結雲封,中有石人、石獸之屬,形狀萬千,石聲或如鐘鼓,遊人燃炬可入,亦世外桃源也。

仙人洞 ,在州北二十五里跨興洞內石棹一張,寬數尺,列石棋子數枚,如殘局然。傳謂仙人遺跡云。今跨興一帶有團石如棋子,尖石如雙陸者甚多。

龍骨洞 在州東南五里河東村。「左有山一壁,高數仞,洞居山半,從鳥道中扳崖而上,口闊數丈,中分兩層,內有石磴石床,外列蒼松翠柏,蔦蘿蔭蘙,清氣逼人。登眺之餘,心脾一快。」 甲子歲,居民建樓於上,掘地得龍骨,因以名焉。

盤龍河 :由府城繞州西南入掌鳩河。

烏龍河 泉出烏蒙山,下流為河。取水者必屏息,蓋稍有聲響,水即不入器中故也。

鷓鴣河 在州北一百里。即掌鳩河上流。普渡河 在州東一百里。東北流入金沙江。二道河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

三道河 在州北二百里。總掌鳩上流,隨曲得名。

溫泉 有二:一在普渡河內,一在掌鳩河內。啞泉 在州東北鸚𪃿嘴下。誤飲者不惟令人啞,且以傷生。

大龍潭 在州東南十五里納吉村前。長十餘丈,寬五丈,冬夏不涸。納吉村田資其灌溉。小龍潭 與大龍潭相連,灌七星莊田。

大彌陀潭 :在州東南六十里。源出本莊山上,莊民引以灌田。

《府志未載山川        通志》
[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獅子山 在城西八里。巖石如獅,絕頂坦然。上有石城清池,中藏深谷,可容萬人。其山上建有正續寺、淨土庵,憑虛飛爽諸樓閣聳出雲表。窮其巔,見水流曲折,潺潺有聲,亭曰「浚泉」 ,明侍御劉維所建也。自振衣亭、禮斗臺而下,峰迴路轉。正續寺後建文遺像,十一,先生姓氏在焉,令人凜然有感。至苦盤陀石,煙峰、雲崖映帶左右,琪花寶樹,異鳥珍禽,不能盡述。

三台山 在城西八里,高可百仞,疊嶂如臺。五峰山 在城東二十里,攢列郡前如案。天馬山 在城南二十里。

筆架山 :在城南二十里,連珠聳翠,為學宮案山。

餔哇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懸瀑千丈,下注成池,彝名餔哇。按《府志》,「每年彝民沐浴於此。」 雄軸龍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足快登臨。按《府志》,形勢峭峻,林麓茂密。

烏龍河 在城後五里,源出烏龍洞,溉田數百頃。

《惠嫋》湖 :在城西北八十里,湖方五里,茂林佳木掩映其旁。水色清碧,經秋葉落其中,鳥輒銜去。

金沙江 在城北三百八十里。沿江多瘴,雖屬深冬,行人揮汗,渡者多以夜或雨中焉。按《明一統志》:「源出吐蕃共龍川犁牛石,下流經麗江、鶴慶二府,至本府北界,又東入黎溪州。蒙氏封為四瀆之一。」

元謀縣

《住雄山 》在縣西北。

竹沙雄山 ,在縣西北二百里。高出群山,上多竹木。

吾梁山 在縣北三十里。孤圓隆秀,邑中勝地。雷應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壁立萬仞,頂有古剎,翠微深奧,老樹參天。按《府志》:「一名住雄山。」 佳木蔥蔚,甘泉清潔。法林、活佛二寺,堪稱古剎。環州幕連諸峰,實有奇觀。

馬頭山 在縣南。連亙四十里。東望尋甸,南見楚雄,北眺黎泥,西瞻大理,俯瞰縣治,如在下方。盤龍山 ,在縣北七十里。連亙逶迤,勢若盤龍。應元溪 源出和曲州虛仁驛,經馬頭山入縣界,田畝皆資灌溉。

西溪河 源出鎮南,經楚雄,至縣西入金沙江。普渡河 ,在州廢石舊縣,東南流入金沙江。祿勸州。

幸丘山 在州北二百里。四面陡絕,頂有三峰,可容萬家。昔為羅婺寨,上有天生城。

烏蒙山 在州北二百里,與東川為界。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絕,盤旋七十里。八九月間,積雪瑩然。又名「絳雲露山。」 北臨金沙江,為諸山之冠。蒙氏封為東嶽。

紅崖峽 在城東。崖如赤壁,高千尺。東枕溪流,險峻難行。明弘治間平治之,以便往來。

法塊山 在州廢石舊縣西三十里。四面峭立,惟東南一徑可容單騎。其旁有裒阿龍山。哇匿歪山 在法塊山西,上平可居萬家。掌鳩河 在廢石舊縣。其水自州北流入,南合普渡河達於江。

水利附[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大緝麻屯渠 由冷村河築堤,引至屯中。宛家壩 在城西北,下怒革、烏龍二水合流,隨其高下修砌石壩。

上溝 、引水進城入學宮,至和曲州,出水洞入東河。

一溝 由保山溪東嶽廟下至元真山,溉民田流入南河。

二溝 :一溝分於大小西村,一溝分於西村之下。

香水壩 溉城東南一隅。

元謀縣

元馬隄 在縣城北,繞城西,下通馬街路。月臼坡 在西溪河上流。水漲時,行人不能渡,石坡匯流,艤舟以濟村民。

左那後山流水洞 山形高峻,流水不灌溉。康熙三十二年,本村耆民余得才等率眾鑿洞三里許,直達山前。流波汪瀚,民利其益。

漢祿壩 接翠壁河流,引西溪水灌溉田禾。車良居壩  、鹽水井壩  、法納木壩、苴寧壩   、能海鬧壩  、午茂壩、

朱補壩   阿那勒霸。

祿勸州

掌鳩河 :來自州北,經易竜入鷓鴣河,受諸溪澗之水。合流至末竜,設一堤阻中引入普濟溝,溉江頭村暨者吉一帶。

獅盤龍河 來自和曲,受山溪諸水於虎跳灘建堤引水入廣濟溝,經木國甸,過州城,溉鶯子竜一帶。盤龍溝 設隄一道,引河中水,溉馬家莊並永平、納吉諸村。

者吉村渠 有二,一在州東北陀的掌鳩河;一在州前納吉村渠。

「桃源村渠  。」 「永平村渠。」

武定府城池考        通志[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武定府城池 明隆慶三年,知府劉宗寅、同知鄧世彥移建石城,周六里,高二丈,設四門,東曰迎祥,南曰毓秀,西曰寧遠,北曰豐潤。萬曆間,同知袁國藩增高三尺。崇禎時,知府盧懋鼎修,無池。按《府志》:「舊在五鳳山之東,四面受敵。嘉靖四十五年,巡撫呂光洵既平鳳繼祖之亂,請改設流官。隆慶二年,巡撫陳大賓、御史」 劉翾躬親相度,曰:「省會之藩籬,滇西之右臂也,遷城移府,乃可長久。請命遷獅山之麓。」 布政使鄔連曰:「設險守邦,不宜惜費。」 議定,乃於四年庚午五月初十日起工,迄次年辛未,為石城七百九十丈八尺,圍圓三里三分,高二丈,垛口凡一千三百九十有四。為城樓者四:東曰迎曦,南曰阜民,西曰靖遠,北曰「德潤。」 為鋪者十,為水洞者五,闢三門,府、州治及諸公所次第落成,費布政使司公帑一萬二千餘兩。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知府江至迥重修四門鼓樓,立碑迎曦門內。崇禎元年,知府趙紓四門各增修一層。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王清賢修城並四城樓及

三門。門上表以石扁,東曰「迎恩」 ,南曰「向化」 ,北曰「撫彝。」

和曲州城池 按《府志》:「舊州城在府城南二十里,蠻名叵簉甸,今九廠。元初改叵簉甸為和曲州,明隆慶年,遷附郭。」

外州縣

元謀縣城池 明成化十六年,土巡捕吳起署事,創築土城,周一里六分。天啟初改甃磚城無池。按《縣志》,「城在府西一百七十里,元時建縣。明天啟二年建磚城,週圍一里三分,新建南北二鼓樓,無東西門,後傾圮,知縣王弘任捐貲營繕北門鼓樓於」

皇清康熙十一年,建立高一丈五尺南門鼓樓於康

熙十二年建立,高一丈六尺。東西二門,自吾必奎叛亂之後,崇禎十七年閉塞不開。城牆垛口六百一十二個。北門起至東門止,高一丈六尺。東門起至南門鼓樓止,高一丈八尺。南門起至西門止,高一丈八尺。西門起至北門鼓樓止,高一丈六尺。

祿勸州城池 ,明初設流,築土為垣,高不及丈,周不盈里。萬曆七年,知州何守拙修築,無池。按《府志》:州在府東北十五里。元時置州,領易籠、石舊二縣。明洪武二十二年建城,裁易籠入州。武宗朝,並裁石舊,因以其地建州治,轄於土府。萬曆七年,鳳逆蕩平,改土設流。郡守辛存仁曰:「祿勸城郭州治缺然未備,臨民之謂何?」 條其議於當道,屬知州何守拙徙建。今城闢門三:東曰排青,南曰嚮明,北曰通和門,各有樓,哨樓十。築土為垣,上覆以瓦,無垛口,週圍二百零九丈三尺。經始於萬曆七年己卯冬,十月。九年辛巳夏,工竣,州治。兼舉巡按劉維、分守道駱問禮,約期按祿,坐讌而慶厥成。兵備副使胡心得有文紀之。萬曆四十四年,同知袁國藩署州事,復增城五

武定府關梁考        通志[编辑]

本府。曲和州附郭。

石關 在府西

石門關 在金江邊,元武德將軍安慈建。龍街關 ,舊設巡檢,久裁。永樂五年,土府薩周建。

小甸關 舊設巡檢,今裁。

虎市橋 在府東北一里。明弘治間建。

龍潭橋 在虎市橋東一里江岸。兩壁峭立,跨以木橋。下有龍潭,俗傳「內潛靈物。」 橋不可甃甓。明萬曆間,知府劉懋武建屋七楹於上。

大營橋 在府東南一里。明弘治間建。

通遠橋 在府西北路,通元謀縣。明弘治間創建。

濟溪橋 在府東南四十里冷村鋪東。明弘治間建。

聚寶橋 在府北卓孤村。明弘治九年建。陟久羅橋 在府北馬籠他彝艾村。明弘治間建。

羈勒橋 在府北阿甸村,明弘治間建。

便民橋 在府北二里。雙橋合流,兩水漲,莫能渡。明萬曆間,知府劉懋武創建。

泥法則橋 在府東北

惠民橋 在府北一里。有澗最深,導引灌溉。明萬曆間,知府劉懋武重修。

通會橋 在府東大路。明天啟間,知府胡其慥遷橋於東城之左,以鎮水口舊又名「迎祥橋。」 「恩惠橋 」 在福田寺前。康熙二十六年,知府王清賢建。

高橋 在舊南甸,縣西北八十里。明正統間,阿寧建,架木為之。

大木橋 在州舊治東二里。明正統間建。興文橋 在府城北門外。

清風橋 在木果甸,舊名「龍橋。」

明月橋 在燃燈寺右

元謀縣

望城關 在縣之茶房山。

大板橋 在縣西一里。明正統間建,尋廢。萬曆間,府同知陳典、署縣重建。

崇義橋 在縣北里許,耆民趙邦貴等募建。永福橋 在縣北十五里,耆民趙邦貴等募建。阿郎渡 在縣西溪河通定遠縣。

高岩渡   。《班宰渡   》。《奇柳渡》。

多克渡   那化渡 以上俱通姚安府路,《祿勸州》。

雄關 在州西二里,今廢。

魯虛橋 在州西北十里。明弘治間建。

西蟠龍橋 在州西五里。明嘉靖間建。

拖梯橋 康熙十八年,僧學顯建。

五馬橋 在鷓鴣河,去州一百里。今廢。

武定府公署考        通志[编辑]

本府

武定府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六年建。今移駐巡按行署。按《府志》:在府西隅向東。正堂五間,左右列書吏房各七間。前為儀門五間,左右為土地祠、寅賓館、禁獄在儀門外。旌善亭在府前左。申明亭在府前右,正堂後。正中為府署,住樓五間。廂房六間。左為同知署、右為推官署。經歷司在府治右。按府署今為參府借寓。

同知署 ,在府西隅,向東。正堂三間,左右列書吏房各三間。前為儀門三間,大門三間;正堂後為正樓三間,右為書房六間,廂房六間。康熙二十七年,同知尚崇祦建,題曰「有竹軒。」 經歷署 ,在城東隅,向東。正堂三間。正堂後正房三間,大門三間。

察院 在城東北隅,向南。御史臺正堂五間,左右列書吏房各五間,二堂五間,二堂後正房五間,知府張鳳翔建。儀門三間。土地祠在儀門外。

左禁獄在儀門外,右大門三間,後樓三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王清賢建,顏曰「斯立。」

常平倉 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賢貯,捐輸米石。

養濟院 :在府治,養孤貧久圮。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賢捐俸修建於東城外。

和曲州治 舊在府城外,明永樂元年建。隆慶四年改附城內,今在府治右。按《府志》:在府治東南向東。大堂五間,左右列書吏房各七間,二堂三間。知州傅世烈建。大門五間。旌善亭在大門外左。申明亭在大門外右。儀門五間。土地祠在儀門左。禁獄在儀門右。書房一所八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趙世錫建。

吏目署 在州治左向。東正堂三間,後正房三間大門。金沙江巡檢署吏目事王廷揚建。金沙江巡檢司 在府西二十五里。金沙江大有倉 在州治內。

外州縣

元謀。縣治 在城內,明永樂元年建。嘉靖間,知縣劉晦徙於高坡。按《縣志》:縣署西南大門三間,即元馬樓。儀門三間,大堂五間題額作「新堂」 ,對面天理、國法民情。知縣莫舜鼐題。兩廂六房,班房十二間,南倉三間,北倉三間,俱在大門內。庫房一座,二堂三間,有兩廂、三堂。正房三間,四層正房三間,內宅門一座,內樓三間,兩廂各三間。南書屋三間,題額「坦園。」 知縣莫舜鼐建。北書屋五間,即坐花軒。內倉三間,廚房三間,馬房三間,蓬廠一座,菜園一圃。明永樂元年建。嘉靖間,知縣劉晦徙於高坡。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羅綸重建大堂六、房三十。

四年,知縣莫舜鼐重建大門樓、倉庫、書房、內廂房、廚房;知縣馬之鵬重修二堂,題為「雪堂」 扁額。三堂原係草屋,且與四層正房逼近,湫隘。知縣王弘任改為正廳,瓦屋三間,扁曰「彩霞堂」 ,以康熙四十六年彩霞西見而堂適成也。坐花軒改為雨軒,復添設稽古軒三間,以為接見之所,而規模可觀矣。

典史署 舊制在學宮前,逼近文廟。知縣王弘任議捐價另買隙地移建。其廳房、門屋、廚房門房之制,悉照舊制無異。知縣王弘任、典史何士榮新建。

義倉 在縣治左

養濟院 在縣城東南隅。

鄉約所 :大門三間,大殿三間,兩廂六間,旁《觀音閣》為講約所。

馬街《鄉約》所 :正屋一間,後屋三間,廂房一間。祿勸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按《府志》:在州城正中。東向正堂五間,南列書吏房四間,二堂三間,堂西樓三間,書房三間,儀門三間。土地祠在儀門外左。禁獄在儀門外右。旌善亭在大門外左。申明亭在大門外右。大門三間。吏目署 在州堂右。正堂三間,後正房三間:康熙二十六年,吏目楊錫祐建。

普渡河巡檢司 ,在州北一百里。

舊制,設巡檢司四:一在小甸關,一在龍街關,一在乾海子,一在羅摩耳。

舊設武定守禦千戶所,在府城。

皇清順治十六年,改為千總。康熙六年,裁,今廢。

武定府學校考        通志[编辑]

本府。和曲州附郭。

武定府儒學 在府治東北。明隆慶三年己巳,土酋鳳繼祖叛。既平,巡撫都御史陳大賓題設「流官」 ,始建學,兩州弟子員總附焉。四年,知府劉宗寅遷於獅山麓。萬曆二十七年,知府劉懋武建躍龍亭於學左,臨泮池。天啟四年,署印同知簡而可建魁星閣。和曲州、祿勸州、元謀縣弟子員皆附府學。其經籍、祭器、雅樂、兵燹無存。

皇清康熙五年,知府張鳳翔、推官林起旦「增修」二十

二年奉

旨「郡邑重修。」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賢率屬重修宮牆。

泮池《坊表》:二十八年重建正殿。按《府志》:「大殿五間,兩廡各九間,櫺星門三間,名宦祠三間,鄉賢祠三間,啟聖祠三間,文昌宮正殿三間,享殿三間,左右配房各三間,大門、魁樓、尊經閣、明倫堂五間。」

儒學署 在「明倫堂後」 ,今圮。

文峰書院 在府治南。明萬曆間,知府劉懋武建,今廢。

武陽書院 在府城關帝廟左,今廢。

府義學 ,在東關外。康熙二十九年,署府印事永昌府同知郎棣捐俸延師訓課。

州義學 一在武城東關,一在雞街子。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趙世錫捐俸延師訓課。

武陽義館 在東門內,坐北朝南。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賢創建。捐俸置老田一分,永作館師之俸。

社館 在東門外,知府顧岱建,知州林杭學置學田一分,知州趙世錫重修,置永保寨田一分。《外州縣》

元謀縣儒廟 在縣治前。舊無學。明天啟三年,知縣齊以政建,廟廡啟聖祠。崇禎庚午,知縣范齊歐始申詳建學置官,今裁。教官諸生統於府學。按《縣志》:「文明坊一座,大成門三間,正殿五間,兩廡各四間,三間祀神主,一間為庫房。啟聖宮大門一座,啟聖殿三間,名宦祠三間,鄉賢祠三間,明倫堂大門一座,俱知縣莫舜」 鼐建。

義學 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羅綸捐穀延師訓課。

義館 元陽義學地一塊,每年收膏糧租五石,以備學習薪水。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羅綸公斷送入。舊制館舍數間,今為訓導之署。知縣馬之鵬新建鴻達館,前後俱有隙地,而館舍漸增矣。知縣王弘任復添設「苴寧義館」 、清安寺義館。且備價買田,延師教讀,館餼有資,約束有法,而生童日盛矣。固彬彬乎文明之兆也。

祭田 田一分,價銀三十兩。每年納秋糧七斗二升一合,《條編》銀一兩一錢九分四釐七毫六絲,收租穀一十五石,租銀一兩五錢。康熙三十七年,知縣莫舜鼐置。

祿勸州儒學 在州治,舊無學。明崇禎庚午間,知州陳所養始建廟,聚諸生訓迪之,諸生統於府學。按《府志》:「正殿三間,兩廡各三間,名宦祠一間,鄉賢祠一間,大成門三間,泮池、櫺星門、尊經閣、文明坊、文昌宮俱備。」

義學 在城內文昌宮。康熙二十九年,知州陳淳捐米延師訓課。

義館 ,在尊經閣。知州陳淳置達磯田一分,永作館師束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