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1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卷目錄

 永昌府部彙考二

  永昌府學校考

  永昌府戶口考

  永昌府田賦考

  永昌府風俗考

  永昌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十卷

永昌府部彙考二[编辑]

永昌府學校考        通志[编辑]

本府

永昌府儒學 「在府治西。元建於都元帥府之西。明洪武十五年建,學因之。十六年,兵燹。二十三年省,府遂廢。二十七年,上命翰林秀才余子禧為武職軍民子弟師,以鎮南門所署為館舍。永樂十七年,子禧倡建文廟於中正坊之西。正統九年,刑部侍郎楊寧征麓川,駐此。始於城內西北隅建金齒司學。」 成化四年,巡按御史朱暟建饌堂、號舍、大門。弘治十七年,兵備副使王槐建「興賢」 、「育秀」 二坊。正德八年,訓導黃臨建《坊表》。十年,兵備副使汪標鑿泮池,券石為橋。嘉靖三年,改金齒司為永昌軍民府,因改為府學。二十六年,改建於東北。二十八年,兵備副使郭春震重修明倫堂。萬曆十三年,知府陳嚴之建石坊於泮池南。九年,知府華存理改修櫺星門。二十三年,通判李紹芳、推官童述先修敬一亭。其經籍、祭器皆備。兵燹後,散失無存。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王家相、教授劉禎同紳士修葺。

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重修。按《府志》,嘉靖三年改金齒司學為永昌府學。

撤像易主。殿之前為兩廡,為櫺星門;門前為泮池。廟之傍為明倫堂。堂左為書籍庫,今廢。右為文卷房,左右為四齋:曰「志道」 、曰「據德」 、曰「依仁」 、曰「游藝。」 後為講堂,今俱廢。前為儀門、大門、學基共廣二百四十丈。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張承賜重修。三十八年總

兵周化鳳,知府羅綸重修。

見羅書院 在府城。明萬曆間,知州陳嚴之、副總兵鄧子龍建。因按察李材號「見羅」 ,嘗講學於此,故名。今廢。

正學書院 在府學左。嘉靖間知府楊朗建。九隆書院 在保山明倫堂前。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羅綸建。上為講堂三楹,左右書房十八楹。又置公田以資膳給。

騰越書院 按《府志》:有四:一曰春秋書院,一曰鳳山書院,一曰春風亭,俱久廢。一曰秀峰亭,在學前。明兵備道趙炯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楊端憲增修。四十年,知州

唐翰弼重修

府義學 :在拱北門內。康熙三十五年,總兵周化鳳建。前後十楹。每歲捐俸延師,兵民子弟聽其從學。

義學 有三:一在府學內,一在城南諸葛營,一在城北板橋。康熙二十九年,知府祖維煥捐俸延師訓課。

社學 舊有四,今俱廢。

學田 :河頭村一分,租六石;金竹村:一分,租十二石;小屯,一分,租十四石五斗;紅花村:一分,租四石;北關外,一分,租十二石;濫壩一分,租二石;義學田 :沙灘一分,租十石;小板橋一分,租四石五斗,納秋糧一斗五升;姚關一分,租三百二十籮,納秋糧三石二斗。

保山縣儒學 在府學南。明嘉靖十一年,巡撫都御史顧應祥奏設。十二年,巡撫都御史胡訓、知府鄭哻建。二十九年,知縣馬冕鑿泮池,搆石橋。隆慶三年,兵備鄒公祚改修。萬曆二十七年,知府王承欽重修。後漸傾圮。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鍾祥、吳士鯨、郡紳王伯昇同修。

按《府志》:「在府學南,後倚太保山,東向。明巡撫都御史胡訓檄知府鄭哻以觀音寺遺址建廟焉。廟前為兩廡,為塞門。二十九年,教諭蔣永吉為石坊,於塞門前鑿泮池,券石為橋,又前為屏。」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吳士鯨等重修,教諭李昌蘭捐。

建廟前禮門、義路二坊。廟右為明倫堂,堂前為儀門,門前為坊。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羅綸建書院於堂前。

保山書院 「在明倫堂左」 ,明嘉靖間,知府楊朗建。

義學 有二: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康熙二十九

年,知縣王欽祖捐穀,延師訓課。

學田 :柳莊田一分,租二十六石;金雞村田一分,租五石;金竹林田一分,租十五石;哱囉村田一分,租四石;丁香壩田,一分,租八石;霍家坡田,一分,租五石;河頭村田一分,租五石。以上田七分,共租六十八石。共納秋糧四斗五升五合五勺。又九升六合八勺二抄,又六斗四升六合四勺九抄。

書院公田 沙《木郎》一分,租五石,納屯糧一斗二升。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羅綸捐置。

義學田 施甸、熱水塘一分,租二十石,納秋糧四斗一升。

外州縣

永平縣儒學 在舊禦署西。明洪武二十六年,命臨川葉學則為社學師。正德十一年,兵備副使吳潛增修齋舍。嘉靖三年,知府嚴時泰疏請建學。十二年,巡按御史熊榮、兵備副使潘潤撤廢寺地改建。萬曆二十五年,知縣蔡俊重修。三十年,提學趙維垣增修。四十年,遷西山土主廟之下。四十八年,復遷於舊址,止有大殿兩廡。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楊繼震建「明倫堂。」凡祠、閣、齋署。

門舍《坊表》,皆所未備。今訓導陳我睿偕紳士詳請議修。

博南書院 在縣學前,今廢。

義學 有二:一在三元樓,康熙二十九年,知縣薛米捐穀延師訓課。一在儒學內,知縣姚孔鍹捐俸延師訓課於內。

社學 舊有二:一在城內,明舊社學也;一在打牛坪,嘉靖年建。今俱廢。

騰越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成化十六年,御史樊瑩、參將沐誠創建騰衝司學。正德六年,參將沐崧重修。嘉靖三年改州學。

皇清康熙七年,知州王律、學正萬青選修。按《府志》,初

為騰衝司學。明嘉靖三年復,州治學同更焉。廟前為兩廡,為櫺星門,右為明倫堂,前為儀門,再前轉東向為庠門。門前有秀峰山,左為騰蛟坊,右為起鳳坊。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州楊端憲又重修,後於三十

三年以生員胡詮之議,改於衛署,識者非之,今將議復舊治焉。

義學 一在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楊端憲捐俸延師訓課。一在城南門外,即《春秋》書院,舊廢。康熙三十八年,知州唐翰弼捐俸重修,延師教習。一在城內武侯祠內,康熙二十三年,副將林雄修建,今副將張友鳳仍延師教習。其中社學 有三:一在衛治前,一在儒學前,一在鐘樓前,俱知州李之仁建。

學田 太平里一段,秋糧三斗二升。知州盧承恩捐置「大寬邑」 一段,秋糧六斗三升。通學公捐雷起潛一段,秋糧四斗四升。知州王律捐置三家村一段,秋糧一斗五升。知州余懋學捐置飛鳳山一段,秋糧五斗一升。知州楊端憲捐置長洞一段,秋糧一斗四升。知州唐翰弼捐置固東一段,秋糧一斗八升。團山一分,秋「糧十畝,黃坡一分。」

《卷價》田 明即一分,秋糧一石四斗八升,郡人胡璇置。

官山一座 ,在中猛下,有河。每年收銀二兩,為文廟香火之資。

永昌府戶口考        府志[编辑]

府總

《民賦》原額人丁並新增沐莊共丁一萬二千一百六十丁。內除逃亡故絕人丁四千三百二十丁。

實在人丁並新增沐莊及康熙四十年清出頂補並新增共丁七千八百五十二丁內:

實在民丁六千五百五丁。

實在土軍丁八百二十一丁:

實在站丁四百八丁

《實在魚》戶丁一百一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八百二十六兩五錢七分。

屯賦原額實在軍舍、廢弁、人丁,并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二千九百九十七丁。內:

實在軍丁二千二百八十一丁。

實在廢弁舍丁七百一十六丁。

以上人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一千四百四十。

七兩八分

以上《民屯》共丁一萬五千一百六十九丁,內除逃故人丁四千三百二十丁。

實在民屯人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清出新增共丁一萬八百四十九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二千二百七十四兩六錢五分。

原額實在新增沐莊人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三十二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七兩六錢二分。

保山縣

《民賦》原額人丁五千一百六十七丁,內除逃亡故絕人丁三千六十五丁外,

實在人丁: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二千一百七丁。內:

《實在》民丁七百六十丁。

實在土軍丁八百二十一丁:

實在站丁四百八丁

《實在魚》戶丁一百一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五百一十一兩八分。

附徵永昌衛屯賦,原額實在軍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共丁一千五十六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四百一十四兩五錢。

原額實在廢弁、舍丁一百五十九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五十九兩一錢二分。

永平縣

民賦:原額人丁並沐莊共丁一千一百二十五丁。內除逃亡故絕人丁八百四十二丁外,實在人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二百八十五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六十五兩八錢五分。

附徵《永平禦屯賦》,原額實在軍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六十九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二十四兩六錢八分。

原額實在廢弁、舍丁二十四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八兩八錢八分。

騰越州

《民賦》原額人丁五千八百二十四丁,內除逃故人丁四百一十三丁外,

實在人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清出共丁五千四百二十八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二百四十三兩二分。

附徵騰衝衛屯賦,原額實在軍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一千一百五十六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七百一十一兩九錢二分。

原額實在舍丁並康熙四十年編審增出共丁五百三十三丁,各編不等,該實徵銀二百二十七兩九錢八分。

永昌府田賦考        府志[编辑]

府總

原額民田並新增沐莊共田二千三百二十八頃一十五畝九釐九毫七絲六忽六微一纖九渺五漠。內除荒

實在成熟田一千五百五十六頃八畝八分七釐二毫四絲四忽三微九纖六塵二渺六漠,並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彝田,免丈各科不等。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千一百八十七石八斗一升九合五勺五抄五圭四粒六顆七粟。實徵折色銀七錢一分三釐四毫,米一十五石五斗四升九合六勺八抄六撮三圭七顆。改徵本色:

實徵七錢米四千五百四十九石三斗五升八合六勺一抄七撮五粒九顆六粟。改徵本色原額民地並新增沐莊共地一百六十四頃九畝六分二釐四毫三絲四忽五微四纖二塵九渺。內除荒

實在成熟地六十八頃七十二畝一分二釐八毫二絲六忽四微四纖八塵二渺一漠,並不分等則,及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彝地免丈各科不等。

該實徵夏稅本色米六十三石三斗四升九合五勺五抄三撮七圭五粒。

實徵折色六錢麥二百一十二石五斗二升九合五勺七抄八撮一圭四粒二顆二粟。

以上「民賦、稅糧」 各編不等。

該實徵《條編》並各寨土舍認辦及康熙三十二、三等年開墾《條編》,共銀四千二百一十九兩三錢一分八釐二毫六絲七忽四纖二渺一漠。原額屯田一千一百四十三頃二畝四分五釐八毫三絲。內除荒

實在成熟田三百六十四頃九十畝一分三釐五毫,各科不等。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二千八百六十五石一斗一升二合三勺七抄六撮八圭四粒五顆,實徵折色不等米二百八十七石四斗四升四合二勺九抄五撮,共該折色銀一百二十七兩九錢七分八釐五毫八絲二忽。

原額、屯地一百四十頃三畝二分六釐三毫三絲。內除荒

實在成熟地一十六頃七十九畝五分一釐四毫一絲,各科不等。

該實徵夏稅本色麥十石八斗五升二合六勺九圭。

實徵折色五錢麥一百五十石四斗七升五合七勺,該折色銀七十五兩二錢三分七釐八毫五絲。

原額官田、樣田、公田、馬料田共三百一十六頃二十九畝四分九釐九毫五絲四忽。內除荒實在成熟官田、公田、樣田、馬料田共八十二頃五十二畝六分九釐,各科不等。

該實徵本色米穀豆六百五十七石八斗九升六合一抄五撮七圭。

實徵折色不等米四十石六斗五升四合,該折色銀十二兩五錢。

以上「屯賦」 稅糧、穀豆各科不等。

該《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一、二、三等年開墾《條編》,共銀二千九十兩九錢三分五釐六毫二絲五忽二微七纖六塵三渺二漠。

實徵折色銀二百一十五兩七錢一分六釐四毫三絲二忽。

新增原載《全書》「義田」 六頃九畝六分五釐二毫五絲九微九纖九塵一漠。今清出照納租穀四百二十八石六升,收貯義倉備賑。

原額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原係彝地,免丈除荒,照納。

實徵夏稅折色六錢,麥八十八石九斗二合七勺。改徵本色

原額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原係彝田,免丈除荒,照納。

實徵秋糧折色米六百一十八石二斗八升七合六勺七抄。內:

實徵七錢一分三釐四毫,米一十五石五斗四升九合六勺八抄六撮二圭七顆。

以上二項,先因兵需匱乏,奉文改徵本色,實徵七錢米六百二石七斗三升七合九勺八抄三撮七圭九粒三顆。

以上稅糧,每石編地畝銀一錢一分四釐八絲三忽。又協濟銀九兩四錢二釐二毫二絲九忽一微一纖五塵。

該實徵《條編》銀八十八兩八錢二分六釐七絲三忽一微八塵九渺四漠。

新增沐莊:原踏勘田三十三頃七十一畝五分。內除荒

「實在成熟田」 一十六頃九十五畝五分,各科不等。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五十一石一斗七升三勺五抄。

實徵折色七錢米二十六石四斗八升四合七勺四抄五撮,照徵本色

以上秋糧每石合編銀四錢七分八釐八絲三忽。

該實徵《條編》銀三十七兩一錢二分五釐五毫八絲七微八纖二塵八渺八漠。

雜款

實徵永昌所銀一百八兩。

原額「施甸長官司黃牛馬價銀」 內,除荒實徵銀一百八兩八錢二分。

實徵潞江安撫司銀八十二兩。

實徵猛波羅土司銀二十兩。

實徵灣甸州銀一百五十兩。

原額鎮康州銀一百兩,內除荒實徵銀五十兩。原額孟連長官司銀二百兩,內除荒實徵銀四十八兩。

實徵魚課銀二十六兩五錢。

實徵「猛波羅」 等寨,均徭銀二十兩七錢。

原額地租銀二十三兩三錢七分。內除荒實徵:

銀六錢七分

原額籽粒銀二百五十三兩二錢九分三釐。內除荒

實徵:銀一百二十九兩九錢七分三釐。

原額籽粒稻穀六十八石。每穀三石、折銀一兩。該實徵銀二十二兩六錢七分

原額「館客」 銀三百三十二兩四錢;內除荒實徵銀三百七兩二錢三分。

原額站銀二百八十六兩五錢二分;內除荒實徵銀一百五十九兩七錢二分五釐。

實徵丁差銀五十四兩七錢五分。

實徵「鋪陳」 銀二十六兩。

實徵均徭銀一兩一錢七分。

實徵水利銀二兩

以上府徵各款,共銀一千三百一十八兩二錢八釐。

保山縣

原額民地並官地共九十九頃七十七畝一分九釐五毫七絲七忽四微。內除荒

實在成熟地三十八頃五十五畝四分七釐三毫三絲二忽四微五渺一漠,各科不等。

該實徵夏稅折色六錢麥一百二十三石六斗二升六合八勺七抄八撮一圭四粒二顆二粟。原額民田五百八十四頃六十三畝一分四釐一毫三忽七微四纖八塵七渺九漠。內除荒實在成熟民田三百四十四頃八畝二分四釐三忽五微五纖七塵五渺八漠,各科不等。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千二十九石六斗四升三合三勺九抄五撮九粒六顆七粟

實徵折色七錢米四百五十石四斗三升四合八勺六抄八撮一圭四粒九顆八粟。

以上稅糧,每石合編《條編》銀四錢七分八釐八絲三忽。

該實徵《條編》銀七百六十六兩七錢四釐一毫六絲五忽一微一纖八渺三漠。

實徵各寨土舍認辦條銀八百八十六兩四錢五分三釐三毫一忽一微九塵一渺。

附徵永昌衛屯賦:原額屯地一百二十一頃七十六畝五釐三毫三絲。內除荒

實在成熟地一十三頃二十一畝三分九釐一毫八絲。內科徵不等:

該實徵夏稅本色麥十石八斗五升二合六勺九圭。

實徵折色五錢麥一百一石四斗四升二合七勺。該折色銀五十兩七錢二分一釐三毫五絲。原額屯田六百一十二頃六十七畝五分九釐四毫三絲。內除荒

實在成熟田一百三十一頃一十一畝四分四釐,內科徵不等: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九百五十二石三升三合七勺六抄四撮九圭九粒五顆。

實徵折色米二百八十七石四斗四升四合二勺九抄五撮。該折色銀一百二十七兩九錢七分八釐五毫八絲二忽。

實徵六錢米一十九石三斗三升二合七勺五抄五撮。

實徵五錢米一百六十六石一斗七升八合五勺三抄。

實徵四錢米一十四石八斗二升三合一抄。實徵三錢五分米二十四石五斗四升九合二勺。

實徵三錢米六十二石五斗六升八勺。

原額官田八十一頃九十畝七分。內除荒實在成熟官田一十七頃九十四畝一分六釐。每畝科糧八升一合八勺三抄八撮。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百四十六石八斗一升六合一勺一抄二撮八圭。

原額公田三十二頃一十一畝四分二釐六毫。內除荒

實在成熟公田八頃七畝三分八釐五毫,每畝科穀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穀六十六石六升八合三勺一抄四撮五圭五粒。

原額樣田六頃一十六畝八分九釐五毫。內除荒

實在成熟樣田九十一畝三分四釐,科徵不等,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三石三斗九合二勺五撮二圭。

實徵折色五錢米九石三斗四升六合,該折色銀四兩六錢七分三釐。

原額、馬料田二頃二十三畝九分三釐七毫三

絲四忽內除荒

實在成熟馬料田四頃五十四畝二分,科徵不等

該實徵秋糧本色穀二十三石九斗一升七勺二抄六撮。

實徵折色二錢五分,穀三十一石三斗八合,該折色銀七兩八錢二分七釐。

原額馬料豆田一頃二十五畝四分五釐。內除荒

實在成熟馬料豆田一十四畝一分六釐七毫,每畝科豆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本色豆一石一斗五升九合二勺八抄五撮六圭一粒。

以上稅糧,每石合編《條編》六錢三分九釐五毫八絲三忽。

該《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一、二、三年開墾《條編》,共銀六百一十二兩八錢六分四毫四絲二微四纖一塵二渺一漠。

實徵折色銀一百九十一兩一錢九分九釐九毫三絲二忽。

雜款

實徵差發銀一十八兩九錢。

實徵魚課鈔米銀一十六兩八錢。

以上縣徵二款,共銀三十五兩七錢。

永平縣

原額民地並新增沐莊共地六十四頃三十二畝四分二釐八毫五絲七忽一微四纖二塵九渺。內除荒

實在民地三十頃一十六畝六分五釐四毫九絲四忽四纖七塵七渺。每畝科稅二斗一合。該實徵夏稅本色麥六十三石三斗四升九合七勺三抄三撮七圭五粒。

原額民田並新增沐莊共田二百九十八頃二畝八分二毫三絲九微六纖。內除荒

實在民田一百二十九頃五十畝八分八釐四毫,各科不等。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百七石五合八勺五撮四圭五粒。

實徵折色七錢米二百六十四石九斗三升七合五勺九抄五撮五粒。

以上稅銀,每石合編《條編》銀七錢一分一釐四毫六絲七忽。

該《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二年開墾《條編》,共銀三百一十兩三錢一分二毫一絲七忽八微一纖二塵二渺一漠。

附徵《永平禦屯賦》。原額屯地一十八頃二十七畝二分一釐。內除荒

實在成熟地三頃五十八畝一分二釐二毫,仍照額徵收。

該實徵夏稅折色五錢麥四十九石三升三合。該折色銀二十四兩五錢一分六釐五毫。原額屯田一百三十六頃九畝二分四釐四毫。內除荒

實在成熟屯田一十七頃六畝五分九釐,每畝科糧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百三十九石六斗五升二勺五抄九撮七圭。

原額官田一十九頃一十四畝五分五釐。內除荒

實在成熟官田二頃六十九畝五分,每畝科糧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二十二石五升三合一勺八抄五撮。

原額馬料田一十五頃七十六畝五分五釐六毫七絲。內除荒

實在成熟馬料田一十八畝五分六釐八毫,每畝科穀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穀一石五斗一升九合四勺一抄九撮四圭四粒。

以上屯賦稅糧,每石合編《條編》銀六錢三分九釐五毫八絲三忽。

該《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二年《開墾條編》,共銀一百三兩九錢六分七釐四絲六微九纖四塵八渺八漠。

雜款無

騰越州

原額民田並新增沐莊共田一千四百一十一頃七十七畝六分五釐六毫四絲一忽九微二塵一渺六漠。內除荒

實在成熟民田一千六十五頃五十四畝二分四釐八毫四絲八微三纖八塵六渺八漠。各科

不等

該實徵秋糧折色七錢米三千二百四石七斗六升三合四勺二抄五撮六粒六顆八粟。以上秋糧,每石合編《條編》銀六錢六分四釐三毫八絲三忽。

該《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二三年開墾《條編》,共銀二千一百二十九兩八錢九分八釐九毫二絲九忽一微一纖六塵二渺五漠。

附徵騰衝衛屯賦。原額屯田三百九十四頃二十五畝六分二釐。內除荒

實在成熟屯田二百一十六頃七十二畝一分五毫,每畝科糧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一千七百七十三石四斗二升八合三勺五抄二撮一圭五粒。

原額官田一百五十六頃九畝二分九釐。內除荒

實在官田四十六頃九十三畝三分七釐,每畝科糧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三百八十四石五升八合四勺六抄七撮一圭。

原額、成熟馬料田一頃一十畝。每畝科穀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該實徵本色穀九石一合三勺。

以上秋糧每石合編《條編》銀六錢三分九釐五毫八絲三忽。

《實徵條編》並康熙三十三年《開墾條編》,共銀一千三百八十三兩一錢九釐四絲四忽三微四纖二渺三漠。

新增原載《全書》「義田」 六頃九畝六分五釐二毫五絲九微九纖九塵一漠。今清出照納租穀四百二十八石六升,收貯義倉備賑。

雜款

實徵官場田租銀七兩五錢八釐。

原額籽粒銀四百八十六兩八錢。內除荒實徵銀一百九十三兩。

實徵差發銀四十七兩五錢八分四釐二毫,實徵魚課銀二十四兩七錢五分。

實徵「灰窯課銀一兩。」

實徵水夫銀二十八兩八錢。

實徵「芒市馬鞍鋪陳」 銀一十三兩。

實徵官山租銀一十二兩。

實徵騰衝驛站銀二百九十四兩二錢。

實徵龍川江驛站銀二百五十六兩五錢。以上州徵各款,共銀八百七十七兩八錢九分二釐二毫。

附課程

本府實徵商稅銀六百二十三兩九錢,遇閏加銀四十四兩七錢八釐。

實徵門攤酒課銀五十五兩九錢一分,遇閏加銀四兩九錢九分四毫。

實徵牛皮、豬稅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七錢二分五釐。

以上三項,共銀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一分。保山縣每年行銷正額鹽四十七萬二千零二斤,該正課薪本銀九千九百一十二兩四分二釐。

永平縣實徵商稅銀一百二十八兩一錢一分八釐。遇閏加銀二十八兩八錢四分。

每年行銷正額鹽八萬四千斤,共該正課薪本銀一千五百九十六兩。

騰越州實徵商稅銀二百七十兩。遇閏加銀二十二兩。

實徵鎮彝、猛連、猛崩三關商稅銀一百一兩九分四釐。龍川江舊有半稅,康熙三十五年,通判姚仕琳署州事,議裁冗稅。三十六年,知州唐翰弼詳准裁免,商旅稱便。

實徵各行課程銀一十七兩,遇閏加銀一兩四錢一分七釐。

實徵牛皮、豬稅銀一百三十七兩九錢九分,遇閏加銀一十一兩一錢九分三釐九毫二絲四忽。

以上四項,共銀五百二十六兩八分四釐。每年行銷正額鹽三十五萬四千斤,共該正課薪本銀七千四百三十四兩。

永昌府風俗考    通志府志合載[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諸葛孔明》云:「呂凱等執忠絕域,十有餘年,守義不與交通。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

《舊志》,士知向學,科第相仍,男事耕藝,女務織紡,騰越雖遠閡兩江,衣冠人物,並稱「金騰。」

《郡志》婚姻論門第,民淳訟簡。

衣冠禮儀,悉效中土者,猶謂其初也。今則婚喪交際,相尚以文;服食宴會,亦必有節。士知尚學,女務紡績。商者貿易是營,耕者力田是務。恥邪僻,惡鬥狠。市無遊手,巷無居妓,野無惰民。民淳訟𥳑,安土重遷。城中服色如常,百里以外皆蠻彝,衣皮衣卉,異言異種,各有不同。田五畝為一雙,土性堅,耕用兩牛。歲時伏臘,享祀餽遺,無異他郡。貨自外來,明時貿易以貝,今則銀錢互用矣。

其地土則平衍,其山川則秀麗,民物之繁,人文之盛,優於他處。語音、服食、《儀禮》氣習,彷彿江南市肆貨物之繁華,城池風景之闊大。滇省除昆明外,他郡皆不及,人以此謂之「小江南。」 婚姻論門第,喪葬隨貧富。人知禮讓,尤敦氣節,恥干謁,惡強悍。士大夫居家類能檢束,無厚積,無冗費。尊師重學,科第登仕,代不乏人。婦女無論貧富,悉勤紡織。《舊志》謂其「勤慎似楚、蜀,慷慨似燕、趙,宕逸似吳、越」 ,良非虛語也。但喜遊覽,每佳時勝會,攜觴挈榼,空室而往焉。此舊俗相沿,無足怪矣。

永平縣

山多田少,舊為群彝雜處之地。當永昌孔道,軍興之際,疲於奔命,移於巖谷居之。今則次第充集,農耕於野,商貿於市,士知向學,服食禮儀,悉如永昌。而俗習淳朴,鄙浮薄,惡遊蕩,有古風焉。其居山谷者,有《猥玀》《僰人》玀?數種亦知倫理、婚姻、喪葬,與《漢禮》相去不遠,其子弟之俊秀業儒者,間亦有之。

騰越州

騰越地處極邊,孤懸兩江之外,蠻彝錯雜,商賈叢集。風氣昔稱古朴,今則漸習浮華。婚喪交際,不異永昌。居民多務耕織,崇禮讓,士知自重,簡而實,農業而外,皆各事生理。有游惰者見斥於鄉黨。近郊之內,沃壤無幾。八關而外,即為土司。狡悍殘刻,輕性命,尚氣尋讎。其地土多平衍,土燥而泉深,亦無他產。

永昌府祠廟考    通志府志合載[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東十里。

社稷壇 在府城北三里。

郡厲壇 在府城東一里。

城隍廟 在府城內。明萬曆中,知府嚴時泰建。旗纛廟 在演武場西北隅。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總兵周化鳳重建「演武廳」於廟。

東、前、後堂兩廂,共二十餘楹。

文昌祠 在府城西太保山麓。郡人陳陞建。明萬曆十年,郡人邵惟中重建。

八蜡祠 在永平縣境諸葛營。東嶽廟、左武侯祠 在府城西太保山頂,舊廢。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兵偏圖重建。

關王廟 在城隍廟東中正坊之西,南向。明洪武中建。萬曆間,知府陳嚴之重修。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總兵偏圖》擴而修之。總兵周化。

鳳繼修,規制弘敞,頗稱壯麗。

忠毅祠 在府城西太保山麓。祀明左都督副總兵方政;配祀都指揮同知顧勇、陳翊、侯義、都指揮僉事江洪,皆死事者。春秋二祭。

節孝宋氏祠 宋即郵亭題壁者。祠原在府城西,今改建於易羅池西。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王家相、推官馮甦建,後移於缽。

龍菴旁並諸節婦、歷代忠賢,合為一祠。後因兵燹,久廢。四十年,同知李文淵重建。

何公祠 在縣學南,祀明巡撫何孟春。

象山祠 在太保山麓

三賢祠 在騰衝衛東。祀明知府嚴時泰、董蒙正、秦禾。今廢。

忠義祠 在衛城外南街。明巡撫陳用賓檄建,祀戰亡把總李朝等。今廢。

鄧將軍祠 在鎮姚所。祀參將鄧子龍。

真武廟 在府城昇陽門內,永平縣亦有。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知縣程

奕重修

東嶽廟 在府城諸葛營之南。

「皇清康熙三十六年、總兵《偏圖》重修」,並建「大生閣」於

西嶽廟 在府城仁壽門外一里,今移至通華門外。

天王廟 ,在仁壽門外五里。

三義廟 在窯灣。祀漢昭烈、關、張二侯。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總兵偏圖重建。

龍王廟 在府城龍泉門外。

五顯廟 在府城東門外。

四神廟 在下叢村

羅岷山神祠 在府城北八十里。

白馬廟 在府城南七里。

大官廟 在哀牢山下

小官廟 在東林中。明太祖賜段氏二子名「歸仁、歸義」 ,土人立廟祀之,大官歸仁,小官歸義。三忠祠 祀明故死節通判劉廷標、推官王運開及其弟王運閎。舊在易羅池西。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王家相、推官馮甦建,後移於缽。

龍菴旁並諸節婦、歷代忠賢合為一祠。自兵燹久廢。康熙四十年,同知李文淵重建。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及永屬文武共捐助之。

三先生祠 在太保山麓。祀名賢楊象山、胡青岡、陳訥菴三先生。今廢。

三官廟 在太保山三清觀左。

元壇廟 在關廟之東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重修。

長春真人殿 府城西,仁壽門外,明永樂間建。

皇清康熙三十六年,總兵周化鳳、遊擊姚龍、千總高

翔重修

土主廟 在白紙村

關王廟 :在城南三十里新街。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府祖維煥重修。

蕭公祠 「在城內東街。」

諸葛祠 在城南諸葛營。

皇清康熙三十年,千總高翔重修。

馬王廟 在城內關王廟右。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總兵偏圖重修。

永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正南三里。

社稷壇 在縣西三里

城隍廟 在縣城內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縣姚孔鍹、訓導聶綴紳重修。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三里。

關聖廟 在縣城內

八蜡廟 在縣南

武侯祠 在縣南

天神廟 在縣南三里

土主廟 有二,一在縣東二里,一在縣西二里。瘟司廟 在縣西一里。

馬王廟 在太平橋東

騰越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四里。明正統間建。社稷壇 在城西四里。明正統間建。

州厲壇 在城東北一里。明正統間建。

城隍廟 在城東

旗纛廟 在演武廳左

文昌祠 在東門中所巷,後遷於城西萬壽寺。「武侯祠 」 ,在州治西,明正德十四年建。

協天大帝廟 :在州治西,舊名「武安王廟。」 明撫彝同知陳錫爵重修,改今名。

肇騰土主廟 在州治西。明初築土城時,立其祀,繼改州治,遂廢。後屢示顯應。州守鄭人和重修,今於二仲日祭焉。

東嶽廟 在州城南

南嶽廟 在城東南隅

元壇廟 :在州治中所街。

五顯廟 在州治東門首。有井,俗呼為「白鶴香泉。」

迦藍廟 在城西南二里。

龍王廟 在州西南隅

天姥祠 :在球珠山麓。一名「娘娘廟。」

古靈祠 在城東門外

「土主靈祠 」 在吳邑村。

華光廟 在城東門外

來鳳山神祠 在城南三里。

三賢祠 在騰衝衛東,祀明知府嚴時泰、董蒙正、秦禾者,今廢。

寺觀附[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法明寺 在城內太保山,蒙氏所創,明天順間。

重修習儀之所按《明一統志》:「舊燬於兵,明洪武間,指揮胡淵因故址重建,成化間,太監王舉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兵偏圖捐修。內有井,水清冽。

烹茶甚香。其東有觀音寺。

龍泉寺 在南門外。前有泉,從地湧出,上建一鑑樓,漢時所建。前臨易羅池,後倚崇山,琳宮梵宇,參差與郡城相峙,永昌勝景也。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兵偏圖重修。有僧海舟習靜。

於其中不下山者二十餘年,人多重之。

臥獅寺 以山名,其麓為金鳳寺。按《明一統志》:在臥獅山下。

法寶寺 ,在法寶山,蒙氏異《牟尋》所建。

報恩寺 在棲賢山,蒙氏時建,元泰定間重修。石碑寺 ,在沙木河西三里。

三清觀 ,在法明寺右。

天興寺 在城東二百里寶台山。初,樵牧聞其山有雞犬聲,跡之不見。明泰昌元年,僧金台鑿石誅茅,窮其勝,得異境,因建寺。

老君殿 ,在玉皇閣西。

保祿閣 在太保山麓,文昌祠後。明萬曆十年,郡人邵惟中建。

「倚雲樓 」 「在保祿閣」 左。

元真觀 在三清殿前,明宣德間重修。

報恩寺 ,在法明寺左。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僧學定創建。

《普》。寺 在法明寺右,僧宗觀「重修。」「斗母閣」 在太保山麓,倚西南城角。

雷尊殿 在斗母閣北

缽龍菴 :在城西。總兵張國柱建。

藥師寺 ,在仁壽門外。

觀音寺 在鎮南門外

皇清康熙八年,僧性廣重修。二十二年,總兵偏圖重

九峰寺 ,在城南四十里,花椒山,僧專一建。孔雀寺 ,在城南五十里。

朝陽寺 在城南施甸

玉橋寺 在城南施甸

聖姥廟 在城隍祠右,明洪武中建。

皇清康熙三十年,遊擊劉承孟、宋朝秀重修。

玉皇閣 在法明寺後。明嘉靖己未,郡人馮君魯募修。層級崇臺,雄壓一郡。左會真樓,右「九霄樓。」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兵偏圖重修。

摩蒼寺 :在城南施甸摩蒼山。丁亥年,僧普庇建,僧廣章重修。

碧霞寺 ,在施甸碧霞山,明崇禎間,僧廣山建。白衣寺 ,在通華門外。

天竺菴 在城北七里

圓光寺 :在城北二十五里乙丑山麓。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蔣嘉謨捐修大殿。知府祖

維煥建大悲閣於後

臥佛寺 在城北四十里雲巖山。巖內有石「臥佛」 ,建自漢時,至嘉靖間重修。僧宗竹復建兩廂,並樓於左右。

光尊寺 ,在城北二十五里。昔蒙氏時建。金雞寺 ,在城東北三十里鳳溪山。

寶鼎寺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鳳溪山之東。香象院 在哀牢山之北。僧讀宗修建。

「水雲菴 」 在《蘭津》道中。

哀牢山寺 即古哀牢地。

江頂寺 在蘭滄江北岸山頂。

永國寺 ,在丁當山半,舊在頂,僧書常建。

皇清康熙三十六年,知縣程奕移建今處。

金坪室 ,即寶台山,僧祖復立禪之處也。「金光寺 」 ,在寶台山。舊為火焚。

皇清康熙三十年,總兵偏圖重修,僧建存糾工募化。

其力居多

永平縣

普濟寺 在縣西一里,習儀之所。

玉泉寺 在縣東八里

蘭若寺 在縣南三里

寶峰寺 在縣東五里

白石菴 在漾濞太堡。按《府志》作白石寺,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玉皇閣 在縣北十里。《舊傳》倘有厭穢觸犯,即見雷霆掃除。

萬松菴 在縣東五十里。

大覺寺 ,在縣東一百七十餘里。

騰越州

西盟寺 在州西,明景泰三年建,習儀之所。按:

《府志》:「元至正間建,明正統十三年,侍郎侯漣重修。」 西有易衣軒,今改為萬壽寺。

來鳳寺 在來鳳山。古為龍鳳神祠。按《府志》,「參政盧翊重修。」

華嚴寺 在州南五里

金輪寺 在州城西五里。

玉皇閣 在州西十里。昔為高僧摩伽陀修定之所。按《府志》:「在雲峰山。諸峰環拱,竹木叢翠。春首朝禮者以萬計,非蠲潔齋肅,必獲譴焉。」 天應寺 在州羅生山墀前之地。雨則暵,晴則潤,屢驗不爽。

清平寺 在舊鎮姚所南清平洞左。明萬曆十九年,鄧子龍建。

「三清殿 」 在寶峰山。

佑聖觀 在州西北隅

萬福寺 即玉皇閣下院,距城一百二十里。明萬曆中,蜀僧凈寬募建。

千佛殿 在來鳳寺右

觀音閣 在來鳳寺右

普香院 在城北十五里。元至正年間建。興龍寺 在城西集鷹山下有水名「龍王塘」 ,灌田甚多。

忠孝寺 在城南三十里九龍山下。昔有蒙化僧照純,于定中見十八人,指一境地名「中孚」 ,令其開建。僧遂行遊至騰,見九龍聳秀,宛如向所示者,因結茅為菴,募緣建寺居焉。

寶峰寺 ,在城西十里,高僧摩伽陀修定之所。上有天池,峰巒秀聳,松柏茂鬱。奇花曲徑,川源廣闊。左峰頂有觀音閣。

石佛寺 在城南郭外,有石佛,故名。

地藏寺 在城西二里

護珠寺 ,在城西北十五里,一名干莪寺,土官孟氏所建。舊傳,干峨海有龍以珠戲,偶失,為孟所得。俄而雷雨至,孟懼,適寺成塑像,遂納珠於佛腹中,故名。

水應寺 ,一名「水尾寺」 ,在羅生山麓,周匝皆水。《妙光寺 》,在矣羅村。

觀音寺 ,在城西一里。前即觀音堂。

東山寺 :在城東十里,一名「娘娘廟。」 凡祈嗣者,皆禱於此。仲春茶花茂盛,足供玩賞。

盤龍寺 在龍川江

龍華寺 在城五里,附《易》村。

黑塔寺 在城南二里

毘盧寺 ,在城西南五里,明萬曆四十年建。「太平寺 」 ,在城西門外。

玉泉寺 在州西二里

普濟寺 在州南關外

皇清順治十八年兵燹之後,繼以大飢。黔僧德潤於

此募化施粥,因建殿,名「普濟。」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