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01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十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十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二

  漢總一則 高帝五則 高后二則 文帝五則 景帝八則 武帝元光一則 元狩二

  則 元鼎一則 天漢一則 征和一則 昭帝始元一則 元鳳二則 宣帝本始一則

  地節一則 元康一則 甘露一則 元帝初元二則 永光一則 成帝建始一則 永始

  一則 元延一則 綏和一則 哀帝建平一則 平帝元始三則

  後漢總一則 世祖建武十一則 明帝永平九則 章帝建初三則 元和二則 章

  和二則 和帝永元五則 殤帝延平一則 安帝永初二則 永寧一則 建光一則 延

  光二則 順帝永建二則 永和一則 沖帝永嘉一則 質帝本初一則 桓帝建和二則

   永興一則 延熹二則 永康一則 靈帝熹平二則 中平二則 獻帝建安三則 昭

  烈帝章武一則 後主建興一則 延熙三則 景曜一則

官常典第十卷

宗藩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漢制,皇子封王,置太傅以下官。又承秦制,爵二十等, 而列侯掌於主爵都尉,後屬大鴻臚,亦備置國官。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高帝初置。」

師古曰:「蔡邕云: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也。」

金璽盭綬。

晉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也。」師古曰:「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漢舊儀》云:「諸侯王黃金璽,橐佗鈕,文曰璽。謂刻云某王之璽。」

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 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 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 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 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 郎中令為光祿勳,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 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爵一級,曰「公士。」

師古曰:「言有爵命,異於士卒,故稱公士也。」

二《上造》。

師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

《三、簪褭》

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褭簪》。褭者,言飾此馬也。

《四不更》。」

師古曰:「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五大夫。

師古曰:「列位從大夫。」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師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八《公乘》:

師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

九五「大夫。」

師古曰:「大夫之尊也。」

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

師古曰:「庶長言為眾列之長也。」

《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師古曰:「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

《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

師古曰:「言皆主古造之士也。」

十七、《駟車》庶長

師古曰:「言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

十八、《大庶長》

師古曰:「又更尊也。」

十九、《關內侯》

師古曰:「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

二十、《徹侯》

師古曰:「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 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 子、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與左馮翊、 京兆尹是為三輔列侯。更屬大鴻臚。 縣大率方百 里。列侯所食縣曰國。

按杜氏《通典》,「王國有傅。」

掌輔導王,初曰太傅,後除「太」字。《史記》曰:賈誼為梁懷王太傅,王墮馬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

相。

本統眾官,後省內史,而相理民,如郡太守。《史記

曰:曹參相齊,聞膠西有蓋公,善治,著《黃》《老》言,乃厚請之。蓋公言治道貴清淨,清淨民自定。參用其術,齊國安集。及入為漢相,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夫獄市者,所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也。」 又曰:石慶為齊相,舉國皆慕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社也。

內史:

治國民。

中尉。

掌武事。

郎中令。

秩千石,墨綬。

僕。

本曰「太僕」,改曰「僕」,墨綬。

文學:

《宋志》云:「前漢王國已置文學。」

大司農,衛士長,太倉長。

齊善醫,淳于意為之。

列侯國亦有相,餘略與王國同。

改所食國令長為之。漢初,侯王有丞相,兼有相國。《史記》:「周勃破燕王盧綰,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景帝省之。」

高帝六年大封同姓以鎮天下

[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六年冬十二月,詔曰:『天下既安,豪 傑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盡圖其功。身居軍九年,或 未習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憐之,其赦 天下』。」田肯賀,上曰:「甚善。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 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 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 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 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 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 莫可使王齊者。」上曰:「善!」賜金五百斤。上還,至洛陽,詔 曰:「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將軍劉 賈數有大功,及擇寬惠脩絜者,王齊」、荊地。春,正月,丙 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 立劉賈為荊王;以碭郡、薛郡、郯郡三十六縣立弟文 信君交為楚王。壬子,以雲中、鴈門、代郡五十三縣立 兄宜信侯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 陽郡七十三縣立子肥為齊王。

高帝七年,立如意為代王。

按《漢書高祖本紀》,「七年冬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喜 棄國歸雒陽,赦為合陽侯。辛卯,立子如意為代王。」 高帝九年,徙如意為趙王。

按《漢書高祖本紀》:「九年春正月,廢趙王張敖為宣平 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王趙國。」

高帝十一年,立子恆為代王,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 陽王,子長為淮南王。

按《漢書高祖本紀》:「十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上曰:『豨 嘗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豨為列侯,以相 國守代。今乃與王黃等刦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 去豨、黃來歸者,皆赦之。上自東至邯鄲,上喜曰:『豨不 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亡能為矣』』。」十一年冬,上 在邯鄲,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春,正月,淮陰侯 韓信謀反長安,夷三族。上還雒陽。詔曰:「代地居常山 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 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為 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王、相國、通侯、吏二千石 擇可立為代王者。」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 「子恆賢知溫良,請立以為代王,都晉」陽。三月,梁王彭 越反,夷三族。詔曰:「擇可以為梁王、淮陽王者。」燕王綰、 相國何等請立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罷東郡, 頗益梁;罷潁川郡,頗益淮陽。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 詔王、相國擇可立為淮南王者。群臣請立子長為王。 十二年冬十月,漢別將擊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 追斬布番陽。周勃定代,斬陳豨於當城。

高帝十二年,立沛侯濞為吳王,子建為燕王。

按《漢書高祖本紀》:「十二年冬十月詔曰:『吳,古之建國 也,日者荊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後,朕欲復立吳王,其 議可者』。」長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請立為吳王。已 拜,上召謂濞曰:『汝狀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 年,東南有亂,豈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濞 頓首曰:『不敢』。」十二月,陳豨降將言豨反時,燕王盧綰 使人之豨所陰謀,上使辟陽侯審食其迎綰,綰稱疾。 食其言綰反有端。春,三月,使樊噲、周勃將兵擊綰。詔 曰:「燕王綰與吾有故,愛之如子;聞與陳豨有謀,吾以 為亡。有故,使人迎綰,綰稱疾不來,謀反明矣。」詔諸侯 王議可立為燕王者。長沙王臣等請立子建為燕王。 盧綰與數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謝。夏四 月甲辰,帝崩。盧綰聞之,遂亡入匈奴。

====高后元年立孝惠後宮子五人為王侯====按《漢書高后本紀》:「元年夏五月,立孝惠後宮子強為 淮陽王,不疑為恆山王,弘為襄城侯,朝為軹侯,武為 壺關侯。二年秋七月,恆山王不疑薨。四年夏,少帝自 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五月丙辰,立 恆山王弘為皇帝。八年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大臣 相與陰謀,以為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非孝惠子,復」 共誅之,尊立文帝。

高后七年,立劉澤為琅邪王。

按《漢書高后本紀》:「七年春正月己丑,立營陵侯劉澤 為琅邪王。」

文帝元年益封朱虛侯章食邑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徙琅邪王澤為燕王

[编辑]

按《漢書文帝本紀》:「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見於高廟, 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詔曰:『前呂產自置 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遣將軍灌嬰將兵擊齊,欲 代劉氏。嬰留滎陽,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產欲為 不善,丞相平與太尉勃等謀奪產等軍,朱虛侯章首 先捕斬產,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 『典客揭奪呂祿印。其益封太尉勃邑萬戶,賜金五千 斤;丞相平、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章、 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揭為陽信侯, 賜金千斤』』。」十二月,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徙琅邪王 澤為燕王。

文帝二年,詔立趙王弟《辟彊》及朱虛侯章、東牟侯《興 居》、皇子武《參揖》三人為王。

按《漢書文帝本紀》,二年春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 侯王。詔曰:「前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太子遂 為趙王。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 興居有功,可王。乃遂立辟彊為河間王,章為城陽王, 興居為濟北王。因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揖 為梁王。」

文帝四年夏五月,賜諸侯王子邑各二千戶。秋九月, 封齊悼惠王子七人為「列侯。」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文帝八年夏,封淮南厲王長子四人為「列侯。」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文帝十六年「夏五月,立齊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厲王 子三人,皆為王。」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景帝二年立皇子德閼餘非彭祖發六人為王

[编辑]

按《漢書景帝本紀》,「二年春三月,立皇子德為河間王, 閼為臨江王,餘為淮陽王,非為汝南王,彭祖為廣川 王,發為長沙王。」

景帝三年,吳王濞等七國反,滅之。立劉禮為楚王,立 皇子端為膠西王,勝為中山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三年春正月,吳王濞、膠西王卬、楚 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 舉兵反。遣太尉亞夫、大將軍竇嬰將兵擊之,斬御史 大夫晁錯以謝七國。二月壬子,諸將破七國,斬首十 餘萬級,追斬吳王濞於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 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夏六」 月,詔曰:「迺者吳王濞等為逆,起兵相脅,詿誤吏民。吏 民不得已。今濞等已滅,吏民當坐。濞等及逋逃亡軍 者,皆赦之。楚元王子蓺等與濞等為逆,朕不忍加法, 除其籍,毋令污宗室。」立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續元王 後。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勝為中山王,賜民爵一級。 景帝四年夏四月己巳,立皇子徹為膠東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景帝七年春正月,廢皇太子榮為臨江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景帝中三年秋九月立皇子乘為清河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景帝中五年夏立皇子舜為常山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景帝中六年夏四月,梁王薨,分梁為五國,立孝王子 五人皆為王。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景帝後元年春三月,賜諸侯相爵「右庶長。」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武帝元朔二年賜淮南菑川二王几杖詔許諸侯王分與子弟邑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朔二年冬,賜淮南王、菑川王几 杖,毋朝。「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 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 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元狩三年夏五月立膠東康王少子慶為六安王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元狩六年》,「封皇子三人為王。」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 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師古曰:「於廟中策命之

元鼎四年秋立常山憲王子商為泗水王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天漢四年夏四月立皇子髆為昌邑王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征和二年秋九月立趙敬肅王子偃為平干王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昭帝始元元年益燕王廣陵王封戶

[编辑]

按《漢書昭帝本紀》:「始元元年春二月己亥,益封燕王、 廣陵王,各萬三千戶。」

元鳳元年立泗水戴王遺腹子煖為王

[编辑]

按《漢書昭帝本紀》:「元鳳元年春,泗水戴王前薨,以毋 嗣,國除。後宮有遺腹子煖,相內史不奏言,上聞而憐 之,立煖為泗水王,相內史皆下獄。」

元鳳五年,益廣陵王封戶。

按《漢書昭帝本紀》:「五年春正月,廣陵王來朝,益國萬 一千戶,賜錢二千萬,黃金二百斤,劍二,安車一,乘馬 二駟。」

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詔封宗正劉德爵關內侯食邑秋七月詔立燕剌王太子建為廣陽王立廣陵王胥少子弘為高密王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云云。

師古曰:「劉德,楚元王之曾孫劉辟彊子。」張晏曰:「舊關內侯無邑也,以劉德宗室俊彥,故特令食邑。」

地節四年夏五月立廣川惠王孫文為廣川王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云云。

元康三年封故昌邑王賀為海昏侯皇子欽為淮陽王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元康三年「春三月,詔曰:『蓋聞象有 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賀為 海昏侯。夏六月,立皇子欽為淮陽王』。」

師古曰:「粲,明也。殊,絕也。當明於仁,恩不離絕也。」

甘露二年春正月立皇子囂為定陶王囂音敖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云云。

元帝初元二年春三月立廣陵厲王太子霸為王

[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初元》三年「夏,立長沙煬王弟宗為王,封故海昏侯賀 子代宗為侯。」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永光三年春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云云。

成帝建始元年春正月立故河間王弟上郡庫令良為王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永始元年秋七月立城陽孝王子俚為王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元延二年夏四月立廣陵孝王子守為王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綏和元年冬十一月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

[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詔曰:『朕承 太祖鴻業,奉宗廟二十五年。德不能綏理宇內,百姓 怨望者眾。不蒙天祐,至今未有繼嗣,天下無所繫心。 觀於往古,近事之戒,禍亂之萌,皆由斯焉。定陶王欣 於朕為子,慈仁孝順,可以承天序,繼祭祀。其立欣為 皇太子。冬十一月,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按《哀 帝本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年三歲 嗣立為王,元延四年入朝,帝羙其材,為加元服而遣 之,時年十七矣。明年使執金吾任宏守大鴻臚,持節 徵定陶王,立為皇太子,謝曰:「臣幸得繼父守藩為諸 侯王,材質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宮。陛下聖德寬仁,敬 承祖宗,奉順神祗,宜蒙福祐子孫千億之報。臣願且 得留國邸,旦夕奉問起居,俟有聖嗣,歸國守藩。」書奏, 天子報聞。後月餘,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奉恭王 祀,所以獎厲太子,專為後之誼。

哀帝建平三年春正月立廣德夷王弟廣漢為廣平王夏六月立魯頃王子郚鄉侯閔為王

[编辑]

按:《漢書哀帝本紀》云云。

平帝元始二年夏四月立代孝王元孫之子如意為廣宗王江都易王孫盱台侯宮為廣川王廣川惠王曾孫倫為廣德王

[编辑]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

元始四年春二月,賜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屬 籍者爵,自五大夫以上各有差。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

元始五年,以宗室子助祫祭賜爵,詔郡國置宗師。立 梁孝王元孫之耳孫音為王。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諸侯 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徵助 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詔宗 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 之,致教訓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以為宗師。閏月,立 梁孝王元孫之耳孫音為王

後漢

[编辑]

後漢承舊制,皇子封王,與列侯俱置國官,各受茅土, 以立社稷。

按《後漢書百官志》:「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每置傅一人, 相一人,皆二千石。」本注曰:「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 臣也。相如太守,有長史如郡丞。」漢初立諸王,因項羽 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職,傅為 太傅,相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 百官皆如朝廷,國家惟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 皆自置之。

《胡廣》曰:「後漢妾數無限,別乃制設正適曰妃取小夫人不得過四十人。」

至景帝時,吳楚七國恃其國大,遂以作亂,幾危漢室。 及其誅滅,景帝懲之,遂令諸王不得治民,令內史主 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 官。武帝改漢「內史中尉」、「郎中令」之名。

《前書》曰:「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

而王國如故,員職皆朝廷為署,不得自置。至漢成帝, 省內史「治民」,更令相治民。

《漢舊儀》曰:「大司空何武奏罷內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參職。」是後中尉爭權,與王相奏,常不和也。

太傅但曰「傅。」

劉昭曰:觀夫高祖之創業也,豈直鴻勳碩德,大庇群生,蕩其毒虐,厝之和泰而已哉!至於謀深慮久,封建子弟,蕃維盤固,規謀弘遠,及於三趙不終,燕靈夭絕,齊代淮楚,皆為外重,故宋昌曰:「外畏齊、楚、淮南」,斯非效與,事過則弊,孰或通之?全國之難,誠固財物之富,作衛之益,亦既得之於前矣。故賜以几杖,用息姦謀,嗣隕,局下怨生。有以逮連師搆亂,兵交梁闕,禦侮摧寇,肇自密戚。景帝遂削蕃國之權,刻骨肉之援,封為君而不聽治其民,置為主而稍賤其臣,矯枉過甚,遂臻於此。呂、霍之危朝,后族愈貴於來寵;吳、楚之叛奔,侯王恆借以受誚。故賈誼欲「眾建以少其力,列虛」以侯其生,此乃達觀深識,監於親陪之要者也。冢嗣必傳萬里之地,分支欲使動搖不得,於經維遠算,且已礙矣。復哀、平之際,劉氏遍於四海,宗正著錄,遂以萬數。及乎後漢,彌循前跡,光武十子,並列畿外近郡,孝明八國,不能開庇遠民。國近則不可以大,不大則不足為強,此所以本枝之援,終以少固。若使漢分兩越,置二三親國,剖吳、楚樹,數四列蕃,割遼海而分皇枝,開隴蜀而王子弟。使主尊顯,依漢初之貴;民無定限,許滋養之富。若有昏虐之嗣,可得廢而不得削,必傳劉氏。民信所奉,發其侵伐兼并之釁,峻其他族篡殺之科,制其入貢輕重之法,疏其來朝往復之數。君君臣臣,永許百世之期;一國之民,長無遷動之志。四方得志,聽離官列封,懷賢抱智,隨所適樂土,彊弱相侔,遠近相推,舉其大歸,略其小滯,與其畫一,班之海內,天子之朝,自非異姓僭奪,不得興勤王之師;諸蕃國自非雜互篡主,不降討伐之詔。犬牙相經,共為嚴國,雖王莽善盜,將何因而敢竊?曹操雄勇,亦安能以得士?斯無俟極聖。然克行明賢,粗識亦足立。「故父子,首足也,昆弟,四肢也。當使筋骨髓血,動靜足以相勝;長短大小,幹用足以相衛。豈有割脛致腹,取骨肉以增頭;划背露骨,剝膏腴以裨頷?而謂顱顙魁岸,可得比壽松、晉,喉咽擁腫,必能長生久視哉?」漢氏得之微,猶能四百載;魏人失之甚,不滿數十年。爰自晉世,矯枉太過,入列皇朝,非簡賢之授,唯親是貴,無愚智之辨。不能勝衣冠,早據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嶽之位,職應論道,而未離保母之養;續侯賦政,而服二三尺衣,英賢大度,稟彼昏稚,高才碩儒,恭承藐識,公餗覆而不憂,美錦碎而愈截,兼授若流,迴遷競路,才駑任重,功尟釁多,曉比名於公旦,夕同罪於盜跖。褒稱無位,可以充德;貶退刑轘,不足以塞咎。威力強濟,聲實隆重,嫌猜畏逼,身受其弊,覆滅分體,若梟仇寇,齎粉同氣,有過他逆,忠貞之士,橫罹其凶,志節之人,狼狽其禍。閼伯、實沈,繼踵史筆,顯思、顯甫,比有國書。趙倫以蠢愚排天,齊攸以賢明謝世,枉鬱殄夷,冤孫就盡,不可勝載矣。豈周、漢之君,多孝悌之性,晉、宋之主,稟豺狼之情,蓋事勢使之然也。朝行斯術,夕窮崩亂,未能革悛,來事愈甚,蒼生為此將盡矣,四海為此搆蹙矣。聖帝英君,欲反斯敗,必當更開同姓之國,置不增之約,罷皇嗣入宮之禍,守盟牲礪河之篤,乃可還險墜之路,反乎全安之轍也。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職如郡都尉,主盜賊。」

《東觀書》曰:「其紹封削絀者」,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

郎中令一人,僕一人,皆千石。本注曰:「郎中令掌王大

夫、郎中宿衛,官如光祿勳。自省少府職皆并焉。」僕主 車及馭,如太僕。本注曰:「太僕,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曰 僕。」又皆減其秩。治書,比六百石。本注曰:「治書,本尚書, 更名大夫,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奉王使,至京都」 奉璧賀正月及使諸國。本皆持節,後去節。謁者,比四 百石。本注曰:「掌冠長冠。」本員十六人,後減。禮樂長,本 注曰:「主樂人。」衛士長本注曰:「主衛士。」醫工長,本注曰: 「主醫藥。」永巷長,本注曰:「宦者。主宮中婢使。」祠祀長,本 注曰:「主祠祀。」皆比四百石。

自《禮樂長》至此,皆四百石。

郎中,二百石。本注曰:「無員。」列侯所食縣為侯國。本注 曰:「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功大 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避武帝諱 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諸王得推恩分眾子土,國 家為封,亦為列侯。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位次三 公。中興以來,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次車騎將軍。

胡廣《漢制度》曰:「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特進,在三公下,不在車騎下。」

「賜位朝侯,次五校尉;賜位侍祠侯,次大夫。」其餘以胏 附及公主子孫奉墳墓於京都者,亦隨時見會。位在 《博士》、議郎下。

胡廣《制度》曰:「是為猥諸侯。」

「諸王封」者,受茅土,歸以立社稷,禮也。

胡廣曰:「諸王受封皆受茅土,歸立社稷,本朝為宮室,自有制度,至於列侯歸國者,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寵。」

列土特進朝侯,賀正月執璧云。每國置相一人,其秩 各如本縣。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長,不臣也。但納租於 侯,以戶數為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 「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舊有行人、洗馬門大夫,凡五 官。中興以來,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 滿千戶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馬門大夫、關內 侯。

如淳曰:「列侯出關就國,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也。」《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

承秦賜爵十九等,為關內侯。無土,寄食在所縣。民租 多少,各有戶數為限。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時六國未平,將帥皆家關中,故以為號。」劉劭《爵制》曰:「《春秋傳》有庶長鮑商君,為政,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義。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治之,出使長之,素信者與眾相得也。故啟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軍為將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軍。在國也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卿大夫」為稱,其在軍也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所以異在國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為王畿,故曰「關內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然則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異其名,亦所以殊軍國也。古者以車戰,兵車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車大夫在左,御者處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司徒曰「造士」,雖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褭,御駟馬者,要褭,古之名馬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為車右,不復與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車左者也。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然則公乘者,軍吏之爵最高者也,雖非臨戰,得公卒車,故曰「公乘」也。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軍將也。所將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為名。大庶長即大將軍也。左右庶長,即左右偏裨將軍也。《古今注》曰:「成帝鴻嘉二年,令吏民得買爵級千錢。」

按《禮儀志》:拜諸侯王公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光 祿勳前。」

丁孚《漢儀》曰:太常住蓋下,東鄉,讀文。與此異也。

謁者引當拜,前當坐,伏殿下。光祿勳前一拜,舉手曰: 「制詔其以某為某。」讀策書畢,謁者稱臣某再拜。尚書 郎以璽印綬付侍御史,侍御史前東面立,授璽印綬王公再拜,頓首三下。贊謁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 某」初謝,中謁者報:「謹謝。」贊者立曰:「謝皇帝為公。」興,皆 冠謝,起就位,供賜禮畢罷。 按《輿服志》:佩雙印,長寸 二分,方六分。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上合絲,諸侯王 以下,以綔赤絲蕤縢。綔如其印質。諸侯王亦綬。

《徐廣》曰:「諸王金印龜紐,纁朱綬。」

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公侯紫 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

世祖建武元年封劉茂中山王更始淮陽王

[编辑]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秋七月,宗室劉茂自號厭新將軍,率眾降,封為中山 王。九月辛未,詔曰:「更始破敗,棄城逃走,妻子裸袒,流 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為淮陽王,吏人敢有賊 害者,辠同大逆。」 建武二年,封叔父良等為王,詔復王莽所廢宗室列 侯已歿者,封拜子孫。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二年夏四月甲午,封叔父良為 廣陽王,兄子章為太原王,章弟興為魯王,舂陵侯嫡 子祉為城陽王。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為泗水 王,故真定王楊子得為真定王。六月丙午,封宗子劉 終為淄川王。冬十二月戊午,詔曰:『惟宗室列侯為王 莽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愍之。其並復故國。若侯 身已歿,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按真定王得原本誤作德 建武五年。春三月癸未。徙廣陽王良為趙王。始就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建武七年。秋八月丁亥。封前河間王邵為河間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建武十三年,降宗室嗣王為公、侯,其絕國封侯者百 三十七人,又省并西京九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十三年「春二月丙辰,詔曰:『長沙 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不 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 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 人。丁巳,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 為魯公。庚午,省并西京十三國,廣平屬鉅鹿,真定屬』」 常山,《河間》屬信都,《城陽》屬琅邪,《泗水》屬廣陵,《淄川》屬 高密,《膠東》屬北海,《陸安》屬廬江,《廣陽》屬上谷。

據此,惟有「九國」,云「十三」,誤也。

建武十五年,封皇子輔等十人為公,並追加二兄封 諡。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初,巴蜀既平,大司馬吳漢上書, 請封皇子,不許,重奏連歲。十五年三月,迺詔群臣議。 大司空融、固始侯通、膠東侯復、高密侯禹、太常登等 奏議曰:「古者封建諸侯,以藩屏京師。周封八百,同姓 諸姬並為建國,夾輔王室,尊事天子,享國永長,為後 世法。故《詩》云:『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高祖聖德,光有天」 下,亦務親親,封立兄弟諸子,不違舊章。陛下德橫天 地,興復宗統,褒德賞勳,親睦九族,功臣宗室,咸蒙封 爵,多受廣地,或連屬縣。今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陛 下恭謙克讓,抑而未議,群臣百姓,莫不失望。宜「因盛 夏吉時,定號位以廣藩輔,明親親,尊宗廟,重社稷,應 古合舊,厭塞眾心。」臣請大司空上《輿地圖》,太常擇吉 日具禮儀。制曰:「可。」夏四月戊申,以太牢告祠宗廟。丁 巳,使大司空融告廟。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 陽為東海公,康為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 荊為山陽公,衡為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琅邪公。 癸丑,追謚兄伯升為齊武公,兄仲為魯哀公。

建武十七年,皇子輔等十人皆進爵為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十七年「冬十月辛巳,廢皇后郭 氏為中山太后,立貴人陰氏為皇后,進右翊公輔為 中山王,食常山郡。其餘九國公皆即舊封進爵為王。 建武十九年,進趙、齊、魯三國公爵為王,又降封皇太 子彊為東海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十九年「閏月戊申,進趙、齊、魯三 國公爵為王。六月戊申,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 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彊,崇執謙退,願 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彊為東海王,立陽 為皇太子,改名莊』。」是年閏四月

建武二十七年冬,「魯王興齊王石始就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建武二十八年,徙魯王興封國,賜東海王彊、樂彊等 五王俱就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二十八年「春正月己巳,徙魯王 興為北海王,以魯國益東海,賜東海王彊虎賁旄頭、 鍾虡之樂。秋八月戊寅,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 南王康、淮陽王延始就國。」

建武三十年。夏四月戊子。徙左翊王焉為中山王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明帝永平元年秋八月戊子徙山陽王荊為廣陵王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编辑]

永平二年。冬十月壬子。中山王焉始就國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三年夏四月辛酉,封皇子建為《千乘王》,羨為廣 平王。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五年春二月庚戌,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罷歸藩, 琅邪王京就國。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十三年冬十一月,楚王英謀反,廢國除,遷於涇 縣,所連及死徙者數十人。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十四年夏四月丁巳,前楚王英自殺。夏五月,封 故廣陵王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永平十五年,改信都、臨淮二國,封皇子恭等六人為 王。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五年「夏四月庚子,改信 都為樂成國,臨淮為下邳國。封皇子恭為鉅鹿王,黨 為樂成王,衍為下邳王,暢為汝南王,昺為常山王,長 為濟陰王。」

永平十六年,徙淮陽王延封國。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十六年:「夏五月,淮陽王延謀反 發覺。秋七月,淮陽王延徙封阜陵王。」

章帝建初元年冬十一月阜陵王延謀反貶為阜陵侯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云云。

建初四年,徙鉅鹿王恭等三人封國,封皇子伉、全二 人為王。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四年「夏四月己丑,徙鉅鹿 王恭為江陵王,汝南王暢為梁王,常山王昺為淮陽 王。辛卯,封皇子伉為千乘王,全為平春王。」

建初七年夏六月甲寅,廢皇太子慶為清河王。己未, 徙廣平王羨為西平王。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云云。

元和元年夏四月己卯分東平國封憲王蒼子尚為任城王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云云。

元和二年,徙江陵王恭為六安王。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夏五月,改廬江為六 安國,江陵復為南郡,徙江陵王恭為六安王。」

章和元年秋七月癸卯齊王晃有罪貶為蕪湖侯九月復封阜陵侯延為阜陵王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云云。

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徙西平王羨為陳王,六安王恭 為彭城王,與樂成、下邳、梁三王俱就國。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 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三月丁酉,改淮 陽為陳國,楚郡為彭城國,西平并汝南郡,六安復為 廬江郡。遺詔徙西平王羨為陳王,六安王恭為彭城 王。癸亥,陳王羨、彭城王恭、樂成王黨、下邳王衍、梁王 暢始就國。」

和帝永元二年封皇弟壽等三人為王並紹封常山齊北海三王

[编辑]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二年「夏五月庚戌,分太山 為濟北國,分樂成、涿郡、勃海為河間國。丙辰,封皇弟 壽為濟北王,開為河間王,淑為城陽王,紹封故淮陽 王昺子側為常山王。丁卯,紹封故齊王晃子無忌為 齊王,北海王睦子威為北海王。」

永元五年封皇弟萬歲為廣宗王封阜陵王种兄魴 為阜陵王。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五年「春正月辛卯,封皇弟萬歲 為廣宗王。夏四月壬子,封阜陵王种兄魴為阜陵王。 秋九月辛酉,廣宗王萬歲薨,無子,國除。」

种無嗣,故以魴襲也。

永元六年夏五月,城陽王淑薨,無子,國除。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永元七年。夏五月辛卯。改《千乘國》為《樂安國》。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永元九年。夏四月丁卯。封樂成王黨子巡為樂成王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殤帝延平元年封兄勝為平原王清河濟北河間常山四王始就國

[编辑]

按《後漢書殤帝本紀》:「延平元年春正月辛卯,封皇兄 勝為平原王。丙戌,清河王慶、濟北王壽、河間王開、常 山王章始就國。」

安帝永初元年封弟常保為廣川王封北海王睦孫普為北海王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元年。春二月丁卯。分清河 國。封帝弟常保為廣川王。夏五月丁丑。詔封北海王 睦孫壽光侯普為北海王永初二年。閏月辛丑。廣川王常保薨。無子。國除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是年閏七月

永寧元年夏四月己巳詔封陳王羨子崇為陳王濟北王子萇為樂成王河間王子翼為平原王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建光元年夏四月甲子樂成王萇有罪廢為臨湖侯五月丙申貶平原王翼為都鄉侯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延光元年夏五月己巳改樂成國為安平封河間王開子得為安平王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延光三年秋九月丁酉。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按「《順帝本紀》。孝順皇帝 諱保。安帝之子也。母李氏,為閻皇后所害。永寧元年 立為皇太子。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 中常侍樊豐譖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殺之。太子 數為歎息。王聖等懼有後禍。遂與豐、京共搆陷太子, 太子坐」廢為濟陰王。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侯立濟 陰王以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外群 僚莫不哀之。及北鄉侯薨,車騎將軍閻顯及江京與 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祕不發喪,而更徵立諸 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十一月丁巳,京師及郡 國十六地震。是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 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鍾下,即皇帝位, 年十一。冬十二月癸卯,尚書奏:「請下有司收還延光 三年九月以皇太子為濟陰王詔書。」奏可。

順帝永建元年夏六月己亥封濟南王錯子顯為濟南王

[编辑]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永建五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蠡吾侯。」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不載。 按《桓帝本紀》,「孝桓皇帝 諱志,肅宗曾孫也。祖父河間孝王開,父蠡吾侯翼。翼 卒,帝襲為侯。」

順帝時,開上書願分蠡吾縣以封翼,帝許之。蠡吾故城,在今瀛州博野縣西。

按《河間孝王開傳》,元初六年,鄧太后徵濟北、河間王 諸子詣京師,奇翼美儀容,故以為平原懷王後焉。留 在京師歲餘,太后崩,安帝乳母王聖與中常侍江京 等譖鄧騭兄弟及翼,云「與中大夫趙王謀圖不軌,闚 覦神器,懷大逆心,貶為都鄉侯,遣歸河間。翼於是謝 賓客,閉門自處。永建五年,父開上書,願分蠡吾縣以 封翼。」順帝從之。翼卒,子志嗣,為大將軍梁冀所立,是 為桓帝。

永和四年夏五月戊辰封故濟北惠王壽子安為濟北王

[编辑]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沖帝永嘉元年質帝即位還王侯所削戶邑

[编辑]

按《後漢書質帝本紀》:「沖帝不豫,大將軍梁冀徵帝到 洛陽都亭。及沖帝崩,皇太后與冀定策禁中。丙辰,使 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丁巳,封為建平侯。 其日即皇帝位,年八歲。二月乙酉,大赦天下,還王侯 所削戶邑。」

質帝本初元年夏五月庚寅徙樂安王為渤海王

[编辑]

按:《後漢書質帝本紀》云云。

桓帝建和元年立阜陵王代兄勃為遒亭侯便為阜陵王弟悝為勃海王貶清河王蒜為尉氏侯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建和元年「夏四月,立阜陵王代 兄勃遒亭侯便為阜陵王。秋七月,立帝弟蠡吾侯悝 為渤海王。冬十一月戊午,清河劉文反,殺國相謝暠, 欲立清河王蒜為天子。事覺伏誅。蒜坐貶為尉氏侯, 徙桂陽,自殺。」

建和二年,封弟顧為平原王。立安平王得子理為甘 陵王。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秋九月戊戌,追尊皇 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為孝 崇博園貴人。」建和二年「夏四月,封帝弟顧為平原王, 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馬氏為孝崇園貴人。六 月,改清河為甘陵,立安平王得子經侯理為甘陵王。」

永興元年夏五月丁酉濟南王廣薨無子國除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延熹四年夏四月甲寅封河間王開子博為任城王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编辑]

延熹八年。春正月。渤海王悝謀反。降為癭陶王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永康元年冬十二月壬申復癭陶王悝為渤海王

[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靈帝熹平三年夏六月封河間王利子康為濟南王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编辑]

熹平四年。春三月。封河間王建孫佗為任城王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中平元年下邳王意薨無子國除====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封弟協為渤海王。又徙封陳留 董卓廢帝為「弘農王。」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皇子辯 即皇帝位,封皇弟協為渤海王。秋七月徙渤海王協 為陳留王。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按《獻帝 本紀》,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中平六年四月,少 帝即位,封帝為渤海王,徙封陳留王。九月甲戌,即皇 帝位。初平元年春正月癸酉,董卓殺弘農王。

獻帝建安十一年立故琅邪王容子熙為琅邪王濟北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八國皆除

[编辑]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建安十七年,立皇子熙等四人為王。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十七年秋九月庚戌,立皇 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邈為濟北王,敦為東海 王。二十五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奉帝為山陽公,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 降為列侯。」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昭烈帝章武元年夏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按三國志蜀先主傳云云

[编辑]

後主建興八年徙魯王為甘陵王梁王為安平王

[编辑]

按:《三國志蜀後主傳》:「建興八年秋,徙魯王永為甘陵 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子瑤為安定王

[编辑]

按:《三國志蜀後主傳》云云。

延熙十五年,立子琮為西河王。

按:《三國志蜀後主傳》云云。

延熙十九年,立子瓚為《新平王》。

按:《三國志蜀後主傳》云云。

景曜二年夏六月立子諶為北地王恂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

[编辑]

按:《三國志蜀後主傳》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