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0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十四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十四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六

  唐總一則 高祖武德六則 太宗貞觀十則 高宗永徽三則 顯慶三則 龍朔二則

   乾封一則 總章一則 咸亨一則 上元一則 儀鳳二則 永隆一則 弘道一則

  中宗嗣聖九則 神龍一則 景龍一則 睿宗景雲一則 先天一則 元宗開元七則

  天寶一則 肅宗至德一則 乾元一則 上元一則 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二則 德宗

  建中一則 貞元三則 憲宗元和二則 穆宗長慶一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三

  則 開成二則 武宗會昌二則 宣宗大中七則 懿宗咸通五則 僖宗中和一則 光

  啟一則 昭宗大順一則 乾寧二則 光化一則 天復一則 天祐一則 哀帝天祐一

  則

  後梁太祖開平一則 末帝乾化一則 龍德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一則 明宗長興二則 廢帝清泰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二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世宗顯德一則 恭帝顯德一則

  遼總一則 太祖神冊一則 天顯一則 太宗天顯一則 會同一則 世宗天祿三則

   景宗保寧三則 乾亨二則 聖宗統和六則 開泰六則 太平二則 興宗重熙六則

   道宗清寧四則 咸雍二則 太康四則 大安一則 壽隆一則 天祚帝乾統三則

  天慶一則

官常典第十四卷

宗藩部彙考六

[编辑]

[编辑]

唐以「司封」掌九等之爵,而班位則御史大夫正之,各 置府僚國官,隨時增減不一。

按:《唐書百官志》:「尚書省吏部司封郎中一人,從五品 上;員外郎一人,從六品上。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凡 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 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 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 邑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 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 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 百戶,從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 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 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親王女為縣 主。從二品。凡王公十五以上預朝集,宗親女婦、諸王 長女月二參。王公之家卜祝、占相,不入門。王妃、縣主 嫠居,有子者不再嫁。凡外命婦,王、嗣王、郡王之母、妻 為妃,國公之母、妻為國夫人。朝參,視夫子之品;親王、 孺人二人,視正五品;媵十人,視從六品;國公媵六人, 視從七品。凡置媵,上其數,補以告身。凡封戶,三丁以 上為率,歲租三之一入于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 食諸州。諸王食邑,皆有課戶。名山大川,畿內之地,皆 不以封。御史臺大夫朝會,則率其屬正百官之班 序。凡諸王入朝及以恩追至者,日參。凡朝位以官,官 同者,異姓為後。親王、嗣王任文武官者從其班,官卑 者從王品。郡王任三品以下職事者居同階品之上; 非任文武官者,嗣王居太子太保之下,郡王次之,國 公居三品之下,郡公居從三品之下,縣公居四品之 下,侯居從四品之下,伯居五品之下,子居從五品之 上,男居從五品之下。王府官傅一人,從三品掌輔 正過失。諮議參軍事一人,正五品上,掌訏謀議事。友 一人,從五品下。掌侍游處,規諷道義。侍讀無定員。文 學一人,從六品上。掌校典籍、侍從文章;東西閤祭酒 各一人,從七品上。掌禮賢良,導賓客。

「自祭酒以下為王官。武德中,置師一人、常侍二人、侍郎四人,皆掌表啟書疏,贊相禮儀;舍人四人,掌通傳引納;謁者二人、舍人二人、諮議參軍事」、友,皆正五品下;文學、祭酒,皆正六品下。高宗、中宗時,相王府長史以宰相兼之,魏、雍、衛王府以尚書兼之,徐、韓二王為刺史,府官同外官,資望愈下。永淳以前,王未出閤,則不開府。天授二年,置皇孫府官。元宗諸子多不出閤,王官益輕,而員亦減矣。景雲二年,改「師」曰「傅。」開元二年廢,尋復置。廢常侍、侍郎、謁者、舍人。開成元年,改諸王侍讀曰「奉諸王講讀。」大中初,復舊。

長史一人,從四品上;司馬一人,從四品下。皆掌統府 僚,紀綱職務。掾一人,掌通判功曹、倉曹、戶曹事屬一 人,皆正六品上。掌通判兵曹、騎曹、法曹、士曹事。主簿 一人,掌覆省書教。記室參軍事二人,掌表啟書疏。錄 事參軍事一人,皆從六品上。掌府事,句稽省署鈔目。 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功曹參軍事,掌文官簿書,考課 「陳設。倉曹參軍事,掌祿稟廚膳,出內市易,畋漁芻槁戶曹參軍事,掌封戶僮僕、弋獵過所。兵曹參軍事,掌 武官簿書,考課儀衛假使。騎曹參軍事,掌廄牧騎乘, 文物器械。法曹參軍事,掌按訊決刑。士曹參軍事,掌 土功公廨。」自功曹以下各一人,正七品上。參軍事二 人,正八品下;行參軍事四人,從八品上。皆掌出使雜 檢校。典籤二人,從八品下。掌宣傳書教。

武德中,改功曹以下書佐、法曹行書佐、士曹佐,皆曰「參軍事」;長兼行書佐,曰「行參軍。」「廢城局參軍事。」又有鎧曹參軍事二人,掌儀衛兵仗;田曹參軍事一人,掌公廨職田弋獵;水曹參軍事二人,掌舟船漁捕芻草。皆正七品下。家吏二人,百司問事謁者一人,正七品下;司閤一人,正九品下。貞觀中廢。鎧曹、田曹、水曹,武后時,家吏以下皆廢。主簿、記室,有史二人。錄事、功曹、倉曹、兵曹、騎曹、法曹、士曹,各府二人,史二人。戶曹,府史各二人。自典籤以上為府官。郡王、嗣王不置長史。

親事府:典軍二人,正五品上;副典軍二人,從五品上。 皆掌校尉以下守衛陪從,兼知鞍馬。校尉五人,從六 品上;旅帥,從七品下;隊正,從八品下;隊副,從九品下; 皆掌領事、帳內陪從。自旅帥以下,視親事多少。乃置 帳內府,典軍二人,正五品上;副典軍二人,從五品上。 自校尉以下,員品如親事府。

初,典軍以武官及流外為之,領執仗、帳內等。秦王、齊王府置左右六護軍府、左右親軍府、左右帳內府,左一、右一護軍府,護軍各一人,副護軍各二人,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兵曹、鎧曹參軍事各一人,統軍各五人,別將各一人,左二、右二護軍府,左三、右三護軍府,減統軍三人,別將六人。左右親軍府,統軍各一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兵曹、鎧曹參軍事,左別將、右別將各一人。帳內府職員與護軍府同。又有庫直隸親事府,驅咥直隸帳內府,選材勇為之。貞觀中,庫直以下皆廢。親事府有府一人,史二人,執仗親事十六人,執弓仗;執乘親事十六人,掌供騎乘。親事三百三十人。帳內府有府一人,史一人,帳內六百六十七人。

親王國。令一人,從七品下。大農一人,從八品下。「掌判 國司。」尉一人,正九品下;丞一人,從九品下。學官長、丞 各一人,掌教授內人;食官長、丞各一人,掌營膳食。廄 牧長、丞各二人,掌畜牧。典府長、丞各二人,掌府內雜 事。長皆正九品下;丞皆從九品下。

有典衛八人,掌守衛陪從。舍人四人,錄事一人,府四人,史八人。

節度使,封郡王,有《奏記》一人。京兆、河南牧大都督、 大都護,皆親王遙領。兩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 之政,以長史主之;大都護之政,以副大都護主之。副 大都護則兼王府長史。其後有持節為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事者,正節度也。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 師。西都、東都、北都牧各一人。西都、東都、北都、鳳翔、 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府尹各一人,掌宣德化。歲 巡屬縣,觀風俗,錄囚,恤鰥寡。親王典州,則歲以上佐 巡縣。按《車服志》,「天子有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 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蕃國給銅魚 符,雄雌各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朝 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不合者劾奏。親王以」《金契》召, 勘合乃赴,題其位、姓名,盛以魚袋。

按杜氏《通典》,「臨軒冊命,諸王大臣將冊命,前一日,尚 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群官次 於朝堂。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又設舉麾位於上下, 並如常儀。其日典儀設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五 品以上於懸東,六品以下於大橫街之南,俱西面。武 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於懸西,六品以下於大橫街」 南,俱東面,以北為上,並如常儀。設受冊者位於大街 之南,東重行,北面西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 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禮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 堂西面,武官於西朝堂東面,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 其日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列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 常儀。受冊者服朝服,從第備鹵簿,與群官俱集朝堂 次。群官各服其服。贊引引群官俱出次,典謁引就朝 堂前位。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入陳於殿庭,太樂令 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侍衛之官各 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贊者先 入就位。通事舍人引群官入就位,又引受冊者入立 於太極門外道東,西向。中書侍郎以冊置於案,令史 二人皆絳公服,對立於左延明門內道北,西面,侍郎 立於案後。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 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 太樂令令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跪,俛伏, 興,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 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如常儀,樂止。通事舍人 引受冊者以次入就位。立定,受冊者東北西面,中書 侍郎引冊案進入於中書令之南,少退,俱西向。通事舍人引為首者一人,少前北面。中書侍郎取冊進授, 退復位。中書令稱「有制」,受冊者再拜。中書令讀訖,受 冊者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受冊者進受訖,典謁引退 復位。又通事舍人引次受冊如上儀。遍冊訖,中書令 以下還侍位,案者以案退。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 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受冊者以次出,侍中 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 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鼓柷奏《太和之 樂》,皇帝降座,御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 從至閤,樂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若冊 三師、三公、親王,皇帝服袞冕之服,鼓吹令設十二案, 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諸衛設黃麾半仗。 受冊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冊畢,引出。初 行樂作,出門樂止。餘同上儀。

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庚辰封世民為秦王元吉齊王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按太宗本紀帝諱世民高

[编辑]

祖次子也。高祖起兵,封敦煌郡公。義寧元年,徙封秦 國公,食邑萬戶。二年,徙封趙國公。武德元年,進封秦 王。四年,加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金 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初,高祖起 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太宗功益 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 吉謀害太宗。未發,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元武門,殺 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 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

武德三年六月丙午。封子元景為趙王。元昌魯王,元 亨酆王。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武德四年。進封宜都郡王泰為衛王。封子元方等五 人為王。既又徙封元嘉徐王。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四年三月,進封宜都郡王泰 為衛王。四月甲寅,封子元方為周王,元禮鄭王,元嘉 宋王,元則荊王,元茂越王。十二月壬申,徙封元嘉為 徐王。」

武德六年。四月壬申。封子元璹為蜀王。元慶漢王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武德八年。十一月辛丑。徙封元璹為吳王。元慶陳王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武德九年,太宗即位,宗室郡王降爵縣公,進封子恪 「漢王」,祐「楚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九年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十 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為縣公。是歲進 封子長沙郡王恪為漢王,宜陽郡王祐楚王。」

按《文獻通考》:唐高祖受禪,以天下未定,廣封宗室以 威天下。皇從弟及姪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為郡 王。太宗即位,因舉屬籍問侍臣曰:「封宗子於天下便 乎?」尚書右僕射封德彝對曰:「不便。」歷觀往古,封王者 今日最多。兩漢以降,唯封帝子及親兄弟。若宗室疏 遠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如漢之賈、澤,並不得濫 「叨名器,所以別親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 命既崇,多給力役,蓋以天下為私,殊非至公馭物之 道也。」太宗曰:「然。朕理天下,本為百姓,非欲勞百姓以 養己之親也。」於是率以屬疏降爵,唯有功者數人得 王,餘並封為縣公。

太宗貞觀二年議永封列土之制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太 宗以宇內晏清。思以致理。謂公卿曰:「『朕欲使子孫長 久。社稷永固。其理如何』。尚書右僕射宋國公蕭瑀對 曰:『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不封建諸侯。以為 盤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世而亡。漢有天下。 參建藩屏。年踰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 實可遵行』。」上然之,始議永封列土之制,禮部侍郎李 百藥論曰:「周氏以鑒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並建,維 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而枝榦相持,故使逆 節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棄先王之道,翦 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理之 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 內,莫不受命上元,飛名帝籙,締構遇興王之運,殷憂 屬啟聖之期,雖魏武攜養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 意有覬覦,推之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 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 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 厥後,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 宗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 之器猶存,斯則龜鼎之祚,已懸定於杳冥也。至使南 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線,郊畿不守,此乃陵夷之 漸,有累於封建焉。暴秦運距閏餘,數鍾百六,受命之 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 輩,咸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王 之勃興,抗龍顏之祚命」者也。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澆淳。 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 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則以結繩之化,行虞、 夏之朝,用象刑之典理劉曹之末,鍥船求劍,未見其 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 師;白馬素車,無復藩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甚羿 浞之災,復思高貴之殃,寧異申繒之酷。」此乃欽明昏 亂,自繫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代之後, 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 弱,眾暴寡。疆埸彼此,干戈侵伐。狐駘之役,女子盡髽; 崤陵之師,隻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餘不可勝數。 陸士衡方規規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據其大邑, 天下晏然,以理待亂。」何斯言之謬也!而設官分職,任 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理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 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人稱父母,政比神明。曹 元首方區區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 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豈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 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 慶門資,忘先業之艱難,輕自然之崇貴,莫不代增淫 虐,時益驕侈,離宮別館,切漢凌雲,或刑人力而將盡, 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徵舒;衛宣 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已」,思理豈若是乎!內 外群臣,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 勞優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爵非代及,用賢之路斯 廣;人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 哉!至如滅國弒君,亂常干紀,《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 歲。次雎咸秩,遂用玉帛之君;魯道「有蕩,每等衣裳之 會。」縱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漢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 不至此。為政之理,一言可蔽。陛下獨照宸衷,永懷前 古,將復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而親諸侯。竊以漢魏 以還,餘風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請待 斲雕成朴,以質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云畢, 然後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中書侍郎 顏師古《論封建表》曰:「伏聞前年陛下親發聖慮,特降 明敕,博問卿士,議欲封建,既合事宜,實惟理要。然而 議者不一,各執異端。或欲追法殷、周,遠遵上古,天下 之地,盡為封國,庶姓群官,皆錫茅社;或云凋弊之後, 人稀土廣,封建之事,普未可行。此皆不臻至理,兩失 其衷。臣愚以為當今之要,莫不量其遠近,分置王國, 均其戶邑,強弱相濟,畫野分疆,不得過大。間以州縣, 雜錯而居,互相維持,永無傾奪,使各守其境而不能 為非,協力同心,則足扶京室。」陛下然後分命諸子,各 就封之,為置官僚,皆一省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 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一定此制,萬「代永久,則狂 狡絕暴慢之心,本朝無怵惕之慮。」特進魏徵議曰:「臣 聞三代之利,建藩屏,保乂皇家;兩漢之大啟山河,同 獎王室。故楚國不恭,齊桓有召陵之舉;諸呂搆難,朱 虛奮北軍之謀。九鼎危而復安,諸侯傲而還肅。比夫 秦之孤立,子弟為匹夫;魏氏虛名,藩扞若囹圄,豈可 同年而語哉!至於同憂」共樂之談,百足不僵之義,曹 冏《六代》,陸機五等,論之詳矣。陛下發明詔封五等,事 雖盡善,時即未遑,何也?自隋氏亂離,百殃俱起,黎元 塗炭,十不一存。始蒙敷至仁以流元澤,沐春風而霑 夏雨,一朝棄之,為諸侯之隸,眾心未定,或致逃亡,其 未可一也。既立諸侯,當建社廟,禮樂文物儀衛,左右 頓闕,則「理必不安,粗修則事有未暇,其未可二也。大 夫卿士咸資祿俸,薄賦則官府困窮,厚斂則人不堪 命,其未可三也。王畿千里,地稅不多,至於貢賦所資, 在於侯甸之外。今若並為國邑,京師府藏必虛,諸侯 朝宗,無所取給,其未可四也。今燕、秦、趙、代俱帶蕃裔, 黠羌旅拒,匈奴未滅,追兵內地,遠赴邊庭,不」堪其勞, 將有他變,難安易動,悔或不追,其不可五也。原夫聖 人舉事,貴在相時,時有未可,理資通變,敢進芻蕘之 議,惟明主擇焉。

貞觀五年,封弟元裕等五人及子愔等七人為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五年二月己酉,封弟元裕為鄶王, 元名譙王,靈夔魏王,元祥許王,元曉密王。庚戌,封子 愔為梁王,貞漢王,惲郯王,治晉王,慎申王,囂江王,簡, 代王。十七年四月丙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按《高 宗本紀》,帝諱治,太宗第九子也,始封晉王。貞觀十七 年,太子承乾廢,而魏王泰次當立,亦以罪黜,乃立子 治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四月,太宗崩,六月甲戌,即皇 帝位。

貞觀六年,詔「宗室功臣悉就藩國,世守其政。」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馬周傳》:「六年,周拜監察 御史,上疏曰:『臣伏見詔,宗室功臣悉就藩國,遂貽子 孫,世守其政。竊惟陛下之意,誠愛之重之,欲其裔緒 承守而與國無疆也。臣謂必如詔書者,陛下宜思所 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世官也。何則?以堯、舜之父, 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兆庶被殃,國 家』」蒙患。正欲絕之,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正欲存之,而欒黶之惡已暴也。必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人,寧割 恩於已亡之臣。」則向所謂愛之重之者,適所以傷之 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以戶邑,必有材行,隨器而授, 雖翰翮非強,亦可以免累。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 所以終全其世者,良得其術也。願陛下「深思其事,使 夫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貞觀十年,徙元景等十七王封國,又出諸王為都督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年正月癸丑,徙封元景為荊王 元昌、漢王元禮、徐王元嘉、韓王元則、彭王元懿、鄭王 元軌、霍王元鳳、虢王元慶、道王靈夔,燕王恪,吳王泰, 魏王祐,齊王愔,蜀王惲,蔣王貞、越王慎,紀王。三月癸 丑,出諸王為都督。」

貞觀十一年,徙元裕等三王封國,以諸王為「世封刺 史。」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一年正月丁亥,徙封元裕為鄧 王,元名舒王。六月己未,以諸王為世封刺史。己巳,徙 封元祥為江王。」

按《文獻通考》:十一年詔曰:「設官司以制海內,建藩屏 以輔王室,莫不明其典章,義存於致理;崇其賢戚,志 在於無疆者也。」今採按部之嘉名,參建侯之舊制,共 理之職重矣,分土之實存矣。已有詔書,存其至理。繼 世垂範,貽厥後昆。維城作固,同符前列。荊州都督荊 王元景、涼州都督漢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禮、潞 州都督、韓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則、鄭州刺史、鄭 王元懿、絳州刺史、霍王元軌、虢州刺史、虢王元鳳、豫 州刺史、道王元慶、壽州刺史、舒王元名、鄧州刺史、鄧 王元裕、幽州都督、燕王靈夔、蘇州刺史、許王元祥、安 州都督、吳王恪、相州都督、魏王恭、齊州都督、齊王祐 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蔣王惲、揚州都督越王 正、并州都督晉王治、泰州都督紀王慎等,或地居旦 奭,夙聞《詩》《禮》;或望乃間平,早稱才藝。並爵崇土宇,寵 兼車服。誠孝之心,無忘於造次;風政之譽,克著於期 月。「宜冠藩垣,胙以休命。其所署刺史,咸令子孫世世 承襲。」

貞觀十三年二月庚子停世封刺史六月丙申封弟 元嬰為滕王十二月乙亥封子福為趙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貞觀十四年。五月壬寅。徙封靈夔為魯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貞觀十七年四月癸巳降封魏王泰為東萊郡王閏 月丙子徙封泰為順陽郡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是年閏六月

貞觀二十年。八月甲子。封孫忠為陳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貞觀二十一年九月丁酉。封子明為曹王。十一月癸 卯。進封泰為濮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高宗永徽元年二月辛卯封子孝為許王上金杞王素節雍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徽四年二月戊子廢蜀王愔為庶人。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徽六年正月庚寅,封子弘為代王賢潞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顯慶元年廢皇太子忠為梁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顯慶元年正月辛未,廢皇太子忠 為梁王,立代王弘為皇太子。」

顯慶二年二月庚午封子顯為周王壬申徙封素節 為郇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顯慶五年七月乙巳廢梁王忠為庶人。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龍朔元年九月壬子徙封賢為沛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龍朔二年十一月癸酉「封子《旭輪》為殷王。」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乾封元年七月乙丑徙封旭輪為豫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總章二年十一月丁亥徙封旭輪為冀王改名輪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咸亨三年九月癸卯徙封賢為雍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上元二年七月辛亥杞王上金免官削封邑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儀鳳元年正月壬戌徙封輪為相王十月丙午降封郇王素節鄱陽郡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儀鳳二年十月壬辰徙封顯為英王更名哲。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隆元年十月壬寅降封曹王明為零陵郡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弘道元年七月甲辰徙封輪為豫王改名旦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舊唐書睿宗本紀》,睿宗元貞大聖大興孝皇帝,諱 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龍朔二年六月己未,生於 長安。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 金吾衛大將軍。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 冀王。上初名旭輪,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 拜右衛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改名旦,徙封豫王。

按此作儀鳳三年改名旦與唐書異

中宗嗣聖元年武后再徙上金素節二王封國即武后光宅元年

[编辑]

按《唐書武后本紀》:「嗣聖元年三月丁亥,徙封上金為 畢王,素節葛王。」「四月辛酉,徙封上金為澤王,素節許 王。」

按:《舊唐書武后本紀》:「元年夏四月,改封畢王上金為 澤王,葛王素節許王。」按此不言畢葛於何年封 嗣聖二年,武后封豫王旦長子成義為恆王。即武后垂拱元 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嗣聖元年正月戊午,廢皇帝為廬 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為皇帝。垂拱元年三月丙 辰,遷廬陵王於房州。五月己酉,封皇帝子成義為恆 王。」

嗣聖四年,武后封豫王旦子隆基、隆範、隆業為王。即武 后垂拱三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垂拱三年閏正月丁卯,封皇帝子 隆基為楚王,隆範衛王,隆業趙王。」

按:《舊唐書武后本紀》,「三年春正月,封王子成義為恆 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衛王,隆業為趙王。」按成義唐書紀於元

年,《舊唐書》並紀於此。《存疑》

嗣聖五年,武后削越王貞、琅邪王沖等屬籍,改姓「虺」 氏。即武后垂拱四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四年八月丙午,博州刺史琅邪郡 王沖舉兵以討亂,遣左金吾衛大將軍丘神勣拒之。 戊申,沖死之。庚戌,越王貞舉兵于豫州以討亂。九月 丙辰,左豹韜衛大將軍麴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 倩為後軍大總管,以拒越王貞。張光輔為諸軍節度, 削越王貞及琅邪郡王沖屬籍,改其姓為虺氏。貞死」 之。丙寅,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 譔、東莞郡公融,皆改其姓為虺氏。

嗣聖六年,武后殺汝南王瑋等,徙其家流紀王慎,改 其姓為虺氏。即武后永昌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永昌元年四月甲辰,殺汝南郡王 瑋、鄱陽郡公諲、廣漢郡公謐、汶山郡公蓁、零陵郡王 俊、廣都郡公璹,徙其家於巂州。七月丁巳,流紀王慎 於巴州,改其姓為虺氏。」

嗣聖十年,武后降封成器等為「郡王。」即武后長壽二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長壽二年臘月丁卯,降封皇孫成 器為壽春郡王,恆王成義衡陽郡王,楚王隆基臨淄 郡王,衛王隆範巴陵郡王,趙王隆業彭城郡王。 嗣聖十六年,武后封豫王旦為相王。」即武后聖曆二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國號周。乙 酉,加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聖 曆元年三月己巳,召廬陵王於房州,戊子,廬陵王至 自房州。九月壬申,立廬陵王顯為皇太子。二年正月 壬戌,封皇嗣旦為相王。臘月辛亥,賜皇太子姓武氏。 嗣聖十七年,武后封中宗子重潤為邵王。」即武后久視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久視元年臘月辛巳,封皇太子之 子重潤為邵王。」

嗣聖二十一年,武后進皇孫平恩郡王重福封爵。即武 后長安四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長安四年三月丁亥,進封皇孫平 恩郡王重福為譙王。」

神龍元年帝復位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復宗室死者官爵進封子重俊重茂兄千里王爵

[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神龍元年正月丙午,復於位,賜文 武官階爵,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臺三 品。二月甲寅,復國號唐。甲子,復宗室死於周者官爵。 辛未,安國相王旦罷。甲戌,進封子義興郡王重俊為 衛王,北海郡王重茂溫王。五月壬辰,進封兄成紀郡 王千里為成王。」

景龍四年五月辛酉封嗣虢王邕為汴王

[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云云。

睿宗景雲元年韋后矯詔以重茂即位封守禮成器皆為王及隆基討亂睿宗進隆基平王貶汴王邕復重茂溫王而以隆基為太子並進封成義等王爵

[编辑]

按《唐書睿宗本紀》,景雲元年六月「壬午,韋皇后弒中 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甲申,皇太子即皇帝 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朝攝 政,罷睿宗參謀政事,以為太尉。封嗣雍王守禮為邠 王,壽春郡王成器宋王。庚子,臨淄郡王隆基率萬騎 兵入北軍討亂,誅韋氏。辛丑,睿宗奉皇帝御安福門大赦,賜文武官階、勳、爵。進封隆基為平王。貶汴王邕 為沁州刺史。甲辰,安國相王即皇帝位於承天門,賜 內外官階、爵。復重茂為溫王。丁未,立平王隆基為皇 太子。七月庚戌,進封衡陽郡王成義為申王,巴陵郡 王隆範岐王,彭城郡王,隆業薛王。

先天元年封皇帝子嗣直為剡王嗣謙郢王嗣昇陝王

[编辑]

按《唐書睿宗本紀》,「先天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為 皇帝,自尊為太上皇。戊申封皇帝子嗣直為剡王,嗣 謙郢王。九月甲午,封皇帝子嗣昇為陝王。」按《肅宗 本紀》,帝諱亨,元宗第三子也,初名嗣昇,封陝王。 按《舊唐書睿宗本紀》,景雲元年秋九月庚戌,封皇太 子男嗣直為許昌郡王,嗣謙為真定郡王。三年春正 月己丑,改元為「太極。」夏五月辛未,改元延和。秋八月 庚子,帝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甲辰,大赦天 下,改元先天。八月戊申,皇帝子許昌王嗣直改封郯 王,真定王嗣謙為郢王。九月甲申,封皇帝子嗣昇為 陝王。

元宗開元二年十二月乙丑封子嗣真為鄫王嗣初鄂王嗣元鄄王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七年九月甲戌。徙封宋王憲為寧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寅。有事於南郊賜親王一子 官。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十二年四月壬寅,詔:「傍繼國王,禮當廢而屬近 者,封郡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十三年,徙郯王潭等四人封國,封子涺等八人 皆為王。又以「封《太山》」,賜諸王一子官。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三年三月甲午,徙封郯王 潭為慶王,陝王浚,忠王,鄫王洽,棣王,甄王滉,榮王。封 子涺為光王,濰,儀王,澐,潁王,澤,永王,清,壽王洄,延王 沐,盛王,溢,濟王。十一月庚寅,封於泰山,賜嗣王郡縣 王一子官。」

開元二十一年,封子沔等七人皆為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二十一年九月壬午,封子沔為信 王泚,義王漼,陳王澄,豐王潓,恆王漩,涼王滔,深王。」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乙丑,「廢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十五載十二月甲辰永王璘反廢為庶人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肅宗至德二載進廣平王俶及子南陽王係等四人封爵又封子僙等五人為王按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載十二月戊午廣平郡王

[编辑]

俶為太尉,進爵楚王,進封子南陽郡王係為趙王,新 城郡王僅彭王,潁川郡王僴兗王,東陽郡王侹,涇王, 封子僙為襄王,倕,杞王,偲,召王,佋,興王,侗,定王按 《代宗本紀》,「帝諱豫,肅宗長子也,初名俶,封廣平郡王, 至德二載進封楚王。」

乾元元年三月甲戌徙封俶為成王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云云按《代宗本紀》。乾元元年三 月徙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

上元元年閏月甲戌徙封係為越王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云云。是年閏四月

寶應元年代宗即位進奉節王适及子邈迥二人封爵追復瑛瑤琚封號廢係僴皆為庶人尋又徙适封國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寶應元年四月己巳。即皇帝位。甲 戌,奉節郡王适為天下兵馬元帥。乙亥,進封适為魯 王。五月丁酉,進封子益昌郡王邈為鄭王。延慶郡王 迥、韓王瑛瑤琚皆復其封號。六月辛亥。追廢越王係、 兗王僩皆為庶人。八月乙亥。徙封适為雍王」按《德 宗本紀》:帝諱适,代宗長子也。肅宗元年建丑月,封德 宗奉節郡王。代宗即位,史朝義據東都,乃以德宗為 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徙封雍王。寶應元年 十一月,河北平,以功兼尚書令,與功臣郭子儀、李光 弼等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廣德二年二月,立為皇太 子。大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即皇帝位。

代宗大曆十年封子述等十有二人為王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大曆十年二月辛未,封子述為睦 王逾,彬王連,恩王遘,鄜王造,忻王暹,韶王運,嘉王遇, 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

大曆十四年,德宗即位,進封子誦為「宣王」,封子謨等 五人及弟迺等三人皆為王。命「皇族五等以上家一 人赴山陵。」

按《唐書德宗本紀》,「十四年五月癸亥,即皇帝位,六月 庚子,進封子宣城郡王誦為宣王,封子謨為舒王,諶 通王,諒虔王,詳肅王,謙資王。乙巳,封弟迺為益王,迅 隋王,遂蜀王。癸丑,命皇族五等以上居四方者,家一人赴山陵」按《順宗本紀》,帝諱誦,德宗長子也,始封 宣城郡王,大曆十四年六月,進封宣王,十二月乙卯, 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 即皇帝位。

德宗建中四年徙封逾為丹王遘簡王謨普王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建中四年六月丁卯,徙封逾為丹 王、遘簡王。九月庚子,舒王謨為荊襄江西沔鄂節度 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徙封普王。」

貞元元年四月乙丑徙封誼為舒王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云云。按《德宗十一子傳》,「德宗取 昭靖太子子誼為第二子,初名謨,大曆十四年始王 舒。」

貞元四年封子謜為邕王孫純為廣陵郡王。

按《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四年六月己亥,封子謜為邕 王。按《憲宗本紀》,帝諱純,順宗長子也,貞元四年六 月己亥,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三月,立為皇太子。永 貞元年八月,順宗詔立為皇帝,乙巳即皇帝位。 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封弟諤、諴二人為王,進建 康郡王,經十有一人封爵,又封子絢等八人為王。 按《唐書順宗本紀》,二十一年正月丙申,即皇帝位,四 月壬寅,封弟諤為欽王,諴,珍王,進封子建康郡王經, 郯王,洋川郡王緯,均王,臨淮郡王縱,漵王,弘農郡王 紓,莒王,漢東郡王綱,密王,晉陵郡王總,郇王高平郡 王約,邵王,雲安郡王結,宋王,宣城郡王緗,集王,德陽 郡王絿,冀王,河東郡王綺,和王,封子絢為衡王,纁,會 王綰,福王紘,撫王緄,岳王紳,袁王綸,桂王繟,翼王。

憲宗元和元年進封子寧等六人封爵又封子審為建王

[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元年八月丁卯,進封子平原 郡王寧為鄧王、同安郡王寬澧王、延安郡王宥遂王、 彭城郡王察深王、高密郡王寰洋王、文安郡玉寮絳 王,封子審為建王。按《穆宗本紀》,帝諱恆,憲宗第三 子也,始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元和七年,惠昭太子 薨,乃立遂王為皇太子。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辛 丑遺詔「皇太子即位。」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按憲 宗本紀穆宗封延安郡王而穆宗本紀作建安郡王舊唐書本紀亦同疑有錯誤 元和十五年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二月丁丑。 嗣王家予一子官。

按:《唐書穆宗本紀》云云。是年閏正月

穆宗長慶元年封弟憬等九人及子湛等五人皆為王尋徙封湛為景王

[编辑]

按《唐書穆宗本紀》,長慶元年三月戊午,封弟憬為鄜 王悅,瓊王恂,沔王懌,婺王愔,茂王怡,光王協,淄王憺, 衢王㤝,澶王子湛為鄂王涵,江王湊,漳王溶,安王瀍, 潁王。是月徙封湛為景王按《敬宗本紀》,帝諱湛,穆 宗長子也。始封鄂王,徙封景王。長慶二年十二月,立 景王為皇太子。四年正月,穆宗崩,丙子,即皇帝位。 按「《文宗本紀》,帝諱昂,穆宗第二子也,始封江王。寶曆 二年十二月,敬宗崩,乙巳,江王即皇帝位。按《武宗 本紀》,帝諱炎,穆宗第五子也,始封潁王。開成五年正 月,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 成美,復為陳王,立潁王為皇太弟,辛巳即皇帝位。 按《宣宗本紀》,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始封光王。會 昌六年,武宗立光王為皇太叔,三月甲子,即皇帝位。

按穆宗本紀江王諱涵潁王諱瀍光王諱怡及文武宣三宗本紀則各更名為昂為炎為忱史未悉載後倣此

敬宗寶曆元年十一月丙申封子普為晉王

[编辑]

按:《唐書敬宗本紀》云云。

文宗太和元年二月乙巳始封諸王後予一子出身按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编辑]

太和四年正月戊子封子永為魯王。

按:《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太和五年三月癸卯降封漳王湊為巢縣公。

按:《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開成二年封兄子休復等四人及子宗儉為王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開成二年八月庚戌,封兄子休復 為梁王,執中襄王,言揚杞王,成美陳王,癸丑,封子宗 儉為蔣王。」

開成五年,魚弘志、仇士良廢皇太子成美為陳王。武 宗即位,封子峻為「杞王。」

按《唐書文宗本紀》:「五年正月戊寅,不豫。己卯,左右神 策軍護軍中尉魚弘志、仇士良立潁王瀍為皇太弟, 權勾當軍國事,廢皇太子成美為陳王。」按《武宗本 紀》,開成五年正月辛巳,即皇帝位,殺陳王成美。十二 月封子峻為杞王。

武宗會昌二年十二月封子嶧為德王嵯昌王

[编辑]

按:《唐書武宗本紀》云云。

會昌六年,宣宗即位,封子溫等五人皆為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會昌六年三月甲子即皇帝位,五 月辛酉,封子溫為鄆王,渼雍王,涇雅王,滋夔王,沂慶 王。」按《懿宗本紀》,帝諱漼,宣宗長子也,始封鄆王,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宣宗大中二年三月封子澤為濮王

[编辑]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三年十一月己卯封弟惕為彭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五年六月,封子潤為鄂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六年十一月。封弟惴為棣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八年九月。封子洽為懷王。汭昭王。汶康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十年九月,封子灌為衛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十一年八月。封子澭為廣王。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懿宗咸通元年七月封叔請幫助識別此字。為信王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咸通三年封子佾等三人及叔祖緝叔㥽皆為王

[编辑]

按《唐書懿宗本紀》:「咸通三年十月丙申,封子佾為魏 王,侹涼王,佶蜀王。十一月,封叔祖緝為蘄王,叔㥽榮 王。」

咸通六年七月,封子侃為「郢王。」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咸通十年三月,徙封侃為《威王》。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咸通十三年四月庚子,封子保為吉王,傑壽王,倚睦 王。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按《昭宗本紀》,帝諱曄,懿宗 第七子也,始封壽王。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漸,立 為皇太弟,改名敏,乙巳即皇帝位。

僖宗中和元年九月辛酉封子震為建王

[编辑]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光啟三年十月甲寅封子陞為益王

[编辑]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昭宗大順二年六月丙午封子裕為德王

[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云云。

乾寧元年封子祤等四人為王按唐書昭宗本紀乾寧元年十月丁酉封子祤為棣王禊虔王禋沂王禕遂王

[编辑]

乾寧四年十月甲子。封子祕為景王。祚輝王。祺祁王 按《唐書昭宗本紀》云云。按哀皇帝本紀。帝諱祝。昭 宗第九子也。始封輝王。朱全忠已弒昭宗。矯詔立為 皇太子。監軍國事。天祐元年八月丙午。即皇帝位。

光化元年十一月甲寅封子貞為雅王祥瓊王

[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云云。

天復元年降封皇太子裕為德王

[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光化三年十一月己丑,左右神策 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內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作 亂,皇帝居於少陽院。辛卯,季述以皇太子裕為皇帝。 天復元年正月乙酉,左神策軍將孫德昭、董彥弼、周 承誨以兵討亂,皇帝復於位,劉季述、薛齊偓伏誅,降 封皇太子裕為德王。」

天祐元年封子禎等五人為王

[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天祐元年二月甲申,封子禎為端 王,祁豐王,福和王,禧登王,祐嘉王。」

哀帝天祐二年九月丙寅封弟禔為潁王祐蔡王

[编辑]

按:《唐書哀皇帝本紀》云云。

後梁

[编辑]

太祖開平元年封兄全昱子友文等五人姪友諒等三人為王

[编辑]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五月乙酉,封兄 全昱為廣王,子友文博王,友珪郢王,友璋福王,友貞 均王,友徽建王,姪友諒衡王,友能惠王,友誨邵王。 按《末帝本紀》,「帝太祖第三子友貞也。太祖即位,封均 王。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珪自立,殺博王友文, 以弒帝之罪歸之,以王為東京留守。明年,友珪改元 曰『鳳曆』。」二月,東都軍士請王為主,王趣袁象先等以 禁兵討賊。友珪死,象先遣趙嚴持傳國寶至東都。是 月,皇帝即位於東都。

末帝乾化三年復博王友文官爵

[编辑]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云云。

龍德元年友能降封房陵侯

[编辑]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龍德元年三月丁亥朔,陳州 刺史惠王友能反。秋赦友能降封房陵侯。」

後唐

[编辑]

莊宗同光三年封弟存美等七人為王

[编辑]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三年閏月辛亥,封弟存 美為邕王,存霸永王,存禮薛王,存渥申王,存乂睦王, 存確通王,存紀雅王。」是年閏十二月

明宗長興元年封子從榮從厚皆為王

[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長興元年秋八月壬寅,封子從榮為秦王。丙辰,封子從厚為宋王。」按《愍帝本紀》, 帝明宗第五子從厚也。長興元年,封從厚宋王。四年 十一月,秦王從榮伏誅,明宗病甚,召王於鄴,而明宗 崩。十二月癸卯朔,皇帝即位。

長興四年夏五月戊寅,封子從珂為潞王。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云云。

廢帝清泰三年春正月丁未封子重美為雍王

[编辑]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云云。

後晉

[编辑]

高祖天福三年冬十二月丙子封子重貴為鄭王

[编辑]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天福六年冬十二月丙戌朔,鄭王重貴為《廣晉尹》,徙 封齊王。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按《出帝本紀》,帝父敬 儒,高祖兄也,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貴為子。高祖六子, 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貴得立。天福三年冬,為開 封尹,封鄭王,已而為廣晉尹,封齊王。七年六月乙丑, 高祖崩,皇帝即位。八年夏五月丁亥,追封皇伯敬儒 為宋王。

後周

[编辑]

太祖廣順三年春三月甲申封榮為晉王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云云,按《世宗本紀》,帝本姓 柴氏,邢州龍岡人也。柴氏女適太祖,為聖穆皇后。后 兄守禮子榮,幼從姑辰太祖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 以為子。廣順三年三月,拜榮開封尹,封晉王。顯德元 年正月壬辰,太祖崩,丙申,皇帝即位。

世宗顯德六年夏六月癸未封子宗訓為梁王宗誼燕國公

[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云云,按《恭帝本紀》,帝世宗 第四子宗訓也。世宗即位,大臣請封皇子為王,世宗 謙抑久之。及北取三關,遇疾還京師,始封宗訓梁王, 時年七歲。顯德六年六月癸巳,世宗崩,甲午即皇帝 位。

恭帝顯德六年秋八月庚寅封弟熙讓為曹王熙謹紀王熙誨蘄王

[编辑]

按:《五代史周恭帝本紀》云云。

[编辑]

遼封諸王,置「王傅、內史二府及文學館官。」

按《遼史百官志》:「王傅府」:

王傅。蕭惟信,重熙十五年為燕趙王傅。

親王內史府:

內史。道宗大康三年見「內史吳家奴。」

長史

參軍

諸王文學館:

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為燕、趙國王教授諸王伴讀。聖宗太平八年,長沙郡王宗允等奏選諸王伴讀。

太祖神冊六年夏五月丙戌朔詔正班爵

[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天顯元年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東丹國

[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春二月丙午,改渤海國 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 之。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 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其國 內殊死以下。」按《皇子表》,神冊元年立為皇太子,天 顯元年為東丹國人皇王,建元甘露,稱制行事,置左 右大相及百官,一用漢法。太宗立,詔居東平郡,升為 「南京。」

太宗天顯五年詔置人皇王儀衛

[编辑]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五年:「秋九月己卯,詔舍利普 寧撫慰人皇王。庚辰,詔置人皇王儀衛。冬十一月戊 寅,東丹奏人皇王浮海適唐。」

會同二年春三月丁巳封皇子述律為壽安王罨撒葛為太平王

[编辑]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按《穆宗本紀》,帝諱璟,小字 述律,太宗皇帝長子。會同二年封壽安王,天祿五年 九月丁卯即皇帝位。

世宗天祿元年秋九月丁卯以安端主東丹國封明王察割為泰寧王

[编辑]

按《遼史世宗本紀》云云。

天祿二年。冬十月壬午。以中臺省「右相《牒䗶》為南京 留守。封燕王。」

按《遼史世宗本紀》云云。

天祿三年。夏六月己卯。惕隱頹昱。封漆水郡王 按《遼史世宗本紀》云云。

景宗保寧元年進封罨撒葛為齊王改封喜隱為宋王封隆先等六人皆為王

[编辑]

按《遼史景宗本紀》,保寧元年,「夏四月戊申朔,進封太 平王罨撒葛為齊王,改封趙王喜隱為宋王,封隆先 為平王,稍為吳王,道隱為蜀王,必攝為越王,敵烈為冀王,宛為衛王。」

保寧六年夏四月,宋王《喜隱》坐謀反廢。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保寧八年,寧王只沒除名。

按《遼史景宗本紀》:「八年秋七月丙寅朔,寧王只沒妻 安只伏誅,只沒除名。」

乾亨元年冬十二月壬戌蜀王道隱南京留守徙封荊王

[编辑]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乾亨二年春正月丙子朔,封皇子隆緒為梁王,隆慶 為恆王。丁亥,前樞密使賢適封「西平郡王。」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按《聖宗本紀》,帝諱隆緒,小 字文殊奴,景宗皇帝長子。乾亨二年封梁王。四年九 月壬子,景宗崩,癸丑即皇帝位。

聖宗統和元年復封質睦寧王追封道隱晉王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春正月乙丑,奉遺詔召 先帝庶兄質睦于菆塗殿前,復封寧王。甲戌,荊王道 隱薨,輟朝三日,追封晉王,遣使撫慰其家。」質睦即只沒 統和四年,封休哥為宋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四年夏五月丙戌,御元和殿,大宴 從軍將校,封休哥為宋國王,加蒲領、籌寧、蒲奴寧及 諸有功將校,爵賞有差。」

統和十二年。春正月壬戌。以「南院大王耶律景為上 京留守。封漆水郡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十六年,進封「隆慶」「梁國王」,「隆祐」「吳國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十六年冬十二月丙戌,進封皇弟 恆王隆慶為梁國王,南京留守鄭王隆祐為吳國王。 統和十九年冬十月壬寅,徙封吳國王隆祐為楚國 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九年。春三月己亥。以「北院大王耶律室魯 為北院樞密使。封韓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元年徙封隆祐為齊國王賜隆慶鐵券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春三月丁亥,皇弟楚國 王隆祐徙封齊國王,留守東京。冬十二月庚辰,賜皇 弟秦晉國王隆慶鐵券。」

開泰二年,封《控溫幽王》《化哥豳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二年春正月癸巳朔,耶律控溫加 政事令,封幽王。丁未,北院樞密使耶律化哥封豳王。 冬十一月癸丑,樞密使豳王化哥以西征有罪,削其 官封,出為大同軍節度使。」

開泰三年。夏六月甲申。封皇姪胡都古為廣平郡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五年冬十月甲午,封《秦晉》國王隆慶長子「《查割》 《中山郡王》,次子《遂哥》樂安郡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六年夏四月辛卯,封「隆慶少子《謝家奴》為《長沙 郡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七年夏五月丙寅,皇子宗真封梁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按《興宗本紀》,帝諱宗真,字 夷不董,小字只骨,聖宗長子。生三歲封梁王,太平元 年冊為皇太子。十一年六月己卯,聖宗崩,即皇帝位。

太平三年封耶律合葛及皇姪宗範皇子重元王爵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三年秋七月戊寅以南府宰相耶律合葛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冬十二月壬

[编辑]

戌,以皇姪宗範為平章事,封三韓郡王。己卯,封皇子 重元秦國王。

太平九年夏六月戊子,以中山郡王查葛為保定軍 節度使,進封潞王。即查割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六年冬十一月庚申封皇子洪基為梁王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按道宗本紀帝諱洪基字

[编辑]

涅鄰,小字查剌,興宗皇帝長子。六歲封梁王,重熙十 一年進封燕國,明年,進封燕趙國王。二十四年八月 己丑,興宗崩,即皇帝位。

重熙十一年。冬十一月丁亥。梁王洪基進封燕國王。 十二月甲辰。封皇太弟重元子涅魯古為安定郡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重熙十二年,進封洪基為《燕趙國王》,封敵魯古「漆水 郡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十二年「秋八月辛丑,燕國王 洪基加尚書令,知北南院樞密使事,進封燕趙國王。 冬十月甲子,惕隱敵魯古封漆水郡王,西北路招討 使。」按皇族表敵魯古系出肅祖昭烈皇帝為五院夷离菫房洽眘之第四世孫 重熙十七年,賜重元金券,封皇子和魯斡、阿璉及謝 家奴等為王,又進封涅魯古為楚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十七年「冬十一月丁巳,賜皇太弟 重元金券,封皇子和魯斡為越王,阿璉許王,忠順軍節度使謝家奴陳王,西京留守貼不漢王,惕隱旅墳 遼西郡王,行宮都部署別古得柳城郡王,奉陵軍節 度使侯古饒樂郡王,安定郡王涅魯古進封楚王。 重熙十九年,復封耶律敵魯古為漆水郡王,封耶律 仁」先為宋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十四年春正月「壬午,以金吾衛大 將軍、漆水郡王耶律敵魯古為乙室大王。」十五年夏 六月「甲戌,西北路招討使耶律敵魯古坐贓免官。十 八年冬十月,北道行軍都統耶律敵魯古率阻卜諸 軍至賀蘭山,獲李元昊妻及其官僚家屬,遇夏人三 千來戰,殪之。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耶律敵魯古復封」 漆水郡王,諸將校及阻卜等部酋長各進爵有差。閏 月辛未,以南院大王耶律仁先知北院樞密使事,封 宋王。是年閏十一月

按:《續文獻通考》瑰引係元祖子蜀國王嚴木之後,封 燕國王,不知世次。子仁先始封吳王,清寧初徙王隋, 後進宋王。

重熙二十一年,追封嚴木釋、魯寅底石俱為王,封查 葛為「《越國》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子,追封太祖 伯父夷离菫嚴木為蜀國王,于越釋魯為隋國王。壬 申,追封太祖弟寅底石為許國王。冬十月甲午,南院 大王、潞王查葛為南院樞密使,進封越國王。」

道宗清寧元年進封塗孛特皇弟和魯斡阿璉王爵徙涅魯古封國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清寧元年冬十月丁亥,以陳王塗 孛特為南府宰相,進封吳王。冬十二月戊子,進封皇 弟越王和魯斡為魯國王,許王阿璉為陳國王,楚王 涅魯古徙封吳王。」

清寧二年,徙查葛和魯斡阿璉封國,進封「涅魯古王 爵。」

按《遼史道宗本紀》,「二年冬十一月乙巳,徙封趙國王 查葛為魏國王,魯國王和魯斡為宋國王,陳國王阿 璉為秦國王,吳王涅魯古進封楚國王。」

清寧四年。冬十一月庚寅。以吳王仁先為南京兵馬 副元帥。徙封隋王。閏月己巳。賜皇太叔重元金券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是年閏十二月

清寧九年,封仁先為「許王」,以「討重元」功進「宋王」,削「衛 王貼不爵」,追封義先為「許王」,封皇子「濬梁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九年「夏五月丙午,以隋王仁先為 南院樞密使,徙封許王。是月,清暑曷里狨。秋七月丙 辰,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 古及陳國王陳六、同知北院樞密使事蕭胡睹、衛王 貼不等凡四百人,誘脅弩手軍犯行宮。時南院樞密 使許王仁先等率宿衛士卒數千人禦之,涅魯古躍」 馬突出,將戰,為近侍詳穩渤海阿廝、護衛蘇射殺之。 己未,族逆黨家。庚申,重元亡入大漠,自殺。壬戌,以仁 先為北院樞密使,進封宋王,加尚父。癸亥,貼不訴為 重元等所脅,詔削爵為民,流鎮州。冬十一月己未,追 封故富春郡王耶律義先為許王。是歲,封皇子濬為 梁王。

咸雍元年冬十二月甲午以遼王仁先為南京留守徙封晉王按傳仁先重熙十八年王吳清寧初王隋六年王許是年王遼改王晉本紀多未悉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编辑]

咸雍六年。秋八月丙子。耶律白薨。追封遼西郡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五年冬十月壬子詔惟皇子仍一字王餘並削降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六年春正月庚寅,封皇孫延禧為梁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按《天祚帝本紀》,帝諱延禧, 道宗之孫。父順宗大孝順聖皇帝,太康元年生。六歲 封梁王,後三年進封燕國王。壽隆七年正月甲戌,道 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

太康七年。夏六月丁卯封北院宣徽使石篤「《漆水郡》 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九年。冬十一月丙午。進封梁王延禧為燕國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大安三年追封阿璉為秦魏國王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三年秋七月丁丑,秦越國王 阿璉薨。冬十月癸卯,追封秦越國王阿璉為秦魏國 王。」

壽隆元年冬十一月己亥以都統斡特剌為西北路招討使封漆水郡王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天祚帝乾統元年進封淳為鄭王

[编辑]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乾統元年夏六月乙巳,以北平 郡王淳進封鄭王。」又按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淳 小字涅里,興宗第四孫,宋魏王和魯斡之子。天祚即 位,進鄭王。乾統二年加越王。六年,徙王魏。其父和魯斡薨,即以淳襲父守南京。冬夏入朝,寵冠諸王。天慶 五年,進封秦晉國王,拜都元帥,賜金券,免漢拜禮,不 名。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官屬勸進,遂即位。百官上 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

乾統三年。冬十一月丙申,「梁王撻魯進封《燕國王》。《鄭 王淳》為東京留守,進封《越國王》。」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乾統六年冬十一月戊戌,「越國王淳進封魏國王,封 皇子敖盧斡為晉王,習泥烈為《饒樂郡王》。」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天慶六年夏六月庚辰魏國王淳進封秦晉國王為都元帥

[编辑]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