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21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十九卷目錄
公輔部名臣列傳三十九
宋五
呂夷簡 陳堯佐
魯宗道 晏殊
盛度 章得象
韓億 范仲淹
官常典第二百十九卷
公輔部名臣列傳三十九
[编辑]宋五
[编辑]呂夷簡
[编辑]按《宋史》本傳:夷簡,字坦夫,先世萊州人。祖龜祥,知壽 州,子孫遂為壽州人。夷簡進士及第,補絳州軍事推 官,稍遷大理寺丞。祥符中,試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 或言六科所以求闕政,今封禪告成,何闕政之求?罷 之。通判通州,徙濠州,再遷太常博士,河北水,選知濱 州。代還,奏農器有算,非所以勸力本也。遂詔天下農」 器皆勿算。擢提點兩浙刑獄,遷尚書祠部員外郎。時 京師大建宮觀,伐材木於南方,有司責期會,工徒至 有死者,誣以亡命,收繫妻子。夷簡請緩其役,從之。又 言盛冬挽運艱苦,須河流漸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觀 卿奏,有為國愛民之心矣。」擢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知雜事。蜀賊李順叛,執送闕下,左右稱賀。既而屬御 史臺按之,非是,賀者趣具順獄,夷簡曰:「是可欺朝廷 邪?」卒以實奏,忤大臣意。歲蝗旱,夷簡請責躬修政,嚴 飭輔相,思所以共順天意。及奏彈李溥專利罔上。寇 準判永興,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師,上準變事。夷 簡曰:「準治下急,是欲中傷準爾,宜勿問,益徙之遠方。」 從之。趙安仁為御史中丞,夷簡以親嫌,改起居舍人、 同勾當通進司兼銀臺封駮事。使契丹還,知制誥。兩 川饑,為安撫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再遷刑部郎中、權 知開封府。治嚴辦有聲,帝識姓名於屏風,將大用之。 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 簡與魯宗道驗治。允恭誅,以給事中參知政事。因請 「以《祥符天書》內之。方中。真宗祔廟,太后欲具生平服 玩如宮中,以銀罩覆神主。夷簡言:「此未足以報先帝。 今天下之政在兩宮,惟太后遠姦邪,獎忠直,輔成聖 德,所以報先帝者,宜莫若此也。」故事,郊祀畢,輔臣遷 官,夷簡與同列皆辭之,後為例。遷尚書禮部侍郎,修 國史。進戶部,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 士、景靈宮使。玉清昭應宮災,太后泣謂大臣曰:「先帝 尊道奉天而為此,今何以稱遺旨哉?」夷簡意其將復 營構也,乃推《洪範》災異以諫,太后默然,因奏罷二府 兼宮觀使,進吏部,拜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史成, 辭進官。天聖末,加中書侍郎。章懿太后為順容,薨,宮 中未治喪。夷簡朝奏事,因曰:「聞有宮嬪亡者。」太后矍 然曰:「宰相亦預宮中事邪?」引帝偕起。有頃,獨出曰:「卿 何間我母子也?」夷簡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太 后意稍解。有司希太后旨,言歲月葬未利。夷簡請發 哀成服,備儀仗葬之。大內火,百官晨朝而宮門不開, 輔臣請對,帝御拱辰門,百官拜樓下,夷簡獨不拜。帝 使人問其故,曰:「宮庭有變,群臣願一望清光。」帝舉簾 見之,乃拜,詔以為修大內使。內成,進尚書右僕射兼 門下侍郎。辭僕射,乃兼吏部尚書。初,荊王子養禁中, 既長,夷簡請出之。太后欲留,使從帝誦讀。夷簡曰:「上 富《春秋》,所親非儒學之臣,恐無益聖德。」即日命還邸 中。太后崩,帝始親政事。夷簡手疏陳八事,曰正朝綱、 塞邪徑、禁貨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 費,其勸帝語甚切。帝始與夷簡謀,以張耆、夏竦皆太 后所任用者也,悉罷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簡獨不 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由是夷簡亦罷為武 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陳州。 及宣制,夷簡方押班,聞唱名,大駭,不知其故。而夷簡 素厚內侍副都知閻文應,因使為中詗,久之,乃知事 由皇后也。歲中而夷簡復相。初,劉渙上疏請太后還 政,太后怒,使投嶺外。屬太后疾革,夷簡請留之。至是, 渙以前疏自言,帝擢渙右正言,顧謂夷簡:「向者樞密 院亟欲投渙,賴卿以免。」夷簡謝,因曰:「渙由疏外故敢 言,大臣或及此,則太后必疑。風旨自陛下,使子母不 相安矣。」帝以夷簡為忠。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頰,誤 傷帝頸。帝以爪痕示執政大臣,夷簡以前罷相故,遂 主廢后議。仁宗疑之,夷簡曰:「光武,漢之明主也。郭后 止以怨懟坐廢,況傷陛下頸乎?」夷簡將廢后,先敕有 司,無得受臺諫章奏。於是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 范仲淹率臺諫詣閤門請對,有旨令臺諫詣中書,夷 簡乃貶出道輔等。后遂廢。宗室子益眾,為置大宗正 糾率,增教授員,加右僕射,封申國公。王曾與夷簡數 爭事,不平,曾斥夷簡納賂市恩。夷簡乞置對,帝問曾, 曾語屈,於是二人皆罷。夷簡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徙天雄軍。未幾,以右僕射復入相,逾年, 進位司空,辭不拜,徙許國公。時方飭兵備,以判樞密 院事,而諫官田況言總判名太重,改兼樞密使。契丹 聚兵幽、薊,聲言將入寇,議者請城洛陽,夷簡謂:「契丹 畏壯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乘輿濟 河,則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 謀。」或曰:「此虛聲爾,不若修洛陽。」夷簡曰:「此子囊城郢 計也。使契丹得渡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乃建北 京。未幾,感風眩,詔拜司空、平章軍國重事。疾稍間,命 數日一至中書裁決可否。夷簡力辭,復降手詔曰:「古 謂髭可療疾,今翦以賜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見, 敕乘馬至殿門,命內侍取兀子輿以前,夷簡引避久 之,詔給扶毋拜,乃授司徒、監修國史,軍國大事,與中 書、樞密同議。固請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既薨,帝見 群臣涕下曰:「安得憂國志身如夷簡者!」贈太師、中書 令,諡文靖。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 夷簡之力為多。其後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師出數 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關南地,頗賴夷簡計畫,選一時 名臣報使契丹,經略西夏,二邊以寧。然建募萬勝軍, 雜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戰鬥。用宗室補環衛宮,驟增 奉賜,又加遺契丹歲繒金二十萬。當時不深計之,其 後費大而不可止。郭后廢,孔道輔等伏閤進諫,而夷 簡謂伏閤非太平事,且逐道輔。其後,范仲淹屢言事, 獻《百官圖》,論遷除之敝,夷簡指為狂肆,斥於外,時論 以此少之。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 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收用,亦不終廢。其於天下事, 屈伸舒卷,動有操術。後配食仁宗廟,為世名相。始,王 旦奇夷簡,謂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與曾並相。後曾 家請御篆墓碑,帝因慘然思夷簡,書《懷忠之碑》四字 以賜之。有《集》二十卷。子公綽、公弼、公著、公孺。公著自 有傳。
陳堯佐
[编辑]按《宋史》本傳:「堯佐,字希元,進士及第,歷魏縣中牟尉。 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試祕書省校書郎知朝邑 縣。會其兄堯叟使陝西,發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 誣堯佐以事,降本縣主簿,徙下邽。遷祕書郎,知真源 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遷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 判潮州。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民張氏 子與其母濯于江鱷魚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堯佐聞 而傷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網往捕。鱷至暴,非可網得。 至是,鱷弭受網,作文示諸市而烹之,人皆驚異。召還, 直史館、知壽州。歲大饑,出奉米為糜粥,食餓者,吏人 悉獻米至,振數萬人。徙廬州,以父疾請歸,提點開封 府界事,後為兩浙轉運副使。錢塘江篝石為隄,隄再 歲輒壞,堯佐請下薪實土乃堅久,丁謂不以為是,徙 京西轉運使,後卒如堯佐議。徙河東路,以地寒民貧, 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稅。又減澤州大廣冶鐵課數十 萬。徙河北,母老祈就養,召紏察在京刑獄,為御試編 排官,坐置等誤,降官,監鄂州茶場。天禧中,河決,起知 滑州,造木龍以殺水怒,又築長堤,人呼為「陳公堤。」初 營永定陵,復徙京西轉運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徙 度支。同修《真宗實錄》。不試中書,特擢知制誥兼史館 修撰,知通進、銀臺司。進樞密直學士、知河南府,徙并 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堯佐為築堤,植柳數萬 本,作「柳溪」,民賴其利。召同修《三朝史》,代弟堯咨同知 開封府,累遷右諫議大夫,為翰林學士,遂拜密樞副 使。祥符知縣陳詁治嚴急,吏欲罪詁,乃空縣逃去。太 后果怒,而詁連呂夷簡親執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樞 密院,堯佐獨曰:「罪詁則姦吏得計,後誰敢復繩吏者?」 詁由是得免。以給事中參知政事,遷尚書吏部侍郎。 太后崩,執政多罷,以戶部侍郎知永興軍。過鄭,為郡 人王文吉以變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諷劾治,而事乃 辨。改知廬州,徙同州,復徙永興軍。初,太后遣宦者起 浮圖京兆城中,前守姜遵盡毀古碑碣,充磚甓用。堯 佐奏曰:「唐賢人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孫深刻大書, 欲傳之千載,迺一旦與瓦礫等,誠可惜也。其未毀者, 願敕州縣完護之。」徙鄭州。會作章惠太后園陵,州供 張甚嚴,賜書褒諭。既而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 殿大學士,以災異數見,罷為淮康軍節度使、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卒,贈司空兼 侍中,諡文惠。堯佐少好學,父授《諸子經》,其兄未卒業, 堯佐竊聽,已成誦。初肄業錦屏山,後從种放於終南 山。及貴,讀書不輟,善古隸八分,為《方文》字,筆力端勁, 老猶不衰。尢工詩,性儉約,見動物必戒左右勿殺,器 服壞,隨輒補之,曰:「無使不全見棄也。」號知餘子。自誌 其墓曰:「壽八十二不為夭,官一品不為賤,使相納祿 不為辱。三者粗可歸息於父母棲神之域矣。」陳摶嘗 謂其父曰:「君三子皆當將相,惟中子貴且壽。」後如摶 言,有集三十卷。又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
魯宗道
[编辑]按《宋史》本傳:「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少孤,鞠於外家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宗道益自奮勵,讀書,袖所著 文謁戚綸,綸器重之。舉進士,為濠州定遠尉,再調海 鹽令。縣東南舊有港,導海水至邑下,歲久湮塞。宗道 發鄉丁疏治之,人號魯公浦。改歙州軍事判官,再遷 祕書丞。陳堯叟辟通判河陽。天禧元年,始詔兩省置」 諫官六員,考所言為殿最,首擢宗道與劉煜為右正 言。諫章由閤門始得進而不賜對,宗道請面論事而 上奏,通進司遂為故事。嘗言:「守宰去民近,而無以區 別能否。今除一守令,雖資才低下,而考任應格,則左 司無擯斥。故天下親民者黷貨害政,十常二三,欲裕 民而美化,不可得矣。」漢宣帝除刺史、「守相必親見而 考察之。今守佐雖未暇親見,宜令大臣延之中書,詢 考以言,察其應對,設之以自觀其施為才不肖,皆得 進退之。吏部之擇縣令放此,庶得良守宰宣助聖化 矣。」真宗納之。宗道風聞,多所論列,帝意頗厭其數。後 因對,自訟曰:「陛下用臣,豈欲徒事納諫之虛名邪?臣 竊恥尸祿,請得罷去。」帝撫諭良久,他日書殿壁曰:「魯 直蓋思念之也。」尋除戶部員外郎兼右諭德。踰年,遷 左諭德、直龍圖閣。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直 學士兼侍講,判吏部流內銓。宗道在選調久,患銓格 煩密,及知吏所以為奸狀,多釐正之,悉揭科條廡下, 人便之。雷允恭擅易山陵,詔與呂夷簡等按視。還,拜 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章獻太后臨朝,問宗道曰:「唐 武后何如主?」對曰:「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后默然。時 有請立劉氏七廟者,太后問輔臣,眾不敢對。宗道不 可曰:「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帝、太后將同幸慈孝 寺,欲以大安輦先帝行。宗道曰:「夫死從子,婦人之道 也。」太后遽命輦後乘輿。時執政多任子於館閣讀書, 宗道曰:「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褲子弟得以恩澤處 邪?」樞密使曹利用恃權驕橫,宗道屢於帝前折之,自 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因其姓,且言骨 鯁如魚頭也。再遷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在政府 七年,務抑僥倖,不以名器私人。疾劇,帝臨問,賜白金 三千兩。既卒,皇太后臨奠之,贈兵部尚書。宗道為人 剛正,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為諭德時,居近 酒肆,嘗微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 宗道方自酒肆來,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 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言之。」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 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問使 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 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 用。嘗以語太后,太后臨朝,遂大用之。初,太常議諡曰 「剛簡」,復改為肅簡,議者以為肅不若剛為得其實云。
晏殊
[编辑]按《宋史》本傳:「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 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 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 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 非江外人邪』?後二日,復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 賦,請試他題』。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祕書省正」 字,祕閣讀書,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遊處者,每 稱許之。明年,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東封恩,遷 光祿寺丞,為集賢校理。喪父歸臨川,奪服起之。從祀 太清宮,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喪母,求終服,不許。 再遷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館,為昇王府記室參 軍。歲中,遷尚書戶部員外郎,為太子舍人,尋知制誥、 判集賢院。久之,為翰林學士,遷左庶子。帝每訪殊以 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并槀封上,帝重其 慎密。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奉遺詔權聽政,宰相 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 定。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太后謂東宮舊臣,恩 不稱,加給事中,預修《真宗實錄》,進禮部侍郎,拜樞密 副使。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坐從幸 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後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 史彈奏,罷知宣州。數月,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 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召拜御史 中丞,改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兼 祕書監,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未拜,改參知政事, 加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 殊以《周官》后服對。太后崩,以禮部尚書罷知亳州,徙 陳州。遷刑部尚書,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 陝西方用兵,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 得應敵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 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 悉為施行。康定初,知樞密院事,遂為樞密使,進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 樞密使。殊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 輔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而仲淹與韓琦、富 弼皆進用,至於臺閣,多一時之賢。帝亦奮然有意,欲
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權倖皆不便。殊出歐陽修為河北都轉運,諫官奏留,不許。孫甫、蔡襄上言:「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誌宸妃墓,沒而不言。又 奏論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規利。坐是降工部尚書、知 潁州。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誌,不敢斥言,而所 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時以謂非殊罪。徙陳州,又徙 許州,稍復禮部、刑部尚書。祀明堂,遷戶部,以觀文殿 大學士知永興軍,徙河南府,遷兵部。以疾請歸京師 訪醫藥。既平,復求出守,特留侍經筵,詔五日一與起 居,儀從如宰相。踰年,病濅劇,乘輿將往視之,殊即馳 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 臨奠,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 元獻,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殊性剛簡,奉養清儉,累 典州吏,民頗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楊察皆其婿也。 殊為宰相兼樞密使,而弼為副使,辭所兼,詔不許,其 信遇如此。文章瞻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晚歲篤學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後 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
盛度
[编辑]按《宋史》本傳,「度字公量,世居應天府,後徙杭州餘杭 縣。曾祖璫,仕錢氏,為餘杭縣令。父豫,從錢俶入朝,終 尚書度支郎中。度舉進士第,補濟陰尉,選為封丘主 簿,改府倉曹參軍,為光祿寺丞,御史臺推勘官,改祕 書省祕書郎,試學士院,為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累 遷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寇邊,從幸大名,數上疏論」 邊事。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唐故地,繪為《西域 圖》以獻。改開封府判官。坐決獄失實,降監洪州稅。起 知建昌軍、三司鹽鐵判官,改起居舍人、知制誥。度嘗 奏事便殿,真宗問其所上《西域圖》,度因言:「酒泉、張掖、 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東南,自秦築長城,西起臨洮, 東至遼、碣,延袤萬里,有郡有軍,有守捉,襟帶相屬,烽 火相望,其為形勢備禦之道至矣。唐始置節度,後以 宰相兼領,用非其人,故有河山之險而不能固,有甲 兵之利而不能御。今復繪山川道路、壁壘區聚,為《河 西、隴右圖》,願備上覽。」真宗稱其博學。後遷右諫議大 夫,權知開封府。以疾不拜,改會靈觀判官。入翰林為 學士,加史館修撰,歷兵部郎中、景靈宮副使。寇準罷 相,度以交通周懷政,出知光州。乾興初,再謫和州團 練副使。丁謂貶,起為祠部郎中,復兵部郎中,遷太常 少卿、知筠州,更虔、滁、蘇三州。還知審刑院,以右諫議 大夫知揚州,加集賢院學士。初,度謫洪州,建請復賢 良方正科,又請建四科以取士,曰:「博通墳典、達於教 化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 明曉法律能按章覆問科」,既而用夏竦議,置六科,其 議亦自度始。復為翰林學士、史館修撰,遷給事中。嘗 受詔與御史中丞王隨議通解鹽,聽商旅入錢算鹽, 語在《食貨志》。尋進承旨。以禮部侍郎兼端明殿學士 召問邊計,退而條十事上之,又兼侍讀學士。景祐二 年,拜參知政事。時王曾、呂夷簡為相,度與宋綬、蔡齊 並參知政事。曾與齊善,而夷簡與綬善,惟度不得志 於二人。及二人俱辭相,仁宗問度曰:「王曾、呂夷簡力 求退,何也?」度對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 詢二人以孰可代者,則其情可察矣。」仁宗果以問曾, 曾薦齊;又問夷簡,夷簡薦綬,於是四人俱罷,而度獨 留,遷知樞密院事。章得象既相,以度嘗位其上,即拜 武寧軍節度使。坐令開封府吏馮士元強取其鄰所 賃官舍,以尚書右丞罷。復知揚州,加資政殿學士、知 應天府。暴感風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 諡文肅。度好學,家居,列圖書,每歸未嘗釋手,敏於為 文,而汎濫不精。嘗奉詔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注、繹 《御集》。真宗祀汾陰,仁宗在藩邸,詔掌起居牋奏及留 司章奏。有《愚谷》《銀臺》《中書》《樞中》四集,又有《中書》《翰林 二制集》。天禧三年,詔許中書舍人、給事中、諫議大夫 母封郡太君,而學士不預。時度官兵部郎中,因請追 封其母。自是學士官未至諫議者,其母皆得封郡君。 度體肥大,艱於拜起,賓客有拜之者,則俯伏不能興, 往往瞪視而詬詈之。性極猜險,雖平居僚友不敢易 語言。所至,下貧無賴,多所縱捨,稍有貲者,一切繩之 以法。子申甫,終尚書兵部郎中、集賢校理,嘗為福建 轉運使,頗以修潔稱。從兄京,有吏能,以尚書工部侍 郎致仕,卒。
章得象
[编辑]按《宋史》本傳:「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鈞,事閩 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得象母方娠,夢登山遇神人 授以玉像。及生父奐,復夢家庭積笏如山。長而好學, 美姿表,為人莊重,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知玉山縣, 遷大理寺丞。真宗將東封泰山,以殿中丞簽書兗州 觀察判官事,知台州,歷南雄州,徙洪州。楊億以為有」 公輔器,薦之。或問之,億曰:「閩士輕狹,而章公深厚有 容,此其貴也。」得象嘗與億戲博李宗諤家,一夕負錢 三十萬而酣寢自如。他日博勝,得宗諤金一奩,數日 博又負,即反奩與宗諤,封識未嘗發也。其度量宏廓如此。未幾,召試,為直史館、安撫京東,權三司度支判 官,累遷尚書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 誥。踰年,為翰林學士,遷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為群 牧使,遷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進承旨兼侍講學 士,擢同知樞密院事,遷戶部侍郎,遂拜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帝謂得象曰:「向者太后臨朝, 群臣邪正,朕皆默識之。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所 干請,今日用卿職,此也。」陝西用兵,加中書侍郎兼工 部尚書兼樞密使,辭所加官。明年,以工部尚書為昭 文館大學士。慶曆五年,拜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封郇國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 乘輿不臨奠,帝特往焉。贈太尉兼侍中,諡文憲。皇祐 中,改諡文簡。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獻太后臨朝,宦 官方熾,太后每遣內侍至學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 或不交一言。在中書凡八年,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 進。仁宗銳意天下事,進用韓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 象經畫當世急務。得象無所建明,御史孫抗數言之, 得象居位自若。既而章十上請罷,帝不得已許之。初, 閩人謠曰:「南臺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時,《沙湧可涉》」 云。
韓億
[编辑]按《宋史》本傳:「億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人,徙開封之 雍丘。舉進士,為大理評事,知永城縣,有治聲。他邑訟 不決者,郡守皇甫選輒屬億治之。通判陳州,會河決 洽隄,費萬計,億不賦民而營築之。真宗嘗欲召試,而 與王旦有親嫌,特召見,改一官,知洋州。州豪李甲,兄 死迫嫂使嫁,因誣其子為他姓,以專其貲。嫂訴於官」, 甲輒賂吏掠服之,積十餘年,訴不已。億視舊牘,未嘗 引乳醫為證,召甲出乳醫示之,甲亡以為辭,冤遂辨。 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相州。河北旱,轉運使不以 實聞,億獨言「歲饑,願貸民租。」有誣其子綱請求受金 者,億請自置獄按之。事雖辨,猶降通判大名府。尋為 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安撫淮、浙,除開封府判官,出 為河北轉運使。仁宗初,進直史館、知青州,以司封員 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大理寺丞。吳植知臨江軍。 使人納金於宰相王欽若,因牙吏至京師,審之,語頗 洩。欽若知不可掩,執吏以聞,詔付臺治,而植自言未 嘗納金,反誣吏誤以問所親語達欽若,億窮治之,蓋 植以病懼廢,金未達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欽 若,詔釋不問。三司更茶法,歲課不登,億承詔劾之,由 丞相而下,皆坐失當之罰,其不撓如此。自薛奎後,億 獨掌臺務者踰年,除龍圖閣待制,奉使契丹。時副使 者,章獻外姻也,妄傳皇太后旨於契丹,諭以南北歡 好、傳示子孫之意,億初不知也。契丹主問億曰:「皇太 后即有旨,大使何獨不言?」億對曰:「本朝每遣使,皇太 后必以此戒之,非欲達於北朝也。」契丹主大喜曰:「此 兩朝生靈之福也。」人謂副使既失辭,而億更以為恩 意,甚推美之。知亳州,召知審刑院,再遷兵部郎中、同 判吏部流內銓,以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故事,益州歲出官粟六萬石,振糶貧民。是歲大旱,億 倍數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饑。又疏九升江口,下 溉民田數千頃。維、茂州地接羌夷,蕃部歲至永康官 場鬻馬,億慮其覘兩川,奏徙場黎州境上。拜御史中 丞,請如唐制,置御史裏行。景祐二年,以尚書工部侍 郎同知樞密院事。時承平久,武備不戒,乃請二府各 列上才任將帥者數十人,稍試用之。又言:武臣宜知 兵,而書禁不傳,請纂其要授之。於是帝親集《神武祕 略》以賜邊臣。唃廝囉與趙元昊相攻,來獻捷。朝廷議 加唃廝囉節制,億曰:「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諭令解仇, 乃因而加賞,非所以綏御四方也。」議遂寢。元昊歲遣 人至京師,出入民間無他禁,億請下詔為除館舍禮 之官,主貿易外,雖若煩擾,寶羈防之。知開封府范仲 淹獻《百官圖》,指宰相呂夷簡差除不平,而陰薦億可 用。仲淹既貶,帝以諭億,億曰:「仲淹舉臣以公,臣之愚, 陛下所知;舉臣以私,則臣委質以來,未嘗交託於人。」 遂除戶部、參知政事。會忻州地大震,諫官韓琦言宰 相王隨、陳堯佐非輔弼才。又言億子綜為群牧判官, 不當自請,以兄綱代之,遂與宰相皆罷。知應天府。尋 加資政殿學士、知成德軍,改澶州,復知亳州,官至尚 書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諡忠獻。億 性方重,治家嚴飭,雖燕居未嘗有惰容。見親舊之孤 貧者,常給其昏葬。每見天下諸路有奏攟拾官吏小 過者,輒顏色不懌,曰:「天下太平,聖主之心,雖昆蟲草 木,皆欲使之得所。今仕者,大則望為公卿,次亦望為 侍從,職司一千石,其下亦望京朝幕職。奈何錮之於 盛世!」八子:綱、綜、絳、繹、維、縝、緯、緬。
范仲淹
[编辑]按《宋史》本傳:「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其先邠 州人也。後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仲淹二歲而 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既長,知 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 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 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監 泰州西溪鹽稅,遷大理寺丞,徙監楚州糧料院。母喪 去官。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寘府學。上書請擇 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凡萬餘 言。服除,以殊薦,為祕閣校理。仲淹汎通《六經》,長於《易》, 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嘗推其奉以食 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論 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氣節,自仲淹 倡之。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 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 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且上疏請 太后還政,不報。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時方建太一 宮及洪福院,市材木陝西。仲淹言:「昭應、壽寧,天戒不 遠,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宜 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之數,以蠲除積負。」又言:「恩倖 多以內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雖不行,仁宗以為忠。 太后崩,召為右司諫。言事者多暴太后時事,仲淹曰: 「太后受遺先帝,調護陛下者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 全后德。」帝為詔中外,毋輒論太后時事。初,太后《遺誥》 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仲淹曰:「太后,母 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 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歲大 蝗旱,江淮、京東滋甚,仲淹請遣使循行,未報,乃請間, 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帝惻然,乃命仲淹安撫 江、淮,所至開倉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 江東丁口鹽錢,且條上《捄弊十事》。會郭皇后廢,率諫 官、御史伏閤爭之,不能得。明日將留,百官揖宰相廷 爭,方至待漏院,有詔出知睦州。歲餘,徙蘇州。州大水, 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導大湖注之海,募人興作, 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以畢其役,許之。拜 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 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 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 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 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簡不說,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 曰:「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 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繕宮室。」帝問夷簡,夷簡曰:「此 仲淹迂闊之論也。」仲淹迺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 政,且曰:「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臣 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夷簡怒訴曰:「仲淹離 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也。」仲淹對益切,由是罷 知饒州。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 揭之朝堂,於是祕書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 宰相,遽加貶竄,況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 乎?陛下既優容之矣,臣請追改前命。」太子中允尹洙, 自訟與仲淹師友,且嘗薦己,願從降黜。館閣校勘歐 陽修以高若訥在諫官,坐視而不言,移書責之,由是 三人者偕坐貶。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黨之論興矣。 仲淹既去,士大夫為論薦者不已。仁宗謂宰相張士 遜曰:「向貶仲淹,為其密請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黨 稱薦如此,奈何?」再下詔戒敕。仲淹在饒州,歲餘,徙潤 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改 陝西都轉運使。會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進 仲淹龍圖閣直學士以副之。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 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曰:「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 無憾也。」延州諸砦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戶部郎中 兼知延州。先是,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 人,都監領三千人。寇至禦之,則官卑者先出。仲淹曰: 「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後,取敗之道也。」於是大閱州兵, 得萬八千人,分為六,各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 寡,使更出禦賊。時塞門承平諸砦既廢,用种世衡策, 城青澗以據賊衝,大興營田,且聽民得互市以通有 無。又以民遠輸勞苦,請建鄜城為軍,以河中、同、華中 下戶稅租就輸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糴十之三,他 所減不與。詔以為康定軍。明年正月,詔諸路入討。仲 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師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賊馬 瘦人饑,勢易制也。況邊備漸修,師出有紀,賊雖猖獗, 固已懾其氣矣。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 按兵不動,以觀其釁,許臣稍以恩信招來之。不然,情 義阻絕,臣恐偃兵無期矣。若臣策不效,當舉兵先取 綏、宥,據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之民, 必挈族來歸矣。拓疆禦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議。仲 淹又請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 候,城十二砦。於是羌、漢之民,相踵歸業。久之,元昊歸, 陷將高延德,因與仲淹約和,仲淹為書戒喻之。會任 福敗於好水川,元昊答書語不遜,仲淹對來使焚之, 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焚之。宋庠請斬仲 淹,帝不聽。降本曹員外郎、知耀州,徙慶州,遷左司郎 中,為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初,元昊反,陰誘屬羌為助,而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約為鄉道。事尋露, 仲淹以其反復不常也,至部,即奏行邊,以詔書犒賞 諸羌,閱其人馬,為立條約:「若讎已和斷,輒私報之,及 傷人者,罰羊百、馬二,已殺者斬。負債爭訟,聽告官為 理;輒質縛平人者,罰羊五十、馬一;賊馬入界,追集不 赴,隨本族,每戶罰羊二,質其首領。賊大入,老幼入保 本砦,官為給食;即不入砦」,本家罰羊二,全族不至,質 其守領,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改邠州觀察 使。仲淹表言:「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遣數年,羌人頗 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為伍, 第恐為賊輕矣。」辭不拜。慶之西北馬鋪砦,當後橋川 口,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祐與 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諸將不知所向,行至 柔遠,始號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 也。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 伏。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 少。明珠、滅臧,勁兵數萬。仲淹聞涇原欲襲討之,上言 曰:「二族道險不可攻。前日高繼嵩已喪師,平時且懷 反側,今討之,必與賊表裏,南入原州,西擾鎮戎,東侵 環州,邊患未艾也。若北取細腰、胡蘆、眾泉為保障,以 斷賊路,則二族安而環州、鎮戎徑道通徹,可無憂矣。」 其後遂築細腰、胡蘆諸砦。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 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 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 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 知仲淹可用也。」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仲淹以 軍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時已命文彥博經略 涇原,帝以涇原傷夷,欲對徙仲淹,遣王懷德喻之。仲 淹謝曰:「涇原地重,第恐臣不足當此路。與韓琦同經 略涇原,並駐涇州,琦兼秦鳳,臣兼環慶。涇原有警,臣 與韓琦合秦鳳、環慶之兵,掎角而進。若秦鳳、環慶有 警,亦可率涇原之師為援,臣當與琦練兵選將,漸復 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願詔龐籍兼 領環慶,以成首尾之勢。秦州委文彥博,慶州用滕宗 諒總之,孫沔亦可辦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 言,復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以仲淹、韓琦、龐籍 分領之。仲淹與琦開府涇州,而徙彥博帥秦,宗諒帥 慶,張亢帥渭。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 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元昊請和, 召拜樞密副使。王舉正懦默不任事,諫官歐陽修等 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仲 淹曰:「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辭不拜。願與韓琦出 行邊。命為陝西宣撫使,未行,復除參知政事。會王倫 寇淮南,州縣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誅之。仲淹曰: 「平時諱言武備,寇至而專責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 得不誅。帝方銳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曰:「上 用我至矣,事有先後,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 賜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仲淹皇恐,退 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遷, 內外須在職滿三年,在京百司非選舉而授,須通滿 五年乃得磨勘,庶幾考績之法矣。二曰抑僥倖,罷少 卿監以上乾元節恩澤,正郎以下若監司邊任,須在 職滿三年,始得蔭子,大臣不得薦子弟任館閣職。任 子之法,無冗濫矣。三曰精貢舉。進士諸科請罷糊名 法,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進士先策論,後詩賦,諸 科取兼通經義者賜第,以上皆取詔裁,餘優等免選。 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選進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責實 矣。四曰擇長官,委中書、樞密院先選,轉運「使、提點刑 獄、大藩知州,次委兩制、三司、御史臺、開封府官,諸路 監司舉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知縣令,限其人數,以 舉主多者從中書選除刺史、縣令,可以得人矣。五曰 均公田。外,官廩給不均,何以求其為善耶?請均其入, 第給之,使有以自養,然後可以責廉節,而不法者可 誅廢矣。六曰厚農桑,每歲」預下諸路,風吏民,言「農田 利害,堤堰渠塘,州縣選官治之,定勸課之法,以興農 利,減漕運。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廢者可興矣; 七曰修武備。」《約府兵法》,募畿輔彊壯為衛士,以助正 兵。三時務農,一時教戰,省給贍之費。畿輔有成法,則 諸道皆可舉行矣。八曰推恩信。赦令有所施行,主司 稽違者,重寘於法,別遣使按視其所當行者所在,無 廢格上恩者矣。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 未幾,旋即釐改,請政事之臣參議可以久行者,刪去 煩冗,裁為制敕,行下命令,不致於數變更矣。十曰減 徭役,戶口耗少而供億滋多,省縣邑,戶少者為鎮,併 使州兩院為一職,官白直給以州兵,其不應受「役者 悉歸之農,民無重困之憂矣。」天子方信嚮仲淹,悉采 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 為不可而止。又建言:「周制,三公分兼六官之職,漢以 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曹。今中書,古天官 冢宰也;樞密院,古夏官司馬也。四官散於群有司,無 三公兼領之重,而二府惟進擢差除,循資級,議賞罰檢用條例而已。上非三公論道之任,下無六卿佐王 之職,非治法也。臣請倣前代,以三司、司農、審官、流內 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群牧、殿前馬 步軍司,各委輔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輕, 事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僉議奏 裁。臣請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章得象 等皆曰:「不可。」久之,乃命參知政事賈昌朝領農田,仲 淹領刑法,然卒不果行。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 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陝西用兵, 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及夷簡罷,召還,倚以 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而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 「倖濫,考覈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然更張無漸,規 模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 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 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會邊陲有警,因 與樞密副使富弼請行邊,於是以仲淹為河東、陝西 宣撫使,賜黃金百兩,悉分遺邊將。麟州新罹大寇,言 者多請棄之,仲淹為修故砦,招還流亡三千餘戶,蠲 其稅,罷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稅,河外遂安。比去, 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請罷政事,乃以為資政殿學士、 陝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其在中書所施為,亦稍稍 阻罷。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徙荊南。鄧人遮使者請 留,仲淹亦願留鄧,許之。尋徙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徙 青州。會病甚,請潁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贈兵部尚 書,諡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 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 碑》。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 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 莊里中,以贍族人。汎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 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 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 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 日而去。四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純祐字天成,性英 悟自得,尚節行,方十歲能讀諸書,為文章籍籍有稱。 父仲淹守蘇州,首建郡學,聘胡瑗為師。瑗立學規良 密,生徒數百,多不率教,仲淹患之。純祐尚未冠,輒自 入學,齒諸生之末,盡行其規,諸生隨之,遂不敢犯,自 是蘇學為諸郡倡。寶元中,西夏叛,仲淹連官關陝,皆 將兵。純祐與將卒錯處,鉤深擿隱,得其才否,由是仲 淹任人無失而屢有功。仲淹帥環慶,議城馬鋪砦,砦 偪夏境,夏懼扼其衝,侵撓其役。純祐率兵馳據其地, 夏眾大至,且戰且役,數日而成,一路恃之以安。純祐 事父母孝,未嘗違左右,不應科第。及仲淹以讒罷,純 祐不得已,蔭守將作院主簿,又為司竹監,以非所好, 即解去。從仲淹之鄧,得疾昏廢,臥許昌。富弼守淮西, 過省之,猶能感慨道忠義,問「弼之來,公耶私耶?」弼曰: 「公。」純祐曰:「公則可。」凡病十九年,卒,年四十九。子正臣, 守太常寺太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