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23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三十七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目錄

 公輔部名臣列傳五十七

  金四

  賈鉉       僕散端

  孫鐸       承暉

  胥鼎       耿端義

  完顏賽不

官常典第二百三十七卷

公輔部名臣列傳五十七[编辑]

金四[编辑]

賈鉉[编辑]

按《金史》本傳:「鉉字鼎臣,博州博平人。性純厚,好學問。 中大定十三年進士,調滕州軍事判官,單州司候,補 尚書省令史。章宗為右丞相,深器重之。除陝西東路 轉運副使,入為刑部主事,遷監察御史,遷侍御史,改 右司諫。上疏論邊戍利害,上嘉納之。遷左諫議大夫, 兼工部侍郎,與党懷英同刊修《遼史》。鉉上書曰:『親民 之官,任情立威,所用決杖,分徑長短,不如法式,甚者 以鐵刃置於杖端,因而致死。間者陰陽愆戾,和氣不 通,未必不由此也。願下州郡,申明舊章,檢量封記。按 察官其檢察不如法者,具以名聞,內廷敕斷,亦依已 定程式』。」制可。復上書論山東採茶事,其大概以為茶 樹隨山皆有一切護邏,已奪民利,因「而以揀茶樹執 誣小民,嚇取貨賂,宜嚴禁止。仍令按察司約束。」上從 之。承安四年,遷禮部尚書,諫議如故。是時,有詔,凡奉 敕商量照勘公事,皆期日聞奏。鉉言:「若如此,恐官吏 迫於限期,姑務苟簡,反害事體。況簿書自有常程,御 史臺治其稽緩,如事有應密三月未絕者,令具次第 以聞。下尚書省議,如」省部可即定奪者,須三月擬奏; 如取會案牘卒難補勘者,先具次第奏知,更限一月 結絕,違者准稽緩制書罪之。上議置相,欲用鉉,宰臣 薦孫即康,張萬公曰:「即康及第在鉉前。」上曰:「用相安 問榜次?朕意以為賈鉉才可用也。」然竟用即康焉。泰 和二年,興陵崇妃薨,上欲成服苑中,行登門送喪之 禮,以問鉉,鉉對曰:「故宋嘗行此禮,古無是也。」遂已。改 刑部尚書。泰和三年,拜參知政事。亳州醫者孫士明, 輒用黃紙大書「敕賜神針先生」等十二字,及於紙尾 年月間摹作寶樣,朱篆「青龍」二字,以誑惑市人。有司 捕治,款伏。值赦,大理寺議宜准偽造御寶,雖遇赦不 應原,已奏可矣。鉉奏:「天子有八寶,其文各異。若偽造 不限用泥及黃蠟,今用筆描成『青龍』二字,既非八寶 文論以偽造御寶非本法意。」上悟,遂以赦原。明日,上 謂大臣曰:「巳行之事,賈鉉猶執奏,甚可嘉也。群臣亦 當如此矣。」泰和六年御試,鉉為監試官。上曰:「丞相宗 浩嘗言,試題頗易,由是進士例不讀書。朕令以『《日合》 《天統》』為賦題。鉉曰:『題則佳矣,恐非所以牢籠天下士 也』。」上曰:「帝王以難題窘舉人,固不可,欲使自今積致 學業而已。」遂用之。久之,鉉與審官院掌書大中漏言 除授事,上謂鉉曰:「卿罪自知之矣。然卿久參機務,補 益弘多,不深罪也。」乃出為安武軍節度使,改知濟南 府,致仕。貞祐元年薨。

僕散端[编辑]

按《金史》本傳:「端本名七斤,中都路火魯虎必剌猛安 人。事親孝,選充護衛,除太子僕正、滕王府長史、宿直 將軍、邳州刺史、尚廄局副使、右衛將軍。章宗即位,轉 左衛。章宗朝,隆慶宮護衛花狗邀駕,陳言端叔父胡 睹預弒海陵,端不宜在侍衛。詔杖花狗六十,代撰章 奏人,杖五十。丁憂,起復東北路招討副使,改左副點」 檢,轉都點檢,歷河南、陝西統軍使,復召為都點檢。承 安四年,上如薊州,秋山獵,端射鹿誤入圍,杖之,解職。 泰和三年,起為御史大夫。明年,拜尚書左丞。泰和六 年,詔大臣議伐宋,皆曰:「無足慮者。」左丞相宗浩、參知 政事賈鉉亦曰:「狗盜鼠竊,非舉兵也。」端曰:「小寇當晝 伏夜出,豈敢白日列陳,犯靈壁,入渦口,攻壽春邪?此 宋人欲多方誤我,不早為之所,一旦大舉入寇,將墮 其計中。」上深然之。未幾,丁母憂,起復尚書左丞、平章 政事。僕散揆伐宋,發兵南京,詔端行省,主留務。僕散 揆已渡淮,次廬州,宋使皇甫拱奉書乞和,端奏其書。 朝議,諸道兵既進,疑宋以計緩師。詔端遣拱還宋。七 年,僕散揆以暑雨班師,端還朝。初,婦人阿魯不嫁為 武衛軍士,妻生二女而寡,常託夢中言以惑眾,頗有 驗。或以為神,乃自言夢中屢見白頭老父,指其二女 曰:「皆有福人也,若侍掖庭,必得皇嗣。」是時,章宗在位 久,皇子未立,端請納之,章宗從之。既而京師久不雨, 阿魯不復言,夢見白頭老父,使己祈雨,三日必大澍 足,過「三日雨不降。」章宗疑其誕妄,下有司鞫問。阿魯 不引伏,詔讓端曰:「昔者所奏,今其若何?後人謂朕信 其妖妄,實由卿啟其端倪,鬱於予懷,念之難置。其循 省於往咎,思善補於將來。恪整乃心,式副朕意。」端上表待罪,詔釋不問。頃之,進拜平章政事,封申國公。八 年,宋人請盟,端遷一官。章宗遺詔:「內人有娠者兩位, 生子,立為儲嗣。」衛紹王即位,命端與尚書左丞孫即 康護視章宗內人有娠者,泰和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章宗崩。二十二日,太醫副使儀師《顏狀》,診得范氏胎 氣有損。明年四月,有人告元妃李氏教承御賈氏詐 稱有身,元妃、承御皆誅死。端進拜右丞相,授世襲謀 克。貞祐二年五月,判南京留守,與河南統軍使長壽、 按察轉運使王質表請南遷,凡三奏,宣宗意乃決。百 官士庶皆言其不可。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 論利害,宣宗慰遣之,乃下詔遷都。明年,中都失守,宣 宗至南京,以端知開封府事。頃之,為御史大夫,無何, 拜尚書左丞相。三年,兼樞密副使,未幾,進兼樞密使。 數月,以左丞相兼都元帥行省陝西,給親軍三十人、 騎兵三百為衛,次子宿直將軍納丹出侍行,賜契紙 《勘同》曰:「緩急有事,以此召卿。」端招遙領通安軍節度 使,完顏狗兒即日來歸,奏遷知平涼府事。諸將聞之, 莫不感激。遣納蘭伴僧招諭臨洮。「黎五族都管青 覺兒、積石州章羅謁《蘭冬》及鐸精族都管阿令結、蘭 州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等,皆相繼內附。汪三郎,賜姓 完顏,後為西方名將。四年,以疾請致仕,不許,遣近侍 與太醫診視。端雖癃老,凡朝廷使至必遠迓,宴勞不 懈,故讒構不果行。宣宗聞之,許自今專使酒三行,別 於儀門,他事經過者,一見而止。初,同、華舊屯陝西軍 及河南步騎九千餘人,皆隸陝州宣撫副使永錫,端 奏:「潼關之西,皆陝西地,請此軍隸行省,緩急可使。」朝 廷從之。及大元兵入潼關,永錫坐誅,而罪不及端。興 定四年,朝廷以知臨洮府事承裔為元帥左都監,行 元帥府於鳳翔。端奏:「隴外十州,介宋、夏之間,與諸番 雜處,先於鞏州置元帥府以鎮之,今承裔以隴外數 萬兵移居鳳翔,臣恐一旦有警,援應不及。乞令承裔 行元帥府於鞏州。若以鳳翔密邇宋界,則本路屯兵 已多,但令總管攝行帥事,與京兆、鞏相為首尾,足以 備緩急矣。」從之。是歲,薨。訃聞,宣宗震悼,輟朝,贈延安 郡王,諡忠正。正大三年,配享宣宗廟庭。

孫鐸[编辑]

按《金史》本傳:「鐸字振之,其先滕州人,徙恩州歷亭縣。 鐸性敏好學,遼陽王遵古一見器之,期以公輔。登大 定十三年進士第,調海州軍事判官,衛縣丞,補尚書 省令史。章宗為右丞相,語人曰:『治官事如孫鐸,必無 錯失』。初即位,問鐸安在,有司奏為右都管,使宋。及還, 除同知登聞檢院事。鐸言:『凡上訴者,皆因尚書省斷 不得直,若上訴者復送省,則必不行矣,乞自宸衷斷 之』。」上以為然,詔登聞檢院,凡上訴者每朝日奏十事。 詔刊定舊律,鐸先奏《名例》一篇。承安元年,遷左諫議 大夫,改河東南路轉運使,召為中都路都轉運使。初 置講議錢穀官十人,鐸為選首。承安四年,遷戶部尚 書。鐸因轉對,奏曰:「比年號令,或已行而中輟,或既改 而復行,更張太煩,百姓不信。乞自今凡將下令,再三 講究,如有益於治,則必行無恤小民之言。」國子司業 紇石烈善才亦言:「頒行法令,絲綸既出,尤當固守。」上 然之。泰和二年十二月,上召鐸戶部侍郎張復亨議 交鈔,復亨曰:「三合同鈔可行。」鐸請廢不用。詰難久之, 復亨議詘,上顧謂侍臣曰:「孫鐸,剛正人也,雖古魏徵 何加焉。」三年,御史中丞孫即康、刑部尚書賈鉉皆除 參知政事。鐸再任戶部尚書,鐸心少之,對賀客誦古 人詩曰:「唯有庭前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御史大 夫卞劾鐸怨望,降同知河南府事,改彰化軍節度使, 復為中都轉運使。泰和七年,拜參知政事、蒲陰縣令。 大中與左司郎中劉昂、通州刺史史肅、前監察御史 王宇、吏部主事曹元、戶部員外郎李著、監察御史劉 國樞、尚書省都事曹溫、雄州都軍馬師周、吏部員外 郎徒單永康、太倉使馬良顯、順州刺史唐括直思白 坐私議朝政下獄。尚書省奏其罪,鐸進曰:「昂等非敢 議朝政,但如鄭人游鄉校耳。」上悟,乃薄其罪。鐸上言: 「民間鈔多,宜收斂。院務課程及諸窠名錢,須要全收 交鈔。秋夏稅本色外,盡令折鈔,不拘貫例。農民知之, 迤漸重鈔。比來州縣抑配行市買鈔無益,徒擾之耳。 乞罷諸處鈔局,惟省庫仍舊。小鈔無限路分,可令通 行。」上覽奏,即詔有司曰:「可速行之。」大安初,議誅黃門 李新喜,鐸曰:「此先朝用之太過耳。」衛紹王不察,即曰: 「卿今日始言之,何耶?」既而復曰:「後當盡言,勿以此介 意。」頃之,遷尚書左丞,兼修國史。議鈔法忤旨,猶以論 李新喜,降濬州防禦使,改安國軍節度使,徙絳陽軍。 宣宗即位,召赴闕,以兵道阻。宣宗遷汴,鐸上謁於宜 村,除太子太師。有疾,累遣使候問。貞祐三年,致仕,是 歲薨。

承暉[编辑]

按《金史》本傳:「承暉,字維明,本名福興。好學,淹貫經史。 襲父益都尹鄭家塔割剌訛沒謀克。大定十五年,選 充符寶祗候,遷筆硯直長,轉近侍局直長,調中都右警巡使。章宗為皇太孫,選充侍正。章宗即位,遷近侍 局使。孝懿皇后妹夫吾也藍,世宗時以罪斥去。乙夜, 詔開宮城門召之,承暉不奉詔,明日奏曰:『吾也藍得 罪先帝,不可召』。」章宗曰:「善。」未幾,遷兵部侍郎,兼右補 闕。初置九路提刑司,承暉東京、咸平等路提刑副使, 改同知上京留守事。御史臺奏承暉前為提刑,豪猾 屏息。遷臨海軍節度使,歷利涉、遼海軍,遷北京路提 刑使,歷知咸平、臨潢府,為北京留守。副。留守。李東陽 素貴承暉,自非公事不與交一言。改知大名府,召為 刑部尚書,兼知審官院、惠民司都監。余里痕都遷織 染署直長,承暉駮奏曰:「痕都以蔭得官,別無才能。前 為大陽渡譏察,纔八月,擢惠民司都監,已為太優。依 格兩除之後,當再入監差,今乃超授隨朝八品職任, 況痕都乃平章鎰之甥,不能不涉物議。」上從承暉議, 召徒單鎰深責之。改知大興府事。宦者李新喜有寵 用事,借大興府妓樂,承暉拒不與,新喜慚,章宗聞而 嘉之。豪民與人爭種稻,水利不直,厚賂元妃兄左宣 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屬承暉右之,承暉即杖豪民 而遣之,謂其人曰:「可以此報宣徽也。」復改知大名府 事。雨潦害稼,承暉決引潦水,納之濠隍。及伐宋,遷山 東路統軍使。山東盜賊起,承暉言:捕盜不即獲,比奏 報或遷官去官,請權行的決。尚書省議:「猛安依舊,收 贖謀克奏報,其餘鈐轄、都軍、巡尉先決奏聞,俟事定 復舊。」從之。及罷兵,盜賊渠魁稍就招降,猶往往潛匿 泰山巖穴間。按察司請發數萬人刊除林木,則盜賊 無所隱矣。承暉奏曰:「泰山,五嶽之宗,故曰岱宗。王者 受命,封禪告代,國家雖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 齊人易動,驅之入山,必有凍餓失所之患,此誨盜非 止盜也。天下之山亦多矣,豈可盡赭哉!」議遂寢。是時 行限錢法,承暉上疏略曰:「貨聚於上,怨結於下。」不報, 改知興中府事。衛紹王即位,召為御史大夫,拜參知 政事。駙馬都尉徒單沒烈與其父南平干政事,大為 姦利,承暉面質其非。進拜尚書左丞,行省於宣德。參 知政事承裕敗績於會河堡,承暉亦坐除名。至寧元 年,起為橫海軍節度使。貞祐初,召拜尚書右丞。承暉 即日入朝,妻子留滄州。滄州破,妻子皆死,紇石烈執 中伏誅。進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中都被 圍,承暉出議和事。宣宗遷汴,進拜右丞相,兼都元師, 徙封定國公,與皇太子留守中都。承暉以尚書左丞 抹撚盡忠久在軍旅,知兵事,遂以赤心委盡忠,悉以 兵事付之。已乃總持大綱,期於保完都城。頃之,莊獻 太子去之,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軍出降。中都危 急,詔以抹撚盡忠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三年二 月,詔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中山、真定兵,元帥左都監 烏古論慶壽將大名軍萬八千人,西南路步騎萬一 千,河北兵一萬,御史中丞李英運糧,參知政事大名 行省孛木魯德調遣繼發,救中都。承暉間遣人以礬 寫奏曰:「七斤既降,城中無有固志,臣雖以死守之,豈 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遼東、河」朔皆非我有,諸軍倍 道來援,猶冀有濟。詔曰:「中都重地,廟社在焉,朕豈一 日忘也。已趣諸路兵與糧俱往,卿會知之。」及詔中都 官吏軍民曰:「朕欲紓民力,遂幸陪都,天未悔禍,時尚 多虞,道路久梗,音問難通。汝等朝暮矢石,暴露風霜, 思惟報國,靡有貳心,俟兵事之稍息,當不愆於旌賞。 今已會合諸路兵馬救援,故茲獎諭,想宜知悉。」永錫、 慶壽等軍至霸州北。三月乙亥,李英被酒,軍無紀律, 大元兵攻之,英軍大敗。是時,高琪居中用事,忌承暉 成功,諸將皆顧望。既而以刑部侍郎阿典宋阿為左 監軍,行元帥府於清州;同知真定府事女奚烈胡論 出為右都監,行元帥府於保州;戶部侍郎侯縶行尚 書六部,往來應給,終無一兵至中都者。慶壽軍聞之 亦潰。承暉與抹撚盡忠會議於尚書省,承暉約盡忠 同死社稷,盡忠謀南奔,承暉怒,即起還第,亦無如盡 忠何。召盡忠腹心元帥府經歷官完顏師姑至,謂曰: 「始我謂平章知兵,故推心以權畀平章,嘗許與我俱 死。今忽異議,行期且在何日,汝必知之。」師姑曰:「今日 向暮且行。」曰:「汝行李辦未?」曰:「辦矣。」承暉變色曰:「社稷 若何?」師姑不能對,叱下斬之。承暉起辭謁家廟,召左 右司郎中趙思文,與之飲酒,謂之曰:「事勢至此,惟有 一死以報國家。」作《遺表》付尚書省令史師安石,其表 皆論國家大計,辨君子小人治亂之本,歷指當時邪 正者數人,曰:「平章政事高琪,賦性陰險,報復私憾,竊 弄威柄,包藏禍心,終害國家。」因引咎,以不能終保都 城為謝。復謂妻子死於滄州,為書以從兄子永懷為 後,從容若平日。盡出財物,召家人隨年勞多寡而分 之,皆與從良書。舉家號泣。承暉神色泰然,方與安石 舉白引滿,謂之曰:「承暉於《五經》皆經師授,謹守而力 行之」,不為虛文。既被酒,取筆與安石訣,最後倒寫二 字,投筆歎曰:「遽爾謬誤,得非神志亂耶?」謂安石曰:「子 行矣。」安石出門,聞哭聲,復還問之,則已仰藥薨矣,家 人匆匆瘞庭中。是日暮,盡忠出奔,中都不守,貞祐三年五月二日也。師安石奉遺表奔赴行在,奏之,宣宗 設奠於相國寺,哭之盡哀,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尚 書令、廣平郡王,諡忠肅。詔以永懷為器物局直長,永 懷子《撒速》為奉御。承暉生而貴富,居家類寒素。常置 司馬光、蘇軾像於書室,曰:「吾師司馬而友蘇公。」平章 政事完顏守貞素敬之,與為忘年交。

胥鼎[编辑]

按《金史》本傳:「鼎字和之,尚書右丞持國之子也。大定 二十八年,擢進士第,入官以能稱,累遷大理丞。承安 二年,持國卒,去官。四年,尚書省起復為著作郎。上曰: 『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為人甚幹濟』。上曰:『著 作職閑,緣今無他闕,姑授之』。未幾,遷右司郎中,轉工 部侍郎。泰和六年,鼎言急遞鋪轉送文檄之制,上從」 之,時以為便。至寧初,中都受兵,由戶部尚書拜參知 政事。貞祐元年十一月,出為泰定軍節度使,兼兗州 管內觀察使,未赴,改知大興府事,兼中都路兵馬都 總管。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貧民闕食者眾,宜立法振 救,乃奏曰:「京師官民有能贍給貧人者,宜計所贍遷 官陞職,以勸獎之。」遂定《權宜鬻恩例格》,如進官、陞職、 丁憂人許應舉、求仕官、監戶從良之類,入粟草各有 數,全活甚眾。四月,拜尚書右丞,仍兼知府事。五月,宣 宗將南渡,留為汾陽軍節度使兼汾州管內觀察使。 十一月,改知平陽府事,兼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權 宣撫使。三年四月,建言利害十三事:「若積軍儲,備黃 河,選官讞獄,簡將練」卒、鈔法、版籍之類,上頗採用焉。 又言:「平陽歲再被兵,人戶散亡,樓櫓修繕未完,衣甲 器械極少,庾廩無兩月食。夏田已為兵蹂,復不雨,秋 種未下,雖有復業殘民,皆老幼莫能耕種,豈足徵求? 比聞北方劉伯林聚兵野狐嶺,將深入平陽、絳、解、河 中,遂抵河南。戰禦有期,儲積未備,不速錯置,實關社 稷生靈大計。乞降空名宣敕一千,紫衣師德號度牒 三千,以補軍儲。」上曰:「鼎言是也,有司其如數亟給之。」 七月,就拜本路宣撫使,兼前職。朝廷欲起代州戍兵 五千,鼎上言:「嶺外軍已皆南徙,代為邊要,正宜益兵 保守。今更損其力,一朝兵至,何以待之?平陽以代為 藩籬,豈可撤去?」尚書省奏宜如所請,詔從之。又言:「近 聞朝廷令臣清野,切謂臣所部乃河東南路,太原則 北路也。大兵若來,必始於北,故清野當先北而後南。 況北路禾稼早熟,其野既清,兵無所掠,則勢當自止。 不然,南路雖清,而穀草委積於北,是資兵而召之南 也。臣已移文北路宣撫司矣,乞更詔諭之。」既而大兵 果出境,賜詔獎諭曰:「卿以文武之才,膺兵民之寄,往 鎮方面,式固邊防,坐釋朕憂,孰如卿力?益懋忠勤之 節,以收綏靜之功,仰副予心,嗣有後寵。」尋以能設方 略退兵,進官一階。十月,鼎上言:「臣所將義軍,皆從來 背本趨末,勇猛兇悍、盜竊亡命之徒,苟無訓練統攝 官以制之,則朋聚黨植,無所不至。乞許臣便宜置總 領義軍使、副及彈壓,仍每五千人設訓練一員,不惟 預為防閑,使有畏忌,且令武藝精熟人各為用。」上從 之。四年正月,大兵略霍、吉、隰三州,已而步騎六萬圍 平陽,急攻者十餘日,鼎遣兵屢卻之,且上言:「臣以便 宜立官賞,預張文牓,招還脅從人七千有奇,續至者 又六千餘,俱令復業。竊謂凡被俘未歸者,更宜多方 招誘,已歸者所居從便,優加存恤,無致失所。」制可。二 月,拜樞密副使,權尚書左丞,行省於平陽。時鼎方抗 表求退,上不許,因進拜焉,且遣近侍諭曰:「卿父子皆 朕所知,向卿執政時,因有人言,遂以河東事相委,果 能勉力,以保無虞。方國家多難,非卿孰可倚者?卿退 易耳,能勿慮社稷之計乎?今特授卿是任,咫尺防秋, 更宜悉意。」時河南粟麥不令興販渡河,鼎上言曰:「河 東多山險,平時地利不遺,夏秋薦熟,猶常藉陝西、河 南通販物料,況今累值兵戎,農民寖少,且無雨雪,闕 食為甚。又解州屯兵數多,糧儲僅及一月,伏見陝州 大陽渡、河中大慶渡,皆邀阻粟麥,不令過河,臣恐軍 民不安,或生內患。伏望朝廷聽其輸販,以紓解州之 急。」從之。又言:「河東兵革之餘,疲民稍復,然丁牛既少, 莫能耕稼,重以亢旱蝗螟,而餽餉所須,徵科頗急,貧 無依者俱已乏食,富戶宿藏,亦為盜發,蓋絕無而僅 有焉,其憔悴亦已甚矣。有司宜奉朝廷德意,以謀安 集。而潞州帥府遣官於遼、沁諸郡搜括餘粟,懸重賞, 誘人告訐,州縣憚帥府,鞭箠械繫,所在騷然,甚可憐 憫。今大兵既去,惟宜汰冗兵,省浮費,招集流亡,勸督 農事。彼不是務,而使瘡痍之民重罹茲苦,是兵未來 而先自敝也。願朝廷亟止之,如經費果闕,以恩例勸 民入粟,不猶愈於強括乎!」又言:「霍州回牛、鳳棲嶺諸 阸戍卒幾四千,今兵既去而農事方興。臣乞量留偵 候,餘悉遣歸。有警復徵,既休民力,且省縣官,萬一兵 來,亦足禦遏。舉一事而獲二利,臣敢以為請。」詔趨行 之。又言:「河東兩路,農民寖少而兵戍益多,是以每歲 糧儲,常苦不繼。臣切見潞州元帥府雖設鬻爵恩例, 然條目至少,未盡勸誘之術,故進獻者無幾。宜增益其條,如中都時,仍許各路宣撫司俱得發賣,庶幾多 獲貯儲,以濟不給。」於是尚書省更定制奏行焉。又言: 「交鈔貴於通流,今諸路所造,不敷所出,苟不以術收 之,不無闕誤。宜從行省、行部,量民力徵斂,以裨軍用。 河中宣撫使亦以寶券所支已多,民不貴,乞驗民貧 富徵之。雖然,陝西若一體徵收,則彼中所有日湊于 河東,其與不斂何異?又河北寶券以不許行于河南, 由是愈滯,將誤軍儲而啟釁端。」時以河北寶券,商旅 賫販南渡,致物價翔貴,權限路分行用,因鼎有言,罷 之。又言:「比者朝廷命擇義軍為三等,臣即檄所司。」而 潞帥必蘭阿魯帶言:「自去歲初置帥府時,已按閱本 軍,去其冗者,部分既定,上下既親,故能所向成功。此 皆血戰之餘,屢試可者。且又父子兄弟自相赴援,各 顧其家,心一而力齊,勢不可離,今必析之,將互易而 不相諳矣。國家糧儲,常恐不繼,豈容僥冒,但本府兵 不至是耳。況潞州北即為異境,日常備戰,事務方殷, 而分別如此,彼居中下者,皆將氣挫心懈,而不可用 慮,恐因得測吾虛實。且義軍率皆農民,已各散歸田 畝,趨時力作,若徵集之,動經旬日,農事廢而歲計失 矣。乞從本府所定,無輕變易。臣切是其言。」時阿魯帶 奏亦至,詔遂許之。又言:「近偵知北兵駐同、耀,竊慮梗 吾東西往來之路,遂委河中經略使陀滿胡土門領 軍赴援,今兵勢將叩關矣。前此臣嘗奏聞,北兵非止 欲攻河東、陝西必將進取河南。雖已移文陝州行院 及陝西鄰境,俱令設備,恐未即遵行,乞詔河南行院、 統軍司議所以禦備之策。」上以示尚書省,宰臣奏:「兵 已踰關,惟宜嚴責所遣帥臣趨迎擊之。」及命鼎益兵 渡河,以掣其肘,制可。既而鼎聞大兵已越關,乃急上 章曰:「臣叨蒙國恩,擢列樞府,凡有戎事,皆當任」之。今 入河南,將及畿甸,豈可安據一方,坐視朝廷之急,而 不思自奮,以少寬陛下之憂乎?去歲頒降《聖訓》,以向 者都城被圍,四方無援為恨,明敕將帥,「若京師有警, 即各提兵奔赴,其或不至,自有常刑。」臣已奉詔,先遣 潞州元帥左監軍必蘭阿魯帶領軍一萬,孟州經略 使徒單百家領兵五千,由便道「濟河,以趨關陝,臣將 親率平陽精兵,直抵京師,與王師相合。」又奏曰:「京師 去平陽千五百餘里,儻俟朝廷之命,方圖入援,須三 旬而後能至,得無失其機耶?臣以身先士卒,倍道兼 行矣。」上嘉其意,詔樞府督軍應之。初,鼎以將率兵赴 援京師,奏乞委知平陽府事王質權元帥左監軍,同 知府事完顏僧家奴權右監軍,以鎮守河東,從之。至 是,鼎拜尚書左丞,兼樞密副使。是時,大兵已過陝州, 自關以西皆列營柵,綿亙數十里。鼎慮近薄京畿,遂 以河東南路懷、孟諸兵合萬五千,由河中入援,又遣 遙授河中府判官僕散掃吾出領軍趨陝西,併力禦 之。且慮北兵阸河,移檄絳、解、吉、隰、孟州經略司,相與 會兵,以為夾攻之勢。已而北兵果由三門集津北渡 而去。鼎復上言:「自兵興以來,河北潰散軍兵、流亡人 戶及山西、河東老幼俱徙河南,在處僑居,各無本業, 易至動搖。竊慮有司妄分彼此,或加迫遣,以致不安。 今兵日益盛,將及畿甸,儻復誘此失職之眾,使為鄉 導,或驅之攻城,豈不益資其力乞朝廷遣官撫慰,及 令所司嚴為防閑,庶幾不至生釁。」上從其計,遣監察 御史陳規等充安撫捕盜官,巡行郡邑。大兵還至平 陽,鼎遣兵拒戰,不利,乃去。興定元年正月,上命鼎選 兵三萬五千,付陀滿胡土門,統之西征。至是,鼎馳奏 以為非便,略曰:「自北兵經過之後,民食不給,兵力未 完,若又出師,非獨饋運為勞,而民將流亡,愈至失所, 或宋人乘隙而動,復何以制之?此繫國家社稷大計。 方今事勢,止當禦備南邊,西征未可議也。」遂止。是月, 進拜平章政事,封莘國公。又上奏曰:「臣近遣太原、汾、 嵐官軍以備西征,而太原路元帥左監軍烏古論德 升以狀白臣,甚言其失計。臣愚以為德升所言可取, 敢具以聞。」詔付尚書省議之。語在《德升傳》。三月,鼎以 祖父名章乞避職,詔不從。朝廷詔鼎舉兵伐宋,且令 勿復有言以沮成算。鼎已分兵由秦、鞏、鳳翔三路並 進,乃上書曰:「竊懷愚懇,不敢自默,謹條利害以聞。昔 泰和間,蓋嘗南伐,時太平日久,百姓富庶,馬蕃軍銳, 所謂萬全之舉也。然猶亟和,以偃兵為務。大安之後, 北兵大舉,天下騷然者累年,然軍馬氣勢,視舊纔十 一耳,至於器械之屬,亦多損弊。民間差役重繁,寖以 疲乏,而日勤師旅,遠近動搖。是未獲一敵,而自害者 眾,其不可一也。今歲西北二兵,無入境之報,此非有 所憚而不敢也。意者以去年北還,姑自息養,不然則 別部相攻,未暇及我。如聞王師南征,乘隙併至,雖有 潼關大河之險,殆不足恃,則三面受敵者首尾莫救, 得無貽後悔乎?其不可二也。凡兵雄於天下者,必其 士馬精強,器械犀利,且出其不備而後能取勝也。宋 自泰和再修舊好,練兵峙糧,繕修營壘,十年於茲矣。 又車駕至汴,益近宋境,彼必朝夕憂懼,委曲為防。況 聞王師已出唐、鄧,必徙民渡江,所在清野,止留空城使我軍無所得,徒自勞費,果何益哉?」其不可三也。「宋 我世讎,比年非無恢復舊疆、洗雪前恥之志,特畏吾 威力,不能窺其虛實,故未敢輕舉。今我軍皆山西、河 北無依之人,或招還逃軍,脅從歸國,大抵烏合之眾, 素非練習,而遽使從戎,豈能保其決勝哉?雖得其城, 內無儲蓄,亦何以守?以不練烏合之軍,深入敵境,進 不得食,退無所掠,將復遁逃嘯聚,為腹心患。」其不可 四也。發兵進討,欲因敵糧,此事不可必者,隨軍轉輸, 則又非民力所及,沿邊人戶,雖有恆產,而賦役繁重, 不勝困憊。又凡失業寓河南者,類皆衣食不給,貧窮 之迫,盜所由生。如宋人陰為招「募,誘以厚利,使為鄉 導,伺我不虞,突而入寇,則內有叛民,外有勍敵,未易 圖之。其不可五也。今春事將興,若進兵不還,必違農 時,以誤防秋之用,此社稷大計,豈特疆場利害而已 哉!其不可六也。臣愚以為止當遴選材武將士,分布 近邊州郡,敵至則追擊,去則力田,以廣儲蓄。至於士 氣益強,民心益固,國用豐饒,自可恢廓先業,成中興 之功。一區區之宋,何足平乎?」詔付尚書省。宰臣以為 諸軍既進,無復可議,遂寢。既而元帥承裔等取宋大 散關,上諭鼎曰:「所得大散關,可保則保,不可則焚毀 而還。」於是鼎奏:「臣近遣官問諸帥臣,皆曰:散關至驀 關諸隘,其地遠甚,中間堡壘相望,如欲分屯,非萬人 不可,而又有恆州、虢縣所置數關,宋兵皆固守如舊, 緩急有事,當復分散關之兵,餘眾數少,必不能支,而 鳳翔、恆、隴亦無應援,恐兩失之。且比年以來,民力困 於調度,今方春,農事已急,恐妨耕墾,不若焚毀此關, 但屯邊隘,以張其勢,彼或來侵,互相應援,易為力也。」 制可。二年四月,鼎乞致仕,上遣近侍諭曰:「卿年既耄, 朕非不知,然天下事方有次第,卿舊人也,姑宜勉力 以終之。」鼎以宣宗多親細務,非帝王體,乃上奏曰:「天 下之大,萬機之眾,錢穀之冗,非九重所能兼,則必付 之有司,天子操大綱、責成功而已。況今多故,豈可親 躬細務哉?惟陛下委任大臣,坐收成算,則恢復之期 不遠矣。」上覽其奏不悅,謂宰臣曰:「朕惟恐有怠,而鼎 言如此,何耶?」高琪奏曰:「聖主以宗廟社稷為心,法上 天行健之義,憂勤庶政,夙夜不遑,乃太平之階也。鼎 言非是。」上喜之。三年正月,上言:「沿邊州府官既有減 定資歷月日之格,至於掌兵及守禦邊隘者,征行暴 露,備歷艱險,宜一體減免,以示激勸。」從之。二月,上言: 「近制,軍前立功犯罪之人,行省、行院、帥府不得輒行 誅賞。夫賞由中出,則恩有所歸,茲固至當。至於部分 犯罪,主將不得施行,則下無所畏,而令莫得行矣。」宰 臣難之,上以問樞密院官,對如鼎言。乃下詔:自今四 品以下,皆得裁決。時元帥內族承裔、移剌蒲阿伐宋, 所下城邑多所焚掠。於是鼎上言:「承裔等奉詔,宜揚 國威,所謂弔民伐罪者也。今大軍已克武休,將至興 元,興元乃漢中、西蜀喉襟之地,乞諭帥臣,所得城邑, 姑無焚掠,務慰撫之。誠使一郡帖然,秋毫不犯,則其 餘三十軍將不攻自下矣。若拒王師,乃宜有戮。」上甚 是其言,遂詔諭之。胥鼎以年老,屢上表求致仕,上謂 宰臣曰:「胥鼎以老求退,朕觀其精力未衰,已遣人往 慰諭之。鼎嘗薦把胡魯,以為過已遠甚,欲以自代。胡 魯固佳,至于駕馭人材,處決機務,不及鼎多矣。」俄以 伐宋有功,遷官一階。八月,上言:「臣奉詔兼節制河東, 近晉安帥府,令百里之內止留桑棗果木,餘皆伐之。 方今秋收,乃為此舉,以奪其事。既不能禦敵,而又害 民,非計也。且一朝警急,其所伐木,豈能盡去,使不資 敵乎?他木雖伐,桑棗舍屋獨非木乎?此殆徒勞。」臣已 下帥府止之,而左都監完顏閭山乃言「嘗奉旨清野, 臣愚不知其可。」詔從鼎便宜規畫。是時,大元兵大舉 入陝西,鼎多料敵之策,朝臣或中沮之。上諭樞密院 官曰:「胥鼎規畫必無謬誤,自今卿等不須指授也。」尋 又遣諭曰:「卿專制方面,凡事得以從宜規畫,又何必 一一中覆,徒為逗遛也。」四年,進封溫國公,致仕。詔諭 曰:「卿屢求退,朕初不許者,俟其安好,復為朕用爾。今 從卿請,仍可來居京師,或有大事,得就諮決也。」五年 三月,上遣近侍諭鼎及左丞賈益謙曰:「自去冬至今, 雨雪殊少,民心不安,軍用或闕,為害甚重。卿等皆名 臣故老,今當何以處之?欲召赴尚書省會議,恐與時 相不合,難於面折,故令就第延問,其悉意以陳,毋有 所隱。」元光元年五月,上敕宰相曰:「前平章胥鼎、左丞 賈益謙、工部尚書札里吉、翰林學士孛迭,皆致政老 臣,經練國事,嘗邀赴省,與議利害,仍遣侍官分詣四 人者諭意焉。」六月,晉陽公郭文振奏:「河朔受兵有年 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迴,且不嗜戕殺,恣民 耕稼,此殆不可測也。樞府每檄臣會合府兵進戰,蓋 公府雖號分封,力實單弱,且不相統攝,方自保不暇, 朝廷不即遣兵為援,臣恐人心以謂舉棄河北,甚非 計也。伏見前平章政事胥鼎,才兼將相,威望甚隆。向 行省河東,人樂為用。今雖致政,精力未衰。乞付重兵, 使總制公府,同力戰禦,庶幾人皆響應,易為恢復。惟陛下圖之。」明年,宣宗崩,哀宗即位。正大二年,起復,拜 平章政事,進封英國公,行尚書省於衛州。鼎以衰病 辭。上諭曰:「卿向在河東,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歸 附,須卿圖畫。卿先朝大臣,必濟吾事。大河以北,卿皆 節制。」鼎乃力疾赴鎮,來歸者益眾。鼎病不能自持,復 申前請,優詔不許。三年,復上章請老,且舉朝賢練軍 政者自代。詔答曰:「卿往在河東,殘破孤危,殆不易保。 卿一至而定,迄卿移鎮,敵不復侵,何乃過為嫌避?且 君臣均為一體,朕待下亦豈自殊?自外之語,殆為過 計。況餘人才力,孰可副卿者?卿年高,久勞於外,朕豈 不知。但國家百年積累之基,河朔億萬生靈之命,卿 當勉出壯圖,同濟大事。」鼎奉詔,惶懼不敢退。是年七 月,薨。鼎通達吏事,有度量,為政鎮靜,所在無賢不肖, 皆得其懽心。南渡以來,書生鎮方面者,惟鼎一人而 已。

耿端義[编辑]

按《金史》本傳:「端義字忠嗣,博州博平人。大定二十八 年進士,調滑州軍事判官,歷上洛縣令,安化順義軍 節度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汾陽軍節度副使,改都 轉運司戶籍判官,轉太常博士,遷太常丞,兼祕書郎, 再除左司員外郎,歷太常少卿,兼吏部員外郎,同修 國史,戶部郎中,河北東路按察副使,同知東平府事」, 充山東安撫使。宣宗判汾陽軍,是時端義為副使。宣 宗即位,召見,訪問時事。遷翰林侍講學士,兼戶部侍 郎。未幾,拜參知政事。貞祐二年,中都被圍,將帥皆不 肯戰。端義奏曰:「今日之患,衛王啟之。士卒縱不可使, 城中軍官自都統至謀克不啻萬餘,遣此輩一出,或 可以得志。」議竟不行。中都解圍,端義請遷南京。既而 僕散、端二表皆言「遷都」事,宣宗意遂決。是歲薨。宣宗 輟朝,賻贈甚厚,遣使祭葬。

完顏賽不[编辑]

按《金史》本傳:「賽不,始祖弟保活里之後也。狀貌魁偉, 沉厚有大略。初補親衛軍,章宗時選充護衛。明昌元 年八月,由宿直將軍為寧化州刺史。未幾,遷武衛軍 副都指揮使。泰和二年,轉胡里改路節度使。四年,升 武衛軍都指揮使,尋為殿前左副都點檢。及平章僕 散揆伐宋,為右翼都統。六年六月,宋將皇甫斌遣率」 步騎數萬由確山、褒信分路侵蔡,聞郭倬、李爽之敗, 阻溱水不敢進。於是揆遣賽不及副統尚廄局使蒲 鮮萬奴、深州刺史完顏達吉不等以騎七千往擊之。 會溱水漲,宋兵扼橋以拒,賽不等謀潛師夜出,達吉 不以騎涉水出其右,萬奴等出其左。賽不度其軍畢 渡,乃率副統阿魯帶以精兵直趨橋,宋兵不能遏,比 明,大潰。萬奴以兵斷真陽路,諸軍追擊至陳澤,斬首 二萬級,獲戰馬雜畜千餘。兵還,進爵一級,賜金幣甚 厚。貞祐初,拜同簽樞密院事。三年,遷知臨洮府事,兼 陝西路副統軍。上召見,諭曰:「卿向在西京,盡心為國, 及治華州,亦嘗宣力,今始及三品,特升授汝此職者。」 以陝西安撫副使烏古論:「兗州不尊安撫使,達吉不 節制,多致敗事。今已責罰兗州,命卿副之。宜益務盡 心,其或不然,復當別議行之。」八月,知鳳翔府事,兼本 路兵馬都總管,俄為元帥右都總。四年四月,調兵拔 宋木陡關。五月,夏人於來羌城界河修折橋,以兵守 護,賽不遣兵焚之。八月,夏人寇結耶觜川,遣兵擊走 之,尋又破其眾于車兒堡。興定元年二月,轉簽樞密 院事。時上以宋歲幣不至,且復侵盜,詔賽不討之。四 月,與宋人戰於信陽,斬首八千,生擒統制周光,獲馬 數千、牛羊五百。又遇宋人於隴山、七里山等處,前後 六戰,斬獲甚眾。尋遣兵渡淮,略中渡店,拔光山、羅山、 定城等縣,破光州西關,斬首萬餘,獲馬牛及布,分給 將士。詔賜玉兔鶻一,內府重幣十端。七月,上章言:「京 都天下之根本,其城池宜極高深。今外城雖堅,然周 六十餘里,倉猝有警,難於拒守。竊見城中有子城故 基,宜於農隙築而新之,為國家久長之利。」及凡河南、 陝西州府,皆乞量修。從之。二年正月,破宋人於鐵山 及上石店、唐縣。四月,進兼西南等路招討使、西安軍 節度使、陝州管內觀察使。奉詔攻棗陽,宋出兵三萬 拒戰,稍誘擊之,宋兵敗走城,薄諸濠,殺及溺死者三 千餘人,遂進兵圍之。宋騎兵千、步卒萬來援,逆戰復 大敗之。七月,遷行山東西路兵馬都總管,兼武寧軍 節度使。三年二月,奪宋白石關,殺其守者千餘人,獲 鎧仗千計。三月,破宋兵於七口倉,又奪宋小鶻倉,獲 糧九千石,兵仗三十餘萬。是月,復敗宋兵三千于石 鶻崖。四年三月,奉詔出兵河北,招降晉安權府事皇 甫珪、正平縣令席永堅率五千餘人來歸,得糧萬石。 時河北所在義軍,官民堅守堡寨,力戰破敵者眾。賽 不上章言:「此類忠赤可嘉,若不旌酬,無以激人心。乞 朝廷量加官賞,萬一敵兵復來,將爭先效用矣。」上覽 奏,召樞密官曰:「朕與卿等亦嘗有此議,以不見彼中 事勢,故一聽帥臣規畫。今觀此奏,甚稱朕意,其令有 司遷賞之。」是年四月,遷樞密副使。五年五月,奉詔引兵救河東,戰屢捷,復晉安、平陽二城。監察御史言其 不能檢束士眾,縱之虜略,請正其罪。上以有功,詔勿 問。元光二年五月,復河中。六月,詔諭宰臣曰:「樞密副 使賽不,本皇族,先世偶然脫遺。朕重其舊人,且久勞 王家,已命睦親府附於屬籍矣。卿等宜知之。」正大元 年五月,拜平章政事。未幾,轉尚書右丞相。雅與參知 政事李蹊相得,及蹊以公罪出尹京洛,賽不數薦蹊, 比唐魏徵,以故蹊得復相。三年,宣宗廟成,將禘祭,議 配享功臣,論者紛紜。賽不為大禮使,因言:「丞相福興 死王事,七斤謹守河南,以迎大駕,功宜配享。」議遂定。 四年,吏部郎中楊居仁上封事,言宰相宜擇人。上語 大臣曰:「相府非其人,御史、諫官當言,彼吏曹,何與於 此。」尚書左丞顏盞世魯素嫉居仁,亦以為僭。賽不徐 進曰:「天下有道,庶人猶得獻言,況在郎官。陛下有寬 弘之德,故不應言者猶言。使其言可用則行之,不可 用不必示臣下也。」上是之。居仁,字行之,大興人。泰和 二年進士。天興末時北渡,舉家投黃河死。五年,行尚 書省於京兆,謂都事商衡曰:「古來宰相必用文人,以 其知為相之道。賽不何所知,使居此位,吾恐他日史 官書之,某時以某為相而國乃亡。」即促衡草表乞致 仕。平章政事侯摯,朴直無蘊藉,朝廷鄙之。天興九年, 兵事急,自致仕起為大司農,未幾,復致仕,徐州行尚 書省無敢行者,復拜摯平章政事。都堂會議,摯以國 勢不支,因論數事曰:「只是更無擘劃。」白撒怒曰:「平章 出此言,國家何望耶?」意在置之不測,賽不顧,謂白撒 曰:「侯相言甚當。」白撒遂含憤而罷。時大元兵薄汴,白 撒策後日講和,或出質,必首相當行,力請賽不領省 事,拜為左丞相,尋復致仕。是年冬,哀宗遷歸德,起復 為右丞相、樞密使,兼左副元帥,封壽國公,扈從以行。 河北兵潰,從至歸德,又請致仕。二年七月,復詔行尚 書省事於徐州。既至,以州乏糧,遣郎中王萬慶會徐、 宿、靈璧兵,取源州,令元帥郭恩統之。九月,恩至源州 城下,敗績而還。再命卓翼攻豐縣,破之。初,郭恩以敗 為恥,託疾不行,乃密與河北諸叛將郭野驢輩謀歸 國用兵,執元帥商瑀父子、元帥左都監紇石烈善住, 併殺之。又逐都尉斡轉留奴泥、龐古、桓端、蒲察世謀, 元帥右都監李居仁、員外郎常忠。自是,防城與守門 者皆河北義軍,出入自恣。賽不先病疽,久不視事,重 為賊黨所制,束手聽命而已。初,源、徐交攻,郭野驢者, 每辭疾不行,賽不遂授野驢徐州節度副使兼防城 都總領,實羈之也。野驢既見徐州空虛,乃約源州叛 將麻琮,內外相應。十月甲申詰旦,襲破徐州。時蔡已 被圍,徐州將士以朝命阻絕,且逼大兵議出降。賽不 弗從,恐被執,至是投河求死,流三十餘步不沒,軍士 援出之。又五日,自縊於州第。麻琮乃遣人以州降。大 元子按春,正大中,充護衛。坐與宗室女姦,杖一百,收 繫居許州。大兵至許,按春開南門以降。從攻京師,曹 王出質,朝臣及近衛,有從出者,按春極口大罵,以至 指斥。是冬,復自北中逃迴,詔令押入省問事情,按春 隨近侍登階,作揮涕之狀。詔問丞相,云:按春自北中 來,丞相好與問彼中息耗,賽不附奏曰:「老臣不幸生 此賊子,至今日恨不手刃之,忍與對面語乎!」十二月, 車駕東狩,留後二相下開封擒捕,斬之獄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