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37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三百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目錄
鴻臚寺部彙考
周〈總一則〉
漢〈總一則〉
後漢〈總一則〉
晉〈總一則〉
宋〈總一則〉
南齊〈總一則〉
梁〈總一則〉
陳〈總一則〉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則〉
北齊〈總一則〉
北周〈總一則〉
隋〈總一則 文帝開皇二則 煬帝大業二則〉
唐〈總一則〉
遼〈總一則〉
宋〈總一則〉
金〈總一則〉
元〈總一則 世祖至元一則〉
明〈總一則 太祖洪武五則〉
皇清〈總一則〉
鴻臚寺部名臣列傳
後漢
韋彪 韓宣
隋
蘇夔
鴻臚寺部藝文
大鴻臚箴 漢揚雄
鴻臚少卿壁記 唐孫逖
鴻臚寺箴 明宣宗
鴻臚寺部紀事
鴻臚寺部雜錄
官常典第三百七十九卷
鴻臚寺部彙考
[编辑]周
[编辑]周以宰夫掌治朝之法及群吏之位,統于天官,而朝 儀屬《夏官司士》。
按《周禮天官》冢宰治官之屬,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 八人,中士十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宰夫之職,「掌 治朝之灋,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 禁令。」
〈注〉治朝,在路門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儀。」
《夏官》司馬,政官之屬。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 士十有二人。「司士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 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 族故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大僕、大右,大僕 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
〈注〉此王日視朝事於路門外之位。王族故士,故為士晚退留宿衛者。未嘗仕,雖同族,不得在王宮。大右,司右也。「大僕,從者,小臣、祭僕、御僕、隸僕。」
《司士》擯。
〈注〉詔「王出揖公卿大夫以下朝者。」
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 揖門右。
〈注〉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大夫爵同者,眾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僕之屬,發在其位。群士位東面,王西南鄉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鄭司農云:「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禮》,《春秋傳》所謂三揖在下。」
大僕前。
〈注〉前正王視朝之位。
王入內朝皆退。
〈注〉王入入路門也。王入路門內朝朝者,皆退,反其官府治處也。王之外朝,則朝士掌焉。《玉藻》曰:「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謂諸侯也。王日視朝,皮弁服,其禮則同。
掌國中之士治,凡其戒令。
〈注〉「國中」城中。
掌擯士者膳其摰。
〈注〉擯士,告見初為士者於王也。摰,所執羔雁之摰。膳者,入於王之膳人。
凡祭祀,掌士之戒令,詔相其灋事。及賜爵,呼昭、穆而 進之。
〈注〉賜爵,神惠及下也。此所賜王之子姓兄弟。《祭統
曰:「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
帥其屬而割牲羞俎豆。
〈注〉割牲,制體也。羞,進也。
凡會同,作士,從賓客亦如之。
〈注〉「作《士從》」,謂可使從於王者。
作士,適四方,使為介。
〈注〉士使,謂自以王命使也。介,大夫之介也。《春秋傳》曰:「天王使石尚來歸脤。」
漢
[编辑]漢承秦制,設典客以掌歸義蠻夷,後改大行令,又更 名大鴻臚。而光祿勳之屬又有謁者,亦掌賓讚。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 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 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 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 鴻臚。
〈注〉應劭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如淳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之事。」師古曰:「郡邸長丞,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謁者掌賓讚 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比千石。
〈注〉應劭曰:「謁,請也,白也;僕,主也。」
後漢
[编辑]後漢設大鴻臚卿,掌諸侯及四方蠻夷贊導行禮,列 於九卿。設謁者僕射,以掌賓贊受事,統於光祿勳。 按《後漢書百官志》:「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 「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 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 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 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 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注〉《周禮》·象胥,干寶注曰:今鴻臚。《漢官》曰:員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騎吏,十五人學事,五人官醫。永元十年,大匠應順上言:「百郡計吏,觀國之光,而舍逆旅崎嶇,私館直裝,衣物敝朽暴露,朝會邈遠,事不肅給。昔霸國盟主耳,舍諸侯於隸人,子產以為大譏。況今四海之大,而可無乎?」和帝嘉納其言,即創業焉。
謁者僕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為謁者臺,率主謁者, 天子出奉引。古重習武,有主射,以督錄之,故曰僕射。」
〈注〉蔡質《漢儀》曰:見尚書令,對揖無敬。謁者見,執板拜之。
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
〈注〉《漢官》曰:「謁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
謁者三十人。其給事謁者,四百石。其灌謁者郎中,比 三百石。本注曰:「掌賓贊受事,及上章報問。將大夫以 下之喪,掌使弔。」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
〈注〉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皆用孝廉,年五十威容嚴恪能賓者為之。明帝詔曰:「謁者乃堯之尊官,所以試舜,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者也。昔燕太子使荊軻劫始皇,變起兩楹之間,其後謁者持匕首剌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板。」
初為灌謁者,滿歲為「給事謁者。」
〈注〉蔡質《漢儀》曰:「出府丞長史陵令,皆選儀容端正,任奉使者。」
右屬「光祿勳。」
晉
[编辑]晉設大鴻臚,統大行、典客等令。設謁者僕射,以掌大 拜授及班次。
按《晉書職官志》:「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 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長秋皆為 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員。大鴻臚統大行、典 客、園池、華林園鉤盾等令,又有青官列丞,鄴元武苑 丞,及江左有事則權置,無事則省。」
謁者僕射,秦官也,自漢至魏因之。魏置僕射,掌大拜 授及百官班次,統謁者十人。及武帝省僕射,以謁者 并蘭臺。江左復置僕射,後又省。
宋
[编辑]宋置大鴻臚,時置,時省。以「謁者僕射掌大拜授及百 官班次。」
按《宋書百官志》:「大鴻臚,掌贊導拜授諸王。秦世為典 客,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大鴻臚。鴻,大也;臚,陳也。晉江左初省,有事則權置,事 畢即省。」
謁者僕射一人,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領謁者十人, 謁者掌小拜授及報章。蓋秦官也。謁,請也。應劭《漢官曰:「堯以試舜,賓于四門。」是其職也。秦世謁者七十人, 漢因之。《後漢·百官志》:「謁者僕射掌奉引。」和帝世,陳郡 向熙為謁者僕射,贊拜殿中,音動左右。然則又有常 侍謁者五人,謁者則置三十五人,半減西京也。二漢 並隸光祿勳。魏世置謁者十人。晉武帝省僕射,以謁 者隸蘭臺。江左復置僕射,後又省。宋世祖大明中復 置,秩比千石。
南齊
[编辑]南齊「鴻臚」不常置,以「《客館令》掌賓客而朝覲,賓贊則 謁者僕射司之。」
按:《南齊書百官志》:「大鴻臚,掌導護贊拜,有事權置兼 官畢乃省。」
《客館令》,「掌四方賓客。」
謁者僕射一人,謁者十人。謁者臺掌朝覲賓饗。
梁
[编辑]梁設謁者臺僕射,掌朝覲、賓饗之事,而仍設鴻臚卿 為冬卿,掌導護贊拜。
按:《隋書百官志》:「梁謁者臺,僕射一人,掌朝覲賓饗事; 屬官謁者十人,掌奉詔出使拜假、朝會擯贊。高功者 一人為假史,掌差次謁者。」
鴻臚卿位視尚書左丞,掌導護贊拜。梁初猶依宋、齊, 皆無卿名。天監七年,以光祿勳為光祿卿,大鴻臚為 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皆置丞 及功曹主簿。
陳
[编辑]陳承梁置鴻臚卿,謁者僕射,鴻臚丞。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鴻 臚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謁者僕射,千石,品第七;鴻 臚丞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编辑]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七月置司儀官
[编辑]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云云。
太和 年,詔「議官制,定鴻臚卿以下階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㨿。太和中,高祖詔群寮議定百官,著 於令:六卿、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典客監、典儀監從第五品上,鴻 臚丞從第五品中,典客舍人從第八品中,典客參軍 第」九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職令。定太常卿以下階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六卿太 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第三品。少卿第四 品。上階丞第七品。
北齊
[编辑]北齊設鴻臚寺,掌蕃客朝會吉凶而導相禮儀,復置 謁者僕射以司之。
按:《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循後魏,鴻臚寺置卿、少 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掌蕃客朝 會吉凶弔祭。統典客、典寺、司儀等署令、丞。典客署又 有京邑薩甫二人,諸州薩甫一人。典寺署有僧祇部 丞一人。司儀署又有奉禮郎三十人。」〈弔祭宋刻無祭字〉 謁者臺,掌凡諸吉凶公事,導相禮儀事。僕射二人,謁 者三十人,錄事一人。
北周
[编辑]北周置蕃部、賓部,掌客司儀諸大夫、士,主朝覲賓客 之儀,而屬於司寇。
按:杜佑《通典》,「後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諸侯朝覲 之敘。有賓部中大夫,掌大賓客之儀。又有賓部上士, 又置東、南、西、北四掌客上士,下士又置司儀上士等 員。」
隋
[编辑]隋置鴻臚寺,統典客、司儀、崇元三署。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制名多 依前代之法,置鴻臚寺。鴻臚置卿、少卿各一人,丞二 人,主簿、錄事各二人。統典客、司儀、崇元三署,各置令 二人,崇元則惟置一人。典客署又有掌客十人,司儀 有掌儀二十人。等員,鴻臚卿為正三品,鴻臚少卿 為正四品,鴻臚丞為正七品,典客署令為正八品,司 儀」、《崇元》署令為從八品,典客署丞、掌客為正九品,司 儀、《崇元》署丞為從九品。
文帝開皇三年廢鴻臚入太常
[编辑]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開皇十二年,復置「鴻臚寺。」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煬帝大業三年臚鴻寺置二少卿改典客署為典蕃而以四方館隸鴻臚
[编辑]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光祿已下八寺卿,皆降為從三品;少 卿各加置二人,為從四品。」諸寺上署令並增為正六品,中署令為從六品,下署令為正七品。始,開皇中,署 司唯典掌受納。至是,署令為判首。取二卿判丞,唯知 勾檢。令闕,丞判。鴻臚寺。改典客署為典蕃署。初,煬 帝置四方館於建國門外,以待四方使者,後罷之。有 事則置名,隸鴻臚寺,量事繁簡,臨時損益。東方曰「東 夷使者」,南方曰「南蠻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 「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國及互市事。每使者署典 護、錄事、敘職。敘儀監。府監置互市監及副參軍各一 人。錄事主綱紀。敘職掌其貴賤、立功合敘者。《敘儀》掌 小大次序。監府掌其貢獻財貨。監置掌安置其駝馬 船車,并糾察非違。互市監及副掌互市參軍事,出入 交易。
大業五年,增鴻臚寺丞為從五品。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五年,光祿以下 八寺丞。並增為從五品。
唐
[编辑]唐設鴻臚寺,領典客、司儀二署,掌賓客及凶儀之事, 而門下省亦設典儀之職。
按《唐書百官志》:「鴻臚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 四品上;丞一人,從六品上。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 客、司儀二署。凡四夷君長,以蕃望高下為簿,朝見辨 其等位。第三等居武官三品之下,第四等居五品之 下,第五等居六品之下,有官者居本班。御史察食料。 二王後,夷狄君長襲官爵者,辨嫡庶。諸蕃封命,則受」 冊而往。海外諸蕃朝賀、進貢,使有下從,留其半於境。 由海路朝者,廣州擇首領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獻 之物,先上其數於鴻臚。凡客還,鴻臚籍衣齎、賜物多 少以報主客給過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 宜,方別為狀。月一奏為簿,以副藏鴻臚。獻馬,則殿中、 太僕寺涖閱,良者入殿中。駑病,入太僕獻藥者,鴻臚 寺驗覆,少府監定價之高下;鷹、鶻、狗、豹無估,則鴻臚 定所報輕重。凡獻物皆客執以見,駝、馬則陳於朝堂, 不足進者,州縣留之。皇帝、皇太子為五服親及大臣 發哀臨弔,則卿、贊相,大臣一品;葬以卿、護,二品以少 卿,三品以丞,皆司儀,示以禮制。主簿一人,從七品上; 錄事二人,從九品上。
〈注〉龍朔二年,改鴻臚寺曰「同文寺」,卿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賓寺。」有府五人,史十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掌「二王 後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夷歸化在藩者,朝賀、宴享」、 送迎皆預焉。酋渠首領朝見者,給廩食;病則遣醫,給 湯藥;喪則給以所須。還蕃賜物,則佐其受領,教拜謝 之節。
〈注〉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
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顓蒞館舍。 司儀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凶禮 喪葬之具。「京官職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祖父 母、父母喪、職事散官五品以上、都督、刺史卒於京師 及五品死王事者,將葬,祭以少牢」,率齋郎執俎豆以 往;三品以上贈以束帛,黑一纁二,一品加乘馬。既引, 遣使贈於郭門之外,皆有束帛,一品加璧。五品以上 葬,給營墓夫。
〈注〉有《司儀》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設十八人,齋郎三十人,掌固四人,幕士六十人。
門下省典儀二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 次。侍中版奏「《中嚴》外辦」,亦贊焉。
〈注〉隋謁者臺有典儀。武德五年復置,隸門下省。
遼
[编辑]遼依唐制,設鴻臚寺卿、少卿、丞、簿等員。
按《遼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 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鴻臚寺《職名總目》:
卿。
少卿。
丞。
主簿。
宋
[编辑]宋制,「鴻臚寺舊置判寺事,後設卿、少卿、丞,掌四夷朝 貢迎送之事。」
按《宋史職官志》:「鴻臚寺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 上充。元豐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 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迎送之事,及國之凶儀, 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為之貳,丞參 領之。凡四夷君長使价朝見,辨其等位,以賓禮待之, 授以館舍,而頒其見辭、賜予、宴設之式,戒有司先期 辦具,有貢物則具其數報四方館,引見以進。《諸蕃封 冊》,即行其禮」命。若崇義公承襲,則辨其嫡庶,具名上 尚書省。其周嵩、慶、懿陵廟,命官以時致享。若凶儀之 節,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喪紀,而詔奠臨、賻贈之制。禮儀成服,則卿掌贊導之儀,葬則預戒有司具鹵 簿儀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屬十有二:
「往來國信所」,掌大遼使介交聘之事。
都亭西驛及「管幹所,掌河西蕃部貢奉之事。」
禮賓院。掌回鶻、吐蕃、党項、女真等國朝貢館設及互 市譯語之事。
懷遠驛,掌南蕃、交州、西蕃、龜茲、大食、于闐、甘、沙、宗哥 等國貢奉之事。
中太一宮、建隆觀等各置提點所,掌殿宇、齋宮、器用、 儀物、陳設錢幣之事。
在京寺務司及提點所,掌諸寺葺治之事。
傳法院。掌譯經潤文。
左右街僧錄司。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 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
已上並屬鴻臚寺。中興後,廢鴻臚不置,併入禮部。 客省引進使、 客省使、副使各二人,掌國信使見、辭、 宴賜及四方進奉、四夷朝覲、貢獻之儀,受其幣而賓 禮之。掌其饔餼飲食,還則頒詔書,授以賜予。宰臣以 下節物,則視其品秩以為等。若文臣中散大夫、武臣 橫行刺史以上,還闕朝覲,掌賜酒饌。使闕,則引進、四 方館、閤門使副互權。大觀元年,詔客省、四方館不隸 臺、察。政和二年,改定武選新階,乃詔客省、四方館、引 進司、東西上閤門所掌職務格法,並令尚書省具上。 又詔高麗已稱國信,改隸客省。靖康元年,詔客省、引 進司、四方館、西上閤門為殿庭應奉,與東上閤門一 同隸中書省,不隸臺察。
引進司使、副各二人。掌臣僚、蕃國進奉禮物之事,班 四方館上。使闕,則客省、四方館互兼。
四方館使二人,掌進章表。凡文武官朝見、辭謝、國忌 賜香,及諸道元日、冬至、朔旦慶賀起居章表,皆受而 進之。郊祀大朝會,則定外國使命及致仕未升朝官、 父老陪位之板。進士、道、釋亦如之。掌凡護葬、賻贈、朝 拜之事。客省、四方館,建炎初併歸東上閤門,皆知閤 總之。
東、西上閤門、 東上閤門、西上閤門使各三人,副使 各二人,宣贊舍人十人。
〈注〉舊名「通事舍人」,政和中改。
祗候十有二人。掌朝會、宴幸、供奉贊相禮儀之事,使、 副承旨稟命,舍人傳宣贊謁,祗候分佐舍人。凡文武 官自宰臣,宗室自親王,外國自契丹使以下,朝見、謝 辭,皆掌之。視其品秩以為引班、敘班之次,贊其拜舞 之節,而糾其違失。若慶禮奉表,則東上閤門掌之。慰 禮進名,則西上閤門掌之。《月進班簿》,歲終一易,分東 西班揭貼以進。自客省而下,因事建官,皆有定員,遂 立積考序遷之法,聽其領職。居外增置看班祗候六 人,由看班遷至使,皆五年,使以上七年遇闕乃遷,無 闕則加遙郡。元豐七年,詔客省、四方館使、副領本職, 外官最高者一員兼領閤門事。元祐元年,詔客省、四 方館、閤門並以橫行通領職事。紹聖三年,詔看班祗 候有闕,令吏部選定,尚書省呈人材,中書省取旨差。 崇寧四年,詔閤門依元豐法隸門下省。大觀元年,詔 閤門依殿中省例,不隸臺察。政和六年,詔宣贊播告, 直誦其辭。靖康元年,詔閤門並立員額。
〈注〉監察御史胡舜陟奏:「閤門之職,祖宗所重:宣贊不過三五人,熙寧間,通事舍人十三員,祗候六人,當時議者猶以為多。今舍人一百八員,祗候七十六員,看班四員,內免職者二百三員,由宦侍恩倖以求財,朱勔父子交買尤多,富商豪子往往得之。真宗時,諸王夫人因聖節乞補閤門。」帝曰:「此職非可以恩澤授。」不許。神宗即位之初,用宮邸直省官郭昭選為閤門祗候。司馬光言:「此祖宗以蓄養賢才,在文武為館職,其重如此。今豈可賣以求財,乞賜裁省。」故有是詔。
舊制有東、西上閤門,多以處外戚、勳貴。建炎初元,併 省為一,其引進司、四方館併歸閤門客省。循舊法,非 橫行不許知閤門。紹興元年,帝以朱籛孫藩邸舊人, 稍習儀注,命轉行、橫行一官主管閤門。又曰:「藩邸舊 人,自內侍及使臣皆不與行在職任,止與外任。」籛孫 以閤內無諳練人,故留之。五年,詔右武大夫以上並 稱「知閤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官未至者,即稱「同知 閤門事」,「同兼客省、四方館事。」以除授為序。稱「同知」者 在知閤門之下。宣贊舍人任傳宣、引贊之事,與閤門 祗候並為閤職,間帶點檢閤門簿書公事。紹興中,許 令供職注授內外合入差遣,闕到然後免供職。其後, 供職舍人員數稍冗,裁定以四十員為額。乾道六年, 上欲清閤門之選,除宣贊舍人、閤門祗候仍舊通掌 贊引之職,外置閤門官十員,以待武舉之入官者。掌 諸殿覺察失儀,兼侍立,駕出、行幸亦如之。六參常朝 後殿引親王起居,倣儒臣館閤之制,召試中書省,然 後命之。又詳轉對,如職事官供職滿三年與邊郡。淳 熙間置看班祗候,令忠訓郎以下充,秉義郎,以上始除閤門祗候。又增重薦舉閣門祗候之制,必廉幹有 方略、善弓馬,兩任親民無遺闕及曾歷邊任者充。紹 熙以來,立定員額。慶元初,申嚴閤門長官選擇其屬 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預召試,蓋以為右列清選 云。
金
[编辑]金不設鴻臚寺,置侍儀司。掌奉朝儀,屬於宣徽院。 按《金史百官志》:侍儀司。
〈注〉舊名「擎執局。」大定元年,改為「侍儀局。」大定五年,陞局為司。
令,從六品:
〈注〉舊曰:「局使」掌侍奉朝儀,率捧案、擎奉輦,各給其事。
直長,正七品。
〈注〉舊設局副,品從七。
右屬宣徽院。
元
[编辑]元不設鴻臚寺,置侍儀司,掌諸禮儀,而屬於禮部。 按《元史·百官志》:「禮部侍儀司,秩正四品,掌凡朝會、即 位、冊后、建儲、奉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禮。至元八年, 始置左右侍儀奉御二員,禮部侍郎知侍儀事一員, 引進使知侍儀事一員,左右侍儀使二員,左右直侍 儀使二員,左右侍儀副使二員,左右侍儀僉事二員, 引」進副使、侍儀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員。 十二年,省左侍儀奉御,通曰「左右侍儀。」省引進副使 及侍儀令、尚衣使等員,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員。三十 年,減通事舍人七員為侍儀舍人。大德十一年,陞秩 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員。延祐七年,定置侍儀 使四員。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員、侍儀舍人四 員。其後定置侍儀使四員,正三品;引進使知侍儀事 二員,正四品;首領官,典簿一員,從七品;屬官:承奉班 都知一員,正七品;通事舍人一十六員,從七品;侍儀 舍人十四員,從九品;吏屬:令史二人,譯史一人,通事 一人,知印一人。其屬:「法物庫。秩五品。掌大禮法物。」提 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 直長二員。正八品。
世祖至元八年春三月甲戌敕元正聖節朝會凡百官進表外國進獻使臣陛見朝辭禮儀皆隸侍儀司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编辑]明
[编辑]明初,設儀禮司,屬於禮部。後設鴻臚寺,置卿、少卿、寺 丞統鳴贊、序班、署丞之屬。
按:《明會典》:鴻臚寺
〈注〉舊為《儀禮》司,列禮部屬官下。
《正官卿》一員:
〈注〉舊為「司正。」
左右少卿、二員。
〈注〉舊為左右司副。
左右寺丞二員。
〈注〉舊為左右司丞四員,後革二員。弘治以後,又因朝賀執事,必用堂上官五員。恐臨時事故,缺人預於額外選官。品稍卑者以原職隨堂辦事。無定員,見設二員。
首領官:主簿一員。
屬官鳴贊九員。
〈注〉舊五員。後添設三員。隆慶三年、添設一員。隨住補。十一年、復設一員
序班五十員。
〈注〉舊四十四員。後添設十員。嘉靖三十六年革八員。萬曆十一年、復設四員。
司儀署、司賓署署丞各一員。
南京鴻臚寺。卿一員。主簿一員。鳴贊四員
〈注〉萬曆九年革一員。十一年復設。
序班九員。
〈注〉舊設十二員。內三員久住補。嘉靖三十七年革二員。萬曆九年革一員。十一年復設三員。
司儀署、司賓署丞各一員。
凡朝賀等禮。本寺合用官員。 每日皇極門朝參。掌 禮堂上官一員。奏事堂上官一員鳴贊一員糾儀序 班二員。齊文武班序班各三員。東西引人并舉案等 項序班各七員傳贊序班四員。門洞糾義序班二員。 添設催人序班二員。午門外鳴贊二員。引朝見糾儀 序班四員
朔望日,皇極殿朝參,「掌禮堂上官一員,奏事堂上官 一員,鳴贊一員,糾儀序班四員,齊文武班序班四員, 傳贊序班八員。皇極門外鳴贊二員,糾儀序班二員, 擺班序班四員,催人序班二員,掖門糾儀序班四員。 《萬壽聖節》掌禮官一員,宣表目官一員,宣表官一員, 致詞官一員,以上俱堂上官。」內贊鳴贊一員,對贊鳴 贊二員,接贊鳴贊五員,東西傳贊序班各二員。殿內 丹陛丹墀糾儀序班各二員,陳設表案序班二員,舉玉帛案序班二員,陳設方物案序班每班四員,導引 表案序班二員,東西引進表官序班各二員,東西引 官吏監生人等序班各二員,東西角門、左右掖門、金 水橋催人序班各四員,東西擺班序班各二員。引外 夷人并撤方物案序班十四員。正旦、冬至同。但添傳 制官一員
東宮千秋節掌禮官一員,宣箋目官一員,宣箋官一 員,致詞官一員。以上俱堂上官。內贊鳴贊一員典儀 官一員通贊鳴贊二員,接贊鳴贊二員。東西傳贊序 班各五員。陳設箋案序班四員舉玉帛案序班四員。 陳設方物案序班二員。導引箋官序班二員殿前序 班二員。引進箋官序班四員。齊文武班并引外夷人 員通事序班十員。正旦、冬至同,但添傳令官一員。 進曆掌禮堂上官一員,傳制堂上官一員。內贊鳴贊 一員,對贊鳴贊一員,通贊鳴贊四員,東西傳贊序班 各三員。引進上殿官序班二員。設曆案并舉案序班 四員,扶案序班一員,東西引進曆官序班各二員。引 外夷人員通事序班八員。殿內丹陛、丹墀糾儀序班 各二員。弘政門、宣治門糾儀并催人序班各二員。東 西擺班序班各三員。《進春》同。但不用傳制官。添致詞 官一員。扶寶山芒神序班一員。
郊祀駕回,掌禮堂上官一員,致詞堂上官一員,內贊 鳴贊二員,對贊鳴贊二員,通贊鳴贊四員,東西擺班 序班各三員,東西傳贊序班各三員,殿內丹陛、丹墀 糾儀序班各二員,弘政門、宣治門糾儀催人序班各 三員,聽受誓戒同,但不用致詞官。添傳制官一員。 頒詔掌禮堂上官一員,宣詔堂上官一員,扶詔堂上 官一員,內贊鳴贊一員,對贊鳴贊二員,通贊鳴贊二 員,扶案序班二員,陳設案序班六員。齊文武官序班 各三員。皇極殿東,丹陛上,傳贊序班三員。東纏腰至 皇極門北,傳贊序班三員,內糾儀序班二員。皇極門 北至南,傳贊序班二員。皇極門南至午門北,傳贊序 班二員。午門南至端門北,傳贊序班六員。端門南至 承天門北,傳贊序班六員。承天門外,對贊鳴贊一員。 承天門外通贊鳴贊三員。承天門外東傳贊序班二 員。承天門外西,傳贊序班二員。承天門外橋南,東西 齊,文武班序班六員。外糾儀序班二員。
「冊封。遣官傳制」掌禮堂上官一員傳制堂上官一員。 內贊鳴贊一員,通贊鳴贊四員對贊鳴贊二員。殿上 丹墀糾儀序班各二員。設冊案節案寶案并舉案序 班每案四員。東西引遣官序班各二員。東西齊文武 班序班各三員。東西傳贊序班各三員。
進士傳臚,掌禮堂上官一員,傳臚堂上官三員,致詞 堂上官一員,內贊鳴贊一員,通贊鳴贊二員,對贊鳴 贊二員。東西引進士序班五員,舉黃榜案序班四員, 導案堂上官二員。齊文武班序班各三員,東西傳贊 等項序班各三員。殿內丹墀糾儀序班各三員。 進士上表引狀元進表序班二員。餘同前,但無傳臚 致詞官。
經筵掌禮堂上官一員。內贊鳴贊二員。舉御案序班 二員。「舉講官案」序班二員。侍班序班二員
慶成宴,掌禮堂上官一員,其餘堂上官俱侍班。內贊 鳴贊一員,對贊鳴贊二員,通贊鳴贊四員,丹陛丹墀 東西擺班序班各二員,殿內糾儀序班二員,殿內東 西宴席一班至七班執事序班共十八員,殿內東西 傳贊序班各三員,東西玉門及丹陛中、左右門傳贊 序班共十員,糾儀序班各二員,東西丹墀傳贊序班 各三員。糾儀序班各二員。引外夷人員、通事序班三 員
「日食、月食救護」通贊鳴贊三員。對贊鳴贊一員。陳設 序班四員。執鼓侍班序班四員。齊官員人等、班次等 項。序班共二十六員。
太祖洪武 年置侍儀司
[编辑]按《明會典》:「國初置侍儀司,為六品衙門,職專朝會賓 客吉凶禮儀之事。」
洪武九年、改侍儀司為「殿庭儀禮司」,設使、副承奉、鳴 贊、序班。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十三年、革承奉,添設司儀。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十九年,更司儀使為「司正」,副為「司副。」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三十年、始改為「鴻臚寺。」置卿以下諸員
按《明會典》:「洪武三十年,始改鴻臚寺,陞正四品,衙門 定設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屬官,主簿,司儀、司賓署 各署丞,鳴贊序班等官。後又設外夷通事,亦隸焉
皇清
[编辑]《大清會典》。鴻臚寺
正官
滿漢卿各一員
滿、漢少卿各一員。初設漢少卿二員。順治十五年裁一員。
漢寺丞一員。初設左、右寺丞各一員。順治十五年裁一員。
首領官
滿、漢主簿各一員。舊設各館主簿,後裁
屬官
滿鳴贊十六員。漢鳴贊四員,初設八員。順治二年裁一員。十二年裁一員。十三年裁二員。漢序班十二員,初設二十二員。內司賓二員,順治十五年裁序班十員。
鴻臚寺,正四品衙門,設滿、漢卿各一員,滿、漢少卿各一員,漢寺丞一員。所屬滿、漢主簿各一員,滿鳴贊十六員,漢鳴贊四員,漢司儀序班十員,漢司賓序班二員,滿筆帖式十員,漢軍筆帖式二員,肄業官生十一名。掌朝會賓客吉凶禮儀之事。順治初,鴻臚寺一應事宜,俱由禮部題行。順治十六年,分析鴻臚寺職掌。十八年,鴻臚寺一應事宜仍屬禮部。康熙十年,復歸鴻臚寺。《儀制》司分析職掌 一,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一應賞賜謝
恩、由鴻臚寺具題傳知
一外藩親王以下、公等以上、襲職一應賞賜。謝
恩、由理藩院知會鴻臚寺具題行禮
一每月三朝
上陞殿、由鴻臚寺具題傳知。若遇雨雪、亦由鴻臚寺
請
旨。
一、「文武各官員朝賀行禮失儀、及辭朝見、朝謝。」
恩、進表不到者、由鴻臚寺指名題參
一宣讀
詔赦及
恩賜加級。文武各官、謝
恩、由鴻臚寺具題、行文知會
一《慶賀禮儀》齊集處、各官有出入行走先散者、由鴻臚寺糾參
一遇
皇上行幸。王以下文武各官具蟒服排班跪送。回日
具朝服、排班跪迎。鴻臚寺具題傳知。其起行日時、及所出何門、俱鴻臚寺具題傳知
一督撫提鎮等官、除賞馬賜宴、仍由禮部啟奏引見外。凡
陛見辭謝
恩、俱由鴻臚寺奏請引見。其往來各官、亦係鴻臚寺
引見行禮
主客司分析職掌 。一,外國進貢、及各處齎本人員、俱赴鴻臚寺引奏
一、「外國進貢官員,仍由禮部引入朝。」
見外其演禮謝
恩等事。俱鴻臚寺行
一、考取《滿洲鳴贊》,由鴻臚寺唱試,送禮部選擇正陪。仍由鴻臚寺移送吏部。
一、選取序班,係禮部行文直隸并三省提學,起送到部,會同鴻臚寺堂官選擇,由禮部咨送吏部補授。
一、滿漢鳴贊等官、請假丁憂等事、及支取紙張、俱由鴻臚寺掌行
鴻臚寺部名臣列傳
[编辑]後漢
韋彪
[编辑]按《後漢書》本傳:「彪字孟達,扶風平陵人也。高祖賢,宣 帝時為丞相。祖賞,哀帝時為大司馬。彪孝行純至,父 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 數年乃起。好學洽聞,雅稱儒宗。建武末,舉孝廉,除郎 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 莫不慕仰之。顯宗聞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謁者,賜以」 車馬衣服,三遷魏郡太守。肅宗即位,以病免。徵為左 中郎將、長樂衛尉。數陳政術,每歸寬厚。比上疏乞骸 骨,拜為奉車都尉,秩中二千石,賞賜恩寵,侔於親戚。 建初七年,車駕西巡狩,以彪行太常從,數召入,問以 三輔舊事,禮儀風俗。彪因建言:「今西巡舊都,宜追錄 高祖、中宗功臣,褒顯先勳,紀其子孫。」帝納之。行至長 安,乃制詔京兆尹、右扶風求蕭何、霍光後。時光無苗 裔,唯封何末孫熊為酇侯,建初二年已封曹參後曹 湛為平陽侯,故不復及焉。乃厚賜彪錢珍羞食物,使歸平陵上冢。還,拜大鴻臚。是時陳事者多言郡國貢 舉率非功次,故守職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有 詔下公卿朝臣議。彪上議曰:「伏惟明詔,憂勞百姓,垂 恩選舉,務得其人。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 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 子之門。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綽優於趙、魏 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鍊之 吏,持心近薄。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在其所以磨 之故也。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然其要歸, 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皆得其人。」帝深納 之。彪以世承二帝更化之後,多以苛刻為能,又置官 選職,不必以才,因盛夏多寒,乃上疏諫曰:「臣聞政化 之本,必順陰陽。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殆以刑罰 刻急,郡國不奉時令之所致也。農人急於務,而苛吏 奪其時,賦發充常調,而貪吏割其財,此其巨患也。夫 欲急人所務,當先除其所患。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尚 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 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慧,類無大能。宜簡嘗歷 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 奉職周密。宜鑒嗇夫捷急之對,深思絳侯木訥之功 也。」往時楚獄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職,而類多小人, 好為姦利。今者務簡,可皆停省。又諫議之職,應用公 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補益於朝者,今或從徵試,輩為 大夫。又御史外遷,動據州郡,並宜清選其任,責以言 績。其二千石視事雖久,而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 重賞,勿妄「遷徙,惟留聖心。」書奏,帝納之。元和三年春, 東巡狩,以彪行司徒事。從行還,以病乞身,帝遣小黃 門太醫問病,賜以食物,彪遂稱困篤。章和二年夏,使 謁者策詔曰:「彪以將相之裔,勤身飭行,出自州里,在 位歷載,中被篤疾,連上求退。君年在耆艾,不可復以 加增,恐職事煩碎,重有損焉。其上《大鴻臚》印綬」,其遣 太子舍人詣中藏府,受賜錢二十萬。永元元年卒。詔 尚書:「故大鴻臚韋彪,在位無愆,方欲錄用,奄忽而卒, 其賜錢二十萬,布百匹,穀三千斛。」彪清儉好施,祿賜 分與宗族,家無餘財,著書十二篇,號曰《韋卿子》。
韓宣
[编辑]按《三國魏志裴潛傳》註:宣字京然,渤海人也。為人短 小。建安中,丞相召署軍謀掾,冗散在鄴,嘗於鄴出入 宮,於東掖門內與臨淄侯植相遇,時天新雨,地有泥 潦,宣欲避之,閡潦不得去,乃以扇自障,住於道邊。植 嫌宣既不去,又不為禮,乃駐車使其常從問宣何官, 宣云:「『丞相軍謀掾也』。植又問曰:『應得唐突列侯否』?宣」 曰:「《春秋》之義王人雖微列於諸侯之上未聞宰士而 為下土諸侯禮也。」植。又曰:「即如所言為人父吏見其 子應有禮否」宣。又曰:「於禮臣子一例也。」而宣年。又長 植知其枝柱難窮乃釋去具為太子言以為辯黃初 中為尚書郎嘗以職事當受罰於殿前已縛束杖未 行文帝輦過問此為誰左右對曰:「尚書郎渤海韓宣 也。」帝追念前臨淄侯所說,乃寤曰:「是子建所道韓宣 邪?」特原之。遂解其縛。時天大寒,宣前以當受杖,豫脫 褲纏,褌面,縛及其原,褌腰不下,乃趨而去。帝目而送 之,笑曰:「此家有瞻諦之士也。」後出為清河東郡太守。 明帝時,為尚書、大鴻臚,數歲卒。宣前後當官,在能否 之間,然善以己恕人。始南陽韓暨以宿德在宣前為 大鴻臚。暨為人賢,及宣在後,亦稱職。故鴻臚中為之 語曰:「大鴻臚,小鴻臚,前後治行曷相如。」
隋
[编辑]蘇夔
[编辑]按《隋書蘇威傳》:「威子夔,字伯尼,小聰敏,有口辨。八歲 誦詩書,兼解騎射。年十三,從父至尚書省,與安德王 雄馳射,賭得雄駿馬而歸。十四,詣學,與諸儒論議,詞 致可觀,見者莫不稱善。及長,博覽群言,尤以鍾律自 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頗為有識所哂。起家太子通 事舍人,楊素甚奇之。素每戲威曰:『楊素無兒,蘇夔無』」 父,後與沛國公鄭譯、國子博士何妥議樂,因而得罪, 議寢不行。著《樂志》十五篇以見其志。數載,遷太子舍 人。後加武騎尉。仁壽末,詔天下舉達禮樂之源者。晉 王昭時為雍州牧,舉夔應之。與諸州所舉五十餘人 謁見,高祖望夔謂侍臣:「唯此一人稱吾所舉。」於是拜 晉王友。煬帝嗣位,遷太子洗馬,轉司朝謁者。以父免 職,夔亦去官。後歷尚書職方郎、燕王司馬。遼東之役, 夔領宿衛,以功拜朝散大夫。時帝方勤遠略,蠻夷朝 貢,前後相屬。帝嘗從容謂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 率服,觀禮華夏,鴻臚之職,須歸令望。寧有多才藝,美 儀容,可以接對賓客者為之乎?」咸以夔對。帝然之,即 日拜鴻臚少卿。其年,高昌王《麴伯》雅來朝,朝廷妻以 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後弘化、延安等數郡盜 賊蜂起,所在屯結,夔奉詔巡撫關中。突厥之圍鴈門 也,夔領城東面事。夔為弩樓,車廂獸圈,一夕而就。帝 見而善之,以功進位通議大夫。坐父事,除名為民。復 丁母憂,不勝哀而卒,時年四十九
鴻臚寺部藝文
[编辑]《大鴻臚箴》漢·揚雄
[编辑]蕩蕩唐虞,經通陔極。陶陶百王,天工人力。畫為上下, 羅條百職。人有才能,寮有級差。遷能授官,各有攸宜。 主以不廢,官以不隳。昔在三代,二季不蠲。穢德慢道, 署非其人。人失其材,職反其官。寀寮荒耄,國政如漫。 文不可武,武不可文。大小上下,不可奪倫。鴻臣司爵, 敢告在鄰。
《鴻臚少卿壁記》唐·孫逖
[编辑]鴻臚,漢官。掌蠻夷歸義者,致其饔餼,辨其等威。在周 為大行人,在秦為典客,在漢為鴻臚,其屬有譯官及 郡邸丞長洎。後魏太和十九年,各置少卿兩員,掌副 卿事,亦有傅,稱亞卿。《書》載「三少,制位或差於伯仲,受 任同歸於師長,成務贊禮,擇賢而居」,即其義也。帝唐 亮采立政,稽古命官,柔服遠人,綏厥有眾。肅慎來賀, 渠搜即敘,示之以《干羽》,通之以冠帶,允諧是職,豈易 其人。非夫野王之政理,元成之經術,德孺之明識,元 方之令望,則曷由臻茲?蘭陵蕭公,朝之俊德,觸邪秉 憲,人之雅重。草議為郎,入掌王言,出膺方牧,帝咨惟 允,公實來斯。且有黃華之命,適表兼人之美,乃求舊 官守,敷陳代遷,明授任之有章,示名「器之無假。」自《嗣 聖》已後,記於壁焉。
《鴻臚寺箴》明·宣宗
[编辑]祗祗萬邦,咸統於一。朝覲會同,其儀有秩。咨爾鴻臚, 卿貳暨屬。時維爾官,必莊以肅。必考於度,必協於中。 無簡無煩,周旋雍容。惟動以周,惟一靡敬慎爾儀, 庶光爾職。
鴻臚寺部紀事
[编辑]《東觀漢記》:郭況為鴻臚,上數幸其宅飲酒,賞金帛甚 盛,京師號況家為「金穴。」
《襄陽耆舊傳》:「習郁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 夢,見蘇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 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百姓謂之鹿門 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
《三國魏志何夔傳》註:華嶠《漢書》曰:「夔曾祖父熙,字孟 孫,少有大志,不拘小節。身長八尺五寸,體貌魁梧,善 為容儀。舉孝廉,為謁者,贊拜殿中,音動左右。」
《崔林傳》:「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也。遷大鴻臚。龜茲 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其遠至,褒賞其王甚厚。餘國 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權取疏 屬賈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綬,而道路護送,所損滋多。 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為外國所笑,此曩時之所 患也。乃移書燉煌喻指,并錄前世待遇諸國豐約故」 事,使有恆常。
《吳志孫皓傳》注《吳錄》曰:「張儼,吳人,弱冠知名,歷顯位, 以博聞多識,拜大鴻臚,使於晉。皓謂儼曰:『今南北通 好,以君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對曰:『皇皇者華,臣蒙 其榮,懼無故人延譽之美,磨厲鋒鍔,思不辱命』。」既至, 車騎將軍賈充、尚書令裴秀、侍中苟勖等欲傲以所 不知,而不能屈。尚書僕射羊祜、尚書何禎並結縞帶 「之好?」
《晉書阮脩傳》:王敦為鴻臚卿,謂修曰:「卿常無食,鴻臚 丞差有祿,能作不?」修曰:「亦復可爾耳。」
《前涼錄》:晉使者俞歸至,張重華知張鑒才任,專對拜 典客,令歸責供給禮薄。鑒曰:「敝國僻小,隔絕皇風,行 臺撫臨,萬里傾躍。今大義未崇,先存口寔,非昭德示 訓之謂也。」歸改容謝之。
《魏書李安世傳》:「安世,天安初,遷主客令。蕭賾、劉纘朝 貢,安世美容貌,善舉止。纘等自相謂曰:『不有君子,其 能國乎』?纘等呼安世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禮,五 帝各異樂,安足以亡秦之官稱於上國』?纘曰:『世異之 號,凡有幾也』?安世曰:『周為掌客,秦改典客,漢名鴻臚, 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響文武,而殷勤亡秦』。」
《唐書高煥傳》:「永泰初,渙為鴻臚卿。日本使嘗遺金帛, 不納,惟取牋一番,為書以貽之。」
《王鍔傳》:曹王皋朝京師,奏鍔文用雖不足,而他可試。 德宗擢為鴻臚少卿。先是,天寶末,西域朝貢酋長及 安西、北廷校吏,歲集京師者數千人,隴右既陷,不得 歸,皆仰稟鴻臚禮賓,月四萬緡。凡四十年名田養子 孫如編民。至是,鍔悉隸名王以下,無慮四千人,畜馬 二千,奏皆停給。宰相李泌盡以隸左右神策軍,以酋 長署牙將,歲省五十萬緡。
《枝山前》聞正統間有鴻臚王少卿者善宣,玉音洪亮 抑揚,殊聳觀聽,而其讀奏之際,必多吃誤。其貌美髯 而禿頂,朝士遂為詩以嘲之曰:「傳制聲無敵,宣章字 有訛。後邊頭髮少,前面口鬚多。」有使回,問京師新事, 或誦此詩,問為誰,其人遽曰:「此王少卿也。」
《獻徵錄》。英宗復辟,擢楊宣為鴻臚寺少卿。凡朝廷宴 享、朝賀大禮,皆出職掌。宣修幹美髯,奏對明暢,日見 寵遇。憲宗立,陞鴻臚卿。時荊襄叛寇劉千斤伏誅,戎 帥械繫,餘黨多誤陷於辜者。宣亟上章論救,大要欲重人命,謹天戒,辭甚婉切。詔法曹詳鞫,竟得矜宥。 齊政,字以德,宣德間,吏部從太學諸生選為鴻臚序 班。或謂政且登科甲,政曰:「此古九賓之職也,愳不能 稱耳。」卒就職。己酉改鳴贊。丙辰九載考最,陞本寺主 簿,仍專鳴贊。後擢寺丞。景泰間再擢少卿。天順復辟, 遂為正卿。政體質魁梧,音吐洪亮,日侍廷傅,而禮制 習熟,動無所失。及年既老,恭敬愈甚,故累朝寵眷,遂 以諸生至九卿。
成化間,施純陞鴻臚寺卿。純習禮度,每旦傳朝,為磬 折狀甚恭,特蒙寵眷,陞禮部侍郎。
周文興,江山人。居江郎山,故號「江郎先生。」正德戊辰 舉進士,以疾告。遍遊大華、終南、衡嶽、匡廬,授比部主 事,屢遷鴻臚寺卿,即致仕歸。晚年移居武林,徜徉湖 山。總制胡梅林、巡撫阮函峰為建「高士堂」以居之。 嘉靖間,胡森為南鴻臚寺卿,以局閒事省,減去直役, 談說理學,講明《國是》。
鴻臚寺部雜錄
[编辑]《袖中記釋名》曰:「鴻臚者,本故典客事,掌賓禮,武帝時 更為鴻臚。鴻,大也;臚,陳序也,欲大以禮,陳序於賓客 也。」
《瀛洲道古錄》:孫氏《春明夢餘錄》謂「翰林院本元之鴻 臚署。」焦氏《玉堂叢語》載:「宣德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 林院。」考《元史·百官志》,止有侍儀使,無鴻臚所。云「故鴻 臚寺當是永樂年間所建爾。」
《春明夢餘錄》:《周禮》有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 儀。小行人掌邦國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秦之典 客,漢之鴻臚,皆其職也。漢文有大行,為鴻臚屬官。顏 師古曰:「事之尊重者遣大鴻臚,而輕賤者遣大行人。」 是以武帝時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其後事歸鴻臚。唐 之典客、司儀,宋之懷遠,其名不一,然皆鴻臚之事,無 復有「行人」之名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