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第0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宮闈典 第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十二卷
明倫彙編 宮闈典 第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

 第十二卷目錄

 太上皇部彙考二

  宋徽宗宣和一則 欽宗靖康二則 高宗紹興三則 孝宗隆興二則 乾道八則 淳

  熙八則 光宗紹熙五則 寧宗慶元四則 嘉泰一則

  明英宗正統一則 代宗景泰二則 英宗天順一則

宮闈典第十二卷

太上皇部彙考二[编辑]

[编辑]

徽宗宣和七年詔內禪太子即位尊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徽宗詔皇 太子嗣位,自稱曰道君皇帝。趣太子入禁中,被以御 服,泣涕固辭。因得疾,又固辭,不許。辛酉,即皇帝位,御 垂拱殿,見群臣,乃引道君皇帝出居龍德宮,皇帝出 居擷景園。以少宰李邦彥為龍德宮使,太保領樞密 院事蔡攸、門下侍郎吳敏副之。丙寅,上道君皇帝尊」 號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皇后曰「道君太上皇后。」

欽宗靖康元年正旦帝詣龍德宮行慶賀禮金人入寇道君皇帝東巡尋還朝[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朔,受朝臣 朝賀,退詣龍德宮賀道君皇帝。己巳,金人濟河。詔親 征道君皇帝東巡。以領樞密院事蔡攸為行宮使,尚 書左丞宇文粹中副之。詔罷內外官司局所一百五 處留後苑,以奉龍德宮。庚午,道君皇帝如亳州,百姓 多潛遁。辛巳,道君皇帝幸鎮江。三月丁卯朔,遣徽猷」 閣待制宋煥奉表道君皇帝行宮。癸酉,命趙野為《道 君皇》帝行宮奉迎使。癸未,遣李綱迎道君皇帝於南 京。乙酉,迎道君皇帝於宜春苑。夏四月己亥,迎太上 皇帝入都門。壬寅,朝於龍德宮。五月丙寅朔,朝於龍 德宮,令提舉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聞。六月 丙申朔,以道君皇帝還朝,御紫宸殿,受群臣朝賀。壬 寅,詔:「今日政令,惟遵奉上皇詔書,修復祖宗故事。群 臣庶士亦當講孔、孟之正道,察安石舊說之不當者, 羽翼朕志,以濟中興。」冬十月壬寅,天寧節,率群臣詣 龍德宮上壽。十一月丙辰,京城陷。丁巳,奉道君皇帝、 寧德皇后入居延福宮。命何栗及濟王栩使金軍。戊 午,何栗入言金人邀上皇出郊。帝曰:「上皇驚憂而疾, 必欲之出,朕當親往。」按《禮志》,靖康元年正月朔,朝 賀畢,車駕詣龍德宮賀,百官班門外,宰執進見如儀。 靖康二年,上皇北狩。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二年二月「丁卯,金人要上皇 如青城。辛未,金人偪上皇,召皇后、皇太子入青城。三 月丁巳,金人挾上皇北行。」

高宗紹興七年上皇崩聞至詔終三年之喪[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七年春正月「丁亥,何鮮、范寧 之至自金國,始聞上皇及寧德皇后崩。己丑,帝成服。 二月癸巳,百官七上表,請遵以日易月之制。徽猷閣 待制、知嚴州胡寅請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 帝欲遂終服,而張浚連疏論喪服不可即戎。遂詔外 朝勉從所請,宮中仍行三年之喪。庚子,遣王倫等使」 金國迎奉梓宮。九月甲子,上太上皇帝諡曰「聖文仁 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皇后曰顯肅皇后。冬十月甲 戌,始作徽宗皇帝、顯肅皇后神主。十二月丁卯,祔徽 宗皇帝、顯肅皇后神主於太廟。癸未,王倫等使還,入 見,言金國許還梓宮及皇太后。丁亥,復遣王倫等奉 迎梓宮。

紹興八年,遣使奉迎上皇梓宮。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八年五月「丁未,金國使烏陵 思謀、石慶充與王倫等偕來。秋七月乙酉朔,復命王 倫及藍公佐奉迎梓宮。八月戊午,詔:『日者遣使報聘 鄰國,期還梓宮,尚慮邊臣未諭,遂弛戎備,以疑眾心。 其各嚴飭屬城,明告部曲,臨事必戒,無忘捍禦』。」冬十 月丁丑,金國使張通古、蕭哲與王倫偕來。十一月戊 戌,王倫入見。己亥,復以倫為國信計議使,中書舍人 蘇符副之。符辭以疾。十二月乙卯,以宗正少卿馮楫 為國信計議副使。丁丑,詔:「金國使來,盡割河南、陝西 故地,通好於我,許還梓宮及母兄親族,餘無需索。」庚 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 受書以進。

紹興三十二年,詔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 禮官詳內禪儀注及正旦、冬至、朔望稱賀、上壽之禮。 又詔議上德壽宮尊號冊寶之制,以《內禪紹統集》為 《中興禮書》。

按《宋史孝宗本紀》,帝諱眘,字元永,太祖七世孫也。初, 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國公惟憲,惟憲生新興侯 從郁,從郁生華陰侯世將,世將生慶國公令譮,令譮 生子稱,是為秀王。王夫人張氏夢人擁一羊遺之曰「以此為識。」已而有娠,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於 秀州青杉閘之官舍,紅光滿室,如日正中。少長名伯 琮。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 自江西還行在。后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 悟。會右僕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 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儀落可憫。朕若 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 祖之後。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 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 天命。」參知政事張守曰:「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 太宗,過堯、舜遠甚。」高宗曰:「此事不難行。朕於『伯』《字行》 中選擇,庶幾昭穆順序。」而上虞丞婁寅亮亦上書言: 「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 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望陛下於伯字行內,選太祖 諸孫有賢德者。」高宗讀之大感歎。紹興二年五月,選 帝育於禁中。三年二月,除和州防禦使,賜名瑗。壬寅, 改貴州。五年五月,用左僕射趙鼎議,立書院宮中教 之,既成,遂以為資善堂《讀書彊記》,天資特異。己亥,制 授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六月己酉,聽讀資善堂, 以徽猷閣待制范沖兼翊善,起居郎朱震兼讚讀。高 宗命帝見沖、震皆拜。十二年正月丁酉,加檢校少保, 封普安郡王。三月壬寅,出閣就外第。十三年九月,秀 王歿於秀州。十四年正月庚辰,用廷臣議,聽解官行 服。十六年四月乙巳,免喪還舊官。十七年六月戊午, 改常德軍節度使。二十四年,衡州盜起,秦檜遣殿前 司將官辛立將千人捕之,不以聞。帝入侍言之,高宗 大驚。明日,以問檜,檜謂「不足煩聖慮,故不敢聞,俟朝 夕盜平則奏矣。」檜退,知為帝言,忌之。及檜疾篤,其家 祕不以聞,謀以子熹代相,帝又密啟高宗破其奸。三 十年二月癸酉,立為皇子,更名瑋。甲戌,詔下。丙子,制 授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王。制出,中 外大悅。四月,賜字元瓌。三十一年十月壬子,以明堂 恩,改鎮南軍節度使。先是,金人犯邊,高宗下詔親征, 而兩淮失守,朝臣多陳退避之計,帝不勝其憤,請率 師為前驅。直講史浩以疾在告,聞之,亟入為帝言:「太 子不宜將兵。」乃為草奏,因中官以進,請衛從以共子 職。高宗因亦欲帝遍識諸將。十二月,遂扈蹕如金陵。 三十二年五月甲子,立為皇太子,改名眘。初,高宗久 有禪位之意,嘗以諭帝,帝流涕固辭,會有邊事,不果。 及歸自金陵,陳康伯求去,高宗復以倦勤諭之。中書 舍人唐文若聞而請對,言不宜急遽,故先下建儲之 詔,賜名煜。監察御史周必大密與康伯言:「與唐昭宗 名同音,不可。」詔別擬進,乃定今名。既又命學士承旨 洪遵為太子擇字,遵擬四字以進,皆不稱旨。甲戌,御 筆賜字元永。乙亥,內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 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丙子,遣 中使召帝入禁中,面諭之,帝又推遜不受,即趨側殿 門,欲還東宮,高宗勉諭再三,乃止。於是高宗出御紫 宸殿,輔臣奏事畢,高宗還宮,百官移班殿門外,拜詔 畢,復入班殿庭。頃之,內侍掖帝至御榻前,側立不坐, 內侍扶掖至七八,乃略就坐。宰相率百僚稱賀,帝遽 興,輔臣升殿固請,帝愀然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然 此大位,懼不克當。」班退。太上皇帝即駕之德壽宮,帝 服袍履,步出祥曦殿門,冒雨掖輦以行,及宮門弗止。 上皇麾謝再三,且令左右扶掖以還,顧曰:「吾付託得 人,吾無憾矣。」左右皆呼萬歲。是日,詔有司議太上皇 帝、太上皇后尊號以聞。在內諸司日輪官吏應奉德 壽宮,增置德壽宮提點、幹辦等官,德壽宮宿衛依皇 城及宮門法。丁丑,朝德壽宮。戊寅,大赦。詔宰相率百 官月兩朝德壽宮。己卯,以即位告於天地、宗廟、社稷。 庚辰,詔五日一朝德壽宮。丁亥,詔以太上皇不許五 日一朝,自今月四朝。己丑,詔有司月奉德壽宮緡錢 十萬。甲午,上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太上皇帝, 太上皇后曰壽聖太上皇后。八月戊寅,率群臣詣德 壽宮,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冊寶:按《禮志》: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日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應軍 國事並聽嗣君處分。」十一日,行內禪之禮,有司設仗 紫宸殿,宰臣、文武百僚立班,皇帝出宮鳴鞭,禁衛諸 班直親從儀仗,并內侍省執骨朵使臣等並迎駕,自 贊常起居,皇帝升御坐,知閤門官以下并內侍都知 御帶以下一班起居,次管庫一班起居,次宰執以下 常起居訖。左僕射陳康伯、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參知 政事汪澈、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升殿奏曰:「臣等不 才,輔政累年,罪戾山積,乃蒙容貸,不賜誅責。今陛下 超然獨斷,高蹈堯舜之舉,臣等心實欽仰。但自此不 獲日望清光,犬馬之情,不勝依戀。」因再拜辭,相與泣 下,幾至號慟。帝亦為之流涕曰:「朕在位三十六年,今 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 等當悉力以輔嗣君。」康伯等復奏曰:「皇太子仁聖,天 下所共知,似聞謙退太過,未肯便御正殿。」帝曰:「朕前此固嘗與之言,早來禁中,又面諭之。」即步行徑趨側 殿門,欲還東宮,已再三敦勉邀留,今在殿後矣。宰執 降階,皇帝降坐,鳴鞭還內。宰臣、文武百僚並退,立班 聽宣詔訖,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再拜訖,班權退,復追 班入,詣殿下立班。少頃,新皇帝服履袍,涕泣出宮。禁 衛、諸班直、親從、儀仗等迎駕,起居,鳴鞭,內侍扶掖皇 帝至御榻,涕泣再三,不坐。內侍傳太上皇帝聖旨,請 皇帝升御坐東側坐,知閤門官以下一班起居稱賀, 次管軍官一班起居稱賀,次文武百僚橫行北向立。 舍人當殿文武百僚、宰臣陳康伯以下起居稱賀。皇 帝降御坐,側身西向不坐。俟宰臣以下再拜舞蹈,三 稱萬歲,起居稱賀畢,康伯等升殿奏:「臣等言,願陛下 即御坐以正」南面上,副太上皇帝傳授之意。帝愀然 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此大位懼不敢當,尚容辭避。」 康伯等再奏:「茲者伏遇皇帝陛下應天順人,龍飛寶 位,第以駑下之材,恐不足以仰輔新政。然依乘風雲, 千載之遇,實與四海蒼生,不勝幸慶。」再拜賀畢,奏事 而退。宰執下殿,皇帝還內,鳴鞭,宰執文武百僚赴「祥 曦殿,候太上皇帝登輦扈從」,至德壽宮而退。翌日,詣 德壽宮朝見。前期,儀鸞司設大次於德壽宮門內,小 次於殿東廊,西向。其日,俟皇帝出即御坐,從駕臣僚、 禁衛等起居如常儀。皇帝降御坐,乘輦至德壽宮,文 武百僚詣宮門外迎駕,起居訖,前導官、太常卿、閤門 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先入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俟 皇帝降輦入次,御史臺、閤門、太常寺報文武百僚入 詣殿庭,北向立定。前導官導皇帝入小次,簾降。俟太 上皇帝即御坐,小次,簾捲,前導官導皇帝升殿東階, 詣殿上折檻前。奏「請拜」,皇帝再拜。訖,前導官導皇帝 稍前,躬奏「聖躬萬福。」訖,復位。再拜訖,導皇帝詣太上 皇帝御坐之東,西向立。殿下在位官皆再拜,搢笏,三 舞蹈,三叩頭,出笏就拜,又再拜。班首不離位,奏「聖躬 萬福」,又再拜。班退,前導官以次退,從駕官歸幕次,以 俟從駕太上皇帝。駕興,皇帝從入見太上皇后,如宮 中之儀。皇帝還內如來儀。每遇正旦、冬至及朔朢,並 依上儀。十二日,帝詣德壽宮,以雨,百僚免入見,上就 宮中行禮。自後詣宮,若行宮中禮,即不集百官陪位。 十三日,詔令宰臣率百官於初一日、十六日詣德壽 宮起居。又詔:「朕欲每日一朝德壽宮,修晨昏之禮,面 奉慈訓,恐廢萬機,勞煩群下,不蒙賜許。禮官宜重定 其期,如前代朝朔朢,甚為疏闊,朕不敢取。」於是禮部、 太常寺言:「《漢書》高皇帝五日一朝太上皇。乞依此故 事,每五日一次詣德壽宮朝見,如宮中禮。」帝始御後 殿,宰臣陳康伯等奏:「臣等朝德壽宮,太上皇宣諭,車 駕每至宮,必於門外降輦,已再三勉諭,既行家人之 禮,自宜至殿上降輦。」帝曰:「太上有旨,不須五日一朝, 只朝朔朢,朕心未安,宜令有司詳議。如宮門降輦,臣 子禮所當然。」於是禮部、太常言:「除朝朔朢外,乞於每 月初八、二十三日詣德壽宮起居,如宮中儀。」自後皆 遵此制,如值雨,盛暑、祁寒,臨期承太上特旨乃免。十 一月冬至,上詣德壽宮稱賀,上壽禮畢,入見太后,如 宮中禮。自後冬至並同。又詔上太上皇帝、太上皇 后尊號,集議以聞。左僕射陳康伯等言:「五帝之壽,惟 堯最高;百王之典,惟堯獨冠。今茲高世之舉,視堯有 光。恭請上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太 上皇后尊號曰壽聖太上皇后。」詔恭依,仍令禮部、太 常討論禮儀以聞。左僕射陳康伯撰《太上皇帝冊文》, 兼禮儀使、參政汪澈書冊文并篆寶,知樞密院葉義 問撰《太上皇后冊文》,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書冊文。 八月十四日,奉上冊寶,是日,陪位文武百僚、太傅以 下行事官,並朝服入詣大慶殿下立班。皇帝自內服 履袍入御幄,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至大慶殿,詣冊寶 褥位前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皇帝行發冊寶授太 傅之禮如儀。禮畢,皇帝還幄,服履袍還內,文武百僚 退,儀仗鼓吹備而不作,護衛冊寶,太傅以下行事官 導從冊寶至德壽宮,皇帝自祥曦殿服履袍,乘輦至 德壽宮大次,降輦陪位文武官入殿庭立班定,太傅 以下行事官從冊寶入殿,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 殿,詣西向褥位立。太上皇帝自宮服履袍即坐,皇帝 北向四拜,起居訖。次太傅以下皆四拜,起居。次行奉 冊之禮。中書令、參知政事史浩讀冊,攝侍中葉義問 讀寶,讀訖,退復位。皇帝再拜稱賀曰:「皇帝臣某稽首 言:伏惟光堯壽聖太上皇帝陛下冊寶告成,鴻名肇 正,與天同壽,率土均歡。」皇帝再拜。次侍中承旨宣答 曰:「皇帝孝通天地,禮備古今,勉受鴻名,良深感慰。」皇 帝再拜訖,西向立,次太傅以下再拜稱賀致詞曰:「攝 太傅、尚書左僕射臣康伯等稽首言:伏惟光堯壽聖 太上皇帝陛下肅臨寶位,誕受丕稱,獨推天父之尊, 普慰帝臣之願。」奏訖,再拜,舞蹈,次侍中承旨宣答曰: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聖旨:倦勤滋久,佚老是圖。勉受 嘉名,但增感慰。」又再拜,舞蹈,次太上皇帝降座入宮, 皇帝、後從壽聖太上皇后冊寶入宮,皇帝詣太上皇后座前,北向立。太上皇后升座,皇帝四拜起居,行奉 上冊寶之禮。讀冊官陳子常讀冊,讀寶官梁康民讀 寶,讀訖復位。皇帝再拜稱賀,致詞曰:「皇帝臣某稽首 言:伏惟壽聖太上皇后殿下德茂坤元,禮崇大號,寶 書翕受,懽忭無疆。」皇帝再拜。次宣答官承旨宣答曰: 「壽聖太上皇后教旨:『皇帝祲容載藏,顯號來膺,誠孝 通天,但深感惕』。」皇帝再拜訖,太上皇后降座入宮。次 太傅以下文武百僚就德壽殿下拜牋稱賀以俟。皇 帝服履袍承輦還內。十六日,宰臣率文武百僚詣文 德殿拜表稱賀。祲容祲字原本疑訛

按《玉海》,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權禮部侍郎 史彌大言:「太上再造,講明典禮,陛下紹統,如內禪、慶 壽之類,亙古所無,宜宣取以進,略經一覽,付之有司, 俾常遵守,不必備儀衛,施爵賞。」詔禮部、太常寺繳進, 四月十七日上之,凡三百卷,賜名《中興禮書》,總六百 八十門。

孝宗隆興元年帝朝德壽宮又以天申節上壽如儀詔禮官討論德壽宮輿輦儀衛之制[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隆興元年春正月壬辰朔。群臣朝 於文德殿。帝朝德壽宮。三月丁未。詔修太上皇帝聖 政。五月辛亥。詣德壽宮賀天申節。按《禮志》。隆興元 年太上皇帝天申節。皇帝及宰臣文武百僚詣德壽 宮上壽。是日以欽宗大祥。前一日皇帝起居如宮中 儀,百僚拜表稱賀。按《儀衛志》。太上皇儀衛。隆興元 年孝宗嗣位,詔有司討論德壽宮輿輦儀衛。先是,紹 興三十二年六月,詔: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龍直四十 三人執仗排立,并設繖扇鳴鞭。宰執退朝,仍赴德壽 宮起居,如遇行幸,令禁衛所隨以祗應。兩奉上皇旨, 卻而不受,故復有是詔。尋有司上言:「漢之未央,唐之 興慶,其車輦儀衛不載。今父堯子舜,事親典禮,凡往 古來今所未備者,當以義起,極其尊崇,為萬世法。」遂 定宰執百官詣德壽宮起居,則禁衛所依後殿坐儀 排列禁衛二百九十七人。祗應行幸,則禁衛所差行 門禁衛諸班直、天武親從官及繖扇、鳴鞭、燭罩等合 五百人,隨行,扈從前引七十人,內行宮殿前崇政殿 親從一十人,都下親從二十人,快行親從二十人,殿 前指揮使二十人,中道六十人,編排禁衛行子一十 人,執從物;御龍直三十人,執繖扇;天武一十人,從政 殿親從、攔前一十人,禁衛圍子四重四百人:第一,崇 政殿親從一百人;第二,御龍直、骨朵直、弓箭直三十 人,東西班七十人;第三,執燭罩。都下親從一百人;第 四,內殿直一十人。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鎗、 銀鎗班各一十人,後從殿前指揮二十人。

隆興二年春正月辛卯,詔增德壽宮車輦儀衛。乙未, 及皇后朝德壽宮。三月庚戌,芝生德壽宮。五月乙巳, 率群臣詣德壽宮賀《天申節》,始用樂。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元年置德壽宮使從太上皇遊幸又定護從環衛之官[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元年「春正月,以錢端禮兼德 壽宮使。二月庚辰朔朝德壽宮。從太上皇、太上皇后 幸四聖觀。冬十月壬辰。御大慶殿。冊皇太子。」癸巳詣 德壽宮稱謝按《禮志》,「乾道元年二月朔,帝詣德壽 宮,恭請太上太后至延祥觀燒香,太上與帝乘馬,太 后於後乘輿,次幸聚景園,次幸玉津園。」自後帝詣德 壽宮,恭請太上太后至南內,或幸延祥觀、靈隱寺、天 竺寺恭進《太上聖政》冊命,皇太子起居稱謝。遇游幸 則宰執以下從駕至游幸所,除管軍、環衛官等,俟駕 還,護從還內。宰執以下並免護從,先退。

乾道二年九月己巳,魏杞等上《太上皇聖政》。冬十月 癸酉,上《太上皇聖政》於德壽宮。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三年二月丙申,從太上皇、太上皇后幸玉津園。 甲辰,從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園。辛亥,詣德壽宮。 恭請裁定醫官員額。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四年九月庚午,從太上皇幸天竺寺。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六年,帝從太上皇行幸,加上太上皇尊號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六年三月庚申,從太上皇太 上皇后幸聚景園,辛未,又從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 景園。五月己未,陳俊卿、虞允文等上太上皇玉牒。十 一月丁酉,加上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 聖憲天體道太上皇帝,壽聖太上皇后尊號曰壽聖 明慈太上皇后。」

乾道七年,上太上皇冊寶。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七年「春正月丙子,率群臣奉 上太上皇、太上皇后冊寶於德壽宮。夏四月壬戌,從 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園。九月甲申,從太上皇、太 上皇后幸東園。」

乾道八年。立皇太子。詣德壽宮上壽
考證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乾道八年立皇太

子。皇帝率皇太子及文武百寮詣德壽宮上壽。前期 儀鸞司陳設德壽宮殿門之內外。設御坐於殿上當 中南向。設大次於德壽宮門內南向。小次於殿東廊 西向。設皇帝褥位二。一於御坐東南西向。一於御坐 之南北向。尚醞設御酒尊、酒器於御坐之東,有司又 設御茶床於御坐之西,俱稍北。其日,文武百寮內不 係從駕者,並先赴德壽宮門外,以俟迎駕起居。質明, 皇帝服靴袍,出即御坐,從駕臣僚禁衛起居如常儀。 皇帝降坐乘輦,將至德壽宮,文武百僚迎駕,再拜起 居訖,前導官、太常卿、閤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先入 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皇帝降輦入次。御史臺、閤門、 太常寺分引皇太子并文武百僚入詣殿庭,東西相 向立定。前導官導皇帝入小次,簾降,皇太子并文武 百僚並橫行北向立。太上皇帝出宮升御坐,鳴鞭小 次。簾捲,前導官導皇帝升殿東階,詣殿折檻前,北向 褥位,再拜,躬奏「聖躬萬福」,再拜。皇帝詣太上皇帝御 坐之東褥位,西向立。前導官於殿上隨地之宜立次。 舍人揖皇太子并文武百僚躬。《典儀》曰:「再拜。」贊者承 傳,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皇太子不離位, 奏聖躬萬福,各再拜。直身分東西相向立。禮直官引 奉盤醆官,受盤醆,宣承旨,宣答官奏禮畢。殿中監、少 監升殿內侍進御茶床,尚醞典御以盤醆酒注授殿 中監、少監。次禮直官引奉盤醆官詣尊所,北向,殿中 監啟醆,殿中少監注酒,奉盤醆官奉酒詣皇帝前北 向。禮直官引受盤醆官詣太上皇帝御坐前,西向立。 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橫行北向立。奉盤醆官躬進皇 帝,皇帝奉酒,前導官導皇帝詣太上皇帝御坐前,躬 進訖,少後,以盤授盤醆官。前導官導皇帝詣太上御 坐前褥位,北向俛伏跪。殿下皇太子并百僚皆躬身。 皇帝奏:「臣某謹率文武百僚稽首言:天申令節,臣某 與百僚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奏訖,伏,興,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承旨宣答官宣曰:「得皇帝壽酒,與皇 帝并百僚內外同慶。」皇帝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分 東西相向立。皇帝詣御坐東西向立,奉盤醆官以盤 北向恭進,皇帝奉盤樂作。俟太上皇帝飲酒,皇帝躬 接醆訖,皇帝少後,以盤醆授受盤醆官,以授殿中監, 各復位立。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橫行北向。皇帝詣褥 位,北向再拜,在位官皆再拜。皇帝詣太上御坐東褥 位,西向立。皇太子、文武百僚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 訖。內侍舉茶床。奏禮畢官北向俛伏跪奏:「具官臣某 言:禮畢」,在位官再拜。太上皇帝駕興,皇帝從入,文武 百僚以次退。

乾道九年,群臣上《中興會要》及上皇玉牒。金使來賀 正旦,旨「聽仍舊。」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九年三月「戊申,從太上皇、太 上皇后幸聚景園。九月丙申,梁克家等上《中興會要》、 太上皇及皇帝玉牒。十二月乙酉,金遣完顏璋等來 賀明年正旦,以議受書禮不合,詔俟改日,以太上有 旨,姑聽仍舊。」

淳熙二年太上皇壽七十詔上尊號冊寶禮官又上慶壽之禮[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二年三月丙申,以太上皇壽 七十,詔禮官討論慶壽典禮。十月壬午,詣德壽宮,加 上光堯壽聖憲天體道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 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太上皇帝,壽聖明慈 太上皇后尊號曰壽聖齊明廣慈太上皇后。十一月 戊申朔,奉上太上皇太上皇后冊寶於德壽宮。十二」 月甲午,朝德壽宮,行慶壽禮,大赦。文武官封父母,賞 諸軍。議放天下苗稅三之一,大臣言國用不足,迺止。 按《禮志》,淳熙二年十一月,詔太上皇帝聖壽無疆, 新歲七十。以十一日冬至加上尊號冊寶,十二月十 七日立春行慶壽禮。是日早,文武百僚並簪花赴文 德殿立班,聽宣慶壽赦。宣赦訖,從駕至德壽宮,行慶 壽禮,致詞曰:「皇帝臣某言:天祐君親,錫茲難老,惟春 之吉,年德加新。臣某與群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 歲壽。」餘與前上壽儀注同。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 等並簪花從駕還內,文武百僚文德殿拜表稱賀。 淳熙三年三月辛亥,上太上皇日曆於德壽宮。秋七 月庚辰,太上皇詔立貴妃謝氏為皇后。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七年。三月庚午。迎太上皇。太上皇后。宴翠寒堂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十二年,太上皇壽八十,詔議行慶壽禮,上尊號 冊寶,推恩如紹興故事。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二年八月「癸亥,詔太上皇 壽八十,令有司議慶壽禮。冬十月辛亥,加上太上皇 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 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太上皇后曰『聖壽齊明 廣慈備德太上皇后。十二月甲戌朔,帥群臣奉上太 上皇、太上皇后冊寶於德壽宮,推恩如紹興三十二年故事』』。」

淳熙十三年春正月庚辰,率群臣「詣德壽宮行《慶壽 禮》。」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按《禮志》。十三年春正月朔。 「以太上皇帝聖壽八十。帝率群臣詣德壽宮行禮。其 儀注恩赦並如淳熙二年典故。」

淳熙十四年,太上皇不豫,帝盡禱祀、侍問之禮。及崩, 終三年之喪。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四年九月「癸卯,太上皇不 豫,乙巳,詣德壽宮問疾。冬十月辛未,以太上皇不豫, 赦。壬申,詣德壽宮問疾。癸酉,分遣群臣禱於天地、宗 廟、社稷。甲戌,以太上皇未御常膳,自來日不視朝,宰 執奏事內殿。乙亥,詣德壽宮侍疾。太上皇崩於德壽 殿。遺誥太上皇后改稱皇太后,奉皇太后旨,以奉國」 軍承宣使甘昇主管太上皇喪事。丙子,以韋璞等為 金告哀使。戊寅,以榮陽郡王伯圭為欑宮總護使。翰 林學士洪邁言,大行皇帝廟號當稱祖,詔有司集議 以聞。己卯,詔尊皇太后。辛巳,詔曰:「大行太上皇帝奄 棄至養,朕當衰服三年,群臣自遵易月之令。可令有 司討論儀制以聞。」甲申,用禮官顏師魯等言,大行太 上皇帝上繼徽宗正統,廟號稱宗。乙酉,百官五上表, 請帝還內聽政。丙戌,詔「俟過小祥,勉從所請。」戊子,帝 衰絰御素輦還內。甲午,詣德壽宮。自是七日皆如之。 十一月戊戌朔,詣德壽宮,自是朔、朢皆如之。己亥,大 行太上皇帝大祥。自是帝以白布巾袍御延和殿,詣 德壽宮,衰絰而杖如初。詔皇太子惇參決庶務。庚子, 皇太子三辭參決庶務,不許。辛丑,詣德壽宮禫祭,百 官釋服。甲辰,群臣三上表,請御殿聽政。詔俟過祔廟。 辛亥,詣德壽宮。己未,詔三日一朝德壽宮。

淳熙十五年,以德壽宮喪,免諸州軍進奉。金遣使來 弔喪,上上皇廟號、冊寶及配饗、祔廟之禮。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五年春正月丁酉朔,詣德 壽宮几筵行禮。乙巳,詔免諸州軍會慶節進奉。二年 二月丁亥,金遣蒲察克忠等來弔祭,行禮於德壽殿, 次見帝於東楹之素幄。癸巳,遣京鏜等使金報謝。三 月庚子,王淮等上大行太上皇諡曰聖神武文憲孝 皇帝,廟號高宗。乙巳,上高宗諡冊寶於德壽殿。丁未」, 右丞相周必大攝太傅,持節導梓宮。癸丑,用洪邁議, 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配饗高宗廟庭。吏部侍 郎章森乞用張俊、岳飛,祕書少監楊萬里乞用浚,皆 不報。丙寅,權欑高宗於永思陵。夏四月壬申,帝親行 奉迎虞主之禮,自是七虞、八虞、九虞、卒哭、奉辭皆如 之。丙戌,祔高宗神主於太廟。詔曰:「朕比下令欲衰絰 三年,群臣屢請御殿易服,故以布素視事內殿。雖詔 俟過祔廟,勉從所請,然稽之典禮,心實未安,行之終 制,乃為近古。宜體至意,勿復有請。」己丑,皇太后有旨: 車駕一月四詣德壽宮,如舊禮。秋七月戊戌,上高宗 廟樂曰《大勳》,舞曰《大德》。十一月庚子,建煥章閣,藏《高 宗御集》。

淳熙十六年,帝御紫宸殿,行內禪禮。光宗受禪,上尊 號曰「至尊壽皇聖帝」,居重華宮。

按《宋史光宗本紀》,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高宗崩。十 一月己亥,百官大祥畢,孝宗手詔皇太子可令參決 庶務,以內東門司為議事堂。十五年二月戊戌,帝始 赴議事堂,自是間日與輔臣公裳繫鞋相見,內外除 擢,自館職部刺史以上乃以聞。九月乙巳,又詔每遇 朝殿,令皇太子侍立。十一月,丞相周必大乞去,孝宗 諭曰:「朕比年病倦,欲傳位太子,卿須少留。」會陳康伯 家以紹興傳位御劄來上。十二月壬申,孝宗遣中使 密持賜必大,因令討論典禮,既又密以禪意諭參知 政事留正。十六年。正月辛亥,兩府奏事,孝宗諭以倦 勤,欲禪位皇太子,退休養,以畢高宗三年之制。因令 必大進呈詔草。二月壬戌,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內 禪禮,應奉官以次稱賀。內侍固請帝坐,帝固辭,內侍 扶掖至七八,乃微坐,復興。次丞相率百僚稱賀。禮畢, 樞密院官升殿奏事,帝立聽班,退。孝宗反喪服,御後 殿,帝侍立,尋登輦,同詣重華宮。帝還內,即上尊號曰 「至尊壽皇聖帝」,皇后曰「壽成皇后。」甲子,帝率群臣朝 重華宮,大赦。百官進秩一級,優賞諸軍,蠲公私逋負 及郡縣淳熙十四年以前稅役。丙寅,帝率群臣詣重 華宮上尊號冊、寶。庚午,詔五日一朝重華宮。三月戊 申,以壽皇卻五日之朝,詔自今月四朝重華宮。五月 丁酉,詔丞相以下月一朝重華宮。

光宗紹熙元年帝詣重華宮上壽皇冊寶及玉牒日曆[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元年春正月丙辰朔,帝率群 臣詣重華宮,奉上壽聖皇太后、至尊壽皇聖帝、壽成 皇后冊寶。八月己亥,帝率群臣上壽皇聖帝玉牒、日 曆於重華宮。」

紹熙二年四月,壽皇幸聚景園。十一月,壽皇聖帝及 壽成皇后來視疾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二年夏四月「乙酉,從壽皇聖 帝、壽成皇后幸聚景園。十一月辛未,有事於太廟。皇 后李氏殺皇貴妃,以暴卒聞。壬申,合祭天地於圜丘, 以太祖、太宗配。大風雨,不成禮而罷。帝既聞貴妃薨, 又值此變,震懼感疾,罷稱賀肆赦」,不御樓。壽皇聖帝 及壽成皇后來視疾。

紹熙三年,群臣請帝詣重華宮,帝朝重華宮,都人大 說。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三年四月「戊午,帝朝重華宮。 十月辛亥,帝詣重華宮進香。庚申,會慶節,丞相率百 官詣重華宮拜表稱賀。十一月丙戌,日南至,丞相率 百官詣重華宮拜表稱賀。兵部尚書羅點、給事中尢 袤、中書舍人黃裳,皆上疏請帝朝重華宮。吏部尚書 趙汝愚亦因面對以請,帝開納。辛卯,帝朝重華宮,皇」 后繼至,都人大說。十二月癸卯,帝率群臣上《壽皇聖 帝玉牒》《聖政會要》於重華宮。按《慈懿李皇后傳》:后 為皇太子妃,嘗訴太子左右於高、孝二宮,高宗不懌, 謂吳后曰:「是婦將種,吾為皇甫坦所誤。」孝宗亦屢訓 后:「宜以皇太后為法,不然,行當廢汝。」后疑其說出於 太后。及太子即位,冊為皇后。光宗欲誅宦者,近習皆 懼,遂謀離間三宮。會帝得心疾,孝宗購得良藥,欲因 帝至宮授之。宦者遂訴於后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 宮車過即投藥。萬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后覘藥實 有心,御之。頃之內宴,后請立嘉王為太子,孝宗不許。 后曰:「妾《六禮》所聘。嘉王,妾親生也,何為不可?」孝宗大 怒。后退,持嘉王泣訴於帝,謂壽皇有廢立意,帝惑之, 遂不朝《太上》。

紹熙四年。帝以后言,不朝重華宮,群臣固請,乃從。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四年春正月己巳朔,帝朝重 華宮。三月丙子,帝朝重華宮,皇后從。癸巳,帝從壽皇 聖帝、壽成皇后幸聚景園。九月己巳,金遣董師中等 來賀重明節。庚午,重明節,百官上壽,侍從。兩省請帝 朝重華宮,不聽。甲申,帝將朝重華宮,皇后止。帝中書 舍人陳傅良引裾力諫,不聽。戊子,著作郎沈有開、祕 書郎彭龜年、禮部侍郎倪思等咸上疏請朝重華宮。 壬子,祕書省官請朝重華宮,疏三上,不報。甲寅,工部 尚書趙彥逾等上疏重華宮,乞會慶聖節勿降旨免 朝。壽皇曰:「朕自秋涼以來,思與皇帝相見,卿等奏疏, 已令進御前矣。」明日會慶節,帝以疾不果朝,丞相葛 邲率百官賀於重華宮,侍從上章,「居家待罪」,詔不許。 嘉王府翊善黃裳上疏請誅內侍楊舜卿,臺諫張叔 椿、章穎上疏乞罷黜。戊午,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一 十八人上書請朝重華,皆不報。己未,丞相以下奏事 重華宮。庚申,帝將朝重華宮,復以疾不果。丞相以下 上疏自劾,請罷政。彭龜年請逐陳源以謝天下,皆不 報。十一月戊寅,帝朝重華宮,都人大說。按《慈懿李 皇后傳》:帝久不朝太上,中外疑駭。紹熙四年九月重 明節,宰執、侍從、臺諫連章請帝過宮。給事中謝深甫 言:「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上之愛陛下,亦猶陛下之 愛嘉王。太上春秋高,千秋萬歲後,陛下何以見天下?」 帝感悟,趣命駕朝重華宮。是日,百官班列,俟帝出,至 御屏后挽留帝入,曰:「天寒,官家且飲酒。」百僚侍衛相 顧莫敢言。中書舍人陳傅良引帝裾請毋入,因至屏 後。后叱曰:「此何地,爾秀才欲斫頭耶?」傅良下殿慟哭, 后復使人問曰:「此何理也?」傅良曰:「子諫父不聽,則號 泣而隨之。」后益怒,遂傳旨罷還宮。

紹熙五年,壽皇不豫,群臣請詣重華宮問疾,尋崩,帝 不能執喪。太皇太后吳氏定策立嘉王,又尊帝為太 上皇。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五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御大 慶殿,受群臣朝,遂朝重華宮,次詣慈福宮,行慶壽禮, 推恩如淳熙十年故事。癸酉,壽皇聖帝不豫。三月己 巳,壽成皇后生辰,免過宮上壽。夏四月乙未,壽皇聖 帝幸東園。甲辰,侍從入對,請朝重華宮。己酉,太學生 程肖說等以帝未朝,移書大臣。事聞,帝將以癸丑日」 朝,至期,丞相以下入宮門以俟。日昃,帝復以疾不果 出。侍從、館學官上疏,乞罷黜居家待罪。職事官請去 待罪者百餘人,詔不許。丙辰,侍講黃裳、祕書少監孫 逢吉等再上疏以請。丁巳,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陳 傅良請以親王、執政或近上宗戚一人充重華宮使。 臺諫交章劾內侍陳源、楊舜卿、林億「年離間兩宮,請 罷逐之。」五月甲子,侍從入對,未得見。宰執詣重華宮 問疾,不及引。陳傅良繳上告敕,出城待罪。丁卯,以壽 皇聖帝疾棘,命丞相以下分禱天地、宗廟、社稷。戊辰, 丞相留正等請帝侍疾,正引裾隨帝至福寧殿,久之 乃泣而出。辛未,丞相以下以所請不從,求退,帝命皆 退,於是丞相以下遂出城待罪,知閤門事韓𠈁胄請 宣押入城,許之。乙亥,帝將朝重華宮,復不果。戊寅,以 壽皇聖帝疾,赦。權刑部尚書京鏜入對,請朝重華宮。 庚辰,丞相以下詣重華宮問疾。癸未,起居舍人彭龜 年叩頭請奏事,詔令上殿,乃請朝重華宮。甲申,從官列奏以請嘉王府,翊善黃裳、講讀官沈有開、彭龜年 奏,「乞令嘉王詣重華宮問疾,許之。王至重華宮,壽皇 為之感動。丙戌,權戶部侍郎袁說友入對,請朝重華 宮。六月戊戌夜,壽皇聖帝崩,《遺誥》改重華宮為慈福 宮,建壽成皇后殿於宮後,以便定省。以重華宮錢銀 一百萬緡賜內外軍。先是,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 汝愚、參知政事陳騤、同知樞密院事余端禮聞壽皇 聖帝大漸,見帝於後殿,力請帝朝重華宮,皇子嘉王 亦泣以請,不聽。至是丞相正聞壽皇聖帝崩,乃率百 官聽遺誥於重華宮。己亥,丞相以下上疏,請詣重華 成禮。庚子,遣薛叔似等使金告哀。辛丑,率百官拜表, 請就喪次成服。壬寅,壽皇大斂。皇子嘉王復入奏事, 詔『俟疾愈,過宮行禮』。」丞相以下請皇太后垂簾聽政, 不許;請代行祭奠禮,許之。仍有旨,皇帝有疾,聽就內 中成服。按《寧宗本紀》,紹熙五年六月戊戌,孝宗崩, 光宗以疾不能出。壬寅,宰臣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不許,請代行祭奠之禮。從之。丁未,宰臣奏云:「皇子嘉 王仁孝夙成,宜正儲位,以安人心。」越六日,奏三上,從 之。明日,遂擬旨以進。是夕,御批付丞相云:「歷事歲久, 念欲退閒。」七月辛酉,留正以疾辭去。知樞密院事趙 汝愚見正去,乃遣韓𠈁胄因內侍張宗尹以禪位嘉 王之意請於太皇太后,不獲遇提舉重華宮關禮,𠈁 胄因其問告之禮繼入內,泣請於太皇太后,太皇太 后乃悟,令諭𠈁胄曰:「好為之。」𠈁胄出告汝愚,命殿帥 郭杲夜分兵衛南北。翌日禫祭,汝愚率百官詣大行 柩前。太皇太后垂簾,汝愚率同列再拜,奏:「皇帝疾,不 能執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安人心。」乃奉 御批八字以奏。太皇太后曰:「既有御筆,卿當奉行。」汝 愚曰:「內禪事重,須議一指揮。」太皇太后允諾。汝愚袖 出所擬以進,云:「皇帝以疾,未能執喪,曾有御筆,欲自 退閒,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帝為太上皇,皇后 為太上皇后。」太皇太后覽畢曰:「甚善。」汝愚出,以旨諭 帝,帝固辭曰:「恐負不孝名。」汝愚曰:「天子當以安社稷 定國家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 眾扶入素幄,披黃袍,方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 帝詣几筵殿,哭盡哀。須臾,立仗訖,催百官班,帝衰服 出,就重華殿東廡素幄立,內侍扶掖,乃坐。百官起居 訖,乃入行禫祭禮。詔建泰安宮以奉太上皇、太上皇 后。詔車駕五日一朝泰安宮,百官月兩朝。壬申,建泰 安宮。戊寅,詔「秋暑,太上皇帝未須移御,即以寢殿為 泰安宮。」庚辰,率群臣拜表於泰安宮。八月己亥,率群 臣朝泰安宮。冬,十月,庚寅,更泰安宮為《壽康宮》。

寧宗慶元元年十一月戊戌加上太上皇曰聖安壽仁太上皇太上皇后曰壽仁太上皇后[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慶元四年八月丙戌,詔「以太上皇聖躬清復,率群臣 上壽」,尋不克行。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慶元五年,帝始見太上皇,上壽禮成,中外稱賀,備樂 行禮,一用乾道舊制。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五年八月「辛巳,率群臣詣壽 康宮上壽,始見太上皇,成禮而還。甲申,以過宮上壽 禮成,中外奉表稱賀。丙戌,詔減諸路流囚,釋杖以下, 推恩如慶壽故事。」按《樂志》:臣僚言:「皇帝因重明聖 節,詣壽康宮上壽舉樂,仰體聖主事親盡孝之志,俯 遂臣子尊君親上之忱,此國家典禮之大者也。檢照 典故,天申節賜御筵在上壽次日,今乃於前一日賜 文武百僚宴,重明上壽,用樂攸始,而臣下聽樂乃在 君父之先,義有未安。」遂命改用次日。凡奉上冊寶於 慈福壽康宮者,再備樂行禮,一用乾道舊制。

慶元六年,壽仁太上皇崩,行上諡、祔廟之典。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六年春二月己卯,率群臣奉 上聖安壽仁太上皇玉牒、聖政、日曆、會要於壽康宮。 八月庚寅,以太上皇違豫,赦。辛卯,太上皇崩。甲午,遣 李寅仲使金告哀。十一月丙寅,上大行太上皇諡曰 『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十二月癸卯,祔光宗 皇帝神主於太廟』。」

嘉泰二年八月十七日禮部尚書費士寅等言禮寺以孝宗一朝典禮續纂中興禮書八十卷詔令繳進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编辑]

[编辑]

英宗正統十四年郕王即位遙尊帝為太上皇帝[编辑]

按《大政紀》,正統十四年九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 尊帝為太上皇帝,詔赦天下。十月丁未朔,也先以送 上皇還京為名,與可汗脫不花入寇紫荊關,京師戒 嚴。乙卯,也先長驅至京城西北關外,命石亨等軍於 城北,兵部尚書于謙督其軍,都督孫鏜軍於城西,刑 部侍郎江淵參其軍,皆背城而陣。謙率先士卒,躬擐」 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泣以忠義諭,三軍感奮, 勇氣自倍。敵兵氣阻。喜寧、嗾、也先遣使者來請和,索 大臣出迎駕。以通政司參議王復為禮部侍郎,中書舍人趙榮為鴻臚寺卿,使也先營,朝上皇於土城。復 等見上皇及也先,也先謂:「爾等皆小官,可令胡濙、王 直、于謙、石亨、楊善等來。」復辭歸,上皇諭二人曰:「彼無 善意,爾等宜急去。」十二月,上皇在迤北,北至小黃河 蘇武廟老營,伯顏帖木兒設帳迎駕。尋直聖節,也先 來上壽,進蟒衣、貂裘、筵宴。

代宗景泰元年上皇在北庭右都御史楊善力說也先迎歸上皇敕不允百官朝見[编辑]

按《大政紀》,景泰元年正月,上皇在迤北,帝受朝免賀。 上皇書至,索大臣來迎,命公卿集議。廷臣因奏請遣 官使北進冬衣。有旨:「欲能識上皇者行。群臣懼,謝罪, 繳納原奏,事遂寢。三月戊辰,叛臣喜寧懷二心,教也 先擾邊,且不欲送上皇還京。上皇深惡之,謂不誅寧, 還京未有期。」也。寧又忌袁彬,誘彬出營,將殺之,上皇 急救之,乃免。及彬與上皇謀,遣寧傳命入京,令軍士 高磐與俱,密書繫磐髀間,令至宣府,與總兵等官計 擒之。既至城下,宣府參將楊俊出與寧領書,磐抱領 大呼,俊縱兵,遂縳寧送京師誅之。自寧既誅,敵失其 嚮導,稍稍厭兵矣。五月辛未,也先陰使阿剌知院遣 其參政完者脫歡等貢馬請和。邊將留於懷來以聞。 是時,韃靼政事,也先專之,其兵最多。脫脫不花雖為 可汗,兵稍少,知院阿剌兵又少。君臣鼎立,外親內忌。 其合兵南侵,利多歸也先,而弊則均受。及也先欲和, 恥屈意,而陰使阿剌等來言。於是禮部會議,奏命太 常寺卿許彬、錦衣衛都指揮同知馬政往審之。敵使 言「欲朝廷差大頭目去阿剌及也先、脫脫不花處講 和退軍。如欲迎上皇,就奉還京。若不講和,我三家盡 起人馬,來圍大都,彼時無悔。」且言:「此非特阿剌意,凡 我下人皆欲講和。如朝廷不信,留我一人為質。」奏至, 召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陳循等於文華殿,諭之曰: 「也先背逆天道,邀留上皇,不共戴天之仇,如何可和?」 循等請敕諭阿剌,并賞來使令回,以緩其譎詐之請。 仍敕在京各營、各邊關,整搠軍馬以備。從之。六月癸 酉,六科都察院等衙門,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直等 言:「也先遣使請上皇還京,蓋上下神祇陰祐其衷,使 之悔悟。伏望皇上許其自新,俯就敵情,亦遣使臣前 去審察誠偽。如果至誠,特賜俯納,奉迎上皇以歸,不 復事天臨民。陛下但當盡崇奉之禮,庶天倫厚而天 眷益隆。」上曰:「卿所言理當然。此大位非我所欲,蓋天 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為也。自大兄蒙塵,朕 累遣內外官員五次齎金帛使也先地方迎請,不肯 聽從。若今又使人往,恐假以送駕為名,羈留我使,乃 率眾來犯京畿,愈加蒼生之患。朕意如此,卿等更加 詳之,勿遺後患。」乙酉,上皇駕至大同。先是,也先北入 既深,又議選戰馬奉上皇南歸。是日,至大同,聲言送 駕。守將郭登設計於城月門裏具朝服以候,潛令人 伏城上,俟上皇入,即下城閘板。既及門,覺之,遂擁上 皇退去。戊子,宣府總兵朱謙等遇也先於南門教場, 擊卻之,獲馬四匹。也先遣使請和。帝御文華殿,召文 武群臣諭曰:「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也先絕,而卿等 屢以為言,何也?」吏部尚書王直對曰:「上皇在北庭,理 宜迎復。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帝不檡,曰:「當時 大位,是卿等要朕為之,非出朕心。」于謙對曰:「大位已 定,孰敢有議?但答使盡禮,紓邊患耳。」帝意始釋,曰:「從 汝,從汝!」言已即退。群臣出,太監興安呼群臣:「爾等固 欲答使,孰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王直面發赤,大言 曰:「今日群臣皆在,此皆朝廷人,孰敢有不行者?」興安 語塞。及禮部以三品以上官具名封進。上命興安召 都給事李實、羅綺,問其鄉貫,傳旨曰:「恁累進章,朝廷 素知忠節。上欲遣使,也先軍中如何?」實曰:「某雖才識 不同,適朝廷多事之秋,安敢辭,諒亦不辱君命。」興安 忻然入內,命實為禮部侍郎,綺為大理寺右少卿,充 正副使以行。敕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實訝, 詣內閣白之,遇興安被詬曰:「爾奉黃紙幹他事,何與 焉?」實等遂偕使北行。七月丙申朔,侍郎李實等啟行。 丙午,侍郎李實等至也先所營,失八兒禿之地。也先 曰:「兵端皆因通事陳友等小人締搆,以致小事成大。 及我送太上還京,遣大臣來議,又殺所遣使臣張關 保等。我回北後遣使者盈不花等,亦不生還,其故何 也?」實答:「太師雖名送駕,兵行不戢,攻關掠野,朝廷豈 信張關保死於陣者!」盈不花未至京,皆以將士不以 為來和,而以為戰故也。也先曰:「喜寧是朝廷內臣,我 遣來何為亦見殺?」實等答曰:「喜寧蒙上皇厚恩,卻乃 導引太師兵馬,殺之宜矣。」也先曰:「太上在此,我令伯 顏帖木兒早晚恭敬,未嘗失禮。」因以酪酒飲食實等。 丁未,也先遣人引侍郎李實等伯顏貼木兒營見太 上皇,進紵絲四疋,粳米、魚肉、麪麨、燒酒等物。十二日, 實見上皇所居者,皮帳布幃,蓆地而寢,牛車一輛,馬 一匹,以為移營之具而已。上皇謂實等曰:「當初朕非 以遊畋而出,乃為生靈計,不意被留,皆王振輩所致。」 及也先實意送朕回,又被喜寧屢次阻住,因問聖母及今上安好?上皇泫然淚下。既又問舊臣數人,又曰: 「在此踰年,始見卿等。」實因奏曰:「陛下錦衣玉食,今服 食粗陋不堪。」因極言王振寵之太過,以致傾危國家, 陛下蒙塵之禍。上曰:「振未敗時,無人肯言,此亦朕不 能燭奸,今悔何及!」也先宰馬置酒以宴實等,實因言 來迎之意,也先曰:「大明皇帝敕書內只說講和,不曾 說接駕。大明皇帝留在這裏,又做不得。我每的皇帝 是一箇閒人,我還伱們,千載之後,只圖個好名兒。伱 們回去奏知,務要差太監及大臣來迎,我便差人送 去。如今送去呵,輕易了。」復再三言之。戊申,脫脫不花 普化可汗遣其平章皮兒馬黑麻來議和,復遣右都 御史楊善、侍郎趙榮使北庭。時上皇在敵,音問不通 者一載。餘有自北庭脫回者,方知無恙。也先亦遣使 來通,但譎詐不可信,未可以使往報。善聞議和,慨然 欲往,上從之。人皆危懼。善曰:「上皇在北庭,食君祿者 於心何安?此為臣者效命之秋。」遂請行。己酉,侍郎李 實等辭上皇歸。也先遣其右丞把禿同赴京,復遣人 同羅綺往大同,調回山西、大同一帶擾邊人馬。壬子, 都御史楊善等啟行。甲寅,至懷來,遇李實等回。實將 與也先應答之詞及一應事情,並奉迎上皇之意,備 細說知,使彼無訛,以全終始。丙辰,侍郎李實等至京。 上問李實、「也先講和之意,虛實如何?」實對曰:「臣入番 境,彼處人皆忻悅,夾道謳歌,沿途乳酪,勸臣飲之,咸 願和好。皆因彼處人馬相繼病死,又因離家駐邊上 日久,論其」和意,似有實情。帝曰:「待楊善回來再定奪。」 文武群臣上章懇請遣使奉迎,上皇不許。庚申,侍郎 李實言:「先差臣等,未嘗為迎上皇,專為講和。今已事 完,其欲差人迎復,定約日期,出也先之口。臣特傳說 敵情。伏望陛下如群臣之請,另差有能大臣奉迎上 皇。雖敵情變詐不測,亦可塞彼無詞。倘不差人去,則 直在彼而曲在我。臣若不言,恐日後復差人僉,必曰 『臣實可差。臣自揣違期失約,自不敢去。若另行差人, 亦不敢去。臣固不敢去,人亦不敢去,則彼此猜疑。猜 疑則和議不成,則上皇終不可復,干戈終不可息,邊 鄙終不寧。臣頗悉敵情,故不懼斧鉞,昧死為陛下備 陳,乞早賜乾斷,天下幸甚』。」八月丁卯,右都御史楊善 至北庭。也先見善等,甚喜,問曰:「汝是何官?」答曰:「都御 史曰:『兩家和好許多年,今番如何拘留我使臣,減了 我馬價,與的緞疋,一疋翦為兩疋,將我使臣閉在館 中不放出,這等計較關防如何』?」答曰:「比先汝父差使 臣到我太宗、宣宗皇帝前,進馬不過三十餘人,所討 物件十與二三也無計較,一向和好。汝今差來使臣, 多至三千餘人,一見皇帝,每人便賞織金衣一套,雖 十歲孩兒,也是一般賞賜。殿上筵宴為何?只是要官 人面上好看,臨回時又加宴賞,差人送去,何曾拘留? 或是帶來的小廝,到中國為奸為盜,懼怕使臣知道, 從小路逃去,或遇虎狼,或寓別處,中國留他何用?若」 減了馬價一節,亦有緣故。先次官人寄書一封,差使 臣玉喜送與中國。某人會喜不在著,吳良收了,進與 朝廷。後某人怕朝廷疑恠,乃紿權臣,因說曰:「這番進 馬,不係正經頭目,如何一般賞他?」以此減了馬價緞 疋。及某人送使臣去,反說是良詭計減了,意欲官人 殺害吳良,不想果中其計也。先答曰:「者,北音云者,然 辭也。又說買鍋一節,此鐵鍋出在廣東,到京師萬餘 里,一鍋賣絹二疋。使臣去買,止與一疋。以此爭鬥,而 賣鍋者閉門不賣,皇上如何知得?譬如南朝人問使 臣買馬價少,便不肯賣,豈是官人分付他來?」「也先答 曰」:「者,又說,剪開緞疋,是回回人所為。他將一疋剪斷, 兩疋送與官人,充作課程。若不信,去搜他行李,好的 都在也。」先曰:「者者都御史說的皆實。如今事已往,都 是小人說壞。」善見說的意思和了。又曰:「官人為北方 將帥,掌領軍馬,卻聽小人言語,忘了大明皇帝厚恩, 便來殺擄人民。上天好生,官人好殺,將無罪人民擄 去,有想父母妻子脫逃者挐住,便剜心摘膽,高聲叫 苦。上天豈不聞之?」答曰:「我不曾著他殺,是下頭人自 殺。」又曰:「今日兩家和好如初,早出號令,收回人馬,免 得上天發怒降災。」也先答曰:「者者。」問「皇帝回去還做 否?」答曰:「天位已定,難再更換。」也先曰:「堯舜當初如何 來?」答曰:「堯讓位於舜,今日兄讓位於弟,正與堯舜一 般。」有知院伯顏帖木兒說,將這使臣留下,「再差人去 問來,還著這皇帝做,然後放去。不然,不要放去。」也先 曰:「當初問他,要大臣來迎,既差來,又去問,是我失信 了,著他迎皇帝去罷。有平章昂克說:『汝來取皇帝,將 何財物來』?答曰:『若將財物來,後人說官人要錢了。若 空手迎去,見官人有仁義,能順天道,自古無這等好 男子。我監史書,備細寫上,著萬代稱贊』。」也先曰:「者者, 都御史寫的好者。」戊辰,都御史楊善等見上皇於伯 顏帖木兒營。己巳,也先設宴,請上皇至其營餞行,楊 善等侍飲。也先曰:「都御史坐。」上皇曰:「太師著坐便坐。」 對曰:「雖居草野,不敢失君臣禮。」也先顧善曰:「好禮數。」 庚午,伯顏設宴,與上皇餞行,并宴使臣。癸酉,上皇駕啟行。也先率眾頭目羅拜而別,伯顏率兵護送。乙亥, 上皇過野狐嶺。丙子,上皇至萬全右衛演武亭駐蹕。 丁丑,上皇至宣府南城東駐。上皇已入塞,朝廷猶以 敵情多詐為疑,禮部連日會奏,議奉迎禮,未定。千戶 龔遂榮寓書於學士高穀,言奉迎當從厚,大略謂「上 皇之出,非遊畋無益為宗社計耳。」今都人一聞「駕旋, 無不喜躍,則人心尚未厭上皇也。今奉迎禮當從厚, 主上當避位懇辭,而後受命乃可。不然,恐千載史書 難洗。」穀袖其書入朝,以示廷臣曰:「武夫尚知此禮,況 儒臣乎?」王直曰:「此禮失而求之,野耳。胡濙欲封進,庶 見朝野同情,以感動上心。」都御史王文曰:「匿名文書, 不得言之。」于謙言:「進封亦無妨。」及禮科奏上,得旨繳 進。王文曰:「諸公勿累小子喫牢飯也。」陳循見之恚甚, 言遂榮非分,請治其罪。遂下錦衣衛獄。尋會赦得釋。 己卯,上皇至懷來,將抵居庸,禮部始得旨,群臣同禮 部議迎復儀注,兵部、總戎議防變方略。朝退,多官集 會議所,都御史王文忽厲聲曰:「來,就以為來耶?黠寇 豈誠真?彼不索金帛,必索土地,有許多事在,就以為 來耶?」眾素畏文,聞此皆相顧莫敢言,武弁有趨出門 去者矣。既而少保于謙言:「防變方略,則在我與總戎。」 如是而退。給事中等造禮部問,尚書胡濙,從容言:「儀 注已送內閣看矣。王一人言豈可憑?但彼欲如是言, 且姑任其言,何必與辨?」當時會奏多吏部、王直筆,皆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掌科官連署,然主 意皆出王胡會奏外,惟翰林檢討邢讓一奏,首有「前 次敕書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為實錄。戶科給 事中李侃等奏,內,亦有堯、舜孝弟之說,報旨以為譏 朕者也。庚辰,上皇至唐家嶺,遣使回京。詔諭避位,免 群臣迎。丙戌,百官迎上皇於安定門。上皇自東安門 入,上迎拜,上皇答拜,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 上皇至南宮,陞座,群臣就見而退。大赦天下。十一月, 上皇在南宮。《萬壽聖節》,禮部尚書胡濙等請群臣朝, 詔免朝。十二月,上皇在南宮。禮部尚書胡濙請「明年 正旦百官朝上皇於延安門」,不許。荊王瞻堈請朝上 皇,不許。

按明《昭代典則》,八月丙戌,上皇入居南宮。禮部尚書 胡濙等言:奉迎禮不可簡,稍益故儀注請備法駕,候 安定門外。內批:「敵詐未可信,備禮遠迓,輒中其計,奈 何?大兄入城,事在朕躬。朕迎東安門內,同百官隨至 南城,卿等勿再紛更。」甲申,遣翰林侍讀商輅候上皇 於居庸關。上皇勞輅,諭曰:「朕還京,愿居閑,卿為朕寫 書,皇帝知朕意。」并詔文武群臣。丙戌,上皇至京師,自 東安門入,上迎拜,上皇答拜。上皇入南宮,百官隨至 南城,請朝見。敕曰:「先帝遺命,祖宗鴻業,付畀於朕,深 為負荷之重,朝夕惶懼,以圖法天。去年秋,醜寇傲虐, 背恩負德,拘我信使,率眾臨邊,有竊窺神器之意。朕 不得已,親率六師,往問其罪。不意天示譴罰,被留北 庭。屢蒙聖母上聖皇太后皇帝賢弟,念親親之恩,數 遣人迎取。上賴天地大恩,祖宗洪福,幸得還京。爾文 武群臣欲請朝見,重以眇躬,辱國喪師,有玷宗廟,又 何顏見爾群臣乎?所請不允,故諭。」癸巳,上宴瓦剌使 人於奉天門,明日,上皇宴之南宮。乙未,陞賞瓦剌使 人有差。

景泰四年,大理少卿廖莊疏請「朝上皇於南宮。」不報。 禮部郎中章綸繼請,詔置極刑,以天變而止。

按明《昭代典則》,景泰四年四月值災異,下詔求言。大 理少卿廖莊上疏,「『仰惟上皇被留北庭,皇上撫有萬 方,屢降詔書,以大兄皇帝鑾輿未復,寇讎未報為意。 皇上之心,即堯親九族,舜徽五典』之心也。賴郊廟神 靈,皇上勝筭,迎歸上皇於南宮。臣遠。臣未知皇上於 萬幾之暇,曾時朝見,以敘天倫之樂,敦友愛之情否 也。臣自為翰林庶吉士、刑科給事中、大理寺丞時,伏 睹上皇即位之初,遣太師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郭 璡為正副使,冊封皇上,奄有大國。每遇正旦、冬至,令 群臣見皇上於東廡,百官感上皇兄弟友愛如此,天 下其有不治乎?今幸上皇迎歸,伏望篤親親之恩,萬 幾之暇,時時朝見上皇於南宮,或講明家法,或商確 治道,仍令群臣時令亦得朝見,以慰上皇之心。如此 則孝弟刑於國家,恩義通於神明,災可弭而祥可召 矣。」詞意悲懇,留中不報。五月,懷獻太子卒,人心危懼。 監察御史鍾同諷禮部,遂上疏陳時政闕失。疏入,縳 下詔獄,械繫極苦。杖之不死,仍禁獄中。禮部郎中章 綸發憤,亦即具疏陳修德弭災等事。疏曰:「唐元宗初 即位,為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殿中或設五幄,與諸 王更處其中;或置花萼樓,召諸王同宴。是友愛之可 法如此。臣恭惟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是為天 下之父也;與皇上同氣異胞,是為至親之兄也;皇上 曾親受上皇之冊封,是為上皇之臣子也。上皇親征 戎敵,被留北庭,嘗詔旨傳位於陛下,是以天下授陛 下也。陛下尊之為太上皇帝,是為天下之至尊。幸而 奉迎還宮,是皇上之至願,亦天下之至望也。上皇為陛下同氣之親兄,陛下為上皇同氣之親弟,形雖為 二,其實一人。況上皇天性謙沖,意無彼此。伏望皇上 於朔望日或節旦幸南宮,率群臣朝見上」皇於延安 門,「以敘連枝同氣之情,以極尊隆崇奉之道,則國家 天下之福,萬世帝王之法也。」語極激切。上大怒,下綸 詔獄,炮烙煆煉,逼綸引大臣及通南城狀,體無完膚, 竟不承。以鍾同先嘗上言,并欲殺二人。會天大風雨, 黃霧四塞,乃止。

英宗天順元年上皇復辟[编辑]

按《大政紀》:天順元年正月,景帝不豫,內外憂懼,圖富 貴者起異謀,大學士王文與太監王誠謀,欲取襄王 子立為東宮,共事漸泄。既而景帝病亟,僉謂上皇子 宜復立,惟王文之意不然,陳循輩亦知之。吏部侍郎 李賢因會議問學士蕭鎡,鎡曰:「既退矣,不可再也。」文 對眾曰:「今只請立東宮,安知朝廷之意在誰?」眾始覺 其有異謀矣。十一日早,文武群臣集於左掖門,僉奏 乞早建元良,以安人心。左都御史蕭維禎舉筆曰:「更 『建』字為『擇』字,如何」眾從之。奏上不允,且云待十七日 視朝。咸謂奏詞「擇」之一字,非復立之意。於是京師競 傳王文、于謙已遣人齎金符取《襄王世子》矣。既,禮部 復會百官議復舊太子正位東宮,推學士商輅草疏。 大略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傳之於宣宗。陛下 宣宗之子見深,宣宗之孫,以祖宗之天下,傳之於孫, 此萬古不易之常法。」稿成,擬十七日,合辭懇請。先是, 石亨知帝病甚,必不起,乃與掌兵都督張軏、張輗,左 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謀迎上皇復位。遂陰 結中官曹吉祥、蔣冕,白於皇太后,許焉。十六日既暮, 軏輗等會於有貞宅。時有邊報北寇欲侵京師。有貞 以為宜乘此為名,納兵入內。誰曰不可?軏首肯之。有 貞復乘屋覽步《乾象》亟下,曰:「時在今夕,不可失矣。」將 出,有貞焚香祝天,與家人訣曰:「事成,社稷之福;不成, 滅族之禍。」遂往。會亨收掌門鑰,開門納兵。時已漏下 四鼓,天色晦冥,亨、軏等惶惑謂有貞曰:「事當濟否?」有 貞大言曰:「時至矣,勿退。」遂薄南城,毀牆壞門而入。亨 等入見,上皇問曰:「汝等為何?皆俯伏合詞,請陛下即 位。」遂共掖登輿,有貞前導,忽星月開朗,上皇顧問:「卿 等為誰?」各以姓名對。遂升奉天殿,登御座。初,文武群 臣約是日入,候景帝出視朝。頃之,南城呼譟震地,群 臣失色。須臾,鐘鼓大鳴,上皇復位矣,群臣遂入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