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01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十八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十八卷目錄

 氏族總部藝文

  宰相世系表序        唐書

  高士廉傳贊         同前

  論姓氏          宋林駉

  姓氏異同辨        章俊卿

  總論姓氏          前人

  論不賜姓          前人

  論唐太宗撰氏族志     唐仲友

  論唐氏族志        林之奇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發明

               尹起莘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廣義 前人

  營衛志部族序        遼史

  完顏仲元等傳贊       金史

  論唐氏族志        元弋直

  同姓名辨         明王圻

  古今萬姓統譜序      王世貞

  萬姓統譜自序       凌迪知

  氏族博考序         吳京

  奇姓通序         周延儒

  奇姓通序         王命新

  奇姓通序          張瑋

  奇姓通序         夏樹芳

氏族典第十八卷

氏族總部藝文[编辑]

《宰相世系表序》
唐·書
[编辑]

「唐為國久,傳世多,而諸臣亦各修其家法,務以門族 相高,其材子賢孫不殞其世德,或父子相繼居相位, 或累數世而屢顯,或終唐之世不絕。」嗚呼!其亦盛矣! 然其所以盛衰者,雖由功德厚薄,亦在其子孫。作《宰 相世系表》。

《高士廉傳贊》
同前
[编辑]

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是時人皆土著,故名宗望 姓,舉郡國自表,而譜系興焉。所以推敘昭穆,使百代 不得相亂也。遭晉播遷,百宗蕩析,士去墳墓,子孫猶 挾系錄,以示所承,而代閥顯者,至賣婚求財,汨喪廉 恥。唐初流弊仍甚,天子屢抑,不為衰。至中葉,風教又 薄,譜錄都廢,公靡常產之拘,士亡舊德之傳,言李悉 「出隴西,言劉悉出彭城」,悠悠世胙,訖無考。按冠冕皂 隸,混為一區,可太息哉!

《論姓氏》
宋·林駉
[编辑]

《子長之序》,司馬氏所出也。其先司馬適晉,後復奔魏。 《子雲之序》,揚氏所出也,其祖食采晉陽,後為陽侯。二 公之序詳矣。然按之《春秋》,隨會奔秦,後自秦入魏,入 魏而還晉,豈有自晉而奔魏之理?則知子長之說也 妄。考之張衡言:「晉士大夫食采於陽,為陽氏食我有 罪而陽氏滅,無有所為揚侯者。」則知子雲之說也疏。 「嗚呼!子長,子雲,漢大儒也,所序又復自姓也。本末源 流,錯繆無據。」愚欲以一己之見而論他人之譜牒,噫 難矣哉!雖然,亦不可不論也。古者姓氏之權出於上, 故「姓氏易明。後世姓氏之權出於下,故姓氏難考。」夫 為齊、為魯、為宋、為衛,賜氏以國也;為戴、為武、為宣、為 穆,賜氏以諡也,賜氏以官,則若司寇、「司馬;賜氏以爵, 則若王孫、公孫;賜氏以字,則若孟孫、叔孫;賜氏以居, 則若東門、西門、三烏、五鹿,以志賜也;巫、卜、匠、陶,以志 事也。籍談之籍,以其司晉之典;董狐」之董,以其董晉 之史。凡此皆上所命也。自夫王制不明,私意妄改,往 往有紛錯變亂之失。嗟夫!表功德,厚親族者,姓也;制 婚姻,明人倫者,姓也。其可輕乎哉?邾子之後去邑而 為朱氏,邘叔之後去邑而為于氏。《疏氏》至束晳,去足 以為束橋氏,至周文帝去木而為喬,此以字而訛其 姓也。夏啟封支子於莘,而其後為辛氏。周武王封虢 叔於西虢,而其後為郭氏。步搖氏訛為慕容,奚氏訛 而為稽,此以聲相近而訛其姓也。趙奢因封馬服君, 其後轉為馬氏。田千秋因乘小車,其後轉為車氏。京 房本姓李也,推律而為京。陸羽不知所出也,筮易而 姓陸。慶純因避安帝諱,轉為賀氏。禿髮賀,以魏太武 謂與同源,轉為源氏。楚人以項籍之故而易籍為席。 閩人以王審知之故而易沈為尢。是數者,非更姓之 私乎?灌孟本張姓也,為灌嬰舍人而冒為灌氏。員凝 之本劉姓也,慕伍員忠烈,而冒為員氏。李元諒本安 姓也,養於閹尹,而冒為駱氏。衛青本鄭姓而冒姓衛, 鄭注本魚氏而冒姓鄭,是數者,非冒姓之偽乎?竊嘗 深究其弊,自族別而為姓,姓別而為望,望別而為房, 故姓多則訛其族,望多則訛其姓,房多則訛其望,必 然之理也。今夫劉氏一族,自堯陶唐氏,至秦為劉氏, 而其姓有六。媯氏一族,自舜別為姚氏,至齊王建之子,別為王氏,而其姓有四,若是則姓多而訛其族。杜 氏一姓,自枝伯之後為杜城杜氏,王赫子威之後為 濮陽杜氏,一姓而五望。張氏一族,自常山王耳之後 為河間張氏,至唐相亮為鄭州張氏,一姓而十望,若 是則望多而訛其姓。清河崔氏一望而三房,博陵崔 氏一望而四房,趙郡李氏一望而六房,隴西李氏一 望而四房,若是則房多而訛其望。甚者,外國之部而 冒中國之族,臣下之卑而同天子之姓,尊卑混淆,貴 賤無別,尤君子所不滿者。《知遠》之劉出於沙陀部人, 能無累於劉累之後?《敬瑭》之石出於西裔部種,能無 累於石碏之後?此外國之僭也。婁敬以漢帝賜氏為 劉,安抱玉以唐帝賜姓為李,此臣下之僭也。嗚呼!王 制不明,私意妄改,其弊一至此歟,惜哉!噫孰知我朝 先正,嚴於氏姓之別乎?希文少依母氏,冒朱姓,已稱 朱學究也。既長,知其世家,泣從范氏。嗚呼!其視滕公 隨外家而姓孫,所見遠矣。武襄遠祖狄梁公已有誥 身可驗也。公以一時遭際,不敢浼梁公之後。嗚呼!其 視郭崇韜哭子儀之墓,所得多矣。若夫「司馬」之呼,聳 聞大遼;「小范」之稱,驚動西夏,則知姓氏以人物而榮。 子厚無行,有玷郇公,京,卞憸人,借名端明,則知姓氏 以人物而辱。或榮或辱,皆由人物,彼區區改姓冒姓 何益哉?

《姓氏異同辨》
章俊卿
[编辑]

按《左氏》之書,子長之《史記》,其載諸國姓氏與夫世裔, 皆有可疑者。春秋之時,諸侯之國凡一百十五,「可以 知其姓與爵者四十有六,晉、楚之類是也;可以知其 姓而不可以知其爵者一十有八,焦、陽之類是也;可 以知其爵而不可以知其姓者一十有七,沈、尹之類 是也;其爵、其姓皆不可得而知者三十有三,鮮虞、陸」 渾之類是也。不知其姓,不可得而見之矣;而知其姓 者又不可究信。如以趙為羊姓,而子長又以為姬姓; 以祁姓曹國為重黎之後,又以為吳國之後,此其言 異同,固不足論。至於姜氏為伯夷之後,又以為四嶽 之後,是其言自相異同矣。舜之咨四嶽,「有能典朕三 禮」,僉曰伯夷。若以四嶽為伯夷,則是自薦其才也。豈 其然乎?此《左氏》之言姓氏,所以為可疑也。子長之《史 記》,始於黃帝,迄於漢武。天子世次見於《帝紀》,諸侯世 次見於《世家》。夏之後則為杞,商之後則為宋,以其《世 家》、本紀併而考之,則其苗裔歷歷皆可考。至於滕、薛、 邾、郳之屬,雖其事見於《春秋》,而其世次之不傳者,又 不可盡信。堯乃舜之「從高祖,而舜乃妻其女,鯀乃舜 五世從叔,公與舜同為堯臣,湯與王季同世也。湯下 傳十六世而為紂,王季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 武王,則是文王以十五世祖而臣事十五世孫紂,武 王以十四世祖而伐十四世孫紂而代之,必不然矣。 此子長之論,世裔所以為可疑也。大抵去古既遠,抱 舛承」訛,無所取正。左氏猶然,況子長乎?子長猶然,況 班固以下乎?《左氏》以嬴氏為伯翳之後,班固又以為 伯益之後,韋昭遂以為伯益即伯翳也。孔穎達復以 伯益為皋陶之子。愚嘗按《史記》之文,皋陶之後封蓼 六;伯翳之後封秦垂;伯益之後不知所封。是則伯益、 伯翳、皋陶各為一族,翳與益不得為一人,而益不得 為《皋陶子》矣。

漢興,本於亭長,而以為出於唐堯。曹魏之興,肇於宦 官,而以為出於曹叔振鐸。唐之祖起於隴西、狄道,而 以為出於老子、皋陶。此何異郭崇韜而拜郭子儀之 墓,其不貽笑於君子者幾希矣。傳皋陶為士,未聞其 為大理,而以「理」為李,甚不經矣。劉子元以漢為陸終, 苗裔因以駁漢之非,而高堂隆又以魏為舜之後,其 繆尢甚。舜為媯氏,其苗曰田,安有魏氏耶?有異姓而 反同者,何與韓是也。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後,封於韓。 韓既失國,子孫離析。江淮之音,以韓為何,遂從其音 以為何氏,此退之所以為韓與何同姓而近也。至於 以婁為劉,是高祖一時之言,無所經見。婁者,姒姓之 後,安可與劉為一耶?此則高祖之失也。有同姓而反 異者,則以其姓雖一,而所祖不同。以「杜」為氏者,有出 於襄陽,有出於京兆。以王為氏者,有出於太原,有出 於河東,豈可以共譜哉?而李義甫不得預於李崇德 之譜,乃傅致其罪;杜正倫不得齒於城南諸杜,乃鑿 杜固渠者,則天下之罪人也。

《總論姓氏》
前人
[编辑]

《周禮》小史:「奠繫世,辨昭穆。」《左傳》眾仲曰:「天子建德,因 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諡為氏,因以為 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禮書》曰:「姓非天子 不可以賜,而氏非諸侯不可以命。」姓所以繫百世之 正統,氏所以別子孫之旁出,族則以氏之所聚而已。 然氏謂之姓,故《大傳》言「繫之以姓」,又言「庶姓別於上」, 則氏與姓一也。氏又謂之族,故羽父為無駭請族,隱 公命以為展氏,則氏族一也。蓋別姓則為氏,氏則有 族,族無不同氏,氏有不同族,故八元、八凱出於高陽 氏、高辛氏,而謂之十六族,是氏有不同族也。商之條氏、徐氏之類謂之六族,陶氏、施氏之類謂之七族,宋 之摰氏謂之戴族,向氏謂之威族,是族無不同氏也。 有因德而賜姓四嶽,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姜氏,曰 呂氏。有因土而賜姓,陳,舜之後。媯之受姓也,本因舜 之居於媯汭,賜姓曰媯。有因官而姓者,倉氏、庫氏,司 空、司馬。有因邑而姓者,諸氏因於宋子召,食采於諸, 而子孫承之,易子為諸。有因字之省文而易姓者,于 氏出自姬姓之邘,去邑而為于。喬氏出自姬姓之橋, 去木而為喬。有聲音之相近而易姓者,辛本莘也,辛、 莘相近,遂為辛氏。郭本虢也,郭虢相近,虢遂為郭。有 因見於丙殿而易姓者,丙本李也,李陵之裔,自匈奴 歸魏,見於丙殿,故賜姓焉。有因文在手而易姓者。武 氏出自周平王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 為氏。有因語音之訛而易姓者,宇文出自神農之後, 以其有嘗草之功,自號為俟汾氏,其後訛而為宇文 氏。有逃自竇出而易姓者,竇氏本姒姓也,有仍逃出 自竇,故少康氏為竇,王氏之姓不一。王氏出自姬姓, 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時人號曰王家,故曰王氏,太原 王、琅邪王其後也。又有出自畢公高之後,魏信陵君 子孫,時人以其故王族,號曰「王家」,故為王氏。裴氏之 姓不一,裴出風姓,非子之支孫,封𨛬鄉,故為𨛬氏。至 後世去邑從衣為裴,此一裴也。晉平公封顓帝之後 於裴中,號「裴君」,此一裴也。此不可不辨。

《論不賜姓》
前人
[编辑]

漢高祖嘗賜婁敬諸項皆以劉氏,亦可謂知天子之 職矣。然而知其職而未知其義,故材陋少文,不如元 魏孝文之長於議論也。魏孝文賜「喬」氏則取其高遠, 改源氏則取其同源。後世帝者,徒具英主所為意,其 駕馭豪傑,或出於此。於是跋扈之臣與蠻酋賊渠,例 皆賜以國姓,謂之固結其心,而不知取笑貽辱,無以 「示天下威重。」夫姓者,出於天,授於祖宗。先聖以神明 之德,奄有天下,以為神明萬物之主。而嗣君乃屈帝 尊,以下同於三者之賤,此當時公卿大臣不學之過 也。古之賜姓受氏不然。天子之子,常為顯諸侯;諸侯 之子,常為名卿士大夫。至起於疏逖者,又一時賢能 才智之士,其言行卓卓,皆可稱道。求之於《詩》,則齊之 姜,知其前有四嶽,而後有太公;宋之子,知其前有成 湯,後有微子;孟庸、孟弋,知為衛之世族;南方之原,知 為陳之名家。求之《春秋》,則施、臧、季、孟之氏於字,戴、武、 穆、宣之氏於諡,中行、司馬之氏於官,郈、御、秦、費之氏 於邑,皆可以概見。則三代之典禮與後世沿襲之誤, 較然甚明。而魏、漢以來,賜姓附屬籍者,不如不賜之 為愈也。

《論唐太宗撰氏族志》
唐·仲友
[编辑]

古者重氏姓,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以天揖,時揖、 士揖,為之禮奠。繫世,辨昭穆,史氏掌之,豈容少有混 淆?自秦罷侯封,而命氏別族之禮廢;自魏有中原,而 中外之姓雜然無辨。唐承南北之弊,氏族之書,安得 不作?又出英斷,以定高下。不幸遭許、李掖艷后,以焚 信書,止見自為勳格,而又納幣踰制,禁昏成敝,使太 宗之美意不得一傳,可勝歎哉!

《論唐氏族志》
林之奇
[编辑]

善惡貴賤之在天下,猶白黑之不相掩,初不可以一 時之私見而決之也。班孟堅作《古今人物表》,上由羲 皇至於西漢,凡善惡之目,別為九等而錙銖之,遂使 後世之議紛然而起。此無他,善惡之在天下,自有公 論,而非一時私見所得而決之故也。太宗之論,可謂 一當世之失,以合夫天下之公論矣。然猶以一時品 秩之高下,而為後世門戶之貴賤,則太宗所見,猶未 免於「徇流俗之情也。孰若付之公論,使貴者自貴,賤 者自賤乎?」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發明》
[编辑]

尹起莘

古人於族類最明,宗法最謹,故郭崇韜拜郭子儀塚, 妄認宗裔,君子譏之。歷考三代以降,賜姓者絕無。自 漢高西都關中,以婁敬為郎中,賜姓劉氏,嗣是因襲 之弊,久不能改。於乎!尊寵臣下,懷綏遠人,在乎豐其 廩祿,厚其恩信,如斯而已矣,賜其姓名,奚足齒哉!太 宗因繼遷之叛,命繼捧復鎮夏州,固已失策,況賜以 姓名,尤為可恥。厥後繼遷請降,亦賜姓名,則帝待李 氏兄弟可謂至極,宜乎赤心以報帝也。未幾,相繼叛 亡,卒為邊患,太宗亦無如之何。然則以天子至貴之 姓,而下賜叛逆之人,寧不有愧於心乎?及其跋扈不 服,始命削其姓名,噫亦晚矣。後之君子,合前後所書 觀之,始足以知書法之深意云。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廣義》
前人
[编辑]

賜姓之義,雖本於唐、虞封建之說,然為人臣者能以 忠義自許,雖異姓垂名可也。不然,雖父子兄弟反有 操戈之毒,烏有賜其姓之同於己,而即能使其忠於 己哉?太宗賜繼捧之姓曰「趙」者,欲其為一家之人也; 賜其名曰「保忠」者,欲其保此忠而始終不渝也。明年冬十月,保忠降於契丹,則其忠果可保乎?其家果可 一乎?《書》之所以著其失也。

《營衛志部族序》
遼史
[编辑]

「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 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類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 室韋之類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里、特勉、稍瓦、葛木 之類是也。有族而不部者,遙輦、九帳、皇族、三父房是 也。奇首八部,為高麗、蠕蠕所侵,僅以萬口附於元魏, 生聚未幾,北齊見侵,掠男女十萬餘口。繼為突厥所 逼,寄處高麗,不過萬家,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別 部有臣附突厥者,內附於隋者,依《紇臣》水而居,部落 漸眾,分為十部,有地遼西五百餘里。唐世大賀氏仍 為八部,而松漠、元州別出,亦十部也。遙輦氏承萬榮 可突於散敗之餘,更為八部,然遙輦、迭剌別出,又十 部也。阻午可汗析為二十部,契丹始大。至於遼太祖, 析九帳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聖宗之世,分置十有 六,增置十有八,并舊為五十四部。內有拔里、乙室、己 國舅族,外有附庸十部,盛矣。其氏族可知者,略具《皇 族、外戚二表》。餘五院、六院,乙室部,止見益古、撒里本。 捏剌;烏古部,止見撒里卜涅勒。突呂不突舉部,止見 塔古里、航斡,皆兄弟也。奚王府部時,瑟哲里,則臣主 也。品部有挐,女楮特部有洼,其餘世繫名字,皆漫無 所考矣。《舊志》曰:「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 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興,以迭剌部強熾,析 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因俘降而置。勝兵甲者, 即著軍籍,分隸諸路詳穩、統軍、招討司。番居內地者, 歲時」田牧平莽間。邊防糾戶,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績 毛飲潼以為衣食。各安舊風,狃習勞事,不見紛華異 物而遷。故家給人足,戎備整完。卒之虎視四方,強朝 弱附,東踰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實為之爪 牙云。

《完顏仲元等傳贊》
金·史
[编辑]

古者,天子胙土命氏,漢以來乃有賜姓,宣宗假以賞 一時之功,郭仲元、郭阿鄰皆賜國姓,女奚烈資祿、烏 古論長壽皆封疆之臣而賜以他姓。貞祐以後,賜姓 有格。夫以名使人用之貴則貴,用之賤則賤,使人計 功而得國姓,則以其貴者反賤矣。完顏霆、完顏佐皆 賜國姓者,併附於此。

《論唐氏族志》
元·弋直
[编辑]

愚按:人之賢否不同,善惡萬狀,初不可以家世而求 之也。以堯、舜為父而有朱均;以瞽鯀為父而有舜、禹; 伊尹自耕稼而佐成湯,傅說自版築而相武丁,太公 自漁釣而為周太師,此豈以家世而求之邪?況自魏 有中原,中外之姓雜然無辨,赫連托始於夏后,拓跋 推本於軒轅,李氏以元元為祖,崇韜認汾陽為宗,書 史失傳,譜牒無據。至若唐之崔、盧、李、鄭,矜其門地,販 鬻婚姻,無所不至。太宗深疾斯弊,思欲革而正之,是 矣。然猶以一時品級之高下,而為後世門戶之貴賤, 則滋惑也。姑以當時言之,當時名臣,無過房、杜,厥後 遺愛,與公主為非。杜、荷與承乾造逆,將以其父祖之 賢德而取之乎?抑以其子孫之叛逆而黜之乎?然此 猶在易世之後也。若侯君集與《凌煙》之圖而身為叛 逆,許敬宗與登瀛之選而心極奸邪,又將何以處之 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奈何欲定以一時之私見 哉?宜其紛紛而卒無補於事也。

《同姓名辨》
明·王圻
[编辑]

《路史》曰:耳目之所接,有不得而盡。世知孔子之諡文 宣王,而不知齊之竟陵王子良與隋之長孫雅亦曰 文宣王。漢兩龔遂俱為郡太守,兩京房俱明易災異, 然則千歲之久,萬里之遠,其不約而同者,詎可既耶? 昔嘗聞有唐堯虞舜矣,及摭《梁史》,則又有所謂虞舜 者,官太常丞,嘗薦明堂之議,而漢更有唐堯為臨武 長堯舜,而可名哉?予述《路史》,既白祝融氏、共工氏、帝 魁氏、青陽氏、高陽氏、渾敦氏與夏后啟、商湯有巢氏、 豕韋氏之不同,而悵或人之無識也。夫經史之間,氏 名同者眾矣,如劉弘、王褒俱有十一,張良有九,而張 敞、王吉皆有八。然則記錄之下,可勝感哉!且士丐,士 鞅之父也,而乃相鞅;壽夢,句吳之君也,而乃臣越。書 裁四代,亦既載兩伯夷,而《論語》一書,乃有兩南宮,适 世莫察爾。夫公孫龍為孔門高弟,而顏回為晉代羌 帥,時異事殊,正得不滿。有如王羲之之仕苻健,張華 之佐慕容德,韓信降敵,曾參殺人,亦既並時,得不為 投杼耶?昔蕭繹、陸善終俱著《同姓名錄》,然特不能包 刺,即以後世固不勝窮,而在古猶不少,請誦其涉史 篇者,著《左方》。按古有庸成氏,而黃帝之臣亦曰庸成。 伏羲曰蒼牙,而天之雷吏亦曰蒼牙。羲臣曰巫咸,而 未乂商家;帝臣曰朱宣,而為唐剌濮。以至離婁事黃 帝,則論彼商臣;張若事黃帝,則指夫秦士;趙隱仕商 國而亟舉魏賢;馮夷友費昌而竟談河伯,睹叔均而 思稷子。山海經商均曰叔均見《習朋》而疑「齊臣。」黃帝臣曰習朋贊「《風后》 為《軒師》。」禹時亦有風后疑「伍胥為楚族。」黃帝臣有伍胥謂赤松為「炎帝諸侯。」王初平亦號赤松而以季連為「《柳惠》等伍。」陸終之子曰季連又 季克子亦名仲衍為孟戲之弟。紂兄亦曰仲衍而孔甲為「孔子之 孫。」黃帝史官曰孔甲而孔子八世孫鮒亦名皆有錯於見聞者也。復若帝 嚳之臣,有窮之君俱曰羿,而俱以射名;少昊之子,魯 國之士皆曰「般」,而皆因巧著。凡此族者,悉皆能紀。且 以虞仲之孫實曰虞仲,蔡昭侯申實蔡文侯申曾孫 之子也。是叵訓者,漢趙王曰「如意」矣,而廣宗又名之; 唐義成曰「琮矣」,而奉天又名之;鬱林曰「恪矣」,而建王 又名之。此何為耶?三代之臣,悉遵譜系,下世乃有即 姓而襲先代之名者,烏知其非祖耶?以晉王氏一《譜》 而有兩渾。一昶子一戎父《兩愷》。一字茂仁一字君夫兩綏。一愉子一戎子兩乂。 一緒父一衍父《兩澄》。一濟弟一衍弟兩《處仲》。一敦字一湛字《兩安》期焉。一湛子一 含子豈惟他族慕用而無識哉。嗟夫!有人焉,自姓「孔」而 字仲尼,則固不可為仲尼矣。然則君子又奚必襲跡 以貽識者之譏哉。篇中不滿包刺等字疑誤

《古今萬姓統譜序》
王世貞
[编辑]

先王因生而贈姓,胙土命氏。然則姓也者其統乎?氏 也者貴而始為別乎?乃楊用修之《釋書》,則引黃東發 論,以為「五帝之世,民無姓,貴而為官者始有姓,百姓 之平章,所以別於𥟖民之於變也。而說者又謂姓從 生、從女,姓者,女之適而別者也,故曰姚、曰媯、曰姒、曰 姬、曰嬴、曰」曰「姞,其左皆女也。」自命氏之說行,而周 之王族與諸侯之公族、卿大夫之別子,往往自為姓。 而隋、唐以先賢智者亦往往輕用其見而叛其源。有 義而改者,有音而改者,有字而改者,有合音與字而 改者,有慕古而改者,有虞難而改者,有因一事而改 者。夫其率然而為改也,即再易世,非搢紳先生何知 源其人之相戕賊也,相為禽亂也,亦孰從而遏之甚 矣!今之析於姓也,別姓為婚,別源為宗,別祖為族。夫 劉之望最夥,為二十五;王次之,為二十一;張又次之, 為二十四;李又次之,為十一。然而不以異望而婚也。 其不相婚,固也;然而彭城不譜弘農,瑯琊不譜太原, 清河不譜南陽,趙郡不譜隴西,各以其望而宗也。宗 也而小,遠非譜通,其始不族也。族則近而別,婚則遠 而嚴,甚矣。今之析於姓也,雖先王何加焉。蓋自唐宋 而來,其譜姓毋慮數十家,而吳興凌大夫始合而為 一,其源別郡望,條著臚列,而諸能以姓顯者咸附焉。 凌大夫之言曰:「我非以眩靡也,將使夫探源者,油然 而毋胥戕賊也,介然而毋致為禽」亂也,於世道將小 補哉。雖然,執是以稽古今之能顯者,謂之姓史可也。 凌大夫名迪知,壯而解郡紱歸著書成一家言。茲亦 其卓然者。

《萬姓統譜自序》
凌迪知
[编辑]

余讀《眉山蘇氏族譜引》,感而輯《姓譜》云。引之言曰:「凡 人情見乎親,親見乎服,至無服而遂塗人焉,其初兄 弟也,一人分焉者也。」又曰:一人分而至塗人勢,吾無 如之何也。先其勢而圖之,使無忽忘焉可也。夫即其 言而繹之,將以聯蘇氏一家之心也。然握其機以聯 之者,庸他術乎?僅惟《族譜》之一書,故蘇氏自謂:觀吾 「《譜》者,油然而生孝弟之心焉。」夫天下,家積也,譜可聯 家矣,則聯天下為一家者,盍以天下之姓譜之?夫自 開闢來,遐哉邈乎,生齒繁育,總總林林,受姓而載簡 冊者,不啻百焉千焉,而殆萬也。夫豈生於空桑乎?又 豈各為門戶乎?上古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民熙熙相 忘於世,如魚相忘於江湖,豈岐人己而二之?逮德下 衰,淳散朴離,日以鴟鳶蝸角所爭者而奔走焉。至分 胡越於一膜之外,愬其所自,豈不以面目本來判焉, 若風馬牛不相及乎?而豈知萬榦一本,萬泒一源也。 考之《世譜》,曰:「五帝三王無非出於黃帝之後。黃帝二 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異。」則 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分而以嗣以續,愈 遠愈繁,由一人而百姓、而千姓而萬姓,雖棼焉雜焉, 散漫而不可統括,實一本一源之枝泒耳。而相傾相 軋、胥虐胥戕,施之胡越,且不可矧於一膜之外耶?知 此,則聯天下為一家反掌耳。故觀吾之「姓譜」者,孝弟 之心或亦可以油然而生矣。此余輯《譜》意也。噫!天地 大父母也。凡物皆受於天地而始為象焉,則凡物且 皆吾與,必咸若之,而後可以周流貫徹,況同此形性 者耶?而況同此受姓者耶?古之君子,有不敢自附於 遠祖之顯者,昧也;有必欲自附而涕泣者,隘也;其於 大本大源何如?譜成次一百五十卷,條列載之凡例, 茲不復贅,識者慎毋曰:「有是哉,子之迂而」哂也。

《氏族博考敘》
吳京
[编辑]

莊周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夫聖人固不欲嘵 嘵於天下,或有不得已者焉,豈哫訾呫囁,終無事於 輔頰舌也哉?顧於六合之外不論,何也?天下未有無 因而強說者,聖如尼父,顧難於開創哉?使當是時,《六 經》之梗概不遺於先王,則安所賴藉以立刪定修贊 之功也?故尼父僅以述自居,雖若撝謙,夫亦道其實 而已。至於六合之外,奚憑奚據?聖人縱有懸河之雄 辨,而可以強覆載所不及之處,而容其喙乎?噫!古今氏族,豈易言哉?炎黃以前,遐哉邈乎!即六合外也,自 炎以姜,黃以姬,而子姓始分。降及三代,則以諡、以官、 以邑國、以王父字,斯謂之氏,謂之族。嗣是而秦、漢、魏、 晉,下齒日庶,姓日繁,而載之方冊者更僕未易數也。 余未暇以秉筆者而枚舉之,思秦火未盡燔,孔壁,無 禁而出之,則《方冊》所載,概皆有因,而非不根之論也。 凌大夫穉哲甫早年解組,沈酣典籍,自六經諸子、天 文、地志、稗官、小說,靡不咀嚼而鉤致之。已輯《姓譜》卷 一百有五十而梓行矣。復考《方冊》所載之說,彙為一 編而折衷之,題曰《氏族博考》授余。余讀之,作而歎曰: 「博哉,良工苦心乎!讀是書而知其益無方矣。如吳、魯 之姓同姬,徐秦之姓同嬴,願室家者不得偕伉儷,則 由是以明婚姻之禮矣。如始以一姓為三派,終以三 派各一姓,篤親親之誼者循等殺,則由是以昭疏戚 之分矣。如唐、虞、夏、商之姓由帝王,巫、卜、陶丘之姓由 術業」,論高卑者,愬源流而軒輊之,則由是以彰貴賤 之勢矣。他如四聲之韻,五音之屬,華夏之別,支庶之 分,公私之義,一開卷而靡不昭揭焉。紛然雜出於方 冊者,固各有因。大夫博考而彙之,又因乎其因也,非 強論夫六合之外也。讀是書而知其益無方矣,奚媿 於尼父之述哉!大夫居家好閒,有「《羔羊》《素絲之風,讀 書也專,述古也多,此其述之大者云。

《奇姓通序》
周延儒
[编辑]

漢潁川太守聊氏有《萬姓譜》。嘉祐中鴈門邵思撰《千 姓編》。至國朝成都楊用修始著《希姓分韻類音》《拔奇 撮異》,好事者往往矜之帳中。頃澄江夏茂卿乃有《奇 姓,通》為卷,凡十有四。其以韻別者,亦似彷成都,然廣 至十卷,而複姓另列者更四卷。溯少典、伊耆,迄於當 代祖,經史傳記,浸及百家志。其人則舉其言與其事 之可述而可喜者,為之選義,以錯綺摘簡而取妍,該 而嚴贍而有則,不減《左》《丘》《公》《穀》諸編。讀之者得異姓, 因得異人,且得異書。懿哉,洵《姓苑》之搜神,氏林之博 物也。蓋吾聞之,古者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良稱 鉅典。「黃帝之子二十五人,而得姓者止十有三,姬者 二:酉、祁、己、滕、箴、任、荀、釐、姞嬛、依者十」一,其餘皆德薄 不足錄。至如伊祁後有劉、范,姚後有虞、陳、夏姒;商子、 周姬,而後有扈男、斟、尋、褒、費、杞、繒、辛、宜來、宋、沈、閻、韓、 應,其類紛錯,不可殫紀。蓋漸衍則漸分,如岷山有江, 嶓冢有漾,派別支殊,而派之中復有派,支之外復有 支矣。《夏書》曰:「錫土姓。」言乎權在上稟一尊也。有錫即 有析,析斯眾,眾斯異。載觀古今,或為膴宗望裔,或為 畸客單門,或以生里食采之各因,或以避諱徙遷之 多故,甚而「碎戟」之爭,帶鈐之誚,又甚而。學。䎰侴 䚋卣敻之屬,俗音方語,無從考據。今得茂卿此編,可 以類族辨物為奇,姓董狐矣。茂卿素心淵學,負奇才, 多握鉛槧,識奇字,所著述甚富,茲帙其一斑云。

《奇姓通序》
王命新
[编辑]

「古無姓,賜始有姓。」唐之稱百,猶寥寥也。代而降,宗系 漸繁,祖禰乏相禪也,本支之相蒙也,無無姓者矣。然 國有牒,家有世,德有濟美,而望姓重焉。秦漢而下,或 親而收之,或亂而更之,或養而冒之,則姓其姓,不姓 其姓,又奚辨與?竊謂人之有姓,猶物之命名,族以辨 異,望以辨族云耳。夫無姓則姓重,人有姓則望姓重, 無無姓則姓輕,不姓其姓則望姓亦輕,蓋亦勢使然 也。鄭樵之志吾王氏舊派有三,自元魏之後溢而七 矣,將安所取衷哉?或者欲譜之為據也,奈為郭黃門 者多,為狄將軍者少,庸知其非妄乎?且姓亦何望之 有?君子小人,澤斬五世,祖功宗德,抑何有於不可知 之人?而宗廟畎畝,固逓相為化者也,姓亦何望之有? 吾讀《奇姓通》感焉。纂是書為江陰夏茂卿氏,茂卿博 奧,甚似子雲,而修行過之。昔佐毘陵,數式其廬。今遊 白下,拈是編示余,且曰:用修、元美,皆嘗染指於此,未 有成帙。吾取經傳所通見者,計若干卷。夫姓之奇者, 尚繁如是,而況其常焉者乎?余應之曰:「鄒有孫姓者, 欲冒子張之裔,乃刻」偽碑瘞村傍間,歲潦甚,地陷,碑 出,詫曰:「吾祖去顓為孫,殆子張氏之裔也。」因白於上, 人皆笑之。是賢者能以其姓姓他人之子孫矣。曲阜 有臧氏,亦大族,倉之裔也。其後恥之,更而為孟,遂登 第,仕至九列。是不賢者不能以其姓姓己之子孫矣。 君之通奇姓也,示姓之不可以望求也。乃新并不欲 以姓求之。

《奇姓通序》
張瑋
[编辑]

古有指水為姓,指樹為姓者。然則今之氏族,皆猶之 水也樹也,適然相遭,無容心者也。大地冥冥淪淪,人 生而口鼻相亞,袒裸自便已耳,忽何緣而題為某氏, 人亦何緣而群然某某氏之?亦奇之至矣。今取一二 不習見之字,詫於姓曰「奇。」假使古之命氏盡若此,則 今之凡姓,不覆為奇乎?水以子陵得姓,曰「嚴灘」;華以 望帝,得姓曰杜鵑。然則水與樹且姓人之姓矣,亦何 凡與奇之有?雖然,見星宿海者常溝瀆,見琪樹者常 松杉。人奇其所不習,又曷怪焉。茂卿先生穢視人世一切,胸中別有煙雲夭裊,洞壑窈窕,惟仙靈梵釋,得 時往還。以其暇搜奇事奇人,傳以姓之不習見者,名 曰《奇姓通》。是亦水之星宿海,而木之琪樹也。夫人具 瑰特之行,則人奇姓;收偉矞之人,則姓亦奇。雖謂姓 無奇,得茂卿先生點綴而奇也亦可。

《奇姓通序》
夏樹芳
[编辑]

昔者聖王因生而賜姓,「類族辨物,以厚親親,以崇恩 愛,以遠禽獸,以別婚姻,豈不洋洋乎大哉!而曷言乎 其奇也?」奇則言乎人之所不經見者也。古之論姓者, 以官、以國,以諡,次則以王父之名與字,凡在通姓,可 略而言。至有以「方言」為氏,以戰功為氏,以罪人為氏, 以避難避嫌為「氏」,以一事一時有所徵觸而為氏,而 姓始,俶詭變幻,閃矞支離,不可究詰矣,而非今伊始 也。天老地典,姓始錫於軒皇;虎旗蟲達,姓復雄於漢 代。魯侯以襲諡賜哀,穆王以悼姬錫痛;《周官》以觴政 命酒,江都以傳茗稱茶,京房推律而知,竟陵揲蓍而 得一。何怪歟不寧?惟是田千秋乘小車出入省中,少 子遂以車為氏。中行穆子相晉侯,偶投壺而生子,遂 以投壺氏。趙成公謂冬日可愛,遂以冬日氏。微子之 行遯而入周也,白馬邅如,遂名白馬氏。甚至三飯繚 適蔡,而有三飯氏,又何其惝恍不經之甚歟?不有譜 牒,以昭太初,又何本支之足按,昭穆之足循也?余觀 楊用修《希姓》一書,少所見,多所怪,以為得未曾有。而 上自黃、虞,下迄昭代,尚復寥寥。暇日考之,如探星漢 之躔紀,如溯河源而決其流,愈往而愈不可窮,遂彙 一編,列若干卷。寧詎以姓標奇,夸多鬥捷,即其人忠 孝節義,道德文章,感諸行事,或鴻茂勳庸,名高鈒鏤, 或瑾瑜芳潔,跡抗煙蘿,一一搜之,以揚風烈,示勸也。 多則連篇累牘,百千萬言而不休;少則書地書人,僅 留隻字,示覈也。他若部落旃裘、奇姓繁夥,以正朔之 外,不敢篡入。至有奉化歸義,為王家臣子,亦所亟收, 示大一統也。好古者觀之,不惟可以絢眉睫、資耳談; 一經一緯、人紀人綱,亦庶幾有關於名教矣。嗟乎!姓 亦何常,族由人邁,昔為侯王、今為氓隸;昔也傳龜、今 也析薪:可為擊節而三歎矣!《語》有之曰:「厥初生民,時 維姜嫄,貴所生也。」又曰:「敬修可願,無忝爾生。」貴自振 也。是故張祿竄名,范叔蜚聲於六國;運期易姓,梁鴻 紀氏於千秋。丈夫有以自振,姓落人寰,惡容湮滅弗 耀哉!而又何奇姓之足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