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2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四十一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目錄

 張姓部列傳九

  後梁

  張文蔚      張存敬

  張全義      張源德

  張策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歸弁

  張漢傑      張仁愿兄仁潁

  張格弟播   張崇

  張宣       張顥

  張武       張瑗

  後唐

  張承業      張憲

  張嗣本      張存信

  張居翰      張筠弟籛

  張廡       張武

  張士喬      張雲

  張蠙       張造

  張虔裕      張琳

  張道古      張扶

  張翊       張希崇

  張廷蘊      張敬達

  張延朗      張虔釗

  張玫       張瀛

  後晉

  張彥澤      張繼祚

  張萬迪      張允

  張居詠      張延翰

  張義方      張業

  張元       張立

  張公鐸      張遇賢

  張少敵      張誼

  張仁謙

  後漢

  張倣

  後周

  張文表      張彥卿

  張雄       張惟彬

  張泌       張易

  張元徽      張崇訓

  張昭敏      張契真

  張佖

氏族典第二百四十一卷

張姓部列傳九[编辑]

後梁[编辑]

張文蔚[编辑]

按《五代史張文蔚傳》:「文蔚,字右華,河間人也。初以文 行知名,舉進士及第。唐昭宗時為翰林學士承旨。是 時天子微弱,制度已隳,文蔚居翰林,制詔四方,獨守 大體。昭宗遷洛,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柳 璨殺裴樞等七人,蔓引朝士,輒加誅殺,縉紳相視以 目,皆不自保。文蔚力講解之,朝士多賴以全活。梁太」 祖立,仍以文蔚為相。梁初制度,皆文蔚所裁定。文蔚 居家亦孝悌。開平二年,太祖北巡,留文蔚西都。以暴 疾卒。贈右僕射。

張存敬[编辑]

按《五代史張存敬傳》:「存敬,譙郡人也。為人剛直,有膽 勇,少事梁太祖為將,善因危窘,出奇計。李罕之與晉 人攻張全義於河陽,太祖遣存敬與丁會等救之,罕 之解圍去,太祖以存敬為諸軍都虞候。太祖攻徐、兗, 以存敬為行營都指揮使,從葛從周攻滄州,敗劉仁 恭於老鴉堤,還攻王鎔於鎮州,入其城中,取其牛馬」 萬計。遷宋州刺史。復從諸將攻幽州,存敬取其瀛、漠、 祁、景四州。梁攻定州,與王處直戰懷德驛,大敗之,枕 屍十餘里。梁已下鎮、定,乃遣存敬攻王珂於河中。存 敬出含山,下晉、絳二州,珂降於梁。太祖表存敬護國 軍留後。復徙宋州刺史,未至,卒於河中。贈太傅。

張全義[编辑]

按《五代史張全義傳》:「全義,字國維,濮州臨漢人也。少 以田家子役於縣,縣令數困辱之,因亡入黃巢賊中, 巢以為吏書尚書水運使。巢敗,去事諸葛爽於河陽。 爽死,事其子仲方,仲方為孫儒所逐,全義與李罕之 分據河陽、洛陽,以附於梁,二人相得甚歡。罕之乏食, 仰給全義,全義不能給,因有隙。全義襲河陽,罕之奔」 晉,晉遣兵助罕之圍全義,全義乞兵於梁,梁遣兵擊 敗罕之,以全義為河南尹。全義初名言,唐昭宗賜名 全義。唐亡,全義請改名,太祖賜名宗奭。太祖幸全義,

會節園避暑,全義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繼祚憤恥,欲
考證
剚刃太祖,全義止之曰:「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死在

朝夕,而梁兵出之,此恩不可忘也。」累拜中書令,兼領 忠武陝虢鄭滑河陽節度使,判六軍諸衛事、天下兵 馬副元帥,封魏王。及梁亡,全義因去梁所賜名,請復 其故名。莊宗加拜全義太師、尚書令,改封齊王。同光 四年,趙在禮反於魏,大臣皆言明宗可將,莊宗疑之, 不欲遣也。全義力以為言,莊宗乃從。已而明宗至魏 反,全義以憂卒,年七十五,諡曰「忠肅。」

張源德[编辑]

按《五代史張源德傳》,「源德不知其世家,或曰本晉人 也,少事晉,無所稱,從李罕之以潞州叛晉降梁。梁太 祖時,源德自金吾衛將軍為蔡州刺史。梁貞明三年, 守貝州,晉王以兵五千攻源德,源德堅守不下,晉軍 塹而圍之。當此時,晉已先下全燕,而鎮、定皆附於晉, 自河以北,山以東,四面千里,六鎮數十州之地皆歸」 晉,獨《貝》一州圍之,踰年不可下。源德守既堅,而貝人 聞晉已盡有河北,城中食且盡,乃勸源德出降,源德 不從,遂見殺。

張策[编辑]

按《五代史·張策傳》:「策字少逸,河西燉煌人也。父同,為 唐容管經略使。策少聰悟,好學,通章句。父同居洛陽 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銘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 千。同以為奇。策時年十三,居同側,啟曰:『漢建安二十 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受禪,又改黃 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耶』?同大驚異之。梁』」 太祖兼四鎮,辟鄭滑支使,以母喪解職。服除,入唐,為 膳部員外郎。華州韓建辟判官,建徙許州,遣策聘於 太祖,太祖見而喜曰:「張夫子至矣!」遂留以為掌書記, 薦之於朝,累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太祖即位,遷工 部侍郎。開平二年,拜刑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遷中書侍郎,以風恙致仕,卒於洛陽。

張歸霸[编辑]

按《五代史張歸霸傳》:「歸霸,清河人也。末帝娶其女,是 為德妃。歸霸少與其弟歸厚、歸弁俱從黃巢,巢敗東 走,歸霸兄弟乃降梁。秦宗權攻汴,歸霸戰數有功。張 晊軍赤岡,以騎兵挑戰,矢中歸霸,歸霸拔之,反以射 賊,一發而斃,奪其馬而歸。太祖從高丘望見,甚壯之。 光化二年,權知邢州,遷萊州、曹州刺史。開平元年,拜 左驍衛上將軍。二年拜河陽節度使。以疾卒。」

張歸厚[编辑]

按《五代史張歸霸傳》:「歸霸弟歸厚,字德坤,為將善用 弓槊,能以少擊眾。張晊屯赤岡,歸厚與晊獨戰陣前, 晊憊而卻,遂大敗。太祖大悅,以為騎長。太祖與鄆兵 遇,歸厚以數十騎衛太祖還,馬中矢僵,持槊步鬥,體 被十餘箭。歸遷右神武統軍,歷洺、晉、絳三州刺史,與 晉人屢戰,未嘗屈。乾化元年,拜鎮國軍節度使,以疾」 卒。子漢卿,梁亡,誅族。

張歸弁[编辑]

按《五代史張歸霸傳》:「歸霸弟歸弁為將,亦善戰,開平 初,為滑州長劍指揮使。子漢融,梁亡族誅。」

張漢傑[编辑]

按《五代史張歸霸傳》:「歸霸子漢傑,事末帝為顯官,用 事。梁亡,唐莊宗入汴,遂族誅。」

張仁愿兄仁潁[编辑]

按《五代史張存敬傳》:「存敬子仁愿,有孝行。存敬卒,事 其兄仁潁,出必告,反必面,如事父之禮。仁愿曉法令, 事梁、唐、晉,常為大理卿,卒贈祕書監。」

張格弟播[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格字義師,或云其小字,世為河 間人,唐左僕射濬之次子也。少負才俊邁而尚矯譎, 有父風。乾寧三年,濬致仕,居長水縣別墅。德王廢立 之際,濬寓書諸蕃,圖匡復,不果。梁王全忠將謀篡代, 乃令楊麟率健卒圍其墅殺之,格奔成都,高祖擢為 翰林學士。武安元年,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 僕射、太傅。梁使盧玭等來聘,推高祖為兄,印文有曰 「大梁入蜀之印。」格白高祖曰:「唐故事,奉使四裔,其印 文類此。今梁以兄事陛下,奈何以外域卑我?」高祖欲 殺使者,格曰:「梁有司過也,不可絕兩國歡。」格由是益 見信任。居無何,太子元膺之變起,時後主封鄭王,年 最幼,而順聖太后為賢妃,有寵,陰令飛龍使唐文扆 以金百鎰貽格,諷格請立鄭王為皇太子。格心動,乃 夜為表示功臣王宗侃等,詐言受密旨,眾皆署名,後 主遂得立。是時,文扆居中用事,格附比於外。及後主 嗣皇帝位,文扆既獲罪死,王宗弼方柄用,貶格茂州 刺史,頃之,再貶維州司戶。乾德六年,復以格為中書 侍郎、同平章事,在位無所短長。國亡,隨唐工部尚書 任圜入洛。格弟播,小字興師,《長水之難》作,奔於鳳翔。 唐昭宗賜姓名曰「李儼」,命宣諭淮南。

張崇[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張崇,慎縣人也。官至廬州觀察使。天 祐十三年,光州將王言作亂,崇不俟命,引兵討定。高祖獎賚有加,久之,擢德勝軍節度使。武義改元,加安 西大將軍。崇居官好為不法,士庶苦之。常入覲廣陵, 廬人意其改任,皆相幸,曰:「渠伊不復來矣。」崇歸聞之, 計口徵渠伊錢。明年再入覲,人多鉗口不敢言,惟捋 髭相慶。歸又徵「捋髭錢」,其貪縱多此類。會廬江民訟 縣令受賕,侍御史知雜事楊廷式欲并崇按之,徐知 誥謝之而止。未幾,領武寧軍節度使,已又仍鎮廬州。 太和三年,賜爵清河王。崇在廬州,厚以貨結權要,由 是常得還鎮,為民患者二十餘年。

張宣[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張宣字致用,少從太祖為軍校,隸大 將柴斐。斐愛人戢下諸將化焉,惟宣頗肆暴戾,部下 苦之。劉信圍虔州,虔人乞師於楚,信遣宣及高審思 分兵禦之,大敗楚師。累遷諸軍都虞候,徙左街使,皆 以嚴酷為理。最後領武昌軍節度使,置地室以鞠罪 人,罪無問大小,入之則無全活。久之,境內大治,道不」 拾遺。南唐昇元中卒。

張顥[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張顥,蔡人也。初以驍勇事秦宗權,已 而從孫儒,儒敗,又歸太祖,太祖厚遇之,使將兵戍廬 州。蔡儔叛,顥更為之用。及太祖攻廬州,圍急,顥又踰 城來降,太祖復置之親軍,署為「左牙指揮使。烈祖嗣 位,以顥與徐溫專政,心頗不平。顥與溫不自安,共謀 弒烈祖,而顥以左牙兵行逆,遂詐稱烈祖暴薨,顥欲」 自立,嚴可求以計止之。未幾,溫令鍾泰章除顥,顥伏 誅。

張武[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張武始仕太祖,為廬州小將,頗以拯 濟行旅為事。常有老僧過其所,武止之宿,鎮將聞而 怒曰:「方今南北交戰,間諜如林,何可輕留人宿邪?」僧 求去,武曰:「師但止此,無苦也。」武室中貯一榻,即以奉 僧,武自席地臥,盥濯皆自具焉。夜數起視之,至漏五 下,僧起而嘆息,謂武曰:「少年乃能如是,吾贈汝藥一 丸,可延壽十齡。」出門忽不見。武服其藥,後為常州團 練副使,年已百歲,宋時猶有見之者。

張瑗[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越張瑗事武肅王,累官至司空,出鎮 華亭,普照寺僧某者,不識物情,以蔬食進焉。瑗頷之, 密啟王於寺後鑿三河,訖為運道,而寺用不寧。」

後唐[编辑]

張承業[编辑]

按《五代史張承業傳》:「承業,字繼元,唐僖宗時宦者也。 本姓康,幼閹,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晉王兵擊王行瑜, 承業數往來兵間,晉王喜其為人。及昭宗為李茂貞 所迫,將出奔太原,乃先遣承業使晉以道意,因以為 河東監軍。其後崔引誅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詔所在 殺之。晉王憐承業,不忍殺,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 承業復為監軍。晉王病且革,以莊宗屬承業曰:「以亞 子累公等,承業盡心不懈,成莊宗之業。」天祐十八年, 莊宗已諾諸將即皇帝位,承業方臥病,聞之,自太原 肩輿至魏,諫曰:「不可。」莊宗不聽,乃仰天大哭曰:「吾王 誤老奴矣!」肩輿歸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同光元 年,贈左武衛上將軍,諡曰正憲。

張憲[编辑]

按《五代史張憲傳》:「憲字允中,晉陽人也。為人沉靜寡 欲,少好學,能鼓琴飲酒。莊宗素知其文辭,以為天雄 軍節度使,掌書記。莊宗即位,拜工部侍郎、租庸使,遷 刑部侍郎,判吏部銓,東都副留守,甚有能政。郭崇韜 薦憲可任為相,而宦官伶人不欲憲在朝廷,乃以為 太原尹。北京留守趙在禮作亂,憲家在魏州,在禮善」 待其家,遣人以書招憲,憲斬其使,不發其書而上之。 明宗入京師,憲從事張昭遠教憲奉表勸進,憲涕泣 拒之。已而北京巡檢符彥超麾下兵大譟,憲出奔沂 州,見殺。

張嗣本[编辑]

按《五代史義兒傳》:「嗣本本姓張氏,鴈門人也。世為銅 冶鎮將。嗣本少事太祖,太祖愛之,賜以姓名,養為子。」

張存信[编辑]

按《五代史義兒傳》:「存信本姓張氏,其父君政,回鶻李 思忠之部人也。存信少善騎射,能四裔語,通六蕃書。 從太祖起代北,入關,破黃巢,累以功為馬步軍都指 揮使,遂賜姓名以為子。」

張居翰[编辑]

按《五代史張居翰傳》:「居翰字德卿,故唐掖廷令張從 玫之養子。昭宗時,為范陽軍監軍,與節度使劉仁恭 相善。天復中,大誅宦者,仁恭匿居翰大安山之北谿 以免。其後梁兵攻仁恭,仁恭遣居翰從晉王攻梁潞 州以牽其兵,晉遂取潞州,以居翰為昭義監軍。莊宗 即位,與郭崇韜並為樞密使。莊宗滅梁而驕,宦官因」 以用事,郭崇韜又專任政,居翰默默苟免而已。魏王 破蜀,王衍朝京師,行至秦川,而明宗軍變於魏。莊宗東征,慮衍有變,遣人馳詔魏王殺之。詔書已印畫,而 居翰發視之,詔書言「誅衍」一行,居翰以為殺降不祥, 乃以詔傅柱揩去「行」字,改為一家。時蜀降人與衍俱 東者千餘人,皆獲免。莊宗遇弒,居翰見明宗于至德 宮,求歸田里。天成三年,卒于長安,年七十一。

張筠弟籛[编辑]

按《五代史張筠傳》:「筠,海州人也。事節度使時溥,為宿 州刺史。梁兵攻溥,取宿州,得筠,愛其辯慧,以為四鎮 客將、長直軍使,累拜昭德節度使。梁亡事唐,從郭崇 韜伐蜀,為劍南兩川安撫使。蜀平,拜河南尹,徙鎮興 元,入為左驍衛上將軍。筠弟籛,當筠為京兆尹時,以 為牙內指揮使。筠西伐蜀,留籛守京兆。兄弟貲皆鉅」 萬,以其富,故所至不為聚斂,民賴以安。而籛嗜酒貪 鄙,歷沂、密二州刺史。晉出帝時,以將軍市馬於回鶻, 坐馬不中式,有司理其價值。籛性鄙,因鬱鬱而卒。筠 居洛陽,擁其貲,以酒色聲妓自娛足者十餘年,人謂 之「地仙。」天福二年卒。

張廡[编辑]

按《十國春秋》:「閩張廡,字居仁,性孝友謙抑,官至殿中 侍御史,彈劾百僚,甚有風采。及王氏政衰,謝事歸田 里。立宗法,建祧廟,修祀事,鄉邦式之。」

張武[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武,石照人。父雍,本合州金垻渡 子,武其第三子也。少時身長七尺,面紫黑色,不務家 人產業,里中豪多畏憚之。一日,有楚僧泝流至金垻 渡頭,顧同舟生曰:「此間山水絕佳,結穴在南山之腹, 法當出貴子握兵萬人,受祿八旬。」武時假寐竊聽,是 夜潛葬父于其處。先是天色晦霾,忽覺數丈內冉冉 有光,遂平其土而去,人莫之識也。及長,勇敢善戰,事 高祖為破浪都頭,大敗荊南兵于夔州,累官鎮江軍 節度使。乾德中,遷峽路應援招討使。荊南武信王常 欲取三峽,畏武威名,不敢逼。及唐兵入寇,乃乘勢將 水軍進峽攻施州。武作鐵緪斷江中流,立柵於兩端, 謂之「鎖峽」,不可上,武信王遣勇士斫之。會大風暴起, 荊南舟絓于鎖,難為進退。武矢石交下,荊南兵敗衄 奔還,死者無算。既而聞北路陷敗,遂以夔、忠、萬三州 詣魏王繼岌降。武復仕後蜀,加秩侍中,統飛棹諸營, 為「峽路行營招收討伐使。」進取渝州,降唐刺史張環, 分兵趣黔、涪。未幾,卒於渝州,年八十餘歲。

張士喬[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士喬,乾德初官華陽縣尉。是時 立高祖原廟於萬歲橋,後主帥后妃百官往祭之,祭 用鼓吹及褻味,士喬以「非禮之祭,先帝勿饗,上疏爭 之。後主大怒,欲誅士喬,順聖太后力勸得免,奪職流 黎州,尋赴水死。」

張雲[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雲,唐安人。立朝謇諤,不為苟容。 歷官右補闕。咸康元年,彗星見井、鬼之次,司天言宜 修德以弭天災,後主詔於玉局化置道場禳之。雲上 疏言:「百姓怨氣,上徹於天,故結為彗星。彗者,除舊布 新之義,斯乃國亡之兆也,豈祈禳所可免?」後主怒,流 之秦州。雲直言不避,恆自比朱雲,權幸多嫉之。宣徽 使景潤澄常謂曰:「昔朱雲請斬馬劍,以腰斬張禹。今 尚方惟有斷雞刀,卿欲用乎?」雲曰:「雞刀雖小,亦可斬 群狗也。」潤澄憾之,至是奏雲謗國,遂罹貶謫。雲多病, 行至臨邛卒。

張蠙[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蠙字象文,清河人。乾寧中進士, 歷任校書郎櫟陽縣尉,遷犀浦令。高祖開國,拜膳部 員外郎,已出為金堂令。後主踐阼,奉太后遊大慈寺, 見壁間題云:「牆頭細雨垂纖草,水面回風聚落花。」太 后深加欣賞,顧問寺僧,僧以蠙對。乃賜霞光牋五百 幅,令寫所業詩以進。蠙攟篋中藏,得詩二百章獻焉。 後主善之,將召為知制誥,內侍宋光嗣以其輕傲沮 之,正賜白金獎勞而已。蠙生而穎秀,性喜為詩。咸通 時,與張喬、許棠、喻坦之、劇燕任濤、吳宰、周繇、鄭谷、李 棲遠、溫憲、李昌符,謂之「十哲《童年》」,有「白日地中出,黃 河天上來」之句,盛為當世所稱。

張造[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造,龍州人,事唐僖宗,拜衛將軍, 蓋隨駕五都之一也。已而授神策軍使。僖宗幸興元 時,遣高祖帥兵屯三泉,復命造與晉暉領四都兵屯 黑衣,修棧道以通往來。未幾,為楊復恭所忌,斥為萬 州刺史。時秦宗權黨常厚屯白帝,為成汭將許存所 破,奔萬州,造百計拒之,厚走綿州,萬州以是得全。後」 從高祖官茂州刺史,無何卒。武成元年,高祖錄舊功, 敕有司追贈加恩。

張虔裕[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虔裕從高祖入西川為部將。光 啟時,高祖襲閬州,逐刺史楊茂實而據之,自稱防禦 使,軍勢頗日盛。虔裕勸高祖「宜遣使奉表,天子仗大義以號令西土,事蔑不濟。高祖納其言,由是所向皆 捷,遂啟偏霸之業。」

張琳[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琳,許州人也。唐末官眉州刺史。 修通濟堰,溉田一萬五千頃,民被其惠。歌曰:「前有章 仇後張公,疏決水利秔稻豐。南陽杜詩不可同,何不 用之代天工。」已而事高祖,為永平節度使判官。大順 初,領邛南招安使。及邛州殺刺史毛湘來降,以琳知 留後。繕完城隍,撫安彝獠,經營蜀、雅,琳之功居多。未 幾,奏授節度副使,將兵五萬人攻東川。論平東川功, 累陞武信軍節度使。無何,卒於官。武成元年,高祖即 皇帝位,詔贈太尉,其嗣子加正官,仍賜章綬。

張道古[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道古,滄州蒲臺人。少有文辭,慕 朱雲、梅福之節。唐乾符時,居王鎔幕府。景福中,舉進 士,釋褐為著作郎,遷右拾遺。播遷之後,方鎮阻兵,道 古上疏,言五危、二亂七事,謫施州司戶參軍。未幾,以 左補闕徵陳田之亂,西南路塞,復懼為高祖所憾,乃 變姓名,賣卜導江青城市中,韋莊習其名,薦為節度 判官。道古又上高祖詩,敘五危二亂事,為同僚所疾, 遣茂州安置。高祖開國,召為武部郎中,至玉壘關,謂 所親曰:「吾唐室諫臣,終不能拳跽與雞犬同食,雖召 必再。貶死之日,當葬我於關東不毛之地。」題曰「唐左 補闕張道古墓。」入朝,果不為時所容,復貶茂州。武成 元年,卒於灌州。道古深於彖象,著《易題》數卷行於世。

張扶[编辑]

按《十國春秋》,前蜀張扶,字子持,廣都人。博學善文辭。 武成初,凡幕府書奏牋檄,皆屬扶具草,官至兵部郎 中。是時王宗佶恃高祖養子,驕縱不法。一日,高祖宴 群臣,謂左右曰:「得一二人如韓信而將之,中原不足 平也。」宗佶跪曰:「臣雖不才,自顧可鞭箠取天下。」扶進 曰:「雄才大略,尚不能得岐、隴尺寸之土,宗佶小子狂 妄,願陛下無以中原為意。」宗佶大慚恨,陰令庖人置 菫毒殺之。後宗佶死,贈扶諫議大夫。

張翊[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張翊其先世為京兆人。唐末,翊父授 任番禺,屬劉隱將據廣南,棄官北還,至潭、衡間,馬氏 已有潭、澧,挈家來奔江南,過廬陵禾川,僦屋居焉。翊 與弟惟彬善讀書,克成先業。高祖時,徐知誥輔國政, 翊入廣陵,以射策中第,授武騎尉。及知誥移鎮金陵, 隨波江見知于宋齊丘,署府中從事。南唐禪代,擢虔 州觀察判官、西昌令,假道還廣陵,里人榮之。已而恃 才褊躁,陵暴左右,被鴆卒。

張希崇[编辑]

按《五代史張希崇傳》:「希崇,字德峰,幽州薊人也。少好 學,通《左氏春秋》。劉守光不喜儒士,希崇因事軍中為 偏將,將兵戍平州。其後契丹攻陷平州,得希崇,知其 儒者也,以為盧龍軍行軍司馬。明宗時,盧文進自平 州亡歸,契丹,因以希崇代文進為平州節度使,遣其 親將以三百騎監之。居歲餘,親將喜其為人,監兵稍」 怠,希崇因率其麾下南歸。明宗嘉之,拜汝州防禦使, 遷靈武節度使。靈州地接戎狄,戍兵餉道,常苦抄掠。 希崇乃開屯田,教士耕種,軍以足食而省轉饋,明宗 下詔褒美。希崇撫養士卒,招輯部落,自回鶻、瓜、沙皆 遣使入貢。居四歲,上書求還內地,徙鎮邠寧。晉高祖 入立,復拜靈武節度使。希崇歎曰:「吾當老死邊徼,豈 非命邪!」希崇事母至孝,朝夕母食,必侍立左右,徹饌 乃敢退。為將,不喜聲色,好讀書,頗知星曆。天福三年, 月掩《畢口》大星,希崇歎曰:「畢口大星,邊將也,我其當 之乎!」明年正月卒,贈太師。有子仁謙。

張廷蘊[编辑]

按《五代史張廷蘊傳》:「廷蘊,開封襄邑人也。少為宣武 軍卒,去事晉,稍遷軍校。常從莊宗征伐,先登力戰,金 瘡滿體。莊宗壯之,以為帳前黃甲二十指揮、步軍都 虞候、魏博三城巡檢使。是時,莊宗在魏,以劉皇后從 行,劉氏多縱其下擾人為不法,人無敢言者,廷蘊輒 收而斬之。李繼韜叛于潞州,莊宗遣明宗為招討使」, 元行欽為都部署,廷蘊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將兵為 前鋒。廷蘊至潞,日已暮,即率兵百餘踰壕登城,城守 者不能禦,遂破潞州。明旦,明宗與行欽後至,明宗心 頗慊之。廷蘊以功遷羽林都指揮使,申懷沂三州刺 史,金潁隴絳四州防禦團練使、左監門衛上將軍。開 運中,以疾卒。

張敬達[编辑]

按《五代史張敬達傳》:「敬達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 鐵。少以騎射事唐莊宗,為廳直軍使。明宗時為河東 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欽州刺史,累遷彰國、大同軍節 度使,徙鎮武信、晉昌。清泰二年,契丹犯邊,廢帝以河 東節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 馬步軍都總管,屯於忻州。疑敬瑭有異志,乃以敬達」 為北面副總管以分其兵。明年,敬瑭反,即以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六月,兵圍太原,敬瑭求救於契丹。 九月,契丹自鴈門入敬達柵晉安,契丹圍之,穹廬連 屬如岡阜,敬達閉壁不出。久之食盡,副招討使楊光 遠勸敬達降,敬達不忍背唐,光遠促之不已。敬達曰: 「諸公何相迫邪?何不殺我而降?」光遠即斬敬達降契 丹。耶律德光聞敬達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張延朗[编辑]

按《五代史張延朗傳》:延朗,汴州開封人也。事梁以租 庸使為鄆州糧料使。明宗克鄆州,得延朗,復以為糧 料使。明宗即位,為忠武軍節度使。長興元年,拜三司 使。三司置使自此始。延朗號為有心計,以三司為己 任,而天下錢穀亦無所建明。明宗常出遊幸,召延朗 共食,延朗不至,附使者報曰:「三司事忙,無暇。」聞者笑 之。歷泰寧、雄武軍節度使,廢帝以為吏部尚書,兼中 書門下平章事。晉兵入京師,高祖得延朗殺之。

張虔釗[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虔釗仕後唐為山南西道節度 使。虔釗既會護國安彥威等兵攻鳳翔,鳳翔城塹卑 淺,眾心危急。潞王從珂登城慟泣曰:「吾未冠,從先帝 百戰,出入生死,金創滿身,以立今日之社稷。今朝廷 信任讒臣,猜忌骨肉,我何罪而受誅乎?」聞者哀之。虔 釗性褊,急以白刃麾士卒上城,士卒怒詬,反攻之,虔 釗走免,遂奔成都。時興元已為高祖有,高祖復虔釗 為本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虔釗固辭不行。廣政初,加 兼中書令。未幾,以侯益在鳳翔,命充北面行營招討 安撫使,擊鳳翔以脅之。已而益送款後主,及虔釗至 寶雞,按兵未進。會益復中變附漢,拒虔釗軍。虔釗勢 孤,竟遁還,至興州,慚忿而死。

張玫[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玫,成都人。玫父故,授翰林寫貌 待詔,賜緋。玫超父之藝,尢,精寫貌。高祖明德元年,於 大聖慈寺三學院置真堂,招集畫士。玫曾於東川傳 董璋真,高祖惡之,乃命阮知誨肖己貌,而文武臣僚 之象,玫筆居多焉。授翰林祗候,賜紫金魚袋。玫著《古 君臣象》三卷,有《長門》《醉客》《按樂》《擣衣》諸圖。

張瀛[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漢張瀛,父碧雅有詩名。瀛能其學,累 官至兵曹郎。常為長歌,贈琴碁僧,同列稱之曰:「非其 父不生其子。」

後晉[编辑]

張彥澤[编辑]

按《五代史張彥澤傳》:「彥澤,其先突厥部人也。後徙居 陰山,又徙太原。彥澤為人驍悍殘忍,目睛黃而夜有 光,顧視如猛獸。以善射為騎將,數從莊宗、明宗戰伐。 與晉高祖連婣,高祖時已為護聖右廂都指揮使,與 討范延光,拜鎮國軍節度使。歲中徙鎮彰義。為政暴 虐,常怒其子,數笞辱之。子逃至齊州,彥澤上章請殺」 之,其掌書記張式不肯為作章,彥澤怒,引弓射式,式 走,彥澤得而斬之。高祖遣王周代彥澤,以為右武衛 大將軍。周奏彥澤所為不法者二十六條,式父鐸詣 闕訴冤,高祖召式父鐸、弟守貞、子希範等,皆拜以官, 彥澤止削階降爵而已。出帝時,彥澤遷右神武統軍。 自契丹與晉戰河北,彥澤常在兵間,數立戰功,拜彰 國軍節度使。與契丹戰陽城,為契丹所圍,而軍中無 水,鑿井輒壞。又天大風,契丹順風揚塵,奮擊甚銳,軍 中大懼。彥澤力戰,契丹奔北二十餘里,追至衛村,又 大敗之,契丹遯去。開運三年,契丹空國入寇,彥澤降。 耶律德光犯闕,遣彥澤與傅住兒以二千騎先入京 師。彥澤頓兵明德樓前,遣傅住兒入傳戎王宣語,帝 脫黃袍素服,再拜受命。彥澤自以有功于契丹,晝夜 酣飲自娛,縱軍士大掠京師。耶律德光至,聞彥澤劫 掠,怒鎖之,而都人爭投狀疏其惡,乃命高勳監殺之。 彥澤前所殺士大夫子孫,皆縗絰杖哭,隨而詬詈,以 杖扑之,彥澤俛首無一言,行至北市,斷腕出鎖,然後 用刑。勳剖其心,祭死者。市人爭破其腦,取其髓,臠其 肉而食之。

張繼祚[编辑]

按《五代史張全義傳》:「全義子繼祚,官至上將軍,晉高 祖時,與張從賓反於河陽,當族誅。桑維翰以其父珙 嘗事全義有恩,乞全活之,不許,誅繼祚及其妻子。」

張萬迪[编辑]

按《五代史張萬迪傳》:「萬迪不知其何人也,初事唐,後 事晉,為登州刺史。楊光遠反,以騎兵數百脅取至青 州,萬迪聽命。及光遠平,曲赦青州。雖光遠子孫皆見 慰釋,而獨不赦萬迪,暴其罪而斬之。」

張允[编辑]

按《五代史張允傳》:「允,鎮州人也。少事鎮州,為張文禮 參軍。唐莊宗討張文禮,允脫身降,莊宗繫之獄。文禮 敗,乃出之。為魏州功曹,歷滄、兗二鎮掌書記,入為監 察御史,累遷水部員外郎、知制誥。晉高祖即位,屢赦 天下,允為《駮赦論》以獻。是時,晉高祖方好臣下,有言覽之大悅。允事漢為吏部侍郎,隱帝誅戮大臣,京師」 皆恐,允常退朝,不敢還家,止于相國寺。周太祖入京 師,允匿于佛殿承塵,墜而卒,年六十五。

張居詠[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居詠仕吳,累官至門下侍郎。昇 元元年,烈祖以居詠為中書侍郎,與張延翰、李建勳 皆同平章事。未幾,表請烈祖復姓,進左僕射兼門下 侍郎、同平章事。居詠淳厚寡言,為人長者,於朝廷無 所表見。元宗立,罷為鎮海軍節度使。無何卒,賜號「順 天翼運功臣」,特贈守太子太傅、上柱國、清河郡開國 公,諡曰「懿。」

張延翰[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延翰,字德華,宋州睢陽人,故唐 末仕為陝州司馬。從父慎思權徐州留後,延翰往省 之,告以「北方將亂,欲避地江淮,以全宗祀。慎思是其 言,慨然遣之。入吳,為鹽城令,有治績,遷楚州行軍司 馬。烈祖以平章事領江州,表延翰為觀察巡官,通判 軍府事。烈祖受禪,入為侍御史,判臺事。張宣為左街」 使,恃功驕暴,延翰廷劾之,強豪屏蹟。進禮部侍郎。自 以起疏遠,遭時被知,得盡己才,感慨自奮。時未設貢 舉,士有獻書論事者,第其優劣選用,烈祖悉以委延 翰,號為精覈稱職,兼知選事務。進孤貧,不附權勢,吏 畏之如神明,不敢為奸利。元宗輔政,謂人曰:「張君議 論公正,處事有條理,至于簿領,無不明析,吾得傾心 聽之。」由是六司綜領殆遍,時望歸重。拜中書侍郎、同 平章事。時年裁五十餘人,猶以謂柄用晚,屬疾甚,不 復能治事。烈祖方一意任之,不許其去。遣使勞問,賜 良藥,相望于道。卒,年五十七,贈太傅。

張義方[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義方不知其所以進。烈祖受吳 禪,用為侍御史。義方既就職,即上疏曰:「古之任御史 者,非止平獄訟,肅班列也,有怙威侮法,棄忠賊義,樹 朋黨、蔽聰明者,得以糾彈。至於人主,好遊畋聲色,說 奢侈佞媚,賞非功,罰非罪,得以論爭。使諸侯不敢亂 法,百司不得盜權,則御史為不失職。今文武材行之 士,固不為乏,而貪墨陵犯,傷風教,棄仁義者,猶未革 心。臣欲奉陛下德音,先舉忠孝潔廉,請頒爵賞,然後 繩糾乖戾,以正典刑。小則上疏論刑,大則對仗彈奏。 臣每痛國家之敗,非獨人君不明,蓋官卑者畏罪而 不言,位尊者持祿而不諫,上下苟且,至於淪亡。今臣 誠不忍忘君親之義,有所不盡,惟陛下幸赦之。」疏奏, 烈祖大加稱賞。制曰:「孤始任義方以風憲,乃能力振 朝綱,辭皆讜切,可宣示朝野。」賜義方衣一襲,以旌直 言。義方始名元達,烈祖方倚以肅正邪慝取前朝王 義方名以易之,故義方得盡忠焉。義方常令道士陳 友合丹於牛頭山,未成,會遘疾,命子弟發丹竈,取一 丸餌之,遂病瘖而卒。

張業[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業,李仁罕之甥也。初名知業,後 避高祖偏諱,遂單名業。為人驍勇善戰,與仁罕同從 高祖入蜀,分討諸盜,悉平之。天成中官右廂馬步軍 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蘭州刺史、上 柱國。長興元年充先鋒都指揮使,將兵三千攻遂州 有功。久之拜寧江軍留後。已而高祖以墨制署為節」 度使。唐明宗賜高祖爵蜀王,即詔業領寧江軍節度 使。及高祖稱尊號,命業充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仍 管寧江節鎮如故。後主時,加檢校太尉。仁罕既伏罪, 業是時方掌禁兵,後主懼其反側,乃用為相以安之, 命同平章事。廣政元年,進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 章事。未幾,加司空,兼判度支。業性豪侈,強市人田宅, 藏匿亡命。又于私第置獄,繫負責者或歷年,至于瘐 死,蜀人大怨之。而業子繼昭官檢校左僕射,復好擊 劍,常與僧歸信訪善劍者。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 宿與業不和,密告業父子謀反。後主大怒,兼得其專 恣狀,乃與李昊、安思謙謀,俟其入朝,執殺之,下詔暴 業罪惡,籍其家,時廣政十一年也。業後仁罕死凡十 五年。

張元[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元,江原縣人。母死,負土成墳,有 白兔馴繞其廬,及群鳥銜土置墳上。縣令異之,奏其 事于朝。明德二年,後主賜金帛酒米,以旌其孝,仍付 史館編錄。」

張立[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立,雅善吟詠,性樸直,無忌諱。後 主常於羅城上遍植芙蓉,每至秋間,四十里盡鋪錦 繡,高下相照。立作詩以「豳風七月」為刺。及廣政末,朝 政已亂,立又作詩規諷,國人稱為「詩諫。」

張公鐸[编辑]

按《十國春秋》,「後蜀張公鐸,太原平樂人。高祖初置義 勝、定遠諸軍,以公鐸為都知兵馬使。長興三年,高祖 與東川兵戰于彌牟鎮,指揮使毛重威、李瑭皆為所殺,而趙廷隱等復失利不前。時公鐸居陳後,高祖揚 馬箠指之,公鐸麾兵而進,帥眾大呼,所部兵無不一 以當百,東川兵殊出不意,蹂躪披靡,死者數千人。」是 役也,董璋之敗,實以公鐸一戰決勝焉。頃之,遷捧聖 控鶴都指揮使。明德元年,與五臣同受顧命。後主踐 阼,加檢校太尉,與李仁罕爭權,不相協,仁罕之死,公 鐸亦與有力。未幾,領保寧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廣 政四年,罷軍使。八年卒。公鐸少涉獵文史,為政清嚴, 所至民受其賜。卒之日,後主哭曰:「嚴而不猛,清而不 隘,惟張公而已!」

張遇賢[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漢張遇賢,禎州博羅縣小吏也。縣之 刻杉鎮,有神降于民家,所言禍福輒驗。遇賢往禱之, 因留奉事甚謹。會群盜大起,莫相統一,共祈于神,神 大言曰:「張遇賢是第十六羅漢,當為汝主。」於是推遇 賢為中天八國王,攻陷循州,改元末樂,署置百官,皆 衣絳衣。遇賢年少,無它方略,賊帥各以便宜剽掠州 縣,告其進退而已。殤帝遣越王弘昌、循王弘杲討之, 戰不利,為遇賢圍于錢帛館,裨將萬景忻、陳道庠力 戰,挾二王潰圍而走,時光天元年也。未幾,遇賢屢為 州兵所窘,復告于神,神曰:「可過嶺取虔州,當成大事。」 遇賢遂襲南康,唐百勝軍節度使賈浩始輕之,不為 備,已而連陷諸州縣,浩戒嚴守城。遇賢據白雲洞,造 宮室營署,命他盜四出攻劫。久之,唐通事中書舍人 邊鎬、洪州屯營都虞候嚴思帥師出援,遇賢遂大敗。 復告于神,神不復語,因棄營潛遁。賊將李台知其無 神也,執遇賢及其副黃伯雄、謀主僧景全送唐,並斬 建康市。

張少敵[编辑]

按《十國春秋》,楚張少敵,永順節度使佶之子也,文昭 王時官都指揮使,與袁友恭同為王所親密。安州李 金全、襄州安從進叛晉,高祖詔王出兵,王遣少敵以 舟兵趨漢陽,漕米五萬斛饋軍。金全等敗,少敵乃旋。 居無何,文昭王即世,將吏議所立,時恭孝王知永州 事,於諸弟齒為差長,少敵請迎之,而劉彥瑫、李弘皋 等固欲立天策府都尉希廣,且言:「都尉為嫡嗣,當襲 位。」少敵曰:「國家大事,非一途可拘也。變而能通,斯能 持久,何嫡庶足云乎!永州齒長而性剛,必不為都尉 之下明矣。且與武陵九溪蠻往來,相得甚歡,必引蠻 軍為亂。若奉都尉,當思長策以制永州,使帖然不動。 不然,社稷危矣。」彥瑫等不能從。少敵退曰:「禍其始此 乎!」稱疾不出。

張誼[编辑]

按《萬姓統譜》:誼,襄陽人,幼孤好學。諸父使督耕隴上, 誼閱書樹下。舉後唐進士,仕晉,累官中書舍人。初,和 凝拜端明殿學士,署門不接賓客,誼即致書,以為四 方利害所宜詢訪,若不接賓客,聾瞽耳目,坐虧職業。 凝大奇之。

張仁謙[编辑]

按《萬姓統譜》:「仁謙,汝州人。仕晉,為北面行營兵馬都 監,匈奴不敢犯塞。漢祖即位,授西上閤門副使。入宋, 平李繼筠,以功授象州刺史。」

後漢[编辑]

張倣[编辑]

按《十國春秋》,楚張倣,不知何地人,起家諸軍指揮使, 與王逵等共立恭孝王從子光惠于朗州,同參軍府 事。已而劉言署指揮使,十人號「親軍」,倣居其一焉。稍 遷武平節度副使。王逵之殺何敬真、朱全琇也,尢忌 倣威勇,周行逢因乘間白逵曰:「敬真故倣婣戚,臨行 時輒以後事屬倣。蜂蠆有毒,未可忽也,公宜備之。」逵 于《廣順》三年四月庚申,遂召倣,醉飲而殺之。

後周[编辑]

張文表[编辑]

按《十國春秋》,楚張文表,朗州人。與周行逢、潘叔嗣同 隸劉言戲下,累官衡州刺史。行逢且死,遺言「文表即 叛,討之者必楊師璠也。」文表聞行逢歿,果怒曰:「我與 行逢俱起微賤,立功名,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兒乎?」會 周保權遣兵代永州戍,文表遂驅之以襲潭州。知留 後廖簡易文表不為備,伐鼓飲酒如初。文表徑入府 中,簡被殺,遂據長沙。保權時年方幼,聞叛,嘆曰:「先君 誠知人矣!」遽命師璠帥萬人討之。將發,保權揮涕對 三軍曰:「先令公墳土未乾,而兇賊逞逆,實保權不孝 所致,敢以勞諸君。諸君未忘先令公之故,戮力同心, 滅此賊于地下足矣。」辭氣激昂,義形於色,軍中無不 感泣。師璠亦泣,顧左右曰:「汝見郎君乎?年未成人而 賢若此!」軍士奮然,咸思自效。未逾旬,大破文表于平 津亭,臠食之,餘黨悉平。

張彥卿[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彥卿,不知何郡縣人,保大末,為 楚州防禦使。周世宗南侵,師銳甚,旬日間連破海、泰 二州及靜海軍。元宗下令,命焚東都官寺民廬,徙其民度江。周世宗親御旗鼓,攻楚州,自城以外皆已下。 發州民濬老鸛河,遣齊雲戰艦數百,自淮入江,勢如 震霆烈焰,彥卿獨不為動。及梯衝臨城,鑿城為窟室」, 實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彥卿猶列陣城內,誓死 奮擊,謂之「巷鬥。」日暮,轉至州廨,長短兵皆盡。彥卿取 繩床搏戰,與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死之,無 一人生降者。周兵喪傷亦甚眾,周世宗怒,盡屠城中 諸民,焚其室廬,然得彥卿子光祐,不殺也。元宗嘉彥 卿忠,詔贈侍中。

張雄[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雄,或云李姓,淮人也。周侵淮南, 民自相結為部伍,以拒周師,謂之義軍。而雄所將最 有功,元宗命為義軍首領及割地,徙之江南,歷袁、汀 二州刺史。後主嗣位,進為統軍使,仍守二州。宋師入 江南,金陵危急,雄謂諸子曰:「吾必死國難,爾輩不從 吾死,非忠孝也。」諸子泣受命,雄乃糾兵東下以救之, 至溧陽,猝遇宋師,遂與田欽祚戰失利,與其子力戰 俱死。不同行者,亦死於他陳。父子八人,無生存者,「國 人哀之。」

張惟彬[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惟彬,西昌令翊之弟也。幼以通 誦二經中童子科,有文章名。及長,授蘄州黃梅尉。未 幾,改武昌崇陽主簿。復入選,除廬陵令。既代未行,而 金陵陷,疾作卒。

張泌[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泌事元宗父子,官句容縣尉。建 隆二年七月,憤國事日非,上書後主,幾數千言。後主 覽書大悅,優詔慰答。然亦未竟用其言,遂至于亡。

張易[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易,字簡能,魏州元城人。高祖萬 福,故唐金吾將軍,後徙萊州掖縣。易性豪舉尚氣,少 讀書於長白山,又徙王屋及嵩山,苦學自勵,食無鹽 酪者五歲。齊有高士王達靈,居海上,博學精識,少許 可,易從之遊。數年入洛,舉進士不中,以昇元二年南 歸,授校書郎、大理評事。時方重赤縣,除上元令。」元宗 立,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太弟景遂初立,高選宮 僚,召為贊善大夫,遷刑部郎中、判大理寺。周師南侵, 時江淮久安,人不知戰,師徒屢北,上下震恐。易獨揚 言朝路曰:「國家被山帶海,守奕世之業。昔者夫差以 無道之兵,威陵齊、晉;孫權以草創之國,勢遏曹、劉。今 若上下併力,敵何足畏哉!」元宗聞而異之,召使宿直 禁中議事。俄以吳越犯邊,出為宣歙招諭使,判宣州。 前刺史方築州城,役徒數萬,一切罷遣之,曰:「自守者 弱,遠圖者強,何以城為?」吳越聞之懾伏,不敢復犯。後 主封吳王,召易為吳王司馬。東宮建,又為左庶子。後 主即位,遷諫議大夫,復判大理寺。尋乞解大理,改勤 政殿學士,判御史臺。采武德至寶曆君臣間對及臣 下論奏骨鯁者七十事為七卷,曰《諫奏集》,上之。註《太 元經》未成,卒,年六十一。

張元徽[编辑]

按《十國春秋》,北漢張元徽,武安人也。世祖鎮太原,元 徽為裨將,及即位,改馬步軍都指揮使,已遷武寧節 度使。世祖嘗語元徽等曰:「朕以高祖之業贇之冤,義 不為郭公屈。爾期與公等勉力,以復家國之讎。至于 稱帝一方,豈獲已也。顧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節度 使邪?」未幾,周太祖沒,世祖大舉伐周,署元徽前鋒都 指揮使,趣潞州,與周將穆令均遇于太平驛,陽不勝 以誘之。已而伏發,斬令均,擄獲無算。久之,世祖將兵 陳巴公原,元徽軍其東,楊袞軍其西,元徽帥千騎擊 周右軍,右軍潰,解甲盡降世祖軍中呼「萬歲。」周世宗 親犯矢石,僅而得免。元徽陷陳之力居多,世祖親加 褒賞,獎慰有加,復趣其乘勝進兵。元徽素驍勇,且屢 勝,氣益驕,直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元徽為國之 大將,至是將士皆氣奪,兵遂不振。

張崇訓[编辑]

按《十國春秋》:「北漢張崇訓,睿宗宿將也,累從征伐,有 大功。英武帝時,以譖言被殺。」

張昭敏[编辑]

按《十國春秋》,北漢張昭敏事睿宗,積官至平章中書 事。為人慨直敢言,不畏強禦。少帝既遇害,朝臣各議 所立,日中不決。昭敏獨排案言曰:「少主非宗姓,故天 位不永,今當立劉氏以慰天下心。」繼文久留契丹,為 世祖皇帝嫡孫,若迎立之,外可結鄰國之援,內可固 宗社之本,立主無有踰繼文者。時郭無為憚繼文發 其謀,必欲立《英武帝》以示恩。未幾,昭敏見殺。

張契真[编辑]

按《十國春秋》:吳越張契真,錢塘人。生有異相,青骨方 瞳,形如瘦鶴。幼負篋從胡法師遊,已而道遇朱天師, 一見喜曰:「子骨法應得仙也。」授以要訣。未幾,復受樊 先生靈寶。籙獨處真聖宮數年,繙繹蕊笈琅函之祕, 深得微旨。忠懿王命主三籙齋事。歸宋,太宗選居太乙宮,召對賜紫,令校道書,賜號元靜大師。一日見朱 衣吏持符檄契真趣職,頃之沐浴卒火,葬後得青黑 色珠數升。

張佖[编辑]

按《十國春秋》,南唐張佖,常州人。後主朝仕為考功員 外郎,進中書舍人。開寶五年,貶損制度,改內史舍人。 隨後主入宋,以故臣見敘。太宗朝,佖在史館,一日問 曰:「卿家每食多客,敘談何事?」佖曰:「臣之親舊多客都 下,困窮乏食。臣累輕而俸優,故常過臣飯,臣不得拒 焉,然止菜羹而已。」明日,太宗遣快行者伺其饌客,即 坐間取食以進,果止糝飰菜羹,仍皆陶器。太宗喜其 不隱,遷官郎中。佖第宅在故里,人稱「菜羹張家」云。佖 為人長者,後官河南,每寒食必親拜後主墓,哭之甚 哀。李氏子孫陵替,常分俸贍給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