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十四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錄

 紀元部紀事

 紀元部雜錄

皇極典第二百十四卷

紀元部紀事[编辑]

《後漢書公孫述傳》:「天鳳中,述為導江卒正,居臨卭。更 始立,述使人詐稱漢使者自東方來,假述輔漢將軍、 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綬。述威震益都,功曹李熊說 述,宜改名號,以鎮百姓。述曰:『吾亦慮之,公言起我』。」于 是自立為蜀王,都益都。建武元年四月,自立為天子, 號成家,建元曰龍興元年。

《光武帝本紀》:「中元元年六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國 頻上甘露。群臣奏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生。孝宣帝 每有嘉瑞,輒以改元。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列為年紀, 蓋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稱為中興。 今天下清寧,靈物仍降。陛下情存損挹,推而不居,豈 可使祥符顯慶,沒而無聞?宜令太史撰集,以傳來世。」 帝不納,每自謙無德。

《吳志孫權傳》建安二十五年:「四月,權自公安都鄂,改 名武昌。十一月,策封為吳王。黃武元年九月,權遂改 元。」

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 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大赦,改 年。

三年春二月,《由拳》野稻自生,改為《禾興縣》。冬十月,會 稽南始平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為「嘉 禾元年。」

《魏志明帝本紀》景初元年:「秋七月,公孫淵自立為燕 王,置百官,稱紹漢元年。」

《吳志孫權傳》赤烏元年:「『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見,有司 奏言,麒麟者太平之應,宜改年號。詔曰,間者赤烏集 于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 烏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紂,有赤烏之祥,君臣觀 之,遂有天下。聖人書策載述最詳者,以太平元年冬 十月己酉,大赦改元。」

《孫休傳》:「孫亮廢,百僚以乘輿法駕迎休,丞相奉璽符, 休三讓,群臣三請,休就乘輿,百官陪位,即日御正殿, 大赦,改元永安。」

《孫皓傳》:「孫休立,封皓為烏程侯。休薨,太后迎立皓,改 元元興。」

甘露元年夏四月,蔣陵言甘露降,于是改元,大赦。 寶鼎元年八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 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為太子。冬十月,改年,大赦。 三年,西宛言《鳳皇集》,改明年為鳳皇元年。

天冊元年,吳郡言「掘地得銀。長一尺廣三分,刻上年 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更開 通。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于湖 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上 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秋八月,鄱陽言歷陽山石 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 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長十餘 丈,名曰「石室」,在所表為大瑞。乃遣司徒董朝、兼太常 周處至陽羨縣封禪國山。明年,改元天紀,大赦,以協 《石文》。

《晉書楊駿傳》:駿闇于古義,動違舊典。武帝崩,未踰年 而改元,議者咸以為違。《春秋》踰年書即位之義,朝廷 惜于前失,令史官沒之。明年正月復改年。

《張昌傳》:「太安二年,昌于安陸縣石巖山屯聚,據有江 夏,造妖言,云當有聖人出。山都縣吏丘沈遇於江夏, 昌名之為聖人,盛車服出迎之,立為天子,置百官。沈 易姓名為劉尼,稱漢後,以昌為相國,昌兄味為車騎 將軍,弟放廣武將軍,各領兵于石巖中作宮殿。又于 巖上織竹為鳥形,衣以五綵,聚肉于其傍,眾鳥群集」, 詐云鳳凰降。又言「珠袍、玉璽、鐵券、金鼓,自然而至。」乃 下赦書,建元神鳳,郊祀服色,依漢故事。

《劉元海載記》:「永興元年,元海僭即漢王位,赦其境內, 年號元熙。」

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永鳳。 元海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 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為己瑞,大 赦境內,改年河瑞。

《劉聰載記》:「聰,元海第四子。元海即大單于位,拜鹿蠡 王。既殺其兄和,群臣勸即尊位。于是以永嘉四年僭

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年光興
考證
劉曜圍洛陽,時城內饑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

固志。宣陽門陷,曜遷帝及惠帝、羊后傳國六璽于平 陽。聰大赦,改年嘉平。」

劉聰以其太廟新成,大赦境內,改年建元。

劉曜陷長安外城,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牋于曜,帝肉 袒牽羊,輿櫬銜璧出降。及至平陽,聰以帝為光祿大 夫、懷安侯,使粲告于太廟,大赦境內,改年麟嘉。 劉聰子粲太興元年,聰死,粲嗣偽位,大赦境內,改元 《漢昌》。

《劉曜載記》:「曜,元海之族子。太興元年,僭即皇帝位,大 赦境內,改元光初。」

《石勒載記》:「太興二年,勒偽稱趙王,赦殊死以下,大酺 七日。」依《春秋列國》。漢初,侯王每世稱元,改稱趙王元 年。

茌平令師懽獲黑兔,獻之于勒。程遐等以為「勒龍飛 革命之祥,於晉以水承金。兔,陰精之獸,黑為水色。此 示殿下宜速副天人之望也。」於是大赦,以咸和三年 改年曰太和。

石勒群臣議,以「勒功業既盛,祥符並萃,宜時革徽號 以答乾坤之望。」于是石季龍等奉皇帝璽綬,上尊號 于勒。勒乃以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 曰《建平》。

石弘,勒第二子。勒僭位,立為太子。徐光曰:「皇太子仁 孝溫恭,中山王雄暴多詐,宜漸奪中山王威權。」程遐 又言于勒曰:「中山王自陛下之外,視之蔑如,宜早除 之。」勒竟不從。勒死,季龍執弘使,臨軒,命收程遐、徐光 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文武靡不奔散。弘大 懼,讓位于季龍。季龍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 弘泣而固讓。季龍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當有大議, 何足預論!」遂以咸和七年逼立之,改年曰延熙。 石季龍名虎《載記》:咸康元年,季龍廢勒子弘。群臣已下 勸其稱尊號,季龍下書曰:「王室多難,海陽自棄,四重 業重,故俛從推逼。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 者稱帝,帝皇之號,非所敢聞。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 副天人之望。」于是赦其境內,改年曰建武。

季龍以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干南郊,大赦境內,建 元曰:《大寧》。

《後趙錄》石鑒遵之兄虎第三子也。初封義陽王,殺遵 自立,年號青龍,大赦殊死已下。

石閔虎之養孫封修成侯晉永和六年閔既殺鑒司 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共上尊號閔固讓。尚 書胡睦進曰:「陛下聖德應天宜登大位晉氏衰微遠 竄江表,豈能總馭英雄混一四海乎!」閔曰:「胡尚書之 言可謂識機知命矣。」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 境內殊死已下改元曰:永興。

《石閔》殺鑒,僭位《新興王》祗。按石祇季龍族子聞鑒死,僭稱尊 號于襄國,改元《永寧》。

《晉書慕容儁載記》:儁遣慕容評率騎一萬攻鄴,尋而 評剋鄴城,送冉閔妻子寮屬及其文物于中山。先是, 蔣幹以傳國璽送于建鄴,儁欲神其事業,言歷運在 己,乃詐云閔妻得之以獻,賜號曰奉璽君。因以永和 八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建元曰「元璽。」

升平元年,慕容㒞立次子暐為皇太子,赦其境內,改 元曰《光壽》。

《慕容暐載記》:「暐初封中山王,尋立為太子,升平四年, 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曰建熙。」

《苻堅載記》:慕容暐密遣使者謂泓曰:「今秦數已終,長 安怪異特甚,當不復能久立。吾既籠中之人,必無還 理。昔不能保守宗廟,致令毀喪。若斯,吾罪人也,不足 復顧。吾之存亡,社稷不輕,勉建大業,以興復為務。聽 吾死問汝,便即尊位。」泓進向長安,改年曰燕興。 慕容沖僭稱尊號于阿房,改年更始。

《苻健載記》。「健以永和七年僭稱天王大單于,赦境內 死罪,建元皇始。」

《苻生載記》:「生健第三子也。立為太子。健卒,僭即皇帝 位,大赦境內,改年壽光。時永和十三年也。」

《苻堅載記》:堅以升平元年僭稱「大秦天王,赦其境內, 改元曰永興。」

苻堅起明堂,繕南北郊。郊祀其祖洪以配天,宗祀其 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南遊霸陵,酣飲極歡,命群臣 賦詩,大赦,改元曰甘露。興寧三年,又改元為建元。 《苻丕載記》:「丕,堅之長庶子。太元十年,僭即皇帝位,大 赦境內,改元曰太安。」

《苻登載記》:「登,堅之族孫。以太元十一年僭即皇帝位, 大赦境內,改元曰太初。」

《姚萇載記》:「萇,弋仲第二十四子。太元九年,自稱大將 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大赦境內,年號白雀。」

太元十一年,萇僭即皇帝位于長安,大赦,改元曰《建 初》。

《姚興載記》:「興,萇之長子。太元十九年,僭即帝位于槐 里,大赦境內,改元曰皇初《後秦錄》:「姚興弘始元年九月,興以日月薄蝕,災眚屢 見,降號稱王,下書令群公卿士將牧守宰各降一等。 于是太尉趙公旻等五十三人上疏諫曰:『伏惟陛下 勳格皇天,功濟四海,威靈振于殊域,聲教訖于遐方。 雖成湯之隆殷基,武王之崇周業,未足比諭。方當廓 靖江、吳,告成中岳,豈宜過垂沖損,違皇天之眷命乎』!」 興曰:「殷湯、夏禹德冠百王,然猶順守謙沖,未居崇極, 況朕寡昧,安可以處之哉!」乃遣旻告于社稷宗廟,大 赦,改元弘始。

《晉書姚泓載記》:「泓,興之長子。義熙十二年僭即帝位, 大赦殊死已下,改元永和。」

《李特載記》:「太安元年,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 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年建初,赦其境內。」

《李雄載記》:「雄,特第三子也。永興元年,僭稱成都王,赦 其境內,建元為建興。」

范長生自山西乘素輿詣成都,雄迎之于門,執版延 坐,拜丞相,尊曰「范賢。」長生勸雄稱尊號,雄于是僭即 帝位,赦其境內,改年曰太武。

《蜀錄》:「李雄晏平元年六月,范長生勸雄稱尊號,雄于 是以晉光熙元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殊死以下, 改元晏平,國號大成。」按華陽國志作國號太武晉書載記作改年曰太武 《晉書李雄載記》:「巴郡亂,李驤攻涪,陷之,執梓潼太守 譙登。遂乘勝進軍,討文碩,害之。雄大悅,赦其境內,改 元曰玉衡。」

《李期載記》:期,雄第四子也。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 元玉恆。

《李壽載記》:「壽,驤之子也。咸康四年僭即偽位,赦其境 內,改元為漢興。」

《李勢載記》:「勢,壽之長子也。嗣偽位,赦其境內,改元曰 太和。」及勢既誅李弈,大赦境內,改年嘉寧。

《蜀錄》:「李洪,廣漢人。聚流民數千,入定陵作亂,自稱李 勢子。太和中,因刺史劉季連失于撫綏,巴西人趙續 伯、蜀人李金銀等共推洪為主,言當以聖道王年號 鳳凰。」

《魏書僭晉司馬叡傳》:中書監庾冰廢衍子千齡,立其 弟岳,改年曰建元。初,岳之立,當改元。庾冰立號,而晉 初已有改作,又如之,乃為建元。頃之,或告冰曰:「『子作 年號,乃不視讖也。讖云:『建元之末丘山崩』。丘山,岳也』。 冰瞿然,久而嘆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遂不 復改。

司馬聃改年曰升平衍子丕號年隆和時謠曰:「升平 不滿斗隆和那得久改為興寧」又謠曰:「雖復改興寧 亦自無聊生」丕死。

《晉書呂光載記》:「光聞苻堅為姚萇所害,奮怒哀號,三 軍縞素,大臨于城南,偽諡堅曰文昭皇帝。光于是大 赦境內,建元曰太安,自稱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 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涼州牧、 酒泉公。」

麟見金澤縣,百獸從之。光以為己瑞,以孝武太元十 四年僭即三河王位,置百官,自丞郎已下,赦其境內, 年號「麟嘉。」

呂光以太元二十一年僭即天王位大赦境內改年 龍飛。

《呂纂載記》:「纂,光之庶長子也。隆安四年,僭即天王位, 大赦境內,改元為咸寧。」

《呂隆載記》:隆,光弟寶之子也。超既殺纂,讓位于隆,隆 有難色。超曰:「今猶乘龍上天,豈可中下。」隆以安帝元 興元年,遂僭即天王位。超先以番禾得小鼎,以為神 瑞,大赦,改元為神鼎。

《慕容垂載記》:「垂引兵至滎陽,以太元八年自稱大將 軍、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建元曰燕元。」

垂定都中山,群僚勸即尊號,具典儀,修郊燎之禮,垂 從之。太元十一年,僭即位,赦其境內,改元曰建興。 慕容寶《載記》:「寶,垂之第四子也。垂死,寶嗣偽位,大赦 境內,改元為永康。」

《慕容盛載記》:「盛寶之庶長子也。謙揖自卑,不稱尊號。 以長樂王稱制,赦其境內,改元曰建平。」

盛僭即尊位,大赦殊死已下。盛幽州刺史慕容豪、尚 書左僕射張通、昌黎尹張順謀叛,盛皆誅之,改年為 長樂。

《慕容熙載記》:熙,垂之少子也。盛死,太后丁氏迎熙入 宮,群臣勸進,熙遂僭即尊位,赦殊死已下,改元曰「光 始。」

《慕容雲載記》雲「寶之養子也。祖父自云高陽氏之苗 裔,以高為氏。即天王位,復姓高氏,大赦境內,殊死已 下,改元曰正始。」

《乞伏國仁載記》:「國仁以孝武太元十年自稱大都督、 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建元曰建義。」

《乞伏乾歸載記》:「乾歸,國仁弟也。國仁死,其群臣咸以 國仁之子公府沖幼,宜立長君,乃推乾歸為大都督、

大將軍、大單于、河南王,赦其境內,改元曰太初
考證
乾歸群下勸乾歸即大位,乾歸從之,以義熙三年僭

稱秦王,赦其境內,改元更始。」

《乞伏熾磐載記》:「熾磐,乾歸長子也。乾歸死,義熙六年, 熾磐襲偽位,大赦,改元曰永康。」

元熙元年,熾磐立其第二子慕末為太子,大赦境內, 改元曰《建弘》。

《西秦錄》:「伏乞暮。」一作慕末,熾磐第二子也。以元熙元年 立為太子,領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熾磐卒 暮末即位,大赦境內,改元永弘。一作洪

《馮跋載記》:「跋長樂信都人。太元二十年,僭稱天王于 昌黎,赦其境內,建元曰太平。」

《北燕錄》:馮弘,跋之季弟。太平元年,進位征北大將軍, 尋封中山公。跋死,僭即天王位。太興元年春正月壬 子朔,「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改元太興。文武百官叩門 入者,遷級二等。」

禿髮烏孤《載記》。「隆安元年,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 于、西平王,赦其境內,年號太初。」

禿髮利鹿孤《載記》:利鹿孤以隆安三年即偽位,既逾 年,赦其境內,改元曰建和。

《禿髮傉檀載記》:傉檀以元興元年僭號涼王,遷于樂 都,改元曰弘昌。

傉檀僭即涼王位,赦其境內,改年為嘉平。 《慕容德載記》:「德皝之少子,入廣固,僭即皇帝位于南 郊,大赦,改元為建平。」

《慕容超載記》:超,德兄北海王納之子。義熙元年僭嗣 偽位,大赦境內,改元曰太上。

《桓元傳》:「元興初,元矯詔加己總百揆,侍中、假黃鉞、羽 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 人,甲仗二百人上殿。大赦,改元為大亨。元興二年,篡 位,元初出偽詔,改年為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趙 王倫偽號也。又改為永始。」復是王莽始執權之歲,其 兆號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宋書五行志》:「桓元初改年為大亨,遐邇讙言曰二月 了,故義謀以仲春發也。」

《晉書涼武昭王傳》:「武昭王諱暠,字元盛,隴西成紀人, 姓李氏。隆安四年,晉昌太守唐瑤移檄六郡,推元盛 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元 盛乃赦其境內,建年為庚子。」

義熙元年,元盛改元為建初,遣舍人黃始、梁興間行 奉表詣闕曰:「昔在《春秋》,諸侯宗周,國皆稱元,以布時 令。今天臺邈遠,正朔未加,發號施令,無以紀數。輒年 冠建初,以崇國憲。冀仗寵靈,全制一方,使義誠著于 所天,元風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隕越慷慨。」

《西涼錄》:「李歆,暠第二子也,為撫軍將軍。暠死,左長史 宋繇等上為大都督、大將軍、領護羌校尉、涼州牧、涼 公,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改元嘉興。」

李恂,暠第六子也。為燉煌太守。歆為沮渠蒙遜所殺, 恂自燉煌奔于北山。郡人宋承、張弘等以恂在郡有 惠政,密信招恂,恂遂率千騎入于燉煌。承等推恂為 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

《沮渠蒙遜載記》:「蒙遜推呂光建康太守段業為使持 節、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呂光龍飛 二年為神璽元年。

《北涼錄》:「段業天璽元年春二月,業僭稱涼王,赦其境 內,改元天璽。」

《晉書沮渠蒙遜載記》:「隆安五年,梁中庸房晷、田昂等 推蒙遜為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梁州牧、張掖公,赦 其境內,改元永安。」按改元永安白帖作永和北涼錄亦作永安 蒙遜遷于姑臧,以義熙八年僭即河西王位,大赦境 內,改元《元始》。

《北涼錄》:「承元元年夏六月,蒙遜遣兵伐西秦。時乞伏 熾磐死,暮末即位,遣使詣蒙遜,許歸成都,以求和親。 蒙遜遣使入西秦,弔祭暮末,厚資成都,遣將軍王伐 送之。蒙遜猶疑之,執伐以歸。既而遣還,并遺暮末甚 厚。于是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改元承元。」

義和元年夏六月,赫連定畏魏之逼,擁秦民十餘萬 口,自冶城濟河,欲擊蒙遜而奪其地。定濟未半,吐谷 渾王慕璝襲擊敗之,執定以歸。于是蒙遜大赦境內 殊死已下,改元義和。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義熙二年,勃勃僭稱天王大單 于,赦其境內,建元曰龍昇。」

《夏錄》:「赫連勃勃鳳翔元年春三月,大赦境內殊死已 下,改元鳳翔。」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赫連昌攻朱齡石及龍驤將軍 王敬于潼關之曹公故壘,剋之,執齡石及敬送于長 安。群臣乃勸進,勃勃曰:「朕無撥亂之才,不能弘濟兆 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不 知何以謝責?當年垂之來葉,將明揚仄陋,以王位讓 之,然後歸老朔方,琴書卒歲。皇帝之號,豈薄德所膺?」 群臣固請,乃許之。于是為壇于灞上,僭即皇帝位,赦 其境內,改元為《昌武勃勃》以宮殿大成,赦其境內,又改元曰《真興》。

《夏錄》「赫連昌勃勃之第三子也。真興三年秋八月勃 勃死昌即偽位于永安殿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改元 承光。」一作永光

赫連定,勃勃之第五子也。鳳翔元年,封平原公,既而 進爵為王。昌為魏所敗,定遂收其餘眾數萬,還據平 涼,遂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改承光四年 為「勝光元年。」

《宋書逆劭傳》:「劭即偽位,為書曰:『徐湛之、江湛弒逆無 狀,吾勒兵入殿,已無所及,號惋崩衄,肝心破裂。今罪 人斯得,元凶克殄。可大赦天下,改元嘉三十年為太 初元年。文武並賜位二等,諸科一依丁卯初,使蕭斌 作詔,斌辭以不文,乃使侍中王僧綽為之使,改元為 太初。斌曰:『舊踰年改元』。劭以問僧綽,僧綽曰:『晉惠帝 即位,便改號劭,喜而從之』』。」

《南史宋孝武帝本紀》:「大明七年十一月癸巳,祀梁山, 大閱水師于中江,有白雀二,集華蓋。有司奏改元為 神雀,詔不許。」

《宋書鄧琬傳》,「晉安王子勛,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即位 于尋陽城,改景和二年為義嘉元年。」

《述異記》:「鄱陽郡民鮮于琛,服食修道法,嘗入山採藥, 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璽,竊怪之。琛先與妻 別室,望琛所處常有異氣,益以為神。大同元年,遂結 其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

《梁書武陵王紀傳》,紀封為武陵王。初,天監中,震太陽 門成字曰:「紹宗梁位唯武王。」解者以為武王者,武陵 王也,于是朝野屬意。高祖崩後,紀僭號于蜀,改年曰 天正。

《臨賀王正德傳》:「正德字公和,臨川靖惠王第三子也。 少麤險,不拘禮節。初高祖未有男,養之為子。及高祖 踐極,便希儲貳,後立昭明太子,封正德為西豐侯,中 大通四年為侍中撫軍將軍,置佐史,封臨賀郡王,又 加左衛將軍。而凶暴日甚,招聚亡命。侯景知其有姦 心,乃密令誘說,厚相要結。及景至江,正德潛運空舫」, 詐稱「迎荻」,以濟景焉。朝廷未知其謀,猶遣正德守朱 雀航。景至,正德乃引軍與景俱進。景推正德為天子, 改年為正平元年。

《侯景傳》:太清二年十一月,景立蕭正德為帝,即偽位 于儀賢堂,改年曰正平。初,童謠有「正平」之言,故立號 以應之。

大寶二年,景迎豫章王棟即皇帝位。景矯蕭詔禪位 於己。於是南郊,柴燎于天,升壇受禪,文物並依舊儀。 以轜車床載鼓吹,橐駝負犧牲,輦上置筌蹄垂腳坐。 景所帶劍、水精標無故墮落,手自拾之。將登壇,有兔 自前而走,俄失所在。又白虹貫日,景還升太極前殿, 大赦,改元為太始元年。

《南史梁簡文帝本紀》,帝初即位,制年號,將曰「文明,以 外制強臣。」取《周易》「內文明而外柔順」之義。恐賊覺,乃 改為「大寶。」

《昭明太子統傳》:「統長子歡,封豫章郡王。歡子棟,字元 吉。及簡文帝見廢,侯景奉以為主。棟方與妃張氏鋤 葵,而法駕奄至,棟驚不知所為,泣而升輦。及即位,年 號天正。」

《魏書太武帝本紀》:正平二年「三月甲寅,帝崩于永安 宮。中常侍宗愛矯皇后令,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大 赦,改元為永平。」

《京兆王愉傳》:「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愉貪縱不 法,世宗杖愉五十,出為冀州刺史。愉懷愧恨,在州謀 逆,遂殺長史羊靈引及司馬李遵。稱得清河王密疏, 示高肇謀殺害主上。於是遂為壇於信都之南,柴燎 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號建平元年。」

《濟陰王小新成傳》:「麗字寶掌,位兼宗正卿,右衛將軍。 時秦州屠各王法智推州主簿呂苟兒為主,號建明 元年,置立百官,攻逼州郡。涇州人陳瞻亦聚眾自稱 王,號聖明元年。詔以麗為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 討苟兒。麗擊走之。」

《孝明帝本紀》:正光五年「三月,沃野鎮人破落汗拔陵 聚眾反,殺鎮將,號真王元年。」

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自 稱宋王,號年天啟。八月,柔元鎮人杜洛周率眾反于 上谷,號「年真王」,攻沒郡縣。

二年春正月,五原降戶鮮于修禮反于定州,號魯興 元年。九月辛亥,葛榮敗都督廣陽王淵、章武王融于 博野白牛邏,融歿于陣。榮自稱天子,號曰「齊國」,年稱 廣安。

三年秋七月,陳郡民劉獲、鄭辯反于西華,號年《天授》, 州軍討平之。

《蕭寶夤傳》:「秦州人薛珍、劉慶、杜遷等反,執刺史李彥 推,莫折大提為首,自稱秦王。大提尋死,其第四子念 生竊號天子,改年曰天建。」

寶夤殺都督南平王仲冏,遂反,僭舉大號,赦其部內稱「隆緒元年。」

《孝莊帝本紀》:建義元年「六月,北府主簿河間邢杲,率 河北流民十餘萬戶反于青州之北海,自署漢王,號 年天統。」

《北海王詳傳》:「詳子顥,以葛榮南侵,尒朱縱害,率左右 奔于蕭衍。衍遂以顥為魏主,假之兵將,令其北入。永 安二年四月,于梁國城南,登壇燔燎,號孝基元年,剋 行臺楊昱于滎陽。尒朱世隆自虎牢走退,莊帝北幸, 顥遂入洛,改稱建武元年。」

《北齊書蕭明傳》:「天保六年,梁元帝為西魏所滅,顯祖 詔立明為梁主,送明入建鄴,遂稱尊號,改承聖四年 為天成元年。明死,顯祖納蕭莊主梁祀。九年二月,自 湓城濟江,三月即帝位於郢州,年號天啟。」

《神武帝本紀》:「孝昌中,山胡劉蠡升自稱天子,年號神 嘉,居雲陽谷西土。」

天平三年九月辛亥,汾州胡王迢觸《曹貳龍》聚眾反, 署立百官,年號「平都。」

《安德王延宗傳》:延宗,文襄第五子,為并州刺史,總山 山西兵事。後主奔鄴,延宗在并,將率咸請,延宗曰:「王 若不作天子,諸人實不能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 帝位。下詔曰:「武平孱弱,政由宦豎,釁結蕭牆,盜起疆 場,斬關夜遁,莫知所之。則我高祖之業,將墜于地。王 公卿士,猥見推逼,今便祗承寶位,可大赦天下,改武」 平七年為「《德昌》元年。」

《范陽王紹義傳》:「紹義,文宣第二子。周將宇文神舉軍 逼馬邑,紹義奔突厥。高寶寧在營州,表上尊號,紹義 遂即皇帝位,稱武平元年。」

《隋書五行志》:「武平七年,後主為周師所敗,走至鄴,自 稱太上皇,傳位于太子恆,改元隆化。時人離合其字 曰『降死,竟降周而死』。」

周武帝改元為宣政,梁主蕭巋離合其字為「宇文亡 日。」其六月帝崩。

宣帝在東宮時,不修法度,武帝數撻之。及嗣位,摸其 痕而大罵曰:「死晚也!」年又改元為大象,蕭巋離合其 字曰「天子冢」,明年而帝崩。

開皇初,梁王蕭琮改元為廣運,江陵父老相謂曰:「『運 之為字,軍走也。吾君當為軍所走乎?」其後琮朝京師, 而被拘留不反,其叔父巖掠居人以叛,梁國遂廢。 煬帝即位,號年曰大業。識者惡之,曰:「於』字離合,為大 苦來也。」尋而天下喪亂,率土遭荼炭之酷。

《唐書朱粲傳》,「大業中,粲從軍伐賊長白山,亡命去為 盜,號可達寒賊,自稱迦樓羅王,眾十萬,渡淮屠竟陵、 沔陽,轉剽山南,所至殘戮無遺,唯僭號楚帝,建元為 昌達。」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九年十二月丁亥,扶風向海明 舉兵作亂,稱皇帝,建元白烏。」

十年五月庚申,延安人劉《迦論》舉兵反,自稱皇王,建 元「大世。」

十一年冬十月,東海賊帥《李子通》擁眾度遼,自號「楚 王」,建元明政。

十二年十二月癸未,鄱陽賊操天成舉兵反,自號《元 興王》,建元始興。

《唐書林士弘傳》:「士弘,饒州鄱陽人。隋季,與鄉人操師 乞起為盜,大業十二年,據豫章,以士弘為大將軍。隋 遣治書侍御史劉子翊討賊,射殺師乞,而士弘收其 眾,復戰彭蠡,子翊敗死之。遂大振,眾十餘萬,據虔州, 自號南越王,俄僭號楚,稱皇帝,建元為太平。」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十三年「夏四月癸未,金城校尉 薛舉率眾反,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攻陷隴右諸 郡。秋七月,武威人李軌舉兵反,攻陷河西諸郡,自稱 涼王,建元安樂。」

《唐書李密傳》:「隋大業十三年,密以千人自羅口拔興 洛倉據之,建號魏公,鞏南設壇場,即位改元永平。」 《劉武周傳》:「隋大業十三年,武周得兵萬餘,遣使附突 厥。武周襲破樓煩,攻得定襄,突厥以狼頭纛立武周 為定楊可汗,僭稱皇帝,建元天興。」

《竇建德傳》:建德自稱將軍,隋郡縣吏多以地歸之,勢 益張,兵至十餘萬。大業十三年正月,自立為長樂王。 十四年,更號夏王。建元丁丑,署官屬分治郡縣。七月, 建德始都樂壽,號金城宮,備百官。準開皇故事,冬至 大會僚吏,有五大鳥集其宮,群鳥從之。又宗城人獻 元圭一,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與之 侔,國宜稱夏。」建德然之。改元五鳳。武德元年,越王侗 封為夏王,遂號大夏。

《李子和傳》:子和,同州蒲城人,本郭氏,為隋左翊衛,以 罪徙榆林。大業末,郡饑,子和與死士十八人,執丞王 才,數以不恤下,斬之,開倉賑窮乏。自號永樂王,建元 丑平。

《梁師都傳》:「師都,夏州朔方人,為郡豪姓。大業末,結徒 為盜,殺郡丞唐世宗,據郡稱大丞相,聯兵突厥,與隋 將張世隆戰,敗之,因略定雕陰、弘化、延安,自為梁國僭皇帝位,祭天于城南,坎地瘞玉,得印以為瑞,建元 永隆。」

《隋書恭帝本紀》:義寧元年「十二月丁亥,桂陽人曹武 徹舉兵反,建元通聖。」

《唐書蕭銑傳》:「銑自稱梁王,有異鳥至建元為鳴鳳。義 寧二年,僭稱皇帝。」

《高開道傳》:「武德元年,開道陷漁陽郡有之,有鎧馬數 千,眾萬人,自號燕王。先是懷戎浮屠高曇晟因縣令 具供,與其徒襲殺令,偽號大乘皇帝。以尼靜宣為耶 輸皇后,建元法輪,遣使約開道為兄弟,封齊王。開道 引眾從之。居三月,殺曇晟,并其眾,復稱燕王,建元,署 置百官。」

《李軌傳》:「武德元年,高祖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 拜軌涼王、涼州總管,給羽葆鼓吹一部。軌僭帝號,建 元安樂。」

《王世充傳》:「武德二年四月,世充矯越王侗策禪位,幽 侗于含涼殿,更袞冕,即正殿,僭位,建元開明。」

《沈法興傳》:「武德二年,法興稱梁王,建元為延康。」 《劉黑闥傳》:「武德五年,黑闥陷相州,號漢東王,建元天 造。」

《懿德太子傳》:「懿德太子重潤,本名重照,避武后諱改 焉。帝為皇太子時,生東宮,高宗喜甚,乳月滿,為大赦 天下,改元永淳。」

《譙王重福傳》:「譙王重福,高宗時王唐昌郡,徙封平恩, 長安末乃進王。神龍初,韋庶人譖與張易之兄弟陷 重潤,貶濮州員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領事。景龍三 年,中宗親郊,赦天下,十惡者咸宥,流人得還,重福不 得歸。自陳蒼生皆自新,而一子擯棄,皇天平分,固若 此乎?」不報。韋后得政,詔左屯衛大將軍趙承恩、薛思 簡以兵護守。睿宗立,徙集州,未行,洛陽男子張靈均 說重福曰:「大王居嫡長,當為天子,相王雖平大難,安 可越居大位!昔漢誅諸呂,乃東迎代王,今百官士庶 皆願王來,王若陰幸東都,殺留守,擁兵西據,徇河南、 河北,天下可圖也。」重福又遣靈均與其黨鄭愔計,愔 亦密招重福為天子,預尊睿宗為皇《季叔重茂皇太 弟制》稱「中元克復元年。」

《高力士傳》:先天中,帝幸蜀,聞肅宗即位,喜曰:「吾兒應 天順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 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區,天下痛心而地陛下以 為何憂?臣不敢聞。」

《傳信記》上於弘農古函谷關得寶符,白石篆文,正成 「乘」字。識者解之云:「乘者四十八年得寶之時,天下言 之曰得寶,弘農得寶耶。」于今唱之。得寶之年,遂改天 寶也。

《嘉話錄》:李泌謂德宗曰:「陛下天寶元年生,向外言改 年之由,或以弘農得寶,此乃謬也。以陛下此年降誕, 故元宗皇帝以天降至寶,因改年號為天寶也。」聖顏 大悅。

《唐書安祿山傳》:「祿山反,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 聖武。至德二載,祿山死,子慶緒襲偽位,改載初元年。 廣平王俶率師東討,慶緒敗走鄴,改元天和。」

《史思明傳》:「乾元二年正月,思明僭稱大聖周王,建元 應天。夏四月,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自稱應天皇帝。 史朝義縊殺思明,乃即位,建元顯聖。」

《朱泚傳》:泚僭即皇帝位于宣政殿,號大秦,建元應天。 興元元年,泚更號漢,改元「天皇。」

《李希烈傳》:希烈據汴,僭即皇帝位,國號楚,建元武成。 《杜陽雜編》:宣宗製泰邊陲曲,其詞曰:「海岳晏咸通。」及 上垂拱,而年號咸通焉。

《唐書黃巢傳》:「巢,曹州冤句人,善擊劍騎射。乾符二年, 濮名賊王仙芝亂長垣,巢喜亂,即與群從募眾數千 人以應仙芝,轉寇河南。帝使平盧節度使宋威擊斬 仙芝,票帥尚君長、弟讓率仙芝潰黨歸巢,推巢為王, 號衝天大將軍,建元王霸。廣明元年,巢陷京師,入自 春明門,齋太清宮,卜日舍含元殿,僭即位,號大齊。求」 袞冕不得,繪弋綈為之。無金石樂,擊大鼓數百,列長 劍大刀為衛。大赦,建元為金統。因自陳符命,取「廣明」 字,判其文曰:「唐去丑口而著黃明」,黃當代唐,又黃為 土金所生,蓋天啟云。

《渤海傳》:「元宗開元七年,國王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 諸裔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帝賜典冊襲王。武藝死, 子欽茂立,改年大興,訖帝世,朝獻者二十九。欽茂死, 子宏臨早死,族弟兀義立一歲,猜虐,國人殺之,推宏 臨子華璵為王,改年中興。死,欽茂少子嵩鄰立,改年 正歷,有詔授右驍衛大將軍,嗣王。建中、貞元間,凡四」 來。死,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弟言義立,改年朱雀,並 襲王如故。死,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從父仁 秀立,改元建興。太和四年,仁秀死,孫彝震立,改年咸 和。明年,詔襲爵。終文宗世,來朝十二。

《南詔傳》:「酋龍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懿宗

以其名近元宗,諱絕朝貢,乃陷播州。酋龍死,子法嗣
考證
改元貞明,承智大同,自號大封人。法死,子舜化立,建

元中興。

《嗣襄王熅傳》:「光啟二年,田令孜逼僖宗幸興元,邠寧 節度使朱玫以五千騎追乘輿不及,熅以疾不能從, 玫劫之駐鳳翔,得臺省官百餘。乃脅宰相蕭遘等率 群臣盟石鼻驛,奉熅為嗣襄王,監軍國事,因還京師, 即封拜官屬。初,遘執不可,于是罷遘,而玫自為侍中, 號令已出,以裴澈為門下侍郎,鄭昌圖中書侍郎,皆」 平章事。遣柳陟等十餘人分諭天下,嗣襄王所以監 國意,皆得進官。玫又脅太子太師裴璩等奉牋勸進, 熅五讓,乃即位,改元建貞。

《董昌傳》:「昌杭州臨安人。僖宗還京師,累拜檢校太尉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爵隴西郡王,寖自侈大。客倪德 儒曰:咸通末,《越中祕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 時,鳥見吳越,四目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祀以 禳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即圖以示昌。昌大喜,乾 寧二年即偽位,國號大越羅平建元曰天冊。」按五代史吳越

《世家》作「董昌。」 改元順天。

《五代史·吳世家》:「楊隆演,行密第二子。天祐十六年春 二月,徐溫率將吏請隆演即天子位,不許。夏四月,溫 奉玉冊寶綬,尊隆演即吳王位,建宗廟社稷,設百官, 如天子之制。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

楊溥,行密第四子隆演建國,封丹陽郡公。隆演卒,弟 廬江公濛次當立,而徐氏秉政,不欲長君,乃立溥。明 年二月,改元順義,赦境內。六年十一月庚戌,溥御文 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乾貞三年,溥加尊號「聖睿文 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元大和。

《張策傳》:「策字少逸,河西燉煌人。父同,為唐容管經略 使。策少聰悟,好學,通章句。父同居洛陽敦化里,浚井 得古鼎,銘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同以為奇。 策時年十三,居同側,啟曰:『漢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 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受禪,又改黃初,是黃初元 年無二月也,銘何謬邪』?同大驚異之』。」

《梁末帝本紀》,「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珪自立。明 年,友珪改元曰鳳曆。」

《前蜀世家》:「王建即皇帝位,武成元年正月,祀天南郊, 大赦,改元。」

三年八月有龍五十見洵陽水中十月麟見壁州十 二月大赦改明年為永平元年。

通正元年,黃龍見大昌池。十月,大赦,改元。十二月,又 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漢。天漢元年十二月,大赦,改 明年元曰《光天》,復國號蜀。

王衍建十一子立之,明年,改元「乾德。」唐魏王繼岌、郭 崇韜伐蜀,是歲,衍改元曰「咸康。」

《後蜀世家》:「孟知祥稱帝,改元曰明德。」

孟昶知祥第三子昶立不改元仍稱明德至五年始 改元曰:「廣政。」

《南漢世家》:「劉龑初名巖,貞明三年即皇帝位,國號大 越,改元曰乾亨。」

九年,白龍地見南宮三清殿,改元「白龍。」

四年,楚人以舟師攻封州,封兵敗于賀江。龑懼,以《周 易》筮之,遇「大有」,遂赦境內,改元曰「大有。」

劉龑子洪度立,更名玢,改元曰「光天。」

劉玢弟晟,初名洪熙,封晉王。既弒玢,遂自立,改元曰 《應乾》。冬,晟祀天南郊,改元曰《乾和》。

劉晟子鋹,初名繼興,封衛王。晟卒,以長子立,改元曰 「大寶。」

《十國春秋?南漢張遇賢傳》:遇賢,禎州博羅縣小吏也。 縣之刻杉鎮有神降于民家,所言禍福輒驗。遇賢往 禱之,因留奉事甚謹。會群盜大起,莫相統一,共祈于 神。神大言曰:「張遇賢是第十六羅漢,當為汝主。」于是 共推遇賢為中天八國王,攻陷循州,改元永樂,署置 百官,皆衣絳衣。時光天元年也。

《閩世家》:王鏻,審知次子。即皇帝位,受冊於寶皇,以黃 龍見真封宅,改元為龍啟,國號閩。龍啟三年,改元永 和。

王繼鵬,鏻長子。既立,更名昶,改元《通文》。

延羲,審知少子。既立,更名曦,遣使朝貢于晉,改元《永 隆》。

王延政,審知子曦立,為淫虐,延政數貽書諫之,曦怒, 遣杜建崇監其軍,延政逐之,曦乃舉兵攻延政,為延 政所敗。延政乃以建州建國稱殷,改元天德。

《劉守光傳》:守光以梁乾化元年八月,自號大燕皇帝, 改元曰「應天。」

《南唐世家》:「李昪,楊行密養子。天祚三年,建齊國,置宗 廟社稷,以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攝太 尉楊璘傳位于昪,國號齊,改元昇元。 李景初名景通,昪長子也。昪篡國,封齊王。昪卒嗣立, 改元保大。」

《東漢世家》:劉旻,漢高祖母弟。以周廣順元年正月戊 寅即皇帝位。旻卒,子承鈞立。初,旻常謂張元徽等曰「吾以高祖之業贇之冤,義不為郭公屈。爾期與公等 勉力,以復家國之讎。至于稱帝一方,豈獲已也!顧我 是何天子,爾亦是何節度使。」故其僭號仍稱乾祐,不 改元,不立宗廟,四時之祭,用家人禮。承鈞既立,始赦 境內,改乾祐十年曰「天會元年。」

劉繼元立,改元曰《廣運》。

《冊府元龜》,後漢高祖欲改年號,中書進擬「乾和」二字, 高祖改為乾祐,與帝名相符。帝微有風痰,每連唾不 止,目多閃掣,即位之始,遽無恙。

《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九年八月,東京舍利軍詳穩大 延琳僭位,號年為天慶。」

《天祚帝本紀》:「天慶六年春正月,渤海高永昌僭號稱 隆基元年。」

保大二年三月,上聞金兵將近,計不知所出,乘輕騎 入夾山,詔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淳守燕。 處溫聞上入夾山,數日命令不通,即與弟處能、子奭, 外假怨軍,內結都統蕭幹,謀立淳。遂與諸大臣耶律 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集蕃漢百官、諸 軍及父老數萬人,詣淳府。處溫邀張琳至,白其事。琳 曰:「攝政則可。」處溫曰:「天意人心已定,請立班耳。」處溫 等請淳受禮。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 山呼。淳驚駭再三,辭不獲已而從之。自稱天錫皇帝, 改元建福,降封天祚為湘陰王,遂據有燕、雲、北平及 上京、遼西六路。六月,淳死,眾乃議立其妻蕭氏為皇 太后,主軍國事,奉遺命迎立天祚次子秦王定為帝。 太后遂稱制,改元《德興》。

保大三年春正月丁巳,奚王回离保僭號稱天復元 年。五月庚申,軍將耶律敵烈等夜劫梁王雅里奔西 北部,立以為帝,改元《神曆》。

《宋史太祖本紀》:乾德改元,先諭宰相曰:「年號須擇前 代所未有者。」三年,蜀平,蜀宮人入內,帝見其鏡背有 志乾德四年鑄者,召竇儀等詰之,儀對曰:「此必蜀物, 蜀主嘗有此號。」乃大喜曰:「作相須讀書人。」由是大重 儒者。

《偃曝談餘》:昔盧多遜素與趙韓王不協,韓王為樞密, 多遜為翰林學士。一日偶同奏事,上初改元乾德,因 言此號從古未有,韓王從旁稱贊。盧曰:「此偽蜀時號 也。」帝大驚,遽令檢史視之,果然。遂怒,以筆抹韓王面 曰:「汝爭得如他」多遜、韓王經宿不敢洗面,翌日奏對, 帝方命洗去。

《茅亭客話》:偽蜀廣政末,成都人唐季明父失其名,因 破一木,中有紫紋,隸書「太平」兩字,時欲進蜀主,以為 嘉瑞。一有識者解云:「不應此時,須至破了方見太平 爾。」果自聖朝弔伐之後,頻頒曠蕩之恩,寬宥傷殘之 俗,後仍改「太平興國」之號。知識者之言有證。

《東軒筆錄》:「景德末年,天書降左承天門鴟尾上,既而 又降於朱能家,於是改元祥符,作玉清昭應宮,建寶 符閣,盡裒天書置閣中。」雖上意篤信,而臣下或以為 非,若孫奭、張詠尤極詆。未幾,朱能謀叛,天下愈知 其詐。至真宗上仙,王文正公曾當國,建議以為「《天書》 本為先帝而降,不當留在人間。」於是盡以葬於永定 陵,無一字留者。文正之識慮微密皆如此。

《遵堯錄》:「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書降於左承天門,帝 召群臣對崇政殿西序,諭其事王旦曰:『陛下以至誠 事天地,以仁孝事祖宗,恭己愛人,夙夜求治,是以干 戈偃戢,年穀屢豐。臣等嘗謂天道不遠,必有昭報,今 者神授祕文,寔彰上穹佑德之應,然茲事簡冊所無, 又未審所諭之事。啟封之際,當屏左右,不欲顯示於 眾也』。」帝曰:「天若謫示闕政,固與卿等祗畏改悔。若誥 戒朕躬,亦當克己自修,豈宜隱之使人不知乎?」遂啟 其書讀之。帝曰:「朕德微薄,何乃天降明命,昭灼若此?」 旦等曰:「昔《龍圖》授羲,《龜書》錫禹,非常之應,惟聖主得 之。陛下應天立極,振古稱首,上帝所以申錫祕檢,示 治國大中之道,此萬世一時也。」改元大中祥符。 《歸田錄》:仁宗即位,改元天聖,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 稱制,議者謂「撰號者取『天』字於文,為二人,以為二人 聖者,悅太后爾。」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為「明」字於文, 日月並也,與二人旨同,無何以犯契丹諱,明年遽改 曰景祐。是時連歲天下大旱,改元詔意,冀以迎和氣 也。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寶元。自景祐初,群臣慕唐元 宗以開元加尊號,遂請加景祐於尊號之上,至寶元 亦然。是歲,趙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惡之,遽 改元曰康定,而不復加於尊號,而好事者又曰「康定」, 乃諡爾。明年又改曰慶曆。至九年大旱,河北尢甚,民 死者十八九,於是又改元曰皇祐,猶景祐也。六年,日 蝕,四月朔,以謂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 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曰「嘉祐。」自天聖至 此,凡年號九,皆有謂也。

《宋史明鎬傳》:「王則,涿州人。歲饑,流至恩州,自賣為人 牧羊。後隸宣毅軍為小校。恩、冀俗妖,幼相與習五龍 滴淚等經及圖讖諸書,言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初,則去涿,母與之訣別,刺『福』字於其背以為記。妖 人因妄傳字隱起,爭信事之。則僭號東平郡王,建國 曰安陽,牓所居門曰中京,居室廐庫皆立名號,改年」 曰《得聖》。

《宋史夏國傳》:「趙德明子曩霄,本名元昊。德明卒,元昊 襲封,明號令,以兵法勒諸部。初,宋改元明道,元昊避 父諱稱顯道於國中。景祐元年,改年開運。踰月,或告 以石晉敗亡年號也,乃改廣運元年。二年,復改元大 慶。宋寶慶元年,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年號天授禮法 延祚。元昊以慶曆八年正月殂,在位十七年,廟號景 宗。」

諒祚,景宗長子。慶曆八年正月方期歲即位,在位二 十年,改元延嗣《寧國》一年,《天祐垂聖》三年,《福聖承道》 四年,《奲都》六年,《拱化》五年。廟號毅宗。

《退朝錄》:至和中,仁宗疾平,以太宗至道年升遐,深惡 其年號,趣詔中書改之。是歲以郊為「恭謝天地」,改元 曰「嘉祐。」

《宋史夏國傳》:「秉常,毅宗長子,治平四年冬即位。在位 二十年,改元乾道二年,天賜禮盛。國慶五年,大安十 一年,天安禮定一年。廟號惠宗。」

《交阯傳》:神宗即位,進封李日尊南平王。熙寧二年,日 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改元寶象,又改「神武。」

《聞見近錄》:殿中丞丘濬頗知數,熙寧十年秋,翰林學 士楊元素貶官荊州,過池陽見之,濬曰:明年當改元, 以《易》步之。《豐》卦用事,必以「豐」字紀年。如期改元豐。 《石林燕語》:熙寧末年旱,詔議改元。執政初擬「大成」,神 宗曰:「『不可,『成』字於文,一人負戈』。繼又擬『豐亨』」,復曰:「『不 可」,「亨』字為子不成,惟『豐』字可用。」改元豐。

《貴耳集》:哲廟紹聖四年,進八寶,改元符元年至三年, 泰陵上仙。嘉定十七年,得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盧祖 皋在玉堂草詔,用元符典故。太學前廊茅彙征與盧 言,詔不當用元符事。盧始驚茅不願推寶賞,改崇慶 元年至三年,茂陵上仙。其亦偶然相符如此。

《五朝名臣言行錄》:曾布議以元祐、紹聖均為有失,欲 以大公至正消釋朋黨,乃詔改今年為建中靖國元 年。或以建中乃德宗奉天時號,上曰:「太平」乃梁末帝 禪位時號,太宗不以為嫌。詔下,任伯雨曰:「人才固不 應分黨與,然自古未有君子小人雜然並進可以致 治者。蓋君子易退而小人難退,二者並用,終於君子 盡去,小人獨留。」德宗坐此播遷,建中乃其即位。「改元」 之號,不可不戒。

《宋史豐稷傳》:稷為工部尚書兼侍讀,言「陛下以『建中 靖國紀元,臣謂尊賢納諫,舍己從人,是謂建中;不作 奇技淫巧,毋使近習招擢,是謂靖國』,以副體元謹始 之義。」

《王覿傳》:「覿為御史中丞,改元詔下,覿言建中之名雖 取皇極,然重襲前代紀號非是,宜以德宗為戒。」 《徽宗本紀》:大觀三年五月乙巳朔,孟翊獻所畫卦象, 謂宋將中微,宜更年號,改官名,變庶事以厭之。帝不 樂,詔竄遠方。

《老學庵筆記》:政和末,議改元,王黼擬用重和,既下詔 矣,范致虛間白上曰:「此契丹號也。」故未幾復改宣和。 然宣和乃契丹宮門名,猶我之宣德門也,年名則實 曰重熙。逮建中國後,寇避天祚嫌名,追謂重熙曰重 和耳,不必避可也。

《宋史童貫傳》:「方臘,睦州青溪人,託左道以惑眾,宣和 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

《楓窗小牘》:道君皇帝改元宣和,人或離合其字曰:「一 旦宋亡。」此與蕭巋離合。後周宣政為宇文亡日同。 《植杖閒談》:漢獻帝禪位之歲,改元延康;蜀後主亡國 之歲,改元炎興。晉愍帝即位之歲,改建鄴郡為建康 郡。靖康三年,今上即位,法東漢中興建元之號,改曰 建炎。己酉歲駐蹕江寧府,以江寧昔號建康,寧藩邸, 王《封符合,改名建康府》。三號者皆出一時所見,而不 知乃前代末季之稱,故識者憂之。

《宋史高宗本紀》:高宗封康王,金人犯京師,欽宗北遷, 太后遣人至濟州訪帝,又遣吏部尚書謝克家來迎。 耿仲南率幕僚勸進,帝辭遜不受。汪彥伯等引天命 人心為請,且謂靖康紀元為十二月立康之兆,帝乃 即位。

《苗傅傳》:「傅,上黨人。隆祐太后南渡,傅為統制官,以所 部八千人扈衛,駐于杭州。建炎三年三月謀作亂,改 元明受。」

《劉豫傳》:「豫,景州阜城人。建炎四年七月,金人冊豫為 皇帝。豫即偽位。十一月改明年元阜昌。」

《屈堅傳》:王琦為弓門砦巡檢。建炎四年,金人還自熙 河,琦禦之。金人立招降旗牓,改年號「阜昌」,眾皆拜,琦 獨不拜,金人執而殺之。

《夏國傳》「乾順,惠宗長子。生三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 改元天儀治平四年,天祐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貞觀 十三年,雍寧五年,元德八年,正德八年,大德五年,廟號崇宗。」

仁孝,崇宗長子。紹興九年即位。十年夏改元大慶,十 三年夏改元人慶。十七年夏改元《天盛》。乾道四年夏 改元乾祐。在位五十五年,廟號「仁宗。」

純佑,仁宗長子。仁宗殂即位,時年十七。明年改元天 慶。開禧二年正月二十日廢,遂殂廟號「桓宗。」

鎮裔郡王安全立。安全,崇宗之孫,越王仁友之子。開 禧二年正月,廢其子純佑自立。在位六年,改元應天。 四年,皇建二年,廟號襄宗。

遵頊始以宗室策試進士及第,為大都督府主。嘉定 四年三月三日立,改元光定。

嘉定十六年,遵頊自號「上皇」,傳位于其子德旺,改元 乾定。

《雲麓漫抄》:名年始于漢武,往往皆寓美意,或記一時 盛事。唐德宗時,思繼先烈曰貞元,蓋欲法貞觀、開元 也。本朝改「隆興」,欲法建隆紹興之義。或云趙稔曾用 之,改乾道,又改純熙,詩曰「時純熙矣。」有言「純」旁作「屯」 不可用,復改「淳熙」,取淳化雍熙也。

《元史烏古孫澤傳》:「至元十四年,宋廣王據福州,改元 炎興。度我軍且至,遂入于海。」

《金史斡魯傳》:「高永昌,渤海人。在遼為裨將,以兵三千 屯東京八甔口。永昌見遼政日敗,太祖起兵,遼人不 能支,遂覬覦非常。是時東京漢人與渤海人有怨,而 多殺渤海人。永昌乃語諸渤海,并其戍卒入據東京。 旬月之間,遠近響應,有兵八千人,遂僭稱帝,改元隆 基。」

《丞相襄傳》:明昌元年十月,契丹德壽陁鎖等據信州 叛,偽建元曰「身聖。」

《海陵本紀》:正隆六年十一月庚午,左司郎中兀不喝 等入白東京即位改元事。上拊髀歎曰:「我本欲滅宋, 後改大定,豈非天命乎?」出其書示之,即預志改元事 也。

《宣宗本紀》:「貞祐三年十月,遼東賊蒲鮮萬奴僭號,改 元天泰。」

《僕散安貞傳》:「貞祐二年,除安貞山東路統軍安撫等 使。初,益都縣人楊安國自少無賴,以鬻鞍材為業,市 人呼為楊鞍兒,遂自名楊安兒。泰和伐宋,山東無賴 往往相聚剽掠,詔州郡招撫之。安兒降,隸諸軍,累官 刺史、防禦使。大安三年,招鐵瓦敢戰軍,得千餘人,以 唐括合打為都統,安兒為副都統,戍邊,至雞鳴山不」 進。衛紹王驛召問狀,安兒乃曰:「平章、參政軍數十萬 在前,無可慮者,屯駐雞鳴山,所以備間道透漏者耳。」 朝廷信其言,安兒乃亡歸山東,與張汝楫聚黨,劫州 縣,殺掠官吏,山東大擾。安貞至益都,敗安兒于城東。 安兒奔萊陽,萊州徐汝賢以城降安兒,賊勢復振。登 州刺史耿格開門納偽鄒都統,以州「印付之,郊迎安 兒,發帑藏以勞賊。安兒遂僭號,置官屬,改元天順。」 《元史耶律留哥傳》:「太祖起兵朔方,留哥募兵數月,眾 至十餘萬,推為都元帥,營帳百里,威震遼東。癸酉三 月,眾推留哥為王,以其屬耶廝不為郡王。丙子,乞奴 金山、青狗、統古與等推耶斯不僭帝于澄州,國號遼, 改元天威。方閱月,其元」帥青狗叛歸于金,耶廝不為 其下所殺,推其丞相乞奴監國。乞奴為金山所殺,金 山又自稱國王,改元天德。

《太祖本紀》:「太祖八年癸酉春,耶律留哥自立為遼王, 改元元統。」

十年夏四月,詔張鯨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南征。鯨謀 叛,伏誅。鯨弟致遂據錦州,僭號漢興皇帝,改元興龍。 冬十月,金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 真,改元《天泰》。

《李好文傳》:好文拜監察御史時,復以至元紀元。好文 言「年號襲舊,于古未聞,襲其名而不蹈其實,未見其 益。」因言時弊不如至元者十餘事。

《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年三月,廣州新會縣林桂方、趙 良鈐等聚眾偽號羅平國,稱延康年號,官軍擒之,伏 誅,餘黨悉平。」

《癸辛雜識》:丁酉二月,忽有傳夜後西北角有星,光芒 正在胃昴間。然考之則太白耳,益疑小人妄傳。繼而 有自吳來者,云:船中見之甚的,類景定彗星,而尾短 僅數尺耳。余終未之信也。及三月十七日詔書到杭, 改元大德,有云:「星芒示變,天象儆予。」始信前者為信 然也。

《名山藏天敺記》:「『陳友諒與弟友仁、友貴,聚眾為群盜。 元順帝十一年辛卯,袁州慈化寺有僧瑩玉,以彌勒 佛教鼓動湖湘。麻城人鄒普勝大唱其術,羅田布賈 徐壽輝浴鹽塘,有毫光,普勝驚怪之,共推為主,舉號 紅巾,攻陷蘄、黃。壽輝開蘄水為蓮臺省,建國號天完, 改元治平,以普勝為相。戊戌春,友諒陷元安慶,使其」 將趙普勝守焉。友諒陷元龍興,壽輝欲都之,友諒不 與,壽輝不聽,來自江州。友諒佯出迎,覆城西門,盡殺

其下,即居壽輝江州,而自稱漢王,率師寇池。徐達、常
考證
遇春敗之九華山,斬首萬餘。友諒不自得,大率舟師

十萬,挾壽輝寇我太平,殺守將花雲,乃大快,即遣人 白事,壽輝前從後椎殺之,因自立為帝,國號「漢』,建元 《大義》。」友諒死,子理襲位,改元《德壽》。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三年春三月癸卯,廣州增城縣 民永光卿反,其黨石昆山、鍾大明率眾從之,偽稱大 金國,改元赤符。」

《名山藏天敺記》:「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民。 元順帝十三年,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結壯士李伯 昇、潘原昭、呂珍等十八人謀起事,有眾萬餘,攻陷泰 州。元守臣李齊招撫之,士誠拘焉。亡何,酋黨自相殺, 士誠縱齊歸,佯降。又亡何,復陷興化,殺其參政璉。元 使左丞偰哲篤守高郵,出齊守甓社湖。士誠譟入,偰」 哲篤出走,齊還定不及,遂據之。僭號大周,自稱誠王, 改元《天祐》。

《天因記》:「小明王韓林兒者,徐人群盜韓山童子,自其 祖父為白蓮會,惑眾,眾多從之。元末山童倡言天下 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江淮之人騷然皆動,黃河南 徙。元用賈魯鑿求禹故道,山童陰作石人一眼,當道 埋之,鐫其背曰:『石人一眼,天下四反。河丁掘得相驚 詫。于是潁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 等告眾曰:「山童,宋徽宗八世孫也。當帝天下,我劉光 世後合輔之。」聚眾三千人于白鹿莊,殺黑牛白馬,誓 告天地,約起兵,兵用紅巾為志。元得山童,捕殺之,林 兒逃之武安山中。福通據朱皋,攻破羅山、真陽、確山 杞、舞陽葉諸縣,及于汝寧、光息,眾至十萬。元順帝十 五年,福通自碭山夾河求得林兒,復立之,號「小明王」, 都亳,國號宋,改元《龍鳳》。

《天敺記》:明玉珍初攻完者都,道出瀘,暮宿瀘河下,部 將劉澤民曰:「此間有隱進士劉禎,公盍見焉。」玉珍往 見,喜曰:「吾孔明也。」即舟中拜為理問官。先一夕,禎夢 冕旒者造廬,則玉珍云。久之,陳友諒殺壽輝自立,玉 珍怒曰:「友諒與我比肩事漢陽,今如此。」使其將守夔 不與通,祀壽輝廟。眾推玉珍為隴蜀王,玉珍不從。禎 屏人說曰:「西蜀形勢之地,東有瞿塘,北有劍門,沃野 千里。自青巾苦蜀,明公撫養而安全之,民心之歸,天 命可知。且明公既絕友諒,必不能臣之。若不稱大號 以繫人心,是軍士皆四方之人,或思其鄉土而去就 守取哉?」弗聽。明日又言:玉珍乃以元順帝二十二年 春三月戊辰即位于重慶,國號大夏,紀元天統。 《明外史張驥傳》:「慶元人葉宗留與麗水陳鑑胡素以 盜礦為業。正統七年始為亂,流入福安。宗留、鑑胡以 酒色故相角。鑑胡殺宗留,自稱大王,國號太平,建元 泰定。」

名山藏《分藩記》:岷莊王子庶人徽煠封廣通庶人。府 中家人段友洪者,數以技術進庶人為庶人,言致仕 後,軍都事于利賓善相,庶人見之,利賓言:「庶人有異 相,當主天下,今歲舉事大利。」庶人悅之,遂造轟王金 寶,改元元元。巡撫都御史李實以聞。遣駙馬都尉敬、 內官琮徵庶人入京師,降為庶人,入京師降為庶人, 《幽高牆》。《除為景泰》二年。

《浙江通志》:陳岊山,仁和人。以星命為業,得異人授以 天文之術,其言事歷歷有驗。正統改元詔書至,陳謂 馬士良曰:「吾夜觀天象,今上異常,做幾年皇帝而止, 又做幾年。」馬以為狂。及天順改元,其言始驗。

《大政紀》:「天順元年正月壬午,上皇復位。二月,皇太后 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欽天監奏革除景 泰年號,上命心有所不忍,仍舊書之。」

《明良記》:正德初,馬端肅公文升在吏部,論試選人,以 「宰相須用讀書人」為題。蓋正德者,宋世西夏李乾順 僭號,故舉乾德故事諷之。

《明外史趙彥傳》:「薊州人王森得妖狐異香,倡白蓮教, 自稱聞香教主,有徒有大小傳頭」及會主諸號。萬曆 四十二年,森為有司所攝,其子好賢及鉅野徐鴻儒、 武邑于弘志輩踵其教,徒黨益眾。至是好賢見遼東 盡失,四方奸民思逞,與鴻儒等約是年中秋並起兵。 會謀洩,鴻儒先期發,自號中興福烈帝,稱大成興勝 「元年」,用紅巾為識。

《畿輔通志》:「楊若梓字原育,通州人。萬曆癸丑進士。筮 仕河南信陽州知州,擢禮部員外郎。神宗崩,光宗立, 議以明年為泰昌元年。未幾,光宗又崩,熹宗立,閣臣 與九卿皆難之。若梓曰:『改元大典,難拘成例。愚議自 今日始,即稱泰昌元年,明年春正為今上紀元。既可 以存先帝之元,亦所以尊今上之統』。」閣臣九卿是之。 吏部尚書趙南星方欲調為銓司,忽遘疾卒。

《烈皇小識》:烈皇帝為光廟第五子,孝純劉太后所出, 撫育於李莊妃。既即位,廷議改元,禮部擬進者四:永 昌、紹慶、咸寧、崇貞。御筆改「貞」為「禎」,點用之

紀元部雜錄[编辑]

《蜀志後主傳》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 豎則為昏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 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南齊書海陵王本紀論》曰:「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 之象,而隆昌之號亦同焉。案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 便改元為光熹;張讓、段珪誅後,改元為昭寧;董卓輔 政,改元為永漢,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 王乂事敗,成都王穎改元為永安,穎自鄴奪,河間王 顒,復改元為永興,一歲三號也。隆昌、延興、建武亦三」 改年號,故知喪亂之軌跡,雖千載而必同矣。

《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乾祐二年。隱帝即位至此,宜 改元而不改元。帝名承祐,年名乾祐,舉國臣民共稱 而不改,避當時莫大之失。《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後 世自見也。

《周世宗本紀》顯德二年。五代亂世,以嗣君即位者 五,而改年不依古者四。梁末帝、晉出帝即位踰年,宜 改元而不改,又明年然後改。漢隱帝、周世宗皆仍稱 先帝年號,終其世不改,而《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自 見其失也。

《歸田錄》:「國朝百有餘年,年號無過九年者。開寶九年, 改為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大中祥符 九年,改為天禧。慶曆九年,改為皇祐。嘉祐九年,改為 治平。惟天聖盡九年,而十年改為明道。」

《老學庵筆記》:晉人所謂「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 音」,「永嘉」、「正始」,乃魏晉年名。胡武平《上呂丞相啟》云:「手 提天鐸,鏘正始之遺音;夢授神椽,擯奪朱之亂色。」蓋 不悟正始為年名也。

《野客叢談》,前漢諸君末年甚有異者。文帝十六年改 為後元年,其說出于新垣平之詐,候日再中,以為吉 祥,故改元以求延年之祚。繼而詐覺被誅,景帝猶且 因之。景帝即位元年至七年稱中元年,又六年稱後 元年,至三年而終。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屢更年號,最 後更為後元,而以二年終,不知當時何所據,而分「中」 與後,謂之後,則疑;若有盡,乃不諱,何邪?自是之後,不 復建後元之號矣。然宣、元、哀三帝末年,抑有甚異者。 宣帝末,年號黃龍元年正月匈奴單于來朝,二月歸 國,十二月帝崩。元帝末,年號竟寧元年,正月單于又 來朝,五月帝崩。哀帝末,年號元壽二年正月單于來 朝,六月帝崩。事之符合,有如此者。或謂匈奴從上游 來厭之,故中國輒有大故,此事殆不可曉也。

《貴耳集》:本朝年號,或者皆曰有讖緯于其間。太平,有 一人六十卒字,太宗五十九而止。仁宗、劉后並政,天 聖,曰二聖人;「明道」,曰日月同道。徽宗崇寧,錢上字,蔡 京書崇字,自「山」字一筆下,「寧」字去心。當時有云:「有意 破宗,無心寧國。」靖康,曰十二月立康王;嘉泰,曰士大 夫皆小人,有力者喜。

《聞見後錄》:「古者人君即位稱元年始終之意。漢武帝 乃加建元之號,後因以名年,已非是,又數更易其號, 寧有人君即位稱元年之後再稱元年之理?唐之太 宗即位稱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而終,為近古云。」 《井觀瑣言》《宋史》筆斷依阿,全無發明。劉氏《宋論》勝之。 然有不厭人心者,如論太宗之事,而援其不踰年改 元為戕其兄之證。且謂名其年曰「太平」,言致治由我 也;曰「興國」,言創業由我也。夫年號或出臣下所議定, 未必太宗自製。藉令果出太宗,則既親行弒逆,掩諱 文飾之不暇矣。又名其年以陰播其事於天下,豈人 情哉?

《愧郯錄》:「昔唐德宗以貞觀、開元之盛,慨想前烈,改元 貞元,庶幾二祖。本朝因之,如近世隆興之用建隆、紹 興,淳熙之用淳化、熙寧,紹熙之用紹興、淳熙,慶元之 用慶曆、元祐,開禧之用開寶、天禧,皆是也。」珂按:呂陶 《淨德集記聞》曰:「元祐之政,謂元豐之法不便,即復嘉 祐之法以救之,然不可盡變。大率新舊二法並用,貴」 其便於民也。議者乃云對鉤行法。朝士善謔,乃云「豈 獨法令為然」,至於年號亦對鉤矣。然詼謔之談亦有 味。珂謂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為盛德。陶言近肆,不 可以訓。

《游宦紀聞》:改元始於共和,紀號刱於漢武,後世遵用 之。我宋年號無過九年者,惟天聖盡九年,至十年十 二月改。明道熙寧亦盡十年,紹興乃三十二年,淳熙 亦十六年,而後揖遜高廟居德壽者二十六年,孝廟 居重華六年,光廟居壽安七年,寧宗嘉定十七年。 《癸辛雜識》余向聞林竹溪先生曰:歐陽修《唐書》作《武 后紀》,依前漢例也。天授以後,唐雖改號為周,而史不 以周新之,蓋黜之也。晦翁病其唐經亂,周史遂有嗣 聖二十四年之號,年之首書曰「帝在某」,蓋以《春秋》之 法正名也。每年下又細書武氏所改年號,垂拱則曰 武氏垂拱,天受則曰周武氏天授。此意甚嚴。但武氏

既革唐命,國號為周,既有帝而又有周,有周則無唐
考證
矣,無唐則無帝矣。同一疆域也,而「帝」與周同書,則民

有二王、天有二日矣,豈無窒礙?若《春秋》「公在乾侯」,則 魯國未嘗有他號。

《西濛野話》: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也;建元 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

《偃曝餘談》:昔人云:「年號毋論正統僭偽,自漢武至晉, 大都承襲,劉宋以後,間亦有之,乾德後及於元,皆前 代所未有,而實不然。」余嘗總考之。

《漢武建元》,《晉康建元》,劉聰僭號「建元」,苻堅僭號「建元」, 《蕭齊高建元》。

《漢武太始》,晉武太始,張元靚僭號「太始。」

漢宣《甘露》,孫皓《甘露》,苻堅僭號《甘露》。

漢宣黃龍,孫權黃龍。

《漢元永光》《南宋廢帝永光》。

《漢成永始》,《高雲》「僭號永始。」

漢《哀建平》石勒慕容盛慕容德皆僭號「建平。」

《光武建武》《晉元建武》石虎僭號建武,《蕭齊明建武》 《漢明永平》拓拔恪永平王建僭號永平。

漢章建初西涼李暠後蜀李特俱僭號建初。

「《漢章》元和」,《唐憲》元和。

《漢和永元蕭齊東永元元》張茂僭號「永元。」

《漢和元興》,「孫皓元興」,《晉安元興》。

《漢安永初》《南宋武永初》。

《漢安永寧》《晉惠永寧》石祗僭號「永寧。」

《漢順永建》李恂僭號「永建。」

《漢順永和》晉穆永和,沮渠牧犍僭號永和,姚泓僭號 永和,閩王延鈞僭號永和。

「漢沖永嘉」《晉懷》永嘉。

《漢桓建和》《利鹿孤》僭號「建和。」

《漢·桓元嘉》《南宋文元嘉》

《漢桓永興》《晉惠永興》苻堅,拓拔嗣,皆號永興。

漢桓永康晉惠永康慕容寶乞伏熾盤皆僭號永康 《漢靈中和唐僖中和》

漢後主建興孫亮建興慕容垂李雄皆僭號建興。 晉武太康遼道宗太康。

晉惠永安孫休永安張軌拓拔攸沮渠蒙遜皆僭號 《永安》。

晉帝奕太和。曹叡太和。禿髮烏孤、石勒拓拔宏李勢 楊溥皆僭號「太和。」又唐文太和。

《晉孝武太元》。張駿僭號《太元》。

《晉恭元熙》劉淵僭號元熙。

《蕭齊和》中興。《拓拔朗》中興。

蕭梁敬太平孫亮太平馮跋,隋末林士弘遼隆緒皆 僭號「太平。」

陳後主至德。唐肅至德。

《石晉天福》,《劉漢天福》。

宋太祖乾德王衍,乾德輔公祏反江東,亦號「乾德。」 張重華,五季蠻賊張遇賢及方臘,皆偽號「永樂。」隋翼 衛郭子和反,亦稱永樂王。元太子阿速吉八,改元天 順,西夏王乾順,改元正德。以上皆歷歷可考,而我朝 襲之,何也?明昌三年,太后不豫,上侍疾。隆慶辛酉,太 后崩,而穆廟襲。朱泚僭號,改元應天,而南京亦襲之, 何也?

《寓簡》凡改元紀號,最忌與前世諡號陵名相犯。本朝 熙寧、崇寧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也,亦當時 大臣不學之過。

并觀《瑣言》,胡粹中《元史續編》又下於陳桱《續編》,德祐 北遷,閩廣繼立,宋之統緒猶未絕也。乃遽抑景炎、祥 興之年於分書,非《綱目》書蜀漢、東晉之例矣。開卷謬 亂如此,何以繼紫陽筆削之旨哉?

《補衍》中天皇氏,號曰天靈,姓望,名獲《頎贏》,《平初紀》元 年一萬八千歲。地皇氏,岳姓,名鏗,《太始紀》元年一萬 八千歲。人皇氏,即泰皇氏,一曰居方氏,姓愷,名胡洮, 《太平紀》元年一萬八千歲。

《丹鉛總錄》:古者天子諸侯繼立,踰年而始稱元年,終 一主為一元,未有一主而再稱元者也。漢文帝信新 垣平之言,再稱後元,自後武帝更十數紀元,歷代皆 然。俗諺有亂主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之譏。然予 觀《長曆》云:「秦惠文十四年更為元年。」則其謬不始于 漢文矣。又晉惠大安二年,長沙王乂事敗,成都王穎 改年為永興,是一歲而二號。齊鬱林王改元隆昌,海 陵王改元延興,明帝改元建武,是一歲而三號。史冊 書法混淆,俗諺云「亂」,誠是也。然則本朝之制,豈不度 越漢、唐哉?

孫之翰《唐論》中宗景龍四年,睿宗即位,未踰年而改 元景雲,之翰書去其元字而書景雲年。慎謂前若書 景龍四年正月至五月,自五月後上書景雲六月至 十二月,庶得其實,而貶亦在其中矣。之翰之論曰:「古 之人君,即位必踰年而改元者,先君之年不可不終 也;後君繼位,不可無始也。一年不可二君也。不終則」 忘孝矣,不始則無本矣,一年二君,則民聽惑矣。故《書景雲年》,戒無禮而正不典也。噫!凜凜乎《春秋》之筆也。 之翰名甫,吾蜀人,所著《唐論》,筆力在范祖禹之上,與 王當所編《春秋名臣傳》,皆有史遷之風,今罕傳于世, 惜哉!

今言紀元有號,起于漢武帝,至今千數百年,正統分 裂,僭逆不知凡幾紀元,一帝一紀元,實自洪武始。然 亦有同于前者,張重華、王則皆永樂元出帝天順,夏 崇宗、正德,唐高祖、太宗,止武德、貞觀一紀元。

《近峰記略》:年號犯前代者,涼張重華,五代蠻張遇賢, 宋方臘,皆僭永樂,元武宗太子阿速急八即位,僭天 順,夏主李乾順僭正德。紀元詔下,馬冢宰試選人,題 曰:「宰相須用讀書人論。」蓋用宋事譏內閣也。

《日知錄》年號當從實書。正統之論,始于習鑿齒,不過 帝漢而偽魏、吳二國耳。自編年之書出,而疑于年號 之無所從,而其論乃紛紜矣。夫年號與正朔自不相 關,故周平王四十九年,而孔子則書之為魯隱公之 元年。何也?《春秋》,魯史也,據其國之人所稱而書之,故 元年也。晉之《乘》存,則必以是年為鄂侯之二年矣。楚 之檮杌存,則必以是年為武王之十九年矣。觀《左傳 文公十七年》,鄭子家與晉韓宣子書曰:「寡君即位三 年」,而其下文曰「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則自稱其國 之年也。《襄公二十二年》,少正公孫僑對晉之辭曰:「在 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而其下文遂曰: 「我二年」、「我四年」,則兩稱其國之年也。故如《三國志》,則 漢人傳中自用漢年號,魏人傳中自用魏年號,吳人 傳中自用吳年號,推之南北朝、五代、遼、金,並各自用 其年號,此之謂從實。且莽篡漢,而班固作傳,其于始 建國天鳳、地皇之號,一一用以紀年,蓋不得不以紀 年,非帝之也。

《春秋傳》亦有用他國之年者。齊襄公之二年,「鄋瞞伐 齊」,注云,「魯桓公之十六年。」僖之四年,「子然卒。」簡之元 年,「士子孔卒」,注云,「鄭僖四年,魯襄六年,鄭簡元年,魯 襄八年。」

漢時諸侯王得自稱元年,《漢書諸侯王表》「楚王戊二 十一年」,「孝景三年」,「楚王延壽三十二年」,「地節元年」之 類是也。《淮南天文訓》: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謂淮 南王安始立之年也。注者不達,乃曰「淮南王作書之 元年」,又曰「淮南王僭號」,此為未讀《史記》《漢書》者矣。 又考漢時不獨王也,即列侯于其國中亦得自稱元 年。《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祖六年,平陽懿侯曹參 元年,孝惠六年,靖侯窋元年,孝文後四年,簡侯奇元 年是也。《呂氏考古圖周陽侯甗鍑銘》曰:「周陽侯家銅 三習甗鍑,容五斗,重十八斤六兩。侯治國五年五月, 國鑄」第四。《文選·魏都賦》劉良注:「文昌殿前有鐘,其銘 曰:『惟魏四年,歲次丙申,龍次大火,五月』」丙寅,作蕤賓 鐘。「魏四年」者,曹操為魏公之四年,漢獻帝之建安二 十一年也。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八年,乃明洪武元年也,直書 「二十八年。」自是以下,書曰「後一年」,曰「又一年」四月丙 戌,帝殂于應昌。是時明太祖即位三年,而猶書「元主 曰帝」,且不以明朝之年號加之,深得史法。疑此出于 聖裁,不獨宋、王二公之能守古法也。

英宗命儒臣修《續通鑑綱目》,亦書「元順帝至正二十 七年」,不書吳元年。

史書一年兩號,古時人主改元,並從下詔日為始,未 嘗追改以前之日月也。《魏志三少帝紀》上書「嘉平六 年十月庚寅」,下書「正元元年十月壬辰。」《吳志三嗣主 傳》上書「太平三年十月己卯,下書永安元年十月壬 午。」《晉書武帝紀》上書「魏咸熙三年十一月,下書泰始 元年十二月景寅。」《宋書武帝紀》上書「晉元熙二年六」 月甲子,下書「永初元年六月丁卯。」《文帝紀》上書「景平 二年八月丙申,下書元嘉元年八月丁酉。」《明帝紀》上 書「永光元年十二月庚申朔,下書泰始元年十二月 丙寅。」《唐書。高宗紀》上書「顯慶六年二月己未,下書龍 朔元年三月丙申朔。」《中宗紀》上書「神龍三年九月庚 子,下書景龍元年九月甲辰。」《睿宗紀》上書景龍四年 七月己巳,下書「景雲元年七月己巳。」《元宗紀》上書「先 天二年十二月庚寅朔」,下書「開元元年十二月己亥。」 韓文公《順宗實錄》上書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庚子,下 書永貞元年八月辛丑。若此之類,並是據實而書。至 司馬溫公作《通鑑》,患其棼錯,乃刱新例,必取末後一 號冠諸春正月之前,當時已有譏之者。

《春秋》定公元年,不書正月。杜氏曰:「公即位在六月故。」 《正義》曰:「公未即位,必不改元,而于春夏即稱元年者, 未改之日,必承前君之年,于是春夏當名此年為昭 公三十三年。」及六月既改之後,方以元年紀事。及史 官定策,須有一統,不可半年從前,半從後。雖則年初, 亦統此歲,故八年即稱元年也。漢、魏以來,雖于秋冬 改元,史于春夏即以元年冠之,是有因于古也。按溫 公《通鑑》是用此例,然有不可通者,《春秋》于昭公三十 三年之春,而即書定公元年者,昭公已薨于上年之十二月矣。若漢獻帝延康元年十月始禪于魏,而正 月之初,漢帝尚存,即加以魏文「黃初」之號,則非《春秋》 之義矣。豈有舊君尚在,當時之人皆稟其「正朔」,而後 之為史者,顧乃追奪之乎?

史家變亂年號,始自《隋書》。大業十二年十一月景辰, 唐公入京師,辛酉,遙尊帝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帝, 改元義寧,而下即書「二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 及等作亂,上崩于溫室。」按此大業十三年煬帝在江 都,而蒙以代王長安之號,甚為無理,作史者唐臣不 得不爾。然于《煬帝紀》書十三年,于《恭帝紀》書二年,兩 從其實,似亦未害。

明朝《太宗實錄》上書四年六月己巳,下書「洪武三十 五年六月庚午正月」,史臣實書,與前代合,但不明書 建文年號,後人因謂之革除耳。《英宗實錄》上書景泰 八年正月辛巳,下書「天順元年正月壬午」,旬有六日, 而不沒其實。且如萬曆四十八年九月以後為泰昌 元年,若依溫公例,取泰昌之號冠于四十八年春正 月之前,則詔令文移,一一皆當追改,且上誣先皇矣。 故紀年之法,從古為正,不以一年兩號、三號為嫌, 年號古今相同。《水經注穀水下千金堨》前云:「太和五 年,曹魏明帝之太和也」;後云:「朝廷太和中,元魏孝文 帝之太和也。」

割并年號唐朝一帝改年號者十餘,其見于文必全 書,無割取一字用之者。至宋始有「熙、豐、政、宣、建、紹、乾 淳」之語,已是不敬。然猶一帝之號,自相連屬,無合兩 帝而稱之者,又必用上一字。惟元豐以「元」字與元祐 無別,故用下字。本朝文人,有稱永宣、成、弘、嘉、隆,合兩 帝之號為一稱,近又有去上字而稱慶曆、啟、禎,更為 不通矣。

《通鑑》書改元。《晉書載記》,十六國時嗣位改元者,皆在 本年。此史家取便序事,連屬書之。其實皆改明年元 年,不容十六國中數十王皆不踰年而改元者也。 《金石錄》據趙橫山《李君神碑》石虎「建武六年,歲在庚 子」,與《載記》合。若從《帝紀》,則建武六年當是己亥。今此 碑與《西門豹祠殿基記》皆是庚子,以此知《帝紀》之失。 此是差一年之證,然《載記》亦不盡合。昔人作史,但存 其年號而已,初不屑屑于歲月也。

《續綱目》景炎三年五月以後,為帝昺祥興元年,非也。 黃溍《番禺客語》,改元在明年正月己酉朔,蓋亦是即 位之初,改明年元耳。史家省文,即繫于前年月日之 下,曰「改元祥興。」以此推十六國事,必當同此。

後元年,漢文帝後元年,景帝中元年,後元年,當時只 是改為元年,後人追紀之為中為後耳。若武帝之後 元元年,則自名之為「後」,光武之中元元年,梁武帝之 中大通元年,中大同元年,則自名之為「中」,不可一例 論也。

元順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號,後人追紀之,則曰 「後至元元年。」

李茂貞稱秦王,用天祐年號。《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 年,封岐王李茂貞為秦王。比得薛昌序所撰《鳳翔法 門寺碑》,天祐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稱秦王,則前乎同 光之二年矣,蓋必茂貞所自稱。又史言茂貞奉天祐 年號,此碑之末亦書天祐十九年,而篇中歷述前事, 則並以天復紀年,至天復二十年止,亦與史不合。《五 代史李彥威傳》:「是時昭宗改元天祐,遷於東都,為梁 所迫,而晉人、蜀人以為天祐之號,非唐所建,不復稱 之,但稱天復。」《前蜀世家》則云,「建與唐隔絕而不知,故 仍稱天復。」其說不同。按此碑則岐人亦稱天復,史失 之也。

又今陽城縣有後周顯德二年徐綸撰《龍泉禪院記》, 內述「天祐十九年。」按此地本屬梁,此記乃追削梁號 而改稱「天祐」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