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5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五十三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三卷目錄

 勤民部總論

  易經蠱卦 臨卦 剝卦 明夷卦 益卦 井卦 兌卦

  書經虞書堯典 舜典 大禹謨 皋陶謨 夏書五子之歌 商書湯誥 太甲中

  咸有一德 說命中 周書泰誓上 泰誓中 康誥 酒誥 召誥 君陳 君牙

  詩經小雅鴻鴈

  禮記緇衣

  管子牧民 版法解

  韓詩外傳愛民

  荀悅申鑒政體

  劉勰新論愛民

  真德秀大學衍義臨民之敬 生靈嚮背之由

  丘濬大學衍義補總論固本之道

皇極典第二百五十三卷

勤民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蠱卦

[编辑]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程傳「山下有風」,風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故為「有事」之象。君子觀有事之象,以振濟于民,養育其德也。在己則養德,於天下則濟民。君子之所事,無大于此二者。

臨卦

[编辑]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程傳「澤之上有地」,澤,崖也,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無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地為「臨」也。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教思無窮,親臨于民,則有教導之意思也。「無窮」,至誠無斁也。親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無疆」,廣大無限也。含容有廣大之意,故為無窮無疆之義。

剝卦

[编辑]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程傳艮重于坤,山附于地也。山高起于地,而反附著于地,圮剝之象也。上謂人君,與居人上者,觀剝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基本固而能剝者也,故上之剝必自下,下剝則上危矣。為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則安養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大全朱子曰:「厚下者乃所以安宅,如山附于地,惟其地厚,所以山安其居而不搖,人君厚下以得民,則其位亦安而不搖,猶所謂本固邦寧也。」

明夷卦

[编辑]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眾,用晦而明。

程傳「明所以照」,君子無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于太察,太察則盡事而無含弘之度,故君子觀「明入地中」之象,于莅眾也,不極其明察而用晦,然後能容物和眾。若自任其明,無所不察,則己不勝其忿疾,而無寬厚含弘之德。人情暌疑而不安,失莅眾之道,適所以為不明也。

益卦

[编辑]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程傳《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故「利有攸往。」《益》之道,可以濟險難,涉大川也。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程傳「損於上而益下,則民說之無疆」,謂無窮極也。大全趙氏汝禖曰:損下非聖人之得已,《益下》乃聖人之本心,唐帝所謂「吾瘠天下肥」,亦此意也。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程傳天地之益無窮者,理而已矣。聖人利益天下之道,應時順理,與天地合,與時偕行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程傳人君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權,苟至誠益于天下,天下受其大福,其「元吉」,不假言也。「有孚惠我德」,人君至誠益于天下,天下之人元不至誠愛戴,以君之德澤為恩惠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程傳人君有至誠惠益天下之心,其「元吉」,不假言也,故云「勿問之」矣。天下至誠,懷我德以為惠,是其道大行,人君之志得矣。

井卦

[编辑]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大全臨川吳氏曰:「《井》之養人,所及者眾。君子觀其象,教民以相養之道。勞者,憫其勞而休息之也。勸,勤勉之意。相,助力也。勸相者,使之各勸勉以相助也。」

兌卦

[编辑]

「兌」,「亨,利貞。」《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應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 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大全誠齋楊氏曰:天人俱說,是惟無事無難也。有事而與民趨之,則勞而忘勞;有難而與民犯之,則死而忘死。忘死忘勞,非人之情也。而忘之者,說而不自知其勞且死也,曷為而說也?知聖人勞我以逸我,死我以生我也,是以說而自勸也。夫勸民與民自勸,相去遠矣,是以聖人大之曰:「說之大,民勸矣哉。」

書經

[编辑]

虞書堯典

[编辑]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蔡傳平均,章,明也。百姓,畿內民庶也。昭明,皆能自明其德也。萬邦,天下諸侯之國也。黎,黑也。民首皆黑變,變惡為善也。《時是》,《雍和》也。

舜典

[编辑]

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穀。」

大全唐孔氏曰:「黎民阻饑,謂往者洪水時。」 呂氏曰:「阻饑當時豈有此事,然尚憂此,所以為唐虞也。」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 寬。」

大全唐氏曰:「命《稷》而復命,契富而復教之序也。」

大禹謨

[编辑]

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蔡傳「敏」,速也。「政無邪慝」,下民自然觀感,速化于善矣。

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 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 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蔡傳德非徒善而已。惟當有以善其政。政非徒法而已,在乎有以養其民。《六府》三事,即養民之政也。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 邦。

蔡傳「可愛」非君乎?「可畏」非民乎。眾非君則何以奉戴?君非民則誰與守邦。

皋陶謨

[编辑]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 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 敬哉有土!

蔡傳「天之聰明,非有視聽也」,因民之視聽以為聰明;天之明畏,非有好惡也,因民之好惡以為明畏。言天人一理,通達無間,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而吾心之敬,是又合天民而一之者也。

夏書五子之歌

[编辑]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 寧。」

蔡傳君之與民,以勢而言,則尊卑之分,如霄壤之不侔;以情而言,則相須以安,猶身體之相資以生也。故「勢疏則離,情親則合。以其親故謂之近,以其疏故謂之下」,言其可親而不可疏之也。且民者國之本,本固而後國安,本既不固,則雖強如秦,富如隋,終亦滅亡而已矣。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 者,奈何不敬!

蔡傳《朽索》固非可以馭馬。以喻危懼可畏之甚也。

商書湯誥

[编辑]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后。

蔡傳「衷」,中也。以「降衷」而言,無所偏倚,順其自然,固有常性矣。以「稟受」而言,則不無清濁純雜之異,故必待君師之職,而後使之安于其道也。

太甲中

[编辑]

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

蔡傳言民固不可無君,而君尤不可失民也。

咸有一德

[编辑]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 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蔡傳言君民之使事,雖有貴賤之不同,至于取人為善,初無貴賤之間。蓋天以一理賦之于人,散為萬善,人君合天下之萬善,而後理之一者可全也。苟自大而狹人,匹夫匹婦有一不得自盡于上,則一善不備,而民主亦無與成厥功矣。

說命中

[编辑]

惟《說命》,總百官,乃進于王曰:「嗚呼!明主奉若天道,建

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
考證
亂民。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蔡傳「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於「公」,則「臣敬順」,而民亦從治矣。

周書泰誓上

[编辑]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 后作民父母。

蔡傳天地生物而厚於人,天地生人而厚於聖人。其所以厚於聖人者,亦惟欲其君長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天之為民如此,則任元后之貴者,可不知所以作民父母之責乎?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大全陳氏《雅言》曰:「天能與人以耳目口鼻之形,而不能使之無饑餓凍餒之患,天能賦人以仁義禮智之性,而不能使之無氣稟物欲之蔽。故立之君以養之,為之師以教之。為君師者,當曰天之命我者,非以君位而貴我,非以師位而尊我,惟其能相上帝之所不及,撫養之使無一之不遂其生,教導之使無一之不成其性」,然後無負乎「上天立君師」之意。

泰誓中

[编辑]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蔡傳言天惠愛斯民,君當奉承天意。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康誥

[编辑]

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 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 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蔡傳恫,痛;瘝,病也。視民之不安,如疾痛之在乃身,不可不敬之也。民情好惡,雖大可見,而小民至為難保。汝往之國,所以治之者非他,惟盡汝心無自安而好逸豫,乃其所以治民也。

酒誥

[编辑]

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蔡傳古人謂「人無於水監,水能見人之妍醜而已。當於民監」,則其得失可知。

召誥

[编辑]

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 敢後用,顧畏于民碞。

大全蘇氏曰:「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物無險于民者矣。」

君陳

[编辑]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 爾惟風,下民惟草。」

蔡傳「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君陳克由周公之訓,則商民亦由《君陳》之訓矣。

君牙

[编辑]

弘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 惟爾之中。

大全張氏曰:「和民則在我而已,惟正與中,民則和矣。

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 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

蔡傳「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傷其生之艱難也。「厥惟艱哉」者,歎小民之誠為艱難也。思念其難,以圖其易,民乃安也。艱者,饑寒之艱。易者,衣食之易,此告《君牙》以養民之難也。

詩經

[编辑]

小雅鴻鴈

[编辑]

鴻鴈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 哀此鰥寡。

朱注周室中衰,萬民離散,而宣王能勞來還定安集之故,流民喜之而作此詩。

鴻鴈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 其究安宅?

朱注《流民》自言《鴻鴈集于中澤》,以興己之得其所止而築室以居,今雖勞苦而終獲安定也。

鴻鴈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 謂我「宣驕。」

大全豐城朱氏曰:「惠鮮鰥寡,文王之所以興也;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幽王之所以亡也;爰及矜人,哀此鰥寡,宣王之所以中興也。夫鰥寡孤獨,乃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聖人一視同仁,雖無一物而不在所愛,而其發政施仁,則必自鰥寡孤獨始。誠使鰥寡孤獨各得其所,則天下之民無不被其澤者矣。宣王之勞來、還定、安集」,其有得于文王之家法也歟?

禮記

[编辑]

緇衣

[编辑]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 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

大全石林葉氏曰:「《德禮》者,化民之本也;《刑政》者,治民之末也。」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 容敬。心好之身心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 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云:「昔吾有先正,其 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 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

陳注「民以君為心」者,言好惡從于君也;「君以民為心」者,言休戚同于民也。

管子

[编辑]

牧民

[编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 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 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 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 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 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 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版法解

[编辑]

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 明愛以親之。徒利而不愛,則眾至而不親;徒愛而不 利,則眾親而不至。愛施俱行,則說君臣,說朋友,說兄 弟,說父子,愛施所設,四固不能守,故曰:「說在愛施。」

韓詩外傳

[编辑]

愛民

[编辑]

管仲曰:「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即安,輔之即強, 非之即危,倍之即亡。《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民皆 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上者不忘 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

荀悅申鑒

[编辑]

政體

[编辑]

問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則剛,激 水而升,舍之則降,惡乎治?」曰:不去其火則常流,激而 不止則常升。故大冶之爐,可使無剛;踊水之機,可使 無降。善立教者若茲,則終身治矣。故凡器可使與顏 冉同趨。投百金于前,白刃加其身,雖巨跖弗敢掇也。 善立法者若茲,則終身不掇矣。故跖可使與伯夷同 功。

問:「民猶水也,濟大川者,太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勞而 危,乘舟者逸而安。虛入水則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 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縱民之情謂之亂,絕民之 情謂之荒。」曰:「然則如之何?」曰:「為之限使勿越也,為之 地亦勿越。故水可使不濫,不可使無流。善禁者,先禁 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善禁之,至于 不禁,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繩欲于眾行詐于 官而矜實于民求己之所有餘,奪下之所不足,舍己 之所易,責人之所難,怨之本也。謂理之源斯絕矣。自 上御下,猶夫釣者焉,隱于手,應于鉤,則可以得魚。自 近御遠,猶夫御馬焉,和于手而調于銜,則可以使馬。 故至道之要不于身非道也。睹孺子之驅雞也,而見 御民之方。孺子驅雞者,急則驚,緩則滯。方其北也,遽 要之,則折而過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北。迫 則飛,疏則放。志閑則比之流,緩而不安,則食之不驅 之驅,驅之至者也。志安則循路而入門。太上不空市, 其次不偷竊,其次不掠奪。上以功惠綏民,下以財力 奉上。是以上下相與空市,則民不與。民不與則為巧 詐而取之,謂之偷竊。偷竊則民備之。備之而不得則 暴迫而取之,謂之「掠奪。」民必交爭,則禍亂矣。

劉勰新論

[编辑]

愛民

[编辑]

「天生萬民而立之君,君則民之天也。」天之養物,以治 陰陽為本;君之化民,以政教為務。故寒暑不時則疾 疫,風雨不節則歲饑。刑罰者,民之寒暑也;教令者,民 之風雨也。刑罰不時則民傷,教令不節則俗弊。故水 濁無掉尾之魚,土确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 夫足寒傷心,民勞傷國,足溫而心平,人佚而國寧。是 故善為理者,必以仁愛為本,不以苛酷為先;寬宥刑 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 財,不奪農時,以足民用,則家給國富而太平可致也。 人之于君,猶子之與父母也,未有父母富而子貧,父 母貧而子富也。故人饒足者,非獨人之足,亦國之足 也;渴乏者,非獨人之渴乏,亦國之渴乏也。故《有若》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之謂也。 先王之治,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昆蟲不失其所; 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 不張罻羅;霜露未霑,不伐草木。草木有生而無識,鳥獸有識而無知,猶施仁愛以及之,奚況生人而不愛 之乎?故君者,其仁如春,其澤如雨,德潤萬物,則人為 之死矣。昔太王居邠而人隨之,仁愛有餘也。夙沙之 君而人背之,仁愛不足也。仁愛附人,堅于金石,金石 可銷而人不可離。故君者壤也,人者卉木也。「未聞壤 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萬人不盛矣。」

真德秀大學衍義

[编辑]

臨民之敬

[编辑]

《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 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 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臣按:君之與民,以分言之,則若霄壤之不侔,以情言之則若心體之相資,故可親而近之,不可卑而遠之也。國之有民猶木之有根,根搖則木拔,民離則國危,匹夫匹婦若無所知,然,離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故大禹自謂「天下之愚夫愚婦有能勝我者」 ,蓋眾多之智慮,雖聖人有不能加焉,敢以己之聖為可恃而民之愚為可忽乎?「三失」 ,謂失之眾也。一失猶不可,況至于三?凡民情之怨忿,其端甚微,其極至于不可禦。圖于未形則易,救于已著則難。六馬者,駕車之馬,而六轡所以馭之。車賴馬,馬賴轡,猶君之賴民也。《朽索》馭馬必危,非道臨民必離,故大禹之心,常懍乎其不自保也。然則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後世之君以一人而肆于民上者,視《大禹》之訓,宜知戒矣。

《召誥》:「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喦。」

臣按:成王幼沖在位,召公元老,恐其未知民之可畏也,則歎息而言,王之年雖小而任則重,若能大和于小民則善矣。蓋小民雖甚微而至為可畏,王其毋或敢後用,顧畏于民之喦險可也,夫若民何其險耶?曰朽索馭馬,前聖言之,水能覆舟,後賢喻之,天下之險孰逾乎此,召公此篇言畏天必及民,是畏民當如畏天也。周公作《康誥》,亦曰:「迪畏天,顯小民。」 《多士》曰:「罔顧于天,顯民祗。」 周召之啟告其君者,如出一口,人主其可不深念哉!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臣按:君者神人之主,君為貴,社稷次之而民又次之,乃其常也,而《孟子》顧反言之,何哉?戰國之時視民如草芥,不知廢興存亡皆此焉出,故其言若此。使知民之貴甚于社稷,其敢以君之貴而嫚其民乎?

生靈嚮背之由

[编辑]

《泰誓》:「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獨夫受洪惟 作威,乃汝世讎』。」

臣按:武王舉古人之言以明民之常情如此也,若君民之分豈以虐我而遂讎之哉?然君民之分不可恃而民之常情不可不察。

《康誥》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 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惠不惠,懋不懋。

臣按:此成王勉康叔之辭。康叔就封有君人之責,故告之曰:「天命不常,雖甚可畏,然誠則輔之,民情好惡大略可見,而小民至為難保。」 然則小民曷為難保邪?曰:萬事之得或以一事之失而召怨,萬人之悅或以一夫之怨而生亂,此其所以難保也。然康叔往治其國,豈有他哉?盡汝之心無自安而好逸豫,乃其所以乂民也。昔之人或以小失而致怨者,故不在大;亦或以大過而致怨者,故不在小。怨之來也非一端,其弭怨也無他術,惟順所不必順,勉所不必勉,於人情所忽者一不敢忽焉,庶幾其無怨乎。始以天與民並言,而終獨歸之「民」 者,民心即天心也。能保小民,則能保大命矣。

《春秋傳》穀梁氏曰:「財盡則怨,力盡則懟。」

臣按:此亦言民之常情,故聖賢之君輕賦斂而不盡其財,省徭役而不盡其力。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 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 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臣按:「為民上者知有宮室之樂,為民者亦欲有居處之安,因己之樂而圖民之憂,是之謂與民同樂,因民之憂而不敢恣己之樂,是之謂與民同憂,君之憂樂與民同而民不與君同其憂樂者鮮矣,故為人君者不以己之樂為樂而以天下之樂為樂,不以己之憂為憂而以天下之憂為憂,如此而天下不歸者,未之」 有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毁明堂,毁諸已乎?」孟子對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乎?」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 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 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 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 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王曰:「善哉 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 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 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 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 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 之,於王何有?」

臣按:此亦前章之意,文王發政施仁必先于鰥寡孤獨,《孟子》以為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故文王先焉。以臣考之,不虐無告、不廢困窮,自堯、舜已然矣,文王治岐之心即堯、舜治天下之心也。宣王知善《孟子》之言而自謂不能行者,以有好貨好色之累,而《孟子》則以公劉、大王之事為言,以為人君豈能不事儲峙之富?惟能推此心使民亦有餱糧之積可也。人君豈能無妃匹之奉,惟能推此心使民亦有配偶之安可也。夫公劉非好貨也,不過居則有積倉,行則有裹糧爾,而當時之民居者行者亦皆有以自養而無饑餒之虞,可見其與民同欲也。大王非好色也,不過同姜女以來胥宇爾,而當時宮中無怨「女,民間無曠夫」 ,可見其與民同欲也。公劉大王與民同欲如此,王業安得而不興?後世人主,私四海之富,鉅橋、洛口,儲粟山積,而民無宿昔之糧;侈六宮之奉,燕姬趙女,充盈館籞,而民多鰥孤之歎,其專欲病民如此,禍變安得而不作?惟仁聖之君,享玉食而憂民之不飽於藜藿,對嬪御而念民之不「足於室家。」 推此之心,行此之政,其庶矣乎。

漢文帝時,晁錯以《賢良對策》曰:「三王臣主俱賢,故合 謀相輔,計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 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 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 節其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 其動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內恕」, 及人情之所惡,不以彊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 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

臣按:漢初去古未遠,先秦舊聞猶有存者,斯言者非《錯》之言、先民之遺言也。夫人情之所欲,順之則安,擾之則危,故虞廷《君臣相戒》必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錯之論大抵本此,而其敷陳尤詳且盡焉。然總其要歸不過數端,曰「不窮兵、不黷武,所以全其生也;不急征、不橫斂,所以厚其財也;不為苛擾之政,所以安」 其居也;不興長久之役,所以養其力也;本之以仁,行之以恕。三王之所謂本人情者,如是而已。考觀漢文之治,雖未盡合古,而寬仁安靜,蓋庶幾焉。豈《錯》之《對》有以發之邪?武帝一切反之,幾至危亂,臣故於錯有取云。

唐德宗在奉天,陸贄上疏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群 情。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群情之所深惡者, 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未之有 也。」又曰:「當違欲以行己所難,布誠以除人所病。竊聞 輿議,頗究群情,四方則患於中外意乖,百辟又患於 君臣道隔。郡國之志不達於朝廷,朝廷之誠不升於 軒陛,上澤闕於下布,下情壅於上聞,實事不必知,知 事不必實,上下否隔,真偽雜糅,聚怨囂囂,騰謗籍籍, 欲無疑阻,其可得乎?」臣謂宜因文武群臣入參之日, 陛下特加延接,親與敘言,備論禍亂之由,明示咎悔 之意,各使極言得失。仍令一一面陳,軍務之餘,到即 引對,匹夫片言,採錄不遺,乃是總天「下之智以助聰 明,順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則君臣同志,何有不從?遠 邇歸心,孰與為亂?」疏奏,上無施行。贄又言曰:「立國之 要,在乎得眾,得眾之要,在乎見情。故仲尼謂『人情聖 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 所繫,必因人情。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損者人益, 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哉?故喻君為舟,喻人 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即君道,人即人情。舟順 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是以 聖人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從天下之心,而不敢以 天下人從其欲。德宗不能從。

臣按:德宗專己欲而咈天下之情,是以致建中之亂,陸贄懇懇言之猶弗見聽,唐治自是日衰,不明之君可與言哉。

丘濬大學衍義補

[编辑]

總論固本之道

[编辑]

《易泰》之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臣按:天地交而陰陽和、萬物遂其茂育者,天地所以為《泰》也。上下交而心志通、萬民遂其生育者,世道所以為《泰》也。世道之所以泰者,何也?蓋由上之人於凡下之人心志之所欲、身命之所關、日用飲食之資、養生送死之具,所恃以為生生者無一而不得以通於上,上之人一一皆有以知其所以然,如此則順、如此則逆,如此則利,如此則害。於是量其可否,折為中道,立為法制,定為品則,大過者則裁截成就之,不及者則輔翼相助之。所以然者,無非左右乎生民而已。上之人左右乎民如此,民之心志無有不通達於上者矣。下之情通乎上,亦猶地之氣通乎天。此世道所以為《泰》歟。

《剝》之象曰: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臣按:山高出於地而反附著於地,猶君居民之上而反依附於民,何也?蓋君之所以為君者以其有民也,君而無民則君何所依以為君哉?為人上者誠知其所以為君而得以安其位者由乎有民也,可不思所以厚民之生而使之得其安乎?民生安則君得所依附而其位安矣。

《益》之《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臣按:《益》之為言有所增加之謂也,今而無所增加而有損焉,乃謂之益,何哉?有若對魯哀公之問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蓋深有得於《益》卦之義也。

《大禹謨》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 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

臣按:人君至尊也,小民至卑也,人君至彊也,小民至弱也,君之于民,欲生則生之,欲死則死之,是可畏者莫如君也。今舜之告禹乃曰「可畏,非民,何哉?」 吁,人君誠知民之真可畏,則必思所以養之、安之而不敢虐之、苦之而使之至于困窮矣,夫然則天祿之奉在人君者,豈不長可保哉?

《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寧。」

臣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之言,萬世人君所當書于座隅以銘心刻骨者也。

又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 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 人上者,奈何不敬?」

臣按:此章言國以民為本,君之固結民心以敬為本,人君誠能以敬存心,兢兢業業以臨兆民,如以朽敗欲斷之索以馭夫並駕易驚之馬,惟恐其索之斷絕而馬之驚軼以致吾身之墜,惕然恆存此心以臨乎民,必不肯非法以虐之、非禮以困之,而使之得以安其身、保其命、以遂其仰事俯育之願,則有以固結其心,而宗社奠安矣。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侍于晉侯,論衛人,出其君曰: 「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 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民之望也。若困民 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又曰: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 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臣按:《書》曰:「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君承天之命以治天之民,知天之心甚惠愛乎民也,則必養之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則民之奉其君亦將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矣。苟以一人肆于民上以縱其淫虐而棄天地之性,豈天意哉?

哀公元年,陳逢滑對懷公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 亡也以禍。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 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臣按:國之所以為國者民而已,無民則無以為國矣。明聖之君知興國之福在愛民,則必省刑罰、薄稅斂、寬力役以為民造福,民之享福則是國之享福也。彼昏暴之君視民如土芥,凡所以禍之者無所不至,民既受禍矣國亦從之,無國則無君矣,國而無君,君而無身與家,人世之禍孰有大于是哉?推原所自,起于一念之「不恤民」 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 勿施爾也。」

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 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 紂也。」

臣按:「民心莫不有所欲,亦莫不有所惡,于所欲者則趨之,于所惡者則避之」 ,人君知民之所欲者在仁,則施仁之政以來之;所惡者在不仁,則凡不仁。

之政,一切不施焉,「去其不仁而所施者無非仁,則有以得民之心,而民之歸之,不啻如水就下,獸走壙矣。苟為不然,反其好惡之常,民心所欲者則不之施,而所施者皆其所不欲者也,如此則失民之心矣。既失民心,民是以視其欲之所在而趨就之,則是吾為之敺之也。」 嗚呼!有天下國家者尚鑒諸此,其無為人敺民哉。

《孟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

臣按:天生民而立君以牧之,是君為民而立也。君無民則無以為國,而君又安能以一人之身而自為哉?此人君所以貴乎得民也。所謂得民者非謂得其土地生齒也,得其心也。得其土地生齒而不得其心,猶不得也。

晁錯言于漢文帝曰:「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飢之于 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 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 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 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儲蓄,以實倉廩、備水 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臣按:君之所以為君也,以有民也,無民則無君矣。君有民不知所以恤之,使其寒不得衣、飢不得食,凶年饑歲無以養其父母、育其妻子,而又從而厚征重斂,不時以苦之,非道以虐之,則民怨懟而生背畔之心,不為君有矣。民不為君有,君何所憑藉以為君哉?古之明主所以孜孜焉務民于農桑、薄稅斂、廣儲蓄以實倉廩,備水旱,使天下之民無間豐凶,皆得飽食煖衣,以仰事俯育,則常有其民而君位安,國祚長矣。

和帝時,魯恭上疏曰:「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 猶父母愛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 錯,況于人乎!故愛民者必有天報。」

臣按:魯恭謂「愛民者必有天報,則害民者必有天殃」 可知矣。

唐太宗時,馬周上疏曰:「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 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 降,多者六十年,少者纔二十餘年,皆無恩于人,本根 不固故也。臣觀自古百姓愁怨,國未有不亡者。人主 當修之于可修之時,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後。」

臣按:唐三百年天下,太宗貞觀之世極盛之時也,馬周猶欲其修于可修之時而無悔于既失之後,況君非太宗而時不及貞觀,乃坐視百姓愁怨而略不一動心,可乎?

陳子昂曰:「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百姓是也。百 姓安則樂其生,不安則輕其死,輕其死則天下亂矣。」

臣按:子昂此言警切痛至,人主之于百姓,要必使之皆樂其生而重其死,則禍亂無從作矣。然則所以使之樂生重死者其道何由?曰:「圓顱方趾之民莫不愛其身體氣力也,莫不愛其父母妻子也,莫不愛其田廬貲產也。上之人不以興作疲其筋力,不以刑法殘其體膚,不以征役散其父母妻子,不以誅求耗其田」 廬貲產,則凡民之所愛皆為其所有。民不幸而死,猶不忍舍去,況舍去而死哉!為人上者,誠能省刑罰,薄稅斂,不窮兵以黷武,不營作以勞人,則民咸有樂生之願而無輕死之心,禍亂不作而君位永安,國祚無窮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