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5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五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五十三卷目錄
星變部彙考二十七
金〈太宗天會三則 熙宗天會二則 天眷二則 皇統九則 海陵天德三則 貞元三
則 正隆五則 世宗大定二十九則 章宗明昌六則 承安二則 泰和四則 衛紹王
大安三則 至寧一則 宣宗貞祐四則 興定五則 元光二則 哀宗正大五則 天興
一則〉
庶徵典第五十三卷
星變部彙考二十七
[编辑]金
[编辑]太宗天會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天會七年十一 月甲寅。天旗明河鼓直。」
天會十年星變。
按《金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年閏四月丙 申。熒惑入氐。八月辛亥。彗星出於文昌。」
《天會》十一年星變。
按《金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一年七月己 巳昏,有大星隕於東南。如散火。十二月丙戌月食昴。」
熙宗天會十四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四年正月辛 巳,太白晝見,凡四十餘日伏,壬辰,熒惑入月。三月丁 酉夜,中星搖。九月癸未,有星大如缶,起西南,流於正 西。十一月己巳,狼星搖。」
天會十五年正月戊辰,歲星犯積尸氣。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天眷二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熙宗本紀》,天眷二年五月戊子,太白晝見。「八 月丁丑,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三月辛巳朔,歲星留 逆在太微。五月戊子,太白晝見。八月丁丑,太白晝見。 九月辛巳,犯軒轅左星。乙巳,犯左執法。十一月戊寅, 入氐。」
天眷三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七月壬戌, 月犯畢。十二月壬午,月掩東井東轅南第一星。」
皇統元年二月甲戌月掩畢大星
[编辑]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皇統二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十一月己 酉,月犯軒轅大星。甲寅,月犯氐東北星。」
皇統三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三年八月丙申,老人星見。」 按《天 文志》:「正月己丑,熒惑逆犯軒轅次北一星。二月乙丑, 月犯畢大星。閏四月癸巳,月掩軒轅左角星。八月丙 申,老人星見。九月丁丑,月犯軒轅大星。」
皇統四年八月癸未,熒惑入輿鬼。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皇統五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四月丙申。 彗星見於西北。長丈餘。至五月壬戌始滅。甲辰,熒惑 犯左執法。」
皇統六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六年九月戊寅。 熒惑犯西垣上將。己丑。月犯軒轅第二星。」
皇統七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七年正月丁亥,太白經天。「七月己 巳,太白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辛未,彗星出東方,長 丈餘,凡十五日滅。丁亥,太白經天。七月己巳,太白經 天。庚辰,熒惑犯房第二星。十一月壬戌,歲星逆犯井 東扇第二星。」
皇統八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八年十一月壬辰,太白經天。」 按 《天文志》:「閏八月丙子,熒惑入太微垣。十月甲申,太白 晝見。」「十一月壬辰,太白經天。」「十二月丙寅,太白晝見。」 「皇統九年星變。」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九年二月癸亥, 月掩軒轅第二星。七月甲辰,太白、辰星、歲星合於張。 丁未,熒惑犯南斗第四星。八月壬子,又歷南斗第三 星。」
海陵天德元年十二月甲子土犯東井東星
[编辑]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天德二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正月乙酉, 月犯昴;壬辰,犯木;乙未,犯角;二月丙寅,犯心大星。九 月乙亥,太白晝見。至明年正月辛卯後不見。丁酉,月 犯軒轅左角;十月乙丑,犯太微上將;十二月癸丑,犯 昴。」
天德四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四年正月癸卯,太白經天。」「五月丁巳,太白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癸卯,太白經天。二月 乙亥,月掩鬼,犯填星。五月己亥,太白經天。丁巳,又經 天。六月癸巳,太白犯井東第二星。八月辛未,太白犯 軒轅大星。十一月甲辰,熒惑犯鉤鈐。丙午,月犯井北 第一星。十二月乙卯朔,太白經天。」「閏月己亥,太白經 天。」
貞元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海陵本紀》,「貞元元年十二月,太白經天。」「閏月 乙酉,太白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辛丑,月犯井東第 一星。四月戊寅,有星如杯,自氐入於天市,其光燭地。 十二月乙卯,太白經天。」「閏月乙酉,太白經天。」
貞元二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二年正月庚申,太白經天。」 按《天 文志》:「正月庚申,太白經天,是夜月掩昴,二月辛丑,犯 心前星。七月癸丑,太白晝見,凡三十有三日伏。八月 戊戌,熒惑入井,凡十一日而出。」
貞元三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三年七月癸丑,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八月乙酉,月犯牛。九月辛亥,犯建星。十一月戊 午,掩井鉞星。」
正隆二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海陵本紀》,「正隆二年正月庚辰,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正月庚辰,太白晝見,凡六十七日,伏 正隆三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三年九月己未,太白經天。」 按《天 文志》:「正月丁亥,有流星如杯,長二丈餘,其光燭地,出 太微,沒於梗河之北。二月己卯,熒惑入鬼。甲午,月掩 歲星,六月丁酉,犯氐。九月己未,太白經天,至明年正 月二十一日不見。十二月戊申,月入氐。」
正隆四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四年十二月甲子,太白晝見 按 《天文志》:九月壬寅,月掩軒轅右角。十一月壬辰入畢, 犯大星。十二月太白晝見。凡七日。五年正月,海陵問 司天提點馬貴中曰:「朕欲自將伐宋,天道如何?」貴中 對曰:「去年十月甲戌,熒惑順入太微,至屏星留,退西 出。《占書》: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庭,受制出伺無道之 國。」又去年十二月,太白晝見經天,占「為兵喪,為不臣, 為更主。」又主有兵,兵罷,無兵,兵起。
正隆五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五年二月丁卯,太白晝見。四月甲 戌,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二月丁卯,太白晝見,四月 甲戌復見。凡百六十有九日乃伏。」
正隆六年,星變。
按《金史海陵本紀》:六年九月丙申,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九月丙申太白晝見。先是海陵問司天馬貴中 曰:「近日天道何如?」貴中曰:「前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白 入太微右掖門,九月二日至端門,九日至左掖門,出 並歷左右執法。」太微為天子南宮,太白兵將之象,其 占,兵入天子之庭。海陵曰:「今將征伐,而兵將出入太 微」,正其事也。貴中又言:「當端門而出,其占為受制,歷 左右執法,為受事。此當有出使者,或為兵,或為賊。」海 陵曰:「兵興之際,小賊固不能無也。」是歲,海陵南伐,遇 弒。
世宗大定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大定元年十月 丙午,熒惑入太微垣,在上將東。丁巳,月犯井西扇北 第二星。」
大定二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年正月癸巳,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正月癸巳,太白晝見。閏二月戊寅,月掩軒轅大 星。三月戊申,掩太微東藩南第一星。八月乙酉,犯井 西扇北第二星。九月庚戌,犯畢距星。十月戊辰,有大 星如太白,起室壁間,沒於羽林軍,尾跡長丈餘。」 大定三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三年正月庚子,太白晝見。七月庚 戌,太白晝見。八月丙寅,太白經天。」「十一月庚寅,太白 晝見,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庚子,太白晝見,凡百有 十日乃伏。五月辛丑,月入氐。七月庚戌,太白晝見,百 二十有七日乃伏。八月丁未,月犯井距星。丙寅,太白 晝見,經天。十月庚辰,月犯太微垣西上將星。十一月 庚」寅,太白晝見,經天,歲星入氐,凡二十四日伏。壬子, 月入氐。
大定四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四年十二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戊子,熒惑、歲星同居氐。」 己丑,熒惑
出氐。二月壬午,歲星退入氐,凡二十九日。九月丙午, 月犯軒轅大星北次星。十二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 癸卯,月掩房北第一星。
大定五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正月癸亥, 月掩軒轅大星北次星。八月丁酉,犯井東扇第一星十一月癸丑,熒惑入氐。凡二十一日。」
大定六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六年四月辛丑,太白晝見。六月辛 巳,太白晝見,經天。九月壬子,太白晝見。丙辰,太白晝 見,經天。十月壬辰,太白晝見,經天。十一月庚申,太白 晝見,經天。十二月戊子,太白晝見,經天。」 按《天文志》, 「二月丙申,月犯南斗東南第二星,三月己未,入氐。四 月辛丑,太白晝見,八十有八日伏。六月,太白晝見。辛 巳」,經天。九月壬子,太白晝見,百有三日乃伏。丙辰,經 天。十月壬辰,復晝見,經天。十一月辛亥,金入氐,凡七 日。庚申,太白晝見,經天。十二月戊子,復見,經天。癸巳, 月犯房北第二星。
大定七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七年十一月壬申,太白晝見。丁丑, 歲星晝見。」 按《天文志》:「十月乙巳,火入氐,凡四日。十 一月壬申,太白晝見,九十有一日伏。丁丑,歲星晝見 二日。」
大定八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八年三月己丑,太白晝見。五月丁 卯,歲星晝見。」 按《天文志》:「正月癸未,月掩心大星。三 月庚午,掩軒轅大星北一星。己丑,太白晝見,百五十 有八日乃伏。五月丁卯,歲星晝見。八月甲午,太白犯 軒轅大星。十月庚子,月掩熒惑。十一月庚午,犯昴。 大定九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九年十二月丁酉,太白晝見。」 按 《天文志》:「正月戊寅,月掩心後星,四月庚子,掩心前星; 八月癸卯,掩昴;十二月丙戌,犯上。丁酉,太白晝見,十 有六日伏。」
大定十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年正月丙寅, 月掩軒轅大星。七月庚子,犯五車東南星。八月戊申 朔,木星掩熒惑,在參畢間。」
大定十一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一年八月癸卯朔,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二月壬戌,熒惑犯井東扇北第一星。八月 癸卯,太白晝見。」
大定十二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二年九月丁亥,太白晝見在日 前。」 按《天文志》:「五月辛巳,月犯心後星。八月癸卯,犯 心大星。辛亥,熒惑掩井東扇北第二星。丁亥,太白晝 見。」〈按紀太白晝見在九月丁亥而志作八月丁亥互異〉在日前九十有八日伏。 十月己酉,熒惑掩鬼西北星。歲星晝見,在日後四十 有七日伏。
大定十三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三年閏正月辛酉,太白晝見。十 月乙丑,歲星晝見。」 按《天文志》:「閏正月辛酉,太白晝 見,四十有九日伏。二月己丑,熒惑犯鬼西北星,三月 癸巳朔,入鬼。次日犯積尸氣。六月辛未,月犯心前星。 十月乙丑,歲星晝見於日後,五十有三日伏。」
大定十四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四年三月辛丑,太白歲星晝見。 丙辰,太白歲星晝見,經天。」「六月己未,太白晝見。八月 己卯,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三月辛丑,太白歲星晝 見,十有八日伏;丙辰,二星經天,凡二日。六月己未,太 白晝見,三十有九日;八月己卯,晝見,又百三十二日 乃伏。庚辰,熒惑犯積尸氣。十月丙寅,歲星晝見,六日。 十」一月甲子,太白晝見,八十有六日伏。十二月乙丑, 月掩井西扇北第一星。
大定十五年十一月甲子,太白晝見。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十六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六年五月甲 寅,太白晝見,五十有四日伏。庚午,月掩太白。七月丁 未,犯角宿距星;甲子,掩畢宿距星。八月丙子,太白犯 軒轅大星。十月丁丑,熒惑入太微。十一月甲寅,月掩 畢距星;戊辰,熒惑犯太微上將。十二月己丑,月掩太 微左執法。」
大定十七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七年九月庚戌,歲星、熒惑、太白 聚於尾。十二月己巳,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春正月 丙寅,熒惑犯太微西藩上相。九月庚戌,歲星、熒惑、太 白聚於尾。十二月己巳,太白晝見。四十有四日伏。」 大定十八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十八年七月庚 辰,土星犯井東扇北第二星。九月己丑,熒惑犯左執 法。十二月甲午,鎮星掩井西扇北第一星,凡十日。 大定十九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九年四月丁巳,歲星晝見。七月 丙子,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三月甲戌,熒惑犯氐距 星。四月丁巳,歲星晝見,凡七日。七月丙子,太白晝見, 四十有五日伏。八月癸卯,犯軒轅御女。辛亥,熒惑掩南斗杓第二星。九月壬申,月掩畢大星。十一月辛未, 熒惑掩歲星。十二月丁亥,月犯歲星。」
大定二十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十年二月己 丑,月掩畢大星,三月丙辰,掩畢西第二星。」
大定二十一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一年二月戊戌,太白晝見。三 月甲子,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二月戊子,月犯填星。 戊戌,太白晝見。三月甲子,太白晝見。四月壬申,熒惑 掩斗魁第二星,十有四日。六月甲戌,客星見於華蓋, 凡百五十有六日滅。七月乙亥朔,熒惑順入斗魁中 五日。」
大定二十二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二年五月甲申,太白晝見。八 月戊辰,太白經天。」 按《天文志》:「五月甲申,太白晝見, 六十有四日伏。七月戊子,歲星晝見,二日。八月戊辰, 太白晝見,百二十有八日,其經天者六十四日。十一 月辛未,熒惑行氐中;乙亥,太白入氐;癸未,熒惑、太白 皆出氐中。十二月戊戌,熒惑犯鉤鈐。」
大定二十三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三年十月辛酉,太白晝見。十 一月丁卯,歲星晝見。閏月戊午,歲星晝見。」 按《天文 志》:「九月甲申,歲星晝見,五十有五日伏。十月辛酉,太 白晝見,百四十有九日乃伏。十一月丁卯,歲星晝見, 三十有三日伏。閏十一月庚申。」〈按紀作戊午互異〉歲星晝見, 九十日伏。
大定二十四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四年四月己未朔,太白晝見。 九月甲辰,歲星晝見。」 按《天文志》:「四月己未朔,太白 晝見,百四十有五日乃伏。甲申,月掩太白。九月庚子, 歲星犯軒轅大星,甲辰晝見。凡五十二日伏。十月壬 申,太白、辰星同度。」
大定二十五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五年十一月庚申,歲星晝見。 壬午,太白晝見。十二月甲子,太白晝見,經天。」 按《天 文志》:「三月乙酉,太白與月相犯。九月丁亥,月在斗魁 中,犯西第五星。十一月庚辰朔,歲星晝見,在日後凡 七十四日。壬午,太白晝見,在日後百十有一日乃伏。 十二月己未,月犯熒惑。甲子,太白晝見,經天。」
大定二十六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十六年三月 丙戌,熒惑入井,鎮星犯太微東藩上相。四月丁丑,熒 惑犯鬼西南星。七月丙申,月掩心前星。八月乙亥朔, 日月五星會於軫。十二月乙未,月掩心前大星,又犯 於後星。」
大定二十七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七年六月庚辰,太白晝見。七 月丙午,太白晝見,經天。」 按《天文志》:「五月壬子,月犯 心大星。六月庚辰,太白晝見,百七十有三日乃伏。癸 巳,月掩昴。七月丙午,犯房南第一星。是日,太白晝見, 經天。」「十月己丑,太白入氏。十二月丁丑,月掩昴。」 大定二十八年星變。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正月己未,歲星留於房,甲子,守房北第。」
一星。十一月丙申,填星入氐。庚子,太白晝見,在日前 四十有九日伏。十二月壬申,月掩昴。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二十九年正月癸巳,即皇帝位。五 月庚寅朔,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正月丁酉,土星留 氐中三十有七日,逆行後七十九日,出氐。五月庚寅 朔,太白晝見,在日後。」「六月丙辰,月犯太白,月北星南, 同在柳宿。十一月己未,熒惑守軒轅,至戊辰退行,其 色稍怒。」
章宗明昌元年二月丁亥太白晝見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二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十一月乙 丑,金木二星見,在日前,十三日方伏而順行,危宿在 羽林軍上,壁壘陣下,光芒明大。十二月戊子,木金相 犯,有光芒。」
明昌三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三月戊戌, 熒惑順行犯太微西藩上將。」「四月己未,熒惑掩右執 法。色怒而稍赤。」
明昌四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四年八月己亥,歲星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八月己亥,卯初三刻,歲星見,未正二刻太 白見,俱在午位,其夜歲星留胃十三度。守天廩 按 《五行志》:四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師中奏,「迺者太白晝 見,京師地震,北方有赤氣,遲明始散,天之示象,冀有 以警悟聖主也。」上問:「所言天象,何從得之?」師中曰:「前監察御史陳元升,得之於一司天長行。」上曰:「司天臺 官不奏固有罪,其以語人,尤非。朕欲令自今司天有 事而不奏者,長行得言之,何如?」師中曰:「善。」
明昌五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五年十一月癸丑太白晝見。」 按 《天文志》,「十一月癸丑太白晝見,在日前三十有三日 伏。」
明昌六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正月庚寅,太白晝見。六月庚 辰,太白經天。」 按《天文志》,「正月庚寅,太白晝見,在日 前百有二日乃伏。六月庚辰復晝見,在日後百六十 七日。唯是日經天。」
承安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元年九月壬午。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四月司天奏河津星象事。上諭宰相曰:「天 道不測。當預防之。」九月壬午。太白晝見。在日前百有 七日乃伏。
《承安》二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二年二月丁巳,太白晝見,經天。」 按《天文志》,「二月丁巳,太白晝見,在日後百九十有五 日乃伏。己未,經天。」〈按紀經天亦作丁巳與志互異〉
泰和三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三年六月己亥。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六月戊戌。」〈按紀作己亥互異〉太白晝見,在日後,百 有十日乃伏。
泰和六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六年五月甲申,太白晝見。庚戌,太 白經天。六月辛未,木星晝見。至七月戊申,經天。八月 辛亥,木星晨見。己未,太白晝見。壬申,太白晝見,經天。 九月乙酉將五鼓,北方有赤白氣數道,起於王良之 下行至北斗開陽搖光之東。十一月庚子,日斜。有流 星二,光芒如炬,幾及一丈,起東北,沒東南。」 按《天文 志》:「五月甲申,太白晝見,在日前七十有六日;庚戌,經 天;六月辛未,歲星晝見,在日後;七月戊申,經天。八月 癸卯,月暈圍太白、熒惑二星。辛亥,歲星辰見,至夜五 更,與東井距星相去七寸內。癸丑夜半,有流星如太 白,其色赤,起於婁宿。己未卯正初刻,太白晝見,在日 前其夜五更,熒惑與輿鬼積尸氣相犯」,在七寸內。庚 申,卯正初刻,太白晝見,在日後。其夜五更初,熒惑在 輿鬼積尸氣中。壬申,太白晝見,經天,在日後。十月丙 午,歲星犯東井距星。十一月壬午,太白入氐。
泰和七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正月丙戌 初更,月有暈圍歲、填二星,在參畢間。三月癸丑,月掩 軒轅大星。九月己卯初更,月在南斗魁中,旦歲星在 輿鬼中。」
泰和八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八年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 按 《天文志》,「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在日後。八月壬戊,太 白、歲星光芒相及,同在張一度。十一月庚子未刻,有 流星如太白者二,光芒如炬,幾一丈,起東北,沒東南。」
衛紹王大安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大安元年正月辛丑。飛星如火。 起天市垣。有尾跡。若赤龍。」二月乙丑朔。太白晝見經 天。十月歲星犯左執法。 按《天文志》。十月乙丑。月食 熒惑。
《大安》二年,星變。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二年正月庚戌朔,日中有流星 出,大如盆,其色碧,向西行,漸如車輪,尾長數丈,沒於 蜀中,至地復起,光散如火。二月,客星入紫微垣,光散 為赤龍,地大震,有聲如雷。」
《大安》三年,星變。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三年正月乙酉朔,熒惑入氐中。 二月,熒惑犯房宿。閏月,熒惑犯鍵閉星。十月,熒惑犯 壁壘陣。」
至寧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衛紹王本紀》。「至寧元年三月,太陰、太白與日 並見,相去尺餘。」 按《天文志》。崇慶元年春三月日正 午。日月、太白皆相去咫尺。〈按紀作至寧元年志作崇慶元年今照本紀編次故
附見於此
〉宣宗貞祐元年十一月丙子熒惑入壁壘陣
[编辑]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貞祐二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二年九月丁亥。太白晝見於軫。十 一月辛巳。熒惑犯房宿鉤鈐星。」 按《天文志》。十一月 庚辰。填星犯太微東垣上相。
貞祐三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三年七月庚申。有星如太白。色青 白有尾。出紫微垣北極傍。入貫索中。戊寅,月入畢宿 中。戊夜犯畢大星。十二月庚寅。太白晝見。」 按《天文
志》。七月己卯〈按紀作戊寅互異〉月入畢,至戊夜,犯畢大星。十二月庚寅,太白晝見於危。八十有五日伏。貞祐四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四年四月丁酉,太白晝見於奎。六 月丙申,水星晝見於奎,百有一日乃伏。十一月丙戌, 月暈木星,木在奎,月在壁。」 按《天文志》:「正月乙卯夜, 中天有流星。大如日,色赤,長丈餘,墜於西南,其聲如 雷。四月丁酉,太白晝見於奎,百九十有六日乃伏。六 月丙申,歲星晝見於奎,百有一日乃伏。閏七月辛丑, 月」犯畢。十一月己丑,犯畢大星。十二月戊午,復犯畢 大星。
興定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元年四月戊辰。太白晝見於 井。八月戊申。木星晝見於昴。六十有七日乃伏。九月 癸巳,月犯東井西扇北第二星。」 按《天文志》:「正月乙 酉,月犯畢右股第二星。四月戊辰,太白晝見於井。百 六十有二日乃伏。十月癸丑夜有流星大如杯。尾長 丈餘。自軒轅起。貫太微。沒於角宿之上。十一月癸未, 月」暈歲星、熒惑二星,木在胃,火在昴。丙戌,太白晝見。 興定二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二年十月癸亥,月犯軒轅左角之 少民星。」 按《天文志》:「八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杯,尾長 丈餘,其光燭地,起建星沒尾中。一云自東北至西南 而墜,其光如塔狀。先有聲如風,後若雷者三,窗紙皆 震。」十月庚申〈按紀作癸亥互異〉月犯軒轅左角之少民星。 《興定》三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三年五月壬子,太白晝見於參。八 月丁卯,木星犯輿鬼東南星。戊辰,木星晝見於柳,百 有九日乃滅」 按《天文志》:「五月壬子,太白晝見於參, 三十有六日,經天,又百八十有四日乃伏。七月壬寅 初昏,有星自西南來,其光燭地,狀如月而稍不圓,色 青白。有小星千百環之,若迸火然,墜於東北,少頃有 聲」如鼓。八月丁卯,歲星犯輿鬼東南星。己巳,〈按紀作戊辰互 異〉歲星晝見於柳,百有九日乃伏。
興定四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四年三月甲寅,木星犯鬼宿積尸 氣。六月戊辰,月犯土星。己巳,太白晝見於張,百八十 有四日乃伏。十一月壬辰,木星晝見於翼,積六十有 七日伏。夜又犯靈臺第一星。」 按《天文志》:「正月庚子, 月犯東井。」
興定五年,星變。
按《金史章宗本紀》:「五年正月辛丑,太白晝見於牛,二 百三十有二日伏。九月庚戌,歲星犯左執法。閏十二 月戊子,熒惑犯軒轅;甲午,月犯熒惑;戊戌,填星晝見 於軫;己亥,太白晝見於室。」 按《天文志》:「正月辛丑,太 白晝見於牛,二百三十有二日乃伏。司天夾谷德玉 等奏,以為臣強之象,請致祭以禳之。」宣宗曰:「斗牛吳 分,蓋宋境也。他國有災,吾禳之可乎?」
元光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宣宗本紀》,元光元年三月丙寅,歲星犯太微 左執法。七月乙亥,太白晝見經天,與日爭光。「八月己 卯,彗星見西方。甲申,以彗星見,改元,大赦。諭旨宰臣 曰:赦書已頒,時刻之間,人命所係。其令將命者速往, 計期而至。」 按《天文志》:興定六年正月辛酉,月犯熒 惑;壬戌,犯軒轅。三月壬子,月食太白。丙寅,歲星犯太 微左執法。七月乙亥,太白經天,與日爭光。八月己卯, 彗星出於亢宿右攝提、周鼎之間,指大角。太史奏:「除 舊布新之象,宜改元修政,以消天變。」於是改是年為 元光元年,九月丁未滅。壬申,月食歲星。
元光二年,星變。
按《金史宣宗本紀》:「二年八月乙亥。火星入鬼宿中。掩 積尸氣。十月壬午,火星犯靈臺」 按《天文志》:「八月乙 亥,熒惑入輿鬼。掩積尸氣。十月壬午犯靈臺。十一月 又犯心大星。」
哀宗正大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哀宗本紀》:「正大元年三月,熒惑犯左執法,四 月癸酉,熒惑犯右執法。」 按《天文志》:「正月丙午,月犯 昴。三月癸丑,犯熒惑。四月乙未,太白、辰星相犯。 正大三年,星變。」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十一月丙 辰,月掩熒惑。丁巳,熒惑犯歲星。庚申,犯壁壘陣。癸酉, 五星並見於西南。十二月,熒惑入月。」
正大四年,星變。
按《金史哀宗本紀》:「四年六月丙辰,太白入井。」 按《天 文志》:「正月壬戌,熒惑犯太白。七月丁亥,熒惑犯斗從 西第二星。」
正大五年五月乙酉,月掩心大星。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正大七年,星變。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十二月庚 寅,有星出天津下,大如填星而色不明,初犯輦道,二 日見於東北,在織女南,乙未入天市垣,戊申方出,癸丑歷房北,復東南行入積薪,凡二十五日而滅。」
天興元年星變
[编辑]按《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七月乙巳,金木火太陰 會於軫翼,八月甲戌,金木星交。」 按《天文志》:「七月乙 巳,太白、歲星、熒惑、太陰俱會於軫翼。司天武亢極言 天變。上惟歎息,竟亦不之罪也。」八月甲戌,太白歲星 交。閏九月己酉,彗星見東方,色白,長丈餘,彎曲如象 牙,出角軫南行,至十二日長二丈,十六日,月燭不見。 二十七日五更,復出東南,約長四五丈,至十月一日 始滅,凡四十有八日。司天奏「其咎在北。」哀宗曰:「我亦 北人,今日之事我當滅也,何乃不先不後,適丁此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