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15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五十五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目錄

 硯部彙考二

  宋洪景伯歙硯譜

  杜綰雲林石譜形石吉州石婺源石紫金石絳州石鞏石小湘

  石紅絲石建州石南銀石玉巖大陀石青州石 龍牙石分宜石

  朱輔溪蠻叢笑

  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硯辨端溪下巖舊坑端溪中巖舊新坑端溪上

  巖新坑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歙溪龍尾舊坑新坑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眉

  子四品新舊坑金星舊坑新坑銀星舊坑新坑洮河綠石硯墨玉硯

  曹繼善歙硯說

  辨歙石說

  元陶宗儀輟耕錄硯山圖說

  雲煙過眼錄

字學典第一百五十五卷

硯部彙考二

[编辑]

《宋洪景伯歙硯譜》

[编辑]

《採發第一》

[编辑]

「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 石如城疊狀,瑩潔可愛,因㩦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 過端溪。後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 手,斲為硯,由是山下始傳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 守又獻石,并蒸硯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擢為硯官,令 石工周全師之」,爾後匠者增益頗多。今全最高年,能 道昔時事,并召少微孫明。今家濟源《訪偽誥》不獲,傳多如 此。今山下葉氏,繁息幾數百戶,乃獵者之孫。

《石坑第二》

[编辑]

羅紋山,亦曰芙蓉溪。硯坑十餘處,蔓延百餘里,皆山 前後沿溪所生,溪水中殊無石,好事者相傳多云水 中石。又見蘇易簡《硯譜》云:「歙州龍尾山石,亦端溪之 亞。訪於彼俗,雖有龍尾山,而山實無石。蓋好事者取 其美名,以咤於世。」今次其石品與他坑之名,如後: 眉子坑在羅紋山,開元中發屬程于地,從溪下至取 石處九丈五尺,其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無 土相雜。

羅紋裡山坑:在羅紋山後,李氏時發,今廢五十餘年, 名色未詳。

羅紋坑,在眉子坑之東,李氏時發。地向屬王仁高,今 絕籍,為硯戶戴義八人共請之,歲輸山稅二十金。自 山下至取石處,計七十五丈,闊十八丈,深十五丈三 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見石處謂之 「寨頭」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臨溪。冬水涸時方可取,春夏不 可得,發地丈餘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

水嶡坑,在羅紋山西北,地屬王十五,景祐中發,今廢 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闊一丈三尺,穿籠取 之,久廢不可得。蓋石工不知攻取法,石裡如浪紋。 溪頭坑又曰「主持山」,在羅紋山金星坑之北,約二三 里,廢已二十年,不取其石,金星率多虛慢焉。

葉九山坑:在溪頭坑之西約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 眉子石,紋粗慢,與溪頭相次也。

羅紋金星坑:在羅紋山西北。自羅紋坑相去四十五 丈,今廢不取,蓋工用多,所得少也。

驢坑在縣之西北七十里,屬詹觀。景祐中,曹平為令 時取之,後王君玉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為尉, 又取之。其石有青綠暈也。

濟源坑在縣之正北,凡三坑並列:曰「碧裡坑」,在山上, 色理青瑩,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點白暈,次十里入 裡山,石青細,金紋花暈,厥狀不常。

洞靈岩,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連,石產「岩之 左右,無定處,材璞至少而瑕脈多,或有絕病瑩淨者 可擬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

浙石屬衢州開化縣,俗謂之「玳瑁石。」其紋正如玳瑁, 傍視則有波紋者,可為碑材、帛碪、柱礎之類,至易得。

《攻取第三》

[编辑]

凡取石,先具牲醪祝版,擇日齋戒,至山下,設神位十 餘於壇墠之上,祝訖發之。若稍褻慢,必有蜂蠆蟲蟒 毒物傷人之患立出。蓋山川神物所擁護祕惜,尤不 欲廣傳人間,所得不過百十枚即竭矣。又當再祝之, 前後被囓死者十餘人,今皆預祝饗也,冀其陰助,不 得不愛重之。

《品目第四》

[编辑]

眉子石其紋七種:

《金星》地眉子   ,對眉子 ,短眉子。

長眉子     。《簇眉子》。

闊眉子     。金眉子。

《外山羅紋》。其紋十三種

麤羅紋     。《細羅紋》。

古犀羅紋    。《角浪羅紋》。

金星羅紋    ,松紋羅紋。

石心羅紋    ,金暈羅紋。

《紋絲》羅紋    。刷絲羅紋。

「倒理羅紋    。」 烏釘羅紋。

卵石羅紋

《裡山羅紋》:「一等」

金星疏慢

驢坑一等:

青色綠暈

《洞靈岩》紫石,大小者如肝色,今產浮梁縣岩嶺,處處 有,其匠者或琢為茶甌,凌冬不可用也。

「浙石」「一等」:

紋如玳瑁斑

《水舷金紋,厥狀》十種:

金紋如「《長壽仙人》者」 ,青斑金紋如鶴舞者。

《金紋如雙鴛鴦》者 。金紋如斗者。

金紋如枯槎《仙人》者,如《金雲氣》者。

「眉如臥蠶」 者   ,「如《雙魚蹲鴟》」 者。

金紋如湖中寒鴈者,如金壺瓶者,余常見之。

《修斲第五》

[编辑]

硯斲初成,先以蠟塗內外,蓋與石相益,須借此則溫 潤光潔可愛,於石無損,而便於洗濯,不惹墨漬。初便 以生薑汁塗研處,即著墨,今人多不知此,云是瑕病, 以墨蠟蓋滅痕璺。又云:不發墨光,始初磨墨,兼帶少 蠟,滯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則無此病矣。又出墨色 者,便使益好,多漬難愛護,欲著手氣,必成痕跡。故人 多用蠟,蓋免此患也。硯須每日洗浣,去其積墨敗水, 則墨光瑩澤也。

《名狀第六》

[编辑]

端樣       「舍人樣。」

「都官樣」      《玉堂樣》。

月樣、       方月樣

龍眼樣、      圭樣

方龍眼樣、     瓜樣

方葫蘆樣,     「《八角辟雍》樣。」

「《方辟雍》樣。」     馬蹄樣。

「新月樣。」      《鏊樣》

眉心樣。      石心樣。

瓢樣,       《天池樣》。

科斗樣,      銀鋌樣。

「蓮葉樣」,      《人面樣》

毬頭樣、      《寶瓶樣》。

「笏頭樣」、      《風字樣》

古錢樣:      「外方裡圓」樣。

「筒硯樣」      蟾蜍樣。

《辟雍樣》      《尹氏樣》

「蝦䗫樣,      犀牛樣」, 鸚鵡樣,      琴樣。

龜樣:

以上並擇取樣製古雅者,繪之於圖,「餘數名雖多種,狀樣,都俗也不取。」

《石病第七》

[编辑]

「雞腳如麻石」黯色,類雞腳印,行跡烏肫有痕如木葉, 若肉中之脞也。「隔路」如墨痕,如蚓跡,行路浪痕偏纏 如細帛紋,其色或淺或深,墨色贅子,若烏豆狀,隱起 礙手,靸藏於石中,或開之迺有大璺撘線斜紋,若硯 斷硬線有起處,隱手,名工亦不能礪平也。「斷紋」有紋, 兩不相著,石上有微塵孔者,乃石之膚也。黃爛者,土 中石皮也。

《道路第八》

[编辑]

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 羅紋山,皆山谷大,林莽盤屈,鳥道也。自婺源縣大路 三十里過溪,皆大嶺重複,九十里至羅紋山下。自州 至濟源口一百九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濟源。自縣 至濟口八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濟源。

《匠手第九》

[编辑]

縣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

劉大名福誠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周

四名全年七十 ;周,二名進城 周小四 ;周三名進昌 ;劉二無官名 朱,三名明

《靈屬》里,一姓、三家、六人。

「戴」 二,名義和 ,第三、第五、第六 ;戴大名文宗 ;戴四,名義誠。

大容里濟口,三姓四人。

方七,名守宗 ,男慶子 ;胡三,名嵩興 、《汪大號》《汪王二》。

《攻器第十》

[编辑]

箕,《畚        銃》。

鐵大小鎚、      長短鑿鋼屑        鐓頭

《鴉觜》《鋤       木掀》。

《杜綰雲林石譜》

[编辑]

《形石》

[编辑]

形門西山接太行山,山中有石,石色黑,亦有峰巒,奇 巧可置几案間。工人往往採石為硯,名曰「烏石硯」,磨 墨稍燥。蘇仲恭有《三硯樣》,製殊不俗。

《吉州石》

[编辑]

吉州數十里,土中產石,色微紫,扣之有聲,可作硯,甚 發墨。

《婺源石》

[编辑]

徽州、婺源石產水中者,皆為硯材,品色頗多。一種石 理有星點,謂之「龍尾」,蓋出於龍尾溪,其質堅勁,大抵 多發墨,前世多用之,以金為貴。石理微粗,以手摩之, 索索有鋒鏦者尤妙,以深溪為上,或如刷絲,羅紋棗 心,或如瓜子,或眉子,兩兩相對。又一種色青而無文, 大抵石質貴青潤發墨,頗與後歷石差堅近為最。又 有祈門縣文溪所產,色有紫,石理潤發墨,頗與後歷 石差堅。近時出處價倍於常,工人各以材厚大者為 貴。又徽州歙縣,地名「小清」,出石亦青潤可作硯,但石 理頗堅,不甚剉墨,其紋亦有刷絲者,土人不知貴也。

《紫金石》

[编辑]

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 墨,扣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硯,甚發墨,特輕薄,皆 遠古物也。

《絳州石》

[编辑]

絳州石出水中,其質堅潤,色稍白,文多花浪,頗類牛 角,工人謂之「角石。」堪琢為硯,唯可研丹砂,滑而不發 墨。

《鞏石》

[编辑]

鞏州舊名「通遠軍西門寨石」,產深土中。一種色綠而 有紋,自為水波,斷為硯,頗溫潤,發墨宜筆。其穴歲久 頹壞,無復可采。

《小湘石》

[编辑]

在端州之西四十里,石色紫稍燥,間有眼者,類雀眼, 但無瞳子。「後歷石」在端之北十里,赤紫石極細,不甚 潤,石性極軟,間有眼者,但一兩暈。「蚌坑」在下岩山之 下一小溪,今其歲久崩落之石,久為風日所侵,性堅 頑,極不發墨,石色正紫,瑩淨,間亦有眼,無層暈,色駮 雜。大抵諸石在穴中,正如石榴子。𨺤𨺤各有石朴籠 絡。中有硯材大小既施斧鑿。十分之中可得三四許。 又有一種圓如瓠。中有請幫助識別此字。謂之「子石」,尢佳極,鮮得之。 下岩之價,二十倍於山岩下穴上石。下穴之價,十倍 於半邊山諸坑。半邊山價十倍於小湘,小湘價倍於 蚌坑。後歷絕品,亦不過十來千。

《紅絲石》

[编辑]

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其質赤黃,紅紋如刷絲,縈繞 石面而稍軟,扣之無聲。琢為硯,先以水積之,乃可用。 蓋石質燥渴,頗發墨。唐林甫猷頃作《墨譜》,以此為上 品。

《建州石》

[编辑]

建州石產土中,其質燥稍潤,色極深紫,扣之有聲,間 有豆斑點,不甚圓,亦有三兩重石暈。琢為硯,頗發墨, 往往以石點名《鴝鵒眼》,作端石以求售。

《南銀石》

[编辑]

南劍州黯淡溪水出石,石質深青,黑而光潤,扣之有 聲,作硯發墨宜筆。

《玉巖》

[编辑]

信州玉山縣,地名「賓賢鄉」,石出溪澗中,色青潤,扣之 有聲。土人採而為硯,甚剉墨,比來翻製新樣如蓮杏 葉以售。

《大陀石》

[编辑]

歸州石出江水中,其色青黑,又有班班如鷓鴣,質粗 可為硯。土人互相貴重,甚發墨。峽人謂江水為「沱」,故 名大陀石。

《青州石》

[编辑]

青州石多紫金,產深土中,可琢為硯。其質稍麤,不堪 發墨,土人多用之。

《龍牙石》

[编辑]

潭州寧鄉縣石產水中或山間,斷而出之,名「龍牙石」, 色稍紫潤,堪治為硯,亦發墨,土人重之。

《分宜石》

[编辑]

袁州分宜縣江水中產石,一種青石,色稍堅而溫潤, 扣之有聲,從廣不過六七寸許,亦希罕不常得。土人 於水中採之,磨為硯,發墨宜筆,但形製稍朴,須藉鐫 礱。

《朱輔溪蠻叢笑》

[编辑]

《硯》

[编辑]

金繫帶硯,石出黎溪。今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岡石, 皆可亂真,紫色勝揭石熟猺,亦能砥礪,黎溪為最,蓋 於陶金井中取之,近亦難得。有紫綠二色圍黃線者名「金繫帶。」

《趙希鵠洞天清錄》

[编辑]

《古硯辨》

[编辑]

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 歷代以來,皆採端溪。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 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 事者作《硯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惟 有舊坑,無新坑,上、中二岩則皆有舊新坑,於歙亦然。 其失二也。世之論端溪者,惟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 坑,惟有漆、黑、青、花二種,初未嘗有紫,無它,未曾觀古 硯耳。其失三也。余慮世人貴耳鑒而無心賞,故述《古 硯辨》,惟說端、歙二溪而不它及。蓋端、歙或強以為硯, 寧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老於用硯者,其孰能 知之。

《端溪下岩舊坑》

[编辑]

「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扣之無聲,磨 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成六七眼,相連排星斗異 形。」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縋,深 入穴中,方得之。此岩南唐時已難得,至慶曆間坑竭。 溪下岩舊坑又一種卵石,去臕方得材,色紫青黑,細 如玉,有花點,如著頭大,其點別是碧玉清瑩,與硯質 不同。唐吳淑《硯賦》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 石,今訛為青花紫石。李長吉詩已訛作「紫」字,其實未 嘗紫色,青黑之中或有白點如粟排星斗異象,水濕 方見,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品南唐時已難得,慶 曆間坑竭。已上二品石久用鋒鋩愈出,不退鈍,不假 磨礱。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別無新坑,所謂「新 坑。」蓋元坑已盡,而別開一坑,下岩則否。

《端溪中岩舊新坑》

[编辑]

端溪中岩舊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 如《菉豆粒》,純綠色而無暈,或有綠絛紋或白絛紋如 線,蓋堅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絛紋。此種亦是卵 石,外有黃臕包絡,扣之無甚聲,磨墨亦無聲,久用鋒 鋩不退,不假磨礱,今此坑取之亦竭。中岩新坑色淡 紫,眼如鴝鵒,眼大重暈而緊小,其中如瞳人狀,石老 者扣之有聲,嫩者扣之無甚聲,磨墨則微有聲。石有 極潤者,雖難得,然久用則鋒鋩退乏,必假磨礱。今此 品難得,遂為希奇之寶,百硯之中見一二耳。世人見 其希有,又目未曾見古硯,遂目此為「下岩舊坑」,不知 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端溪上岩新坑》

[编辑]

端溪上岩新舊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為雄雞眼, 扣之璫璫然,磨墨相拒如鋸聲,久用則鋒乏,光如鏡 面,不堪用。然舊坑差勝新坑,今士大夫所藏硯多此 品。

《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

[编辑]

一種石潻石,出九溪潻溪,表淡青,裡深青,紫而帶紅, 有極細潤者,然以之磨墨,則墨澀而不鬆快,愈用愈 光,而頑硬如鏡面,間有金線,或黃脈直截,如界行相 間者,號紫袍金帶。高宗朝,戚里吳琚曾以進御,不稱 旨。一種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質粗燥,或微有小眼,黯 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稱為「黑端溪」,相去天淵矣。 今端溪民負販者多市辰沅硯璞而歸,刻作端溪樣 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獲重價。若辰沅人自鐫刻者, 則太雕琢,或作荷蓮、水波、犀牛、龜、魚、八角六花等樣, 藻飾異常,雖極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硯之 一法。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

[编辑]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並無紋,以 水濕之,微似紫,乾則否。細潤如玉,發墨如汎油,並無 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 象,水濕則見,乾則否。此亦是卵石,故難得。大者不過 四五寸,多作月硯,就其材也。或有純黑如角者。東坡 最貴此品,今得之亦貴重,不減端溪下岩。然龍尾舊 坑雖極細,猶微澀墨,端溪下岩則直如鏊盤塌蠟矣。 以此為辨。南唐時方開龍尾舊坑,今已無之。新坑色 亦青黑無紋,而粗燥,礪墨退筆,久用則鈍,乏有大盈 三尺者。

《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眉子四品新舊坑》

[编辑]

四品;舊坑並青黑色,紋細而質潤,如玉羅紋直如極 細羅,刷絲如髮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蠶大,金銀間絲 亦細密,久用不退鋒,磨墨無聲,無闊大者,然皆次於 龍尾。舊坑亦南唐時開坑,今已無。如得之貴重,不減 龍尾。舊坑四品;新坑並紋粗而質枯燥且不堅,眉子 大者,或長二三寸,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羅紋如蘿 茯紋,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金星舊坑新坑》

[编辑]

「金星」新舊坑並粗燥,淡青色。雖金星滿面,然礪墨退 筆,久用退乏,大者盈尺。別有一種黑石,金星姿質亞 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萬州懸金岩金星石也。色漆 黑,細潤如玉,隱隱金星水濕則見,乾則否,發墨如汎油無聲,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今萬崖亦已取盡,如 得之不減端溪下岩。

《銀星舊坑新坑》

[编辑]

銀星新舊坑並粗燥,淡青黑色,有銀星處不堪磨墨, 工人多側取之。置其星於外,謂之「銀星」牆壁拒墨如 鋸,久用退乏,如鏡而大者盈尺。

《洮河綠石硯》

[编辑]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 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 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 洮硯,然目所未睹。今或有綠石硯名為「洮」者,多是潻 石之表,或長沙谷山石,潻石潤而光不發墨,堪作砥 礪耳。

《墨玉硯》

[编辑]

荊襄鄂渚之間,有團塊墨玉璞,並與端溪下岩黑卵 石同,而堅縝過之,正堪作硯。雖不如玉器出光,留其 鋒耳,但黑中有白玉相間,甚者闊寸許,玉石謂之「間 玉瑪瑙」,其白處又極堅硬拒墨。若用純黑處為硯,當 在端溪下岩之次,龍尾舊坑之上。

《曹繼善歙硯說》

[编辑]

《硯》

[编辑]

唐侍讀《硯譜》云:「二十年前,頗見人用龍尾石硯,求之 江南故老云:『昔李後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紙、李廷 珪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冠,當時貴之。自李氏亡而 石不出,亦有傳至今者。景祐中,校理錢仙芝守歙,始 得李氏取石故處。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 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別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後縣』」 人病其須索,復溪流如初,石乃中絕。後邑官復改溪 流遵錢公故道,而後所得盡佳石也,遂與端石並行。 按《圖經》,龍尾山在婺源縣長城里。唐開元中,葉氏得 其地,嘗取石為硯,不見稱於世,故無聞焉。蘇易簡《硯 譜》云:「龍尾山石亞於端溪,今雖多故坑,無有石出,環 縣皆山也。而石雖出他山,實龍尾之」肢脈俱得,謂之 「龍尾。」

自州「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谷,林莽盤屈鳥道。 又三十里自縣三十里過溪,大嶺重複九十里,並至 羅紋山下。」

自州一百九十里,自縣八十里,並至「濟口入山,又七 十里至濟源。」

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 餘里,取之不絕。

眉子坑,在羅紋山之西,從溪下至坑十餘丈,坑中無 土,深丈餘,闊二三尺許。

羅紋裡山:在羅紋山後。

羅紋舊坑地名「寨頭」,即錢云所訪南唐採石故坑也。 「水絃坑」,在眉子坑外,臨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入地 丈餘,石多金花。

《水厥坦》坑:在羅紋山西北,其理若浪。

溪頭坑:在金星坑之北五里。

葉九坑:在溪頭之西百里。亦有眉子,其理粗慢,與溪 頭坑石相上下。

金星坑在羅紋山西北,相去四十五丈。

驢坑在縣西北七十里。景祐中,曹平為令,後王君玉 為守。嘉祐中刁璆為尉,皆取之。其石青中綠暈。 濟源坑在縣之正北,三坑相連。

碧裡坑在濟山上,色理青瑩,相去半里有「水步石」、 「雨點石。」十里外有「裡山石」,青細,有金紋花暈,其狀奇 怪不常。

洞靈岩,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連,石產於岩之 左右,無定所,色擬端溪,粗而燥,復多瑕璺。

淛石,出衢州開化縣界,斑若玳瑁然。

麻石三尺,中隱硯材數寸而已,猶玉之在璞也。坑往 往在溪澗中,全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與工。每打 發一坑,不三數日必雨,雨即坑壟皆湮塞,較其工力 倍。《金銀》坑中取礦者,此其所以貴也。往時必先祠以 中牢,方免諸患。

大抵攻琢貴精,治之不盡工,雖有佳石,亦常硯而已。 每得一石,以鐵鑿擊之,候其聲清圓,乃可攻治。度其 所宜,然後制樣,須令人捧。「不然內諸稻穀中,欲其不 實也。」

蘇易簡云:「硯有薄如紙者,蓋以薄為利用云。」

龍尾石多生於水中,故極溫潤。性本堅密,扣之其聲 清越,宛若玉振,與他石不同。色多蒼黑,亦有青碧者。 採人日增,石亦漸少。有得之岩崖中者,色白而燥,殊 不入用。

眉子色青或紫,短者、簇者如臥蠶,而犀紋立理;長者、 闊者如虎紋,而松紋從理。其曰「雁湖攢」,與「對眉」字,最 為精絕。

大抵石頑則光滑,而磨墨不快;石粗則黏墨,而滲漬 難滌。唯粗羅紋理不疏,細羅紋石不嫩者為佳。 粗羅紋稍細者,易為磨墨,細羅紋稍堅者,最能發墨或者以易磨墨為發墨,非也。唯蔡君謨論得其要:墨 在硯中,隨筆旋轉,滌之泮然盡去,此乃石性堅潤,能 發起不滯於硯耳。若刷絲、松紋、角浪,皆以其理疏,易 於磨墨。至於金星之類,乃其餘事,自有優劣。獨「泥漿」 一品,較之諸石,紋理細密,富於溫潤,但多不甚堅實。 瓜子羅紋,紋若《瓜子羅》紋然,此最佳者也。出水波坑 中,幸而得之,不可期。或取羅紋側為之,甚能亂真。 驢坑石色青綠暈,今不復出,士大夫家間有藏者,亦 罕見之。

棗心青潤可愛。中有小斑紋。中廣。上下皆銳。形若棗 核然。難少疵瑕。多失之頑固。

唐公《硯錄》云:「嘗過金陵,於翰林葉道卿處見一硯,方 四五寸許,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霽,遠望暮天,表裡瑩 潔,都無紋理,蓋所謂硯之美者也。云得於歙,不知出 於何坑,今不復有。」

《裡山》《一種金星》而疏慢。

硯以瑩淨為先,小有痕線,皆不足,甚貴。

硯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為之者,取其適用而已。 舊有古端樣,并世傳晉右軍將軍王逸少端樣,皆外 方,內若峻坂,然使墨下入水中,至寫字時,更不費研 磨之工。今之端樣,蓋其遺法也。或有為硯板、硯鏡之 類,微坳其首而已。或直用平石一片,別以器盛水,旋 滴入研墨,以此知今人不如古人書字之多耳。

《辨歙石說》

[编辑]

細羅紋

[编辑]

石紋如羅縠精細,其色青瑩,其理緊密堅重,瑩淨無 瑕璺,乃硯之奇材也。

粗羅紋

似「細羅紋,而紋理稍粗。」

暗細羅紋

羅紋雖細晦而不露紋理,隱隱石色,微青黑。

刷絲羅紋

石紋「精細纏密,如刷絲然。」

金花羅紋

「羅紋」:地上間以金花亂點,大細不常,如畫工銷金   金暈羅紋。

金暈數重,如抹畫者,或暈如卵形,及杏葉,皆重疊數 重。

金星羅紋

細金點如散星者。有金抹如眉子者。有黃抹金紋。長 短不定者。

筭條羅紋

比《刷絲》紋理疏而粗大,正如排筭子。

角浪羅紋

直紋數路,如角浪然。

瓜子羅紋

比《細羅紋》尤細狹如瓜子者。

細棗心

無羅紋而石紋,兩頭尖如棗核。

麤棗心

較細,棗心而麤。

水波

紋理橫細,如「晴晝微風」、「清沼」漣漪之紋。

對眉子

石紋,如人畫眉而細,遍地成對者。

錦蹙

石暈如畫雲氣間以金暈,如蹙錦然。

錦蹙眉子

石紋橫如眉子,間有金暈。

羅漢入洞

石中有金暈如雲氣,下有羅漢龕座之形。

金星眉子

眉子疏勻,而有金星間之。

鱔肚眉子

眉子疏而勻,石紋如人字,鱔肚紋,間有金暈金星者。

雁攢湖眉子

硯心有紋暈如汪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飛集之 狀。」

菉豆眉子

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內有短密眉子紋。

金花眉子

《眉子石》中有金花金暈者。

短眉子

眉子密短而勻。

長眉子

眉子:長而差大。

泥漿

細羅紋而尤溫潤,乃羅紋下坑石。

卵石

《雨點石》:以上「二石」 無注。

《羅紋》上坑石色微重,中坑石色微淡,下坑即「泥漿石。」

《棗心坑皆乾,坑故石微燥》。

「水波坑」,「亦是棗心石。」

祈門縣出細羅紋石,酷似泥漿石,亦有羅紋,但石 理稍慢不甚堅,色淡易乾耳。此石甚能亂真,人多 以為「婺源泥漿石,當須精辨之也。」

歙縣出刷絲硯,甚好,但紋理太分明,無羅紋,間有 白路白點者是。

《元陶宗儀輟耕錄》

[编辑]

硯山圖

硯山圖

《圖說》

[编辑]

右此石是南唐寶石,久為吾齋硯山,今被道祖易去。 中美舊有詩云:「硯山不易見,移得小翠峰。潤色裛書 几,隱約煙朦朧。巉岩自有石,獨立高崧巃。安知無雲 霞,造化與天通。立壁照春野,當有千丈松。崎嶇浮波 瀾,偃仰蟠蚊龍。蕭蕭生風雨,儼若山林中。塵夢忽不 到,觸目萬里空。公家富奇石,不許常人同。硯山出層 碧,崢嶸實天工。淋漓上山泉,滴瀝助毫端。揮成驚世 文,主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風遠洞庭寬。往往入佳 趣,揮毫出妙言。願公珍此石,美與眾物肩。何必嵩少 隱,可藏為地仙。」今每誦此詩,必懷此石。近余亦有作 云:「硯山不復見,我詩徒歎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頻淚 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見。每同友往觀,亦不出示。 紹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筆想成圖,彷彿在目,從此吾 齋氣秀,尤不復泯矣。崇寧元年八月朢,米芾書。余《二 十年前嘉興吳仲圭為畫圖》,錢塘吳孟思書文,後攜 至吳興,燬於兵。偶因清暇,默懷往事,謾記於此。

《雲煙過眼錄》

[编辑]

《硯》

[编辑]

趙孟頫所收圓端硯一:葉森見公;一端石辟雍硯,名 曰《大雅》。

又洮石名「綠漪」,如玉斗樣,古濟硯,有神品,「朱」字,製極 精,然滑不受墨。

徐容齋所藏玉硯,高一尺,廣六寸,厚二寸,雖未甚白, 然瑩淨可愛,獨受墨處不光,可以研磨,真奇物也。 葉森舊有紹興內府玉硯,作壺樣,下碾字云:「玉壺長 六寸,廣四寸半,厚二寸,玉色白潤,然磨墨處光,研墨 亦起。」

又「銅持硯一枚,類箕樣,長近一尺。其硯池旁作一倭 人坐其上,其後有一獸類,雖四足,以前兩足撫倭人 之身,其上作牛首,其地細花紋甚精」,此必倭人之舊 物也。

胡存齋詠:所藏靈壁硯山一座,無天趣,不甚佳。 張夢符孔孫云:今御府有寶硯,所謂蒼龍橫沼,內有 龍形,橫硯沼中。趙子龍云:「蒼龍,世所謂岩花是也。」今 在集賢院。又有聚寶硯,玉板太乙船,無眼而溫潤,皆 寶硯也。

米氏硯山,後歸宣和御府,今在台州戴覺民家, 大衍庫出售雜物。時有靈壁小峰,長僅五六寸,高半 玲瓏秀潤,所謂「胡桃玉色。」徽宗御書八小字刻於峰 旁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無琢刻之形,真奇物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