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六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仁部總論二

  性理大全

  王陽明集答王虎谷 與黃宗賢 答黃勉之

  庸齋日記論仁

 仁部藝文一

  仁說           宋蘇軾

  依仁齋銘          朱熹

  居仁齋銘          前人

 仁部藝文二

  引古逸詩         漢徐幹

  勵志詩          晉張華

  湯解祝網        北周庾信

  仁者           宋邵雍

  勉李愿中         羅從彥

  仁術            朱熹

  送林熙之          前人

 仁部紀事

 仁部雜錄

學行典第五十六卷

仁部總論二[编辑]

性理大全[编辑]

《仁》
[编辑]

程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生之 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 仁也。」又曰:「非仁則無以見天地, 仁者,以天地萬物 為一體,莫非我也。如其皆我,何所不盡?不能有諸己, 則其與天地萬物,豈特相去千萬而已哉! 自古不 曾有人解仁字之義,須是道與他分別出五常。若只 是兼」體,卻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頭也;其他四端,手 足也。至如《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亦須通四德以言 之。 仁者必愛,指愛為仁則不可;「不仁者無所知覺」, 指知覺為仁則不可 ;觀物於靜中皆有春意,切脈 最可體仁。 觀雞雛,亦可觀仁。 仁之道,要之只消 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作仁 公, 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 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 人之一 肢病,不知痛癢,謂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猶是也。蓋不 知仁道之在己也,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乃仁也。 「視聽言動一於禮,謂之仁。 仁則一,不仁則二。 大 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去,不仁則仁存。 學者識得」 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如求經義,皆栽培之 意。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 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 之閒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 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是心而已,曷嘗 支離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 示子貢以為仁之方也。醫書有以手足風頑謂之四 體不仁,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而 疾痛不與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無恩者,其自 棄亦若是而已。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 也。《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仁者,人此者也。敬以 直內,義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內,則便不直矣。行仁 義,豈有直乎?必有事焉而勿正,則直矣。夫能敬以直 內,義以方外,則與物同矣。故曰:「敬義立而德不孤。」是 以仁者無對,放之東海而準,放之西海而準,放之南 海而準,放之北海而準。醫家言「四體不仁」,最能體仁 之名也。

張子曰:虛者仁之原,禮義者仁之用。 虛則生仁,仁 在理以成之。 敦厚虛靜仁之本,敬和接欲仁之用。 龜山楊氏曰:「《論語》言仁處,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謂仁, 則未之嘗言也。故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要道得親 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為親切。

「上蔡謝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為仁, 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痹,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 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 此仁可見矣』。」 問:「一日靜坐,見一切事平等,皆在我 和氣中,此是仁否?」曰:「此只是靜中工夫,只是心虛氣 平也。須是應事時有此氣象,方好。 仁者天之理,非 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為生也;經德不回,非干祿也; 言語必信,非正行也;天理當然而已矣。當然而為之, 是為天之所為也。聖門學者,大要以克己為本。克己 復禮,無私心焉,則天矣和靖尹氏曰:「鮑某嘗問伊川:『仁者愛人便是仁乎』?伊 川云:『愛人,仁之事耳』。焞時侍坐歸,因取《論語》中說仁 事致思,久之,忽有」所得,遂見伊川,請益曰:「某以仁惟 公可盡之。」伊川沈思久之,云:「思而至此,學者所難及 也。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耳。人能至公便是仁。」 謝 收嘗問學於伊川,伊川云:「『學之大無如仁』。汝謂仁是 如何?」謝久之無入處。一日再問:「愛人是仁否?」伊川云: 「愛人乃仁之端,非仁也。」謝收去焞因曰:「某謂仁者公 而已」,伊川云:「何謂也?」焞曰:「能好人,能惡人。」伊川云:「善 涵養。」不易見得到此。

延平李氏《答朱元晦書》曰:「仁』字難說。《論語》一部,只是 說與門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幾私欲沈,天 理見,則知仁矣。如顏子仲弓之問,聖人所以答之』之 語,皆其切要用力處也。孟子曰:『仁,人心也』。心體通有 無,貫幽明,無不包括,與人指示於發用處求之也』。又 曰:『仁者,人也。人之一體便是天理,無所不備具。若合 而言之,人與仁之名亡,則渾是道理也。來諭以謂仁 是心之正理,能發能用底一箇端緒,如胎育包涵,其 中生氣無不純備,而流動發生,自然之機又無頃刻 停息,憤盈發洩,觸處貫通,體用相循,初無閒斷。此說 推擴得甚好。但又云:『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乎禽獸者, 以是而已。若犬之性,牛之性,則不得而與焉。若如此 說,恐有礙。蓋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則一,雖禽獸草木 生理,亦無頃刻停息閒斷者。但人得其秀而最靈,五 常中和之氣所聚,禽獸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異也。 若謂流動發生,自然之機,與夫無頃刻停息閒斷,即 禽獸之體亦自如此。若以為此理唯人獨得之,即恐 推測體認處未精,於「他處便有差也。」又云:「須體認到 此純一不雜處,方見渾然與物同體氣象。」一段語卻 無病。又云:「『從此推出分殊合宜處,便是義』。以下數句, 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貫之,蓋五常百行,無往而非仁 也。」此說大概是。然細推之,卻似不曾體認得。伊川所 謂「理一分殊」,龜山云「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 所以為義」之意,蓋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謝上蔡語 錄》云:「不仁便是死漢,不識痛癢了。」「仁」字只是有知覺 了了之體段,若於此不下工夫,令透徹,即何緣見得 本源毫髮之分殊哉?若於此不了了,即體用不能兼 舉矣。此正是本源、體用兼舉處。人道之立,正在於此。 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而仁義二字,正如立天道 之陰陽,立地道之剛柔,皆包攝在此二字爾。大抵學 者多為私欲所昏,故用力不精,不見其效。若欲於此 進步,須把斷諸路頭,靜坐默識,使之泥滓漸漸消去 方可。不然,亦只是說也。更熟思之。

南軒張氏曰:「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 理也。天下之正理而體之於人,所謂仁也。若一毫之 偏,則失其正理,而為不仁矣。

勉齋黃氏曰:「『仁包四者」,「『包』字須看得出。嘗記朱先生 云:『未發則有仁、義、禮智之性,而仁則包四德;已發則 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而惻隱則貫四端』。」「『貫』字, 如一箇物串在四箇物裡面;『過』」「包』字,如四箇物都合 在一箇物裡面。」

北溪陳氏曰:「仁道甚廣大精微,可以用處只為愛,而 發見之端為惻隱。」又曰:「仁是此心生理全處,常生生 不息,故其端緒方從心中萌動發出來,自是惻然有 隱。由惻隱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愛。故仁乃是愛之 根,而惻隱則根之萌芽,而愛則又萌芽之長茂已成 者也。觀此,則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自可見得脈」 絡相關處矣。 孔門教人,求仁為大,只專言仁,以仁 包萬善,能仁則萬善在其中矣。至孟子,乃兼仁義對 言之,猶四時之陰陽也。 自孔門後,人都不識仁。漢 人只把做恩愛說,是又大泥了愛,又就上起樓起閣, 將仁看得全粗了。故韓子遂以博愛為仁。至程子始 分別得明白,謂仁是性,愛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 門人又將愛全掉了,一向求高遠去。不知仁是愛之 性,愛是仁之情。愛雖不可以正名仁,而仁亦豈能離 得愛?上蔡遂專以知覺言仁。夫仁者固能知覺,謂知 覺為仁則不可。若轉一步看,只知覺純是理,便是仁 也。龜山又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體夫仁者固能與 萬物為一,謂與萬物為一為仁,則不可,此乃是仁之 量。若能轉來看,只於與物為一之前徹,表裡純是天 理,流行無閒,便是仁也。呂氏《克己銘》又欲克去有己, 須與物合為一體,方為仁。認得仁都曠蕩在外了,於 我都無統攝,必己與物對時,方下得克己工夫。若平 居獨處,不與物對時工夫,便無可下手處,可謂疏闊 之甚。據其實己如何得與物合一,洞然八方如何得 皆在我闥之內?此不過只是想像箇仁中大底氣象 如此耳,仁實何在焉?殊失向來孔、顏傳授心法本旨。 其他門人又淺,皆無有說得親切者。 仁有以理言 者,有以心言者,有以事言者。以理言,則只是此心全 體天理之公。如文公所謂「心之德,愛之理」,此是以理 言者也。心之德,乃專言其體也;愛之理,乃偏言其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亦以理言者也。 以心言,則知此心純是天理之公,而純無一毫人欲 之私閒之也。如夫子稱「回心三月不違仁」,程子謂「只 是無纖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雍也不知其 仁」等類,皆是以心言者也。以事言,則只是當理而無 私心之謂。如「夷齊求仁而得仁」,「殷有三仁」,及「子文之 忠,文子之清,皆未知焉得仁」等類是也。若以用工言, 則只是去人欲,復天理,以全其本心之德而已矣。如 夫子當時答群弟子問仁,雖各隨其才質病痛之不 同,而其指意所歸,大概不越乎此。

問:「明道謂『學者能識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 如講求經義,皆栽培之意。若仁之在人心,一耳。不學 之人,獨無仁乎』?」潛室陳氏曰:「識得仁體,謂滿腔子是 惻隱之心。既體認得分明,無私意夾雜,又須讀書涵 泳義理,以灌溉滋養之。」 問:「周子曰『愛曰仁』,程子曰: 『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程子學周子 者也,何故議論迥別』?」曰:「善言性者必有驗於情,故孟 子以惻隱為仁之端,周子以愛言仁,皆是借情以明 性。若便以愛為仁,則是指情為性,語死不圓矣。韓子 『博愛之仁』是也。」 問:「仁者有知覺,知覺何可以盡仁 哉?仁者特有之耳。竊以為纔言知覺,已入智中來。」曰: 「程門雖有『以覺言仁,然不專主此說,其他話頭甚多。 上蔡專主此說,所以晦翁絕口不言,只說『愛之理,心 之德』,此一轉語亦含知覺在中,可更思求』。」 問:「仁者 偏言之,只一事,兼言之則包四端。四端皆心之德,頭 面迥異。仁既是愛之理,則義禮智亦當謂之理,四者 皆當用工夫。然孔門大率多去仁上著力,何耶?」曰:「所 謂『愛之理』,是偏言之,將四端分作四去看,截然界限, 不可相侵。『心之德』是兼言之,將四端只作二字看。仁 為善之長,猶家之嫡長子,包貫得諸子,故獨以理言。 以心德言,須見移在諸位上用不同,方是詣理。」 問: 「晦翁說『仁為『愛之理,心之德』,如何』?」曰:「愛是情,理是性, 心統性情者也。單說『愛』字與『心』字,猶是就情上看。必 曰『愛之理、心之德』,方和性在裡面,是愛之所以為愛, 而心之所以為心者也,是之謂仁。前輩謂心為穀種, 能生處,即是他所以為穀種處,故桃杏之核皆曰仁。 孔門不曾正說仁之體段,只說『求仁為仁之方。孟子 方說怵惕惻隱處,以狀仁之體段;又說:『仁,人心也』。須 認得仁為人心,方見仁著落。所以不仁之人,全無人 心。既無人心,問他恁麼羞惡、恭敬、是非,仁包四端,即 此可見。心如穀種,所以生處是性,生許多枝葉處便 是情。心亦是有形影底物事,情亦是有形影底物事, 獨性無形影』。」 問:「程子云:『把捉不定,皆是不仁』者。」曰: 「仁是人心也。心走作不在腔子裡,則人形雖具,而所 以為形者死矣,故謂之不仁。」

西山真氏曰:「『仁之一字,從古無訓。且如『義』訓宜,禮注 『理』又訓『履』」,「智』訓知,皆可以一字名其義,惟仁不可以 一字訓。《孟子》曰:『仁者人也』。亦只是言仁者乃人之所 以為人之理,亦不是以人訓仁。蓋緣仁之道大,包五 常,貫萬善,所以不可以一言盡之。自漢以後,儒者只 將愛字說仁,殊不知仁固主乎愛,然愛不足以盡仁。」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者,此心惻然有隱, 即所謂愛也。然只是仁之發端而已。韓文公言「博愛 之謂仁」,程先生非之,以為仁自是性,愛自是情,以愛 為仁,是以情為性也。至哉言乎!朱文公先生始以「愛 之理、心之德」六字形容之。所謂愛之理者,言仁非止 乎愛,乃愛之理也。蓋以體言之,則仁之道大,無所不 包,發而為用,則主乎愛。仁者,愛之體也;愛者,仁之用 也。愛者,如見赤子入井而惻然欲有以救之,以至矜 憐憫惜,慈祥恩惠,愛之謂也。性中既有仁,發出來便 是愛。如根上發出苗,以苗為出於根則可,以苗便為 根則不可;以愛出於仁則可,以愛便是仁則不可。故 文公以「愛之理」三字言之,方說得盡。又曰「『心之德』,何 也?蓋心者,此身之主,而其理則得於天。仁義禮智皆 此心之德,而仁又為五常之本。如『元亨利貞,皆《乾》之 德,而元獨為四德之長。天之元即人之仁也。元為天 之全德,故仁亦為人心之全德。然仁之所以為心之 德者,正以主乎愛故也。仁所以能愛者,蓋天地以生 物為』」心,而人得之以為心,是以主乎愛也。「愛之理,心 之德」六字之義,乃先儒所未發,而朱文公始發之,其 有功於學者至矣,豈不可深味之乎? 自非聖人,未 有不由恕而至仁者,故孟氏亦曰:「強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恕必強言,蓋明用力之難,學者當以強矯自勵 云爾。夫恕之所以難者何也?道心惟微,物欲易錮,私 見一立,人己異觀,天理之公,於是遏絕而不行矣。有 志於仁者,當知穹壤之閒,與吾並生,莫非同體,體同 則性同,性同則情同。公其心,平其施,必均齊而無偏 咎,必方正而無傾邪,帥是以往,將無一物不獲者,此 所謂絜矩之道也。然《大學》既言「絜矩」,而繼以義利者, 豈異指哉?利則惟己是營,義則與人同欲。世之君子, 平居論說,孰不以平物我、公好惡為當然,而私意橫生,莫能自克者,以利焉爾。利也者,其本心之螟蟲,正 途之榛莽與?《大學》丁寧於絕簡,《孟子》懇激於首章,聖 賢深切為人,未有先乎此者。然則士之求仁,當自絜 矩始,而推其端,又自明義利之分始。 凡天下至微 之物,皆有箇心發生,皆從此出。緣是稟受之初,皆得 天地發生之心以為心,故其心無不能發生者。一物 有一心,自心中發出生意,又成無限物。且如蓮實之 中有所謂幺荷者,便儼然如一根之荷,他物亦莫不 如是。故上蔡先生論仁,以桃仁杏仁比之,謂其中有 生意,纔種便生故也。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全具天 地之理,故其為心又最靈於物。故其所蘊生意,纔發 出則近而親親,推而仁民,又推而愛物,無所不可,以 至於覆冒四海,惠利百世,亦自此而推之爾。此人心 之大,所以與天地同量也。然一為利祿所汨,則私意 橫生,遂流而為殘忍,為刻薄,則生意消亡,頑如鐵石, 便與禽獸相去不遠,豈不可畏也哉!「今為學須要常 存此心,平居省察,覺得胸中盎然有慈祥惻怛之意, 無忮忍刻害之私,此即所謂本心,即所謂仁也。便當 存之養之,使之不失,則萬善皆從此而生。 人得天 地生物之心以為心,其心本無不仁,只因有私欲,便 有違仁之時。能克去私欲,則心常仁矣。」心者指知覺 而言也,仁者指心所具之理而言也。蓋圓外竅中者, 是心之體,虛靈知覺者,是心之靈,仁義禮智信,是心 之理。知覺屬氣,凡能識痛癢,識利害,識義理者,皆是 也。若仁義禮智信,則純是義理,人能克去私欲,則所 知覺者皆義理。不能克去私欲,則所知覺者物我利 害之私而已。純是理,即是不違仁,雜以私欲,便是違 仁。 「手足」不仁者,非曰手足自不仁也。蓋手足本吾 一體,緣風痹之人血氣不貫於手足,便與不屬己相 似。人與物亦本吾一體,緣頑忍之人此心不貫於人 物,亦與不屬己相似。風痹之人不仁於手足,頑忍之 人不仁於民物,皆以其不屬己故也。殊不知天地吾 之父母,與人雖有彼我之異,與物亦有貴賤之殊,要 本同一體,只緣私意一生,天理泯絕,便以人己為二 致。亦如手足本是吾身之物,只緣風邪所中,血氣隔 塞,遂以手足為外物。手足,民物之比也,風邪私意之 比也。人無私意之害,則民物之休戚自然相關,一見 赤子入井,則此心為之怵惕,無風邪之病,則手足之 癢痾,亦自然相關,雖小小疾苦,此心亦為之痛楚,當 如此玩味,方曉程子「痿痹不仁」之意。

魯齋許氏曰:「『仁為四德之長,元者善之長』。前人訓元 為廣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廣大,安能愛敬?安能教思、 容保民無疆? 仁與元俱包四德,而俱列並稱,所謂 合之不渾,離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愛之理也;愛者, 情之發,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為仁之道也;元 者,天之所以為仁之至也;仁者,人心之所固有,而私 或」蔽之,以陷於不仁,故仁者必克己。克己則公,公則 仁,仁則愛,未至於仁,則愛不可以充體。若夫知覺,則 知之用,而仁者之所兼也。元者四德之長,故兼亨利 貞;仁者五常之長,故兼義禮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 知覺,不可便以知覺名仁也。

臨川吳氏曰:「天之為天也,元而已;人之為人也,仁而 已。四序一元也,五常一仁也。人之有仁,如木之有本。 木有本,幹枝所由生也;人有仁,萬善所由出也。人而 賊其仁,猶木戕其本也。木無本,則其枝瘁而幹枯;人 不仁,則其心死而身,雖生也奚取? 仁者壽,非聖人 之言乎?天地生物之心曰仁,惟天地之壽最久。聖人 之」仁如天地,亦惟上古聖人之壽最久。人所稟受,有 萬不齊,豈能人人如聖人之仁哉?夫人全德固未易 全,然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而非仁者。得三百三 千之一,亦可謂仁,則亦可以得壽矣。予嘗執此觀天 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洪 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溫和也,慈良 也,寬洪也,重厚也,簡默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 非猛厲殘忍褊狹、輕薄淺躁者之所能及也。 夫東 西南北,地之四方也,而東為先;元亨利貞,天之四德 也,而元為長。地之東,天之元,時之春,人之仁也。《易》曰: 「體仁足以長人。」仁者何?人之心也。苟能體此,則有我 之私,纖芥不留,及物之春,洞徹無間。真足為人之長 矣。不然失其本心。沒於下流。而不能自拔也。又奚長 之云。

王陽明集[编辑]

《答王虎谷》
[编辑]

仁,人心也。心體本自弘毅,不弘者蔽之也,不毅者累 之也。故燭理明則私欲自不能蔽累,私欲不能蔽累, 則自無不弘毅矣。弘非有所擴而大之也,毅非有所 作而強之也,蓋本分之內不加毫末焉。曾子弘毅之 說,為學者言,故曰「不可以不弘毅。」此曾子窮理之本, 真見仁體而後有是言。學者徒知不可不弘毅,不知 窮理,而惟「擴而大之以為弘,作而強之以為毅」,是亦 出於一時意氣之私,其去仁道尚遠也。此實公私義利之辨,因執事之誨,而并以請正。

《與黃宗賢》
[编辑]

「所喻皆近思切問,足知為功之密也」,甚慰。夫「加諸我 者,我所不欲也;無加諸人,我所欲也。」出乎其心之所 欲,皆自然而然,非有所強,勿施于人,則勉而後能。此 仁恕之別也。然恕,求仁之方,正吾儕之所有事也。子 路之勇,而夫子未許,其仁者好勇而無所取裁,所勇 未必皆出天理之公也。事君不避其難,仁者不過如 是,然而不知食輒之祿為非義,則勇非其所宜,勇不 得為仁矣。然勇為仁之資,正吾儕之所尚欠也。鄙見 如此,明者以為何如?

《答黃勉之》
[编辑]

來書云:「韓昌黎『博愛之謂仁』一句,看來大段不錯,不知宋儒何故非之,以為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以愛為仁?愚意則曰:『性即未發之情,情即已發之性,仁即未發之愛,愛即已發之仁,如何喚愛作仁?不得言愛,則仁在其中矣。《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周子曰:『愛曰仁』。昌黎此言,與孟、周之旨無甚差別,不可以其文人而忽之也』。」 云云。

「博愛」之說,本與孟、周之旨無大相遠。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愛」字何嘗不可謂之仁歟?昔儒看古人言語,亦 多有因人重輕之病,正是此等處耳。然愛之本體,固 可謂之仁,但亦有愛得是與不是者。須愛得是,方是 愛之本體,方可謂之仁。若只知博愛,而不論是不是, 亦便有差處。吾嘗謂「博」字不若「公」字為善。大抵訓釋 字義,亦只是得其大概。若其精微奧蘊,在人思而自 得,非言語所能喻。後人多有泥文著相,專在字眼上 穿求,卻是心從《法華》轉也。

徐三重庸齋日記[编辑]

《論仁》
[编辑]

「人有本心,便是仁體。」試看「巧言令色」出於本心否?既 用意作巧言令色,還是這本等實心否?人須是存得 本等實心,方是道理根腳。此等翻弄做作,安有真種 子收斂在內而為心之德乎? 仁在人心,便是天地 萬物一體之理。然聖人只說吾心愛人處為仁,不曾 說愛必遍及而後得為仁。蓋愛人之心,吾得自盡。愛 必遍物,勢恐難周,然事亦須有實。後人又有謂只此 一念便了當弘濟之事,如說《歸仁》,所謂八荒同闥者, 聖人亦無此等輕易空曠話頭。 人於宇宙內有何 事不屬仁?如《西銘》一篇,事亦可見,此須弘以任之,不 然則有所虧欠。吾有生以後,無一息可違仁,大聖人 猶以荒殆為戒,此須毅以勉之,不然則未免閒斷。大 要「萬物一體之心,自強不息之志」,此學者體仁事 人。若要視聽言動皆合禮,須是將此心常自操存省 察。若有忽忘,便恐失錯。這兢兢防檢舉動之心,便是 此中有主之心。此心既無一息不在腔子裡,守定做 規矩,那私欲亦自無著腳處。但以欲易乘,心易汨,欲 與理不兩存。故須喫緊做克己工夫。己盡克,這本等 事理,便不被他失錯了。故人心上只是把禮與非禮 緊緊較勘,禁非禮之心,便是循理之心。《四勿》只是一 箇腔子內做主,此顏子所以「服膺而弗失」,正是用力 為仁之事。 以愛為仁,則徇其用而或昧其體;因愛 求仁,則識其端而理亦可明。 孔門之學,求仁為先, 然只教人下手做工夫,存得本心,便是仁體。若學者 自得而默識之,實體之,則進德修業,便只是這根窠。 孟子則說出是人心所本有而同然者。若自能從本 心中察識而擴充之,以及于民物,則仁心仁政,總只 是這本體呈露,大用顯行,無別事端也。《孟子》蓋為戰 國時人主人臣以功利為事,暴政虐民,流毒天下,故 欲倡明「仁」字以救援之。其言大抵多在用一邊,乃世 道生民之慮然也。大要孔門論學,只在本體上說工 夫。蓋體立則用自流行。孟子雖說用處,而反求察識 者,便是這本體。此等皆有實心實事,非談空說虛之 妄也。 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惻隱。譬如一富家,原有 實蓄,故遇著用處,猝急便辦。倘其中空虛,也須思索 措處,從人假借,不能猝應矣。可知天理原自在我,只 為私情妄見昏蔽,便不得用。袪其蔽,則本等天理,隨 處便自能流行。所謂擴充工夫,正不欲令私妄隔絕 之耳。 「居天下之廣居,居惡在仁」是也。「曠安宅而弗 居」,「居」字最有味,宜深體玩。強入其內者,不得為居;暫 入其處也,不得為居。惟是我自在,我舍又安處而不 遷,此之謂居。仁如何居也?只是操存心,存這本體,別 無所蔽所累,不為私意閒隔,不為物欲侵擾,豈非廣 居安宅? 人道規矩,信不越堯舜。堯舜之事,只是一 仁。以仁修道,體道盡倫,唐虞治天下之事,只此「仁」字 成就到極至地位耳。 「視民如傷」,便是仁者以天地 萬物為一體

仁部藝文一[编辑]

《仁說》
宋·蘇軾
[编辑]

《孟子》曰:「仁者如射,發而不中,反求諸身。吾嘗學射矣, 始也常志於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而九失其 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諸身,手持權衡,足 蹈規矩,四肢百體,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疾隨之。病 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目不存鵠,十發十中矣。四肢 百體,一不如法,差于此者在毫釐之內,而失於彼者」 在尋丈之外矣。故曰:「孟子之所謂仁者如射」,則孔子 之所謂「克己復禮」也。君子之於仁,盡力而求之,有不 獲焉。退而求之身,莫若自克,自克而反於禮,一日足 矣。何也?凡害於仁者盡也,害於仁者盡而仁不可勝 用。故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 不如禮,在我者甚微,而民有不得其死者矣。「非禮」之 害。甚於「殺不辜。」「不仁」之禍。無大於此故也。

《依仁齋銘》
朱熹
[编辑]

「舉之莫能勝,行之莫能至」,雖欲依之,安得而依之。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雖欲違之,安得而違之。

《居仁齋銘》
前人
[编辑]

勝己之私復天理兮,《宅此廣居》純不已兮,

仁部藝文二[编辑]

《引古逸詩》
漢·徐幹
[编辑]

相彼元鳥,止於陵阪。仁道在近,求之無遠。

《勵志詩》
晉·張華
[编辑]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眾鮮克舉。

《湯解祝網》
北周·庾信
[编辑]

連珠兩起,合玉雙沈。穀為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 一面驅禽。德矣聖政,仁乎用心。

《仁者》
宋·邵雍
[编辑]

仁者難逢思有常,平居切勿恃何妨。爭先路徑機關 惡,近後語言滋味長。爽口物多須作病,快心事過必 為傷。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勉李愿中》
羅從彥
[编辑]

不聞雞犬鬧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耕種情田勤禮 義,眼前風物任繁華。

《仁術》
朱熹
[编辑]

在昔賢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從有術,及物豈無因。 惻隱來何自,虛明覺處真。擴充從此念,福澤遍斯民。 入井倉皇際,《牽牛》觳觫辰。向來看楚越,今日備吾身。

《送林熙之》
前人
[编辑]

仁體難明君所疑,欲求直截轉支離。《聖言》妙蘊無窮 意,涵泳從容只自知。

仁部紀事[编辑]

《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 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 禽獸。」

《通鑑》:西伯行於野,見枯骨,命吏瘞之。吏曰:「此無主矣。」 西伯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吾 即其主,以棺衾而葬之。」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枯 骨,況於人乎?」

《韓子》:文王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 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 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

《新序》:孫叔敖為嬰兒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 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蛇者死,嚮者 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 見,殺而埋之矣。」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 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韓詩外傳》:孔子見客,客去,顏淵曰:「客仁也。」孔子曰:「狠 兮其心,顙兮其口,仁則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顏淵 蹙然變色曰:「良玉度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瑩。夫形體也,色 心也,閔閔乎其薄也,苟有溫良在中,則眉睫與之矣; 疵瑕在中,則眉睫不能匿之。《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 外』。」

孔子鼓瑟,曾子、子貢側門而聽。曲終,曾子曰:「嗟乎,夫 子瑟聲殆有貪狼之志,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趨利之

甚?」子貢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參,天下賢人也
考證
其習知音矣。鄉者丘鼓瑟,有鼠出遊,狸見于屋,循梁

微行,造焉而避,厭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浮其音, 參以為貪狼邪僻,不亦宜乎?」

《家語》:孔子之楚,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 「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 故敢以進焉。」于是孔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 享祭。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 「吾聞諸,惜其腐。」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 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顏回問於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賢?」孔子曰:「武仲賢 哉!文仲有不仁者三。」回曰:「可得聞乎?」孔子曰:「下展禽, 置六關,妾織蒲,三不仁。」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問禮,見老子,辭去,老子送 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 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

《論衡》:或問孔子曰:「寺何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客 曰:「賢於夫子,而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吾能仁且 忍。」

《家語》:鄭有鄉校之士,非論執政鬷明,欲毀鄉校。子產 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則改之,若之何 其毀也?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 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 使導之,不如吾聞而藥之。」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 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左傳》: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說苑》:子羔為衛政,刖人之足。衛亂,子羔走郭門,刖者 守門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罷。子羔將去,謂刖者 曰:「吾親刖子之足,何故逃我?」刖者曰:「斷足固我罪也, 無可奈何。」臨刑,君愀然不樂,見于顏色。天生仁人之 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脫君也。

《新序義勇》篇:齊崔杼弒莊公也,有陳不占者,聞君難, 將赴之。比去,餐則失匕,上車失軾。御者曰:「怯如是,去 有益乎?」不占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 往,聞戰鬥之聲,恐懼而死。人曰:「不占,可謂仁者之勇 也。」

《雜事篇》:魏文侯與士大夫坐,問曰:「寡人何如君也?」群 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黃,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 以言之?」對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 長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文侯大怒而逐翟黃。黃 起而出,次至任座。文侯問:「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對曰: 「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對曰:「臣聞之,其君仁者,其」 臣直。向翟黃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 復召翟黃入為上卿。

《韓詩外傳》: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道,喟然有志焉,以問 于御者曰:「此何馬也?」曰:「故公家畜也,罷而不為用,故 出放也。」田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去其身,仁者不為 也。」束帛而贖之。

《左傳》: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 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國語》: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京,曰:「死者如可作也,吾 誰與歸?」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舅犯見利,不顧其 君,其仁不足稱也。」

《韓子》:成驩謂齊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 不忍人,非善名邪」,對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 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後可與謀,不忍人而後可近也, 不仁則不可與謀,忍人則不可近也。」王曰:「然則寡人 安所太仁太不忍人」,對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 于諸田,太仁薛公則大臣無重,太不忍諸田則父兄」 犯法。

《史記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 尉,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

《春秋繁露》:「膠西王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種,大夫庸, 大夫睪,大夫車成。越王與此五大夫謀伐吳,遂滅之, 雪會稽之恥,卒為霸主。范蠡去之,種死之。寡人此以 二大夫者為皆賢。孔子曰:『殷有三仁。今有越王之賢 與蠡、種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其於 君何如?桓公決疑於管仲,寡人決疑於君』』。」仲舒伏地 再拜,對曰:「仲舒知褊而學淺,不足以決之。雖然,主有 問於臣,臣不敢不悉以對,禮也。臣仲舒聞昔者魯君 問於柳下惠曰:『我欲攻齊,如何』?柳下惠對曰:『不可』。退 而有憂色,曰:『吾聞之也,謀伐國者,不問於仁人也』。此 何為至於我?但見問而尚羞之,而況乃與詐偽以伐 吳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觀之,越本無」一仁,而安得三 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無 為而習俗大化,可謂仁聖矣,三王是也。《春秋》之義,貴 信而賤詐,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是以仲 尼之門,五尺之童子,言羞稱五霸,為其詐以成功,苟 為而已也,故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五霸者比於他 諸侯,為賢者比於聖「賢,何賢之有?譬猶碔砆,比於美 玉也。」臣仲舒伏地再拜以聞。

《晉書袁宏傳》:「宏出為東陽郡,祖道于冶亭。謝安取一扇而授之,宏答曰:『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王祥傳》:「祥子烈、芬,並幼知名,為祥所愛,二子亦同時 亡,將死,烈欲還葬舊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曰:『不忘故 鄉,仁也;不戀本土,達也。惟仁與達,吾二子有焉』。」 《南齊書虞愿傳》:「愿為晉平太守,郡舊出髯蛇膽,可為 藥。有餉愿蛇者,愿不忍殺,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 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外山,經宿復還故處。愿更令遠, 乃不復還。」論者以為仁心所致也。

《張岱傳》:岱為司徒左西曹。母年八十,籍注未滿,便去 官還養。有司以岱違制,將欲糾舉。宋孝武曰:「觀過可 以知仁,不須案也。」

《北史張元傳》: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即收而養 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 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 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 收而養之。」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母銜一 死兔,置元前而去。

《蕭撝傳》:撝為上州刺史。嘗至元日,獄中囚繫,悉放歸 家,聽三日然後赴獄。主者爭之,撝曰:「昔王長、虞延,見 稱前史,吾雖寡德,竊懷景行,以之獲罪,彌所甘心。」諸 囚荷恩,並依限而至。

《李靈傳》:「靈曾孫元忠,以母多患,專心醫藥,遂善方技。 性仁恕,無貴賤皆為救療。家素富,在鄉多有出貸求 利,元忠焚契免責,鄉人甚敬之。」

《賀蘭祥傳》:「祥除都督荊州刺史,時盛夏亢陽,祥親巡 境內,觀政得失,見發掘古塚,暴露骸骨,乃謂守令曰: 『此豈仁者為政耶。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歲大 有年。境內多古墓,其俗好行發掘,至是遂息』。」

《隋書乞伏慧傳》:慧曾見人以簺捕魚者,出絹買而放 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號其處曰「西河公簺。」 《文中子王道》篇:「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 惟賢知賢,敢問夫子』。子曰:『羊祜、陸遜,仁人也,可使』?素 曰:『已死矣,何可復使』?子曰:今公能為羊、陸之事則可, 如不能廣求何益?」

裴晞問曰:「衛玠稱『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 以理遣,何如』?子曰:『寬矣』。」曰:「『『仁乎』?子曰:『不知也』。阮嗣宗 與人談,則及元遠,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曰: 「『仁乎』?子曰:『不知也』。」

《唐書張元素傳》:「貞觀四年,詔治洛陽宮,元素上書言 五不可,詔罷役。魏徵歎曰:『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 謂仁人之言哉』!」

《徐有功傳》:「有功補蒲州司法參軍,襲封東莞縣男。為 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更相約曰:『犯徐參軍杖者 必斥之』」,訖代不辱一人咸稱有功仁恕過漢。于《張 甄濟傳》:濟少孤獨好學,以文雅稱。居青巖山十餘年, 遠近服其仁,環山不敢畋漁。

《羅珦傳》:珦子讓為御史中丞,有仁惠名。或以婢遺讓 者,問所從,答曰:「女兄九人皆為官所賣,留者獨老母 耳。」讓慘然,為燹券,召母歸之。

《韋丹傳》:「丹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 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 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羅豫章《遵堯錄》:太祖嘗擇官使江南,頗難其人。一日 謂盧多遜曰:「李穆士大夫之仁善者,詞學之外,他無 所預。」多遜曰:「穆履行端直,臨事不以死生易節,所謂 仁而有勇者也。」帝曰:「若如爾言,使江南無以易穆者。」 遂遣之。

《楊龜山集》:真宗朝有百姓爭財,以狀投匭,其語有「比 上德為桀紂」者。比奏御,真宗令宮人錄所訴之事付 有司根治,而匿其狀曰:「百姓意在爭財,其實無他。若 并其狀付有司,非惟所訴之事不得其直,必須先案 其指斥乘輿之罪,百姓無知,亦可憐也。」祖宗之慈仁 如此。

《宋史曹彬傳》:彬進克潤州,金陵受圍,城垂克,忽稱疾 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 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 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誓,明日稍愈。

《嵇穎傳》:穎父適,嘗為石首主簿。民有父子坐重繫,府 檄適按之,抵其父于法,而子獲免。父死,假人言曰:「主 簿仁人也,行且生賢子,後必昌。」明年,穎生天聖中進 士及第。

《遵堯錄》:仁宗愛民恤物,出於聖性,其於斷獄必求以 生。嘗謂輔臣曰:「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濫刑罰乎?」 《聞見前錄》:仁宗至和閒不豫,昏不知人者三日。既愈, 自言夢行荊棘中,周章失路,有神人被金甲自天而 下,謂帝曰:「天以陛下有仁心,錫一紀之壽。」

本朝惟咸平、景德閒為盛。時兵革不用,家給人足。以 洛中言之,民以車載酒食聲樂,遊於通衢,謂之「棚車 鼓吹。」至寶元、康定閒,元昊叛,天下稍多事,無復有此 風矣。元昊既稱臣,帝絕口不言兵。仁宗之兵應兵也, 不得已而用之,事平不用,此所以為仁歟《宋史程頤傳》:頤擢崇政殿說書,每進講,色甚莊,繼以 諷諫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 之爾。」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岳飛傳》:賊曹成據道、賀二州,飛奉詔招成,成不從。飛 破其眾,成奔連州。飛謂張憲等曰:「成黨散去,追而殺 之,則脅從者可憫,縱之則復聚為盜。今遣若等誅其 酋而撫其眾,慎勿妄殺,累主上保民之仁。」

《陳淳傳》:淳無書不讀,無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 洞見條緒。其言仁曰:「仁只是天理生生之全體,無表 裡、動靜、隱顯、精粗之閒,惟此心純是天理之公,而絕 無一毫人欲之私,乃可以當其名。若一處有病痛,一 事有欠闕,一念有閒斷,則私意行而生理息,即頑痹 不仁矣。」

《元史魏敬益傳》:敬益有田僅十六頃,一日,語其子曰: 「自吾買四莊村田十頃,環其村之民,皆不能自給,吾 深憫焉。今將以田歸其人,汝謹守餘田,可無餒也。」乃 呼四莊村民諭之曰:「吾買若等業,使若等貧不聊生, 有親無以養,吾之不仁甚矣,請以田歸若等。」眾聞,皆 愕眙不敢受,強與之,乃受而言諸有司。有司以聞於 中書,請加旌表。丞相賀太平歎曰:「世乃有斯人哉!」 《菽園雜記》:魏文靖公為南禮部侍郎時,嘗積求文銀 百餘兩,置書室中,失去。邏者詢知為一小吏所盜,發 其藏,已費用一紙裹,餘尚在也,當送法司治罪。公憐 其貧,且將得冠帶,曰:「若置之法,非惟壞此吏,其妻子 恐將失所」,遂釋之。

《東谷贅言》:「我朝設養濟院,以養民之鰥寡而無告者 也。惠民藥局,以濟疾病之窮者也。漏澤園,以葬無主 之死者也。課守令積穀而為殿最,以賑凶歲之饑者 也。京師有泰厲王國,有國厲,又有郡厲,有邑厲,以祀 鬼之無所歸者也。嗚呼仁哉!」

仁部雜錄[编辑]

《關尹子三極篇》:「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

《四符》篇:「仁則陽而明,可以輕魂。」

《文子》:「積惠重厚,使萬物忻忻樂其性者,仁也。」

《尸子》:「文王四乳,是謂至仁。」

《荀子法行篇》:「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 《呂氏春秋愛類篇》五曰:「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為 仁;不仁于他物,獨仁于人,猶若為仁。仁也者,仁乎其 類者也。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 《黃石公素書》:「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 其生成。」

《新語》:「骨肉以仁親,曾閔以仁成大孝守國者,以仁堅 固。君以仁治鄉黨,以仁恂恂,陽氣以仁生,鹿鳴以仁 求其群,乾坤以仁和合,書以仁敘九族,禮以仁盡節, 仁者道之紀。」

《韓詩外傳》問者曰:「夫仁者何以樂於山也?」曰:「夫山者, 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 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從乎天地之閒,天 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詩》曰:『泰山 巖巖,魯邦所瞻』。」樂山之謂也。

《淮南子本經訓》:「逮至衰世,人眾財寡,事力勞而養不 足,于是忿爭生,是以貴仁。」

《新序》:「仁人者,國之寶也。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 《說苑》:「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靈臺之所以為 靈者,積仁也。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是 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

《申鑒俗嫌篇》:「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性, 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 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曰:「顏冉何?」曰:「命 也。麥不終夏,花不濟春,如和氣何?」

《雜言》或曰:「愛民如子,仁之至乎?」曰:「未也。」曰:「愛民如身, 仁之至乎?」曰:「未也。湯禱桑林,邾遷于繹,景祠于旱,可 謂愛民矣。」曰:「何重民而輕身也?」曰:「人主承天命以養 民者也,民存則社稷存,民亡則社稷亡。故重民者,所 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

《外史山》篇:「猛虎在山,勇者制之;猛臣在國,仁者制 之。」今國之猛虎逸矣,而仁者不制,豈無仁者與?不知 仁者有無聲之威,有無刑之兵乎?

《田獵》篇:「蒐于春,宣陽氣也;苗于夏,扞嘉萌也;獮于秋, 順休令也;狩于冬,導陰滯也。四時之田獵,皆所以廣 仁也。」

《寵幸》篇:「有名曰仁,狀若慶雲,容若幽蘭,藹若陽春,使 之輔諸侯,則百姓懷之而頌音作。」

曹植《仁孝論》:「禽獸悉知愛其母,知其孝也。唯《白虎通》、 騏驎稱仁獸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亂也。孝者施近,仁者及遠。」

《抱朴子》:「仁者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轡策。」

《唐書孫思邈傳》:「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傳曰:「不為利 回,不為義疚」,方之謂也。

鄭曉古言,《論語》中聖人答為仁之問,惟「克己復禮」章 是求仁直截工夫,其告仲弓、子貢、樊遲諸子,皆隨機 應答接引語,所謂「因材而篤」也。克己復禮無他,只非 禮勿視聽言動是已。此工夫最易最難,非是去了非 禮,別有一禮,己禮一也。禮在己中,己在禮中,己去則 禮完矣。視聽言動無非禮,即喜怒哀樂之中節,即所 謂「動容周旋中禮。」「約禮」,即《復禮》。諸家註約禮處,更詳 之。

西疇常言:「士有寬餘,義當軫念窮乏,然孰能遍愛之 哉?骨肉則論服屬戚疏,交朋則計情義厚薄,以次及 之,如力所不逮,亦勿彊也。」

崔銑《庸書》:「程伯淳得仁之公者也,程正叔得仁之正 者也,張子厚得仁之勇者也,司馬君實得仁之質者 也。」

《空同子》桃杏仁。以核內含生生,故曰殼。《孟子》曰:「仁,人 心也。」又曰:「仁者人也。」以生生言之也。

「《沆瀣》子覆醢」,仁人之為也;「分羹」,不仁人之為也。「啜羹」, 仁與不仁之閒也。仁與不仁之閒也者,不以家難辭 國難,不以慈道易忠道也。

《正學編·元貫》篇:「元者,天之生意也;春者,物之生意也; 仁者,人之生意也。是故生意之在于物,充則達,偏則 萎,絕則枯。人之於仁,亦猶是也。」

《䂬溪詩話》:「杜云:『築場怜穴蟻,拾穗許村童』。人謂有仁 愛民物意。臨川詠《促織》云:『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 有一機絲』?」愚謂世之嚴督征賦,不恤疲瘵之有無者, 雖魁然其形,實微蟲智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