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3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三十五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五目錄

?量力部總論

  論衡效力篇

  漁樵問答量力一則

 量力部藝文

  量力吟          宋邵雍

 量力部紀事

 量力部雜錄

 取與部總論

  易經謙卦 損卦

  禮記曲禮上

  子華子神氣

  淮南子人閒訓

  外史辭受

  西疇常言應世

  楊龜山集荊州所聞

  性理大全力行

 取與部藝文一

  以不貪為寶賦       唐黃滔

  富貴如浮雲賦       鄭磻隱

 取與部藝文二

  讀割烹章        明馮從吾

 取與部紀事

 取與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三十五卷

量力部總論

[编辑]

王充論衡

[编辑]

《效力篇》

[编辑]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學,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學,則 有力矣。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或問 揚子雲曰:「力能扛鴻鼎,揭華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 「百人矣。夫知德百人者,與彼扛鴻鼎揭華旗者為料 敵也。夫壯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達疏 通。故博達疏通,儒生之力也;舉重拔堅,壯士之力也。」 《梓材》曰:「彊人有王開賢,厥率化民。」此言賢人亦壯,彊 於禮義,故能開賢。其率化民,化民須禮義,禮義須文 章,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能學文有力之驗也。問曰:「說 一經之儒,可謂有力者?」曰:「非有力者也。」陳留龐少都 每薦諸生之吏,常曰:「王甲某子才能百人。」太守非其 能,不答。少都更曰:「言之尚少。王甲某」子才能百萬人, 太守怒曰:「親吏妄言。」少都曰:「文吏不通一經,一文不 調師一言,諸生能說百萬章句,非才知百萬人乎?」太 守無以應。夫少都之言,實也,然猶未也。何則?諸生能 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 博。殷周以前,頗載《六經》,儒生所不能說也。秦漢之事, 儒生不見,力劣不能覽也。周監二代,漢監周、秦。周秦 以來,儒生不知。漢欲觀覽,儒生無力。使儒生博觀覽, 則為文儒。文儒者力多於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 能千萬人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由此言 之,儒者所懷,獨已重矣;志所欲至,獨已遠矣。身載重 任,至於終死不倦不衰,力獨多矣。夫《曾子》載於仁而 儒生載於學,所載不同,輕重均也。夫一石之重,一人 挈之,十石以上,二人不能舉也。世多挈一石之任,寡 有舉十石之力。儒生所載,非徒十石之重也。地力盛 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苗田人知 出穀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 實矣。夫文儒之力,過於儒生,況文吏乎?能舉賢薦士, 世謂之多力也。然能舉賢薦士,上書日記也;能上書 日記者,文儒也。文儒非必諸生也,賢達用文則是矣。 《谷子》雲:「唐子高章奏百上,筆有餘力,極言不諱,文不 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孔子,周世多力之人 也,作《春秋》,刪五經祕書,微「文無所不定。山大者雲多 泰山,不崇朝辦,雨雨天下。」夫然則賢者有雲雨之智, 故其吐文萬牒以上,可謂多力矣。世稱力者,常褒烏 獲,然則董仲舒、揚子雲,文之烏獲也。秦武王與孟說 舉鼎不任,絕脈而死。少文之人,與董仲舒等涌胸中 之思,必將不任,有絕脈之變。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 皆為二十萬。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死於燭下,精 思不任,絕脈氣滅也。顏氏之子,已曾馳過孔子於塗 矣,劣倦罷極,髮白齒落。夫以庶幾之材,猶有仆頓之 禍,孔子力優,顏淵不任也。才力不相如,則其知思不 相及也。勉自《什伯》鬲中嘔血,失魂狂亂,遂至氣絕。書 五行之牘,書十奏之記,其才劣者,筆墨之力尤「難,況 乃連句結章,篇至十百」哉!力獨多矣。江河之水,馳涌 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知江河之流 遠,地中之源盛,不知萬牒之人,胸中之才茂,迷惑者 也。故望見驥足,不異於眾馬之蹄,躡平陸而馳騁,千里之跡,斯須可見。夫馬足人手,同一實也。稱驥之足, 不薦文人之手,不知類也。夫能論觔力以見比類者, 則能取文力之人,立之朝廷。故夫文力之人,助有力 之將,乃能以力為功;有力無助,以力為禍。何以驗之? 長巨之物,彊力之人乃能舉之;任重之車,彊力之牛 乃能輓之。是任車上阪,彊牛引前,力人推後,乃能升 踰如牛。羸人罷任,車退卻,還墮坑谷,有破覆之敗矣。 文儒懷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難推引,非徒任車 之重也。薦致之者,罷羸無力,遂卻退竄於巖穴矣。河 發崑崙,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 得廣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東海。如岸狹地仰,溝洫 決泆,散在丘墟矣。文儒之知,有似於此,文章滂沛,不 遭有力之獎,援引薦舉,亦將棄遺於衡門之下,固安 得升陟聖主之廷,論說政事之務乎?火之光也,不舉 不明。有人於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稱, 須人乃舉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竄於閭巷之深, 何時得達?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負荷千鈞,手能決 角伸鉤,使之自舉,不能離地。智能滿胸之人,宜在王 闕。須三寸之舌,一尺之筆,然後自動,不能自進,進之 又不能自安,須人能動,待人能安。道重知大位,地難 適也。小石附於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閒,小石 輕微,亦能自安。至於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處危 峭之際,則必崩墜於坑谷之閒矣。大智之重,遭小才 之將,無左右沙土之助,雖在顯位,將不能持,則有大 石崩墜之難也。「或伐薪於山,輕小之木,合能束之。至 於大木十圍以上,引之不能動,推之不能移,則委之 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歸。」由斯以論,知能之大者, 其猶十圍以上木也。人力不能舉薦,其猶薪者不能 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無所留止,非聖才不明,道大 難行,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類也。 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 能舉之,可謂壯彊矣。吳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 二子力重,兩主不能舉也。舉物不勝,委地而去可也; 時或恚怒,斧斲破敗,此則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淵中 之魚,遞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後嚥之;口不能受,哽 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說孝公,後說者用前二難用, 後一易行也。觀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戰,固非弱 劣之主所能用也。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 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韓;用申不害行其三符, 兵不侵境,蓋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書,兵挫軍 破,國并於秦。殷周之世,亂跡相屬,亡禍比肩,豈其心 不欲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納至言也。是故請幫助識別此字。重,一 人之跡,不能蹈也;《磕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賢臣有 勁彊之優,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魚相與遊 也。干將之刃,人不推頓。請幫助識別此字。「瓠不能傷,篠簬之箭;機不 能動發,《魯縞》不能穿。」非無干將篠簬之才也,無推頓 發動之主。請幫助識別此字。「《瓠魯》縞不穿傷,焉望斬旗穿革之功乎?」 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彊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絕 骨折,不能舉也。故力不任彊引,則有變惡折脊之禍; 知不能用賢,則有傷德毀名之敗。論事者不曰才大 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達。自達者,帶絕不 抗;自衒者,賈賤不讎。案諸為人用之物,須人用之,功 力乃立。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鍤所以能撅地者, 跖蹈之也。諸有鋒刃之器所以能斷斬割削者,手能 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韓信去楚入漢,項羽不能 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則能量其力, 能別其功矣。樊、酈有攻城野戰之功,高祖行封,先及 蕭何,則比蕭何於獵人,同樊、酈於獵犬也。夫蕭何安 坐,樊、酈馳走,封不及馳走而先安坐者,蕭何以知為 力,而樊、酈以力為功也。蕭何所以能使樊、酈者,以入 秦收斂文書也。眾將拾金,何獨掇書,坐知秦之形勢, 是以能圖其利害。眾將馳走者,何驅之也?故叔孫通 定儀而高祖以尊,蕭何造律而漢室以寧。案儀、律之 功,重於野戰;斬首之力,不能尊主。故夫墾草殖穀,農 夫之力也;勇猛攻戰,士卒之力也;構架斲削,工匠之 力也;治書定簿,佐史之力也;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 人生莫不有力,所以為力者,或尊或卑。孔子能舉北 門之關,不以力自章,知夫「觔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 榮也。」

邵子漁樵問答

[编辑]

《量力一則》

[编辑]

樵者謂漁者曰:「吾嘗負薪矣,舉百斤而無傷吾之身, 加十斤則遂傷吾之身,敢問何故?」漁者曰:「樵則吾不 知之矣,以吾之事觀之,則易地皆然。吾嘗釣而得大 魚,與吾交戰,欲棄之則不能捨,欲取之則未能勝,終 日而後獲,幾有沒溺之患矣。非直有身傷之患耶?魚 與薪則異也,其貪而為傷則一也。百斤,力分之內者」 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雖一毫猶且為害, 而況十斤乎?「吾之貪魚,亦何以異子之貪薪乎?」樵者 歎曰:「吾而今而後知量力而動者,智矣哉

量力部藝文

[编辑]

《量力吟》
宋·邵雍

[编辑]

量力動時無後悔,隨時樂處省營為。須求騏驥方乘 馬,亦恐終身無馬騎。

量力部紀事

[编辑]

《淮南子人閒訓》: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 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 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 必為天下勇武矣。」迴車而避之。

《列子湯問》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 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 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 數千里焉。」

《迂書》:「天雨,迂夫出見飯車息於高蹊者,指謂其徒曰: 『是車也,將覆不久矣』。行未十步,聞讙聲,顧見其車已 覆,其徒問曰:『子何用知之』?迂夫曰:『吾以人事知之。夫 天雨道濘,而蹊獨不濡,又狹而高,是眾人之所趣也。 而車不量其力,固狹擅高,久留不去,以妨眾人之欲 進者,其能無覆乎?禍有鉅於此者,奚飯車之足云』?」 《行都紀事》:嘗至一酒樓飲,壁閒有題字云:「春王三月, 公與夫人會於此樓。」蓋輕薄子攜娼妓飲於此所題 耳。即援筆題其下云:「夏大旱,秋飢,冬雨雪,公薨,君子 曰:『不度德,不量力,其死於飢寒也宜哉』!」

量力部雜錄

[编辑]

《論衡命祿》篇:「器受一升,以一升則平受之,如過一升 則滿溢也。手舉一鈞,以一鈞則平,過一鈞則躓仆矣。」 《骨相》篇:「器之盛物,有斗石之量,猶人爵有高下之差 也。器過其量,物溢棄遺;爵過其差,死亡不存。」

《抱朴子刺驕》篇:「世人聞戴叔鸞、阮嗣宗傲俗自放,見 謂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學之。昔西 施心痛而臥於道側,姿顏妖麗,蘭麝芬馥,見者咸美 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躊躇焉。於是鄰女慕之,因偽疾 伏於路閒。形狀既醜,加之酷臭,行人皆憎其貌而惡 其氣,莫不睨面掩鼻,疾趨而過焉。今世人無戴、阮之」 自然,而傚其倨慢,亦是醜女闇於自量之類也。 《廣譬篇》:「猛獸不奮搏於度外,鷹鷂不揮翮以妄擊。若 廟算既內不揆德,進取又外不量力,猶輕羽之投洪 鑪,飛雪之委沸鑊,朝菌之試干將,羔犢之犯虣虎也。」

取與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謙卦》

[编辑]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大全臨川吳氏曰:「山在地中,則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而高卑適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猶降山之高而使之卑也;物之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猶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適平矣。」「稱物平施,謂稱量物之多寡而損益之,然後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

《損卦》

[编辑]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大全建安丘氏曰:「《損》之名由有餘而起,《益》之名自不足而生。損有餘,所以補不足也。故滿則招損,謙則受益。若多寡適稱,則無所損益矣。今觀《損》,下體本《乾》,三畫皆陽,過於富貴,當損者也;上體本《坤》,三畫皆陰,過於虛乏,當益者也。當損而損,當益而益,是乃理之正,事之宜也。聖人豈以損民之不足者為損哉!」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大全中溪張氏曰:「當其可之謂時,當損而損,時也。不當損而損,則非時矣。損其盈者,益其虛者,適時之宜,與之偕行,雖聖人亦不能違於時也。」

禮記

[编辑]

《曲禮上》

[编辑]

《臨財》:「毋苟得

陳注「毋苟得見利思義」也。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陳注辭而後受,賓主平交之禮,非少賤事尊貴之道。大全長樂陳氏曰:「上之賜也以恩,下之受也以義。義之所可,雖長者之賜不敢辭;義之所不可,雖君之賜有所不受。」

「弔喪弗能賻,不問其所費。問疾弗能遺,不問其所欲。」 「見人弗能館,不問其所舍。」

陳注「以貨財助喪事」曰「賻。」此三事不能則皆不問者,以徒問為可愧也。大全臨川吳氏曰:「不問其所費,不問其所欲,不問其所舍,口惠而實不至。」

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

陳注賜者君子,與者小人 朱氏曰:「君子有守,必將之以禮,故不曰來取。小人無厭,必節之以禮,故不問其所欲。」

子華子

[编辑]

《神氣》

[编辑]

宋有澄子者,亡其緇衣,順塗以求之。見婦人衣緇衣 焉,援之而弗舍,曰:「而以是償我矣。」婦人曰:「公雖亡緇 衣,然此吾所自為者也。」澄子曰:「而弗如速以償我矣。 我昔所亡者紡緇,今子之所衣者,襌緇也。以襌緇而 當我之紡緇也,而豈有所不得哉?」子華子曰:「夫利之 惛心也,幸於得而已矣,忘其所以為質者矣。幸於得」 而忘其所以為質,夫何所憚而不為之哉?今世之人, 求其不為《澄子》者或寡矣。

淮南子

[编辑]

《人閒訓》

[编辑]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智伯求地於 魏宣子,宣子弗欲與之。任登曰:「智伯之強,威行天下, 求地而弗與,是為諸侯先受禍也,不若與之。」宣子曰: 「求地不已,為之奈何?」任登曰:「與之使喜,必將復求地 於諸侯,諸侯必植耳。」竦耳而聽也「與天下同心而圖之,一 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 地於韓康子,韓康子不敢不予,諸侯皆恐。又求地於 趙襄子,襄子弗與。於是智伯乃從韓魏,圍襄子於晉 陽。三國通謀,擒智伯而三分其國,此所謂奪人而反 為人所奪也。何謂與之而反取之?晉獻公欲假道於 虞以伐虢,遺虞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虞公惑於璧 與馬,而欲與之道。宮之奇諫曰:「不可。夫虞之與虢,若 車之有輪,輪依乎車,車亦依輪。虞之與虢,相恃為勢 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虞公弗聽,遂假 之道。荀息伐虢,遂克之。還反伐虞,又拔之。此謂與之 而反取者也。

黃憲外史

[编辑]

《辭受》

[编辑]

徵君去韓魯聘,先諸侯而至,乃不入魏而之魯,宿於 濟陰。有盜者竊其笈,從者曰:「子窮矣。」徵君曰:「是何足 以窮我哉?夫君子達於內而窮於外,樂於心而困於 跡,此負道者之為也。如是甫焉往而不窮,故游諸侯 而不得志,是吾窮也。」頃有韓使至,餽百金以為贐,徵 君不受。從者曰:「若子其矯者也。子欲以忠信為笈,仁 義為贐,則弟子之從子也,安能食子之忠信,飲子之 仁義,而免其飢餓耶?吾聞君子出而不行其素,則寄 口於諸侯,以為資身之策。故仲尼有絕糧之窮,孟子 有受贐之義。窮則執,餽則受,禮也。子奚狷介而自困 其身乎?智者不為也。」徵君曰:「噫!是何言之陋也!汝不 能食甫以忠信,飲甫以仁義,而欲寄口於諸侯,以免 死於道,是從游者皆乞人之徒也。乞人一日不得食, 則餓死溝壑,是欲寄口而不可得也。汝必為乞人之 計,則簞食豆羹,殆有甚於乞者,汝亦畏死而取之耶?」 充以乞人之心,則盜跖之貪為是,而伯夷之廉為非 是盜跖何智,而伯夷何愚也?今有伯夷為師,而盜跖 為弟子,可乎?汝以仲尼之絕糧為窮,孟軻之受贐為 義,而病甫也不知仲尼獲麟,出涕曰:「吾道窮矣。」又曰: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孟軻曰:「萬鍾於我何加焉?」由是 觀之,仲尼亦未嘗以絕糧為窮,而孟軻未嘗以受贐 為義也。且孟軻之受贐於宋,蓋有故矣。當是時,宋之 君於孟軻未疏也,在國無嬖人之讒,去國非簡賢之 故,是以受宋之贐而不辭也。不然,何卻齊之兼金,辭 齊之萬鍾,而綽綽乎有餘裕哉?今韓之遇甫也,以好 色之心,好士而無悃誠,內蔽於讒,外障於佞,若之何 就之?甫是以去韓而賓魯。不幸遇盜,日中無餐,僕有 饑色,車不接群,空笈而往。韓王適餽甫以金,此稱義 之福塗也。甫之不受,又何疑焉?夫失志於韓,而受其 餽,是猶魚之失水於淵,而又吞其餌也。受餽者傷於 義,吞餌者傷於舌,其貪均也。汝欲甫受韓王之餽,而 自同於吞餌之魚,死則免矣,其如義何?韓使為之於 邑,乃棄馬而還。魯人聞而餽粟,徵君受之,曰:「義也。」

==何垣西疇常言==

《應世》

[编辑]

富兒因求宦傾貲,汙吏以黷貨失職,初皆起於歉其 所無,而卒至於喪其所有也。各泯其貪心而安分守 節,則何奪祿敗家之有? 士有寬餘,義當軫念窮乏, 然孰能遍愛之哉?骨肉則論服屬戚疏,交朋則計情 義厚薄,以次及之。如力所不逮,亦勿彊也。

楊龜山集

[编辑]

《荊州所聞》

[编辑]

一介之與萬鍾,若論利則有多寡,若論義,其理一也。 伊尹惟能一介知所取與,故能祿之以天下弗顧,繫 馬千駟弗視。自後世觀之,則一介不以予人為太吝, 一介不以取諸人為太潔。然君子之取予,適於義而 已。予之嗇,取之微,雖若不足道矣,然苟害於義,又何 多寡之閒乎?孔子於西赤之富,不卹其請;於原憲之 貧,不許其辭,此知所予者也。《孟子》言「非其道,則一簞 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此知所取者也。

「溝洫之量,不可以容江河;江河之量,不可以容滄海」, 有所局故也。若君子則以天地為量,何所不容?有能 捐一金而不顧者,未必能捐十金;能捐十金而不顧 者,未必能捐百金。此由所見之熟與不熟,非能真知 其義之當與否也。若得其義矣,雖一分不妄予,亦不 妄取。

性理大全

[编辑]

《力行》

[编辑]

藍田呂氏曰:「辭受有義,得不得有命,皆理之所必然。 有命有義,是有可得可受之理,故舜可以受堯之天 下;無命無義,是無可得可受之理,故孔子不主彌子 以受衛卿。二者義命有自合之理,無從而閒焉。有義 無命,雖有可受之義,而無可得之命,究其理安得而 受之?是謂義合於命,故益避啟而不受禹之天下。有」 命無義。雖有可得之命,而無可受之義,亦安得而受 之?是謂「命合於義。」故中國受室養弟子以萬鍾,為孟 子之所辭。二者義命有正合之理,時中而已焉。

取與部藝文一

[编辑]

《以不貪為寶賦》以不驚他貨士之意哉為韻
唐·黃滔

[编辑]

「以玉為寶兮寶之常名,以不貪為寶兮寶其可驚。」彼 空矜其純粹,此獨稟其清貞。潔己虛中,既處一言而 落落;飛聲擅價,終傾眾寶以鏗鏗。宋人獲希代之珍, 子罕當連城之贄。且曰:「伊我之寶,非君莫遺。」提攜而 日月耀手,跪拜而丘山屬意。殊不知飲冰礪節,如冰 之色何煩;匪石推心,剖石之姿足棄。如此則別號瓊 瑰,得之非荊山者哉?獨為奇美,種之乃情田而已。莫 不掃埃垢於嗜欲,擴規模於廉恥。器之於國,雕䤹皆 讓劍之流;利之於人,貿鬻悉投錢之士。繇是煥爛群 目,鏘洋一時。自葉至珍之比,永辭凡口之嗤。豈可輕 重貴賤,諏議磷緇。衒實矜華,爾則以琬琰當也;輝今 映古,我則以惇素稱之。卒使民知返樸之風,俗靡攫 金之過。豈惟清白以足謂,固亦溫良而大播。所以不 潤屋而潤身,蓋非貨而曰貨。則知以非貨而為寶者 少,以所貨而為寶者多。少則與珪璋而合美,多則與 瓦礫而同科。故其滌以蕪穢,加諸琢磨,採於己而不 採于彼,貴于我而不貴于他。縱饒秦氏,當時曾欺趙 地;爭奈楚君,昔日載刖荊,和宋人于是辭,默而慚顏 赬而走。斯言既得以佩服,吾寶乃分其妍醜。誰能持 確論,秉忠姿,問貪夫之信不。

《富貴如浮雲賦》以不義而得有如浮雲為韻
鄭磻隱

[编辑]

義重所守,雲輕不居,苟崇高而非據,等飄薄之無餘。 比競競之榮,不因於道德;似悠悠之質,且寄於空虛。 推在天之所自,諒於吾其焉如?昔宣父以飲水為娛, 枕肱方息,原憲在左,顏生侍側,感落落以抱影,見芵 英之改色。明徵瞰室之誡,窮彼吉凶,遙憐出岫之容, 齊乎失得。且曰「得之不處,生也若浮,放於利而安,仰」 止於天而不留。將以輕列爵,動諸侯。雖南國佳人,漫 學如蟬之鬢;西園危檻,空齊似蜃之樓。察彼《載浮》,異 茲長守。高冠始加而已失,《雅歌》式遵而非久。象往來 之車蓋,圓影難追;映蹀躞之馬蹄,嘉名何有?誠以善 惡不昧,卷舒有時。由得之而濫矣,果飄然兮已而。暴 則不居,異郁郁紛紛之狀,求而非道;「同朝朝暮暮之 姿。」然則觸石而起者,如苟得之易;從風而滅者,非能 散之義。顧炎炎之色,鼎食皆虛。仰片片之多,煙空如 寄。倏忽時變,悠揚日曛。垂一言於百代,揖萬國之孤 雲。月榭風臺,空復散其蕭索。藻扄黼帳,皆不駐於氤 氳。可以定聖哲之窮達,審是非於得否。山川之氣,俄 失高明之象,速朽至乎哉!如雲之喻,傳於二三子之

考證

取與部藝文二

[编辑]

《讀割烹章》
明·馮從吾

[编辑]

人生取與要分明,少不分明百事傾。一介莫言些小 事,古今因此重《阿衡》。

古今因此重阿衡,一介原來道匪輕。不是聖賢局面 小,格天大業此中成。

野叟耕莘避世情,直將堯舜樂生平。假非一介嚴辭 受,千載誰為辨割烹。

千載誰為辨割烹,當年心事鬼神驚。吾儕有志希賢 聖,肯把塵埃誤此生。

取與部紀事

[编辑]

《禮記檀弓》:伯高之喪,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攝束帛 乘馬而將之。孔子曰:「異哉,徒使我不誠於伯高。」 曾子弊衣而耕於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 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子曰:「吾 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 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 節也。」

《孔子家語》:魯國之法,贖人臣妾於諸侯者,皆取金於 府。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夫 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之於 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貧,而貧者眾,贖 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魯人不 復贖人於諸侯。」

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 器,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太牢之饋。子 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 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 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 敢以進焉。」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 祭。弟子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 聞諸,惜其腐。」請幫助識別此字。而歎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 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說苑》:景公飲酒,陳桓子侍,望見晏子而復於公曰:「請 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對曰:「晏子衣緇布之衣,麋鹿之 裘,棧軫之車,而駕駑馬以朝,是隱君之賜也。」公曰:「諾。」 酌者奉觴而進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陳桓 子曰:「君賜之卿位,以尊其位,寵之百萬,以富其家。群 臣之爵,莫尊於子。今子衣緇布之衣,麋鹿之裘,棧軫」 之車,而駕駑馬以朝,是隱君之賜也。故《浮子》晏子避 席曰:「請飲而後辭乎?其辭而後飲乎?」公曰:「辭然後飲。」 晏子曰:「君賜卿位以顯其身,嬰不敢為顯受也,為行 君令也;寵之百萬以富其家,嬰不敢為富受也,為通 君賜也。臣聞古之賢臣,有受厚賜而不顧其國族,則 過之;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君之內隸,臣之父 兄,若有離散在於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隸,臣 之所職,若有播亡在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 戰車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車駑馬以朝主者,非 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賜臣,父之黨,無不乘車者;母 之黨,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黨,無凍餒者。國之簡士, 待臣而後舉火者數」百家。如此,為隱君之賜乎?彰君 之賜乎?公曰:「善。為我浮桓子也。」

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飽。使者 返,言之景公,景公曰:「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 不知也,是寡人之過也。」令吏致千家之縣一於晏子, 晏子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 延及交遊,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 嬰聞之:厚取之君,而厚施之人,代君為君也,忠臣不 為也。厚取之君而藏之,是筐篋存也,仁人不為也。厚 取之君,而無所施之,身死而財遷,智者不為也。嬰也 聞為人臣,進不事上以為忠,退不克下以為廉,八升 之布,一豆之食,足矣。」使者三反,遂辭不受也。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 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 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 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于方聞之,使 人遺白狐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 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 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遺棄物於溝壑。」 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

孟簡子相梁并衛,有罪而走齊,筦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并衛之時,門下使者幾何人矣?」孟簡子曰:「門 下使者有三千餘人。」筦仲曰:「今與幾何人來?」對曰:「臣 與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 為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一人兄有獄,我 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筦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 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 矣。」

《列子說符篇》: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于鄭 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 無乃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 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 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 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 子陽。

《漢書貨殖傳》:「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 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後漢書張禹傳》:「禹父歆終於汲令。禹性篤厚節儉,父 卒,汲吏人賻送前後數百萬,悉無所受。又以田宅推 與伯父,身自寄止。」

《种暠傳》:「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仲山甫之後也。父為 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暠悉以賑卹宗族及邑里 之貧者,其有進趨名利,皆不與交通。」

《承宮傳》注:宮嘗出行,得虎所殺鹿,持歸,肉分門下,取 皮上師,師不受,宮因棄之。人問其故,宮曰: 「既已與人, 義不可復取。」

《外史交情篇》:李膺訪徵君於衡門,雪甚,道遇郭泰而 問曰:「子得見叔度耶?」曰:「泰也以布衣交,安得不見?子 以軒冕交,亦軒冕者謁之耳,安得見?」李膺有慚色,乃 稅駕於野,與郭泰乘蹇驢而造焉。有樵者臨溪浣足 而歌曰:「衡門之雪霏霏兮,有客縕袍。寒谿澹而無聲 兮,木落遠皋。」二子聞而凄然。時童子候門,見二子來, 振衣長嘯而入。徵君及階迎之,復見郭泰而喜,謂李 膺曰:「甫久不見元禮也?」李膺再拜而道曰:「膺以羇故, 不能仰見清範,戾也久處僻壤,每聞令音,私自暢滌。 往歲發使者,瀆以咫尺之書,穢以不腆之饋,亦惟是 夢寐以相達也。子何辭吾以饋,而報吾以書乎?」徵君 答曰:「憲也聞之,貧者不報人以幣,故辭於使,猶報也。」 夫饋甫以幣,分君祿也。以君之祿而饋人,故亦以君 之祿而完也。完祿以報書,均無得焉。憲之卜廬於斯 也,春秋之期,有牲醪足以供祭;一日之餐,有蔬食足 以為嘗;晝則杜門,有琴籍足以為娛;夜則寄臥,有蒲 榻足以為安。豈復餘乎?夫受而不報,恥也;不能報而 受之,亦恥也。故君臣「以全義,兄弟以全愛,夫婦以全 禮,朋友以全恥,古之道也。」李膺曰:「膺也陋,不能測子 之度。若漢室結難,雖整步之儒,咸效驅馳之勞,章句 之士,咸奮鉛刀之力,而況子之偉乎!」郭泰隱几而臥。 徵君謂曰:「林宗已卜車於夢寐中。」泰應之曰:「聖軌賢 轍,一行一藏,時哉,各努力也!」是歲,梁冀作亂。

《吳志全琮傳》:「琮父柔為桂陽太守。柔嘗使琮齎米數 千斛到吳,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還。柔大怒, 琮頓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 故便振贍,不及啟報,柔更以奇之』。」

《魏志華歆傳》:「『歆拜豫章太守,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 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後 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 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僕得為將 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 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 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 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 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 所贈,而服其德。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 無擔石之儲。公卿嘗並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帝歎息。

《田豫傳》:「豫為衛尉,清約儉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邊 狄私遺,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匱,雖殊類咸高豫 節。」《魏略》曰:鮮卑素利等數來客,見多以牛馬遺豫, 豫轉送官,狄以為前所與豫物顯露,不如持金,乃密 懷金三十斤,謂豫曰:「願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從之, 狄因跪曰:「我見公貧,故前後遺公牛馬,公輒送官,今 密以此上公,可以為家資。」豫張袖受之,答其厚意。狄 去之後,皆悉付外,具以狀聞。於是詔褒之曰:「昔魏絳 開懷以納戎,今卿舉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賜 絹五百匹,豫得賜半,以其半藏小府。後狄復來,以半 與之。豫罷官歸居魏縣。會汝南遣健步詣征北,感豫 宿恩,過拜之。豫為殺雞炊黍,送詣至陌頭,謂之曰:「罷 老苦汝來過無能有益,若何?」健步愍其貧羸,流涕而 去。還為故吏民說之,汝南為具資數千匹,遣人餉豫,

豫一不受
考證
《王朗傳》朗本名嚴,後改為朗。《魏書》曰:「朗高才博雅,

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 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卹窮賤,故用財 以周急為先。」

《邴原傳》。原嘗行而得遺錢,捨以繫樹枝。此錢既不 見取,而繫錢者愈多。問其故,答者謂之「神樹。」原惡其 由己而成淫祀,乃辯之。於是里中遂斂其錢以為社 供。

《貧士傳》:「石德林獨居窮巷,冬夏敝衣連結,里人與之 衣食不取,郡縣以其鰥寡給時,乞於市,亦不多取。車 騎將軍郭淮以意氣呼之,問所欲,瞪而不言,因與脯 糒及衣,取其脯一胞糒一升而已。」

《晉書王述傳》:「初,述家貧,求試宛陵令,頗受贈遺。而修 家具,為州司所檢,有一千三百條。王導使謂之曰:『名 父之子,不患無祿,屈臨小縣,甚不宜爾』。述答曰:『足自 當止』。時人未之達也,比後屢居州郡,清潔絕倫,祿賜 皆散之親故,宅宇舊物,不革於昔,始為當時所嘆。」 《范宣傳》:「宣家豫章太守殷羨,見宣茅茨不完,欲為改 宅」,宣固辭之。庾爰之以宣素貧,加年荒疾疫,厚餉給 之,宣又不受。爰之問宣曰:「君博學通綜,何以太儒?」宣 曰:「漢興,貴經術,至於《石渠》之論,實以儒為弊。正始以 來,世尚老莊,逮晉之初,競以裸裎為高。僕誠太儒,然 立不與《易》。」

《何琦傳》:「琦養志衡門,不交人事,耽翫典籍,以琴書自 娛,不營產業,節儉寡欲,豐約與鄉鄰共之。鄉里遭亂, 姊沒人家,琦惟有一婢,便為購贖,然不為小嫌,凡有 贈遺,亦不苟讓,但於己有餘,輒復隨而散之。」

《翟湯傳》:「湯字道深,尋陽人。篤行純素,仁讓廉潔,不屑 世事,耕而後食。人有餽贈,雖釜庾一無所受。永嘉末, 寇害相繼,聞湯名德,皆不敢犯,鄉人賴之。司徒王導 辟不就,隱於縣界南山。始安太守于寶與湯通家,遣 船餉之,敕吏云:『翟公廉讓,卿致書訖,便委船還。湯無 人反致,乃貨易絹物,因寄還寶。寶本以為惠,而更煩』」 之,益愧嘆焉。

《裴楷傳》:楷性寬厚,與物無忤,不持儉素,每游榮貴,輒 取其珍玩,雖車馬器服,宿昔之問,便以施諸窮乏。嘗 營別宅,其從兄衍見而悅之,即以宅與衍。梁趙二王 國之近屬,貴重當時。楷歲請二國租錢百萬,以散親 族。人或譏之,楷曰:「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安於 毀譽。其行己任率皆此類也。

《宋書劉凝之傳》:「凝之慕老萊嚴子陵為人,推家財與 弟及兄子,立屋於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禮辟西曹主簿,舉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銓 女也,遣送豐麗,凝之悉散之親屬。妻亦能不慕榮華, 與凝之共安儉苦,夫妻共乘薄笨車,出市貿易,周用 之外,輒以施人,為州里所誣。一年二輸公調,求輒與」 之。有人常認其所著屐,笑曰:「僕著之已敗,今家中覓 新者,備君也。」此人後田中得所失屐,送還之,不肯復 取。

《朱修之傳》:「修之治身清約,凡所贈貺,一無所受,有餉 或受之而旋與,佐吏睹之終不入己,唯以撫納群蠻 為務。」

《宗愨傳》:「元嘉二十二年,遣愨克林邑,收其異寶財物 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 《顏延之傳》:「延之子竣既貴重,權傾一朝,凡所資供,延 之一無所受。」

《沈道虔傳》:道虔,吳興武康人也。有人竊其園菜者,還 見之,乃自逃隱,待竊者取足去後乃出。人拔其屋後 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乃 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內 而還。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爭穟,道虔諫之不止,悉 以其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冬月無複衣。戴融聞而迎 之,為作衣服,并與錢一萬。既還,分身上衣及錢,悉供 諸兄弟子無衣者。

《沈攸之傳》:「攸之弟雍之,與攸之異生,諸弟中最和謹, 尤見親愛。攸之性儉𠫤,子弟不得妄用財物,唯恣雍 之所須,輒取齋中服飾分與親舊,以此為常。」

《郭世道傳》:「世道子原平,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 守蔡興宗臨郡,深加貴異,以私米饋原平及山陰朱 百年妻教曰:『秩年之貺,著自國書,餼貧之典,有聞甲 令。況高柴窮老,萊婦屯暮者哉?永興郭原平,世稟孝 德,洞業儲靈,深仁絕操,追風曠古,棲貞處約,華耆方 嚴。山陰朱百年,道終物表,妻孔耋齒,孀居窶迫殘日』」, 欽風撫事,嗟慨滿懷。可以帳下米各餉百斛。原平固 讓頻煩,誓死不受。人或問曰:「府君嘉君淳行,慜君貧 老,故如此贍,豈宜必辭?」原平曰:「府君若以吾義行邪, 則無一介之善,不可濫荷此賜;若以其貧老邪,耋齒 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終不肯納。百年妻亦 辭不受。

《謝弘微傳》:弘微年十歲,出繼所繼父,於弘微本緦麻 親戚,中表素不相識,率意承接,皆合禮衷。義熙初,襲峻爵建昌縣侯。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惟受書 數千卷,國吏數人而已,遺財祿秩,一不關豫。混聞而 驚嘆,謂國郎中令漆凱之曰:「建昌國祿,本應與北舍 共之,國侯既不措意,今可依常分送。」弘微重違混言, 乃少有所受。義熙八年,混以劉毅黨見誅,妻晉陵公 主,改適琅琊王練。公主雖執意不行,而詔與謝氏離 絕,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 田業十餘處,僮僕千人,惟有二女,年數歲。弘微經紀 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遷通直郎。 高祖受命,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以混得罪前代,東 鄉君節義可嘉,聽還謝氏。自混亡至是九載,而室宇 修整,倉庫充盈,門徒業使,不異平日,田疇墾闢,有加 於舊。東鄉君嘆曰:「僕射平生重此子,可謂知人。僕射 為不亡矣!」九年,東鄉君薨,資財巨萬,園宅十餘所。又 會稽、吳興、琅邪諸處,太傅司空琰時事業僮僕猶有 數百人。公私咸謂室內資財,宜歸二女,田宅僮僕應 屬弘微。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混女夫殷叡 素好樗蒱,聞弘微不取財物,乃濫奪其妻妺及伯母 兩姑之分以還戲責。內人皆化弘微之讓,一無所爭。 弘微舅子領軍將軍劉湛性不堪其非,謂弘微曰:「天 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治,何以治官?」弘微笑而不答。 或有譏之曰:「謝氏累世財產,充殷君一朝戲責,理之 不允,莫此為大。卿親而不言,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 設使立清名,而令家內不足,亦吾所不取也。」弘微曰: 「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內人尚能無言,豈可導之使 爭?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後,豈復見《關、 阮長之傳》?」長之解印綬,初發京師,親故或以器物贈 別。得便緘錄。後歸悉以還之。

《江秉之傳》:「秉之為山陰令,以在縣有能,遷補新安太 守。元嘉十二年,轉在臨海。所得祿秩,並散之親故。在 郡作書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庫。」

《王弘之傳》:「弘之從兄敬弘,為吏部尚書,奏徵弘之為 庶子,不就。元嘉四年,徵為通直散騎常侍,又不就。敬 弘嘗解貂裘與之,即著以采藥。」

《南齊書崔慰祖傳》:「慰祖父慶緒,永明中為梁州刺史。 梁州之資,家財千萬,散與宗族。漆器題為日字。日字 之器,流乎遠近。料得父時,假貰文疏,謂族子紘曰:『彼 有,自當見還,彼無,吾何言哉』!悉火焚之。慰祖賣宅四 十五萬,買者曰:『寧有減不』?答曰:『誠慚韓伯休,何容二 價』?買者又曰:『君但責四十六萬,一萬見與』。慰祖曰:『是 即同君欺人,豈是我心乎』?」

《梁書陶季直傳》:季直祖愍祖。季直早慧,愍祖甚愛異 之。愍祖嘗以四函銀列置於前,令諸孫各取。季直時 甫四歲,獨不取,人問其故,季直曰:「若有賜,當先父伯, 不應度及諸孫。」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

《魏書杜纂傳》:「纂以功賜爵井陘男,賞帛五百匹,數日 之中,散之知友,時人稱之。」

《裴佗傳》:「佗為趙郡太守,為治有方,威惠盛著,猾吏姦 民,莫不改肅,所得俸祿,分恤貧窮。」

《北齊書蘇瓊傳》:「瓊為南清河太守,郡民趙潁曾為樂 陵太守,八十致事歸,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來送潁, 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仍致於聽事梁上,竟不剖。人 遂競供新果,至門聞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

《周書陸通傳》:通歷大司寇。通性柔謹,雖久處列位,常 清慎自守,所謂祿賜盡與親故共之,家無餘財。常曰: 「凡人患貧而不貴,不患貴而貧也。」

《北史張元傳》:「元六歲,南鄰有二杏樹,杏熟多落元園 中,諸小兒競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還其主。」

《唐書鄭餘慶傳》:「餘慶少砥礪,行己完潔。仕四朝,其祿 悉賙所親,或濟人急,而自奉粗狹,至官府乃開肆廣 大。常語人曰:『祿不及親友而侈僕妾者,吾鄙之』。」大抵 中外姻嫁,其禮獻皆親閱之。後生內謁,必引見,諄諄 教以經義,務成就儒學。自至德後,方鎮除拜,必遣內 使持幢節就第,至則多饋金帛,且以媚天子,唯恐不 厚,故一使者納至數百萬緡。憲宗每命餘慶,必戒使 曰:「是家貧,不可妄求取。」議者或詆其沽激,餘慶不屑 也。

《李元愷傳》:元愷,邢州人。博學,善天步律曆,性恭慎,未 嘗敢語人,宋景嘗師之。既當國,厚遺以束帛,將薦之 朝,拒不答。洺州刺史元行沖邀致之,問經義畢,贈衣 服,辭曰:「吾軀不可服新麗,懼不稱以速咎也。」行沖垢 衊,復與之,不獲已而受。俄報身所蠶素絲曰:「義不受, 無妄財也。」

《陸贄傳》:「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十八第進士,中博學 宏辭,調鄭尉,罷歸。壽州刺史張鎰有重名,贄往見,語 三日,奇之,請為忘年交。既行,餉錢百萬曰:『請為母夫 人一日費』。贄不納,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賜』?」 《裴行儉傳》:行儉嘗賜馬及珍鞍,令史私馳馬,馬蹶鞍 壞,懼而逃,行儉招還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獲瑰 寶不貲,蕃酋將士願觀焉。行儉因宴,遍出示坐者,有

瑪瑙盤,廣二尺,文彩粲然,軍吏趨跌盤碎,惶怖叩頭
考證
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賜都

支資產皿金三千餘物,橐駝馬牛稱是。行儉分給親 故,洎麾下,數日輒盡。

《孔若思傳》:若思早孤,其母躬訓教,長以博學聞。有遺 以褚遂良書者,納一卷焉。其人曰:「是書貴千金,何取 之廉?」答曰:「審爾,此為多矣。」更還其半。

《郭震傳》:「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人,以字顯。長七尺,美鬚 髯,少有大志。十六與薛稷、趙彥昭同為太學生,家嘗 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 假以治喪。元振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稷等嘆 駭。」

《唐國史補》:「熊執易應舉,道中秋雨泥潦,逆旅有人同 宿而屢嘆息者,問之,乃堯山令樊澤。將赴制舉,驢劣 不能進。執易乃輟乘馬并囊中縑帛悉與澤,以遂其 往。詰朝,執易乃東歸。」

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甕,塞於隘路。屬天寒,冰雪峻滑, 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隊,鈴鐸數千,羅擁在 後,無可奈何。有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中甕直 幾錢?」答曰:「七八千。」頗遂開囊取縑,立償之,命僮僕登 車,斷其結絡,悉推甕于崖下。須臾,車輕得進,群噪而 前。

《宋史石揚休傳》:「揚休歷工部郎中,卒。平生好殖財,因 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風痺,謁告歸鄉,別墳墓。揚休初 在鄉時,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後以從官還鄉 里,疇昔同貧窶之人尚在,皆曰:『昌言來,必賙我矣』。」揚 休卒不揮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荊罕儒傳》:「罕儒歷晉州兵馬鈐轄,率騎深入晉境荊 土原遇害。罕儒輕財好施,在泰州有煮海之利,歲入 鉅萬,詔聽十收其八,用猶不足,家財入有籍出,不問 其數。有供奉官張奉珪使泰州,自言後唐張承業之 子。罕儒曰:『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厚加禮 待,遺錢五十萬,米千斛。罕儒雖不知書,好禮接儒士』。」 進士趙保雍登科覆落,客游海陵,罕儒問其所欲,保 雍以將歸京師,且言「緣江榷務以絲易茗,有厚利。」罕 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絲,得四千餘兩,盡以與之。 然好勇善戰,不顧勝負,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 於敗,人皆惜之。

《冷齋夜話》:范文正公在睢陽,遣堯夫於姑蘇取麥五 百斛。堯夫時尚少,既還,舟次丹陽,見石曼卿問寄此 久近。曼卿曰:「兩月矣。三喪在淺土,欲葬之西北歸,無 可與謀者。」堯夫以所載舟付之,單騎自長蘆捷徑而 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 卿為三喪未舉,留滯丹陽。時無郭元振,莫可告者。」文 正曰:「何不以麥舟付之。」堯夫曰:「已付之矣。」

《宋史張九成傳》:「九成謫居南安軍,在南安十四年,每 執書就明,倚立庭磚,歲久雙跌隱然。廣帥致籯金,九 成曰:『吾何敢苟取』!悉歸之。」

《徐鹿卿傳》:「鹿卿居官廉約清峻,毫髮不妄取,一廬僅 庇風雨。」

《司馬旦傳》:「旦與人交,以信義,喜周其急。嘗有以罪免 官,貧不能存者,月分俸濟之。其人無以報,願以女為 妾。旦驚之,亟出妻奩中物嫁之。」

《朱壽昌傳》:「壽昌勇於義,周人之急無所愛。嫁兄弟兩 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餘喪。」天性如此。

《侯可傳》:「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少倜儻不羈,以氣節 自許。既壯,盡易前好,篤志為學。隨計入京,里中醵金 贐行北還,悉散其餘與同舉者,曰:『此金鄉里所以資 應詔者也,不可以為他利。且行,聞鄉人病,念曰:『吾歸 則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瘉,輟己馬載之,徒步而歸。 可輕財樂義,急人之急,憂人之憂。與田顏為友,顏病 重,千里求醫,未歸而顏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 且斂而可至,拊之乃瞑。顏無子,不克葬,可辛勤百營, 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單衣以居,有饋白金者,顧 顏之妺處室,舉以佐其匳具。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 適友人郭行扣門曰:「吾父病,醫邀錢百千,賣吾廬而 不售。」可惻然,計橐中裝,略當其數,盡與之,關中稱其 賢。

《清波雜志》:「石守道為舉子時,寓學於南都,其固窮苦 學,世無比者。交遊閒,嘗以盤餐遺之,石謝曰:『甘脆者, 亦介之願也,但日享之則可,若止得一享,則明日何 以繼乎?朝享膏粱,暮厭粗糲,人之常情也,所以不敢 當歸之。嘗聞富鄭公辭疾歸第,以俸券還府,府受之, 程伊川正叔曰:『受之固無足議,還者亦未為得,留之』』」 無請可也。或曰。餽食。美意也。受而不食可也。卻之。近 名也。

《國老談苑》:劉溫叟方正守道,以名教為己任。幼孤,事 母以孝聞,其母甚賢。初為翰林學士,私庭拜母,即命 二婢箱擎公花金帶,置于階下,謂溫叟曰:「此汝父長 興中入翰林時所賜也。自先君子薨背以來,常懼家 門替墜,今汝能致身青雲,繼父之職,可服之無愧矣。」 因欷歔涕泣。溫叟伏地號慟,退就別寢,素衣蔬食,追慕數日,然後服之,士大夫以為得禮。溫叟累居顯要, 清貧尤甚,未嘗受人饋。知貢舉時,有經學門生居畿 內者,獻粟草一車,溫叟卻之。其人曰:「此物出於躬耕, 願以致勤。」溫叟不得已而受之,即命家人置衣一襲 以為答,計其直,即倍於粟草矣。自是無敢獻遺者。 《輟耕錄》:胡汲仲先生長儒號石塘,特立獨行,剛介有 守。趙松雪嘗為羅司徒奉鈔百錠,為先生潤筆,請作 乃父墓銘。先生怒曰:「我豈為宦官作墓銘耶?」是日,先 生正絕糧,其子以情白,坐上諸客咸勸受之,先生卻 愈堅。觀此,則一毫不苟取於人,從可知矣。故雖凍餒 有所不顧也。先生《送蔡如愚歸東陽》詩有云:「薄糜不 繼襖不煖,謳吟猶是鐘」球鳴。語之曰:「此余《祕密藏》中 休糧方也。」

《元史杜瑛傳》:「瑛閒關轉徙,教授汾、晉閒。中書粘合珪 開府為相,瑛赴其聘,遂家焉。與良田千畝,辭不受。術 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發視輒止之。後來居 者果得黃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劉秉忠傳》:秉忠弟秉恕,與兄同侍潛邸。世祖嘗賜秉 忠白金千兩,辭曰:「臣山野鄙人,僥倖遭際,服器悉出 尚方,金無所用。」世祖曰:「卿獨無親故遺之耶?」辭不允, 乃受而散之,以二百兩與秉恕,秉恕曰:「兄勤勞有年, 宜蒙茲賞,秉恕無功,可冒恩乎?」終不受。

《明外史湯和傳》:「和封信國公,築第成,率妻子陛辭,厚 賜金帛。和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故舊及貧無告者。」 《葉應驄傳》:「嘉靖中,應驄歷郎中,伏闕爭大禮,下獄廷 杖。後復因具陳洸罪狀,洸令人奏應驄勘獄時,酷殺 無辜,特謫應驄戍遼東。應驄赴戍所,道經蘇州,知友 治席候之,立解維去,致餽不受。」

取與部雜錄

[编辑]

《老子微明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呂氏春秋論人》篇:「取與遵理,不可惑也。」

《淮南子氾論訓》:「善與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入多而 無怨。」

《說苑說叢》篇:「廉士不妄取,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

「君子比義,農夫比穀。」事君不得進其言,則辭其爵;不 得行其義,則辭其祿。人皆知取之為取也,不知與之 為取之也。

「政有招寇,行有招恥」,弗為而自至。天下未有猛獸狐 疑,不若蜂蠆之致毒也;高議而不可及,不若卑論之 有功也。

《取予》者,義之符也。

寓簡:義有可與有不可與。禮有可受,有不可受,惟當 於禮義之中而已。魏沈玠舟行遇風,旬日絕糧,從桃 彪貸百斛鹽以易粟。彪令覆鹽百斛於江中,謂使者 曰:「明吾不惜此所與耳。彼以急病告,勿與則已矣,而 惡聲以辱之,是為絕物,不仁甚矣。」晉王修齡在東山 貧乏,陶範載米一船遺之,卻去曰:「王修齡若飢,自當 就謝;仁祖索食,不須陶公米。」彼以善意勿受,則已矣, 何戾氣以垢之?是為傲物,無禮甚矣。二者皆不當於 禮義之中,處世接物不當如此。

《庸齋日紀》:「辭受取予,於聖賢為大節。孔子嘗為祿仕, 而交際一事不見。《論語》《孟子》遊歷乃多饋遺,而辭受 之義,與門人談析,至不問所來非義,且以孔子獵較 為解,得無未為通義歟?」愚竊謂有孟子之道,不幸不 遇,而不免於游歷則可,然孟子亦非不顧而受者,有 辭與無處則有辨,取民與禦人則有辨,周之與賜之 則有辨,名義未嘗不嚴也。士君子內當審問於己,外 當酌義於人,道非孟子而未際於時,尚志可也。 辭受取予,聖賢至以生死為決,然則嶺表飲泉人即 不被國典,已自少生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