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6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六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錄
任道部名賢列傳七
宋六
劉清之 楊萬里
張栻 陸九齡
陸九淵
學行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任道部名賢列傳七
[编辑]宋六
[编辑]劉清之
[编辑]按《宋史劉清之傳》:「清之,字子澄,臨江人。受業於兄靖 之,甘貧力學,博極書傳。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調 袁州宜春縣主簿。未上,丁父憂。服除,改建德縣主簿。 請于州,俾民自實其戶,由是賦役平,爭訟息。調萬安 縣丞,時江右大侵,郡檄視旱,徒步阡陌,親與民接,凡 所蠲除,具得其實。州議減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 過三十里內耳,外鄉遠民,勢豈能來?老幼疾患之人, 必有餒死者。今有粟之家,閉不肯糶,實窺伺攘奪者 眾也。在我有政,則大家得錢,細民得米,兩適其便』。」乃 請均境內之地為八,俾有粟者分賑其鄉,官為主之, 規畫防閑,民甚賴之。帥龔茂良以《捄荒實跡》聞於朝, 又偕諸公薦之。發運使史正志按部至筠,俾清之拘 集州縣畸零之賦,清之不可。清之有同年生在幕中, 謂曰:「侍郎因子言,謂子愛民特立,將薦子矣,其以閥 閱來。」清之貽之以書曰:「所謂贏資者,皆州縣侵刻於 民,法所當禁。縱有贏資,是所謂羨餘也。獻之自下而 詔止之,今則止而求之,乃自上焉。不奪不饜,其弊有 不可勝言者。願侍郎自請於朝,姑歸貳卿之班,主大 農經費,以佐國家。如此,則士孰不願出侍郎之門?不 然,某誠不敢玷侍郎知人之鑒」,以薦者兩有審察之 命,清之竟不見。丞相詣吏部銓,得知宜黃縣。茂良入 為參知政事,與丞相周必大薦清之於孝宗。召入對, 首論:「民困兵驕,大臣退託,小臣苟媮。願陛下廣覽兼 聽,并謀合智,清明安定,提要挈綱而力行之,古今未 有俗不可變、弊不可革者。變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 之閒耳。」又言「用人四事:一曰辨賢否。謂道義之臣,大 者可當經綸,小者可為儀刑;功名之士,大者可使臨 政,小者可使立事,至於專謀富貴利達而已者,下也; 二曰正名實。今百有司職守不明,非曠其官,則失之 侵偪。願詔史官考究設官之本意,各指其合主何事, 制旨親定,載之命書,依開寶中差諸州通判故事,使 人人曉然知之而行賞罰焉。三曰使材能。謂軍旅必 武臣,錢穀必能吏,必臨之以忠信不欺之士,使兩人 者皆得以效其所長。四曰聽換授」,謂文武之官,不可 用違其才,然不當許之自「列。宜令文武臣四品以上, 各以性行材略及文武藝每歲互舉堪充左右選者 一人,於合入資格外稍與優獎。」改太常寺主簿。丁內 艱,服除,通判鄂州。鄂大軍所駐,兵籍多偽,清之白郡 及諸司,請自通判廳始,俾偽者以實自言而正之。州 有民妻張,以節死,嘉祐中,詔封旌德縣君,表其墓曰 「烈女。」中更兵火,至是無知其墓者,清之與郡守羅願 訪而祠之。鄂俗計利而尚鬼,家貧子壯則出贅,習為 當然,而尤謹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藥而聽於巫,死 則不葬而𢌿諸火,清之皆諭止之。差權發遣常州,改 衡州。衡自建炎軍興,有所謂「大軍月樁過湖錢」者,歲 送漕司無慮七八萬緡,以四邑所入麴引錢及郡計 畸零苗米折納充之。舊法,民有吉凶聚會,許買引為 酒麴,謂之「麴引錢」,其後直以等第敷納。衡有五邑,獨 敷其四。取民之辭不正,良民遍受其害,而黠民往往 侮易其上,乃并與常賦不輸。雖得麴引錢四五萬緡, 而常賦之失,不啻數萬緡矣。清之請於朝,願與總領 所酌損補移,漸圖蠲減。不報。遂戒諸邑董常賦,緩雜 征,閣舊逋,戒預折,新簿籍,謹推收,督勾銷,明逋負,防 帶鈔,治頑梗,柅吏姦,擾戶長,費用有節,滲漏有防,稽 考有政,補置有漸。先是,郡飾廚傳以事,常平、刑獄二 使者,月一會集,互致折餽。清之歎曰:「此何時也?與其 取諸民,孰若裁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於 所職,無負於我民足矣,豈以酒食貨財為勤哉?」清之 自常祿外,悉歸之公帑,以佐經用。至之日,兵無糧,官 無奉,上供送使無可備。已而郡計漸裕,民力稍蘇。或 有報白,手自書之,吏不與焉。嘗作《諭民書》一編,首言 畏天積善,勤力務本,農工商賈莫不有勸。教以事親 睦族,教子祀先,謹身節用,利物濟人,婚婣以時,喪葬 「以禮。」詞意質直,簡而易從。邦人家有其書,非理之訟, 日為衰息。念士風未振,每因月講,復具酒肴以燕諸 生,相與輸情論學,設為疑問,以觀其所嚮,然後從容 示以先後本末之序。來者日眾,則增築臨蒸精舍居 之。其所講,先《正經》,次訓詁音釋,次疏先儒議論,次述今所紬繹之說,然後各指其所宜用。人君治天下,諸 侯治一國,學者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確然皆有可舉 而措之之實,為「閱武場。」凡禁軍役於他所,隱於百工 者,悉按軍籍俾詣訓閱。作朱陵道院,祠張九齡、韓愈、 寇準、周敦頤、胡安國於左,祠晉死節太守劉翼、宋死 節內史王應之於右。雅儒吉士日相周旋其閒,而參 佐謀論多在焉。劉孝昌者,摯之孫也,貧不自立,清之 買田以給之。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己,惡之,貽書所 厚臺臣,誣以「勞民用財」,論罷。主管雲臺觀。歸築槐陰 精舍,以處來學者。胡晉臣、鄭僑、尤袤、羅點皆力薦清 之於上。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猶貽書執 政論國事,諸生往候,疾,不廢講《論》,語及天下,孜孜歎 息,若任其責者。病且革,為書以別向浯、彭龜年,賦二 詩以別朱熹、楊萬里取高氏《送終禮》以授二子曰:「自 斂至葬視此。」從事周必大來視疾,謂曰:「子澄其澄慮。」 清之氣息已微,云:「無慮可澄。」遂卒。初,清之既舉進士, 欲應博學宏詞科,及見朱熹,盡取所習焚之,慨然志 於義理之學。呂伯恭、張栻皆神交心契,汪應辰、李燾 亦敬慕之。母不逮養,每展閱手澤,涕泗交頤。從兄肅 流落新吳,族父曄寓丹陽、艾寓臨川,皆迎養之。從祖 子僑為邵州錄事參軍,死吳錫之亂,清之遣其孫晉 之致書邵守,得其遺骨歸葬焉。族人自遠來,館留之, 不忍使之遽去。嘗序范仲淹《義莊規矩》,勸大家族眾 者隨力行之。本之家法,參取先儒禮書,定為祭禮行 之。高安李好古以族人有以財為訟,見清之豫章,清 之為說《訟》、家人二卦,好古惕然,遽舍所訟,市程氏易 以歸,卒為善士。所著有《曾子內外雜篇》《訓蒙新書》《外 書》《戒子通錄》《墨莊總錄》《祭儀時令書》《續說苑》《文集》《農 書》。
楊萬里
[编辑]按《宋史楊萬里傳》:「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紹興 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永州零陵丞。時張 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 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迺名讀 書之室曰『誠齋』。浚入相,薦之朝,除臨安府教授,未赴, 丁父憂,改知隆興府奉新縣。戢追胥不入,鄉民逋賦」 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趨之,賦不擾而足,縣以大治。會 陳俊卿、虞允文為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侍講張 栻以論張說出守,袁萬里抗疏留栻,又遺允文書,以 「和同之說」規之,栻雖不果留,而公論偉之。遷太常博 士,尋升丞兼吏部右侍郎,官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 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盜沈師犯南粵,帥師 往平之,孝宗稱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 點刑獄。請於潮、惠二州築外砦,潮以鎮賊之巢,惠以 扼賊之路。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淳熙十二 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曰:「臣聞言有事於無事之 時,不害其為忠;言無事於有事之時,其為姦也大矣。 南北和好踰二十年」,一旦絕使,敵情不測。而或者曰: 彼有五單于爭立之禍。又曰「彼有匈奴困於東敵之 禍。」既而皆不驗。道塗相傳,繕汴京城池,開海州漕渠, 又於河南、北簽民兵,增驛騎,製馬櫪,籍井泉,而吾之 閒諜不得以入。此何為者耶?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 之時者一也。或謂金主北歸,可為中國之賀,臣以中 國之憂,正在乎此。此人北歸,蓋懲創於逆亮之空國 而南侵也。將欲南之,必固北之,或者以身鎮撫其北, 而以其子與婿經營其南也。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 之時者二也。臣竊聞論者,或謂緩急淮不可守,則棄 淮而守江,是大不然。昔者,吳與魏力爭而得合肥,然 後吳始安;李煜失滁、揚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棄 淮而保江,既無淮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謂言有事 於無事之時者三也。今淮東西凡十五郡,所謂守帥, 不知陛下使宰相擇之乎?使樞廷擇之乎?使宰相擇 之,宰相未必為樞廷慮也;使樞廷擇之,則除授不自 己出也。一則不為之慮,一則不自己出,緩急敗事,則 皆曰非我也,陛下將責之誰乎?臣所謂言有事於無 事之時者四也。且南北各有長技,若騎若射,北之長 技也;若舟若步,南之長技也。今為北之計者,日繕治 其海舟,而南之海舟則不聞繕治焉。或曰:「吾舟素具 也。」或曰:「舟雖未具而憚於擾也。」紹興辛巳之戰,山東 采石之功,不以騎也,不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 當時之舟今可復用乎?且夫斯民一日之擾,與社稷 百世之安危,孰輕孰重?事固有大於擾者也。臣所謂 言有事於無事之時者,五也。陛下以今日為何等時 耶?金人日逼,疆場日擾,而未聞防金人者何策,保疆 場者何道,但聞某日修某禮文也,某日進某書史也, 是以鄉飲理軍,以干羽解圍也。臣所謂言有事「於無 事之時」者六也。臣聞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則天地 能悟之;今也國家之事,敵情不測如此,而君臣上下 處之如太平無事之時,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見 災異,異時熒惑犯南斗,邇日鎮星犯端門,熒惑守羽 林。臣書生,不曉天文,未敢以為必然也。至於春正月日眚無光,若有兩日相摩者,茲不曰大異乎?然天猶 恐陛下不信也。至於春日載陽,復有雨雪殺物,茲不 曰大異乎?然天猶恐陛下又不信也。迺五月庚寅,又 有地震,玆又不曰大異乎?且夫天變在遠,臣子不敢 奏也,不信可也;地震在外,州郡不敢聞也,不信可也。 今也天變頻仍,地震輦轂,而君臣不聞警懼,朝廷不 聞咨訪。人不能「悟之,則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於 此悟乎否乎?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之時者七也。自 頻年以來,兩浙最近則先旱,江淮則又旱,湖廣則又 旱,流徙者相續,道殣相枕,而常平之積名存而實亡, 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靜而無事,未知所以賑救之, 動而有事,將何以仰以為資耶?臣所謂言有事於無 事之時者八也。古者足國裕民,惟食與貨。今之所謂 錢者,富商、巨賈、閹宦、權貴皆盈室以藏之,至於百姓 三軍之用,惟破楮券爾。萬一如唐涇原之師,因怒糲 食,蹴而覆之,出不遜語,遂起朱泚之亂,可不為寒心 哉!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之時者九也。古者立國必 有可畏,非畏其國也,畏其人也。故苻堅欲圖晉,而王 猛以為不可,謂謝安、桓沖江左之望,是存晉者二人 而已。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 金人所憚也。近時劉珙可用則早死,張栻可用則沮 死,萬一有緩急,不知可以督諸軍者何人?可以當一 面者何人,而金之所素憚者又何人?而或者謂人之 有才用而後見。臣聞之《記》曰:「苟有車必見其式,苟有 言必聞其聲。」今曰有其人而未聞其可將可相,是有 車而無式,有言而無聲也。且夫用而後見,非臨之以 大安危,試之以大勝負,則莫見其用也。平居無以知 其人,必待大安危大勝負而後見焉。成事幸矣,萬一 敗事,悔何及耶?昔者謝元之北禦苻堅,而郗超知其 必勝;「桓溫之西伐李勢而劉惔知其必取。蓋元於履 屐之閒無不當其任,溫於蒱博不必得則不為。二子 於平居無事之日,蓋必有以察其小而後信其大也, 豈必大用而後見哉?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之時者 十也。願陛下超然遠覽,昭然遠寤,勿矜聖德之崇高 而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國之生聚而嚴其所未備;勿 以天地之變異為適然,而法宣王之懼災;勿以臣下 之苦言為逆耳,而體太宗之導諫;勿以女謁近習之 害政為細故,而監漢、唐季世致亂之由;勿以仇讎之 包藏為無他,而懲宣、政晚年受禍之酷;責大臣以通 知邊事、軍務如富弼之請;勿以東西二府異其心;委 大臣以薦進謀臣良將如蕭何所奇。勿以文武兩途 而殊其轍,勿使賂宦者而得旄節,如唐大曆之弊;勿 使貨近幸而得招討,如梁段凝之敗。以重蜀之心而 重荊、襄,使東西形勢之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兩淮, 使表裡脣齒之相依。勿以海道為無虞,勿以大江為 可恃。增屯聚糧,治艦扼險,君臣之所咨訪,朝夕之所 講求,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庶幾上可消於 天變,下不墮於敵姦。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葉,臣 前所陳,枝葉而已。」所謂本根,則人主不可以自用,人 主自用,則人臣不任責,然猶未害也。至於軍事,而猶 曰「誰當憂此,吾當自憂」,今日之事,將無類此?《傳》曰:「『水 木有本原』。聖學高明,願益思其所以本原者。」東宮講 官闕,帝親擢萬里為侍讀,官僚以得端,人相賀。他日 讀《陸宣公奏議》等書,皆隨事規警,太子深敬之。王淮 為相,一日,問曰:「宰相先務者何事?」曰:「人才。」又問:孰為 才?即疏朱熹、袁樞以下六十人以獻,淮次第擢用之。 歷樞密院檢詳,守右司郎中,遷左司郎中。十四年夏 旱,萬里復應詔言:「旱及兩月,然後求言,不曰遲乎?上 自侍從,下止館職,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澤 不下流,下情不上達,故天地之氣隔絕而不通。」因疏 四事以獻,言皆懇切。遷祕書少監。會高宗崩,孝宗欲 行三年喪,創議事堂,命皇太子參決庶務。萬里上疏 力諫,且上《太子書》言:「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一履危機, 悔之何及?與其悔之而無及,孰若辭之而不居?願陛 下三辭五辭,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 學士洪邁不俟集議配饗,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萬 里上疏詆之,力言張浚當預,且謂邁無異指鹿為馬。 孝宗覽疏不悅,曰:「萬里以朕為何如主?」由是以直祕 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祕書監。入對言:「天下有 無形之禍,僭非權臣而僭於權臣,擾非盜賊而擾於 盜賊,其惟朋黨之論乎?蓋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黨, 空天下人才莫如朋黨,黨論一興,其端發於士大夫, 其禍及於天下。前事已然,願陛下建皇極於聖心,公 聽並觀,壞植散群,曰君子從而用之,曰小人從而廢 之,皆勿問其某黨某黨也。」又論:「古之帝王固有以知, 一已攬其權,不知臣下竊其權。大臣竊之則權在大 臣,大將竊之則權在大將,外戚竊之則權在外戚,近 習竊之則權在近習。竊權之最難防者,其惟近習乎? 非敢公竊也,私竊之也。始於私竊,其終必至於公竊 而後已,可不懼哉!」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 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曆》成,參知政事王藺以故事俾萬里序之,而宰臣屬之禮部 郎官傅伯壽。萬里以失職力丐去,帝宣諭勉留。會進 《孝宗聖政》,萬里當奉進,孝宗猶不悅,遂出為江東轉 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朝議欲行鐵錢 於江南諸郡,萬里疏其不便,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 贑州,不赴。乞祠,除祕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 出矣。寧宗嗣位,召赴行在,辭。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 國宮。引年乞休致,進寶文閣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詔 進寶謨閣直學士,給賜衣帶。開禧元年,召,復辭。明年, 升寶謨閣學士。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萬里為人 剛而褊,孝宗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 此不見用。韓𠈁胄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嘗築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萬里曰:「官可棄, 記不可作也。」𠈁冑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 國之日也。𠈁胄專僭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 人知其憂國也,凡邸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 子自外至,遽言𠈁冑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 書曰:「韓𠈁胄姦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 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 筆落而逝。萬里精於詩,嘗著《易傳》行於世。光宗嘗為 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賜諡文節。子長孺。
張栻
[编辑]按《宋史張栻傳》:「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穎悟夙成,浚 愛之。自幼學,所教莫非仁義忠孝之實。長師胡宏,宏 一見即以孔門論仁親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 得焉。宏稱之曰:『聖門有人矣』。栻益自奮厲,以古聖賢 自期,作《希顏錄》。以廕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 宜文字,除直祕閣。時孝宗新即位,浚起謫籍,開府治」 戎,參佐皆極一時之選。栻時以少年,內贊密謀,外參 庶務,其所綜畫,幕府諸人皆自以為不及也。閒以軍 事入奏,因進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讎恥,下閔中原 之塗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即 天理之所存也。願益加省察,而稽古親賢以自輔,無 使其或少息,則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 革矣。」孝宗異其言,於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湯思 退用事,遂罷兵講和。金人乘閒縱兵入淮甸,中外大 震,廟堂猶主和議,至敕諸將無得輒稱兵。時浚已沒, 栻,營葬甫畢,即拜疏言:「吾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讎, 異時朝廷雖嘗興縞素之師,然旋遣玉帛之使,是以 講和之念未忘於胸中,而至忱惻怛之心無以感格 於天人之際,此所以事屢敗而功不成也。今雖重為 群邪所誤,以慼國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開 聖心哉!謂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無纖介之惑, 然後明詔中外,公行賞罰,以快軍民之憤,則人心悅, 士氣充,而敵不難卻矣。繼今以往,益堅此志,誓不言 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使此心純一,貫徹上下,則遲 以歲月,亦何功之不濟哉?」疏入,不報。久之,劉珙薦於 上,除知撫州,未上,改嚴州。時宰相虞允文以恢復自 任,然所以求者,類非其道,意栻素論當與己合,數遣 人致殷勤,栻不答,入奏,首言:「先王所以建事立功,無 不如志者,以其胸中之誠有以感格天人之心而與 之無閒也。今規畫雖勞而事功不立,陛下誠深察之, 日用之閒,念慮云為之際,亦有私意之發以害吾之 誠者乎?有則克而去之,使吾中扃洞然無所閒雜,則 見義必精,守義必固,而天人之應將不待求而得矣。 夫欲復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 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求所以得吾民之心者,豈有 他哉?不盡其力,不傷其財而已矣。今日之事,固當以 明大義、正人心為本。然其所施有先後,則其緩急不 可以不詳;所務有名實,則其取舍不可以不審,此又 明主所宜深察也。」明年,召為吏部侍郎兼權起居郎、 侍立官。時宰方謂敵勢衰弱可圖,建議遣泛使往責 陵寢之故,士大夫有憂其無備而召兵者,輒斥去之。 栻見上,上曰:「卿知敵國事乎?」栻對曰:「不知也。」上曰:「金 國饑饉連年,盜賊四起。」栻曰:「金人之事,臣雖不知,境 中之事,則知之矣。」上曰:「何也?」栻曰:「臣切見比年諸道 多水旱,民貧曰甚,而國家兵弱財匱,官吏誕謾,不足 倚賴。正使彼實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上為 默然久之。栻因出所奏疏讀之曰:「臣竊謂陵寢隔絕, 誠臣子不忍言之至痛。然今未能奉辭以討之,又不 能正名以絕之,乃欲卑辭厚禮以求於彼,則於大義 已為未盡,而異論者猶以為憂,則其淺陋畏怯,固益 甚矣。然臣竊揆其心意,或者亦有以見我未有必勝 之形,而不能不憂也。歟!蓋必勝之形,當在於早正素 定之時,而不在於兩陣決機之日。」上為竦聽改容,栻 《復讀》曰:「今日但當下哀痛之詔,明復讎之義,顯絕金 人不與通使,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帥,練甲 兵,通內修外攘,進戰退守以為一事。且必治其實而 不為虛文,則必勝之形隱然可見。雖有淺陋畏怯之 人,亦且奮躍而爭先矣。」上為歎息褒諭,以為前始未 聞此論也。其後因賜對,反復前說,上益嘉歎,面諭:「當以卿為講官,冀時得晤語也。」會史正志為發運使,名 為均輸,實盡奪州縣財賦,遠近騷然,士大夫爭言其 害,栻亦以為言。上曰:「正志謂但取之諸郡,非取之於 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財賦,大抵無餘,若取之不已,而 經用有闕,不過巧為名色,以取之於民耳。」上瞿然曰: 「如卿之言,是朕假手於發運使以病吾民也。」旋閱其 實,果如栻言,即詔罷之。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講《詩· 葛覃》,進說:「治生於敬畏,亂起於驕淫。使為國者每念 稼穡之勞,而其后妃不忘織紝之事,則心不存者寡 矣。」因上陳祖宗自家刑國之懿,下斥「今日興利擾民 之害。」上歎曰:「此王安石所謂『人言不足恤者,所以為 誤國也』。」知閤門事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栻夜草疏, 極諫其不可,旦詣朝堂質責宰相虞允文曰:「宦官執 政,自京、黼始;近習執政,自相公始。」允文慚憤不堪。栻 復奏:「文武誠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 乃得如此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 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寢。然宰相實陰附說。明年, 出栻知袁州,申說前命。中外諠譁,說竟以謫死。栻在 朝未期年,而召對至六七,所言大抵皆修身務學,畏 天恤民,抑僥倖,屏讒諛。於是宰相益憚之而近習。尢 不悅,退而家居累年。孝宗念之,詔除舊職,知靜江府, 經略安撫廣南西路。所部荒殘多盜,栻至,簡州兵,汰 冗補闕,籍諸州黥卒伉健者為效用,日習月按,申嚴 保伍法。諭溪峒酋豪弭怨睦鄰,毋相殺掠,於是群蠻 帖服。朝廷買馬橫山,歲久弊滋,邊氓告病,而馬不時 至。栻究其利病六十餘條,奏革之,諸蠻感悅,爭以善 馬至。孝宗聞栻治行,詔特進秩,直寶文閣,因任,尋除 祕閣修撰、荊湖北路轉運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撫本 路。一日去貪吏十四人。湖北多盜,府縣往往縱釋以 病其良民。栻首劾大吏之縱賊者,捕斬姦民之舍賊 者,令其黨得相捕告以除罪,群盜皆遁去。郡瀕邊屯, 主將與帥守每不相下,栻以禮遇諸將,得其驩心。又 加恤士伍,勉以忠義。隊長有功輒補官,士咸感奮。並 淮姦民出塞為盜者,捕得數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盜 中,栻曰:「朝廷未能正名討敵,無使疆場之事,其曲在 我。」命斬之,以徇於境,而縛其亡奴歸之。北人歎曰:「南 朝有人。」信陽守劉大辨怙勢希賞,廣招流民,而奪見 戶熟田以與之。栻劾大辨詐諼所招流民不滿百,而 虛增其數「十倍。請論其罪。」不報。章累上,大辨,易他郡。 栻自以不得其職,求去,詔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 山沖佑觀。病且死,猶手疏勸上「親君子,遠小人,信任 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天下傳誦之。」栻有公 輔之望,卒時年四十有八。
陸九齡
[编辑]按《宋史陸九齡傳》:「九齡字子壽,八世祖希聲,相唐昭 宗。孫德遷,五代末避亂居撫州之金溪。父賀,以學行 為里人所宗,嘗采司馬氏冠婚喪祭儀行於家。生六 子,九齡其第五子也。幼穎悟端重,十歲喪母,哀毀如 成人。稍長,補郡學弟子員。時秦檜當國,無道程氏學 者,九齡獨尊其說。久之,聞新博士學黃老,不事禮法」, 慨然歎曰:「此非吾所願學也。」遂歸家,從父兄講學益 力。是時,吏部員外郎許忻有名中朝,退居臨川,少所 賓接,一見九齡,與語大悅,盡以當代文獻告之。自是 九齡益大肆力於學,繙閱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 星曆、五行、卜筮之說。性周謹,不肯苟簡涉獵。入太學, 司業汪應辰舉為學錄,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桂陽 軍教授。以親老道遠,改興國軍,未上,會湖南茶寇剽 廬陵,聲搖旁郡,人心震懾。舊有義社以備寇,郡從眾 請,以九齡主之,門人多不悅。九齡曰:「文事武備,一也。 古者有征討,公卿即為將帥,比閭之長,則五兩之率 也。士而恥此,則豪俠武斷者專之矣。」遂領其事。調度 屯禦皆有法,寇雖不至,而郡縣倚以為重。暇則與鄉 之子弟習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歲惡,有剽劫者過 其門,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無自取死。」及至興國, 地濱大江,俗儉嗇而鮮知學。九齡不以職閒自佚。益 嚴規矩,肅衣冠,如臨大眾。勸綏引翼,士類興起。不滿 歲,以繼母憂去。服除,調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 興坐床上與客語,猶以天下學術人才為念,至夕,整 襟正臥而卒,年四十九。寶慶二年,特贈朝奉郎、直祕 閣,賜諡文達。九齡嘗繼其父志,益修《禮》學,治家有法, 闔門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職,閨門之內,嚴若朝廷。 而忠敬樂易,鄉人化之,皆遜弟焉。與弟九淵相為師 友,和而不同,學者號「二陸。」有來問學者,九齡從容啟 告,人人自得,或未可與語,則不發。嘗曰:「人之惑有難 以口舌爭者,言之激適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廣漢張栻與九齡不相識,晚歲以書講學,期以世道 之重。呂祖謙嘗稱之曰:「所志者大,所據者實。有肯綮 之阻,雖積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釐之偏,雖立萬夫 之表不敢安。公聽並觀,卻」立四顧,弗造於至平至粹 之地,弗措也。弟九韶。
===陸九淵===按《宋史陸九淵傳》:「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 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 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曰:『聞人誦伊川語,自覺 若傷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子孟子之言不 類』。近見其閒多有不是處,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 支離。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 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 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又嘗曰:「東海有聖人出焉,此 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 不然。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 後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游,言論感 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 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 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為人。 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 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 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 足以救之。」初,調隆興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闋,改建 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 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除敕令所刪定官。九淵 少聞靖康閒事,慨然有感於復讎之義。至是訪知勇 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讎恥未復, 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 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 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帝稱善。未幾,除將作 監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駮,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還鄉, 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 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嘗謂學者曰:「汝耳自聰,目 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欠闕,不必他求, 在乎自立而已。」又曰:「此道與溺於利欲之人言猶易, 與溺於意見之人言卻難。」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註 我,我註《六經》。」又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光宗即 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 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 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 唯不可訓者,始寘之法。其境內官吏之貪廉,民俗之 習尚善惡,皆素知之。有訴人殺其子者,九淵曰:「不至 是。」及追究,其子果無恙。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九淵 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訊之伏辜,盡得所竊物還訴者, 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語吏以某所某人為暴。翌日有 訴遇奪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驚,郡以為神。 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 荊門為次,邊而無城,九淵以為郡,居江漢之閒,為四 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陽,東護隨、郢之脅,西當光 化、竟陵之衝。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脅腹 心之虞。由唐之湖陽以趨山,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 門之脅;由鄧之鄧城以涉漢,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 門之腹。自此之外,閒道之可馳,漢津之可涉,坡陀不 能以限馬,灘瀨不能以濡軌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 制勝,徼敵兵之腹脅者,亦正在此。雖四山環合,易於 備禦,而城池闕然,將誰與守?」乃請於朝而城之。自是 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 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 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故事。 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 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令而賢不肖之辨嚴,後世有 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每旱,禱即雨,郡人異之。 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 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 兄有志天下。」竟不行施以沒。又謂家人曰:「吾將死矣。」 又告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迺沐浴更衣 端坐,後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諡文安。初,九 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 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 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 之病。至於「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貽書往來,論難不置 焉。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渙能傳其學云。
按《金谿縣志》:「『陸九淵聞鼓聲震動窗櫺,豁然有省。九 淵既早悟心體,而學問以充養之,雖所見廣大高明, 而工夫精微切實,涵養充著,神采炯然,應酬終日,無 惰容,檢閱古書,恆至夜分。嘗自謂踐履雖未純一,然 纔警策,便與天地相似』。又曰:『道外無事,事外無道』。嘗 以子弟輪直管庫,所學大進,遠邇風動,從游者甚眾。」 其教盡去學規,直指人心本然至善,坦然明白簡易, 使人從此培養,自然日充日著。與人言,多就血脈上 轉移,故多感悟興起。教人讀書,務求血脈無滯。文義 長於知人,聽言觀色,直得其心術之微。亦有相去千 里,聞其概而得其為人者。聞人學有進退者,迎而得 之。目睫之閒,每詣城府寓寺觀講說,父老扶杖觀聽, 弟子率數百人,至無所容,莫不感動其道,真所謂愚夫愚婦與知能行者。然。門人彭世昌為結精舍於貴 溪之應天山九淵,樂之以山,形如象,題曰「象山。」學者 遂稱為象山先生。弟子益眾。結茆遍山谷中,相觀而 化,善心自興,容體自莊,雍雍于于,有三代氣象。嘗曰: 「顏子問仁之後,孔子許多事業俱分付顏子矣。曾子 雖傳其脈,至孟子而一光,然所分付顏子事業亦竟 不傳矣。」又謂:「韓子云軻之死不得其傳,固不敢誣,後 世無賢,直是至本朝濂洛諸公,始得千載不傳之學, 然草創未甚光明,今日不令大段光明,更治何事?」又 曰:「孟子之道,至某而一光。」其辨老、釋之學,直究根柢, 甚精。以嚴嘗以公私義利斷儒、釋,謂:儒者雖至於無 聲無臭,亦主於經世;釋氏雖盡未來而普度之,亦主 於出世。惟經世故為義為公,惟出世故為利為私。登 乾道八年進士,時呂祖謙為考官,一見其文,曰:「此必 江西陸子靜也。」調靖安簿,起服,補崇安。宰相史浩薦 堂審,不赴。復由侍從薦,除國子正,尋除敕定所刪定 官。九淵輪對五劄,皆格心經邦要語,而首以讎恥未 復為言,孝宗亦感悟,語在本集中。先是,孝宗語丞相 周必大曰:「朕近於此道有得。」必大對曰:「臣寮中正有 欲以此進者。」因以姓名聞。及對曰:「陛下可謂志道,未 可謂知道。」孝宗曰:「何謂道?」對曰:「生聚教訓是也。」未幾, 改著作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駮,主管台州崇道觀。光 宗即位,除知荊門軍務。正人心,厚風俗,盡去當時條 約,使民時得達其情,寮屬各得輸其忠。周知境內人 民善惡,發奸摘伏如神。罷關市,譏察吏,商賈皆願出 於其途。遇旱禱雨響應。故事,上元設醮黃堂,為民祈 福。乃會吏民,講《洪範皇極》一章以代之,聽者竦然感 動,多至泣下。踰年大治,幾致刑措。以本軍居江、漢閒, 為四集地方,請城之。終宋之世,四鄰賴以無虞。一日, 語寮屬曰:「吾將告終,與論政理如平時。」乃宴息靜坐, 灑掃焚香,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五十七。吏民哀哭, 如喪考妣。柩歸門人相知,會葬千餘人。天下知與不 知,莫不悲悼。嘉定八年,諡「文安。」初,九淵與朱熹微有 不合,後熹守南康,請至白鹿洞升講座,為講《君子喻 義》一章,謂:「學者於此當先辨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 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 利,斯喻於利。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從此出。今 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 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 此相尚,使汨沒於此,不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 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向,則有與聖賢背而馳矣。 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 心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任使之意哉?從事其閒,更 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 誠使能深思此「身,不可使為小人,其於利欲之習,必 有怛焉。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謹 思明辨,而篤行之,由是而進於場屋,其文必皆道其 平日之學,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 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計其身家,得不謂之君子? 故願與諸君勉之,毋負其志。」諸生感悟泣下,熹甚歎 服,謂「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因跋《講義》,而刻石寘 洞中。
一夕步月浩歎,門人包顯道侍,問之,公曰:「朱元 晦泰山喬嶽,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顯道曰:「莫若 各著書,以待天下後世自擇。」九淵正色曰:「顯道乃作 此見解耶?建安亦無朱晦翁,青田亦無陸子靜。」公素 不知奕,一日至臨安,見二國手對奕,從旁諦視。夜懸 局,仰觀之,悟曰:「此《河圖》數也。」明復往觀,國手異之,請 對局,連負二枰,乃大驚。問公姓名,笑而不答。其觸物 精悟如此。門人集其遺文語錄若干卷,行於世。明撫 守李茂元重刻,王陽明為之序。嘉靖閒,從祀孔子廟 庭,子持之、循之並世其學。持之別有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