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十三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十一

  晉一

  應貞       成公綏

  文立       段灼

  束晳       郤詵

  阮种

文學典第二十三卷

文學名家列傳十一[编辑]

晉一[编辑]

應貞[编辑]

按《晉書文苑傳》,「貞字吉甫,汝南南頓人,魏侍中璩之 子也。自漢至魏,世以文章顯,軒冕相襲,為郡盛族。貞 善談論,以才學稱。夏侯元有盛名,貞詣元,元甚重之, 舉高第,頻歷顯位。武帝為撫軍大將軍,以為參軍。及 踐阼,遷給事中。帝於華林園宴射,貞賦詩最美。其辭 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皇極肇建,彝倫攸敷。五德更』」 運,應錄受符。陶唐既謝,天歷在虞。於時上帝,乃顧惟 眷。光我晉祚,應期納禪。位以龍飛,文以豹變。元澤旁 流,仁風潛扇。區內宅心,方隅迴面。天垂其象,地耀其 文。鳳鳴朝陽,龍翔景雲。嘉禾重穎,蓂莢載芬。率土咸 寧,人胥悅欣。恢恢皇度,穆穆聖容。「言思其允,貌思其 恭。在視斯明,在聽斯聰。登庸以德,明」試以功。其恭惟 何?昧旦丕顯。無義不經,無理不踐。行舍其華,言去其 辯。游心至虛,同規易簡。六府孔修,九有來踐。澤罔不 被,化莫不加。聲教南暨,西漸流沙。幽人肆險,遠國忘 遐。越常重譯,充牣皇家。峨峨列辟,赫赫武臣。內和五 品,外咸四賓。順時貢職,入覲天人。備言錫命,羽蓋朱 輪。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於時肆 射,弓矢斯具,發彼互的,有酒斯飫。文武之道,厥猷未 墜。在昔先王,射御茲器,示武懼荒,過則有失。凡厥群 后,無懈於位。」初置太子中庶子官,貞與護軍長史孔 恂俱為之。後遷散騎常侍,以儒學與太尉荀顗撰定 新禮,未施行。泰始五年卒。《文集》行於世。弟純。純子紹, 永嘉中至黃門郎,為東海王越所害。純弟秀,秀子詹, 自有傳。

成公綏[编辑]

按《晉書文苑傳》:「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人也。幼而 聰敏,博涉經傳。性寡欲,不營資產,家貧歲饑,常晏如 也。少有俊才,詞賦甚麗,閑默自守,不求聞達。時有孝 烏,每集其廬舍,綏謂有反哺之德,以為祥禽,乃作賦 美之,文多不載。」又以賦者,貴能分賦物理,敷演無方, 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歷觀古人,未之有賦,豈獨以 「至麗無文,難以辭贊,不然,何其闕哉?」遂為《天地賦》曰: 「惟自然之初載兮,道虛無而元清,太素紛以溷淆兮, 始有物而混成,何元一之芒昧兮,廓開闢而著形,爾 乃清濁剖分,元黃判離,太極既殊,是生兩儀,星辰煥 列,日月重規,天動以尊,地靜以卑,昏明迭照,或盈或 虧,陰陽協氣而代謝,寒暑隨時而推」移。三才殊性,五 行異位。千變萬化,繁育庶類。授之以形,稟之以氣。色 表文采,聲有音律。覆載無方,流形品物。鼓以雷霆,潤 以慶雲。八風翱翔,六氣氤氳;蚑行蠕動,方聚類分。鱗 殊族別,羽毛異群。各含精而鎔冶,咸受範於陶鈞。何 滋育之罔極兮,偉造化之至神。若夫懸象成文,列宿 有章;三辰燭燿,五緯「重光,河漢委蛇而帶天,虹蜺偃 蹇於昊蒼,望舒彌節於九道,羲和正轡於中黃,眾星 回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獸峙據於參伐,青龍垂 尾於心房,元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注張。帝皇 正坐於紫宮,輔臣列位於文昌,垣屏駱驛而珠連,三 台差池而鴈翔,軒轅華布而曲列,攝提鼎跱而相望。 若乃徵瑞表祥,災變呈異,交會薄蝕,抱暈帶珥,流逆 犯歷,譴悟象事,《蓬客》著而妖害生,老人形而主受喜, 天矢黃而國吉祥,慧孛發而世所忌,爾乃旁觀四極, 俯察地理,川瀆浩汗而分流,山嶽磊落而羅峙,滄海 沆漭而四周,懸圃隆崇而特起,昆吾嘉於南極,燭龍 曜於北阯,扶桑高于萬仞,尋木長于千里」,崑崙鎮于 陰隅,赤縣據于辰巳。於是八十一域,區分方別,風乖 俗異,險斷阻絕,萬國羅布,九州並列,青冀白壤,荊衡 塗泥,海岱赤埴,華梁青黎,兗帶河洛,揚有江淮,辨方 正土,經略建邦,王圻九服,列國一同,連城比邑,深池 高墉,康衢交路,四達五通。東至暘谷,西極泰濛,南暨 丹炮,北盡空同。遐方外區,絕域殊鄰,人首蛇軀,鳥翼 龍身,衣毛被羽,或介或鱗,棲林浮水,若獸若人,居于 大荒之外,處于巨海之濱。於是六合混一而同宅,宇 宙結體而括囊,渾元運流而無窮,陰陽循度而率常, 回動糾紛而乾乾,天道不息而自彊,統群生而載育, 人託命於所繫,「尊太一於上皇,奉萬神於五帝。故萬 物之所宗,必敬天而事地。若乃共工赫怒,天柱摧折。 東南俄其既傾,西北豁而中裂。斷鼇足而續毀,鍊玉石而補缺。豈斯事之有徵,將言者之虛設。何陰陽之 難測,偉二儀之奓闊。坤厚德以載物,乾資始而至大。 俯盡鍳於有形,仰蔽視於所蓋。游萬物而極思,故一 言于天外。」綏雅好音律,嘗當暑承風而嘯,泠然成曲, 因為《嘯賦》曰:「逸群公子,體奇好異,敖世忘榮,絕棄人 事,希高慕古,長想遠思,將登箕山以抗節,浮滄海以 游志,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 元奧,愍流俗之未悟,獨超然而先覺,狹世路之阨僻, 仰天衢而高蹈,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于時 曜靈俄景,流光濛汜,逍遙攜手」,躊躇步趾,發妙聲於 丹脣,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 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游雲於泰清,集長 風於萬里。曲既終而響絕,遺餘玩而未已。良自然之 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 諸身,役心御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 隨吟,大而不誇,「細而不沉,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 瑟琴。元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 楚》之哀荒,節北里之奢淫,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 重陰。引唱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 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游,紛繁騖而 激揚。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總八音之至和, 固極樂而無荒。」若乃登高臺以臨遠,披文軒而騁望, 喟仰抃而抗首,嘈長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 徊而復放,或冉弱而柔撓,或澎濞而奔壯,橫鬱鳴而 滔涸,咧繚眺而清昶,逸氣奮涌,繽紛交錯,烈烈飆揚, 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迴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鴈 之將雛,群鳴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曲,應 物無窮,機發響速,怫鬱衝流,參譚雲屬,若離若合,將 絕復續,《飛廉》鼓於幽隧,猛獸應於中谷,《南箕》動於穹 蒼,清飆振於喬木,散滯積而播揚,蕩埃靄之溷濁,變 陰陽於至和,移淫風之穢俗。若乃游崇岡,陵景山,臨 巖側,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藉皋蘭之猗靡,蔭修竹 之蟬蜎,乃吟詠而發「歎,聲驛驛而響連。」舒蓄思之悱 憤,奮久結之纏綿。心滌蕩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若 夫假象金革,擬則陶匏,眾聲繁奏,若笳若簫。磞硠震, 隱,訇磕。「嘈,發徵則隆冬熙烝,騁羽則嚴霜夏凋,動 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谷風鳴條。」音均不恆,曲無定 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滯。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 逝。音要妙而流響,聲激嚁而清厲。信自然之極麗,羌 殊尤而絕世。越《韶》《夏》與咸池,何徒取異乎鄭衛。于時 綿駒結舌而喪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輟聲而止 歌,甯子斂「手而歎息,鍾期棄琴而改聽,尼父忘味而 不食,百獸率舞而抃足,鳳凰來儀而拊翼,乃知長嘯 之奇妙,此音聲之至極。」張華雅重綏,每見其文,歎服 以為絕倫,薦之太常,徵為博士,歷祕書郎,轉丞,遷中 書郎。每與華受詔並為詩賦,又與賈充等參定法律。 泰始九年卒,年四十三。所著詩賦雜筆十餘卷,行於 世。

文立[编辑]

按《晉書儒林傳》,「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蜀時,游太 學,專《毛詩》《三禮》,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顏回、陳壽、李 虔為游、夏,羅憲為子貢,仕至尚書。蜀平,舉秀才,除郎 中。泰始初,拜濟陰太守,入為太子中庶子。上表請以 諸葛亮、蔣琬、費褘等子孫流徙中畿,宜見敘用,一以 慰巴、蜀之心,其次傾吳人之望。事皆施行。詔曰:『太子 中庶子文立,忠貞清實,有思理器幹,前在濟陰,政事 修明;後事東宮,盡輔導之節。昔光武平隴蜀,皆收其 賢才以敘之,蓋所以拔幽滯而濟殊方也。其以立為 散騎常侍』。」蜀故尚書犍為程瓊,雅有德業,與立深交。 武帝聞其名,以問立,對曰:「臣至知其人,但年垂八十, 稟性謙退,無復當時之望,不以上聞」耳。瓊聞之曰:「廣 休可謂不黨矣,故吾善夫人也。」時西域獻馬,帝問:「立 馬何如?」對曰:「乞問太僕。」帝善之,遷衛尉,咸寧末卒。所 著章奏詩賦數十篇,行於世。

按常璩《西州後賢志》:武帝選立為中庶子。立上疏曰: 「伏惟皇太子春秋美茂,盛德日新,始建幼志,誕陟大 繇。猶朝日初暉,良寶耀璞。侍從之臣,宜簡俊乂,妙選 賢彥,使視觀則睹禮容,棣棣之則,聽納當受嘉話。駭 耳之言,靜應道軌,動有所采,佐清初陽,緝熙天光。其 任至重,聖王詳擇,終非糞朽,能可堪任。臣聞之,人臣 之道,量力受命。其所不諧,得以誠聞。」帝報曰:「古人稱 與田蘇遊,非舊德乎?」十年,詔曰:「太子中庶子立,忠貞 清實,有思理器幹。前在濟陰,政事修明;後事東宮,盡 補導之節。昔光武平隴蜀,皆收其才秀,所以援濟殊 方,伸敘幽滯也。其以立為散騎常侍。」累辭不許,上疏 曰:「臣子之心,願從疏以求昵。凡在人情,貪從幽以致 明。斯實物性,賢愚所同。臣者何人,能無此懷,誠自審 量,邊荒遺燼,犬馬老甚,非左右機納之器,臣雖至愚, 處之何顏?」詔曰:「常伯之職,簡才而授,何嫌虛也。」立自 內侍,獻可替否,多所補納,甄致二州人士,銓衡平當, 為士彥所宗。帝每善其恭慎。遷衛尉,猶兼都職,中朝服其賢雅,為時名卿。連上表年老,乞求解簪還桑梓, 帝不聽。咸寧末卒。帝緣立有懷舊性,乃送葬於蜀使 者,護喪事,郡縣修墳塋,當時榮之。初,安樂思世子早 沒,次子宜嗣,而思公立所愛者,立亟諫之,不納。及愛 子立驕暴,二州人士皆欲表廢,立止之曰:「彼自暴其 一門,不及百姓,當以先公故得爾也。」後安樂公淫亂 無道,何攀與上庸太守王崇、涪陵太守張寅為書諫 責,稱「當思立言。」凡立章奏,集為十篇,詩、賦、論、頌亦數 十篇。

按《蜀志譙周傳》注:《華陽國志》曰:「文立,字廣休,少治《毛 詩》《三禮》,兼通群書。刺史費褘命為從事,入為尚書郎, 復辟為大將軍東曹掾,稍遷尚書。蜀并,於魏,梁州建, 首為別駕從事,舉秀才。晉泰始二年,拜濟陰太守,遷 太子中庶子。立上言:『故蜀大官及盡忠死事者子孫, 雖仕郡國,或有不才,同之齊民為劇』。又諸葛亮、蔣琬、 費褘等子孫流徙中畿,各宜量才敘用,以慰巴、蜀之 心,傾吳人之望。」事皆施行。轉散騎常侍,獻可替否,多 所補納。稍遷衛尉,中朝服其賢雅,為時名卿。咸寧末 卒。立章奏、詩、賦、論訟凡數十篇。

段灼[编辑]

按《晉書》本傳,「灼字休然,敦煌人也。世為西土著姓,果 直有才辯。少仕州郡,稍遷鄧艾鎮西司馬。從艾破蜀 有功,封關內侯,累遷議郎。武帝即位,灼上疏追理艾 曰:『故征西將軍鄧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 巴蜀而受三族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以 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 「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臣敢昧死言艾所以不反之 狀。艾本屯田掌犢人,宣皇帝拔之於農吏之中,顯之 於宰府之職,處內外之官,據文武之任,所在輒有名 績,固足以明宣皇帝之知人矣。會值洮西之役,官兵 失利,刺史王經困於圍城之中。當爾之時,二州危懼, 隴右懍懍,幾非國家之有也。先帝以「為深憂重慮,思 惟可以安邊殺敵,莫賢於艾」,故授之以兵馬,解狄道 之圍。圍解,留屯上邽,承官軍大敗之後,士卒破膽,將 吏無氣,倉庫空虛,器械殫盡。艾欲積榖彊兵,以待有 事,是歲少雨。又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所 統萬數,而身不離僕虜之勞,親執士卒之役,故落門、 段谷之戰,能以少擊多,摧破彊賊,斬首萬計,遂委艾 以「廟勝成圖,指授長策。艾受命忘身,龍驤麟振,前無 堅敵。蜀地險阻,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束馬 懸車,自投死地,勇氣凌雲,將士乘勢,故能使劉禪震 怖,君臣面縛,軍不踰時,而巴蜀蕩定。」此艾固足以彰 先帝之善任矣。艾功名已成,亦當書之竹帛,傳祚萬 世。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艾以禪初降,遠郡未附,矯 令承制,權安社稷,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事 可詳論。故鎮西將軍鍾會有吞天下之心,恐艾威名 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構成其事。艾被詔書,即遣彊兵, 束身就縛,不敢顧望,誠自知奉見先帝,必無當死之 理也。會受誅之後,艾參佐官屬,部曲將吏,愚戇相聚, 自共追艾,破壞檻軍,解其囚執,艾在困地,是以狼狽 失據。夫反非小事,若懷惡心,即當謀及豪傑,然後乃 能興動大眾。不聞艾有腹心一人,臨死口無惡言,獨 受腹背之誅,豈不哀哉!故見之者垂涕,聞之者歎息, 此賈誼所以慷慨於漢文,天下之事可為痛哭者,良 有以也。陛下龍興,闡弘大「度,受誅之家,不拘敘用,聽 艾立後,祭祀不絕。昔秦人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 胥之冤酷,皆為之立祠,天下之人,為艾悼心痛恨,亦 由是也。謂可聽艾門生故吏,收艾尸柩,歸葬舊墓,還 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繼封其後,使艾闔棺定諡,死無 所恨,赦冤魂於黃泉,收信義於後世,則天下徇名之 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湯火,樂為陛下死矣。」帝省表,甚 嘉其意。灼後復陳時宜曰:「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圜圍而攻之,有不剋 者,此天時不如地利。城非不高,池非不深,穀非不多, 兵非不利,委而去之,此地利不如人和。然古之王者, 非不先推恩德,結固人心,人心苟和,雖三里之城,五 里之郭,不可攻也;人心不和,雖金城湯池,不能守也。」 臣推此以廣其義,舜彈五絃之琴,詠《南風》之詩,而天 下自理,由堯人可比屋而封也。曩者多難,姦雄屢起, 攪亂眾心,刀鋸相乘,流死之孤,哀聲未絕。故臣以為 陛下當深思遠念,杜漸防萌,彈琴詠詩,垂拱而已。其 要莫若推恩以協和黎庶。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恩不足以保妻子。是故唐堯以親睦九族為先,周文 以刑于寡妻」為急。明王聖主,莫不先親後疏,自近及 遠。臣以為太宰、司徒、衛將軍三王,宜留洛中鎮守。其 餘諸王,自州征足任者,年十五以上,悉遣之國,為選 中郎傅相,才兼文武,以輔佐之,聽於其國繕修兵馬, 廣布恩信,必撫下猶子,愛國如家,君臣分定,百世不 遷,連城開地,為晉魯衛,所謂盤石之宗,天下服其彊 矣。雖有割地,譬猶囊漏貯中,亦一家之有耳。若慮後 世彊大,自可豫為制度,使得推恩以分子弟。如此則枝分葉布,稍自削小,漸使轉至萬國,亦後世之利,非 所患也。昔在漢世,諸呂自疑,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 有諸侯九國之彊,故不敢動搖。於今之宜,諸侯彊大, 是為太山之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魏法禁錮諸 王,親戚隔絕,不祥莫大焉。間者無故,又瓜分天下,立 五等諸侯,上不象賢,下不議功,而是非雜揉,例受茅 土,似權時之宜,非經久之制,將遂不改,此亦煩擾之 人,漸亂之階也。夫國之興也,由於九「族親睦,黎庶協 和。其衰在於骨肉疏絕,百姓離心。故夏邦不安。伊尹 歸殷,殷邦不和;呂氏入周,殷監在於夏后,去事之誡, 誠來事之鑒也。」又陳曰:「昔伐蜀,募取涼州兵馬,羌胡 健兒,許以重報五千餘人,隨艾討賊,功皆第一。而《乙 亥詔書》,州郡將督,不與中外軍同,雖在上功,無應封 者,惟金城太守楊欣」所領兵,以逼江由之勢,得封者 三十人。自金城以西,非在欣部,無一人封者。苟在中 軍之例,雖下功必侯。如州郡雖下,功高不封,非所謂 「近不重施,遠不遺恩」之謂也。臣聞魚懸由於甘餌,勇 夫死於重報。故荊軻慕燕丹之義,專諸感闔閭之愛, 匕首振於秦庭,吳刀耀於魚腹,視死如歸,豈不有由 也哉!夫功名重賞,士之所競,不平致怨,由來久矣。《詩》 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臣以為 此等宜蒙爵封。灼前後陳事,輒見省覽。然身微宦孤, 不見進序,乃取長假還鄉里。臨去,遣息上表曰:「臣受 恩三世,剖符守境,試用無績,沉伏數年,犬馬之力,無 所復堪。陛下弘廣納之聽,採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 罪,不問干忤之愆,天地恩厚,於臣足矣。臣聞忠臣之 於其君,猶孝子之於其親,進則有欣然之慶,非貪官 也;退則有戚然之憂,非懷祿也;其意在於不忘光君 榮親,情所不能已已者也。臣伏自悼,私懷至恨生長 荒裔,而久在外任,自還抱疾,未嘗覲見陛下,竟不知 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遭運會之世,值有事之時,而 不能垂功名於竹帛,此臣之恨二也。逮事聖明之君, 而尫悴羸劣,陳力又不能,當歸死於地下,此臣之恨 三也。哀二親早亡隕,兄弟並凋喪,孝敬無復施於家 門,此臣之恨四也。「夏之日忽以過,冬之夜尋復來,人 生百歲尚以為不足,而臣中年嬰災,此臣之恨五也。 慚日月之」所養,愧昊蒼而無報。此臣之所以懷五恨 而歎息,臨歸路而自悼者也。《語》有之曰:「華言虛也,至 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臣欲言天下太平,而靈 龜神狐未見,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靈禽之囿, 鳳凰未儀於太極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華言而為 佞者也。昔漢高祖初定天下,于時戍卒婁敬上書諫 曰:「陛下取天下不與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竊以 為不侔。」於是漢祖感悟,深納其言,賜姓為劉氏。又顧 謂陸賈曰:「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賈乃 作《新語》之書,述敘前世成敗,以為勸戒。又田肯建一 言之計,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而受千金之賜。故 世稱漢祖之寬明博納,所以能成帝業也。今之言世 者皆曰:「堯舜復興,天下已太平矣。」臣獨以為未,亦竊 有所勸焉。且百王垂制,聖賢吐言,來事之明鍳也。《孟 子》曰:「堯不能以天下與舜,則舜之有天下也,天與之 也。」昔舜為相,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 天下諸侯朝覲者、獄訟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舜曰: 「天也。」乃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若居堯之宮,逼堯之子, 非天所與者也。曩昔西有不臣之蜀,東有僭號之吳, 三主鼎足,並稱天子。魏文帝率萬乘之眾,受禪於靡 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為漢獻即是古之堯,自謂即 是今之舜,乃謂孟軻、孫卿不通禪代之變,遂作禪代 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傳之後世,亦安能使將來 君子皆曉然心服其義乎?然魏文徒希慕堯舜之名, 推新集之魏,欲以同於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 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賓服,混一皇化,而于時群臣 莫有諫者,不其過矣哉!《孫卿》曰:「堯舜禪讓,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彊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辯莫 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見。此」三至者,非聖人 莫之能盡。由此言之,孫卿、孟軻亦各有所不取焉。陛 下受禪,從東府入西宮,兵刃耀天,旌旗翳日,雖應天 順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損益,則亦不異於昔魏文矣。 故宜資三至以彊制之。而今諸王有立國之名,而無 襟帶之實,又蜀地有自然之險,是歷世姦雄之所闚 𨵦,逋逃之所聚也,而無親戚子弟之守,此豈深思遠 慮,杜漸防萌者乎?昔漢文帝據已成之業,六合同風, 天下一家,而賈誼上疏,陳當時之勢,猶以為譬如抱 火厝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此 言誠存不忘亡,安不忘亂者也。然臣之慺慺,亦竊願 居安思危,無曰高高在上,常念臨深之義,不忘履冰 之戒,盡除魏世之弊法,綏以新政之大化,使萬邦欣 欣,喜戴洪惠,昆蟲草木,咸蒙恩澤。朝廷詠《康哉》之歌, 山藪無《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視望者也。陛下自初 踐祚,發無諱之詔,置箴諫之官,赫然寵異諤諤之臣, 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陳事者知直言之不用,皆杜口結舌,祥瑞亦曷由來哉?臣無陸生之才,不「在顧問之 地。」蓋聞主聖臣直,義在於有犯無隱。臣不惟疏遠未 信而言,敢歷論前代隆名之君,及亡敗之主廢興所 由。又博陳舉賢之路,廣開養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 張設議者之難,凡五事以聞。臣之所言,皆直陳古今 已行故事,非新聲異端也。辭義實淺,不足採納。然臣 私心,誠謂有可發起,覺悟「遺忘。願陛下察臣愚忠,愍 臣狂直,無使天下以言者為戒。疾痛增篤,退念《桑梓》 之詩,惟狐死之義,輒取長休,歸近墳墓,顧瞻宮闕,繫 情皇極,不勝丹款。」遣息穎表言,其一曰:「臣聞善有章 也,著在經典;惡有罰也,戒在刑書。上自遠古,下洎秦 漢,其明王霸主,及亡國闇君,故可得而稱;至於忠蹇 賢相,及佞諂姦臣,亦可得而言。故朝有諤諤盡規之 臣,無不昌也;任用阿諛唯唯之士,無不亡也。」是有國 者皆欲求忠以自輔,舉賢以自佐,而亡國破家者相 繼,皆由任失其人,所謂賢者不賢,忠者不忠也。臣謹 言前任賢所由興,任不肖所以亡者,堯之末年,四凶 在朝而不去,八元在家而不舉,然致天平地寧,「四門 穆穆,其功固在重華之為相。」夏癸放於鳴條,商辛梟 於牧野,此俱萬乘之主,而國滅身擒。由不能屬任賢 相,用婦人之言,荒淫無道,肆志沉宴,作靡靡之樂,長 夜之飲,於是登糟丘,臨酒池,觀牛飲,望肉林,龍逢忠 而被害,比干諫而剖心,天下之所以歸惡者也。太甲 暴虐,顛覆湯之典制,於是伊尹放之桐宮,而能改悔 反善,三年而後歸于亳。既已放而復還,殷道微而復 興,諸侯咸服,號稱太宗,實賴阿衡之盡忠也。周室既 衰,諸侯並爭,天王微弱,政遂陵遲。齊桓公淫亂之主 耳,然所以能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誠管夷吾 之力,及其死也,蟲流出門,豈非任豎貂之過乎?且一 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用豎貂,其亂如此。」夫榮 辱存亡,實在所任,可不審哉!秦本伯翳之後,微微小 邑,至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自穆公至 於始皇,皆能留心待賢,遠求異士,招由余於西戎,致 五羖於宛市,取丕豹於晉卿,迎蹇叔於宗里,由是四 方雄俊,繼踵而至,故能世為彊國,吞滅諸侯,奄有天 下,兼稱皇帝,由謀臣之助也。道化未淳,崩於沙丘。胡 亥乘虐,用詐自誤,不能弘濟統緒,克成堂構,而乃殘 賊仁義,毒流黔首,故陳勝、吳廣奮臂大呼,而天下響 應。於是趙高逆亂,閻樂承指,二世窮迫,自戮望夷。子 嬰雖立,去帝為王,孤危無輔,四旬而亡。此由邪臣擅 命,指鹿為馬,所以速秦之禍也。秦失其鹿,豪傑競逐, 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 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 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 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 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 為漢所擒,至死尚不知覺悟,乃曰「天亡我」,非戰之罪, 甚痛矣哉!且夫士之歸仁,猶水之歸下,禽之走曠野。 故曰:為川驅魚者,獺也;為藪驅雀者,鸇也;為湯武驅 人者,桀紂也。漢高祖起於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 下,用六國之資,無唐、虞之禪,豈徒賴良、平之奇謀,盡 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項氏為驅人也,子孫承基 二百餘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權勢外移。安昌侯張 禹者,漢之三公,成帝保傅也。帝親幸其家,拜禹床下, 深問天災人事。禹當惟大臣之節,為社稷深慮,忠言 嘉謀,陳其災患,則王氏不得專權寵,王莽無緣乘勢 位,遂託雲龍而登天衢,令漢祚中絕也。禹佞諂不忠, 挾懷私計,徒低仰於王侯之間,苟取容媚而已。是以 朱雲抗節,求尚方斬馬劍,欲以斬禹,以戒其餘,可謂 忠矣。而成帝尚復不寤,乃以為居下訕上,廷辱保傅, 罪死無赦,詔御史將雲下,欲急烹之。雲攀殿折檻,幸 賴左將軍辛慶忌叩頭流血,以死爭之。若不然,則雲 已摧碎矣。後雖釋檻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誠足以為 後世之戒,何益於漢室所由亡也哉!然世之論者,以 為亂臣賊子無道之甚者,莫過於莽,此亦猶紂之不 善,不如是之甚也。《傳》稱「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 名譽,宗族稱孝,朋友歸仁。及其輔政成、哀之際,勤勞 國家,動見稱述。」然於時人士詣闕上書薦莽者,不可 稱紀。內外群臣,莫不歸莽功德。遭遇漢室中微,國嗣 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莽得遂策命孺子而 奪其位也。昔湯武之興,亦逆取而順守之耳。向莽深 惟殷周取守之術,崇道德,務仁義,履信實,去華偽,施 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感百姓,義足以結英雄,人 懷其德,豪傑並用如此,宗廟社稷宜未滅也。光武雖 復賢才,大業詎可冀哉!莽即位之後,自謂得天人之 助,以為功廣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驕矜,奮其威詐。班 宣《符讖》,震暴殘酷,窮凶極惡,人怨神怒。冬雷電以驚 其耳目,夏地動以惕其心腹,而莽猶不知覺悟,方復 重行不順時之令,竟連伍之刑,佞媚者親幸,忠諫者 誅夷。由是天下忿憤,內外俱發,四海分崩,城池不守, 身死於匹夫之手,為天下笑,豈不異哉!其所由然者非取之過而守之非道也。莽既屠肌,六合雲擾;劉聖 公已立而不辨,盆子承之而覆敗,公孫述又稱帝於 蜀漢。如此數子,固非所謂應天順人者,徒為光武之 驅除者耳。夫天下者,蓋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 下也。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又曰: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則 天下歸之,無德則天下叛之。故古之明王,其勞心遠 慮,常如臨川無津涯,於是法天地,象四時,隆恩德,敬 大臣,近忠直,遠佞人,仁孝著乎宮牆,弘化洽乎兆庶, 為平直如砥矢,信義感人神。雖有椒房外戚之寵,不 受其委曲之言;雖有近習愛幸之豎,不聽其姑息之 辭。四門穆穆,闢而不闔,待諫者而無忌,恆戰戰慄慄, 不忘戒懼,所以欲永終天祿,恐為將來賢聖之驅除 也。且臣聞之,懼危者常安者也,憂亡者恆存者也。使 夫有國之君,能安不忘危,則本枝百世,長保榮祚,名 位與天地無窮,亦何慮乎為來者之驅除哉?《傳》有之 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其二曰:「士之立業,行非一概。 吳起貪官,母死不歸,殺妻求將,不孝之甚。然在魏使 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曾參、閔騫,誠 孝子也,不能宿夕離其親,豈肯出身致死,涉危險之 地哉!今大晉應期運之所授,齊聖美於有虞,而吳人 不臣,稱帝私附,此亦國之羞也。陛下誠欲致熊羆之 士,不二心之臣,使奮威淮浦,震服蠻荊者,故宜疇咨 博采,廣開貢士之路,薦巖穴,舉賢才,徵命考試,匪俊 莫用。今臺閣選舉,徒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 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二者苟 然,則篳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其三曰:「昔 田子方養老馬,而窮士知所歸。況居天下之廣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昔明王聖主,無不養 老。老人眾多,未必皆賢,不可悉養。故父事三老,所以 明孝;宗事五更,所以明敬。《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 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下雖定,而華山之陽,無放馬 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吳人尚未臣服 故也。夫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天下元元,瞻望新 政。願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馬之勞,思帷蓋之報,發 仁惠之詔,廣開養老之制。其四曰:法令賞罰,莫大乎 信。古人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況有養人以惠,使 人以義,而可以不信行之哉!臣前為西郡太守,被州 所下己未詔書,羌胡道遠,其但募取樂行,不樂勿彊。 臣被詔書,輒宣恩廣募,示「以賞信,所得人名,即條言 征西。」其晉人自可差簡丁彊,如法調取。至於羌胡,非 恩意告諭,則無欲度金城、河西者也。自往每興軍渡 河,未曾有變,故刺史郭綏,勸帥有方,深加獎厲,要許 重報。是以所募,感恩利賞,遂立績效,功在第一。今州 郡督將,並已受封,羌胡健兒,或王或侯,不蒙論敘也。 晉文猶不「貪原而失信,齊桓不惜地而背盟,況聖主 乎?」其五曰:「昔周漢之興,樹親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漢 有河山之誓。及其衰也,神器奪於重臣,國祚移於他 人,故滅周者秦,非姬姓也;代漢者魏,非劉氏也。於今 國家大計,使異姓無裂土專封之邑,同姓並據,有連 城之地。縱復令諸王後世子孫還自相并,蓋亦」楚人 失繁弱於雲夢,尚未為亡其弓也。其於神器,不移他 族,則始祖不遷之廟,萬年億兆,不改其名矣。大晉諸 王二十餘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餘國,欲言其國皆 小乎?則漢祖之起,俱無尺土之地,況有國者哉?將謂 大晉世世賢聖,而諸侯之嗣常不肖邪?則放勳欽明 而有丹朱,瞽瞍頑凶而有虞舜,天下有事,無不由兵, 而無故多樹兵本,廣開亂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臣 以為可如前表,諸王宜大其國,增益其兵,悉遣守藩, 使形勢足以相接,則陛下可高枕而臥耳。臣以為諸 侯伯子男名號,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祿奉禮秩, 並同天下諸侯之例。臣聞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也; 與死人同病者,「未嘗生也;與亡國同法者,未嘗存也。 況夫巍巍大晉,方將登太山,禪梁父,刻石書勳,垂示 無窮。宜遠鑒往代興廢,深為嚴防,使著事奮筆,必有 紀焉。昔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此臣所以私懷慷愾, 自忘輕賤者也。」灼書奏,帝覽而異焉,擢為明威將軍、 魏興太守,卒於官。

束晳[编辑]

按《晉書》本傳,「晳字廣微,陽平元城人,漢太子太傅疏 廣之後也。王莽末,廣曾孫孟達避難自東海徙居沙 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祖混,隴西太守。父龕, 馮翊太守。並有名譽。晳博學多聞,與兄璆俱知名。少 游國學,或問博士曹志曰:『當今好學者誰乎』?志曰:『陽 平束廣微好學不倦,人莫及也』。還鄉里,察孝廉,舉茂」 才,皆不就。璆娶石鑒從女,棄之,鍳以為憾,諷州郡公 府不得辟,故晳等久不得調。太康中,郡界大旱,晳為 邑人請雨,三日而雨注。眾謂晳誠感,為作歌曰:「束先 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 以酬之?報束長生。」晳與衛恆厚善,聞恆遇禍,自本郡

赴喪,嘗為《勸農》及䴵諸賦,文頗鄙俗,時人薄之。而性
考證
沈退,不慕榮利,作《元居釋》以擬客難。其辭曰:「束晳閑

居,門人並侍。方下帷深譚,隱几而咍,含毫散藻,考撰 同異。」在側者進而問之曰:「蓋聞道尚變通,達者無窮。 世亂則救其紛,時泰則扶其隆。振天維以贊百務,熙 帝載而鼓皇風。生則率土樂其存,死則宇內哀其終。 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恥於時。上國有「不索何獲」之 言,《周易》著「躍以求進」之辭,莘老負金鉉以陳烹割之 說,齊客當康衢而詠白水之詩。今先生耽道修藝,嶷 然山峙,潛朗通微,洽覽深識,夜兼忘寐之勤,晝騁鑽 元之思,曠年累稔,不墮其志,鮮翼成而愈伏,術業優 而不試。乃欲闔匵辭價,泥蟠深處,永戢琳琅之耀,匿 首窮魚之渚。當唐年而慕長沮,邦有道而反甯武,識 彼迷此,愚竊不取。若乃士以援登,進必待求,附勢之 黨橫擢,則林藪之彥不抽。丹墀步紈褲之童,東野遺 白顛之叟。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陸,憑鷁首以涉洪流。 蹈翠雲以駭逸龍,振光耀以驚沈鰌。徒屈蟠於埳井, 眄天路而不游。學既積而身困,夫何為乎祕丘。且歲 不我與,時若奔駟,有來無反,難得易失。先生不知盱 豫之讖悔遲,而忘夫朋盍之義務疾。亦豈能登海湄 而抑東流之水,臨虞泉而招西歸之日?徒以曲畏為 梏,儒學自桎,囚大道於環堵,苦形駭於蓬室。豈若託 身權戚,憑勢假力,擇棲芳林,飛不待翼,夕宿七娥之 房,朝享五鼎之食,匡三正「則太階平,贊五教而玉繩 直。孰若茹藿餐蔬,終身自匿哉?」《束子》曰:「居,吾將導爾 以君子之道,諭爾以出處之事。爾其明受余訊,謹聽 余志。」昔元一既啟,兩儀肇立,離光夜隱,望舒晝戢,羽 族翔林,蟩蛁赴濕,物從性之所安,士樂志之所執。或 背豐榮以巖栖,或排蘭闥而求入,在野者龍逸,在朝 者鳳集,雖其軌跡不同,而道無貴賤,必安其業,交不 相羨。稷、契奮庸以宣道,巢、由洗耳以避禪,同垂不朽 之稱,俱入賢者之流,參名比譽,誰劣誰優。何必貪與 二八為群,而恥為七人之疇乎!且道暌而通,士不同 趣,吾竊綴處者之末行,未敢聞子之高喻,將忽蒲輪 而不眄,夫何權戚之云附哉!昔周漢中衰,時難「自託, 福兆既開,患端亦作,朝遊巍峨之宮,夕墜崢嶸之壑, 晝笑夜歎,晨華暮落,忠不足以衛己,禍不可以預度。」 是士諱登朝,而競赴林薄,或毀名自汙,或不食其祿, 比從政於匣笥之龜,譬官者於郊廟之犢,公孫泣涕 而辭相,揚雄抗論於赤族。今大晉熙隆,六合寧靜,蜂 蠆止毒,熊羆輟猛,五刑勿用,八紘備整,主無驕肆之 怒,臣無氂纓之請,上下相安,率禮從道。朝養觸邪之 獸,庭有指佞之草,禍戮可以忠逃,寵祿可以順保。且 夫「進無險懼,而惟寂之務者,率其性也;兩可俱是,而 舍彼趣此者,從其志也。蓋無為可以解天下之紛,澹 泊可以救國家之急。」當位者事有所窮,陳策者言有 不入,翟璜不能迴西鄰之寇,平勃不能正如意之立。 干木臥而秦師退,四皓起而戚姬泣。夫如是,何舍何 執,何去何就?謂「山岑之林為芳,谷底之莽為臭,守分 任性,惟天所授。鳥不假甲於龜,魚不假足於獸。何必 笑孤竹之貧,而羡齊景之富?恥布衣以肆志,寧文裘 而拖繡?」且能約其躬,則儋石之稸以豐;苟肆其欲,則 「海陵之積不足;存道德者,則匹夫之身可榮;忘大倫 者,則萬乘之主猶辱。將研六籍以訓世,守寂泊以鎮 俗,偶鄭老於海隅,匹嚴叟於僻蜀。且世以太虛為輿, 元罏為肆,神遊莫競之林,心存無營之室,榮利不擾 其覺,殷憂不于其寐,捐夸者之所貪,收躁務之所棄, 薙聖籍之荒蕪,總群言之一至,全素履於丘園,背纓 緌而長逸。請子課吾業於千載,無聽吾言於今日也。」 張華見而奇之。石鍳卒,王戎乃辟璆,華召晳為掾,又 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華為司空,復以為賊曹屬。時 欲廣農晳,上議曰:「伏見詔書,以倉廩不實,關右饑窮, 欲大興田農,以蕃嘉穀。此誠有虞戒大禹盡力之謂。 然農穰可致,所由者三:一曰天時不愆,二曰地利無 失,三曰人力咸用。」若必春無霢霂之潤,秋繁滂沲之 患,水旱失中,《雩禳》有請,雖使羲和平秩,后稷親農,理 疆甽於原隰,勤藨蔉於中田,猶不足以致倉庾盈億 之積也。然地利可以計生,人力可以課致,詔書之旨, 亦將欲盡此理乎?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廢業占空, 無田「課之實。較計九州,數過萬計。可申嚴此防,令監 司精察。一人失課,負及郡縣,此人力之可致也。又州 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羊馬牧,布其境內, 宜悉破廢,以供無業。業少之人,雖頗割徙,在者猶多, 田諸菀牧,不樂曠野,貪在人間,故謂北土不宜畜牧」, 此誠不然。案古今之語,以為馬之所生,實在冀北。大 賈牂羊,取之清渤,《放豕》之歌,起於鉅鹿,是其效也。可 悉徙諸牧,以充其地,使馬牛豬羊齕草於空虛之田, 游食之人受業於賦給之賜,此地利之可致者也。昔 騅駓在坰,史克所以頌魯僖;卻馬務田,老氏所以稱 有道。豈利之所以會哉?又如汲郡之吳澤,良田數千 頃,泞水停洿,人不墾植,聞「其國人,皆謂通泄之功,不 足為難。舄鹵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強大族,惜其魚捕之饒,構說官長,終於不破。」此亦谷口之謠,載在史篇。 謂宜復下郡縣,以詳當今之計。荊、揚、兗豫,汙泥之土, 渠塢之宜,必多此類,最是不待天時而豐年可獲者 也。以其雲雨生於畚臿,多稌生於決泄,不必望朝隮 而黃潦臻,「禜山川而霖雨息。是故兩周爭東西之流, 史起惜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宜詔四州刺史,使 謹按以聞。」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陽平頓丘界,今者 繁盛,合五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遷西州,以 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 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以闢西郊之田,此又農「事之 大益也。」轉佐著作郎,撰《晉書帝紀》十志。遷轉博士,著 作如故。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 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 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 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 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云「夏年多,殷益干啟位, 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 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 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 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 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 《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 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 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 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 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 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 「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 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 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 寸,漆書皆科斗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 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闕,不復詮次。武帝以其書付 祕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晳在著作, 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武帝嘗問 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 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村人以為怪,乃招攜之 水濱洗袚,遂因水以汎觴,其義起此。」帝曰:「必如所談, 便非好事。」晳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 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 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 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 盛集。帝大悅,賜晳金五十斤。時有人於嵩高山下得 竹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 張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 果然,時人伏其博識。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晳辭 疾罷歸,教授門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為之廢業。門 生故人,立碑墓側。晳才學博通,所著《三魏人士傳》《七 代通記》《晉書紀志》,遇亂亡,失其《五經通論》《發蒙記》《補 亡》詩文集數十篇,行於世云。

郤詵[编辑]

按《晉書》本傳:「詵字廣基,濟陰單父人也。父晞,尚書左 丞。詵博學多才,瓌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 應。泰始中,詔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 應選。詔曰:『蓋太上以德撫時,易簡無文。至於三代,禮 樂大備,制度彌繁,文質之變,其理何由?虞夏之際,聖 明係踵,而損益不同。周道既衰,仲尼猶曰從周,因革』」 之宜,又何殊也。聖王既沒,遺制猶存,霸者迭興而翼 輔之,王道之缺,其無補乎?何陵遲之不反也?豈霸德 之淺歟,期運不可致歟?且夷吾之智,而功止於霸,何 哉?夫昔人之為政,革亂亡之弊,建不刊之統,移風易 俗,刑措不用,豈非化之盛歟?何修而嚮茲?朕獲承祖 宗之休烈,於茲七載,而人未服訓,政「道罔述,以古況 今,何不相逮之遠也!雖明之弗及,猶思與群賢慮之, 將何以辨所聞之疑昧,獲至論於讜言乎?加自頃戎 狄內侵,災害屢作,邊甿流離,征夫苦役,豈政刑之謬 將有司非其任歟?各悉乃心,究而論之,上明古制,下 切當今。朕之失德,所宜振補,其正議無隱,將敬聽之。」 詵對曰:「伏惟陛下以聖德君臨,猶垂意於博採,故招 賢正之士,而臣等薄陋,不足以降大問也。是以竊有 自疑之心,雖致身於闕庭,亦僶俛矣。」伏讀《聖策》,乃知 下問之旨篤焉。臣聞上古推賢讓位,教同德一,故《易》 簡而人化;三代世及季末相承,故文繁而後整;虞夏 之相因,而損益不同,非帝王之道異,救弊之路殊也。 周當二代之流,承彫偽之極,盡禮樂之致,窮制度之 理,其文詳備。仲尼因時宜而曰「從周」,非殊論也。臣聞 聖王之化先禮樂,五霸之興勤政刑,禮樂之化深,政 刑之用淺,勤之則可以小安,墮之則遂陵遲,所由之 路本近,故所補之功不侔也。而齊桓失之,葵丘,夷吾 淪於小器,功止於霸,不亦宜乎?《策》曰:「建不刊之統,移 風易俗,使天下洽和」,何修而嚮茲?臣以為莫大於擇 人而官之也。今之典刑,匪無一統,宰牧之才,優劣異績,或以之興,或以之替,此蓋人能弘政,非政弘人也。 舍人務政,雖勤何益?臣竊觀乎古今而考其美惡,古 人相與求賢,今人相與求爵。古之官人,君責之於上, 臣舉之於下,得其人有賞,失其人有罰,安得不求賢 乎?今之官者,父兄營之,親戚助之,有人事則通,無人 事則塞,安得不求爵乎?賢苟求達,達在修道,窮在失 義,故靜以待之也。爵苟可求,得在進取,失在後時,故 動以要之也。動則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罔,誣 罔則臧否失實,真偽相冒,主聽用惑,姦之所會也。靜 則貞固,貞固則正直,正直則信讓,信讓則推賢,推賢 不伐,相下無饜主聽用,察德之所趣也。故能使之靜, 雖曰高枕,而人自正,不能禁動,雖復夙夜,俗不一也。 且人無愚智,咸慕名官,莫不飾正於外,藏邪於內,故 邪正之人,難得而知也。任得其正,則眾正益至,若得 其邪,則眾邪亦集。物繁其類,誰能止之?故國亡失世 者,未嘗不為眾邪所積也。方其初作,必始於微,微而 不絕,其終乃著。天地不能頓為寒暑,人主亦不能頓 為隆替。故寒暑漸於《春秋》,隆替起於得失。當今之世, 宦者無關梁,邪門啟矣;朝廷不責賢,正路塞矣。得失 之源,何以甚此!所謂責賢使之相舉也,所謂關梁使 之相保也。賢不舉則有咎,保不信則有罰。故古者諸 侯必貢士,不貢者削,貢而不適亦削。夫士者難知也, 不適者薄過也。不得不責彊其所不知也,罰其所不 適,深其薄過,非恕也。且天子於諸侯有不純臣之義, 斯責之矣。施刑之道,寧縱不濫之矣。今皆反是,何也? 夫賢者天地之紀,品物之宗,其急之也,故寧濫以得 之,無縱以失之也。今則不然,世之悠悠者,各自取辨 耳。故其材行並不可必,於公則政事紛亂,於私則汙 穢狼籍。自頃長吏特多此累,有亡命而被購懸者矣, 有縛束而絞戮者矣。貪鄙竊位,不知誰升之者;獸兕 出檻,不知誰可咎者,漏網吞舟,何以過此?人之於利, 如蹈水火焉。前人雖敗,後人復起,如彼此無已,誰止 之者?風流日競,誰憂之者?雖今聖思勞於夙夜,所使 為政,恆得此屬。欲聖世化美俗平,亦俟河之清耳。若 欲善之,宜創舉賢之典,峻關梁之防。其制既立,則人 慎;其舉而不苟,則賢者可知;知賢而試,則官得其人 矣。官得其人,則事得其序,事得其序,則物得其宜;物 得其宜,則生生豐植,人用資給,和樂興焉,是故寡過 而遠刑,知恥以近禮,此所以建不刊之統,移風易俗, 刑措而不用也。《策》曰:「自頃夷狄內侵,災眚屢降,將所 任非其人乎?何由而至此?」臣聞蠻夷猾夏則皋陶作 士,此欲善其末則先其本也。夫任賢則政惠,使能則 刑恕,政惠則下仰其施,刑恕則人懷其勇,施以殖其 財,勇以結其心。故人居則資贍而知方,動則親上而 志勇。苟思其利,而除其害,以生道利之者,雖死不貳; 以逸道勞之者,雖勤不怨。故其命可授,其力可竭,以 戰則克,以攻則拔。是以善者慕德而安服,惡者畏懼 而削跡。止戈而武,義實在文,惟任賢然後無患耳。若 夫水旱之災,自然理也。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 之儲,堯湯遭之而人不困,有備故也。自頃風雨,雖頗 不時,考之萬國,或境土相接而豐約不同,或頃畝相 連而成敗異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實不能均其 勞苦。失之於人,而求之於天,則有司惰職而不勸,百 姓殆業而咎時,非所以定人志、致豐年也。宜勤人事 而已。臣誠愚鄙,不足以奉對聖朝,猶進之「於廷者,將 使取諸其懷而獻之乎?臣懼不足也。若收不知言,以 致知言,臣則可矣,是以辭鄙不隱也。」以對策上第,拜 議郎。母憂去職。詵母病苦無車,及亡,不欲車載柩,家 貧無以市馬,乃於所住堂北壁外,假葬開戶,朝夕拜 哭,養雞種蒜,竭其方術。喪過三年,得馬八匹,輿柩至 冢,負土成墳。未畢,召為征東參軍,徙尚書郎,轉車騎 從事中郎。吏部尚書崔洪薦詵為左丞。及在職,嘗以 事劾洪,洪怨詵,詵以公正距之,語在《洪傳》。洪聞而慚 服。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 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 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 之戲耳,不足怪也。」詵在任威嚴明斷,甚得四方聲譽。 卒於官。子延登為州別駕。

阮种[编辑]

按《晉書》本傳,「种字德猷,陳留尉氏人,漢侍中胥卿八 世孫也。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康著《養生論》,所稱 阮生,即种也。察孝廉,為公府掾。是時西虜內侵,災眚 屢見,百姓饑饉,詔三公、卿、尹、常伯、牧守各舉賢良方 正直言之士。於是太保何曾舉种賢良策曰:『在昔哲 王,承天之序,光宅宇宙,咸用規矩。乾坤惠康,品類休 風流衍,彌於千載。朕應踐洪運,統位七載於今矣。惟 德弗嗣,不明於政,宵興惕厲,未燭厥猷。子大夫韞櫝 道術,儼然而進,朕甚嘉焉。其各悉乃心,以闡喻朕志, 深陳王道之本,勿有所隱。朕虛心以覽焉』。」种對曰:「夫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王道至深,所以行化至遠,故能 開物成務,而功業不匱。近無不聽,遠無不服,德逮群生,澤被區宇,聲施無窮,而典垂百代。故《經》曰:『聖人久 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宜師蹤往代,襲跡三、五,矯世更 俗,以從人望,令率土遷義,下知所適,播醇美之化,杜 邪枉之路,斯誠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風也。」 又問:「政刑不宣,禮樂不立。」對曰:「政刑不宣,故由乎禮 樂之用。昔之明王,惟此之務,所以防遏暴慢,感動心 術,制節生靈,而陶化萬性也。禮以體德,樂以詠物,樂 本於和,而禮師於敬矣。」又問戎蠻猾夏,對曰:「『戎蠻猾 夏,侵敗王略,雖古盛世,猶有此虞。故《詩》稱獫狁孔熾』, 《書》歎蠻夷帥服。自魏氏以來,夷虜內附,鮮有桀悍侵 漁之患,由是邊守遂怠,鄣塞不設,而令遠人內居,與 百姓雜處;邊吏擾習,人又忘戰;受方任者又非其材, 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啗利,妄加討戮。夫以微 羈而御悍馬,又乃操以煩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是 以群醜蕩駭,緣間而動,雖三州覆敗,牧守不反。此非 胡虜之甚勁,蓋用之者過也。臣聞王者之伐,有征無 戰,懷遠以德,不聞以兵。」夫兵凶器,而戰危「事也。」兵興 則傷農,眾集則費積,農傷則人匱,積費則國虛。昔漢 武之世,承文帝之業,資海內之富,役其材臣以甘心 匈奴,競戰勝之功,貪攻取之利,良將勁卒,屈於沙漠, 勝敗相若,克不過當,夭百姓之命,填餓狼之口。及其 以眾制寡,令匈奴遠跡,收功祁連,飲馬瀚海,天下之 耗,已過太半矣。夫虛中國「以事夷狄,誠非計之得者 也。是以盜賊蜂起,山東不振。暨宣元之時,趙充國征 西零,馮奉世征南羌,皆兵不血刃,摧抑彊暴,擒其首 惡,此則折衝厭難,勝敗相辨,中世之明效也。」又問咎 徵作見,對曰:「陰陽否泰,六沴之災,則人主修政以禦 之,思患而防之。建皇極之首,詳庶徵之用。《詩》曰:『敬之 敬之,天惟顯思,天聰明自我人聰明,是以人主祖承 天命,日慎一日也。故能應受多福,而永世克祚,此先 王之所以退災消眚也』。」又問經化之務,對曰:「夫王道 之本,經國之務,必先之以禮義而致人於廉恥。禮義 立則君子軌道而讓於善,廉恥立則小人謹行而不 淫於制度。賞以勸其能,威以懲其廢,此先王所」以保 乂定功,化洽黎元,而勳業長世也。故上有克讓之風, 則下有不爭之俗;朝有矜節之士,則野無貪冒之人。 夫廉恥之於政,猶樹藝之有豐壤,良歲之有膏澤,其 生物必油然茂矣。若廉恥不存,而惟刑是御,則風俗 彫弊,人失其性,錐刀之末,皆有爭心,雖峻刑嚴辟,猶 不勝矣。其於政也,如農者之殖「磽野,旱年之望豐穡, 必不幾矣。此三代所以享德長久,風醇俗美,皆數百 年保天之祿。而秦二世而弊者,蓋其所由之塗殊也。」 又問:「將使武成七德,文濟九功,何路而臻于茲?凡厥 庶事,曷後曷先?」對曰:「夫《文》《武》經德,所以成功丕業,咸 熙庶績者,莫先於選建明哲,授方任能,令才當其官 而功稱其職,則」萬機咸理,庶寮不曠。《書》曰:「天工,人其 代之。」然則繼天理物,寧國安家,非賢無以成也。夫賢 才之畜於國,猶良工之須利器,巧匠之待繩墨也。器 用利則斲削易而材不病,繩墨設則曲直正而眾形 得矣。是以人主必勤求賢而佚以任之也。賢臣之於 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營職不干私義,出 「心必由公塗,明度量以呈其能,審經制以效其功。此 昔之聖王所以恭己南面而化於陶鈞之上者,以其 所任之賢與所賢之信也。方今海內之士,皆傾望休 光,希心紫極。惟明主之所趣舍,若開四聰之聽,廣疇 咨之求,抽群英,延俊乂,考工授職,呈能制官,朝無素 餐之士。如此,化流罔極,樹功不朽矣。」時种與郤詵及 東平王康俱居上第,即除尚書郎。然毀譽之徒,或言 對者因緣假託,帝乃更延群士,庭以問之。詔曰:「前者 對策,各指答所問,未盡子大夫所欲言,故復延見,其 具陳所懷。又比年連有水旱災眚,雖戰戰兢兢,未能 究天人之理,當何修以應其變?人遇水旱饑饉者,何 以救之?中間多事,未得寧靜,思以省息煩務,令百姓 不失其所。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 者,委曲陳之。又,政在得人,而知之至難,惟有因人視 聽耳。若有文武隱逸之士,各舉所知,雖幽賤負俗,勿 有所限。故虛心思聞事實,勿務華辭,莫有所諱也。」种 對曰:「伏惟陛下以聖哲元覽,降卹黎蒸,將濟元元,同 之三代,旁求俊乂,以輔至化」,此誠堯舜之用心也。臣 猥以頑魯之質,應清明之舉,前者對策,不足以疇塞, 聖詔所陳不究,臣誠蒙昧,所以為罪。臣聞天生蒸庶, 樹君以司牧之,人君道洽則彝倫攸敘,五福來備。若 政有愆失,刑理頗僻,則庶徵不應,而淫亢為災。此則 天人之理,而興廢之由也。昔之聖王,政道「備而制先 具,軌人以務,致之於本」,是以雖有水旱之眚,而無饑 饉之患也。自頃陰陽隔并,水旱為災,亦猶期運之致。 不然,則亦有司之不帥,不能宣承聖德,以贊揚大化, 故和氣未降而人事未敘也。方今百姓凋弊,公私無 儲,誠在於休役靜人,勸嗇務分,此其救也。人之所患, 由於役煩網密而信道未「孚也。」役煩則百姓失業,網 密則下背其誠,信道未孚則人無固志,此則損益之至務,安危之大端也。《傳》曰:「始與善,善進則不善蔑由 至。」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人焉廋哉!若夫文武 隱逸之士,幽賤負俗之才,故非愚臣之所能識。謹竭 愚以對。」策奏,帝親覽焉。及擢為第一,轉中書郎。進止 有方,正己率下,朝廷咸憚其威容,每為駁議,事皆施 用,遂為楷則。遷平原相。時襄邑衛京自南陽太守遷 子河內,與种俱拜,帝望而歎曰:「二千石皆若此,朕何 憂乎!」种為政簡惠,百姓稱之。卒於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