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2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目錄
文學總部藝文九
答段縫書 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 前人
送胡叔才序 前人
上人書 前人
與祖擇之書 前人
詔進所著文字謝表 前人
與洪甥駒父 黃庭堅
答李推官書 張耒
贈蘇文忠公太師敕命 宋高宗
蘇軾贊〈并序〉 孝宗
蘇軾傳論 宋史
宋文鑑序 周必大
答何叔京 朱子
文章正宗序 真德秀
題張淏雲谷雜紀後 葉適
題陳中書孝廟聖政序槁 前人
題蔡君進書後 前人
論項平甫信美樓記 陶大經
答程伯大論文 元朱夏
文筌序 陳繹曾
文藝傳序 金史
文藝傳後贊 同前
儒學傳序 元史
元文類序 王理
文學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文學總部藝文九
[编辑]《答段縫書》宋·王安石
[编辑]段君足下:某在京師時,嘗為足下道曾鞏善屬文,未 嘗及其為人也。還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 道其行。惠書以所聞,詆鞏行無纖完,其居家,親友惴 畏焉。怪某無文字規鞏,見謂有黨,果哉足下之言也! 鞏固不然。鞏文學議論,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其心 勇於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父在困阨中,左 右就養無虧,行家事,銖髮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 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此某之所見也。若足下 所聞,非某之所見也。鞏在京師,避兄而舍此,雖某亦 罪之也,宜足下深攻之也。於罪之中有足矜者,顧不 可以書傳也。事固有跡,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 情而誅焉,則誰不可誅耶?鞏之跡固然耶?然鞏為人 弟,於此不得無過,但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 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之也。鞏果於從事少許可, 時時出於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之矣。鞏聞之輒 瞿然。鞏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 納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於悔者略見矣。嘗謂 友朋過差,未可以絕,「固。且為規之,規之從,則已固;且 為文字,自著見然後已邪,則未嘗也。」凡鞏之行,如前 之云,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云而已,豈不得為賢者 哉!天下愚者眾而賢者希,愚者固忌賢者,賢者又自 守不與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挾忌怨之心則無之焉, 而不謗君子之過於聽者,又傳而廣之,故賢者嘗多 謗,其困於下者尤甚,勢不足以動俗,名實未加於民, 愚者易以謗,謗易以傳也。凡《道鞏》之云云者,固忌固 怨,固過於聽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過於聽者 之言,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眾好之,必 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孟子曰:「國人皆曰可殺,未可也, 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匡章通國以為不孝,「孟子獨禮 貌之。」孔孟所以為孔孟者,為其善自守,不惑於眾人 也。如惑於眾人,亦眾人耳,烏在其為孔孟也?足下姑 自重,毋輕議。鞏。
《同學一首別子固》前人
[编辑]「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 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 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 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 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 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 「似也適然。」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 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 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嘗 云爾。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舍二賢 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 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有繫,會合 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送胡叔才序》前人
[编辑]叔才,銅陵大宗,世以貲名子弟豪者馳騁漁弋為己 事,謹者務多闢田以殖其家。先時,邑之豪子弟,有命 儒者,耗其千金之產,卒無就。邑豪以為諺,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遠去,若將浼己然,雖胡氏亦然。 獨叔才之父母不然,於叔才之幼,捐重幣迎良先生 教之,既壯可以游,資而遣之,無所靳。居數年,朋試於 有司,不合而歸。邑人之訾者半,竊笑者半,其父母愈 篤不悔,復資而遣之。叔才,純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 以教己之篤,追四方材賢,學作文章,思顯其身以及 其親。不數年,遂能褒然為材進士。復朋試於有司,不 幸復詘於不己知不?予愚而從之游,嘗謂予言父母 之恩,而慚其邑人不能歸。予曰:「歸也夫祿與位,庸者 所待以為榮者也。彼賢者道弸於中,而襮之以藝,雖 無祿與位,其榮者固在也。子之親矯群庸,而置子於 聖賢之途,可謂不賢乎?或訾或笑而終不悔,不賢者 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榮祿與位,殆不其然。然則子 之所以榮親而釋慚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竊笑者,固 庸者爾,豈子所宜慚哉!姑持予言以歸,為父母壽,其 亦喜無量,於子何如?」因釋然寤治裝而歸。予即書其 所以為父母壽者送之云。
《上人書》前人
[编辑]嘗謂文者,禮教治政云爾,其書諸策而傳之人,大體 歸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云者,徒謂辭之 不可以已也,非聖人作文之本意也。自孔子之死久, 韓子作,望聖人於百千年中卓然也。獨子厚名與韓 並,子厚非韓比也,然其文卒配韓以傳,亦豪傑可畏 者也。韓子嘗語人以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 二子者徒語人以其辭耳,用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 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 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諸左右逢其原。」孟子之 云爾,非直施於文而已,然亦可託以為作文之本意。 且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 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 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 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 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某學文久, 數挾此說以自治。始欲書之策而傳之人,其試於事 者,則有待矣。其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執事,正人也, 不阿其所好者,書雜文十篇獻左右,願賜之教,使之 是非有定焉。
《與祖擇之書》前人
[编辑]「治教政令」,聖人之所謂文也。《書》之策,引而被之天下 之民,一也。聖人之於道也,蓋心得之,作而為治教政 令也,則有本末、先後、權勢、制義而一之於極。其《書》之 策也,則道其然而已矣。彼陋者不然,一適焉,一否焉, 非流焉則泥,非過焉則不至,甚者置其本求之末,當, 後者反先之,無一焉不誖於極。彼其於道也,非心得 之也。其書之策也,獨能不誖耶?故《書》之策而善,引而 被之天下之民,反不善焉,無矣。二帝三王引而被之 天下之民,而善者也。孔子、孟子書之策而善者也,皆 聖人也。《易》地則皆然。某生十二年而學,學十四年矣, 聖人之所謂文者,私有意焉,《書》之策則未也。間或悱 然動於事而出於詞,以警戒其躬,若施於友朋,褊迫 陋庳,非敢謂之文也。乃者執事欲收而教之使獻焉, 雖自知明,敢自蓋邪?謹書所為《書序原說》若干篇,因 敘所聞與所志獻左右,惟賜覽觀焉。
《詔進所著文字謝表》前人
[编辑]《雲漢》之光,俯加賁冐。菅蒯之賤,仰誤詢求。〈中謝〉臣聞 「百王之道雖殊,其要不過於稽古;《六藝》之文蓋缺,所 傳猶足以範民。唯其測之而彌深,故或習矣而不察。」 紹明精義,允屬昌時。伏惟皇帝陛下有舜之文明,有 湯之勇智。以身為度,動皆應於乾行;肆筆成書,言必 稽於聖作。欲推闡先王之大道,以新美天下之英材, 宜得醇儒,使陪休運。臣初非秀穎,眾謂迂愚,徒以弱 齡,粗知強學。服膺前載,但傳糟粕之餘;追首大方,豈 逮室家之好。過叨睿獎,使緝舊聞。永惟少作可棄之 浮辭,豈能上副旁搜之至意。伏望皇帝「陛下矜其聞 道之晚,假以歷時之淹。使更討論,粗得成就。然後上 塵於聰覽,且復取決於聖裁。庶收寸長,稍副時用。」臣 無任。
《與洪甥駒父》黃庭堅
[编辑]所寄《釋權》一篇,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更須治經, 深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瑣祭文》語意甚工,但用 字時有未安處,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 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 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文章最為儒者 末事,然既學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於 「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雲;作之雄壯,如 滄江八月之濤,海運吞舟之魚。」又不可守繩墨,令儉 陋也。
《答李推官書》張耒
[编辑]南來多事,久廢讀書。昨送簡人還,忽辱惠及所作《病
暑賦》及雜詩,誦詠愛嘆,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學者比來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體製,往往已有所到也。耒不才,少時喜為文詞,與人遊,又 喜論文字。謂之「嗜好則可,以為能文,則世有人決不 在我足下。」與耒平居飲食笑語,忘去屑屑,而忽持大 軸細書,題官位姓名,如卑賤之見尊貴,此何為者?豈 妄以耒為知文,繆為恭敬,若請教者乎?欲持納而貪 於愛玩,勢不可得,捨雖怛然不以自寧,而既辱勤厚, 固不敢隱其所知於左右也。足下之文可謂奇矣,捐 去文字常體,力為瓌奇險怪,務欲使人讀之,如見數 千歲前科斗鳥跡,所記弦匏之歌,鍾鼎之文也。足下 之所嗜者如此,固無不善者。抑耒之所聞,所謂「能文」 者,豈謂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專以能奇為主也。夫 文何為而設也?知理者不能言。世之能言者多矣,而 文者獨傳。豈獨傳哉?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 工也,而理益明,是以聖人貴之。自《六經》下至於諸子 百氏,騷人辯士論述,「大抵皆將以為寓理之具也。」是 故理解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愧者,巧為粉澤而隙間 百出,此猶兩人持牒而訟。直者操筆,不待累累,讀之 如破竹,橫斜反覆,自中節目;曲者雖使假詞於子貢, 問字於揚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調和,食之於口,無一 可愜,何況使人玩味之乎?故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夫 不知為文者,無所復道,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 世未嘗有是也。夫決水於江淮河海也,水順道而行, 滔滔汨汨,日夜不止,衝砥柱,絕呂梁,放江河而納之 海。其舒之為淪漣,鼓之為波濤,激之為風飈,怒之為 雷霆,蛟龍魚黿,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而水初豈 如此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溝瀆東決 而西竭,下滿而上虛,日夜激之,欲見其奇,彼其所至 者,蛙蛭之玩耳。江淮河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 而奇至矣。激溝瀆而求水之奇,此無見於理,而欲以 言語句讀為奇之文也。六經之文,莫奇於《易》,莫簡於 《春秋》。夫豈以奇與簡為務哉?勢自然耳。《傳》曰:「吉人之 辭寡。」彼豈惡繁而好寡哉?雖欲為繁,而不可得也。自 唐以來,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為缺句斷章, 使脈理不屬。又取古人訓詁希於見聞者,衣被而說 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知其章,反覆 咀嚼,卒亦無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雖不若此, 然其意靡靡,似主於奇矣。故預為足下陳之,願無以 僕之言質俚而不省也。
《贈蘇文忠公太師敕命》宋·高宗
[编辑]「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六籍之中,將興起 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刑之莫覿,尚簡策之可 求。揭為儒者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禮部尚書、端明 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諡文忠蘇軾,養其氣以剛大, 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 《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於孟軻,論事肯 「卑於陸贄。方嘉祐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紛更, 乃陳長治之策。歎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放浪 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敓者, 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 論常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朕三 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 之道闇而彰,是以論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 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餘如 故。紹興三十二年二月 日。
《蘇軾贊并序》孝宗
[编辑]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節。立天下之大節, 非其氣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孔子曰:「臨大節而 不可奪,君子人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直 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蓋存之於身謂之氣,見 之於事謂之節。節也,氣也,合而言之,道也。以是成義, 剛而無餒,故能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不然,則彫 「蟲篆刻,童子之事耳,烏足與論一代之文章哉?」故贈 太師、諡文忠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 出其右。負其豪氣,志在行其所學,放浪嶺海,文不少 衰,力斡造化,元氣淋漓,窮理盡性,貫通天人,山川風 雲,草木花實,品彙萬狀,可喜可愕。有感於中,一寓之 於文,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萬幾餘暇,抽繹《詩》《書》,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 舍。至於軾所著,讀之終日,亹亹忘倦。常寘左右以為 矜式,信可謂一代文章之宗也。」歟乃作贊曰:「維古文 章,言必己出。綴詞緝句,文之蟊賊。手扶雲漢,斡造化 機。氣高天下,乃克為之。猗嗟若人,冠冕百代。忠言讜 論,不顧身害。凜凜大節,見於立朝。放浪嶺海,侶於漁 樵。歲晚歸來,其文益偉。波瀾老成,無所附麗。昭晰無 疑,優游有餘。跨唐越漢,自我師模。賈馬豪奇,韓柳雄 健。前哲典型,未足多羨。敬想高風,恨不同時。掩卷三 歎,播以聲詩。」乾道九年閏正月,《選德殿書》賜蘇嶠。
《蘇軾傳論》宋·史
[编辑]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 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 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 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 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 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 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 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 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 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 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 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 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 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 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宋文鑑序》周必大
[编辑]臣聞文之盛衰主乎氣,辭之工拙存乎理。昔者帝王 之世,人有所養而教無異習。故其氣之盛也,如水載 物,小大無不浮;其理之明也,如燭照物,幽隱無不通。 國家有一殊功異德卓絕之跡,則公卿大夫下至於 士民,皆能正列其義,祓飾而彰大之。載於《書》,詠於《詩》, 略可考已。後世家異政,人殊俗,剛大之不充而委靡 「之習勝,道德之不明而非僻之說入,作之弗振也,索 之易窮也。譬之盪舟於陸,終日馳驅,無以致遠,摶土 為像,丹青其外,而中奚取焉?此豈獨學者之罪哉?上 之教化,容有未至焉爾。時不否則不泰,道不晦則不 顯。」天啟藝祖,生知文武,取五代破碎之天下而混一 之,崇《雅》黜浮,汲汲乎以垂世立教為「事。列聖相承,治 出於一,援毫者知尊周、孔,游談者羞稱楊、墨。是以二 百年間,英豪踵武,其大者固已羽翼《六經》,藻飾治具, 而小者猶足以吟詠情性,自名一家。蓋建隆、雍熙之 間其文偉,咸平、景德之際其文博;天聖、明道之辭古, 熙寧、元祐之辭逮。雖體制互興,源流間出,而氣全理 正,其歸則同。」嗟乎,此非唐之文也,非漢之文也,實我 宋之文也,其不盛哉!皇帝陛下天縱將聖如夫子,煥 乎文章如帝堯,萬幾餘暇,猶玩意於眾作,謂篇帙繁 夥,難於遍覽,思擇有補治道者,表而出之。乃詔著作 郎呂祖謙發三館四庫之所臧,裒縉紳故家之所錄, 斷自中興以前,彙次來上。古賦《詩》《騷》,則欲主文而譎 諫;典「冊詔誥,則欲溫厚而有體;奏疏表章,取其諒直 而忠愛者;箴銘贊、頌,取其精慤而詳明者;以至碑記、 論、序、書、啟、雜著,大率事辭稱者為先,事勝辭則次之; 文質備者為先,質勝文則次之。」復謂:「律賦經義,國家 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定為一百五十 卷。規模先後,多本聖心。」承詔於淳熙四年之仲冬,奏 御於六年之正月,賜名曰《皇朝文鑑》,而命臣為之序。 臣待罪翰墨,才識駑下,固無以推原作者,闡繹隆指, 抑嘗竊讀《大雅》之詩,而知祖宗所以化成天下者矣。 棫樸,官人也;旱麓,受祖也。辭雖不同,而俱以「遐不作 人」為言。蓋魚躍于淵,氣使之也;追琢其章,理貫之也。 況夫雲漢昭於上,愷澤施於下,濟濟多士,其有不觀 感而化者乎?是則祖宗啟之,陛下繼焉,樂文王之壽 考,申太王、王季之福祿,人才將至於不可勝用,豈止 乎能文而已?臣雖不肖,尚當執筆以頌作成之效云。 臣謹序。
《答何叔京》朱子
[编辑]伏蒙委撰《味道堂記》,前者已嘗懇辭,今又辱賤喻,尤 切悚畏。熹於文辭無所可取,使為他文,則或可以率 意妄言,無問嗤點。今欲發揚先志,昭示後來,茲事體 重,豈宜輕以假人?切望更加三思,無輕其事,則非獨 小人免於不韙之譏,亦不為賢者失人之累,幸甚!幸 甚!戒殺子文。近建陽印本納上數紙。其間雖涉語怪, 然施之盲俗,亦近而易知,不為無助。幸以授鄰里,使 張之通塗要津也。呂公之說,龜山嘗論之,亦以為不 過喻以利害,其論尤粹而切。向喻元履令附其說於 後,今不見,恐是忘記,別紙錄呈。若鄰里間有可說諭 者,令別刻一版,附此《呂說》之後為佳。不然,則別得老 兄數語跋之。中載龜山之語,一道發明。庶幾「曲終奏 雅」之意尤善。如何。若然。則跋中更不須說機祥報應 事矣。
《文章正宗序》真德秀
[编辑]「正宗」云者,以後世文辭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 正也。自昔集錄文章者眾矣,若杜預、摰虞諸家,往往 湮沒弗傳。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 已。繇今眡之,二書所錄,果皆得源流之正乎?夫士之 於學,所以窮理而致用也。文雖學之一事,要亦不外 乎此。故今所輯,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 其指近乎《經》者,然後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其目 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今凡二十餘卷 云。
按《周官》「太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曰辭,曰命、
曰誥、曰會、曰禱、曰誄。」《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冊命之。御史掌贊書,質諸先儒注釋之說。則辭命以下皆王言也。太祝以下掌為之辭,則所謂代言者也。 以書攷之,其可見者有三:一曰誥,以之播告四方,《湯 誥》《盤庚》《大誥》《多士》《多方》《康王之誥》是也。二曰誓,以之 行師誓眾,《甘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是也。三曰命,以 之封國命官,《微子》《蔡仲》《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呂刑》《文 侯之命》是也。他皆無傳焉。意者王言之重,唯此三者, 故聖人錄之以示訓乎?漢世有制、有詔、有冊、有璽書, 其名雖殊,要皆王言也。文章之施於朝廷,布之天下 者,莫此為重,故今以為編之首,書之諸篇,聖人筆之 為經,不當與後世文辭同錄。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 周天子諭告諸侯之辭,列國往來應對之辭,下至兩 漢詔冊而止。蓋魏、晉以降,文辭猥下,無復深純溫厚 之旨,至偶儷之作興,而去古益遠矣。學者欲知王言 之體,當以《書》之誥、誓、命為祖,而參之以此編,則所謂 「正宗」者,庶乎其可識矣。
按:議論之文,初無定體,都俞、吁、咈發於君臣聚會之 間;語言問答見於師友切磋之際,與凡秉筆而書、締 思而作者皆是也。大抵以《六經》《語》《孟》為祖而書之,《大 禹》《皋陶》《益稷》《仲虺之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說命》《高 宗》《肜日》《旅獒》《召誥》《無逸》《立政》,則正告君之體,學者所 當取法。然聖賢大訓,不當與後之作者同錄,今獨取 《春秋內外傳》所載諫諍論說之辭,先漢以後諸臣所 上書疏封事之屬,以為議論之首。他所纂述,或發明 義理,或專析治道,或褒貶人物,以次而列焉。書記往 來,雖不關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 學者之議論,一以聖賢為準的,則反正之評,詭道之 辯,不得而惑。其文辭之法度,又必本之此編,則華實 相副,彬彬乎可觀矣。
按:敘事起於古史官,其體有二:有紀一代之始終者, 《書》之《堯典》《舜典》與《春秋》之經是也,後世本紀似之。有 紀一事之始終者,《禹貢》《武成》《金縢》《顧命》是也,後世志 記之屬似之。又有紀一人之始終者,則先秦蓋未之 有,而昉於漢,司馬氏後之碑誌事狀之屬似之。今於 書之諸篇,與史之紀傳,皆不復錄,獨取《左氏》《史》《漢》敘 事之尤可喜者,與後世記、序、傳、誌之典則簡嚴者,以 為作文之式。若夫有志於史筆者,自當深求《春秋》大 義,而參之以遷、固諸書,非此所能該也。
按:古者有詩,自虞賡歌、《夏五子之歌》始,而備於孔子 所定三百五篇。若《楚辭》,則又詩之變而賦之祖也。朱 文公嘗言:「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 以來,下及漢、魏,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 唐初,自為一等;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 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 未變。至「律詩」出,而後詩之古法始皆大變矣。故嘗欲 抄取經史諸書所載韻語,下及《文選》、古詩,以盡乎郭 景純、陶淵明之作,自為一編,而附於《三百篇》《楚辭》之 後,以為詩之根本準則。又於其下二等之中,擇其近 於古者,各為一編,以為之羽翼輿衛。其不合者,則悉 去之,不使其接於胸次。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 語言意思,則其為詩,不期於高遠而自高遠矣。今惟 虞、夏二歌與三百五篇不錄外,自餘皆以文公之言 為準,而拔其尤者,列之此編。律詩雖工,亦不得與。若 箴銘頌贊、郊廟樂歌、琴操,皆詩之屬,間亦採之一二, 以附其間。至於辭賦,則有《文公集註》《楚詞後語》,今亦 不錄。或曰:「此編以明義理為主,後世之詩其有之乎?」 曰:「《三百五篇》之詩,其正言義理者蓋無幾,而諷詠之 間,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謂義理也。後世之作,雖 未可同日而語,然其間寄興高遠,讀之使人忘寵辱, 去係吝,翛然有自得之趣,而於君親臣子大義,亦時 有發焉。其為性情心術之助,反有過於他文者,蓋不 必專」言性命,而後為關於義理也。讀者以是求之,斯 得之矣。
《題張淏雲谷雜紀後》葉適
[编辑]「張清源篤志苦學,出入群書,援據殫洽,欲與周丞相、 洪內翰中間更展一席地,非凡才也。余素以寡陋自 媿,垂盡殘年,僅得親近其論,日聞所未聞,不亦快哉!」 《泊宅編》載張安道花書名事恐誤,當更考正。
《題陳中書孝廟聖政序槁》前人
[编辑]「公群子師崇言,公親以二槁授之,使謹藏勿墜」,意殆 有記云。時李翰林巘已具草,光宗更自命公,蓋公之 文得用於大典冊如此,可謂儒者之盛矣。余觀公一 生苦心窮力,稽事驗物,發言成章,其可以緝熙國經, 扶補民病者甚眾。顧偶未用也,君幸益求他槁,庶謹 藏勿墜,會當有用。時如晉修范武子之法,漢條賈誼、 董仲舒之論,然後為盛爾。
《題蔡君進書後》前人
[编辑]蔡君兩書,文詞溫雅,所論皆田里實利害也,然其病 在於本源。夫巨潦汎濫,流蕩漂溺,至以滔天滅木為 患。若使反壑,則波浪靜矣。余不識君,而嘉其有憂民 之心,姑題於末
《論項平甫信美樓記》陶大經
[编辑]項平甫作《信美樓記》云:「『王仲宣之言曰:『雖信美非吾 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自仲宣至今,千有餘年,文士一 詞曰:『此《思歸》之曲』也』。曾未有考其文而論其心者,蓋 仲宣,漢貴公孫也。少依王室,世受國恩,雖遯身南夏, 而繫志西周。彼以為撫清漳、曲沮之流,不若灞、滻、涇、 渭之速清也;覽昭丘、陶牧之勝,不若終崚、吳華之亟 平也。冀道路之一開,憂日月之逾邁,故戛然以是為 不可久留。」蓋士之出處不齊久矣。充仲宣之賦,當與 子美《岳陽樓》五言,太白《鳳凰臺》長句同帙而共編,不 當與張翰思吳之歎,班超《玉門》之書,馬援浪泊西里 之念,雜然為一議狀也。平甫此論,得仲宣之心矣。仲 宣不依曹、黃二袁而依劉表,意亦可見。故仲宣之忠 於漢,陶淵明之忠於晉,羅昭諫之忠於唐,皆詩人文 士之識大義有氣節者。樓乃仲方為荊南撫幹時所 建。楊誠齋題詩云:「大資孫子大參孫,磊塊胸中萬卷 橫。樓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斷腸聲。」亦平甫之意。
《答程伯大論文》元·朱夏
[编辑]古今能言之士,孰不欲雄峙百代之上,而垂聲乎百 世之下哉?然而卒抱奇志而不見,泯泯以老死者,何 其多也!豈非才識之不逮,故不能成一家之言,以至 此耳。三代之後,卓然成一家之言者,才十數人而止, 其餘皆磨滅澌盡,則信乎得之於天者,非超然而不 群,則難乎其以文章自命矣。比辱賜書,大抵未能達 「夫雄深雅健之作,而務為浮薄靡麗之文而已」,此甚 不可也。僕聞古之為文者,必本於《經》而根於道,其紀 志、表傳、記序銘贊,則各有其體,而不可以淆焉而莫 之辨也。至其發言遣辭,又奚以剽賊為工哉?今不本 於經,不根於道,而雜出於百家傳記之說,則其立論 不自其大而自其細,固已自小矣,尚何能與古人齊 驅並駕哉?老蘇之文,頓挫曲折,蒼然鬱然,鑱刻峭厲, 幾不可與爭鋒。然而有識之士猶有譏焉者,良以其 立論之駁,而不能盡合乎聖人之道也。今無蘇公之 才,而立論又下蘇公遠甚,則何望其言之立而不仆 耶?古之用兵,其合散進退,出奇制勝,固神速變化而 不可測也。至其部伍行陣之法,則繩繩乎其弗可以 亂。為文而不以法,是猶用師而不以律矣。古之論文, 必先體製而後工拙。譬猶梓人之作室也,其楝樑榱 桷之任,雖不能以大相遠也,而王公大人之居,與浮 屠、老子之廬,官司之署,庶民之室,其制度固懸絕而 不相侔也。使記也而與《序》無異焉,則庶民之室,將同 於浮屠老子之祠,亦可乎?鑄劎而肖於刀,且猶不可; 斲車而肖於舟,奚可乎?韓子之於文也,惟陳言之務 去。今雖全未能如《韓子》,亦宜少刊落矣。乃悉古書奇 字而駢集鱗次焉,不幾於天吳紫鳳、顛倒裋褐也邪? 蘇子謂:「錦繡綺縠,服之美者也。」然尺寸而割之,錯雜 而紐之以為服,則綈繒之不若。今先生乃欲集群英 以為華為卉,其亦異於作者之見矣。世有窶人焉,睹 其鄰之富也,日夜攻鑽而剽之,幸而得其貨寶財賄, 以為得計矣。一日徼者獲之,則薾然盜也。今為文者 至死不悟,且役役焉割裂而綴輯之,則其氣固已薾 然矣,又何能渾浩如江河,而有排奡之力哉?且古之 為文,非有心於文也。若風「之於水,適相遭而文生也。 故鼓之而為濤,含之而為漪,蹙之而為縠,澄之而為 練,激之而為珠璣。非水也,風也,二者適相遭而文生 也。天之於物也,獨不然乎?纖者、穠者、丹者、堊者,莫不 極其美麗,而造物者豈物物而雕之哉?物各付物,而 天下之巧莫加焉。彼有昧於此者,三年而刻葉。且文 猶樂也,太古之音,和平雅淡,而風俗以淳,人心以正; 桑間濮上,淫哇煩趣,而人心風俗蕩而忘返。使先生 而與聞制作,將安取乎?則何獨疑於文也?」先生教之 曰:「苟無毛嬙、西施之美質,則不能不借夫粉黛之假, 以掩其陋。是朽木可得而雕,糞土之牆可得而杇矣。 無鹽,天下知其惡也。被珠璣,曳羅綺,不足以欺天下 之目。使天下而皆瞽也,則可奈之何天下之不皆瞽 也,先生殆未睹夫正色也。」先生又謂吾:「《五常論》其猶 元耶?太元擬《易》而作,然《易》出於造化之自然,而元也 者,出於智慮之私而已,故不能免夫牽合艱難之態, 先儒固已譏其勞且拙矣。故今去雄千餘年,而卒無 好之者。今先生乃欲著書以擬元,吾恐其不堪為覆 瓿用矣。」先生又謂:「吾常作詩,命其集曰《胡盧且魯論。 詩序》言詩之用,若彼其博也,而先生直以資人之笑, 視古詩之風亦少貶矣。此亦好怪之過也。」先生卒教 之曰:「其觀吾古文也,還以一言,庶有以知君子之是 是非非也。」宋之季年,文章敗壞極矣。遺風餘習,入人 之深,若黑之不「可以白。當此之時,非反之,則不足追 乎古。」先生之心,自以為過之矣,而烏知其不異於彼 也?先生之文,始欲其奇也,而卒以拙;始欲其麗也,而 卒以惡;始欲其雄也,而卒以弱。其風格言論,莫不叛 於古矣,則亦難乎摭而言之矣。且先生既與吾異,則 僕雖言之,而無當於其心矣。僕欲挽先生於迷途,則「願悉吐其中之蘊,取韓孟文日夜誦之,覺己之見與 向者異焉,然後一吐其辭,庶有合乎?」
《文筌序》陳繹曾
[编辑]文者何?理之至精者也。三代以上,行於禮樂刑政之 中;三代以下,明於《易》《詩》《書》《春秋》之策;秦人以刑法為 文,靡而上者也。自漢以來,以筆札為文靡斯下矣。嗚 呼!經天緯地曰文,筆札其能盡諸?戰國以上,筆札所 著,雖輿歌巷謠、牛醫狗相之書,類非漢、魏以來高文 大策之所能及,其故可知也。彼精於事理之文,假筆 「札以著之耳。非若後世置事理於精神之表,而惟求 筆札之文者也。」余成童,剽聞道德之說於長樂敖君 善先生,痛悔雕蟲之習久矣。比游京師,東平王君繼 志講論之隙,索書童時所聞筆札之靡者,以為不直, 則道不見直書其靡,使人人之惑於是者,曉然知所 謂筆札之文不過如此,則靡者不足以玩時愒日,而 吾道見矣。因感其言,悉書童習之要,命曰《文筌》焉。夫 筌所以得魚也,得魚則筌忘矣,文將以見道也,豈其 以筆札而害道哉?且余聞之,《詩》者情之實也,《書》者事 之實也。《禮》有節文之實,《樂》有音聲之實,《春秋》有褒貶, 《易》有天人,莫不因其實而著之筆札。所以《六經》之意 不可及者,其實理致精故耳。人人之好於文者求之 此。則魚不可勝食。何以筌為。
《文藝傳序》金·史
[编辑]金初未有文字,世祖以來,漸立條教。太祖既興,得遼 舊人用之,使介往復,其言已文。太宗繼統,乃行選舉 之法。及伐宋,取汴,《經籍圖》,宋士多歸之熙宗,款謁先 聖,北面如弟子禮。世宗、章宗之世,儒風丕變,庠序日 盛,士繇科第位至宰輔者接踵。當時儒者雖無專門 名家之學,然而朝廷典策,鄰國書命,粲然有可觀者 矣。金用武得國,無以異于遼,而一代制作能自樹立。 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傳》曰:「言 之不文,行之不遠。」文治有補于人之家國,豈一日之 效哉?作《文藝傳》。
《文藝傳後贊》同前
[编辑]贊曰:「韓昉、吳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 蔡珪、馬定國之該博,胡礪、楊伯仁之敏贍,鄭子聃、麻 九疇之英儁,王鬱、宋九嘉之邁往」,三李卓、犖純甫知 道,汾任氣獻能,尤以純孝見稱。王庭筠、党懷英、元好 問自足知名異代。王競、劉從益、王若虛之吏治,文不 掩其所長。蔡松年在文藝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 言「利興黨獄」,殺田玨,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歟事繼母 有至行,其死,家無餘貲,有足取云。
《儒學傳序》元·史
[编辑]前代史傳,皆以儒學之士分而為二:以經藝顓門者 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為文苑。然儒之為學一也,《六 經》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則所以載夫道者也。故經非 文則無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 之文哉?由是而言,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也明矣。 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 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眾矣。今皆不 復為之分別,而采取其尤卓然成名、可以輔教傳後 者,合而錄之為《儒學傳》。
《元文類序》王理
[编辑]庀文統事,太史之職也。史官放失,而文學之士得以 備其辭焉。古者自策書簡牘,下及星曆卜祝之事,屬 於太史。故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在焉,《書》與《易》皆是也, 而《春秋》出焉。教於國都州里者,詩、禮、樂而已矣。觀民 風者,采詩謠以知俗,觀禮樂以知政,亦集於太史。後 之學者,攷六藝之辭,發而為文章,是故文章稱西漢, 記事宗《左氏》,司馬子長與世俱變,其間必有名者出 焉。國初學士大夫祖述金人江左餘風,車書大同,風 氣為一。至元、大德之間,庠序興,禮樂成,迄於延祐以 來極盛矣。大凡國朝文類,合金人、江左以攷國初之 作,述至元、大德以觀其成,定延祐以來以彰其盛,斯 著矣。網羅放失,采拾名家,最以載事為首,文章次之, 華習又次之,表事稱辭者,則讀而知之者存焉。伯修 於是亦勤矣哉,固忠厚之道也。文章之體備矣。因類 物以知好尚,本敷麗以知性情,辭賦第一。備六體,兼 百代,萃粹其言樂章古今詩第二。本《誓命》,紬訓誥,申 重其辭,以憲式天下,萬世則之。詔冊制命第三。人臣 告猷,日月獻納,有奏有諫,有慶有謝」,《奏議表牋》第四。 物有體,體以生,義,以寓勸戒。」《褒述箴銘頌贊》第五。「聖 賢之生,必有功德事業,立於天下,後世法象之。」《古今 聖哲碑》第六。「核諸實,顯諸華,合斯二者,不誕不俚。」《記 序》第七。「衷蘊之發,油然恢徹,其變不動者鮮矣。」《書啟》 第八。「物觸則感,感則思,思則鬱,鬱則不可遏,有裨於 道。」《雜說題跋》第九。「有事有訓,有言有假,有類不名一 體」《雜著》第十。「朝廷以造群士,先生以導學者,徵諸古」 《策問》第十一。「《爾雅》,其言煜煜然,歸其辭,其事宣焉」,《諸 雜文》第十二。「累其行事,不憖遺之意,其辭慤,《哀辭諡 議》第十三。「其為人也,沒而不存矣,備述之,《始終之行狀》第十四。「其為人也,沒而不存矣,志其大者遠者,將 相大臣有彝鼎之銘,大夫士庶及婦人女子亦得以 沒而不朽者,因其可褒而褒焉,以為戒勸焉。」墓志碑 碣表傳第十五總七十卷,出入名家總若干人,是則 史官之職也,夫必有取於是也。夫自孔子刪定六藝, 書與《春秋》,守在儒者,自史官不世其業,而一代之載, 往往散於人間。士之生有「幸不幸,其學有傳不傳,日 遷月化,簡札湮沒,是可歎也。」伯修三為史氏,而官守 格限,遂以私力為之。蘇君天爵,伯修其字也,世為真 定人,先世咸以儒名,威如先生尤邃歷學,著《大明歷 算法篇》以稽其繆失焉。郎中府君以材顯,至伯修而 益啟之。伯修博學而文,於書無所不讀,討求國朝故 實及近代逸事,最詳定。著「《名臣事略》若干卷,《遼金紀 年》若干卷,并為是書。」書非有補益於世道者不為也。 自翰林修撰為南行臺御史,今為監察御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